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4 部分阅读
在各族势力完全打散混编之后,刘聪能够掌握的也不过是十之二三的力量罢了。
稍作沉吟太子大司马刘和道:“尺寸之地亦不可让给汉人,汉人水师强盛发兵重来不过弹指之间,既如此为兄便准贤弟之提议。在父皇下令之前,这三地的防务便交给贤弟了。”刘和经过深思熟虑做出决定道。
翌日一早,两万多名精锐兵卒便在城外整装待发,时值后汉大军南下之际,高句丽的汉军既然已经消灭,太子大司马刘和自然急于返回邺都注视战局了。车骑将军幽州刺史刘聪亲自将一行人一送再送,这才依依不舍的挥手作别,兄弟二人好久没有如此推心置腹,别离之时皆是动情。
“车骑将军素有心计,太子殿下应允其暂代高句丽等三地之守,怕是养虎为患啊。”行伍之中太子刘和的亲信悄声提醒道,对于刘聪这个人还是不要轻易相信的好。要知道众人皆是依附太子大司马刘和,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自然是处处小心提防了。
“何患之有?”太子大司马刘和与兄弟一番推心置腹后心情甚佳的问道。
“立国之时陛下以辽东地域狭小划给幽州治下,如今再得高句丽等三地车骑将军手中地域之广实乃惊人,若是被其培植势力,对于太子殿下甚是不利!”那亲信也是看的透彻,果断坚决的说着,甚是肯定自己的想法。
“哈哈哈哈哈!”太子大司马闻言大笑,少有的好心情道:“是啊,父皇以辽东偏远划给了车骑将军治下,对此朝臣多有非议,几番上书请求将辽东划出幽州另派他人治理皆是被父皇压下,如今车骑将军得了高句丽等三国之地,你说父皇会怎样想呢?”
“这……太子殿下高明,微臣惭愧!”那亲信心念微微一动,便知道了太子这一招顺水推舟的厉害。幽州独得辽东地区的治理权,不仅仅是朝中群臣不满,就是太子刘和也是心存顾虑。多了辽东百里方圆,等若多了大批的百姓以及经济来源。
要知道土地与人口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于提高一方的实力而言。一个小小的辽东,看起来像是后汉皇帝刘渊偏爱儿子的产物,但若刘聪手中多了高句丽等三个国家数百里的领土,后汉皇帝刘渊还会用相同的眼光来看待事情么?
那个时候无论是提出把辽东与高句丽三国单独拿出来重新花费,还是直接委派他人镇守辽东以及高句丽,车骑大将军幽州刺史刘动的实力都会大大的受到伤害,这般手段着实是老城某国了,比起推脱拒绝车骑将军的请求岂非更有杀伤力?
“哼,看车骑将军麾下将士,其精锐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我军,便知四弟之实力强悍,本太子怎能不进行打压呢?哈哈哈哈哈。”心中狂笑,这般话语只是在心中说说而已,却是让刘和得意非常!
大军一路南下,前方的战况便逐渐传来,在一处营地歇脚时太子大司马刘和忍不住一脚踹翻了桌案,甚是恼怒道:“刘曜匹夫!想不到竟可以哄得父皇将指挥权交给他,实在是可恶!”
本还抱有参战的意愿,可那前提当是指挥作战的是当今后汉皇帝刘渊才可以。换做是旁人,无论是刘曜或是谁,刘和深知自己无法以这般抢功的方式参加战斗,唯有作壁上观罢了。其实刘曜的为人并不会令人感到反感,可错便错在刘曜过于受到刘渊的宠爱了。
换做是汉人,身为样子的刘曜无论如何都没有继承的权力,无论是在皇室,还是在其他的家族皆是如此。庶子尚且没有继承的地位,何况一个养子了?可塞外的习俗兄弟间夺权砍杀是常有的事儿,刘曜的养子身份虽然很难上得了台面,但若真的有这般心思,这也不是绝对的阻力。
可惜刘和不会想的这么开,对于刘曜十分的戒备反感,乃至于恨不得将其置于死地!若非其受父皇宠爱,怕是刘曜早已不在人世了。
“想不到精心布置一战,竟是短短一日夜便宣告终结,这一战究竟算是胜或是败呢……”太子刘和细细思索其中的关窍,对于这一战的定义一时竟是无从给出,不觉得渐渐陷入了沉思之中。
发觉汉军潜伏在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地是自己的功劳,挥军横扫三国的功劳自然也是自己的了。但对于吸引汉军注意力趁机南下这件事儿上,自己也是提出者之一,若是这一战算是败了,两件功劳绝对是不抵这场大败的。
要知道这一战折损了十余万的兵马,不过是一天一夜的结果而已,战况有多激烈,其规模有多大可想而知。
功过不能相抵,自己岂非要受到责备,地位也因此会被动摇?
可若是算是功劳呢……
即便是自己的父亲,刘和内心深处也是惧怕的,如今自己乃是一国太子,皇位的继承人,若是没有完全的思想准备而导致有了什么纰漏等于是自毁长城一般。要知道坐稳这个位置并不容易,但没有如何困难。名分早已定下来,只要自己不出什么大错,便可以顺利的继承这个国家。
说起来河北虽然残破,但若能安心的发展几年,说不定还是大有作为的呢……
……
“看汉人紧张的态度,这一拳打得不轻,想必我国也是折损了不少人手。”王弥与曹嶷汇合之后,一同返回邺城,在马上慢悠悠的说道。
曹嶷无精打采的道:“你我长途奔袭,未及一战便匆匆撤回,这一战当真憋闷!”
王弥嘿嘿笑道:“白跑一趟总比在黄河上当炮灰来的好,你我算是返身即可,倒是石勒那小子竟敢走海路,不知道有无性命回来呢!”
想起石勒王弥心中感触良多,不愧是被自己一直视为眼中钉的男人,竟然与自己的想法大同小异,都是避免了自身投入一线作战的战事中。只不过是王弥选择从黄河源头处偷袭长安一带的汉军土地,而石勒选择扬帆出海攻打徐州罢了。
约定时间内没有水军前来援助王弥与曹嶷这两支人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连忙返回北岸,便是如此也被汉人发现了行踪,差一点就被追上。在黄河上若是被汉军拦截,那死相绝对是一等一的难看的。
有惊无险的跑回北岸,王弥便觉得自己的胆子够大了。可那石勒的胆子也是不小,出征之时便要避开汉军的大量水军,虽说有时间差可以利用,但那也是要玩命的事情。返航之时想必战况已经结束,想在汉朝水师眼皮底下返回北岸并非那么容易的。当然这也要看汉军的损失程度而定。
曹嶷没好气的道:“还有心思关心这个,你我好不容易兵权在手,如此便要交换你不觉得遗憾么?”
这番话若是被公开,怕是被人诟病弹劾的。可曹嶷虽然对王弥颇有成见,却是知道比起自己这一句王弥说过的更多。当着大巫的面儿小巫有什么好怕的?
以往二人与刘伯根共同掌握北营的大权,大单于刘渊走到哪里北营便跟到那里。虽说是三人并掌兵权,可比起眼下这般战时大军在手,闲时在家养狗的生活实在是好得多了。国家成立,没有虎符无法调动军队,再也不是一呼百应的那个时代了。
就算王弥与曹嶷在军中有再高的威望,没有虎符底下的军官士兵也不会听候二人的调遣。对于后汉来说,这是把军权集中在手的手段。但并非刘渊父子创建,实则在塞外生活的各族早就如此了。
只不过彼此都是同族之人,有什么调动皆是一句话即可习惯了而已……
王弥脸色一沉道:“此番出征有时令限制,若是你我到时不归,怕是要人头落地的,速速赶路吧!”
曹嶷冷哼一声,对于王弥的态度总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自己不搭理王弥的话头,王弥也不参与自己的话题,二人少有交流,显然是对于未曾立国之前,二人争执北营的军权问题上对于自己十分的不满。
话说回来,你对我不满,我看你也早就不顺眼了!
……
退下来的胡人兵将多如牛毛,纷纷在各地就近屯驻治疗休整,这一战折损了大量的兵力与人手,但也对汉军造成了相当的杀伤。对于胡人来说没有什么值得兴奋的,反而是有了许多落寞。
早在西汉时期胡夷的战斗力是不如汉人的,随着时间的变迁,胡骑的战斗力从五个人打一名汉骑,发展到了三个人可杀死一名汉骑,再到可以在单独的对战中不逊色于汉骑,再到如今的超过汉骑,这一直都是胡人的骄傲所在。
铁蹄所向,天下无敌!
然汉人迸发出的斗志以及战斗力,都让胡人对眼前的敌人忍不住的刮目相看。毕竟这些汉人几乎将胡人砍杀的大败,也毕竟这些汉人在绝对的逆境下爆发出强大的斗志,使得战况不得不提前终止。
对手的愈加强大,以及自己无法渡过黄河的事实不断冲击每个人的思想,渐渐的开始有些觉得泄气了。
这一战失败,代表着河北在未来的十年内对于中原今仅存在威慑力而已,却是没有丝毫的威胁可言。而战死的同族兄弟们只有一部分是在陆地上拼杀而死,余下的大多是都是死在了滚滚黄河水中。
尸体沉入黄河是找不到的,就连具体的个人情况也是弄不清楚的。除了登岸的几个编制知道是隶属何人统帅之外,余下的许多人登岸了却是没有生还者回到北岸,于是这些人是死在南岸,还是沉入黄河便不得而知了。
看着装载同伴的船舰缓缓的沉入水中,那惊慌的人群,惨烈的景象深刻印在每一名胡人兵将的脑海中。若说这些人素来悍勇好杀,可如今想想在水上作战还是要认怂的。
刘曜看着滚滚黄河仰天长叹,这一战自己能够权衡,反复权衡的唯有两件事而已。第一件事,是竭尽全力保证后汉大军有在中原立足的希望。第二件事,在希望破灭之后尽全力带回出发的战士们。
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陛下有意放手一搏,甚至不惜牺牲大量的将士来赌这一局。作为指挥的刘曜无论是获胜还是失败,都是要被人诟病指责甚至仇视的。原因很简单,牺牲的兵力实在是太多了!!
可刘曜知道,满朝文武皆是了解这一战的重要性,更知道这一战要付出什么。因此皆是对于主帅这让人眼红的位置避而远之。如果自己不挺身而出的请命,那么指挥这一战的便是国家的皇帝刘渊!!
怎能让父皇背此恶名?
“此战之后必然有人指责我好高骛远,利欲熏心,怕是再难领兵矣……”刘曜深深呼吸着空气,轻声叹道,对于这个结局自己早有准备,好在有父皇理解自己支持自己……
第三百六十二章 还以颜色(中)
战船往来黄河上打捞残骸已有数日,沉入水中的舰船兵将远远比打捞上来的要多,但打捞的工作仍是要做的。监国太子刘动并没有退回许昌处理朝政,而是留在了濮阳统和各方兵员,颇有反扑河北之意!
与群臣背道而驰,不按规矩出牌,这是当年汉帝刘禅惯用的伎俩。群臣越是反对,便越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不是什么叛逆,而是身处于强大压力下的冷静思考。当看到了胜机所在,便绝对不会被任何因素干扰。
自幼以刘禅为榜样的监国太子刘动同样如此,因为父子二人的血脉相连!
这一战汉军的损失也是极大的,水师没了半数还要多的船只,沿岸布防的兵力更是十万以上的阵亡。群臣都是建议暂时休养生息,待兵力恢复充沛了然后再行北上。汉军明明还在一场大战后心有余悸,为何还要在这个时候北上作战呢?
可太子刘动根本不理睬这般的态度不断的调兵遣将,原因很简单。为了应对胡人的南下,整个中原地区大量的兵力都在沿岸屯驻,或是在北上的途中。胡人诚然袭扰了一些地域,但汉军的兵力储备,以及辎重储备都是充足的。
双方各有损伤,可在汉军境内作战,被糟蹋的乃是汉朝的百姓,这口气刘动可不是围歼了胡人数万兵力就能咽下的,这个亏更是不是胡人全身而退就能了结的。汉军一定要反击,扬眉吐气!
在满朝文武的争论声中,北伐的事宜一步步的进行着,准备着。直到大将军姜维由襄阳返回了许昌,在群臣的期盼下给出了明确的态度,北伐一事不仅仅要做,而且姜维也要率军北上,讨伐胡人!
作为大汉朝中硕果仅存的老将,姜维的名望一时无二,仅在汉帝刘禅之下而已,甚至太子刘动的力度都未必比得上这老家伙。事与愿违朝中群臣见姜维也是如此疯狂的要北伐,一时间姜维便成为了固执的老家伙。
可监国太子有此意,大将军有此意,该怎么办?还有陛下!
不少朝臣担心太子如此冲动一旦战败汉军不仅仅丢了颜面,更是元气大伤。要知道汉帝刘禅以最为恰当的时机北伐,都只能是在未败之前迅速撤回中原,如今你太子刘动难道还要强过陛下么?
胡南下一事虽然被太子刘动料中,但一番交手后证明太子刘动有统帅三军的潜力,可与北方的胡人相比较还是有些稚嫩的。
各种角度的考量与担忧都在奏章中一封封送往襄阳,一连十余日终于有了回复,圣旨传到了濮阳只有四个字“还以颜色”。这四个字乃是后世所发明,作为这个朝代的人都是闻所未闻的。
可群臣猜测一番,大概的意思却是可以搞清楚的,陛下的意思是反击,还手,北伐!
反对的人再多,有汉帝刘禅拍板做主,大将军姜维,监国太子刘动拥护,这事情也就没得转变了,于是群臣也只好不再反对。
五天之后汉军毫不遮掩的展开了北伐行动,雍州刺史赵统率领雍凉甲士三千人,骑兵一万,步卒两万三千人,共计三万六千人马由长安附近的渡口出发,顺着胡将王弥,曹嶷撤退的路线进发,攻打河北的最西方。
镇军将军文鸯率领关内雄兵三万,骑兵三千,共计三万三千人由洛阳附近的渡口出发,进攻河内这座距离最近的桥头堡。
大将军姜维亲自率领步卒三万六千人,骑兵三千,共计三万九千人,由官渡出兵对后汉的正面施加压力。
车骑将军罗宪率领八千铁骑,五千步卒共计一万三千人马由白马进发,协助大将军姜维的官渡军压制胡人的主力部队。
监国太子刘动亲率七万步卒,五千骑兵共计七万五千人,由延津出发与大将军就爱你过位,车骑将军罗宪形成齐头并进的趋势,向河北腹地发起冲击!
青州刺史姜胜,扬武将军戴渊率领两万七千步卒,两千五百骑兵,共计两万九千五百人由北海出发,兵锋直指河北前沿城县平原!
在倭岛准备就绪的徐州刺史陆机,留守大将阴缭也组织了一万五千步卒,两千骑兵,五千倭军,一千五百名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各地的兵将,攻击两万三千五百人,开始向着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地扬帆而去,准备反攻!
七路汉军将近二十五万人马,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的展开了河北反击战!与此同时,辅汉将军脩则,龙骧将军诸葛尚,尚书郎张轨等人组织后续尚未抵达的兵力作为后续,一时间风云涌动,人心激昂,即便是反对北伐的群臣此刻也是大力支持。
原因无他,汉胡不两立,既然不能阻止陛下以及殿下的决定,也只能全力支持了。北伐之事兹事体大,不可有所怠慢,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
襄阳,汉帝刘禅与从川中赶来的何攀在宫中紧张的讨论着,南方之事虽然有诸葛瞻全权处理,负责镇守,但波斯帝国以及印州附近的海外势力已经蠢蠢欲动,不斥诸武力怕是不能解决了。
“海外气候有异,水土不同,陛下不宜亲往,不若遣一将引兵讨之。”大汉的主心骨便是刘禅,即便是权力交替的过渡期刘禅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王者。何攀唯恐刘禅的高龄远征海外,抢在前头说道。
刘禅手捻须髯笑道:“朕自知年迈,海上颠簸甚是辛苦,自不会去讨苦头吃。诸葛思远被朕压制许久,当是时候了。”
何攀见状方才松了口气道:“有郤大人坐镇印州,司马大人督两川,南中,再从南方诸国调遣兵力战船前往聚集,一月之内可得十五万人马供大军出征。”
汉帝刘禅微微颔首道:“诸葛思远好谋多断,胆略过人,便全权由其处理吧。动儿真是大胆,方才吃了一亏,便要挥军北上,朕倒是要看看有多大的能耐,希望不要让朕失望啊!”
“太子殿下颇有陛下当年之风,越挫越勇,但并非无智。我军受创不轻,胡人亦是同样,相比之下军力,辎重皆以备齐,大军转瞬可发,此等战机抓得准确敏捷,让臣等也是大开眼界。”何攀能够取代文立成为刘禅身旁最为重视的亲信,自然有其过人只能。
汉军的优势在于胡人渡河一战后无论是战备还是兵员都在沿岸各地,可以非常迅速的做出反应。而胡人固然有地理优势,可刚刚败退下来的兵将乃是后退的趋势,而负责守备的胡人定然想不到汉人折损大量兵力之后仍然够胆全军杀来,不能全力应战便是胡人的劣势所在!
若是两军旗鼓相当,由一方处于如此位置便是危险。但刘渊与刘动二人究竟是否旗鼓相当,孰高孰低,尚未分出,此番迅速的北伐反击,是对刘动的考验,也是对后汉皇帝刘渊的一次考验!
“胡人水师全军覆没,只要动儿不躁进稳扎稳打颇有希望在河北站稳脚跟。方法已然有了,便看动儿如何使用,何况有伯约在彼朕对此并不担心,只是需要静观局势罢了。”自从北伐结束后,刘禅便在襄阳一直筹划能够在河北立足的办法。
想一举歼灭大量的胡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汉朝拥有大片的土地,与海外有着大量的商品交易,但战马仍是短缺的状态。前方各军的骑兵总数甚至不如胡人的二十分之一,这样的骑兵差距即便拥有火药,也是无法弥补的。
虽然是一个笨法子,可看起来比等待汉军建立强大的骑兵系统更加来得有效果。刘禅既然提供给了太子刘动,刘动有看准了时机,这个时候为什么不对胡人还以颜色呢?
第三百六十二章 还以颜色(下)
汉朝大举北伐,时间点乃是后汉南渡黄河的十五天后,此刻后汉的各路兵马刚刚被调往内陆休养,对于汉朝迅速做出反击的做法根本没有任何的预料。十五天在后世看来简直是延误战机的决定,可在通讯手段单一,时间漫长的这个时代却已经是非常之速了!
孤注一掷的作战方式同样让后汉军队蒙受了大量的损失,可随之而来却不是恶评如潮,而是军队系统的加强以及各层级之间的顺畅,即便是民间处于受压迫位置的汉人百姓似乎态度都要比以往乖顺许多了。
前线送死的,或是自杀式袭击的多是后汉皇帝刘渊通过近卫系统搜集而来的情报中,对于国家体制,乃至于后汉王朝成立之后有种种不满,抑或是强烈抵制的将帅部族。虽然各族都是混杂在各个部队区域中,但作为后汉之皇,刘渊自然掌控所有的讯息,调集部队分派将领这等事情,只需要把名单递上来,分配起来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不满于现有职位的权力,或是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到一边仍然是顾及族群利益的,几乎能够上战场的,都在阵亡名单之中。这倒不是运气不好,而是在军事行动中部队所处的位置注定了其下场如何。
少了这些人,加上这一战的震慑力量,朝中各个部门,军中的各地系统都是出奇的流畅,快捷,口径更是统一的七七七八八。看着陛下刘渊为阵亡将士们垂泪的场景,不少官员内心深处都是寒气顿升,不断的告诫自己,千万不可意气用事,让陛下抓到把柄,否则这些人就是前车之鉴啊!
没了水师在黄河战线上抵挡伪汉的战船,一直到大军压境,后汉沿岸屯驻的守军方才得知消息,烽火狼烟一股脑的燃烧起来,看那形状的粗细便知道是最为紧急的军情!试想肉眼可见的程度,那大汉的水军离着岸边已然非常之近了,没等消息传出多远,箭矢,投石劈头盖脸的砸向了岸边驻防的胡人。
登岸作战进行之中,军情也传递到了邺城!胡人正心惊胆颤的俯首称赞朝廷运转顺畅,同时大肆哀悼阵亡的将士们,不想伪汉大军此时来袭,一时间人人脸上皆有惊慌神色!这伪汉可不是当年的魏国抑或是脚下占领的晋国,两次大战都是没能占据绝对的上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乃是后汉的劲敌!!
“伪汉大军压境,诸卿有何迎敌之策?”刘渊心中盘算着如何应对,更是遗憾这一次无法用刘曜以及张宾等人参战。折损如此多的兵力让身为统帅的刘曜,以及参谋的张宾遭到了朝臣的攻击。无论这一战的目的如何,出于何种立场的考虑,谁也不会让一战十万白骨的统帅来负责这个国家的军事行动,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一天一夜的激战,十万大军覆灭黄河南岸,只是想想便让人毛骨悚然。没人愿意在这样的统帅手下作战,自然不会容许刘曜再次领军了。而汉人出身的张宾则是更为惨淡,刘曜不仅仅是匈奴人,更是后汉皇帝刘渊的养子,其出身地位远超张宾。这也注定了张宾悲惨的命运,徙为庶民,流放边疆。
丞相刘宣出班道:“敢于此时反扑,伪汉锐气正盛,我军大丧不久兵将士气低落不可硬拼也。”
丞相刘宣已然老迈,但其身份地位乃至于对后汉王朝的贡献可谓是排在第一位的。换而言之,无论是多么心高气傲之辈,对于刘宣此老唯有敬佩,即便是一代枭雄刘渊也不例外!此话一出,多有群臣随之附和,刘宣对于国内人心把握的甚是准确。
太尉刘宏也是出班道:“汉人兵力尚未有详细探查,陛下可调遣精兵猛将前往坐镇,待形势明了,再做打算不迟。”
大司空呼延翼闻言不悦道:“伪汉如此迅速反击,乃是争胜之师,不可等闲视之,陛下当聚集三军沿岸戒备,调集后续人马将汉军一举挫败,以显我朝之威!!”
太尉刘弘脸色一沉道:“我朝大军新丧,伪汉受创更甚,百姓方才有喘息之机,此刻大举用兵对国库收成影响甚重,还请陛下明断!”
呼延翼本来就是个脾气不好的,见刘弘如此婆婆妈妈不由得怒道:“只知为贱民说话,难道兵临城下方才醒悟么!”
刘宏受汉人文化成长,自忖气量休养要远胜诸人,可被呼延翼当众指责不觉也是火上额头道:“国库仓廪无积,百姓疲于徭役,田地荒废千里而少人耕种,继续大规模调兵遣将,大司空可曾想过粮危耶!?”
“哼!无知竖子,伪汉大军压境,我等自当护国一战,此战避无可避,还谈什么农夫耕地?”大司空呼延翼闻言嗤之以鼻,反驳说道,一脸的不屑之色让众人看得是十分清楚。
刘宏见状为之气结,便在此时后汉皇帝刘渊缓缓开口道:“伪汉此举意便在此,朕料伪汉必大举进犯,立即传令各军前往迎战不得有误!”
朝堂两侧文武听陛下如此肯定的语气说话,皆是深以为然,仔细一想不觉明白了其中的关窍。胡人南渡黄河攻打伪汉一战,虽然计划没有成功,但也算是两败俱伤,汉胡双方皆是大伤元气,兵力折损严重。
后汉大军撤回,自然是放弃了在未来数年内唯一可以越过黄河占据中原的机会,而开始准备修养身系耐心的等待。可汉人拼着兵力的继续损耗而迅速反攻,其用意便在于河北的农耕了。无论是季节还是气候,正是开垦的好时候,南渡之后本该专心农务的百姓又要因为汉人的侵犯而不得不继续运输兵粮物资等等,这一战的结果无论如何,河北今年的收成注定是锐减!
同样的道理,胡人依靠汉人百姓去耕种,汉人的军队实则也是农耕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汉人除了沿岸地区尚有中原,雍凉,江南,荆州,两川,甚至南方的广大地域作为后盾,可以输送钱粮来弥补损失。
胡人呢?完全的没有后备啊……
有了这一优势,这一战汉人可谓是进退自如,占据了绝对的主动。若是深层次的剖析,胡人因为失去了黄河的控制权,唯有处于挨打被动的地位,今年若是汉人尝到了甜头,难保翌年汉人不会如法炮制啊……
若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相信河北之地必然是饥荒遍野,饿殍无数,那个时候还谈什么国家朝廷?早就分崩离析,彻底瓦解了……
“哈哈哈哈!原来如此,只是不知道这是太子刘动的想法,还是刘禅与姜维老儿的战略呢……”后汉大将王弥站在人群中心中暗自偷笑,对于汉人的战略十分欣赏,更是兴奋异常。
太尉刘宏听罢众人的言辞也是顿悟,脸色更显沉重道:“迎战已然无可避免,然各地库府着实见底,陛下当调动塞外物资速速补给才是啊。”
“报!军情传来!”一名校尉领着从沿岸守军中飞马而来的传令官步入大殿。
“速报之!”烽火传递不过是知道有了敌军入侵,但具体的敌军讯息却是需要人员来通报的。
那传令官跪在地上道:“经过我军观察汉军当是从官渡,延津,白马三处杀来,三路人马在十万之上,附近守军已经前往增援请陛下定夺!”
“嗯……正面对战,刘动小儿倒是信心十足呢!”后汉皇帝刘渊闻讯沉吟道,自打登基以来伪汉皇帝刘禅,伪汉大将军姜维便是自己心中的假想敌。偏偏刘禅与姜维皆是去了南方,一个小小的刘动,竟然成功预料了自己的南渡之战,已然自己诧异不已。而今这刘动又挥兵哈来,这般迅速的反应到不似汉帝刘禅的想法了。
“陛下!沿岸守军三万余人,怕是抵挡不住汉人登岸,当速速发兵啊!”大司空呼延翼面带忧色的催促道。
“不急。”刘渊闻言摆了摆手,便陷入了沉思中。
呼延翼的脾气是很臭,可也要看对方是谁。那刘宏即便是太尉的职位,呼延翼也是看不入眼中。可面对当今的陛下后汉皇帝刘渊,呼延翼完全是没有一点的脾气,在一旁垂首也不做声了。
便在那传令官退下不过半刻钟后,又是前方传令官火速奔回道:“启禀陛下!汉军已然开始登岸作战,各路人马正在与汉人厮杀之中,小人离开营帐之前,东方似乎也有消息传来,有汉军跨黄河攻击平原!”
“还好有烽火台传讯……”刘渊闻言微微点头,让那传令官下去休息。平原的军情如果要骑马传递,怕是要一日夜方可到达邺城。但沿岸设立了烽火台,传递起来不觉大大减少了时间,增加了效率。
“传令车骑将军幽州刺史刘聪,速使幽州人马入驻高句丽等地,防止汉军反扑!”后汉皇帝刘渊吩咐道。
“是!”有专司的朝臣立即拟旨。
太子大司马刘和在旁闻言不觉脸色难堪,自己本是想借此来削弱刘聪的势力。不想汉人来袭,父皇顾虑汉人复夺高句丽等地,竟然让刘聪这小子督战守御,自己的心思岂非白费?
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歌之战(上)
南渡北伐汉胡各不相让,汉军方才蒙受胡人肆虐,不及半月便展开了反击之战!沿岸胡军不防汉人强势压境,又无水军阻拦,被汉军战船投石乱箭射得难以近前唯有退避。(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
稍作沉吟太子大司马刘和道:“尺寸之地亦不可让给汉人,汉人水师强盛发兵重来不过弹指之间,既如此为兄便准贤弟之提议。在父皇下令之前,这三地的防务便交给贤弟了。”刘和经过深思熟虑做出决定道。
翌日一早,两万多名精锐兵卒便在城外整装待发,时值后汉大军南下之际,高句丽的汉军既然已经消灭,太子大司马刘和自然急于返回邺都注视战局了。车骑将军幽州刺史刘聪亲自将一行人一送再送,这才依依不舍的挥手作别,兄弟二人好久没有如此推心置腹,别离之时皆是动情。
“车骑将军素有心计,太子殿下应允其暂代高句丽等三地之守,怕是养虎为患啊。”行伍之中太子刘和的亲信悄声提醒道,对于刘聪这个人还是不要轻易相信的好。要知道众人皆是依附太子大司马刘和,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自然是处处小心提防了。
“何患之有?”太子大司马刘和与兄弟一番推心置腹后心情甚佳的问道。
“立国之时陛下以辽东地域狭小划给幽州治下,如今再得高句丽等三地车骑将军手中地域之广实乃惊人,若是被其培植势力,对于太子殿下甚是不利!”那亲信也是看的透彻,果断坚决的说着,甚是肯定自己的想法。
“哈哈哈哈哈!”太子大司马闻言大笑,少有的好心情道:“是啊,父皇以辽东偏远划给了车骑将军治下,对此朝臣多有非议,几番上书请求将辽东划出幽州另派他人治理皆是被父皇压下,如今车骑将军得了高句丽等三国之地,你说父皇会怎样想呢?”
“这……太子殿下高明,微臣惭愧!”那亲信心念微微一动,便知道了太子这一招顺水推舟的厉害。幽州独得辽东地区的治理权,不仅仅是朝中群臣不满,就是太子刘和也是心存顾虑。多了辽东百里方圆,等若多了大批的百姓以及经济来源。
要知道土地与人口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于提高一方的实力而言。一个小小的辽东,看起来像是后汉皇帝刘渊偏爱儿子的产物,但若刘聪手中多了高句丽等三个国家数百里的领土,后汉皇帝刘渊还会用相同的眼光来看待事情么?
那个时候无论是提出把辽东与高句丽三国单独拿出来重新花费,还是直接委派他人镇守辽东以及高句丽,车骑大将军幽州刺史刘动的实力都会大大的受到伤害,这般手段着实是老城某国了,比起推脱拒绝车骑将军的请求岂非更有杀伤力?
“哼,看车骑将军麾下将士,其精锐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我军,便知四弟之实力强悍,本太子怎能不进行打压呢?哈哈哈哈哈。”心中狂笑,这般话语只是在心中说说而已,却是让刘和得意非常!
大军一路南下,前方的战况便逐渐传来,在一处营地歇脚时太子大司马刘和忍不住一脚踹翻了桌案,甚是恼怒道:“刘曜匹夫!想不到竟可以哄得父皇将指挥权交给他,实在是可恶!”
本还抱有参战的意愿,可那前提当是指挥作战的是当今后汉皇帝刘渊才可以。换做是旁人,无论是刘曜或是谁,刘和深知自己无法以这般抢功的方式参加战斗,唯有作壁上观罢了。其实刘曜的为人并不会令人感到反感,可错便错在刘曜过于受到刘渊的宠爱了。
换做是汉人,身为样子的刘曜无论如何都没有继承的权力,无论是在皇室,还是在其他的家族皆是如此。庶子尚且没有继承的地位,何况一个养子了?可塞外的习俗兄弟间夺权砍杀是常有的事儿,刘曜的养子身份虽然很难上得了台面,但若真的有这般心思,这也不是绝对的阻力。
可惜刘和不会想的这么开,对于刘曜十分的戒备反感,乃至于恨不得将其置于死地!若非其受父皇宠爱,怕是刘曜早已不在人世了。
“想不到精心布置一战,竟是短短一日夜便宣告终结,这一战究竟算是胜或是败呢……”太子刘和细细思索其中的关窍,对于这一战的定义一时竟是无从给出,不觉得渐渐陷入了沉思之中。
发觉汉军潜伏在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地是自己的功劳,挥军横扫三国的功劳自然也是自己的了。但对于吸引汉军注意力趁机南下这件事儿上,自己也是提出者之一,若是这一战算是败了,两件功劳绝对是不抵这场大败的。
要知道这一战折损了十余万的兵马,不过是一天一夜的结果而已,战况有多激烈,其规模有多大可想而知。
功过不能相抵,自己岂非要受到责备,地位也因此会被动摇?
可若是算是功劳呢……
即便是自己的父亲,刘和内心深处也是惧怕的,如今自己乃是一国太子,皇位的继承人,若是没有完全的思想准备而导致有了什么纰漏等于是自毁长城一般。要知道坐稳这个位置并不容易,但没有如何困难。名分早已定下来,只要自己不出什么大错,便可以顺利的继承这个国家。
说起来河北虽然残破,但若能安心的发展几年,说不定还是大有作为的呢……
……
“看汉人紧张的态度,这一拳打得不轻,想必我国也是折损了不少人手。”王弥与曹嶷汇合之后,一同返回邺城,在马上慢悠悠的说道。
曹嶷无精打采的道:“你我长途奔袭,未及一战便匆匆撤回,这一战当真憋闷!”
王弥嘿嘿笑道:“白跑一趟总比在黄河上当炮灰来的好,你我算是返身即可,倒是石勒那小子竟敢走海路,不知道有无性命回来呢!”
想起石勒王弥心中感触良多,不愧是被自己一直视为眼中钉的男人,竟然与自己的想法大同小异,都是避免了自身投入一线作战的战事中。只不过是王弥选择从黄河源头处偷袭长安一带的汉军土地,而石勒选择扬帆出海攻打徐州罢了。
约定时间内没有水军前来援助王弥与曹嶷这两支人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连忙返回北岸,便是如此也被汉人发现了行踪,差一点就被追上。在黄河上若是被汉军拦截,那死相绝对是一等一的难看的。
有惊无险的跑回北岸,王弥便觉得自己的胆子够大了。可那石勒的胆子也是不小,出征之时便要避开汉军的大量水军,虽说有时间差可以利用,但那也是要玩命的事情。返航之时想必战况已经结束,想在汉朝水师眼皮底下返回北岸并非那么容易的。当然这也要看汉军的损失程度而定。
曹嶷没好气的道:“还有心思关心这个,你我好不容易兵权在手,如此便要交换你不觉得遗憾么?”
这番话若是被公开,怕是被人诟病弹劾的。可曹嶷虽然对王弥颇有成见,却是知道比起自己这一句王弥说过的更多。当着大巫的面儿小巫有什么好怕的?
以往二人与刘伯根共同掌握北营的大权,大单于刘渊走到哪里北营便跟到那里。虽说是三人并掌兵权,可比起眼下这般战时大军在手,闲时在家养狗的生活实在是好得多了。国家成立,没有虎符无法调动军队,再也不是一呼百应的那个时代了。
就算王弥与曹嶷在军中有再高的威望,没有虎符底下的军官士兵也不会听候二人的调遣。对于后汉来说,这是把军权集中在手的手段。但并非刘渊父子创建,实则在塞外生活的各族早就如此了。
只不过彼此都是同族之人,有什么调动皆是一句话即可习惯了而已……
王弥脸色一沉道:“此番出征有时令限制,若是你我到时不归,怕是要人头落地的,速速赶路吧!”
曹嶷冷哼一声,对于王弥的态度总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自己不搭理王弥的话头,王弥也不参与自己的话题,二人少有交流,显然是对于未曾立国之前,二人争执北营的军权问题上对于自己十分的不满。
话说回来,你对我不满,我看你也早就不顺眼了!
……
退下来的胡人兵将多如牛毛,纷纷在各地就近屯驻治疗休整,这一战折损了大量的兵力与人手,但也对汉军造成了相当的杀伤。对于胡人来说没有什么值得兴奋的,反而是有了许多落寞。
早在西汉时期胡夷的战斗力是不如汉人的,随着时间的变迁,胡骑的战斗力从五个人打一名汉骑,发展到了三个人可杀死一名汉骑,再到可以在单独的对战中不逊色于汉骑,再到如今的超过汉骑,这一直都是胡人的骄傲所在。
铁蹄所向,天下无敌!
然汉人迸发出的斗志以及战斗力,都让胡人对眼前的敌人忍不住的刮目相看。毕竟这些汉人几乎将胡人砍杀的大败,也毕竟这些汉人在绝对的逆境下爆发出强大的斗志,使得战况不得不提前终止。
对手的愈加强大,以及自己无法渡过黄河的事实不断冲击每个人的思想,渐渐的开始有些觉得泄气了。
这一战失败,代表着河北在未来的十年内对于中原今仅存在威慑力而已,却是没有丝毫的威胁可言。而战死的同族兄弟们只有一部分是在陆地上拼杀而死,余下的大多是都是死在了滚滚黄河水中。
尸体沉入黄河是找不到的,就连具体的个人情况也是弄不清楚的。除了登岸的几个编制知道是隶属何人统帅之外,余下的许多人登岸了却是没有生还者回到北岸,于是这些人是死在南岸,还是沉入黄河便不得而知了。
看着装载同伴的船舰缓缓的沉入水中,那惊慌的人群,惨烈的景象深刻印在每一名胡人兵将的脑海中。若说这些人素来悍勇好杀,可如今想想在水上作战还是要认怂的。
刘曜看着滚滚黄河仰天长叹,这一战自己能够权衡,反复权衡的唯有两件事而已。第一件事,是竭尽全力保证后汉大军有在中原立足的希望。第二件事,在希望破灭之后尽全力带回出发的战士们。
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陛下有意放手一搏,甚至不惜牺牲大量的将士来赌这一局。作为指挥的刘曜无论是获胜还是失败,都是要被人诟病指责甚至仇视的。原因很简单,牺牲的兵力实在是太多了!!
可刘曜知道,满朝文武皆是了解这一战的重要性,更知道这一战要付出什么。因此皆是对于主帅这让人眼红的位置避而远之。如果自己不挺身而出的请命,那么指挥这一战的便是国家的皇帝刘渊!!
怎能让父皇背此恶名?
“此战之后必然有人指责我好高骛远,利欲熏心,怕是再难领兵矣……”刘曜深深呼吸着空气,轻声叹道,对于这个结局自己早有准备,好在有父皇理解自己支持自己……
第三百六十二章 还以颜色(中)
战船往来黄河上打捞残骸已有数日,沉入水中的舰船兵将远远比打捞上来的要多,但打捞的工作仍是要做的。监国太子刘动并没有退回许昌处理朝政,而是留在了濮阳统和各方兵员,颇有反扑河北之意!
与群臣背道而驰,不按规矩出牌,这是当年汉帝刘禅惯用的伎俩。群臣越是反对,便越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不是什么叛逆,而是身处于强大压力下的冷静思考。当看到了胜机所在,便绝对不会被任何因素干扰。
自幼以刘禅为榜样的监国太子刘动同样如此,因为父子二人的血脉相连!
这一战汉军的损失也是极大的,水师没了半数还要多的船只,沿岸布防的兵力更是十万以上的阵亡。群臣都是建议暂时休养生息,待兵力恢复充沛了然后再行北上。汉军明明还在一场大战后心有余悸,为何还要在这个时候北上作战呢?
可太子刘动根本不理睬这般的态度不断的调兵遣将,原因很简单。为了应对胡人的南下,整个中原地区大量的兵力都在沿岸屯驻,或是在北上的途中。胡人诚然袭扰了一些地域,但汉军的兵力储备,以及辎重储备都是充足的。
双方各有损伤,可在汉军境内作战,被糟蹋的乃是汉朝的百姓,这口气刘动可不是围歼了胡人数万兵力就能咽下的,这个亏更是不是胡人全身而退就能了结的。汉军一定要反击,扬眉吐气!
在满朝文武的争论声中,北伐的事宜一步步的进行着,准备着。直到大将军姜维由襄阳返回了许昌,在群臣的期盼下给出了明确的态度,北伐一事不仅仅要做,而且姜维也要率军北上,讨伐胡人!
作为大汉朝中硕果仅存的老将,姜维的名望一时无二,仅在汉帝刘禅之下而已,甚至太子刘动的力度都未必比得上这老家伙。事与愿违朝中群臣见姜维也是如此疯狂的要北伐,一时间姜维便成为了固执的老家伙。
可监国太子有此意,大将军有此意,该怎么办?还有陛下!
不少朝臣担心太子如此冲动一旦战败汉军不仅仅丢了颜面,更是元气大伤。要知道汉帝刘禅以最为恰当的时机北伐,都只能是在未败之前迅速撤回中原,如今你太子刘动难道还要强过陛下么?
胡南下一事虽然被太子刘动料中,但一番交手后证明太子刘动有统帅三军的潜力,可与北方的胡人相比较还是有些稚嫩的。
各种角度的考量与担忧都在奏章中一封封送往襄阳,一连十余日终于有了回复,圣旨传到了濮阳只有四个字“还以颜色”。这四个字乃是后世所发明,作为这个朝代的人都是闻所未闻的。
可群臣猜测一番,大概的意思却是可以搞清楚的,陛下的意思是反击,还手,北伐!
反对的人再多,有汉帝刘禅拍板做主,大将军姜维,监国太子刘动拥护,这事情也就没得转变了,于是群臣也只好不再反对。
五天之后汉军毫不遮掩的展开了北伐行动,雍州刺史赵统率领雍凉甲士三千人,骑兵一万,步卒两万三千人,共计三万六千人马由长安附近的渡口出发,顺着胡将王弥,曹嶷撤退的路线进发,攻打河北的最西方。
镇军将军文鸯率领关内雄兵三万,骑兵三千,共计三万三千人由洛阳附近的渡口出发,进攻河内这座距离最近的桥头堡。
大将军姜维亲自率领步卒三万六千人,骑兵三千,共计三万九千人,由官渡出兵对后汉的正面施加压力。
车骑将军罗宪率领八千铁骑,五千步卒共计一万三千人马由白马进发,协助大将军姜维的官渡军压制胡人的主力部队。
监国太子刘动亲率七万步卒,五千骑兵共计七万五千人,由延津出发与大将军就爱你过位,车骑将军罗宪形成齐头并进的趋势,向河北腹地发起冲击!
青州刺史姜胜,扬武将军戴渊率领两万七千步卒,两千五百骑兵,共计两万九千五百人由北海出发,兵锋直指河北前沿城县平原!
在倭岛准备就绪的徐州刺史陆机,留守大将阴缭也组织了一万五千步卒,两千骑兵,五千倭军,一千五百名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各地的兵将,攻击两万三千五百人,开始向着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地扬帆而去,准备反攻!
七路汉军将近二十五万人马,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的展开了河北反击战!与此同时,辅汉将军脩则,龙骧将军诸葛尚,尚书郎张轨等人组织后续尚未抵达的兵力作为后续,一时间风云涌动,人心激昂,即便是反对北伐的群臣此刻也是大力支持。
原因无他,汉胡不两立,既然不能阻止陛下以及殿下的决定,也只能全力支持了。北伐之事兹事体大,不可有所怠慢,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
襄阳,汉帝刘禅与从川中赶来的何攀在宫中紧张的讨论着,南方之事虽然有诸葛瞻全权处理,负责镇守,但波斯帝国以及印州附近的海外势力已经蠢蠢欲动,不斥诸武力怕是不能解决了。
“海外气候有异,水土不同,陛下不宜亲往,不若遣一将引兵讨之。”大汉的主心骨便是刘禅,即便是权力交替的过渡期刘禅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王者。何攀唯恐刘禅的高龄远征海外,抢在前头说道。
刘禅手捻须髯笑道:“朕自知年迈,海上颠簸甚是辛苦,自不会去讨苦头吃。诸葛思远被朕压制许久,当是时候了。”
何攀见状方才松了口气道:“有郤大人坐镇印州,司马大人督两川,南中,再从南方诸国调遣兵力战船前往聚集,一月之内可得十五万人马供大军出征。”
汉帝刘禅微微颔首道:“诸葛思远好谋多断,胆略过人,便全权由其处理吧。动儿真是大胆,方才吃了一亏,便要挥军北上,朕倒是要看看有多大的能耐,希望不要让朕失望啊!”
“太子殿下颇有陛下当年之风,越挫越勇,但并非无智。我军受创不轻,胡人亦是同样,相比之下军力,辎重皆以备齐,大军转瞬可发,此等战机抓得准确敏捷,让臣等也是大开眼界。”何攀能够取代文立成为刘禅身旁最为重视的亲信,自然有其过人只能。
汉军的优势在于胡人渡河一战后无论是战备还是兵员都在沿岸各地,可以非常迅速的做出反应。而胡人固然有地理优势,可刚刚败退下来的兵将乃是后退的趋势,而负责守备的胡人定然想不到汉人折损大量兵力之后仍然够胆全军杀来,不能全力应战便是胡人的劣势所在!
若是两军旗鼓相当,由一方处于如此位置便是危险。但刘渊与刘动二人究竟是否旗鼓相当,孰高孰低,尚未分出,此番迅速的北伐反击,是对刘动的考验,也是对后汉皇帝刘渊的一次考验!
“胡人水师全军覆没,只要动儿不躁进稳扎稳打颇有希望在河北站稳脚跟。方法已然有了,便看动儿如何使用,何况有伯约在彼朕对此并不担心,只是需要静观局势罢了。”自从北伐结束后,刘禅便在襄阳一直筹划能够在河北立足的办法。
想一举歼灭大量的胡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汉朝拥有大片的土地,与海外有着大量的商品交易,但战马仍是短缺的状态。前方各军的骑兵总数甚至不如胡人的二十分之一,这样的骑兵差距即便拥有火药,也是无法弥补的。
虽然是一个笨法子,可看起来比等待汉军建立强大的骑兵系统更加来得有效果。刘禅既然提供给了太子刘动,刘动有看准了时机,这个时候为什么不对胡人还以颜色呢?
第三百六十二章 还以颜色(下)
汉朝大举北伐,时间点乃是后汉南渡黄河的十五天后,此刻后汉的各路兵马刚刚被调往内陆休养,对于汉朝迅速做出反击的做法根本没有任何的预料。十五天在后世看来简直是延误战机的决定,可在通讯手段单一,时间漫长的这个时代却已经是非常之速了!
孤注一掷的作战方式同样让后汉军队蒙受了大量的损失,可随之而来却不是恶评如潮,而是军队系统的加强以及各层级之间的顺畅,即便是民间处于受压迫位置的汉人百姓似乎态度都要比以往乖顺许多了。
前线送死的,或是自杀式袭击的多是后汉皇帝刘渊通过近卫系统搜集而来的情报中,对于国家体制,乃至于后汉王朝成立之后有种种不满,抑或是强烈抵制的将帅部族。虽然各族都是混杂在各个部队区域中,但作为后汉之皇,刘渊自然掌控所有的讯息,调集部队分派将领这等事情,只需要把名单递上来,分配起来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不满于现有职位的权力,或是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到一边仍然是顾及族群利益的,几乎能够上战场的,都在阵亡名单之中。这倒不是运气不好,而是在军事行动中部队所处的位置注定了其下场如何。
少了这些人,加上这一战的震慑力量,朝中各个部门,军中的各地系统都是出奇的流畅,快捷,口径更是统一的七七七八八。看着陛下刘渊为阵亡将士们垂泪的场景,不少官员内心深处都是寒气顿升,不断的告诫自己,千万不可意气用事,让陛下抓到把柄,否则这些人就是前车之鉴啊!
没了水师在黄河战线上抵挡伪汉的战船,一直到大军压境,后汉沿岸屯驻的守军方才得知消息,烽火狼烟一股脑的燃烧起来,看那形状的粗细便知道是最为紧急的军情!试想肉眼可见的程度,那大汉的水军离着岸边已然非常之近了,没等消息传出多远,箭矢,投石劈头盖脸的砸向了岸边驻防的胡人。
登岸作战进行之中,军情也传递到了邺城!胡人正心惊胆颤的俯首称赞朝廷运转顺畅,同时大肆哀悼阵亡的将士们,不想伪汉大军此时来袭,一时间人人脸上皆有惊慌神色!这伪汉可不是当年的魏国抑或是脚下占领的晋国,两次大战都是没能占据绝对的上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乃是后汉的劲敌!!
“伪汉大军压境,诸卿有何迎敌之策?”刘渊心中盘算着如何应对,更是遗憾这一次无法用刘曜以及张宾等人参战。折损如此多的兵力让身为统帅的刘曜,以及参谋的张宾遭到了朝臣的攻击。无论这一战的目的如何,出于何种立场的考虑,谁也不会让一战十万白骨的统帅来负责这个国家的军事行动,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一天一夜的激战,十万大军覆灭黄河南岸,只是想想便让人毛骨悚然。没人愿意在这样的统帅手下作战,自然不会容许刘曜再次领军了。而汉人出身的张宾则是更为惨淡,刘曜不仅仅是匈奴人,更是后汉皇帝刘渊的养子,其出身地位远超张宾。这也注定了张宾悲惨的命运,徙为庶民,流放边疆。
丞相刘宣出班道:“敢于此时反扑,伪汉锐气正盛,我军大丧不久兵将士气低落不可硬拼也。”
丞相刘宣已然老迈,但其身份地位乃至于对后汉王朝的贡献可谓是排在第一位的。换而言之,无论是多么心高气傲之辈,对于刘宣此老唯有敬佩,即便是一代枭雄刘渊也不例外!此话一出,多有群臣随之附和,刘宣对于国内人心把握的甚是准确。
太尉刘宏也是出班道:“汉人兵力尚未有详细探查,陛下可调遣精兵猛将前往坐镇,待形势明了,再做打算不迟。”
大司空呼延翼闻言不悦道:“伪汉如此迅速反击,乃是争胜之师,不可等闲视之,陛下当聚集三军沿岸戒备,调集后续人马将汉军一举挫败,以显我朝之威!!”
太尉刘弘脸色一沉道:“我朝大军新丧,伪汉受创更甚,百姓方才有喘息之机,此刻大举用兵对国库收成影响甚重,还请陛下明断!”
呼延翼本来就是个脾气不好的,见刘弘如此婆婆妈妈不由得怒道:“只知为贱民说话,难道兵临城下方才醒悟么!”
刘宏受汉人文化成长,自忖气量休养要远胜诸人,可被呼延翼当众指责不觉也是火上额头道:“国库仓廪无积,百姓疲于徭役,田地荒废千里而少人耕种,继续大规模调兵遣将,大司空可曾想过粮危耶!?”
“哼!无知竖子,伪汉大军压境,我等自当护国一战,此战避无可避,还谈什么农夫耕地?”大司空呼延翼闻言嗤之以鼻,反驳说道,一脸的不屑之色让众人看得是十分清楚。
刘宏见状为之气结,便在此时后汉皇帝刘渊缓缓开口道:“伪汉此举意便在此,朕料伪汉必大举进犯,立即传令各军前往迎战不得有误!”
朝堂两侧文武听陛下如此肯定的语气说话,皆是深以为然,仔细一想不觉明白了其中的关窍。胡人南渡黄河攻打伪汉一战,虽然计划没有成功,但也算是两败俱伤,汉胡双方皆是大伤元气,兵力折损严重。
后汉大军撤回,自然是放弃了在未来数年内唯一可以越过黄河占据中原的机会,而开始准备修养身系耐心的等待。可汉人拼着兵力的继续损耗而迅速反攻,其用意便在于河北的农耕了。无论是季节还是气候,正是开垦的好时候,南渡之后本该专心农务的百姓又要因为汉人的侵犯而不得不继续运输兵粮物资等等,这一战的结果无论如何,河北今年的收成注定是锐减!
同样的道理,胡人依靠汉人百姓去耕种,汉人的军队实则也是农耕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汉人除了沿岸地区尚有中原,雍凉,江南,荆州,两川,甚至南方的广大地域作为后盾,可以输送钱粮来弥补损失。
胡人呢?完全的没有后备啊……
有了这一优势,这一战汉人可谓是进退自如,占据了绝对的主动。若是深层次的剖析,胡人因为失去了黄河的控制权,唯有处于挨打被动的地位,今年若是汉人尝到了甜头,难保翌年汉人不会如法炮制啊……
若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相信河北之地必然是饥荒遍野,饿殍无数,那个时候还谈什么国家朝廷?早就分崩离析,彻底瓦解了……
“哈哈哈哈!原来如此,只是不知道这是太子刘动的想法,还是刘禅与姜维老儿的战略呢……”后汉大将王弥站在人群中心中暗自偷笑,对于汉人的战略十分欣赏,更是兴奋异常。
太尉刘宏听罢众人的言辞也是顿悟,脸色更显沉重道:“迎战已然无可避免,然各地库府着实见底,陛下当调动塞外物资速速补给才是啊。”
“报!军情传来!”一名校尉领着从沿岸守军中飞马而来的传令官步入大殿。
“速报之!”烽火传递不过是知道有了敌军入侵,但具体的敌军讯息却是需要人员来通报的。
那传令官跪在地上道:“经过我军观察汉军当是从官渡,延津,白马三处杀来,三路人马在十万之上,附近守军已经前往增援请陛下定夺!”
“嗯……正面对战,刘动小儿倒是信心十足呢!”后汉皇帝刘渊闻讯沉吟道,自打登基以来伪汉皇帝刘禅,伪汉大将军姜维便是自己心中的假想敌。偏偏刘禅与姜维皆是去了南方,一个小小的刘动,竟然成功预料了自己的南渡之战,已然自己诧异不已。而今这刘动又挥兵哈来,这般迅速的反应到不似汉帝刘禅的想法了。
“陛下!沿岸守军三万余人,怕是抵挡不住汉人登岸,当速速发兵啊!”大司空呼延翼面带忧色的催促道。
“不急。”刘渊闻言摆了摆手,便陷入了沉思中。
呼延翼的脾气是很臭,可也要看对方是谁。那刘宏即便是太尉的职位,呼延翼也是看不入眼中。可面对当今的陛下后汉皇帝刘渊,呼延翼完全是没有一点的脾气,在一旁垂首也不做声了。
便在那传令官退下不过半刻钟后,又是前方传令官火速奔回道:“启禀陛下!汉军已然开始登岸作战,各路人马正在与汉人厮杀之中,小人离开营帐之前,东方似乎也有消息传来,有汉军跨黄河攻击平原!”
“还好有烽火台传讯……”刘渊闻言微微点头,让那传令官下去休息。平原的军情如果要骑马传递,怕是要一日夜方可到达邺城。但沿岸设立了烽火台,传递起来不觉大大减少了时间,增加了效率。
“传令车骑将军幽州刺史刘聪,速使幽州人马入驻高句丽等地,防止汉军反扑!”后汉皇帝刘渊吩咐道。
“是!”有专司的朝臣立即拟旨。
太子大司马刘和在旁闻言不觉脸色难堪,自己本是想借此来削弱刘聪的势力。不想汉人来袭,父皇顾虑汉人复夺高句丽等地,竟然让刘聪这小子督战守御,自己的心思岂非白费?
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歌之战(上)
南渡北伐汉胡各不相让,汉军方才蒙受胡人肆虐,不及半月便展开了反击之战!沿岸胡军不防汉人强势压境,又无水军阻拦,被汉军战船投石乱箭射得难以近前唯有退避。( 惊雷入汉 http://www.xlawen.org/kan/5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