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第 6 部分阅读

第 6 部分阅读

    灭尽天下龌龊之人而后快。君子、小人实在是水火不相容,若相容则君子不为君子,小人还是小人,道消魔长。

    正有许多小人以攻击正人君子为乐,其多少鬼魅伎俩,简单而有效,正人君子无不中招倒地。有人会问,为什么正人君子不坚决反击呢?岂不闻有“投鼠忌器”之说,君子自爱其器,故退避三舍的多,反击的少,遂使小人之道行于天下。有以君子之身而坚决反击的,他日,小人到处宣扬,某人攻击我了,真是无耻至极,无法叙述。

    皎皎者易污,君子处世,也不适宜太过高洁其行。所以人们对于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十分赞赏,然而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

    5。圣神女皇武则天(1)

    信息是博弈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按照信息掌握的况不同,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博弈中,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有伪装信息、假信息、迷惑信息,为要实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标,必须找到更多的真实信息,同时要防止对方占据信息战中的制高点。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从永徽六年被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政事,光宅元年先后废掉自己的两个儿子,改唐为周,亲登大宝,南面称孤,一直到神龙元年被迫退位,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参与并执掌了最高统治权力。

    她是一位空前绝后、雄才大略的皇帝,在封建思想统治下的中国,作为一个女人,她成为了一代帝王,是非常了不起的。虽然她也做错过一些事,性暴戾,一些行为可能是不合常理的,但把她放在整个中国的展史中来看,她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应该说,武则天是一位开明的君主。唐朝的繁盛中,有她很大的功劳,人们把她的政绩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既是延续了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政治风貌,又为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做了基础。她很注重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开辟了次殿试,设下了武举选拔。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人才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她在临去世前却有些犹豫了——若传位于李氏男子,则代表她这个革了李家王朝命的女人恢复了李唐王朝,死后只能以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若传位于武氏男子,则代表她这个女人作为姑姑,死后不能进入武家祠堂。最终,她决定传位于李氏,这段历史说明她虽是女皇,但毕竟是个封建时代的女人,思想跳不出男尊女卑的圈子。

    这是一个不惜任何代价、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女人。千古以来,她是最伟大的一个女人!为了这伟大,她不惜欺君、不顾人伦;为了这伟大,她可以将亲生子嗣视为政治棋子。千古以来,这是最不幸、最悲哀的一个女人!

    武则天,并州文水人。父亲原是大木材商人,后随李渊起兵,到唐朝官至工部尚书,兼检校并越将军,先后赐田300顷、奴婢300人,食邑25o0户。九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因相貌出众,被唐太宗召入宫,命为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才人是皇帝的妻子之一,在皇后、四妃、九嫔之下,地位较低。

    校场里,一群男人在驯着一匹烈马。校场边,围在太宗身边的女眷中不时传出高分贝的尖叫。武媚娘则认真地说:“给臣妾一根马鞭和一把匕,我就能制伏这匹烈马。先用马鞭,不行就用匕刺入它的胸膛!”

    在当时重视门阀的社会里,出身大木材商的武则天仍然被看做出身寒微。在宫中,皇妃和九嫔们依仗着门第的高贵和皇帝的宠爱,一个个盛气凌人,横行霸道。她们常常取笑她、欺辱她。严酷的生活养成了武则天刚烈的性格。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按照唐制,媚娘和其他宫女一起被迫入感业寺削为尼,时年二十六岁。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有一天到感业寺拜佛,与武则天再次相见。武则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来。高宗很感动,就想找机会把她接入宫中。高宗的皇后王氏性高傲,对上不肯奉承皇帝,对下人也不知体贴,再加上没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萧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宠爱。当时后妃之间的争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则天来打击萧淑妃。她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后来又把武则天接进宫中。高宗见了正合心意,就将武则天封为昭仪,越来越宠爱她。

    武则天从小就聪明,有智谋。当年她被征召入宫时,母亲为她送别,哭得很伤心。武则天却神色自若地说:“我去见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她母亲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则天还有很好的文史知识修养,爱好文学和书法。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只知道为争宠而争斗的皇后和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见绌,高宗便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心思。

    6。圣神女皇武则天(2)

    围绕皇后的废立问题,在宫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太尉长孙无忌、宰相褚遂良等元老们认为,武昭仪出身低微,又曾服侍过先帝太宗,现立为皇后,不成体统,将会以恶名留世。支持武则天的朝臣李义府、许敬宗等人,想借此机会邀功,则积极支持武则天为皇后,他们说:“田舍翁多收了十几石麦子,还想换个婆娘,何况天子呢?”在这关键时刻,起重大作用的还是拥有军事实力的开国元勋李责力。他明知更换皇后是高宗的主意,却推说这是皇帝家中事,不必征求臣下的意见。他助了武则天一臂之力。由于李的支持,高宗终于不顾贵族的反对而决定废立。武则天三十二岁那年,终于以皇后的显贵身份进入最高统治集团。

    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参决朝政,立即对占据中央要职的元老贵族的代表人物进行彻底的清洗。先把宰相褚遂良、耒济、侍中韩瑗等贬了官,不久又逼迫长孙无忌自杀,罢黜二十多位反对她的官员,并开始擢用许敬宗等人。660年,高宗因病,委托武则天“决百司奏事”,自此武则天实际上掌握了大唐政权。武则天权力一天天的加强,唐高宗也感到不快,他曾于664年与贵族大臣上官仪一起密谋,决定废黜她。但武则天迅速采取了对策,处死了上官仪。从此,高宗每次临朝理政,武则天垂帘于后,参决政事。朝廷内外,称高宗、武后为“二圣”。

    高宗的病越来越重,为确保李氏皇统,想传位给太子李弘,武则天竟用药酒毒死了李弘。同年,高宗立次子李贤为皇太子,并令李贤监国,武则天为了保持已到手的皇位,又废李贤为平民。高宗被迫又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683年,高宗病死,太子继位,是为中宗。但好景又不长,只过了55天,又被武后废为庐陵王,幽禁于深宫。684年,武后立第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

    中宗被废,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684年,被武则天贬黜的徐敬业等人以中宗被废为借口,从扬州起兵,旬日间聚众达十余万人。著名文人骆宾王配合徐敬业写了辞激烈的讨武氏《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的檄文。檄文中大骂武则天“性非和顺,地实寒微,秽乱春宫,狐媚惑主,虺蝎为心,豺狼成性”。大臣们看后个个变颜失色,以为她必定震怒,诛灭骆宾王的九族。武则天看后问是谁写的檄文,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料武则天接着说:“这人有这样好的文采,竟得不到重用,让他长时间流落在外,这实在是宰相的过错。”后来骆宾王在徐敬业兵败后失踪,虽然无法重用了,但他的家族并未曾受到株连,足见武则天想起用他也是真心的。

    在中央政权内部,宰相裴炎乘机要挟武则天让位中宗,他说:“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在这场决定成败的大搏斗中,六十岁的武则天当即派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三十万大军前往讨伐。前后不到50天,迅速讨平了徐敬业的十万大军,并处死了裴炎等人。

    四年后,唐宗室越王李贞、琅王牙王李冲父子又以“匡复”为名,分别起兵,企图联合四方宗室诸王“共趣神都”洛阳,夺取政权。但不到20天这次叛乱也被击败。围绕皇位问题,武后在同自己的丈夫、儿子的角逐中,再次取得了胜利。690年,六十七岁的武则天登位称帝,建立了武周政权,自己立号为圣神皇帝。从655年武则天当皇后参决政事起,直到705年退位止,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半个世纪之久。

    公元700年,武则天选了一些年少而又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养在宫内。补阙朱敬则当面批评说:“陛下内宠薜怀义、张易之、张昌宗,已经足够了。近来听说左监门卫长史侯祥,明目张胆地到处散布他的阳物壮伟,要求当面,弄得满城风雨。这是我的职责,不敢不告诉陛下。”武则天对于这样毫不顾及自己尊严的批评,不但没有怒,反而奖赏了朱敬则,还说:“不是你直说,我还不知道这事。”其气量之大,亘古未见。

    7。圣神女皇武则天(3)

    还有一例,有一个女孩子上官婉儿,祖父和父亲都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而被武则天杀死,上官婉儿也被黥面罚做宫里的奴婢。一次偶然的机会,武则天现上官婉儿写的一七诗,文辞优美,真意切,便十分欣赏。虽然诗里透着对武则天的愤恨,但武则天还是决定把上官婉儿收到身边。有人劝武则天,上官婉儿和她有两代杀亲之仇,放在身边太危险了,不如除掉。但武则天不仅没有杀掉上官婉儿,反而甚为信任重用,甚至起草诏书和批阅奏章都交给上官婉儿办理,实际上成了贴身秘书。

    武则天重用人才,更为史家肯定。史家评论说,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当时英贤竟为之用”。一大批有才能且正直的人被提拔重用,如郝处俊、杜景俭、徐有功、魏玄同、魏元忠、姚崇、裴行俭、娄师德、王孝杰、狄仁杰、王及善、朱敬则、张柬之等。尤其是对狄仁杰的信任上,更看出武则天的胸怀。狄仁杰好面折廷争,常常违背武则天的旨意。武则天也曾动过怒,甚至贬了狄仁杰的官,但后来不仅起用了,而且更加重用。大臣来俊臣和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联合诬陷狄仁杰谋反,甚至伪造了狄仁杰的请死表,请求杀掉他,但武则天不相信狄仁杰谋反,亲自召见狄仁杰澄清真相。武则天还将亲绣“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字的袍子赐给狄仁杰。皇帝亲手为大臣的袍上绣字,恐怕也只有武则天这样的女皇帝才做得到。狄仁杰死后,武则天为失去栋梁之才放声大哭,悲伤万分,这恐怕又只能是她这样的女皇帝才做得到。

    武则天是一个充满野心的人,致使她在一生的奋斗中付出了代价,做出了常人不可理解和痛愤的行为。但这也是她为人的果断个性,从古至今,都是男人称帝,只有武则天,这个女人也在皇位上控制过万马河山,除了她有过人的胆识与智慧之外,支撑她的就是这种机智、果断、没有丝毫犹豫的个性与做事风格,她在位期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疆域的辽阔、国家的强盛,如果不计较她个人的一些行为,她的执政成绩是十分卓越的。然而她的残暴也不能不被人指责,曾经为了自己的帝位,杀了很多无辜官吏,成了一名让人望而生畏的暴君。但一个女人,想要当上皇帝,除了这种做法,她还能怎样呢?一提起武则天,马上就能想到“凶狠”、“无”、“杀人不眨眼”等一些不好的词语,说起评价,也只能谩骂与不解,武则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对武则天这一唐初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褒贬并至,毁誉不一。**认为:“武则天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还谈武则天立碑的事: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应自吹自擂,还是由后人去评论。至今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太伟大了,置于齐鲁平原中,是“蔑矣!尽矣!无以加矣!”是无法形容的,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是一块完整的高达七米的大石头,关于她立这碑的目的她自己没有说明,后人猜测,一者认为是她觉得自己功劳太大,难以表达;一种认为是她知道自己死后一定会引起沸沸扬扬的议论,她任由你们评说。**表达了他对武则天基本肯定的态度,他欣赏武则天是个有作为、敢作敢为的女皇帝,他赞扬武则天的智慧和自知之明。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意缠绵,柔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8。圣神女皇武则天(4)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莫待晓风吹。

    这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牡丹者,以西洛为冠”。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令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因而那种认为武则天重用酷吏、外戚、男宠,政治上一片黑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但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姓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唐中期就有人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亦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她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并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方官吏的标准。此外,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她还非常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武则天的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展:其一,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其二,地方储粮亦很丰富;其三,户口显著增加。

    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农业、手工业的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贸易的达。武周时期的交通事业,亦相应达。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厥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长寿元年,武则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的请求,并慧眼识英雄,在众多的将领中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长安二年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武则天在位期间,文史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展。她非常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嵩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等。她本人遵儒、宠道、信佛,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汇为一本《三教诸英》。此外,她还大力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当然,在武则天掌权近半个世纪的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展。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不惜杀害一代忠臣长孙无忌,用毒酒杀死自己的长子李弘;贬黜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以及自己的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等。她对于胆敢违抗自己的朝中重臣来济、韩瑗、柳弼等,一概严惩不贷;对于王皇后、萧淑妃这样的“姐妹”辈,先是诬告上许多罪名,再让她们受尽非人的折磨,最后置之于死地,连她们的女儿也不放过。因此,要说武则天是个暴君,也有一定的根据。

    9。圣神女皇武则天(5)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重用了各种各样人才。***刚开始时,她提倡告密,擢用酷吏,滥杀了许多无辜,招致群激愤。武则天便反过来杀酷吏“以雪苍生之愤”,实际上酷吏们都是秉承她的命令行事的。表面上看来,这是耍弄权术的把戏,不值得赞赏。但是要承认,当时所杀的多是李唐宗室贵戚、旧朝元勋大臣,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已经腐朽的士族势力。

    她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为满足个人喜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劳民伤财。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以至于连同她创造的卓著政治业绩也随之湮没了。武则天宠幸的人主要有薛怀义、沈南蓼及张易之、张昌宗等。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倚仗她的宠信,在朝中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并且,她还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

    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与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总的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但比起她的历史功绩,这些毕竟是第二位的。还应该指出当时经济有展、国力很强盛,都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功劳。由于均田制的推选和科举制的勃兴,使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又对中国历史的展起了促进作用。

    武则天统治也就是四五十年,总体评价,应当说,她这个皇帝做得相当成功,相当合格,以三味的评判标准,给她个三七开,似乎也不为过。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在她这儿前进了、展了,单凭这一点,她就相当了不起。至于小人和君子、酷吏和能臣并用,亦做到了“因事择人、因材使用”,这就更为不易。武则天之所以高明,就高明在这儿。

    10。凌迟而死的袁崇焕(1)

    当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铁骑在努尔哈赤的统率下西服蒙古、东平朝鲜,以区区六万人大败号称四十万的明朝辽东经略使杨镐的部队,陷广宁、克沈阳、下辽阳的时候,大明朝的统治者已经习惯了失败,他们麻木地批着公文:某某总兵弃地私逃,杀;某某巡抚不屈殉节,追封三级;某某经略使损兵折将,斩,传九边。***总之,逃了的杀,死了的奖,打的都是死人官司。但是有一天,北京城的大小官员们突然现面前的公文自己不会处理了——宁前道袁崇焕上报,宁远大捷,杀敌数万,击毙敌人最高统帅努尔哈赤。这种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朝野震撼,头头们所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复查、核实、再核实。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袁崇焕的顶头上司让他撤退,他牛脾气上来了:“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我的官职是宁前道,宁远就是我葬身之处!结果努尔哈赤十几万百战百胜的大军,愣是攻不下几千人驻守的小小的宁远城,大汗怒了,亲临前线指挥,被红夷大炮打伤,不治而亡。

    当大明朝的头头脑脑们终于相信这一切确实不是梦后,那种兴奋劲简直没法说了。天启皇帝大奖功臣:“此次大捷全赖朝中各位爱卿领导有方,寡人重重有赏,钦此!”皇帝没有食,朝中那些连宁远在什么地方都搞不清楚的大员们个个都捞到点油水不说,连魏忠贤一个刚出娘胎的侄孙都封了个伯爵,据说是如果没有魏公公殚精竭虑、运筹帷幄,宁远一战是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的——这就是他们的逻辑,打了胜仗是魏公公领导有方,打了败仗是前线指挥官们贯彻方针不力。既然如此,那个小小的宁前道叫什么袁崇焕的,功劳也就是一般般了,赏他个辽东巡抚——反正这种官没有人敢做,不如便宜他算了——钦此,大家谢恩啊!

    金庸先生写过一篇《袁崇焕评传》,认为袁崇焕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广东蛮子不要命的倔犟,认死了的理,几十头牛都拖不回来。袁崇焕拿身家性命赌来的宁远大捷,成了朝中大员们晋升的阶梯。自己仅仅当了个辽东巡抚,他倒是没什么想不通的:辽东巡抚虽然不是什么美差,还随时有性命危险,但总算是方面的负责人——这就有机会来完成自己的理想了。

    袁崇焕,明朝名将,字元素,号自如。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焕”,是火光,是明亮显赫、光彩辉煌;“素”是直率的质朴,是自然的本性。他熊熊大火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的确是人如其名。这样的性格,和他所生长的那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古希腊英雄拼命挣扎奋斗,终于敌不过命运的力量而垮了下来。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时势也就是命运。像希腊史诗与悲剧中那些英雄们一样,他轰轰烈烈地战斗了,但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清军铩羽而归,当上了大汗的皇太极和兄弟们总结,认为明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在于袁崇焕善于守城,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要和明军野战。数年后,后金十几万大军再度西进辽西走廊,进攻袁崇焕把守的宁远、锦州。然而这次攻势最后却以在锦州城下野战输给明军告终。从此,明由战略防御进入了战略相持,辽东的恢复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了。

    可是这个时候,袁崇焕却因为和后金商讨议和的可能被朝廷撤了职。自南宋以来,中国人就耻议和,仿佛只要谈议和就是秦桧,只要谈抗战就是岳飞似的。事实上,历史没有这么简单。

    袁崇焕的时代,明朝的问题在于内部,明朝的灭亡被今天的人认为是财政的破产而非军事的失败:万历初年明朝的正常岁入是四五百万两左右,可是自从努尔哈赤举兵以来,由此而引的“三大饷”等加派后来竟征到了二千多万两,如此涸泽而渔,国家怎能不亡?袁崇焕统率的蓟辽军区,就经常搞到没有粮饷的地步,甚至因此生了士兵哗变。这种况下如果能用一年二十万两银子换来暂时的喘息机会,更何况对方还有相应数目的回赠礼品,事实上这仅仅是一种对方稍占便宜的经济贸易,和南宋的岁币性质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迫使皇太极对明朝称臣,把敌对性极强的“后金”国号改成了比较中性的“清”,应该说在外交上还是成功的。稳定辽东的局势,何必一定要花每年六百万的辽饷,况且这还仅仅只是一个维持费用。南宋的局面是可战而不战,明末的局面是不可战而战,天下事哪有生拉硬扯地对号入座?因为做的事太超越当时人的思想境界,袁崇焕只好回老家待着了——尽管还有不少人又凭着宁锦大捷升官财,但并不妨碍他们在袁崇焕身上踩上几脚。

    11。凌迟而死的袁崇焕(2)

    直到崇祯当了皇帝,才又想起袁崇焕的好处,委任他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皇帝年轻气盛,问袁崇焕多少时间可以恢复全辽,袁崇焕答道,五年。下来之后,同僚们担心他把话说得太死,五年以后万一没有克服全辽,皇帝责问起来怎么办?可是这个担心是多余的,皇帝连五年时间都没有给他。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领清军再度入侵,他们不敢碰袁崇焕,绕过辽西走廊,从大安口、遵化一带突破长城防线,直抵京师。袁崇焕率所部九千骑兵星夜入援北京,在北京城下与清军铁骑大战数场,稍微稳定了战局。就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先从袁崇焕的对手谈起。与袁崇焕对阵的就是清皇太极。皇太极与袁崇焕对阵多年,却不能胜。但皇太极是开明之主。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先期是杀光,以弥补女真人口的不足,后期是将剩余的汉人为奴。皇太极开始选拔并重用汉人,他当时的一个政策就是所有女真人家的汉人奴隶都参加考试,官方再从中选拔优秀,家里被选出多少,官方再补多少奴,并有相应奖励。

    这里就出现了范文程。据说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代,后在一次女真人的劫掠中全家成了奴隶。但范文程很快在皇太极的选拔中脱颖而出,凭着他的才华很快受到了多尔衮的重用,并成为多尔衮最重要的近臣,作为最重要的谋臣参加皇太极对袁崇焕的作战。

    皇太极对袁崇焕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始终无法突破,皇太极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了。这时候范文程就向皇太极献上了一条反间计。

    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同他议军饷,而是当即下令将他逮捕下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要从头说起。这年十月,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和蒙古骑兵,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就是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通过蒙古,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袁崇焕巡视到山海关时,得到了皇太极进攻北京的军报。他心焚胆裂,愤不顾死,急点九千兵马,“士不传餐,马不再秣”,就是行军途中兵不再吃饭,马不再喂草,日夜兼驰,赶在皇太极之前,到了北京广渠门外。

    时值寒冬,大营露宿,缺乏粮料,兵饥马饿。而袁崇焕率领援军,在这样极度不利的况下,背依城墙,先后在广渠门外、左安门外,打退皇太极军队的猛烈进攻。袁崇焕身先士卒,策马迎敌,甲胄上布满箭镞,如刺猬皮一般。当时场面,马颈相交,挥刀厮杀,险象环生。一个后金军勇士一刀砍向袁崇焕,幸亏袁崇焕手下的副官用刀一格,才使他幸免于难。

    这里面还要插个一块面饼的故事。袁崇焕治军十分严明,在军队无粮无草、人饥马疲的况之下,仍明令:不许官兵抢老百姓家的粮食充饥,不许砍伐老百姓的树木点火取暖。但是有一个士兵实在是饿极了,就偷了老百姓家的一块面饼。袁崇焕知道后,为了严肃军纪,含泪把这个士兵当众斩。军队缺饷已经成为当时的最大问题,袁崇焕急不可待地要入城“议饷”。有的军官提醒说,这里面会不会有别的事?袁崇焕没有理会。

    袁崇焕来到北京城下。北京这时是九门戒严,城门禁闭。城上用绳子吊一个筐子下来,袁崇焕就坐在筐子里被提到城上。堂堂大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居然不能从城门进去,要缒城而入。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严肃地坐在那里,没有议军饷,而是下令将袁崇焕逮捕。这件事,学者张岱在他的《石匮书后集》里面有记载,《崇祯长编》也有记载:“逮督师袁崇焕于狱。”就是逮捕袁崇焕下狱。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记述较详:“著锦衣卫拏掷殿下。校尉十人,褫其朝服,杻押西长安门外锦衣卫大堂,南镇抚司监候。”袁崇焕被剥掉官服,身受刑具,押送到锦衣卫大狱。

    皇太极与袁崇焕有着难解的仇恨。想当年,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曾受挫于袁崇焕固守的宁远城下,百战百胜的神话就此破灭,不久郁郁而终。还有说法认为努尔哈赤是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的红夷大炮打伤后饮恨而死的。后来,决心雪耻的皇太极又在宁锦战场上败给了袁崇焕。两次兵败的奇耻大辱,父亲丧命的深仇大恨,使得皇太极不能善罢甘休。

    12。凌迟而死的袁崇焕(3)

    在北京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战之后,皇太极的八旗大军没有撤退,而是等待时机;袁崇焕也在休整兵马,准备再战。皇太极一面伺机向北京城动更强大的进攻,一面使用“反间计”,离间明朝君臣。这条反间计简单的可以,就是抓来几个太监头目,然后等这几个太监睡觉的时候,大声聊天说袁崇焕为皇太极立了大功,此时太监假寐听到这个,一想这可不得了,等到放了他们的时候就马上“原文”上报了。

    在明朝方面的记录和当时老百姓们的街谈巷议中,千夫所指地说袁崇焕是奸细、是叛徒,直到清人编撰《明史》,把满人自己编辑的档案《太宗实录》拿出来参考修订,才算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骄傲的胜利者可没有替明朝皇帝圆谎的理由。让我们看看这个“奸细”在大明皇帝的黑牢里都做了些什么吧!袁崇焕被皇帝逮捕后,所部官兵大为惊骇,纷纷逃散。袁崇焕却在牢里认认真真地写了一封信,语重心长地劝部将祖大寿、何可刚带部队回来,打退清兵,保卫大明朝的江山,“帝取崇焕狱中手书,往召大寿,乃归命”。天下有过这样的“奸细”吗?袁崇焕的悲剧就在于此。英雄的悲哀,不在于死,而在于为自己的民族流尽了鲜血,居然被当做这个民族的叛徒。当袁崇焕被押上刑场的时候,他长叹不已,两年前他出关督师前,对皇帝的顾虑,现在不幸都成了事实,“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

    在当时所有明朝人心里,袁崇焕是大汉奸,得知要处死他,那是大快人心!当刽子手割肉时,就有很多民众往刑场扔钱,然后捡割下的肉放在嘴里咬,这些绝非杜撰,是史书记载,只是原文记不得了。到最后袁崇焕就剩一个头了,然后皇帝又令人将头巡视九关,在九个边关展览以示惩戒!老百姓吃袁崇焕,并不仅仅只是因为怨恨,毕竟在那?(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493/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