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部分阅读
在场的众位大佬心里有数,高阁别看问的是大家,其实心里早就有了章程。做了这么久的下僚,也知道自家长官是个什么脾气。
高拱向来是喜欢抓权的,做他的手下,自然要知道揣摩上级心思,但更要学会装傻。若是完全猜不透上级的想法,这官是没法做了。要是让高阁知道你完全能揣摩明白他的想法,杨修就是榜样。
大家摸透了他的脾气,自然知道什么话应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高阁与张阁,那是什么关系。当初在国子监时,就一起搭班。算的上老伙计。后来又联手做了几件大事,在朝堂上同进共退,是一对好战友。
眼下两人一个首辅一个次辅。在内阁里继续搭班子,那关系必然是好的很。刘朝佐既是张阁的乘龙快婿高阁自然也是将其看做子侄。必然当做重点培养对象,要好好栽培一番,才对的起那多年老友。
只是不知像这样的栋梁之材,是用在辽东苦寒,还是用在云南远瘴,才能实现培养锻炼的目标。听说这刘朝佐与云南昭通的那个县令关系不错,要不让他两换换?
有一位堂官试探道:“这刘朝佐私离辖地,来到京师讨老婆。已经是大大的胡闹。再说,他在京师听说闹的也很不成话。还混迹教坊司,与那些勋贵纨绔混在一处,放浪形骸,这样的人,似乎不宜重用。依下官之愚见,不如就将他锁拿下监,严加审问。前者他在香山那事,不是还没完案么……”
他话没说完,高拱已经把话接过来“愚见。果然是愚见。刘朝佐是咱们国朝少年英才,在任上立下无数功绩,本阁正要重用他。你居然还想把他下狱,你长了几个脑袋?本阁和张阁是什么交情,难道你不清楚?你眼里还有没有张阁?拿他的姑爷,你让他的脸往哪放?真是官越做越回去,回去坐着,不要再说这种蠢话。”
他冷哼一声,手不轻不重的在桌子上拍了一下,那位堂官立刻就把嘴闭上。高阁的脾气向来如此,讲的就是不留情面。不过他骂人骂的越狠。就代表他对你越满意。
往往他重用一个人之前,就会把这人臭骂一通。因此这位大臣非但没有任何畏惧,反倒心内十分欢喜。看来自己的话。说到了高阁的心坎里。只是高阁看在张居正的情分上,不能如此而已。
别看高阁骂的凶,其实心里高兴着呢。他骂自己越凶,说明高阁越满意自己,说不定过几天,自己就要升任了。
又有人道:“高阁高见。只是刘朝佐年纪轻轻,已经加了从五品衔,依下官看,他这晋升速度也算快了。这人又是个杂流,不过是个举人出身,到了这一步,已经算是快了。依下官之见,不若就把他转到腹里地方,做一任府同知,将来接掌一府,也算是对的住张阁了。”
“一派胡言!”高拱这回更不客气“你们的差使是怎么干的?天天在吏部做官,怎么这官越做越回去了?我再说一遍,张阁是我的朋友,好朋友。他的女婿,就是我的晚辈,咱们一定要重用。至于出身,那算的了什么?西杨先生是什么出身?本朝海笔架,又是什么出身?”
他说的这两人,西杨先生是曾历五朝的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士奇,这人头上没有功名,而是在私塾当教师的主。后来是靠着史才参与了编撰实录的工作,才得以成为翰林,最终入阁为相。
而海笔架,就是赛庞德的海瑞海青天。当初抬着棺材骂皇帝的主,眼下已经做到了通政司的左通政,成了小九卿。而他的功名,与刘朝佐一样,也不过是个举人。如果说举人不能重用,则海瑞显然也是破坏了这个规则。
这位大员连忙打躬道:“下官思虑不周,高相恕罪。”等回到坐位上,他头上已经出了一层冷汗,自己今天实在是太大意了,怎么把出身提了出来?这海瑞可是高阁立主要用的人,而他的出身也不过是个举人。自己以出身否定刘朝佐,在高阁听来,不是等于自己说他用人无方,不在意出身规矩?
不行不行,自己没有这个意思,可不能让高阁误会自己对他不敬。今天散班之后,自己还是得备份厚礼,去高阁的几位管家那里转转,托他们说说人情才好。
接连两人触了霉头,也就没人再敢说话。高拱又等了片刻,才开口道:“你们啊,真是不让我省心。你说你们这个样子,让我怎么放心把吏部交给你们?朝里总有人说,我掌握吏部,是坏了规矩。可谁知我的苦心,若不是我掌着这吏部,这官员任命的大事,不知道要被你们搞成什么样子。”
“高阁明见万里,远胜我辈百倍。您千万不能交印,咱们吏部可不能离了您的带领。若是您不在吏部,我们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回这些大臣倒是异口同声,步调一致。
“哼,不成气的东西。这刘朝佐的任命本官已经有了个计较,只是这个计较,我也不知道是对是错,你们帮本阁参详参详吧。”(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七章 远大前程(三)
高阁的意见能错么?高阁的意见,那必然是正确的,是有远见的,是看到了普通人所看不到的地方的。他的指示,我们只要服从,并且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它,谁敢反驳?所谓的参详,倒也简单的很,意见总结起来不过就是“高阁高见”“高阁英明”“高,实在是高”这几条而已。
高拱神态里带了几分得意道:“我跟你们说,你们不能总坐在衙门里,坐井观天,这是不行的。必须要张开嘴迈开腿,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收集各处消息,这样才能做到通盘考虑。老夫最近就是从兵部那得了个消息。大佛郎机人,炮制了一份出兵计划,意图入侵我大明沿海地方。”
众人都是吏部大员,消息也自灵通,对这消息也不是一无所知。只是一时没想到,这种消息,跟张居正的女婿任命有什么关系?那大佛郎机在什么地方,只有鬼知道。想那种偏僻小国,能有多少人马,还敢来进犯大明?这也真是夜郎自大,估计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当不得真。
高拱却道:“据我手下幕僚说,这大佛郎机比起真倭还要了得几分。他们这话,恐怕不能等闲对待,若是一个不查,就是又一场祸事啊。”他说的严重,可是脸上却没有什么凝重之意,反倒十分轻松。
“既然这大佛郎机人不可不防,咱们就得委个得力干员,派到广东坐镇才行。再说朝廷近日要在香山开海通商,如果这边刚一开海,那边大佛郎机贼上岸烧杀抢掠一番,不是害了那些商贾,损了我大明颜面?”
“高阁,您的意思是?”
“刘朝佐少年英雄。文武双全。上任以来,先破广东乱兵,又擒倭寇巨酋。捉拿白莲法王。擒拿广西悍贼。又曾经大破过大佛郎机贼数千人,可见是个谙熟兵事的能员。年轻人。有闯劲,做事放的开手脚,我看把他放到广州去防范佛郎机贼,最合适不过。”
这几位大员,此时总算听出了一点味道,原来今天把众人召集到这开会,是为了这个意思啊。换句话说,就是高阁想了个办法要害张相的女婿。却又不想自己承担这个责任,把这个个人的诡计,弄成大家共同的责任。这想必,也是出自那位幕僚的手笔吧。
大家都知道,高阁最近新得了一个张良。这位幕僚出身不清楚,但确实是有主意。高阁自得了此人,就如刘备遇诸葛,文王得姜尚,倚为干城。
那幕僚也甚有谋略,听说还献过很多妙策。是个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高人。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似乎总是爱说什么大明没有时间了。不能做温水青蛙,必须要抓紧之类的怪话。
这些话大家也是从高家仆人嘴里问的,没人真的在意。总之,这人是高阁的心腹,他说的话,高阁肯听,大家记住这个就对了。像今天这个主意,棉里藏针,着实是一手厉害的杀招。是妙策中的妙策。
刘勘之在香山那吃了大亏,落个灰头土脸。连全身而退都大有问题。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刘一儒居然冒官场之大不韪。投奔到了高拱门下。他可是张居正的小同乡,又是私交甚厚的好友,他这一反水,也算的上是为了救儿子不择手段。
高拱为了报答他的投奔,自然也要对刘勘之伸出援手,把这位国朝进士,后起之秀从泥坑里捞出来。不过官场上,最重要的就是妥协。想要救人,就得付出代价,他付出的代价,就是香山开海。
刘勘之失败后,月港开海已经输了八成,当然他要靠自己的权威强行推进,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事最后的结局,很可能就是彼此僵住,月港开不了海,香山也开不了海。
可是既然为了刘勘之,那就只能做出退让,允许大明在香山搞开海,同时在月港也开海。这算是一个比较无赖的办法,从一个开埠变成了两个开埠,不过不管怎么说,高拱这回算是输了半招。
刘朝佐的官职,也同样需要安排。如果安排的不好,真像前面那人说的,给转到腹里地区做府同知,那刘勘之的命运,也多半是落到广东某个县去当个教谕。以他在广东行的德政,落到广东当教谕,那日子过的一定快活赛神仙。
按高拱的意思,就是给刘朝佐破格提拔,加衔为正五品广东提刑按察使司佥事,任广州兵备道,带管盐法,兼理香山市舶司,并理香山县政。
从表面上看,这个任用绝对算的上天高地厚。以李炎卿的身份,不过是个举人出身,即使最大的程度,也不过是转到府里,将来为接知府的盘做好准备。
而他一旦做到了知府,就可以混吃等死,安心等着退休。以举人的身份,从常态上看,做到知府也就到头了,不会再有任何升迁的可能。
可是一转到提刑按察司,那整个升迁之路就完全不同了。在他眼前,等于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有正三品提刑按察使司这个一省三司之一,堂堂臬台廉访的位置在等着他。他身上又有兵备道的差使,这个工作,一般是由布政使司的参议来做。
李炎卿限于年龄和资历,现在不适合提拔到参议。可如果在任上立下大功呢?靠着朝内有岳父,那他提个参议也不是什么难事。这提个参议,可不是单纯加一品的问题,而是把他的路子整个打开了。
从参议可以一直升到布政使,这就是一省行政级别最高的长官,从二品的藩台方伯。这还不算,从布政使的位置上接巡抚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高拱这种提拔,等于是为李炎卿开辟了一条直通封疆大吏,巡抚一方开府建衙的金光大道。
何况任官的位置又是他的基本盘广州,兼管盐法又负责市舶司,连他的老岗位香山县令都没放下,这不是让他在保有基本盘的前提下,又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么?如果是外人看了,肯定要赞一声高拱高风亮节,胸襟宽广,再要问一句:这刘朝佐到底是谁姑爷,怎么高相待他这么好?
可是在场的几位,谁是普通人?能在吏部做堂官的,谁不是人精。一听这安排大家心头全都一寒,高相使的好手段,这个位置它可不是火炕,而是一个火坑啊。掉进去就是个粉身碎骨,错骨扬灰。这刘朝佐还不能不接,若是不接,从公从私,都说不过去,这一手玩的真是太狠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八章 远大前程(四)
表面上看,高拱确实是给刘朝佐安排了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官职,不但凭空提了一品,还开了一条巡抚之路。要知,很多官员一辈子就卡在从五转正五这到槛上,到死也没能提上去。更别说从一个县令,转到提刑按察使司这个岗位,并授兵备道这种要职。
但实际情况却是,高拱给刘朝佐挖了个坑,这个坑是要人命的。带管盐法也好,兼理市舶司也好,这都是虚的,真正实的是兵备道一职。
这个岗位要负责整饬地方兵备,属于以文御武的工作。自来要想抓兵备,那么离不开器械钱粮这几项基础,可是广东却是这几项都欠缺的地方。
广东军饷依赖广西输送,刘朝佐几次配合吴桂芳收拾了两广总督殷正茂。在督抚之争中,他得算吴桂芳部下第一干将。
有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在,想必殷正茂对于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刘朝佐刘大老爷必然感谢的很,肯定会积极配合刘朝佐的工作。想必在明年就能收到前年的军粮军饷。至于器械么,就看殷大总督几时凑齐足够的破烂下发了。
无钱何以募勇,无粮以何养兵,这都是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问题。不知多少英雄好汉,都栽在这钱粮二字上。广东别看如今有盐糖之利,但是实行的时间很短,补齐历史欠债都大有问题,又能抽出多少供兵备之用。
根据几位大员的经验,这个地方盐糖办的好,是能富一些商人,能富了地方官,却不代表能富了地方事业。以扬州为例,那是全国最富的一群人的集居地。每年得利近千万两之数。
可扬州的武备,一直就不怎么强,当年倭寇闹的厉害时。几次就差点被倭寇打进扬州城里。最后是盐商自己出钱养了灶勇两营,作为保护财产所用。这军队名义上属于大明朝廷。却是听调不听宣,谁也别想把他们拉出扬州半步。
广东那地方就算盐糖办的好一些,又有什么用。这些钱,最多送到刘朝佐腰包里,不会给他办军队啊。离开钱,这第一步就难以走的通。虽然香山允许开海,可是那有什么用?
在坐诸位的心中,基本都是一个看法。开海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无知莠民不要去当倭寇祸害大明海防,安心去做个渔民,找个正当营生。至于利润么,谁也没真想过。
我大明地大物博,应有尽有。相反,东西两洋都是些偏邦小国,国小民穷。以往都靠朝贡好从大明骗点钱使,他们身上能有什么油水可捞?跟他们做生意,实在是赔多于赚,只不过是赔本赚吆喝而已。
就算这位刘朝佐是有名的刮地皮好手。在香山搞抽分搞的天怒人怨,也搞不出多少钱来。这些出海做海商的,谁身后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到时候单一个分配船引,就要搞的他焦头烂额,一个不留神,就成为官场公敌,还想收税?从海贸里得利,反馈养兵的事,就连想都不要想。
其次,就是广东那地方,是出名的骄兵悍将。前次柘林兵变。闹腾了半个广东,别看后来靠一个好的收尾。把事压了下去。但是大家对广东的情形,都有了一个预判。那不是什么好地方。广东长年欠饷,军心涣散,如果兵备道不够强势,是压不住那些丘八的。如果你太过强势,说不定就会激发新一轮兵变。
广东总兵俞大猷倒是个能打仗的,他部下的闽勇也是打老了仗的老军伍,有一定的战斗力。可是俞大猷是出名的臭脾气,谁跟他也合作不来。这刘朝佐是张居正的女婿,自诩身份,年纪又轻,到了地方上,怕是没几天就得和俞大猷冲突起来。到时候将帅不和,这仗没打,就先输掉一半。
再次,还要考虑一下吴桂芳的感受。刘朝佐这种任命,再加上他的身份,吴桂芳会喜欢他么?易地而处,任谁手下有这么一个身份高,能办事的部下,谁也不会高兴。如果让刘朝佐在兵备道这个位置上干出成绩来,不就等于是宣布让他来接自己的印把子?怕是上任之后,第一个拆刘朝佐台的,就是他吴桂芳。
如果是个腹里地区,兵备道只是担个名,不用扛责任,那么以上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为了喝兵血吃空额,也可以混来当当。
可是既然大佛郎机贼准备了这么一份作战计划,看来其动兵就是必然的问题。他们比倭寇还要凶悍,而倭寇当年荼毒东南,几任巡抚都丢了脑袋。刘朝佐不过一纨绔,难道能比那些老大人优秀?
朝内又有高阁这样的铁腕丞相做刘朝佐的坚强后盾,只要战事一开,他就别想从后方得到一名援兵,得到一文钱,一粒米。名义上佛郎机攻打大明是两个国家的交战,等到了战场上,就是以广州一地,而对大佛郎机一国,焉有不败之理?
高拱今天给他的权柄越多,他未来就越没有推脱的余地。这是广东那些人搞刘勘之的老办法,算不上什么新招,但着实有效果。只要他打了一个败仗,丢了一个地盘,高拱就可以趁机发动,再严查他一番。
自来做兵备道,哪有不喝兵血的?只要查到他喝兵血的证据,就可以把战败的全部因素推到他头上,借他刘朝佐一颗人头,来赎丧师失地之罪。
这计谋确实是了得的很,只是未免太过歹毒了一些。张相的千金如花似玉,正在妙龄,就这么做了寡妇,也实在是红颜命薄。
万一刘朝佐能做好,也是高阁慧眼识人,荐举得力,最后受益的还是他高新郑。可以说这个安排,让高拱立于不败之地,刘朝佐立于不胜之地。这种安排,他又不能推拒,否则就成了没事找事,这样的活你不想干,还想干什么?
高拱又道:“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本阁准备再派两营浙兵随刘朝佐一同入境。既然浙兵是天下第一兵,想必以两营浙兵之力,足以消灭那些大佛郎机贼。到时候保我大明国泰民安,本阁还要重重的保举刘朝佐的官职。”
众人一听,皆有些心寒:高阁,你与张叔大好歹也是当年至交,何必下手如此狠毒?
表面看,浙兵入粤是加强了刘朝佐的战力。可是前面已经说了,广东是穷地方,无粮无饷,养活俞大猷和他的闽勇已经入不敷出,否则柘林水师何必叛乱。若是两营浙兵六千大军也开进去,那是要出人命的。
为了争夺军饷军粮,怕是不等与大佛郎机人开战,广东的部队自己就要内讧了。这不光是害了刘朝佐,连浙兵也要顺手除了。大明部队山头思想严重,说不定闽浙兵火并,刘朝佐都要坏在乱军手里。
可见高拱那副模样,谁又敢为刘朝佐说情,只好齐声道:“高阁英明,安排的恰如其分,真是人尽起材,物尽齐用,我辈望尘莫及,今后还请高阁多多指点。”(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九章 远大前程(五)
高拱得意洋洋的一摆手,心道:看来那短毛贼果然有门道,自入我府中以来,每策皆中,这一计安排的十分高明,这不是阴谋,而是妥妥的阳谋,张居正要是敢拒绝,他的女婿就别想在官场上再取得任何成绩。
若是不拒绝,他女儿就等着做寡妇吧。只是不知那位先生总是在说大明没有时间了,又是做何解。
这名短毛贼是他用了手段,从工部弄到自己府中做的幕宾。自从进了高府,献了不少妙计,让高拱对他十分器重。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位幕僚向他推荐的一个计划,让高拱心中生出巨大兴趣,大有生我这父母,知我者先生之意。
只是那个计划实在太过耸人听闻,他还不敢马上发动。只是按这先生说,大明没有时间了,自己必须要快一点,再快一点,否则就是对整个大明不负责任。不管是谁,只要是挡在路上,就要被一脚踢开。
张叔大,我这次算是对不住你,谁让你的女婿挡在了这条路上。只要他那边兵败将亡,自己就让殷正茂出师扫荡大佛郎机人。想殷正茂熟悉军事,自能一战而平,到时候两广就掌握在自己手里,这香山开海的最后受益人,还是自己。
他哈哈笑道:“列位不必自谦,既然都同意我的意见,那就按这个章程上个本章,我送到天家那,看看天家的意思。”
“张阁,这不是我的意思,真不是我的意思啊。您是最英明的,一定明白下官的苦衷。实在是高胡子一手遮天,我们没办法啊。”在张居正府中,那位吏部堂官正在张居正面前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
高拱虽然兼任吏部尚书。并且牢牢的把持部事,把人事权直接拿在自己手里。可是在他的部门里,张居正也掺了足够多的沙子。上到堂官下到各位郎中。都有张居正的门下充任。
这位堂官等散了衙,直接冲到张家来通风报信。以显自己的忠诚。再说,他在东印度公司也是有股份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争上一争。“张阁,您现在不说话是不成了,这高胡子也太不像话,分明是要害您女婿的性命。您必须得表个态度,把这乱命顶回去。下官不才。愿为张阁赴汤蹈火再所不辞。只要您发句话,我就按住那告身不下发,想法把贵婿转到腹里地区去任职,保证选个好地方就是。”
张居正点头道:“这确实是乱命,不像话,很不像话。朝佐既然做了兵备道,挂的是按察使司衔,怎么还能带管香山县事?这很容易就怠惰了县里的公务,所以香山这个地方,必须委任一个县令。不能让他兼任。”
那位堂官没听明白,半晌才道:“张阁。这香山县令的事好说,这兵备道的事……那可是个死地啊。千万去不得。”
“怎么去不得?”张居正却不认同他的观点“既然佛郎机人想觊觎我大明江山,妄想兴师进犯,自然要给其迎头痛击,才显我大国风范。这事若是用人不当,反倒折了我大国体统。我看用朝佐,倒是恰当的很。他在香山任职时,与地方上的佛夷打过交道,对夷情十分熟悉,由他前去应敌。倒是最佳人选。高阁不愧是我的知心好友,这个任命。最合张某心意。”
那名堂官没想到自己来报信,居然是这个结果。搞的云里雾里。张居正却笑道:“不过年弟你的好意,张某也感激的很。你放心,这份交情,张某记下了。对了香山县的人选上,我这里倒有个人选,不知道合适不合适。他在云南昭通任过县令,倒是有些才干……”
等到晚上用饭时,张居正将这任命的事一说,李炎卿笑道:“高阁对我倒是厚爱的很,居然要委我一任兵备道。这差使做好了,下一步说不定就能开府建衙,巡抚一方。小婿不过一举人出身,能得此重任,倒是有些诚惶诚恐,实实的愧不敢当。”
张敬修却有些不满“爹,这高拱不是欺负人么?他分明是要把妹夫放到火上烤,到时候无粮无饷,什么都没有,拿什么去抵挡佛夷。当年闹倭寇的时候,李天宠、朱纨可是都把性命赔上了。妹夫这搞不好……”
他话没说完,张居正已经斥道:“住口。这么大人了,怎么还是这么不会说话,能不能说几句吉利的。这佛夷入寇又不是当年沿海闹倭贼,你妹夫也不是去做巡抚,不过一兵备,不用承担那么大的责任。他只要守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至于其他地方,就算糜烂了,跟他又有什么关系?至于钱粮问题,你跟你妹夫说钱粮?他现在怕是比太仓还要富裕一些,钱粮的事,难不住他。”
东印度公司在海上做营生,手上确实有钱有粮,这也是高拱的计划中,一个重要的漏洞。他始终不相信,一群人组织起来的所谓东印度公司,能有多大的油水。这里面又有不少人拿的是干股,按他分析,这公司也就是个空壳子,拿来骗人而已,实际上没有多少资金。
他却不知道,东印度公司靠着海贸,已经是一本万利。再有前次破获白莲圣库之后,缴获的那些珠宝也是个天价的数字。
白莲教没有能力和门路,把它们转化成战略资源,可是东印度公司有。他们靠着日本、葡萄牙等国的关系,已经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成了白银黄金等硬通货,又在各处购买米粮,这钱粮问题上,压力并不算太大。
李炎卿道:“多谢内兄关心。小弟手里还是有一些钱粮支用,不至于开不出军饷来。那佛夷虽狠,但是距离我大明千山万水,十停人马,能来六停就不错了。在海上先与他接战一番,到了陆上,还有两营浙兵及俞帅的闽兵,这一战,我的赢面在八成以上。既然高阁把这么重的担子给我,我若是不挑,未免连岳父的人都丢了。小婿此去,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
他这话说的硬挺,可是看他那嬉皮笑脸的模样,谁也不会认为他说的是真话。
张居正把脸一沉“胡说。你要是成了仁,若兰不就成了寡妇?存人失地人地两得的道理,不用我跟你讲了。必要时,可以放弃地盘,也要保住有用之躯。我倒要考考你,你既然做了广东兵备,就是以文制武的大员,广东兵将要听你节制。你且说一说,你到了地方,准备用什么办法迎敌?”
“岳丈,小婿不谙兵事,若是用我想的办法,怕是再多人马都要败个精光。我到地方之后,只做三件事,筹粮、筹饷、背黑锅。至于折冲御侮,冲锋陷阵,制定谋略,临敌撕杀,都是那些武人的事,小婿概不干涉,也不多发一言。我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章 远大前程(六)
张居正点头道:“这话说的甚得我心。。最快更新访问: 。♀,我就怕你到了地方,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名留青史。若是你能坚持这个念头,那就再好不过。不过那广东总兵俞大猷是个有名的执拗之人,你与他共事,多多忍让他几分就是。万不可学刘勘之那种人,坏了文武的和气。”
大明向来实行以文制武的方针,临敌作战之时,都是由文官统领一群武将,最高的决策权,全掌握在文官手里。
倒不是说大明的文官一定不能打,事实上,大明文臣中不乏文武双全,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能臣。比如那位王守仁,以军功封爵,给子孙挣来一个新建伯的爵位,论指挥作战的能力,比起武将来,确实更为优秀。
武将们作战未必就如何了得,又因为自身文化所限,指挥能力不高。能指挥自己的本部部队,但是打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则显的力不从心。可是在战时,由文官指挥的战争,往往败多胜少,即使胜,也胜的十分辛苦。像王阳明那等酣畅淋漓的大胜,则不多见。
究其原因,一来就是有的领兵文臣虽然熟读兵书,但却没有实际领兵经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实际指挥时拘泥不化,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应对。
二来就是他对自己指挥的兵队并不熟悉,片面的把所有部队都当成了同样的情况考虑。不去调查部队是否欠饷,军粮是否充足,实数与额兵差距多大。更别提这部队的作战风格怎样。与其他部队的关系如何。
要知这个时代,大明军队内部的山头思想已经比较严重。在另一个时空中万历援朝之役。浙兵因为三百两银子的赏金,与北兵首领李如松发生争执。后在蓟镇被倾向北军的总兵王保‘诱’杀。无数在战场上与日军‘精’锐撕杀对垒的优秀士兵,没死在日军手里,反倒是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而另一支人马董一元,就因为部下山头林立,他甚至掌握不住部队。导致在泗川败的莫名其妙,一溃千里。
作为最高指挥,许多文臣却无视了这个基本现实,把部队随意配置。甚至让两支在历史上就有很深矛盾的部队在一起协同作战,让善于野战的部队打防守。让善于防守的部队打进攻,不出问题就怪了。
第三,就是建功立业的心太胜。凡是有了领兵作战的机会,文官总是喜欢参与到赞画军机之中,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确,要把所有人的意见都否决掉,只用自己和自己幕僚提出的策略。这种事甚至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是非问题,上升到了体面问题。以至于武将在军议中越来越不敢说话,生怕落一个顶撞上官的罪名。
可这些文臣制定的策略有高有低。有优有劣,又未必能因地制宜,强行推进下去,往往就是把一盘好棋下成烂棋。俞大猷向来就是个耿介脾气。如果李炎卿一心想出风头,要显示出自己的才干,在军议中以自己为主导。必然会和俞大猷发生冲突,这仗没打就输了八成。
可是他既然说了自己不求有功只求无过。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只安心当个后勤加背锅专业户。那两人的关系也就好相处了,张居正的心,也就放了一多半。
他又嘱咐道:“这佛夷若来,你们多半还是要以海战决胜负。佛夷的船好,你们的船多,到时候还是个船多赢船少的局面。不过你要嘱咐一声胡静水,还有夷人卜加劳,三班周转歇人不歇工,务必尽量做造船,多造枪炮。只要枪炮充足,以逸待劳,不贪战功,这一仗肯定能胜。”
“一切全听老泰山吩咐。靠着万岁洪福齐天,靠着您老人家的庇佑,小婿定要旗开得胜,打一个大胜仗回来。到时候看高胡子,又该如何安排我的官职。”
“他如何安排?到时候老夫要安排你进布政衙‘门’,我看谁敢说个不字。”张居正倒是显的‘胸’有成竹“只要你有了实打实的成绩在,任谁也别想压你的官职。我这次把香山给了白斯文,就是考虑到这个人没什么根脚,又比较好控制,跟你搭班子,最合适不过。这人虽然不讲什么忠心,但好字知时务,不会扯你的后‘腿’。另外,天‘女’‘门’那些‘女’人,也可以利用起来,她们在南洋不是有不少棋子么,全都让她们动起来。不要怕牺牲,牺牲了也不是我们的人,只要让她们发挥作用就好。”
现在紫幽兰反水,天‘女’‘门’的覆灭,就是个时间问题。那些海外的棋子消息闭塞,一时应该掌握不到天‘女’‘门’大‘乱’的消息。在她们的认知里,紫幽兰仍然是她们的掌‘门’人。
能被派到海外执行任务的,都是紫幽兰信的过的人,服从‘性’不用怀疑,把她们发动起来,就可以为李炎卿搜集情报的工作带来帮助。
张敬修道:“妹夫刚成亲几天,这就要走马上任,未免也赶了一些吧?”
“谁说让他现在就走马上任了?这个告身我们接了,但没说现在就走。老夫的‘女’婿,难道就这么赤手空拳的去当兵备道?那也未免太丢人了一些,该准备的,怎么也得准备准备,该调的兵,也要让他们先动起来。”
李炎卿道:“有戚帅两营浙兵入粤,这仗小婿心里就有底了。”
“两营?不,不是两营。而是三营半,你不是说东印度公司能接收两营左右的浙兵么,我先派一个半营过去,把架子先搭起来,这么庞大的队伍,钱粮开支是个问题,也不能都让你东印度公司来出,老夫为你谋划谋划。”
浙兵三个半营那就是一万多的部队,加上两营闽勇,战兵将近两万。再算上水师及辅兵、夫子,李炎卿手头控制的,就是一个总数接近五万人的庞大作战单位。这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指挥这么大规模的作战,难免有力不从心之感。
张居正看出他的隐忧,宽慰道:“无妨。浙兵闽兵的关系素来就好,俞大猷脾气烂,但是本事是实打实的。有他在,打仗的事,你不用担心。唯一要‘操’心的,就是钱粮、子‘药’。眼下朝廷虽然紧张,但是老夫也能为你想想办法。再有,就是老夫要为你推荐两宗器械,用来对付佛郎机夷人。”
“不知您说的是什么器械?”
“九头鸟,千子雷炮。”;……111873+djxds+20971557……>;
第三百九十一章 筹备(一)
现在虽然工部那边用皮鞭加红烧肉督促短毛贼,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靠劳动洗刷自己的罪过,反思自己的罪行,成效显著,万胜霹雳神枪制造速度喜人。可是那枪被高拱看着,想要大量调动不太容易。
按张居正想来,自己最多只能搞出三百条快枪,对于战场上起不了太大作用。又考虑到西班牙军队可能披有重甲,于是就提出了这两件兵器。
九头鸟和千子雷炮,在眼下的大明军工体系中,还不算什么有名的兵器。可是在另一个时空里,其却因为服务于晚清著名的军事集团:湘军,而名声大噪,美名远扬。只不过名字变成了抬枪、劈山炮。
曾国藩对这两件兵器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当时洋枪洋炮已经在中国泛滥,大清的粮台可以在各港口城市采购到大批的洋械。
可是曾国藩一方面在奏折里指出李秀成洋械厉害,威力非凡,另一方面,却又固步自封,对于洋枪洋炮大力抵制,全面推销自己的克敌法宝,就是这抬枪和劈山炮。即使是其部下自主采购洋械,他也大力推销自己改良过的鸟铳、抬枪、劈山炮,而拒绝部队实现洋枪化。
在曾国藩那个时代,相比西洋枪炮,这抬枪、劈山炮既落后又笨拙,且杀伤力弱,除了便宜之外,乏善可陈,实在不是什么优秀兵器。不过在当下,这两件武器却还没被时代所抛弃,依旧是价廉物美的上等器械。
抬枪就是大号的鸟铳,大明称其为九头鸟,长一丈,重二十几斤。由于过于沉重。射击时( 七品封疆 http://www.xlawen.org/kan/760/ )
高拱向来是喜欢抓权的,做他的手下,自然要知道揣摩上级心思,但更要学会装傻。若是完全猜不透上级的想法,这官是没法做了。要是让高阁知道你完全能揣摩明白他的想法,杨修就是榜样。
大家摸透了他的脾气,自然知道什么话应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高阁与张阁,那是什么关系。当初在国子监时,就一起搭班。算的上老伙计。后来又联手做了几件大事,在朝堂上同进共退,是一对好战友。
眼下两人一个首辅一个次辅。在内阁里继续搭班子,那关系必然是好的很。刘朝佐既是张阁的乘龙快婿高阁自然也是将其看做子侄。必然当做重点培养对象,要好好栽培一番,才对的起那多年老友。
只是不知像这样的栋梁之材,是用在辽东苦寒,还是用在云南远瘴,才能实现培养锻炼的目标。听说这刘朝佐与云南昭通的那个县令关系不错,要不让他两换换?
有一位堂官试探道:“这刘朝佐私离辖地,来到京师讨老婆。已经是大大的胡闹。再说,他在京师听说闹的也很不成话。还混迹教坊司,与那些勋贵纨绔混在一处,放浪形骸,这样的人,似乎不宜重用。依下官之愚见,不如就将他锁拿下监,严加审问。前者他在香山那事,不是还没完案么……”
他话没说完,高拱已经把话接过来“愚见。果然是愚见。刘朝佐是咱们国朝少年英才,在任上立下无数功绩,本阁正要重用他。你居然还想把他下狱,你长了几个脑袋?本阁和张阁是什么交情,难道你不清楚?你眼里还有没有张阁?拿他的姑爷,你让他的脸往哪放?真是官越做越回去,回去坐着,不要再说这种蠢话。”
他冷哼一声,手不轻不重的在桌子上拍了一下,那位堂官立刻就把嘴闭上。高阁的脾气向来如此,讲的就是不留情面。不过他骂人骂的越狠。就代表他对你越满意。
往往他重用一个人之前,就会把这人臭骂一通。因此这位大臣非但没有任何畏惧,反倒心内十分欢喜。看来自己的话。说到了高阁的心坎里。只是高阁看在张居正的情分上,不能如此而已。
别看高阁骂的凶,其实心里高兴着呢。他骂自己越凶,说明高阁越满意自己,说不定过几天,自己就要升任了。
又有人道:“高阁高见。只是刘朝佐年纪轻轻,已经加了从五品衔,依下官看,他这晋升速度也算快了。这人又是个杂流,不过是个举人出身,到了这一步,已经算是快了。依下官之见,不若就把他转到腹里地方,做一任府同知,将来接掌一府,也算是对的住张阁了。”
“一派胡言!”高拱这回更不客气“你们的差使是怎么干的?天天在吏部做官,怎么这官越做越回去了?我再说一遍,张阁是我的朋友,好朋友。他的女婿,就是我的晚辈,咱们一定要重用。至于出身,那算的了什么?西杨先生是什么出身?本朝海笔架,又是什么出身?”
他说的这两人,西杨先生是曾历五朝的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士奇,这人头上没有功名,而是在私塾当教师的主。后来是靠着史才参与了编撰实录的工作,才得以成为翰林,最终入阁为相。
而海笔架,就是赛庞德的海瑞海青天。当初抬着棺材骂皇帝的主,眼下已经做到了通政司的左通政,成了小九卿。而他的功名,与刘朝佐一样,也不过是个举人。如果说举人不能重用,则海瑞显然也是破坏了这个规则。
这位大员连忙打躬道:“下官思虑不周,高相恕罪。”等回到坐位上,他头上已经出了一层冷汗,自己今天实在是太大意了,怎么把出身提了出来?这海瑞可是高阁立主要用的人,而他的出身也不过是个举人。自己以出身否定刘朝佐,在高阁听来,不是等于自己说他用人无方,不在意出身规矩?
不行不行,自己没有这个意思,可不能让高阁误会自己对他不敬。今天散班之后,自己还是得备份厚礼,去高阁的几位管家那里转转,托他们说说人情才好。
接连两人触了霉头,也就没人再敢说话。高拱又等了片刻,才开口道:“你们啊,真是不让我省心。你说你们这个样子,让我怎么放心把吏部交给你们?朝里总有人说,我掌握吏部,是坏了规矩。可谁知我的苦心,若不是我掌着这吏部,这官员任命的大事,不知道要被你们搞成什么样子。”
“高阁明见万里,远胜我辈百倍。您千万不能交印,咱们吏部可不能离了您的带领。若是您不在吏部,我们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回这些大臣倒是异口同声,步调一致。
“哼,不成气的东西。这刘朝佐的任命本官已经有了个计较,只是这个计较,我也不知道是对是错,你们帮本阁参详参详吧。”(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七章 远大前程(三)
高阁的意见能错么?高阁的意见,那必然是正确的,是有远见的,是看到了普通人所看不到的地方的。他的指示,我们只要服从,并且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它,谁敢反驳?所谓的参详,倒也简单的很,意见总结起来不过就是“高阁高见”“高阁英明”“高,实在是高”这几条而已。
高拱神态里带了几分得意道:“我跟你们说,你们不能总坐在衙门里,坐井观天,这是不行的。必须要张开嘴迈开腿,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收集各处消息,这样才能做到通盘考虑。老夫最近就是从兵部那得了个消息。大佛郎机人,炮制了一份出兵计划,意图入侵我大明沿海地方。”
众人都是吏部大员,消息也自灵通,对这消息也不是一无所知。只是一时没想到,这种消息,跟张居正的女婿任命有什么关系?那大佛郎机在什么地方,只有鬼知道。想那种偏僻小国,能有多少人马,还敢来进犯大明?这也真是夜郎自大,估计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当不得真。
高拱却道:“据我手下幕僚说,这大佛郎机比起真倭还要了得几分。他们这话,恐怕不能等闲对待,若是一个不查,就是又一场祸事啊。”他说的严重,可是脸上却没有什么凝重之意,反倒十分轻松。
“既然这大佛郎机人不可不防,咱们就得委个得力干员,派到广东坐镇才行。再说朝廷近日要在香山开海通商,如果这边刚一开海,那边大佛郎机贼上岸烧杀抢掠一番,不是害了那些商贾,损了我大明颜面?”
“高阁,您的意思是?”
“刘朝佐少年英雄。文武双全。上任以来,先破广东乱兵,又擒倭寇巨酋。捉拿白莲法王。擒拿广西悍贼。又曾经大破过大佛郎机贼数千人,可见是个谙熟兵事的能员。年轻人。有闯劲,做事放的开手脚,我看把他放到广州去防范佛郎机贼,最合适不过。”
这几位大员,此时总算听出了一点味道,原来今天把众人召集到这开会,是为了这个意思啊。换句话说,就是高阁想了个办法要害张相的女婿。却又不想自己承担这个责任,把这个个人的诡计,弄成大家共同的责任。这想必,也是出自那位幕僚的手笔吧。
大家都知道,高阁最近新得了一个张良。这位幕僚出身不清楚,但确实是有主意。高阁自得了此人,就如刘备遇诸葛,文王得姜尚,倚为干城。
那幕僚也甚有谋略,听说还献过很多妙策。是个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高人。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似乎总是爱说什么大明没有时间了。不能做温水青蛙,必须要抓紧之类的怪话。
这些话大家也是从高家仆人嘴里问的,没人真的在意。总之,这人是高阁的心腹,他说的话,高阁肯听,大家记住这个就对了。像今天这个主意,棉里藏针,着实是一手厉害的杀招。是妙策中的妙策。
刘勘之在香山那吃了大亏,落个灰头土脸。连全身而退都大有问题。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刘一儒居然冒官场之大不韪。投奔到了高拱门下。他可是张居正的小同乡,又是私交甚厚的好友,他这一反水,也算的上是为了救儿子不择手段。
高拱为了报答他的投奔,自然也要对刘勘之伸出援手,把这位国朝进士,后起之秀从泥坑里捞出来。不过官场上,最重要的就是妥协。想要救人,就得付出代价,他付出的代价,就是香山开海。
刘勘之失败后,月港开海已经输了八成,当然他要靠自己的权威强行推进,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事最后的结局,很可能就是彼此僵住,月港开不了海,香山也开不了海。
可是既然为了刘勘之,那就只能做出退让,允许大明在香山搞开海,同时在月港也开海。这算是一个比较无赖的办法,从一个开埠变成了两个开埠,不过不管怎么说,高拱这回算是输了半招。
刘朝佐的官职,也同样需要安排。如果安排的不好,真像前面那人说的,给转到腹里地区做府同知,那刘勘之的命运,也多半是落到广东某个县去当个教谕。以他在广东行的德政,落到广东当教谕,那日子过的一定快活赛神仙。
按高拱的意思,就是给刘朝佐破格提拔,加衔为正五品广东提刑按察使司佥事,任广州兵备道,带管盐法,兼理香山市舶司,并理香山县政。
从表面上看,这个任用绝对算的上天高地厚。以李炎卿的身份,不过是个举人出身,即使最大的程度,也不过是转到府里,将来为接知府的盘做好准备。
而他一旦做到了知府,就可以混吃等死,安心等着退休。以举人的身份,从常态上看,做到知府也就到头了,不会再有任何升迁的可能。
可是一转到提刑按察司,那整个升迁之路就完全不同了。在他眼前,等于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有正三品提刑按察使司这个一省三司之一,堂堂臬台廉访的位置在等着他。他身上又有兵备道的差使,这个工作,一般是由布政使司的参议来做。
李炎卿限于年龄和资历,现在不适合提拔到参议。可如果在任上立下大功呢?靠着朝内有岳父,那他提个参议也不是什么难事。这提个参议,可不是单纯加一品的问题,而是把他的路子整个打开了。
从参议可以一直升到布政使,这就是一省行政级别最高的长官,从二品的藩台方伯。这还不算,从布政使的位置上接巡抚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高拱这种提拔,等于是为李炎卿开辟了一条直通封疆大吏,巡抚一方开府建衙的金光大道。
何况任官的位置又是他的基本盘广州,兼管盐法又负责市舶司,连他的老岗位香山县令都没放下,这不是让他在保有基本盘的前提下,又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么?如果是外人看了,肯定要赞一声高拱高风亮节,胸襟宽广,再要问一句:这刘朝佐到底是谁姑爷,怎么高相待他这么好?
可是在场的几位,谁是普通人?能在吏部做堂官的,谁不是人精。一听这安排大家心头全都一寒,高相使的好手段,这个位置它可不是火炕,而是一个火坑啊。掉进去就是个粉身碎骨,错骨扬灰。这刘朝佐还不能不接,若是不接,从公从私,都说不过去,这一手玩的真是太狠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八章 远大前程(四)
表面上看,高拱确实是给刘朝佐安排了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官职,不但凭空提了一品,还开了一条巡抚之路。要知,很多官员一辈子就卡在从五转正五这到槛上,到死也没能提上去。更别说从一个县令,转到提刑按察使司这个岗位,并授兵备道这种要职。
但实际情况却是,高拱给刘朝佐挖了个坑,这个坑是要人命的。带管盐法也好,兼理市舶司也好,这都是虚的,真正实的是兵备道一职。
这个岗位要负责整饬地方兵备,属于以文御武的工作。自来要想抓兵备,那么离不开器械钱粮这几项基础,可是广东却是这几项都欠缺的地方。
广东军饷依赖广西输送,刘朝佐几次配合吴桂芳收拾了两广总督殷正茂。在督抚之争中,他得算吴桂芳部下第一干将。
有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在,想必殷正茂对于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刘朝佐刘大老爷必然感谢的很,肯定会积极配合刘朝佐的工作。想必在明年就能收到前年的军粮军饷。至于器械么,就看殷大总督几时凑齐足够的破烂下发了。
无钱何以募勇,无粮以何养兵,这都是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问题。不知多少英雄好汉,都栽在这钱粮二字上。广东别看如今有盐糖之利,但是实行的时间很短,补齐历史欠债都大有问题,又能抽出多少供兵备之用。
根据几位大员的经验,这个地方盐糖办的好,是能富一些商人,能富了地方官,却不代表能富了地方事业。以扬州为例,那是全国最富的一群人的集居地。每年得利近千万两之数。
可扬州的武备,一直就不怎么强,当年倭寇闹的厉害时。几次就差点被倭寇打进扬州城里。最后是盐商自己出钱养了灶勇两营,作为保护财产所用。这军队名义上属于大明朝廷。却是听调不听宣,谁也别想把他们拉出扬州半步。
广东那地方就算盐糖办的好一些,又有什么用。这些钱,最多送到刘朝佐腰包里,不会给他办军队啊。离开钱,这第一步就难以走的通。虽然香山允许开海,可是那有什么用?
在坐诸位的心中,基本都是一个看法。开海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无知莠民不要去当倭寇祸害大明海防,安心去做个渔民,找个正当营生。至于利润么,谁也没真想过。
我大明地大物博,应有尽有。相反,东西两洋都是些偏邦小国,国小民穷。以往都靠朝贡好从大明骗点钱使,他们身上能有什么油水可捞?跟他们做生意,实在是赔多于赚,只不过是赔本赚吆喝而已。
就算这位刘朝佐是有名的刮地皮好手。在香山搞抽分搞的天怒人怨,也搞不出多少钱来。这些出海做海商的,谁身后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到时候单一个分配船引,就要搞的他焦头烂额,一个不留神,就成为官场公敌,还想收税?从海贸里得利,反馈养兵的事,就连想都不要想。
其次,就是广东那地方,是出名的骄兵悍将。前次柘林兵变。闹腾了半个广东,别看后来靠一个好的收尾。把事压了下去。但是大家对广东的情形,都有了一个预判。那不是什么好地方。广东长年欠饷,军心涣散,如果兵备道不够强势,是压不住那些丘八的。如果你太过强势,说不定就会激发新一轮兵变。
广东总兵俞大猷倒是个能打仗的,他部下的闽勇也是打老了仗的老军伍,有一定的战斗力。可是俞大猷是出名的臭脾气,谁跟他也合作不来。这刘朝佐是张居正的女婿,自诩身份,年纪又轻,到了地方上,怕是没几天就得和俞大猷冲突起来。到时候将帅不和,这仗没打,就先输掉一半。
再次,还要考虑一下吴桂芳的感受。刘朝佐这种任命,再加上他的身份,吴桂芳会喜欢他么?易地而处,任谁手下有这么一个身份高,能办事的部下,谁也不会高兴。如果让刘朝佐在兵备道这个位置上干出成绩来,不就等于是宣布让他来接自己的印把子?怕是上任之后,第一个拆刘朝佐台的,就是他吴桂芳。
如果是个腹里地区,兵备道只是担个名,不用扛责任,那么以上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为了喝兵血吃空额,也可以混来当当。
可是既然大佛郎机贼准备了这么一份作战计划,看来其动兵就是必然的问题。他们比倭寇还要凶悍,而倭寇当年荼毒东南,几任巡抚都丢了脑袋。刘朝佐不过一纨绔,难道能比那些老大人优秀?
朝内又有高阁这样的铁腕丞相做刘朝佐的坚强后盾,只要战事一开,他就别想从后方得到一名援兵,得到一文钱,一粒米。名义上佛郎机攻打大明是两个国家的交战,等到了战场上,就是以广州一地,而对大佛郎机一国,焉有不败之理?
高拱今天给他的权柄越多,他未来就越没有推脱的余地。这是广东那些人搞刘勘之的老办法,算不上什么新招,但着实有效果。只要他打了一个败仗,丢了一个地盘,高拱就可以趁机发动,再严查他一番。
自来做兵备道,哪有不喝兵血的?只要查到他喝兵血的证据,就可以把战败的全部因素推到他头上,借他刘朝佐一颗人头,来赎丧师失地之罪。
这计谋确实是了得的很,只是未免太过歹毒了一些。张相的千金如花似玉,正在妙龄,就这么做了寡妇,也实在是红颜命薄。
万一刘朝佐能做好,也是高阁慧眼识人,荐举得力,最后受益的还是他高新郑。可以说这个安排,让高拱立于不败之地,刘朝佐立于不胜之地。这种安排,他又不能推拒,否则就成了没事找事,这样的活你不想干,还想干什么?
高拱又道:“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本阁准备再派两营浙兵随刘朝佐一同入境。既然浙兵是天下第一兵,想必以两营浙兵之力,足以消灭那些大佛郎机贼。到时候保我大明国泰民安,本阁还要重重的保举刘朝佐的官职。”
众人一听,皆有些心寒:高阁,你与张叔大好歹也是当年至交,何必下手如此狠毒?
表面看,浙兵入粤是加强了刘朝佐的战力。可是前面已经说了,广东是穷地方,无粮无饷,养活俞大猷和他的闽勇已经入不敷出,否则柘林水师何必叛乱。若是两营浙兵六千大军也开进去,那是要出人命的。
为了争夺军饷军粮,怕是不等与大佛郎机人开战,广东的部队自己就要内讧了。这不光是害了刘朝佐,连浙兵也要顺手除了。大明部队山头思想严重,说不定闽浙兵火并,刘朝佐都要坏在乱军手里。
可见高拱那副模样,谁又敢为刘朝佐说情,只好齐声道:“高阁英明,安排的恰如其分,真是人尽起材,物尽齐用,我辈望尘莫及,今后还请高阁多多指点。”(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九章 远大前程(五)
高拱得意洋洋的一摆手,心道:看来那短毛贼果然有门道,自入我府中以来,每策皆中,这一计安排的十分高明,这不是阴谋,而是妥妥的阳谋,张居正要是敢拒绝,他的女婿就别想在官场上再取得任何成绩。
若是不拒绝,他女儿就等着做寡妇吧。只是不知那位先生总是在说大明没有时间了,又是做何解。
这名短毛贼是他用了手段,从工部弄到自己府中做的幕宾。自从进了高府,献了不少妙计,让高拱对他十分器重。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位幕僚向他推荐的一个计划,让高拱心中生出巨大兴趣,大有生我这父母,知我者先生之意。
只是那个计划实在太过耸人听闻,他还不敢马上发动。只是按这先生说,大明没有时间了,自己必须要快一点,再快一点,否则就是对整个大明不负责任。不管是谁,只要是挡在路上,就要被一脚踢开。
张叔大,我这次算是对不住你,谁让你的女婿挡在了这条路上。只要他那边兵败将亡,自己就让殷正茂出师扫荡大佛郎机人。想殷正茂熟悉军事,自能一战而平,到时候两广就掌握在自己手里,这香山开海的最后受益人,还是自己。
他哈哈笑道:“列位不必自谦,既然都同意我的意见,那就按这个章程上个本章,我送到天家那,看看天家的意思。”
“张阁,这不是我的意思,真不是我的意思啊。您是最英明的,一定明白下官的苦衷。实在是高胡子一手遮天,我们没办法啊。”在张居正府中,那位吏部堂官正在张居正面前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
高拱虽然兼任吏部尚书。并且牢牢的把持部事,把人事权直接拿在自己手里。可是在他的部门里,张居正也掺了足够多的沙子。上到堂官下到各位郎中。都有张居正的门下充任。
这位堂官等散了衙,直接冲到张家来通风报信。以显自己的忠诚。再说,他在东印度公司也是有股份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争上一争。“张阁,您现在不说话是不成了,这高胡子也太不像话,分明是要害您女婿的性命。您必须得表个态度,把这乱命顶回去。下官不才。愿为张阁赴汤蹈火再所不辞。只要您发句话,我就按住那告身不下发,想法把贵婿转到腹里地区去任职,保证选个好地方就是。”
张居正点头道:“这确实是乱命,不像话,很不像话。朝佐既然做了兵备道,挂的是按察使司衔,怎么还能带管香山县事?这很容易就怠惰了县里的公务,所以香山这个地方,必须委任一个县令。不能让他兼任。”
那位堂官没听明白,半晌才道:“张阁。这香山县令的事好说,这兵备道的事……那可是个死地啊。千万去不得。”
“怎么去不得?”张居正却不认同他的观点“既然佛郎机人想觊觎我大明江山,妄想兴师进犯,自然要给其迎头痛击,才显我大国风范。这事若是用人不当,反倒折了我大国体统。我看用朝佐,倒是恰当的很。他在香山任职时,与地方上的佛夷打过交道,对夷情十分熟悉,由他前去应敌。倒是最佳人选。高阁不愧是我的知心好友,这个任命。最合张某心意。”
那名堂官没想到自己来报信,居然是这个结果。搞的云里雾里。张居正却笑道:“不过年弟你的好意,张某也感激的很。你放心,这份交情,张某记下了。对了香山县的人选上,我这里倒有个人选,不知道合适不合适。他在云南昭通任过县令,倒是有些才干……”
等到晚上用饭时,张居正将这任命的事一说,李炎卿笑道:“高阁对我倒是厚爱的很,居然要委我一任兵备道。这差使做好了,下一步说不定就能开府建衙,巡抚一方。小婿不过一举人出身,能得此重任,倒是有些诚惶诚恐,实实的愧不敢当。”
张敬修却有些不满“爹,这高拱不是欺负人么?他分明是要把妹夫放到火上烤,到时候无粮无饷,什么都没有,拿什么去抵挡佛夷。当年闹倭寇的时候,李天宠、朱纨可是都把性命赔上了。妹夫这搞不好……”
他话没说完,张居正已经斥道:“住口。这么大人了,怎么还是这么不会说话,能不能说几句吉利的。这佛夷入寇又不是当年沿海闹倭贼,你妹夫也不是去做巡抚,不过一兵备,不用承担那么大的责任。他只要守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至于其他地方,就算糜烂了,跟他又有什么关系?至于钱粮问题,你跟你妹夫说钱粮?他现在怕是比太仓还要富裕一些,钱粮的事,难不住他。”
东印度公司在海上做营生,手上确实有钱有粮,这也是高拱的计划中,一个重要的漏洞。他始终不相信,一群人组织起来的所谓东印度公司,能有多大的油水。这里面又有不少人拿的是干股,按他分析,这公司也就是个空壳子,拿来骗人而已,实际上没有多少资金。
他却不知道,东印度公司靠着海贸,已经是一本万利。再有前次破获白莲圣库之后,缴获的那些珠宝也是个天价的数字。
白莲教没有能力和门路,把它们转化成战略资源,可是东印度公司有。他们靠着日本、葡萄牙等国的关系,已经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成了白银黄金等硬通货,又在各处购买米粮,这钱粮问题上,压力并不算太大。
李炎卿道:“多谢内兄关心。小弟手里还是有一些钱粮支用,不至于开不出军饷来。那佛夷虽狠,但是距离我大明千山万水,十停人马,能来六停就不错了。在海上先与他接战一番,到了陆上,还有两营浙兵及俞帅的闽兵,这一战,我的赢面在八成以上。既然高阁把这么重的担子给我,我若是不挑,未免连岳父的人都丢了。小婿此去,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
他这话说的硬挺,可是看他那嬉皮笑脸的模样,谁也不会认为他说的是真话。
张居正把脸一沉“胡说。你要是成了仁,若兰不就成了寡妇?存人失地人地两得的道理,不用我跟你讲了。必要时,可以放弃地盘,也要保住有用之躯。我倒要考考你,你既然做了广东兵备,就是以文制武的大员,广东兵将要听你节制。你且说一说,你到了地方,准备用什么办法迎敌?”
“岳丈,小婿不谙兵事,若是用我想的办法,怕是再多人马都要败个精光。我到地方之后,只做三件事,筹粮、筹饷、背黑锅。至于折冲御侮,冲锋陷阵,制定谋略,临敌撕杀,都是那些武人的事,小婿概不干涉,也不多发一言。我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章 远大前程(六)
张居正点头道:“这话说的甚得我心。。最快更新访问: 。♀,我就怕你到了地方,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名留青史。若是你能坚持这个念头,那就再好不过。不过那广东总兵俞大猷是个有名的执拗之人,你与他共事,多多忍让他几分就是。万不可学刘勘之那种人,坏了文武的和气。”
大明向来实行以文制武的方针,临敌作战之时,都是由文官统领一群武将,最高的决策权,全掌握在文官手里。
倒不是说大明的文官一定不能打,事实上,大明文臣中不乏文武双全,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能臣。比如那位王守仁,以军功封爵,给子孙挣来一个新建伯的爵位,论指挥作战的能力,比起武将来,确实更为优秀。
武将们作战未必就如何了得,又因为自身文化所限,指挥能力不高。能指挥自己的本部部队,但是打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则显的力不从心。可是在战时,由文官指挥的战争,往往败多胜少,即使胜,也胜的十分辛苦。像王阳明那等酣畅淋漓的大胜,则不多见。
究其原因,一来就是有的领兵文臣虽然熟读兵书,但却没有实际领兵经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实际指挥时拘泥不化,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应对。
二来就是他对自己指挥的兵队并不熟悉,片面的把所有部队都当成了同样的情况考虑。不去调查部队是否欠饷,军粮是否充足,实数与额兵差距多大。更别提这部队的作战风格怎样。与其他部队的关系如何。
要知这个时代,大明军队内部的山头思想已经比较严重。在另一个时空中万历援朝之役。浙兵因为三百两银子的赏金,与北兵首领李如松发生争执。后在蓟镇被倾向北军的总兵王保‘诱’杀。无数在战场上与日军‘精’锐撕杀对垒的优秀士兵,没死在日军手里,反倒是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而另一支人马董一元,就因为部下山头林立,他甚至掌握不住部队。导致在泗川败的莫名其妙,一溃千里。
作为最高指挥,许多文臣却无视了这个基本现实,把部队随意配置。甚至让两支在历史上就有很深矛盾的部队在一起协同作战,让善于野战的部队打防守。让善于防守的部队打进攻,不出问题就怪了。
第三,就是建功立业的心太胜。凡是有了领兵作战的机会,文官总是喜欢参与到赞画军机之中,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确,要把所有人的意见都否决掉,只用自己和自己幕僚提出的策略。这种事甚至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是非问题,上升到了体面问题。以至于武将在军议中越来越不敢说话,生怕落一个顶撞上官的罪名。
可这些文臣制定的策略有高有低。有优有劣,又未必能因地制宜,强行推进下去,往往就是把一盘好棋下成烂棋。俞大猷向来就是个耿介脾气。如果李炎卿一心想出风头,要显示出自己的才干,在军议中以自己为主导。必然会和俞大猷发生冲突,这仗没打就输了八成。
可是他既然说了自己不求有功只求无过。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只安心当个后勤加背锅专业户。那两人的关系也就好相处了,张居正的心,也就放了一多半。
他又嘱咐道:“这佛夷若来,你们多半还是要以海战决胜负。佛夷的船好,你们的船多,到时候还是个船多赢船少的局面。不过你要嘱咐一声胡静水,还有夷人卜加劳,三班周转歇人不歇工,务必尽量做造船,多造枪炮。只要枪炮充足,以逸待劳,不贪战功,这一仗肯定能胜。”
“一切全听老泰山吩咐。靠着万岁洪福齐天,靠着您老人家的庇佑,小婿定要旗开得胜,打一个大胜仗回来。到时候看高胡子,又该如何安排我的官职。”
“他如何安排?到时候老夫要安排你进布政衙‘门’,我看谁敢说个不字。”张居正倒是显的‘胸’有成竹“只要你有了实打实的成绩在,任谁也别想压你的官职。我这次把香山给了白斯文,就是考虑到这个人没什么根脚,又比较好控制,跟你搭班子,最合适不过。这人虽然不讲什么忠心,但好字知时务,不会扯你的后‘腿’。另外,天‘女’‘门’那些‘女’人,也可以利用起来,她们在南洋不是有不少棋子么,全都让她们动起来。不要怕牺牲,牺牲了也不是我们的人,只要让她们发挥作用就好。”
现在紫幽兰反水,天‘女’‘门’的覆灭,就是个时间问题。那些海外的棋子消息闭塞,一时应该掌握不到天‘女’‘门’大‘乱’的消息。在她们的认知里,紫幽兰仍然是她们的掌‘门’人。
能被派到海外执行任务的,都是紫幽兰信的过的人,服从‘性’不用怀疑,把她们发动起来,就可以为李炎卿搜集情报的工作带来帮助。
张敬修道:“妹夫刚成亲几天,这就要走马上任,未免也赶了一些吧?”
“谁说让他现在就走马上任了?这个告身我们接了,但没说现在就走。老夫的‘女’婿,难道就这么赤手空拳的去当兵备道?那也未免太丢人了一些,该准备的,怎么也得准备准备,该调的兵,也要让他们先动起来。”
李炎卿道:“有戚帅两营浙兵入粤,这仗小婿心里就有底了。”
“两营?不,不是两营。而是三营半,你不是说东印度公司能接收两营左右的浙兵么,我先派一个半营过去,把架子先搭起来,这么庞大的队伍,钱粮开支是个问题,也不能都让你东印度公司来出,老夫为你谋划谋划。”
浙兵三个半营那就是一万多的部队,加上两营闽勇,战兵将近两万。再算上水师及辅兵、夫子,李炎卿手头控制的,就是一个总数接近五万人的庞大作战单位。这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指挥这么大规模的作战,难免有力不从心之感。
张居正看出他的隐忧,宽慰道:“无妨。浙兵闽兵的关系素来就好,俞大猷脾气烂,但是本事是实打实的。有他在,打仗的事,你不用担心。唯一要‘操’心的,就是钱粮、子‘药’。眼下朝廷虽然紧张,但是老夫也能为你想想办法。再有,就是老夫要为你推荐两宗器械,用来对付佛郎机夷人。”
“不知您说的是什么器械?”
“九头鸟,千子雷炮。”;……111873+djxds+20971557……>;
第三百九十一章 筹备(一)
现在虽然工部那边用皮鞭加红烧肉督促短毛贼,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靠劳动洗刷自己的罪过,反思自己的罪行,成效显著,万胜霹雳神枪制造速度喜人。可是那枪被高拱看着,想要大量调动不太容易。
按张居正想来,自己最多只能搞出三百条快枪,对于战场上起不了太大作用。又考虑到西班牙军队可能披有重甲,于是就提出了这两件兵器。
九头鸟和千子雷炮,在眼下的大明军工体系中,还不算什么有名的兵器。可是在另一个时空里,其却因为服务于晚清著名的军事集团:湘军,而名声大噪,美名远扬。只不过名字变成了抬枪、劈山炮。
曾国藩对这两件兵器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当时洋枪洋炮已经在中国泛滥,大清的粮台可以在各港口城市采购到大批的洋械。
可是曾国藩一方面在奏折里指出李秀成洋械厉害,威力非凡,另一方面,却又固步自封,对于洋枪洋炮大力抵制,全面推销自己的克敌法宝,就是这抬枪和劈山炮。即使是其部下自主采购洋械,他也大力推销自己改良过的鸟铳、抬枪、劈山炮,而拒绝部队实现洋枪化。
在曾国藩那个时代,相比西洋枪炮,这抬枪、劈山炮既落后又笨拙,且杀伤力弱,除了便宜之外,乏善可陈,实在不是什么优秀兵器。不过在当下,这两件武器却还没被时代所抛弃,依旧是价廉物美的上等器械。
抬枪就是大号的鸟铳,大明称其为九头鸟,长一丈,重二十几斤。由于过于沉重。射击时( 七品封疆 http://www.xlawen.org/kan/7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