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第 4 部分阅读

第 4 部分阅读

    袁某人非等闲之辈,也不是没有一点新知识,但是缺乏新思想,至多只能算一个新旧之间的人物。其向西方学到的,只是先进的军事管理经验,却始终没学会政治游戏规则。其才干肯定在末代皇帝溥仪之上,但太醉心于政治权术和眼前利益,见识远不如封建时代的曹操。他是传统与现代交替的特殊历史环境造就的一介失败奸雄。

    袁世凯背上千古骂名,弥留之际最后一句话是:“他害了我。”学者们反复考证所指“害”他者为谁,有说“二陈汤”的(指袁氏亲信陈树藩、陈宧和汤芗铭宣布独立),有说袁克定的,有说杨度的,虽莫衷一是,但都在最亲近者的范围内。

    袁氏当政的时候,革命如章太炎,守旧如王辏г耍承湃缌跏ε啵;嗜缈涤形票淙缌浩舫欠先缪细矗懈鋈艘靶娜缪疃龋庵罟抟徊皇俏拿鹛煜碌目穹胖浚愿髌缫欤嗟株酰揽寄馨萦糯⑽核茫庵制珊褪滞笫呛笃鹫呷缍戊魅稹⒔槭魍灸暗摹?br />

    民初,章太炎以袁世凯所颁勋章作扇坠,于袁世凯的总统府大厅中摇扇叫骂袁世凯半日,袁世凯竟不敢出来置一词,而且终了也没有加害于章氏。当袁世凯复辟邀他作劝进之举时,开出“王辏г恕比忠蛔质蛟母呒勐裘υ诘腔翱悍苤械脑揽笙补犊鹩Γ⑶业绾隙级教儡济雀妒逋颉N醇负橄艿壑瓶逄ǎ蹶'运居然还惦记那未到手的十五万元,派自己的“贴身”老仆周妈来北京要账。袁世凯此时万事不顺,哪肯再付这冤枉钱,以皇帝没做成现在也没钱婉拒,说是让她先回,钱随后汇到。哪知这周妈竟精明透顶,不依不饶,日日到袁世凯居处缠讼不休,说我家老王当初在劝进书上具名可没有保证你做成万世皇帝,你堂堂一国之君说好价码怎能出尔反尔,再说你为当皇帝花的钱数都数不清,怎好意思卡着我家老王这点小数目。这样一说,袁世凯大窘。而当袁恼羞成怒威胁这老太太时,老太太干脆撒起了泼,坐在堂前地上大哭说这死没良心的老王让我到北京来送死,你袁世凯一个大皇帝怎么好意思杀我这手无寸铁的老太婆。这位杀人无算的枭雄袁世凯居然毫无应对之策,只好把周妈安顿在家里,让自己最宠爱的姨太太陪她闲聊游玩,冀图动之以。可玩完吃喝完,周妈照样要债不误。在纠缠了十几天后,袁世凯终于不得不付完那剩下的一半“劝进费”。

    14。袁世凯的“皇帝梦”(4)

    这一段民国著名的讨债公案,大家都是当笑话看,笑话袁世凯复辟不成的丑态。数十年机关算尽,靠欺骗民意登上极峰,又被伪造的民意捧杀,八十三天就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可谓现世现报。

    历史本不在乎当事者的人品,有时也能将小人推上前台,遂成竖子之名。只要大节不亏,尽可安贵尊荣度过一生。伪临朝袁氏者,小人也,从小不爱读圣贤书,不明春秋大义,到老更不知珍惜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能给一个人两次大机会,已是特殊眷顾,他却欲壑难填,连“见好就收”的民间常理都忘记了。分明是自己害了自己,又何怨他人?

    1。强强对峙:康熙PK鳌拜(1)

    安分守己,明哲保身。每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权力范围,真正做到安分守己、明哲保身的人才能全身而退,或者扶摇直上。一旦出现了越俎代庖,就会引起冲突和争端。不知进退的人最后往往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战国思想家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说斗鸡的最高状态,就是好像木鸡一样,面对对手毫无反应,可以吓退对手,也可以麻痹对手。这个故事里面就包含着斗鸡博弈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对手错误估计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产生错误的期望,再以自己的实力战胜对手。

    据野史记载,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康熙在南书房召见鳌拜,事先准备好一张折脚的椅子让鳌拜坐,鳌拜刚坐下来,侍卫捧上热茶,茶杯经过高温处理,茶杯顿时烫手坠地,在鳌拜毫无准备千钧一之际,身后的侍卫霎时难将鳌拜推倒在地,由于经过精心准备,鳌拜出其不意,一下被擒,“于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一场攻心攻力的政治斗争终于收场,康熙登位以来第一场大战以胜利告终,铲除了这个心腹大患。这种守株待兔、请君入瓮、不动声色暗埋杀机的耐性与心机,可见康熙真是天生的统治天才!鳌拜惨败,究其原因,都是轻敌之故。而轻敌的根源,本来就是骄傲作祟,谁让他瞧不起人家这个黄毛小儿呢?也是活该。野史说得难免有些无稽。

    鳌拜被擒以后,康熙大数他罪状三十大条,条条都是灭族砍头之大罪,但是后来却没有杀他。《清史稿》里这样记载,康熙下了一道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鳌拜没杀,相反他的同党却都赶尽杀绝,是什么原因?这里面当然有猫儿腻,但是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康熙考虑到立朝初年,天下未定,朝中臣心不服,如果因此而大兴牢狱,必定更加涣散人心,因此不杀,以显仁心,安定人心。一个十多岁的少年皇帝竟然有如此工心,真是让人敬佩,康熙治世初见端倪矣。

    锒铛入狱的鳌拜,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一定会后悔当初小看了这个黄毛小儿,他太骄傲了。

    鳌拜年轻的时候跟随太祖太宗如关征战南北,那时他风光无限,机智勇敢,且力大无穷,为满洲第一勇士,在清朝奠基之时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开国元勋之一。顺治帝死后,他是四个顾命辅臣之一。此人居功自傲,横行无忌,在朝野无人敢惹。在外,则圈地剥削,惹起民怨;在内,和穆里玛、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等勾结,随时蠢蠢欲动。康熙刚刚登上帝位,不便兴杀,羽翼未丰不敢擅动,因此在太皇太后孝庄皇后在幕后出谋划策的支持下,暗中“密选健童百十,在宫中习拳”,“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暗埋杀机。另一边厢,鳌拜还蒙在鼓里,压根儿不把这个十来岁的小儿放在眼里,变本加厉地横暴逞凶、铲除异己,将自己的仇敌——四大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逼死。

    概括地来说,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为中国历史上强悍不逊的权臣。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战绩。

    崇德二年,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后一路是这次进攻的关键所在,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终于被攻克。

    2。强强对峙:康熙PK鳌拜(2)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鳌拜以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

    入关以后,鳌拜主要的任务是追击农民军。顺治元年十月,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率军由内蒙入陕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随即挥师南下。后来多铎率军攻进潼关,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退往湖广。阿济格奉旨率军剿除“流寇余孽”,鳌拜等遂分翼出师,水陆并进,于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重创大顺军。顺治二年六月,李自成于湖北九宫山遇害,大顺军瓦解。清军前后共陷河南、湖广、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军开始对付大西军。顺治三年正月,鳌拜随肃武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清军得知张献忠率军已退到西充一带,鳌拜再次充当先锋,率领先头部队前往狙击。两军相遇,鳌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冲。狭路相逢勇者胜,昔日威风一时的大西军抵挡不住而溃败,张献忠也于此役中被杀。清军击破大西军营垒130余处,斩数万级,获马骡牲畜12200余匹。打败大西军主力之后,鳌拜等又继续深入,基本上肃清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退往云贵地区。豪格在四川布安民告示,继续作战。击破大西军,鳌拜实居功。

    由上可见,鳌拜早年无论是在关外与明军的反复交锋中,还是在入关定鼎中原后巩固统治的大小战斗中,出生入死,转战南北,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清初开国功臣。

    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大获好处。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耿直倔犟、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

    如果顺治活得更长一点时间的话,这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恐怕就能够进入历史,深入人心。可惜的是,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就去世了。鳌拜的政治命运进入了一个转折期。顺治对鳌拜的信任在其对后事的安排里体现出来了。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值得注意的是顺治没有选择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异姓大臣。这也许跟他幼年时期多尔衮专权的经历有关,他不想再出现一位“多尔衮”来操控子孙的天下。不过,权力也许真是一个魔杖,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鳌拜功臣、忠臣的形象开始渐渐变形,他再也不像从前忠心扶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那样对待福临的儿子玄烨了。结果,康熙初年,虽然没有了多尔衮,但却出现了专权的鳌拜。

    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死。这个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十四岁。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十四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皇帝已经亲政,自己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书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这一招触及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项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几乎达到了令康熙不可忍受的地步。

    3。强强对峙:康熙PK鳌拜(3)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五月,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是什么奇事。这次一召,他也就大大咧咧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晚年的他本可善终,辅佐幼主,保全令名。但最后他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当你面临困难或陷入绝境的时候,请记住中国有句古语——“‘忍’字头上一把刀”,要冷静地控制自己,在忍耐中求生存、寻转机,在忍耐中进退取胜。

    可以想象,康熙对鳌拜的忍耐是何等不易啊!不忍耐,鳌拜不可能暴露出谋位的野心,康熙很难从鳌拜的府上脱身。而这种忍耐,恰恰说明了康熙的智慧。

    然而,清代民族关系之紧张甚于元代,不能不说是康熙轻启边衅劳而无功的结果。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如治理黄淮河流、奖励垦荒、蠲免赋税、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鼓励经济展的政策;编纂《明史》、《全唐诗》等;在所有的文化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他本人对西方科技的学习,他是中国古代唯一懂得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皇帝。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二十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官场**之风颇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鳌拜的失败是典型的因骄而败,他因为骄狂而走上了一条擅权的不归路,他的下场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4。吴越春秋之两强争霸(1)

    在与强者对峙的时候,让自己不受损失,至少不受到大的损失的况下,吃掉对手或者打垮敌人,才是胜利。***一时的退步,为的是更大的进步。明退暗进不失为最优的策略。

    在双方力量对比相差不大的况下,应要猜测到对方的对策,再以克制对方的策略获胜,懂得进退,有进有退,最终取胜。倘若,不懂得进退博弈的道理,硬硬相碰,火花四溅,即使最终取得胜利,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损失最小,利益最大”才是根本性原则。

    江南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故地,后尽为楚国所得,而楚王不修庙堂,祸多起于萧墙,除了楚成王、楚庄王有治国称霸之外,楚国君主多昏庸,至楚怀王,一代强楚终为秦所灭。现在称湖北、湖南、江苏一部多为吴楚故地,而闽浙则为吴越故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江南分属吴、楚、越三国,吴最先为越所灭,越后为楚国所灭,楚为秦所灭,江南从此再无强国兴起。这一过程却是伴随着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数个名主、强臣流传于后世。后世所知的“春秋五霸”中江南已占三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的吴王阖闾;“卧薪尝胆,越甲吞吴”的越王勾践。强臣有:吴国伍子胥、孙武;越国范蠡、文种、越女西施;楚国先后有屈原、春申君等人。

    即使在中原大国先后称霸的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或宋襄公、秦穆公等人所经历称霸历程,皆不如江南吴、越、楚争霸如此云诡波谲、名士云集,《史记》世家、列传中最精彩的部分恰恰是集中在吴、越、楚三国争霸江南的时期出现诸多的历史人物。

    大国争霸是春秋时代的显著特征。在齐桓公霸之后,晋、楚两国相继而起,逐鹿中原,争当盟主,但终因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在春秋中叶以后,出现并霸的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晋景公采纳申公巫臣的意见,开始联合吴国,企图利用吴国牵制楚国的右翼,使楚国不能腾出手来招架晋国的攻势,从而谋利。

    吴国偏居东南沿海地区,与越国为邻,有断文身之俗。据《吴越春秋》记载,当时吴国“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严格地说,它还不能算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部落群体。在中原列国眼里,吴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蛮夷之国。

    吴国王位传承本是兄弟相传,至王僚父却将王位传于子僚,而直接导致引起王僚大伯父之子公子光不满,公子光认为自己才是王位当然继承人,所以阴谋刺杀王僚。楚之流亡之臣伍子胥献刺客专诸,在卫兵森严的保护下,专诸以鱼腹藏剑的方式刺死王僚,专诸本人为乱刀砍死。公子光称位吴国,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以伍子胥、孙武为将。伍子胥本楚国名臣之后,其父是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建的老师,由于楚平王小儿子的老师费无忌的陷害,伍奢与长子伍尚被杀于狱中,次子伍子胥外逃到宋。伍子胥自宋逃亡郑国,又逃往吴国,于半路得病,后来他一路讨饭到了吴国,因为公子光见到了吴王僚,伍子胥见公子光有异志就推荐了刺客专诸,自己跑到田野耕地以等候消息。后来公子光成为吴王,伍子胥与孙武共同带兵打败强楚,并攻入了楚国都城郢,楚平王此时已死。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将楚平王尸体翻出坟墓以皮鞭抽尸三百,自此伍子胥成为了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

    吴王阖闾决心打败越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位。吴国起兵攻越,吴越两军战于槜李。吴国的军队阵列整齐严肃,越王勾践派敢死队冲锋失败,就改用罪人在阵前集体自杀,吸引吴军的注意力,然后偷袭吴军,越将灵姑浮挥戈刺伤吴王阖闾,吴军败退,阖闾死于途中,其子夫差继位。

    夫差派专人侍立宫门,每逢夫差出入,便问:“夫差,越王杀害你父亲的仇恨你忘掉了吗?”夫差则回答:“是,不敢忘!”过了两年,吴国出动精兵攻越国。夫椒一战,越军大败。越王勾践仅剩五千人,被吴军包围于会稽山。文种、范蠡说服勾践忍辱图存,厚赂吴王夫差的宠臣伯嚭,向吴王求和。吴相国伍子胥表示反对,他举夏代少康中兴的故事,劝告吴王,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吴太宰伯嚭既贪图越王勾践的财货,又嫉妒相国伍子胥的功劳,极力怂恿吴王答应越国的请求。吴王夫差终于允许求和,但条件是越国必须臣服于吴国,并要勾践到吴为奴三年。

    5。吴越春秋之两强争霸(2)

    吴王夫差勇武不凡,令他在祖父阖闾手上接掌吴国王位以后的三年,将吴军打造成为当时最厉害的无敌雄师,吴国所铸造的枪剑铁甲更令各国士兵闻风丧胆!

    运筹帷幄,让他在群雄割据、国与国之间互相觊觎着对方势力的春秋时代,能够败越破楚吞陈蔡,成为当时的霸主,只差数步,就能统一天下。但是夫差最可怕的并非他的勇武、他的智能,而是他的自信。那份比任何剑刃更加锋利的自信,使他不单有吞噬天下的野心,更使他有将越王勾践留在身边打成自己奴隶的狂傲,夫差从没有将勾践放在眼内。得到了越国以后,夫差从没想过要杀死勾践,这样太便宜了他,夫差要折磨他,将他留在身边当奴隶。夫差喜欢看着勾践不理身份、不顾廉耻,如狗般为他拉车,受着所有吴国国民的唾骂还满脸笑容。这是对杀害了阖闾的勾践的侮辱,亦是夫差对着天下所有国家的霸主宣。他拥有当今无人能够挑战的权力与地位。身边伍子胥等群臣,不住劝夫差要将勾践杀掉,否则留有后患,可是夫差自信一切也在他的掌握之内,勾践即使有复国野心,只要他稍稍动一根指头,勾践与及整个越国,自必给他挤得稀烂。其实群臣还没有清楚夫差,夫差留住勾践,还因为两个人——范蠡、西施。

    即使是两朝元老,协助夫差将吴国江山打下来的伍子胥,夫差表面上还有两分敬重,但骨子里,他已经不放在眼里。当今世上他还会在乎的人,就只有陪在越王身边当奴隶的范蠡。当年夫差亲眼目睹范蠡以奇兵挫阖闾,他已认定范蠡是一个好对手,他知道此刻范蠡还待在勾践身边,必定又是他的一个策略。世上难遇一对手,而且最好的对手,往往就是最明白自己的人。

    夫差就偏要将这个危险人物放在旁边,无论在武功、才智都要与他比个高下,甚至将范蠡的未婚妻西施纳为自己的妃子。夫差深明范蠡兵行险招,就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西施,也忍痛献给夫差,目的不过就是要令夫差疏理国事,使越国有机可乘,然而夫差自信过人,偏向虎山行,他却想不到,西施竟就是那一个令他心动的女人。不只是天下,就算是对女人,夫差也有一套厉害的手腕!西施倾国倾城的美貌,夫差最初也不屑一顾,可是就在西施在宫里面,最无助、最软弱的时候,夫差突然出现,就是要将西施的心完完全全地俘虏回来。他要西施完全地向着他,甚至要令西施反过来为他对付范蠡。

    就在这段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感里面,夫差竟然付上了真心,纵然知道西施就是一个会让他走上覆亡之路的女人,他也爱她,爱她爱得义无反顾。“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径尘上鸟自啼,履廊人去苔空绿。撸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洲,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日夜东南流。”

    西施艳色天下重,是个不折不扣、倾城倾国的美人,相传她出身贫贱,曾靠在溪头浣纱度日,可是她的美却惊动了水里的游鱼,它们因自惭形秽而躲藏到水底,不敢浮出水面换气,后世因此流传了“沉鱼”的典故。而她因体质娇弱,常作捧心之态,世人皆以为美,更引得邻家女子“东施效颦”,这段趣闻也流传至今。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有杀父之仇、灭国之恨,为了赢得养精蓄锐、秣马厉兵的时机,听从大夫范蠡的妙计,四处寻访美人献给好色成性的夫差,西施因其天下无双的美色,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复国大计中举足轻重的棋子,顺理成章地被送入吴宫,做了吴王的妃子。西施的绝世容颜和柔媚语果然让夫差神魂颠倒,色令智消,他下令耗费巨资为西施筑馆娃宫,终日与她嬉戏其中,从此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将争夺盟国霸主地位的壮志置之脑后,更放松了对越王的警惕,使勾践有了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良机。

    与此同时西施还利用夫差对她的信任,离间夫差与吴国肱股之臣大将伍子胥的关系,最终逼死伍子胥,削弱吴军事力量,为越国复兴和吴越战争越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6。吴越春秋之两强争霸(3)

    夫差的自信令他每一步都走在刀锋之上!然而他没有后悔,因为在刀锋上的路,才令他感到自己的存在,更感到自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霸主。***可是只要错走一步,就让自己掉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夫差除去了伍子胥,身边少了一个尽进忠的良将,令到范蠡有机可乘,而且夫差急于出兵中原,结果就令越国从后而至,最后夫差想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败于自己最看不起的勾践手上。

    可以说,成,在于夫差对自己无比的自信;败,也败于自己过度膨胀的自信……

    再来看看越王勾践,他常常笑。不管是当众跪在前吴王阖闾墓前,叩头叩得满面是血;不管是身为奴隶,为吴王夫差拉车,受尽吴国国人唾骂之时;不管是被夫差带到列国诸侯之前,被所有人戏弄,就连最低等的士兵也比他尊贵……勾践继续在笑,只是一直在笑!因为笑可以遮掩面上一切的表,更可以遮掩不期然在面上流露出来的想法。没有人知道,笑面之下,真正的他到底在想什么。

    勾践是开明的国君,他极具领袖魅力,不拘小节;他极为爱才,用人不计较其身份,只看重其才华。当年,独是勾践赏识狂人范蠡,更视他为好兄弟;他重用文种,让范蠡和文种一文一武,各展所长。勾践在二人的扶持协助之下,渐渐从一个小国的君主,变成为一个受到国民景仰的王,将越国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更运用了范蠡的奇计,亲手将当时的吴王阖闾打败,使越国走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胜利往往令人充昏头脑。勾践自以为三年之后,吴王夫差再次兴兵,必会再败于他手下,在没有理会范蠡、文种的劝告下,一意孤行与夫差抗衡,结果只剩五千兵马被困于会稽。勾践当时只想举剑自尽,可是当剑锋架上了颈项之际,出走的范蠡再次出现,更求勾践不要殉国。结果,范蠡和文种为勾践奔走,宣布投降,并跟夫差谈判。最后,夫差同意保留勾践和越国。但条件是勾践必须成为吴国的奴隶,留在吴国。

    勾践被安排住在石室,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燥热难当。他身穿比乞丐更为单薄寒碜的衣服,吃着猪狗也厌弃的食物,每天都活在随时被夫差杀死的威胁之下。他每天的工作,除了受辱,就是不停地跪在阖闾墓前,叩头认错,要不,就是如一匹驴一样,替夫差拉车。一国之君,居然沦落至此,悲哀!勾践从没想过自己会在人生的高峰中,转瞬跌下谷底,从王变成为奴隶,受尽最大的耻辱。夫差不断地折磨他,不断地提醒他,他已经不再是王,只不过是他身边为他拉车的一条狗。勾践在不断的心理与**的折磨之下,曾经想过死,曾经想过放弃,可是身边陪他一同受罪的范蠡却不住提醒他,要以大局,以光复越国的大业为重。勾践只有再挺下去,开始他还是苦着脸,直至一次,勾践被夫差折磨到了极点,在所有的诸侯面前,丢尽了所有的颜面,他被迫至尽头,他唯一的选择就只有死,以保名节,可是勾践突然想通了,他选择了笑。他选择了以笑,以最不耻的方法去面对所有人。因为他还想生存,要生存,就要有生存的方法。

    老子之道:处下、柔弱,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进退之道。真正的强者所为,这也是击败处上、强硬的真正绝招。勾践终于学懂了。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在人生最可怕的逆境中,体味出成为真正皇者之条件,就是必须要能屈能伸,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能忍。他把目光放远,他要的,不是意气之争胜,而是得到最后胜利。所以,勾践身为一国之君,居然开始笑着去替夫差拉车、恭敬地守着阖闾之墓,在夫差眼中,他仿似一只给养得驯化了的小狗。勾践毫不在意,更对夫差忠心耿耿,最后,居然想到为夫差卜病尝粪。勾践的行为,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结果,勾践成功感动了夫差,给放返越国。返回越国的勾践,已变了另外的一个人;他不要锦衣美食,也不住华厦。他卧薪尝胆,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奋,复兴越国;再伺机而动,一举灭吴,以雪当日之耻。他不断地磨砺自己的心志,事实上,他虽尚未跟夫差再作正面交锋,但他的能力和意志已经超越了夫差。最后,勾践凭着他个人的斗志,加上范蠡和文种的协助,终于乘着夫差的出错,从后偷袭,直取吴国。勾践与夫差再次见面,而此时此刻两人的形势已然逆转。勾践含笑,这次是真正的笑,他终于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7。吴越春秋之两强争霸(4)

    勾践带范蠡来到吴国当马夫,每天早上喂马擦车,以备夫差田猎、游玩,晚上则栖身于石屋,守在阖闾的坟旁,期待三年一过,重返越国。***最使勾践君臣提心吊胆的伍子胥,常常劝吴王杀掉勾践。因此,勾践必须装出万分忠于吴王的表现,而且不能让吴王觉半点矫饰做作。范蠡为此煞费苦心。

    转折点,就在勾践待在吴国的第三年;一次夫差染病,范蠡知道是寻常疾病,不久即愈,便与勾践商定一个计策:他居然让勾践去尝粪卜疾,取悦于夫差。果然,夫差被勾践感动,立即让勾践夫妻搬出石室,迁居附近民房,仍然养马。不久,夫差病愈,正如范蠡所料那样,吴王决定释放勾践回国。并命人于文台置办酒席,隆重地欢送勾践还越。伍子胥大怒,对夫差说:“勾践尝大王粪便,是吃大王之心。”夫差不听,如期释放勾践回国。

    勾践没有忘记那三年的屈辱,回国后卧薪尝胆,誓要振兴越国。受过教训,勾践对范蠡听计从。范蠡主张要礼待弱小国家,对于强国,表面上应该采取归顺的态度,但骨子里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便可以一举灭之。西施跟范蠡里应外合,她以夫差宠妃身份,不住离间伍子胥和夫差。伍子胥愤愤不平,跟夫差关系日渐紧张。吴国早因夫差嚣张而招致其他诸侯的敌对,危机四伏。伍子胥反对夫差攻齐,主张应要灭越而跟夫差反目。夫差赐伍子胥一把宝剑,命他自杀。死前一刻,伍子胥要求把双目挖出:“大王不听劝阻,我要亲自看着──过不了三年,吴国必然会被越国攻破!”伍子胥一语成谶,一切都在范蠡的预计中。

    当吴王夫差在黄池与晋定公争做盟主时,越王勾践分兵两路攻吴。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断吴主力回援之路,掩护主力作战;其自率主力直趋吴都,在郊区泓水歼灭迎战之吴军,并乘势攻入吴都。夫差南归,恐因国都失守士气下降及远程奔返造成部队疲惫、决战不利,派人请和。勾践亦以吴军主力未损,不愿进行无把握的决战,遂与吴订和约后撤军。四十二年,吴国生灾荒。越乘机动进攻,与迎战吴军在笠泽隔江相峙。越军利用夜暗,以两翼佯渡诱使吴军分兵,然后集中精锐,实施敌前潜渡、中间突破,并连续进攻,扩大战果,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河川进攻的成功战例。笠泽之战后,吴、越力量对比生了根本变化,越已占有绝对优势。周元王元年,越再度攻吴。吴军无力迎战,据都城防守。越于吴都西南郊筑城,谋长期围困。吴数次遣使请和,均遭越拒绝。三年,城破,夫差自杀,吴亡。

    吴正派公孙雄肉袒膝行,向越王勾践求和。勾践欲应,范蠡说:“过去天意叫吴国灭掉越国,可吴国偏偏不干;现在天意叫越国灭掉吴国,难道大王要违背天意吗?”吴使闻听泪如雨下。勾践遂说:“请夫差迁到甬江以东,让他管理一百户人家。”夫差羞愧交集,对勾践说:“我老了,不能服侍大王了。我真没脸见子胥呀!”说罢,蒙面自杀。

    这二十二年,越国上下,特别是越王勾践、范蠡和西施过着的是非人的忍辱负重的生活。最后,他们成功了!夫差跟范蠡经历二十多年的双雄斗,最(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493/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