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永乐大帝 > 永乐大帝 第 5 部分阅读

第 5 部分阅读

    浮。洪武二十一年李至刚举明经,接着选侍懿文太子,授礼部郎中。然后因故坐累谪戍边,不久后又召为工部郎中,迁河南右参议。建文中,李至刚被调入湖广做左参议,后来又因犯事进了监狱。成祖即位,左右称其才,遂以为右通政。不久后升任礼部尚书。后来又犯事下狱,很久才被释放,而职务则被降为礼部郎中。因为之前解缙对永乐皇帝说“李至刚诞而附势,虽才不端”,因此李至刚非常恨解缙,因而中伤解缙。解缙倒是被下狱了,谁知道他的供词却牵连了李至刚,导致李至刚又一次坐牢,为“自作自受”这个成语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而这一次坐牢,李至刚一共坐了十多年,直到仁宗即位才被释放。这次释放后李至刚获得了左通政之职。然而李至刚的霉运真可谓是“生命不熄,霉运不止”。这一次出狱不久,李至刚又一次被弹劾。仁宗看在李至刚是老臣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只是将他贬为兴化知府,算是免除了牢狱之灾。这时,李至刚已经七十岁了。第二年,李至刚逝世,总算结束了他那令人眼花瞭乱的一生。

    一个人如果“诞而附势,虽才不端”,这便应该算是标准的小人。不过,李至刚毕竟是明初著名的数学家。中国不缺官僚,但官当到李至刚那份上的数学家却非常少见。因此,朱棣对李至刚还是颇有好感的。另外“诞而附势”在正人君子眼里是缺点,但是在朱棣眼中却并不完全是缺点。“诞而附势”,那就意味着朱棣有难事要办,完全可以利用李至刚来作急先锋、传声筒。如果说朝堂之上全是通情达理的正人君子,朱棣倒也未必需要小人,但问题是世上真正的正人君子太过罕见,反倒是顽固不化、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居多。说是以毒攻毒也罢,说是帝王平衡权术也行,总之,朱棣确实打算好好使用李至刚这个有才的小人。

    经过太平门时,朱棣扬起马鞭向板仓村方向一指,问道:“李至刚,中山王就葬在那儿吧?”

    “是。”

    朱棣跳下马来,将缰绳扔给一个太监,然后朝徐达墓那边走去。朱棣身为皇帝之尊却特意下马前行,如此尊崇徐达,别人也不好多说什么。一来,明太祖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赐葬钟山之阴,位列功臣第一。二来,徐达是朱棣的岳父。虽说皇帝没必要象普通人那样尊敬岳父,但皇上既然想要表达对徐达的尊崇,旁人又何必枉作小人呢?皇帝都下马了,其他人自然也不敢继续坐在马上,只得一个个跟着跳下马,随着朱棣向东岔开官道往板仓村走去。

    走到徐达墓前,自有太监摆上相应的祭品香烛。

    朱棣盯着墓碑看了一会儿,一回头,随堂太监黄俨连忙将燃着的香捧给朱棣。朱棣将香插在墓前,一颌首,后退一步,算是礼成。

    然后朱棣便往回走。

    上了马,朱棣突然问道:“李至刚,刚才中山王的墓碑你看清楚了吧?”

    “啊……啊!是,看到了。”

    李至刚之所以迟疑了一下,是因为此刻他正处于极大的困惑之中。因为,此行的目的地功臣庙中,同样有着徐达的牌位,他想不明白朱棣为什么特意要到徐达墓来看一看。

    “那墓碑上断句的圆圈你也看清楚了吧?”

    李至刚吱吱唔唔地应了一声,大脑急速转动。他想弄明白,朱棣突然提出这个问题,到底有什么含义。难道说,朱棣因为中山王墓碑上断句的圆圈而心中不喜?如果只是那样倒也不难,换块墓碑也就是了。反正这块墓碑和他没什么关系。

    “那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皇上恕罪,臣不知。”

    朱棣没有继续说话,因为此刻他正陷入在对转生前一个片段的回忆中。

    那时正是大一的暑假,几位高中时的同学相约去旅游。由于其中一位同学就读于南京某医科大学,所以游过苏州、无锡之后,大伙们便转向南京。当大伙们逛到了徐达墓的时候,就读于南京的那位同学理所当然地担任了导游的角色。她向大家问道:“考考你们的观察力,看你们能不能在这里发现不同寻常的东西。”

    大伙们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了起来。朱棣最先发现不寻常的地方,于是抢先说道:“哈,这个徐达墓肯定是后人重新建造的……时间应该是清朝中期之后。”

    没发现异常的同学立即向朱棣询问他的判断依据。

    “这还不简单?你们看碑文。在古代,不但碑文,连一般的书面文字也从不加标点,由读者自行断句,谓之句读。然而此碑文却是断了句的,碑文中每一句话后面都加上了断句的圆圈。我为什么判断时间为清朝中期之后呢?因为墓碑上的标点符合非常单一,只有句号没有逗号,而民国时期标点符号已经被推广了。所以说,这个后人重建的徐达墓应该是清朝中期之后,民国之前。”

    “啪啪啪”的鼓掌声之后,临时导游笑着说道:“你的观察力很厉害,不过呢,却缺乏想象力。事实上专家考证过,这座徐达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功臣墓,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后人重建的。”

    “碑文上的符号确实是一个难解之谜。有一种猜测是:其原因可能是碑文由大臣代笔,怕文化水平低的朱元璋读不大通,特意加了圆圈形的标点断句。后来交付雕凿,工匠害怕获罪,只好连标点一并刻上。当然,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碑文其实是朱元璋亲自所写。但不管怎么说,这座徐达墓确实是货真价实的明朝建筑。”

    本想露个脸,谁知道却落了个缺乏想象力的评价,朱棣自然对此耿耿于怀。现在穿越到了明朝,朱棣当然要亲眼见见当年让他掉了面子的徐达墓到底是怎么回事——朱棣很希望那些专家在考证中犯了错误,然而可惜的是,他现在亲眼所见碑文上确实有那些断句用的圆圈。

    疑惑之余,朱棣下意识地向李至刚提出疑问。

    李至刚在洪武二十一年才举明经,而徐达在洪武十七年就病死了,因此多半不会知道其中的缘故。朱棣之所以仍然要询问,主要是因为李至刚对洪武年间的掌故秘闻颇为了解,因此想试试看。

    可惜,仍然没能得出满意的答案。

    沉吟片刻,朱棣说道:“将来烈士陵园将向百姓开放,让他们去那里参拜为国牺牲的英烈。熟读四书五经的文人自然看得懂碑文,但对于只是略识文字的人来说,想要读懂碑文就有些困难。所以,以后凡是烈士陵园的碑文,均需标出标点符号,方便平民百姓阅读,进而知晓先烈的事迹。”

    李至刚愣了愣,随即满口答应。朱棣的理由合情合理,即便是食古不化的酸儒,也未必会对此强烈反对。而李至刚既然有着“诞而附势”的性格,自然更不会对朱棣的想法提出反对意见。

    朱棣默默叹口气,继续前行。

    不知不觉,一行人已经来到了鸡笼山脚下。烈士陵园并没有完工,但核心工程只是修缮功臣庙而已,仅就修缮工程而言却也大体完工了。

    朱棣遥望着功臣庙,然后下马。这一次,朱棣倒不是想表达什么尊崇之情,真正的原因在于:功臣庙建在山上,路虽然不陡峭,但那一级一级蜿蜒而上的台阶毕竟不适合骑马。

    众人随着朱棣走进功臣庙。

    一应祭物自然由太监们置备摆放。因为是临时起意,所以朱棣并没有准备祭文,直到站到庙里的这一刻他才想起:既然来一趟,不管是大张旗鼓还是微服出巡,礼数还是要尽到的。

    绞尽脑汁地想了一会儿,朱棣遗憾地得出一个结论:自己并没有七步成诗文的本事。想到站在这里发呆也不是个事儿,所以,朱棣大有深意地瞅了一眼李至刚。

    庙中别的人都疑惑地看着朱棣,完全不知道他一直站在那里发愣是怎么一回事。

    幸好李至刚揣摩上意的本领已经炉火纯青,当朱棣瞅了他一眼后,只琢磨了小一会儿,李至刚便猜出了朱棣的意思。也幸好李至刚在洪武年间就做过礼部郎中,对于青词祭文什么的也算得上是专业对口。所以,李至刚向前走上一步,然后开始朗颂祭文。

    “天下将士,从太祖皇帝南征北伐,宣力效劳,以定天下。迩者奸臣驱其战斗,败死于锋镝之下,不可胜计,深可哀悯……”

    ……

    待李至刚念完祭文后,朱棣冲着他赞许地点点头。

    深吸一口气,朱棣转过头庄肃地望着前方,走上前去将三柱点燃的香插进香炉,然后目视这三柱香直至焦首焚尽。

    按朱棣的心情,给这些大明的开国功臣默哀一柱香的时间也是肯的,因为,这二十一位开国元勋为建立汉民族最后一个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朱棣此刻的身份毕竟是皇帝,若是做出默哀的动作未免有些惊世骇俗。朱棣只好安慰自己:心意到了也就够了。

    礼成之后,朱棣退出功臣庙。感觉身后的人跟了出来,朱棣头也不回地问道:“李至刚,整个烈士陵园的工程大约什么时候能够完工?”

    李至刚陪笑道:“户部将修建烈士陵园的财物大致准备齐全了,但做墓碑的石料需求的量太大,不得不从外地运一些过来补充,估计还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工部也有些麻烦,雕刻碑文的工匠数量有限,按目前的速度,至少得三个月……”

    朱棣面无表情地点点头。

    对于这种情况,朱棣早有预料。毕竟所有为国牺牲的将士都要进烈士陵园,数量还是很大的。好在朱棣并不急,只要在明年年初能够完工,赶上新春大祭就成。

    想了想,朱棣忍不住再一次强调:“你要记得告知工部,墓碑上的碑文一定要加上标点符号。”

    李至刚连忙说道:“臣遵旨。”

    朱棣向山脚俯望,洗衣搓板一样一波一伏的道路隐约可见,神道两旁清一色不足合抱的青松,树冠虽不甚高,龙颈虬干枝桠横斜,掩在岗峦阳坡上,却也颇具气势。

    这次巡视烈士陵园,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朱棣被闷坏了。想想,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没有电脑,没有电视,甚至连个能自由交流的人都没有,该有多寂寞?!虽说朱棣穿越的时候获得了燕王的人生经验,对于适应古代的生活稍稍有些帮助,但问题是燕王本身也是个好动不好静的主。他当上皇帝后仅亲征漠北就有五次!朱棣这些天来对新身份的适应不算特别糟糕,但仍然有些郁闷。所以,朱棣今天便找了个理由,离开那个闷死人的皇宫出来透口气。

    遥望着山下的景色,朱棣觉得心情稍微好了些。想了想,朱棣说道:“还有一件事要交给你办……”

    听到朱棣低沉的声音,李至刚下意识地朝朱棣靠近一步。

    “太祖高皇帝在立国之初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结果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然而,那些新修建的城隍庙中所祭祀的城隍,大多都很空泛……”

    空泛?空泛是什么意思?

    李至刚对朱棣的这段表述不太理解,但又不好在这个时候插嘴提问,所以只能困惑地眨着眼睛。

    话一出口朱棣便意识到自己的表述有些问题,他组织了一下词语,缓缓解释道:“比如说财神、福禄寿三星、天后、保生大帝、龙尾爷虱母仙、雨仙爷、公婆神、注生娘娘、珍珠媳娘以及各行各业的行业神。这些神都有各自负责的区域,也有各自的形象,而全国各地的城隍呢,他们分管不同的地域,理应是不同的个体,但他们的形象却大都一致。”

    对于朱棣讲述的问题,李至刚总算勉强理解了:不同地方的城隍分管的地域不同,那么他们自然不是同一个城隍。但随即,一个念头突然闪现在李至刚的脑海。

    难道……

    李至刚不太确定地问道:“皇上的意思是……要封城隍?”

    朱棣回过头,似笑非笑地望着李至刚。“天为最高之所在,而朕乃天子,难道封不得城隍?”

    儒家正宗对神佛仙道持的是“存而不论”的宗旨。虽说孔孟弟子们在皇上信神信佛的时候未必会激烈地反对,但是想让他们认同皇上有封神的权力,虽然未必行不通,但也不会非常干脆。

    然而这个问题对李至刚来说却是再简单不过了,因为他的做人原则是绝不顶撞皇上。既然皇上认为自己有权封城隍,那么自然是有的。

    所以,李至刚连忙点头附合。

    “城隍只不过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的神祇,皇上既然是天之子,自然有这个权力……”

    “若是土地神,皇上不必祭天就可以册封,这就好比皇太子可以随意撤换东宫里的太监宫女,这种小事当然完全可以自己做主。若是东宫洗马、舍人什么的,皇太子只要禀告皇上,经皇上同意后,同样可以撤换。皇上若是想封城隍,只需祭天时通告一下上天就行了……”

    看着李至刚绞尽脑汁地为自己寻找理论依据,朱棣几乎要笑出声来。其实封逝世的英杰为城隍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据朱棣所知,明孝宗年间,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瓒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由此可见,将某个具体的人封为城隍,与这个时代的舆论思想并无激烈矛盾。

    朱棣想要册封城隍既不是为了好玩,也不是为了争夺宗教控制权。在欧洲,理论上教宗的地位比国王还要高。在印度,国王只不过是第二种姓,而掌握宗教的祭司们却是第一种姓。然而在中国,宗教的力量相对于皇权而言非常弱小。皇帝若是不高兴了,想灭佛就灭佛,想抑道就抑道,根本不容他们反抗。

    中国没有强势的宗教。普通百姓当中有信佛者,有信道者,也有的人信仰其他影响较小的宗教。但这些人当中很少有信仰坚定的,因为他们可能前天去求过送子观音,昨天又拜过五通祠,今天看到了一座和尚庙,结果就进去给如来佛进献香油了。这种行为其实算不上真正的信仰,再加上许多人根本就不信仰任何宗教,这便令少数外国人误认为古代中国人没有正式的、统一的信仰。然而这个结论却是错误的。因为,基本上所有的中国人都拥有同一种信仰——祖先崇拜。

    在中国,不祭拜祖先是不可想象的。即便生活再贫困,到了春节或清明,人们都会举行祭祖活动。若是有什么需要祈祷的事,很多中国人都会说“祖宗保佑”;若是遇上顺心的事,他们就会说“祖上有灵”。

    朱棣打算小小地利用一下中国特有的祖先崇拜情结,使得烈士陵园成为军人的心目中的圣地。

    最强的军队需要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在朱棣看来,其中最关键之处便在于士气。

    历史上,未经训练、装备简陋的农民起义军,打败在训练和装备方面都占优势的正规军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双方士气的差异。日本的战国时期,普通的农民起义军完全不是武士的对手,但一向一揆起义军在战斗中却能够与由武士组成的军队平分秋色。为什么未经正规训练、装备简陋的一向一揆起义军能够拥有那么大的战斗力呢?原来,一向一揆起义军是一向宗的信徒,他们坚信自己为了宗教事业而战死后能够进入天堂。于是每当战斗时,拿着木棍和农具的一向一揆宗信徒总会悍不畏死地向全副武装的军队扑过去。那群狂信徒们高喊着神佛的名字,无论是弓箭、铁炮、长矛还是武士刀全都不能阻止他们冲锋的脚步。而他们的对手却并没有那种毫不动摇的意志,如果不是在训练和装备上都占据极大的优势,而且战斗意志也不算太脆弱,武士们甚至不可能与一向一揆起义军抗衡。

    如果中国的军队能够拥有那种悍不畏死的战斗意志,而且训练和装备都能够达到足够的水平,那么,中国军队将会拥有多么可怕的战斗力?!每当想象中国军队所向披靡的场景时,朱棣兴奋得连灵魂颤栗起来。

    战死沙场便能进入烈士陵园享受皇家祭祀,这就足以刺激士兵在战场上爆发充分的战斗意志了。若是死后还有机会被封神,哪怕只是山神、土地以及城隍庙里的配神,这种荣耀对于普通士兵以及中下级军官而言,其吸引力之大,即便比不上考上状元,但至少也不会逊于中举。

    朱棣唯一担心的是,这个措施对于热衷于祖先崇拜的中国人来说会不会刺激太大,以至于军人们上了战场后,会因为过于狂热从而增加不必要的伤亡——二战时德国的希特勒青年近卫师就有这种毛病,这个王牌师的战斗力倒是没话说,问题是一旦遇上顽强的对手,这个师的损失往往会非常巨大——冲锋时若是己方的重火力没有迅速敲掉对方的火力点,他们不会考虑等待、迂回之类的策略,而是会不顾伤亡、前仆后继地冲进如雨的弹幕。

    不过,无论如何,因狂热而导致不必要的伤亡总比因懦弱而导致一触即溃要好得多。

    想到这里,朱棣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你说得不错,土地、山神这种小神,朕自己就可以册封。而城隍这一级的神祗,朕虽贵为天子,但也应该敬畏上天,因此理当在祭天时告知上天,然后再册封其为城隍。”

    “城隍庙里的配神,比如说两旁分列的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以及土地神、山神,可由烈士陵园中那些有资格书写生平事迹的烈士担任。其人选,由礼部负责甄别审核,然后将名单交予朕批准。”

    “至于城隍的人选,就由朕从享配太庙、入功臣庙以及入贤良祠的英杰当中挑选。”

    李至刚再一次顺从地说道:“臣遵旨。”

    第一部 登基 第七章 茶法(上)

    昨天晚上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殚精竭虑地写着那份奏折,可早朝时皇上却根本没出现。向太监询问“皇上能否接见自己”,却没能得到肯定的答复。一直到中午也没等到皇上的接见,夏元吉只得闷闷不乐的回到家中。家人做好了饭,可他又哪里有心思吃?发了一会儿呆,睡意便一阵一阵地袭上头来。迷迷糊糊地不知睡了多长时间,夏元吉隐约听见外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然后听见管家在门外喘着气喊道:“老爷,宫里的公公来了……”

    夏元吉一个激灵,迅速从床上一跃而起,三步并作两步朝着正院小跑过去。

    到了正院,却见一位公公正在正院里立等着。见夏元吉过来了,这位公公走到正厅滴水檐下南面立定,面无表情地说道:“有旨意,夏元吉听宣。”

    待夏元吉伏跪叩头了,这位公公口宣谕旨道:“奉皇上口谕,着夏元吉即刻入养心殿见朕。钦此!”

    得到旨意后,夏元吉不敢担搁,赶紧出发。

    待进了养心殿垂花门,夏元吉突然听到肚子里发出咕咕的声音,想了想,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昨天拿到皇上密匣后他没吃晚饭便躲进了书房;今天很早就去参加早朝,自然也就没吃早饭;中午回到家中没有食欲,结果又没吃中饭。也就是说,夏元吉已经一整天都没吃过饭了。不过,现在虽然很饿,却也没机会吃点什么东西了,因为养心殿的总管太监马彬已经迎了上来小声地请了安,然后将他引进殿心殿的暖阁内。

    暖阁里并没有皇上的身影,夏元吉只看见一个身着六品官服的官员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一本奏折。夏元吉认出那名官员是皇上身边的红人,文渊阁学士、翰林院侍讲杨士奇。翰林院侍讲虽然只是正六品,但杨士奇入值文渊阁后能够参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着实是位卑而权重。夏元吉说起来是官居正三品的左侍郎,然而就权力大小而言,他还比不上杨士奇。

    夏元吉和杨士奇颇有相似之处。两者年纪相仿,前者生于1366年,后者生于1365年,两人只相差一岁。另外,两人幼时生活都很贫困。不过,夏元吉和杨士奇却并没什么交情。

    夏元吉的父亲在世时任湘阴教谕,虽然家庭称不上富裕,但有着身为教谕的父亲,夏元吉的学识倒还算扎实。十三岁时,夏元吉的父亲去世,他和母亲过了几年孤儿寡母的苦日子,但不久后夏元吉便中了举,接着又被推荐入太学。适逢明太祖朱元璋挑选太学生充实朝廷,夏元吉被选中抄写文诰。同去的太学生对抄抄写写不感兴趣,在房内嘻笑喧闹,只有夏元吉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地抄写。朱元璋对他十分赏识,破格提拔他担任户部四川司主事。说起来,夏元吉虽然在父亲去世后过了一段短暂的苦日子,但官路还算顺畅。

    而杨士奇则不同,他根本就没中过举。当然,没能中举并不是因为杨士奇智商方面的原因,而是因为此人早年的命运多桀。

    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庭更加贫困。在这种条件下,杨士奇五岁就能够背诵《大学》,足以证明他的智商很高。六岁的时候,杨士奇的母亲改嫁,嫁给了一位有官职在身的著名学者。

    杨士奇的继父叫罗性,字子理。罗性性格耿直,但生性高傲而且待人严厉。杨士奇成为罗性的继子后,自然而然地改姓为罗了。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使得罗性非常欣赏杨士奇,进而让杨士奇恢复了原姓。

    事情是这样的:1373年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八岁的杨士奇看到这个场景,不知道怎么想起了在他一岁半就去世的父亲,于是悄悄从外面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杨士奇的行为被罗性看到了。大家都知道,中国历来有着尊崇孝道的传统,看到这个情景后,罗性开始对杨士奇刮目相看,于是不仅让杨士奇恢复了原姓,并且还着力培养他,供他读书。

    如果没什么意外,杨士奇本该通过各项考试,最终中进士入朝为官,因为他确实有这个实力,但上天实在弄人——仅仅一年之后,罗性因罪被贬职到远方,杨士奇和他母亲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由于家境贫困,杨士奇没有办法向其他读书人那样上京赶考图个功名,为了贴补家用,他十五岁就去乡村私塾做老师。后来,没有功名的杨士奇好不容易在县里混了一个训导,谁知道不久之后又出了事——不知怎么弄的,杨士奇居然把官印给弄丢了。按当时的法律,弄丢官印是要坐牢的。幸好杨士奇并不是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眼见祸事临头,杨士奇便毫不犹豫弃官而逃了。

    之后二十多年,杨士奇一直过着颠沛留离的盲流生活——从这里看,明朝的户籍制度似乎并不比二十世纪的户口制度更可怕,至少杨士奇并没有被什么收容所给抓起来打死。

    在度过长期学习教书的流浪生活后,杨士奇终于等到了他人生的转机。建文二年,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写《太祖实录》,三十六岁的杨士奇由于其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被保举为编撰。到这时,杨士奇才正式走上大明官场。

    在杨士奇入选文渊阁之前,夏元吉与杨士奇两人一来官阶相差太大,二来前者是正儿八经的举人,而后者只是布衣出身,所以两人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交往。

    当夏元吉正在寻思杨士奇为什么也在这里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皇上略带惊讶的声音。

    “杨士奇,你还没看完?”

    听到这个声音,杨士奇赶紧离座。待朱棣不紧不慢地走到书桌后的椅子上坐下后,杨士奇和夏元吉一同朝朱棣叩首。

    对于跪拜礼,朱棣并不强烈反感——反正不是他朝别人下跪。当然,来自现代的朱棣也不至于喜欢中国人动不动就下跪,毕竟这种动作容易诱发人的奴性。只不过,朱棣也知道这种礼仪习俗在古人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想要改变它必会遭受极大的阻力。在朱棣看来,对跪拜礼进行改革的收获未必及得上成本,赔本的买卖他是不会做的。所以朱棣暂时不打算废除跪拜礼,顶多也就是让自己所欣赏的大臣免礼也就是了。

    遵循着这个原则,朱棣对夏元吉和杨士奇说道:“免礼,赐座。”

    夏元吉和杨士奇谢恩并斜签着身子坐了椅子上,杨士奇略一欠身向朱棣说道:“皇上,这份折子臣已经看完了。只不过……”

    看出杨士奇的犹豫,朱棣微笑着说道:“但说无妨。”

    杨士奇斟酌着说道:“依臣看,皇上制定的这份役法改革计划实在是百姓之福,只不过臣有几点疑问。”

    “其一,奴婢、佃仆之流必然无力缴纳人头税附税,这笔税赋多半会转嫁给大户。然而臣担心大户会采取诡寄的方式逃避。”

    “其二,贫民无力承担人头税附税,又不愿背井离乡,民间藏匿人口的事例恐怕会增多。如此一来,国家服役人口数量减少,必然会削弱国力。”

    “其三,将解运事宜由民间自理改为官府办理后,官吏借机侵欺勒索的弊端固然会消失,然而官营的事物所费钱粮远比民间更多,极端情况甚至是民间自理的数倍。这样一来,恐怕国库不堪重负。”

    “其四,臣想知道浮动田赋是怎么回事。”杨士奇顿了顿,说道:“若浮动田赋的数额直接由户部核定,想必户部定然会忙不过来;若浮动田赋由地方官员核定,臣担心,地方官吏会借此机会上下其手、侵欺勒索。”

    一旁仔细聆听的夏元吉修身养气的功夫还不错,并没有露出异样的表情,不过他的心中却惊讶万分。因为,杨士奇所说的这四条,与他写给朱棣的奏折里的主要内容基本吻合。

    朱棣听完后,微微一笑。

    “你与夏侍郎倒是英雄所见略同。昨天夏元吉看过朕的役法改革计划后,所写的奏折,其主要内容与你的疑问倒是相差无几,只是更加详细些罢了。”

    “朕来为你们一一解释。”

    “关于诡寄的问题其实很好解决。移民的对象可划分为四大类型:一是因犯罪而被流放;二是无力缴纳赋税因而被官府强制移民;三是自愿移民者;四是自费移民者。后两种情况都是以自愿为基础,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虽然自愿移民,但无力承担移民的费用,而后者家产富裕,有能力自行支付移民的费用。”

    “朕可规定:流放者在流放刑期内身份属于村长或屯长的奴仆,刑期结束后可无偿分得50亩土地;因无力缴纳赋税而被强制移民者,抵达移民点后可无偿分得80亩土地;自愿移民者可无偿分得100亩土地;自费移民者除无偿获得150亩土地外,还可以每亩10个铜钱的价格购买不超过500亩土地。”

    “同时,朕会下令地方官吏在农村中广泛宣传移民的优惠政策。这样一来,若大户将田产诡寄于奴婢、佃仆名下,一旦奴婢、佃仆知悉其中猫腻进而向官府提出将名下田产充当盘缠进而自费移民,那么他们便能获得极大的好处,而大户则将损失诡寄的田产。即便奴婢、佃仆不知其中猫腻,但由于被迫移民与自愿移民所能享受的待遇不同,因此除非是对寄身于大户人家的生活特别满意,否则,生活困苦的奴婢、佃仆之流说不定会主动产生移民的念头。只要他们决定移民,而官府询问其姓名住址后,根据鱼鳞册一查便知其名下田产。这种情况下,想必奴婢、佃仆们会很愿意将名下的田产充抵盘缠,然后以自费移民的身份获得更多的好处。”

    “大户诡寄田产于奴仆名下虽然能够节省些许人头税,却极有可能失去田产并且被官府处罚。如此一来,诡寄的行为自然会消失。”

    夏元吉与杨士奇对视一眼,然后齐声赞道:“圣上英明。”

    对于“圣上英明”这句话,朱棣听得太多已经免疫了,因此自动过滤。

    “至于说民间藏匿人口的问题也好解决。民间藏匿人口无非是两种类型,一种是逃往深山老林荒泽峻岭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前面已经说过,朕会下令地方官员在农村中广泛宣传移民的优惠政策。生物均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去荒无人烟之处苟且生存还是移民并拥有至少一百亩属于自己的土地,想必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第二种类型则是由地方豪强参与。地方豪强与里甲以及地方官吏勾结,将增殖人口不记载在赋役黄册上,甚至通过各种方法将赋役黄册中完粮纳赋的良民报为逃亡人口,实际上却迫使那些良民成为豪强的奴仆或是佃仆。此举会造成本该由政府获得的赋税被地方豪强吞没。这两种类型的隐匿人口问题都很好解决,那就是让民间百姓举报。”

    “想要让民间百姓积极举报隐匿人口,自然得给予一定的好处。朕规定:赋役黄册中不曾登记的丁户均属逃奴,举报者将获得官府的奖励。”

    听到这里,夏元吉皱起了眉。

    “陛下,若对举报者奖励太少,则民间不会有举报的热情;若给予举报者重奖,这样又必然会增加国库的负担……”

    “爱卿可曾听说过‘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句话。”看到一旁杨士奇显出若有所悟的表情,朱棣赞许地笑了笑。“这种事自然是有奖有罚的。”

    “对于第一种类型,任何良民将之抓获后均可成为其主人,而且官府免该奴仆三年人头税附税——也就是说,任何良民抓获一个流民,也就等于拥有了一个三年免费的奴仆。至于说第二种类型,良民除了可以抓获赋役黄册上不曾登记的丁户,还可以举报包庇藏匿者。若举报被证实,包庇者将被处以巨额罚款,官府可将一半罚款给予举报者作为奖励。”

    听到夏元吉和杨士奇齐声颂扬“圣上英明”,朱棣再一次无视。

    朱棣一伸手,随堂太监黄俨立即将茶杯递了过去。朱棣端碗,用碗盖拨着浮茶,喝了一口。之所以说喝而不说品,是因为朱棣前世并不懂品茶,多好的茶也品不出滋味来。但是现在条件不允许,碳酸饮料是没指望了,冰红茶朱棣也不懂怎么弄,只得将就喝起了茶——好歹是皇帝,喝白开水怎么也说不过去。

    “至于你的第三个疑问,却是你自己想错了。”朱棣将茶杯还给黄俨,目光神采流焕,侃侃说道:“将解运事宜由民间自理改为官府办理并非指钱粮运送全由官府包揽,而是指由官府出面,雇佣民间劳动力负责运输。朕且先不说将采用什么方法,你们参考一下开中盐法,看有什么好的建议。”

    夏元吉和杨士奇对开中盐法自然是熟悉的。所谓的开中盐法是指:当商人运送粮食到指定的卫所后,发给相同价值的盐引,这盐引就是可以到产盐地领取盐的手续。因为国家严禁贩卖私盐,所以当商人运的粮食越多,他可以调度的盐就越多,也就能获得更大的利润。开中盐法的实施使精明的商人发现:从内地调运粮食成本太高,于是他们直接在边塞地区雇佣农民开垦土地,直接在当地生产粮食送卫所换盐引,这样一来节省了运费,其赚取的银两更多,渐渐的,这种商屯也延续开来。

    听到朱棣的提示,夏元吉和杨士奇不约而同陷入了沉思。

    半晌,夏元吉不太肯定地说道:“不若以开中盐法为例,实施开中茶法?”

    朱棣不禁一愣。

    朱棣让他们参考开中盐法,其实是暗指只要对商人诱之利便可解决运输的难题。朱棣的设想是派专员前往产粮区进行公开招标,只要中央政府把招标权牢牢抓在手中,地方政府自然也就玩不了什么猫腻。

    在朱棣的设想中,茶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甚至将之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也不为过。

    蒙古人退居塞外后,比成吉思汗时期以前处于更孤立的状态,蒙古与明朝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几乎完全停顿了。由于游牧生活,从前工匠和农民的住地都成了草地。但是,他们对于粮食、纺织品和铁器等金属制品的需要是不可一日或缺的。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大大倒退,但由于蒙古入主中原达百年之久,中原地区的影响并不能马上消失,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也不能马上改变。比如他们吃的是“食兼黍谷”,并非全是肉||乳|;他们穿的是“衣杂缣布”,“富者至被缇绣”,“食最喜甘,衣最善锦”,其首酋愈以“衣锦服绣”为荣。但这些物品皆非草原所产,为了生活,不得不向中原或其他地区求得。

    不仅贵族热衷于中原的产品,普通的蒙古牧民对中原的商品同样需求强烈——蒙古族、藏族和色目人因其所居位置的自然环境,只能以畜牧业为主,日常食物多为奶制品和肉类,这些食物内含的酸性物质过多,如果没有茶叶内含的茶碱来加以中和,则会引起许多病症。因此,上述地区的诸民族对茶的依赖性极大。

    问题的关键在(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