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青春校园 > 哈佛,我的似水流年 > 哈佛,我的似水流年 第 9 部分阅读

第 9 部分阅读

    昂秃昧司托校蔽野参康溃八彩俏愫谩!薄 】蠢凑匀俚拇澈臀也畈欢啵倚南耄蠹叶挤匙拍亍! 〕酝攴梗裨钡萆狭肆娇椤靶以吮伞薄胁凸荻脊┯φ庵志哂小爸泄厣钡亩鳎⒉皇谴又泄模敲兰俗约悍⒚鞯摹1芍锌眨诓匾徽判≈教酰匆痪渌子矬鹧灾嗟摹4蚩业男≈教酰患厦嫘吹氖牵骸  澳愕母鲂郧啻憾屑ぃ椋皇枪指甙痢!薄 ∥以趺锤甙亮耍课也宦叵耄秩タ凑匀俚模患厦嫘醋牛骸  吧拼约海松呕崦览觥!薄  罢饩浠坝械阋馑迹 闭匀偎怠! ∥颐歉读苏剩肟缥锻ぞ头质至恕?br />

    二、嗯,这就是生活(1)

    我赶回住所。门口放鞋的架子旁边有三封我的信,一封兜售信用卡,一封要电话费,还有一封来自学校的财政办公室。  亲爱的同学:  在完善学校的工资制度,也就是说把工资单改为计算机控制的过程中,出了一些问题。我们财政办公室正竭力解决这些问题……经过核算,您夏天的工资发多了。请写一张一千三百零七美元的支票付给哈佛大学。  我把信往屋里随便一扔,倒在床上躺了一会儿。  另外一个室友出去了,只有彼得罗夫开着房门,坐在书桌旁。彼得罗夫是俄罗斯人,个子高,身体壮,瘦长的脸,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喜欢穿整齐的外套和黑皮鞋。他是五年级学生,马上要毕业。每天在系里都能看见他坐在students lounge门口处的那台计算机旁,心无旁鹜地写博士论文。彼得罗夫当助教很认真。跟学生讲解时,他看着对方的眼睛,一字一句。礼貌一点的学生问问题,常说:“这可能是个愚蠢的问题,请别介意。”他就一字一顿地回答:“没有愚蠢的问题,只可能有愚蠢的答案。”  不过,私下彼得罗夫有不少牢骚。他抱怨学生笨得要命,一个小概念要解释好多遍,而且动不动就问同样的问题,愚蠢的问题!他还抱怨钱不够用。刚来时,助教的工资低,波士顿的房租却正好开始猛涨,每个月的工资除了付房租只够吃饭。  “但你是个共产主义者,”他的导师,一个加拿大人,有时开玩笑说,“你应该习惯没有金钱的生活。”  听到这话,彼得罗夫脸色黯淡,但也不急于表明自己是不是共产主义者。有一次听他讲,俄罗斯刚搞资本主义的时候,人们都兴高采烈,展望未来;如今倒有不少人怀念过去。  彼得罗夫的嗜好之一是吃甜食。助教们有时能去餐馆吃顿饭,学校付钱。如果彼得罗夫在场,点菜时总有人开玩笑:“不知今天有什么好甜点……真馋,馋得要命……太好吃了……”  彼得罗夫毫不介意,自在地点一份喜欢的甜点,慢慢吃。  今天彼得罗夫神色挺轻松,看我回来,就敲了敲门,问我要不要吃糖——他的一个朋友从瑞士回来,带了几盒巧克力糖。  “谢谢,”我接过彼得罗夫递来的糖,叹了口气,“You mde my dy(要不是你,这一天算是白过了)。”  糖纸上画着些丰满的女郎,令人联想起屠格涅夫或托尔斯泰小说里的少女。糖的外面有层巧克力壳,裹着黏稠的椰子奶。  “改了太多的作业?写了太多的论文?学生和教授都找麻烦?”彼得罗夫问。  他每问一下我就点一下头。他怜悯地看着我:“嗯,这就是生活。再见。”  听他的口气,我知道他又要去写博士论文了。  我走进洗澡间,边洗澡边想着要给家里打电话,要洗衣服,要交电话费……都别忘了。然后我一直改论文,晚上十一点,终于告一段落。这时另一个室友回来了。此人是中国人,叫萧斌,三年级学生,性子豪爽。他什么样的运动都喜欢,房间里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网球拍、哑铃、象棋、军棋应有尽有。不过他最喜欢抱怨哈佛小气,还给哈佛起外号叫“哈扒皮”——九月份开学,七月底就催你交学费;助教的工资还没发,就有校友会的信如雪片般飞来,每封信都热情地问你打算给母校捐多少钱——五千还是二十万。  “萧斌,你从体育馆回来吗?”我问。  “哪里,从办公室回来的,”萧斌恼火地说,“不知谁在系里的服务器上运行一个很大的程序,服务器刚刚出了问题,我的程序也报废了——已经运行了两天!这个破服务器,天天出问题!”  “应该给山姆打电话,叫他赶快把服务器恢复过来。”  “昨天他说他的手机刚刚坏了,只能收emil——”萧斌说,“Sprint手机质量真够差的,小明你千万别买。”  山姆是系里的计算机系统管理员。我上学期在系里见过一次,他正在厨房仔细地洗咖啡勺;这学期也见过一次,他正在students lounge那个鱼缸旁边扔面包屑喂金鱼。  “我给他发过emil了,”彼得罗夫从房间走出来说,“只是他有时几天都不检查emil,没办法。”  “我不信,咱们就不能另找个负责点的系统管理员嘛!”萧斌在客厅打开电视。  “换过几个人,山姆算是好的了,”彼得罗夫说。  接着萧斌又抱怨,说电视上尽是广告,要不就是粗制滥造的动作片和脱口秀。大家没心思再读书了,干脆坐在客厅瞎聊。  “教授和S教授好像有什么过节,从来不大说话,”萧斌说。  教授是萧斌的导师,英国人,须发全白,讲课的声音极小。通常他课上没几个学生。教授和S教授的隔膜是近年的事。据说二十年前,两人还合作发论文。S教授那时没什么影响,鼓捣出篇论文来必定先给教授看,请他提意见。他还自称是教授的门徒,单独发表论文时要向教授致谢。教授对S教授则大加鼓励,称赞他是罕见的精力旺盛的研究者。  “可能他们的研究方向有了分歧,”我说,“所以不再合作论文了。”  “哪里,”彼得罗夫说,“他们的研究方向算是接近的了。”

    二、嗯,这就是生活(2)

    彼得罗夫认为两位教授是竞争对手,闹翻了。学术界跟政界、商界是一样的,大家斗来斗去,不得安宁。比方说,C大学政治系,每隔几年因为系内斗争,一半教授集体辞职。学生们可倒霉了——有人专门看准一个导师去的C大学,结果一下子导师就没了……  “导师之间的斗争,学生也经常卷进去,”萧斌说,“S教授的一个学生还在一篇论文里宣称教授的研究方向是死胡同。学生们也都不选教授当导师,纷纷选S教授。”  “我不明白为什么学生不喜欢教授的课,”我说,“S教授虽然两眼放光,其实根本不在乎本科生学得是好是坏;教授挺关心本科生的,他们却都不喜欢他。”  “教授讲课东拉西扯,谁听得懂!”萧斌说。  “这是个讲课风格问题,”彼得罗夫说,“两人都很难懂。”  “看他们彼此不理不睬,我真是如履薄冰,怕我过分巴结教授,S教授会不高兴。要是S教授对我有什么不满,毕业时麻烦就来了!”萧斌说。  “没办法,你最好两个都巴结一下。”  他们说得我心里发慌。S教授是我的导师,可到目前为止,我只顾躲着他,从来没主动去巴结。我皱着眉问两位室友:“我还不太会巴结人,以后怎么办?”  两人沉默了片刻。彼得罗夫笑笑说:“小明你担心什么?你的研究做得这么好,所有的大学都会要你的,导师的推荐信倒无所谓。巴结导师,不就是指望他能写封好推荐信,帮你找个好工作吗?”  “是啊,小明,”萧斌说,“你的日子还长呢,想那么多干什么?”  他们也只能安慰安慰我——巴结人的艺术可不容易学,我哪能不担心?

    三、无家可归的人(1)

    我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学问不足,只好拼命学习,争取早点出成果。学习累,第二学年尤其累,因为学年底有博士生资格考试。因为没时间,我很少去Widener图书馆,也不常去燕京图书馆看中文书。去查尔斯河边散步更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想去,也不是完全没时间。可精神上有压力,总想着功课和研究,去河边散步也无心享受蓝天、白云、绿草、清水的浪漫,就干脆不去了。  和爱丽丝在一起,是我唯一的快乐。爱丽丝不住R Hll了,改住P Hll,我常去宿舍看她。我们的关系进入了平稳阶段——见面嘘寒问暖,一起散步、看书,特殊的日子送点小礼物。  但我们的感情再也不像我初次吻她时那么热烈了。上学期出了和方晴的那件事之后,我见到爱丽丝总是内疚。时间久了,内疚逐渐少了,但还在心里,抹也抹不掉。有一回爱丽丝跟我有点摩擦,话里话外又把我和方晴的事搬出来,弄得我浑身难受。后来她不再提了。可我依旧怕她。  爱丽丝跟我和好的时候,曾说过要“自由地和别的男人约会”。我虽然没见她和别的男人约会,还是不舒服。我小心翼翼地陪着她。她逛商店我帮她提衣服;她念书烦了,我在她身边坐一会儿,握着她的手安慰她,或者剥个橙子给她吃。  一天我去宿舍找爱丽丝,快到她门口时,突然听见屋里一个男人的声音:“爱丽丝,你真漂亮。”  “谢谢。”  “我不明白。爱丽丝,为什么你对那个中国小男孩那么在乎?他只是个孩子……看来你对我这样成熟而有经验的男人不感兴趣……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能约你出去吃饭吗?”  我停在门口。“中国小男孩”几个字带着歧视,听着格外刺耳。爱丽丝好像在沉默。  “好啊!”她说。  我赶忙走开。一会儿,爱丽丝和那男人出了门。她没看见我。  我感到疲倦,勉强走回办公室,呆坐在桌前。我没有权力埋怨爱丽丝——这些都是我的错。可嫉妒照样折磨我。我想象爱丽丝和那男人手挽手走在街上,他们一起吃饭,然后他向爱丽丝求欢,要吻她。爱丽丝答应了。那男人得寸进尺——他粗壮的手揉捏着爱丽丝白嫩的胳膊……天哪,他会不会强暴爱丽丝?  外面的天渐渐黑了。爱丽丝忽然走了进来,穿得整齐又漂亮。她没事,我心想。  “怎么了,小明?你的脸色很难看。”  心砰砰直跳。我深呼了一口气,问她:“你吃过晚饭了?肯定是一顿愉快的晚餐。”  爱丽丝讽刺地瞥了我一眼,在一张椅子上坐下说:“是啊,非常愉快的晚餐!你气喘吁吁干什么?”  我想说点什么,又忍住了,只是喘气。爱丽丝盯着我,目光里渐渐有了喜悦:  “我刚和一个男人约会——他是个白痴。看来你还是不错的。”  然后她一笑,拍了拍我的头。我更嫉妒了,但终于没说什么。爱丽丝说:“难得今晚有空,我还不想回宿舍,你想不想陪我喝杯咖啡?”  说完她站起身,亲了我一下,拉起我的手往外走。  哈佛广场上照旧是喧闹的车辆和人流。今天没有业余乐队的演奏,地铁站出口散坐着一群奇装异服的人。一家商店门口站着一个无家可归者。他眼眶深陷,表情呆滞,胸前挂着块硬纸板,上面写着:“无家可归。四个孩子的父亲。请帮忙。”行人经过,他就抖一抖手里拿的百事可乐纸杯,里面的硬币当当响。  爱丽丝叹了口气说:“不错,你是个好男孩。好男人太少见了。”  她看我的目光那么柔和;我的嫉妒全没了。我在她脸上亲了一口,心里暖融融的。  “但你只是个男孩,谁知你将来会怎样?说不定就变了,跟别人一样。”  我们都笑了起来。这时一个高个子黑人从面前经过,手捧一叠报纸。他在卖“零钱报”(慈善机构办的报纸,意在帮无家可归者赚点食品钱)。有人走近,他就大声问好,说:“多么美丽的女士”、“年轻人”,或者“尊敬的先生”。即使别人不买报纸,他也礼貌地说:“再见,祝您晚安。”  “您好,多么可爱的女士!”他对我们说,“年轻人,您有一位美丽的女朋友!”  我付了一块钱,爱丽丝接过一份报纸。她的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小明,我总担心你长大了就变坏了。男人长大后没几个负责任的,总喜欢把生活的担子扔给女人。”  听见“负责任”几个字,我低下头,想起自己和方晴的事。爱丽丝是在教育我。  接着爱丽丝说起她妈妈认识的一个女人。她四十多岁,嫁给了一个售货员,有两个儿子。丈夫原先没失业,她还得做各种工作——餐馆服务员、清洁工、超市职员等等;现在丈夫失业了,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两个儿子也不省事。其中一个当小偷,进了监狱;另一个念高中,因为数学不好,没法毕业,也找不到工作。  “也就是说,家里的一切全靠她,”爱丽丝说,“幸亏她丈夫不酗酒,不然我都不敢想象她的日子会变成什么样。”  “爱丽丝,”我插话说,“我对不起你。但请你相信,如果我们在一起,我一定承担我的义务。”  “你别急呀——我只是有点担心。不过现在失业的人真多。”

    三、无家可归的人(2)

    “不如中国的多,”我一笑,“中国流行下岗。”  “失业麻烦极了!”爱丽丝脸色仍然严肃,“比方说,哈佛广场上有很多无家可归者,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无家可归吗?”  我用心听着。  “有人是因为吸毒或酗酒,也有人本来有工作,经济萧条的时候失业了,没钱交房租,就被赶了出来。”  “如果不是吸毒或酗酒,只是失业,他们能再找到工作吗?”  “找工作要面试,公司再跟你联系——他们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公司怎么找他们?所以一旦无家可归,他们就很难再找到工作。没有工作,没钱租房子,就继续无家可归——这是个恶性循环。”  “存款呢?如果有存款,就能先支持一段日子。”  “存款不顶事。再说我们美国人通常没有存钱的习惯,买房子都是先住着再慢慢付钱。”  “那么他们无家可归之后一般住哪儿呢?”  “有的慈善机构为他们提供临时住处。不过这不是固定住所,一早他们会被赶出来,只好整天四处游荡。”  爱丽丝的话让人沮丧。我们喝完咖啡往回走,又碰见那个卖零钱报的人。出于礼貌,我展开报纸读了起来。报纸上有一些无家可归者写的诗。  “啊,上帝!幸运的先生——多么美丽的妻子!祝您晚安!”

    四、卡拉和雪莉(1)

    跟爱丽丝约会一多,跟中国同学的来往就少了。爱丽丝跟着我参加中国人的聚会,一群人中,她经常是唯一的美国人。中国人聚在一起一般说汉语。(丁宜圆和徐国强还很客气,爱丽丝在场时,他们说英语。)爱丽丝听不懂大家在说什么,所以一言不发。有人说笑话,大家都笑,她也随着笑笑。一次爱丽丝坐在两个中国人之间,那两个人扭头用汉语交谈,她挺直身子,手叠放在膝盖上。我明白她的尴尬:那两个人对视,爱丽丝的感觉却是他们都盯着自己,仿佛她阻碍了他们的交流。  我只好坐在爱丽丝身边,给她翻译周围人说的话。可聚会上的闲话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有时一个人兴致勃勃地讲一个并不好玩的笑话,爱丽丝问我他在讲什么,我勉强翻译几句,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还有一次,我和爱丽丝参加中国学生组织的野餐,人们聚在一棵大树下表演节目。有人朗诵了他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文章堆满了形容词,句句煽情,朗诵者的声音又富有磁性,听得人直起鸡皮疙瘩。爱丽丝追问我文章的大意是什么,我急着小声说:“没什么大意,通篇都是瞎说。”  一场聚会下来,爱丽丝和我都累得慌。真是荒唐,我们本来好好的,干吗找这个罪受?  有时也随爱丽丝参加美国人的聚会。这些聚会通常是在一个大房间里,桌上摆几大盘子甜饼、水果,几瓶柠檬水、橘子汁,人们各自拿盘子取些东西吃,三三两两聚着聊天。聊天的内容很宽泛——政治、体育、昨晚的动画片、电影明星。大家尽量显得诙谐风趣,偶尔也谈些有意思的东西。不久,我也变得“幽默风趣”,能跟他们谈笑风生。  不过,人们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对别人的生活没兴趣,也极少谈起自己的生活。就算提到了也只是浮在表面上,无非是最近忙什么,闲了去过哪里等等。如果有大事难以决定,只怕没人会跟一个聚会上碰到的朋友吐露心声。爱丽丝认识许多人,绝大多数只是见面随便聊聊的交情。  “爱丽丝,”有一次我问她,“美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跟我讲讲。”  “瞧你问的问题!生活不就是生活吗?”  “人们天天都干些什么?”  “干些什么?工作。”  “工作烦了呢?”  “工作烦了看电视——体育比赛、情景喜剧、真人真事秀。”  “还有呢?”  “不看电视就去舞会、买东西、看电影、读闲书,有钱的去旅游。”  我想了想说:“这样说来,生活挺无聊的。”  “生活到哪儿都一样。法国人说的:‘生活是一片劳碌和痛苦,中间撒了几点希望和欢乐。’”  爱丽丝注意到我对聚会没兴趣,也不勉强。我们时常单独相处。印象里我的生活空间一下子缩小了,却更有意思。我们在路上走,碰见一只猫懒散地躺在几片落叶之间,爱丽丝就向猫招招手说:“你好,杰克。”  我问:“你怎么知道他叫杰克?而且她可能是母猫,不是公猫。”  “我只是觉得他的名字应该是杰克。”  这时猫迷糊地睁开眼,看了看我们。爱丽丝叹道:“可怜的杰克!现在它还睡得好好的,等到了冬天它就受苦了。”  “冬天怎么了?它们不回屋里睡吗?”  “它们傻。它们喜欢睡在车盖上——车刚停下来,车盖是热的,它们就美滋滋地睡着了。等到了半夜,下了霜,车盖比什么都冷,它们就都冻醒了,你说可不可怜?”  爱丽丝接着学了几声猫叫,逗杰克玩。她学得很像,杰克也叫了一声,算是回应。我也学了几声,杰克转过身,慢慢走开,理都不理我。  感恩节,爱丽丝的两个最好的朋友来波士顿玩,我也作陪。爱丽丝的这两个朋友从小跟她认识,一块儿长大,又上了同一所大学。其中一个叫卡拉,戴黑框眼镜,在计算机公司干活;另一个叫雪莉,做心理学咨询。雪莉是混血儿,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韩国人。卡拉和雪莉都比爱丽丝大,很会欺负她。据爱丽丝说,她们三人逛街常常迷路——卡拉和雪莉的方向感不如爱丽丝,却从不听她的意见,一意孤行。  每逢圣诞节和生日,三个人就相互送礼。多年以前,雪莉给爱丽丝的圣诞礼物是nut crcker(坚果钳),做成木偶样子,面相各异,但都留着胡子,张开大口(等着胡桃落进来粉身碎骨)。如今她爱给爱丽丝买书,其中一本名叫《50种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术》——书中的紧急情况在现实生活中都绝对不可能发生。卡拉总是送给爱丽丝化妆品或衣服的礼品券。  卡拉送礼务实,说话却愤世嫉俗。那天我们聚在P Hll的lounge,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很多频道在谈感恩节——火鸡、玉米、苹果馅饼等等。爱丽丝和雪莉正讨论吃什么饭好,卡拉突然说:“是啊,感恩节,长周末,火鸡,玉米。咱们抢了印第安人的土地,把他们快杀光了,然后说‘感谢上帝给我们的食物!’”  过了一会儿,一个频道播放公益广告,鼓舞人们向某慈善机构捐钱,资助非洲饥饿的儿童。卡拉 又长吁短叹:“这些开明的绅士们!只知道号召别人捐钱。他们干吗不把自己的存款数额公布一下?”  爱丽丝和雪莉倒不在乎。雪莉仿佛听卡拉说烦了,提议道:“咱们去唐人街买Kimchee吧?”

    四、卡拉和雪莉(2)

    爱丽丝和卡拉都摇头。Kimchee是韩国泡菜,我喜欢吃,所以大力赞成。看我感兴趣,雪莉又介绍说Kimchee其实是中国人发明的,源于山东,孔夫子还吃过呢!  我笑道:“这不足为奇,许多东西都是中国人发明的。”  “是啊,” 雪莉说,“不过我妈妈说中国人只是发明东西,我们韩国人改善它们——Kimchee和方便面都是例子。”  雪莉以亚洲人和Kimchee为荣。她又说她们小时候,爱丽丝和卡拉一见到她妈妈就不停地问关于韩国、中国、日本的事。  “但她们根本不喜欢吃Kimchee。她们是美国人,怎么会理解亚洲人?我们有亚洲血统的人都喜欢吃Kimchee!” 雪莉不满地说。  “是啊,”我点头说,“豆腐也是一样——那么好吃,美国人倒不喜欢,真是难以置信。”  爱丽丝和卡拉都说:“我们不是不愿意买宝贵的Kimchee,只是刚来一场寒潮,外面冻死了,干吗要跑去唐人街?”  我和雪莉只管竭力鼓动,说买些东西自己做饭,又美味又有成就感。最后卡拉和爱丽丝都动了心。  于是大家去唐人街。出了P Hll大门,一阵风吹得人呼吸困难,脸上立刻麻了半边。女士们赶忙把羊毛大氅和羽绒服的帽兜套到头上。我自告奋勇,帮她们拿随身的小提包。等到了唐人街的超市,买了Kimchee和蔬菜、肉食,再出门一看,风更猛了,正卷下一场鹅毛大雪。四个人面面相觑,最后爱丽丝说:“要不在唐人街吃饭吧。宿舍那么远,肚子又饿了,麻烦透顶。”  “爱丽丝你不是喜欢冬天吗?一场零星小雪,就怕成这样了。咱们在雪里走走多好。”  说这话讽刺爱丽丝的时候,卡拉自己也在风中抖抖索索。  最终我们在唐人街找了一家餐馆。几样菜中,除了烤鸭,要算上雪莉买的Kimchee——这顿饭还挺丰盛。

    五、吃饭,吃饭(1)

    学校规定,研究生——一年级除外——如果住宿舍,就得在Dudley House吃饭。据说研究生院一直为学生的伙食操心,不断更换Dudley House的厨师,甚至让大家吃龙虾,虽然每学期只有一次。去那里吃饭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能和同学交流。大家都交流什么呢?我跟着爱丽丝去吃过几次。有人抱怨饭菜难吃,价钱却跟餐馆一样贵;也有人抱怨功课重;还有人说教授的闲话。  有时,爱丽丝和我在Dudley House能碰见徐国强和丁宜圆——他们仍旧住宿舍,徐国强住P Hll,丁宜圆住C Hll。问好之后,大家取了食品,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边吃边聊。  那时丁宜圆常提起学车的事。她虽然还没买车,却觉得学开车有好处,以后总用得着,因此暑假就开始学,又多亏徐国强指点,进步很快。她的计划,等完全学会了,还可以教教赵荣。爱丽丝一听忙说:“千万别教他开车——学车有时很烦人,教的人和学的人容易生矛盾……”  “哪里,”丁宜圆说,“徐国强特别耐心,根本没矛盾。”  “夫妻或男女朋友就不同了——听说有人因为教开车,两个人吵架,最后离婚了呢!”  徐国强对爱丽丝的理论不置可否,只称赞赵荣和丁宜圆:“你们两口子还挺恩爱的。”  徐国强这时打算在国内相亲,等圣诞节放假回国和女方见面。女方是他父亲的同事介绍的,他还不认识,只见过照片。一起在Dudley House吃饭时,徐国强通告了这个消息,大家都祝贺他,唯愿这门亲事能够中意。  “还是认识的人好,”我插话道,“细水长流感情深。”  爱丽丝和丁宜圆都瞟了我一眼,那意思是:“你乱发表什么意见?”  “我觉得感情还是随缘好,”丁宜圆说,“光计较性格、人品、地位,到最后成了买卖商品了。”  徐国强从碟子里叉起一小块牛肉吃了,叹道:“丁宜圆你样样实际,只是在感情方面太浪漫。我不在乎性格、人品、地位,也不在乎感情,只希望她负点责任,不脚踏两只船就够了。”  大家闷闷不乐。看我吃完了一盘子,爱丽丝忽然说:“小明真能吃。”  “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徐国强说,“中国有句俗话:‘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爱丽丝笑着对我说:“小明,记不记得?几个月前,你在印度餐馆吃自助餐,连吃了三大盘子,外加一碟子甜点,最后走都走不动……”  “小明别的方面不图实惠,”丁宜圆说,“只在这方面讲究,花钱一定要花得值。”  “我看他是炫耀自己特别能吃,”爱丽丝说,“最后……”  “唉,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哪有心思管这些,”我哀求说,“爱丽丝,你就别再提了吧。”  爱丽丝住了口,丁宜圆倒来了兴趣,还在问:“最后呢?”  “是啊,”徐国强也笑着问,“小明不会又吃了一盘子吧?”  爱丽丝忍不住说:“最后我们付了钱,要离开了,他却坐着不动,只看着我。我问:‘你怎么了?’他说——”  “哎呀,爱丽丝你何必说呢……”  爱丽丝更来劲了:“他说:‘我吃得太饱,走不动,你扶我一下。’我就扶他出去了,在肯尼迪公园的一张长椅上坐着歇了半个小时,然后慢慢走回去。他还摸着肚子说:‘我确实能吃吧?’”  众人都笑。  “分明是我们打赌,”我气了,“爱丽丝你硬说我不能吃三大盘,结果呢?不过我们说这个干什么,都是大人了。吃饭,吃饭。”  笑声中,一个高高壮壮的女生突然在离我们不远处重重坐下,大声抱怨:“上帝呀,全身都软了!今天累得快晕过去了!”  她是中国人,长脸,长相一般,说话摇头晃脑。  旁边桌上立刻有人响应:  “上帝呀,真希望放假!”  “博士生没个休息的时候!”  “真希望有人能帮帮我做那些讨厌的作业!”女生又说。这时一个男人大步走过来,微笑着感叹说:“上帝呀,邓辉你今天真漂亮!”  这男人三十多岁,中等个子,瘦脸,留连腮胡子。  “真的吗?”邓辉眼睛一亮,悠悠伸出一只手。那男人抓着她的手,捏了一下,挨着她坐下。两个人边吃边凑在一处聊天。邓辉一直大声抱怨,那男人的声音则很小。  这两个人有点奇怪。邓辉脸色枯黄,眼眶外围着两个黑圈,很难说“真漂亮”;那男人的眼睛则闪着一种琢磨不定的光。有意思的是丁宜圆和徐国强都怜悯地看了邓辉一眼,然后埋头吃饭。看他们的神色,仿佛与邓辉颇熟,却不大愿意和她来往。  半小时后,邓辉和那男人吃完饭走了,我忍不住问:“你们认识刚才那个女孩吗?”  “她也住P Hll,”爱丽丝说,“和我在同一层楼。”  “怪不得这么眼熟,我好像在你们宿舍见过她。”  “这女孩挺可怜的……”徐国强叹了口气。正说着,一个男生忽然走到丁宜圆身边,大家都和他打招呼。此人叫钱峰,小个子,圆脸,小眼睛,我原先在Dudley House见过。他喜欢谈股市:最好的办法是分散投资和长线投资。直白地说,就是不能只买一只股票——如果只买一只,一下子跌了,或者说碰到了熊市,怎么办?所以要买很多,等很长一段时间再出手。一只股票有升有降,风险大;很多只股票一平均,根据统计规律,风险就小。而且股票长远看来都是升值的,所以只要分散投资,肯定能赚钱……

    五、吃饭,吃饭(2)

    寒暄了几句,钱峰问丁宜圆对金融方面的数学有没有兴趣。丁宜圆说系确实有人研究股票市场,但现在股市动荡大,好像不是买股票的最佳时机——不然她也想买一点。  “不买就对了,”钱峰懊恼地一拍大腿,“两年前我看股市红火,买了不少,如今都跌得一塌糊涂,真惨。丁宜圆,我们都是很实际的人。你千万跟我通个消息——如果有好的数学模型或统计模型能预测股市走向,帮我赚回这笔钱,我感激不尽。”  接着钱峰谈了几句投资策略,起身去了别处。  吃完饭,爱丽丝和丁宜圆一人拿了两个大桔子放进上衣口袋,边说笑边往外走。两人本来纤细的腰肢给撑得圆鼓鼓的。我笑道:“吃完了还要兜着走——你们都是很实际的人。”  “这有什么,”爱丽丝说,“大家都兜着走。不过是一两个桔子,门口值班的人都不管这些。”  “你又来了,”丁宜圆不满地说,“就知道说我实际……有人比我还实际!去年我们宿舍有个家伙天天从Dudley House偷吃的。我们在这里一天吃一顿,他一天吃三顿。”  “那是怎么回事?”  “他总是背个大背包来Dudley House吃饭,然后把里面塞得满满的——有一次我还亲眼看见他把两个塑料饭盒往背包里装。”

    六、到家就好了(1)

    此后我去P Hll找爱丽丝,时而能遇到在Dudley House见过的邓辉。一次她坐在lounge,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化妆盒,对着照镜子;一次她在厨房炒完菜,端着盘子回自己屋。  还有一次我从她门口经过,不经意看见那个瘦脸男人在屋里和她一起吃饭。邓辉依旧大声说笑。走到lounge,徐国强正端着杯咖啡看报纸,我坐下来跟他聊了几句。此时已经入冬,窗外一片肃杀景象。  “徐国强,上次看你在厨房教邓辉炒菜,有时间也教我一手。”  “当然。不过你有女朋友,干吗不让她做点美国菜?”  徐国强在取笑我。这儿谁都清楚美国菜有多么难吃。  “你好像跟邓辉挺熟的,”我笑笑说。  徐国强摇了摇头:“这个女生前年来的。那时我去飞机场接新生,就认识她了。刚来的时候,她碰到件小事就要别人帮忙,有时挺烦人的……”  虽然烦人,徐国强肯定照样帮她,我心想。  “没料到她刚来几个月,就跟男朋友分手了。那天R Hll地下室有个聚会,中国人一起喝酒看电影——一个武打片。电影正放着,突然有人哭起来了——原来就是她。两三个人赶忙把她领到另一间屋里,问她怎么回事,问了半天才明白是失恋了。她昨天晚上跟国内的男朋友打电话,人家直截了当地说不要她了。”  “她男朋友也不说什么理由?”我问。  “有什么理由好讲?说分手就分手,”徐国强声音有点抖,“大概是另有新欢。这年头你跟别人讲真情,人家不稀罕……然后她整天很消沉,有一次碰到我还说:‘我一个弱女子,他为什么那么对我!’接着又哭了,怎么劝都不行,旁边的人看着还以为我欺负她了。”  “她那个男朋友心眼可真坏。后来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刚来时,她男朋友还说要考托福和GRE,准备也申请出国;又说考试要钱,他还想买个笔记本电脑,也要钱,就要她寄。”  “她就寄了?”  “也不知怎么回事——有一次好像听她说,不寄钱人家到不了美国,只好跟她分手,她就寄了。现在还是分手了,人家也不还她钱。”  “这么可恶的男人!”我皱着眉说。  “她自己也不争!我劝她理直气壮地把钱要回来,她直哭,说‘算了,算了’。哭过以后又抱怨,说‘他一直说喜欢我,为什么突然不要我了呢?’我还劝她:‘你太单纯了,怎么能那么轻易相信别人!’(徐国强一声苦笑。)当时我还没想到自己也是一样的。”  沉默了一会儿,徐国强继续说:“她现在这个男朋友我看也不怎么样——他叫威廉。那次我跟他聊了两句,他看人眼睛直打转。我问他是哪个系的,他说是化学系的;过了两天碰见他和另一个人聊天,他又说自己是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这人也小气。有一次我带他们去买东西,兜里没零钱,向他借了五十美分——停车好用。结果第二天看见他,他寒暄了两句就跟我要钱……”  “你应该向他要汽油费!”我说,“分明是你好心带他们去买东西!”  “当时我觉得很不对劲,找了个机会劝邓辉,说这个男人可能有问题,叫她小心,她也不听。”  “她怎么这样?”  “看她的样子,好像不太信任我。”  这时邓辉说笑着和威廉走过来。我们住了口,勉强跟他们打了招呼。威廉转头对邓辉说:  “我特别喜欢你的发型——我认为这种发型最能体现东方美……”  两个人走了之后,我心里不畅快。徐国强说:“小明你低着头干什么?人家的事,外人没法管,劝也劝了,也只能这样了。”  “徐国强,”我冲动地说,“你回去相亲,可千万看准了,找个可靠的人!”  此后我没注意过邓辉。整个学年,研究、论文、考试像山一样压在我肩上。第一学期将尽,我和爱丽丝也不在宿舍见面了,改在图书馆约会,我们一起看书。我对爱丽丝又怕又爱。我怕惹她生气,离开她我又形单影只。看书时,我数着页数,心里想:再看五页,我就大胆亲( 哈佛,我的似水流年 http://www.xlawen.org/kan/141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