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部分阅读
手中。这样一来,他就把整个国家的财政大权都由自己控制了。上述这些,都为和拔鄞丛炝肆己玫奶跫R虼耍瞳|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勒索百官。当然,也有那真的跟和险妗⒉幌氡缓瞳|勒索的人存在。
朝廷中每隔几年,就会命各地的大臣回京述职,以检查全国各地的治理况,地方上的大臣进京的时候,一般都会携带一些珍稀之物,作为贡品进献给皇上。
有一年,有个名字叫孙士毅的总督,从安南前线回京述职。总督被称做封疆大吏,掌管一省或几省的行政和军事,是朝廷中的大官,一般都是皇帝极其信任之人,他们在朝中的地位颇高,一般的官员对他们都非常敬畏。
8。身价最高的打工者:和?)
话说孙士毅前往金銮殿面君,在宫门之外偶遇和瞳|一眼就看到他手中拿着一个什么东西,就向他要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用珠子做成的鼻烟壶,大如雀卵,雕刻精巧,晶莹剔透。和患惆皇褪郑谥辛圃蓿淹媪艘换岫投运锸恳闼担骸八锎笕巳绻幌悠谙碌幕埃芊癜颜飧鐾嬉舛透谙卵剑俊彼锸恳慵瞳|竟然当面索要,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如实说道:“此物原为进献皇上,而且下官已经向皇上奏明了,和大人喜爱,本当赠给和大人,不过下官不好向皇上交代了,望和大人见谅。”和幌氲剿锸恳憔谷痪芫怂醯煤苊幻孀樱缓醚谑嗡担骸拔抑徊还且痪渫嫘Π樟恕!彼锸恳阋晕饧戮驼庋惶氯チ耍霞柑熘螅锸恳阌衷诰胶瞳|,和帜靡桓霰茄毯运担骸八锎笕耍乙睬肽憧匆桓霰茄毯饶隳歉鋈绾危俊彼锸恳阋患缶瞳|手中所拿的鼻烟壶正是他进献给皇上的那个。和靡獾匦Φ溃骸八锎笕瞬槐鼐龋宋锬耸腔噬纤偷摹!彼锸恳憔纱耸旅靼琢撕瞳|在朝中的地位与权势,此后对和俨桓矣邪氲悴痪础?br />
想一想,也是,你回京述职,给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带些礼品回来,却不给直接提拔你、管理你的人带些礼品回来,也是不太像话。从这点上来说,和饕呗敢彩悄歉鍪贝娜酥0伞?br />
有主动索贿的,更有主动行贿的,而且主动行贿的还大有人在。虽说和那贫际遣灰逯疲际强刻拔鄣确欠ㄊ侄稳〉玫摹5牵芏喽际强孔约旱纳桃稻疃〉玫摹T谡庑┥桃稻疃校瞳|带来最多财富的,还是兼并土地。
和娴氖翘星耍娴氖翘屏恕K膊频氖侄卧诘笔钡纳缁崂镆蔡呙髁恕K拇嬖谝丫现赝驳搅舜笄宄睦妗U庵质拢蜃判е一噬系钠旌牛匀徊蝗菀妆蝗讼郑褪窍至耍指宜等浪哪兀?br />
看来,和侨献剂苏庋惶酰褐灰值没实刍缎模渌裁炊己冒欤呐率欠噶耸裁垂Щ蚴撬潮阋哺约郝实垡膊换嵩谝狻D敲矗瞳|既然已经把乾隆皇帝伺候得到了离不开他的程度,又怎么会丢了性命呢?
和阅芄怀晌〉某璩迹ㄇ愠埃唤鲆蛭「愕搅瞬簧僖樱蛭诠俪⊥媾ㄊ跻彩指呙鳌2还厦鞣幢淮厦魑螅姓庑钪斩嘉茨芡炀人男悦?br />
乾隆末年吏治**,贪官之便是皇帝最宠信的和5瞳|持权恃大,忘记太上皇年事已高,他该为自己预备退路。早在乾隆帝有意选颐琰继位时,和驮缭绱蛱降搅苏庖幌ⅲ谛即耸碌耐芬惶焖透苗槐袢缫猓硎咀约憾源耸吕涂喙Ω摺G〉弁司幽缓螅瞳|专权更甚,嘉庆帝有什么事反而要托和娓盖祝吻斓鄣睦鲜χ旃栌闪焦阕芏缴未笱浚吻旎实坌词:兀幌氲胶瞳|向太上皇告一状,说嘉庆帝在向下属“市恩”,结果朱硅降为安徽巡抚,嘉庆帝也因此得罪了父亲。嘉庆帝隐忍不,表面上更重视和?br />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弘历驾崩。次日,嘉庆帝命和牖Р可惺楦3ぐ猜至骺词亻氲睿坏蒙米猿鋈耄凳┤斫=幼畔铝艘坏劳回5氖ブ迹钭攀挡榘煳Ы税琢滩涣φ呒澳缓蟊踊ぶ恕5碧炀陀写蟪剂旎岬交实鄣囊馔迹谑堑篮瞳|的奏章源源不断送到嘉庆帝手中。嘉庆帝宣布和亩醮笞铮⒓聪铝畲逗瞳|入狱。嘉庆帝本要将和璩俅λ溃捎诨拭靡彩呛瞳|媳妇的和孝公主的求,并且参考了董诰、刘墉诸大臣的建议,改为赐和凶跃 N苊庹撤绮ǎ吻斓坌级阅芷翊由频暮瞳|余党一律免于追究。他二十年苦心孤诣地耍弄权术、搜刮财富,如今一切都化为乌有,真个是“枉劳神”矣!
和贾杖衔潜蛔约旱牟呕α恕:瞳|的确是个有才的人,但他最大的才华却是玩弄权术。他能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靠的是紧紧傍着皇帝、讨得皇帝欢心的本事,然而这种本事却不能让他永远享受富贵,最终还是皇帝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9。赵高的“铁算盘”(1)
历史上的赵高以“指鹿为马”而出名,是个遗臭万年的大宦官。***但是又有谁知道,赵高是一个真正的复仇之雄!为了灭掉秦王朝,他不惜身背万世恶名。他复仇时下的决心,以及复仇的手段,和最后得到的效果,就连素以卧薪尝胆而闻名的越王勾践也只能瞠乎其后、自叹不如。
当年秦赵长平一战,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身为赵国贵族的赵高从此沦为奴隶。他的父亲兄弟皆战死沙场,母亲被卖到秦国做奴婢后受尽屈辱而死,他则幸运地被送入秦宫做最低级的苦役。这对儿时享尽荣华富贵的赵高来说,刺激是何等巨大。在秦宫,他受尽了各种欺凌,遭受了很多非人的磨难。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已经暗暗植下了灭秦大志。
跟邯郸相比起来,咸阳在气势上要大得多:街道也宽,房屋也高大许多,两旁的店面林立,买家卖家都大着嗓门儿讨价还价,整体上似乎是铁匠铺要多一些。当时嬴政已经登基并开始东征西讨忙乎着统一中国了,但全国的铁器毕竟有限,还得进行农作生产,所以嬴政就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出兵的时候,把所有的锄头、镰刀等都化了打成刀剑,打完仗再把刀剑化了打成锄镰,所以铁匠铺就多起来了。这样虽费事,不过无意中竟明了一种好的炼铁方法。所谓百炼成钢,这样反反复复地炼,铁中的碳无素被炼得非常匀,真的成了好钢。后来秦军战无不胜,全依赖于这样的好刀剑,把把都削铁如泥。种地更没得说,因为锄头能碎石,地都种到了山上。咱们后来农业学大寨时在山上开了好多的梯田,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赵高就是在这时候跑到秦国的。他的父亲原本是赵国宫里的内侍,就是服务员。长期在磨难中长大,赵高很早就懂得怎样利用自己的聪明机灵去察观色,阿谀奉承。很快,他就摆脱了杂役工作,转到文书部门处理文字事宜。他开始了解秦国历史,并读了很多关于秦王朝的书籍,尤其对于秦国的法律,几乎能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他将来的复仇作打算。
由于他的能干,不少人对他另眼相看,他在秦宫中名气渐响。这年,他十九岁,娶了一个同是来自赵国的女子,两人婚后恩爱非常,并于次年生下一女。然而,生活的快乐并不能减少赵高对秦朝的仇恨。报仇就是他的生命,他的一切。他时时刻刻小心而又执著地等待复仇的机会。
可是像他这么一个奴隶升上来的小文书,是根本没任何机会接近秦宫的最高权力机构。如果不能进入这个圈子直接和秦王打交道,复仇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赵高只能等待,然而他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更为积极。他在秦宫中的工作越努力,获得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机会女神必然青睐于有心人,也许是赵高能干之名确实很大,以至于上动天听。秦王嬴政开始注意到这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秦王此时尚未统一六国,对人才的聘用还是比较开明的,于是,便有用他之意。但听说他是来自长平战役的赵国幸存者,很有些放心不下,就放出风声,大意是除非赵高肯做宦官终身事秦,否则永不录用。在当时,只要做了宦官,那就表示和以前的关系全部断绝,等于重新做人一样。
这下,摆在赵高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如果要进入秦宫最高机构,必先引刀自宫;二是珍惜身体,安享悠闲生活。赵高思前想后,一切让他实在难以选择。毕竟他此时才二十二岁,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锦绣人生在他面前平坦光明又充满了诱惑力。就在此时,天边炸起一道惊雷,把他从幻梦中惊醒!一刹那,他仿佛回到了杀声震天的长平战场上,看到自己的父兄姐妹倒在血泊中哀号,被秦兵的大剑长戈疯狂地屠戮、宰杀。数十万赵国士兵被活埋,千里白骨,腥风血雨。家仇和国仇在瞬间让他清醒了!他一口气喝了三大杯烈酒,随后拔出解腕尖刀,一横心,手起刀落。就是这一刀,创造了历史!也注定了强横一世的秦王朝将毁在这个人的手里!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失去的和得到的不能够等于零,这永远是一个不等式,但是在复仇人的眼里,显然是值得的。
10。赵高的“铁算盘”(2)
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赵高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对嬴政表面上的无限忠诚,坐上了宦官之的位置。***这段时间里,他曾数次想暗杀嬴政,但苦于无机会。后来,荆轲刺秦的失败让赵高顿悟,要复仇、要灭秦,杀嬴政一个人是不行的,要颠覆整个秦王朝,只有先抓住最高的权力。因此,他像一条暗藏杀机的毒蛇,暂时收起致命的毒牙,再次蛰伏起来。
有志者事竟成也!秦始皇三十六年,东郡落下一块陨石,上书“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大字。不久,秦始皇的使者从关东夜经华阴时,突然有人持玉璧拦住使者说:“秦始皇今年将死!”然后放下玉璧倏然而去。连续生的不测之事,使秦始皇深感不安,急忙命人占卜,卦辞说只有外出巡游方可化凶为吉。秦始皇听信了术士之,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出京巡游,次子胡亥及丞相李斯陪同左右,赵高以负责皇帝乘舆的中车府令身份随驾出行。当车驾行至平原津时,秦始皇突患重病。他自感时日无多,急令赵高给长子扶苏诏书,让其把所属部队交由大将蒙恬掌管,然后迅速赶往咸阳办理后事并继承皇位。诏书尚未送出,时年五十岁的秦始皇即病亡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认为贸然宣布秦始皇的死讯恐怕会引全国的混乱,决定秘不丧,而命令车骑加快向咸阳进。
“秘不丧”为赵高实施偷梁换柱的冒险计划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他深知为人正直的长子扶苏一向对自己不屑一顾,手握兵权的大将蒙恬又与扶苏关系亲密,蒙恬的弟弟蒙毅更在谈举止间时常流落出对自己的厌恶。相反,胡亥却跟随自己学过书法与法律,一旦胡亥能够继位,自己必将得到重用。赵高思来想去,决定冒险扣留秦始皇遗诏,进而谋划胡亥继位,以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达到目的,赵高先鼓动如簧之舌争取到大权在握的丞相李斯的支持,然后与李斯、胡亥一道,诈称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恶毒地伪造了令扶苏与蒙恬自杀的遗诏。为人忠厚的扶苏与三代功臣蒙恬接到诏书后被迫自杀,稀里糊涂地成了赵高“沙丘之谋”的牺牲品。偷梁换柱得逞后,赵高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咸阳,随后向天下宣布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胡亥宣布即皇帝位,称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的诛杀。继扶苏、蒙恬之后,蒙毅、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大批功臣都纷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而且还有难以数计的人被株连。与此同时,赵高与秦二世对皇室诸公子、公主也不放过,十二位公子“戮死咸阳市”,“十公主死于杜”,公子将闾在被逼自杀前仰天大呼“我无罪”,然后与其兄弟三人流着眼泪拔剑自杀。自此以后,大臣凡是进谏者均以诽谤罪论处,更有甚者,百姓面色不好也要治罪。整个国家,人人自危,天下处于一片恐怖之中。
每杀死一名大臣,赵高便安插自己的亲信补缺,很快许多要职都为赵高的亲信所把持。在赵高的愚弄下,本来安于享乐的秦二世更加纵酒色、怠于政事,进而为赵高胡作非为、欺上瞒下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朝廷统治**,百姓的赋敛、徭役相当沉重,加上阿房宫之类庞大工程的修建更使民穷财尽,陈胜、吴广起义随之爆。可秦二世在赵高的蒙蔽下对岌岌可危的局势一无所知,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
有一次赵高和李斯一起聊天,李斯很自豪地说起商鞅变法的事。商鞅和李斯本是隔了多少代的同门,李斯自然要说自己的师爷师祖宗商鞅的好,商鞅变法更是好上加好。但赵高非要刨根问底,问商鞅既然变法为了秦国,后来为什么又背叛秦国?为什么立法者最终要违背自己所立之法?这可把李斯问住了。这件事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过谁也不说破而已。偏偏赵高装糊涂,非要问个明白,还把它推到了李斯头上。也算李斯倒霉,谁让他自己给自己本门吹牛的时候不看时候,忘了旁边有一个赵高。因为商鞅为丞相时,曾经割过太子师的鼻子,令一个太子师被毁了容。而正好李斯为丞相时,赵高是胡亥的老师,李斯一提到商鞅,赵高就为自己的鼻子担心。胡亥虽然不是太子,但也算是准太子,因为嬴政根本就没立过太子,赵高也就算是准太子师,这个“准”字有点半是半不是的意思。但要用在鼻子上,可就不好听了,所以赵高一直耿耿于怀。李斯倒霉就倒霉在用商鞅的是秦孝公,杀商鞅的是惠文君。一个是嬴政的爷爷的哥哥的爷爷,一个是嬴政的爷爷的哥哥的爸爸,得罪谁也不行。偏偏嬴政也不帮腔,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要知道秦王对商鞅还是很有好感的,他也很想看一看李斯对这件事的评价,可他哪知道李斯现在已经全麻了。李斯搜肠刮肚,自己学的什么“法也”、什么“势也”全然用不上。李斯本来就怕惹嬴政生气,正噤若寒蝉不知所措,不成想赵高旁边又跟嬴政讲起了什么“零口供”,紧跟着就来了一句:“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李斯当时就吓得尿了裤子,从此见了赵高,不再敢提一个“法”字。其实这不怪李斯,毕竟他的法家不是“法律”之法,所谓此“法”非彼“法”也。可别人不知道,包括嬴政,都觉得赵高比李斯还厉害。又搭着李斯见了赵高就不谈法字,人们就开始拿李斯开玩笑:“李斯,法安在否?”李斯无奈,只好答曰:“送之高阁。”“送之高阁”意思是说,所有的法都在赵高他们家呢。“束之高阁”这成语就这么来的。
11。赵高的“铁算盘”(3)
秦二世荒淫愚昧,而手握重权的丞相李斯还是清醒的。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因而备受秦始皇的重用。李斯又是“沙丘之谋”的参与者,秦二世对他颇为宠信。陈胜、吴广起义爆后,李斯基于对秦朝统治的忠心,曾多次上书进谏但毫无成效。赵高一方面担心秦二世了解朝局后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将李斯视为其专擅朝政的唯一障碍,因而便把矛头对准了他。对秦二世的性格了如指掌的赵高设计了一个陷害李斯的绝妙圈套。他先对李斯说,如今盗贼猖狂,我很想劝谏皇上,但因为皇上深居皇宫,我没有劝谏的机会。李斯也表示自己很想找机会劝谏皇帝。赵高表示他负责给李斯制造劝谏的时机。于是,赵高特意找一些秦二世玩兴正高、最烦人打扰的时机让李斯进谏,如此再三,二世开始与李斯产生了嫌隙。
李斯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要面见皇上。这时二世正在甘泉宫,观赏摔跤比赛。他就上书揭赵高的罪过说:“臣听说过,大臣怀疑君主,没有不危害国家的,妻妾怀疑丈夫,没有不危害家庭的。今有大臣专断朝政,说一不二,无异于陛下,这太不正常了。从前,田常做齐简公的臣,他的爵位与公室相敌,私家财富与公家均等,布惠施德,下得百姓欢心,上得群臣拥护,最终杀死齐简公,取齐而代之。这是天下尽人皆知的事。今日赵高心怀不轨,阴谋篡权,就像田氏对于齐国一样。陛下不早作打算,臣恐怕他要造反添乱。”二世不进盐酱说:“你说了些什么呀?乱七八糟的。赵高原本是个宦官,但他安守本分,不恣意妄为,不因形势危急而变心,洁身自好,一步一个脚印,他忠于朝廷,信守职责,朕确实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你却无端怀疑他,是何道理呢?何况朕小时候失去先皇,无知无识,不知道如何治理百姓,而你又年老体衰,恐怕要不久于人世了。朕不依靠赵高,让我依靠谁呢?而且赵高为人精明强干,对下熟知人,对上能合朕意,请君不要疑心重重。”李斯仍不死心说:“赵高是个下流坯子,政事不懂,贪得无厌,利欲熏心,永远不会满足,所以臣认为他是个危险人物。”二世一看两人闹得不可开交,怕李斯杀害赵高,就私下传话给赵高,让他防备着点。赵高说:“丞相怕的就是我赵高,赵高一死,丞相就要上演田氏代齐的闹剧了。”
由于二世深居禁中,大臣很少得见龙颜。其时,盗贼越来越多,关中兵前去镇压也制止不住,像割韭菜似的,一茬接一茬,割而复生。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说:“关东盗贼蜂起,朝廷兵弹压,杀伤甚多,但还是不能平息。盗贼多,是因为戍守、潜运、转作太劳苦,赋税太重的缘故。请暂且停止阿房宫的修建,减少四边的戍守、转作。”二世不以为然,说:“所有贵有天下的人,无不穷奢极欲,尽享乐,只要君主手握大权,严明法律,下边就不敢胡作非为,天下就太平啦。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盗贼四起,你们镇压不住,又妄想废弃先帝之所作所为,是对上无以报答先帝,其次不能为朕尽忠竭力,为何还要占着茅坑不拉屎?”于是,二世叫人把冯去疾、李斯、冯劫通通抓起来,投入监狱。冯去疾、冯劫知道消息后说:“士可杀,不可辱。”自杀身死。
二世把李斯交赵高审问定罪。赵高责问李斯与儿子子由谋反的罪状,并把李斯的宗族宾客全部抓捕。赵高拷打李斯,鞭笞像雨点般落下,李斯不胜痛楚,屈打成招。李斯原以为不致被处死,他自负能善辩,劳苦功高,自己确实没有造反的心,找机会上书自述衷曲,万一二世醒悟就能得到赦免。他在狱中上书二世说:“臣作为丞相治理百姓,已三十余年了。在泰国土地还很狭小,地不过千里,兵不过数万时,臣竭尽微薄之才,谨守法令,暗派谋臣,资助以金玉,使他游说诸侯,同时在背地里整军经武,布施教化,提拔斗士,尊重功臣,增加俸禄,故终能威胁韩国,削弱赵国,攻破燕国、赵国,踏平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立秦王为天子。全国平定后,又驱逐北边的胡人、貉人,南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朝的强大。在国内,统一度量衡,改定文字,公布于天下,树立秦朝的威望。如果这些算是罪过的话,那么臣死几个来回啦。幸好先帝能尽臣之所能,所以才有今天,万望陛下明察!”奏书呈上,落在赵高手中。赵高指使狱吏扔在一边,说:“囚犯无权上书!”压下不报。
12。赵高的“铁算盘”(4)
赵高暗派宾客十余人冒充为御史、谒者、侍中,再次开庭审判李斯。***李斯仍然坚持原诉,赵高则派人再次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复查李斯的案子,李斯以为与以前一样,说了也没用,只好违心服罪。这时,二世所派调查三川太守李子由案子的使者回来,知道李子由已被楚将项梁击杀,不了了之。
二世二年七月,经过严刑拷打,定李斯为腰斩罪,弃市咸阳。李斯步出监狱,回头看一眼同被五花大绑、共赴刑场的二儿子说:“我想与你再次牵着黄犬,一同走出上蔡东门去追赶狡兔,这已是不可能的啦!”于是,父子俩相对而哭,令人心酸。李斯被满门抄斩于咸阳市上。
赵高杀死李斯后,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起义军距咸阳已不足百里时,秦二世才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他任少府章邯为统帅,率在骊山服徭役的二十万刑徒强行编入军队,用以镇压起义军。这些缺乏训练又深怀不满的刑徒们一击即溃,章邯率军投降,秦王朝的武装基本瓦解。
面对秦王朝即将垮台的危险局面,当权者赵高不仅不思挽救之策,反而想乘势取秦二世而代之,进而体验一下帝王之尊的荣耀。为了检验群臣对他篡位的态度,他导演了一出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的丑剧。
有一天朝会,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并说这是马。二世以为赵高开玩笑,询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慑于赵高的淫威,有的说是马,有的沉默,也有个别的说是鹿。事后,赵高把说鹿的大臣都杀死了。从此,赵高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伎俩层出不穷。
农民起义已严重危及秦朝的统治,怠于政事的秦二世对此有所察觉,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产生了不满。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
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随后子婴素车白马,手捧玉玺向刘邦投降,至此秦朝灭亡。
从历史到今天,很多人是根本不配来议论赵高的,正如母鸡们永远也理解不到鹰击长空的胸怀。那些对人类的苦难没有同心的人不配,那些为了名利蝇营狗苟的小阿三不配,那些对自己国家的人民没有责任感的玩世不恭者不配,那些伪装高尚的轻薄之徒不配,**分子更不配。
赵高敢于藐视任何强权、敢于挑战强大的皇权。他曾经说过,商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他自己骨头的硬度不亚于他所赞扬的商鞅的骨头硬度。他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为了解放天下受苦的人民,他忍受痛苦,不惧歧视,毅然自宫,打入反动统治集团的内部,他成功的让穷苦的秦赵人翻了身,让他们在中国当时那样的生产力条件下避免沦为暴秦垄断资本的奴隶,赵高居功至伟。赵高的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他也是一粒“蒸不烂、煮不透、响当当、硬邦邦”的坚硬正义的种子,生逢其时,就必然要开花结果,形成气候。这样的赵高,应该珍惜,而非贬低。为了理想,虽千万人吾往矣,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就是一代宦臣赵高的作为。
赵高也是一位悲剧英雄。他的悲剧在于晚年思想中空想的成分越来越大,理想主义的倾向过度扩张,他要向历史寻求他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他要超越历史,而历史是无法被超越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所有理想主义先贤们必然会遇到的痛苦的矛盾。
赵高的悲剧还在于他是被阉割之人,失去了生殖和过正常性生活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身体状态,加之宫廷内的生活环境,从而产生出一种畸变的心理状态。他贴近最高权力,处于权势争斗中心的地位。那种充满倾轧、算计、争斗、云谲波诡的环境。促使他们养成了卑贱、奴性、附势、孤独、迷信、多忌、贪婪、凶残的变态人格。赵高的指鹿为马的演练,成为历代官场专权树威的经典模式,赵高为了一己私欲杀害忠良,其残忍也暴露出他人格中黑暗的一面。
“一可以兴邦,一可以丧邦”,这话确实不假。假如秦国没有赵高,秦二世怎么会身败名裂呢?其罪恶之源正在赵高。然而,即便有赵高,如果二世不听信赵高的谗,国家也不一定灭亡。因为有秦二世这样的皇帝,才有赵高这样的大臣。议论的人每每要谴责赵高,但秦二世也是不能逃脱其罪责的。秦二世之所以相信赵高,是因为他愿意听阿谀奉承的话,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13。失意就生病的司马懿(1)
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期,是一个生存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智者恃谋而立身,勇者恃力而行道”,能够脱颖而出、名垂青史的,非魏国的司马懿莫属。***
司马懿是三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他,三国纷争的历史大概不会那么快就结束,也许还会再演绎数十年;如果没有他,大晋王朝顺应民心的统一大业,也不可能那么水到渠成、来得轻轻巧巧。是他,上承魏之强盛,下启晋之统一,成就了秦皇汉帝那样的丰功伟业,将天下万民从乱世争战之中解救出来。所以,他堪称“命世之英,非常之雄”。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处。《晋书》上称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而最能凸现司马懿善于规划自己人生的,便在“聪明多大略”五个字上。
大凡政治家都善于生“病”,每当他们在政治上失意或大权旁落时便要“病”上一场,当然这要“病”得技巧,“病”得让人防不胜防,而养病者则以“病”来韬光养晦,保存实力,伺机东山再起。能在等待中寻找机会的人,都是聪明有大略的人。
擅长用生“病”等待机会,俟机下手,东晋的司马懿是个典型。东汉末年,九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吕布、袁绍、马超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为争取士家大族的支持,曹操招贤纳士,征聘地方名士出来做官,很多名士都积极响应,归顺到他的帐下。但在征聘司马懿时,曹操却遇到了麻烦。
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司马懿得知消息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曹操是个人物,将来很可能扫平天下。但又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出身低微,自己乃名门之后,实在不愿意屈节侍奉他,考虑再三,决定再观望一下。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不能出来做官。曹操向来机警多疑,马上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于是,秘密地派人在夜间去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悄悄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睛眼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僵卧不动。如此,那人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要司马懿做官的事,这才暂且搁在一边。
后来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曹操也多少听到了些司马懿装病的风声。这次他决心再也不让司马懿愚弄了。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于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地离家应召。司马懿应召后,被任命为丞相府的文学掾。司马懿亲眼看到曹操确有番茄的军事、政治才能,并且有了异常雄厚的实力,他也就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做好与自己职责相关的事,所以深得曹操的赏识。不久,曹操任命司马懿担任总管相府一切事务的主簿,并让他和其子曹丕游处。司马懿和曹丕相处很好,私交甚厚,深为曹丕所信任。
曹操虽然很赏识司马懿的才能,却并不信任他,认为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觉察到他有雄豪之志,不禁深感忧虑。据说,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有人为其解梦:槽即曹氏,马即司马氏,食槽则预示司马家族将侵夺曹氏政权。因此,曹操对司马懿甚为反感,每欲加害。他曾对其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然而,曹丕因与司马懿关系甚好,未把父亲的告诫当回事。他对司马懿总是多方保护,才免其被害。
司马懿看出曹操对他多有疑虑,于是做出满足现状之态。曹操对其功高不赏,他毫无怨。虽然官位很低,他还是勤奋工作,好像对权势漠不关心。司马懿的韬光养晦之策,蒙蔽了老奸巨猾的曹操,曹操见他素无野心,也就消除了对他的怀疑和警惕。
14。失意就生病的司马懿(2)
此后司马懿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马懿转为丞相军司马。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由于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后,曹丕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司马懿先后在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手下,担任了重要职位。到了魏明帝即位,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元老。由于他长期带兵在关中跟蜀国打仗,魏国兵权大部分落在他手里。后来,辽东太守公孙渊勾结鲜卑贵族,反叛魏国。魏明帝又调司马懿去对付辽东的叛乱。
司马懿平定了辽东,正要回朝的时候,洛阳派人送来紧急诏书,要他迅速赶回洛阳。司马懿到了洛阳,魏明帝已经病重了。明帝把司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边,嘱咐他们共同辅助太子曹芳。
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皇宫值班。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跟司马懿差得远。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马懿,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
后来,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他们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司马懿看在眼里,装聋作哑,一点也不干涉。
曹爽大权在手,就寻欢作乐,过起荒唐的生活来了。为了树立威信,他还带兵攻打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差点全军覆没。
司马懿表面不说,暗中自有打算。好在他年纪也确实老了,就推说有病,不上朝了。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正合他的心意。但是毕竟有点不放心,还想打听一下太傅是真病还是假病。
有一次,有个曹爽亲信的官员李胜,被派为荆州刺史。李胜临走的时候,到司马懿家去告别,曹爽要他顺便探探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李胜是荆州人,所以说是本州),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说:“哦,这真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备啊。我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您啦!”
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
司马懿还是听不清,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纪大了,耳朵聋,听不清您的话。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
李胜告辞出来,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
曹爽听了,甭提有多高兴啦。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
哪儿知道等曹爽一帮子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就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493/ )
朝廷中每隔几年,就会命各地的大臣回京述职,以检查全国各地的治理况,地方上的大臣进京的时候,一般都会携带一些珍稀之物,作为贡品进献给皇上。
有一年,有个名字叫孙士毅的总督,从安南前线回京述职。总督被称做封疆大吏,掌管一省或几省的行政和军事,是朝廷中的大官,一般都是皇帝极其信任之人,他们在朝中的地位颇高,一般的官员对他们都非常敬畏。
8。身价最高的打工者:和?)
话说孙士毅前往金銮殿面君,在宫门之外偶遇和瞳|一眼就看到他手中拿着一个什么东西,就向他要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用珠子做成的鼻烟壶,大如雀卵,雕刻精巧,晶莹剔透。和患惆皇褪郑谥辛圃蓿淹媪艘换岫投运锸恳闼担骸八锎笕巳绻幌悠谙碌幕埃芊癜颜飧鐾嬉舛透谙卵剑俊彼锸恳慵瞳|竟然当面索要,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如实说道:“此物原为进献皇上,而且下官已经向皇上奏明了,和大人喜爱,本当赠给和大人,不过下官不好向皇上交代了,望和大人见谅。”和幌氲剿锸恳憔谷痪芫怂醯煤苊幻孀樱缓醚谑嗡担骸拔抑徊还且痪渫嫘Π樟恕!彼锸恳阋晕饧戮驼庋惶氯チ耍霞柑熘螅锸恳阌衷诰胶瞳|,和帜靡桓霰茄毯运担骸八锎笕耍乙睬肽憧匆桓霰茄毯饶隳歉鋈绾危俊彼锸恳阋患缶瞳|手中所拿的鼻烟壶正是他进献给皇上的那个。和靡獾匦Φ溃骸八锎笕瞬槐鼐龋宋锬耸腔噬纤偷摹!彼锸恳憔纱耸旅靼琢撕瞳|在朝中的地位与权势,此后对和俨桓矣邪氲悴痪础?br />
想一想,也是,你回京述职,给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带些礼品回来,却不给直接提拔你、管理你的人带些礼品回来,也是不太像话。从这点上来说,和饕呗敢彩悄歉鍪贝娜酥0伞?br />
有主动索贿的,更有主动行贿的,而且主动行贿的还大有人在。虽说和那贫际遣灰逯疲际强刻拔鄣确欠ㄊ侄稳〉玫摹5牵芏喽际强孔约旱纳桃稻疃〉玫摹T谡庑┥桃稻疃校瞳|带来最多财富的,还是兼并土地。
和娴氖翘星耍娴氖翘屏恕K膊频氖侄卧诘笔钡纳缁崂镆蔡呙髁恕K拇嬖谝丫现赝驳搅舜笄宄睦妗U庵质拢蜃判е一噬系钠旌牛匀徊蝗菀妆蝗讼郑褪窍至耍指宜等浪哪兀?br />
看来,和侨献剂苏庋惶酰褐灰值没实刍缎模渌裁炊己冒欤呐率欠噶耸裁垂Щ蚴撬潮阋哺约郝实垡膊换嵩谝狻D敲矗瞳|既然已经把乾隆皇帝伺候得到了离不开他的程度,又怎么会丢了性命呢?
和阅芄怀晌〉某璩迹ㄇ愠埃唤鲆蛭「愕搅瞬簧僖樱蛭诠俪⊥媾ㄊ跻彩指呙鳌2还厦鞣幢淮厦魑螅姓庑钪斩嘉茨芡炀人男悦?br />
乾隆末年吏治**,贪官之便是皇帝最宠信的和5瞳|持权恃大,忘记太上皇年事已高,他该为自己预备退路。早在乾隆帝有意选颐琰继位时,和驮缭绱蛱降搅苏庖幌ⅲ谛即耸碌耐芬惶焖透苗槐袢缫猓硎咀约憾源耸吕涂喙Ω摺G〉弁司幽缓螅瞳|专权更甚,嘉庆帝有什么事反而要托和娓盖祝吻斓鄣睦鲜χ旃栌闪焦阕芏缴未笱浚吻旎实坌词:兀幌氲胶瞳|向太上皇告一状,说嘉庆帝在向下属“市恩”,结果朱硅降为安徽巡抚,嘉庆帝也因此得罪了父亲。嘉庆帝隐忍不,表面上更重视和?br />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弘历驾崩。次日,嘉庆帝命和牖Р可惺楦3ぐ猜至骺词亻氲睿坏蒙米猿鋈耄凳┤斫=幼畔铝艘坏劳回5氖ブ迹钭攀挡榘煳Ы税琢滩涣φ呒澳缓蟊踊ぶ恕5碧炀陀写蟪剂旎岬交实鄣囊馔迹谑堑篮瞳|的奏章源源不断送到嘉庆帝手中。嘉庆帝宣布和亩醮笞铮⒓聪铝畲逗瞳|入狱。嘉庆帝本要将和璩俅λ溃捎诨拭靡彩呛瞳|媳妇的和孝公主的求,并且参考了董诰、刘墉诸大臣的建议,改为赐和凶跃 N苊庹撤绮ǎ吻斓坌级阅芷翊由频暮瞳|余党一律免于追究。他二十年苦心孤诣地耍弄权术、搜刮财富,如今一切都化为乌有,真个是“枉劳神”矣!
和贾杖衔潜蛔约旱牟呕α恕:瞳|的确是个有才的人,但他最大的才华却是玩弄权术。他能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靠的是紧紧傍着皇帝、讨得皇帝欢心的本事,然而这种本事却不能让他永远享受富贵,最终还是皇帝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9。赵高的“铁算盘”(1)
历史上的赵高以“指鹿为马”而出名,是个遗臭万年的大宦官。***但是又有谁知道,赵高是一个真正的复仇之雄!为了灭掉秦王朝,他不惜身背万世恶名。他复仇时下的决心,以及复仇的手段,和最后得到的效果,就连素以卧薪尝胆而闻名的越王勾践也只能瞠乎其后、自叹不如。
当年秦赵长平一战,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身为赵国贵族的赵高从此沦为奴隶。他的父亲兄弟皆战死沙场,母亲被卖到秦国做奴婢后受尽屈辱而死,他则幸运地被送入秦宫做最低级的苦役。这对儿时享尽荣华富贵的赵高来说,刺激是何等巨大。在秦宫,他受尽了各种欺凌,遭受了很多非人的磨难。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已经暗暗植下了灭秦大志。
跟邯郸相比起来,咸阳在气势上要大得多:街道也宽,房屋也高大许多,两旁的店面林立,买家卖家都大着嗓门儿讨价还价,整体上似乎是铁匠铺要多一些。当时嬴政已经登基并开始东征西讨忙乎着统一中国了,但全国的铁器毕竟有限,还得进行农作生产,所以嬴政就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出兵的时候,把所有的锄头、镰刀等都化了打成刀剑,打完仗再把刀剑化了打成锄镰,所以铁匠铺就多起来了。这样虽费事,不过无意中竟明了一种好的炼铁方法。所谓百炼成钢,这样反反复复地炼,铁中的碳无素被炼得非常匀,真的成了好钢。后来秦军战无不胜,全依赖于这样的好刀剑,把把都削铁如泥。种地更没得说,因为锄头能碎石,地都种到了山上。咱们后来农业学大寨时在山上开了好多的梯田,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赵高就是在这时候跑到秦国的。他的父亲原本是赵国宫里的内侍,就是服务员。长期在磨难中长大,赵高很早就懂得怎样利用自己的聪明机灵去察观色,阿谀奉承。很快,他就摆脱了杂役工作,转到文书部门处理文字事宜。他开始了解秦国历史,并读了很多关于秦王朝的书籍,尤其对于秦国的法律,几乎能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他将来的复仇作打算。
由于他的能干,不少人对他另眼相看,他在秦宫中名气渐响。这年,他十九岁,娶了一个同是来自赵国的女子,两人婚后恩爱非常,并于次年生下一女。然而,生活的快乐并不能减少赵高对秦朝的仇恨。报仇就是他的生命,他的一切。他时时刻刻小心而又执著地等待复仇的机会。
可是像他这么一个奴隶升上来的小文书,是根本没任何机会接近秦宫的最高权力机构。如果不能进入这个圈子直接和秦王打交道,复仇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赵高只能等待,然而他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更为积极。他在秦宫中的工作越努力,获得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机会女神必然青睐于有心人,也许是赵高能干之名确实很大,以至于上动天听。秦王嬴政开始注意到这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秦王此时尚未统一六国,对人才的聘用还是比较开明的,于是,便有用他之意。但听说他是来自长平战役的赵国幸存者,很有些放心不下,就放出风声,大意是除非赵高肯做宦官终身事秦,否则永不录用。在当时,只要做了宦官,那就表示和以前的关系全部断绝,等于重新做人一样。
这下,摆在赵高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如果要进入秦宫最高机构,必先引刀自宫;二是珍惜身体,安享悠闲生活。赵高思前想后,一切让他实在难以选择。毕竟他此时才二十二岁,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锦绣人生在他面前平坦光明又充满了诱惑力。就在此时,天边炸起一道惊雷,把他从幻梦中惊醒!一刹那,他仿佛回到了杀声震天的长平战场上,看到自己的父兄姐妹倒在血泊中哀号,被秦兵的大剑长戈疯狂地屠戮、宰杀。数十万赵国士兵被活埋,千里白骨,腥风血雨。家仇和国仇在瞬间让他清醒了!他一口气喝了三大杯烈酒,随后拔出解腕尖刀,一横心,手起刀落。就是这一刀,创造了历史!也注定了强横一世的秦王朝将毁在这个人的手里!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失去的和得到的不能够等于零,这永远是一个不等式,但是在复仇人的眼里,显然是值得的。
10。赵高的“铁算盘”(2)
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赵高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对嬴政表面上的无限忠诚,坐上了宦官之的位置。***这段时间里,他曾数次想暗杀嬴政,但苦于无机会。后来,荆轲刺秦的失败让赵高顿悟,要复仇、要灭秦,杀嬴政一个人是不行的,要颠覆整个秦王朝,只有先抓住最高的权力。因此,他像一条暗藏杀机的毒蛇,暂时收起致命的毒牙,再次蛰伏起来。
有志者事竟成也!秦始皇三十六年,东郡落下一块陨石,上书“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大字。不久,秦始皇的使者从关东夜经华阴时,突然有人持玉璧拦住使者说:“秦始皇今年将死!”然后放下玉璧倏然而去。连续生的不测之事,使秦始皇深感不安,急忙命人占卜,卦辞说只有外出巡游方可化凶为吉。秦始皇听信了术士之,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出京巡游,次子胡亥及丞相李斯陪同左右,赵高以负责皇帝乘舆的中车府令身份随驾出行。当车驾行至平原津时,秦始皇突患重病。他自感时日无多,急令赵高给长子扶苏诏书,让其把所属部队交由大将蒙恬掌管,然后迅速赶往咸阳办理后事并继承皇位。诏书尚未送出,时年五十岁的秦始皇即病亡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认为贸然宣布秦始皇的死讯恐怕会引全国的混乱,决定秘不丧,而命令车骑加快向咸阳进。
“秘不丧”为赵高实施偷梁换柱的冒险计划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他深知为人正直的长子扶苏一向对自己不屑一顾,手握兵权的大将蒙恬又与扶苏关系亲密,蒙恬的弟弟蒙毅更在谈举止间时常流落出对自己的厌恶。相反,胡亥却跟随自己学过书法与法律,一旦胡亥能够继位,自己必将得到重用。赵高思来想去,决定冒险扣留秦始皇遗诏,进而谋划胡亥继位,以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达到目的,赵高先鼓动如簧之舌争取到大权在握的丞相李斯的支持,然后与李斯、胡亥一道,诈称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恶毒地伪造了令扶苏与蒙恬自杀的遗诏。为人忠厚的扶苏与三代功臣蒙恬接到诏书后被迫自杀,稀里糊涂地成了赵高“沙丘之谋”的牺牲品。偷梁换柱得逞后,赵高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咸阳,随后向天下宣布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胡亥宣布即皇帝位,称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的诛杀。继扶苏、蒙恬之后,蒙毅、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大批功臣都纷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而且还有难以数计的人被株连。与此同时,赵高与秦二世对皇室诸公子、公主也不放过,十二位公子“戮死咸阳市”,“十公主死于杜”,公子将闾在被逼自杀前仰天大呼“我无罪”,然后与其兄弟三人流着眼泪拔剑自杀。自此以后,大臣凡是进谏者均以诽谤罪论处,更有甚者,百姓面色不好也要治罪。整个国家,人人自危,天下处于一片恐怖之中。
每杀死一名大臣,赵高便安插自己的亲信补缺,很快许多要职都为赵高的亲信所把持。在赵高的愚弄下,本来安于享乐的秦二世更加纵酒色、怠于政事,进而为赵高胡作非为、欺上瞒下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朝廷统治**,百姓的赋敛、徭役相当沉重,加上阿房宫之类庞大工程的修建更使民穷财尽,陈胜、吴广起义随之爆。可秦二世在赵高的蒙蔽下对岌岌可危的局势一无所知,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
有一次赵高和李斯一起聊天,李斯很自豪地说起商鞅变法的事。商鞅和李斯本是隔了多少代的同门,李斯自然要说自己的师爷师祖宗商鞅的好,商鞅变法更是好上加好。但赵高非要刨根问底,问商鞅既然变法为了秦国,后来为什么又背叛秦国?为什么立法者最终要违背自己所立之法?这可把李斯问住了。这件事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过谁也不说破而已。偏偏赵高装糊涂,非要问个明白,还把它推到了李斯头上。也算李斯倒霉,谁让他自己给自己本门吹牛的时候不看时候,忘了旁边有一个赵高。因为商鞅为丞相时,曾经割过太子师的鼻子,令一个太子师被毁了容。而正好李斯为丞相时,赵高是胡亥的老师,李斯一提到商鞅,赵高就为自己的鼻子担心。胡亥虽然不是太子,但也算是准太子,因为嬴政根本就没立过太子,赵高也就算是准太子师,这个“准”字有点半是半不是的意思。但要用在鼻子上,可就不好听了,所以赵高一直耿耿于怀。李斯倒霉就倒霉在用商鞅的是秦孝公,杀商鞅的是惠文君。一个是嬴政的爷爷的哥哥的爷爷,一个是嬴政的爷爷的哥哥的爸爸,得罪谁也不行。偏偏嬴政也不帮腔,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要知道秦王对商鞅还是很有好感的,他也很想看一看李斯对这件事的评价,可他哪知道李斯现在已经全麻了。李斯搜肠刮肚,自己学的什么“法也”、什么“势也”全然用不上。李斯本来就怕惹嬴政生气,正噤若寒蝉不知所措,不成想赵高旁边又跟嬴政讲起了什么“零口供”,紧跟着就来了一句:“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李斯当时就吓得尿了裤子,从此见了赵高,不再敢提一个“法”字。其实这不怪李斯,毕竟他的法家不是“法律”之法,所谓此“法”非彼“法”也。可别人不知道,包括嬴政,都觉得赵高比李斯还厉害。又搭着李斯见了赵高就不谈法字,人们就开始拿李斯开玩笑:“李斯,法安在否?”李斯无奈,只好答曰:“送之高阁。”“送之高阁”意思是说,所有的法都在赵高他们家呢。“束之高阁”这成语就这么来的。
11。赵高的“铁算盘”(3)
秦二世荒淫愚昧,而手握重权的丞相李斯还是清醒的。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因而备受秦始皇的重用。李斯又是“沙丘之谋”的参与者,秦二世对他颇为宠信。陈胜、吴广起义爆后,李斯基于对秦朝统治的忠心,曾多次上书进谏但毫无成效。赵高一方面担心秦二世了解朝局后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将李斯视为其专擅朝政的唯一障碍,因而便把矛头对准了他。对秦二世的性格了如指掌的赵高设计了一个陷害李斯的绝妙圈套。他先对李斯说,如今盗贼猖狂,我很想劝谏皇上,但因为皇上深居皇宫,我没有劝谏的机会。李斯也表示自己很想找机会劝谏皇帝。赵高表示他负责给李斯制造劝谏的时机。于是,赵高特意找一些秦二世玩兴正高、最烦人打扰的时机让李斯进谏,如此再三,二世开始与李斯产生了嫌隙。
李斯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要面见皇上。这时二世正在甘泉宫,观赏摔跤比赛。他就上书揭赵高的罪过说:“臣听说过,大臣怀疑君主,没有不危害国家的,妻妾怀疑丈夫,没有不危害家庭的。今有大臣专断朝政,说一不二,无异于陛下,这太不正常了。从前,田常做齐简公的臣,他的爵位与公室相敌,私家财富与公家均等,布惠施德,下得百姓欢心,上得群臣拥护,最终杀死齐简公,取齐而代之。这是天下尽人皆知的事。今日赵高心怀不轨,阴谋篡权,就像田氏对于齐国一样。陛下不早作打算,臣恐怕他要造反添乱。”二世不进盐酱说:“你说了些什么呀?乱七八糟的。赵高原本是个宦官,但他安守本分,不恣意妄为,不因形势危急而变心,洁身自好,一步一个脚印,他忠于朝廷,信守职责,朕确实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你却无端怀疑他,是何道理呢?何况朕小时候失去先皇,无知无识,不知道如何治理百姓,而你又年老体衰,恐怕要不久于人世了。朕不依靠赵高,让我依靠谁呢?而且赵高为人精明强干,对下熟知人,对上能合朕意,请君不要疑心重重。”李斯仍不死心说:“赵高是个下流坯子,政事不懂,贪得无厌,利欲熏心,永远不会满足,所以臣认为他是个危险人物。”二世一看两人闹得不可开交,怕李斯杀害赵高,就私下传话给赵高,让他防备着点。赵高说:“丞相怕的就是我赵高,赵高一死,丞相就要上演田氏代齐的闹剧了。”
由于二世深居禁中,大臣很少得见龙颜。其时,盗贼越来越多,关中兵前去镇压也制止不住,像割韭菜似的,一茬接一茬,割而复生。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说:“关东盗贼蜂起,朝廷兵弹压,杀伤甚多,但还是不能平息。盗贼多,是因为戍守、潜运、转作太劳苦,赋税太重的缘故。请暂且停止阿房宫的修建,减少四边的戍守、转作。”二世不以为然,说:“所有贵有天下的人,无不穷奢极欲,尽享乐,只要君主手握大权,严明法律,下边就不敢胡作非为,天下就太平啦。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盗贼四起,你们镇压不住,又妄想废弃先帝之所作所为,是对上无以报答先帝,其次不能为朕尽忠竭力,为何还要占着茅坑不拉屎?”于是,二世叫人把冯去疾、李斯、冯劫通通抓起来,投入监狱。冯去疾、冯劫知道消息后说:“士可杀,不可辱。”自杀身死。
二世把李斯交赵高审问定罪。赵高责问李斯与儿子子由谋反的罪状,并把李斯的宗族宾客全部抓捕。赵高拷打李斯,鞭笞像雨点般落下,李斯不胜痛楚,屈打成招。李斯原以为不致被处死,他自负能善辩,劳苦功高,自己确实没有造反的心,找机会上书自述衷曲,万一二世醒悟就能得到赦免。他在狱中上书二世说:“臣作为丞相治理百姓,已三十余年了。在泰国土地还很狭小,地不过千里,兵不过数万时,臣竭尽微薄之才,谨守法令,暗派谋臣,资助以金玉,使他游说诸侯,同时在背地里整军经武,布施教化,提拔斗士,尊重功臣,增加俸禄,故终能威胁韩国,削弱赵国,攻破燕国、赵国,踏平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立秦王为天子。全国平定后,又驱逐北边的胡人、貉人,南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朝的强大。在国内,统一度量衡,改定文字,公布于天下,树立秦朝的威望。如果这些算是罪过的话,那么臣死几个来回啦。幸好先帝能尽臣之所能,所以才有今天,万望陛下明察!”奏书呈上,落在赵高手中。赵高指使狱吏扔在一边,说:“囚犯无权上书!”压下不报。
12。赵高的“铁算盘”(4)
赵高暗派宾客十余人冒充为御史、谒者、侍中,再次开庭审判李斯。***李斯仍然坚持原诉,赵高则派人再次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复查李斯的案子,李斯以为与以前一样,说了也没用,只好违心服罪。这时,二世所派调查三川太守李子由案子的使者回来,知道李子由已被楚将项梁击杀,不了了之。
二世二年七月,经过严刑拷打,定李斯为腰斩罪,弃市咸阳。李斯步出监狱,回头看一眼同被五花大绑、共赴刑场的二儿子说:“我想与你再次牵着黄犬,一同走出上蔡东门去追赶狡兔,这已是不可能的啦!”于是,父子俩相对而哭,令人心酸。李斯被满门抄斩于咸阳市上。
赵高杀死李斯后,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起义军距咸阳已不足百里时,秦二世才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他任少府章邯为统帅,率在骊山服徭役的二十万刑徒强行编入军队,用以镇压起义军。这些缺乏训练又深怀不满的刑徒们一击即溃,章邯率军投降,秦王朝的武装基本瓦解。
面对秦王朝即将垮台的危险局面,当权者赵高不仅不思挽救之策,反而想乘势取秦二世而代之,进而体验一下帝王之尊的荣耀。为了检验群臣对他篡位的态度,他导演了一出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的丑剧。
有一天朝会,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并说这是马。二世以为赵高开玩笑,询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慑于赵高的淫威,有的说是马,有的沉默,也有个别的说是鹿。事后,赵高把说鹿的大臣都杀死了。从此,赵高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伎俩层出不穷。
农民起义已严重危及秦朝的统治,怠于政事的秦二世对此有所察觉,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产生了不满。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
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随后子婴素车白马,手捧玉玺向刘邦投降,至此秦朝灭亡。
从历史到今天,很多人是根本不配来议论赵高的,正如母鸡们永远也理解不到鹰击长空的胸怀。那些对人类的苦难没有同心的人不配,那些为了名利蝇营狗苟的小阿三不配,那些对自己国家的人民没有责任感的玩世不恭者不配,那些伪装高尚的轻薄之徒不配,**分子更不配。
赵高敢于藐视任何强权、敢于挑战强大的皇权。他曾经说过,商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他自己骨头的硬度不亚于他所赞扬的商鞅的骨头硬度。他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为了解放天下受苦的人民,他忍受痛苦,不惧歧视,毅然自宫,打入反动统治集团的内部,他成功的让穷苦的秦赵人翻了身,让他们在中国当时那样的生产力条件下避免沦为暴秦垄断资本的奴隶,赵高居功至伟。赵高的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他也是一粒“蒸不烂、煮不透、响当当、硬邦邦”的坚硬正义的种子,生逢其时,就必然要开花结果,形成气候。这样的赵高,应该珍惜,而非贬低。为了理想,虽千万人吾往矣,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就是一代宦臣赵高的作为。
赵高也是一位悲剧英雄。他的悲剧在于晚年思想中空想的成分越来越大,理想主义的倾向过度扩张,他要向历史寻求他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他要超越历史,而历史是无法被超越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所有理想主义先贤们必然会遇到的痛苦的矛盾。
赵高的悲剧还在于他是被阉割之人,失去了生殖和过正常性生活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身体状态,加之宫廷内的生活环境,从而产生出一种畸变的心理状态。他贴近最高权力,处于权势争斗中心的地位。那种充满倾轧、算计、争斗、云谲波诡的环境。促使他们养成了卑贱、奴性、附势、孤独、迷信、多忌、贪婪、凶残的变态人格。赵高的指鹿为马的演练,成为历代官场专权树威的经典模式,赵高为了一己私欲杀害忠良,其残忍也暴露出他人格中黑暗的一面。
“一可以兴邦,一可以丧邦”,这话确实不假。假如秦国没有赵高,秦二世怎么会身败名裂呢?其罪恶之源正在赵高。然而,即便有赵高,如果二世不听信赵高的谗,国家也不一定灭亡。因为有秦二世这样的皇帝,才有赵高这样的大臣。议论的人每每要谴责赵高,但秦二世也是不能逃脱其罪责的。秦二世之所以相信赵高,是因为他愿意听阿谀奉承的话,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13。失意就生病的司马懿(1)
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期,是一个生存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智者恃谋而立身,勇者恃力而行道”,能够脱颖而出、名垂青史的,非魏国的司马懿莫属。***
司马懿是三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他,三国纷争的历史大概不会那么快就结束,也许还会再演绎数十年;如果没有他,大晋王朝顺应民心的统一大业,也不可能那么水到渠成、来得轻轻巧巧。是他,上承魏之强盛,下启晋之统一,成就了秦皇汉帝那样的丰功伟业,将天下万民从乱世争战之中解救出来。所以,他堪称“命世之英,非常之雄”。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处。《晋书》上称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而最能凸现司马懿善于规划自己人生的,便在“聪明多大略”五个字上。
大凡政治家都善于生“病”,每当他们在政治上失意或大权旁落时便要“病”上一场,当然这要“病”得技巧,“病”得让人防不胜防,而养病者则以“病”来韬光养晦,保存实力,伺机东山再起。能在等待中寻找机会的人,都是聪明有大略的人。
擅长用生“病”等待机会,俟机下手,东晋的司马懿是个典型。东汉末年,九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吕布、袁绍、马超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为争取士家大族的支持,曹操招贤纳士,征聘地方名士出来做官,很多名士都积极响应,归顺到他的帐下。但在征聘司马懿时,曹操却遇到了麻烦。
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司马懿得知消息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曹操是个人物,将来很可能扫平天下。但又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出身低微,自己乃名门之后,实在不愿意屈节侍奉他,考虑再三,决定再观望一下。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不能出来做官。曹操向来机警多疑,马上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于是,秘密地派人在夜间去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悄悄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睛眼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僵卧不动。如此,那人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要司马懿做官的事,这才暂且搁在一边。
后来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曹操也多少听到了些司马懿装病的风声。这次他决心再也不让司马懿愚弄了。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于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地离家应召。司马懿应召后,被任命为丞相府的文学掾。司马懿亲眼看到曹操确有番茄的军事、政治才能,并且有了异常雄厚的实力,他也就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做好与自己职责相关的事,所以深得曹操的赏识。不久,曹操任命司马懿担任总管相府一切事务的主簿,并让他和其子曹丕游处。司马懿和曹丕相处很好,私交甚厚,深为曹丕所信任。
曹操虽然很赏识司马懿的才能,却并不信任他,认为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觉察到他有雄豪之志,不禁深感忧虑。据说,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有人为其解梦:槽即曹氏,马即司马氏,食槽则预示司马家族将侵夺曹氏政权。因此,曹操对司马懿甚为反感,每欲加害。他曾对其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然而,曹丕因与司马懿关系甚好,未把父亲的告诫当回事。他对司马懿总是多方保护,才免其被害。
司马懿看出曹操对他多有疑虑,于是做出满足现状之态。曹操对其功高不赏,他毫无怨。虽然官位很低,他还是勤奋工作,好像对权势漠不关心。司马懿的韬光养晦之策,蒙蔽了老奸巨猾的曹操,曹操见他素无野心,也就消除了对他的怀疑和警惕。
14。失意就生病的司马懿(2)
此后司马懿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马懿转为丞相军司马。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由于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后,曹丕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司马懿先后在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手下,担任了重要职位。到了魏明帝即位,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元老。由于他长期带兵在关中跟蜀国打仗,魏国兵权大部分落在他手里。后来,辽东太守公孙渊勾结鲜卑贵族,反叛魏国。魏明帝又调司马懿去对付辽东的叛乱。
司马懿平定了辽东,正要回朝的时候,洛阳派人送来紧急诏书,要他迅速赶回洛阳。司马懿到了洛阳,魏明帝已经病重了。明帝把司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边,嘱咐他们共同辅助太子曹芳。
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皇宫值班。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跟司马懿差得远。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马懿,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
后来,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他们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司马懿看在眼里,装聋作哑,一点也不干涉。
曹爽大权在手,就寻欢作乐,过起荒唐的生活来了。为了树立威信,他还带兵攻打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差点全军覆没。
司马懿表面不说,暗中自有打算。好在他年纪也确实老了,就推说有病,不上朝了。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正合他的心意。但是毕竟有点不放心,还想打听一下太傅是真病还是假病。
有一次,有个曹爽亲信的官员李胜,被派为荆州刺史。李胜临走的时候,到司马懿家去告别,曹爽要他顺便探探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李胜是荆州人,所以说是本州),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说:“哦,这真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备啊。我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您啦!”
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
司马懿还是听不清,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纪大了,耳朵聋,听不清您的话。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
李胜告辞出来,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
曹爽听了,甭提有多高兴啦。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
哪儿知道等曹爽一帮子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就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