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128 部分阅读

第 128 部分阅读

    哑然无声,司马炎更是铁青着脸半天没有一句交代。本还是指望击退了蜀军,自己就可以取代魏帝建立属于司马氏的国家。无奈除了杜预之外,江夏的王濬,寿春的胡奋,广陵的曹亘皆不是蜀军的对手。

    就算是杜预在宛城,也被刘禅,姜维,罗宪三路蜀军围得好似铁桶一般,根本动弹不得,哪还有先前渡江袭击襄阳大获全胜的威风?

    烦心的事情不止是这些,还有杨骏的投敌。杨家是司马氏的亲戚,杨珧的事情做出了处置,杨氏与潘岳狼狈为奸虚报军功的事情也被揭发。种种的不法行为作为司马氏要有一个大义灭亲的态度,否则如何立威?

    威风倒是立了,但结果并不如人愿,在许昌的杨氏家属一一落网入狱,但在寿春的杨骏,杨济兄弟硬是率领自家的精锐人马开城投降了蜀军,并且击杀了胡奋的得力助手卢珽,让蜀军占据了寿春,导致东南战局彻底崩溃!

    司马氏确实有大义灭亲的态度,却高估了自己的威望。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两代三人苦心的经营,让司马氏的威望达到了巅峰。司马炎作为第三代的继承者,一切本应是水到渠成的。

    只是司马昭在垂暮之年已经无力阻拦当时吴蜀肆虐,尤其是蜀汉的发展超乎了任何人的意料之外的。司马炎的才干以及威望,经验均不如司马昭,在战略上和治国上又是屡屡出现失误。

    试想作为司马氏贵戚,杨氏需要抱着潘岳才能得到更大的好处,魏国中枢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

    司马炎对于杨氏倒是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毕竟司马氏众多亲属的支持也是维持政权稳定的主要力量。若是对杨氏赶尽杀绝,引起的恐慌和震动皆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司马炎不过是想摆出一个态度罢了,届时自然有人出头为杨氏求情。

    奈何杨珧虽然有些小聪明,但对于任何事情都是从来不肯深究的。一系列的打击来得太快,身旁又是没有个明白人指点,惶恐之下便急急的通知了杨骏。杨骏素来相信弟弟的“智慧”,见司马炎不顾情面的要赶尽杀绝,哪有胆量赌司马炎不过是高举轻落?

    往日里杨家仗着自己的权势欺辱的人可谓不少,虚报的功劳等罪行又被抓住了把柄,加上杨珧的惊慌失措,终于酿成了一出惨剧!

    包括司马炎的正房杨氏在内,杨家之人被推出午门斩首示众,连潘岳,孙楚等人也是整个家族被一股脑的斩杀!腥风血雨的许昌城并没有因此获得平静,反而是人人心怀恐惧,不单单因为政权的动荡,还因为蜀军的势如破竹!

    西方的战场魏国只能够固守虎牢关,那蜀汉大将齐万年诡计多端,勇猛无比,兵锋更是锐利,野战之下魏军屡战屡败,讨不到丝毫的便宜。姜维和柳隐肯率领全军南下,把西方战场托付给齐万年,此人自然非是泛泛之辈。

    东方战场徐州岌岌可危,青州,豫州等地也是在寿春蜀军的火力之下。仅有胡家兄弟聚集了三四万人马屯驻小沛堪堪抵御。求援的奏疏一封封的传入晋公府邸,司马炎却是束手无策!

    三年的苦心经营,魏国并没有多少的起色,与异族一战大伤的元气没有恢复,刚刚训练的兵力又在东西战场上大量的消耗。国内的钱粮筹划都成问题,国库也渐渐空虚,人力是用来耕种,还是用来投军?

    魏国倒不是没有人,而是流民实在太多。百姓在当地生活不下去,只能背井离乡流浪各处讨生活。当地的户籍是有数的,可户籍上的人都不在了,赋税徭役从何实行?

    蜀汉之所以能够在徐州稳稳的立足,除了得到海西的钱粮之外,更是因为其实行的善政惠民,让四方的流民迅速的向徐州聚集。这些流民本是有上顿没有下顿的,听说了汉家的惠政,谁不争先恐后的前来?难道宁愿饿死,也不投靠汉家活下来?

    这样一来更是凸显了曹魏政治体系的弊端,土地资源不是在大族富人手中,就是荒废掉了,大家都忙着圈钱,有几个愿意管百姓死活的?

    幽禁在深宫中的魏国皇帝曹奂,对外面的消息也不是毫不知情。以前是每天都有朝中大臣,司马氏的走狗来劝自己让位,避免杀身之祸等等。可这段时间这些司马氏走狗前来宫中的频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这只能代表两件事情,一是大环境并不允许司马氏篡位,二是司马氏被其他事情缠住,无法顾及自己。

    天下间唯一能够阻止司马氏的,也只有蜀汉了!若是有一天蜀汉打进了许昌,魏国频临灭亡,自己是要感谢汉人还是痛恨?

    迁都的谣言传来传去,传的人心惶惶,朝野之间关于迁都的话题都是偷偷在讨论,司马炎却迟迟不肯做出动作。眼下司马氏的威信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有杨骏的先例摆在眼前,一旦下令迁都,等于把整个中原拱手让给了蜀汉。

    可如果不迁都避开蜀军的锋锐,那宛城的杜预又能支持多久?新野的刘禅,宛城的姜维,随时可以改变行军方向攻击许昌。许昌不过三四万魏军罢了,已经不敢分兵去支援东方的小沛,面对蜀汉全师的威胁,也是没有丝毫信心。

    老一派的朝臣早就被司马炎赶跑,司马昭遗留的智囊也是不在朝中,这个时候司马炎能倚重的虽然是朝中的重臣,可在韬略上已然逊色多矣。眼下的曹魏朝中,或许懂得生存智慧的不在少数,但能够比拟蜀汉战略高度的,竟是谁也不行……

    整日愁云密布,把朝中的文武一而再,再而三的挨个思索着,盘算着,估量着,竟是没有一个能够力挽狂澜。而族中能够依靠的也不过是司马伷,司马干两个叔父罢了,一个是固守虎牢关,一个镇守河北,都是抽不得身。

    原本在司马炎身旁出谋划策的,此时都是没了声响,这般局势本不是常人能够处理的,治国治经这些大臣是能手,作战谋划可不是什么强项。整日愁眉不展的司马炎,不得不派人四处延请贤能。

    无奈临时抱佛脚的举动大家都看得出来,而眼下的魏国要兵无兵,要粮没粮,这个时候就算是司马仲达复生,又有什么良策呢?国力强盛之时不用人之进言,这些智者选择独善其身,如今谁又会蠢得挺身而出做替罪羊?

    包括裴秀在内的谋臣智者不是远遁深山寻之不到,就是装疯卖傻病痛缠身,司马炎派出的使臣走了大半个魏国,一番折腾是毫无收获。说是毫无收获或许是夸张,毕竟这些人物背后都有自己的家族支持。

    国家到了这个时候,司马炎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各大家族自有自的打算,却是不敢刺激司马氏。提供不了什么办法,可兵员和钱粮却是大大的有,有了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司马炎也不好翻脸。

    便在此时,一名中年文士一身落拓沧桑,萧索的身影孤独的站在晋公府邸门外,坚毅的眼神中隐含一丝热情,正是隐藏许久终于熬到机会的张华张茂先!

    第一百三十二章 迁都(下)

    更新时间:2012-10-30

    “茂先!”短短二字饱含无比的热情与感动,司马炎不等仪仗,自顾自的奔跑而出,看着眼前的沧桑男子一把便将其抱在怀里,端得是激动万分!

    “罪臣张华斗胆前来,望晋公……”张华准备了一肚子的话,可被司马炎不顾尊卑的热情一抱,便是说不下去了。

    松开双手,司马炎拽着张华的衣襟大步向府中而去,口中喜道:“茂先肯来助本公,实乃我大魏之幸!即刻起茂先便是本公府上长史,另加侍中之职,以往之事概不追究!”

    司马炎遍访贤才不到,此时张华主动来投,正是久旱逢甘霖。什么叫做求贤若渴,什么叫做礼贤下士,这种迫切的心情司马炎到了此时,方才有了透彻的体会。张华张茂先乃是司马昭时期的智囊,在钟会叛国之后,更是与裴秀称雄朝中,并驾齐驱。

    当年自己如何对张华的,还是历历在目,可如今张华恩将仇报可谓是忠公爱国,耿直不屈。这个时候的曹魏谁都知道是个烂摊子,别说是没有办法,就算是有办法,这多年形成的弊病又怎会是一时可以更改的?

    因此就算有心出仕的,看到如此情况也是不敢出头,这是明哲保身之举,并非是胆小怕事。以张华的智慧自然也是洞悉了其中的艰难,依然毫无畏惧的挺身而出,自然是难能可贵的。

    一番寒暄之后,关于眼下之形势,司马炎终于按捺不住道:“眼下国家危机,蜀人猖獗,不知先生有何计策教我?”

    张华眉头紧锁,关于魏国眼下的形势,自己走遍中原河北,栖身许昌早已看的清楚。只是朝中的利害关系,利益的环环相扣,就算是司马炎也是不敢轻易触动的。司马氏的威望和权势本就是魏国世家大族们堆积而成的。

    司马氏代表的便是世家的利益,如今世家豪族成为了魏国改革的最大毒瘤,动不得,又不得不动。怎样动,谁来动,动了之后又是怎样的后果,无人可知。

    见张华久久没有言语,司马炎更显得急迫道:“以先生的才能,难道先生毫无办法么?!”

    张华的眉头紧成了川字型,脸色更是沉重无比。司马炎没有司马昭的魄力,也没有司马昭的智慧,可各大世家的实力在经过了司马氏的纵容之后,已然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司马氏以朝廷的利益,国家的血肉供养给天下的世家,换取自身家族的利益与荣耀,此时想做出改变,可不是一句话的事儿。别说司马炎没有这样的能力,就算是有,恐怕也不是各大世家的对手。

    看到张华一声不吭,司马炎急得大汗直流,千盼万盼的盼到了张华,可请进来之后却是没有任何言语,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自己好不容易软禁了魏国皇帝曹奂,好不容说服了各大世家,又清除了朝中一切反对自己的声音,更是把军权集中在心腹亲戚手中,可谓在军政乃至民望上都铺平了道路。

    若是司马昭把蜀,吴打得抬不起头,以魏国的实力足以稳稳压制这两个国家。那个时候司马炎自然不用大费周章的如此折腾。然而司马昭时期便经历了大量的动荡,留给司马炎的并非是一个稳定的政权。

    凭借自己的能力,做好了这些事情,让司马炎对于登基称帝一事可谓是热切盼望着,无时无刻不想登上那人世的最高峰。偏偏万事俱备时,蜀汉的侵入让一切截然不同。

    难道自己的帝王梦,难道司马氏几代人的努力真的要就此付之一炬,土崩瓦解?想到这里司马炎打了一个冷颤,脸上浮现出近乎绝望的神情!

    张华的智慧自己是见识过的,远远超过了眼下自己身旁的其他人。若是连张华都束手无策,那自己可谓是万念俱灰了……

    看着司马炎的表情逐渐转变,绝望神情占据了大半的面孔,张华缓缓的说道:“危机重重,想一扫倾颓谈何容易,不知晋公认为眼下之害,何处最重?”

    虎牢关下蜀汉重兵囤积,南阳郡内仅有杜预支撑,淮上之地尽数落入蜀人掌握,徐州也是频频告急,一切都是蜀人带来的。自然是“蜀患”更为严重了。

    想到这里司马炎沉吟道:“蜀贼肆虐,应是当务之急!”言罢,却见张华微微摇头,司马炎不禁一愣。

    “蜀人乃是外患,国内无粮无兵,可是因为蜀人之存在?”张华并不一针见血的点明,而是引导司马炎自己思考。

    毗邻强大的敌人,自然要增强自身的军备,增加粮饷的储备。就算你不去攻打敌国,也要防备敌国的入侵。这是浅显易见的道理,司马炎自然清楚。蜀汉如此强大,魏国却是兵力不济,粮草不足,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半晌没有言语,司马炎的思绪逐渐进入了张华的思路之中。各大世家的奢华生活,天下官僚的奢靡作风,哪一样消耗的不是国力?哪一样不侵蚀这个国家的发展?原本就是从外有内乱中好不容易获得的短暂平静,偏偏是不思进取,反而放纵臣属外戚以富为荣,以奢为显,国家又哪来的强兵足食呢?

    “先生教诲的是,只是眼下……哎!”司马炎并非是愚钝之辈,张华想到的自己也是猜出了端倪,可这些都是长远之计,对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又有什么益处呢?而且经历了杨骏一事后,人心便得更加的脆弱,这个时候用药过猛,难道就不怕接二连三的“杨骏”出现?

    “人心惶恐,不堪重创,迁都流言甚嚣尘上,晋公未曾考虑过么?”张华看出司马炎的领悟,倒也是不急于一时。对于魏国的将来,对于朝中的设计和估算,自己早就有了一番见解,只是没有司马炎的支持,是无法成功的。

    或者说就算有司马炎的支持,也是难以成功的。但实行这一切的前提乃是平稳的政权,而非是眼下动荡的许昌。

    “以先生之才,难道无法力挽狂澜?”迁都一事,兹事体大,与司马炎称帝的大业息息相关。一旦迁都造成的后果将导致魏国衰败,司马氏的威望大跌,哪还如何登基称帝?!

    张华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旋即想出了问题所在。幽禁魏帝曹奂,数年来的苦心经营,司马炎意图篡位的谣言早就在民间传开。眼下形势如此危急,司马炎却迟迟不愿意迁都,问题的关键便是称帝一事啊!

    “晋公认为朝中之人,何人是刘公嗣,姜伯约对手?”张华微微一笑问道。

    “这……恐怕没有合适之人啊……”司马炎想了想如实说道,脸上微微一辣。刘禅乃是一国之君,自己也以君主自封,两下比较自己不如刘禅。姜维乃是蜀汉宿将,可魏国朝中的耆老宿将不是战死,就是隐居,两下比较自然是魏国不如蜀汉了。

    张华叹息道:“若是蜀军围住许昌,以晋公之能,认为许昌形势如何呢?”

    司马炎想了想道:“许昌城墙坚固,兵精粮足,抵挡蜀军应是没有问题,各地人马前来支援,蜀军胜算不高……”

    见司马炎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张华索性起身轻声道:“海西落入蜀人手中,前方战将叛逃不断,晋公难道忘记了么!?”

    海西地理偏僻,可却是富得流油,关键却是中原世家在海西都有分一杯羹。蜀人占据了海西,与中原世家自然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杨骏兄弟,李俭,曹亘等人的倒戈已经让曹魏损失惨重,张华一句话,却是吓得司马炎跌坐椅上,脸色惨白,半晌没有动静。

    第二百三十三章 风波再起(上)

    更新时间:2012-10-31

    张华短短数语让司马炎坐卧难安,蜀汉强盛,曹魏衰败,前方第一线的将士投降蜀汉的兵力已然超过了一万人。尤其是以杨骏,曹亘为首的一批魏将,带走了各自的精锐人马,让魏国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更显得不敷使用。

    前方军心动乱,朝中也未必稳如泰山。那海西一县之地竟是没有任何反抗蜀人的动静,是否代表着各大世家的态度?通过海西可以保住自己的财富,又可以和蜀人搭上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世家大族对于司马氏的统治早就有所不满,毕竟魏国日渐衰落。可司马炎也有自己的苦衷,既要满足这些世家豪族的利益和胃口,又要让国家蒸蒸日上,谈何容易?

    张华指出的问题,比蜀汉随时的兵临城下更加的迫在眉睫。魏国可不是只会以多欺少的国家。虽然中原的军队屡遭败绩,可司马伷在河北还有着扫荡异族的精锐魏军,和蜀军抗衡也是毫不逊色的。

    纵然重兵坚城,但若城内有人反水,那许昌便是第二个寿春城,告破不过是旦夕之间罢了。

    更可怕的是这些世家大族遍布中原大地各处,真要是与司马氏划清了界限,整个中原岂不是风声鹤唳?

    “晋公筹划已久,此时放弃实是困难,只是燃眉之急不解,一切皆是无从谈起啊!”张华语重心长,力劝司马炎决定迁都。

    一方是自己筹划许久的称帝开国的大业,一方是内忧外患的现况,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难之下,司马炎权衡半晌还是没有决定,心中煎熬可想而知。内部各方势力的支持是司马氏立足曹魏政权顶峰的关键,失去了这些家族的支持,还如何称帝?

    这些人脸色一变就是大魏的忠臣,尝到甜头便是大晋的开国之臣!当司马氏的威望和权势无法维持稳定之刻,司马炎这个家族带头人,只能被人左右罢了。

    “背国之贼,本公已经尽数处置,难道不足以震慑宵小么?”司马炎幽幽叹道,仍是抱着一丝希望看着张华。

    张华心中一痛,自己拼着粉身碎骨来到晋公府邸,也知道这一行有多困难。但司马炎如此瞻前顾后,倒是让事情变得无比的艰难了。其实以人之常情度之,若非是两难的抉择,司马炎也是个爽快利落的家伙。

    偏偏一生的欲望和野心要实现之时,就出了这么大的岔子,谁又会甘心呢?

    “连连战败,蜀人逼近,若想荡平内患,还须有遏制蜀人的方法,如此还可渐渐抚平人心。否则么……恐怕无济于事啊……”张华身为当今曹魏第一智者,对于朝中文武的状况也有自己的了解,能够抵挡姜维等人的将才,怎会是那般好寻的?

    别的不说,若是有两个杜预在,杜预的宛城军又怎会被困住呢?说到底杜预勉力支撑难能可贵,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一个杜预如何同时与姜维,刘禅,羊祜这三大用兵高手抗衡?

    不知为何,这个时候司马炎却是想起了王基这名老将。无论局势如何不利,无论蜀人如何强盛,王基身为一代宿将总是能够在危急之时力挽狂澜。就算蜀汉大军包围建业,也是拿着老者没有任何办法。

    偏偏是朝中内斗,各个势力互相倾轧,导致王基心灰意冷,一死明志。当时曹魏还有些许名将在,到还不显得如何。时过境迁,当杜预等人难以抵挡蜀军时,对于王基这百战百胜的老者,相信热切怀念的并非司马炎一人。

    司马炎双眼通红,面目发怔道:“外无良将,内无贤臣,难道这大好河山,真的要拱手让给蜀人不成?”

    心中一酸,几滴眼泪落下,美梦成空,基业被毁,眼下的司马炎虽然是晋公。可对于曹魏这个国家,早就看成了自己的私有之物,所差的不过是一个名分罢了。偏偏就是一个名分,要经历千辛万苦,最后偏偏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华也是跟着心痛,想当初若是自己不顾裴秀的阻止,揭穿潘岳的事情,是否今天的一切都会不同?一时的犹豫,一时的怯懦,带了的是无法挽回的苦痛。曾经的已经过去,眼下的不会重演,鼓起勇气,张华跪地道:“微臣有一策或许可用,只是看晋公是否有壮士割腕之决心!”

    司马炎眼中布满血丝,看着张华缓缓的道:“茂先快讲!”

    “微臣斗胆探问一句,晋公迟迟不愿做决定,可是与各大世家达成了开辟新朝的意向!”张华一头磕在地上,无畏的声音有了一丝颤抖,这话说出来不仅对于曹魏是大不敬,对于司马炎而言同样如此。

    今日司马炎的答复或许成为他日的口实,这句话问出,便是杀身之祸!

    猛吸了几口气,连续倒退数步,司马炎一脸阴晴不定的看着张华,无数想法闪过脑海之内。

    “不错,正是!”强压紧张的情绪,司马炎应允了张华的话语。私底下与各大世家首脑谋划时并不觉得如何,而今在正式的场合公开承认,哪怕只是自己和张华两人在场,也是无比的压抑和沉重。

    张华心中早有了答案,但听到司马炎亲口承认,仍然是身躯一震。半晌方才平复了心绪,缓缓的道:“晋公要成事,必要建立无比的威望,眼下并非是好时机。”

    “哦?茂先是反对了!”司马炎亲口应允之后,人已经变得十分敏感,今日张华若是一心站在自己这一边,尽心竭力的做心腹谋臣还好说。一旦张华有丝毫的迟疑与抵触,等待张华的必然是死亡!

    “微臣并不是反对,只是请晋公深思,眼下的形势即便是击退了蜀军,人心躁动之下,难道原本支持晋公之人,还会保持忠心么!”张华先澄清了自己的立场,随即又提出了问题。

    蜀军杀来,魏国内部的文武已经有了松动的迹象,就算蜀军退走了,大环境也与之前的魏国截然不同。此一时彼一时,环境的变化造就形势的转变,人心难道不变?

    连自己的老丈人都跑路去了蜀汉,谁不人人自危?就算是和平了,一旦称帝带来的动乱,也是需要的考虑的。

    司马炎脸色稍微缓和一些道:“以茂先之见,眼下应当如何?”

    张华暗自松了一口气道:“眼下只有两条路走,一者,聚集全国之力,誓保许都与蜀人决一死战!二者,留大将固守许都,晋公携群臣往邺城屯驻,凭黄河为守!”

    第二百三十三章 风波再起(下)

    更新时间:2012-10-31

    “哦?”司马炎听出其中的蹊跷,又是开始了踌躇。张华的两条路很是实际,聚集全国的力量与蜀军决战,自然有其好处。首先便可借着这聚集兵力的大好时机收买人心,震慑宵小,同时肃清一些立场松动之辈。

    蜀军虽然强盛,可宛城有杜预牵制,小沛有胡广固守,汝南也有人马屯驻。各处魏军兵力不多,但足以牵制部分蜀军。徐州之乱自有青州人马可以协助抵御,倒也不是什么燃眉之急。

    重兵聚集在许昌,雷霆一击与刘禅决战,蜀军无法拿出全力,魏军并非是没有胜机。两下对决象征自己与刘禅的直接较量,一旦获胜,不仅是蜀人退却,更是让自己的威望猛涨,大有机会一举达到称帝的目标!

    张华提出的第二项提议,也是暗藏玄机。中原世家若是不可靠,大可以留下兵力在各地重镇牵制蜀军,自己带着忠心之辈扎根河北。就算中原覆灭,也有黄河作为屏障抵御蜀汉。

    虽然失去了中原,但保住河北如果能够好生的治理,以自己的年纪,反攻中原也不是没有机会的。毕竟姜维和刘禅年事已高,空耗岁月,也是比不过自己的。而且刘禅那边方把自己的小儿子襄王派去了南方,这太子与襄王的矛盾在刘禅死后说不定就此爆发。

    关键的是,张华是让自己前往邺城,没有提及眼下魏国的正牌皇帝曹奂。若是把曹奂留在许昌给蜀军收拾,魏国等若是帝位空悬。国不可一日无君,届时是捧一个傀儡皇帝上台,还是自己亲自上台,那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儿?

    两种抉择各有各的好处,却也各有各的风险。与蜀军决战战胜了一切好说,战败了又当如何?退守河北之地,若是仍然无法抵御蜀军的侵入,自己岂非是亡国罪人?

    权衡利弊,又要照顾自身的利益,张华的计策出的高明,但并非十全十美。毕竟曹魏的力量已经衰败,眼下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最终司马炎还是决定采纳张华的建议,被动/迁都。被动/迁都的意思就是在许昌与蜀军决一死战!战败了还可以退保河北,失去了许昌失去了魏帝曹奂,对司马氏的影响便不如主动、迁都造成的影响范围那么广大了。

    司马氏经营多年,自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如果不是称帝一事牵连甚广,司马氏根本不需要如此的费心劳力。

    决战的旨意传了下去,不是用晋公司马炎的名义而是用了魏国皇帝曹奂的名义。圣旨一出,各地兵马钱粮开始频繁调动。郡县之内兵力不足的需要强行征募百姓凑数,钱粮不够的只能挨家挨户的搜刮,就算是富人豪族也是毫不例外。

    决战许昌事关整个魏国的生死存亡,富豪之家多有钱粮仆役,这个时候不捐出来,难道是想支援蜀人?当富豪之家也遭到了与贫民百姓的同等遭遇,民间的怨言便更甚了。

    这样的结果,在张华的意料之内。张华忠公爱国,却不一定爱民,就算爱民,这个时候不这样做,又哪来的兵员钱粮?作为最下层的百姓可以被统治者爱护,但当与其他阶层比较时,自然是被“牺牲”的一方了。

    国家诚然靠着底层百姓支撑,可国家的上层从不是这些人决定的。为了魏国的最后一战,这个时候张华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兵员和劳役源源不绝送往许昌,许昌城内更是一派壮烈的气氛。豪族世家在软硬兼施的政策下不得不送出了大量的仆役与财富。往日里一个个炫耀财富,奢靡成风,这个时候想装穷也是无从装起。

    一队队的魏兵巡视街头,接着决战的当口城中的言论,消息的传递都被司马炎控制起来。

    烟尘滚滚,人声鼎沸,繁华的许昌转而像是一个巨大的集市,大量的人员与货车涌入城中,瞬间胀满了许昌城!

    司马炎与张华每日在府邸之内商讨各类事宜,几乎是寸步不离,朝中文武也是往来不断,无论是心中抱有何种想法,对于司马炎敢于决战的气魄都是无比的钦佩!

    兵员逐渐的到位,新兵老兵参差不齐,各方将领紧锣密鼓的操练军卒,却还是有一个缺陷,那便是还没有一个主帅!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眼下的曹魏更是如此。

    如此大的动作让在各地作战的蜀军也是深为重视,许昌在短短一月之中便聚集了二十五万的兵力,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

    蜀军的兵力不足以攻入宛城,也经不起大量的消耗,尤其是许昌魏军飞速膨胀之后,刘禅也好,姜维也罢,都不赞成强攻宛城的做法。

    宛城守将乃是杜预,就算不攻城,又不能放任不管。要知道城中的魏军还有五六万人,城外如果不留下十万蜀军,甚至更多的兵力,就算是姜维和刘禅,羊祜也没有足够的把握困住杜预。

    可留下超过十万的兵力之后,又拿什么应付许昌的司马炎?

    张华不愧是司马昭倚重的智者,早已洞悉了蜀军的尴尬。蜀军战力奇强,兵力也是不少,但同时在各条战线作战,兵力难免就变得单薄了。这还是那个老问题,当年的蜀汉最理想的状态是分两路进兵,一路出川,一路出荆州,而江南乃是东吴负责的部分。

    而今蜀汉吞并了东吴,虽然大肆发兵,但顾及国内的生产,后劲儿自然不足了。若是许昌一线早就有二三十万的魏军,蜀军也不会选择这一侧重点突破吧……

    胡奋的病情很是严重,很快被送到了许昌治疗。司马炎率领文武亲自出城迎接胡奋,直接送到了晋公府邸休养。这不是胡奋第一次进入晋公府邸休养,但司马炎的态度让胡氏还是感恩涕零。

    江夏魏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也传了回来,除了赵诱不知所踪之外,余下的魏兵魏将皆是战死。数万魏军精锐就此覆灭,又是一个沉痛的打击。好在寿春的蜀军也是消耗不少,驻守在寿春暂时没了继续北上的能力。

    蜀军休整,魏军不敢有丝毫携带。胡奋派遣大将石崇,石枭率领两万人马进入徐州支援下邳,稳住东方的形势,自己在小沛纠集了三四万人时刻准备应付寿春的蜀军。

    同时汝南的魏军也整装待发,随时准备牵制寿春的蜀军,为正面小沛守军减轻压力。

    司马炎的决心显现在世人眼前,一些对于司马氏颇有怨言的人,此时也是力挺司马氏的决战之意。面对魏国的强势挑衅,蜀汉一方也是压力倍增。

    本次北伐蜀汉凯歌连奏,占据了无数领土,这般的顺利是让人欢欣鼓舞的,可也有头疼之处。

    魏军在许昌大肆宣扬决战的论调,和蜀军却是没有太大的关系。蜀军本就没有进入许昌地面的意思,魏军在许昌的重兵自然没有用武之地。但若魏军出了许昌,来救援宛城,对于蜀汉来说便要面临一场决战了。

    半生戎马,刘禅对于大战并不陌生,从一个菜鸟到如今颇具韬略的皇帝,刘禅自信除了杜预之外,魏国并没有能够与自己抗衡的人物。更何况还有姜维,羊祜,何攀这样的智者出谋划策,纵然魏国有数十万大军,也未必是如何可怕。

    只是川中传回的消息让自己不得安宁。文立的心腹文仲,也是呼雷阙的干吏,本应在南阳地区,却是死在了川中成都附近!

    呼雷阙的成员竟然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其中的意义绝不简单!这代表着这支刘禅亲自统领的特殊部队中,竟然有人擅自动用皇家的权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刘禅暴怒无比,立即派人入川详细调查此事!

    同时呼雷阙内部更是展开了大规模的肃清行动,根据文仲以及另一名死去的乎雷阙成员的身份,展开一张密集的关系网,从而展开了调查工作。作为核心人物的文立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作为与刘禅共同患难的文立,刘禅虽然不满其干涉皇室之事,却也是抱以理解。毕竟太子治理川中声名不差,朝中群臣支持太子也是无可厚非的。历朝历代均是免不了这一关,想不到自己也要面临这巨大的困难了。

    不过呼雷阙是执行自己意志的最佳工具,绝不容他人染指,若是文立敢越权行事,刘禅绝对不会轻饶。

    目光转回川中,一场波澜再兴……

    第二百三十四章 事难两全(上)

    更新时间:2012-11-01

    跟着李密,杜毗,许镇三人调查了许久,文立总算是放下心来。文仲之死虽然让自己有了嫌疑,可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实文仲擅自离开南阳是自己的指使。就算陛下有了疑心,但没有证据,自己这条性命总算是保住的。

    案件涉及呼雷阙的组织运行,也涉及到了皇室的权威,李密这般老谋深算的人物也是倍感头疼。文仲的往来行踪无从稽考,又没有调动的文书命令,文仲尸身之上更是没有任何能够证明事情来由的证物,这如何破案?

    文仲为何出现在成都,又为何被人杀害,又是被谁所杀?这一切都是个迷,无从破解。

    事情传得沸沸扬扬,留守成都的文武百官皆是各自议论纷纷。这事情牵扯到了呼雷阙内部的乱子,又和人命扯上了干系,一旦水落石出,必然是滔天巨浪!陛下的手段众人是见识过的,除了发表了些许言论,众人都是各行其是,不敢置身其中。

    呼雷阙执事文立也成为了嫌疑之人,文立掌握情报数不胜数,虽然陛下没有下令禁止文立的活动范围。可文立的职权早给了何攀,有了文仲事件之后,文立每日悠闲度日,也不敢与其他人有所接触。

    实际上这个时候,就算文立想接触其他人,其他人也不敢和文立有所牵扯。谁都不能保证这件事儿与文立一点关系都没有,可也没有人敢说这事儿就是文立干的。主要是没有证据,不知文仲是如何被杀的,可这一切文立却是知道的。

    文仲是去对何攀的家人下手,偏偏死在了其他的地点,这一切应该是何家之人所为,但是为什么何家人在击杀了文仲之后并不揭发这一切呢?百思不得其解,文立也不敢轻举妄动。

    在呼雷阙主事多年,文立当然有自己的心腹力量,可如今被人监视着,哪敢动弹?

    将尸体妥善保存的方法有许多,检验过尸身的官吏已经接近百人之多,每一次都是得不出什么新的结论。可李密没有泄气,反而更加的振奋,文仲身为呼雷阙的高手,自身的功夫是不差的,能被杀死吗,可见对方也不是等闲之辈。

    从文仲的身上找不到线索,可那伤口却有机会提供凶手的线索。前来检验尸首的都是经验丰富的官吏武者,这些人看不出门道,却依然有大量的高手赶回成都前来检验,其中还有分量极重的人物在内。

    许镇身为成都呼雷阙机构的首领,而且直属刘禅统领,这段时间忙的是焦头烂额。整个机构可以信任的人员分为一派,开始接替那些文立的心腹,这其中的过滤人员,斟酌职能,都很是消耗精力的。

    文仲的死好似一股暗流,让整个成都陷于未知的危机之中。太子刘湛心中急的不得了,偏偏不敢做出什么表情和动作。文立与自己走的极近,更是自己的智囊,父皇自然了解这一切。

    “殿下这几日心神不宁,需要好生休息。”司马胜之看到太子刘湛又是发呆,忍不住出言劝道。

    身为留守成都的大臣,司马胜之对于太子的态度始终保持在一个程度上,对于刘禅的忠诚才是最为赤诚的。因此太子刘湛用文立作为智囊,也不敢用司马胜之,因为司马胜之只对刘禅忠诚。

    “不知为何这几日总是心神不宁,哎……”太子刘湛不敢引司马胜之作为心腹,但对于司马胜之也没有隐瞒。

    司马胜之自从剪除了宫(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