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第 5 部分阅读

第 5 部分阅读

    这二十二年,越国上下,特别是越王勾践、范蠡和西施过着的是非人的忍辱负重的生活。最后,他们成功了!夫差跟范蠡经历二十多年的双雄斗,最终胜利者是范蠡。范蠡把西施接回越国,跟西施成亲,对她感激及宠爱有加。范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恩荣无比,功成名就。夫差离世后,范蠡仿佛亦感意兴阑珊。荣华一刻,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徒隶,驾扁舟,泛东海,浪迹天涯,隐于江湖。

    范蠡与勾践深谋了二十多年,终于灭了吴国。勾践对范蠡说:“我想与你平分了越国,你不听我的话,我就杀了你。”范蠡假装答应下来,偷偷地装了一些珠宝乘船从海上跑到齐国,从此更名改姓做起了商人。后来齐王寻访他,让范蠡做官,范蠡却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居,必不详。”在齐地,范蠡散尽千万家财,去游历五湖,走到陶地认为可以经商,就自号“陶朱公”,短短几年他赚了数千万,后来他再散了家财,到了宋。

    8。吴越春秋之两强争霸(5)

    自此中国商人的鼻祖就是,千秋商圣“陶朱公”。吴越争霸前后经历了三十多年,司马迁以其鲜活的笔法记述了这一传奇历史。除了范蠡成就中国历史上能进能退的能臣,结局得以善终的人之外,吴越争霸中众多人物,几乎皆以悲剧结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楚汉四年大战中,项羽最终被打败了,最后自刎于乌江边;越王勾践不要人格、尊严的方式,终于打败吴国。虽然中国以后历史中以勾践这种方式的成功的人很多,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多见的。多少英雄的头颅滚落,成为千古悲歌。吴越争霸,最后的结局是吴为越所灰,越为楚所灭。

    9。汉武帝的强者意识(1)

    两只斗鸡在斗鸡场上,要作出优势策略选择,如果实力相差很大,那么实力强大的斗鸡理所当然会选择“进”,而相对而,实力弱小自然会选择“退”,这就是实力小的优势策略。***但是当两只斗鸡实力不相上下的时候,进退就变成一种预测,只能通过探望才能得知,而这种探视同样需要付出代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十五年就灭亡了。

    秦朝覆灭后,中原地区出现楚汉相争的局面,无暇再顾及北方。与此同时,匈奴部落也在生着变化,从分散走向了统一。匈奴人先前分为许多个小部落,彼此之间也经常互相攻伐。其中有一个较大的部落,酋长叫头曼。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前妻所生,叫冒顿,小儿子则是后妻所生。头曼非常喜欢小儿子,打算把酋长的位置传给他。他故意疏远冒顿,甚至狠心地想借别国之手杀死他。为此,冒顿对老爹恨之入骨。

    不久,冒顿明出一种射出时能声的响箭,他下令给他的部属说:“以我的响箭为令,响箭射什么,你们也射什么,不射的处死。”开始,冒顿用响箭射猎物,响箭射出后,现有未跟着射的,立即杀掉。有一次,冒顿用响箭射他自己的马,部属有不敢跟射的,也立即杀掉。又一次,冒顿用响箭射他自己的妻子,部属又有不敢跟射的,再立即杀掉。过了一些时候,冒顿用响箭射他父亲的坐骑,部属们不敢再不跟射,箭将马射死,冒顿知道已训练成功。公元前201年,在一次打猎时,冒顿突然用响箭射他的父亲,部属们跟射,头曼遂死于乱箭之下。随后,冒顿杀掉了他的继母与弟弟,宣称自己是“单于”,意为全匈奴的领,建立起了匈奴汗国。

    冒顿单于野心极大,且能力超群。他统率匈奴骑兵四面出击,不但征服了匈奴各部,还重新收复了被秦朝夺走的河套地区,向东打到辽东半岛,向西一直打到新疆,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及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冒顿也像他的先人们一样,把目光盯向了富庶的南方。他找了个借口,自称是中国古代夏朝人的后代,中国有他们的一份,开始率军入侵中原。

    此时,楚汉战争已经结束,刘邦建立起了西汉王朝。刘邦不能容忍匈奴人的侵略,他挟统一中国的余威,于公元前200年,亲自率领大军三十四万北征匈奴。冒顿采用计策,率军撤退,引刘邦追击,然后突然切断汉军后路,将刘邦团团包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无奈之下,刘邦听从谋士陈平的计策,用重金买通冒顿单于的阏氏,使她说服冒顿,终于放了刘邦一条生路。

    白登山之败后,刘邦认识到,天下刚平,国力疲惫,无法支撑与匈奴的大规模战争。他采用了和亲的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并与冒顿约为兄弟,暂时缓解了匈奴的威胁。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趁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

    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登基,这位被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划制度,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决战匈奴,拓展外交,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清皇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立宪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10。汉武帝的强者意识(2)

    然而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争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才艺;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在后来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尔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汉武帝的影子。

    汉武帝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这种天才使他能运筹帷幄而决胜万里,处庙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则足以使西方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驰骋于疆场的将帅黯然失色。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令无数妙女伤魂断魄的荡子、最坏又最好的人。汉武帝改变了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

    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不满足于王朝贵族故步自封的做法,希望能有大的作为。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政治上锐意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势力;在经济上征收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将天下财源收归中央政府;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大养战马,加强骑兵队伍建设,选拔有才华的年轻将领做统帅。汉武帝认识到,要想彻底摧毁匈奴,解除边患,战争极可能持续几十年。为了一雪前朝之耻,彻底解决北方之患,他苦心经营,从各方面做好了战略反击匈奴的准备。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终于下定决心与匈奴开战。鉴于初次作战,不能贸然北进,他计划诱敌深入。汉武帝选择了与匈奴有商业往来的马邑作战场,派大将王恢统军三十万,埋伏在马邑左右山谷之中。然后派间谍去向匈奴人告密,说马邑太守已被人杀死,请匈奴乘虚进击。匈奴军臣单于信以为真,亲自率领十万骑兵,奔马邑而来。在距马邑已不到一百公里时,军臣单于只见牛羊遍野,不见牧人,感觉到有点异样。于是命人去俘虏了一个汉军士卒来审问,结果问出了全部机密。军臣单于大惊,急令撤退。汉军马邑之谋遂告落空。

    马邑事件后,汉匈之间维持了六十多年的邦交破裂,匈奴汗国又恢复从前那种大规模的侵略行动。不过,汉朝再也不会消极防御了。汉武帝决定,汉军进行全面反击,将战争引向敌国土地。

    公元前127年,匈奴攻入上谷、渔阳,杀死太守,掳掠百姓。汉武帝当即命大将军卫青率军五万从云中沿黄河北岸迅速向西北挺进,意在乘匈奴注意力在东北方,一举收复河南地。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地区,是大漠以南的黄河南岸气候最为温和、水草最为丰美的地区。它撊氤こ牵苯油埠撼汲浅ぐ玻仁切倥匾木没兀质墙ブ性奶濉N狼喑錾碛谘砼ィ笠蚪憬慵薷何涞鄱辉境晌恕2还刹皇蔷颇曳勾玻巳诵赜需郝裕歉瞿训玫慕拧N狼嗦示找辜娉碳苯谛倥廖薏炀醯目鱿乱痪俟フ季乱咩冢卸狭苏季莺幽系氐男倥籽蛲酢⒙シ惩跛坑胄倥跬ゼ涞牧怠K婧螅狼嘤盅鼗坪游鹘毕侣の鳎瓿闪硕园籽蛲酢⒙シ惩醯恼铰园АP倥跫牛牌幽系兀什胁刻映鋈狻:何涞鬯婕丛诤幽系厣柚昧怂贩健⑽逶ぃ拗潜ぃ⒋幽诘匾泼袷嗤蛟谡饫锿吞锸撸哟撕犹椎厍⑷胫泄诘亍:何涞凼崭春幽系爻晒Γ榈袅诵倥钢性奶澹獬硕猿ぐ驳耐玻⑽壕⒘艘桓霰狈ゴ竽慕セ亍?br />

    11。汉武帝的强者意识(3)

    匈奴失掉了河南地,从战略态势上已处于不利地位。***此时军臣单于已死,伊稚斜继承匈奴大单于之位。他派遣军队连连进犯朔方郡,希望能夺回河南地。为进一步打击匈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再遣卫青率军出击,向北进入漠南,打击匈奴右贤王。在此之前,还没有过中原军队向北深入过沙漠,匈奴军毫无防备。卫青在做了充分准备后,北出边塞六七百里,长途奔袭,打了右贤王一个措手不及,俘虏匈奴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人,牛羊数近百万头。右贤王狼狈逃往北方。漠南之战的胜利,巩固了河南地的防卫,切断了伊稚斜单于主力和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所部的联系。

    公元前123年,卫青再度出定襄向北进击,歼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迫使匈奴主力退却至漠北一带,远离汉境。不过汉军这一次损失也很大,大将苏建所率领的三千骑兵全部覆没。另一大将赵信于兵败后投降匈奴,因赵信深知中国内,伊稚斜单于像宝贝一样看待他,特地为他修筑了一座赵信城。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河西地匈奴。河西地即现在的甘肃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又称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国内地和西域新疆地区的战略要地。当时河西地区还未属于中国,是在匈奴人控制之下。霍去病当年才19岁,在此之前并无战功,只因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才当上了将军。不过也是天佑汉武帝,这个小皇亲竟也是个战争天才,甚至比他舅舅卫青还要厉害。

    霍去病率骑兵数万人从陇西出,越过乌鞘岭,突然出现在匈奴人面前,动了猛烈攻击。匈奴军被这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打蒙了,立时全面溃败。霍去病一路连破匈奴,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向西直进了一千多里,又大败匈奴休屠王、浑邪王于皋兰山下,杀敌9000余人,俘虏浑邪王子及大臣,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霍去病一战成名,率军凯旋。

    同年夏天,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从北地郡再次出击。他率军过居延海,翻越祁连山,深入匈奴后方2000多里,在黑河流域大破匈奴主力,斩杀32000余人,俘虏匈奴贵族59人,官吏63人,收降匈奴浑邪王部众40000万人,全部占领河西地区。汉武帝在那里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从此河西归于中原王朝。焉支山所产的红色染料,可作为妇女的化妆品,中国“胭脂”一词,即由此而来。

    河西之战的胜利,斩断了匈奴进犯中原的右臂,沉重打击了匈奴势力,并为汉朝向西域扩展打通了道路。

    这一仗是中国古代罕见的千里奔袭之战,汉军全以轻骑作战,每人两匹马至三匹马,所过之处如秋风劲扫,让人想起了两千多年后纳粹军队的闪电战。霍去病谋勇兼备,堪称一代天骄。他的指挥风格也与舅父卫青不同,因是公子哥出身,并不体恤将士,也不顾及士兵伤亡。他在远征中还带了许多厨子,专为他烹制精美的肉食。大漠苦寒,士兵们常见饥渴。霍去病总是独自享用这些肉食,有时吃不完烂掉了,却也不肯给那些随他征战的兵士吃。霍去病先后六次出击匈奴,屡建奇功,封为冠军侯,日后“冠军”一词由此而来。汉武帝对他极为器重,要为他修建宅第,霍去病谢绝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公元前117年,这位功勋卓著的青年将领不幸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漠北之战是汉朝对匈奴汗国最重要的一战,汉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出征将士十损七八,但摧毁性地打击了匈奴势力,使其再也无力大举南下。从此,匈奴远远北逃,瀚海沙漠以南再没有王庭,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持续了四十多年,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的军事和经济基础,使这个庞大的汗国走向了衰落。后世汉朝皇帝也一直坚持对匈奴的打击方针,两百年后,匈奴残部在漠北不能立足,只得向西流亡。公元4世纪时,终于侵入黑海北岸,引起推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原住在黑海北岸的西哥特部落,向西侵入多瑙河上游;原住在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向西侵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面对这些排山倒海而来的野蛮民族,无法抵御,而终于沦亡。

    12。汉武帝的强者意识(4)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不但解除了汉王朝的边患,也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文化成就向四方传播,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展,也推动了东西方间的文化交流,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此通向远方。

    这场战争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极大的骑兵作战,对后世的军事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卫青、霍去病二员名将从此名垂青史,成为汉民族的骄傲。

    英雄造就了时势,时势也成就了英雄。一方面,汉武帝时代,汉朝确实具备了主动出击的经济实力。汉高祖时期,天子的车都凑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将相外出乘牛车。汉朝屡屡受害于匈奴,却只能选择和亲。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政策已经具备了多种选择的条件。另一方面,汉武帝的决策无不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相同的外部条件,换一个皇帝,决策也许就完全不同于汉武帝。除性格原因以外,公羊学对汉武帝的影响也很大。公羊学是儒家中与法家结合得比较紧的学派,它讲究的是“大一统”、“尊王”,还有就是“大复仇”。所谓“大复仇”,就是后代对于先辈的耻辱,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复仇。黄朴民认为,汉武帝时代,是中国的少年时代,汉朝的盛大,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更表现在精神状态上。不要说张骞、卫青、霍去病等将军,就连社会底层也不乏郭解这样的“豪侠”,连司马迁这种黄老出身的文人,也胸怀天下,锐气逼人。那是中国人精神锋芒外露的年代,是野性昭彰的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天下绝不仅有汉武帝一个英雄——彼时英雄如潮,汉武帝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汉武帝是具有世界怀的中国人,所以他才得以从文化心理上、从基本疆土上确立了中国人是中国人。后来历史沧桑,我们的民族性中,野性成分越来越少了。撇开道德判断而,一个民族毕竟是需要积极进取精神的。

    1。智勇角逐:孙膑VS庞涓(1)

    进退博弈就是进退对策,算敌用计不仅要选择恰当的对策,还要算准对方用什么对策。把握信息,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把对手蒙在鼓里,就是高明的对策。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就是说没有完全封闭的消息,所以抢先占有可靠的消息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记住,消息是博弈交锋中的筹码!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似乎在人们眼中,强者之间的争斗必然要以鲜血和生命作为牺牲来画上句号。但问题是,为什么“二虎”一定要相争?一个最简单的解释,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之内,绝对的霸权只能有一个,这种霸权的确立又要靠血拼来实现。那么,我们应该追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确立一个霸权,而不是互不干涉,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呢?

    霸权的确立要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排他性的资源占有。这种对资源,上至统治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下至山川土地人口牲畜的垄断,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靠征服和掠夺得来,所以,称霸之心一起,争端也就在所难免。只不过,有的霸权是建立在对百姓的掠夺之上,有的霸权是建立在对阻挡自己称霸的其他强者的征服之上。

    强者之间的对抗是征服与被征服。那么,争霸的过程中,互相厮杀所造成的家仇与争夺资源所产生的国恨就会交织在一起,而国恨家仇盘绕在一起,催促着强者向对手讨还血债的同时还要尽盘剥,这就是二虎相斗最为残酷的关节点。因而,争霸之心一起,便再无安宁,也再无仁德的存在。比如,孙膑智斗庞涓。掌握资源掌握对手的一切,巨细无遗,包括性格和才能。

    魏惠王也学秦孝公的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强。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

    孙膑与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学成后鬼谷子为他们举行毕业考,毕业后即可下山展自己的事业,考题是:鬼谷子坐在屋内由学生想尽办法,把他请出门外,谁成功就算及格。

    庞涓先试试自己的功夫,他以户外美丽的风景引诱屋内的师父出来欣赏,但鬼谷子不为所动,庞涓于是表示,既然用请的请不动那就放把火把屋子烧了,师父总会离开屋子吧!鬼谷子回应说:“这招不行,在你尚未点火时,我就会出面制止了。”庞涓只好退出考场。

    换孙膑上场时,他对鬼谷子表示:“这种考试对庞涓来说不太公平,因为他先试了一阵子,让我见习了许久,为了公平起见,不如换个题目,请师父在屋外,由我想办法把师父请到屋内。”鬼谷子心想,也有道理,于是表示:“好啊!我就到屋外让你请进来,还不是一样。”

    鬼谷子一出去,孙膑就哈哈大笑地说:“师父,你出的题目我已经解了,你被我请出外面了。”

    有智慧的人用柔的方式完成一件事,斗智比斗力的层次高了许多,在教育上则是要求学习创造思考,处事不要拘泥不变、只想到以老套来解决问题。庞涓的方式不但老套且是暴烈、激进的,请不动师父,就要用火烧的,孙膑是智慧人物,知道换个柔软方式来过关。

    人到七老八十时,最硬的牙齿可能不在了,但软的如舌头依旧在,所以硬碰硬是办不好事的,以柔克刚的方式常更能奏效。

    魏惠王也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哪知道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有一天,齐国大夫淳于髡出使魏国。孙膑设法偷偷地会见了他,向他诉说了自己在魏国的悲惨遭遇。淳于髡知道孙膑是个有才能的人,就秘密地把他藏在车中,带回齐国。从此,改变了孙膑的厄运。

    2。智勇角逐:孙膑VS庞涓(2)

    孙膑回到齐国,先隐居在齐将田忌幕下。田忌现他是个精通兵法、足智多谋的人,所以很器重他。当时齐国的国君威王很喜欢赛马,时常同贵族们赛马赌输赢,而且下的赌注很大。田忌家里也养了不少好马,但是每次比赛,总是输。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孙膑还没说完,田忌瞪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三场赛完,田忌果然以二胜一负赢了齐王。当田忌把此次取胜的原因告诉齐威王后,齐威王立即召见孙膑。齐威王与孙膑谈起兵法,孙膑果然讲得头头是道,对答如流。于是齐威王便任用他做了齐国的军师。

    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只恨没早点见面。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帐篷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要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策略。他说:“要解开乱成一团的丝线,不能用手硬拉硬扯;要排解别人的聚殴,自己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的道理也是如此,不能以硬碰硬,而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就是撇开强点,攻击弱点,避实击虚,冲其要害,使敌人感到形势不利,出现后顾之忧,自然也就解围了。”

    田忌虚心采纳了孙膑这一“批亢捣虚”的作战建议,统率齐军主力迅速向魏国国都大梁挺进。大梁是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处于危急之中,魏军不得不以少数兵力控制历尽艰难才攻克的邯郸,而由庞涓率主力急忙回救大梁。这时候,齐军已将桂陵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加以长途跋涉急行军,士卒疲惫不堪,面对占有先机之利、休整良好、士气旺盛的齐军的截击,顿时彻底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终于遭受到一次严重的失败。其已经占据的邯郸等赵地,至此也就得而复失了。战国中期,魏国的实力要胜过齐国一筹,其军队也比齐军来得强大,所以荀子说过:“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然而齐军终竟在桂陵之战中重创了魏军。原因无他,就是齐国战略方针的正确和孙膑作战指挥艺术的高明。在战略上,齐国适宜地表示了救赵的意向,从而使赵国坚定了抵抗魏军的决心,拖住了魏军;及时对次要的襄陵方向实施佯攻,使魏军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处境;正确把握住魏、赵双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时机,果断出击。在作战指挥方面,孙膑能够正确分析敌我势,选择适宜的作战方向,进攻敌人既是要害又呈空虚的国都大梁,迫使魏军回师救援,然后以逸待劳,乘隙打了一个漂亮的阻击战,一举而胜之,自始至终都牢牢掌握住主动权。

    3。智勇角逐:孙膑VS庞涓(3)

    另外,主将田忌虚心听取意见,从善如流,也为孙膑实施高明作战指挥,夺取胜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至于魏军的失败,也在于战略上未能掌握诸侯列国的动向,长期顿兵坚城,造成将士疲惫,后方空虚,加上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让对手牵着鼻子走,终于遭到挨打失败的命运。魏军虽在桂陵之战中严重失利,但是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而仍具有蔚为可观的实力。到了公元前342年,它又穷兵黩武,兵攻打比它弱小的兄弟之邦——韩国。韩国自然不是魏的对手,危急中遣使奉书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一如当年那样,召集大臣商议此事。邹忌依然充当反对派,不主张出兵,而田忌则主张兵救韩。齐威王征求孙膑的意见,孙膑便侃侃谈了自己的看法:既不同意不救,也不赞成早救,而是主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即先向韩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当韩处于危亡之际,再兵救援,从而“尊名”、“重利”一举两得。他的这一计策为齐威王所接受。

    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败,只好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其意图不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十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这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一场鏖战是无可避免了。仗该怎么打,孙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他针对魏兵强悍善战,素来蔑视齐军的实际况,正确判断魏军一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根据这一分析,孙膑认为战胜貌似强大的魏军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示形误敌,诱其深入,尔后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他的想法,受到主将田忌的完全赞同。于是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

    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齐军的预定计划展开。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孙膑预先的部署,施展了“减灶”的高招。第一天挖了十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灶,第三天又减少为三万灶,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庞涓虽然曾与孙膑受业于同一位老师——鬼谷子先生,可是水平却要相差孙膑一大截。接连三天追下来以后,他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来,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盛,地势险阻,实在是打伏击战的绝好处所。于是孙膑就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庞涓的骑兵,果真于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齐军预先设伏区域。庞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十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马陵之战以魏军惨败而告终结。

    马陵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场典型的示假隐真、欺敌误敌、设伏聚歼的成功战例。齐军取得作战胜利,除了把握救韩时机得当,将帅之间密切合作,正确预测战场和作战时间以外,善于示形、巧设埋伏乃是关键性的因素。所谓的“减灶”就是这场战争中“示形”的主要方式。它实际上就是孙武“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诡道原则的实战体现。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打这以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4。智勇角逐:孙膑VS庞涓(4)

    如果说庞涓是因为嫉贤妒能加害孙膑而导致最后的兵败身亡的话,倒不如说是孙膑充分抓住和利用了机遇实现了抱负获得成功。***

    同为谋士,同事一君,就当时群雄逐鹿,皆欲称霸天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庞涓之为是有其原因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他之行为有悖于传统道德观念罢了。因为古人曾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也有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说”。当然,这种不健康的人生观,我们并不提倡。

    反观之,孙膑虽然“两足皆断”,且当时被庞涓监视、软禁,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成功的追求,没有至此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废人,他蛰伏于地,等待绝地反击的机会,历史证明,正是他的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善于把握机会的能力帮助他获得了最终的成功,并根据长年的征战经验写就了闻名于世的《孙膑兵法》。

    倘若当年庞涓不害孙膑会有以后的灭顶之灾吗?这样的问题其实是用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小人嫉贤妒能之心是不可改变的,必欲坏之而后快。而君子之厌恶小人之心更深,必欲灭尽天下龌龊之人而后快。君(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493/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