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惊雷入汉 > 惊雷入汉 第 157 部分阅读

第 157 部分阅读

    留的刘汴直接就献城给汉军了。

    文武群臣不愿意做杜预,拼到最后不过是弃子罢了;司马炎也不愿意有下一个刘汴,这会影响到自己反攻中原的大计……

    各怀鬼胎,看群臣整天面带难色,司马炎的火儿就不打一处来。面带难色便是不愿意留守了,不愿意留守的人硬是留下,难保不会学刘汴的模样。那刘汴豁出去家人都不要了,硬是投身蜀汉,说是为了什么一方百姓,谁会相信?

    群臣看司马炎每天盯着大家也是头疼,不是大家不愿意留守,而是晋公您老人家一退再退,谁敢留守?

    有的人是为利益做事,有的人以意义作为动力,留守下来既没有利益可得,又没有任何的意义,这样的事情谁会主动挺身?

    就在这个时候汝南的消息也是传了回来,司马虓帮助蜀军里应外合夺下了汝南,如今蜀汉大将羊祜已经完全占据了汝南地区,与两淮寿春连成一片!!

    随之而来的消息更是让司马炎神色大变!蜀汉大将军姜维挥军杀奔濮阳而来!!

    ……

    缓缓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置身床铺之上,府邸之中。杜预感到口干舌燥,舔了舔嘴唇,便有一杯水递到了眼前。

    “嗯……这是!?”猛的醒悟,杜预不由得一身冷汗!自己应当在许昌的城头督战,为何在这床铺之上!?

    “元凯你终于醒了!来人啊,通传陛下!”一把苍老的声音响起,正是那递给自己水杯的人,杜预凝神一望更是哑然,那人赫然是曾经的同僚羊祜!

    羊祜一身便装坐在一旁,见状笑道:“杜元凯无须讶异,守卒见你昏阙便献了城池,如今许昌已落入我汉朝版图,你已昏睡五日了。”^-^138看书網(www.13800100.com)無彈窗閱讀^-^

    第三百一十一章 登基(上)

    更新时间:2013-01-31

    曾经的曹魏子民还沉浸在沦陷后的悲痛之中,许多人却已开始了新的生活。汉朝皇帝刘禅驾临许昌,为表示对伪魏皇帝曹奂的尊敬并没有立即住进皇宫之中,而是召集了许昌城内的各方势力,加以安抚。

    绝大多数官僚都被司马氏迁走,留下的主要是与司马氏并不十分和睦的家族,这些人中也有精英,更知道此时此刻应当接受现实。刘禅有意招揽人心,各大世家努力表现自己效忠汉朝,两下竟是十分融洽的谈妥了包括许昌世家按照汉朝法削减人手等等一系列的政务。

    这并不出乎意料,而是在刘禅的意料之中,汉军不纳降对城中这些抱着观望态度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威慑力。若真是有心反抗,早就与杜预联合起来拼死一战了,何必观望到现在?

    换句话说,许昌的家族士人们从内心深处早已妥协了这般结局,只是希望获取一些利益罢了。然汉军连降兵都不放过,与汉朝皇帝坐地起价企图获得好处,这不是自寻死路么?

    有这些人出力,出面,许昌的情况在一个月内便可以恢复平静。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件大事儿要办,为死去的伪朝皇帝曹奂下葬,使其入土为安。魏国称蜀汉与东吴为伪,反之吴汉也是同样。

    尤其汉军占据许昌之后,已然把曹魏的根基之地连根拔起,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加上曹奂已经去逝,魏国尚没有决定下一任的君主。这个时候正是打造声势的好时候,这个时候正是平复民心的好时机!

    安葬曹奂之前,首先是追谥,人已经死了,可葬礼的规格绝对不可以用帝王的规制了。曹奂智力不足以钳制司马氏,又无法治理国家,可危难临头与万民共同赴难,最后殉国而死,终究是值得赞扬的。因此刘禅追谥曹睿为哀王,以侯王之礼下葬。

    对于曹奂的悼文与追谥的圣旨自然是精心而作的,不论你是曹魏的子民,还是汉朝的百姓,只要看过或是听过,便会有一种悲哀的感情酝酿在心中。把曹奂说得再好,可越听越不是滋味,这么好的一个“皇帝”,却是被司马氏架空导致惨剧收场,岂不可惜?

    何止是可惜?简直是可恨!

    投靠蜀汉的豪族士人大都是被司马氏认为“不忠”,留在许昌做炮灰的家伙们。这些人投靠了汉朝,自然要拿出本事,有这些人不断制造司马氏篡逆之心,司马氏权倾一朝,欺压幼主等一系列的言论与信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便把亡国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司马炎的身上。

    魏国的首都被占领了,皇帝也战死了,汉朝宣布魏国灭亡,这是有意为之,可也是事实。

    汉与魏经过了几十年的争斗,终于是回到了起点,把魏国灭亡的原因抛在司马氏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这么说虽然是违心之论,却也是眼下最佳的方法,让司马氏千夫所指,让司马炎压力重重,接下来便等待司马炎犯错。

    司马炎若是在自立为帝,便是宣告魏国真正的消亡,甭说汉朝麾下的“魏国”子民,就算是司马炎那一亩三分地儿上的百姓官吏,也未必能够完全接受这样的事实。

    如果坚持魏国没有灭亡,司马炎便无法自己登基称帝,而是要寻找下一个傀儡推上帝位。但若能如此做,当初何必抛弃曹奂呢?一心想着借刀杀人的司马炎,如今却是弄巧成拙了。

    言论造成|人心的微妙变化,从而不断发展成为舆论,使大部分百姓的情绪处于同一阵线,同一阶段。这种言论不分国界,凡曾经是魏国子民的百姓都会感同身受。无形之中,让昏招连连的司马炎继续错下去,河北之地也不过是如此罢了。

    战后重建的工作有很多,刘禅一时半刻无法抽身离开许昌,心中惦记得却是川中形势。放权十几年给太子刘谌施展拳脚治理国家,因为自己相信刘谌的智慧足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继任者,一个合格的守业者。

    但无论如何自己也不愿意相信,这十几年的放权竟然是养虎为患,造就了国内一股潜伏在暗处的庞大势力!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兴复汉室的执念,自己做到了每一名汉人不敢相信的事情,更是完成了诸如刘备,诸葛亮,甚至曹操,孙权这些历史名人未曾做到的事情!

    可为何自己的“儿子”要搞这么多的动作?要培植这么强悍的实力?布下这么凶险的局面?

    想不通,自己是刘禅没有错,自己不是刘禅也没有错,无论自己是不是刘禅,那刘谌也没有反目相向的理由啊……

    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儿?

    ……

    登上楼船,司马炎依依不舍的回头张望广袤大地,这曾经是自己手中的大好河山如今一去恐怕再难复还了。踏上船板便是归往河北的路途,索性在黄河以南还有濮阳这座桥头堡可以使用,他朝仍有复还之日。

    魏军士气低落的开始登船,这是赤裸裸的战败,更是悲痛国家失去了皇帝。汉军占据许昌之后所做的一切,都宣告每个人为之奋斗的国家不复存在,宣告了大魏国的彻底灭亡。

    一路上逃兵无数,没有人愿意再去作战。

    “江卿挺身而出,孤甚是欣慰,此番回到邺都定要重重的封赏。”司马炎站在船板上望着濮阳方向,对解自己为难的江统等一班将领颇有感怀。所谓日久见真情,患难见人心果然是不假的。

    三四万人的队伍到了登船的时候不过剩下一万余人,许多官吏将领都是跟着跑没了影子,余下的将领们也没有精神约束士兵。等回到了河北会面临什么,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的听说了一些,心中多多少少的都不那么痛快。

    凄凉的环境,悲哀的气氛让司马炎竟然还有些许期待,些许的兴奋。没了中原大地,并非是自己放弃,就算留在江北与蜀军作战,难道就不是今日的结果么?打不过蜀军,就是打不过啊……

    不过回到河北便不一样了,梦寐以求的位置让自己竟是有些亢奋了!

    烟,烟尘大作!

    远方无端端的升起大片烟尘弥漫空中,好似一团团的灰云不断升起又压迫下来。数十骑探马拼命的打马奔逃,一边纵马疾驰一边高声呼喊:“汉军来了!汉军来了!”

    “什么!?”司马炎的楼船还没有笔下文学,闻言不由得目瞪口呆!前方自己留下了两万人马阻拦汉军,为何濮阳人马这么快就败退下来?

    一片嘈杂,没有人出列迎战,而是清一色的奔跑上船!谁都知道与蜀军作战乃是以卵击石,谁都清楚高高在上的晋公一句话,这些船宁可空着跑回江北也不会多停留半分。

    司马炎面无血色,颤抖着回到楼船中吩咐军士立即开船,不得拖延!可怜岸上还有三四千将士,并七千多名家眷还没有登船。见到船只准备离开,岸上的人们哭天喊地的惨叫着,却是没有半分作用。

    就连那纵马狂奔的几十名探马也是被撇在了岸上,战马奔入河水中立时停住,看着缓缓笔下文学的楼船,众人心也跟着沉底儿。唯有身后蜀汉人马杀到,停在百步以外的所在,看着这群无助的人默默不语。

    原来司马炎刚刚离开濮阳,留守的江统等人便派人去迎接蜀军献城。魏国已经完了,继续跟着司马炎不一定是什么国的人,而此时身为亡国之臣无疑是投降汉朝的一个契机,更是天作的台阶。

    以魏臣的身份投降,表示不屑于司马氏的统治,从某种意义上说,江统等人的立场比先前投降魏人要清高一些,可实际上却是同样,大势所趋罢了!司马炎不足以辅佐,何必抱着一起沉没?

    离开岸边也未必是好的,行至中途一些船只竟然掉头返回南岸,看样子是投降蜀军去了,更有一些船只起火想来是船上人发生了冲突。司马炎默默的看着一切,握紧的拳头感受不到半分的力量。

    自己明明就要开国登基了,可偏偏却是如此软弱,如此狼狈,这像是开国君主么?

    若把汉军想象的如此简单,恐怕事情也就到此结束了。只是魏国覆灭的消息传遍天下,所有的魏军都是毫无斗志,自然包括魏国的黄河水师。黄河水师退回河北一部分,自行散去一部分,更有人认为坊间流传的言论无比正确——魏国覆灭的罪魁祸首乃是司马氏的专权横行!!

    形势早就英雄还是英雄早就时势,这是不需要争论的话题。没有司马氏也有其他人来做这个权臣,而做的未必就比司马氏要好。司马氏错的是有了一颗篡逆的心,是想通过内部并吞的手段将魏国改旗易帜,如此自然为人所不齿!

    可话说回来,曹魏的君主不够强大,自然会产生权臣一手遮天的状况,这是曹魏皇室本身的问题,却不能够责怪其他人要比皇室有能力。

    辅佐幼主而不欺,有几人可以做到诸葛武侯的境界?

    黄河水师的自乱阵脚,让蜀汉的水军适时的出现在合适的位置。魏军刚刚发现汉家的水师,汉军便进入了攻击状态!无数飞石大箭从船上投掷发射而出,飞快的战船冲向魏军而来!!

    石块落入滔滔黄河水中,不过是激起浪花多高,却也让战船伴随水波的浮动而不断晃动。偶有石块砸在司马炎的楼船上,便是巨大的窟窿与声响。司马炎赫得浑身战栗,吩咐其他船只上前抵抗,却叫自己的战船速速脱离战场,返回北岸。

    人心早已散乱的水师此时也无暇听从命令,顿时作鸟兽散数十艘战船各自逃命般的散开。唯有两艘司马氏亲兵所在的战船挺身而出,无所畏惧的冲向汉军水师,不过是以卵击石而已。

    连续的冲击与撞击,破损的战船上滚滚生起黑烟,黄河北岸已经出现在视线范围内,而黄河北岸屯驻的水军此时也是赶来营救。司马炎握紧的双拳崩起青筋,直直的扶着桅杆不肯松手,唯一的念想就是登岸!!

    汉军遭受魏国水师阻截,双方陷入混战之中,然仍有战船紧追司马炎的巨舰不舍。虽然不晓得还要多久能够击沉这艘巨舰,不过只要不停的攻击歪打正着的砸到司马炎,也算是不差!、

    抱着这样的念想汉军水师宁肯自身挨打,也要把火力集中在司马炎的巨舰身上,可谓是万众一心。

    承受汉军的猛烈攻击,看着汉家战船都被甩在身后,司马炎稍稍松了口气,来到战船前端顾不上破损的甲板,奋声指挥兵士迅速靠岸!河北之地司马氏经营许久,更是司马炎准备开国的版图,一旦踏上北岸,汉军便会无功而返。

    汉船果然撤了,魏国水军也不愿意追击,强大精神的一番苦战又是折损了不少的人手。

    “哈哈哈哈哈!天不绝孤!天不绝孤!!”司马炎站在甲板上用力的舞动双臂咆哮不断,看着远去的汉船一种如释重负的表情。

    船上的兵卒同样死里逃生,剩下的人已然不多,此时见安全了便连忙开始堵漏灭火等等。司马炎孤身一人衣袍破损的站在甲板上咆哮够了,又是一股悲凉之感,跟随在自己身侧的几名随从方才一一殉难,眼下连个说话的人也是没有。

    “哎…………啊!!!!”

    一声长叹,双手从空中落下重重的拍在了围栏之上,换做以往不过是发泄情绪的一个动作而已。可这战船被蜀军打得几乎闪了架子,这处围栏早已松动,司马炎却是毫无所觉。

    手上力道还没有宣泄完毕,那围栏已然承受不住,在司马炎双手落下的一刹那便向外侧翻去!可怜司马炎身体重心跟随向前一倾,惨呼之余竟是坠下战船,在战船外侧几个碰撞之后落入了黄河水中。

    黄河水流湍急,此处离岸边较近可还是有段距离,四周忙碌的魏兵闻声回头一望,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堂堂晋公失足落水,若是有何闪失,整船人都要跟着陪葬!!

    “快!快救晋公!!”

    扑到船边向下一看,除了奔腾不息的河水外又能看见什么?几名将军校尉呆若木鸡不知从何下手,心知大祸临头矣……

    三世经营,一生苦盼,可叹司马炎半生努力化为虚无,帝王梦也从此烟消云散……早知如此下场,还不如仿那曹奂模样奋身报国,如此亦可免为千秋笑谈!

    ……

    魏将马隆,胡广,刘弘挥动人马开往徐州境内,准备一扫徐州境内的汉家人马,扎根在徐州等待反攻的机会。

    这一路人马尽是魏国的精兵强将,其中半数更是胡家兄弟率领多年的老兵,因此虽然情绪低落,却也能保持没有逃兵。不想步入徐州境内后,本地的魏军并没有前来迎接支援,甚至没有通传消息,更是不见汉军的影子!

    就连几座城池也是空位一人,没有任何驻守的双方军队。马隆等人把大军开入城中,那城中的库府自然是空空如也,唯有食用行军的粮食而已。把城中的百姓请到军中一打听才知道两天前守城的魏军在汉军劝说下献出了城池,昨天夜里整城的守军带着钱粮便离开了。

    连续激战之后,兵将都需要好好休息一番,四周没有敌军,有的不过是老百姓罢了。可就是老百姓言谈甚多而且杂乱无章,不过话里话外倒是让魏军发生了一些变化。行军过程中可以管制军卒行动,不过分别屯驻到几处城池后,情况便不一样了。

    马隆不断派人打探蜀军的动向,可是方圆百里内的城池竟然都是空城!这让魏军如何找得到蜀军的位置?

    青州方面的魏军早就听从司马炎的命令撤到了北海一带,如今徐州境内不过是马隆这庞大的魏军与那不知藏身何处的蜀军而已。只是找不到对手,空有十几万的兵力,又如何施展?

    继续扩大搜索范围,不断占领徐州各地城池,魏军的势力开始膨胀起来。本来马隆就是要占据整个徐州的,如今蜀军自行退避不是正合适?

    两天,只有短短的两天,分别屯驻在各地的徐州魏军开始出现了溃逃。第一个晚上有四五千的魏兵不知去向,第二个晚上即便各级将官重视起来,仍是有过万的人马丢下铠甲兵器跑掉了……

    这个时候马隆与胡广等人方才醒悟是中了蜀军的怀柔之计!整个魏国都是混乱不堪,人心更是脆弱无比,这个时候蜀军不选择与哀兵战斗,而是让出了早已占领的大半地域,利用当地的百姓与言论挑动魏人的军心!

    魏军的心思早就不在战斗上了,所谓的挑动不过是接着接触让将士们得到更多的讯息罢了——当然讯息有真有假,蜀军有意的散布谣言,百姓不过是说自己知道的,却是不分真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一旦有人开始脱下铠甲偷偷离开军营,便会不断的扩大甚至难以制止。

    攻心之计不外如是,等马隆等人醒悟为时已晚!

    三天之后,十几万魏军仅剩六万人马,逃兵仍是时不时的发生着。马隆与胡广等人万般无奈之下,只有不甘心的拔军北上,进入青州境地,转道返回河北,让出了整个徐州!

    看着魏军离开了徐州境内,出谋划策的陆机与陆云抚掌大笑,吩咐蜀军一一占据城池,也不追击……

    第三百一十一章 登基(下)

    更新时间:2013-02-01

    魏国皇帝曹奂已经驾鹤西去,晋公司马炎也不幸葬身滚滚波涛,魏国在不到十天的时间标志性的君主以及掌握实权的权臣先后去世,朝堂上一片混乱,市井间更是奇谈迭出。

    天亡大魏,国家必亡!

    司空卫瓘,司徒何曾,太保郑冲,太中大夫王览等魏之遗臣连日计议,唯有请抚军大将军冀州牧司马攸前来主事。无论在朝堂之上,军队之中,还是司马氏这个大家族之内,司马炎一死,唯一能够统摄各方的唯有司马攸了。

    而司马攸正在讨伐辽东蜀军的陆上,闻讯即便回转也是需要时间的。在此之前一切军政大权暂时由卫瓘等四人共同料理,当务之急便是安抚人心,以军心为重!

    黄河以北仅仅剩下了青州之地,蜀军声势浩大连战连捷,更是击杀了曹奂与司马炎这样的人物,可谓是士气高涨。若是趁着河北上下乱作一团的时候杀过来,恐怕多少城池都要望风而降了。

    因此整顿军心之重点,在于整顿防务!魏军开始四下搜集黄河北岸的船只,防止北岸之人渡过黄河投奔南岸,更是督派将领日夜不断的在营中巡视,带着军卒巡视各城,震慑百姓,以防宵小作乱。

    河北各州经过司马氏悉心经营依然破败,仍有不少的百姓对于司马氏怀恨在心,甚至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与政策。河北大地饱经战火蹂躏,异族摧残之后本应是休养生息的。

    无奈当时魏国各条战线吃紧,唯有在河北操练人马征集军队,如此一来刚要有所起色的民生,因为河北大军的建立又恢复到了战时的状态。百姓们疲于徭役赋税,哪儿能安心的生活?

    好在蜀汉一口气儿吃下了徐州,许昌,陈留,小沛,濮阳等一大块版图后,正在消化期间,一时没有攻击河北的举动,这或多或少的让卫瓘等人心中稍微安稳了一些,每天只是盼着司马攸回来。

    司马攸本是司马昭的次子,也就是司马炎的弟弟,幼时过继给了司马师,素来得到族中的爱戴与敬重,更是司马炎的得力臂膀。河北大业便是交给司马攸来安置的,但司马攸并不是神人。河北大地百废待兴,要致力民生,又要招兵买马,并不符合实际状况。

    两相权衡利弊,还是以军队为主,毕竟曹魏需要一只强大的,能够遏制蜀军的部队才能保护仅存的土地。

    作为司马昭的次子,司马师的继承人,司马氏家族内部的权势者,司马攸理所当然被选作司马炎的继承人。即便是司马炎的另外两个弟弟司马鉴与司马机也不敢有反对的意见。

    因为司马氏如今当家作主的是司马伷,是司马昭一辈中硕果仅存之人,更是当朝的车骑大将军!

    河北之事挂名的是司马伷,但从谋划到实施一切都是交给司马攸去做的。司马伷能够活到现在,成为司马氏家族中唯一的耆老,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司马炎不堪大用,谁都看在眼里。

    或许太平盛世司马炎还能勉励维持一二,但已司马炎的才干与个性来论,乱世之秋并不是司马炎的用武之地。并不是说司马炎一无是处,位极人臣驾奴朝中群臣之辈,怎会是废人一个?

    看出了这一点后司马伷便安心在河北练兵,对于中原战事关心甚少,有些事情不用去想,自己也是知道结果的。因为自己实在是太了解司马炎了,就如同自己了解司马昭。

    当初针对王基等人的举动,司马伷是抱有反对态度的,可人一旦步入老年,到了垂暮之刻,总会有所转变与改变。这是谁都阻止不了的,当大家五十岁的时候还在笑谈老者之蠢,可等到自己五十一岁的时候,便可以感受到这种切身的变化了。

    这是生理上全方位的改变,没有人能够阻止。

    司马伷的年岁比司马昭小了一些,不过素来敏于观察的司马伷早就看出了症结所在。难道司马昭不清楚这些道理么?用道理去劝谏怎会有用?

    一心称帝的司马炎遗传了他老爹司马昭的那份固执与坚持,只要自己认定的就绝不会轻易改变。不同的是司马昭英明一生,临没的时候才做下了糊涂的决定。而司马炎打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有卫瓘这种司马氏的重臣支撑,再加上司马伷在幕后推波助澜,安抚河北大地的不满情绪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就算黄河以南不少魏人投降了汉朝,可司马炎早就把大部分的朝廷班子转移到河北,因此魏国朝堂上的实力并没有减少太多,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大。中原的精英士族不少都与司马氏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不会因为司马氏的没落而选择离开,即便有这种想法,也是毫无办法脱身。

    司马攸很快便赶回邺都,一入城便是去祭拜兄长司马炎的尸身,开启了晋公的大丧。司马炎被黄河吞没,所谓的尸身不过是用木雕穿戴上晋公的袍服罢了,这般下场让许多人都是暗中嘀咕着,间接害死了魏帝曹奂,这难道是报应?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丧之后便是国家的大事儿了!这个时候可顾不上什么兄长新死一类的言语,特殊情况一切都是便宜行事。司马攸作为司马氏的接班人,以及魏国的继承者,这是毫无疑问的。

    司马炎折腾数年才捣腾出来河北这块地方,可不是为了听反对声音的。魏国已经灭了,朝堂,军队,百姓能跑的也全跑了,剩下的对于魏国这个尊号也不是很有感情,否则早就跑路了。

    新的国家就此成立,国号为晋,司马攸登基为晋国开国君主,即是晋武帝。追谥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司马炎为愍帝。一应文武大臣也是各加封赏!

    其中数人由得司马攸之看中,以司马伷为河内王,大将军领并州刺史,监督并州各路人马;卫瓘为骠骑大将军,东武乡侯领冀州刺史坐镇邺都拱卫守御;马隆为卫将军领青州刺史镇守青州;胡广为左仆射,镇军大将军屯驻平原;司马鉴为安乐王屯代郡;司马机为燕王前往辽东平乱。

    此等数人不是司马氏之族人,便是司马氏之党羽信重之辈,乃是晋国开国的主要力量,更是朝中把握大权的人物。其他诸如朝中名士耆老也是各有封赏,远在边疆的军中诸将同样论功行赏,挑选良将委以重任!

    邺郡作为晋国之首都可谓中原汉军北上必攻之处,地临前沿战线,朝中耆老多有建议迁都南皮者。南皮有燕代之阻,平原之护作为缓冲,汉人兵锋一时难及。此等提议附和大多数朝臣之心,唯有卫瓘挺身日出反驳其论。

    晋武帝司马攸之才干未必强过兄长司马炎,不过胜在颇有自知之明。司马炎因何而失去了半壁江山,曹魏如何被蜀汉一举歼灭,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因此司马攸力排众议,决意定都邺郡,借此来彰显晋国抗击汉朝的决心!

    心中多有不敢苟同之感,不过群臣仍旧是暗自点头称赞连连,这般决定看似危险,实则是最为稳妥的决定。晋国也好,司马攸也好,要想让河北臣民耳目一新,看到希望,首要之务便是树立形象,给予人们信心。

    单单是定都邺郡,足以彰显大晋国武帝的气魄,可对于气势正盛的汉朝来说,无疑是另一种的挑衅。

    朝堂内外封赏完毕,便是要颁布新政了。久在河北经营,如何治理河北之地司马攸心中早有定策。河北的百姓许多都是中原迁移而来,不过数年光景还没有扎下跟脚,动乱不安的时代让这些百姓很难稳定下来。

    安抚百姓,减少赋税徭役是必须要做的,除此之外便是裁军!

    恢复河北的农业生产,加强各项建设需要的是人力,青壮作为劳力的主要成分可谓不能缺少。为了保持与汉军的作战,大量的青壮被拉入行伍中成为了军士,但河北之地目前却是养不活这些兵士的。

    让这些兵卒卸甲归田,等于增加了劳动力,推动了生产发展,而军队的开支也相应的少了一大块!

    拣选后留下的兵将便是所谓的精兵,加紧操练配备精良的装备,给足军饷与伙食,这些精兵/运用好了战斗力不减反增,虽然数量上让人担忧,可使用上远远好于一大群士兵参差不齐的作战状态。

    内务的条条框框需要司马攸以及朝中大臣协力完成,外交同样不能够放松,相反要加紧!

    魏国与蜀汉势不两立!蜀汉已经化作了庞大的汉朝,而魏国也随着曹奂与司马炎的去世烟消云散,剩下的是晋国与汉朝。虽说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这批人另立一个旗号而已,但实际上却有了重现选择离场的空间和余地。

    汉朝的强大有目共睹,大家被汉军打得焦头烂额,这有对方强大的原因,也有司马炎昏招频出的原因。晋国忙着建设,忙着休养生息,继续打下去实在是负担不起,而且又没有理由。

    被汉人仇视的是魏国,魏国已经没了;与汉人势不两立的是魏国,而我们是晋国。

    晋是由魏之遗臣所组成的,可绝不会继承魏国的外交关系,这并不是处世之道,更不是立国的目的。打着曹魏的旗号推举上来一个傀儡皇帝,并不是什么难事儿。问题是继承了魏的衣钵,就要面临汉军的虎视眈眈。

    汉朝皇帝刘禅早就放出话来魏国已经灭亡,司马攸等人若是不自量力继续举着魏国的牌子,必然是被汉军视作仇敌的。关于那汉朝皇帝刘禅的意思,大家又怎么会不明白?

    这是没有赢者的选择,无论是继承魏国还是建立新朝,能选的只是损失小的方向罢了。晋国朝堂与军队民间都因为此事流失了大量的人力,这就是代价,换来的却是生机,一线生机!

    阐明立场,等待汉朝的态度,这是晋国目前要做的事情,派出的使者同样是重量级的——裴秀!

    裴秀对还有半壁江上的曹魏都不感兴趣,对于所谓的晋国也是抱着同样的态度。只是前几次司马炎还顾虑重重的不能放开手脚,如今国号都改完了,裴秀不得不应允出使之事了。

    整个河北都在盯着裴家,整个河北都是司马攸的天下,司马攸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捏死裴家,你裴秀敢不乖乖听话?

    对于这般情景裴秀并非没有预料,只是家族庞大自己如何置身其外呢……

    出使汉朝是极为重要的事情,青州晋军面临徐州汉军的威胁,而辽东之地晋汉两军仍是没有分出胜负。

    能不能与汉朝坐下来谈判谋取晋国生存的空间与利益,又要付出何种的代价来换取,都是未知之数。谈回来的结果看得不是裴秀的能力,而是晋国的实力,可究竟什么结果才能让裴秀免去杀身之祸?

    ……

    司马炎悲催的消息传到许昌时,汉朝文武一片欢庆!魏国已灭,司马炎已亡,这汉室复兴,统一天下不是手到拿来?从河北,青州偷偷来到南岸的魏国臣子百姓不计其数,汉军自然要派人手盯着,对优秀的人才进行任用。

    刘禅住进了许昌的皇宫之中,对于群臣提出的改建皇宫并没有同意。这是魏国的宫殿,自然不如汉人的宫殿用着舒服。虽说当年汉献帝也是在此,可那段历史与今日简直是云泥之别。

    占据了中原之地,汉朝同样要论功行赏犒赏三军,各地州郡开仓赈济百姓,府县官吏登记人口划分田地,帮助流浪的百姓安家。中原大地饱经战火十余年,如今终是一片和平迹象,可谓来之不易。

    刘禅以欧阳建镇守长安;张损,郝度元负责重建洛阳城,抵御河内的魏军;齐万年镇守官渡威慑北方;上官凖守卫濮阳监视北岸动静;罗宪屯兵陈留保持随时支援官渡与濮阳的态势;诸葛瞻屯兵寿春治理两淮等地;脩则入驻汝南平复郡内;姜胜前往徐州战场负责监督徐州各路人马。

    而姜维以及文虎等蜀汉大将除了分拨各地之外,余者尽数留在许昌。忙碌着整顿军队,汇聚辎重,治理领地,同时也在等待着刘禅所期盼的事情——太子驾临!

    闲暇之余刘禅亲自去了趟羊祜府上,见了逐渐好转的杜预。魏国已经灭亡,晋国取而代之,作为魏国遗臣的杜预心中悲伤不已。司马炎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伤了杜预的心,却也给了杜预一条毫无顾忌的道路,投身汉朝!

    以羊祜前往江南地区辅助吾彦治理江南之地,以杜预前往荆州治理荆州与交州两地,这是刘禅早已筹划好的事情。羊祜与杜预的才干足以胜任,同样足以威慑川中的宵小之辈!!

    先发的黄崇已然抵达成都,宣读了刘禅的圣旨,暂停一切审查活动,并且把关押的人犯统一交给黄崇率领的御林军看管,这是稳定人心的一步,也是先让朝中群臣从事件中跳出的一步。

    整个朝廷要运作的事情有很多,这件事儿已经到了这般的地步,没必要劳烦众人浪费脑筋,关键看文鸯的这一路人马了。

    若是预计没错,文鸯的抵达时间当伴随着平定中原的消息传入川中!

    既然事情有蹊跷,既然事情难办,刘禅索性把太子请出川中,看看有谁还敢阻拦查案!

    ……

    啸天狼陈灵一脸狼狈的躺在草席上,当初自己的苦肉计并不高明,以高玩的能力早就产生了许多疑虑,自以为是的做法不过是羊入虎口犹不自知罢了。魏顺都会战死在该役中,啸天狼凭什么脱困?

    对方有杀死魏顺的能力,难道会让你啸天狼陈灵跑了这么多天?

    想起恨地虎那惨死的模样,想起那出手狠辣的富贵中年人,陈灵不自觉得便打冷颤来。那人的武技不见得如何高明,可一身的本领好似都为了杀人而准备的,招式简单快速,出手毫不留情!

    想不到高玩还暗藏了这样一张牌,自己真是倒大霉了……

    连续的审问与严刑拷打,陈灵咬着牙硬生生的挺了过来。即便落入高玩的手中,陈灵相信凭借自己的意志也足以到死那一刻也不张口。没有这点分量,怎么敢在狂人魏顺的身旁做卧底?

    没等查明真相,朝廷已经平反了魏延的冤案,并且恢复了魏延的功爵,更是追谥魏顺为中郎将,陈仓侯寻找其他魏氏后人等等。这都是黄崇带来的圣旨上吩咐的,而进入了黄崇的营地,便再没有任何审问发生。

    黄崇乃是川中本族,更是名臣黄权的后人,在川中威望卓著!可即便你有圣旨,如此行动也是让人感到些许的不爽与不信任。不过从呼雷阙传出的消息让所有人都默默的闭上嘴,案件能搞到这般地步,陛下早已雷霆震怒!

    随着黄崇的入川,司马胜之,郤正,高玩,樊建,赖率等人各自行动起来,川中的局势一下子变得稳定。

    数日之后,前方大胜的消息传回川中,魏国皇帝曹奂,晋公司马炎在战事中被蜀军先后击杀!!中原大地完全落入汉朝手中!!

    群情沸腾,欢呼庆祝着走街串巷,好似过年一般的热闹非凡。而文鸯的五千精锐也入驻了成都,不解衣甲的文鸯径直入宫宣读圣旨!

    第三百一十二章 不吐不快(上)

    更新时间:2013-02-02

    清幽古朴的院落,古色古香的摆设,文立一袭白衣安坐在亭子里,闭目沉思着什么。

    宅院里的仆人越来越少,许多都被文立遣散回家,这也引起了许多目光的注视。有来自于朝堂群臣的,自然也有呼雷阙的注视。事情闹到这个样子,若说川中有能力如此翻云覆雨之辈,文立绝对是榜上有名。

    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文立也很少出门,每日在家中静坐沉思,让人摸不到头绪。呼雷阙探子,朝廷的鹰犬,(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