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部分阅读
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有人给他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都,收集人马,对抗司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哪有这个胆量。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绝不为难他们,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过了几天,就有人告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
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名义上还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转到司马氏手里。司马懿在最后处置曹爽时,用了“斩草除根”之法,将曹氏宗亲剪灭殆尽。这一举措甚至招致了他的好友蒋济的反对,但他必须这么做。只有不留后患,才能保证朝局的稳定。况且,司马懿已走上了一条与曹魏政权决裂的不归之路。
15。失意就生病的司马懿(3)
魏嘉平三年,司马懿已七十二岁了。他在除掉最后一个政敌王凌后,病死于洛阳,真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司马懿临终前,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榻前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对于司马懿所的“慎之”,也许有两层意思可以理解:其一是让二子善理国政,不可以心生异志;其二是让二子善保国政,不可轻易托付他人。但是无论司马懿本人有没有异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通过他的不懈经营和艰苦努力,已经为后人的事业创造了最佳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条件。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分别被封为大将军和骠骑上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从此对于曹魏而,皇帝之势微而国家之势强,军政大权,尽归司马氏专断。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求之,其势顺也。”继司马懿之后,呈现在司马昭、司马炎面前的天下大势,可谓“居高视下,势如劈竹”。他们所要做的,只是顺流而下,去完成历史所赋予的某种必然。
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得手。次年,蜀后主刘禅降魏。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位,司马炎登基,改国号为晋。司马炎进讨吴国,吴主孙皓降晋,吴国灭亡。从而结束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长达七十二年的混战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分归晋”。
司马懿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权谋家于一身的儒家奇才。当然,这是他成功之后,人们给他定的性质。人们会说,儒家以“忠孝”为本。司马懿本就不是魏之纯臣,也不尽忠于曹氏,怎么还能说他是儒家奇才呢?其实,儒学的根基是一个“仁”字。司马懿除魏之苛政、抚民于安乐,这不是“仁”吗?司马懿消乱世之纷争,统一天下,拯万民于战火之中,这不是“仁”吗?——“仁”比“忠”更大呀!这才是真正的儒者应持的观点。
因为仁者无敌,所以司马懿无敌。
司马懿从一个有志有才的青年,到一个内政军事名满天下的奇才,再到一个治国平天下的英雄,这完全应归功于他的人生规划作得完美无缺。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机遇期里,他总能把握住最佳时机出手,而且一抓就是硕果累累,这是难能可贵的。谙熟等待中的秩序张力,是他每每成事的关键所在。
更可贵的,是他能忍能等:面对曹操的歧视和压制,他能忍能等;面对同僚的排挤和陷害,他能忍能等;面对诸葛亮的“巾帼之辱”,他能忍能等;面对小辈曹爽的欺侮,他也能忍能等。他人生规划中最璀璨的亮点,就是他的“忍、等”——贯穿了司马懿的整个人生规划。
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但是很多人把它当做历史来读,三国里面,司马懿一直是个神秘人物,前半部分基本都没有看见他出场。在魏蜀吴立国之后,曹操、刘备相继去世,手握魏国重兵的大将军——司马懿盛装出场,而且一来就说连诸葛先生都对他忌惮三分。
这样一个谋略高深的重要人物居然在之前一直深深的隐藏,让人深思不少。在一部小说里面没有着墨的人,一般是因为其事迹与小说线索无关才略过。但是如此重要的人物,除刘备、曹操、孙权这样的一等一主角外,其他如周瑜、诸葛亮等各方的席谋臣,也是均未在先前详细的交代,恐怕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毕竟要给主角让位。因此,不等于司马懿之前没有什么作为。
但是,诸葛亮、周瑜未出场之前是因为年轻,没有什么战功才隐居在下,司马懿一出现已经是重臣,凭借的什么呢?而且,司马懿为什么要迟迟等到三国的后半部分才登场亮相,而且地位之高,不亚于诸葛亮之于蜀,周瑜之于吴,偏要等到曹操过世、曹丕登基称皇之后才出现呢?显然之前,司马懿绝对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并且绝对立下相当大的战功。当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个老人,年纪即使不在诸葛亮之上,也不见得次之。
16。失意就生病的司马懿(4)
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掩藏在字面之下的,小说里面没有说的并不等于没有,而且可能更为惊心动魄。
有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家人,上至老父司马懿其实都是充满了反心想做皇帝的。而司马懿真正的计谋,却很少被人提起,此人可能在投效曹家之始,已经盘算好自己的人生宏图了。那就是:投效曹丕,放弃在曹操面前立功——这也就是作者没有在三国前部分提及司马懿的原因。老家伙帮小子去了,这是三国演义不是曹家家事,所以不用赘述。辅助曹丕上台,获得举国兵权,巩固势力,这时候的司马懿走上了前台。待到势力稳固,司马家族控制了魏国,则是举事的时刻到了。但是司马懿也许知道,这个时候的自己已经老了,剩下的要靠自己的儿子们去完成了。所以司马懿的计划或者说规划,不仅贯穿自己的一生,更是考虑了整个家族的未来。
曹阿瞒用人一向多疑,曾经带剑睡觉,梦中杀人,种种事例不胜枚举。在用人上面,连本无反心却因为聪明过人的杨修都被砍了头,而司马懿这样的极洞悉他人心计的人,曹操应该不可能看走眼。因此,曹操不会对司马懿进行重用,甚至有可能进行排斥打压,但又赖于司马懿的能力,有一定利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司马懿不是像杨修那么只是智商高而缺商的人,也知道如何在多疑的曹操面前保护自己,才不至于走上杨修的凄惨路。
同时,隐忍的司马懿绝对没有忘记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前途,就像诸葛先生在草庐也能完成他的隆中对一样,司马懿也制订了自己的远大计划:那就是投效曹丕,做未来皇帝的门下之徒。这有一定的赌博性质,在那样的势之下,放弃短期利益,等待长期收获,在曹操面前韬光养晦,依靠自己的眼光看准了谁将是未来的主子,甘心下来,放弃在曹操面前立下功劳的机会,而为曹丕出谋划策。因为他知道,在曹操面前绝对会因为功高盖主掉脑袋的。而曹丕绝对也是不甘心失去自己长子继承法统的地位,但是当时其几个弟弟也是不好惹的角色,一个拥有兵权,一个因为才华深得曹操赏识,曹丕的地位看起来也是岌岌可危。曹操的猜疑性格也导致他对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出现某种倾向的偏颇,子弑父的先例他绝对是一直忌惮的。这就必然造成几个儿子对自己的前程也没有把握。两个有野心的人碰在一起,曹丕和司马懿自然达成了合作意向。只是司马懿的眼光还更加长远,要依靠这个长子提高自己地位,利用自己的能力,做到像曹操那样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后再行逼宫,获得国家的统治权。
在三国中,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或入冠西蜀,或占北原渭桥,或诈病骗曹爽等,皆以赖、骗、诈、哄、欺、陷、忍、反咬一口的手段处理人际关系,对于以真诚、正规、道德、讲求人格的老实人来说皆被置于失败之地,这些失败者又成了马司懿指责的流氓坏人。他与诸葛亮相斗,一时没有孔明计谋高,就不敢出兵与之对阵厮杀,于是关寨门不出,以拖垮急于求战的孔明军队,孔明派人到司马懿阵前叫骂,大讲侮辱他的语,司马懿听了只是含笑并不生气。激将不成,孔明说:“司马懿你是男子还是女子,是女子,你就躲着莫出来打仗。”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穿的凤袍绣裙以及脂粉银簪,并带话:“让他穿上,是女人了,我诸葛亮就退兵。”结果这司马懿身为三军最高司令,竟当着众将兵面穿上了女人衣裙,还扬扬自得走来走去,并不以这是耻辱了他。这等作为正是刘邦说自己母亲不贞洁是与龙睡了觉一样,司马懿说:“你说我是女人,不是男人,我就是个女人,这又怎样?”结果仲达这一作为,倒气败了诸葛亮。司马懿哈哈一笑:“我胜了,说我是狗、是女人、是小人又怕啥,等我坐了江山,我谅谁也不敢说啥话了。”司马懿是聪明人,他知道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你不吃人,就被人吃,讲不得半点仁义道德,想公开公平竞争没那回事,只要能胜了,不管是耍无赖耍流氓,搞阴谋阳谋,不要讲正确不正确,搞政治就是奸狡凶狠阴险毒辣,大刀向同志们的头上砍去,还不能心慈手软。一旦成功了,人们连个屁也不敢乱放了,他就可以活在一片颂扬赞美声中。凭这一套,司马懿最终结束了三国混战局面,他开辟了晋朝这一长达一百八十多年新王朝。对于他这流氓政治,有人说是坏,有人倒认为是政治成熟的表现。
17。失意就生病的司马懿(5)
从反面来看,司马懿万一在高平陵失败,或是司马师及司马昭等子孙不肖,综观司马懿生平,还是功大于过。***一如毋丘俭、诸葛诞的叛变虽失败,虽打成败者为寇,但仍不乏有佳评。换句话说,司马懿若不幸失败,以败者为寇的眼光来看,还是不能忽略其生平的治绩。但有趣的是,司马懿在高平陵成功,子孙也成功,结果反而司马懿有奸臣的评价,好像成功的批评比失败的赞扬还差。
若把罪名算到篡夺,就有点张冠李戴。实际上真正动手行篡夺另有其人,司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汉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归于曹操,就是归于司马懿。若以篡夺来定罪,司马炎与司马懿之间还隔着司马昭,司马懿要称为奸臣太冤枉。而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物件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权臣,就身份而,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互斗政变不算以下犯上的奸臣。虽《三国演义》渲染造成负面评价,但是司马懿的恶名却始于永嘉之乱的石勒,挟带私恨摧毁司马宗庙,再加上晋室南渡,士家门阀垄断南北,民间遂怪罪起始作俑者的司马懿。后世帝王如唐太宗下命编修晋书时,也不鼓励效法司马懿,所以评价也不高。
去争谁比谁强并无意义,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答案,钻死脑筋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有没有破解彼此之间的战略或战术,今人未必比当事人更清楚。至于偶然与必然也不再多提,因为逻辑上很清楚的事,就不必再当字典多费唇舌。就“诸葛亮一生未曾打败过司马懿”而,这不过是一件事实的陈述,另外的角度则是“司马懿一生也未曾打败过诸葛亮”,事实同样成立。因此这不代表谁的能力强,抑或谁的能力弱。若要扯什么打败的定义,战争目的的达到,那显得冗事多余而未命正鹄。
黑白分明并不因立场的不同而不同,否则就是偏见与局限。若站在曹爽的立场来论司马懿,当然是批判邪恶诈骗;若反观站在司马懿的立场上,似乎反倒是为了保身自卫的不得已。所以附曹爽则非司马懿,归司马懿则非曹爽,各为其人而结论不同吗?这当然是否定的,会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仍然沦陷于当局者迷的处境。杀人灭门的事,不会因为处境不得已而变成正当合理;被杀的受害者,当初真的无辜得罪不该死吗?
以偏概全则失之全貌,虽有优缺,何不在优点赞扬,而在缺点批评呢?现在流行以一小污而抹黑所有优点,或者以美化漂白来遮盖污点,反变成隐恶扬善或讳颂丑,失其黑应其暗,明属其亮的应有特性。
司马懿固然是晋朝的先驱者,但同时也是曹魏的守护者,陟罚臧否理应公平,而有好有坏当中,虽然有夺权唾弃等坏事,但何吝在其守护曹魏的攘外安内中。
整个三国倒是像司马家族的家传记,只不过这个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后。小时候看过那套三国连环画的都记得,在封底有每本的标题,最后一则就是“三国归晋”。谁也不知道,自己在书里看见的那些英雄好汉,最后到底是怎么输给了那个一直没有露面的“晋”,心中颇是不甘。
但是仔细推理下来,却现,真正的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之中的却是司马懿,其他的都做了司马懿的棋子,灰飞烟灭了。至此中国进入了西晋,然后东晋。而东晋的历史虽然在历史上不够重要,但是仔细推理下,人们如此注重个人享受,书法、游山玩水、斗富这样在现代看来十分小资甚至糜烂的事,也足够说明晋这个朝代的经济相当昌盛,这一点相当了不起。
司马懿和他的司马家族,运用一种谋略,算计出了天下,同时又不像三国那么短命,而且开创了后世三百年的风流,可惜在历史帷幕中始终被掩盖下去了。
事有好有坏,陟罚臧否理应公平,无须顾及当局者迷后,更可审慎斟酌。
18。“玄武之痛”——李世民的博弈手段(1)
历史并不按照道德原则展,而是利益斗争的结果。一个天才的政治家,在需要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使用阴谋手段,诬陷、策反、谋杀,而后大讲仁义道德,以建立统治秩序。唐初李世民动的“玄武门事变”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玄武门之变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朝末年,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及连年对外战争导致国内民变、兵变纷至沓来,各地诸侯纷纷割据自立,隋末农民大起义从611年开始,到了617年隋朝灭亡已成定局,剩下的悬念是谁能在群雄逐鹿中笑到最后,成为新秩序的建立者。
太原留守李渊在一个最恰当的时机和最合适地点揭竿而起,开始了创业的过程,他的儿子李世民是起兵的主要策划者之一,这年,他才十八岁。
李世民出身于关陇的世家大族,其父亲李渊袭爵唐国公,隋炀帝时被封为太原留守。李世民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像其他关陇贵族一样,从小就娴熟弓马,通晓军事。在李世民刚刚步入成年之时,似乎特意为他准备的隋末乱世就是他得以淋漓尽致挥的舞台。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制人。
唐王朝的开创者李渊只是贵族世家中一个很平凡的人物,不过他虽然平凡,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却都是一代英雄。其中,而尤以李世民的功绩最大,几个最强悍的敌人,像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被他统军击败。由于封建王朝实行的是皇长子继承制度,一旦亲王声望和力量,跟太子相等,甚至超过太子时,残酷无的政变和流血事件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这是**政体下无法解决的死结。基于这一原因,新兴的唐王朝在建立不久就走上了几十年前隋王朝所走过的道路,生了夺嫡斗争。
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秦王李世民陷入了和他父亲当年一样的左右为难中,所不同的是,他父亲是为君臣之道,而他则是为了兄弟义。在秦王府幕僚欲以死相谏之后,日后的唐太宗下定了决心。他在早朝之前兵伏玄武门,格杀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齐王元吉。当时,唐太祖李渊正在皇宫内的湖上泛舟游玩,李世民的军队冲到面前,声称护驾,老人家这才知道两个儿子已死。为了避免与杨坚同一命运,他立即传位给李世民,自己退居为太上皇。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杀兄弑弟逼父,俨然就是第二个隋炀帝杨广——虽然他给父亲留了一条活路,而不是像杨广那样把父亲活活打死,但他与杨广不同的是:杨广在处心积虑十四年成功夺得皇位之后,剩下的就是无休无止地泄着他变态的**,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就把强大的隋王朝彻底推进了深渊;而李世民则随时随地都用杨广作为警惕对象,每一件措施都力争跟杨广的不同。最终,李世民大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继西汉王朝之后,为中国开创了长达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经过长期的战乱,无数土地荒芜,人民更乐于和平安定,谋生也变得相对容易等。但这些因素并不起决定作用,李世民大帝个人的优秀才能是最主要的因素。李世民大帝和他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组成了一个高效、廉洁、睿智的管理团队,互相勉励督责,兢兢业业从事国家建设,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洁政治,获得空前成功。李世民严厉地控制自己不去触及“绝对权力”这根使无数君王堕入深渊的魔杖,并且鼓励和接受最难堪的逆耳之。他对官员们要求:“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谀杨广,以保他的富贵,结果也难逃一死。各位应以此为戒,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报告给我。”
19。“玄武之痛”——李世民的博弈手段(2)
有一次,李世民下令男子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也应征集当兵。***魏征拒绝在诏书上署敕,李世民告诉他:“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征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是你却先失去诚信。”李世民愕然,魏征说:“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李世民立即收回命令。之后,又下令凡官员伪造资历,限期自,否则处死。限期过后,又有查获,李世民命即斩。大理少卿戴胄忠却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你故意使我说话不算话!”戴胄忠说:“陛下命令,不过一时的喜怒。法律却经过缜密研究,颁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应忍小愤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说:“你执法如此严正,我还有什么忧虑!”李世民又大修洛阳宫殿,给事中张玄素说:“陛下当初克复洛阳,把隋王朝宫殿全部烧掉,不到十年,却加倍经营。为什么从前厌恶它,而今却效法它?这种形,比杨广更坏。”李世民变色说:“你说我不如杨广,那么比子受辛如何?”张玄素说:“如果不停工,就跟子受辛一样。”李世民叹息说:“我考虑不周到,才有此错误。”赏赐张玄素绸缎二百匹,立即停工。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长史权万纪:“这都是权万纪不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很久很久,怒气平息,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柳范嘉勉。
最严重的一件事生在公元632年,这件事诸多正史野史都有记载,李世民受不了魏征的直指责,也在大怒中回宫,一面誓:“老不死的乡巴佬,这回非宰了你不可。”长孙皇后见皇帝暴走,就问乡巴佬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
这时的长孙皇后显示出了她完全能够匹配名君的杰出气质,她立即换上正式的皇后服饰,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大礼参拜。李世民大吃一惊。长孙皇后说:“我听说,领袖英明则部下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贺!”李世民这才想到他自己过分,不久之后,即擢升魏征为侍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长孙皇后是西汉的吕后或者清末的慈禧又或者是现代的某某一类的人物,魏征会是个什么下场……得妻如此,恐怕也是成就李世民千古英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向理性屈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对于手握无限权力的封建君主来说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数百位帝王中第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然是由于他的勋业,也更是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一行,高尚的道德操,成为以后所有帝王乃至今天我们所需要效仿的典范。
李世民的宗室,几代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为鲜卑人,皇后长孙氏的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由于这一缘故,加上李世民的伟大胸襟,唐初并不过分歧视少数民族。后来,为了鼓励大臣积极进谏,唐太宗讲了一句话:“直鲠议,致天下太平。”
长孙皇后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礼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妃嫔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她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沉默不语。
20。“玄武之痛”——李世民的博弈手段(3)
就在玄武门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乘唐朝内乱,大举入侵。太宗遣尉迟敬德出战,大败突厥。未几,颉利又再入侵,到达渭水便桥,并遣使臣到长安示威。太宗于是亲率六骑到渭水,与颉利隔河相会,数颉利背弃盟约,这时唐朝大军亦陆续到达。颉利见唐军军容鼎盛,以为无隙可乘,于是于太宗议和,随即北归,此即为“便桥会盟”。
贞观元年,唐太宗在论功行赏时,将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的功劳列为第一,并任为宰相,执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骁将尉迟敬德的不满。他们自恃战功显赫,资深位高,口出怨,扰乱庆功秩序,甚至还挥拳打伤前来劝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于是,诸将争功,大吵大闹。对此,唐太宗声色俱厉地对李神通说:“叔父虽在义旗初起之时,有倡之功,但后来却在同窦建德和刘黑闼的两次作战中,一次全军覆没,一次望风逃窜。玄龄、如晦运筹帷幄,安定社稷,论功行赏,理当第一。你虽是我的叔父,国家贵戚,但却决不能以私恩滥与功勋之臣同赏!”接着,他又对尉迟敬德说:“我以前在读《汉书》时,看到汉高祖时的有功将领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对高祖心怀不满,因而想引以为鉴,有意保护功臣,不使其子孙断绝。但你却经常居功自傲,触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汉初大将韩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杀,家破人亡,并非是汉高祖的过失。国家大事,只有赏罚两种。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爱,免得将来后悔。”李神通和敬德听了这番警告以后,当即表示悔过自新,这场争功风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着,唐太宗又将原太子李建成的属官王珪和魏征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让其参掌朝政。
贞观四年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万人。如何处理这十多万突厥降众,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议。大多数朝臣认为: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严重边患,今天有幸将其灭亡,应该将他们全部迁到黄河以南的内地居住,打乱他们原来的部落组织和结构,分散杂居在各个州县,引导他们耕种纺织。这样,就可以使原来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变成易于制伏的内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远空虚。亦有人提出,少数民族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向来如此,应该将他们驱赶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内地,以绝心腹之患。只有中书令温彦博力排众议,主张将突厥降众迁居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居住,保全他们的原有部落,顺从他们的生活习俗,这样既可以充实空虚之地,又可以加强北边的边防力量。最后,还针锋相对地指出:“天子对万事万物,应该像天覆地载一样,无有遗漏。今天突厥在穷困潦倒之时归降于我,能将他们拒之于外而不予接受吗?”唐太宗很赞成温彦博的建议,并补充说:“自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而贱夷狄,只有我对他们都是爱之如一的!”(原文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于是,他便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领突厥降众。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数民族官员就有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有将近万家。唐太宗的这个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边很多民族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纷纷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意思为像天一样伟大的领袖,敬若神明。
魏征有句名:“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犟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参与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21。“玄武之痛”——李世民的博弈手段(4)
唐太宗的大度宽容,也体现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在620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加害忠良勇士的。”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以后为唐太宗屡建奇功。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辨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作诗一:“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无可非议,但是其动的玄武门之变也引来后世议论纷纷,这里着重说一下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诗经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可是在皇权争夺战中,兄弟之间的谊变得微薄,相残相煎的况时有生,如果你不杀他人,就可能被他人所杀。总括而,我们认同李世民的做法,虽然他为了夺得皇位而弒兄杀弟,不少史家亦认为他的人格品德有待商榷,但我们也要肯定他于国、于民各方面的贡献。透过历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知道玄武门之变真正的过程,过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过程最终带来了什么后果。
中国人自称唐人和汉人,皆因中国的唐朝和汉朝经历百世安稳,唐朝和汉朝都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朝代。西汉的“文景之治”把汉朝推至高峰,唐朝的“开元之治”亦把唐朝推至高峰。尽管李世民所建立的“贞观之治”不及唐玄宗建立的“开元之治”,但没有“贞观之治”的话,我想也没有“开元之治”。要是没有玄武门之变,让建成当了皇帝的话,他能建立出“贞观之治”的大功吗?贞观之治期间,中国罕有地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粮食连年丰收,而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不少西方其他国家亦十分景仰中国,总盼望来“留唐”。
到了645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革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可见中国当时的唐朝是何等令人引以为傲的,这不是靠李世民所建立的“贞观之治”吗?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便不可能做到皇帝,甚至会丧命,中国亦不会有如此骄傲的唐朝,让建成这样的人做皇帝,只会使中国成为西方其他国家耻笑的对象,而不是成为他们羡慕、模仿的对象。在中华民族长远的历史而,有一个盛世的唐朝是令中国子民值得自豪的。“贞观之治”为中华民族长远的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但想一想,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的话,会有这样令人自豪的“贞观之治”吗?
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用道德标准,而要根据他的全部功过。尤其是对帝王和政治领袖,主要要看他对当时的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而不必过于注重他的个人品质或私生活。尽管李世民是以残酷、卑劣的手段成为唐太宗的,但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22。“靖难之役”——决策者的博弈战(1)
“靖难之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和皇孙朱允炆之间,为争夺皇位而酿成的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绩。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驻屯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以朱棣之善于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以北魏的国力和太武帝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也未敢渡江以争江南。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493/ )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有人给他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都,收集人马,对抗司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哪有这个胆量。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绝不为难他们,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过了几天,就有人告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
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名义上还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转到司马氏手里。司马懿在最后处置曹爽时,用了“斩草除根”之法,将曹氏宗亲剪灭殆尽。这一举措甚至招致了他的好友蒋济的反对,但他必须这么做。只有不留后患,才能保证朝局的稳定。况且,司马懿已走上了一条与曹魏政权决裂的不归之路。
15。失意就生病的司马懿(3)
魏嘉平三年,司马懿已七十二岁了。他在除掉最后一个政敌王凌后,病死于洛阳,真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司马懿临终前,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榻前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对于司马懿所的“慎之”,也许有两层意思可以理解:其一是让二子善理国政,不可以心生异志;其二是让二子善保国政,不可轻易托付他人。但是无论司马懿本人有没有异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通过他的不懈经营和艰苦努力,已经为后人的事业创造了最佳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条件。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分别被封为大将军和骠骑上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从此对于曹魏而,皇帝之势微而国家之势强,军政大权,尽归司马氏专断。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求之,其势顺也。”继司马懿之后,呈现在司马昭、司马炎面前的天下大势,可谓“居高视下,势如劈竹”。他们所要做的,只是顺流而下,去完成历史所赋予的某种必然。
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得手。次年,蜀后主刘禅降魏。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位,司马炎登基,改国号为晋。司马炎进讨吴国,吴主孙皓降晋,吴国灭亡。从而结束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长达七十二年的混战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分归晋”。
司马懿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权谋家于一身的儒家奇才。当然,这是他成功之后,人们给他定的性质。人们会说,儒家以“忠孝”为本。司马懿本就不是魏之纯臣,也不尽忠于曹氏,怎么还能说他是儒家奇才呢?其实,儒学的根基是一个“仁”字。司马懿除魏之苛政、抚民于安乐,这不是“仁”吗?司马懿消乱世之纷争,统一天下,拯万民于战火之中,这不是“仁”吗?——“仁”比“忠”更大呀!这才是真正的儒者应持的观点。
因为仁者无敌,所以司马懿无敌。
司马懿从一个有志有才的青年,到一个内政军事名满天下的奇才,再到一个治国平天下的英雄,这完全应归功于他的人生规划作得完美无缺。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机遇期里,他总能把握住最佳时机出手,而且一抓就是硕果累累,这是难能可贵的。谙熟等待中的秩序张力,是他每每成事的关键所在。
更可贵的,是他能忍能等:面对曹操的歧视和压制,他能忍能等;面对同僚的排挤和陷害,他能忍能等;面对诸葛亮的“巾帼之辱”,他能忍能等;面对小辈曹爽的欺侮,他也能忍能等。他人生规划中最璀璨的亮点,就是他的“忍、等”——贯穿了司马懿的整个人生规划。
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但是很多人把它当做历史来读,三国里面,司马懿一直是个神秘人物,前半部分基本都没有看见他出场。在魏蜀吴立国之后,曹操、刘备相继去世,手握魏国重兵的大将军——司马懿盛装出场,而且一来就说连诸葛先生都对他忌惮三分。
这样一个谋略高深的重要人物居然在之前一直深深的隐藏,让人深思不少。在一部小说里面没有着墨的人,一般是因为其事迹与小说线索无关才略过。但是如此重要的人物,除刘备、曹操、孙权这样的一等一主角外,其他如周瑜、诸葛亮等各方的席谋臣,也是均未在先前详细的交代,恐怕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毕竟要给主角让位。因此,不等于司马懿之前没有什么作为。
但是,诸葛亮、周瑜未出场之前是因为年轻,没有什么战功才隐居在下,司马懿一出现已经是重臣,凭借的什么呢?而且,司马懿为什么要迟迟等到三国的后半部分才登场亮相,而且地位之高,不亚于诸葛亮之于蜀,周瑜之于吴,偏要等到曹操过世、曹丕登基称皇之后才出现呢?显然之前,司马懿绝对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并且绝对立下相当大的战功。当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个老人,年纪即使不在诸葛亮之上,也不见得次之。
16。失意就生病的司马懿(4)
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掩藏在字面之下的,小说里面没有说的并不等于没有,而且可能更为惊心动魄。
有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家人,上至老父司马懿其实都是充满了反心想做皇帝的。而司马懿真正的计谋,却很少被人提起,此人可能在投效曹家之始,已经盘算好自己的人生宏图了。那就是:投效曹丕,放弃在曹操面前立功——这也就是作者没有在三国前部分提及司马懿的原因。老家伙帮小子去了,这是三国演义不是曹家家事,所以不用赘述。辅助曹丕上台,获得举国兵权,巩固势力,这时候的司马懿走上了前台。待到势力稳固,司马家族控制了魏国,则是举事的时刻到了。但是司马懿也许知道,这个时候的自己已经老了,剩下的要靠自己的儿子们去完成了。所以司马懿的计划或者说规划,不仅贯穿自己的一生,更是考虑了整个家族的未来。
曹阿瞒用人一向多疑,曾经带剑睡觉,梦中杀人,种种事例不胜枚举。在用人上面,连本无反心却因为聪明过人的杨修都被砍了头,而司马懿这样的极洞悉他人心计的人,曹操应该不可能看走眼。因此,曹操不会对司马懿进行重用,甚至有可能进行排斥打压,但又赖于司马懿的能力,有一定利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司马懿不是像杨修那么只是智商高而缺商的人,也知道如何在多疑的曹操面前保护自己,才不至于走上杨修的凄惨路。
同时,隐忍的司马懿绝对没有忘记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前途,就像诸葛先生在草庐也能完成他的隆中对一样,司马懿也制订了自己的远大计划:那就是投效曹丕,做未来皇帝的门下之徒。这有一定的赌博性质,在那样的势之下,放弃短期利益,等待长期收获,在曹操面前韬光养晦,依靠自己的眼光看准了谁将是未来的主子,甘心下来,放弃在曹操面前立下功劳的机会,而为曹丕出谋划策。因为他知道,在曹操面前绝对会因为功高盖主掉脑袋的。而曹丕绝对也是不甘心失去自己长子继承法统的地位,但是当时其几个弟弟也是不好惹的角色,一个拥有兵权,一个因为才华深得曹操赏识,曹丕的地位看起来也是岌岌可危。曹操的猜疑性格也导致他对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出现某种倾向的偏颇,子弑父的先例他绝对是一直忌惮的。这就必然造成几个儿子对自己的前程也没有把握。两个有野心的人碰在一起,曹丕和司马懿自然达成了合作意向。只是司马懿的眼光还更加长远,要依靠这个长子提高自己地位,利用自己的能力,做到像曹操那样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后再行逼宫,获得国家的统治权。
在三国中,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或入冠西蜀,或占北原渭桥,或诈病骗曹爽等,皆以赖、骗、诈、哄、欺、陷、忍、反咬一口的手段处理人际关系,对于以真诚、正规、道德、讲求人格的老实人来说皆被置于失败之地,这些失败者又成了马司懿指责的流氓坏人。他与诸葛亮相斗,一时没有孔明计谋高,就不敢出兵与之对阵厮杀,于是关寨门不出,以拖垮急于求战的孔明军队,孔明派人到司马懿阵前叫骂,大讲侮辱他的语,司马懿听了只是含笑并不生气。激将不成,孔明说:“司马懿你是男子还是女子,是女子,你就躲着莫出来打仗。”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穿的凤袍绣裙以及脂粉银簪,并带话:“让他穿上,是女人了,我诸葛亮就退兵。”结果这司马懿身为三军最高司令,竟当着众将兵面穿上了女人衣裙,还扬扬自得走来走去,并不以这是耻辱了他。这等作为正是刘邦说自己母亲不贞洁是与龙睡了觉一样,司马懿说:“你说我是女人,不是男人,我就是个女人,这又怎样?”结果仲达这一作为,倒气败了诸葛亮。司马懿哈哈一笑:“我胜了,说我是狗、是女人、是小人又怕啥,等我坐了江山,我谅谁也不敢说啥话了。”司马懿是聪明人,他知道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你不吃人,就被人吃,讲不得半点仁义道德,想公开公平竞争没那回事,只要能胜了,不管是耍无赖耍流氓,搞阴谋阳谋,不要讲正确不正确,搞政治就是奸狡凶狠阴险毒辣,大刀向同志们的头上砍去,还不能心慈手软。一旦成功了,人们连个屁也不敢乱放了,他就可以活在一片颂扬赞美声中。凭这一套,司马懿最终结束了三国混战局面,他开辟了晋朝这一长达一百八十多年新王朝。对于他这流氓政治,有人说是坏,有人倒认为是政治成熟的表现。
17。失意就生病的司马懿(5)
从反面来看,司马懿万一在高平陵失败,或是司马师及司马昭等子孙不肖,综观司马懿生平,还是功大于过。***一如毋丘俭、诸葛诞的叛变虽失败,虽打成败者为寇,但仍不乏有佳评。换句话说,司马懿若不幸失败,以败者为寇的眼光来看,还是不能忽略其生平的治绩。但有趣的是,司马懿在高平陵成功,子孙也成功,结果反而司马懿有奸臣的评价,好像成功的批评比失败的赞扬还差。
若把罪名算到篡夺,就有点张冠李戴。实际上真正动手行篡夺另有其人,司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汉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归于曹操,就是归于司马懿。若以篡夺来定罪,司马炎与司马懿之间还隔着司马昭,司马懿要称为奸臣太冤枉。而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物件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权臣,就身份而,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互斗政变不算以下犯上的奸臣。虽《三国演义》渲染造成负面评价,但是司马懿的恶名却始于永嘉之乱的石勒,挟带私恨摧毁司马宗庙,再加上晋室南渡,士家门阀垄断南北,民间遂怪罪起始作俑者的司马懿。后世帝王如唐太宗下命编修晋书时,也不鼓励效法司马懿,所以评价也不高。
去争谁比谁强并无意义,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答案,钻死脑筋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有没有破解彼此之间的战略或战术,今人未必比当事人更清楚。至于偶然与必然也不再多提,因为逻辑上很清楚的事,就不必再当字典多费唇舌。就“诸葛亮一生未曾打败过司马懿”而,这不过是一件事实的陈述,另外的角度则是“司马懿一生也未曾打败过诸葛亮”,事实同样成立。因此这不代表谁的能力强,抑或谁的能力弱。若要扯什么打败的定义,战争目的的达到,那显得冗事多余而未命正鹄。
黑白分明并不因立场的不同而不同,否则就是偏见与局限。若站在曹爽的立场来论司马懿,当然是批判邪恶诈骗;若反观站在司马懿的立场上,似乎反倒是为了保身自卫的不得已。所以附曹爽则非司马懿,归司马懿则非曹爽,各为其人而结论不同吗?这当然是否定的,会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仍然沦陷于当局者迷的处境。杀人灭门的事,不会因为处境不得已而变成正当合理;被杀的受害者,当初真的无辜得罪不该死吗?
以偏概全则失之全貌,虽有优缺,何不在优点赞扬,而在缺点批评呢?现在流行以一小污而抹黑所有优点,或者以美化漂白来遮盖污点,反变成隐恶扬善或讳颂丑,失其黑应其暗,明属其亮的应有特性。
司马懿固然是晋朝的先驱者,但同时也是曹魏的守护者,陟罚臧否理应公平,而有好有坏当中,虽然有夺权唾弃等坏事,但何吝在其守护曹魏的攘外安内中。
整个三国倒是像司马家族的家传记,只不过这个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后。小时候看过那套三国连环画的都记得,在封底有每本的标题,最后一则就是“三国归晋”。谁也不知道,自己在书里看见的那些英雄好汉,最后到底是怎么输给了那个一直没有露面的“晋”,心中颇是不甘。
但是仔细推理下来,却现,真正的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之中的却是司马懿,其他的都做了司马懿的棋子,灰飞烟灭了。至此中国进入了西晋,然后东晋。而东晋的历史虽然在历史上不够重要,但是仔细推理下,人们如此注重个人享受,书法、游山玩水、斗富这样在现代看来十分小资甚至糜烂的事,也足够说明晋这个朝代的经济相当昌盛,这一点相当了不起。
司马懿和他的司马家族,运用一种谋略,算计出了天下,同时又不像三国那么短命,而且开创了后世三百年的风流,可惜在历史帷幕中始终被掩盖下去了。
事有好有坏,陟罚臧否理应公平,无须顾及当局者迷后,更可审慎斟酌。
18。“玄武之痛”——李世民的博弈手段(1)
历史并不按照道德原则展,而是利益斗争的结果。一个天才的政治家,在需要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使用阴谋手段,诬陷、策反、谋杀,而后大讲仁义道德,以建立统治秩序。唐初李世民动的“玄武门事变”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玄武门之变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朝末年,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及连年对外战争导致国内民变、兵变纷至沓来,各地诸侯纷纷割据自立,隋末农民大起义从611年开始,到了617年隋朝灭亡已成定局,剩下的悬念是谁能在群雄逐鹿中笑到最后,成为新秩序的建立者。
太原留守李渊在一个最恰当的时机和最合适地点揭竿而起,开始了创业的过程,他的儿子李世民是起兵的主要策划者之一,这年,他才十八岁。
李世民出身于关陇的世家大族,其父亲李渊袭爵唐国公,隋炀帝时被封为太原留守。李世民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像其他关陇贵族一样,从小就娴熟弓马,通晓军事。在李世民刚刚步入成年之时,似乎特意为他准备的隋末乱世就是他得以淋漓尽致挥的舞台。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制人。
唐王朝的开创者李渊只是贵族世家中一个很平凡的人物,不过他虽然平凡,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却都是一代英雄。其中,而尤以李世民的功绩最大,几个最强悍的敌人,像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被他统军击败。由于封建王朝实行的是皇长子继承制度,一旦亲王声望和力量,跟太子相等,甚至超过太子时,残酷无的政变和流血事件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这是**政体下无法解决的死结。基于这一原因,新兴的唐王朝在建立不久就走上了几十年前隋王朝所走过的道路,生了夺嫡斗争。
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秦王李世民陷入了和他父亲当年一样的左右为难中,所不同的是,他父亲是为君臣之道,而他则是为了兄弟义。在秦王府幕僚欲以死相谏之后,日后的唐太宗下定了决心。他在早朝之前兵伏玄武门,格杀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齐王元吉。当时,唐太祖李渊正在皇宫内的湖上泛舟游玩,李世民的军队冲到面前,声称护驾,老人家这才知道两个儿子已死。为了避免与杨坚同一命运,他立即传位给李世民,自己退居为太上皇。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杀兄弑弟逼父,俨然就是第二个隋炀帝杨广——虽然他给父亲留了一条活路,而不是像杨广那样把父亲活活打死,但他与杨广不同的是:杨广在处心积虑十四年成功夺得皇位之后,剩下的就是无休无止地泄着他变态的**,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就把强大的隋王朝彻底推进了深渊;而李世民则随时随地都用杨广作为警惕对象,每一件措施都力争跟杨广的不同。最终,李世民大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继西汉王朝之后,为中国开创了长达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经过长期的战乱,无数土地荒芜,人民更乐于和平安定,谋生也变得相对容易等。但这些因素并不起决定作用,李世民大帝个人的优秀才能是最主要的因素。李世民大帝和他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组成了一个高效、廉洁、睿智的管理团队,互相勉励督责,兢兢业业从事国家建设,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洁政治,获得空前成功。李世民严厉地控制自己不去触及“绝对权力”这根使无数君王堕入深渊的魔杖,并且鼓励和接受最难堪的逆耳之。他对官员们要求:“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谀杨广,以保他的富贵,结果也难逃一死。各位应以此为戒,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报告给我。”
19。“玄武之痛”——李世民的博弈手段(2)
有一次,李世民下令男子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也应征集当兵。***魏征拒绝在诏书上署敕,李世民告诉他:“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征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是你却先失去诚信。”李世民愕然,魏征说:“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李世民立即收回命令。之后,又下令凡官员伪造资历,限期自,否则处死。限期过后,又有查获,李世民命即斩。大理少卿戴胄忠却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你故意使我说话不算话!”戴胄忠说:“陛下命令,不过一时的喜怒。法律却经过缜密研究,颁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应忍小愤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说:“你执法如此严正,我还有什么忧虑!”李世民又大修洛阳宫殿,给事中张玄素说:“陛下当初克复洛阳,把隋王朝宫殿全部烧掉,不到十年,却加倍经营。为什么从前厌恶它,而今却效法它?这种形,比杨广更坏。”李世民变色说:“你说我不如杨广,那么比子受辛如何?”张玄素说:“如果不停工,就跟子受辛一样。”李世民叹息说:“我考虑不周到,才有此错误。”赏赐张玄素绸缎二百匹,立即停工。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长史权万纪:“这都是权万纪不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很久很久,怒气平息,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柳范嘉勉。
最严重的一件事生在公元632年,这件事诸多正史野史都有记载,李世民受不了魏征的直指责,也在大怒中回宫,一面誓:“老不死的乡巴佬,这回非宰了你不可。”长孙皇后见皇帝暴走,就问乡巴佬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
这时的长孙皇后显示出了她完全能够匹配名君的杰出气质,她立即换上正式的皇后服饰,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大礼参拜。李世民大吃一惊。长孙皇后说:“我听说,领袖英明则部下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贺!”李世民这才想到他自己过分,不久之后,即擢升魏征为侍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长孙皇后是西汉的吕后或者清末的慈禧又或者是现代的某某一类的人物,魏征会是个什么下场……得妻如此,恐怕也是成就李世民千古英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向理性屈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对于手握无限权力的封建君主来说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数百位帝王中第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然是由于他的勋业,也更是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一行,高尚的道德操,成为以后所有帝王乃至今天我们所需要效仿的典范。
李世民的宗室,几代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为鲜卑人,皇后长孙氏的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由于这一缘故,加上李世民的伟大胸襟,唐初并不过分歧视少数民族。后来,为了鼓励大臣积极进谏,唐太宗讲了一句话:“直鲠议,致天下太平。”
长孙皇后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礼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妃嫔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她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沉默不语。
20。“玄武之痛”——李世民的博弈手段(3)
就在玄武门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乘唐朝内乱,大举入侵。太宗遣尉迟敬德出战,大败突厥。未几,颉利又再入侵,到达渭水便桥,并遣使臣到长安示威。太宗于是亲率六骑到渭水,与颉利隔河相会,数颉利背弃盟约,这时唐朝大军亦陆续到达。颉利见唐军军容鼎盛,以为无隙可乘,于是于太宗议和,随即北归,此即为“便桥会盟”。
贞观元年,唐太宗在论功行赏时,将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的功劳列为第一,并任为宰相,执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骁将尉迟敬德的不满。他们自恃战功显赫,资深位高,口出怨,扰乱庆功秩序,甚至还挥拳打伤前来劝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于是,诸将争功,大吵大闹。对此,唐太宗声色俱厉地对李神通说:“叔父虽在义旗初起之时,有倡之功,但后来却在同窦建德和刘黑闼的两次作战中,一次全军覆没,一次望风逃窜。玄龄、如晦运筹帷幄,安定社稷,论功行赏,理当第一。你虽是我的叔父,国家贵戚,但却决不能以私恩滥与功勋之臣同赏!”接着,他又对尉迟敬德说:“我以前在读《汉书》时,看到汉高祖时的有功将领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对高祖心怀不满,因而想引以为鉴,有意保护功臣,不使其子孙断绝。但你却经常居功自傲,触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汉初大将韩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杀,家破人亡,并非是汉高祖的过失。国家大事,只有赏罚两种。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爱,免得将来后悔。”李神通和敬德听了这番警告以后,当即表示悔过自新,这场争功风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着,唐太宗又将原太子李建成的属官王珪和魏征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让其参掌朝政。
贞观四年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万人。如何处理这十多万突厥降众,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议。大多数朝臣认为: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严重边患,今天有幸将其灭亡,应该将他们全部迁到黄河以南的内地居住,打乱他们原来的部落组织和结构,分散杂居在各个州县,引导他们耕种纺织。这样,就可以使原来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变成易于制伏的内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远空虚。亦有人提出,少数民族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向来如此,应该将他们驱赶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内地,以绝心腹之患。只有中书令温彦博力排众议,主张将突厥降众迁居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居住,保全他们的原有部落,顺从他们的生活习俗,这样既可以充实空虚之地,又可以加强北边的边防力量。最后,还针锋相对地指出:“天子对万事万物,应该像天覆地载一样,无有遗漏。今天突厥在穷困潦倒之时归降于我,能将他们拒之于外而不予接受吗?”唐太宗很赞成温彦博的建议,并补充说:“自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而贱夷狄,只有我对他们都是爱之如一的!”(原文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于是,他便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领突厥降众。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数民族官员就有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有将近万家。唐太宗的这个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边很多民族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纷纷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意思为像天一样伟大的领袖,敬若神明。
魏征有句名:“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犟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参与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21。“玄武之痛”——李世民的博弈手段(4)
唐太宗的大度宽容,也体现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在620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加害忠良勇士的。”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以后为唐太宗屡建奇功。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辨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作诗一:“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无可非议,但是其动的玄武门之变也引来后世议论纷纷,这里着重说一下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诗经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可是在皇权争夺战中,兄弟之间的谊变得微薄,相残相煎的况时有生,如果你不杀他人,就可能被他人所杀。总括而,我们认同李世民的做法,虽然他为了夺得皇位而弒兄杀弟,不少史家亦认为他的人格品德有待商榷,但我们也要肯定他于国、于民各方面的贡献。透过历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知道玄武门之变真正的过程,过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过程最终带来了什么后果。
中国人自称唐人和汉人,皆因中国的唐朝和汉朝经历百世安稳,唐朝和汉朝都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朝代。西汉的“文景之治”把汉朝推至高峰,唐朝的“开元之治”亦把唐朝推至高峰。尽管李世民所建立的“贞观之治”不及唐玄宗建立的“开元之治”,但没有“贞观之治”的话,我想也没有“开元之治”。要是没有玄武门之变,让建成当了皇帝的话,他能建立出“贞观之治”的大功吗?贞观之治期间,中国罕有地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粮食连年丰收,而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不少西方其他国家亦十分景仰中国,总盼望来“留唐”。
到了645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革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可见中国当时的唐朝是何等令人引以为傲的,这不是靠李世民所建立的“贞观之治”吗?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便不可能做到皇帝,甚至会丧命,中国亦不会有如此骄傲的唐朝,让建成这样的人做皇帝,只会使中国成为西方其他国家耻笑的对象,而不是成为他们羡慕、模仿的对象。在中华民族长远的历史而,有一个盛世的唐朝是令中国子民值得自豪的。“贞观之治”为中华民族长远的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但想一想,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的话,会有这样令人自豪的“贞观之治”吗?
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用道德标准,而要根据他的全部功过。尤其是对帝王和政治领袖,主要要看他对当时的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而不必过于注重他的个人品质或私生活。尽管李世民是以残酷、卑劣的手段成为唐太宗的,但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22。“靖难之役”——决策者的博弈战(1)
“靖难之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和皇孙朱允炆之间,为争夺皇位而酿成的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绩。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驻屯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以朱棣之善于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以北魏的国力和太武帝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也未敢渡江以争江南。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