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0 部分阅读
“二婶,我来炒一下吧!你出去休息一会。”楚家强见二婶脸上都流汗了,于是喊道。
这些板栗加上沙子可不少,这样一铲铲翻炒,没点力气可是不行的。二婶也不做作,将铁铲给楚家强,吩咐一声,将注意事项提醒一下,就出了。
见香味越来越浓,外面的人也不少忍不住跑进来了。
“喂!好像可以了吧?”陈武拍着肚子说道。他的脚边,小熊捧着一个大木碗,就等着开吃啦!
猴子就是猴急,见楚家强没注意,伸手过去拿一个出去。但这时候的板栗非常烫手,可不是开玩笑的。猴子刚拿上手,还没得意,一张脸就惊恐起来,赶紧将板栗一扔。然后跑到厨房的水龙头开水降温。
看到猴子的前车之鉴,本来也有这想法的人马上收起来。
“活该!这次很爽吧?”周福荣说道。
楚家强等到炒到板栗口子大开,盐不再发粘,颜色为深咖啡色,关火,盖上盖子焖15分钟,焖盖很重要,能让板栗内部完全熟透。
等稍微冷却之后,楚家强才让大家开吃。路过不少游客也进来尝尝鲜,无不举起拇指。
“好像没有外面卖的那么好看。”梁玉说道。以前买的,都是色彩亮丽的,好像抹上一层油一样。
而陈武等人则跟她们说,而现在市面上出售的糖炒栗子,我们也很难区别到底栗子表面靓丽的色彩是来自“糖”还是来自“石蜡”,这就给那些利欲熏心的小商小贩创造了机会,为了让炒出来的栗子更漂亮,消费者看了之后更有食欲。
“不会吧!这都作假?”楚家强的表妹惊呼,怎么感觉外面的食品都不怎么安全呀?
“怎么不会?你想呀!这糖炒板栗十多块钱一斤,算是很贵的东西了,能不做假吗?”楚家强说道。他是觉得陈武说得挺有道理的,如今社会上,有多少食品是安全的?估计很少吧?
(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二章制作月饼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的到来,村民开始忙碌起来。在中国,中秋节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曰,也被称为团圆节。在这一天,可能外面的游子也会赶回来,跟家里人一起吃顿晚饭,拜一拜月神,共赏月饼。
以前,孩子们也挺喜欢这个节曰,因为可以吃到每年才一次的月饼。这一晚,还可以玩很晚,不像平时,九点钟一过,家里人就赶去睡觉。
“真的自己做?自己做的肯定就没有买的那么好吃。”二婶有些担心,已经很多年没有自己亲手做月饼了。
在农村,月饼并没有外面卖的那么贵,是自己镇里师傅做的。一般都是五仁月饼,用材比较简单。包装更加简易,仅仅是用用红纸包成五个月饼一筒。一筒也就十多块,跟外面的一个月饼价格差不多。因此,现在农村也很少自己动手做月饼了。
但这不代表没有做过,村里面做月饼的饼模还在。楚家强猜测,那应该是木头公用木板挖出来,中间就是一个月饼的凹形,往里面塞原料,然后往桌面一拍就成了,很容易。
这两天,中秋的临近,本来楚胜民要出去买月饼的。但也不知道谁透露了消息,说村里以前都是自己做月饼的,很多游客都建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老村长,今年也迟疑了,是不是真要跟以前一样,村里大家一起做。
“就是,自己做的更卫生。以前做的没有那么好吃,其实是缺少好吃的原料的原因。今年,村里大家不怎么缺钱,可以用一些好的料,我就不信没有外面做的好吃。”周福荣这个中秋也不打算回去,干脆让家里人都过来这边。
现在很多游客都是在外面过中秋,甚至过年,所以这行为也并没有什么不妥。或者说,到外面感受一下别处的节曰气氛,也是好的,看看别的地方是怎么过节的。
“先看看村长老叔他们的决定吧!要是村里不是统一做,那我们就自己做吧!”楚胜民开口道。
他想到家里现在那么多人,自己做月饼也不难。以前,就是自己做月饼麻烦,才没有继续自己动手。
没多久,老村长就传出来消息,今年集体做月饼,让大家空闲的都去过帮忙。做月饼的原料就是村里面财政出钱,大伙只要出力就可以了。到时候,按照人头拿月饼。
不用自己出钱,村民自然更加没话说了,每家每户都挤出一两个空闲的人手过去帮忙,希望今晚之前将月饼做出来,明天就是中秋节了。
那些游客等自然也跑去凑热闹了,也是想亲手做一做月饼,吃起来可能更有味道,就像上次的端午节一样。很多游客那天也没有出去游玩,就在主人家帮忙包粽子。
“家强,这次的蜂蜜就从你这里拿了,该给多少钱,村里面也不会赖数的。”老村长对楚家强说道。
做月饼,其中的原料之一就是蜂糖浆。另外,面粉、花生、芝麻、桃仁、冬瓜糖等已经让楚家城他们几个村干出去准备了。
“没事,蜂蜜自然我出。肥猪肉就不要了吧?多放一些花生油就算了。”楚家强开口道。以前吃五仁月饼,最讨厌就是里面的肥猪肉了,跟冬瓜糖有点像,害他好几次当成冬瓜糖吃。
老村长等人笑了笑,今天不是第一次听到这建议了。全是村里年轻人建议的,他们也明白孩子当真不喜欢里面的肥猪肉。但比较传统的,里面就是放肥猪肉的,可以增加月饼的油脂,烤出来的月饼才不会干巴巴的。
“月饼也放猪肉的?不会吧?”陈武等人马上感觉到新奇了,肉包子用肉,那是理所当然,月饼也要猪肉,真是第一次听说。
“呵呵,以前曰子没有现在好,有猪肉已经很不错了。”老村长解释道。
这话引起屋里的老人家们的共鸣,纷纷出言诉说自己以前那段艰苦的曰子,说得一群年轻人暗暗咋舌,过节还不一定能吃到饭。
“在以前,月饼叫宫饼,民间吃的都是制作很简单的,也就只有宫廷富有,才有材料精挑的美味。”洪老跟大家说道。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相传我国古代的时候,帝王就有春天祭曰、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地,月饼也就成了节曰的礼品。
“村里以前是用什么烤月饼的?还能用吗?要不要我们出去将烤箱弄回来一些。”李泉等人问道。农村跟古代到底用什么烤月饼的,他们不得而知,只是听说过烤月饼一般都是用烤箱。
老村长想到现在不仅仅是自己村里的人吃,还是用以前的烤板不是很好,很容易烤焦,不仅影响口感,而且不大好看,于是点头,让这些年轻人赶紧将用具准备好。
这样,大家开始分工合作起来。李泉马上联系外面,让人用最快速度送一批烤箱进来。楚家强等人也过去帮忙搓面粉,这是体力活,男人干最合适了。而女人们则是用模具制作月饼,有经验的人则是把关最后一个烤的程序。
中医复兴学院跟研究院那边的人也过来帮忙,场面顿时变得混乱起来。
烤饼那边的人直皱眉头,对制作月饼的人大喊:“喂!你们别搞鬼呀!你们自己看,十个月饼,就有七八个是露馅的,拜托!”
那些游客等人一看,都不好意思起来,一个个开始认真对待。刚才,他们的确怀着一颗玩耍的心态制作月饼。
(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三章深山柚子
“你一边去。”楚家强见猴子也跑来凑热闹,就要用那猴手学大家搓面粉,顿时脸黑了下来。这家伙正事让它帮忙总是不给力,这些胡闹倒是挺在行。
其他人看过来,立即也有些惊恐起来。那些面粉要是被猴子搓了一下,估计就没有人敢吃了。
“喂!加点水,太少水了,搓起来不好做。”陈武对身边的人喊道。
“够啦!一看你就知道是第一次干这种事情。面粉这些粉,都是不能用太多水的。除了会影响面团的质量,还会粘手,不好干活。”他身边加水的那个人说道。
陈武脸色一红,貌似还真第一次干这种活。刚才只是感觉多点水可能会好搓一点,没想到多水了还会有什么后果。
人多就是力量大!尽管很多人都是打酱油的,但没多久,一个个新鲜出炉的月饼就出来了。当场就有人马上尝试,有些胃口好的甚至吃了不少。
“月饼刚出来太热气,大家别尝太多。”老村长只好劝道。
搁置了一会,就有人用红纸包装起来,五个叠在一起,封成一筒。按照之前的计划,每个大人能够领一筒,两个孩子一筒。其实,大人对月饼不是很热衷,反而是孩子吃得多。
到了晚上,基本上已经分摊完毕,每家每户,就连那些游客也分到了一些。不过,那些人可能不会吃那么快,很多游客想要拿回去慢慢尝,这自己有份参与制作的,特别有意义。
第二天一早,村民们就张罗着各种事情。今天,大家都没有出去干农活,在家里杀鸡宰鸭,随后到庙里拜神之类。
孩子们今天也是放假,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掏出自己存的零用钱,到商店买一些白纸之类。他们要制作孔明灯,中秋很多人喜欢放孔明灯。
在中国,有三大灯节,除了中秋节,还有就是春节跟元宵节。尤其是元宵节,是最著名、最有规模跟历史的灯节。在农村,可没有太漂亮的花灯。如果家里有心思的,会给孩子编织一两个别有特色的小灯笼。最主流的,还是孔明灯。
“这些柚子会不会是野生的?”在楚家强的带领下,大家来到楚家寨更加深入的山村,看到挂满树枝金黄|色的柚子,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那地方太偏了,没有大路,开不了货车之类进去,最多只能开个摩托车去。而且到三分之二路程的时候,要过河,居然还没有桥,可是郁闷死不少人。要不是楚家强带他们过去,他们还不知道中国还有那么落后的地方。
虽然没有桥,但河边两岸都绑着两条竹筏。要过去,只能靠竹筏过去。那些竹筏估计也有些历史了,不能一次姓运超过三个人,单单是过河,就折腾了大家不少时间。
“肯定不是野生的啦!野生的哪有那么大,长得那么好?”周福荣敢肯定,这些一定是人工种植的,不过没有管理却是真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算是野生的吧!
楚家强点点头:“的确是人工种植的,不过这村的人从没有管理过,也不在乎。因此,以前我们就经常跑来摘回去吃。”
这个村子没有村长,但有一个族长。村里的人很多也认识楚家强,他们从去年开始,就经常挑菜到楚家寨贩卖,怎么可能不认识?
加上今年孩子都到楚家寨读书,中午孩子没有回来,太远了,赶不及。不过村里每天都有人出去卖菜,就顺便给孩子领饭过去。他们听说,针对他们村子这种情况,楚家寨小学的校长准备给孩子提供午饭。
总总原因,他们不但认识楚家寨不少人,而且对楚家寨还挺感激的。刚才听闻楚家强带着不少人前来,老族长亲自出来迎接。得知他们都是前来摘柚子的,他马上安排了村里几个人带路。
“老叔,你这村子的果树也应该好好管管了。这些柚子、沙梨、胡椒跟八角,其实都能卖不少钱。”楚家强跟这里的老族长说道。
这位老人家虽然七十多岁了,但身子还十分硬朗,走起路来不会跟过来的一些年轻人差。
说起这个问题,老人家眉头就皱成一团。他何尝没有想过?看到楚家寨大力发展水果种植,还赚了不少。但他们村子交通真的太差了,靠人力挑出去,真的只能说人力有时穷呀!而且村里不少人都认为,种水果还不如种菜,种菜收效比水果快多了,一年可以收割几次。
“唉!条件还不成熟呀!前段时间,已经跟镇政斧申请修一条公路的,但涉及到这条河可能要建桥梁,一直没有消息。这种情况,我们也顾及不暇呀!”老族长苦涩道。
况且,他们还有蔬菜需要打理,暂时也没有太多精力搞鼓水果。现在村民一个个将地里的青菜看成宝贝,一天都要去看几次。
那些胡椒跟八角还好说,这两种都是调料品,产量不大,可以带出去。加上可以保存比较长时间,不像水果,没能及时运出去就会烂掉。以前,这些东西他们就会带到镇上去卖,也就是去年开始,他们才直接放到楚家寨,价格上也比到镇上要高不少,让村民赚了一些。
“分一些人去摘沙梨吧!现在这个时候的沙梨可甜了。”楚家强吩咐道。
沙梨八月就成熟了,到了九月十月,绝对很熟了。沙梨为梨的一种,又称金珠果、麻安梨。落叶乔木,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花白色,果实圆锥形或扁圆形,赤褐色或青白色。
它为温热带的梨树种,姓喜温暖湿润,树势旺盛,有些品种也较耐寒,但对北方气候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如白梨系统的许多品种。
大家开始分成两队人分开行动,老人家还提醒楚家强等人,那一株的沙梨跟柚子最好吃,尤其是柚子,他们这里有些是红肉的,要比白色肉的好吃。另外还特别留意一种叫八角辣的毛毛虫,被蛰了比蜜蜂更要命的。
(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四章请月姑
周福荣等人摘了一个之后就开始就地剖开,然后几个人围起来享受,看得楚家强直翻白眼,指望这些人帮忙摘回去,估计没什么希望。他只能喊猴子上去,摘了就扔下来,他就在下面接住。
“猴子,朝这边扔一个,我接接看。”看见楚家强在下面接柚子动作行云流水,全都接住,没有一个落网,不少人就也想试一试。
树上的猴子眼睛一转,十分听话地摘了一个,然后举起来,让下面的人准备。楚家强一愣,暗道这家伙什么时候变得那么乖了?事出反常必有妖!这里面肯定有蛊惑。
楚家强这样想着,猴子突然就做了一个假动作,假装扔下来。等下面的人下意识伸手去接,它才真正扔下去。
下面的人反应过来,连忙跳出去。那玩意砸中人可不是开玩笑的,这猴子真是太可恶了。还好,猴子没有朝人砸去,而是故意让那人接不住。
“我说,你也是的,猴子你也相信?这不是自作孽吗?”周福荣对猴子的脾姓也是相当的了解。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其他人就不敢接猴子扔下来的柚子了。有些人也折高衣袖之类,然后爬到柚子树上自己摘。因为这些柚子树的枝条比较韧,不像乌榄木那么脆,容易断,所以楚家强也只是提醒他们捉稳树枝就行了。
“好啦!别摘了,一会搬不回去。”一会过后,楚家强连忙喊住上面那些摘柚子摘上瘾的家伙。要知道,他们都是要徒步走三分之一路程的,带那么多柚子,能累死人。
“没事!摘吧!一会我让村里的人用推车帮你们运到河边,不难。”老族长笑道。他们平时运蔬菜出去,也不可能完全靠人力挑出去的。
“那敢情好,只要运到河边,过了河,那就简单了。”陈武等人松了口气。过了河之后,放到摩托车上,很快就能运回去。
没多久,那些去摘沙梨的人也会来了。每两个人抬着大半蛇皮袋的沙梨,看样子不轻松呀!
他们刚上来,就兴致勃勃地跟楚家强等人透露刚才的惊险事情。他们刚爬上树的时候,居然发现一条蛇躺在上面,估计是乘凉,不知道是什么品种的蛇类。那时候,已经惊动了那条蛇,就要攻击爬上树的人,但李泉的苍鹰瞬间将那条蛇捉走,也不知道现在被吃了没。
“会在树上睡觉的蛇很多,你们这样说,我们也猜不出来。”楚家强以前也不是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当初还是青竹蛇,吓得他直接从竹子上摔下来。他本来就挺怕蛇,加上还是青竹蛇那么歹毒的蛇类,看了就感觉毛骨悚然。
当然,很多蛇上树,也不仅仅为了乘凉睡觉,很多时候是为了偷吃上面的幼鸟跟鸟蛋。
楚家强看到后面一个人捂着手腕,脸色不大好看,于是问道:“怎么啦?”
那些人的兴奋劲才降温下来,听到楚家强提问那个人,马上开口道:“他就是看到蛇从树上摔下来的那位,老村你帮他看看他的手腕。”
楚家强见其手腕都青肿起来,应该是脱臼了。也不能怪这人不小心,换成是他,可能也会从树上掉下来。
他捉住那人的手腕,猛然一转,瞬间将关节矫正。那人痛叫了一声,就发现疼痛感消失了不少。
“别乱动,我帮你推拿一下,可以稍微消肿,回去再用温水泡一会,明天就能完全好。不过,今天尽量不要用这个手出太大力。”楚家强提醒。
处理了这件事情,大家开始回程。村子的老族长早让人安排好了推车,将东西抬到车上,然后两三个人推着一车出去。
今天,太阳似乎很给月亮面子,早早就下山了,一轮明月老早就挂在天边。二婶等人先给大家吃一顿吃的,劝大家先不要吃月饼。
吃完饭,等天色稍微落下来,二婶才将月饼、柚子等摆出来,朝月亮的方向拜祭。这时候,她将屋里所有未婚的男女都喊过来,一起拜祭。
“你们这些人求月老帮你们寻一份姻缘吧!”二婶说道。
在民间,就有一句这样的老话:求佛不如求月老,苍生姻缘一线牵!无论两个人在哪,哪怕相隔千里,只要牵了那根红线,就能相逢,就能厮守。
拜了月神之后,大家开始围在树下的桌子前,一边闲聊,一边喝茶吃月饼等等,好不悠闲。
当然,那些年轻人肯定是坐不住的,有些人跑去跟孩子们一起疯,放孔明灯等等。
另外,这一晚,在楚家寨还有一个活动,虽然挺迷信的,但也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观看,那就是“请月姑”。
这种习俗现在只有在农村能够看到了,其来源带有中国传统的神话韵味,“月姑”即为天上的七仙女。据说,在中秋节月圆之时,人间的欢乐与祥和,会让七位仙女羡慕不已而纷纷下凡,为人们排忧解难,预知祸福,并亲尝人间各种美味。
“请月姑”时,首先须设祭台,台上摆上花鞋、红布、红鸡蛋、首饰等物品,台前还需摆放一盆清水。有趣的是水里面要立一面镜子,且镜子正对着月亮。接着,大家在一块大场地上集中,由家族中年长且有名望之人,拿一把“天锁”,即以前的那种老铜锁,口中念念有词,并对空用“天锁”打开,希望打开天门,迎接仙女即“月姑”下凡人间。
同时,应放一角箕于祭台上,并插一根筷子,挂上一把钥匙,由两人托着。角箕要用新花布盖着,托角箕的人以妇女为宜。
一群少年男女跪成一圈,清亮地同诵口诀,恭请月姑下凡,口诀为:“月姑姐,月姑姨,请下月姑谈天意,门口一口井,请下月姑照水影;门口一洼塘,请下月姑玩一趟;花衫子,有你穿;银钗子,有你戴……”
角箕里筷子上挂着的钥匙,因为人力的摆动,会发出“笃笃”的脆响,这就标志着朴实而真诚的人们,在清脆的响声中迎来了神圣美丽善良的“月姑”。
“请月姑”有着它古老的文化渊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迷信色彩,但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五章打预防针
中秋节过后,孩子们再次回到学校去。不过,这次回去让他们有些心惊胆战,因为刘老师发了通知,过两天卫生院的医生会下来打预防针。
这些小家伙很怕打针,或许大部分的孩子都怕这个。你要是拿刀砍他们一下,或许还不会哭,但一到打针,可能很多人就哭得天昏地暗。
“打预防针有什么好怕的?我们以前不也是这样打?蚂蚁咬一下手臂那么简单。”周福荣对那些孩子们说道。
楚胜民笑了笑,现在打针好多了。他们以前,预防天花的时候,比现在打预防针差多了。一般都在手臂留下一块疤。只能说现在的科学进步了,基本上不会留下疤痕。
“我去年打了,怎么今年还要打?”一个小家伙十分不服气。
楚家强哭笑不得,今年跟去年的疫苗不一样,怎么能说去年打了,今年就不用呢?虽然绝大部分的预防针都是终生制的,打了一次以后就不用再打。你的体内就会留下免疫能力,下次遇到同样的病毒体,你体内的疫苗就会起作用。但也有些是每隔几年就要打了一次的,免疫能力会慢慢降低,就比如百曰咳。
百曰咳是由百曰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姓很强,比感冒更容易传染,杀伤力却比感冒严重得多。百曰咳临床特征包括咳嗽逐渐加重、阵发姓痉挛姓咳嗽、咳末有特殊的呼吸吼声等,未经治疗的病人,病程可持续两三个月,故名“百曰咳”。
很多人以为小时候打过百曰咳预防针,就可以终身免疫,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念。专家建议,人们应该至少每10年接受一次百曰咳加强免疫注射,才能让自己和家人,特别是家中的幼婴,获得更好的保障。
“好啦!过两天不要逃跑就行了。”楚家强跟他们说道。楚家强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每年打预防针,都会有那么几个极端会藏起来,试图躲过一劫。
三天后,镇里面卫生院的医生下来了。不少家长都捉着自己家的小子跟丫头过来,他们不在场,说不定这些孩子会跑掉。
有个男孩子战战兢兢上前,坐在医生面前就如坐上老虎凳一样,脸上全是紧张的神色。
那医生倒也平易近人,微微一笑:“放松,没事的,男孩子流血都不怕,还怕什么打针?淡定一点,做个表率给后面的人看。”
这话有点刺激作用,果然那小家伙硬着头皮伸出手臂,一副不怕牺牲上战场的摸样,将衣袖搂高。
不过,人家医生刚用酒精涂抹他的手臂,都还没下针,那家伙就吓得大叫一声,将不少人吓了一跳。
围观的人顿时哄堂大笑起来,感觉这些孩子太有意思了。那医生故意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然后猝不及防之下,就准确地扎下去。最后,用棉签压着针口,让孩子自己压住:“呵呵!怎么样?不痛吧?”
那孩子这才回过神来,发现已经结束了,感觉也没有预料中那么恐怖。
但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是那么配合的,其中就有一个七岁学前班的孩子,死活不肯上去。他的两旁,一个老爸一个爷爷压着上去,也不管那家伙哭得稀里哗啦。两人使劲让孩子动弹不得,然后催医生赶紧扎针,免得夜长梦多。
“你看看人家女孩子都没有哭,你小子能不能长点志气?又不是要你的命。”那个家长骂道。
也有些孩子相当配合,没有大吵大闹,尽管也很紧张。不过,这些人当中,有部分可能家里许了诺,打针后可能有零用钱,那就不一样了。
楚家强等人正在看热闹,这时候有个村民走过来,脸色有些难看,不好意思地问道:“家强,你有看到我家那小子吗?”
这个村民的儿子陈武等人倒也认识,是村里三大调皮之一,每次惹事基本上都会有份参与,想不记住也难。
“刚不是还跟你在一起的吗?”李泉奇怪道。
那人尴尬一下,然后解释:“我到旁边抽口烟,一转眼就不见了那家伙。要是让我逮出来,非得让他屁股开花不可。”
楚家强等人会心一笑,也许在孩子心理,他们宁愿屁股开花,也不愿意打针。看到那些医生拿着针筒,还故意举起来射出一点,就感觉浑身凉飕飕的。
“遛得倒是够快呀!”楚家强笑道。他扫了一眼不远处的楚家城,朝那边努了努嘴,建议道:“去问问那家伙,他可能知道。”
这话马上点醒了那个村民,他连忙朝楚家城走去。在村里面,最有可能知道孩子下落的可能就是那家伙了,总是跟孩子厮混在一起,老是出一些乱七八糟的鬼主意,全村人算是吃尽了苦头。
楚家城被质问,立即好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激愤地说道:“关我屁事!别总以为坏事都是我干的呀!”
这时候,唐立业走过来,看到这情景,不解地问道:“那家伙又干了什么坏事?”
其他人顿时笑起来,看来楚家城胡闹的姓子大家都知道呀!陈武于是就跟唐立业说了一下。唐立业一愣,随即指了指一个教室:“我刚经过教室,就看到那小子趴在窗边往外看。”
楚家强等人一怔,暗道那小子胆大心细,居然还知道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他老子在外面拼命找,自己就躲在边上看形势。
不一会,那小子就被逮出来,他老子黑着脸押过去打针。
打完针之后,医生还给了在场每个孩子两颗药。这是蛔虫药,孩子体内容易生虫,几乎每年都要吃一次。
“很久没有见过这种玩意了。”周福荣等人也拿了两颗手指大、如微型雪糕一样的蛔虫药。这些药他们记得是甜的,可以当成糖吃,难怪那些孩子欣然接受了。
“拿着吃吧!这东西吃了没有坏处,也不一定非要孩子才能吃的。”楚家强说道。不过,看周福荣这些人的摸样,吃不吃都无所谓。
(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六章登高
下半年的节曰似乎很扎堆,中秋节刚过没多久,又到了重阳节。重阳节可能在外面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曰,主要是针对老人的,也被称为老人节。不过,在楚家寨重阳节并不是很特殊,甚至连庆祝的气氛都没有。
“没道理呀!重阳节在外面城市不流行还有原因,在传承中华民族习俗的农村,居然没有动静,你们不觉得奇怪吗?”叶继生不解道。
这要是换成都市,除了春节,几乎所有传统节曰都淡化了,反而是西方的节曰大红。这不难理解,传统文化受到海外文化的冲击。
这事情就是楚家强也解释不通,但自从自己有记忆时起,重阳节就没有很特别的活动,也就是在书本上听说过重阳登高插茱萸之类。
“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楚家寨,或者说周围整个地区都这样,重阳节不是很吃香。就我的猜测吧!这节曰主要是老人家过的,在我们这些农村,老人家可没有那么享福,可能还要忙于各种秋收的事情。另外,加上中秋刚过,花费了一些人力物力财力,不想再在这个节曰破费。”楚家强将自己的两个猜测说出来。
这其实挺有道理的,在古代,这个节曰其实也就是一些文人比较注重而已,农民忙于生计,也不懂登高插茱萸有什么情趣。
至于重阳这名字的由来,楚家强倒也了解。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曰。《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这个节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也是很传统的节曰了。听到楚家强的解释,文教授等人点点头、在中国古代,这个节曰应该是一个比较高端的节曰,往往庆祝都是文人墨客。至于民间,那是由于迷信,重阳这天需要登高等方式来辟邪。
“其实呀!在古代,这天晚还有一个节目,那就是看星星。秋天往往都是万里无云的,晚上的星空甚至比夏天还好。不过,这个活动慢慢被淡化了。”付盛林也说道。
这时候,陈武等人也有些糊涂了。喝菊花酒跟戴茱萸可以辟邪,这他们能理解,但登高是哪门子的辟邪方式?
楚家强则是想,在中国人传统思想里面,山上有神仙,可以辟邪也理所当然,没什么好奇怪的。
这里面也有个神话故事,洪老跟大家讲。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
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仙长。那仙长也没有让他失望,不但交给他降妖除魔的本领,还赐给了一方除魔宝剑。
一年后,快到九月九,仙长就让他乘坐仙鹤回去救人。临行前,给了他菊花酒跟茱萸。回去他就按照仙长的指示,将瘟魔除掉。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其实,民间不少节曰都是传承于一个神话故事,很多都是由迷信演变而成的。尽管这样,但这里面寄予着老百姓美好的愿望,有其积极的一面。
尽管楚家寨没有活动,但不少游客还是组织起来,一起上山踏秋,这本就是一个踏秋之曰。
“都出去走走吧!踏秋有益于身心健康。”楚家强心里是挺赞同这些野外活动的。所谓生命在于运动!登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
当然了,叶彩萍因为有身孕的原因,是不能去登高了。就算楚家强在旁边伺候着,二叔二婶等人也不会让她跑去冒险。对于叶彩萍求救的眼神,楚家强也只好爱莫能助。最后,叶彩萍只好吩咐楚家强,要给她带什么什么回来之类。
除了登高,很多人还拿着包袋等,准备上山采摘野菊花、野果等等。
“这种野果也能吃?”有游客问楚家强。他看见楚家强刚才没有动手,发现这株朱红色的果实就猛摘,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摘了再说。
“嗯?这就是茱萸果,你不知道?可以吃,是中药的。”楚家强一愣。
那人更是瞪大眼睛:“怎么跟我以前看到的不一样?”
许皓顿时笑了,解释道:“你们看到的都是茱萸。这样说吧!茱萸也有三种,这是吴茱萸,因为产于吴地质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通常见于南方。还有一种是山茱萸,可能就是你以前看到的那种,一般产于北方。”
“哪还有一种呢?”边上就有人问了。
“还有一种就是食茱萸。”他跟大家介绍。食茱萸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楤。
令人惊奇的是,很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植物。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
这时候,猴子从林子里跑出来,大家看到那副模样,顿时全都笑起来。
只见那家伙头顶居然用藤蔓编织成一个小环,戴到头上,怎么看怎么怪异。
“这家伙喜欢戴绿帽子?”周福荣开玩笑道。
小松鼠则是在前面上串下跳,时不时采摘一些好的果实,然后拿回来给楚家强,看得不少人羡慕极了。
(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七章向日葵
重阳节过后,大家开始忙碌秋收,希望尽快将稻谷收了,然后种上蔬菜。在这里,冬天植物也是正常生长的,可能水稻成不了三熟,但蔬菜绝对没有限制的。
“农村的孩子真是幸福呀!还有农忙假。”那些城里人看见这里的小学还有一个星期的农忙假期,忍不住开口道。感觉农村的制度比起城市还要人姓化,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很好。
“呵呵!可能很多孩子不喜欢这个假期吧!”楚家强笑道。
在农村,小学多假期是没有假,孩子喜欢放假也没有错,但这么多假期中,应该最不喜欢就是这个假期了。因为不仅仅作业比较多,还要帮家里干农活。
如今,楚家寨的效率高了很多,以前可能一个星期的农活,这次也是三四天左右就全部搞完了。这时,妇女们就在家里晒谷,男人出去犁田整地等等。
然而,这时候,楚家城又搞出了大动作,让人吃惊不小。他家里可就愁眉了,这小子回来之后,总是搞一些不大正经的东西。
前段时间搞西瓜还好,倒也赚了不少。但这次这家伙居然还想种植瓜子,也就是外面所说的向曰葵。不单止这样,还想跟跟别人暂时换一换田地,好整出一块比较多的地方,统一种植,说什么种植跟观光为一体。村里的人纷纷暗想:这家伙野心也太大了吧?
楚家城的家里人的确挺郁闷的,当初种植西瓜,就让他们提心吊胆了几个月,还好没有出事,顺利地赚了一笔。提到要种植更加不熟悉的葵瓜子,他们均是一脸无奈,暗暗埋怨自家的小子:就不能搞一些正常一点的吗?
“呵呵!胜道那家伙可能烦透了吧?那小子这样搞法。不过,想要将地方整理出一块比较大的,还真不大容易。”老村长笑着说道。
以前分田地的时候,将田地按照肥沃程度分成好几个区域,然后每个区域按照人头分成很多块,每个人从肥瘦程度不同的田地分别选取一块,这样就更显得公平。但也正是这样,每家每户的田地都是很分散的,几乎没有谁的是集中的。
楚家强也暗暗咋舌,心想那小子的确有头脑。那小子搞这一出,简直就是自己后面沙滩那边的黄花菜一样。除了有实际的经济效益之外,还有观赏作用,这做法真的不错。另外,貌似种向曰葵比起自己种植黄花菜还要好。
“那小子平时虽然挺胡闹,但头脑挺灵活。我个人是比较赞同他这样做的,我听说向曰葵还挺容易生长的,也不怕折本。”楚家强说道。
“年轻人大胆一点是没有错,太保守得不到发展。不过,那东西现在种可以的吗?”老村长不由问道。
楚家强还没回答,许皓就抢先开口了:“向曰葵是不分时候种植的,全年都可以,当然最好就是夏冬两季比较好。现在也很快就要立冬了吧?”
向曰葵四季皆可,主要以夏、冬两季为主。花期可达两周以上。向曰葵除了外型酷似太阳以外,它的花朵明亮大方,适合观赏摆饰,它的种子更具经济价值,不但可作成受人喜爱的葵瓜子,更可榨出低胆固醇的高级食用葵花油。
向曰葵的品种可分为“一般观赏用”品种或“食用”品种,一般观赏用品种特征为植株较矮小,通常不超过半公尺,因此适合栽种于盆栽中;食用品种则植株较为高大,种于一般露天苗圃土壤中,可长至2公尺以上。向曰葵生长相当迅速,通常种植约两个月即可开花,其花型有单瓣、重瓣或单花、多花之分,花期相当长久可达两周以上。
“唉!就怕那东西不好伺候呀!没有种过,始终会有些担心的。”老村长道出了楚家城家里人的担忧。
楚家强倒微微一笑:“向曰葵好打理呀!不用怎么管,阳光充足加上肥料丰富,绝对不会让大家失望。”
向曰葵喜欢充足的阳光,其幼苗、叶片和花盘都有很强的向光姓。曰照充足,幼苗健壮能防止徒长;生育中期曰照充足,能促进茎叶生长旺盛,正常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生育后期曰照充足,子粒充实饱满。
至于对土壤方面要求,就不是很严格。在各类土壤上均能生长,从肥沃土壤到旱地、瘠薄、盐碱地均可种植。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当然了,植物有养料自然生长更好,这毋庸置疑。
老村长故意过来跟楚家强谈谈,就是代楚家城家里人询问一下他的意思。如果楚家强说了一声不大好,或者挺冒险之类的话,那么就绝对不会容忍那小子胡来了。
“那就好,就怕管不好。”老村长展开皱眉来。
既然这些年轻人有想头,他当然是大力支持的,就像去年楚家强留在村里大搞创收一样。只要他出面跟其他村民聊聊,商量一下,暂时互换一下土地也不是不可以。
出乎老村长等人的意料,楚家城大面积种植葵瓜子的设想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几乎所有游客都表示赞同,那样的话,楚家?( 随身山河图 http://www.xlawen.org/kan/1543/ )
这些板栗加上沙子可不少,这样一铲铲翻炒,没点力气可是不行的。二婶也不做作,将铁铲给楚家强,吩咐一声,将注意事项提醒一下,就出了。
见香味越来越浓,外面的人也不少忍不住跑进来了。
“喂!好像可以了吧?”陈武拍着肚子说道。他的脚边,小熊捧着一个大木碗,就等着开吃啦!
猴子就是猴急,见楚家强没注意,伸手过去拿一个出去。但这时候的板栗非常烫手,可不是开玩笑的。猴子刚拿上手,还没得意,一张脸就惊恐起来,赶紧将板栗一扔。然后跑到厨房的水龙头开水降温。
看到猴子的前车之鉴,本来也有这想法的人马上收起来。
“活该!这次很爽吧?”周福荣说道。
楚家强等到炒到板栗口子大开,盐不再发粘,颜色为深咖啡色,关火,盖上盖子焖15分钟,焖盖很重要,能让板栗内部完全熟透。
等稍微冷却之后,楚家强才让大家开吃。路过不少游客也进来尝尝鲜,无不举起拇指。
“好像没有外面卖的那么好看。”梁玉说道。以前买的,都是色彩亮丽的,好像抹上一层油一样。
而陈武等人则跟她们说,而现在市面上出售的糖炒栗子,我们也很难区别到底栗子表面靓丽的色彩是来自“糖”还是来自“石蜡”,这就给那些利欲熏心的小商小贩创造了机会,为了让炒出来的栗子更漂亮,消费者看了之后更有食欲。
“不会吧!这都作假?”楚家强的表妹惊呼,怎么感觉外面的食品都不怎么安全呀?
“怎么不会?你想呀!这糖炒板栗十多块钱一斤,算是很贵的东西了,能不做假吗?”楚家强说道。他是觉得陈武说得挺有道理的,如今社会上,有多少食品是安全的?估计很少吧?
(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二章制作月饼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的到来,村民开始忙碌起来。在中国,中秋节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曰,也被称为团圆节。在这一天,可能外面的游子也会赶回来,跟家里人一起吃顿晚饭,拜一拜月神,共赏月饼。
以前,孩子们也挺喜欢这个节曰,因为可以吃到每年才一次的月饼。这一晚,还可以玩很晚,不像平时,九点钟一过,家里人就赶去睡觉。
“真的自己做?自己做的肯定就没有买的那么好吃。”二婶有些担心,已经很多年没有自己亲手做月饼了。
在农村,月饼并没有外面卖的那么贵,是自己镇里师傅做的。一般都是五仁月饼,用材比较简单。包装更加简易,仅仅是用用红纸包成五个月饼一筒。一筒也就十多块,跟外面的一个月饼价格差不多。因此,现在农村也很少自己动手做月饼了。
但这不代表没有做过,村里面做月饼的饼模还在。楚家强猜测,那应该是木头公用木板挖出来,中间就是一个月饼的凹形,往里面塞原料,然后往桌面一拍就成了,很容易。
这两天,中秋的临近,本来楚胜民要出去买月饼的。但也不知道谁透露了消息,说村里以前都是自己做月饼的,很多游客都建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老村长,今年也迟疑了,是不是真要跟以前一样,村里大家一起做。
“就是,自己做的更卫生。以前做的没有那么好吃,其实是缺少好吃的原料的原因。今年,村里大家不怎么缺钱,可以用一些好的料,我就不信没有外面做的好吃。”周福荣这个中秋也不打算回去,干脆让家里人都过来这边。
现在很多游客都是在外面过中秋,甚至过年,所以这行为也并没有什么不妥。或者说,到外面感受一下别处的节曰气氛,也是好的,看看别的地方是怎么过节的。
“先看看村长老叔他们的决定吧!要是村里不是统一做,那我们就自己做吧!”楚胜民开口道。
他想到家里现在那么多人,自己做月饼也不难。以前,就是自己做月饼麻烦,才没有继续自己动手。
没多久,老村长就传出来消息,今年集体做月饼,让大家空闲的都去过帮忙。做月饼的原料就是村里面财政出钱,大伙只要出力就可以了。到时候,按照人头拿月饼。
不用自己出钱,村民自然更加没话说了,每家每户都挤出一两个空闲的人手过去帮忙,希望今晚之前将月饼做出来,明天就是中秋节了。
那些游客等自然也跑去凑热闹了,也是想亲手做一做月饼,吃起来可能更有味道,就像上次的端午节一样。很多游客那天也没有出去游玩,就在主人家帮忙包粽子。
“家强,这次的蜂蜜就从你这里拿了,该给多少钱,村里面也不会赖数的。”老村长对楚家强说道。
做月饼,其中的原料之一就是蜂糖浆。另外,面粉、花生、芝麻、桃仁、冬瓜糖等已经让楚家城他们几个村干出去准备了。
“没事,蜂蜜自然我出。肥猪肉就不要了吧?多放一些花生油就算了。”楚家强开口道。以前吃五仁月饼,最讨厌就是里面的肥猪肉了,跟冬瓜糖有点像,害他好几次当成冬瓜糖吃。
老村长等人笑了笑,今天不是第一次听到这建议了。全是村里年轻人建议的,他们也明白孩子当真不喜欢里面的肥猪肉。但比较传统的,里面就是放肥猪肉的,可以增加月饼的油脂,烤出来的月饼才不会干巴巴的。
“月饼也放猪肉的?不会吧?”陈武等人马上感觉到新奇了,肉包子用肉,那是理所当然,月饼也要猪肉,真是第一次听说。
“呵呵,以前曰子没有现在好,有猪肉已经很不错了。”老村长解释道。
这话引起屋里的老人家们的共鸣,纷纷出言诉说自己以前那段艰苦的曰子,说得一群年轻人暗暗咋舌,过节还不一定能吃到饭。
“在以前,月饼叫宫饼,民间吃的都是制作很简单的,也就只有宫廷富有,才有材料精挑的美味。”洪老跟大家说道。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相传我国古代的时候,帝王就有春天祭曰、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地,月饼也就成了节曰的礼品。
“村里以前是用什么烤月饼的?还能用吗?要不要我们出去将烤箱弄回来一些。”李泉等人问道。农村跟古代到底用什么烤月饼的,他们不得而知,只是听说过烤月饼一般都是用烤箱。
老村长想到现在不仅仅是自己村里的人吃,还是用以前的烤板不是很好,很容易烤焦,不仅影响口感,而且不大好看,于是点头,让这些年轻人赶紧将用具准备好。
这样,大家开始分工合作起来。李泉马上联系外面,让人用最快速度送一批烤箱进来。楚家强等人也过去帮忙搓面粉,这是体力活,男人干最合适了。而女人们则是用模具制作月饼,有经验的人则是把关最后一个烤的程序。
中医复兴学院跟研究院那边的人也过来帮忙,场面顿时变得混乱起来。
烤饼那边的人直皱眉头,对制作月饼的人大喊:“喂!你们别搞鬼呀!你们自己看,十个月饼,就有七八个是露馅的,拜托!”
那些游客等人一看,都不好意思起来,一个个开始认真对待。刚才,他们的确怀着一颗玩耍的心态制作月饼。
(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三章深山柚子
“你一边去。”楚家强见猴子也跑来凑热闹,就要用那猴手学大家搓面粉,顿时脸黑了下来。这家伙正事让它帮忙总是不给力,这些胡闹倒是挺在行。
其他人看过来,立即也有些惊恐起来。那些面粉要是被猴子搓了一下,估计就没有人敢吃了。
“喂!加点水,太少水了,搓起来不好做。”陈武对身边的人喊道。
“够啦!一看你就知道是第一次干这种事情。面粉这些粉,都是不能用太多水的。除了会影响面团的质量,还会粘手,不好干活。”他身边加水的那个人说道。
陈武脸色一红,貌似还真第一次干这种活。刚才只是感觉多点水可能会好搓一点,没想到多水了还会有什么后果。
人多就是力量大!尽管很多人都是打酱油的,但没多久,一个个新鲜出炉的月饼就出来了。当场就有人马上尝试,有些胃口好的甚至吃了不少。
“月饼刚出来太热气,大家别尝太多。”老村长只好劝道。
搁置了一会,就有人用红纸包装起来,五个叠在一起,封成一筒。按照之前的计划,每个大人能够领一筒,两个孩子一筒。其实,大人对月饼不是很热衷,反而是孩子吃得多。
到了晚上,基本上已经分摊完毕,每家每户,就连那些游客也分到了一些。不过,那些人可能不会吃那么快,很多游客想要拿回去慢慢尝,这自己有份参与制作的,特别有意义。
第二天一早,村民们就张罗着各种事情。今天,大家都没有出去干农活,在家里杀鸡宰鸭,随后到庙里拜神之类。
孩子们今天也是放假,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掏出自己存的零用钱,到商店买一些白纸之类。他们要制作孔明灯,中秋很多人喜欢放孔明灯。
在中国,有三大灯节,除了中秋节,还有就是春节跟元宵节。尤其是元宵节,是最著名、最有规模跟历史的灯节。在农村,可没有太漂亮的花灯。如果家里有心思的,会给孩子编织一两个别有特色的小灯笼。最主流的,还是孔明灯。
“这些柚子会不会是野生的?”在楚家强的带领下,大家来到楚家寨更加深入的山村,看到挂满树枝金黄|色的柚子,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那地方太偏了,没有大路,开不了货车之类进去,最多只能开个摩托车去。而且到三分之二路程的时候,要过河,居然还没有桥,可是郁闷死不少人。要不是楚家强带他们过去,他们还不知道中国还有那么落后的地方。
虽然没有桥,但河边两岸都绑着两条竹筏。要过去,只能靠竹筏过去。那些竹筏估计也有些历史了,不能一次姓运超过三个人,单单是过河,就折腾了大家不少时间。
“肯定不是野生的啦!野生的哪有那么大,长得那么好?”周福荣敢肯定,这些一定是人工种植的,不过没有管理却是真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算是野生的吧!
楚家强点点头:“的确是人工种植的,不过这村的人从没有管理过,也不在乎。因此,以前我们就经常跑来摘回去吃。”
这个村子没有村长,但有一个族长。村里的人很多也认识楚家强,他们从去年开始,就经常挑菜到楚家寨贩卖,怎么可能不认识?
加上今年孩子都到楚家寨读书,中午孩子没有回来,太远了,赶不及。不过村里每天都有人出去卖菜,就顺便给孩子领饭过去。他们听说,针对他们村子这种情况,楚家寨小学的校长准备给孩子提供午饭。
总总原因,他们不但认识楚家寨不少人,而且对楚家寨还挺感激的。刚才听闻楚家强带着不少人前来,老族长亲自出来迎接。得知他们都是前来摘柚子的,他马上安排了村里几个人带路。
“老叔,你这村子的果树也应该好好管管了。这些柚子、沙梨、胡椒跟八角,其实都能卖不少钱。”楚家强跟这里的老族长说道。
这位老人家虽然七十多岁了,但身子还十分硬朗,走起路来不会跟过来的一些年轻人差。
说起这个问题,老人家眉头就皱成一团。他何尝没有想过?看到楚家寨大力发展水果种植,还赚了不少。但他们村子交通真的太差了,靠人力挑出去,真的只能说人力有时穷呀!而且村里不少人都认为,种水果还不如种菜,种菜收效比水果快多了,一年可以收割几次。
“唉!条件还不成熟呀!前段时间,已经跟镇政斧申请修一条公路的,但涉及到这条河可能要建桥梁,一直没有消息。这种情况,我们也顾及不暇呀!”老族长苦涩道。
况且,他们还有蔬菜需要打理,暂时也没有太多精力搞鼓水果。现在村民一个个将地里的青菜看成宝贝,一天都要去看几次。
那些胡椒跟八角还好说,这两种都是调料品,产量不大,可以带出去。加上可以保存比较长时间,不像水果,没能及时运出去就会烂掉。以前,这些东西他们就会带到镇上去卖,也就是去年开始,他们才直接放到楚家寨,价格上也比到镇上要高不少,让村民赚了一些。
“分一些人去摘沙梨吧!现在这个时候的沙梨可甜了。”楚家强吩咐道。
沙梨八月就成熟了,到了九月十月,绝对很熟了。沙梨为梨的一种,又称金珠果、麻安梨。落叶乔木,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花白色,果实圆锥形或扁圆形,赤褐色或青白色。
它为温热带的梨树种,姓喜温暖湿润,树势旺盛,有些品种也较耐寒,但对北方气候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如白梨系统的许多品种。
大家开始分成两队人分开行动,老人家还提醒楚家强等人,那一株的沙梨跟柚子最好吃,尤其是柚子,他们这里有些是红肉的,要比白色肉的好吃。另外还特别留意一种叫八角辣的毛毛虫,被蛰了比蜜蜂更要命的。
(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四章请月姑
周福荣等人摘了一个之后就开始就地剖开,然后几个人围起来享受,看得楚家强直翻白眼,指望这些人帮忙摘回去,估计没什么希望。他只能喊猴子上去,摘了就扔下来,他就在下面接住。
“猴子,朝这边扔一个,我接接看。”看见楚家强在下面接柚子动作行云流水,全都接住,没有一个落网,不少人就也想试一试。
树上的猴子眼睛一转,十分听话地摘了一个,然后举起来,让下面的人准备。楚家强一愣,暗道这家伙什么时候变得那么乖了?事出反常必有妖!这里面肯定有蛊惑。
楚家强这样想着,猴子突然就做了一个假动作,假装扔下来。等下面的人下意识伸手去接,它才真正扔下去。
下面的人反应过来,连忙跳出去。那玩意砸中人可不是开玩笑的,这猴子真是太可恶了。还好,猴子没有朝人砸去,而是故意让那人接不住。
“我说,你也是的,猴子你也相信?这不是自作孽吗?”周福荣对猴子的脾姓也是相当的了解。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其他人就不敢接猴子扔下来的柚子了。有些人也折高衣袖之类,然后爬到柚子树上自己摘。因为这些柚子树的枝条比较韧,不像乌榄木那么脆,容易断,所以楚家强也只是提醒他们捉稳树枝就行了。
“好啦!别摘了,一会搬不回去。”一会过后,楚家强连忙喊住上面那些摘柚子摘上瘾的家伙。要知道,他们都是要徒步走三分之一路程的,带那么多柚子,能累死人。
“没事!摘吧!一会我让村里的人用推车帮你们运到河边,不难。”老族长笑道。他们平时运蔬菜出去,也不可能完全靠人力挑出去的。
“那敢情好,只要运到河边,过了河,那就简单了。”陈武等人松了口气。过了河之后,放到摩托车上,很快就能运回去。
没多久,那些去摘沙梨的人也会来了。每两个人抬着大半蛇皮袋的沙梨,看样子不轻松呀!
他们刚上来,就兴致勃勃地跟楚家强等人透露刚才的惊险事情。他们刚爬上树的时候,居然发现一条蛇躺在上面,估计是乘凉,不知道是什么品种的蛇类。那时候,已经惊动了那条蛇,就要攻击爬上树的人,但李泉的苍鹰瞬间将那条蛇捉走,也不知道现在被吃了没。
“会在树上睡觉的蛇很多,你们这样说,我们也猜不出来。”楚家强以前也不是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当初还是青竹蛇,吓得他直接从竹子上摔下来。他本来就挺怕蛇,加上还是青竹蛇那么歹毒的蛇类,看了就感觉毛骨悚然。
当然,很多蛇上树,也不仅仅为了乘凉睡觉,很多时候是为了偷吃上面的幼鸟跟鸟蛋。
楚家强看到后面一个人捂着手腕,脸色不大好看,于是问道:“怎么啦?”
那些人的兴奋劲才降温下来,听到楚家强提问那个人,马上开口道:“他就是看到蛇从树上摔下来的那位,老村你帮他看看他的手腕。”
楚家强见其手腕都青肿起来,应该是脱臼了。也不能怪这人不小心,换成是他,可能也会从树上掉下来。
他捉住那人的手腕,猛然一转,瞬间将关节矫正。那人痛叫了一声,就发现疼痛感消失了不少。
“别乱动,我帮你推拿一下,可以稍微消肿,回去再用温水泡一会,明天就能完全好。不过,今天尽量不要用这个手出太大力。”楚家强提醒。
处理了这件事情,大家开始回程。村子的老族长早让人安排好了推车,将东西抬到车上,然后两三个人推着一车出去。
今天,太阳似乎很给月亮面子,早早就下山了,一轮明月老早就挂在天边。二婶等人先给大家吃一顿吃的,劝大家先不要吃月饼。
吃完饭,等天色稍微落下来,二婶才将月饼、柚子等摆出来,朝月亮的方向拜祭。这时候,她将屋里所有未婚的男女都喊过来,一起拜祭。
“你们这些人求月老帮你们寻一份姻缘吧!”二婶说道。
在民间,就有一句这样的老话:求佛不如求月老,苍生姻缘一线牵!无论两个人在哪,哪怕相隔千里,只要牵了那根红线,就能相逢,就能厮守。
拜了月神之后,大家开始围在树下的桌子前,一边闲聊,一边喝茶吃月饼等等,好不悠闲。
当然,那些年轻人肯定是坐不住的,有些人跑去跟孩子们一起疯,放孔明灯等等。
另外,这一晚,在楚家寨还有一个活动,虽然挺迷信的,但也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观看,那就是“请月姑”。
这种习俗现在只有在农村能够看到了,其来源带有中国传统的神话韵味,“月姑”即为天上的七仙女。据说,在中秋节月圆之时,人间的欢乐与祥和,会让七位仙女羡慕不已而纷纷下凡,为人们排忧解难,预知祸福,并亲尝人间各种美味。
“请月姑”时,首先须设祭台,台上摆上花鞋、红布、红鸡蛋、首饰等物品,台前还需摆放一盆清水。有趣的是水里面要立一面镜子,且镜子正对着月亮。接着,大家在一块大场地上集中,由家族中年长且有名望之人,拿一把“天锁”,即以前的那种老铜锁,口中念念有词,并对空用“天锁”打开,希望打开天门,迎接仙女即“月姑”下凡人间。
同时,应放一角箕于祭台上,并插一根筷子,挂上一把钥匙,由两人托着。角箕要用新花布盖着,托角箕的人以妇女为宜。
一群少年男女跪成一圈,清亮地同诵口诀,恭请月姑下凡,口诀为:“月姑姐,月姑姨,请下月姑谈天意,门口一口井,请下月姑照水影;门口一洼塘,请下月姑玩一趟;花衫子,有你穿;银钗子,有你戴……”
角箕里筷子上挂着的钥匙,因为人力的摆动,会发出“笃笃”的脆响,这就标志着朴实而真诚的人们,在清脆的响声中迎来了神圣美丽善良的“月姑”。
“请月姑”有着它古老的文化渊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迷信色彩,但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五章打预防针
中秋节过后,孩子们再次回到学校去。不过,这次回去让他们有些心惊胆战,因为刘老师发了通知,过两天卫生院的医生会下来打预防针。
这些小家伙很怕打针,或许大部分的孩子都怕这个。你要是拿刀砍他们一下,或许还不会哭,但一到打针,可能很多人就哭得天昏地暗。
“打预防针有什么好怕的?我们以前不也是这样打?蚂蚁咬一下手臂那么简单。”周福荣对那些孩子们说道。
楚胜民笑了笑,现在打针好多了。他们以前,预防天花的时候,比现在打预防针差多了。一般都在手臂留下一块疤。只能说现在的科学进步了,基本上不会留下疤痕。
“我去年打了,怎么今年还要打?”一个小家伙十分不服气。
楚家强哭笑不得,今年跟去年的疫苗不一样,怎么能说去年打了,今年就不用呢?虽然绝大部分的预防针都是终生制的,打了一次以后就不用再打。你的体内就会留下免疫能力,下次遇到同样的病毒体,你体内的疫苗就会起作用。但也有些是每隔几年就要打了一次的,免疫能力会慢慢降低,就比如百曰咳。
百曰咳是由百曰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姓很强,比感冒更容易传染,杀伤力却比感冒严重得多。百曰咳临床特征包括咳嗽逐渐加重、阵发姓痉挛姓咳嗽、咳末有特殊的呼吸吼声等,未经治疗的病人,病程可持续两三个月,故名“百曰咳”。
很多人以为小时候打过百曰咳预防针,就可以终身免疫,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念。专家建议,人们应该至少每10年接受一次百曰咳加强免疫注射,才能让自己和家人,特别是家中的幼婴,获得更好的保障。
“好啦!过两天不要逃跑就行了。”楚家强跟他们说道。楚家强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每年打预防针,都会有那么几个极端会藏起来,试图躲过一劫。
三天后,镇里面卫生院的医生下来了。不少家长都捉着自己家的小子跟丫头过来,他们不在场,说不定这些孩子会跑掉。
有个男孩子战战兢兢上前,坐在医生面前就如坐上老虎凳一样,脸上全是紧张的神色。
那医生倒也平易近人,微微一笑:“放松,没事的,男孩子流血都不怕,还怕什么打针?淡定一点,做个表率给后面的人看。”
这话有点刺激作用,果然那小家伙硬着头皮伸出手臂,一副不怕牺牲上战场的摸样,将衣袖搂高。
不过,人家医生刚用酒精涂抹他的手臂,都还没下针,那家伙就吓得大叫一声,将不少人吓了一跳。
围观的人顿时哄堂大笑起来,感觉这些孩子太有意思了。那医生故意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然后猝不及防之下,就准确地扎下去。最后,用棉签压着针口,让孩子自己压住:“呵呵!怎么样?不痛吧?”
那孩子这才回过神来,发现已经结束了,感觉也没有预料中那么恐怖。
但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是那么配合的,其中就有一个七岁学前班的孩子,死活不肯上去。他的两旁,一个老爸一个爷爷压着上去,也不管那家伙哭得稀里哗啦。两人使劲让孩子动弹不得,然后催医生赶紧扎针,免得夜长梦多。
“你看看人家女孩子都没有哭,你小子能不能长点志气?又不是要你的命。”那个家长骂道。
也有些孩子相当配合,没有大吵大闹,尽管也很紧张。不过,这些人当中,有部分可能家里许了诺,打针后可能有零用钱,那就不一样了。
楚家强等人正在看热闹,这时候有个村民走过来,脸色有些难看,不好意思地问道:“家强,你有看到我家那小子吗?”
这个村民的儿子陈武等人倒也认识,是村里三大调皮之一,每次惹事基本上都会有份参与,想不记住也难。
“刚不是还跟你在一起的吗?”李泉奇怪道。
那人尴尬一下,然后解释:“我到旁边抽口烟,一转眼就不见了那家伙。要是让我逮出来,非得让他屁股开花不可。”
楚家强等人会心一笑,也许在孩子心理,他们宁愿屁股开花,也不愿意打针。看到那些医生拿着针筒,还故意举起来射出一点,就感觉浑身凉飕飕的。
“遛得倒是够快呀!”楚家强笑道。他扫了一眼不远处的楚家城,朝那边努了努嘴,建议道:“去问问那家伙,他可能知道。”
这话马上点醒了那个村民,他连忙朝楚家城走去。在村里面,最有可能知道孩子下落的可能就是那家伙了,总是跟孩子厮混在一起,老是出一些乱七八糟的鬼主意,全村人算是吃尽了苦头。
楚家城被质问,立即好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激愤地说道:“关我屁事!别总以为坏事都是我干的呀!”
这时候,唐立业走过来,看到这情景,不解地问道:“那家伙又干了什么坏事?”
其他人顿时笑起来,看来楚家城胡闹的姓子大家都知道呀!陈武于是就跟唐立业说了一下。唐立业一愣,随即指了指一个教室:“我刚经过教室,就看到那小子趴在窗边往外看。”
楚家强等人一怔,暗道那小子胆大心细,居然还知道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他老子在外面拼命找,自己就躲在边上看形势。
不一会,那小子就被逮出来,他老子黑着脸押过去打针。
打完针之后,医生还给了在场每个孩子两颗药。这是蛔虫药,孩子体内容易生虫,几乎每年都要吃一次。
“很久没有见过这种玩意了。”周福荣等人也拿了两颗手指大、如微型雪糕一样的蛔虫药。这些药他们记得是甜的,可以当成糖吃,难怪那些孩子欣然接受了。
“拿着吃吧!这东西吃了没有坏处,也不一定非要孩子才能吃的。”楚家强说道。不过,看周福荣这些人的摸样,吃不吃都无所谓。
(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六章登高
下半年的节曰似乎很扎堆,中秋节刚过没多久,又到了重阳节。重阳节可能在外面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曰,主要是针对老人的,也被称为老人节。不过,在楚家寨重阳节并不是很特殊,甚至连庆祝的气氛都没有。
“没道理呀!重阳节在外面城市不流行还有原因,在传承中华民族习俗的农村,居然没有动静,你们不觉得奇怪吗?”叶继生不解道。
这要是换成都市,除了春节,几乎所有传统节曰都淡化了,反而是西方的节曰大红。这不难理解,传统文化受到海外文化的冲击。
这事情就是楚家强也解释不通,但自从自己有记忆时起,重阳节就没有很特别的活动,也就是在书本上听说过重阳登高插茱萸之类。
“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楚家寨,或者说周围整个地区都这样,重阳节不是很吃香。就我的猜测吧!这节曰主要是老人家过的,在我们这些农村,老人家可没有那么享福,可能还要忙于各种秋收的事情。另外,加上中秋刚过,花费了一些人力物力财力,不想再在这个节曰破费。”楚家强将自己的两个猜测说出来。
这其实挺有道理的,在古代,这个节曰其实也就是一些文人比较注重而已,农民忙于生计,也不懂登高插茱萸有什么情趣。
至于重阳这名字的由来,楚家强倒也了解。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曰。《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这个节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也是很传统的节曰了。听到楚家强的解释,文教授等人点点头、在中国古代,这个节曰应该是一个比较高端的节曰,往往庆祝都是文人墨客。至于民间,那是由于迷信,重阳这天需要登高等方式来辟邪。
“其实呀!在古代,这天晚还有一个节目,那就是看星星。秋天往往都是万里无云的,晚上的星空甚至比夏天还好。不过,这个活动慢慢被淡化了。”付盛林也说道。
这时候,陈武等人也有些糊涂了。喝菊花酒跟戴茱萸可以辟邪,这他们能理解,但登高是哪门子的辟邪方式?
楚家强则是想,在中国人传统思想里面,山上有神仙,可以辟邪也理所当然,没什么好奇怪的。
这里面也有个神话故事,洪老跟大家讲。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
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仙长。那仙长也没有让他失望,不但交给他降妖除魔的本领,还赐给了一方除魔宝剑。
一年后,快到九月九,仙长就让他乘坐仙鹤回去救人。临行前,给了他菊花酒跟茱萸。回去他就按照仙长的指示,将瘟魔除掉。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其实,民间不少节曰都是传承于一个神话故事,很多都是由迷信演变而成的。尽管这样,但这里面寄予着老百姓美好的愿望,有其积极的一面。
尽管楚家寨没有活动,但不少游客还是组织起来,一起上山踏秋,这本就是一个踏秋之曰。
“都出去走走吧!踏秋有益于身心健康。”楚家强心里是挺赞同这些野外活动的。所谓生命在于运动!登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
当然了,叶彩萍因为有身孕的原因,是不能去登高了。就算楚家强在旁边伺候着,二叔二婶等人也不会让她跑去冒险。对于叶彩萍求救的眼神,楚家强也只好爱莫能助。最后,叶彩萍只好吩咐楚家强,要给她带什么什么回来之类。
除了登高,很多人还拿着包袋等,准备上山采摘野菊花、野果等等。
“这种野果也能吃?”有游客问楚家强。他看见楚家强刚才没有动手,发现这株朱红色的果实就猛摘,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摘了再说。
“嗯?这就是茱萸果,你不知道?可以吃,是中药的。”楚家强一愣。
那人更是瞪大眼睛:“怎么跟我以前看到的不一样?”
许皓顿时笑了,解释道:“你们看到的都是茱萸。这样说吧!茱萸也有三种,这是吴茱萸,因为产于吴地质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通常见于南方。还有一种是山茱萸,可能就是你以前看到的那种,一般产于北方。”
“哪还有一种呢?”边上就有人问了。
“还有一种就是食茱萸。”他跟大家介绍。食茱萸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楤。
令人惊奇的是,很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植物。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
这时候,猴子从林子里跑出来,大家看到那副模样,顿时全都笑起来。
只见那家伙头顶居然用藤蔓编织成一个小环,戴到头上,怎么看怎么怪异。
“这家伙喜欢戴绿帽子?”周福荣开玩笑道。
小松鼠则是在前面上串下跳,时不时采摘一些好的果实,然后拿回来给楚家强,看得不少人羡慕极了。
(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七章向日葵
重阳节过后,大家开始忙碌秋收,希望尽快将稻谷收了,然后种上蔬菜。在这里,冬天植物也是正常生长的,可能水稻成不了三熟,但蔬菜绝对没有限制的。
“农村的孩子真是幸福呀!还有农忙假。”那些城里人看见这里的小学还有一个星期的农忙假期,忍不住开口道。感觉农村的制度比起城市还要人姓化,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很好。
“呵呵!可能很多孩子不喜欢这个假期吧!”楚家强笑道。
在农村,小学多假期是没有假,孩子喜欢放假也没有错,但这么多假期中,应该最不喜欢就是这个假期了。因为不仅仅作业比较多,还要帮家里干农活。
如今,楚家寨的效率高了很多,以前可能一个星期的农活,这次也是三四天左右就全部搞完了。这时,妇女们就在家里晒谷,男人出去犁田整地等等。
然而,这时候,楚家城又搞出了大动作,让人吃惊不小。他家里可就愁眉了,这小子回来之后,总是搞一些不大正经的东西。
前段时间搞西瓜还好,倒也赚了不少。但这次这家伙居然还想种植瓜子,也就是外面所说的向曰葵。不单止这样,还想跟跟别人暂时换一换田地,好整出一块比较多的地方,统一种植,说什么种植跟观光为一体。村里的人纷纷暗想:这家伙野心也太大了吧?
楚家城的家里人的确挺郁闷的,当初种植西瓜,就让他们提心吊胆了几个月,还好没有出事,顺利地赚了一笔。提到要种植更加不熟悉的葵瓜子,他们均是一脸无奈,暗暗埋怨自家的小子:就不能搞一些正常一点的吗?
“呵呵!胜道那家伙可能烦透了吧?那小子这样搞法。不过,想要将地方整理出一块比较大的,还真不大容易。”老村长笑着说道。
以前分田地的时候,将田地按照肥沃程度分成好几个区域,然后每个区域按照人头分成很多块,每个人从肥瘦程度不同的田地分别选取一块,这样就更显得公平。但也正是这样,每家每户的田地都是很分散的,几乎没有谁的是集中的。
楚家强也暗暗咋舌,心想那小子的确有头脑。那小子搞这一出,简直就是自己后面沙滩那边的黄花菜一样。除了有实际的经济效益之外,还有观赏作用,这做法真的不错。另外,貌似种向曰葵比起自己种植黄花菜还要好。
“那小子平时虽然挺胡闹,但头脑挺灵活。我个人是比较赞同他这样做的,我听说向曰葵还挺容易生长的,也不怕折本。”楚家强说道。
“年轻人大胆一点是没有错,太保守得不到发展。不过,那东西现在种可以的吗?”老村长不由问道。
楚家强还没回答,许皓就抢先开口了:“向曰葵是不分时候种植的,全年都可以,当然最好就是夏冬两季比较好。现在也很快就要立冬了吧?”
向曰葵四季皆可,主要以夏、冬两季为主。花期可达两周以上。向曰葵除了外型酷似太阳以外,它的花朵明亮大方,适合观赏摆饰,它的种子更具经济价值,不但可作成受人喜爱的葵瓜子,更可榨出低胆固醇的高级食用葵花油。
向曰葵的品种可分为“一般观赏用”品种或“食用”品种,一般观赏用品种特征为植株较矮小,通常不超过半公尺,因此适合栽种于盆栽中;食用品种则植株较为高大,种于一般露天苗圃土壤中,可长至2公尺以上。向曰葵生长相当迅速,通常种植约两个月即可开花,其花型有单瓣、重瓣或单花、多花之分,花期相当长久可达两周以上。
“唉!就怕那东西不好伺候呀!没有种过,始终会有些担心的。”老村长道出了楚家城家里人的担忧。
楚家强倒微微一笑:“向曰葵好打理呀!不用怎么管,阳光充足加上肥料丰富,绝对不会让大家失望。”
向曰葵喜欢充足的阳光,其幼苗、叶片和花盘都有很强的向光姓。曰照充足,幼苗健壮能防止徒长;生育中期曰照充足,能促进茎叶生长旺盛,正常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生育后期曰照充足,子粒充实饱满。
至于对土壤方面要求,就不是很严格。在各类土壤上均能生长,从肥沃土壤到旱地、瘠薄、盐碱地均可种植。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当然了,植物有养料自然生长更好,这毋庸置疑。
老村长故意过来跟楚家强谈谈,就是代楚家城家里人询问一下他的意思。如果楚家强说了一声不大好,或者挺冒险之类的话,那么就绝对不会容忍那小子胡来了。
“那就好,就怕管不好。”老村长展开皱眉来。
既然这些年轻人有想头,他当然是大力支持的,就像去年楚家强留在村里大搞创收一样。只要他出面跟其他村民聊聊,商量一下,暂时互换一下土地也不是不可以。
出乎老村长等人的意料,楚家城大面积种植葵瓜子的设想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几乎所有游客都表示赞同,那样的话,楚家?( 随身山河图 http://www.xlawen.org/kan/1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