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穿越之田园好女 > 穿越之田园好女 第 7 部分阅读

第 7 部分阅读

    ,说:“小丫头,怎么说话,知不知道尊重长辈。”伸手摸了摸桔子的袖子又说:“不是说你家里的钱都给你爹吃药了吗?小丫头怎么还做了新棉袄了。”又看了看江浩和江泽说:“看来这两个小崽子也做了。你们还真是会败家。”

    桔子气笑了说:“大伯母,你管得着我家的钱怎么花的吗?我们几天原来的棉袄破得连棉花都包不住了,能过冬吗?”桔子家里做了新棉袄这种事情,不是故意瞒着村里的人。她只是没有特意去宣扬。现在被小张氏看出来了,自然也不必隐瞒。小张氏的声音又开始尖利起来,对宁氏说:“弟妹,我一下子给三个孩子都做了新棉袄。这段时间家里一定挣了很多钱。怪不得三天两头看到桔子往镇上跑。江山明年去县里考秀才的银子还没有呢,弟妹也给凑凑。”

    这个时代的人都尊重读书人。宁氏对江山也有几分好感,就有些结巴了,说:“山儿的盘缠现在就要啊,这不是还早?”小张氏一脸傲气地说:“可不是得提前准备下,这一开春就是要考的。弟妹有钱先帮衬着,等山儿考出来,光是田产什么的免税你们就占大便宜了。”宁氏有些犹豫,她不是个小气的人,何况刚刚进帐了五十两银子。虽然这些银子已经被江常安安排了用处,但挪出一点给江山也不是不行。

    桔子看情况不太对,就偷偷对江泽说:“你读书的钱要被娘送人了。”江泽瞪大了眼睛对着宁氏叫:“娘,我明年还要上学堂呢。”小张氏怒道:“你一个小孩子上什么学堂?你江山哥考出来就够了。”桔子笑道:“大伯母,我们分家了。就算江山可考出来,朝庭免税可免不到分了家的叔叔身上。明年小泽六岁了,我家也想家里出一个读书人。再说我哥去读书也不晚。”其实桔子家并没有正式去官府办理分户文书,但小张氏却一时想不起来。

    小张氏听说江浩江泽俩兄弟都要去读书,又气又急说:“爹说过了,江家只能供一个读书人。”宁氏听了这话心里难受。要不是江峰不肯读书,江德财怎么会断了送江浩读书的念头。现在小张氏反而跑到这里来说嘴。对小张氏说:“浩儿和小泽都想读书,我们不用爹出钱,我们自己供。”

    小张氏想着江常安和宁氏要是自己了钱供两个孩子读书,那自己恐怕再也占不到桔子家的便宜了。眼珠一转,蹲下身子,跟江泽说:“小泽,明年要上学堂哟。很辛苦的哟。”江泽摇头说:“我不怕辛苦。”小张氏想想又说:“还要花很多钱,那小泽就没有钱买好东西吃了。小泽乖,告诉大伯母,刚刚那个人来给了你爹多少钱。够不够你上学堂。”江泽看到宋行远给了江常安好几块银子,但他也知道不能随便往外说,有些疑惑不知怎么回答了。

    这时江浩接口说:“那些东西宋掌柜没给钱,要等卖出去再给钱。”小张氏心里有些高兴。她就说江常安哪有本事赚大钱,这次恐怕是被人骗了,这买东西谁听说卖出去再给钱的。说是送两个孩子去读书,应该也是吹牛的。

    这时,外面有人在叫:“娘,奶让你回去。”是张氏打发桃子来叫小张氏。小张氏出来之后,张氏就让江峰跟着村里的小孩一起去看大马车。刚才江峰回去说,大马车去了李满屯家,又走了。还是不见小张氏回来,就让桃子来叫。小张氏也知道时间耽误的有点长了,就跟宁氏说:“江山的盘缠你家里凑凑,回头我跟娘说。”说完就走了。

    小张氏走了没多久,江常安就回来了。宁氏说对他了小张氏的事情。江常安有些为难了。桔子原来还以为江常安包子的属性发作了,心里窝火又生气。江常安细细地对桔子解释道,虽然是他们已经分家了,但在这个时代一个家族的人供出一个秀才也是常见的,何况江山是江父的亲侄儿。如果他们没钱,不理会小张氏是理所应当。但他们这一段时间的收入并不低,不是一点钱都出不起。如果村里的人知道了他们这一段时间的收入,他们却真的一文不拿,在村里名声也会受影响的。以前,桔子拿江山名声作威胁,那是因为当时他们一无所有。以后他们要送江浩江泽去读书,这名声风评也要重视起来。

    第三十三章 立契分户(上)

    桔子听江父说了之后仔细思量,也认为虽然小张氏的贪得无厌令人厌恶,可这事总得解决。不然张氏总是上门来闹也不是个事,何况她相信她家里会越来越有钱的。桔子对江父说:“爹,当初分家只是爷爷定下来,就让我们搬了出来,并没有请里长来立契。不如趁现在我们把里长请来,把分家的契书给立了,也定下爷奶的养老钱。江山读书我们也可以补一点,可也不能奶和大伯母说多少,就是多少。最好也在里长那里去报备一下,我们贴了钱也有个名目。”

    一家子商量好了之后,吃过中饭,江常安就先去找江德财和江常顺,跟他们说分家立契的事。江浩先去找李满屯,让李叔带他去找里长,请里长来江德财家里做分家立契的见证。按规矩,分家的事媳妇不能插嘴,宁氏就在家里等消息。桔子不放心江常安,就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江常安后面。反正她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就算是其他人看她不顺眼也不好撵她。

    江常安到的时候,江德财他们也才吃完饭。江常安进屋先把手里的蜜饯盒子放到桌子上,说:“爹,娘,今天鸿运楼的宋掌柜来取我以前给他找的土豆。带来些吃食,我拿来给爹娘偿偿。”这盒子是宁氏让他拿来的,这东西既然已经入了小张氏的眼,拿过来省得她们说嘴。桔子倒是不把这一点吃食放在眼里,只是江泽满心的不愿意,让桔子哄了半天,还许了一堆的愿,才让他破泣为笑。

    张氏刚听了小张氏说了江常安家得了一盒子稀罕蜜饯,心里正不舒服。只是刚为了两碗肉闹了一场,当时回来后,好脾气的江德财还发了一通火。现在却不好再为一盒蜜饯再去江常安闹了。看到江常安把蜜饯送了过来,脸色立刻由阴转晴。江德财心里也很高兴,嘴里却客气着说:“常安,家里好不容易得点吃食,怎么不给孩子都留着,又送来做什么?”

    江常安说:“这蜜饯市面上买不到,是难得的稀罕物,给孩子们吃糟蹋了。所以我拿来孝敬爹娘。”桔子心想:“看来爹还是挺会说话的,我小看了他了。”其实江常安随镖队在外面跑了这么多年,也不是无能的人。只是这些年一直被张氏压制,再加上

    一回来就被赶出家门,心理一点自信都没有了,才让桔子认为他木纳无能。现在他手里有了六七十两银子,总算有了点底气,在外面跑镖的交际手段也找回来了点。

    江常安接着说:“我这次来找爹也有些事跟爹商谅。爹,你看,上次分家时我还发着高烧,时间又紧,我们连分户的契书都没立……”话没说完,江常顺就打断他说:“二弟,没立契有也分了。爹在这里,这事自然是爹说了算,跟立没立契有什么关系?”他知道这次分家江常安是吃了大亏,以为江常安这会儿来找后帐。

    江常安看到江常顺这么着急地打断他,苦笑着说:“大哥,爹娘生养我们一场,这家怎么分自然是爹娘说了算。只是我们即是分出去了,自然是要找里长另立户头。”江德财不高兴地说:“做什么要另立户头,你家连个壮劳力都没有,立了户就要出徭役,没有必要。”

    大楚朝的徭役是按户征的,也就是说不管家里有多少人,只要是一户就要出一份徭役。当然是去人还是出钱就是你自己说了算了。所以在大楚朝几代人都不分家,或者只是自己私下里分了家,却不去里长那里报备分户的人家都很多。因此而产生的矛盾自然也少不了。

    父子兄弟正说着,李满屯和里长一起来了。沿山村的里长叫李亦溪,是李满屯没出五服的本家。江德财赶紧把里长让进屋说:“这是怎么说的,常安不懂事,怎么把你给惊动了。他只是心里不舒服。来我这里发发怨气,我们分家都分好了,也没什么要紧的事了。”

    李亦溪看了江德财一眼说:“虽然官府要求只要分家就必须分户,这样官府征徭役的时候才有依据。可咱们都是乡里乡亲的,依咱这的乡俗。只要父母健在,分家不分户也没人能说什么。要紧的是你们自己能分得清楚明白。以前也有父母给子女分了家,到父母去世分户时,有的房头不认可分家时的份额又打官司的。他们自己家兄弟不和,倒连累我因为没给他们及时分户,吃挂落。现在既然江常安想要分户,想必是有想法的,我自然是要来看看,也省得将来说不清楚。”

    江常安说:“爹,别人家分家以后还是住在一个院子里,有事商量也方便,不分户别人也看不出来。我是住到外面去了,不分户很多事都不方便。要是哪一天官府查实人口户头,我这里可是一查一个准。到那时恐怕罚银钱都是轻的,要是官老爷不高兴了,充军流放都有可能。”

    江常安顿了一下又说:“现在我虽然搬出去有一段时间了,可娘和大嫂有点事情又要跑到我那里,找我要钱。我不是不想给,可也不能给钱给的不明不白。我今天请里长来,就是想让他做个见证。我分出去后对爹娘该给的孝敬不会少,山儿要考秀才也是咱家的大事,我也可以贴点钱。只是这分得清楚,我才能给得明白,也省得让人里里外外地看笑话。”

    张氏听到江常安说肯给钱,眼睛就亮了,对江常安说:“你这话当真,分户之后就给我养老的钱和山儿读书的钱。”李满屯在旁忍不住了说:“老婶子,别人分家都是父母儿子各占一份,父母的那份就是养老田。要是家里没有那么多田,那是没话好说。但你家别的不说,那八亩水田怎么也该有江常安一份。你们占了他那一份,哪怕只算是两亩,产出的粮食还不够你养老。这还要再要养老钱,你们可就拿了三份养老钱,而三份里江常安就出了两份了。”

    张氏气道:“我家里的事情什么时候轮到你管了。我儿常安他愿意给。”李满屯接着挤兑她:“你儿江常安是肯给,可你儿江常顺愿意给不?你们要是用钱多,那江常顺也该出两份养老钱,那才是公平。”

    江常顺脸胀得通红说:“我跟我娘又没分家,又出什么养老钱。”李满屯说:“原来你们只是把江常安单分出去了,那江常安出的钱是给婶子,还是给了你?”江常顺怒道:“我家的钱都是我娘在管的,哪笔钱花在哪都是我娘说了算的。”李满屯不能不让江常安出钱,只能帮江常安把各方利益摆到明面了。见江常顺气得话都说不清楚了,笑了笑不再说话了。

    第三十四章 立契分户(下)

    江常安见李满屯不说了。就对里长说:“家里的田地,爹娘说怎么分就怎么分吧。俗话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分家时虽然只给了我两亩沙地和四亩山地,我也不能说爹娘亏欠了我。养老钱我即然说是给,就一定会给。请里长在分家单上写清楚,作为分家立户的凭据吧。”

    江德财对江常安到底是有点心疼愧疚,不同意地说:“常安,你可想好了。我知道你这几天挣了点银子,可就你这身体光吃药就得花不少。你就分到了这么点地,浩儿才十二岁,明年的徭役如果你出不起钱的话,就得你自己去。多少壮实的小伙子去服徭役都带了一身病回来,有的甚至回不来。你是亏了元气的人,这一去想要全须全尾的回来可不容易。要不,等明年过了以后,如果你能攒下点钱,付得出徭役的差钱了,再分户也不迟。”

    江常安摇头对江德财说:“刚分家没几天,娘就把我叫到家里来要养老钱。前几天娘又到我家里,因为我家吃了点子肉闹了一场。今天大嫂又到我家里,要我们凑山儿赶考的盘缠。爹,这段时间我家里是挣了点子钱,可我要吃药,家里要准备过冬的衣服。就是那房子再不修也要塌了。家里哪能省下钱来。我就是想别再这么折腾了。该给娘多少我有个数,自己节省着一点,家里的钱花在哪里我心里有底,日子慢慢也就过起来了。”

    江德财听江常安这么说,知道二儿子是被张氏给闹怕了,叹了口也不再说什么。

    张氏看见江德财同意了,就对江常安说:“是你要分户的,我不拦着你。你可不能拿点小钱就打发我,还有江山明年赶考盘缠,你也不能因为分户就赖掉。”江常安对着这样的老娘只能苦笑,说:“我打算每个月给娘200文做养老钱,到年底的时候再给600文过年,这样一年就三两银子。每年春秋两季如果江山去县里考试,我出一两银子做盘缠。但我以后会供浩儿和小泽读书,如果浩儿和小泽也有能力去县里考试,这盘缠我就不能出了。”

    江德财虽然与江常安不亲近,到底是亲生儿子。听说江常安一年要拿出这么多银子,不同意地说:“就你那几亩地一年也攒不下三两银子,你不要赌气逞能,最后苦得还是你自己。既然你一定要分户,也不用给养老钱,逢年过节送点东西就算是你们的孝敬了。”

    张氏原来还想再多争点,这会儿眼看着到手的银子要飞了,急着说:“就这么定了,你别听你爹胡说,他老糊涂了。娘相信你是有本事的,能挣到这么多钱。只是要供小孩子读书一年可不是一两二两银子就够的。咱家有山儿一个读书人就够了。你要是有钱就拿过来,山儿考中了秀才,还要进京考进士当官呢。”

    李亦溪对张氏的话有些听不下去了。心说:“难怪江常安一定要分户。这不供自己儿子读书,而拿钱给分了家的侄子作赶考的盘缠。这话也只有张氏能说的理所当然。”就对江德财说:“江老哥要是没意见的话,我就按这个意思写分家文书,拿到县里备案分户了。”

    江德财依旧有些犹豫,张氏心里越发着急,对江德财说:“你这个老货,真的是老糊涂了,儿子给你银子你不要。是想儿子不孝你才高兴吧。这事你要是搅黄了,这几天你别想吃饭了,你就饿着吧。没钱我看你吃什么?”

    江常顺也上来劝江德财说:“爹,二弟当着里长的面开了这个口,你也不能不给二弟和里长面子。先应下来,二弟的钱拿来给你们二老将养身子,你们二老身体健旺,也是我们做小辈的福气。”

    江德财叹气道:“里长,常安分家的时候没带一文钱走,就分了两亩沙田,四亩山地。那山地还是不能种东西的。现在他赌气说给这么多钱,他哪里拿得出哟?可今天话放在在这里了,我也不好不同意。文书就先这么立吧。只是我先说下,如果将来常安手里没钱了,这养老钱不给我也不会要的。”

    桔子知道自己插不上话,一直安静地做一个围观的小透明。这会听到江德财类似表白的话,心里直叹气。心说:“就算是你不要,张氏会不来要才怪。”但对江德财的话还是有些触动。无论如何江德财还是为江常安着想的,和另外那几个有本质的不同。不由得走过去,拉了拉江德财的手说:“爷,你别担心,我爹能挣到钱。”江德财虽然不信桔子的话,心里到底是舒服了一些。

    张氏还想和江德财理论,江常顺轻声对张氏耳边说:“让二弟立下文书,白纸黑字的哪能由得他想不想给?”张氏听了以后就催促李亦溪写下了分家的文书。李亦溪写了文书,对江常安说:“这份文书签了字,是要拿到县衙存档的。到时这银子可不是江老哥说不要,你就可以不给的。只要你们江家的其他人有意见,都可以凭这个文书告你不孝,不守信义,你可要想好了。”

    江常安咬着牙说:“这事是我提出来的,我哪怕是卖血,也会把该给的钱给足的。”李亦溪点头,让江德财和江常安签字画押。李亦溪也做为证人签了字。一式三份,两家各留一份,还有一份要让李亦溪送到县衙留档分户。

    文书一签好,张氏就对江常安说:“今年的养老银子你什么时候给我?现在是十一月,还有两个月过年。你不如把现在到过年的钱一起给了,省的麻烦。正好一两银子。还有明年春天江山就要去赶考,也要一两银子。合起来一共二两,你今天就给我吧。”

    江德财觉得当着里长的面,张氏把他的脸都丢光了,生气地叫道:“哪有你这样当娘的。这个月才开始,常安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送二百文来就行。一下子就想要二两,亏你说得出口。”江常安疲倦地对张氏说:“娘,下晚我就让浩儿给你送一两银子过来。山儿的盘缠怎么也得明年春上,他走之前才能用得上。我也不能这么早就给了。”

    作者有话说:各位大大,新书非常需要推荐、收藏。各位飘过的时候手指动动,运运就激动不已。拜托拜托,不要把票票留下不投,过期作废了,运运会心痛的。

    第三十五章 煤饼炉

    桔子父女回家的时候,今年的第一场雪终于下了下来。桔子仰起脸,纷纷洋洋的雪花落在脸上带来丝丝凉意。“瑞雪兆丰年。”桔子心理欢快地想着。明年她一定可以买地建房,让爹娘兄弟都过上好日子。

    回到家里,宁氏看着分家文书,心里虽然心痛每年白给出的四五两银子,到底是松了一口气。虽然不知道土豆能不能挣到钱。但手里的几十两银子应付眼前这些事还是足够的。先取了一两碎银让江浩给张氏送去,才和江父说,这五十两银子里要留下明年开春后修房子的钱,剩下的就钱还要扣除过年的钱。这样也就有六七两钱能动用。

    桔子虽然知道土豆一定能挣到钱,但和鸿运楼的约定是一个月结一次帐,真正能拿到钱要到下个月。这个月就基本上没有进帐了。桔子不想家里的人为了节约,在吃的上面省,就得想办法多挣点钱。正发愁的时候,李满屯来找江父说,定远侯穆府想趁冬季水少的时候扩建长宁镇的码头。他在那边找了份搬杂物工作,明天就要去上工,他想把李多金带着。十五岁的小伙子也差不多能当一个劳力了,去了也能领一份工钱。所以过来说一声,想让江常安帮忙照应一下家里。

    桔子问了一下,穆府给的工钱不低,工期赶得挺紧的。工地上不包饮食。工人们中午大都是一两个黍米饼就解决问题。桔子想了一下问李满屯:“李叔,如果中午能有一碗热汤,五六文钱,你可愿意买?”李满屯说:“这次穆家给的工钱高,一般的人一天都能有二十几、三十文的。如果中午能有一碗热汤,哪怕再贵点,也有人买的。只是这天都下雪了,工地周围没有饭铺,哪怕是滚烫的汤运到工地也是凉的了。”桔子点头不再说话。

    第二天,桔子带着江浩和江泽一起去了镇上。土豆饼第一天销售,桔子要去看看情况。昨晚雪下得不大,路上只有一点积雪,兄妹三人走得不快。到鸿运楼的时候,土豆饼已经送出去了两三盒。因为宋行远将赠送标准定得很高,按鸿运楼平时的食客消费水平来说,一天能送出的土豆饼也就五六盒。土豆饼的价格定的也不低。

    桔子看到价钱是也吓了一跳,一盒土豆饼居然要五百文。是桔子卖的土豆饼的几十倍。宋行远对桔子说:“这土豆饼的定价如果低了,是卖不出去的。”他以为桔子听不懂,看见桔子点头还有些吃惊。他哪知道,在桔子来的那个时代,有钱人的口号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今天土豆饼第一天卖,就这个价格,已经卖出去了七八盒。这几天宋行远没打算竞价,只是限量购买,一天只卖三十盒土豆饼,打算打出点名气之后再拿出十盒来竞价。现在看来,三十盒土豆饼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卖光。

    桔子见土豆饼销售一帆风顺,鸿运楼的销售宣传,做的远比她想象中的好,就不再操心。等桔子看完了土豆饼销售情况,江泽已经在厨房吃得满嘴都是油了。杨云泰感激桔子毫无保留地教他土豆饼的做法,今天看见她带着幼弟过来,自然要好好招待他一番。三个在鸿运楼大吃了一顿。桔子就和江浩说要去看李满屯。

    桔子在离工地最近的铺子里买了两碗肉汤,带着哥哥弟弟到码头工地,去看李满屯。到了工地,两碗滚烫的汤果然只剩下点热乎气。李满屯父子看见桔子他们也很高兴,他们正就着冷水吃黍米饼,能吃上有点热乎气的肉汤,简直就是享受了。桔子原本以为码头附近饭铺总是应该有的,李满屯告诉桔子,原来是有一个饭铺,因为正好在扩建工地上,让穆家买下来给拆了。现在工地边上连热水都难得见到。

    从工地出来,桔子就和江浩说:“哥,如果我们能在这里卖点热汤热馒头,生意一定不错。”江浩有些不明白桔子的想法说:“你是想去穆府,求他们让我们在工地搭灶台?这不可能。”桔子狡黠地笑道:“不用那么麻烦,我只是需要一些碎煤渣。”桔子家里取暖烧火都是用木材,或者庄稼的秸杆。镇上有钱人取暖用木炭。煤用得人很少,但有一个地方一定会有煤。那就是铁匠铺子。

    桔子等人到铁匠铺子,先找了潘大良。桔子在铺子里画了一个铁皮炉子的图案,让潘大良照着给打两个。再让潘大良打了做蜂窝煤的模具。又问了在潘大良处问到给他们铺子里送煤的小畈。那煤畈子叫张华,有一辆小驴车,每天到八十里外的煤场,把煤运回来卖给几家铁匠铺,勉强糊口。

    每天煤拉回来后,各铁匠铺只要比较纯净的煤块,剩下的煤渣子没人要。天长日久了,碎煤渣堆了半个屋子。听说桔子要,很高兴地便宜卖给桔子一车,并且主动帮桔子用驴车把煤运到桔子家,卸在桔子家院子里。江常安和宁氏又被桔子弄糊涂了。看着这一院子的碎煤渣,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桔子看着煤卸到院子后,就叫上江浩背上背筐,和江浩一起上门挖黄泥,也来不及跟父母解释。煤饼炉和蜂窝煤模具工艺要求都不高。桔子和潘大良说好了,晚上做好后,潘大良帮桔子带回来。果然桔子几个挖了黄泥回来没多久,潘大良就带着做好的炉子和模具回来了。

    桔子很兴奋地把四份煤和一份黄泥加水混在一起,用模具把煤饼做出来放在一边凉着。江浩江泽跟在一边帮忙,桔子只做了几个就做不动了,剩下的基本都是江浩做的。江泽就是个捣乱的,兴奋地和着煤泥,弄得一身黑黑的。气得宁氏差点没揍他一顿,好在外衣还是原来的旧衣服,脏了也不太心痛。桔子几个人做了五十几个煤饼,一个个排在院子里,要明天干了以后才能再试煤饼炉的效果。

    至于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桔子觉得很难跟从来没有使用过煤的江父和宁氏说清楚。等明天煤饼干了以后,放在炉子一烧,不用解释就清楚了。桔子就对江父、宁氏说:“爹、娘,我准备拿这个东西,去工地卖热汤。用法等明天这些煤饼干了以后,你们就清楚了。”宁氏很干脆,只问了一句:“这个是梦里的神仙教给你的吗?”看见桔子点头后,就什么都不说了。桔子真心地觉得封建迷信还是很有用的。

    第三十六章 酸辣汤

    桔子以前虽然用过煤饼炉,也看别人做过煤饼。自己从来没动手做过。白天在铁匠铺子里花的钱和买煤的钱已经花光了桔子小金库里的贮藏。桔子晚上就没怎么睡好。天蒙蒙亮桔子就起来了,看煤饼干得差不多了,直接升上火,用煤饼炉烧早饭。桔子把两个炉子都烧上,一个炉子上熬粥,一个炉子上蒸饼。潘大良的手艺不错,炉子火旺又省煤。江父他们起身时,桔子早饭已经烧好了,炉子上的火被桔子用炉子下面的小门半封上,在炉子上炖着水。

    江常安稀罕地围着炉子转了几圈,说:“这法子好,煤渣便宜,比烧柴都省。”宁氏有些担忧说:“我听说煤是有毒的,前几年有户人家冬天在屋里烧煤,全家都被毒死了。”桔子对宁氏说:“这煤如果烧不透,烧出来的烟气是有毒的。少吸点没事,吸得多了是会死人的。如果冬天在屋里用这个炉子,是要加个烟囱的。我做这个炉子不是在屋里用的。”

    说着走到江常安身边,抱着他的胳膊说:“爹,你看我把这个炉子,拿到李叔那个工地卖热汤,可好?”江常安笑了,拍着桔子的手说:“咱闺女就是脑袋转得快。去工地转了一圈,就想出挣钱的招了。我看行,哪怕做点青菜汤都会有人买的。”桔子也笑了对江父说:“爹好小气哟,青菜汤有什么好吃的。咱既然要挣工地上做工的人的钱,当然要让他们吃的舒服。这么冷的天,一碗滚烫的又酸又辣的汤下去,保管那些人吃了今天想明天。”

    江父哈哈大笑说:“听我闺女说的爹都馋了。桔子,你说的又酸又辣的汤,爹都没吃过呢。”桔子跑到宁氏跟前,涎着脸说:“娘,我昨天把钱都花光了。现在要给爹做酸辣汤,要卖肉骨头呢,给几文钱呗。”宁也笑了,对桔子说:“你呀,你想要什么娘没给你买,还用得着借你爹的名义?”说着拿出五十文钱,又叮嘱:“现在家里没有进项,你省着点花。”

    桔子心里说:“谁说没有进项,等土豆的进项下来,吓死你们。”嘴上却应着:“知道了。我这就去找进项。”又叫上江泽:“小泽,跟姐买肉去。”江泽大叫着冲出门去:“买肉去了。”他现在最喜欢和姐姐去镇上,桔子每次都会给他买点小零食甜甜嘴,一二块糖或者糕点之类的。

    桔子买了一小块猪排,又买了几根看不见肉的大猪骨和羊骨。回到家里先用猪排熬汤。因为到家就到中午了,桔子特意买了一块猪排烧汤入味能快一些。猪排汤入味后盛出。在锅里放油,先放辣椒、花椒炸一会,再放姜末爆香。倒入适量的醋烧开,再放入烧好的排骨汤,放盐调味。最后撒一把蒜苗,酸辣汤就调好了。

    因为这里的人不怎么吃辣椒,桔子还不太有把握。就让江浩把李婶和多银、多铜都叫来偿偿酸辣汤的调味。李家兄弟听说,请他们试吃桔子做的新食品,立即欢呼雀跃地跑了来。他们闻到酸辣汤的味道,就觉得胃口大开了。李多银进屋就跑到锅边上,掀起锅盖往里看。酸酸的味道腾空而起,李多银没出息地使劲咽了下口水。桔子正往汤底里加青菜,打开了李多银的手说:“都去洗手,然后到桌子那等着。”

    “女孩子就是麻烦。”李多银嘟囔着,拉着随后进来的李多铜去洗手。李婶却对桔子用的煤饼炉更感兴趣,绕着炉子看了好一会儿。桔子又强调了一遍,这炉子要想冬天用来取暖还要接烟囱,李婶才作罢。桔子却在心里开始算计怎么接烟囱了。

    因为现在江父不能吃萝卜,桔子先在汤里加了把青菜。给江父乘了一大碗,其他几人一人一小碗。等他们吃了以后。又在汤里加萝卜,除江父外再一人一碗。因为桔子真正想卖的是用猪骨和羊骨一起熬的大骨酸辣汤,所以肯定汤里还要加萝卜的。

    一群人把一大锅酸辣汤吃个精光,又吃了一篮子的黍米饼。李家兄弟虽然以前从没吃过辣椒,但喝起酸辣汤来也毫不逊色。一边辣得吐舌头,一边大口的喝着,舍不得少喝一口。这表现让桔子对酸辣汤的生意更有信心了。

    江常安看着桔子得意的样子,知道她是决定去卖这个酸辣汤了,就对李婶说:“大嫂,我家桔明天想用这个酸辣汤付出工地卖。我不能去。到时又要搬汤,又要搬炉子的,她们娘几个恐怕拿不了。能不能让多银过来帮我们。我们会给他算一份工钱。”

    李婶答应说:“他在家里也没事。你用得上他,尽管支使他做事,哪用算什么工钱。”桔子其实也有点发愁东西太多,拿不了,听见江常安帮她解决了,心里给她爹点一个赞,对李婶说:“婶,平常如果我家有什么事,你们过来帮忙,我们也从来没客气过。可这次我们这是去挣钱。多银哥一起去,肯定不能白干,这是常理。”

    李婶是个爽快的人,笑着说:“桔子真是长大了,懂这么多。就按你们说的办。要是生意好的话,就给多银开一份工钱。”又对李多银说:“多银,你明天一早就到你江叔家里来,帮着拿东西去镇上。在镇上手脚勤快些,听你宁婶的话,别惹祸。”李多银点头应了,很是兴奋。他听江浩江泽说桔子在镇上做生意挣钱,早就眼馋了。

    定下了卖酸辣汤,钱自然是越早赚到手越好。一家人决定明天就去工地卖酸辣汤。下午桔子和江浩又往镇上跑了一趟,买了两只新木桶和十几只大碗。一天两趟镇上,桔子觉得腿都跑细了,这还幸亏回来是正好遇上里长家的牛车也从镇上办事回来。回到家里日头已经偏西。

    晚上,江父把大骨砍碎了,让桔子熬了两个多时辰的大骨汤底。桔子又做了一些馒头和黍米饼,相信工地上会有人喝了酸辣汤后想多吃一块黍米饼或馒头的。第二天,李多银早起就过来了,桔子做好了酸辣汤,倒在两只木桶里,由宁氏挑着。江浩挑着两只炉子和十来个煤饼。李多银背着两个大锅,还拿一些零碎东西。桔子背着装饼和馒头的背篓。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镇上出发。

    第三十七章 码头工地

    长宁镇的码头条件很好,这里的水深足够这个时代的大船停靠。所在的清水河直通大运河,从这里上船,可以直达京城。穆佑轩回来后,就把它买下来的,并决定扩建。穆佑轩想在过年前修完,时间很紧,给工人的工钱很高,每天上工的时间也长。桔子他们到码头的时间,码头上已经很热闹了。

    几个人在码头工地边找了一个比较平整的地方,开始放炉子升火。把一桶汤放在一个锅子里煮起来,另一个炉子上热上馒头和黍米饼。空出来的桶在边上的清水河里清洗一下,打一桶水上来,准备洗碗。没过多长时间,酸酸辣辣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起来。锅子上也飘浮起白色的水汽。

    很快,就有吃饭的工人被吸引了过来。酸辣汤里因为有肉骨头,桔子给定了六文钱,不算便宜。围着看的人多,却没人买。这时,李满屯带着儿子走了过来,他昨天就知道,二儿子要和宁氏一起来卖酸辣汤。刚轮到吃饭,他就赶紧过来看看。桔子看见李满屯父子,就快手快脚地盛了两碗汤,和江浩一起给他们端过来,说:“李叔,你们干了一上午的活,累了吧。喝两碗汤暖和暖和。”

    李满屯满脸笑意地拍了拍桔子的头,夸了句:“好丫头,真有眼力劲儿。”说着就把汤接了过去,和李多金一起喝了起来。一口下去,热辣辣的感觉如同一条直线直串进胃里,一股酸气直冲脑门。李满屯不由地叫了一声:“好舒坦。”一碗汤喝完,额头已经冒出汗来,脸上透出隐隐的红色。

    旁边的人有看到李满屯喝的香美,忍不住买一碗喝。李满屯喝完就要付钱,宁氏当然不肯收。桔子说:“李叔就当给我们做广告了。没有李叔喝的这两碗,我们的汤一时还卖不出去。”李满屯虽然不懂什么是广告,但多少也明白桔子的意思,也就不在坚持了。

    在冷风中喝酸辣汤确实是一种享受。很快十几只碗就不够用了,已经有人等别人喝完,空出碗来。一时间,江浩和李多银忙着收碗、洗碗,宁氏看火盛汤,桔子收钱。一时间几个人忙得不可开交。

    喝了酸辣汤,再吃带来的干粮,自然比喝凉水吃干粮,吃的香甜。何况醋和辣椒都是开胃的东西。舍得买六文钱一碗汤的人,也不会舍不得再添一文二文买个馒头或黍米饼。结果桔子他们带来的馒头和饼,比汤卖完的都早。

    一个多时辰后,工地上的工人轮着吃完饭都去上工了。酸辣汤也就剩了一个底。幸亏宁氏留了几个黍米饼没卖,四个人分了剩下的酸辣汤和饼,算是吃了中饭。桔子实在不想天天搬着炉子大锅的来回跑,就想把这些东西在工地上找个地方寄存。工地上不留人寄宿,晚上只有工地管事的屋子,四周住几个人值夜。管事偶然也会住在工地,不过这种情况很少。

    桔子和江浩商量了一下,就去找正在干活的李满屯,请他带自己去见管事。工地的管事姓苏,叫苏玉海,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看起来倒也面目慈祥。桔子对苏管事行了个福礼说:“苏管事,我是沿山村江家的,我叫江桔子。今天我娘和哥哥带( 穿越之田园好女 http://www.xlawen.org/kan/5586/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