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9 部分阅读
住的意思。魏国跟随吴国的脚步也被汉朝所灭,可脱胎自魏国的晋国仍然在河北成立了新政权,成为了华夏大地上唯一与汉朝分庭抗礼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即便是一个新生事物,骨子里还是那些魏人罢了。上层有头有脑的还明白不可把晋国看做魏国,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晋国与魏国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比起魏国仍是有过之而不及!
中原之地需要休养生息,不过官渡这样的要塞仍是屯驻重兵,保持随时可以出击的态势。关于汉晋之间的关系,一天没有明确的旨意,便不可掉以轻心。换句话说,晋国派出了使者,若是阴险用兵暗中杀过来,也是很有可能的。
每天晋国的战船都会在黄河上巡视数次,观察南岸的动静。一支军队想要渡过黄河,自然有所准备,而准备不仅仅是所谓的兵马钱粮,还要调集大量的战船。通过种种迹象,就可以看出汉军想做什么。
官渡聚集的战船已经不少了,甚至汉军大有把官渡这处要塞改造成为船坞。即是陆地要塞与水上船坞结合的军事基地。劳役,兵卒,战船,钱粮,车马不断,晋国水军也是重点监督汉人的进程,每日回报给上方。
邺城收到的消息是来自四面八方,官渡,濮阳两地的汉军并没有采取所谓的守势,而是积极的筹集各项物资做备战状态,而裴秀一入许昌就没了动静,这是汉人在玩什么把戏?或者是……
继续等待下去对于晋国没什么好处,与汉人敲定互不侵犯的盟约才会让百姓真正的放心。
司马攸召集群臣商议许久,最终的结论仍是不变,晋国所处的地位过于劣势,主动权完全操之于人,这就是汉人迟迟没有回应的主要原因。想要让汉人重视晋国的外交提议,唯有从局势上有所改变才可。
不过眼下大汉朝横跨中原,南方甚至收复了许多国家,可谓版图辽阔。遍观四方,哪有什么国家或者实力能对汉朝造成威胁?找不到可以对汉朝施压的外力,唯有增强自身的实力了。
目光随即又转回了辽东,拉拢王戎,兵力铲除辽东的汉军,如此才是对汉人施压的唯一途径,更是提高自身能力的大好契机!
王戎的军队足有三万人,算上族中的妇孺老幼人数在六七万之众。这点人力对于曾经的大魏国简直是不值一提,但对于如今的大晋来说,却是雪中送炭,视若珍宝!
对王戎家人的寻找仍是没有什么收获,不过其他的要求却是在晋国能够提供的范围内。譬如说依照王戎的要求,在晋国北方划出三四座城池交给王戎作为立足之地;譬如说对这支异族军队提供足够的补给等等。
使者带着晋国满满的诚意再一次赶赴辽东,希望可以说服王戎在没有找到家人之前可以站在晋国这一方。原本身为魏将的王戎,虽然不能成为晋将,可与汉人的对立立场,希望仍是保持不变的。
晋人使者一来一往日夜兼程的倍道而行,自然快捷,虽然劳累在时间上占据绝对优势。反观汉军有海船往来海上不断,但消息传到了徐州,仍是要向许昌传递,来往之间难免拖延。
辽东边界三方势力鼎足而立,晋人同异族眉来眼去,看得汉军甚是心焦。无奈对方提出的条件甚是苛刻,又事关重大,只有当今的天子可以做主,眼看晋人同王戎越走越近,也唯有忍耐罢了。
王戎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热血男儿,受创之后抱着必死的心态杀入域外之地,本就是没想活下来。如今返回中原,见许久不见的中原竟然是这般模样,心中也是唏嘘不断。
送走了使者王戎精神矍铄的坐在大帐中,玩弄一口短刀,身旁一名异族之人用异域风情的口音说着汉语道:“族长,这么高的要求,他们会接受么?”
话说得简单,意思王戎一听便知。晋武帝司马攸许自己在东北边界割地七十里为辅国,并且愿意提供钱粮供给这支异族军队,这样的要求可谓是毫不吝啬。只是却被王戎婉言谢绝,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此王戎不过微微一笑道:“汉人要在此地立足,晋人欲借我族力量抵御汉人,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静等便是。”
……
再一次来到何攀的府邸,裴秀便不再掩盖自己的难以继续等待的心思。开门见山的与何攀问起了为何自己迟迟不得觐见汉朝天子的理由。就算是汉朝强势,晋国弱小,如此对待来使也是不和礼仪的,裴秀乃是天下有名的智者,遭到此等奚落如何急?
其实汉朝天子刘禅在处理完许昌必要的政务之后,便暗中马不停蹄的离开了许昌,赶赴川中,在川口与文鸯汇合一同入川,如今根本就不在许昌城之中。何攀身为刘禅的近臣,如何不知道刘禅的去向?
不过是保守秘密而已,整个许昌知道天子陛下不在的,也不过是几个人罢了。对于晋国的态度,刘禅早已秘密告知了何攀,眼下的许昌一切动态实则是掌握在何攀手中。
“裴某此番前来,欲以后事托付先生,还望先生切勿推辞。”裴秀拱手之后也不客气,坐在桌案旁一声长叹,意态萧索。
何攀见裴秀模样不由吃惊道:“我观大人气色上佳,何以眉头紧锁,口出此言?!”
“裴某不过是山野之辈,形势所迫不得不为,本欲结汉晋之好,不想遭到如此冷落。十余人音讯皆无,有心人从中挑拨,裴某再好气色怕也是没命消受了……哎,无奈啊!”
说道这里,想起北方晋国群臣对自己素有不满,武帝司马攸更是对于自己的种种行径心怀怨气。此行若真的是无功而发,不仅仅是有辱使命,更是有丧国体,届时怕是不但自己难逃灾厄,还会牵连全族。
虽说有心做作,然悲苦之情由内而生,一脸苦笑的裴秀,眼中尽是无奈之情……
察言观色,看出裴秀真情流露,何攀未尝不是心头一紧。眼前之人乃是当年的魏国首智,本应是深得国家器重之辈,却因种种所累到了今日的这般境况。人常说君择臣臣亦择君,然一旦相择,脱身又怎会容易?
便如同当年司马八达闻名天下,可谓士人之冠!就算司马仲达如何看不起曹孟德之出身,最后仍是屈服权势之下。今日之裴秀懂得以种种形势拒绝司马炎,却无法抵御司马攸的强行征召,这是家族的拖累,更是士人的无奈!
“裴大人乃是大才,怎会困于宵小,此等言论未免说笑了。”何攀心中自有算计,见裴秀如此仍是不肯吐露半分口风。
裴秀闻言更是苦笑道:“何先生为大汉文人之首,天子近前红人,事关黎民百姓,天下大势,还望疏通一二,好让裴某免去这一遭杀身之祸。否则裴某如何大才,也是在劫难逃矣!”
“噫,国家大事,岂是何攀这种凡夫俗子能够窥视,我劝裴大人还是静待陛下召见吧!”说完这句何攀端起桌案茶盅静静品茶,大有不闻不问的架势。
裴秀之处境诚然可怜,然两国敌友未定,彼此各为其主,你裴秀生死与我何攀有何关系呢?如何同情裴秀的际遇,也只是个人的情感,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晋国皇帝司马攸仍若是因此与裴氏发生冲突,对于大汉朝只是有利无害!
听何攀如此说话,裴秀心中怒火暗升,口吻随之一变道:“十余日等待,足以彰显我晋国之诚意,既是贵国对于两国之事毫无诚意,裴某也未必要在此强求相见!”
何攀闻言笑道:“陛下圣意难测,何某着实不敢冒犯龙威,此乃国家大事非是何攀能够参与的,还请裴大人多留数日,敬候佳音才是啊。不过么,若是裴大人心系河北,只需一声吩咐沿途自有我方负责护送。”
“哦?哈哈哈哈哈哈哈!!好一个借刀杀人!既然如此裴某今日便当告辞,有劳何先生代为准备。”裴秀何等人物,心中早有相关的判断,如今见对方根本是不漏半分口风,又如此态度,便断定了何攀之居心!
何越起身笑道:“这又是从何说起呢,裴大人一时激动何某甚是理解,不过口出不逊亦非两国相处之道啊。”
裴秀洒然笑道:“起程之事便有劳何先生安排了,若是命大,想必我与先生还有重逢之日。”
离开何攀的府邸,一股悲壮之情油然而生。裴秀心知汉朝乐于见到晋国内部产生矛盾,背后的目的更是让人感到可怕!晋国一旦内部不稳,不急于表态的汉朝便会大举北上,借此来粉碎这个刚刚建立的国家。
拒绝与自己这个晋国使者见面,等于是汉朝仍有北上的意图,看的便是这次自己返回河北,会造成何种的局面。对于强盛的大汉朝来说,晋国多一个裴秀或者少一个裴秀,都是无伤大局的事情。
可对于晋国来说,武帝司马攸之抉择,冥冥中牵系到了国家的安危与形势。以司马攸对于自己的恨意,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以朝中群臣对待裴氏的态度,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
建国之后刚刚聚集的一点点凝聚力,若是因为这件事儿而遭到破坏,恐怕晋国内部的动荡在还没有安稳的百姓心中会无限的扩大,造成相当的恐慌。想要避免晋国落入最坏的态势,想要不被汉朝君臣所算计,想要保护裴氏一族不会因此而被迁怒,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想解决问题,从汉朝方面下手已经全无可能。那何攀乃是汉朝皇帝刘禅身旁的红人,摆出这副事不关己的架势不过是装腔作势罢了。这是汉朝的态度,同样是扔给晋国的考验,只有过了眼前这一关晋国方才有与汉朝谈判的资格。若是过不了这一关,说明晋国的实力也不过如此,君臣平庸之下,汉朝怎有可能不挥军北上?
既然汉朝方面没有任何的渠道,裴秀只能把眼光放在晋国之内。这一趟回去已经是有辱国体,未能完成使命,论起罪责杀头也是不为过的。想要避免这般的结果,不遂汉人的心愿,单单依靠讲道理又如何能够让人信服?
送走了裴秀,从侧厅转出一人却是姜维!裴秀恭敬的施礼道:“劳烦大将军等候多时,何某告罪。”
姜维微微一笑道:“何大人言语之间便埋下晋国君臣不睦的种子,姜维就算等上几日也是愿意。”
何攀也是笑道:“司马氏不过是借壳筑巢罢了,妄想以此取得喘息之机,此举也是度量晋国人物之用。若是此等形势都看不清楚,又哪儿有在陛下面前一谈的资格呢!”
姜维微微颔首表示赞同道:“陛下返回川中有段时日,川中之事甚是蹊跷,何大人有何看法?”
何攀眼中精芒一闪道:“陛下英明神武,乃是大汉复兴之关键,我等身为汉臣当竭力辅佐陛下,焉能作势奸佞之辈有损国家社稷!!”
姜维不无担忧的道:“国家正是鼎力发展之际,不想有人如此搅局,陛下遭逢此事恐怕……”
何攀见姜维说中了自己心中的忧虑,同样表示关切道:“大将军所言甚是,下官也是担忧此点。这般打击非是常人所能承受,陛下年事已高,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啊……”
汉朝之兴盛形势乃是刘禅一手造成,眼下太子出现了问题,刘禅也是高龄的帝王,遭逢这样的打击如果身体有了意外的变化,恐怕大汉再兴的顶峰也就是眼前这样了。
大汉朝复员辽阔,太子不能继位,便只能是襄王刘动继承皇位。可刘动年纪尚浅,而且人在印州,虽然展示了能力可仍然未能服众。一旦皇位继承人选不能得到认同,必将发生内乱之事。
到时候就算是有姜维等一帮功勋宿将平定四方,恐怕汉朝也会因此而元气大损,日后征服河北,扫平燕代,建立华夏之大汉帝国的梦想只会是遥遥无期。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切大好的时机下,谁愿意横出事端?^-^^-^
第三百一十三章 危机暗伏(下)
更新时间:2013-02-06
雨过天晴,阴云密布的时光一去不返,然愁云仍旧笼罩心头。裴秀坐在马车之内,马车四周有二十余名晋国甲士护送,更有五六名随侍候命,外层则是五百名汉军沿途相护,可谓安全之至!
可惜裴秀心中没有丝毫安全之感,越是靠近黄河心内越是焦急,冥思苦想,搜肠刮肚,硬是找不出解决眼前危机的办法。被迫出使汉朝,被迫返回晋国,一切都是被人操纵,身不由己。这般稀里糊涂的做了冤死鬼,怎会是裴秀的作风?
“汉之强盛远远超乎意料之外,这般态度是试探更是毫不掩饰其野心的表现,就算求得一时和平,也是难以持久……嗯?晋国之忧在于前有强汉,后有辽东之乱,若是能够解决其中一端,或许可以谋得生存之机!”
想到这里,裴秀精心冥思起来,想要说服晋武帝司马攸,想要摆平东北地区的祸乱,都需要精心策划才是,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隐约可以听到远方传来阵阵战鼓声响,裴秀心中一动道:“这是何地,何来战鼓之音?”
马车外跟随的是几名侍从,说是侍从却是晋国派出监视裴秀之人罢了。这一点裴秀自然清楚,也没有任何异议,只要侍候的周到自己也没有什么能够挑剔的。
“大人,已到了官渡,似是汉军人马正在操练,可要避路而行?”一名侍从打探一番后急忙忙的奔回请示道。
这官渡如今是汉军的要塞,更是前沿阵地,有兵马操练不足为奇。要知道官渡守将齐万年乃是汉军将领之中最为好战的几人之一。有这样的将领统兵,这支汉军也必然是相当的好斗!
晋国与汉国之关系尚未确定,寻常百姓军卒眼中晋国不过是魏国的化身罢了。旧怨未了,又是一群好战之徒,裴秀这使臣团队纵有汉军护卫,在官渡大路行走也是颇多顾虑,未必便是安全。
就算没有损伤,被人羞辱一番也是不值当。要知道使臣之团乃是国家颜面所在,此番出使汉朝未被汉朝皇帝所接见已是颜面全无,要是再被一群武夫戏谑,恐怕不止裴秀,相关随行人员也要人头落地!
“不用担心,直走便是。”淡淡的看了一眼那随侍略带惊慌的眼神,裴秀若无其事的放下了车帘。哪怕是两国谈崩了,以汉朝的气度也无需为难这使臣队伍,裴秀心中笃定,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车队缓缓而行,那前方汉军操练的声音也是越来越近。战鼓,号角,口号,呐喊一样样的不断增加着,从那声音的大小也可分析出操练的汉军兵力之众!映入眼帘的是无数汉军依照程序奋力演练着,对于这小小的车队视若无睹,根本不予理会。
即便如此,在场的几十名甲士和侍从也是腿肚子颤抖,心怀忐忑的缓缓而行。这般场面着实震撼,这般阵势着实让人惊颤,就连马车中的裴秀也是竖起耳朵,略微皱眉!
“嗯?这是……骑射!!”
裴秀猛的撩开车帘,见近万汉家铁骑在左近的一处坡地下纵马盘旋呼啸,人人张弓在手,所过之处的草靶之上扎满了箭矢!这正是闻名天下的异族骑射,如今却是汉家铁骑在用!!
骑射之威力无需多言,裴秀身为一代智者如何不知?眼前汉骑行动统一,出手敏捷,一股庞然杀气凝聚在战场四周,阴冷之感不断侵袭身心,看得裴秀如坠冰窖之内。
非是百战精兵没有这般气势,非是百战精锐如何有这般功夫?过万的铁骑皆是长弓在背,长矛在侧,裴秀暗中以晋国骑兵与之比较得出的结论纵是自己也是为之震惊!
晋国的精锐骑兵来自于魏国遗留的河北铁骑,而河北骑兵素以击退异族,作战骁勇闻名,按理来说乃是异族战法之克星。然异族骑射虽然威力无比,却是缺少法度制衡,少有阵势约束。
汉骑取长补短,以严谨的阵势变化攻击队形,用威力十足的骑射射杀目标,比起那异族骑射何止是提高了一倍两倍的战力?
若是以晋国现今的精锐骑兵与之作战,按照裴秀的估计恐怕要三万以上的骑兵才可以歼灭这支万人上下的汉骑。
晋国刚刚建立,又是裁军,精锐骑兵恐怕也就是万余罢了,哪来的三万之数?而汉军又何尝只有这万余精骑?
脸色一变再变,裴秀目不转睛的盯着远方汉骑,莫名心痛涌上心头,瞬间占据了整个胸腔,一丝丝酸楚流出,唯有轻声叹息。
当年大魏何其强盛,如今却是仰望于人,这是天意,还是人力难及?
车队继续前进,气氛无比的压抑,见过裴秀那难看之极的脸色,几名随侍似乎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汉军在边境要塞勤于操练人马,对于河北大晋国之觊觎不言而喻,而此次外交出使又是无功而返。
不说会加临个人身上的诸般可能,只是大晋国的前景便足以让人感到忧虑了。诚然不是什么爱国情怀作祟,从魏人转换为晋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快的找到归属感。
只是觉得无论如何变幻国家,永恒不变的对手,日以强盛的敌人是这般的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这种感觉让人十分憋闷,十分不爽,更是十分的压抑……
沿途时不时的有汉军经过,对于眼前这支打着晋国旗号的队伍根本不予理睬,看着汉军强壮无比的整齐掠过身侧,那股气势便让人赞叹,赞叹之余更是忧心。不仅仅是汉军之精锐程度,而是军队的素养以及军纪端得是一样无懈可击。
战场萧杀之气渐渐淡去,那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也早已落于身后,滚滚黄河水奔腾不息的拍浪之声迎面而来,带着特有的气息让人不禁神往。终于来到了岸边,终于来到了码头,离开大汉,离开故地,心中好似千钧般沉重。
下了马车,晋国的船只仍是停泊在老地方,船侧却是有一艘楼船旗帜鲜艳,人头攒动。
无暇观望,裴秀毫无兴致的匆匆与护送的汉军告别,便要登船。却见一队汉军迎面而来,为首一名文士离着老远便扬声大笑道:“本以为今生无会,不想仍可一见,江统有礼了!”
裴秀微微错愕,抱拳道:“听闻应元被汉主所重用,何以在此?莫不是为了裴某而来?!”
江统在魏国士气已然声名卓著,俨然与张华并驾齐驱,自从投靠了汉朝更是深得刘禅之信任。晋国名士之中对于江统自有评价,当年司马炎不能任用江统,江统离开司马炎也是无可厚非之事。
此举不仅仅保全了家人,更是让江统的仕途飞黄腾达!
江统一把拽住裴秀衣袖道:“季彦不用讶异,既是相遇,这一段路便让江统相送吧!”
说着话江统拉着裴秀登上了那旗帜鲜艳的楼船,待裴秀暗叫不妙时足以踏上楼船,却是没了返身的机会。裴秀的随从们抬脚便要跟随,却是被汉军拦下,送到了晋国船只上。
在汉军领地,这些晋国侍从何甲士倒是没有反抗之心,一路走来所闻所见早已让人心中颤栗,根本没有反抗的念头。张望着看着另一只船上的裴秀跟着江统登上楼船,连续上了数层之高。
两艘战船缓缓驶离南岸,汉船之上礼乐齐鸣,舞姿曼妙。江统,裴秀,以及若干汉朝官员坐在顶层之上,观舞赏乐好不惬意。不过片刻功夫,佳肴美酒一一呈上,一场酒宴就此开始。
……
徐州。
姜胜初为统帅,总理徐州境内军政大权,可谓风头正盛。这一日姜胜召集麾下谋臣武将齐聚一堂,商议辽东之事。
异族的出现让辽东的局势变得复杂起来,汉军之前的布置足以抵御晋国军队,却未必禁得住异族军队的加入。拉拢这支异族,或者加以分化挑拨晋国和异族的关系,乃是汉军目前当为之事。
不过异族首领竟然是当年的魏国大将王戎,这一点倒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以魏国旧将的立场,是站在汉朝一边讨伐司马氏,还是站在晋国一方继续对抗大汉,这选择并不难。
魏国已经覆灭,王戎流落域外更是许久,所谓的立场说白了不过是利益!有足够的利益,就能拉拢到这支异族军队,没有足够的利益,便只能凭空增加这大敌!
“王戎在域外生活多年,经历异族之乱仍然能够以汉人身份掌控一族之人,绝非简单之辈,这般条件未免开得容易了。”
陆机年近弱冠,一身文士袍服,头戴方巾飘飘然坐在文臣之首侃侃而谈,言语之间对于王戎十分戒备,更是有着几分顾虑。身为陆抗之后,虽然年幼可在徐州的一番作为,早已名扬天下,让陆机与弟弟陆云成为了当仁不让的徐州智囊。
骆秀微微笑道:“辽东城郡我方经营许久,拱手相让并非明智之举。王戎就算可以替我等抵挡晋人,然其有了根基一旦作答,便是麻烦。”这般说辞却是与陆机相差无远,对于王戎之目的,骆秀同样感到怀疑。
姜胜微微颔首道:“二位所言颇有道理,不过我等在辽东立足未稳,一切事宜尚在进展之中,此事可有转圜余地?”
占领辽东不仅仅是为了对晋国构成威胁,造成两面夹击的态势,汉军更是有自己的目的,却是与晋国没有直接的关系。也正因如此,辽东的汉军长期处于守势苦心经营。而黄河南岸的汉军也是练兵为主,并没有北上呼应的动作。
陆云坐在兄长下手位置道:“对方开出条件,对于晋人想必也是同样,两相比较我方没有任何优势。若想拉拢,必然要提高筹码,可若如此,却是耽搁了陛下的大计。况且王戎之底细尚未摸清,如今拖延时间是唯一的办法,弄清王戎之用意更是迫在眉睫!”
晋国与汉国在辽东对峙许久,晋国要比汉国弱小得多。王戎的兵力对于晋国是强援,对于汉军却未必有所臂助。也就是晋国比起汉国要更加的重视王戎这支异族军队,同样的条件晋国应允的一定比汉国利落。
王戎能够在域外各族之间自成一家,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这般道理自然明白,能开出条件,也必然有其目的。在汉晋夹缝之中求存,正是可以左右逢源捞取好处,晋国得王戎可以驱除汉军在辽东的占据;汉军得王戎支持便有了独自挺进河北的底气。
做出何种的选择与判断诚然非常重要,搞清楚王戎现今的脾性与底细,才可以更好的分析对方的动机。
堂堂大汉,怎会被人利用?
姜胜想了想道:“拖延时间倒是不难,难得是要做万全准备,对于异族之防范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骆秀深有同感道:“辽东兵力不过两万余人,北海马隆每日操练人马威胁颇大,我方正在休养关键时刻,可以调动的人力并不足以兼顾两端,此事或许可以奏明陛下?”
汉军在官渡,濮阳等地大肆演练,鼓噪声势,河北的晋军也是同样,尤其以北海马隆一军动作最是频繁。而徐州同样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让生产的秩序趋于稳定,如此才可以恢复民生。
因此汉军之部队可以调动的很多,但若顾及各方面,以及钱粮收支等等,实际上能够调动的军队却是不多。辽东方面的两万余人恐怕不足以应付突发事件,天知道那王戎会不会使诈!
增援辽东一事看起来迫在眉睫,但徐州兵力一旦抽调,那如今的晋国第一将马隆会否有所动作呢?
兹事体大,做出决定便要有承担的觉悟,事情是一定要报告给大汉天子刘禅。可在此之前,本地州府便应当有所动作开始准备了。
姜胜沉吟片刻道:“辽东之地事关陛下大计,不可有失,无论结果如何都当增加兵力固守,只是不可打草惊蛇,一切需要暗中进行。”言罢姜胜以目光扫视在场文武。
陆机起身拱手道:“下官不才,愿意前往辽东。”
“辽东苦寒之地,士衡南人之躯非是合适人选。”姜胜摇头否定陆机之提议,却是引起堂下一片喧哗!这徐州之地,南方兵将极多,姜胜口出此言轻视南人,如何让人众人不怒?
大将骆秀起身道:“将军何以轻视我等南人?须知此乃陛下甚微反感之事!”
陆机笑而不语道:“将军既有定数,又何必以此激将之法?陆机此番前去,定保陛下大计得以如期实施,将军如有不信,立下军令状便是!”
“哈哈哈哈!我便知瞒不过士衡,方才多有得罪,还望诸位海涵。”姜胜起身抱拳示意,表示歉意。众将怒火方起,转而又消,不过心中一股争强好胜的心气儿倒是提高了不少。
“我早已算过,本地可用人马五万之众,可调动人马不过两万五千人而已。我分一万五千人交给士衡,士衡可乘浪北上,一切便宜行事,有先斩后奏之权,此剑与印绶交予士衡了!”
姜胜一挥手,走上两名文官,托着一柄宝剑,一只印绶,正是当今陛下刘禅钦赐给姜胜之物,用来节制各方人马。
陆机见状面色一变凛然道:“此乃陛下赐给将军之物,陆机怎敢撷取。”
姜胜走到陆机身前,把宝剑印绶放在陆机手上道:“陛下使我一切便宜行事,此事有何不可?晋国不过魏之残身,却是百死不僵之冲,不可掉以轻心。北上之举我最适合,无奈无法抽身离开,唯有拜托士衡!”
“望士衡念及国家,切勿推辞了。”
“陆机领命,请将军放心便是!”陆机正色恭敬一礼,转身而去。
在场将领对于姜胜之气度胸怀此时方有了解,不禁暗挑拇指赞叹不愧是将门之后,果有大将军的风范!
姜胜微微点头,转首对陆云道:“士衡此去我甚安心,留下五千人马交予士龙替某镇守,我即日引军北上,防备马隆。”
陆云也是明白势在必行不可阻拦,于是道:“请将军放心便是,若有意外,陆云当尽起徐州马为将军后援。”
姜胜笑道:“晋国急于求和,我料陛下必然不应,智如马隆也当有所准备,此战在所难免,一切拜托士龙了!”
战事不代表破碎和谈,反而是两国能够坐下一谈的契机所在。唯有让对方了解彼此的差距,了解彼此的实力,才能够在外交中争取主动。对于汉朝来说自然不希望对方能够有喘息的机会,对于晋国来说却是需要一战来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资格与汉朝同坐。
不须经过晋国皇帝司马攸的允许,马隆对于和谈一事早有判断,对于即将到来的一战更是跃跃欲试,秣兵厉马!
英雄所见略同,姜胜不介意在两国边境有小小的摩擦,只要占据上风,便可以让晋国彻底的低头!^-^^-^
第三百一十四章 终须一战(上)
更新时间:2013-02-07
感谢西江秋月朋友的指点,晋武帝的问题已在本章开始更正,希望广大书友在阅读之余多多指出不动的不足之处,促使不动可以不断进步!再次感谢西江秋月的指点,谢谢!
……
歌儿舞女朝朝醉,凤管鸾笙步步随。
清耳悦心的丝竹之音飘荡楼船之上,舞女翩翩起舞,袅袅婷婷,一片轻歌曼舞之间,裴秀似乎回到了那曾经的大魏,曾经的巅峰。然一切不过是昨日黄花,裴秀非常清楚眼前旧日同僚在玩弄什么把戏,更知道自己将会因此面临更大的危机。
事已至此,索性放开畅饮便是!
鸾吟凤唱千回百折,时而响遏行云高入云霄,时而兴云致雨声势雄壮,忽而高歌猛进金声玉振,忽而鳖愤龙愁跌宕起伏。
船行水上几见青山叠影,裴秀眉目不伸,九曲回肠,借酒消愁偏偏愁肠九曲。昔日龙骧虎视,今朝独坐愁城,想自己满腹龙韬豹略,何以沦落如斯境地?
“青山徘徊,为我愁肠!”仰天长啸,犹似龙吟虎啸一般,裴秀以酒化愁结气,以曲乐顺气,顿觉体内通顺,思路也随之敏捷起来!
江统在一旁略感讶异,自己此举乃是至裴秀于死地之举,眼见其人已然消沉,却是突然精神爽朗,面貌一新!看来人言裴秀之智甚至在钟会之上,未必是言过其实,绝对是有所考据啊!
“裴大人为之一振,江某看着也是欢喜,请!”惊讶的表情一闪即逝,江统见裴秀能够振奋,心中却也是高兴,当下举杯一饮而尽。
“哈!应元本欲置我于死地,何以转变如此之快?”豁然开朗,裴秀也不介意所处的环境,同样举杯豪饮,却是展现了一代智者少有的爽朗之态。
江统倒是没想到裴秀说破此事,不由笑道:“江统何德何能,如何能够把大名鼎鼎的裴大人逼入困境?此举不过是演给晋帝看罢了,本也没想过能难住裴大人啊!哈哈哈哈!”
这番大张旗鼓,早已引来了魏国监视河面的水军注目,况且有一旁的使者船只跟随,裴秀与汉臣纵情欢乐之口实是绝对跑不掉的。作为当事人裴秀自然清楚对方的用意,可事情的关键在于晋帝司马攸是否有此智慧与胸怀,能够从善如流识破汉人的挑拨之计?
抚掌大笑,裴秀击节高歌不止,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更是增添几分深不可测的神秘感。对于江统所言裴秀不置可否,晋帝司马攸对自己的看法诚然不善,却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改善,此事有了眉目,此间纵情一番又有何妨?
“裴大人真乃高士也,大家痛饮一番!”江统见裴秀态度,已知多说无益,对方摆出一切尽在掌握的态度,必然是有了免罪之策。自己既然完成陛下交代的人物,接下来的考验是晋帝司马攸与裴秀之间的事情,与自己倒是没有多大的关系。
作为昔日同僚,自然希望裴秀能够逃过一劫。可以裴秀的智慧,若是能过避开这次杀身之祸,反过头来效力司马氏来抗击大汉,倒也是个棘手的家伙。不怪陛下行此借刀杀人之策,裴秀既被晋帝启用,献策献力也不过早晚事罢了。
船到北岸,江统派人送裴秀登岸,自己却不方便露面。大汉朝自有一代王朝的风范,却不保晋人仍是怀恨在心。
醉眼一抬,隐约见接应自己来的大臣乃是当朝河内王司马伷,裴秀心中一动脚下早已深浅不一,顿时醉山颓倒,幸有身旁随侍扶持才不至于摔在地上。那河内王司马伷等了许久,河上动静早就听人回报,眼见裴秀如此酩酊大醉,不由得火冒三丈!
“如此失态,哪有使节的样子!”司马伷冷冷的站在一旁说道,身旁的十余名大臣都是不敢言语,心知河内王动了真怒!
出使汉朝乃是为了晋国之安全,以裴秀为使者更是看重其能力与风度,避免被汉朝之人小觑了晋国。这般用意自是好的,毕竟经过几番战乱之后,河北名士之中能够震慑中原者已是凤毛麟角。
晋国人才不过是魏之遗臣罢了,可汉坐拥蜀吴兼具中原之世家,寻常之名士如何能够威慑得住?偏偏裴秀此行半月有余毫无成绩,回程之时更是与汉人酒色笙箫,这般体态不丢尽了大晋国之颜面,更是让天下人耻笑啊!!
寒蝉若噤,众人不敢言语,司马伷怒火不减喝令兵士将裴秀押上马车,送往邺城由晋帝司马攸亲自论处!
裴秀醉醺醺的被人送走,几名随侍留了下来,在司马伷面前讲述起了一行的经过。对于裴秀在许昌城内与各大世家往来不断,又无法与汉朝皇帝相见的事情说得是清清楚楚,也不排除有人添油加醋的一番。
这个时候谁看不出来裴秀已然是行将就木与死无异?国家外交使臣如此辱节,可谓前所未有之辈,更何况晋帝司马攸对于裴秀更是毫无好感呢……
邺都之内晋帝司马攸早已得知了前方的状况,汉军能在晋国布置探子,刚从中原撤退的晋国又何尝不会留下人手与眼线?汉国之态度耐人寻味,更是引人深思,处理不好便是刀兵相见,处理好了也并不是没有坐下来一谈的余地。
一切都看人如何掌控事件,更是要看彼此之间的实力对比。
裴秀此行虽然未能一见汉帝刘禅,却也并非没有收获。晋帝司马攸深知裴秀之才华,纵然心有厌恶之感,却仍是求贤若渴。本打算借这个机会软硬兼施的让裴秀心甘情愿的出谋划策,不想押送回来的,竟然是酩酊大醉的一代智者。
“把他泼醒,再来见朕!”晋帝司马攸面沉似水,负手傲立大殿之上,见裴秀如此样子,早先的爱才之心顿化虚无,憎恶之感有增无减!
殿上的甲士拖着裴秀便要拽出大殿,那裴秀却扑腾着手脚清醒过来,仿似受了惊吓一般挣脱拉扯,起身环顾四周,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
“臣裴秀拜见陛下!陛下,这是怎样了,为何臣会如此……?”裴秀恭恭敬敬的施礼,然后不无诧异的问道,仿似对于先前之事毫不知情一般,让人云里雾里不知这裴秀葫芦(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这样的国家即便是一个新生事物,骨子里还是那些魏人罢了。上层有头有脑的还明白不可把晋国看做魏国,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晋国与魏国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比起魏国仍是有过之而不及!
中原之地需要休养生息,不过官渡这样的要塞仍是屯驻重兵,保持随时可以出击的态势。关于汉晋之间的关系,一天没有明确的旨意,便不可掉以轻心。换句话说,晋国派出了使者,若是阴险用兵暗中杀过来,也是很有可能的。
每天晋国的战船都会在黄河上巡视数次,观察南岸的动静。一支军队想要渡过黄河,自然有所准备,而准备不仅仅是所谓的兵马钱粮,还要调集大量的战船。通过种种迹象,就可以看出汉军想做什么。
官渡聚集的战船已经不少了,甚至汉军大有把官渡这处要塞改造成为船坞。即是陆地要塞与水上船坞结合的军事基地。劳役,兵卒,战船,钱粮,车马不断,晋国水军也是重点监督汉人的进程,每日回报给上方。
邺城收到的消息是来自四面八方,官渡,濮阳两地的汉军并没有采取所谓的守势,而是积极的筹集各项物资做备战状态,而裴秀一入许昌就没了动静,这是汉人在玩什么把戏?或者是……
继续等待下去对于晋国没什么好处,与汉人敲定互不侵犯的盟约才会让百姓真正的放心。
司马攸召集群臣商议许久,最终的结论仍是不变,晋国所处的地位过于劣势,主动权完全操之于人,这就是汉人迟迟没有回应的主要原因。想要让汉人重视晋国的外交提议,唯有从局势上有所改变才可。
不过眼下大汉朝横跨中原,南方甚至收复了许多国家,可谓版图辽阔。遍观四方,哪有什么国家或者实力能对汉朝造成威胁?找不到可以对汉朝施压的外力,唯有增强自身的实力了。
目光随即又转回了辽东,拉拢王戎,兵力铲除辽东的汉军,如此才是对汉人施压的唯一途径,更是提高自身能力的大好契机!
王戎的军队足有三万人,算上族中的妇孺老幼人数在六七万之众。这点人力对于曾经的大魏国简直是不值一提,但对于如今的大晋来说,却是雪中送炭,视若珍宝!
对王戎家人的寻找仍是没有什么收获,不过其他的要求却是在晋国能够提供的范围内。譬如说依照王戎的要求,在晋国北方划出三四座城池交给王戎作为立足之地;譬如说对这支异族军队提供足够的补给等等。
使者带着晋国满满的诚意再一次赶赴辽东,希望可以说服王戎在没有找到家人之前可以站在晋国这一方。原本身为魏将的王戎,虽然不能成为晋将,可与汉人的对立立场,希望仍是保持不变的。
晋人使者一来一往日夜兼程的倍道而行,自然快捷,虽然劳累在时间上占据绝对优势。反观汉军有海船往来海上不断,但消息传到了徐州,仍是要向许昌传递,来往之间难免拖延。
辽东边界三方势力鼎足而立,晋人同异族眉来眼去,看得汉军甚是心焦。无奈对方提出的条件甚是苛刻,又事关重大,只有当今的天子可以做主,眼看晋人同王戎越走越近,也唯有忍耐罢了。
王戎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热血男儿,受创之后抱着必死的心态杀入域外之地,本就是没想活下来。如今返回中原,见许久不见的中原竟然是这般模样,心中也是唏嘘不断。
送走了使者王戎精神矍铄的坐在大帐中,玩弄一口短刀,身旁一名异族之人用异域风情的口音说着汉语道:“族长,这么高的要求,他们会接受么?”
话说得简单,意思王戎一听便知。晋武帝司马攸许自己在东北边界割地七十里为辅国,并且愿意提供钱粮供给这支异族军队,这样的要求可谓是毫不吝啬。只是却被王戎婉言谢绝,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此王戎不过微微一笑道:“汉人要在此地立足,晋人欲借我族力量抵御汉人,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静等便是。”
……
再一次来到何攀的府邸,裴秀便不再掩盖自己的难以继续等待的心思。开门见山的与何攀问起了为何自己迟迟不得觐见汉朝天子的理由。就算是汉朝强势,晋国弱小,如此对待来使也是不和礼仪的,裴秀乃是天下有名的智者,遭到此等奚落如何急?
其实汉朝天子刘禅在处理完许昌必要的政务之后,便暗中马不停蹄的离开了许昌,赶赴川中,在川口与文鸯汇合一同入川,如今根本就不在许昌城之中。何攀身为刘禅的近臣,如何不知道刘禅的去向?
不过是保守秘密而已,整个许昌知道天子陛下不在的,也不过是几个人罢了。对于晋国的态度,刘禅早已秘密告知了何攀,眼下的许昌一切动态实则是掌握在何攀手中。
“裴某此番前来,欲以后事托付先生,还望先生切勿推辞。”裴秀拱手之后也不客气,坐在桌案旁一声长叹,意态萧索。
何攀见裴秀模样不由吃惊道:“我观大人气色上佳,何以眉头紧锁,口出此言?!”
“裴某不过是山野之辈,形势所迫不得不为,本欲结汉晋之好,不想遭到如此冷落。十余人音讯皆无,有心人从中挑拨,裴某再好气色怕也是没命消受了……哎,无奈啊!”
说道这里,想起北方晋国群臣对自己素有不满,武帝司马攸更是对于自己的种种行径心怀怨气。此行若真的是无功而发,不仅仅是有辱使命,更是有丧国体,届时怕是不但自己难逃灾厄,还会牵连全族。
虽说有心做作,然悲苦之情由内而生,一脸苦笑的裴秀,眼中尽是无奈之情……
察言观色,看出裴秀真情流露,何攀未尝不是心头一紧。眼前之人乃是当年的魏国首智,本应是深得国家器重之辈,却因种种所累到了今日的这般境况。人常说君择臣臣亦择君,然一旦相择,脱身又怎会容易?
便如同当年司马八达闻名天下,可谓士人之冠!就算司马仲达如何看不起曹孟德之出身,最后仍是屈服权势之下。今日之裴秀懂得以种种形势拒绝司马炎,却无法抵御司马攸的强行征召,这是家族的拖累,更是士人的无奈!
“裴大人乃是大才,怎会困于宵小,此等言论未免说笑了。”何攀心中自有算计,见裴秀如此仍是不肯吐露半分口风。
裴秀闻言更是苦笑道:“何先生为大汉文人之首,天子近前红人,事关黎民百姓,天下大势,还望疏通一二,好让裴某免去这一遭杀身之祸。否则裴某如何大才,也是在劫难逃矣!”
“噫,国家大事,岂是何攀这种凡夫俗子能够窥视,我劝裴大人还是静待陛下召见吧!”说完这句何攀端起桌案茶盅静静品茶,大有不闻不问的架势。
裴秀之处境诚然可怜,然两国敌友未定,彼此各为其主,你裴秀生死与我何攀有何关系呢?如何同情裴秀的际遇,也只是个人的情感,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晋国皇帝司马攸仍若是因此与裴氏发生冲突,对于大汉朝只是有利无害!
听何攀如此说话,裴秀心中怒火暗升,口吻随之一变道:“十余日等待,足以彰显我晋国之诚意,既是贵国对于两国之事毫无诚意,裴某也未必要在此强求相见!”
何攀闻言笑道:“陛下圣意难测,何某着实不敢冒犯龙威,此乃国家大事非是何攀能够参与的,还请裴大人多留数日,敬候佳音才是啊。不过么,若是裴大人心系河北,只需一声吩咐沿途自有我方负责护送。”
“哦?哈哈哈哈哈哈哈!!好一个借刀杀人!既然如此裴某今日便当告辞,有劳何先生代为准备。”裴秀何等人物,心中早有相关的判断,如今见对方根本是不漏半分口风,又如此态度,便断定了何攀之居心!
何越起身笑道:“这又是从何说起呢,裴大人一时激动何某甚是理解,不过口出不逊亦非两国相处之道啊。”
裴秀洒然笑道:“起程之事便有劳何先生安排了,若是命大,想必我与先生还有重逢之日。”
离开何攀的府邸,一股悲壮之情油然而生。裴秀心知汉朝乐于见到晋国内部产生矛盾,背后的目的更是让人感到可怕!晋国一旦内部不稳,不急于表态的汉朝便会大举北上,借此来粉碎这个刚刚建立的国家。
拒绝与自己这个晋国使者见面,等于是汉朝仍有北上的意图,看的便是这次自己返回河北,会造成何种的局面。对于强盛的大汉朝来说,晋国多一个裴秀或者少一个裴秀,都是无伤大局的事情。
可对于晋国来说,武帝司马攸之抉择,冥冥中牵系到了国家的安危与形势。以司马攸对于自己的恨意,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以朝中群臣对待裴氏的态度,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
建国之后刚刚聚集的一点点凝聚力,若是因为这件事儿而遭到破坏,恐怕晋国内部的动荡在还没有安稳的百姓心中会无限的扩大,造成相当的恐慌。想要避免晋国落入最坏的态势,想要不被汉朝君臣所算计,想要保护裴氏一族不会因此而被迁怒,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想解决问题,从汉朝方面下手已经全无可能。那何攀乃是汉朝皇帝刘禅身旁的红人,摆出这副事不关己的架势不过是装腔作势罢了。这是汉朝的态度,同样是扔给晋国的考验,只有过了眼前这一关晋国方才有与汉朝谈判的资格。若是过不了这一关,说明晋国的实力也不过如此,君臣平庸之下,汉朝怎有可能不挥军北上?
既然汉朝方面没有任何的渠道,裴秀只能把眼光放在晋国之内。这一趟回去已经是有辱国体,未能完成使命,论起罪责杀头也是不为过的。想要避免这般的结果,不遂汉人的心愿,单单依靠讲道理又如何能够让人信服?
送走了裴秀,从侧厅转出一人却是姜维!裴秀恭敬的施礼道:“劳烦大将军等候多时,何某告罪。”
姜维微微一笑道:“何大人言语之间便埋下晋国君臣不睦的种子,姜维就算等上几日也是愿意。”
何攀也是笑道:“司马氏不过是借壳筑巢罢了,妄想以此取得喘息之机,此举也是度量晋国人物之用。若是此等形势都看不清楚,又哪儿有在陛下面前一谈的资格呢!”
姜维微微颔首表示赞同道:“陛下返回川中有段时日,川中之事甚是蹊跷,何大人有何看法?”
何攀眼中精芒一闪道:“陛下英明神武,乃是大汉复兴之关键,我等身为汉臣当竭力辅佐陛下,焉能作势奸佞之辈有损国家社稷!!”
姜维不无担忧的道:“国家正是鼎力发展之际,不想有人如此搅局,陛下遭逢此事恐怕……”
何攀见姜维说中了自己心中的忧虑,同样表示关切道:“大将军所言甚是,下官也是担忧此点。这般打击非是常人所能承受,陛下年事已高,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啊……”
汉朝之兴盛形势乃是刘禅一手造成,眼下太子出现了问题,刘禅也是高龄的帝王,遭逢这样的打击如果身体有了意外的变化,恐怕大汉再兴的顶峰也就是眼前这样了。
大汉朝复员辽阔,太子不能继位,便只能是襄王刘动继承皇位。可刘动年纪尚浅,而且人在印州,虽然展示了能力可仍然未能服众。一旦皇位继承人选不能得到认同,必将发生内乱之事。
到时候就算是有姜维等一帮功勋宿将平定四方,恐怕汉朝也会因此而元气大损,日后征服河北,扫平燕代,建立华夏之大汉帝国的梦想只会是遥遥无期。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切大好的时机下,谁愿意横出事端?^-^^-^
第三百一十三章 危机暗伏(下)
更新时间:2013-02-06
雨过天晴,阴云密布的时光一去不返,然愁云仍旧笼罩心头。裴秀坐在马车之内,马车四周有二十余名晋国甲士护送,更有五六名随侍候命,外层则是五百名汉军沿途相护,可谓安全之至!
可惜裴秀心中没有丝毫安全之感,越是靠近黄河心内越是焦急,冥思苦想,搜肠刮肚,硬是找不出解决眼前危机的办法。被迫出使汉朝,被迫返回晋国,一切都是被人操纵,身不由己。这般稀里糊涂的做了冤死鬼,怎会是裴秀的作风?
“汉之强盛远远超乎意料之外,这般态度是试探更是毫不掩饰其野心的表现,就算求得一时和平,也是难以持久……嗯?晋国之忧在于前有强汉,后有辽东之乱,若是能够解决其中一端,或许可以谋得生存之机!”
想到这里,裴秀精心冥思起来,想要说服晋武帝司马攸,想要摆平东北地区的祸乱,都需要精心策划才是,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隐约可以听到远方传来阵阵战鼓声响,裴秀心中一动道:“这是何地,何来战鼓之音?”
马车外跟随的是几名侍从,说是侍从却是晋国派出监视裴秀之人罢了。这一点裴秀自然清楚,也没有任何异议,只要侍候的周到自己也没有什么能够挑剔的。
“大人,已到了官渡,似是汉军人马正在操练,可要避路而行?”一名侍从打探一番后急忙忙的奔回请示道。
这官渡如今是汉军的要塞,更是前沿阵地,有兵马操练不足为奇。要知道官渡守将齐万年乃是汉军将领之中最为好战的几人之一。有这样的将领统兵,这支汉军也必然是相当的好斗!
晋国与汉国之关系尚未确定,寻常百姓军卒眼中晋国不过是魏国的化身罢了。旧怨未了,又是一群好战之徒,裴秀这使臣团队纵有汉军护卫,在官渡大路行走也是颇多顾虑,未必便是安全。
就算没有损伤,被人羞辱一番也是不值当。要知道使臣之团乃是国家颜面所在,此番出使汉朝未被汉朝皇帝所接见已是颜面全无,要是再被一群武夫戏谑,恐怕不止裴秀,相关随行人员也要人头落地!
“不用担心,直走便是。”淡淡的看了一眼那随侍略带惊慌的眼神,裴秀若无其事的放下了车帘。哪怕是两国谈崩了,以汉朝的气度也无需为难这使臣队伍,裴秀心中笃定,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车队缓缓而行,那前方汉军操练的声音也是越来越近。战鼓,号角,口号,呐喊一样样的不断增加着,从那声音的大小也可分析出操练的汉军兵力之众!映入眼帘的是无数汉军依照程序奋力演练着,对于这小小的车队视若无睹,根本不予理会。
即便如此,在场的几十名甲士和侍从也是腿肚子颤抖,心怀忐忑的缓缓而行。这般场面着实震撼,这般阵势着实让人惊颤,就连马车中的裴秀也是竖起耳朵,略微皱眉!
“嗯?这是……骑射!!”
裴秀猛的撩开车帘,见近万汉家铁骑在左近的一处坡地下纵马盘旋呼啸,人人张弓在手,所过之处的草靶之上扎满了箭矢!这正是闻名天下的异族骑射,如今却是汉家铁骑在用!!
骑射之威力无需多言,裴秀身为一代智者如何不知?眼前汉骑行动统一,出手敏捷,一股庞然杀气凝聚在战场四周,阴冷之感不断侵袭身心,看得裴秀如坠冰窖之内。
非是百战精兵没有这般气势,非是百战精锐如何有这般功夫?过万的铁骑皆是长弓在背,长矛在侧,裴秀暗中以晋国骑兵与之比较得出的结论纵是自己也是为之震惊!
晋国的精锐骑兵来自于魏国遗留的河北铁骑,而河北骑兵素以击退异族,作战骁勇闻名,按理来说乃是异族战法之克星。然异族骑射虽然威力无比,却是缺少法度制衡,少有阵势约束。
汉骑取长补短,以严谨的阵势变化攻击队形,用威力十足的骑射射杀目标,比起那异族骑射何止是提高了一倍两倍的战力?
若是以晋国现今的精锐骑兵与之作战,按照裴秀的估计恐怕要三万以上的骑兵才可以歼灭这支万人上下的汉骑。
晋国刚刚建立,又是裁军,精锐骑兵恐怕也就是万余罢了,哪来的三万之数?而汉军又何尝只有这万余精骑?
脸色一变再变,裴秀目不转睛的盯着远方汉骑,莫名心痛涌上心头,瞬间占据了整个胸腔,一丝丝酸楚流出,唯有轻声叹息。
当年大魏何其强盛,如今却是仰望于人,这是天意,还是人力难及?
车队继续前进,气氛无比的压抑,见过裴秀那难看之极的脸色,几名随侍似乎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汉军在边境要塞勤于操练人马,对于河北大晋国之觊觎不言而喻,而此次外交出使又是无功而返。
不说会加临个人身上的诸般可能,只是大晋国的前景便足以让人感到忧虑了。诚然不是什么爱国情怀作祟,从魏人转换为晋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快的找到归属感。
只是觉得无论如何变幻国家,永恒不变的对手,日以强盛的敌人是这般的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这种感觉让人十分憋闷,十分不爽,更是十分的压抑……
沿途时不时的有汉军经过,对于眼前这支打着晋国旗号的队伍根本不予理睬,看着汉军强壮无比的整齐掠过身侧,那股气势便让人赞叹,赞叹之余更是忧心。不仅仅是汉军之精锐程度,而是军队的素养以及军纪端得是一样无懈可击。
战场萧杀之气渐渐淡去,那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也早已落于身后,滚滚黄河水奔腾不息的拍浪之声迎面而来,带着特有的气息让人不禁神往。终于来到了岸边,终于来到了码头,离开大汉,离开故地,心中好似千钧般沉重。
下了马车,晋国的船只仍是停泊在老地方,船侧却是有一艘楼船旗帜鲜艳,人头攒动。
无暇观望,裴秀毫无兴致的匆匆与护送的汉军告别,便要登船。却见一队汉军迎面而来,为首一名文士离着老远便扬声大笑道:“本以为今生无会,不想仍可一见,江统有礼了!”
裴秀微微错愕,抱拳道:“听闻应元被汉主所重用,何以在此?莫不是为了裴某而来?!”
江统在魏国士气已然声名卓著,俨然与张华并驾齐驱,自从投靠了汉朝更是深得刘禅之信任。晋国名士之中对于江统自有评价,当年司马炎不能任用江统,江统离开司马炎也是无可厚非之事。
此举不仅仅保全了家人,更是让江统的仕途飞黄腾达!
江统一把拽住裴秀衣袖道:“季彦不用讶异,既是相遇,这一段路便让江统相送吧!”
说着话江统拉着裴秀登上了那旗帜鲜艳的楼船,待裴秀暗叫不妙时足以踏上楼船,却是没了返身的机会。裴秀的随从们抬脚便要跟随,却是被汉军拦下,送到了晋国船只上。
在汉军领地,这些晋国侍从何甲士倒是没有反抗之心,一路走来所闻所见早已让人心中颤栗,根本没有反抗的念头。张望着看着另一只船上的裴秀跟着江统登上楼船,连续上了数层之高。
两艘战船缓缓驶离南岸,汉船之上礼乐齐鸣,舞姿曼妙。江统,裴秀,以及若干汉朝官员坐在顶层之上,观舞赏乐好不惬意。不过片刻功夫,佳肴美酒一一呈上,一场酒宴就此开始。
……
徐州。
姜胜初为统帅,总理徐州境内军政大权,可谓风头正盛。这一日姜胜召集麾下谋臣武将齐聚一堂,商议辽东之事。
异族的出现让辽东的局势变得复杂起来,汉军之前的布置足以抵御晋国军队,却未必禁得住异族军队的加入。拉拢这支异族,或者加以分化挑拨晋国和异族的关系,乃是汉军目前当为之事。
不过异族首领竟然是当年的魏国大将王戎,这一点倒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以魏国旧将的立场,是站在汉朝一边讨伐司马氏,还是站在晋国一方继续对抗大汉,这选择并不难。
魏国已经覆灭,王戎流落域外更是许久,所谓的立场说白了不过是利益!有足够的利益,就能拉拢到这支异族军队,没有足够的利益,便只能凭空增加这大敌!
“王戎在域外生活多年,经历异族之乱仍然能够以汉人身份掌控一族之人,绝非简单之辈,这般条件未免开得容易了。”
陆机年近弱冠,一身文士袍服,头戴方巾飘飘然坐在文臣之首侃侃而谈,言语之间对于王戎十分戒备,更是有着几分顾虑。身为陆抗之后,虽然年幼可在徐州的一番作为,早已名扬天下,让陆机与弟弟陆云成为了当仁不让的徐州智囊。
骆秀微微笑道:“辽东城郡我方经营许久,拱手相让并非明智之举。王戎就算可以替我等抵挡晋人,然其有了根基一旦作答,便是麻烦。”这般说辞却是与陆机相差无远,对于王戎之目的,骆秀同样感到怀疑。
姜胜微微颔首道:“二位所言颇有道理,不过我等在辽东立足未稳,一切事宜尚在进展之中,此事可有转圜余地?”
占领辽东不仅仅是为了对晋国构成威胁,造成两面夹击的态势,汉军更是有自己的目的,却是与晋国没有直接的关系。也正因如此,辽东的汉军长期处于守势苦心经营。而黄河南岸的汉军也是练兵为主,并没有北上呼应的动作。
陆云坐在兄长下手位置道:“对方开出条件,对于晋人想必也是同样,两相比较我方没有任何优势。若想拉拢,必然要提高筹码,可若如此,却是耽搁了陛下的大计。况且王戎之底细尚未摸清,如今拖延时间是唯一的办法,弄清王戎之用意更是迫在眉睫!”
晋国与汉国在辽东对峙许久,晋国要比汉国弱小得多。王戎的兵力对于晋国是强援,对于汉军却未必有所臂助。也就是晋国比起汉国要更加的重视王戎这支异族军队,同样的条件晋国应允的一定比汉国利落。
王戎能够在域外各族之间自成一家,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这般道理自然明白,能开出条件,也必然有其目的。在汉晋夹缝之中求存,正是可以左右逢源捞取好处,晋国得王戎可以驱除汉军在辽东的占据;汉军得王戎支持便有了独自挺进河北的底气。
做出何种的选择与判断诚然非常重要,搞清楚王戎现今的脾性与底细,才可以更好的分析对方的动机。
堂堂大汉,怎会被人利用?
姜胜想了想道:“拖延时间倒是不难,难得是要做万全准备,对于异族之防范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骆秀深有同感道:“辽东兵力不过两万余人,北海马隆每日操练人马威胁颇大,我方正在休养关键时刻,可以调动的人力并不足以兼顾两端,此事或许可以奏明陛下?”
汉军在官渡,濮阳等地大肆演练,鼓噪声势,河北的晋军也是同样,尤其以北海马隆一军动作最是频繁。而徐州同样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让生产的秩序趋于稳定,如此才可以恢复民生。
因此汉军之部队可以调动的很多,但若顾及各方面,以及钱粮收支等等,实际上能够调动的军队却是不多。辽东方面的两万余人恐怕不足以应付突发事件,天知道那王戎会不会使诈!
增援辽东一事看起来迫在眉睫,但徐州兵力一旦抽调,那如今的晋国第一将马隆会否有所动作呢?
兹事体大,做出决定便要有承担的觉悟,事情是一定要报告给大汉天子刘禅。可在此之前,本地州府便应当有所动作开始准备了。
姜胜沉吟片刻道:“辽东之地事关陛下大计,不可有失,无论结果如何都当增加兵力固守,只是不可打草惊蛇,一切需要暗中进行。”言罢姜胜以目光扫视在场文武。
陆机起身拱手道:“下官不才,愿意前往辽东。”
“辽东苦寒之地,士衡南人之躯非是合适人选。”姜胜摇头否定陆机之提议,却是引起堂下一片喧哗!这徐州之地,南方兵将极多,姜胜口出此言轻视南人,如何让人众人不怒?
大将骆秀起身道:“将军何以轻视我等南人?须知此乃陛下甚微反感之事!”
陆机笑而不语道:“将军既有定数,又何必以此激将之法?陆机此番前去,定保陛下大计得以如期实施,将军如有不信,立下军令状便是!”
“哈哈哈哈!我便知瞒不过士衡,方才多有得罪,还望诸位海涵。”姜胜起身抱拳示意,表示歉意。众将怒火方起,转而又消,不过心中一股争强好胜的心气儿倒是提高了不少。
“我早已算过,本地可用人马五万之众,可调动人马不过两万五千人而已。我分一万五千人交给士衡,士衡可乘浪北上,一切便宜行事,有先斩后奏之权,此剑与印绶交予士衡了!”
姜胜一挥手,走上两名文官,托着一柄宝剑,一只印绶,正是当今陛下刘禅钦赐给姜胜之物,用来节制各方人马。
陆机见状面色一变凛然道:“此乃陛下赐给将军之物,陆机怎敢撷取。”
姜胜走到陆机身前,把宝剑印绶放在陆机手上道:“陛下使我一切便宜行事,此事有何不可?晋国不过魏之残身,却是百死不僵之冲,不可掉以轻心。北上之举我最适合,无奈无法抽身离开,唯有拜托士衡!”
“望士衡念及国家,切勿推辞了。”
“陆机领命,请将军放心便是!”陆机正色恭敬一礼,转身而去。
在场将领对于姜胜之气度胸怀此时方有了解,不禁暗挑拇指赞叹不愧是将门之后,果有大将军的风范!
姜胜微微点头,转首对陆云道:“士衡此去我甚安心,留下五千人马交予士龙替某镇守,我即日引军北上,防备马隆。”
陆云也是明白势在必行不可阻拦,于是道:“请将军放心便是,若有意外,陆云当尽起徐州马为将军后援。”
姜胜笑道:“晋国急于求和,我料陛下必然不应,智如马隆也当有所准备,此战在所难免,一切拜托士龙了!”
战事不代表破碎和谈,反而是两国能够坐下一谈的契机所在。唯有让对方了解彼此的差距,了解彼此的实力,才能够在外交中争取主动。对于汉朝来说自然不希望对方能够有喘息的机会,对于晋国来说却是需要一战来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资格与汉朝同坐。
不须经过晋国皇帝司马攸的允许,马隆对于和谈一事早有判断,对于即将到来的一战更是跃跃欲试,秣兵厉马!
英雄所见略同,姜胜不介意在两国边境有小小的摩擦,只要占据上风,便可以让晋国彻底的低头!^-^^-^
第三百一十四章 终须一战(上)
更新时间:2013-02-07
感谢西江秋月朋友的指点,晋武帝的问题已在本章开始更正,希望广大书友在阅读之余多多指出不动的不足之处,促使不动可以不断进步!再次感谢西江秋月的指点,谢谢!
……
歌儿舞女朝朝醉,凤管鸾笙步步随。
清耳悦心的丝竹之音飘荡楼船之上,舞女翩翩起舞,袅袅婷婷,一片轻歌曼舞之间,裴秀似乎回到了那曾经的大魏,曾经的巅峰。然一切不过是昨日黄花,裴秀非常清楚眼前旧日同僚在玩弄什么把戏,更知道自己将会因此面临更大的危机。
事已至此,索性放开畅饮便是!
鸾吟凤唱千回百折,时而响遏行云高入云霄,时而兴云致雨声势雄壮,忽而高歌猛进金声玉振,忽而鳖愤龙愁跌宕起伏。
船行水上几见青山叠影,裴秀眉目不伸,九曲回肠,借酒消愁偏偏愁肠九曲。昔日龙骧虎视,今朝独坐愁城,想自己满腹龙韬豹略,何以沦落如斯境地?
“青山徘徊,为我愁肠!”仰天长啸,犹似龙吟虎啸一般,裴秀以酒化愁结气,以曲乐顺气,顿觉体内通顺,思路也随之敏捷起来!
江统在一旁略感讶异,自己此举乃是至裴秀于死地之举,眼见其人已然消沉,却是突然精神爽朗,面貌一新!看来人言裴秀之智甚至在钟会之上,未必是言过其实,绝对是有所考据啊!
“裴大人为之一振,江某看着也是欢喜,请!”惊讶的表情一闪即逝,江统见裴秀能够振奋,心中却也是高兴,当下举杯一饮而尽。
“哈!应元本欲置我于死地,何以转变如此之快?”豁然开朗,裴秀也不介意所处的环境,同样举杯豪饮,却是展现了一代智者少有的爽朗之态。
江统倒是没想到裴秀说破此事,不由笑道:“江统何德何能,如何能够把大名鼎鼎的裴大人逼入困境?此举不过是演给晋帝看罢了,本也没想过能难住裴大人啊!哈哈哈哈!”
这番大张旗鼓,早已引来了魏国监视河面的水军注目,况且有一旁的使者船只跟随,裴秀与汉臣纵情欢乐之口实是绝对跑不掉的。作为当事人裴秀自然清楚对方的用意,可事情的关键在于晋帝司马攸是否有此智慧与胸怀,能够从善如流识破汉人的挑拨之计?
抚掌大笑,裴秀击节高歌不止,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更是增添几分深不可测的神秘感。对于江统所言裴秀不置可否,晋帝司马攸对自己的看法诚然不善,却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改善,此事有了眉目,此间纵情一番又有何妨?
“裴大人真乃高士也,大家痛饮一番!”江统见裴秀态度,已知多说无益,对方摆出一切尽在掌握的态度,必然是有了免罪之策。自己既然完成陛下交代的人物,接下来的考验是晋帝司马攸与裴秀之间的事情,与自己倒是没有多大的关系。
作为昔日同僚,自然希望裴秀能够逃过一劫。可以裴秀的智慧,若是能过避开这次杀身之祸,反过头来效力司马氏来抗击大汉,倒也是个棘手的家伙。不怪陛下行此借刀杀人之策,裴秀既被晋帝启用,献策献力也不过早晚事罢了。
船到北岸,江统派人送裴秀登岸,自己却不方便露面。大汉朝自有一代王朝的风范,却不保晋人仍是怀恨在心。
醉眼一抬,隐约见接应自己来的大臣乃是当朝河内王司马伷,裴秀心中一动脚下早已深浅不一,顿时醉山颓倒,幸有身旁随侍扶持才不至于摔在地上。那河内王司马伷等了许久,河上动静早就听人回报,眼见裴秀如此酩酊大醉,不由得火冒三丈!
“如此失态,哪有使节的样子!”司马伷冷冷的站在一旁说道,身旁的十余名大臣都是不敢言语,心知河内王动了真怒!
出使汉朝乃是为了晋国之安全,以裴秀为使者更是看重其能力与风度,避免被汉朝之人小觑了晋国。这般用意自是好的,毕竟经过几番战乱之后,河北名士之中能够震慑中原者已是凤毛麟角。
晋国人才不过是魏之遗臣罢了,可汉坐拥蜀吴兼具中原之世家,寻常之名士如何能够威慑得住?偏偏裴秀此行半月有余毫无成绩,回程之时更是与汉人酒色笙箫,这般体态不丢尽了大晋国之颜面,更是让天下人耻笑啊!!
寒蝉若噤,众人不敢言语,司马伷怒火不减喝令兵士将裴秀押上马车,送往邺城由晋帝司马攸亲自论处!
裴秀醉醺醺的被人送走,几名随侍留了下来,在司马伷面前讲述起了一行的经过。对于裴秀在许昌城内与各大世家往来不断,又无法与汉朝皇帝相见的事情说得是清清楚楚,也不排除有人添油加醋的一番。
这个时候谁看不出来裴秀已然是行将就木与死无异?国家外交使臣如此辱节,可谓前所未有之辈,更何况晋帝司马攸对于裴秀更是毫无好感呢……
邺都之内晋帝司马攸早已得知了前方的状况,汉军能在晋国布置探子,刚从中原撤退的晋国又何尝不会留下人手与眼线?汉国之态度耐人寻味,更是引人深思,处理不好便是刀兵相见,处理好了也并不是没有坐下来一谈的余地。
一切都看人如何掌控事件,更是要看彼此之间的实力对比。
裴秀此行虽然未能一见汉帝刘禅,却也并非没有收获。晋帝司马攸深知裴秀之才华,纵然心有厌恶之感,却仍是求贤若渴。本打算借这个机会软硬兼施的让裴秀心甘情愿的出谋划策,不想押送回来的,竟然是酩酊大醉的一代智者。
“把他泼醒,再来见朕!”晋帝司马攸面沉似水,负手傲立大殿之上,见裴秀如此样子,早先的爱才之心顿化虚无,憎恶之感有增无减!
殿上的甲士拖着裴秀便要拽出大殿,那裴秀却扑腾着手脚清醒过来,仿似受了惊吓一般挣脱拉扯,起身环顾四周,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
“臣裴秀拜见陛下!陛下,这是怎样了,为何臣会如此……?”裴秀恭恭敬敬的施礼,然后不无诧异的问道,仿似对于先前之事毫不知情一般,让人云里雾里不知这裴秀葫芦(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