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富春山居 > 富春山居 第 8 部分阅读

第 8 部分阅读

    看月亮的代价

    ( )一轮弯月才上墙头,其实天空还明亮的很。隔着老远,就能看见柳氏夫人面若寒霜,手执一根竹棍站在后门边,老田妈低眉搭眼站在夫人身后,两手贴在大腿侧,看见英华走过来,那两只手就无风自动,慢慢摇晃。

    母亲一定生气了,英华顿觉千斤重的大石头压到肩上,一步比一步挪的慢。

    李知远前几回看见柳氏夫人心里就发虚,今日不只虚,还颤。本来他想着陪英华在镇子里走走就回,不曾想英华突然恼了乱跑,回来已近黄昏。更不曾想会让柳氏夫人逮个正着。

    李知远看英华好似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鸟,情知今日他若不出声,小鸟必要受家法的,硬着头皮上前,唱喏道:“原是小侄的不是,还请夫人莫要责怪英华小姐。”

    “哦?你怎么不是了——说来听听?”柳氏冷冰冰的看着李知远,寒气射出一丈之外,连老田妈都冷的打了个哆嗦。

    李知远语塞。

    英华战战兢兢走到母亲面前,垂头看地,不敢说话。

    柳氏冷冷看了李知远一眼,使竹棍在英华小腿用力抽了两下,恨道:“再有下回,打断你的狗腿。”

    英华咬着嘴唇受了两棍,脸色发白,可怜兮兮的看向老田妈。

    老田妈贴着柳氏,貌似轻声,实则大声道:“夫人,咱们回家再打。在人家门口打孩子,李公子脸上不好看呐。”

    柳氏冷冷哼了一声,掉头就走。老田妈忙过来扶英华,英华刚挨了两下,走路吃疼,只能拖着脚步儿半靠在老田妈身上。

    李知远的面孔,瞬间通红,他迈步越过英华,想拦住柳氏,偏英华看着他不停摇头,双目流露哀求之意。李知远只得停下脚步,让王家人从他身边过去。

    英华走得几步回头,飞快的再看一眼李知远,忍着痛跟随母亲回家。

    柳氏到得英华院里站定,厉声道:“你可晓得错了?”

    英华低头不语。柳氏气极,喝道:“跪下,几时想通认错,几时自己起来。”

    老田妈悄悄儿推了英华一把,英华就在院中跪下。她院子当中铺的原是青砖,小丫头们才洒过水,这一跪下去,温热的水立刻渗透裙子,片刻下半身俱都湿了,叫晚风一吹,粘答答的贴在身上。

    柳氏午后有事寻英华,梨蕊说二小姐去隔壁李家寻李家大小姐说话。柳氏使老田妈去喊,谁知李家居然说李公子带着英华出门耍去了。又是紧邻,又是世交,出去耍也不值什么,然女孩儿家自重,再怎么说也当带两个使女,或是跟个婆子。

    英华居然一个人都不带就跟着人家走!

    富春地方,谁和谁不是亲戚?只怕明日一县都传遍李知府家公子和王翰林家小姐在镇外私会。这么着,不把英华嫁给李公子也不成了,然前日还说要把英华留在家里几年,人家又怎么会来上门求亲?

    柳氏越想越是头疼。便是再疼爱这个女儿,也气的要死。这般下去如何得了,今日势必要好好收拾遭儿。柳氏给老田妈使了个眼色,抽身出来到正厅坐等英华来认错。

    老田妈候夫人的脚步声听不见了,便骂小丫头:“都是死人,快拿擦地的布来把地擦干净。”又骂院里的老妈子:“还不去备洗澡水,二小姐裙子都湿透了。”又骂梨蕊:“跟小姐出门的丫头病了,你就当自己跟着小姐出门!出门走走怎地,看长锅呼吃了你?”

    梨蕊低着头认错,道:“原是婢子的错,以后必不会偷懒了。”

    老田妈冷笑道:“认错若是有用,还要家法干嘛?打多少,梨蕊你自己说。”

    “每人二十棍。”梨蕊低声道:“跟小姐出门的海棠真是病了,怕是吃不得打……”

    “也罢,海棠的打暂且寄下。”老田妈发落完了梨蕊,才去抬英华的胳膊,好声好气道:“二小姐起来罢,地上凉。咱们跟太太认个错,下回出门耍多带两个人也罢了。”

    “我……”英华吃力的爬起来,心里又是羞,又是愧,“原是我错了,不要打她们。”

    “小姐一向明白事理。”老田妈笑道:“可是这几个丫头也太不谨慎了,就是小姐院里子的嫂子们,自从回了富春,也比从前懒惰。今日若不叫大家长长记性,明日还不晓得怎么样呢。”

    梨蕊低着头,连连称是。自己犯错,连累这许多人挨打,英华羞愧得恨不能寻个地洞钻下去,一定要自己先挨二十板。老田妈劝不住她,只得去回柳氏。

    柳氏干脆,亲自执棍把英华和梨蕊各敲了二十板。看着老田妈带人把英华院里的人俱都打了才罢手。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墙上还开了一扇能走人的门,消息就插上了翅膀。柳氏夫人执家法,不只打二小姐板子,连二小姐屋里的丫头婆子都吃了板子,实是一件大事。不过半个时辰,李家上上下下就都晓得了。

    晚饭时李知府问陈氏夫人隔壁为何要打小姐。陈氏还不曾说话,李知远已是变了脸色,低头巴着饭碗数米粒。这个大儿子虽然不是从陈氏肚皮里蹦出来的,陈氏一向疼爱的紧。儿子和隔壁家的小姐出门走走怎地,陈氏觉得柳氏这顿打是大惊小怪,明着是打自家的女儿,其实是在折知远的面子。儿子羞的在饭桌上头都抬不起来,陈氏很不满意,道:“想是孩子淘气,打两下也是有的。”

    “哦。”李知府对妻子一向尊重,陈氏如此,他心里不以为然,便不再问陈氏,看向儿子:“知远,我恍忽听说你下午和王家二小姐出去耍?”

    “原是儿子的错。”李知远放下饭碗,跪到父亲脚下:“王小姐原是来寻大妹的,大妹陪母亲念佛经,儿子只说王小姐整日闷在家里怕闷坏了,便陪她出去散闷。出了镇子没多远,王小姐崴了脚……所以回来晚了。”

    “跟你出门的那几个人呢?”李知府皱眉,“那不是你大妹,你带王小姐出门,就不晓得带两个人避嫌?”

    出门时就想着能和英华妹子多说几句话,哪有想过还要带随从。李知远额上的汗一滴一滴渗出来,“儿子错了。”

    “蠢才!”李知府也恼了,“你一向精细,怎么就昏了头,今日必要打你几下叫你长记性!”一叠声叫请家法。

    陈氏拦道:“既然晓得错了,儿子自然会改,不打了罢。”

    李知府呸道:“非打不可。不打怎么和人家交待?”竹板取来,他亲自动手,照着儿子肉最厚的屁股用力敲了几十下,恨道:“养几天伤,再带你去隔壁陪罪,王家小姐配你绰绰有余,若是能把亲事订下来,就算你这顿打没白挨。”

    陈氏看儿子挨打,已是不快,听得还要去求亲,更是不悦,忙道:“陪罪还罢了,求亲人家不会许的。”

    此言一出,父子两个俱都看她。陈氏叹了一口气,道:“前日看戏,我问王小姐订过亲没有。柳夫人说还要留女儿几年。今天出了这个事咱们再去求亲,倒像是要胁似的,你说人家肯不肯?”

    李知府想了想,泄气道:“罢了罢了,这亲,实是求不出口。”

    李知远挨了打,睡在床上不能动弹,实是掂记英华,使人喊芳歌过来,背着人再三央妹妹去看英华。

    芳歌无法,只得去回陈氏。陈氏不许,她哪里敢去。李大人去隔壁寻王翰林说话,实是不好意思就给儿子提亲。陈氏又禁住不许芳歌跟随,只得小青阳偶尔陪爹爹过去走走。

    李知府不提,王翰林也不好意思说什么,毕竟自家女儿什么性子他做爹的最清楚。他看李知远那孩子倒是不错,人家孩子陪着自家女儿出门略走走也不为过,一时不察没带随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到晚才回只怕是自家女儿乱跑。自家女儿挨了打没错,人家孩子也被揍过,是以李知府不提,他也装做无事。

    陈氏心疼儿子,觉得儿子这顿打纯是柳氏摆布的,柳氏这般厉害,将来若是结了亲,自家儿子是要吃亏的,所以她就掐断了给儿子娶英华的心思,拿定主意要给儿子聘一个温柔安静的妻子。

    柳氏心疼女儿,觉得女儿犯错俱是李公子害的,偏他家打几下就没了消息,装做没事人一般,连陪罪都不肯,心里甚觉不快。两位大人依旧亲密,两位夫人心里已是有了隔阂。

    柳氏亲自动手,英华的伤自然不重。第二日她就能下床走动,第三日就能跑能跳。偏院子里能走动的俱都挨了打,头一个梨蕊是最娇弱的,挨了打也不敢卧床休养,英华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英华便是有心去打听李公子的消息,也不敢开口,休提出门去逛。只得镇日在自己的小院子里写字,看梨蕊绣花。和从前不同的是,以前是只有梨蕊一个时常发呆,现在又多了一个英华惯常趴在窗边望月。

    高墙隔断了英华的目光,却隔不断风言风语。幸亏老天有眼,李公子和王小姐看月亮的传说还没有传出梅里镇,富春县的头条八卦就变成了胡寡妇儿子的爹是谁。富春县毕竟有踏月行歌的风俗。姑娘小伙拉个小手看个月亮的事月月都有,不稀罕。教书育人德行端方的富春书院老山长钻寡妇被窝的事,几十年才这么一回,都传疯了。

    听说的人不管信不信,都要寻朋友再打听。一传十十传百,满县都轰动。胡寡妇的小店前是草都踩平了,胡寡妇一问就哭。一个妇人家,带着不知其父的两个孩儿,哭的惨兮兮的,人都可怜她。

    老山长偏又是中风,睡在卧房里动弹不得,不晓得外头传成什么样子,也无从辩起。俗语说的好,人心隔肚皮,纵然是亲骨肉,王家的儿子女婿都觉得这事儿八成是真的,人家说起来虽然都不肯承认,口气也硬不到哪里去。

    这事传了几日,讲究的人家都把在书院上学的儿子喊回去。渐渐书院的学生十去四五,王耀芬这才慌了,召集先生们开会,商量怎么才能把学生们都喊回来。

    有一位吴先生道:“令叔翰林大人在京城也是极有名望的,莫如请他老人家来主持书院。”

    耀芬坚持不肯,那位吴先生也恼了,拂袖而去。跟着吴先生走的先生和学生又有十之二三。最后书院里只剩了两个老先生和几十个学生。两位老先生原是没主意的人,又觉得耀芬不可靠,干脆带着学生们走到梅里来,也不喊门,就在王翰林家门首静站。

    夫人们的较量

    ( )自从王翰林病了,王家大门就不曾开过,都是打李家后门出入。大门台阶上浮灰都积得厚厚一层。两位先生带着学生们在门首久站,引得许多路人驻足围观。书院的学生们多是富春子弟,梅里的亲戚朋友看见,拉住问缘故,才晓得是书院的学生请愿求王翰林回书院主持大局。论学问,翰林老爷的学问肯定不比山长老爷的学问差,最少人家是个考得起的,论人品,山长老爷现在还有人品么?

    是以过不多时,王家大门口闲人越聚越多。李知府正在教小青阳认字,听见自家守门的人进来禀报,思衬片刻,写了个字儿派青阳送到隔壁去。小青阳走到半路遇见沈姐,忙上前问好儿。

    沈姐问得青阳是去隔壁,犹豫半晌,道:“若是柳夫人和你闲话,旁边又无人,你就把你母亲写信请舅爷爷做媒的事当闲话讲给她听。她老人家若是有心成全,自会想法子成全你大哥和王小姐,若是不肯,也罢了,大家趁早丢开手罢。”

    青阳虽然不大明白,但沈姐话里的意思是想大哥和英华姐在一起的,他也晓得哥哥喜欢王小姐,他也喜欢英华姐,巴不得英华姐姐做自己嫂子的,就用力点头答应。

    青阳极是活泼的一个孩子,便是柳氏也甚爱他。他将字儿送到梧桐院里,王翰林拿着字儿自去东厢书房,柳氏便留青阳吃果子,与他闲话耍子。

    且说英华算完了家用帐,到母亲屋里交帐簿,才走到廊下听见青阳的说话声,她的心怦怦直跳,候了一会,并没有芳歌的声音。英华情知又是青阳一个人来了,只得将失望藏在心里,妆出笑脸迈过门槛,笑道:“青阳来了?”

    “英华姐姐。”小青阳也晓得英华挨过打了,他哥还在床上养伤呐,是以他就上下打量英华,要看她伤的重不重。

    这个孩子看人直截了当,从头看英华到脚,又从脚看到头,还绕过去看了看背后,看英华是不是也是屁股挨的板子。英华被他看的不好意思,微红着脸让过一边,把帐交给母亲,道:“都核算过了,没有错儿。”

    柳氏点点头,解下钥匙给侍立在一边的老田妈,老田妈接过,英华便跟着她到里屋去放帐本。柳氏好笑的看着青阳,问:“你看什么?”

    “嘿嘿。”青阳不好意思的坐回椅子里啃桃子,含糊不清的说:“英华姐姐好看呗。”

    这句却是搔着了柳氏的痒处。柳氏笑骂:“这个小猴子,净捡好听的说。听讲你还不曾上学,是谁给你启蒙的?”

    “是我大哥。”小青阳看柳氏的笑容不改,笑嘻嘻道:“我和大姐都是大哥启蒙的。我大哥的学问,在泉州府是数一数二的呐。”

    “那你大哥今年可是要下场?”柳氏不动声色的套孩子话。

    英华本待出来,听见母亲和青阳谈到李知远,又羞又喜,靠在里间板壁,迎着光亮看指甲,不肯动了。

    老田妈看小姐如此,板着的脸上也露出一丝笑意,踮着脚轻轻出去了。

    里间只有英华一个人,她咬着嘴唇,笑意忍都忍不住。

    “我爹说凭我哥的学问也能考个举人,进士怕是不成。榜下知县或者也能巴结得上,可是历练又不够,做官儿实是不能。我爹说让我哥在家管几年家务……”青阳看柳氏笑吟吟地,大着胆子道:“母亲说,实该给我哥娶个嫂子,她老人家已是写信给曲池府的舅爷爷,托舅爷爷做媒呢。”

    “你大哥也到了娶亲的年纪了,难怪你母亲着忙。”柳氏看看外头,笑道:“也不早了,婶子不留你了。回家去罢,得闲过来耍。”

    “嗳。”青阳忙把桃子揣在怀里,冲柳氏行完礼,还叫:“英华姐姐,我家去了。”

    柳氏便命老田妈送青阳回家。老田妈忙笑着过来牵青阳的手,带他出去。

    “英华,你都听见了。”柳氏叹了一口气,道:“人家打算娶亲了,陈夫人要去曲池府找儿媳妇呢。”

    英华瞬间从欢喜的山峰跌到失望的谷底,软软的靠在板壁上全无一滴力气。母亲的话更像是一盆冰水从头泼过来,教她全身冷的发抖。

    柳氏听见里间无声息,冷笑道:“女人似你这般软弱,你四姨就该抱着孩子去投井。”

    “娘。”英华扑进柳氏的怀里,她不敢哭出声来,一边掉泪一边抽气。

    柳氏拍着女儿的背,温柔的说:“李公子和你出去逛,可曾说过什么话没有?”

    英华仰头,饱含泪水的眼睛里满是疑惑。柳氏再叹了一口气,又问:“他只是陪你逛逛,对。”

    “嗯。”英华一边抽泣一边点头,“我们到镇外看人家打架,还遇到文才表兄了。后来文才表兄去打酱油,我们在官道上走了几步,女儿……实是忘了要避嫌。”

    柳氏摸着女儿的头发,微笑道:“以后长了记性也就是了。李公子乍一看上去实是不错。可是为人如何,一二个月功夫哪里看得出来呢。好像那位表舅,在你外公家住了也有一年,谁都说他好,哪个晓得他为人是那般。他家既然已经在替他说亲了,你就断了这个心思罢。”

    英华将脸贴在在母亲腿上,良久都不说话。

    柳氏看向门外,四堵高墙圈住的不过巴掌大的一方天地,柳氏指着外头,道:“英华,若是此时与你订亲,你就只能一辈子圈在这四堵高墙里,相夫,教子,伺候婆婆。墙外的风光,你可想看一看?你甘心在这四堵墙里终老?”

    英华含着泪,不晓得当如何回答,母亲话里的意思,她有些想不明白,可是叫她就此断了念头不再想念李知远,实是不能。

    王翰林大步进来,看见女儿伏在妻子膝上掉泪,愣了一下,笑道:“英华越长越回去了,都会在娘身边撒娇了呀。”

    柳氏瞪王翰林,道:“你还笑得出来。隔壁送什么信儿来?”一边使手帕给英华揩眼泪。

    王朝林笑嘻嘻在妻子身边坐下,带着点讨好,“富春书院里有两位先生,带着几十个学生在门口,请我回书院主持大局。月娘,你看……”

    “主持大局?书院快发不出来薪水了罢。”柳氏笑嘻嘻道:“老爷,我对不住你,你家二公子出门时我怕他钱不够使,写了一张三千两的借票与他防身。他不支银子花用还罢了,支了钱,家里的钱只够还债。”

    “这小子!”王翰林心里恨的咬牙,面上犹笑道:“他若是折腾出个名堂还罢了,若是把咱们半辈子的积蓄都折腾光了……”

    “不是他能折腾,你能自己告老还乡?在朝堂上一个劲反对迁都的那些清流,现在又如何?”柳氏轻啐道:“富春书院能有今日,固然有你一半儿功劳。可是如今……”

    “如今我不想管也不会管,夫人,我一定不会管。”王翰林笑道:“可是也不能让他们就这样在门外站着呀。还请夫人出面打发了他们罢,不如站在大门口不好看……”

    柳氏想了一想,道:“正好英华眼睛都哭肿了,英华,你带几个人出去,和那两位老先生讲,说你父亲病着要养呐,请他们回去罢。”

    英华应了一声,走到廊下喊人。柳氏高坐在榻上看女儿调兵遣将,王翰林陪着笑道:“夫人,让女儿去应付他们,不大合适罢。”

    “我倒是想让你的大公子去,”柳氏笑道:“令郎这不是不在家么。话又出回来了,要是耀宗出头,八成要挥拳头的,耀祖的性子我还摸不着,还真不敢让他去。”

    “还是英华合适。”王翰林摸着胡须赞叹,“夫人妙计。他们这般,我若不应,还不晓得会怎么骂我呢。我若答应,耀芬那孩子必要说二叔出尔反尔。”

    柳氏笑道:“你心里巴不得耀芬骂你。”

    “哪里哪里。”王翰林笑道:“老夫只要耀宗娶个好妻子,英华嫁个好丈夫,只要孩子们过的好好的,旁的,都不在放在心上。”

    丈夫这般讨好,柳氏也心软了,微笑道:“若是在家闲不住,咱们自己办个小书院,也使得。”

    “不成!”王翰林正色道:“我不管富春书院也罢了,叫我再办个书院和富春书院打擂台,九泉之下,我哪里还有脸见我爹。”

    两位老先生还罢了,少年书生们热血沸腾,性子毛燥的多,等了许久不见王翰林出来,有两个性急的就说要敲门,俱叫先生们拦住了,大家正在商量之际,就见王家两扇黑漆大门轻轻开启。似花朵一般娇艳的翰林小姐缓缓走出门,先对着两位先生行礼,又对着众书生缓缓万福。

    “父亲病了,卧床几日。实是不能来见各位。”英华觉得自己撒谎了,脸涨得通红,说话的声音也越发的小了。“父亲和大伯已经分家,富春书院的事父亲不好再管,还请两位先生和各位世兄回富春书院和我堂兄王耀芬商量。”说罢英华又施了一礼,左右侍儿陪着回去了。

    从头到尾,两位老先生都没好意思和人家小姑娘说上半句话。他们本来拿定主竟,若是王翰林避而不见,他们就站到王翰林出来为止。王翰林若是不答应,也有话说。谁曾想是王家小姐出面。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娇滴滴地,说话脸都红,那两个眼圈粉光融滑,想是才哭过。谁好意思为难她?眼睁睁看着她回去了。

    富春女眷出门都极少戴帷帽,小姐们出门买衣料首饰也不大避人。论标致,这位王小姐就算不是数一数二,也是极标致的相貌。最难得的是温柔安静,又是一副娇弱的小模儿,真真是我见犹怜。只见得英华小姐这一面,这群书生里就有三四个家世不错又不曾订亲的,都荡漾了,俱在心里寻思要不要回去和长辈说请媒人来说亲。

    一个学生叫金康的向来嘴上没装门,叫翰林小姐的气派镇住了,回过神来,幽幽道:“难怪咱们富春人说娶妻要娶王家女,真是恨不相逢未娶时呐。”

    大伙儿哄笑起来。就有个站在边上的外乡少年极好奇,扯着一个笑的人问:“此话何解?”

    那人笑道:“枫叶村王家规矩大,女孩儿教养甚严,出嫁时族里还会另备一份嫁妆。所以大家伙都巴不得娶王家女呢。你方才看见的那位,是枫叶村王翰林之女,不只生的好,只看她那等温柔安静,言行又这样落落大方,实是罕有,不晓得将来会许给哪家公子呢。”

    外乡少年听得,也笑道:“有意思的紧。”一边走一边笑,低声和同伴道:“分明是王耀宗的妹子么,几时妆出这副淑女模样哄骗人?”

    有教无类

    ( )俗话说:书生闹事,十年不成。娇娇弱弱的翰林小姐请大家回书院去,书生们也不好意思再在王翰林家大门口罚站,大家走到一个茶馆歇脚吃茶,商量了大半日也商量不出个结果来,看天黑就散了。

    王耀芬起先听说书院的先生和学生们去二叔家门口请愿,心里实是有些儿慌了,自骑了个驴到梅里镇,远远看着。英华出来说已是分了家,二叔不会管富春书院等语,他心里一块大石落了地,掉头又回书院。

    富春书院在县城外五六里的云台山上,当年在王老太爷手里,不过是有十来间草屋的私塾,王家两年代呕心沥血五六十年,把私塾变成了占地近百亩的大书院,旁的不论,光五间藏,在东南诸省里如果要排第二,就没有书院敢排第一。本来这近百亩的宅院也不值甚钱,偏偏官家要迁都,迁都也罢了,偏偏要迁到几十里之外的清凉山。清凉山一带建了新京城,云台山恰恰就在京郊。这么一个有山有水的好所在,居然就叫富春书院占下了。

    耀芬觉得这是老天要补偿老王家。他跟随父亲管理书院也有二三年,心里早有谋划,想要趁着迁都的东风大干一场,把富春书院办成全天下第一等的书院。父亲年纪虽然大了可是还很硬朗,还有一个二叔,也是三十年贴钱眼都不眨的主儿。有这两尊泰山石敢当镇守,他王耀芬便是神仙也不敢冒头,谈何大展宏图?

    是以听说父亲中风,耀芬便说服了母亲,拼着事后挨父亲责打,也要想法子把二叔从书院里挤出去。谁曾想分家二叔是放了手,居然又闹出个田寡妇认亲的闹剧来,不只父亲名誉扫地,还连累到书院要散伙。

    耀宗也曾怀疑此事是二叔弄的手脚,可是一来分家二叔没有要书院,二来自那日分家之后,二叔家大门紧闭,也没有什么动作。三者那田寡妇镇日坐在城东小酒店里,除去哭又不发一言,便是使了人去问也问不出个屁来。耀宗寻思半日无计可施,在空荡荡的书院里转了一圈,在大门口吩咐守门的老仆锁门。

    就见两个华服少年带着十几个从人过来,其中一个高个子的,生得极是英俊,面如敷粉,唇似涂朱,剑眉入鬓,一双水汪汪的桃花眼,看人时似笑非笑。他骑在高头大马上,手握马鞭,侧着头和同伴讲话,风度翩翩的让人妒忌。便是他的同伴,生得浓眉大眼粗壮的很,打扮的也甚是俊俏,青纱帽儿上簪着一朵红玫瑰,簇新的紫罗衫儿,勒护腰的腰带居然还是犀角的。

    耀芬不好男风,但看得此人这般美貌,也觉得世上既有这等美男子,也难怪会有许多人放着如花似玉的妹子不要,宁肯断袖了。

    老仆眼里没有美男子,上前拦道:“此处是富春书院,客人何来?”

    那美少年敲着马鞭儿,笑道:“既然是书院,怎么没有学生?”

    耀芬涨红了脸,咳了一声道:“今日放假。”

    “哦,原来今日放假。”美少年笑着调转马头,扬鞭道:“咱们走罢。”从头到尾就没有把耀芬放在眼里。他的同伴倒是回头看了耀芬一眼,不晓得说了些什么,一群人哄笑不已,跑马下山。

    耀芬觉得受了耻辱,捏紧拳头,恨道:“可恶。”

    且说少年们从云台山下来,沿着官道到县城绕了一圈,径到梅里镇王翰林家门首敲门。虽说富春县这个把月人来人往,但似这般鲜衣怒马的美少年实是少见,不过片刻又聚了一堆人看热闹。

    王翰林家的大门敲了半日无动静,美少年笑道:“杨小八,你嗓门儿大,喊罢。”

    杨小八爬回马上直立,真个大声喊:“老师,赵十二和杨小八来看您来了,柳师母,开门呐。”

    喊老师还罢了,连柳师母都喊出来了,守门的不敢假装听不见,顶着还不曾养好的五道红杠开门出来,道:“这里不是私塾,是枫叶村王翰林家,两位公子可是找错了人家。”

    “哎呀,就是枫叶村王家!”赵十二公子欢喜道:“我们寻了大半日,总算寻到老师家了。”随手甩出一个金豆子与守门的,道:“烦进去禀声,就说你们老爷在京城里的学生赵十二和杨小八来了。”

    守门的惊到了,金豆子都不晓得藏到袖子里,使三个指头举着那枚比黄豆还要大的金豆子飞奔进梧桐院,就在阶下喊:“老爷,夫人,不好了,有个有钱的人说是你学生,寻来了。”

    王翰林被守门的搞糊涂了。柳氏要过金豆子看了会,道:“敢随手就赏个金豆子的学生,守门的又不认得,还能是谁家?”

    王翰林想了一想,问:“是姓赵还是姓杨?”

    “一个姓赵一个姓杨。名字怪的很,一个叫什么十二,一个叫什么小八。”守门的低下头,老老实实道:“小人叫金子闪花了狗眼,混忘了。”

    柳氏笑着把金豆子掷到守门的怀里,骂道:“真是混人,去把人请到大厅上罢。老爷,贵客来了,咱们家的厨子见不得人,还要请个厨子来才使得。”

    王翰林跺脚恨道:“他们怎么寻来了,真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柳氏已是走到门口,听见王翰林这等服软之语,回身笑道:“你敢大棍子把人赶出去吗?”

    “老子不敢,”王翰林怒道:“老子的闺女敢。”

    看见老师,赵十二和杨小八镇定自若,看见师母,赵二十和杨小八客气有加。

    看见英华师妹,赵十二还罢了,杨小八已是陪着笑凑到英华身边,笑道:“有小半年不曾见英华妹子了,八哥哥从京城带了好玩的东西给你哦。”

    英华冷冷看了他一眼,挽起袖子看向赵十二,问:“你来干什么?”

    赵十二从怀里缓缓地摸出一封信,慢慢展开,转身双手递到王翰林和柳氏面前,笑道:“父亲说学生可以下场了,叫学生在老师这里看半年文。”

    杨小八也从怀里摸出一封信,双手递到王翰林面前,笑道:“祖母请先生管教小八。”

    王翰林把两封信收下,板着脸儿一言不发进里间看信。柳氏笑嘻嘻道:“休说半年,住个三五年都使得。你们两个可是又闯了什么祸,被赶出来的?”

    赵十二微笑不语。杨小八笑嘻嘻道:“师母一猜就中。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我妹子和潘太师的小女儿打了一架,我们不该去助拳。”

    听得潘太师的小女儿像是吃了亏,英华脸上就有笑意。赵十二抽出折扇摇了几下,微笑道:“小八使坏,把潘晓霜的头发剪了半截。”

    英华慢慢站起来,重把袖子挽到手肘上,瞪着小八道:“在我家住也使得,不许翻墙出入,不许招蜂引蝶。最要紧,不许逗我家梨蕊。不然我二哥不揍你们,我也不放过你们。”

    赵十二一边用力扇扇子挡着柳氏,一边张着嘴,无声的说:“王耀宗不在家。”眼神嚣张又得意,分明就是在挑衅。

    英华冷冷的哼了一声,道:“母亲,安排两位世兄住在哪里?”

    柳氏想了想,道:“速叫人把第三进通夹道的墙打通,那个大院子给他们住。重在里头小夹道砌道墙。你去安排罢。”

    英华答应一声,经过赵十二身边,用力地,迅速地,在赵十二脚背上踩了一脚。

    赵十二疼的待叫,英华已是挑衅的又送来一个白眼。他就闭了嘴吸气,摇扇子加倍用力。

    杨小八知机,早把两只脚缩到半空,陪着笑看着英华,就差摇着尾巴说:“师妹,别踩我。”

    柳氏装做看不见这些小动作,微笑着问候赵十二的父母亲和兄长嫂嫂,问完赵家,又问杨小八的祖母近来可好,几位婶婶如何,又问及他的堂姐妹们。

    说了小半个时辰,王翰林板着脸出来,将两大张满是字的纸丢与他两个,道:“既然来了,总要学点东西,这是你们两个每日的功课。你们先歇一歇,晚饭后到前面书房去,我要查考你们的功课。”说罢抄着手自去了。

    再坐得一会,英华使小海棠来说住处已收拾好了。柳氏便陪着他两个到第三进去,指着第四进道:“第四进是耀宗的大哥的住处,他们走亲戚去了,改日再见罢。你们短什么,要用什么,要吃什么,使个人来说就使得。我看你们带的人很不少,可住得下?”

    “住得下。”赵十二恭敬道:“让师母费心。”

    柳氏笑笑,吩咐老田妈去厨房叫人烧几锅热水送来,便回梧桐院。翰林老爷在学生面前甚是威严,在自家夫人前面不敢板脸,见夫人回来,忙把那两封信送上,苦恼道:“你看看你看看,这是赖上我了呀。”

    柳氏看完信,叹了口气,道:“圣人曰:有教无类。你就从了圣人罢。”

    梨蕊听说杨八公子和赵十二公子来了,大惊失色,在院子里怕的团团转。

    英华本来满肚子闷气,倒叫梨蕊闹出笑来,啐道:“你怕什么。赵十二向来是动嘴不动手,杨小八那个人虽然混蛋了些,上回哥哥和他打架,叫我抽冷子给他几棍子已是打怕了。”

    “我……”梨蕊低头半日,怯怯的说:“我怕二少爷生气。”

    “无事。”英华笑道:“你行动处只跟着我,二哥才不会多心呢。”转念一想,这些天梨蕊紧跟着自己,她都没得法子打听李知远的消息,英华不禁黯然。

    英华这阵子忽喜忽悲已是常事。梨蕊虽然晓得二小姐的心事,听说李家在曲池府替李公子寻亲事之后,却不敢再劝解,看小姐又对花长叹,梨蕊就默默的退到一边绣那永远绣不完的花。

    王家添了两个看文的富贵学生,第二日中午李家就晓得了。李知府寻思半日,王翰林肯让人家住在家里,富不见得,贵简直是一定。迁都在即,天子脚下结识两个贵人总没有坏处,何况儿子对翰林小姐又甚有意,倒不如也叫儿子认王翰林为老师,看看可有机会做个亲家。是以午后他照旧例来看王翰林,开玩笑似的请王翰林给儿子看文。王翰林因女儿像是对李知远有意,正要查考李公子的性情儿,也就一口答应。

    是以,第三日,李知远就厚着脸皮带着一篇文章,拉着小青阳的手到西边来。那小青阳走到梧桐院门口就不肯到前头去,扭来扭去,道:“大姐叫我问英华姐姐借书呢,大哥,你陪我过去。”

    小弟这等配合,李知远心花怒放,咳了一声正色道:“那是内宅,哪能说进就进。听话,陪哥哥到前头去。”

    杨小八从后头走来,笑嘻嘻摸小青阳的头,道:“你也是找来我们老师看文的?”

    “不是我,是我哥。”青阳拨开他的手,挪到一边,没好气道:“好好说话,动手动脚做甚?”

    赵十二上前一步拱手,笑道:“东京赵十二。”

    李知远回礼,笑道:“富春李知远。”

    杨小八见他两个客气讲话,只逗小青阳,因笑道:“我有近道能找到你英华姐姐,你跟不跟我走?”

    小青阳看了哥哥一眼,揪住杨小八的衣袖,喝道:“骗我是小狗。”

    “骗你我全家都是小狗。”杨小八提起小青阳架到脖上,回头到他们住的那院门口,指着石灰还未干的新墙道:“那边就是你英华姐姐的住处,你自家看。”

    小青阳原是进过英华的院子,骑在杨小八脖上高高看下去,果然那边夹道里几个小丫头在玩耍,英华姐姐那个美貌的待婢就站在院门口。小青阳就从怀里摸出一个纸团儿。杨小八变出一把弹弓来,笑嘻嘻道:“看你弹多远。”

    小青阳就瞄着梨蕊用力弹过去。梨蕊吃了一惊,再看是个纸团从隔壁过来,忙捡起来进屋交给英华,抱怨道:“昨日丢了许多字纸与我们煮夜宵,今日又来了。”

    英华展开来看时,却是陌生字迹,写着芳歌要借某书,落款一个小小的“远”字的草书。

    英华心里慌的要死,转过身把那团纸捏在手心,笑道:“再有纸团丢过来,积在一处咱们晚上?( 富春山居 http://www.xlawen.org/kan/828/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