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永乐大帝 > 永乐大帝 第 14 部分阅读

第 14 部分阅读

    私访的乐趣。

    穿越到这个世界后,朱棣很不习惯:没电脑,没电视,没电话,没电灯,没冰箱,没汽车,没马桶,没味精,没青椒,没双休日……别的倒也罢了,朱棣虽说穿越了,但他却没有金手指,因此客观上没有的东西他也变不出来。只不过,没有双休日却实在是太没天理了。

    知道穿越的事实已经不可改变后,朱棣便立志做一个英明神武的好皇帝。然而没双休日这个事实,却险些令朱棣的决心动摇。

    朱棣在后世已经过惯了有着双休日的生活,一时之间哪里习惯得了这种每天都需要上班的工作环境?说起来,皇帝这份职业的自由度也不算小,如果朱棣真的罢工,朝臣们其实也没什么办法。在心情最为沮丧的时候,朱棣甚至考虑过要不要将“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遗憾的是,在这个时代再怎么享受也不可能获得后世的那些乐趣。这样一来,即便朱棣立志做个昏君,其生活质量仍然远逊于穿越之前。思来想去,世间之人不为求名就为求利,既然求利不得,那也就只好求名了……怀着这样的信念,朱棣总算坚持着熬过了那段最难适应的时期。

    实事求是地说,坚持每天上班确实令朱棣的心情很不愉快。

    首先,朱棣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为明成祖以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为幌子而起兵,又以“恢复祖制”而号召天下。因此,将朱元璋的旗帜举得越高,恢复祖制的调子唱得越响,对自己的统治才越有利。

    明成祖本质上是个说话不怎么算话的无赖,而朱棣本人也不是那种愿意为他人的承诺而负责的迂腐之人。不过,食言而肥毕竟不是什么令人高兴的事,偏偏穿越之前燕王声嘶力竭地叫嚷着要“恢复祖制”——作为幌子,朱棣登基后只得装模作样地宣布“尽复建文朝废斥者官”,随即又“复官制”。

    对于前者,建文皇帝的本意应该是精简官僚机构。然而朱棣来自于四十多个百姓就要供养一名公务员的年代,因此并不迫切地觉得这个年代的官僚机构需要精简——官少一点百姓的负担轻了固然是好,但过犹不及:1371年地方官员总数仅有5488名,后来好不容易慢慢增加了一些,建文皇帝却又精简官僚机构,即便加上吏员,最大的县也不会超过30个有薪俸的位置。用后世的眼光看,一个大县也不超过30名公务员,这样如何能将统治深入到社会基层?

    至于说后者,朱棣实在猜不出建文皇帝更改官制的动机。改官制,终建文四年一直没有间断。很多官制的改变无关紧要,意义不大,或仅仅改变了名称。只有提高文臣品衔的改制稍稍有些意义——洪武年间,六部尚书低于五府官,祭酒反低于皇帝的养马官,状元所获官衔不如区区百户,这确实不怎么合理。但总的说来,“复官制”之举对朱棣而言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他可以用这个举动证明自己“恢复了祖制”。至于说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行动,那自然应该选择性遗忘——历史上明成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自己有利的或是没太大妨碍的,那便“恢复祖制”;但如果是他不喜欢的,那么“恢复祖制”这个口号就会立刻被抛到脑后去。

    用“尽复建文朝废斥者官”以及“复官制”作为妆点门面的幌子后,朱棣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各项改革。可惜的是,朱棣的脸皮比明成祖稍稍薄了一点,因此仍然有那么一丁点“食言而肥”的负面情绪。

    另一个令朱棣不愉快的地方在于:皇帝这份工作真的很累。

    朱棣很难想象朱元璋的精力为什么能够那么充沛!他不设丞相,所有的奏折都是自己亲自处理。更可怕的是,那时候大臣们写奏折时都习惯先写一大段华丽的、歌功颂德的、与内容毫不相干的东东,皇帝晕头晕脑地读完几万字后才发现,实际内容只是最后面的几百字而已。朱元璋当皇帝时,为此打过很多大臣屁股,甚至将一名还算正直忠诚的大臣给打死了,才勉强将这股风气刹住。

    与朱元璋相比,朱棣已经是想方设法地偷懒了。首先,他命令大臣撰写奏折必须誊出节略。于是,朱棣不必每篇奏折细读,只需要看看多不过数百字、少不过几十字的节略便大致知道秦折的主要内容。然后,他提拔侍读解缙、编修黄淮、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入值文渊阁,并预机务。这七个人组成的内阁目前是朱棣的顾问,相当于秘书长的职务。有了这些秘书长,朱棣的工作负担自然大为减轻。

    即便如此,可中国那么大,大小事务那么多,又没有双休日放松心情,所以这段日子里朱棣总是觉得很累。

    最后还有一个令朱棣不愉快的地方:皇帝这份职业实在很不利于心理健康。

    皇帝称孤道寡并不是因为有趣,而是因为皇帝确实是一个孤家寡人。朱棣原本只有二十多岁,可是再加上明成祖四十多年的经验记忆,算起来已经有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了。臣子们奏事全都是循礼不悖,大局小局笼统一槛,一套一套满嘴都是慷慨陈词。但朱棣的人生经历既丰富又特殊,因此对臣子们的心思其实是心知肚明。这些臣子的真实想法很少会直接说起来,往往需要朱棣自己去猜测。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大臣们,主要是因为皇帝的权力太大了,一不高兴就可以廷杖大臣甚至将其处死。如此一来,即便是正直而又富有能力的大臣,也总是喜欢揣摩皇帝的意思,以尽量不触怒皇帝为第一要务。

    想想,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面对朱棣时都小心翼翼的,好象朱棣是一头随时会兽性大发的老虎一样。这样的生活,一两天或许还会觉得挺新鲜有趣,可是天天如此就让半道出家的朱棣觉得很痛苦了。

    不久后,朱棣终于找到了一种减轻这种痛苦的非常有效的办法,那便是瞅着机会偷偷溜出皇宫微服私访。

    既然一本正经地当皇帝太累,那么抽出一点时间好好了解放松一下心情当然好——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劳逸结合也是很有必要的。有了这样一个理由后,朱棣便心安理得地享受微服私访的乐趣了。

    高升客栈里没人认识朱棣,所以朱棣也就舒舒服服地享受着普通人的乐趣。如果知道他是皇帝,谁敢在他面前大声嚷嚷呢?

    原来,刚才周忱说到黄观时,朱棣谈性大发,聊了一些关于《移民纪要》的内容。得知黄观等人表面上是被发配海外,实际却是去建功立业时,周忱等人大赞当今圣上宅心仁厚。听到《移民纪要》的内容后,周忱等人尚在思索,周围的举子却被吸引了过来,并且纷纷参预了讨论。

    很快,举子们便分为两派。正方大力抨击在海外建国的本质其实是侵略行为,而侵略行为不合泱泱大国气度;反方则极力赞扬开拓疆土的行为,又举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例子,认为历史上的名君必定重视武功。

    朱棣刚刚认识的三位举子都加入了反方,可是周忱是从建文帝忠臣遗孤的角度考虑,认为那些人前往海外自建一国才是最好的归宿;而景秀则是认为既然吕宋岛上并无统一国家,大片土地无人统治,人遗我取合乎天理人情;至于钱成则更加干脆,大约因为是纯粹的武举人的缘故吧,钱成唯恐天下不乱,巴不得天天有仗打以便封侯拜相。

    正方人数本来就居多,反方人数较少且不说,相互之间又有分歧,因此在辩论中渐渐落了下风。朱棣自然是毫不犹豫地加入反方。别看朱棣生理年龄已经四十三岁了,但由于保养得好,看起来却只有三十多岁的样子。由于科举并没有对年龄进行限制,别说四、五十岁并不稀罕,甚至连七、八十岁的人都有,所以朱棣在参加辩论的人群当中并不显得碍眼。

    朱棣原本以为自己拥有超越众人的见识,知道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可以轻松赢得辩论的胜利。可是只辩了一会儿朱棣便沮丧地意识到:他根本没有取得完胜的可能。

    朱棣辩论的条理很清晰:无主之地谁都可取;忠于建文皇帝的大臣留在帝国本土对谁都不好。

    而正方却紧咬一点不放:泱泱大国应有泱泱大国的气度,此举有辱斯文。

    正方不讲逻辑不谈利益,只是死抱着孔孟之道不放。对于这种读书读得已经犯傻的人,朱棣还真想不出说服对方的方法。唯一令朱棣庆幸的是,反方人数虽少,但就比例而言还不算很极端。这种情况或许是因为八股制举制度实施的时间不算太长,文人的思想还没彻底僵化的缘故吧。

    在确定无法说服正方之后,朱棣下了一个决定:下次正式科考之前,一定要对科举进行改革。完全废除八股或许会造成剧烈反弹,但可以改变考试科目和顺序。比如说,第一天考策论,让举子们自由发挥议论国事;第二天考策问,出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考士子,比如说水利、农桑什么的,是看看举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天再考八股、经义等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前两场考卷中考生只是从古书上默写那么几段或是东扯西拉不知所云的,无论八股文写得多么好都淘汰!!!总之,不能再放任八股文荼毒国人了。

    既然无法取得胜利,朱棣自然也就没兴趣继续这场辩论了。扯了个理由,朱棣和景秀、钱成、周忱打过招呼,然后施施然离开了客栈。

    看看天色渐晚,朱棣体谅身后那两名侍卫已经精神高度紧张了,于是决定回皇宫。

    其实皇宫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朱棣面前都战战兢兢。至少,皇后徐贞静对朱棣并非伴君如伴虎的态度。

    皇后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幼贞静,好读书,人称女诸生。明朝公办学校招收两大类学生,一类是凭借祖荫,另一类是凭自己能力考进去的,后者统称为诸生。由此可见,皇后还是颇有才学的。朱元璋听说此女贤淑的名声,便亲自向徐达提亲。1376年,徐氏被册封为燕王妃,第二年,十六岁的徐氏和十八岁的燕王正式成亲。成亲后,徐氏助夫治内,慈俭仁厚,上孝下恤,温良恭俭让竟是五德俱全,令燕王满意得不得了。

    建文元年,建文皇帝在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影响下实施削藩。在靖难之役前夕,燕王曾向徐氏悄悄诉苦:如今想做一个富家翁也不可得。这位看起来贤淑贞静的徐妃却说:既然“人无伤虎心,虎有害人意”,那么行为处事但求问心无愧也就罢了。在此之前,僧道衍就一直在拾掇燕王造反,燕王早有反意。在听闻徐氏说出“但求问心无愧”这句话之后,燕王得到红颜知己的支持,于是真正下定决心发檄文“清君侧”。

    靖难之役展开不久,燕王打败征燕大将军长兴侯耿炳文。建文皇帝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换李景隆为主帅。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而李文忠则是朱元璋的外甥,因此从亲戚关系上讲李景隆实际上是燕王的表侄。因为李景隆和燕王是亲戚,而且年纪差不多大,从小相互间就很熟悉。所以,燕王对这个表侄知之甚详,知道这家伙连赵括都不如。但燕王又判断:如果自己坐镇北京,李景隆必然不会冒然攻城。所以燕王策划了一个诱敌之计:在李景隆进袭北京之前,率领大军远袭大宁。

    听说朱棣带大军开赴大宁,李景隆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下令攻打北平,军队直插北平城下。

    数十万军队迤逦北上,刷刷的脚步,得得的马蹄,隆隆的车轮,在冻土上响成一片。李景隆军来到北平城下,在北平留守的世子朱高炽闭门坚守不出,李军遂于九门环筑堡垒围困之。官军在北平城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特别是丽正门上战斗激烈,李景隆的军队有十万人,而城内连老疾孱弱都算上也不及一万,力量单簿几乎不支。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燕王的诱敌之计几乎要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了。

    然而在这危急时刻,王妃徐氏勇敢地站了出来。她动员官校士民的妻室也穿上护甲登上城墙,向攻城的敌人投掷瓦砾石块。在王妃的表率下,守军士气大增,还常常派勇士追出城外,对官军进行骚扰。结果,官军的进攻被打退,不得已退后十里扎营。后来,获得宁王“相助”的燕王回师北平,大败李景隆。

    待到燕王成功夺取天下后,朱棣穿越了。在登基之后,朱棣仍然毫不犹豫地册立了徐氏为后。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朱棣保留着燕王的人生经验、记忆和残留的感情;也不仅是因为徐氏是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的生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朱棣与徐氏接触后,感觉她确实是一个令人倾心和佩服的红颜知己。

    此时徐氏已经四十一岁,但岁月并没有在她的脸上刻下明显的痕迹,怎么看都觉得她只是三十出头的样子。徐贞静的举手抬足之间,总是不经意地散发着成熟诱人的魅力。徐贞静在容貌方面的遗传基因显然极好,她的母亲年轻时是当时极为有名的绝色美女,当年追求徐贞静母亲的人数非常多,以至于徐贞静的外公谢再兴都挑花了眼。如果不是朱元璋下旨,仪表堂堂而且前途非常看好的徐达甚至都无法抱得美人归。

    朱棣不知道自己的正牌子岳母到底有多美丽,但徐贞静年轻时候的容貌却深深地埋藏在燕王的记忆之中——充满了古典美的瓜子脸型,大而明亮的眼睛,高挺的鼻子,小巧的恰到好处的嘴,乌黑的秀发将她那白皙的肌肤衬得令人眩目。朱棣所在的后世媒体已经很发达了,但是这样的美女,他以前不但未曾见过,甚至连想也不曾想过世间竟然还会有如此清雅绝俗的绝色女子。虽说如今徐贞静已经度过了女人最美好的年纪,但这位御姐皮肤仍然象少女一般充满了弹性,眼角如果不仔细看甚至看不到纹路,对此,朱棣还能有什么苛求呢?

    外在美且不说,这个时代能够令朱棣欣赏的拥有内在美的女人,至少在朱棣所知道的人当中仅有徐贞静一人。可以说,穿越后唯一能够和朱棣平等正常交往的人,便是他的皇后。

    边走边想,不知不觉便走到了钟粹宫。看着宫门,朱棣只觉得下体发胀,不由露出一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古怪笑容,然后快步走了进去。

    注1:网上有观点说徐皇后的闺名叫徐贞静,虽说对此表示怀疑,但仍旧采用此名。

    PS:新开了一个调查选项,由读者决定朱文圭的命运。不过我先说好,我有一百票。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四章 推倒皇后很刺激

    燕王和徐氏已经是二十多年的老夫老妻了,然而穿越而来的朱棣对徐贞静却怀有一种异样的激|情——不管怎么说,这种情况毕竟有着类似“Yin-人-妻”的禁忌刺激。

    对于朱棣突然间变得激|情似火,徐氏哪里猜得出其中的奥秘?虽然高兴,但她一时之间也无法习惯,结果每次都是欲拒还休、娇羞呢喃得如同新妇一般——这便反过来更加刺激了朱棣的情欲。

    当朱棣快步走进皇后的寝宫时,徐贞静立即从他的神情中猜出了等会儿将会发生什么事。结果,原本一副高贵端庄表情的她,只刹那间的功夫,脸颊就变得一片酡红。负责侍候皇后的宦官宫女们都是人精,见到这种情景,一个个立即蹑着脚悄声无息地退了出去。

    皇后那近乎不可亵渎的高贵气质于朱棣而言,根本就是一味烈性催|情剂!

    好不容易等宦官宫女们退了出去,朱棣立即冲到皇后身旁,将她半搂半拖地弄到床边,然后将她推倒。象前面几次一样,皇后只是闭着眼睛平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全身散发出全然无从抗拒的诱惑力。

    朱棣迫不及待地扯下了她的外衣,用双手充当先锋,在那具美妙的胴体上来回游移着。待先锋探明地形后,他便用嘴唇充当攻坚主力,不停地亲吻着抚摸过的地方。当朱棣的手从浑圆的股际重新回到充满弹力的高峰时,她发出了微不可闻的呻吟声,朱棣停了下来,问道:“难受吗?”

    皇后紧闭着眼睛,“嗯”了一声。朱棣嘿然一笑,解开她胸前的束缚,一双挺秀的双||乳|立即弹了出来。接着,朱棣把脸埋进去,深深地呼吸着那沁人的||乳|香,然后心满意足地将一粒葡萄含入口中贪婪地吮吸起来。

    朱棣含着那粒葡萄,用舌头不停地逗弄着,不一会儿,皇后又哼了起来。朱棣问:“还难受吗?”

    这一次,皇后半闭着眼睛不肯说话,只是抱住他,贴紧他的身体,缓缓扭动着。见皇后这样的表现,朱棣便不再逗弄她,而是迅速进入了后面的程序。接下来,朱棣也逐渐迷失了。事后,他只记得自己在那令人血脉贲张的娇喘声中,一次

    又一次地感到了爆炸,觉得身子分裂为无数碎片,每一个碎片之中都充满了快乐,然后,快乐使所有的碎片上升,直到云端。

    除了性生活的和谐美满之外,朱棣在皇后这里还能得到心灵上的抚慰。因为激|情之后,待两人恢复了清醒,朱棣还可以和皇后卿卿我我絮絮叨叨地聊天,除了与穿越相关的事不能说之外,别的烦恼基本上都可以向皇后倾诉。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朱棣十有八九都就宿于皇后寝宫。落在外人眼中,朱棣和皇后简直可以说是恩爱夫妻的模范代表了。

    好好睡了一个觉,四更更末,一个小宦官站窗前高呼:“起床早朝了!”一声比一声高,把人聒得起来算完——朱棣虽恼,却也没办法发火,因为这是他自己立下的规矩。朱元璋规定五更早朝,他自己精力充沛,五更上朝毫无问题。按道理说燕王也自小打熬得一副好筋骨,起早床自然也没什么问题。不过穿越之前朱棣却喜欢睡懒觉,这个习惯也被带了过来,因此每次都拖着不愿意起床。然而朱棣也知道不起床毕竟不妥,如果下旨将早朝时间延后,那便是违反了祖宗家法,必定会惹得御史们今天一个条陈明儿一个谏章地聒噪——朱棣并不介意在必要的时候做个暴君,但是为了这点儿小事就去做暴君实在太不值得。

    按道理说,永乐皇帝制定的内阁制度,其行政效率比早朝要高多了。但朱棣毕竟篡位不久,为了睡懒觉的事遭受大臣们的诘难太不划算了。迫不得已,朱棣只好安排了一个人工闹钟,让小宦官到了时辰便开喊。

    见皇后面带甜笑雪肩微露合眸,依旧睡得沉酣,朱棣示意小宦官收声,悄悄扯过褂子自己穿上。能够贴身服侍皇帝皇后的宦官和宫女全都长着一副玲珑心窍,见朱棣不欲吵醒皇后,其中两人便蹑手蹑脚走到朱棣近前,帮他穿上龙袍,而另一人则悄声无息端来早点。

    吃过早点擦过嘴后,朱棣亲了一下皇后的脸颊。见皇后脸上升起一片红霞,朱棣轻轻一笑,却也不说破,而是转身走出宫门,然后乘着明黄亮轿朝乾清宫而去。

    皇帝参加早朝时并不走大门,而是从西暖阁这里走侧门。在朱棣进入大殿之前,随堂太监黄俨先走进去,“啪啪啪”地甩了三下静鞭,殿外廊沿下站着的供奉们一齐奏起了鼓乐。在黄钟大吕,瑟筝笙篁声中,朱棣从西暖阁门跨步走了出来,向着殿中央的御座走去。大殿里的官员们人人肃穆庄严,没有一点声音。朱棣走上雕龙黄袱面的天下第一座上坐下,摆出一副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威,鸟瞰着下边的臣子们。

    黄俨走上前前高喊一声:“乐止!向吾皇行三跪九叩大礼!”

    满殿的臣子三番扬尘舞拜,“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高遏云天。

    朱棣参加早朝已经好多次了,每次都有一种大喊一嗓子“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的冲动——可惜这只是恶作剧的想象而已,真要这么做,只会白白招来御史的批评。所以,朱棣仍旧象往常那样双手平伸,着示意大家免礼平身。

    兵部尚书忠诚伯茹瑺满脸的喜色掩都掩不住。

    “皇上,征南将军韩观捷报:五日前韩将军击斩理定诸县山贼千一百八十有奇!”

    朱棣接过太监递过来的捷报奏折,漫不经心地浏览的同时,脑海里不由地浮现出韩观那副“性鸷悍,诛罚无所假”的形象。

    韩观此人在1386年出任桂林右卫指挥佥事,因“讨平柳州、融县诸蛮”而升任广西都指挥使,1394年“讨全州、灌阳诸瑶,斩千四百余人”,翌年“捕擒宜山诸县蛮,斩其伪王及万户以下二千八百余人”,因此晋升至征南将军。他在洪武年间的最大“战绩”是在1395年“移兵征南丹、奉议及都康、向武、富劳、上林、思恩、都亮诸蛮,先后斩获万余级”,这个“战功”使他在1396年晋位都督同知。

    按现代医学观念,韩观肯定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他太过嗜杀,而且所杀之人并不拘泥于少数民族,尤其是酒醉之后。有一次,庆远的诸生们去看望他,这本是一种礼节性的访问,他却一口咬定对方是“贼觇我也”,竟全部杀害。而他对待造反者的政策为“得贼必处以极刑。间纵一二,使归告诸蛮,诸蛮胆落。由是境内得安”。也就是说,凡是被他所捕获的少数民族俘虏,除了留下一、两个活口之外全都难逃一死。韩观之所以会将少数活口放回,是为了让幸存者将自己亲眼目睹的残忍杀戮向部落内广为传播,造成心理恐惧感。

    后来,韩观“嗜杀”的名声终于传入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本人是中国历史上排名远远超过韩观的大杀人狂,但他爱杀大臣,不爱杀百姓,因此对韩观的“嗜杀”并不欣赏,于是亲自下旨告诫韩观:“蛮民易叛难服,杀愈多愈不治。卿往镇,务绥怀之,毋专杀戮”。大约是有了这样的命令,之后韩观的屠杀行为大为收敛。

    朱棣登基后,先是令韩观练兵江西,节制广东、福建。不久理定诸县叛乱,于是朱棣任命韩观为征南将军,镇广西。

    朱棣任命韩观为征南将军,本意并不是欣赏他的嗜杀,而是考虑到韩观的名声在广西苗、瑶、壮等土民当中有着“止幼儿啼哭”的效果,对稳定广西局面能够起很大作用。可惜韩观多半是会意错了,看到新皇登基后很快就启用他为征南将军,喜不自禁。为报圣恩,韩观便再次大开杀戒了。

    根据历史记载,有明一朝中央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总体而言还算不错。

    北方,不论是边外羁縻卫所的首领军士,还是腹地的鞑官鞑军,大都忠于明朝并为之效力。那些蒙古人对明朝授予的封号官爵十分重视,把它看作是极高的荣誉和统辖本部属的依据。他们将朝廷颁发的玺印诰命辗转相传,世世宝之。直到清乾隆三十六年蒙古土尔扈特部挣脱俄国的羁绊重归祖国时,仍保有“伊祖所受明永乐八年汉篆敕封玉印一颗”,并将其献给清政府。事实上,不少蒙古部落直到明朝大厦将倾才完全倒向满人。

    四川的白杆兵为了保卫中央政权更是尽心尽力。按道理说,努尔哈赤的“七大恨”和四川的“白秆兵”根本就扯不上关系,后金军对辽东等地烧杀抢掠也没碍着远在四川忠州的土兵什么事。然而归化苗人女宣抚司秦良玉以“国家有难,理当挺身而出”为由,派遣兄长秦邦屏率3000“白杆兵”勇赴辽东战场。天启元年三月,秦邦屏和千余“白杆兵”在浑河边上战死,由此获得了“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的褒誉。得到兄长战死的消息后,秦良玉不仅没有胆怯退缩,反而毫不犹豫亲率第二批“白杆兵”3000人再次北上赴援。秦良玉受命镇守山海关时,在她守关期间,后金军未能逾山海关一步。

    当然,明朝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倒也没有达到如胶似漆的程度。整个明朝期间,少数民族叛乱骚扰的事情不曾断绝。但考虑到封建社会中汉族农民起义造反也屡见不鲜,仅《太祖洪武实录》记载,洪武一朝的农民起义就达一百八十余次之多。因此,地方上少数民族偶尔的叛乱暴动也完全属于正常范畴。

    明朝中央对地方少数民族的政策并不严苛——相反,很多时候明朝中央对少数民族比汉人明显更优待一些。只不过,中央的政策再好也需要地方官员来执行。拿西南一带来说,那里太过穷乡僻壤,没有一点儿油水还事多任繁,官员们都不愿意去那些地方上任。朱元璋当政的时候还好,除非有着强烈自杀倾向并且毫不在意家人Qi子遭受残酷牵连,否则官员们绝不敢违背那个杀人狂的意志。但明朝中后期,皇帝要么更加尊重官员,要么不理政事将权力交给内阁和太监,结果有些官员为了不去边远地方当官竟然以辞官相威胁。这样一来,许多州县衙门里就没有主管而只有衙役了。吏员求名无望,只能一门心思盯在求利上,因此总是上下其手,无事生非地敲榨苗瑶百姓。苗瑶等少数民族在忍无可忍之时,往往会选择反叛。

    朱棣揉揉太阳||穴,想了想,缓缓说道:“太祖皇帝曾经告诫过韩观‘蛮民易叛难服,杀愈多愈不治。卿往镇,务绥怀之,毋专杀戮’……不过,祖制也规定应该对那些夷狄威德兼施。如果禁止以强大的武力来达到威摄和剿灭的目的,那么威德兼施也就谈不上了。更何况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什么时候应该怀柔什么时候应该施威,在当地的韩观最为清楚。罢了,解缙。”

    “臣在。”

    “你来拟旨。”

    “遵旨。”

    “览奏喜甚,所谓汉书下酒,朕竟为浮一大白!卿如此用心办差,可谓不负朕恩。卿此次处理理定诸县山贼一案,详虑而谋远,遵命而机断,身入险地大获全胜,剪恶逆于须臾,朕心不胜喜悦,卿实乃朝廷一佳臣也。即着尔派人监押首凶解京严惩。所有有功人员报部记名议叙。”

    一会儿之后,解缙将写好的圣旨交给朱棣。朱棣草草扫了一眼,顺手拿过黄俨递过来的玉玺盖了印,然后又说:“你再拟一道密旨。”

    “爱卿平定民乱无需王都忧心,然血腥太甚,伤的终究是我大明的国体,无益于蓄积国力。剿抚相辅更宜,可竞全功。”

    官员们根据这段日子的接触,觉得朱棣是一个比较容易伺候的皇帝。可是今天听到大捷的消息,朱棣所下的明旨倒没什么问题,毕竟是“览奏喜甚”——但他面上却只是一副不喜不怒、不咸不淡的神情,这便令热衷揣摩皇帝心思的大臣们深为迷惑了。紧接着,皇上居然当着大家的面又拟了一道密旨——密旨的基本要素是不为他人所知,这样当着大家的面拟写的旨意怎么能称为密旨呢?从密旨的内容看,皇上又似乎对韩观的所做所为并不欣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看着大臣们面面相觑的精彩表情,朱棣哭笑不得。如果什么时候中国的官员不以揣摩上司心思为第一要务,恐怕行政效率提高十倍都不止。

    “你们大概是在奇怪,朕为什么要给韩观发一道明旨一道密旨吧?”

    这个问题大臣们并不好回答,所以底下只稀稀落落传来“臣愚昧,请皇上明训……”的回答。

    “打了胜仗的将军自当抚慰,因此朕以明旨嘉奖,给予韩将军体面。朕又接着以密旨训诫,则是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太祖皇帝曾说过‘华夷无间,一视同仁’,因此,那些夷狄也是朕的臣民……”

    底下的官员们开始拍马屁。

    “皇上仁德如天度量汪洋……”

    朱棣不耐烦地摆摆手。

    “夷狄虽大多未受教化,但也知道趋利避害的道理。我堂堂大明威震四方,那些土民部落少者仅数百人,多者也不过万余人,若无特殊缘故又怎么敢轻易冒犯天威?归根到底,还是地方官吏处事不当激起兵变。”

    吏部尚书蹇义奏言道:“圣上,不如规定:地方上如果发生民变,则对地方官吏严加处罚。这样一来,地方官吏或许便不敢对夷狄百姓太苛。”

    朱棣想了想,问道:“诸臣工认为蹇尚书的建议如何?”

    大臣们相互交换了眼神,然后纷纷说道“臣认为此建议可行……”、“臣附议……”、“若如此,当可保地方不生民变……”

    朱棣眉头一皱,正准备反驳,却见翰林院修撰杨荣站了出来。

    按道理说翰林院修撰只是从六品,本该连参加早朝的资格都没有。不过由于杨荣入值文渊阁,能够参预机务,虽位卑却权重,因此能够参加早朝。

    “臣认为不可如此。如果为了制止地方官员苛待少数民族宣布‘一旦少数民族反叛便严惩地方官员’,那么当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百姓发生纠纷,或者是少数民族与地方政府产生矛盾时,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地方官员就会竭尽全力安抚少数民族。这样一来,少数民族就会慢慢滋生骄横之气。随着时间流逝,当地的民族矛盾就会愈演愈烈,最终会来个总爆发,同样避免不了流血事件——而且后果或许会更为严重。”

    朱棣不动声色地问道:“这么说,你认为应该维持原状?”

    杨荣瞟了朱棣一眼,正色道:“如果放任不理同样不妥,地方官吏清廉有能力便好,若地方官吏上下其手,无事生非地敲榨夷狄百姓,终究会迫使百姓们揭杆而反。”

    朱棣饶有兴趣地望着杨荣:“那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杨荣斟酌着说道:“小臣认为,整顿吏治是一篇大文章真文章,也是长文章,要一步一步去办,才不致干碍祥和之气。”

    “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苗、瑶、壮、白、彝、纳西、哈尼、傈僳、傣、普米、佤等狄夷,很多都是参错而居。这里很多地方,名义上说是归朝廷管,其实山高皇帝远,各自占山为王,相互之间不时争地盘打冤家火并。或许,可以在以夷治夷上做些文章。譬如说,让夷狄之间相互管理,实施保甲制度。若是有小股夷狄反叛,可责令附近土司全力剿灭。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省军费,另一方面,当地土人比官兵更熟悉当地环境,剿匪时比官兵的战斗力也强些。”

    朱棣不禁用欣喜的目光看了杨荣一眼。历史上的杨荣“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在朱棣的印象中,杨荣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处理蒙古问题上,想不到他对西南事务的想法上也有如此见地。

    想到这里,朱棣微微笑道:“难得你如此年轻,有这种见识已经很不错了。”

    朱棣之所以认为杨荣的想法不够完善,只不过是作为穿越者,他能够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因此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出预防措施罢了。

    注1:见过南京皇宫的平面图,主殿实在是出乎意料的少,所以借用北京紫禁城内的宫殿布局。

    注2:为情节需要,将时间稍稍改动。将来这类事就不作特别说明了。

    第二部 永乐元年 第五章 西南政策(上)

    明朝时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政策其实很不错。

    明朝在西南设立三司及巡抚等与内地相同的政权机构,同时根据当地民族情况,建立了“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即利用少数民族中的贵族分子沿袭充任地方政权机构中的长官,以便于依据地方经济情况“额以赋役”,政治上听从封建中央的“驱调”。明朝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从形式上把少数民族中的地方政权直接纳入了中央王朝政权的组织系统,较前代土官制度更为完善。毕竟以这种形式操作,既没有触动少数民族贵族的根本利益,又能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影响力。

    在贡赋上,土司按照本民族地方的具体情况向人民征收各种贡物赋税,然后以其中的一部分金银和谷物通过都司向封建王朝中央上缴。无论其赋税比例还是徭役程度,与汉族同胞相比均相对较轻。少数民族底层人民的生活之所以会非常困难,一是自然环境所致,二是土司对本族部民的剥削过于残酷。

    如果不是“安南遣使朝贺并请封”的事件即将发生,其实朱棣倒也没想过要改变西南的地方政策。

    公元1371年,安南国王陈日坚被伯父陈叔明逼死。因惧怕明朝反对,陈叔明未敢篡位,乃立其弟陈瑞为国王,后陈瑞在入侵占城时败死,弟陈炜继立。此时,安南陈氏政权已逐渐落入黎季犛的控制之中。后来,黎季犛杀掉陈炜,改立陈日昆为王。公元1399年,黎季犛又把陈日昆杀掉,次年,灭陈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大虞。之后,黎季犛改姓胡,名一元,与其子胡汉苍共理朝政。

    胡一元自称是帝舜的后裔,遣使奉表到明朝,诡称陈氏宗族已绝,胡汉苍为陈明宗之外孙,( 永乐大帝 http://www.xlawen.org/kan/5579/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