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不得安生
第一卷风雨飘零
乾清宫内细如丝的檀香袅袅绕绕,死寂般的沉静,温体仁眼角间扫过崇祯皇帝紧蹙的双眉,心里微叹!
皇上不容易,自己也不容易啊!
非是他们君臣无能,实在是东林党人太狡猾了。
大明看似面上光鲜,中枢朝令还能切实下达到全国各地府县,南北十三省人事权也看似尽数执掌。
可二百余年积累的体制弊病,早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
若不能行非常手段,恐怕将无以为继矣。
过去,皇上性格反复多疑,作为首辅,自己也只能让朝堂力求平稳,希冀能挺过这艰难的岁月。
可这半年来,皇上仿佛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做事雷厉风行大刀阔斧不说,最重要的性格中多了狠辣二字。
这非常重要。
温体仁知道,现在的时局绝对不是什么太平之时,仁君是救不了国的。
依照目前的时局,皇上还是强势点好,这样,下面的人好做事。
“温爱卿,你和内阁立马进行盐法改革,拟定条理章程。
朕只有一点,大明帝国的利益不能让几个家族垄断,而是要让更多的人享受朝廷好处。
另外,两淮盐运使衙门整个班子恐怕是烂透了,必须趁机根除,你手里可有什么人适合这个位置?”
崇祯皇帝想既然不能帮这些孙子赚钱,那就必须下狠手了。
目前对付这二十四家徽商,恐怕时机不是很成熟,那么,只有先从朝廷内部下手。
一窝端掉两淮盐运使衙门,然后换一个能搞事的干吏过去,用软刀子慢慢朝这些徽商开刀,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不过,自己熟悉的那个几个大臣都已派上用场,其他的不知情况如何,冒然使用又怕跟原来的盐官一样,被盐商腐蚀。
那岂不是又回到原点?
况且,这个人选可不能是谦谦君子,必须腹黑一点,才能让徽商吃亏大放血,继而自动退出逐利中心。
还有,必须能背黑锅承担骂名,要实实在在为大明着想。
温奸相这老货今天既然提出来解决徽商,肯定是经过深谋远虑,他的夹带里应该有适合的人选。
物以聚类,人以群分。
能被温奸相看上的人,肯定差不了。
至少,不是迂腐之辈。
皇上拿定主意了。
可以搞事了。
温奸相陡然振奋起来,他眯着小眼微笑俯身说道:
“启禀皇上,臣觉得有一人比较合适,做事狠辣不迂腐,手段权谋都不错,足以跟盐商周旋不落下风。
而且此人现在就在淮安府任职,熟悉盐务盐法。”
“谁?”
崇祯皇帝有些不喜的看了温奸相一眼,卖什么关子?
“淮安知府杨维垣。”
温奸相被皇上瞪了一眼,心里一颤,急忙说出心中人选。
“杨维垣。”
崇祯皇帝念叨一声,终于想起这个人物,也明白温奸相为什么要遮遮掩掩。
因为,这人是阉党,一个被本尊打倒的人。
杨维垣,字斗枢,文登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榜三甲进士,官御史,协助大太监魏忠贤,力排东林党人。
崇祯元年入逆案,被贬到淮安府任职。
但是,崇祯皇帝记得他,却是因为杨维垣在弘光年任通政使,建奴陷南京时全家死节。
“就他了!”
崇祯皇帝目视温奸相,肯定的说道。
阉党并不是全部都是坏人,就和东林党并不是全部是好人一样,关键要看他们做的事情。
后世,东林党如此招人恨的原因,还不就是这些孙子,只要不是他们的人,就一律打倒,一律定义为坏人。
这他娘的哪是朝堂重臣所为,简直跟傻逼没什么两样。
自己腰缠万贯却不愿意多交一分钱税收,不惜把并不沉重的税收转嫁到身无分文的底层百姓身上,继而诱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前线打仗没军饷,后方则是朱门酒肉臭,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己的罪行,就抹黑其他宦官武将系统。
最后的结果就是国家因为内外交困走向灭亡,给华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中华文明制造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些孙子,真是符合给他阳光就灿烂,给他颜色就开染坊的定律。
得寸进尺。
历史上,张居正变革摊丁入亩为什么失败?而建奴却可以?
那是建奴不把你们当人看,杀人不眨眼,没节操的读书人当然跪舔。
这就造成大明把你当人你就浪,建奴把你当狗就跪舔,什么玩意?
还有脸抹黑别人。
“皇上,臣这就去安排。”
温奸相得到崇祯皇帝首肯,心里大定,有了杨维垣帮忙,他对盐务改革有信心。
而且,杨维垣是他对付东林党人一柄很锋利的刀。
“有劳温爱卿了,恐怕你又要背负漫天骂名了?”
崇祯皇帝脸上闪过一丝狠辣,却又摇摇头对温奸相无奈说道。
温体仁被骂是必然的。
不说别的,重用阉党余孽杨维垣,就必然触动某些人的神经。
还有盐务改革,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但凡改革,无论是哪个区域,必然动了现有利益者的奶酪,有杂音是正常的。
你从他们身上割肉,他们能不骂你吗?
大明的任何改革,都是和整个士绅集团作对,所以过去张居正被黑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不会有一个人为他说话,因为他作对的是整个国家的精英阶层。
能为他说话的普通百姓,却什么也不懂,更没有发言权。
现在,轮到温体仁这老货了。
“债多不压身,臣被骂得还少吗?”
面对崇祯皇帝的关切,温体仁展齿一笑,浑不在乎的答道。
呵呵
这些东林党人,祸国殃民,却自以为正义,有皇上支持,老夫要不弄死你们,这首辅就白当了。
其实,别看温奸相对东林党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其实除了钱谦益,双方并无私仇。
关键是他坐在首辅这个位置上。
可以说,大明任何人只要坐在首辅位置上,都明白东林党的危害,区别只是愿不愿搞事而已。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和为贵,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哇?
所以,历史上,本尊换了五十一个首辅,并非没有原因。
“温爱卿去御医那里拿点补品,多滋补滋补。”
瞧见温奸相发髻间的一缕缕银发,崇祯皇帝柔声吩咐。
这老货可要多保重身体啊,希望别早挂。
“多谢皇上关怀老臣,臣告辞!”
温奸相俯身朝崇祯皇帝行完礼,离开宫廷。
只是,他心里有点奇怪,皇上为什么这么关心他的身体?
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好着呢?
看来,皇上是真怕自己劳累了,暖心啊!
或许,自己只有多坑几个东林党人,方能回报皇上厚爱。
又有天灾了!
真不让人安生啊!
正当崇祯皇帝和温奸相商议对盐务下手,第二天,他就收到锦衣卫快马传来的消息,陕西蒲城闹地龙,波及附近州县六处。
“啪”的一声,暖心殿中的崇祯皇帝愤怒的将所有的奏章扔到地上,为什么,为什么老天就是不肯给陕西百姓一条生路?
这到底是怎么了?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
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九年旱蝗,十年伙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
很难想象曾经诸夏文明的发源之地,周秦汉唐四朝定鼎天下之地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近来,所有事情似乎都很顺利,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一切。
但是看着传来的消息,他不淡定了,真的感觉到了深深的恐惧。
和人斗他不怕,可人如何和天斗?
殿外,周皇后悄悄来到崇祯皇帝身边,示意旁边的太监宫女都下去了。
周皇后两只芊芊素手缓缓搭在崇祯皇帝的肩上给他按摩,柔声问道“皇上何事如此忧烦?”
崇祯皇帝正感觉身后有人,听到声音放下心来,紫禁城里,除了周皇后还有谁能悄然进入乾清宫而无人示意呢?
在安保方面,崇祯皇帝是认真的。
毕竟,大明莫名其妙凉凉的帝王太多了。
尤其是现在崇祯皇帝的做法,似乎跟正人君子们很不合拍啊!
所以,崇祯皇帝一来到大明,首要事情做的就是清理内廷。
他的心,没有本尊宽广。
总有刁臣想害朕,一贯是崇祯皇帝内心真实的想法。
感受到周皇后揉肩的舒适,崇祯皇帝也收了几分烦躁,感叹道,“陕西浦城闹地龙,朕忧虑啊。
好不容易把叛军赶出全陕,就怕流民盗贼再次四起,届时大明危矣。”
“皇上,地龙严重吗?”
周皇后手里的动作一滞,目露关切轻声问道。
“不清楚。”
崇祯皇帝口里回答着,心里却轻松下来。
对啊,虽然不知道地震的强度,可后世他并未听说陕西历史上有什么大震啊?
这就好办了。
“皇上,那赶紧安排当地官府赈灾。
好在有赖诸藩属国朝贡粮食,今年朝廷的粮食不似往年般那么紧张。”
周皇后心系陕西百姓,立马出声劝道。
整个后宫,也就她和崇祯皇帝少年夫妻,相濡以沫且共渡一段艰难的岁月,方才敢说一两句朝政上的话。
“是啊,待会朝会就要商议此事。”
口里答着话,崇祯皇帝心里却叹息着。
如此贤惠一心为国为民的周皇后,怎么就会有那么奇葩的父亲。
对不起了,朕的皇后,要让你伤心一段时日了。
国丈周奎快要暴毙了,老王已经帮他安排好了。
“皇上,只要朝廷能赈灾,陕西百姓必感谢朝廷的恩惠,肯定不会闹将起来。
大明有皇上在,真是百姓之福,臣妾为皇上仁举感到开心。”
听见崇祯皇帝的话,周皇后紧锁的秀眉开展不少,语气中也多了些欢快。
百姓之福?
崇祯皇帝哑然一笑,知道周皇后在变着法子安慰着自己,不过似乎也有道理。
朕从藩属国弄来粮食,能够让百姓渡过灾年,然后移民开发河套,百姓至少比在本尊手里应该会幸福不少?
“能救大明者,舍朕其谁?”
瞬间,崇祯皇帝重新恢复信心,豪情万丈。
身后周皇后笑笑并不言语,她是大明的皇后,母仪天下是她的本分,开导夫君也是她该做事情。
其他的,她也帮不上什么忙。
“皇上,诸位大臣已经在殿中等候了。”
此时,随侍太监三德子低着头打破了两人间的温馨。
“好,知晓了,为朕更衣,皇后不必担心。”
崇祯皇帝拍拍身后皇后的手说道。
温柔乡虽不错,但是等快递小哥进京,那就什么温柔都没了。
今天的朝堂格外森严,不少朝臣都看出情况。
“皇上驾到”随着高时明发出的声音,崇祯皇帝身着冕服出现在大殿中。
随后一阵山呼海嘨的参拜,崇祯皇帝都是阴沉着脸,更是让不少朝臣心中一惊。
冕服,皇上今天穿冕服,这可是代表大明帝国最高等级与威严。
正是知道其重要性与意义,不少朝臣都是惊讶于皇上为何如此正式,究竟发生什么大事?
在崇祯皇帝的示意下,高时明把陕西的奏章读了一遍,让朝中的衮衮诸公知晓。
“嘶”
朝堂上响起震惊声,群臣相互窃窃私语,崇祯皇帝也没有管他们,就这么冷眼看着。
“启奏皇上,关中之地自唐之后就已然残破不堪,原本土地就贫瘠,百姓困苦。
今夏陕西大旱,夏粮颗粒难收,现又地龙翻身,可谓屋路偏逢连夜雨,臣恐陕西不稳,流民四起。
臣请朝廷尽快派出钦差大臣,总理陕西救灾事宜。”
兵部尚书孙承宗和其他朝臣没有什么废话,第一个站出来发言。
他很清楚,陕西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不过,只要国库能出钱出粮,其实也出不了太大的事情。
大明百姓的善良是有目共睹的,只要能活下去谁会莫名其妙的造反?
崇祯皇帝点点头,并没有言语,而是看看其他朝臣有何说法。
“启奏皇上,陕西接连大旱,继而地龙,此乃天兆,上天示警,国有奸党为患,臣请皇上亲贤臣,远小人,整肃内政进修德业。”
突然,一个御史在众目睽睽中跳出来奏道。( 崇祯大帝国 http://www.123xyq.com/read/9/9083/ )( 崇祯大帝国 http://www.xlawen.org/kan/6070/ )
乾清宫内细如丝的檀香袅袅绕绕,死寂般的沉静,温体仁眼角间扫过崇祯皇帝紧蹙的双眉,心里微叹!
皇上不容易,自己也不容易啊!
非是他们君臣无能,实在是东林党人太狡猾了。
大明看似面上光鲜,中枢朝令还能切实下达到全国各地府县,南北十三省人事权也看似尽数执掌。
可二百余年积累的体制弊病,早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
若不能行非常手段,恐怕将无以为继矣。
过去,皇上性格反复多疑,作为首辅,自己也只能让朝堂力求平稳,希冀能挺过这艰难的岁月。
可这半年来,皇上仿佛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做事雷厉风行大刀阔斧不说,最重要的性格中多了狠辣二字。
这非常重要。
温体仁知道,现在的时局绝对不是什么太平之时,仁君是救不了国的。
依照目前的时局,皇上还是强势点好,这样,下面的人好做事。
“温爱卿,你和内阁立马进行盐法改革,拟定条理章程。
朕只有一点,大明帝国的利益不能让几个家族垄断,而是要让更多的人享受朝廷好处。
另外,两淮盐运使衙门整个班子恐怕是烂透了,必须趁机根除,你手里可有什么人适合这个位置?”
崇祯皇帝想既然不能帮这些孙子赚钱,那就必须下狠手了。
目前对付这二十四家徽商,恐怕时机不是很成熟,那么,只有先从朝廷内部下手。
一窝端掉两淮盐运使衙门,然后换一个能搞事的干吏过去,用软刀子慢慢朝这些徽商开刀,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不过,自己熟悉的那个几个大臣都已派上用场,其他的不知情况如何,冒然使用又怕跟原来的盐官一样,被盐商腐蚀。
那岂不是又回到原点?
况且,这个人选可不能是谦谦君子,必须腹黑一点,才能让徽商吃亏大放血,继而自动退出逐利中心。
还有,必须能背黑锅承担骂名,要实实在在为大明着想。
温奸相这老货今天既然提出来解决徽商,肯定是经过深谋远虑,他的夹带里应该有适合的人选。
物以聚类,人以群分。
能被温奸相看上的人,肯定差不了。
至少,不是迂腐之辈。
皇上拿定主意了。
可以搞事了。
温奸相陡然振奋起来,他眯着小眼微笑俯身说道:
“启禀皇上,臣觉得有一人比较合适,做事狠辣不迂腐,手段权谋都不错,足以跟盐商周旋不落下风。
而且此人现在就在淮安府任职,熟悉盐务盐法。”
“谁?”
崇祯皇帝有些不喜的看了温奸相一眼,卖什么关子?
“淮安知府杨维垣。”
温奸相被皇上瞪了一眼,心里一颤,急忙说出心中人选。
“杨维垣。”
崇祯皇帝念叨一声,终于想起这个人物,也明白温奸相为什么要遮遮掩掩。
因为,这人是阉党,一个被本尊打倒的人。
杨维垣,字斗枢,文登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榜三甲进士,官御史,协助大太监魏忠贤,力排东林党人。
崇祯元年入逆案,被贬到淮安府任职。
但是,崇祯皇帝记得他,却是因为杨维垣在弘光年任通政使,建奴陷南京时全家死节。
“就他了!”
崇祯皇帝目视温奸相,肯定的说道。
阉党并不是全部都是坏人,就和东林党并不是全部是好人一样,关键要看他们做的事情。
后世,东林党如此招人恨的原因,还不就是这些孙子,只要不是他们的人,就一律打倒,一律定义为坏人。
这他娘的哪是朝堂重臣所为,简直跟傻逼没什么两样。
自己腰缠万贯却不愿意多交一分钱税收,不惜把并不沉重的税收转嫁到身无分文的底层百姓身上,继而诱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前线打仗没军饷,后方则是朱门酒肉臭,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己的罪行,就抹黑其他宦官武将系统。
最后的结果就是国家因为内外交困走向灭亡,给华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中华文明制造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些孙子,真是符合给他阳光就灿烂,给他颜色就开染坊的定律。
得寸进尺。
历史上,张居正变革摊丁入亩为什么失败?而建奴却可以?
那是建奴不把你们当人看,杀人不眨眼,没节操的读书人当然跪舔。
这就造成大明把你当人你就浪,建奴把你当狗就跪舔,什么玩意?
还有脸抹黑别人。
“皇上,臣这就去安排。”
温奸相得到崇祯皇帝首肯,心里大定,有了杨维垣帮忙,他对盐务改革有信心。
而且,杨维垣是他对付东林党人一柄很锋利的刀。
“有劳温爱卿了,恐怕你又要背负漫天骂名了?”
崇祯皇帝脸上闪过一丝狠辣,却又摇摇头对温奸相无奈说道。
温体仁被骂是必然的。
不说别的,重用阉党余孽杨维垣,就必然触动某些人的神经。
还有盐务改革,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但凡改革,无论是哪个区域,必然动了现有利益者的奶酪,有杂音是正常的。
你从他们身上割肉,他们能不骂你吗?
大明的任何改革,都是和整个士绅集团作对,所以过去张居正被黑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不会有一个人为他说话,因为他作对的是整个国家的精英阶层。
能为他说话的普通百姓,却什么也不懂,更没有发言权。
现在,轮到温体仁这老货了。
“债多不压身,臣被骂得还少吗?”
面对崇祯皇帝的关切,温体仁展齿一笑,浑不在乎的答道。
呵呵
这些东林党人,祸国殃民,却自以为正义,有皇上支持,老夫要不弄死你们,这首辅就白当了。
其实,别看温奸相对东林党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其实除了钱谦益,双方并无私仇。
关键是他坐在首辅这个位置上。
可以说,大明任何人只要坐在首辅位置上,都明白东林党的危害,区别只是愿不愿搞事而已。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和为贵,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哇?
所以,历史上,本尊换了五十一个首辅,并非没有原因。
“温爱卿去御医那里拿点补品,多滋补滋补。”
瞧见温奸相发髻间的一缕缕银发,崇祯皇帝柔声吩咐。
这老货可要多保重身体啊,希望别早挂。
“多谢皇上关怀老臣,臣告辞!”
温奸相俯身朝崇祯皇帝行完礼,离开宫廷。
只是,他心里有点奇怪,皇上为什么这么关心他的身体?
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好着呢?
看来,皇上是真怕自己劳累了,暖心啊!
或许,自己只有多坑几个东林党人,方能回报皇上厚爱。
又有天灾了!
真不让人安生啊!
正当崇祯皇帝和温奸相商议对盐务下手,第二天,他就收到锦衣卫快马传来的消息,陕西蒲城闹地龙,波及附近州县六处。
“啪”的一声,暖心殿中的崇祯皇帝愤怒的将所有的奏章扔到地上,为什么,为什么老天就是不肯给陕西百姓一条生路?
这到底是怎么了?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
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九年旱蝗,十年伙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
很难想象曾经诸夏文明的发源之地,周秦汉唐四朝定鼎天下之地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近来,所有事情似乎都很顺利,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一切。
但是看着传来的消息,他不淡定了,真的感觉到了深深的恐惧。
和人斗他不怕,可人如何和天斗?
殿外,周皇后悄悄来到崇祯皇帝身边,示意旁边的太监宫女都下去了。
周皇后两只芊芊素手缓缓搭在崇祯皇帝的肩上给他按摩,柔声问道“皇上何事如此忧烦?”
崇祯皇帝正感觉身后有人,听到声音放下心来,紫禁城里,除了周皇后还有谁能悄然进入乾清宫而无人示意呢?
在安保方面,崇祯皇帝是认真的。
毕竟,大明莫名其妙凉凉的帝王太多了。
尤其是现在崇祯皇帝的做法,似乎跟正人君子们很不合拍啊!
所以,崇祯皇帝一来到大明,首要事情做的就是清理内廷。
他的心,没有本尊宽广。
总有刁臣想害朕,一贯是崇祯皇帝内心真实的想法。
感受到周皇后揉肩的舒适,崇祯皇帝也收了几分烦躁,感叹道,“陕西浦城闹地龙,朕忧虑啊。
好不容易把叛军赶出全陕,就怕流民盗贼再次四起,届时大明危矣。”
“皇上,地龙严重吗?”
周皇后手里的动作一滞,目露关切轻声问道。
“不清楚。”
崇祯皇帝口里回答着,心里却轻松下来。
对啊,虽然不知道地震的强度,可后世他并未听说陕西历史上有什么大震啊?
这就好办了。
“皇上,那赶紧安排当地官府赈灾。
好在有赖诸藩属国朝贡粮食,今年朝廷的粮食不似往年般那么紧张。”
周皇后心系陕西百姓,立马出声劝道。
整个后宫,也就她和崇祯皇帝少年夫妻,相濡以沫且共渡一段艰难的岁月,方才敢说一两句朝政上的话。
“是啊,待会朝会就要商议此事。”
口里答着话,崇祯皇帝心里却叹息着。
如此贤惠一心为国为民的周皇后,怎么就会有那么奇葩的父亲。
对不起了,朕的皇后,要让你伤心一段时日了。
国丈周奎快要暴毙了,老王已经帮他安排好了。
“皇上,只要朝廷能赈灾,陕西百姓必感谢朝廷的恩惠,肯定不会闹将起来。
大明有皇上在,真是百姓之福,臣妾为皇上仁举感到开心。”
听见崇祯皇帝的话,周皇后紧锁的秀眉开展不少,语气中也多了些欢快。
百姓之福?
崇祯皇帝哑然一笑,知道周皇后在变着法子安慰着自己,不过似乎也有道理。
朕从藩属国弄来粮食,能够让百姓渡过灾年,然后移民开发河套,百姓至少比在本尊手里应该会幸福不少?
“能救大明者,舍朕其谁?”
瞬间,崇祯皇帝重新恢复信心,豪情万丈。
身后周皇后笑笑并不言语,她是大明的皇后,母仪天下是她的本分,开导夫君也是她该做事情。
其他的,她也帮不上什么忙。
“皇上,诸位大臣已经在殿中等候了。”
此时,随侍太监三德子低着头打破了两人间的温馨。
“好,知晓了,为朕更衣,皇后不必担心。”
崇祯皇帝拍拍身后皇后的手说道。
温柔乡虽不错,但是等快递小哥进京,那就什么温柔都没了。
今天的朝堂格外森严,不少朝臣都看出情况。
“皇上驾到”随着高时明发出的声音,崇祯皇帝身着冕服出现在大殿中。
随后一阵山呼海嘨的参拜,崇祯皇帝都是阴沉着脸,更是让不少朝臣心中一惊。
冕服,皇上今天穿冕服,这可是代表大明帝国最高等级与威严。
正是知道其重要性与意义,不少朝臣都是惊讶于皇上为何如此正式,究竟发生什么大事?
在崇祯皇帝的示意下,高时明把陕西的奏章读了一遍,让朝中的衮衮诸公知晓。
“嘶”
朝堂上响起震惊声,群臣相互窃窃私语,崇祯皇帝也没有管他们,就这么冷眼看着。
“启奏皇上,关中之地自唐之后就已然残破不堪,原本土地就贫瘠,百姓困苦。
今夏陕西大旱,夏粮颗粒难收,现又地龙翻身,可谓屋路偏逢连夜雨,臣恐陕西不稳,流民四起。
臣请朝廷尽快派出钦差大臣,总理陕西救灾事宜。”
兵部尚书孙承宗和其他朝臣没有什么废话,第一个站出来发言。
他很清楚,陕西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不过,只要国库能出钱出粮,其实也出不了太大的事情。
大明百姓的善良是有目共睹的,只要能活下去谁会莫名其妙的造反?
崇祯皇帝点点头,并没有言语,而是看看其他朝臣有何说法。
“启奏皇上,陕西接连大旱,继而地龙,此乃天兆,上天示警,国有奸党为患,臣请皇上亲贤臣,远小人,整肃内政进修德业。”
突然,一个御史在众目睽睽中跳出来奏道。( 崇祯大帝国 http://www.123xyq.com/read/9/9083/ )( 崇祯大帝国 http://www.xlawen.org/kan/6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