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部分阅读
由此,老张开始腾飞了。
而东北那边却是另外一种模样。
明和后金的松山之战刚结束。此役,明军损失惨重,被斩杀的明朝官兵多达五万余人,被缴获战马七千匹,甲胄万副。吴三桂等人虽然逃出重围,却已成无兵无将的光杆司令。至于洪承酬大人则被牢牢围在松山,盼星星盼月亮,盼朝廷快点派援兵救命。
此战是明和后金交战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后金已经完全掌握了主动,而明朝已经回天无术了。
围困松山、锦州的后金也是困难重重,天气非常寒冷,后勤也跟不上,为麻痹明朝那个心智不健全的皇帝突然提出议和。
崇祯皇帝本来已经开始组织救援松、锦两地,接到黄太极的议和请求之后思维陷入,不知何去何从。
于是,朝廷官僚开始为和、战打起了旷日持久的口水战,一时间,两派相互攻衅,直接上升到人格高度。热闹归热闹,惟独没有人想起困守松山、锦州的士兵。
等朝廷终于决定议和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松山副将夏成德秘密派人往后金大营联络豪格、多铎,打开城门,放后金兵入城。洪承酬等文武官员全数落入敌手。
松山失陷,锦州也就不保。松、锦本为一体,已经坚守锦州大半年的祖大寿也坚持不住开城投降了。
至此,山海关以北的防线被迫退到宁远。
这次大败,并非明军无能,也非将士不勇,实在是朝廷的口水仗太可怕了,国家的元气就这样一点一点在官僚们的舌头和私人意气中消耗殆尽。
国祚已休,明失其鹿。
……
接到这两个消息,高原不为人知的叹息一声,一个庞大的王朝终于要崩塌了,想当初朱重八、徐达等人是何等的英雄豪杰,想不到后代却如此不济。其兴也勃勃,其亡也忽焉。
如果没记错,今天秋天会有一场大蝗灾,所谓大旱之后有大蝗,以至河南一省饥民无数,这也是李自成最后放弃河南南下襄阳的原因之一。高原觉得是时候提醒闯王多准备些粮食,以免将来措手不及。更重要的是,闯王军一直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现在河南大部分都落入义军之手,正该好好经营。流动作战固然是一个克敌制胜的法宝,但真正要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就都有自己的根据地。想当初,解放军的三大战役不也是靠老百姓的手推车一车一车地推出来的吗?
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有钱有粮有兵源,大事可成。
不过,这都是后话,高原还有更紧迫的任务-----训练这只刚经过通许血战的骑兵。
上次大战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闯王很爽快地将这支骑兵交给高原带领,也提拔他做了中权亲军帅标后威武将军。
这大概得益于自己那一场漂亮的胜利,或者说救了闯王的命吧。
很奇怪,那些将军们大多不怎么待见高原。
这可以理解,高原是一个新人,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还需要时间。
不过,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高原现在这支骑兵在经过通许血战之后已经被打残,回老营时只剩八百骑,急需补充兵员、马匹和器械。兵员没问题,老营有六万多士兵,够是敢战之士,器械也不缺。马匹是个问题,营中还有两千多匹军马,大多是劣马,不堪使用,但目前就这点家底子,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不能唯武器论,小米加步枪不一样打赢武装到牙齿的美敌?如果能将那两千多匹马弄到手,招一批士兵,一个崭新的骑兵部队就建立起来了。
可一提这件事情,刘宗敏就来了个置之不理。反说,你现在已经这么多兵了,还想做什么?闹得高原心中大为不快。
一怒之下,便亲自去找闯王,却不想根本就见不到李自成的面。每次去,牛金星都打着哈哈,说,高将军别急,不就是军马吗,闯王也在考虑给你补充。不过,你看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那两千多匹马也不行,当驮马可以,上战场冲锋就怂了。再说,全给了你,后勤运输还怎么保障,全靠骡子、驴子么?
牛金星最近很得宠,有闯王麾下第一人的味道。
对这个家伙未来在北京的表现,高原无比鄙视。这家伙一进北京就迅速腐败,架子极大不说,还死命捞钱,坏事做绝。活脱脱一个混进革命队伍的野心家,小地主阶级,起义军最恶劣的败坏者。谈起人品来,简直是坏到极点。若真要纯洁队伍,这种人应该第一时间清理掉。
不过,人家现在是高官,军队最讲究服从,高原也很无奈。可总觉得牛金星眼睛里闪烁着狡黠的精光,看得久了心头有些发毛。
同他自然是能少说话就少说话。说起来这个时期的高原还算质朴,对于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是避之惟恐不及,也缺少一定的交际能力。
无兵无马,只能闷头练兵,好歹手中还有八百骑。若练好了,也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兵不在多,而在精。至于这八百人,虽然都是精锐,但以高原的目光看起来却都不合格,至少不是一个合格的骑兵。
兵者,首重服从。
这八百人若站在地上,让他们令行禁止没任何问题。但一上了马却是另外一种光景,马可听不懂高原的命令。
有了军饷,加上高原宣布,将来若有缴获,官兵平均分配,手下骑士的积极性很高。
为了让手下将士熟悉马性,所有的人都吃住在马上。刚开始,大家还觉得新鲜,不就是骑在马背上而已。可时间一久,就有些受不了,特别是瞌睡时,不断有人从马上掉下来。
好在马儿通人性,相处的时间久了,同主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人马配合得很好。后来,甚至有骑兵说,这马儿简直就神了,只要主人心念一动,还没下指令,马就自动做出主人想要的动作,简直就像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
听到这里,高原很是高兴,人马配合的问题解决好了,接下来该培养战士们的组织纪律性。而最好练方法就是----队列训练。-----不但是人,连马也要参加。
第三章 训练
第三章训练
实际上,大多数骑手都是仓促从各军选拔出来的精兵,战斗力和身体都是非常好的。最主要的是,这些家伙心理素质极棒,这一点从上次通许血战中就可以看出。当时骑兵的伤亡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六十,队伍也刚从包围圈中跳出,可以说军无战心。本来,刚从生死线上逃脱,任何人都会大大地松一口大气。而后,闯王却命令他们调头杀回去。如果换成这个时代任何一只队伍,只怕早就崩溃了。
这里虽然有闯王的威信以及对高原高超战术的信任的因素,但也可以充分说明,这是一群无视自己生死的铁军。
高原在接手这次队伍的时候也学后世的军官找这些士兵谈过几次话,不知怎么的说到这上面,那些士兵回答说,当时也没想过其他,反正上头有命令下来,执行就是。这些年,杀人和被人杀都已经麻木了。
说完话,这些士兵都大笑起来,并得意地对高原说,这个骑兵队的每一个人手上起码都沾了十个人的鲜血。这么多年过去,生死都看得淡了。
无论如何,这八百人都是合格的士兵,至少在精神上如此。
但高原还是看出不好的苗头,这群士兵仅仅是因为杀戮太多而变得麻木,其实并没有什么主动进攻的欲望和胜利的决心。
而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种对自己的信任和对胜利的渴望。
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训练来作为保障。
那天晚上的血战还是暴露出许多不足。首先,军队的纪律性就不行,特别是在组织拐子马冲阵时,还是有人畏缩了,队伍也有些混乱。还好,所有的人都被绳子串在一起,想逃也没办法脱离队伍,高原组织的攻击阵形分成三个梯次,一次强于一次,不断叠加。其次,明军也没想到闯军会杀个回马枪,一时没有组织好防御。诸多因素累计在一起,总算将敌人击溃。
现在回想起来,高原还是出了一身冷汗,若当时任何一个因素出一点问题,等待闯军的就是全军覆灭的下场。实际上,当初的闯军已经脱离险境,伤亡巨大,士气不振,正该脱离战场回老营休整。而自己仅仅为了建立个人功勋,就拿这么多条人命去冒险。出发点首先就有问题。
还好终于取得胜利,一好百好。
这事也给了高原一个教训:第一,个人英雄主意要不得,个人利益永远要服从集体利益;二,在没有彻底训练好队伍之前,不能同敌决战。
首先,骑兵的编制需要改变。以前,闯王的军制比较混乱,沿用明军的编制,但很多地方却有些不同,今天加一点,明天改一点,加入了不少起义军自己的东西。这一套军制复杂混乱,指挥起来也有些让人头疼。封建时代的军队传达军令主要靠旗语、金鼓。对这一套指挥系统高原还有些摸不清楚头脑。他在军中也没什么朋友,去问别人也只有遭白眼的份。
后来还是请教了荀宗文来弄明白,荀宗文虽然是个文人,但脑瓜子很灵,什么东西一看就明白,加上在地方上又颇有地位,对明朝军政上那一套门清。感念高原的救命之恩,荀先生也知无不言。
弄明白了这一套战场通讯系统之后,高原才算对冷兵器战争有了一个大体的概念。
但这一套通讯系统是大兵团作战时才使用的,用到这个八百人的小队伍上却不太使用。说起来也是,这八百人骑马堆在一起也不过占地三十亩的样子,只要嗓门够大,上令下达应该没问题。
关键是要让他们形成战斗力。
作为一个从后代穿越而来的军人,高原深刻的明白一点,千军万马的战场上,个人的勇武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取得一场战役胜利的关键是纪律,而纪律这东西实施的关键是下级军官。
回来之后,高原对骑兵队伍的军制做了点改变,对外,以前那套军制还存在,但实施时却弄得非常简单。每十人为一组,设一个十夫长,十小队上设一个百夫长,再上面就是千夫长。哪个士兵出了问题,直接追究十夫长的责任,小队出问题,追究百夫长的责任,如此类推。
为了让下级军官更好地掌握部队,高原还想出了一个好法子。将所有的马按颜色区分,尽量做到每一个百人队的马匹颜色统一。这法子也简单,就算在混乱的战场上,士兵也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部队,军官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下属。
高原手里现在也算有点钱,可以给大家发军饷。而且,将来的战斗中还会有缴获,对金钱他没什么概念,手中有钱恨不得全花出去。发了军饷之后,还剩一点,干脆拿这笔钱练兵,到时候做为奖励发下去。训练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光靠军队配发的那点高粱、小米是提供不了足够热量的。高原也不小气,直接找主管后勤的军需官要肉。那军需官却是一副不理不睬模样,弄得高原很是恼火。回营之后高原很是生气,同众军官说起这事,黄镇一笑,说,蛮子叔这事很简单,只要给他一点好处就成。要不这样,你分点珠宝给我,我自去帮你将这件事办好。
高原无奈道,你去吧,便递给黄镇递上一包珠宝玉器。这些东西反正也变不成现金,不如当人情送出去。
军需官在这事上还算大方,收了黄镇的好处,大笔一挥,卖给高原一千头山羊。反正这些肉食也要发下去,给谁都是给。闯王很重视这批骑兵,给他们好的待遇也算正常。
高原心中非常不爽,好好一件事要靠贿赂才能办好,这还是义军吗,那个军需官怎么看都像是封建王朝的官吏。
有了肉,大家的积极性很高。
问题一解决,就开始实际的战术训练。
直接训练劈砍和马术显然不现实,对习惯了散兵游勇式的战斗模式的起义军战士,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服从性。
而培养服从性的最好办法是队列训练。
队列训练虽然看起来简单,可目的性极强:就是反复机械地重复一个动作,直到士兵形成条件反射。一旦军官的命令下达,不用经过大脑,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去完成这个命令。
不但人,连马也如此。
因此,一开始,高原就让所有的骑兵骑着马整天在外面排队,让马在骑手的控制下慢慢前进,大有奥运会马术比赛中盛装舞步的味道。
上马就是一阵狂奔很简单,可眼前这只队伍跑上几十里没问题,时间一长,只怕队伍就要散了。还是先慢后快吧,骑手和马匹也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如此排队、转圈、折返折腾了十天,队伍总算有些模样。
然后是劈砍练习,总共只有三个动作:前四十五度直劈,借助马力平削,回身十五度斜砍。
这几个动作也要配合着队列反复练习。
刀光闪亮,很是悦目。
一开初,所有的人都不理解,觉得这事太乏味,没意思。甚至有人说,这东西不实用,简直就是杂耍。在他们看来,骑兵就是骑马冲上去对着敌人一阵乱砍,如此而已。
实不实用他们自然也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军人只需要回答“是”,而不是问“为什么”。高原也不手软,做不好的人直接饿饭,虽然他规定军官不许打骂士兵,但基本的惩罚还是需要的。士兵做不好,十夫长连坐。十人队做不好,百夫长连坐。
看到别人都嘴角流油地吃羊肉,喝羊汤,自己却饿得头昏眼花,士兵们也就听话了。物质永远高于意识,一点点物质鼓励比说一千遍空话大话都管用。
至今高原都还记得新兵连时的辛苦。同那时比起来,目前的训练根本就不算什么。
在这一段时间中,闯军继续扫清朱仙镇外围的军事行动。鉴于上一次后军的拙劣表现,李自成索性出动中军主力,以雷霆万钧之势出击,一口气将老营附近的几个点扫荡一空。连坚固的李子寨也被他们烧成废墟。
完成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之后,李自成这才想起高原这支骑兵部队,顺道过来看了两眼,见高原弄的这一套很是费解,问高原这是在做什么。
高原忙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同闯王说了,道:“以我看,这支部队很不合格,没一定的训练可上不了战场。”并提出队伍还需要补充马匹和士卒。
李自成哈哈一笑,说,马没有了,以后有缴获就给你。至于要人,很简单,到时侯你自己去挑。
“不过,马上就要开战了,你的兵还是快点给我练出来才成。依我看,这支骑兵就很精锐。”闯王受时代局限,还没见识过优秀骑兵队伍的威力。依他看,左良玉的骑兵已经算是精锐了,世界上最强的骑兵也不过建州后金。反正又不需要同建州人打仗,能够对付左良玉就够了。至于另外一个世界的哥萨克骑兵、波兰翼骑兵、马木流克骑兵,那是李自成所不能想象的。
但高原却有一个很强烈的渴望,希望这支军队将来能够同建州后金骑兵一较高下。实际上,如果历史的大方向不变,两支队伍迟早是要碰面的。这就是宿命。
明朝反动统治固然是一个凶恶的敌人,但我们的旗帜上应该写下这么一句,“最危险的敌人来自北方。”
早做准备永远也不回陷于被动,不谋长久者,不足谋一时。
要组建一支天下无敌的骑兵,没有三年搞不成。
现在的形势很紧迫,也没有时间让高原慢慢练兵。
那么,该进入实战阶段的训练了。
第四章 大跃进式的训练
第四章大跃进式的训练
荀宗文最近心情非常不错。
首先,因为后军前一段时间攻打李子寨时的糟糕表现,部队总算不用出去拔点,加上纪律松弛,成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猪一样快乐。
他自认为不是打仗带兵的料,这种找死的活还是让这些反贼去做吧。
说起来也是倒霉,他以前在洛阳呆得好好的,虽然是个没落的大家子弟,好歹也有功名在身,见官不跪,受人尊重。可事情坏就坏在好色贪杯上,闯军来的那天,他刚好在青楼喝了个烂醉如泥。闯军抓住他的时候,他还躺在地上拖着长长的口水。然后,闯军朝他头上浇水,不轻不重地用脚踢他。
睁开满是眼屎的醉眼,荀宗文非常不高兴,“我是荀秀才,尔等不可无礼。”
回答他的是一阵哄笑。
“找的就是你这种秀才,这里还缺一个知县征集大军粮草,你来做吧。我是李自成。”
清醒荀宗文才知道上了贼船,可刀架在脖子上,由不得他不做。后来,朝廷大军来了,他这个小秀才也成了反贼,逼不得已随大军退到这个鬼地方。
“倒霉,真是倒霉,彼其娘之!”荀先生难得地骂了一句,“早知道那天就随宗族里的人躲到山上去的。这下可好,背负反贼恶名,就算死了也进不了宗祠。”
烦恼的日子如此长久,快乐的日子还是有那么几天的。首先,他升官了,做了一个都尉,手头算是有了些实权。在起义军中,像他这样有身份有文化的人总是受人尊重的,升官也来得快一些。其次,他老婆要生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老婆的第一胎,菩萨保佑,一定要生个男孩。
闯军将士大多是被裹胁的百姓,拖家带口,整个家族被一锅端也是常事。荀宗文被闯军提拔为地方官,成为当地有名的反贼,随起义军转进的时候,怕家人受连累,索性带着老婆一起跟部队走了。
起义军家眷现在大多留在开封后方。荀宗文来得匆忙,等大军进驻朱仙镇,已来不及送走,只得留在军营中。同时留下的还有两千多妇女,统一安置在后军大营。后军嘛,干的就是后勤、运输、劳役的活儿。
荀夫人本是一普通农妇,相貌平平,住在军中却也不让人担心。闯军虽然军纪不好,但对自己军中的家眷还算照顾。
这一日,高原抱着一包东西跑过来,笑嘻嘻地说:“荀先生,有点事想请你帮忙。”
荀宗文摸了摸胡须,“高将军,你现在是高级将领,说这样的话岂不折杀了我,说吧,大家都是朋友,有事你吩咐就是。”
高原将东西往荀宗文手里一塞,“两件事情,第一,借一百步兵给我。其次,借一百斤火药给我。”
荀宗问吓了一跳,“没有闯王命令,士兵和军械可不能乱动,否则要被杀头的。”
“去你的,你我关系还用说。闯王那里我自去说,你只答应干还是不干。若答应,这东西就送给你。”
“什么东西这么不得了。”荀宗文将包袱一打开,眼睛就是一亮。里面是一套《金石录》,落款是赵明诚,看起来颇为古朴。
老荀立即欢喜起来,“甚好,甚好,终于有东西可读,这段日子可憋死我了。”军中一大群老粗,识字的没几个,加上大营管制很严,无令不得外出,要想找一本书看比登天还难。
老荀是个读书人,读书是他的业余爱好,没东西可读简直就要命。现在见到这么一套书籍,如何不欢喜异常。再说,这书看起来像是北宋正版,价值自然不菲。如果在洛阳,至少也能卖到上百两银子。高原的手笔倒不小,非常慷慨。
其实,高原也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他又读不懂古文,上次高夫人赏赐下不少东西,这书不知怎么得混在里面了,据说是洛阳福王府里的。想起来,荀宗文是个读书人,索性送了过来。
得了这件好东西,荀宗文也变得大方,“好说,好说,只要闯王答应,我自然帮忙。当然,如果有些布匹、衣料的就更好了。”老婆眼看就要生了,尿布、襁褓还没地方着落呢。
高原点头说没问题,要什么料子的,丝绸成不?
荀宗文想了想,说,还是棉布吧。
又过了一日,高原抱了一大堆布匹过来,并讨了李自成军令来调荀宗文部。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拿这一百来人训练自己的骑兵。
来骑兵营时,荀宗文部下官兵当时还挺高兴,这地方的饭菜管饱,而已敞开了吃。每人每天还有一钱银子可拿。
可一训练起来,大家才知道上了个大当。
高原将这一百人排列成一个方阵,让他们每人提一根三米长的棍子,然后命令手下骑兵一个个次第对步兵方阵进行攻击。为的就是训练骑兵和马匹的勇气。木棍头上裹了厚实的棉布,骑兵手上也只提了一根断棍做马刀。
高原的要求是真打,打死不论,还有奖励。
因为怕有伤亡,高原让骑兵匀出一百套铁甲给荀宗文部,然后又给步兵全身裹上棉背。
刚开始的时候,这一百步兵还非常高兴。反正对手只有一个人,一冲过来就撞在木棍森林之中,被直接戳到马下,疼得骑兵哇哇大叫。毕竟这么快速度,被这么多棍子刺中,滋味也非常不好受。
有的骑兵畏缩了,刚开始还跑得飞快,一冲到抢阵前下意识地一拉马,停了下来。
这个时候,一个满面络腮的中年瘦子冲上来对着那个骑兵就是一顿拳脚,口中喝骂,“日你娘的,给老子丢脸,打死你。”
然后,那个叫高原的光头蛮子冲上去喝止瘦子,“黄镇,不许打骂士兵。不过……今天没完成冲阵的的骑兵都没有饭吃。他的量奖励给后军的兄弟。”
后军那一百人都欢呼起来。要知道,骑兵每顿都有一斤肉吃。
如此过了一天,骑兵的士兵都被这群步兵刺得浑身淤青,渐渐有些发怒,开始不顾一切地朝前冲。
长枪发出劈啪的断裂声,几个步兵被撞得飞上半空,战马轰然倒地,骑士也摔到在地,被愤怒的步兵用木棍痛殴。
步兵队伍被连踩翻几个后终于又想出好办法,用枪刺马,反正一百多条枪同时刺出去,就算是头大象也得给我倒下。
骑士愿意朝前冲,马却不干,吃够苦头之后,马儿也学精明了,一冲到阵前就猛地刹车,将背上骑兵高高抛起,直接落到枪林之上。
好在所有人都是全身防护,倒没人受伤。就是疼得厉害。
道高一丈,魔高一尺。
骑兵也找到对付的好办法,冲锋前干脆用布将马的眼睛蒙上。反正现在大家的骑术都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即便将马蒙上眼睛,也能将马控制得很好。
这下,步兵可就倒霉了,被敌人连续冲击后,都开始溃退。
然后高原宣布,今天步兵的一钱银子取消。
人为人死,鸟为食亡,为了这一钱银子,步兵也拼命了!
如此又过几天。大家都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战斗。高原又让骑兵将马眼睛上的布取下,这下,马也适应了,不再看见前面的枪阵就停步不前,依然木头木脑地朝前冲,呆傻之处可比拟应宝。
荀宗文很悠闲,每天都喝和高原给他泡好的茶坐在远处观战,看了几天,从开始的不屑转为惊讶。最后佩服到五体投地,如此一来,高原的骑兵自然是战斗力提升到一个极高等级,连自己属下的步兵的战斗力也是水涨船高。日后若遇到官兵骑兵冲阵,不妨也使用这个长枪阵来对付。
荀宗文的思想还简单了些,真正的战斗同训练还是有所不同,至少在心理上而言是这样。真见了血,他的部队未必就能保持完整的阵形。
这一点在高原随后的训练中得到印证。
在骑兵们能够做到视敌人厚实的枪阵于无物,依旧面无表情地朝前冲锋时,高原觉得可以换一种方式。
单兵训练告一段落,开始组队。
过程很简单,荀宗文队布下一个圆阵,所有士兵背靠背持枪戳刺。高原让骑兵每十人一队绕圆阵跑一圈。
“要想不被人家刺下马来就将敌人砍倒。”
“不要停,不要躲闪,没用,这么多枪你怎么躲?用速度冲。”
“一个敌人只能砍一刀,剩下的事情交给后面的战友。”
十人小队效果很明显,旋风一样突击,一圈下来,步兵被砍倒一片。
“很好,就这样,第二个十人队……第三个……”
不片刻,步兵圆阵就溃散了。单个骑兵也许不算什么,但只要组合成一个整体,那威力实在是太可怕了。在连续不断的暴风骤雨式的冲击下,你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然后,荀宗文队今天的的一钱银子就化成了水。
吃饭的时候,步兵们都怨气冲天,“不干了,浑身疼。”,“没钱拿,浪费时间,这么多马,打不过的。”七嘴八舌,有骂娘的,有拍桌子的,有摔碗的。
荀宗文看着乱糟糟的部下,大摇其头。
好在荀宗文的士兵仅仅抱怨了一天。第二天的训练强度很低,而且有趣,所有人都爱上这个训练。
那一百多斤火药被高原制成无数个小包,又挖了条壕沟,让步兵们躲藏在里面,将火药包点燃朝外面扔。而骑兵则排着长队从壕沟上冲过。
这下,步兵们可就开心了,特别是马受惊时将背上骑兵甩下的情形简直让人痛快。爆炸声、火光、硝烟,不要说是马,连人都会被吓坏的。
这几天,步兵的伙食越来越好,银子也拿到手软。
不过,随着马儿对这种场景的进一步熟悉。这些聪明的大畜生突然发现,步兵们扔出去的火药包除了声音大点,冒点烟,对自己根本就没任何伤害。
于是,所有的马都无视壕沟下的步兵,长啸一声冲他们头上跃过。
马背上的骑兵也是一声长笑,甚至将口水朝下吐。
“坦之,你这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训练?”荀宗文很是不解。
高原一笑,“为对付敌人的枪炮。”上次在通许,刘宗敏部遇到左良玉的三眼铳。真正死于枪弹的没几个,大多数都是被受惊的马甩下活活踩死的。
明军的火器装备率很高,高原可不想在未来的朱仙镇大战中,自己的队伍被人家一阵排枪就打垮了。
马儿终究是畜生,只要让它们对枪炮审美疲劳就够了。
荀宗文以手扶额,“坦之真是大才,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
一千头羊很快吃光,训练总算告一个段落。所有的人都胖了,这人以前若是饿得狠了,一但放开了大鱼大肉地吃,身体中的饥饿信号还没解除,身上的肉自然可劲地长。
当初高原参军时因为还没长开,也被连长饿了一周,到后来放开了吃,一下子壮了一圈。中国人从来不缺少智慧,这些非常规手段和偏方更是奇妙无比。
黄镇的变化最大,这个中年人居然开始长肉了,消瘦的脸颊开始饱满起来。而黄大牛和应宝这两个小孩子更是一天一个样,已经有点男子汉的味道。
带着一身淤青,一身肌肉,一大笔银子,荀宗文的士兵满意而回。
这次训练的直接后果是两支队伍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当然,也有不和谐的消息,高原队有三个士兵断了腿,十个士兵受了内伤,至于身上的小伤,那是无人幸免。连王滔和黄镇他们也是浑身疼痛。
休息了两天,高原开始复杂地形训练,带着部队满世界乱跑。这下可就痛快了,通过这段时间的磨合,马匹都认主了,驾御起来也是十分顺手。
可跑了一天下来,众人又吃不消,说大腿和屁股都磨破了,疼得厉害。原来,众人一上马都将双腿使劲地夹在马鞍上,这么快速地跑下来,如何经受得住?
实际上,快速冲锋时,骑士应该将双脚使劲踏在马镫上,身体悬空随着马匹的奔跑上下起伏。
这下,高原才意识到,就真正骑术而言,这群人还差得远。便放下了急于求成的心思,耐心地指导起他们的马术。
这东西没几年可练不出来,拿锄头大家都成,很多人以前还没见过马呢,要想让他们短时间达到草原民族的水平没任何可能。
不过,就目前的训练水平,参加朱仙镇大战足够了。如果能够在大战之前能有一次实战锻炼队伍就最好不过。
第五章 傅山
第五章傅山
吹过耳边的风沉闷而空洞,眼前的一切好象属于另外一个世界,遥远而陌生。夕阳之下,河堤上长草正黄,远远望去,仿佛是干旱土地上燃起的一片烈火,夹杂着黄沙的风顺着旱河河道萧飒而过。
春天的干旱仿佛没有尽头。都四月了,预料中的雨水居然迟迟未到。开封的麦子现在都旱死了吧?
傅山浑身是汗地坐在地上,一身难受得像是要散架。浓重的血腥味、汗臭、和低低的哭号随风传来,让他呼吸困难。到处都是人,几百人都坐在地上,目光呆滞,面色发青,浑身都是血迹和泥污。这情形让他想起在山西替祖先迁墓时挖出的那具僵尸,也是这样木木地坐在地上。
完了!
傅山心中一阵悲哀。
我还真是倒霉,好好地在山西呆着屁事没有,跑河南来做什么呀?一来就遇到闯贼围城,打了个不亦乐乎。
好在朝廷的援兵已经开到,有十八万之众,号称四十万,军势鼎盛。
无奈,开封和援兵之间隔着李闯大营,援兵屡次突击,一连三月,竟不能前进一步。
而这个时候的开封,在经过长达半年的战斗之后,死伤惨重,已经快坚持不下去了。
为策应朱仙镇的朝廷大军,周王殿下拿出二十万两银子在开封招募了四千勇士,准备同丁启睿大人的大军来一个东西对进。恰好,傅山正在周王府中做客,他也是功名利禄心切,居然做了他的官吏,被派出战。
当天,大军出发。
刚开始还挺顺利,罗汝才的叫花子军根本不经打,一突就破,加上这支部队人少,目标小,居然顺利地从开封冲了出去。
突破重围的欢喜让所有人精神大振,一口气跑了一百多里,眼见着就要将李自成的整个防区穿透。奇怪的事情出现了,预料中的丁启睿接应部队并没有出现,这只部队陷入了重围之中。这个时候,军队又累又饿,再加上敌人的战斗力强悍,居然一触即溃,四千人只剩下六百。
他也做了人家俘虏。
被收缴了武器之后,所有的人都被集中在这个低地上,疲惫地挤成一堆。这里本是一片河滩,因为大旱,河里的水已经很小,缩成窄窄的一线,懒洋洋地流淌。没说的地方到处都是裂口,又深又长,风一吹,黄沙泛起。河堤上全是闯军,手中的武器在夕阳下明亮耀眼,
为了防止降兵暴乱,闯军甚至将鹿砦推来,将这一处河滩团团围住。
当真是连一只苍蝇也飞不出去。
一支大旗帜在落日下血红地招摇,上书:率标前果毅将军刘。
“**你妈,身上也不带钱,你还他妈是将军呢,穷成这个吊样子。老子剁了你。”一个粗鲁的声音大吼,间夹着棍棒的呼啸和惨烈的叫声。
“刘异地,刘宗敏外甥,李自成亲军前标果毅将军。”整理了一下脑中的资料,傅山心中发苦。作为周王的幕僚,傅山手中有一套完整的闯贼军官资料。这个叫刘异地的家伙生性残暴,每每以杀戮为乐。当初在洛阳烹食福王就是他出的主意。为了锻炼士兵胆气,这个家常带着军队将一个村子围住,让新兵进去杀人。因此,闯王亲军前标虽然人不多,战斗力却非常强悍。
而这支队伍根本就没有留俘虏的习惯,一抓到俘虏并不急于动手,他喜欢一点一点地将敌人折磨至死。级别越高,死得越慢。
看来,这回是凶多吉少了。而且,在死之前肯定要受到残酷的折磨。
躲在一个士兵身后,傅山悄悄抬头看去。河堤之上正竖着一个巨大的木架,木架前,一个矮壮汉子正挥舞着一根木棍朝架子上那人使劲抽打。棍子很细,上面钉着密密麻麻的铁钉,每一棍下去都带起一片血肉。
受刑之人正是周王府军官朱别,也是一个有名的猛士。无奈一天之内数场血战,浑身是伤,终于落在了刘异地之手。在经过短暂甄别之后,他亲被剥了个精光,吊在木架上,被反复毒打,终于昏厥过去。
刘异地见朱别昏迷,冷笑一声,端起身边的的一盆热水就朝朱别已经被打折的双腿泼去。
“啊!”惨烈的嘶叫传来,让坐在河滩上的俘虏都同时一颤。
“妈的,居然不带钱?”刘异地非常愤怒,“否则老子给你一个痛快。你***还当什么军官,老子活剐了你。”
朱别微微动了动,突然蹬大眼睛,大声叫道:“刘异地。落在你手里我没话说,我手下的士卒都是敢战之士,请你……请你留他们一命。”
“呓,你在说什么。***,你是在求情吗?”刘异地一呆。
朱别继续大声道,“刘异地,我是朝廷命官,落到你手中本就没打算活。可士兵们是无辜的,当兵?( 猎明 http://www.xlawen.org/kan/1333/ )
而东北那边却是另外一种模样。
明和后金的松山之战刚结束。此役,明军损失惨重,被斩杀的明朝官兵多达五万余人,被缴获战马七千匹,甲胄万副。吴三桂等人虽然逃出重围,却已成无兵无将的光杆司令。至于洪承酬大人则被牢牢围在松山,盼星星盼月亮,盼朝廷快点派援兵救命。
此战是明和后金交战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后金已经完全掌握了主动,而明朝已经回天无术了。
围困松山、锦州的后金也是困难重重,天气非常寒冷,后勤也跟不上,为麻痹明朝那个心智不健全的皇帝突然提出议和。
崇祯皇帝本来已经开始组织救援松、锦两地,接到黄太极的议和请求之后思维陷入,不知何去何从。
于是,朝廷官僚开始为和、战打起了旷日持久的口水战,一时间,两派相互攻衅,直接上升到人格高度。热闹归热闹,惟独没有人想起困守松山、锦州的士兵。
等朝廷终于决定议和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松山副将夏成德秘密派人往后金大营联络豪格、多铎,打开城门,放后金兵入城。洪承酬等文武官员全数落入敌手。
松山失陷,锦州也就不保。松、锦本为一体,已经坚守锦州大半年的祖大寿也坚持不住开城投降了。
至此,山海关以北的防线被迫退到宁远。
这次大败,并非明军无能,也非将士不勇,实在是朝廷的口水仗太可怕了,国家的元气就这样一点一点在官僚们的舌头和私人意气中消耗殆尽。
国祚已休,明失其鹿。
……
接到这两个消息,高原不为人知的叹息一声,一个庞大的王朝终于要崩塌了,想当初朱重八、徐达等人是何等的英雄豪杰,想不到后代却如此不济。其兴也勃勃,其亡也忽焉。
如果没记错,今天秋天会有一场大蝗灾,所谓大旱之后有大蝗,以至河南一省饥民无数,这也是李自成最后放弃河南南下襄阳的原因之一。高原觉得是时候提醒闯王多准备些粮食,以免将来措手不及。更重要的是,闯王军一直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现在河南大部分都落入义军之手,正该好好经营。流动作战固然是一个克敌制胜的法宝,但真正要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就都有自己的根据地。想当初,解放军的三大战役不也是靠老百姓的手推车一车一车地推出来的吗?
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有钱有粮有兵源,大事可成。
不过,这都是后话,高原还有更紧迫的任务-----训练这只刚经过通许血战的骑兵。
上次大战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闯王很爽快地将这支骑兵交给高原带领,也提拔他做了中权亲军帅标后威武将军。
这大概得益于自己那一场漂亮的胜利,或者说救了闯王的命吧。
很奇怪,那些将军们大多不怎么待见高原。
这可以理解,高原是一个新人,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还需要时间。
不过,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高原现在这支骑兵在经过通许血战之后已经被打残,回老营时只剩八百骑,急需补充兵员、马匹和器械。兵员没问题,老营有六万多士兵,够是敢战之士,器械也不缺。马匹是个问题,营中还有两千多匹军马,大多是劣马,不堪使用,但目前就这点家底子,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不能唯武器论,小米加步枪不一样打赢武装到牙齿的美敌?如果能将那两千多匹马弄到手,招一批士兵,一个崭新的骑兵部队就建立起来了。
可一提这件事情,刘宗敏就来了个置之不理。反说,你现在已经这么多兵了,还想做什么?闹得高原心中大为不快。
一怒之下,便亲自去找闯王,却不想根本就见不到李自成的面。每次去,牛金星都打着哈哈,说,高将军别急,不就是军马吗,闯王也在考虑给你补充。不过,你看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那两千多匹马也不行,当驮马可以,上战场冲锋就怂了。再说,全给了你,后勤运输还怎么保障,全靠骡子、驴子么?
牛金星最近很得宠,有闯王麾下第一人的味道。
对这个家伙未来在北京的表现,高原无比鄙视。这家伙一进北京就迅速腐败,架子极大不说,还死命捞钱,坏事做绝。活脱脱一个混进革命队伍的野心家,小地主阶级,起义军最恶劣的败坏者。谈起人品来,简直是坏到极点。若真要纯洁队伍,这种人应该第一时间清理掉。
不过,人家现在是高官,军队最讲究服从,高原也很无奈。可总觉得牛金星眼睛里闪烁着狡黠的精光,看得久了心头有些发毛。
同他自然是能少说话就少说话。说起来这个时期的高原还算质朴,对于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是避之惟恐不及,也缺少一定的交际能力。
无兵无马,只能闷头练兵,好歹手中还有八百骑。若练好了,也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兵不在多,而在精。至于这八百人,虽然都是精锐,但以高原的目光看起来却都不合格,至少不是一个合格的骑兵。
兵者,首重服从。
这八百人若站在地上,让他们令行禁止没任何问题。但一上了马却是另外一种光景,马可听不懂高原的命令。
有了军饷,加上高原宣布,将来若有缴获,官兵平均分配,手下骑士的积极性很高。
为了让手下将士熟悉马性,所有的人都吃住在马上。刚开始,大家还觉得新鲜,不就是骑在马背上而已。可时间一久,就有些受不了,特别是瞌睡时,不断有人从马上掉下来。
好在马儿通人性,相处的时间久了,同主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人马配合得很好。后来,甚至有骑兵说,这马儿简直就神了,只要主人心念一动,还没下指令,马就自动做出主人想要的动作,简直就像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
听到这里,高原很是高兴,人马配合的问题解决好了,接下来该培养战士们的组织纪律性。而最好练方法就是----队列训练。-----不但是人,连马也要参加。
第三章 训练
第三章训练
实际上,大多数骑手都是仓促从各军选拔出来的精兵,战斗力和身体都是非常好的。最主要的是,这些家伙心理素质极棒,这一点从上次通许血战中就可以看出。当时骑兵的伤亡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六十,队伍也刚从包围圈中跳出,可以说军无战心。本来,刚从生死线上逃脱,任何人都会大大地松一口大气。而后,闯王却命令他们调头杀回去。如果换成这个时代任何一只队伍,只怕早就崩溃了。
这里虽然有闯王的威信以及对高原高超战术的信任的因素,但也可以充分说明,这是一群无视自己生死的铁军。
高原在接手这次队伍的时候也学后世的军官找这些士兵谈过几次话,不知怎么的说到这上面,那些士兵回答说,当时也没想过其他,反正上头有命令下来,执行就是。这些年,杀人和被人杀都已经麻木了。
说完话,这些士兵都大笑起来,并得意地对高原说,这个骑兵队的每一个人手上起码都沾了十个人的鲜血。这么多年过去,生死都看得淡了。
无论如何,这八百人都是合格的士兵,至少在精神上如此。
但高原还是看出不好的苗头,这群士兵仅仅是因为杀戮太多而变得麻木,其实并没有什么主动进攻的欲望和胜利的决心。
而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种对自己的信任和对胜利的渴望。
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训练来作为保障。
那天晚上的血战还是暴露出许多不足。首先,军队的纪律性就不行,特别是在组织拐子马冲阵时,还是有人畏缩了,队伍也有些混乱。还好,所有的人都被绳子串在一起,想逃也没办法脱离队伍,高原组织的攻击阵形分成三个梯次,一次强于一次,不断叠加。其次,明军也没想到闯军会杀个回马枪,一时没有组织好防御。诸多因素累计在一起,总算将敌人击溃。
现在回想起来,高原还是出了一身冷汗,若当时任何一个因素出一点问题,等待闯军的就是全军覆灭的下场。实际上,当初的闯军已经脱离险境,伤亡巨大,士气不振,正该脱离战场回老营休整。而自己仅仅为了建立个人功勋,就拿这么多条人命去冒险。出发点首先就有问题。
还好终于取得胜利,一好百好。
这事也给了高原一个教训:第一,个人英雄主意要不得,个人利益永远要服从集体利益;二,在没有彻底训练好队伍之前,不能同敌决战。
首先,骑兵的编制需要改变。以前,闯王的军制比较混乱,沿用明军的编制,但很多地方却有些不同,今天加一点,明天改一点,加入了不少起义军自己的东西。这一套军制复杂混乱,指挥起来也有些让人头疼。封建时代的军队传达军令主要靠旗语、金鼓。对这一套指挥系统高原还有些摸不清楚头脑。他在军中也没什么朋友,去问别人也只有遭白眼的份。
后来还是请教了荀宗文来弄明白,荀宗文虽然是个文人,但脑瓜子很灵,什么东西一看就明白,加上在地方上又颇有地位,对明朝军政上那一套门清。感念高原的救命之恩,荀先生也知无不言。
弄明白了这一套战场通讯系统之后,高原才算对冷兵器战争有了一个大体的概念。
但这一套通讯系统是大兵团作战时才使用的,用到这个八百人的小队伍上却不太使用。说起来也是,这八百人骑马堆在一起也不过占地三十亩的样子,只要嗓门够大,上令下达应该没问题。
关键是要让他们形成战斗力。
作为一个从后代穿越而来的军人,高原深刻的明白一点,千军万马的战场上,个人的勇武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取得一场战役胜利的关键是纪律,而纪律这东西实施的关键是下级军官。
回来之后,高原对骑兵队伍的军制做了点改变,对外,以前那套军制还存在,但实施时却弄得非常简单。每十人为一组,设一个十夫长,十小队上设一个百夫长,再上面就是千夫长。哪个士兵出了问题,直接追究十夫长的责任,小队出问题,追究百夫长的责任,如此类推。
为了让下级军官更好地掌握部队,高原还想出了一个好法子。将所有的马按颜色区分,尽量做到每一个百人队的马匹颜色统一。这法子也简单,就算在混乱的战场上,士兵也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部队,军官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下属。
高原手里现在也算有点钱,可以给大家发军饷。而且,将来的战斗中还会有缴获,对金钱他没什么概念,手中有钱恨不得全花出去。发了军饷之后,还剩一点,干脆拿这笔钱练兵,到时候做为奖励发下去。训练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光靠军队配发的那点高粱、小米是提供不了足够热量的。高原也不小气,直接找主管后勤的军需官要肉。那军需官却是一副不理不睬模样,弄得高原很是恼火。回营之后高原很是生气,同众军官说起这事,黄镇一笑,说,蛮子叔这事很简单,只要给他一点好处就成。要不这样,你分点珠宝给我,我自去帮你将这件事办好。
高原无奈道,你去吧,便递给黄镇递上一包珠宝玉器。这些东西反正也变不成现金,不如当人情送出去。
军需官在这事上还算大方,收了黄镇的好处,大笔一挥,卖给高原一千头山羊。反正这些肉食也要发下去,给谁都是给。闯王很重视这批骑兵,给他们好的待遇也算正常。
高原心中非常不爽,好好一件事要靠贿赂才能办好,这还是义军吗,那个军需官怎么看都像是封建王朝的官吏。
有了肉,大家的积极性很高。
问题一解决,就开始实际的战术训练。
直接训练劈砍和马术显然不现实,对习惯了散兵游勇式的战斗模式的起义军战士,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服从性。
而培养服从性的最好办法是队列训练。
队列训练虽然看起来简单,可目的性极强:就是反复机械地重复一个动作,直到士兵形成条件反射。一旦军官的命令下达,不用经过大脑,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去完成这个命令。
不但人,连马也如此。
因此,一开始,高原就让所有的骑兵骑着马整天在外面排队,让马在骑手的控制下慢慢前进,大有奥运会马术比赛中盛装舞步的味道。
上马就是一阵狂奔很简单,可眼前这只队伍跑上几十里没问题,时间一长,只怕队伍就要散了。还是先慢后快吧,骑手和马匹也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如此排队、转圈、折返折腾了十天,队伍总算有些模样。
然后是劈砍练习,总共只有三个动作:前四十五度直劈,借助马力平削,回身十五度斜砍。
这几个动作也要配合着队列反复练习。
刀光闪亮,很是悦目。
一开初,所有的人都不理解,觉得这事太乏味,没意思。甚至有人说,这东西不实用,简直就是杂耍。在他们看来,骑兵就是骑马冲上去对着敌人一阵乱砍,如此而已。
实不实用他们自然也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军人只需要回答“是”,而不是问“为什么”。高原也不手软,做不好的人直接饿饭,虽然他规定军官不许打骂士兵,但基本的惩罚还是需要的。士兵做不好,十夫长连坐。十人队做不好,百夫长连坐。
看到别人都嘴角流油地吃羊肉,喝羊汤,自己却饿得头昏眼花,士兵们也就听话了。物质永远高于意识,一点点物质鼓励比说一千遍空话大话都管用。
至今高原都还记得新兵连时的辛苦。同那时比起来,目前的训练根本就不算什么。
在这一段时间中,闯军继续扫清朱仙镇外围的军事行动。鉴于上一次后军的拙劣表现,李自成索性出动中军主力,以雷霆万钧之势出击,一口气将老营附近的几个点扫荡一空。连坚固的李子寨也被他们烧成废墟。
完成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之后,李自成这才想起高原这支骑兵部队,顺道过来看了两眼,见高原弄的这一套很是费解,问高原这是在做什么。
高原忙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同闯王说了,道:“以我看,这支部队很不合格,没一定的训练可上不了战场。”并提出队伍还需要补充马匹和士卒。
李自成哈哈一笑,说,马没有了,以后有缴获就给你。至于要人,很简单,到时侯你自己去挑。
“不过,马上就要开战了,你的兵还是快点给我练出来才成。依我看,这支骑兵就很精锐。”闯王受时代局限,还没见识过优秀骑兵队伍的威力。依他看,左良玉的骑兵已经算是精锐了,世界上最强的骑兵也不过建州后金。反正又不需要同建州人打仗,能够对付左良玉就够了。至于另外一个世界的哥萨克骑兵、波兰翼骑兵、马木流克骑兵,那是李自成所不能想象的。
但高原却有一个很强烈的渴望,希望这支军队将来能够同建州后金骑兵一较高下。实际上,如果历史的大方向不变,两支队伍迟早是要碰面的。这就是宿命。
明朝反动统治固然是一个凶恶的敌人,但我们的旗帜上应该写下这么一句,“最危险的敌人来自北方。”
早做准备永远也不回陷于被动,不谋长久者,不足谋一时。
要组建一支天下无敌的骑兵,没有三年搞不成。
现在的形势很紧迫,也没有时间让高原慢慢练兵。
那么,该进入实战阶段的训练了。
第四章 大跃进式的训练
第四章大跃进式的训练
荀宗文最近心情非常不错。
首先,因为后军前一段时间攻打李子寨时的糟糕表现,部队总算不用出去拔点,加上纪律松弛,成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猪一样快乐。
他自认为不是打仗带兵的料,这种找死的活还是让这些反贼去做吧。
说起来也是倒霉,他以前在洛阳呆得好好的,虽然是个没落的大家子弟,好歹也有功名在身,见官不跪,受人尊重。可事情坏就坏在好色贪杯上,闯军来的那天,他刚好在青楼喝了个烂醉如泥。闯军抓住他的时候,他还躺在地上拖着长长的口水。然后,闯军朝他头上浇水,不轻不重地用脚踢他。
睁开满是眼屎的醉眼,荀宗文非常不高兴,“我是荀秀才,尔等不可无礼。”
回答他的是一阵哄笑。
“找的就是你这种秀才,这里还缺一个知县征集大军粮草,你来做吧。我是李自成。”
清醒荀宗文才知道上了贼船,可刀架在脖子上,由不得他不做。后来,朝廷大军来了,他这个小秀才也成了反贼,逼不得已随大军退到这个鬼地方。
“倒霉,真是倒霉,彼其娘之!”荀先生难得地骂了一句,“早知道那天就随宗族里的人躲到山上去的。这下可好,背负反贼恶名,就算死了也进不了宗祠。”
烦恼的日子如此长久,快乐的日子还是有那么几天的。首先,他升官了,做了一个都尉,手头算是有了些实权。在起义军中,像他这样有身份有文化的人总是受人尊重的,升官也来得快一些。其次,他老婆要生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老婆的第一胎,菩萨保佑,一定要生个男孩。
闯军将士大多是被裹胁的百姓,拖家带口,整个家族被一锅端也是常事。荀宗文被闯军提拔为地方官,成为当地有名的反贼,随起义军转进的时候,怕家人受连累,索性带着老婆一起跟部队走了。
起义军家眷现在大多留在开封后方。荀宗文来得匆忙,等大军进驻朱仙镇,已来不及送走,只得留在军营中。同时留下的还有两千多妇女,统一安置在后军大营。后军嘛,干的就是后勤、运输、劳役的活儿。
荀夫人本是一普通农妇,相貌平平,住在军中却也不让人担心。闯军虽然军纪不好,但对自己军中的家眷还算照顾。
这一日,高原抱着一包东西跑过来,笑嘻嘻地说:“荀先生,有点事想请你帮忙。”
荀宗文摸了摸胡须,“高将军,你现在是高级将领,说这样的话岂不折杀了我,说吧,大家都是朋友,有事你吩咐就是。”
高原将东西往荀宗文手里一塞,“两件事情,第一,借一百步兵给我。其次,借一百斤火药给我。”
荀宗问吓了一跳,“没有闯王命令,士兵和军械可不能乱动,否则要被杀头的。”
“去你的,你我关系还用说。闯王那里我自去说,你只答应干还是不干。若答应,这东西就送给你。”
“什么东西这么不得了。”荀宗文将包袱一打开,眼睛就是一亮。里面是一套《金石录》,落款是赵明诚,看起来颇为古朴。
老荀立即欢喜起来,“甚好,甚好,终于有东西可读,这段日子可憋死我了。”军中一大群老粗,识字的没几个,加上大营管制很严,无令不得外出,要想找一本书看比登天还难。
老荀是个读书人,读书是他的业余爱好,没东西可读简直就要命。现在见到这么一套书籍,如何不欢喜异常。再说,这书看起来像是北宋正版,价值自然不菲。如果在洛阳,至少也能卖到上百两银子。高原的手笔倒不小,非常慷慨。
其实,高原也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他又读不懂古文,上次高夫人赏赐下不少东西,这书不知怎么得混在里面了,据说是洛阳福王府里的。想起来,荀宗文是个读书人,索性送了过来。
得了这件好东西,荀宗文也变得大方,“好说,好说,只要闯王答应,我自然帮忙。当然,如果有些布匹、衣料的就更好了。”老婆眼看就要生了,尿布、襁褓还没地方着落呢。
高原点头说没问题,要什么料子的,丝绸成不?
荀宗文想了想,说,还是棉布吧。
又过了一日,高原抱了一大堆布匹过来,并讨了李自成军令来调荀宗文部。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拿这一百来人训练自己的骑兵。
来骑兵营时,荀宗文部下官兵当时还挺高兴,这地方的饭菜管饱,而已敞开了吃。每人每天还有一钱银子可拿。
可一训练起来,大家才知道上了个大当。
高原将这一百人排列成一个方阵,让他们每人提一根三米长的棍子,然后命令手下骑兵一个个次第对步兵方阵进行攻击。为的就是训练骑兵和马匹的勇气。木棍头上裹了厚实的棉布,骑兵手上也只提了一根断棍做马刀。
高原的要求是真打,打死不论,还有奖励。
因为怕有伤亡,高原让骑兵匀出一百套铁甲给荀宗文部,然后又给步兵全身裹上棉背。
刚开始的时候,这一百步兵还非常高兴。反正对手只有一个人,一冲过来就撞在木棍森林之中,被直接戳到马下,疼得骑兵哇哇大叫。毕竟这么快速度,被这么多棍子刺中,滋味也非常不好受。
有的骑兵畏缩了,刚开始还跑得飞快,一冲到抢阵前下意识地一拉马,停了下来。
这个时候,一个满面络腮的中年瘦子冲上来对着那个骑兵就是一顿拳脚,口中喝骂,“日你娘的,给老子丢脸,打死你。”
然后,那个叫高原的光头蛮子冲上去喝止瘦子,“黄镇,不许打骂士兵。不过……今天没完成冲阵的的骑兵都没有饭吃。他的量奖励给后军的兄弟。”
后军那一百人都欢呼起来。要知道,骑兵每顿都有一斤肉吃。
如此过了一天,骑兵的士兵都被这群步兵刺得浑身淤青,渐渐有些发怒,开始不顾一切地朝前冲。
长枪发出劈啪的断裂声,几个步兵被撞得飞上半空,战马轰然倒地,骑士也摔到在地,被愤怒的步兵用木棍痛殴。
步兵队伍被连踩翻几个后终于又想出好办法,用枪刺马,反正一百多条枪同时刺出去,就算是头大象也得给我倒下。
骑士愿意朝前冲,马却不干,吃够苦头之后,马儿也学精明了,一冲到阵前就猛地刹车,将背上骑兵高高抛起,直接落到枪林之上。
好在所有人都是全身防护,倒没人受伤。就是疼得厉害。
道高一丈,魔高一尺。
骑兵也找到对付的好办法,冲锋前干脆用布将马的眼睛蒙上。反正现在大家的骑术都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即便将马蒙上眼睛,也能将马控制得很好。
这下,步兵可就倒霉了,被敌人连续冲击后,都开始溃退。
然后高原宣布,今天步兵的一钱银子取消。
人为人死,鸟为食亡,为了这一钱银子,步兵也拼命了!
如此又过几天。大家都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战斗。高原又让骑兵将马眼睛上的布取下,这下,马也适应了,不再看见前面的枪阵就停步不前,依然木头木脑地朝前冲,呆傻之处可比拟应宝。
荀宗文很悠闲,每天都喝和高原给他泡好的茶坐在远处观战,看了几天,从开始的不屑转为惊讶。最后佩服到五体投地,如此一来,高原的骑兵自然是战斗力提升到一个极高等级,连自己属下的步兵的战斗力也是水涨船高。日后若遇到官兵骑兵冲阵,不妨也使用这个长枪阵来对付。
荀宗文的思想还简单了些,真正的战斗同训练还是有所不同,至少在心理上而言是这样。真见了血,他的部队未必就能保持完整的阵形。
这一点在高原随后的训练中得到印证。
在骑兵们能够做到视敌人厚实的枪阵于无物,依旧面无表情地朝前冲锋时,高原觉得可以换一种方式。
单兵训练告一段落,开始组队。
过程很简单,荀宗文队布下一个圆阵,所有士兵背靠背持枪戳刺。高原让骑兵每十人一队绕圆阵跑一圈。
“要想不被人家刺下马来就将敌人砍倒。”
“不要停,不要躲闪,没用,这么多枪你怎么躲?用速度冲。”
“一个敌人只能砍一刀,剩下的事情交给后面的战友。”
十人小队效果很明显,旋风一样突击,一圈下来,步兵被砍倒一片。
“很好,就这样,第二个十人队……第三个……”
不片刻,步兵圆阵就溃散了。单个骑兵也许不算什么,但只要组合成一个整体,那威力实在是太可怕了。在连续不断的暴风骤雨式的冲击下,你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然后,荀宗文队今天的的一钱银子就化成了水。
吃饭的时候,步兵们都怨气冲天,“不干了,浑身疼。”,“没钱拿,浪费时间,这么多马,打不过的。”七嘴八舌,有骂娘的,有拍桌子的,有摔碗的。
荀宗文看着乱糟糟的部下,大摇其头。
好在荀宗文的士兵仅仅抱怨了一天。第二天的训练强度很低,而且有趣,所有人都爱上这个训练。
那一百多斤火药被高原制成无数个小包,又挖了条壕沟,让步兵们躲藏在里面,将火药包点燃朝外面扔。而骑兵则排着长队从壕沟上冲过。
这下,步兵们可就开心了,特别是马受惊时将背上骑兵甩下的情形简直让人痛快。爆炸声、火光、硝烟,不要说是马,连人都会被吓坏的。
这几天,步兵的伙食越来越好,银子也拿到手软。
不过,随着马儿对这种场景的进一步熟悉。这些聪明的大畜生突然发现,步兵们扔出去的火药包除了声音大点,冒点烟,对自己根本就没任何伤害。
于是,所有的马都无视壕沟下的步兵,长啸一声冲他们头上跃过。
马背上的骑兵也是一声长笑,甚至将口水朝下吐。
“坦之,你这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训练?”荀宗文很是不解。
高原一笑,“为对付敌人的枪炮。”上次在通许,刘宗敏部遇到左良玉的三眼铳。真正死于枪弹的没几个,大多数都是被受惊的马甩下活活踩死的。
明军的火器装备率很高,高原可不想在未来的朱仙镇大战中,自己的队伍被人家一阵排枪就打垮了。
马儿终究是畜生,只要让它们对枪炮审美疲劳就够了。
荀宗文以手扶额,“坦之真是大才,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
一千头羊很快吃光,训练总算告一个段落。所有的人都胖了,这人以前若是饿得狠了,一但放开了大鱼大肉地吃,身体中的饥饿信号还没解除,身上的肉自然可劲地长。
当初高原参军时因为还没长开,也被连长饿了一周,到后来放开了吃,一下子壮了一圈。中国人从来不缺少智慧,这些非常规手段和偏方更是奇妙无比。
黄镇的变化最大,这个中年人居然开始长肉了,消瘦的脸颊开始饱满起来。而黄大牛和应宝这两个小孩子更是一天一个样,已经有点男子汉的味道。
带着一身淤青,一身肌肉,一大笔银子,荀宗文的士兵满意而回。
这次训练的直接后果是两支队伍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当然,也有不和谐的消息,高原队有三个士兵断了腿,十个士兵受了内伤,至于身上的小伤,那是无人幸免。连王滔和黄镇他们也是浑身疼痛。
休息了两天,高原开始复杂地形训练,带着部队满世界乱跑。这下可就痛快了,通过这段时间的磨合,马匹都认主了,驾御起来也是十分顺手。
可跑了一天下来,众人又吃不消,说大腿和屁股都磨破了,疼得厉害。原来,众人一上马都将双腿使劲地夹在马鞍上,这么快速地跑下来,如何经受得住?
实际上,快速冲锋时,骑士应该将双脚使劲踏在马镫上,身体悬空随着马匹的奔跑上下起伏。
这下,高原才意识到,就真正骑术而言,这群人还差得远。便放下了急于求成的心思,耐心地指导起他们的马术。
这东西没几年可练不出来,拿锄头大家都成,很多人以前还没见过马呢,要想让他们短时间达到草原民族的水平没任何可能。
不过,就目前的训练水平,参加朱仙镇大战足够了。如果能够在大战之前能有一次实战锻炼队伍就最好不过。
第五章 傅山
第五章傅山
吹过耳边的风沉闷而空洞,眼前的一切好象属于另外一个世界,遥远而陌生。夕阳之下,河堤上长草正黄,远远望去,仿佛是干旱土地上燃起的一片烈火,夹杂着黄沙的风顺着旱河河道萧飒而过。
春天的干旱仿佛没有尽头。都四月了,预料中的雨水居然迟迟未到。开封的麦子现在都旱死了吧?
傅山浑身是汗地坐在地上,一身难受得像是要散架。浓重的血腥味、汗臭、和低低的哭号随风传来,让他呼吸困难。到处都是人,几百人都坐在地上,目光呆滞,面色发青,浑身都是血迹和泥污。这情形让他想起在山西替祖先迁墓时挖出的那具僵尸,也是这样木木地坐在地上。
完了!
傅山心中一阵悲哀。
我还真是倒霉,好好地在山西呆着屁事没有,跑河南来做什么呀?一来就遇到闯贼围城,打了个不亦乐乎。
好在朝廷的援兵已经开到,有十八万之众,号称四十万,军势鼎盛。
无奈,开封和援兵之间隔着李闯大营,援兵屡次突击,一连三月,竟不能前进一步。
而这个时候的开封,在经过长达半年的战斗之后,死伤惨重,已经快坚持不下去了。
为策应朱仙镇的朝廷大军,周王殿下拿出二十万两银子在开封招募了四千勇士,准备同丁启睿大人的大军来一个东西对进。恰好,傅山正在周王府中做客,他也是功名利禄心切,居然做了他的官吏,被派出战。
当天,大军出发。
刚开始还挺顺利,罗汝才的叫花子军根本不经打,一突就破,加上这支部队人少,目标小,居然顺利地从开封冲了出去。
突破重围的欢喜让所有人精神大振,一口气跑了一百多里,眼见着就要将李自成的整个防区穿透。奇怪的事情出现了,预料中的丁启睿接应部队并没有出现,这只部队陷入了重围之中。这个时候,军队又累又饿,再加上敌人的战斗力强悍,居然一触即溃,四千人只剩下六百。
他也做了人家俘虏。
被收缴了武器之后,所有的人都被集中在这个低地上,疲惫地挤成一堆。这里本是一片河滩,因为大旱,河里的水已经很小,缩成窄窄的一线,懒洋洋地流淌。没说的地方到处都是裂口,又深又长,风一吹,黄沙泛起。河堤上全是闯军,手中的武器在夕阳下明亮耀眼,
为了防止降兵暴乱,闯军甚至将鹿砦推来,将这一处河滩团团围住。
当真是连一只苍蝇也飞不出去。
一支大旗帜在落日下血红地招摇,上书:率标前果毅将军刘。
“**你妈,身上也不带钱,你还他妈是将军呢,穷成这个吊样子。老子剁了你。”一个粗鲁的声音大吼,间夹着棍棒的呼啸和惨烈的叫声。
“刘异地,刘宗敏外甥,李自成亲军前标果毅将军。”整理了一下脑中的资料,傅山心中发苦。作为周王的幕僚,傅山手中有一套完整的闯贼军官资料。这个叫刘异地的家伙生性残暴,每每以杀戮为乐。当初在洛阳烹食福王就是他出的主意。为了锻炼士兵胆气,这个家常带着军队将一个村子围住,让新兵进去杀人。因此,闯王亲军前标虽然人不多,战斗力却非常强悍。
而这支队伍根本就没有留俘虏的习惯,一抓到俘虏并不急于动手,他喜欢一点一点地将敌人折磨至死。级别越高,死得越慢。
看来,这回是凶多吉少了。而且,在死之前肯定要受到残酷的折磨。
躲在一个士兵身后,傅山悄悄抬头看去。河堤之上正竖着一个巨大的木架,木架前,一个矮壮汉子正挥舞着一根木棍朝架子上那人使劲抽打。棍子很细,上面钉着密密麻麻的铁钉,每一棍下去都带起一片血肉。
受刑之人正是周王府军官朱别,也是一个有名的猛士。无奈一天之内数场血战,浑身是伤,终于落在了刘异地之手。在经过短暂甄别之后,他亲被剥了个精光,吊在木架上,被反复毒打,终于昏厥过去。
刘异地见朱别昏迷,冷笑一声,端起身边的的一盆热水就朝朱别已经被打折的双腿泼去。
“啊!”惨烈的嘶叫传来,让坐在河滩上的俘虏都同时一颤。
“妈的,居然不带钱?”刘异地非常愤怒,“否则老子给你一个痛快。你***还当什么军官,老子活剐了你。”
朱别微微动了动,突然蹬大眼睛,大声叫道:“刘异地。落在你手里我没话说,我手下的士卒都是敢战之士,请你……请你留他们一命。”
“呓,你在说什么。***,你是在求情吗?”刘异地一呆。
朱别继续大声道,“刘异地,我是朝廷命官,落到你手中本就没打算活。可士兵们是无辜的,当兵?( 猎明 http://www.xlawen.org/kan/1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