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第 10 部分阅读

第 10 部分阅读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相当严重,史书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

    朱棣其实并不想造反,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的命题,其实并不矛盾。从权利义务的关系来看,当皇帝是权利,而造反则是义务,因为对于那些投错了胎或者是投晚了胎的人来说,要想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

    从经济学上来说,造反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亏本,根据以往数据显示,亏本者的结局一般都是死。相信朱棣在造反前还是仔细读过历史书的,古往今来,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些小朝代也算在内,王爷能够造反成功的,扳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估计还不用脚趾。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明史》说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又说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似非溢美之词,他确有过人之处。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正史中都称其为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是正统“龙脉”,然而,一些杂史中却记载朱棣本为元顺帝没来得及带走,而被朱元璋后收为妃子的弘吉剌氏所生,更甚至有人认为是这个早孕妃子的“元顺帝遗种”!

    是不是庶出不是最重要的事儿,只是,皇位轮不到他做那是一定的事儿了。如果说成吉思汗“勇武”的话,史书中对朱棣“勇武”的描写是多呈不让。朱棣,起兵反其外甥建文帝朱允炆,经真定、北平、白河沟、乐昌、夹河、滹沱河、南京七次大战,一举消灭南明,自立为帝。特别是,最后一战朱棣置后方北平老家不顾,长途远征从1402年年初至七月,经半年时间出击北上,一举攻破南京。请看远征前的形势描述:“燕王起兵三年,虽多次大胜明军,但所得土地仅永平、大宁、保定旋得旋弃,战死者众。”可见,当时,形势并不明朗,而且,朱棣所得极为有限。远征南京,前有敌军大兵后无粮草接应,其凶险可想而知。而这也反衬了朱棣的魄力和胆识!

    23。“靖难之役”——决策者的博弈战(2)

    说起朱棣,还有一段传说。朱元璋称为吴王后,王府窄小,房屋简陋,于是请刘伯温商量兴建新王府。刘伯温精通地理、历史、天文天象,王府从设计、选地到建成,全是刘伯温操办。

    完成当晚深夜,刘伯温夜观乾象,突见空中吴王新修宫殿一柱移动,又见一只燕子从高墙飞过。刘伯温百思而悟,称:“天命不可违啊!”清晨,朱元璋叫人把刘伯温叫去,指着新宫殿一根柱子说:“这柱子有些偏,不顺眼,移一下。”刘伯温说:“使不得,移柱有迁都之变。”朱元璋大笑:“既是天数,何惧迁都。”朱元璋很满意新宫殿,他说:“如此高墙,刺客难飞。”刘伯温说:“燕子能轻松飞过。”

    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正式登基做皇帝,看到自己已经有了七个儿子,自然是满心高兴。这时形势已经安稳,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七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曰樉、曰桐、曰棣。”这时朱棣已经七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燕王朱棣身材魁梧,天资聪颖,武艺高强,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在镇守边关、打击残元势力方面立了大功。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1390年对蒙古乃儿不花的初战告捷,使他树立了威名。

    不过,朱棣也是朱元璋最担心的人。朱元璋曾和众多王公大臣一起登上南京城外的紫金山俯瞰皇宫,在一片赞誉声中,朱元璋龙颜大悦。这时年少的朱棣却口无遮拦,一语道破天机:“紫金山上架个大炮,就能炮轰紫禁城!”朱元璋大惊,心里顿时后悔不已,以至于后来他又命令修建更为广大的外城,把包括紫金山在内的一些重要地方围起来以加强防御。从这件事上,朱元璋看出朱棣将来很有可能是皇太子的最大威胁。

    朱棣的主要谋士之一僧人道衍给朱棣打气:“我一见殿下,便知当为天子。”所以,朱棣利益集团一直在悄悄网罗各种人才,操练兵马,以备不时之需。而朱允炆利益集团的人为了拔掉燕王朱棣这个最大威胁,一直在网罗武林高手,希望能一击成功,除掉这个最大的政治对手。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少年惊奇地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后一个数字,枪杆子里出政权,就算不要政权,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24。“靖难之役”——决策者的博弈战(3)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力,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十三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荏”。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五十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且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李景隆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代之以盛庸。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燕军夺得的城池虽多,但往往得而复失,不能巩固。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报。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帝显然不是他叔叔的对手。从这一年的六月到十二月,短短半年时间,损兵折将不下百万,有的干脆就是望风而逃,或者率军来降。仅八月的真定一仗,建文帝的勤王之师就被他叔叔朱棣的“靖难之师”斩三万级。

    到了燕王朱棣兵临城下,建文帝朱允炆似乎只给自己留下了**一条路。谷王穗、李景隆等开门迎“靖难之师”,都城落在了朱棣手中,也就等于大明江山落在了朱棣手中。朱棣没有急着入住皇城,而是有条不紊地安排妥守城部队,下令四处张贴布告,安抚军民,同时派人大肆搜捕齐泰、方孝孺等五十多名“奸臣”,自己率领其余人马回返龙江营地。第二天,群臣上表劝进,朱棣无任何表示。等到朱棣不慌不忙地拜谒完孝陵步下台阶,才见得群臣早已准备好了天子的仪仗,捧着玉玺,齐刷刷地跪成一片,“万岁、万岁、万万岁”不绝于耳,朱棣大大方方坐上天子的乘辇,到奉天殿举行登基仪式。

    25。“靖难之役”——决策者的博弈战(4)

    在整个“靖难”过程,朱棣自始至终没说过一句一定要当皇帝,或这个皇帝的位子本该就是他的之类的话,但他一步步就走到了这个位置上,这也正是封建社会正统观念对朱棣不依不饶的一个“烂污”!

    朱棣占领京城后,立即揭榜黄子澄、齐秦、方孝孺、铁铉等数十人,并清宫三日,诛弑宫人、女官及内官无数,只留下了一帮曾给他通风报信的太监,并幽禁建文帝母亲于懿文陵,弑掉了其余三个兄弟。***而建文帝和他的两个二岁的小孩都“不知所终”,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朱棣弑人的可怕,读其描写都让人不寒而栗,看几个例子:

    杀方孝孺:朱棣要方孝孺为其“写诏与天下”,方孝孺乱写数字,并边哭边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大怒,叫道:“怎能让你痛快一死,即死,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孺大喝:“即便诛我十族又奈我何!”朱棣顿呈残暴本性,他命人用大刀把方孝孺嘴唇割开,一直划裂至耳边。然后,命人逮捕其九族亲眷外加学生,凑成十族,共八百七十三人,依次碎剐弑戮于方孝孺面前。方孝孺忍泪不顾,最后被凌迟于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

    临终前提绝命诗: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杀铁铉:朱棣坐于御座,铁铉背立殿庭,至死不转身面对朱棣。朱棣派人割掉铁铉耳鼻,放在热锅中烧熟,然后硬塞进这位忠臣口中,问他道:“此肉甘甜否?”铁铉厉声回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于是,朱棣下令寸磔铁铉,铁铉至死仍然笑骂不止。朱棣其后,流其父母于海南,弑其二子,并硬逼铁铉妻子杨氏和两个女儿入教坊充当妓女。直到二十二年后,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才下诏称:“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

    后世讲起朱棣,大多褒大于贬。对外方面,特别是他五征漠北,先后击败瓦剌和鞑靼诸部;同时,他又在西北设“关西七卫”,增设贵州布政司,在安南设交趾布政司。对内方面,他展经济,休养生息,使国家岁粮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剥夺藩王实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文化方面,他授命臣下编纂《永乐大典》(当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他自己歌功颂德和篡改史实),对文化典籍进行系统整理。因此,《明史》中对他赞扬道:“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慕行节俭,水旱朝告夕赈,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然而,深入地研究明代历史,却可得出这样一个惊人结论——虽然明朝之亡追根溯源是亡之于万历,但一切深祸至忧其皆肇自这位“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的文皇朱棣。对内,明朝正是从朱棣起开始大用宦官。因为正是建文帝的宦官向朱棣报告金陵空虚的实,朱棣才一反一直在河北、山西诸地兜圈子的常态,直捣京师,得登帝位。篡弑成功之后,朱棣大用太监,其间有郑和下西洋,李兴充当前往暹罗的国使,马靖镇甘肃,马骐镇交趾。特别是永乐十八年,明祖又开设专由太监负责的东厂——由此,宦官拥有了出使、专征、监军、坐镇、刺探等诸多大权。明太祖本来有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朱棣却一反其制,听凭太监们“学文化”,到了明宣宗更是在内廷设内书堂,派大学士教小内侍们书写。这些太监们时间充裕又无青春期烦扰,明古今,通文墨,如狗添翼,更能在关键时刻运用筹算智诈,欺君作奸。所以,明朝太监之祸日烈,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积重难返,直至明亡。

    纵观明朝历代皇帝,不是极柔弱无能,就是极残暴嗜杀。朱棣,这个使明朝文治武力达到极盛的永乐大帝,是耶、非耶?当真是“当年天地齐变色,如今都付笑谈中”。

    26。“靖难之役”——决策者的博弈战(5)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展和强化了**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五年派兵统一安南,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进行直接统治。七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陈诚、李达等人赴西域,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展和巩固。

    当然,明成祖不是完人,也有不足之处。《明史》对他的最后评论是:“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易可掩哉。”但从主流看,明成祖不失为历代君主中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明成祖重典治国,文治、武治一起用。明成祖尊崇儒学,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类书《永乐大典》。对外,明成祖开拓进取,征蒙古,使安南,在中国历史上朱棣是唯一一位五次御驾亲征大漠的皇帝。朱棣的对外开拓,对巩固明朝边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时所率官兵,是明朝最精锐的海防部队。当时国力强盛,朝廷对出海人员待遇丰厚,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生活条件、卫生条件,在当时是最好的。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当时明朝周边环境不太稳定,海盗猖獗,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剿灭海盗,巩固海防;第二,展与各国的友好往来,欢迎各国到明朝考察进贡;第三,向各国显示明朝的繁荣富强和国威。

    永乐皇帝命郑和下西洋,第—次是组成了27000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遍行30多个国家和地区。那时,中国属世界一流强国。

    到了1420年年底迁都北京,永乐皇帝统治的明朝已是国力强盛、经济达的全盛时期。1424年7月,明成祖病逝,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永乐皇帝留下的是一个国力强大,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周边国家服帖听话的强盛大明朝。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以明成祖在世界上的名气而,足以排进帝王百强之中。

    1。不能成事的一代大儒王莽(1)

    “公恐惧留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王莽是政治上的野心家,道德上的伪君子,残忍的疯子,无能的蠢材——世人多这样评价。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至少有三十年,王莽一直是天下君子的楷模。他谦虚礼让、勤奋博学、生活俭朴、乐善好施,在忠、孝、仁、义各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事迹。儒家学者在评判这段历史时,总是强调王莽的“篡位”,仿佛这么说就可以顺当地推理出:王莽在三十多年间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实现他称帝的野心而假扮儒生。退一步讲,就算他是为收买人心而作的伪装,能装到这个份儿上也足够了。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从周文王以后,唯一的以大学者的身份而成为皇帝的人,像他这样书呆子式的理想主义者,中国历史上也只此一例。

    篡位是无疑的,只是当时确实得到了上上下下大多数人的支持。至于他的政策,说复古可以,说超前也未尝不可。

    归根结底王莽是个理想主义者、一代大儒,据说他死的时候很多儒生和他一起殉难,只是政治上太幼稚,掌权前给人过高的希望,掌权后又给了人太大的失望,落差巨大也是他身败名裂的原因之一。光有好的愿望及理论上良好的政策,却不考虑实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果是比不实行这些政策更加糟糕。王莽的例子应该让后世激进改革者引以为戒。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这恰恰是理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的憧憬,可他不是我们所论及的。我们要说的理想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大同”、“乌托邦”、“太阳城”,他叫人丧心病狂,为此不惜白骨遍野,血流成河,而赞歌不绝。

    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王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处处被他的理想愚弄,反过来,他又处处拿这个理想去愚弄别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感受到为理想奋斗的快乐,西汉帝国的乱摊子终于被他理出个眉目来,这不是理想的力量吗?但是作为西汉的掌舵人,他却又必须是个现实主义者,他时时感到现实总在迫使他用理想所不允许的手段去实现理想。理想让他“仁”,他常常“不仁”;理想让他“义”,他却常常“不义”;理想让他“礼”,他常常“不礼”;理想让他“智”,他常常把它变成“诈”;理想让他“信”,他却常常“背信”。

    王莽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下野时竟有成千上万的人为其请愿诉冤。他为西汉后期的积重难返的政局,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那时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当他和平夺权,避免了“亡,百姓苦”的悲剧,荣登大宝之际,他便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遗憾的是王莽失败了。王莽新朝的没落,也摧毁了王莽一世的美名。

    王莽起初绝没有想做什么皇帝,事实也正是如此,王莽直到三十岁,才凭借他是王太后侄子的身份,被封为新都侯。此后,王莽奋努力,步步高升。再是春风得意,他人生的最高目标也不过是想效法周公,做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所以,在那个穷奢极欲、纲纪崩溃的时代里,王莽就像一个高明的演员,给人们留下了动人的造型。他恭俭勤政,大义灭亲,准确地俘虏了民众之心。有人说王莽是在处心积虑地篡位,但实际上,他更像是被民众一步步推到皇帝的宝座。如果不是后来的朝政没落,王莽注定是一世明君。然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众可以用最华丽的语为你歌功为你颂德,民众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词语来咒你、来骂你,直至要你的头颅。王莽成了后世唐太宗警世名的最好印证。由于朝代的灭亡,王莽亲政的所作所为,良苦用心,一概被曲解成另有图谋,于是“篡逆”这个盖世罪恶顺理成章地戴到了王莽头顶。

    王莽本是皇帝的亲表哥,谁都会以为王莽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其实远非如此。父亲去世时,王莽刚刚四岁。那时候,王家还没有迹,出门连马车都没有。后来,姑姑王政君被选为宫女,又成了太子妃,王家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直到王莽十四岁时,王政君成了皇太后,王家才突然显赫起来,五个叔叔同日封侯。

    2。不能成事的一代大儒王莽(2)

    在汉朝,权力必然导致**。***王莽的叔叔都进入决策层,连带着众多的表兄表弟也都迅速入仕,整个朝廷成了王家的天下。《汉书?元后传》描写王氏一家的熏天气焰时说:自此时起,朝廷要官都出自王家门下。王氏一族,穷奢极侈,各路官员贿送的奇珍异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奴仆以千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大兴土木,楼阁连属弥望,假山高台,凌驾于长安城除皇宫外所有建筑之上。

    这些雄伟的建筑中,却找不到王莽的家。由于父亲早死,王莽家并没有享受到封侯的待遇,只是得到了太后的一笔定期补助。姑姑和叔叔们忙于扶植私党,揽权纳贿,大兴土木,几乎把这对孤儿寡母给忘了。没有权力自然就缺少收入来源,和叔叔们比起来,王莽母子的日子相当清苦。

    贫困因为对比而放大,伤害因为敏感而更深。对早熟的王莽来说,由地位及贫富差距而引起的屈辱感无疑是早年经历中的重大心理事件。

    贫困和苦难会赋予人正义感的说法至少在王莽身上得到了验证。因为他们,王莽终生厌恶铺张和招摇。孤儿往往天生严肃,眼神里有一丝忧郁的底色,生活早早就教会他们如何应付挫折。王莽学习非常刻苦,他深知成绩对自己的重要性:这是他个人奋斗的重要资本。与权力中心的遥远距离形成了强大的张力,深刻的屈辱体验化作了向上攀登的不竭动力。地处孤寒冷眼旁观使他观察到了社会的黑暗,圣贤的教诲灌注给他巨大的道德激,而不幸的生活又铸造了他坚强的意志。“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赏信修睦,选贤与能”,这些话在他口中读出来异常的慷慨激烈。他希望自己的智商将最终帮助自己走入权力中心,把这些寄生虫一样的表兄表弟踩在脚下,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公平、更合理,而自己也最终将留名千古、光耀万世。这个时候的王莽是理性的。

    受到整个家族的影响,他也想像他的伯父、叔父们那样,把持朝政,主宰朝纲。为此,他恭俭克己,尽可能去获得名誉,以求人们对他的好感。在家庭生活方面,他不像其他诸从兄弟那样去夸侈斗富,他主动担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他孝顺母亲,尊敬寡嫂,养育孤侄,使家庭和睦。他生活俭朴,待人谦恭和蔼,友善乡邻,经常受到乡里夸赞。同时他勤奋好学,拜陈参为师,学习《礼记》,专心研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策,由此,王莽在家族中和社会上都赢得了声誉。

    王莽还工于心计,城府沉深,他心里十分清楚,如果改变自己的地位而出人头地,光靠读书和上述其他方法还不行,还必须得到有力的靠山,也就是说,必须能得到伯父和叔父们的提携。因此,他对各位伯父、叔父刻意孝顺、恭敬。其伯父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生病时,一连几个月衣带不解,顾不上寝食梳洗,因而蓬头垢面,憔悴不堪。看到侄子如此孝顺,王凤非常感动怜爱。临死之前,王凤对前来探望他的王政君说:“王莽茂才有贤德,望太后与皇上重用”。王凤死后,汉成帝任王莽为黄门郎,后迁升射声校尉。王莽的叔父王商,上书汉成帝,表示愿意把自己封邑分出部分来给王莽。公元前16年,汉成帝下诏封王莽为新都侯,不久,又迁升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汉成帝对他也很器重,朝廷上下是交口称赞其美名,因此,王莽的声誉已经开始超过了他的伯父、叔父们。

    王莽为了求名,不惜用一些小事来表示他的与众不同。他不仅敬养寡嫂,而对侄儿王光关心备至,送他到博士门下读书,趁休息之时,还特意“振车骑,奉羊酒,劳馈其师”以及王光的同学。王莽还特意为长子与侄子在同一日完婚,广延宾客,礼仪十分周到。席宴间,王莽几次离席,去给生病的母亲服药。因此,人们交口称赞王莽的“贤和孝”。

    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马,掌握了朝廷大权,此时王莽才三十八岁。为了使自己的名誉超过伯父、叔父们,他更加克己不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他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有一次,王莽母亲生病,公卿列侯派遣夫人探问,这些夫人个个衣着华贵,珠光宝气,乘着华丽的车子,来到大司马府第。王莽的夫人慌忙出外迎接,“衣不曳地,布蔽膝”,人们以为是婢女,后来经过交谈,方知是大司马夫人,无不为之惊讶,从此,朝野上下无人不知大司马家庭俭朴。

    3。不能成事的一代大儒王莽(3)

    公元前7年,汉成帝病死,太子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哀帝即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两家外戚得势,便与王氏外戚展开了激烈的夺权角逐,在此况下,王莽以退为进,辞官回到自己的封地新野都乡,闭门读书,暗中注视朝廷政局的变化,同时还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王莽重新执政后,拥立刘衍为汉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实权掌握在王莽手里。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驾驭汉家皇帝,操纵治国大权,从而使自己能够登上皇位以代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植自己的党羽,任用自己的亲信为朝廷重臣。又将成帝的赵皇后、哀帝的傅皇后贬为庶人,逼令自杀。

    随着王莽地位的逐渐增高,王莽企图代汉的野心越来越强烈。公元8年,王莽开始策划登基大典,准备做真皇帝了。此时,为讨好王莽献符命的人越来越多起来,“汉家天下气数已尽”、“假皇帝当做真皇帝”的谶风行全国。

    有人制造一只铜匮,送到汉高祖祠庙,内装两卷图谶,一道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一道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书中说王莽当为真天子,并写有值命大臣十一个人的名字,其中有八个人是王莽的亲近大臣。王莽得报后,直奔高祖庙拜受“金匮”,并往谒太皇太后,表示自己当服从天意,受禅为帝。王政君听后大吃一惊,正想驳斥,王莽已去,随后让王舜索求玉玺。王政君怒骂道:“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王政君一边哭一边数说,左右侍从都跟着哭泣。王舜也俯伤心地说:“臣等已无可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王政君听了王舜的话,恐日后王莽使用暴力胁迫她,不得已把玉玺拿出来,狠命地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我老将死,看汝兄弟能不灭族否?”王舜拿到玉玺,报告王莽,王莽欣喜若狂。

    公元9年元旦,王莽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为“新”。

    王莽经过多年坚忍不拔的努力,从恭俭克己做起,一步一步从比较低微的人,逐渐升迁,到掌握朝政,最后终于如愿所偿,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天子宝座,以其计谋,开一代新朝。

    王莽篡汉后,试图按照古籍中所记各种制度,改变汉制,以为这样可使天下大治。他坐上皇位后,竟是那样的含辛茹苦,那样的殚精竭虑,那样的拼命奋斗。他俯视天下,心中涌起的是满腔慈爱。他要对得起可爱的子民,于是激燃烧,日夜工作。他召来博学的大臣儒生,像一群考据学家,在语焉不详的经书中艰苦跋涉。于是一项项措施出台了。

    他出台的措施不可谓不英明,请看:

    一、恢复了上古的井田制,均分天下土地。

    二、禁止奴隶买卖,( 历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493/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