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部分阅读
,最后还回到了昆明;一个是向西的赵强,他找到了王屏藩部,但王屏藩未出兵。
桂明瞅了两眼,斟酌着着,很是残忍地说出自己的一个猜测:“世子!鲁指挥他们可能不在泸州了。”
齐良苦笑:“我也有此想法。”
桂明注视世子,话既已挑明,他索性直说:“我们再呆在石柳河南岸意义已不大。”
齐良颔首:“所以我同意向北进攻嘉定,我们必须调动图海部,瓦解清军石柳河防线后再离开。”
虽是自己提出来的方案,但桂明无不担忧问:“嘉定城高墙厚,我军仅万余人能攻得下来吗?”
齐良嘴角带笑,满含深意:“并非一定要下也!”
桂明睁着大眼,旋地明白:“能下则下,不能再佯攻,调动图海部北上,然后向东。”
齐良点头:“只要无其它清军添入川南战场,依马宝部和图海部的力量对比今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川南战场将维持一个势均力敌的势态。”
桂明忧心忡忡:“贵州勒尔锦部不是对入川蠢蠢欲动了吗?”
齐良道:“这正是我开头急于向东的原因。”
桂明马上明白,惊问:“世子想进入贵州?”
齐良道:“依乐静部的实力只能勉强防守滇黔边境防线,只有我们进入贵州才能拖住勒尔锦部不敢入川。”虽齐良继续留在川南慢慢发展,像后世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创建根据地那样蓄聚力量慢慢壮大,最终也能影响川南的敌我力量对比,但所耗时间太长,对于齐良来说他需要的就是时间,只要能维持全国战局的均衡,他就是胜利。
桂明考虑到另一个问题,担心道:“若是入黔,恐马宝将军的部下不愿相随。”目前军中马宝的部队有至少有五千人。
齐良无奈:“他们不愿跟随,就让他们回南岸吧。”少了五千能征善战的士兵虽觉可惜,但在齐良的心里,马宝的部队离开还好些,可保证部队的纯洁性,马宝有软禁他的历史,他不得不防。接着道:“不过,现在不能诉他们,等我们真正向东时再让他们作出选择。”
桂明道:“现在部队成分复杂,没有统一的建制,指挥混乱,造成很多的麻烦。”
齐良道:“我早就想对部队进行大手术了,还不是碍于马宝将军部下的存在?”
桂明蹙着眉,不知“大手术”指什么,但能明白世子的意思。
齐良并未意识到自己又使用了后世语言,继续道:“昆明卫已名存实亡,我想以当前的千余连发弩部队、二千地方常规部队及蒋云湘的第07千人队为基干重组昆明卫。”
桂明担心道:“鲁指挥那边怎么办?”
齐良道:“那边仅余五百人矣,已无关大局。”
桂明道:“卑职的意思是昆明卫的将官们如何安排?”
齐良道:“昆明卫暂由你来代任指挥使吧,等与鲁湘辉他们会合后再作调整。”
桂明十分谨慎:“卑职建议最好还是等马宝将军的部下离开后再开始重组昆明卫。”
齐良点头“嗯”一声。
八千清剿军的惨败震惊了清军大营,图海终于意识到北岸游击的吴军已汇成了一条大龙,他在计算着该派出多少精锐前往进剿荣城吴军?荣城吴军就在他大军背后两百里,如芒在刺,令其食不甘,睡不安。
而周培公则在一张简单的地图上思考着下一步荣城吴军会向哪里去?
“培公!本帅派一万精兵前往夺回荣城可好?”图海望着一直低头不语的周培公问。
周培公吃惊抬头:“大帅还想夺回荣城?”
图海不满:“不夺回荣城吾寝食难安。”
周培公道:“问题不在于荣城,而在于吴军的游动,若不能歼灭此一股吴军,我军恐难有宁日。”
图海认同点头,转问:“该如何是好?”
周培公简单吐出两字:“撤退。”
“撤退?”图海惊恐,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怒问:“撤退到哪?”
周培公道:“撤退到嘉定一线。”
本书首发。
第二百四十三章 痛快答应
大帐里有点阴暗,图海恼道:“如此不是拱手相让几百里给吴军?”
周培公自信道:“大将军请放心,吴军不敢过石柳河,因为有顺承郡王勒尔锦将军的存在。”
其实,图海受不了的是心理上的失败,怨恨地瞟一眼,都怪这周培公多事,若是当初一举把那吴世子杀了哪会生出如此多事端?
触到图海阴冷的目光,周培公心中懔然,多少已猜出图海的意思,解释:“大帅!我们只是暂时退却非为失败,可安心休整一些时间静待时机,等战局发生变化时我们再图南进。”
图海不满道:“我军与顺承郡王勒尔锦已对吴军形成夹击之势,为何要撤退?”
周培公道:“大将军!我军后方紊乱,运输线路被切断,后勤不保,军中已出现粮草告紧的情况,如何对敌?”
图海道:“既是运输线路被切断,我们夺回荣城不就恢复了吗?”
周培公道:“我军现在兵力捉襟见肘,吴军若是流动游击,线路漫长据点众多我们有多少兵力投入清剿与驻守?”接着无不忧虑道:“卑职猜测不等我军赶到荣城,吴军下一步可能要进攻嘉定了”
图海大惊,根本不信:“吴军胆敢自不量力进攻嘉定?”
周培公苦笑:“能大败我军八千的吴军有什么不敢图谋嘉定的?嘉定现在不过三千军而已。”
图海现在急了,若是嘉定失,粮道被切事小,吴军下一步将威胁成都府,并进一步与川西吴逆王屏藩部连成一片,整个四川危矣!
急问:“那该怎么办?”
周培公道:“所以卑职建议大将军撤退,并一步撤退到位,我军据守嘉定,南可牵制马宝部不能动弹,北可保成都不失我,们依然掌握着战场的主动。”
图海犹豫着,他还是不太相信吴军敢进攻嘉定,嘉定城高墙厚,虽只有三千驻军,可它随时可在城中招募到万余新兵,且成都府三天之内可赶来援军,就是自己这方也可在五天之内赶到嘉定,一万吴军有何惧?
如一阵风闯进来一名军士,他跪地急报:“禀大将军!吴军已出荣城向西北而去。”
图海疑惑望向周培公,周培公喟然一叹,肯定道:“吴军往嘉定去了。”
图海将信将疑,急令:“密切关注,有情况速报。”为防不测,又紧接着下令一支五千人的精锐赶往嘉定。
两天之后,得到确切消息吴军进攻嘉定城了,图海不得不接受周培公建议回师嘉定城。
调动图海部回援后,齐良部神秘消失。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齐良向全军宣布部队将进军贵州的决定,这在全军引起掀然大波,赞成者有之,默认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反对者大多是马宝部的部下,他们认为现在图海溃逃,正是合着南岸大军击垮图海之时,又岂能错此良机呢?
桂明耐心作解释工作,但他们终还是不愿离开原来的部队,齐良让他们自由离去。
看着一支雄壮的队伍离去,桂明不免可惜,齐良强笑道:“留得住他们的人留不住他们的心,何必呢!”
桂明点头:“卑职知道,两天前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已接到南岸的密令,所以他们不得不归,只是我们正是缺少人手的时候,他们又都是百战之兵,可惜啊!”
齐良坚定道:“将来兵我们会有很的,将我们也会有的。”接着命令:“整合现有队伍,重新组建昆明卫,此事由你负责,一天之内完成。”
新的昆明卫很快组建好,桂明晚上即把编制名单上呈齐良。第07千人队保留不变,但他们增补了缺损,蒋云湘依然是千户;连发弩部队编为第06千人队,一系列战斗中,顾明宇表现突出,被提升为千户;二千地方常规预备部队被分成两部分,分别为第08千队与第09千人队,曾俊任第08千人队千户,柳军任第09千人队千户;各千人队多出来的人及新招募的一些人一起组成第010千人队,程维年任千户;林天佑任斥候队百户,总人数五千三百人。
第二天,部队开始向东进军,进入泸州通过夜鹰组渠道终于得到鲁辉湘部的消息,他们果然已不在泸州,而是进入了贵州。另外,齐良还得到消息,清勒尔锦部不知何因并未入川,而另一路清安远大将军贝勒尚善部已占领贵阳,正继续往南挺进,不过,乐静已组一万军入黔御敌。
为了减轻贵州吴军压力,齐良并没有急于南下与鲁辉湘部会合,而是慢慢南下一路破坏清军后勤,打击地方亲清势力。
到达遵义地区后,在夜鹰组军情人员的指引下,齐良终于与鲁辉湘会合,大家唏嘘不已,恍若隔世。
令齐良惊讶的是鲁辉湘原来的六百人已扩充至三千人,大部分是贵州被打散的吴军,还有一部分则是要求加入到吴军的平民百姓。从鲁辉湘口中得知,他们打了几个胜仗,并还曾一度占领仁怀城,这应该就是清顺承郡王勒尔锦部未敢贸然入川的真正原因。
两部会合后齐良召开第一次军事会议,为适应贵州新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需要,决定先斩后奏成立贵州卫,以现鲁辉湘部三千人为基础,结合川黔边境的敌后武工队,再招募部分新兵组成,由鲁辉湘任贵州卫指挥使,张景山依然是参军。
许多昆明卫的老兵对昆明卫充满感情,他们想不通怎么一夜之间自己就变成贵州卫的人了?他们纷纷要求回到昆明卫,就连谢静林与欧灿民两名千户都如此,但被齐良一阵训斥,他们只能接受事实。
不久,接到衡州大元帅营谕令,这回周王殿下倒是很痛快地答应了贵州卫的组建,同意贵州卫归于周王府兵部建制,暂由周王世子——天朔大将军吴应熊节制。
本书首发。
第二百四十四章 万万不可
采取“放弃城镇,占领乡村”战略方针,鲁辉湘的贵州卫在川黔边境袭击破坏清军粮道,桂明的昆明卫则在黔西游动打击清顺承郡王勒尔锦部,双方长时间拉据战形成僵局。进入秋天,贵州清军粮草告罄出城筹粮,吴军实行“坚壁清野”战术,转移、匿藏粮草,保卫每一粒粮食,有时甚至宁焚烧也不让清军得到任何一粒粮食。
清军出城筹粮队多次遭到打击,小搜粮队有吴军地方预备部队打击,大搜粮队有昆明卫与贵州卫打,清军从来没有遭遇过这种战术,他们重拳出击却打不着目标,占据一个个城镇都是空城,反而战线拉长兵力分散更易遭打击,又被迫龟缩回遵义府地区一带。
秋天来了,天渐渐变冷,但齐良的头发还是留着寸头,他经常向身边的人宣讲留短头发的好处,慢慢地他的侍卫中有人留起了寸头,甚至于基层官兵中也有人留起了短发,昆明卫第07千人队千户蒋云湘就是其中一个,他刚从遵义南回来,进门即向齐良报喜:“世子!我部成功伏击清军一支筹粮队,打死打伤清军二百余人。”他脱下头盔,习惯性地摸着寸长的头。
吃一堑长一智,现在的清军变得异常小心谨慎,能一次歼灭清军二百余人已是很大胜利。
齐良喜道:“蒋千户得胜归来,当记一大功。”
桂明笑道:“蒋千户现在领兵得心应手,游击战已得世子精髓。”各支千人队中,就属他的第07千人队战绩突出。
蒋云湘谦逊:“都是世子与桂部长指导有方。”
“蒋千户辛苦,先下去休息吧!”齐良直直盯着蒋云湘的头发,很惊讶,这是手下高级将领中第一个留短发的,他倍感欣慰。
蒋云湘察觉到了世子的眼神,戴上头盔,讪讪道:“这短发还是蛮舒服的,只是一时还不习惯。”
齐良笑而点头,蒋云湘并没有离去,而是上前一步再度禀道:“世子!卑职归途中遇到衡州大元帅营信使。”
齐良道:“快快有请。”
验明身份后,信使递上一封密函,齐良打开浏览一眼,旋即惊呼:“万万不可!”
桂明与蒋云湘不知发生了什么,递目过去,齐良怔然出神,把函信缓缓递给两人,蒋云湘扫一眼即喜道:“这是大喜事啊,世子!”
桂明则侧首沉思,密函中说周王殿下准备登基大典。
见齐良与桂明都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蒋云湘迷惑不解:“难道这不是喜事吗?周王做了皇帝,世子便是太子了!”
齐良苦笑:“现在父王已得皇帝之实,又何必在意那个皇帝的名头呢?”也不看看现实情况,吴军节节败退,各方势力自立为王,统一战线形同散沙,若是再来这么一出登基称帝闹剧,抗清联盟还不分崩离析?
桂明道:“可能周王殿下只是想以此来提升一下士气吧。”
齐良道:“高举兴明讨虏大旗尚还可使各方力量团结在一起,若是父王登基前明旧臣还不马上把我们视为死敌?”
蒋云湘现在才明白原来还有这么多考虑啊?他不敢再发言,只是静静地听着。
桂明认同:“这个时候确实不是称帝的最佳时机。”周王一向英明,怎会出此晕招?他也迷惑不解。
齐良道:“上一封奏折吧!”
桂明虽明白世子意思,但还是问一声:“同意还是不是同意?”
齐良喃喃:“同意不同意是自己能作得了主的吗?”吩咐:“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写一封谏言书,尽量说明此时登基称帝的不利之处。”
桂明深深忧虑:“如此一来,世子与周王殿下的矛盾便更深了。”
齐良无奈道:“为了大局,必须有为有所不为,顾不得那么多了。”
八天之后,衡州大元帅营给予回应,训斥桂明已被贬为庶民,并谕令终身不得录用,为何还担任昆明卫指挥使?齐良知道大元帅营又开始对自己算账了。孰不知正是由于大元帅营曾经发过的谕令,所以桂明现在都还是代行昆明卫指挥使职务,可就是这样大元帅营也已不能容忍了。
“世子!卑职辞去昆明卫指挥使职务吧。”桂明不想世子为难。
齐良道:“你本就不是昆明卫指挥使,要辞什么职?别理那么多?”
桂明劝道:“世子!值此非常时期不可与大元帅营闹僵,就是代行指挥使也不行,会授人以口实。”
齐良摇头:“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既与大元帅营产生了龃龉,就算平息了此事,他们也会寻找其它藉口来为难。”
桂明总觉不踏实,齐良安慰道:“我们不用理此事,你还是代理你的昆明卫指挥使职务,我们用一个大的胜利来回应大元帅营的训斥。”转换一个话题,问:“陈正成部长不是说昆明已装备了一支完整的连发弩部队吗?让他把那支部队投送到前线来。”
昨日得到昆明报告,天朔府已装备一支五千人的连发弩部队,还有一支拥有三十门火炮的炮兵部队。
桂明睁大双眼,激起极大兴趣,问:“世子准备怎么使用那支连发弩部队?”
齐良道:“交给南边的乐静指挥,并令其引诱清尚善部来攻。”
桂明马上心领神会:“然后,我军长途奔袭围歼清贝勒尚善。”
齐良赞赏:“正是。”
桂明浓眉舒展,喜而站起:“该是我们反击的时候了。”
齐良吩咐:“先令川黔边境的贵州卫回师,而后两部一起南下。”
桂明问:“决战地点选在哪?”
齐良脱口而出:“仁铺。”显是他早已考虑好了。
桂明走到地图前,找到仁铺这个点,同意:“可以。”仁铺在贵州与安顺中间,两边是山,若是南北夹攻便成了死地。接着问:“昆明卫与贵州卫都南下后,勒尔锦部怎么办?”
齐良道:“留下地方预备部队吸引勒尔锦吧,等我们收拾完尚善再北上收拾他。”
“可要昆明把火炮部队也投入到前线来?”桂明问。
齐良道:“暂时不需要,现在天朔府练的都是精兵,还不适合大规模攻城。”在他的心里,目前还不能过多暴露自己的实力,以免引起衡州方面更大猜忌。
桂明下去布置,齐良心中又不免忧虑,昆明卫、贵州卫、乐静部、再加上昆明增援的五千连发弩部队,共二万六千人左右,能围歼得了尚善的近四万精兵吗?
本书首发。
第二百四十五章 更加兴奋
乐静的部队除了三千昆明城防军外,其余七千都是地方预备部队,他从来没有与尚善真正对阵过,从乌江开始节节败退,小的丢掉了开阳、瓮安等,大的丢掉了贵阳,但没有人问罪他,因为他使尚善四万精锐至今没有攻到滇黔边境,天朔府高层还人人对他赞誉有加。
入秋后,终于筹集到足够的粮草清安远靖寇大将军贝勒尚善出贵阳城南下,乐静再次实施“层层阻击”的战术迟滞清军,每一座山岭,每一片树林,每一个关隘都会有吴军的障碍阻击,但当清军大军包围上来时,阻击的吴军又都撤了。
一队吴军匆匆忙忙撤往田湾,一名千户模样的军官从一处密林中钻出来迎了上去,待队伍过来后,他向一名比他年轻得多的军官恭敬道:“参见乐参军。”
领队的正是乐静,他现在虽统军一万,但他的官职仍是天朔卫参军。“都准备好了吗?”他表情严肃问,少年老成。
“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千户姓王,名宁贵,在这位年轻的统帅面前他居然有点紧张。
“田湾后面就是仁铺,你们在此务必要守一天时间。”乐静跑得急喘着粗气。
王宁贵道:“省得。”
乐静不再多言,挥着手:“我们过去了。”
仁铺才是乐静重点布置阻击的地方,回到仁铺,乐静都未歇脚便问:“可有北面的消息?”北面指的是齐良部。
一名百户回答:“北面传来的最新消息,他们将在四天之内赶到仁铺。”
乐静蹙眉,这比原定时间又晚了一天,他担心自己能否在仁铺守得住四天?此次没想清军拼得异常凶猛,不知是尚善立功心切还是清廷想寻找一个突破出口?“南面的消息呢?”南面指的是五千连发弩部队。
百户回答:“昆明援军最迟可在后天到达仁铺。”百户姓江,名海,是一名负责斥候的百户。
乐静满意点头,有了五千连发弩部队,他有信心能在仁铺守四天,只是真要这么早使用这种奇兵吗?想着对前面放心不下,喝一口水又出去视察阵地去了。
过了一天,田湾的王宁贵退了过来,他浑身是血,衣服破烂,脸黑黑红红像画了一个大花脸。“乐参军!幸不辱使命,卑职守了整整一天一夜。”他带着笑,能完成任命不免有点得意。
乐静看看王宁贵背后稀拉拉,伤伤残残的一队士兵,气不打一处出,沉下脸色问:“王千户!你真看过时辰吗?我退到田湾时是酉正,而你看看现在的时辰,还只是酉初,整整相差了一时辰。”一支千人队现在可能剩得不到四百人了。
王宁贵脸上的笑容顿然凝固,都不知如何说好?其下的一名百户瞧不过眼解释:“参军!清军拼得凶狠,他们不停的进攻,一天一夜了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有瞌一下眼呢。”此名百户样子颇为桀骜不驯。
乐静瞪一眼:“让你们守一天,你们却提前退下来,胆敢违抗军令?”
王宁贵见势不妙,马上道:“卑职这就带队再把田湾夺回来。”
那名百户则不满地小声嘀咕:“不就是相差了一个时辰吗?咱们都死伤大半了,难不成让我们的人都拼光?”乐静比大多数人都小,许多人都不自觉地有点藐视他。
乐静睖睁双目:“拖下去砍了。”
王宁贵魂飞魄散,卫兵们糊涂,到底是拖谁下去啊?拖一个还是拖两个?那名百户的嘀咕声他们也听见了。
江海抢在前面站出道:“参军!不可临战斩将,此会有损我军士气。”其它将领也纷纷站出附和。
乐静默不作声,他早知有人会出来求情,所以那话也说得模棱两可。
江海又道:“参军!大敌当前,现在是用人之际,可让王千户戴罪立功。”
说实话,乐静还真想斩一两个人立威呢!上面的人对他赞赏有加,可下面这些人却对他不屑,他们只看见他在退,没看见他打一个胜仗。
乐静故作沉思状,道:“把王宁贵暂且拖下收监,等打胜了这仗后再处置。”接着道:“周承卫听令,命汝代行王宁贵之职,率本部去第一线御敌,若是再有失唯汝是问,当斩绝不轻饶;若是得胜,此次之过再不追究,王宁贵也会被无罪放出。”
周承卫即是那名嘀咕的百户,他大感意外,参军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提升了他的官职,虽只是代行的。他并不怕死,若是乐静真把他给宰了,他只会从心里更加藐视乐静。
清军很快涌了过来,吴军在仁铺修了军寨,驿道中用巨石垒着切断了路,路两边的山上建了箭塔,这里俨然像一座小城。
清军在田湾吃一点小亏,他们谨慎没有马上攻寨,而是等着后面大军的到来。他们认为吴军又会像以前一样,只要己方大军一到他们马上会撤退。可他们却没有发现近几次吴军的阻击阵地设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坚固,抵抗也越来越顽强也越来越久。
清大军终于到来,一名清军将领骑着马在吴军寨营前遛一圈,轻蔑一声:“用火攻。”
在天黑之前,清军发起第一次攻击,双方的长箭、强弩对射,只是清军的带着火,但吴军占据地理优势还建了箭塔,箭射得更远,清军的火攻没有起到作用。
接着清军展开试探进攻,很快吴军被打退。夜里,清军又搞了一次偷袭也被吴军识破。
后半夜大家相安无事,第二天,清军展开强攻,越攻他们越发感觉不对劲,这回吴军怎么不撤了?马上他们又兴奋起来,如此更好,就与吴军在此决战,免得今后被他们像苍蝇一样的骚扰,烦!
本书首发。
第二百四十六章 送还清廷
风轻轻地一吹,满天都飘撒着枯黄的败叶,整个仁铺都被滚滚浓烟笼罩着,清军的进攻异常凶猛,从吃过早饭开始到下午,那冲杀叫喊声一直没有停过,江海焦虑过来禀报:“乐参军!第一线已支撑不住了。”
乐静每隔一刻钟就会出外面用望远镜观察一下,他刚进来,对外面的战事了如指掌,无一丝表情道:“投入第二梯队,让第一梯队撤下来。”他连头都未抬。
一队队士兵跑步前往交接阵地,不久,军帐外传来号啕大哭声,乐静走出帐营,看见撤下来的第一梯队官兵们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个个浑身是血就像被人喷了红漆般。
一名魁梧,背上胸前都包扎着伤口的男士冲到乐静面前,哭着怒吼:“我们千人队只剩这些兄弟了。”他指了身后一圈,零零散散,或坐或靠或躺几十个人,他们眼神哀伤,面容悲壮,这些都是与他从一个地方出来的乡邻哪,他们同属于一支地方预备部队。
乐静仔细辨别了一下,方听出是那周承卫,如锉冰般冷漠的目光盯着他:“若是怕死何必来当兵?对清贼有刻骨的仇恨,何必悲怆?”
周承卫怔然,想起被清贼屠杀的家人,自己有什么好怨的?自己是在为家人报仇雪恨,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了,他低头退下。
“下去休息吧,这次你们作战英勇,你们的王宁强千户可以放出来了。”乐静语气放缓,话音刚落,江海远远跑来,大声道:“参军!昆明援军到了。”
乐静大喜,不待周承卫说声谢转声走了。
第四天,乐静掐指算着世子的部队什么时候到?外面第一层、第二层防御阵地已失,第二梯队与第三梯队也已耗尽,但清军的攻势依然不减。
江海轻轻走近:“参军!把连发弩部队投上去吧。”
乐静斥问:“前面撑不住了吗?”
江海回答:“随时有可能崩溃。”
乐静问:“还有多少部队?”
江海回答:“仅剩三千不到矣!”
一万军已损失七成,乐静苦笑,若是世子不能及时赶到,此次便大亏了。“连发弩部队不能动,他们是我们发起反击的唯一利器。”
江海小心地建议:“投入一千人也好啊,可确保前沿阵地不失。”
乐静坚定道:“一个也不能投入!把我的亲兵投上去,务必坚持到天黑。”
漫长而艰难的熬战,虽说不能投入连发弩部队,但乐静自己却全副武装与连发弩部队呆在了一起,随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出现。幸好,此番尚善部没有火炮,否则阵地早崩溃了。
申正,江海从前沿匆匆跑回来禀道:“参军!清军背面好像出现骚乱。”
乐静急急跑到他惯常站着观察的一个点,透过望远镜前面烟雾飘渺,树叶遮掩,依稀可见清军在动,却不知是在调动部队还是发生了什么?他跳下来,飞速往前跑,江海担心着,大声命令:“保护参军!”几名亲兵快速跟上。
乐静不顾阻挡跑到了最前沿,利箭飞梭,几只箭从他的身边飞过,但依然不能阻挡他的奔跑。到一个箭塔前,他一把拉下一名正准备向塔上送箭的士兵抢先往上爬。到塔上后,他举起望远镜再度观察,这回他看见了清军的背后汹涌涌动的旗帜,那是他所熟悉的天朔府军旗。
“传令!连发弩部队出动,全军开始反击。”他压制住自己暴喜而狂跳的心,抖着唇命令。
五千连发弩部队就像收割机一样,一茬一茬地成片收割着生命,转瞬间上万清军倒地,清军大乱,再形成不了有效抵抗,他们不敢往前冲,那是一张箭网,一张不可逾越的死亡之网,他们拼命向后退,可后面同样有一张网在等着他们,不过这张网疏稀许多,但除了这张网之外还有一堵墙,这是吴军组成的一堵比铜铁还坚的人墙,任凭清军撞得头破血流也无法突破。
清军遭吴军前后夹击,溃不成军,投降者无数,仅有部分侥幸逃脱。
吴军南北两部胜利会师后居然不见乐静,齐良奇怪问:“乐参军呢?”
没有人知道,刘得胜哼一声:“好大的架子,居然不来参拜世子。”
齐良丝毫不以为怪,道:““我们去看他。”
穿过凄凉的战场,到达乐静的帅营依然不见乐静,刘得胜抓住一名士兵问:“你们乐参军呢?”
军士道:“追清贼去了。”
刘得胜怒推开士兵,齐良道:“我们就在这里等。”
等了半天,依然不见乐静回来,而分别率兵作战的桂明与鲁湘辉倒回来了。
“此役歼灭清贼多少?”齐良问。
桂明道:“具体统计数字还没有出来,但卑职估算至少应有三万余人,我军大获全胜。”
齐良问:“尚善死了没有?”
桂明回答:“没有发现尚善尸首,但也不知去向。”
齐良走出帐外,看看硝烟飘散满目疮痍的仁铺,叹道:“此役乐静部打得惨啦!”
桂明伤感道:“听人说,乐静部损失达七成以上。”
正在此时,乐静出现了,他小跑过来恭敬道:“参见世子!”
乐静表现沉稳,不惊不喜不躁,与其年龄极不相称。“卑职见驾来迟,请世子恕罪。”见世子一直复杂地盯着自己,乐静自个儿知地忐忑不安起来。
齐良道:“军务要紧,见不见本王是次要的。”接着问:“可是追尚善去了?”他猜想也只有敌军的主帅才能引起这少年老成的乐参军如此大的兴趣。
乐静点头:“正是!”
“结果如何?”
乐静脸上终于露出兴奋喜色:“尚善被我军逼至绝境,刎颈自杀矣。”
齐良嗟叹,吩咐:“把他尸首处理好,送还清廷。”
本书首发。
第二百四十七章 欣喜若狂
晚上,吴军举行篝火庆功会,许多官兵热泪盈眶,不知是喜极而泣还是悲伤流泪?有多少兄弟已长眠大地?
第二天衡州大元帅营传来消息,周王殿下登基了,国号大周,建元昭武。这比原历史提早了三年。
齐良遥望东北方良久不动,吴三桂为何要急于称帝?一代枭雄难道还不能权衡出其中利弊?接下来的日子更难过了,后世的历史又将如何演变呢?“向下通报吧!”他失神道。
桂明轻轻提醒:“世子!周王殿下并没有册封您为太子。”
齐良倒没意识到此点,怔愣片刻道:“把仁铺大捷的消息报上去,就算我们为周王殿下登基献上的贺礼。”他并不太在意太子不太子的,最重要的是手握重兵。
桂明又道:“世子!信中说让您去衡州。”
齐良不屑:“无非参加一些庆典之事?以贵州军事紧张为由辞了。”自己才不会那么傻往套子里钻呢!
桂明欲言又止,总觉不妥。他心中充满愧疚,周王与世子父子俩闹成这样,自己是有一份责任的。
“此事就这样了,咱们谈别的。”齐良吩咐,他认为处理当前事项更重要。
鲁辉湘马上问:“世子!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
齐良道:“清军大败,尚善已授首,我军当然应该乘胜追击。”
乐静眼亮晶晶:“夺取贵阳,收复失地。”
齐良笑道:“这是肯定的,”
鲁辉湘进一步道:“再收拾勒尔锦。”
齐良点点头,转又道:“不过,在下一步向北进军之前,本王要对部队进行一番调整。”
大家静下来,这很有可能关系到各人的前途。
齐良轻叹:“此一役虽歼灭三万余清军,可天朔府损失亦惨重,我们的后备力量已严重不足了。”眼望向左边:“桂明!你是天朔府参谋部部长,你回昆明吧,抓紧训练新兵。”这也算是对新登基的吴三桂的一种示好,大元帅营不是不让桂明代理昆明卫指挥使吗?
桂明毫不犹豫:“是!”
齐良扫一眼众人,问:“桂部长走后,昆明卫由谁来任指挥使?”
为避嫌没有人敢提名,齐良指名问:“桂明!还是你来说吧。”他十分相信桂明,不仅仅只是桂明的忠诚,还有桂明识人很准,他所推荐的乐静年纪轻轻已十分惊人了。
桂明沉思片刻道:“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顾明宇,但我还是推荐蒋云湘。”
齐良感到奇怪,笑问:“既然顾明宇合适,又为何推荐蒋云湘呢?”
桂明道:“顾明宇虽足智多谋,善于应变,但太年轻,经验欠缺,放之未来必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蒋云湘沉稳,但守成有余进攻不足,而现阶段我军采取的是守势,需要的是善守之人,所以我还是推荐蒋云湘。”
齐良笑笑,若说年轻乐静比顾明宇还年轻,既然能大胆启用乐静为何不能用顾明宇?不过,他尊重桂明的意见,折衷道:“就让蒋云湘暂任昆明卫指挥使,张景山辞去昆明卫参军之职后,顾明宇接任。”经过大半年的征战磨练,一大批年青有为的将领冒出来了,像桂明、张景山等这些天朔府高层要员也没必要再在基层兼职了。
其实由于天朔府人材欠缺,军中许多职务都空缺着呢,齐良接着吩咐:“其它各级军官任免名单,桂明先拟一份草案出来,大家讨论后再上报天朔府政治部。”
桂明领命,马上又问:“五千连发弩部队怎么安排?”
齐良苦恼,目前情况下大元帅营不可能再同意天朔府增加一个卫。“作为地方预备部队存在吧,暂由齐惜音侍卫长统领,跟在我身边。”他思考片刻道,如此还可隐藏天朔府的实力。
大家把所有目光都望向乐静,之前所有人都认为乐静将是这支连发弩部队的指挥使。
齐良奇怪大家的眼神,但马上明白众人的意思,道:“乐静是天朔卫的参军,贵州战事已不那么紧了,乐静将回广西。”
乐静不免失望,他是此役的最大功臣,纵观近年来整个贵州战场他居功至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乐静就没有贵州。“是!”他轻轻应一声,脸上还是无什么表情。
齐良默看乐静一眼,暗道:“东边也很重要,只能委屈你了,这也是对你的最后一次磨练。”
散了后,齐良留下张景山与桂明,他先对张景山说:“景山!查明父王为何选在此时登基?”他一直怀疑其中有问题。
张景山遵令,齐良转对桂明吩咐:“桂明在草拟基层军官名单时,可把刘德祥、唐楠等我身边的侍卫们考虑进去。”
桂明十分惊讶,齐良解释道:“我曾答应他们,加入天朔府我将让他们出候入相。”
桂明感慨:“世子真信人也。”
齐良摇手:“非仅是誓言,他们之中却有一些有才有能之人。”有机会他还想送一些人去书院或政治院学习呢。
桂( 重生成了吴应熊 http://www.xlawen.org/kan/1448/ )
桂明瞅了两眼,斟酌着着,很是残忍地说出自己的一个猜测:“世子!鲁指挥他们可能不在泸州了。”
齐良苦笑:“我也有此想法。”
桂明注视世子,话既已挑明,他索性直说:“我们再呆在石柳河南岸意义已不大。”
齐良颔首:“所以我同意向北进攻嘉定,我们必须调动图海部,瓦解清军石柳河防线后再离开。”
虽是自己提出来的方案,但桂明无不担忧问:“嘉定城高墙厚,我军仅万余人能攻得下来吗?”
齐良嘴角带笑,满含深意:“并非一定要下也!”
桂明睁着大眼,旋地明白:“能下则下,不能再佯攻,调动图海部北上,然后向东。”
齐良点头:“只要无其它清军添入川南战场,依马宝部和图海部的力量对比今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川南战场将维持一个势均力敌的势态。”
桂明忧心忡忡:“贵州勒尔锦部不是对入川蠢蠢欲动了吗?”
齐良道:“这正是我开头急于向东的原因。”
桂明马上明白,惊问:“世子想进入贵州?”
齐良道:“依乐静部的实力只能勉强防守滇黔边境防线,只有我们进入贵州才能拖住勒尔锦部不敢入川。”虽齐良继续留在川南慢慢发展,像后世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创建根据地那样蓄聚力量慢慢壮大,最终也能影响川南的敌我力量对比,但所耗时间太长,对于齐良来说他需要的就是时间,只要能维持全国战局的均衡,他就是胜利。
桂明考虑到另一个问题,担心道:“若是入黔,恐马宝将军的部下不愿相随。”目前军中马宝的部队有至少有五千人。
齐良无奈:“他们不愿跟随,就让他们回南岸吧。”少了五千能征善战的士兵虽觉可惜,但在齐良的心里,马宝的部队离开还好些,可保证部队的纯洁性,马宝有软禁他的历史,他不得不防。接着道:“不过,现在不能诉他们,等我们真正向东时再让他们作出选择。”
桂明道:“现在部队成分复杂,没有统一的建制,指挥混乱,造成很多的麻烦。”
齐良道:“我早就想对部队进行大手术了,还不是碍于马宝将军部下的存在?”
桂明蹙着眉,不知“大手术”指什么,但能明白世子的意思。
齐良并未意识到自己又使用了后世语言,继续道:“昆明卫已名存实亡,我想以当前的千余连发弩部队、二千地方常规部队及蒋云湘的第07千人队为基干重组昆明卫。”
桂明担心道:“鲁指挥那边怎么办?”
齐良道:“那边仅余五百人矣,已无关大局。”
桂明道:“卑职的意思是昆明卫的将官们如何安排?”
齐良道:“昆明卫暂由你来代任指挥使吧,等与鲁湘辉他们会合后再作调整。”
桂明十分谨慎:“卑职建议最好还是等马宝将军的部下离开后再开始重组昆明卫。”
齐良点头“嗯”一声。
八千清剿军的惨败震惊了清军大营,图海终于意识到北岸游击的吴军已汇成了一条大龙,他在计算着该派出多少精锐前往进剿荣城吴军?荣城吴军就在他大军背后两百里,如芒在刺,令其食不甘,睡不安。
而周培公则在一张简单的地图上思考着下一步荣城吴军会向哪里去?
“培公!本帅派一万精兵前往夺回荣城可好?”图海望着一直低头不语的周培公问。
周培公吃惊抬头:“大帅还想夺回荣城?”
图海不满:“不夺回荣城吾寝食难安。”
周培公道:“问题不在于荣城,而在于吴军的游动,若不能歼灭此一股吴军,我军恐难有宁日。”
图海认同点头,转问:“该如何是好?”
周培公简单吐出两字:“撤退。”
“撤退?”图海惊恐,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怒问:“撤退到哪?”
周培公道:“撤退到嘉定一线。”
本书首发。
第二百四十三章 痛快答应
大帐里有点阴暗,图海恼道:“如此不是拱手相让几百里给吴军?”
周培公自信道:“大将军请放心,吴军不敢过石柳河,因为有顺承郡王勒尔锦将军的存在。”
其实,图海受不了的是心理上的失败,怨恨地瞟一眼,都怪这周培公多事,若是当初一举把那吴世子杀了哪会生出如此多事端?
触到图海阴冷的目光,周培公心中懔然,多少已猜出图海的意思,解释:“大帅!我们只是暂时退却非为失败,可安心休整一些时间静待时机,等战局发生变化时我们再图南进。”
图海不满道:“我军与顺承郡王勒尔锦已对吴军形成夹击之势,为何要撤退?”
周培公道:“大将军!我军后方紊乱,运输线路被切断,后勤不保,军中已出现粮草告紧的情况,如何对敌?”
图海道:“既是运输线路被切断,我们夺回荣城不就恢复了吗?”
周培公道:“我军现在兵力捉襟见肘,吴军若是流动游击,线路漫长据点众多我们有多少兵力投入清剿与驻守?”接着无不忧虑道:“卑职猜测不等我军赶到荣城,吴军下一步可能要进攻嘉定了”
图海大惊,根本不信:“吴军胆敢自不量力进攻嘉定?”
周培公苦笑:“能大败我军八千的吴军有什么不敢图谋嘉定的?嘉定现在不过三千军而已。”
图海现在急了,若是嘉定失,粮道被切事小,吴军下一步将威胁成都府,并进一步与川西吴逆王屏藩部连成一片,整个四川危矣!
急问:“那该怎么办?”
周培公道:“所以卑职建议大将军撤退,并一步撤退到位,我军据守嘉定,南可牵制马宝部不能动弹,北可保成都不失我,们依然掌握着战场的主动。”
图海犹豫着,他还是不太相信吴军敢进攻嘉定,嘉定城高墙厚,虽只有三千驻军,可它随时可在城中招募到万余新兵,且成都府三天之内可赶来援军,就是自己这方也可在五天之内赶到嘉定,一万吴军有何惧?
如一阵风闯进来一名军士,他跪地急报:“禀大将军!吴军已出荣城向西北而去。”
图海疑惑望向周培公,周培公喟然一叹,肯定道:“吴军往嘉定去了。”
图海将信将疑,急令:“密切关注,有情况速报。”为防不测,又紧接着下令一支五千人的精锐赶往嘉定。
两天之后,得到确切消息吴军进攻嘉定城了,图海不得不接受周培公建议回师嘉定城。
调动图海部回援后,齐良部神秘消失。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齐良向全军宣布部队将进军贵州的决定,这在全军引起掀然大波,赞成者有之,默认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反对者大多是马宝部的部下,他们认为现在图海溃逃,正是合着南岸大军击垮图海之时,又岂能错此良机呢?
桂明耐心作解释工作,但他们终还是不愿离开原来的部队,齐良让他们自由离去。
看着一支雄壮的队伍离去,桂明不免可惜,齐良强笑道:“留得住他们的人留不住他们的心,何必呢!”
桂明点头:“卑职知道,两天前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已接到南岸的密令,所以他们不得不归,只是我们正是缺少人手的时候,他们又都是百战之兵,可惜啊!”
齐良坚定道:“将来兵我们会有很的,将我们也会有的。”接着命令:“整合现有队伍,重新组建昆明卫,此事由你负责,一天之内完成。”
新的昆明卫很快组建好,桂明晚上即把编制名单上呈齐良。第07千人队保留不变,但他们增补了缺损,蒋云湘依然是千户;连发弩部队编为第06千人队,一系列战斗中,顾明宇表现突出,被提升为千户;二千地方常规预备部队被分成两部分,分别为第08千队与第09千人队,曾俊任第08千人队千户,柳军任第09千人队千户;各千人队多出来的人及新招募的一些人一起组成第010千人队,程维年任千户;林天佑任斥候队百户,总人数五千三百人。
第二天,部队开始向东进军,进入泸州通过夜鹰组渠道终于得到鲁辉湘部的消息,他们果然已不在泸州,而是进入了贵州。另外,齐良还得到消息,清勒尔锦部不知何因并未入川,而另一路清安远大将军贝勒尚善部已占领贵阳,正继续往南挺进,不过,乐静已组一万军入黔御敌。
为了减轻贵州吴军压力,齐良并没有急于南下与鲁辉湘部会合,而是慢慢南下一路破坏清军后勤,打击地方亲清势力。
到达遵义地区后,在夜鹰组军情人员的指引下,齐良终于与鲁辉湘会合,大家唏嘘不已,恍若隔世。
令齐良惊讶的是鲁辉湘原来的六百人已扩充至三千人,大部分是贵州被打散的吴军,还有一部分则是要求加入到吴军的平民百姓。从鲁辉湘口中得知,他们打了几个胜仗,并还曾一度占领仁怀城,这应该就是清顺承郡王勒尔锦部未敢贸然入川的真正原因。
两部会合后齐良召开第一次军事会议,为适应贵州新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需要,决定先斩后奏成立贵州卫,以现鲁辉湘部三千人为基础,结合川黔边境的敌后武工队,再招募部分新兵组成,由鲁辉湘任贵州卫指挥使,张景山依然是参军。
许多昆明卫的老兵对昆明卫充满感情,他们想不通怎么一夜之间自己就变成贵州卫的人了?他们纷纷要求回到昆明卫,就连谢静林与欧灿民两名千户都如此,但被齐良一阵训斥,他们只能接受事实。
不久,接到衡州大元帅营谕令,这回周王殿下倒是很痛快地答应了贵州卫的组建,同意贵州卫归于周王府兵部建制,暂由周王世子——天朔大将军吴应熊节制。
本书首发。
第二百四十四章 万万不可
采取“放弃城镇,占领乡村”战略方针,鲁辉湘的贵州卫在川黔边境袭击破坏清军粮道,桂明的昆明卫则在黔西游动打击清顺承郡王勒尔锦部,双方长时间拉据战形成僵局。进入秋天,贵州清军粮草告罄出城筹粮,吴军实行“坚壁清野”战术,转移、匿藏粮草,保卫每一粒粮食,有时甚至宁焚烧也不让清军得到任何一粒粮食。
清军出城筹粮队多次遭到打击,小搜粮队有吴军地方预备部队打击,大搜粮队有昆明卫与贵州卫打,清军从来没有遭遇过这种战术,他们重拳出击却打不着目标,占据一个个城镇都是空城,反而战线拉长兵力分散更易遭打击,又被迫龟缩回遵义府地区一带。
秋天来了,天渐渐变冷,但齐良的头发还是留着寸头,他经常向身边的人宣讲留短头发的好处,慢慢地他的侍卫中有人留起了寸头,甚至于基层官兵中也有人留起了短发,昆明卫第07千人队千户蒋云湘就是其中一个,他刚从遵义南回来,进门即向齐良报喜:“世子!我部成功伏击清军一支筹粮队,打死打伤清军二百余人。”他脱下头盔,习惯性地摸着寸长的头。
吃一堑长一智,现在的清军变得异常小心谨慎,能一次歼灭清军二百余人已是很大胜利。
齐良喜道:“蒋千户得胜归来,当记一大功。”
桂明笑道:“蒋千户现在领兵得心应手,游击战已得世子精髓。”各支千人队中,就属他的第07千人队战绩突出。
蒋云湘谦逊:“都是世子与桂部长指导有方。”
“蒋千户辛苦,先下去休息吧!”齐良直直盯着蒋云湘的头发,很惊讶,这是手下高级将领中第一个留短发的,他倍感欣慰。
蒋云湘察觉到了世子的眼神,戴上头盔,讪讪道:“这短发还是蛮舒服的,只是一时还不习惯。”
齐良笑而点头,蒋云湘并没有离去,而是上前一步再度禀道:“世子!卑职归途中遇到衡州大元帅营信使。”
齐良道:“快快有请。”
验明身份后,信使递上一封密函,齐良打开浏览一眼,旋即惊呼:“万万不可!”
桂明与蒋云湘不知发生了什么,递目过去,齐良怔然出神,把函信缓缓递给两人,蒋云湘扫一眼即喜道:“这是大喜事啊,世子!”
桂明则侧首沉思,密函中说周王殿下准备登基大典。
见齐良与桂明都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蒋云湘迷惑不解:“难道这不是喜事吗?周王做了皇帝,世子便是太子了!”
齐良苦笑:“现在父王已得皇帝之实,又何必在意那个皇帝的名头呢?”也不看看现实情况,吴军节节败退,各方势力自立为王,统一战线形同散沙,若是再来这么一出登基称帝闹剧,抗清联盟还不分崩离析?
桂明道:“可能周王殿下只是想以此来提升一下士气吧。”
齐良道:“高举兴明讨虏大旗尚还可使各方力量团结在一起,若是父王登基前明旧臣还不马上把我们视为死敌?”
蒋云湘现在才明白原来还有这么多考虑啊?他不敢再发言,只是静静地听着。
桂明认同:“这个时候确实不是称帝的最佳时机。”周王一向英明,怎会出此晕招?他也迷惑不解。
齐良道:“上一封奏折吧!”
桂明虽明白世子意思,但还是问一声:“同意还是不是同意?”
齐良喃喃:“同意不同意是自己能作得了主的吗?”吩咐:“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写一封谏言书,尽量说明此时登基称帝的不利之处。”
桂明深深忧虑:“如此一来,世子与周王殿下的矛盾便更深了。”
齐良无奈道:“为了大局,必须有为有所不为,顾不得那么多了。”
八天之后,衡州大元帅营给予回应,训斥桂明已被贬为庶民,并谕令终身不得录用,为何还担任昆明卫指挥使?齐良知道大元帅营又开始对自己算账了。孰不知正是由于大元帅营曾经发过的谕令,所以桂明现在都还是代行昆明卫指挥使职务,可就是这样大元帅营也已不能容忍了。
“世子!卑职辞去昆明卫指挥使职务吧。”桂明不想世子为难。
齐良道:“你本就不是昆明卫指挥使,要辞什么职?别理那么多?”
桂明劝道:“世子!值此非常时期不可与大元帅营闹僵,就是代行指挥使也不行,会授人以口实。”
齐良摇头:“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既与大元帅营产生了龃龉,就算平息了此事,他们也会寻找其它藉口来为难。”
桂明总觉不踏实,齐良安慰道:“我们不用理此事,你还是代理你的昆明卫指挥使职务,我们用一个大的胜利来回应大元帅营的训斥。”转换一个话题,问:“陈正成部长不是说昆明已装备了一支完整的连发弩部队吗?让他把那支部队投送到前线来。”
昨日得到昆明报告,天朔府已装备一支五千人的连发弩部队,还有一支拥有三十门火炮的炮兵部队。
桂明睁大双眼,激起极大兴趣,问:“世子准备怎么使用那支连发弩部队?”
齐良道:“交给南边的乐静指挥,并令其引诱清尚善部来攻。”
桂明马上心领神会:“然后,我军长途奔袭围歼清贝勒尚善。”
齐良赞赏:“正是。”
桂明浓眉舒展,喜而站起:“该是我们反击的时候了。”
齐良吩咐:“先令川黔边境的贵州卫回师,而后两部一起南下。”
桂明问:“决战地点选在哪?”
齐良脱口而出:“仁铺。”显是他早已考虑好了。
桂明走到地图前,找到仁铺这个点,同意:“可以。”仁铺在贵州与安顺中间,两边是山,若是南北夹攻便成了死地。接着问:“昆明卫与贵州卫都南下后,勒尔锦部怎么办?”
齐良道:“留下地方预备部队吸引勒尔锦吧,等我们收拾完尚善再北上收拾他。”
“可要昆明把火炮部队也投入到前线来?”桂明问。
齐良道:“暂时不需要,现在天朔府练的都是精兵,还不适合大规模攻城。”在他的心里,目前还不能过多暴露自己的实力,以免引起衡州方面更大猜忌。
桂明下去布置,齐良心中又不免忧虑,昆明卫、贵州卫、乐静部、再加上昆明增援的五千连发弩部队,共二万六千人左右,能围歼得了尚善的近四万精兵吗?
本书首发。
第二百四十五章 更加兴奋
乐静的部队除了三千昆明城防军外,其余七千都是地方预备部队,他从来没有与尚善真正对阵过,从乌江开始节节败退,小的丢掉了开阳、瓮安等,大的丢掉了贵阳,但没有人问罪他,因为他使尚善四万精锐至今没有攻到滇黔边境,天朔府高层还人人对他赞誉有加。
入秋后,终于筹集到足够的粮草清安远靖寇大将军贝勒尚善出贵阳城南下,乐静再次实施“层层阻击”的战术迟滞清军,每一座山岭,每一片树林,每一个关隘都会有吴军的障碍阻击,但当清军大军包围上来时,阻击的吴军又都撤了。
一队吴军匆匆忙忙撤往田湾,一名千户模样的军官从一处密林中钻出来迎了上去,待队伍过来后,他向一名比他年轻得多的军官恭敬道:“参见乐参军。”
领队的正是乐静,他现在虽统军一万,但他的官职仍是天朔卫参军。“都准备好了吗?”他表情严肃问,少年老成。
“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千户姓王,名宁贵,在这位年轻的统帅面前他居然有点紧张。
“田湾后面就是仁铺,你们在此务必要守一天时间。”乐静跑得急喘着粗气。
王宁贵道:“省得。”
乐静不再多言,挥着手:“我们过去了。”
仁铺才是乐静重点布置阻击的地方,回到仁铺,乐静都未歇脚便问:“可有北面的消息?”北面指的是齐良部。
一名百户回答:“北面传来的最新消息,他们将在四天之内赶到仁铺。”
乐静蹙眉,这比原定时间又晚了一天,他担心自己能否在仁铺守得住四天?此次没想清军拼得异常凶猛,不知是尚善立功心切还是清廷想寻找一个突破出口?“南面的消息呢?”南面指的是五千连发弩部队。
百户回答:“昆明援军最迟可在后天到达仁铺。”百户姓江,名海,是一名负责斥候的百户。
乐静满意点头,有了五千连发弩部队,他有信心能在仁铺守四天,只是真要这么早使用这种奇兵吗?想着对前面放心不下,喝一口水又出去视察阵地去了。
过了一天,田湾的王宁贵退了过来,他浑身是血,衣服破烂,脸黑黑红红像画了一个大花脸。“乐参军!幸不辱使命,卑职守了整整一天一夜。”他带着笑,能完成任命不免有点得意。
乐静看看王宁贵背后稀拉拉,伤伤残残的一队士兵,气不打一处出,沉下脸色问:“王千户!你真看过时辰吗?我退到田湾时是酉正,而你看看现在的时辰,还只是酉初,整整相差了一时辰。”一支千人队现在可能剩得不到四百人了。
王宁贵脸上的笑容顿然凝固,都不知如何说好?其下的一名百户瞧不过眼解释:“参军!清军拼得凶狠,他们不停的进攻,一天一夜了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有瞌一下眼呢。”此名百户样子颇为桀骜不驯。
乐静瞪一眼:“让你们守一天,你们却提前退下来,胆敢违抗军令?”
王宁贵见势不妙,马上道:“卑职这就带队再把田湾夺回来。”
那名百户则不满地小声嘀咕:“不就是相差了一个时辰吗?咱们都死伤大半了,难不成让我们的人都拼光?”乐静比大多数人都小,许多人都不自觉地有点藐视他。
乐静睖睁双目:“拖下去砍了。”
王宁贵魂飞魄散,卫兵们糊涂,到底是拖谁下去啊?拖一个还是拖两个?那名百户的嘀咕声他们也听见了。
江海抢在前面站出道:“参军!不可临战斩将,此会有损我军士气。”其它将领也纷纷站出附和。
乐静默不作声,他早知有人会出来求情,所以那话也说得模棱两可。
江海又道:“参军!大敌当前,现在是用人之际,可让王千户戴罪立功。”
说实话,乐静还真想斩一两个人立威呢!上面的人对他赞赏有加,可下面这些人却对他不屑,他们只看见他在退,没看见他打一个胜仗。
乐静故作沉思状,道:“把王宁贵暂且拖下收监,等打胜了这仗后再处置。”接着道:“周承卫听令,命汝代行王宁贵之职,率本部去第一线御敌,若是再有失唯汝是问,当斩绝不轻饶;若是得胜,此次之过再不追究,王宁贵也会被无罪放出。”
周承卫即是那名嘀咕的百户,他大感意外,参军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提升了他的官职,虽只是代行的。他并不怕死,若是乐静真把他给宰了,他只会从心里更加藐视乐静。
清军很快涌了过来,吴军在仁铺修了军寨,驿道中用巨石垒着切断了路,路两边的山上建了箭塔,这里俨然像一座小城。
清军在田湾吃一点小亏,他们谨慎没有马上攻寨,而是等着后面大军的到来。他们认为吴军又会像以前一样,只要己方大军一到他们马上会撤退。可他们却没有发现近几次吴军的阻击阵地设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坚固,抵抗也越来越顽强也越来越久。
清大军终于到来,一名清军将领骑着马在吴军寨营前遛一圈,轻蔑一声:“用火攻。”
在天黑之前,清军发起第一次攻击,双方的长箭、强弩对射,只是清军的带着火,但吴军占据地理优势还建了箭塔,箭射得更远,清军的火攻没有起到作用。
接着清军展开试探进攻,很快吴军被打退。夜里,清军又搞了一次偷袭也被吴军识破。
后半夜大家相安无事,第二天,清军展开强攻,越攻他们越发感觉不对劲,这回吴军怎么不撤了?马上他们又兴奋起来,如此更好,就与吴军在此决战,免得今后被他们像苍蝇一样的骚扰,烦!
本书首发。
第二百四十六章 送还清廷
风轻轻地一吹,满天都飘撒着枯黄的败叶,整个仁铺都被滚滚浓烟笼罩着,清军的进攻异常凶猛,从吃过早饭开始到下午,那冲杀叫喊声一直没有停过,江海焦虑过来禀报:“乐参军!第一线已支撑不住了。”
乐静每隔一刻钟就会出外面用望远镜观察一下,他刚进来,对外面的战事了如指掌,无一丝表情道:“投入第二梯队,让第一梯队撤下来。”他连头都未抬。
一队队士兵跑步前往交接阵地,不久,军帐外传来号啕大哭声,乐静走出帐营,看见撤下来的第一梯队官兵们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个个浑身是血就像被人喷了红漆般。
一名魁梧,背上胸前都包扎着伤口的男士冲到乐静面前,哭着怒吼:“我们千人队只剩这些兄弟了。”他指了身后一圈,零零散散,或坐或靠或躺几十个人,他们眼神哀伤,面容悲壮,这些都是与他从一个地方出来的乡邻哪,他们同属于一支地方预备部队。
乐静仔细辨别了一下,方听出是那周承卫,如锉冰般冷漠的目光盯着他:“若是怕死何必来当兵?对清贼有刻骨的仇恨,何必悲怆?”
周承卫怔然,想起被清贼屠杀的家人,自己有什么好怨的?自己是在为家人报仇雪恨,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了,他低头退下。
“下去休息吧,这次你们作战英勇,你们的王宁强千户可以放出来了。”乐静语气放缓,话音刚落,江海远远跑来,大声道:“参军!昆明援军到了。”
乐静大喜,不待周承卫说声谢转声走了。
第四天,乐静掐指算着世子的部队什么时候到?外面第一层、第二层防御阵地已失,第二梯队与第三梯队也已耗尽,但清军的攻势依然不减。
江海轻轻走近:“参军!把连发弩部队投上去吧。”
乐静斥问:“前面撑不住了吗?”
江海回答:“随时有可能崩溃。”
乐静问:“还有多少部队?”
江海回答:“仅剩三千不到矣!”
一万军已损失七成,乐静苦笑,若是世子不能及时赶到,此次便大亏了。“连发弩部队不能动,他们是我们发起反击的唯一利器。”
江海小心地建议:“投入一千人也好啊,可确保前沿阵地不失。”
乐静坚定道:“一个也不能投入!把我的亲兵投上去,务必坚持到天黑。”
漫长而艰难的熬战,虽说不能投入连发弩部队,但乐静自己却全副武装与连发弩部队呆在了一起,随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出现。幸好,此番尚善部没有火炮,否则阵地早崩溃了。
申正,江海从前沿匆匆跑回来禀道:“参军!清军背面好像出现骚乱。”
乐静急急跑到他惯常站着观察的一个点,透过望远镜前面烟雾飘渺,树叶遮掩,依稀可见清军在动,却不知是在调动部队还是发生了什么?他跳下来,飞速往前跑,江海担心着,大声命令:“保护参军!”几名亲兵快速跟上。
乐静不顾阻挡跑到了最前沿,利箭飞梭,几只箭从他的身边飞过,但依然不能阻挡他的奔跑。到一个箭塔前,他一把拉下一名正准备向塔上送箭的士兵抢先往上爬。到塔上后,他举起望远镜再度观察,这回他看见了清军的背后汹涌涌动的旗帜,那是他所熟悉的天朔府军旗。
“传令!连发弩部队出动,全军开始反击。”他压制住自己暴喜而狂跳的心,抖着唇命令。
五千连发弩部队就像收割机一样,一茬一茬地成片收割着生命,转瞬间上万清军倒地,清军大乱,再形成不了有效抵抗,他们不敢往前冲,那是一张箭网,一张不可逾越的死亡之网,他们拼命向后退,可后面同样有一张网在等着他们,不过这张网疏稀许多,但除了这张网之外还有一堵墙,这是吴军组成的一堵比铜铁还坚的人墙,任凭清军撞得头破血流也无法突破。
清军遭吴军前后夹击,溃不成军,投降者无数,仅有部分侥幸逃脱。
吴军南北两部胜利会师后居然不见乐静,齐良奇怪问:“乐参军呢?”
没有人知道,刘得胜哼一声:“好大的架子,居然不来参拜世子。”
齐良丝毫不以为怪,道:““我们去看他。”
穿过凄凉的战场,到达乐静的帅营依然不见乐静,刘得胜抓住一名士兵问:“你们乐参军呢?”
军士道:“追清贼去了。”
刘得胜怒推开士兵,齐良道:“我们就在这里等。”
等了半天,依然不见乐静回来,而分别率兵作战的桂明与鲁湘辉倒回来了。
“此役歼灭清贼多少?”齐良问。
桂明道:“具体统计数字还没有出来,但卑职估算至少应有三万余人,我军大获全胜。”
齐良问:“尚善死了没有?”
桂明回答:“没有发现尚善尸首,但也不知去向。”
齐良走出帐外,看看硝烟飘散满目疮痍的仁铺,叹道:“此役乐静部打得惨啦!”
桂明伤感道:“听人说,乐静部损失达七成以上。”
正在此时,乐静出现了,他小跑过来恭敬道:“参见世子!”
乐静表现沉稳,不惊不喜不躁,与其年龄极不相称。“卑职见驾来迟,请世子恕罪。”见世子一直复杂地盯着自己,乐静自个儿知地忐忑不安起来。
齐良道:“军务要紧,见不见本王是次要的。”接着问:“可是追尚善去了?”他猜想也只有敌军的主帅才能引起这少年老成的乐参军如此大的兴趣。
乐静点头:“正是!”
“结果如何?”
乐静脸上终于露出兴奋喜色:“尚善被我军逼至绝境,刎颈自杀矣。”
齐良嗟叹,吩咐:“把他尸首处理好,送还清廷。”
本书首发。
第二百四十七章 欣喜若狂
晚上,吴军举行篝火庆功会,许多官兵热泪盈眶,不知是喜极而泣还是悲伤流泪?有多少兄弟已长眠大地?
第二天衡州大元帅营传来消息,周王殿下登基了,国号大周,建元昭武。这比原历史提早了三年。
齐良遥望东北方良久不动,吴三桂为何要急于称帝?一代枭雄难道还不能权衡出其中利弊?接下来的日子更难过了,后世的历史又将如何演变呢?“向下通报吧!”他失神道。
桂明轻轻提醒:“世子!周王殿下并没有册封您为太子。”
齐良倒没意识到此点,怔愣片刻道:“把仁铺大捷的消息报上去,就算我们为周王殿下登基献上的贺礼。”他并不太在意太子不太子的,最重要的是手握重兵。
桂明又道:“世子!信中说让您去衡州。”
齐良不屑:“无非参加一些庆典之事?以贵州军事紧张为由辞了。”自己才不会那么傻往套子里钻呢!
桂明欲言又止,总觉不妥。他心中充满愧疚,周王与世子父子俩闹成这样,自己是有一份责任的。
“此事就这样了,咱们谈别的。”齐良吩咐,他认为处理当前事项更重要。
鲁辉湘马上问:“世子!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
齐良道:“清军大败,尚善已授首,我军当然应该乘胜追击。”
乐静眼亮晶晶:“夺取贵阳,收复失地。”
齐良笑道:“这是肯定的,”
鲁辉湘进一步道:“再收拾勒尔锦。”
齐良点点头,转又道:“不过,在下一步向北进军之前,本王要对部队进行一番调整。”
大家静下来,这很有可能关系到各人的前途。
齐良轻叹:“此一役虽歼灭三万余清军,可天朔府损失亦惨重,我们的后备力量已严重不足了。”眼望向左边:“桂明!你是天朔府参谋部部长,你回昆明吧,抓紧训练新兵。”这也算是对新登基的吴三桂的一种示好,大元帅营不是不让桂明代理昆明卫指挥使吗?
桂明毫不犹豫:“是!”
齐良扫一眼众人,问:“桂部长走后,昆明卫由谁来任指挥使?”
为避嫌没有人敢提名,齐良指名问:“桂明!还是你来说吧。”他十分相信桂明,不仅仅只是桂明的忠诚,还有桂明识人很准,他所推荐的乐静年纪轻轻已十分惊人了。
桂明沉思片刻道:“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顾明宇,但我还是推荐蒋云湘。”
齐良感到奇怪,笑问:“既然顾明宇合适,又为何推荐蒋云湘呢?”
桂明道:“顾明宇虽足智多谋,善于应变,但太年轻,经验欠缺,放之未来必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蒋云湘沉稳,但守成有余进攻不足,而现阶段我军采取的是守势,需要的是善守之人,所以我还是推荐蒋云湘。”
齐良笑笑,若说年轻乐静比顾明宇还年轻,既然能大胆启用乐静为何不能用顾明宇?不过,他尊重桂明的意见,折衷道:“就让蒋云湘暂任昆明卫指挥使,张景山辞去昆明卫参军之职后,顾明宇接任。”经过大半年的征战磨练,一大批年青有为的将领冒出来了,像桂明、张景山等这些天朔府高层要员也没必要再在基层兼职了。
其实由于天朔府人材欠缺,军中许多职务都空缺着呢,齐良接着吩咐:“其它各级军官任免名单,桂明先拟一份草案出来,大家讨论后再上报天朔府政治部。”
桂明领命,马上又问:“五千连发弩部队怎么安排?”
齐良苦恼,目前情况下大元帅营不可能再同意天朔府增加一个卫。“作为地方预备部队存在吧,暂由齐惜音侍卫长统领,跟在我身边。”他思考片刻道,如此还可隐藏天朔府的实力。
大家把所有目光都望向乐静,之前所有人都认为乐静将是这支连发弩部队的指挥使。
齐良奇怪大家的眼神,但马上明白众人的意思,道:“乐静是天朔卫的参军,贵州战事已不那么紧了,乐静将回广西。”
乐静不免失望,他是此役的最大功臣,纵观近年来整个贵州战场他居功至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乐静就没有贵州。“是!”他轻轻应一声,脸上还是无什么表情。
齐良默看乐静一眼,暗道:“东边也很重要,只能委屈你了,这也是对你的最后一次磨练。”
散了后,齐良留下张景山与桂明,他先对张景山说:“景山!查明父王为何选在此时登基?”他一直怀疑其中有问题。
张景山遵令,齐良转对桂明吩咐:“桂明在草拟基层军官名单时,可把刘德祥、唐楠等我身边的侍卫们考虑进去。”
桂明十分惊讶,齐良解释道:“我曾答应他们,加入天朔府我将让他们出候入相。”
桂明感慨:“世子真信人也。”
齐良摇手:“非仅是誓言,他们之中却有一些有才有能之人。”有机会他还想送一些人去书院或政治院学习呢。
桂( 重生成了吴应熊 http://www.xlawen.org/kan/1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