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荒原之恋(全本) > 荒原之恋(全本) 第 7 部分阅读

第 7 部分阅读

    大家都闭了嘴。不过,有些人还是扎着耳朵听帘子那边的动静,也有人在被窝里捂着嘴偷偷地笑。据说爱莲声音确实很大,跟唱歌似的。不过这件事,白天谁也不敢说出來,这是他们的秘密,也是内心的一份遵守。

    那时候条件确实艰苦,实在没有办法。尽管大家互敬互爱,毕竟男女有别。再说了,有些事还真不能放在桌面上来谈,只能靠大家默默遵守,这也是对一个人的人品的考验。

    比如,大冬天起夜的事。冬天的荒原冰天雪地,奇冷无比,尤其夜间,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在那样夜风怒吼大冷的晚上,爱莲出去上厕所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布帘子里面解决,那声音谁都能听得见。就算她自己再小心也没有用,因为空间太小。但是,不管听见了还是没听见,谁都装作没听见,当然更不会有人抬头偷看,或者笑之类。这一点是爱莲最感激的,也让她对这一群衣着朴素貌似粗犷,心里却亮亮堂堂的中国工人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敬意。这也是她后来能够慢慢理解丈夫不愿意去做苏方雇员的一个原因。

    其实,让爱莲心生敬意的远不止这些。

    谁也说不清楚那时候的人怎么有那么大的吃苦精神,是不是全国上下的人都那么的有干劲?那时候通讯不畅,信息闭塞,不大了解外面的况。反正黄土山矿区的工人们,一个个干劲冲天,吃着苞谷面窝头、土豆咸菜、辣子面,住着帐篷、地窝子,每天早出晚归,风吹日晒,数九寒天,真可谓:战严寒,斗酷暑。饮雨雪,沐风沙。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这些中国工人,他们一个个都像铁打的似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一个个都是斗志昂扬,快快乐乐地工作,精神抖擞地生活,好像他们身上都有使不完的劲儿。

    爱莲也时常被自己的同胞叫到苏联专家的餐厅吃饭。两相比较,无论吃的住的穿的戴的,各方面条件都无法相提并论,真是天壤之别。她之前参加苏联专家的舞会,认为自己的同胞生活的最快乐。后来她现,这群衣着朴素甚至有些褴褛的中国工人有他们自己的快乐,他们对待生活非常乐观,虽然各方面条件无法与苏联专家相比,但是,乐观精神绝不亚于他们。这是爱莲万万没有想到的,李长庚就是他们中的代表,自己整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怎么可能不受感染呢。

    实际上,那段时间,爱莲非常快乐,她从苏联专家那里借来手风琴,晚饭之后就给工人们演奏,还教工人们跳舞、交谊舞、踢踏舞,工人们就在食堂里学着、跳着,有时候,工人们就在外面的空地上胳膊套着胳膊跳俄罗斯民族舞蹈,有时候年轻的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也过来参加,年轻的工人们一个个绪高昂,热血沸腾,别提有多高兴了,那种兴奋劲儿没法形容。有时候天色很晚了,还要点上火把,甚至点上篝火,大家围成一圈,不停地唱啊跳啊,还真有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种浪漫的味道。爱莲确实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异国他乡度过这样快乐又浪漫的时光,这也是她一生中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不过,夜晚点篝火是矿区不大允许的,因为存在安全风险,所以,“篝火晚会”需要审批。但是,爱莲和工人们在一起时的那种快乐,不需要任何人的审批,因为有丈夫李长庚在,他们在一起就足够了。

    爱莲每次演奏的时候,李长庚就会唱苏联歌曲,他最喜欢唱的就是《喀秋莎》。那时候,《喀秋莎》一曲风靡矿区,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会唱。在工人们心目中,爱莲就是喀秋莎,喀秋莎就是爱莲。

    后来好长时间,矿区的年轻人都喜欢在楼下或路边弹吉他,唱流行歌曲,估计就是受了那代人的影响。

    许多年以后,这批老工人们每每回忆起当年,他们总会说起《喀秋莎》。每当提起《喀秋莎》,那沟壑纵横的脸上就会闪射出青春的光芒,可以想象他们对那段幸福时光的向往……

    15。二十一(1)

    冬去春来,新年的第一缕春风也给黄土山带来新的气象,中苏石油公司进入全面运作阶段。***

    开春以来,大批苏联专家陆续来到矿区,他们可能准备在这里工作几年,许多专家拖家带口的,非常热闹。矿区也招了大批的工人,许多干部和工人也把家属接了来。一时间,寂寞的黄土山下聚集了2000多人。据说,仅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就有400多人。人多了,地方上就红火了。关键是矿区的机构完善了,在原来的基础上,成立了地质处、食品供应处、住宅服务处、建筑处等20多个部门,还有医院、学校等后勤单位,矿区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有的部门都在抓紧运作,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工作,仿佛时间也插上了飞奔的翅膀,带着黄土山奔向新的里程。

    当时,矿区有个文学青年即兴作了一小诗《油城朝霞》,成为一时的传唱。

    在祖国西部辽阔的荒原上

    矗立起一座钢铁风景

    清晨

    一辆辆卡车

    满载着一桶桶汽油和柴油

    迎着金色朝霞

    奔向城市

    奔向工厂

    奔向远方的矿山

    奔向大漠深处新开垦的农场

    奔向雪域高原上的边防哨所

    ……

    然而,急增的人口也给矿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原本条件艰苦的矿区显得更加紧张,这上千号人,吃住都成了问题。矿上组织了基建队,盖了许多干打垒的土坯房子,先安排拖家带口的家庭一家一间住下来。又挖了好几大溜的地窝子,让新招来的工人们居住。男宿舍在南边,女宿舍在北边。那时候女工很少,大部分都是男职工,所以基本上都是男宿舍,真正的单身女宿舍,好像就那么一个。结了婚的女职工,就住另一种了。

    因为房子紧张,一些新结婚的年轻职工分不到房子,只能住地窝子。他们把地窝子用布帘子隔成一行一行的小隔间,跟火车上的卧铺似的,一家住一间。

    地窝子条件简陋,也闹出一些笑话。据说一年冬天,一个女同志出去上厕所,天寒地冷,冻得不行了,哆哆嗦嗦摸回来,急急忙忙钻进另一家的被窝里,把人家女人惊醒了,以为来了野兽,吓得大哭大叫起来。

    而地窝子酿成|人间悲剧的事,也是多年以后才知道的。说是当年有一对干部夫妇和一对工人夫妇住隔壁,两家关系还很不错,后来两个妻子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产了,都是男孩。那个干部后来被打成右派,一家人被下放到农村,恰好工人家的亲戚也在那个村。干部家的孩子和工人亲戚家的孩子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上学。工人的亲戚眼尖,一眼看出干部家的孩子像自家亲戚,后来就把此事告诉了工人家的。那时候,两个孩子都上中学了,工人家也现孩子不像自家人,但也没有办法。

    那年月,工人们非常辛苦,每天很晚才回来,到了地窝子,各自找各自的位置。到底是男人睡错了行,还是护士抱错了娃,谁也说不清。孩子是无辜的,两家人欲哭无泪,只好将错将错了。后来,两个孩子一个去了大庆油田,一个去了胜利油田。

    每每提及此事,当年住过地窝子的老工人都长吁短叹。究竟是谁之错啊,天知道。

    工人多了,孩子也多了,上学成了问题。刚开春,矿区就着手成立了学校,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爱莲是第一时间被调到学校当老师的。

    这是黄土山矿区的第一所小学。其实,所谓的学校,除了几间教室,什么都没有。教室是把一个老材料库临时腾出来的,桌子呢,凳子呢,教学用具呢,啥也没有。爱莲和几位老师每天忙着找桌子,找凳子,还有学生用的书、笔、纸,等等,因为矿区唯一的小商店里没有这些东西,只有托人到附近的县城去购买。经过几天的准备,学校总算可以上课了。爱莲主要教俄语,兼职教孩子们音乐、美术和舞蹈。比起以前做卫生护理员来,爱莲更喜欢学校,因为在学校可以直接挥她的特长,也可以满足她的爱好。教学之余,她可以活动活动腰身,舒展舒展骨,弹拨弹拨乐器。嗬,真美!

    16。二十一(2)

    学校里的学生不多,一到五年级都有,音乐、美术、舞蹈课相对好办,可以混在一起上,其他基础课就得分开上。爱莲的俄语课,因为学生们都没有学过,她也就把孩子们混在一起上大课,只是每天多用些时间罢了。好在她的中国话比较熟练也比较标准,学生们都喜欢听。爱莲老师年轻漂亮,和蔼大方,孩子们都喜欢她。孩子们的拥戴也让爱莲非常快乐,她也时常跟李长庚聊学生们高兴的事,共同分享孩子们的快乐。有时候,李长庚还提醒她别太累了,毕竟已怀孕几个月了。但是她不能休息,也没时间休息,因为学校没有多余的老师,她要坚持把课教完。

    爱莲每天挺着大肚皮上课的时候,孩子们都很听话。

    怀孕以后,她白白净净的脸庞出现了一些斑纹,孩子们就会好奇,也很担心。

    “爱莲老师,你是怎么回事呀?是不是生病了?”

    小毛毛拉着爱莲的手怯怯地问。

    “没事的,老师怀小宝宝了,所以脸上长些斑纹。”爱莲笑了笑说。

    “爱莲老师,你脸上的斑纹以后能不能好呀?”

    小花花睁着黑葡萄似的大眼睛,有些害羞地问。

    “嗯,会好的,会好的。”爱莲轻轻摸摸小花花的头说。

    “哦,爱莲老师没事的,爱莲老师会好的,爱莲老师是世界上最可爱最漂亮的老师……”

    孩子们欢呼雀跃,高兴地围着爱莲一边喊,一边拍手。

    这一刻,爱莲非常感动,她心头一热,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那是感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快乐的泪水。这一刻,她觉得自己非常幸福。也许从这一刻起,她心里已经把这些中国石油工人的孩子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了,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成长。

    这年春天,李长庚也如愿以偿来到钻井队。说起来,事还有些波折。修理厂的朱厂长调到了炼油厂,他推荐了赵技师,准备提拔他当修理厂厂长,运输处的领导却对李长庚比较有好感。组织上找他谈话时,李长庚却极力推荐赵技师,说赵技师有经验,当厂长更合适。而他自己却想去钻井队,他说他一直都梦想着去采石油。后来领导点头同意了。就这样,李长庚来到了钻井处。

    当时的钻井处是矿区最大的单位,下面有十多个钻井队,李长庚被分到1216钻井队。

    1216钻井队的队员们对李长庚早有耳闻,许多人还见过面,大家很快就熟悉了。在1216钻井队,李长庚遇到了一位山东老乡,复员军人小梁,跟自己家是一个地方的。李长庚向小梁打听自己家里的况,小梁告诉他,那年日本鬼子进村,除了几个青壮年逃脱之外,全村人都被鬼子关进大圈里,供他们做**实验,后来都死了。李长庚听了,心如刀绞,难过万分。他原本想在黄土山安定下来后,找个机会回家去看看父母的,没有想到,他们已经被日本鬼子残害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李长庚悲伤了好几天。但是,这个实他没给爱莲讲,他不想让怀孕的妻子为他分心。可是,爱莲还是知道了,她为李长庚一家的悲惨遭遇感到伤心和难过。

    是啊,多年前,正当李长庚跟她们一家人从西伯利亚逃亡途中,他的家乡却遭到日本鬼子的涂炭,一家人惨遭杀害。现在,细想一下自己一家人的遭遇,再想一想李长庚,无论如何自己的父母还在,可是,李长庚呢,父母,弟妹,所有的亲人都死了。爱莲一边安慰李长庚,自己越想越伤感,越想越痛心,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这些天来,得知况的朋友们都过来劝慰他们,李长庚从悲痛中慢慢走了出来,毕竟人死不能复生,他需要好好活着,照顾好爱莲,还有他们未出世的孩子,也算是对得起父母,给李家续上了香火。

    从那以后,李长庚啥也不想了,一心扑在了工作上,他积极向老师傅请教,努力学习钻井技术,平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李长庚虽然没啥文化,但是脑袋瓜子很灵光,学技术很快,他好像有这方面的天赋。事实上,这两年开展的文化普及课,他一直在上,他已经不是大字不识的文盲了,认识了许多字。不但他认识,连爱莲也认识不少的汉字,他们经常一起学习。

    这段时间,虽然遭受了家人不幸的消息的打击,但李长庚的工作很出色,受到了钻井队上下的肯定。

    1216钻井队的队长叫杨学刚,一直很欣赏李长庚,想有意培养一下他,经常给他安排一些重要任务。杨队长每次交代的工作,李长庚都能认真完成,并且是独立完成,这让杨学刚很满意。

    半年过后,李长庚凭着自身的努力成为了1216队的骨干。

    17。二十二(1)

    这年夏天,谁也没有想到,干旱的荒原上会意外地遭遇一场水灾。***

    暑假的第三天,爱莲生产了,是个女儿,白白嫩嫩的,非常可爱。李长庚非常高兴地对爱莲说:“孩子像你,将来肯定跟你一样漂亮。”

    爱莲心里美滋滋的,别提多开心了。

    “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呢?”

    李长庚叹了口气说:“唉,要是你爸爸妈妈在,名字就该让他们二老给取了。”

    一提到爸爸妈妈,爱莲心里一酸,唉,要是爸爸妈妈看到了他们的外孙女该多高兴呀。

    顿了一会儿,爱莲说:“那你就给取一个吧。”

    “既然是女孩,名字就由你来取吧。”李长庚笑了笑说。

    “就叫娜娜吧,将来就叫李娜。”

    李长庚轻轻点了点娜娜的小脸蛋儿说:“娜娜,李娜,多好听的名字,还是你妈妈有学问。”

    看着李长庚兴奋的样子,爱莲甭提有多高兴了。

    李娜谐音妮娜,这也是爱莲心里的想法,不过她当时没有直说。

    李长庚调到钻井队以后,时常住在山上,爱莲一个人住在那边很不方便,她就搬进女职工的地窝子里。再说了,生产以后跟大家在一起也好有个照应。七月末的一天下午,天气突变,一阵狂风过后,呼雷闪电,暴雨倾盆,引了山洪,洪水从山谷一路而下,冲击了矿区。矿区驻地就在山下,宿营地地势较低,被汹涌而下的洪水瞬间淹没了。

    下大雨时,爱莲就在地窝子里带孩子。那时,娜娜还没满月,一直由爱莲照顾着。地窝子里还有一个妇女,照看着三个小孩子,也算是个临时托儿所。雨越下越大,水不断地向地窝子里灌进来,淹没了床铺。爱莲意识到事不妙,赶快和那位妇女带着孩子转移,那位妇女抱起两个孩子,爱莲抱上娜娜和另一个孩子,趟着水向地窝子外面走去。这时,洪水已经下来了,她们刚刚钻出地窝子,地窝子就被大水吞没了,好险呐。天上雷鸣电闪,暴雨倾盆,地上汪洋一片,四处都是水,两个女人抱着四个孩子,在齐腰深的水里艰难地前行,她们最后抱住宿营地上的一根立木,等待救援。

    那天,钻井队也遭遇洪水袭击,李长庚带人抢救设备物资。等他从山上赶过来时,洪水已退,爱莲已经被送进卫生处。李长庚赶到卫生处,爱莲仍在昏迷中。

    据先到场的人说,他们赶到时,爱莲拼尽全身力气奋力托举着两个孩子,看样子她已经筋疲力尽了。他们从她手中接过两个孩子,爱莲就晕倒了。那个孩子倒没啥问题,小娜娜却奄奄一息。

    医生说,小娜娜呛了水,加上长时间受凉引肺炎,况十分不妙。

    李长庚请求医生全力抢救。

    但是,那时候的医疗条件确实很差,小娜娜的病非常严重,她实在太小了。当天晚上,小娜娜终因抵抗力弱而夭折……

    爱莲呢,因产后长时间在冷水里浸泡,加上娜娜离去的致命打击,她彻底病倒了。

    失去了心爱的女儿,爱妻又病倒了,李长庚一夜之间苍老了,他也病倒了。

    爱莲醒来后一直伤心地哭着,李长庚把他搂在怀里,两个人一直在流泪。后来,爱莲说要再看一眼女儿,李长庚扶着她到了简易的太平间,爱莲看到娜娜身上盖着白布,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她心如刀绞,喊了一声就昏了过去。医护人员和李长庚一起将她扶回病房。

    医院方面问李长庚是否及时处理孩子的尸体,按照中国的习俗,应该扔到荒郊野外,或者火化,埋掉。爱莲哭着说:“就把妮娜埋在地窝子门下吧,这样孩子就不孤单了。”

    这是俄罗斯人的习俗,小孩子夭折了,要埋在自家门下,死者的灵魂也可以保佑全家。

    “这样不大好吧。”

    爱莲听李长庚这么一说,伤心地哭了起来,她不明白李长庚为什么不同意。

    李长庚虽然在苏联待了十年,却并不知道这些习俗。恰好翻译小刘懂得俄罗斯习俗,将此事一说,大家都明白了。

    后来,李长庚对爱莲说:“既然在中国的土地上,还是遵照中国的习俗比较好,这样对大家都好。”爱莲点头同意了。

    18。二十二(2)

    爱莲病的非常厉害,下身冰凉,腿脚麻木。***医生说,爱莲很可能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矿区领导得知爱莲的事迹,都来看望她,安慰她。矿区党委下文件,号召全矿区员工向爱莲学习。秦经理还亲自安排人员和车辆,准备送爱莲到省城大医院去医治。

    秦经理在干部会上说:人家一个苏联姑娘,为救咱中国孩子,搭上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还落下终身的病,如果我们不给人家治好,怎么对得起人家,我们可不能让英雄寒心呐。这不是简单的觉悟问题,也不是姿态问题,这是良心,是责任,是感。否则,我们永远也抬不起头来,更没有脸面去见人家……

    这些天来,矿区的领导、干部,运输处、钻井队的领导、同事都来看望爱莲,许多熟悉的工友、朋友们都来看望爱莲,他们把仅有的营养品全部送给她补养,爱莲的病房里,堆满了营养品和鲜花,大家的关心和爱护,让爱莲心里温暖了许多。

    但是,有一点她不能接受,就是秦经理的话。她说她当时就是想着把两个孩子都保护好,不是为了那个孩子才丢弃了自己的娜娜。在场的人听了无不落泪,大家都明白她说的是真心话,也被这位俄罗斯姑娘的真诚所感动。苏方领导和专家们对爱莲也非常关心,也被她的事迹所感动,这些天来,他们也都来看望爱莲。在爱莲的病房,甚至就在卫生处的院子里,中苏两方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时常碰在一起,大家都很关心爱莲的况。一段时间以来,爱莲的病房成了双方沟通的地方,以前有过的争议、不和谐的地方、或者误会,因为爱莲,大家都缓和了许多,无论是领导,还是专家、技术人员,包括一般工人也改变了态度。拿工人们自己的话说,人家国家富有,条件好,人家吃得好住得好是应该的,我们确实没有人家的条件,只有加快展,努力创造条件了。

    苏方领导,就是那位瓦希耶夫先生对爱莲说:“爱莲,你是好样的,是我们苏联的骄傲。你放心养病,等你好了,我们准备在专家楼送你们夫妻一间房子让你们住。”

    爱莲不好拒绝同胞的好意,征求李长庚的意见,李长庚同意了。李长庚说,就把这间房子作为矿区幼儿园吧,不能让悲剧再生了。苏方领导和专家都很赞赏,也很受感染。

    后来,苏方又出资对学校的校舍进行了维修,增加了许多教学设施。

    据说,当时黄土山这所学校虽然规模比较小,但是已经是一所国际双语学校了,学校毕业的所有学生俄语水平都很不错。这是题外话了。

    就在大家准备送爱莲上城里治病时,有个叫杨大妈的说:“那病大医院不见得治得好,我们老家是穷山沟,没郎中瞧病,女人生孩子淋了雨水,就要坐热炕,把湿毒出来就好了。”

    秦经理听说了,立即安排人员盘炕烧炕,让杨大妈亲自照料,医院安排一名护理人员日夜陪护,苏联专家每天安排食堂做一顿营养餐。秦经理要李长庚也留下来照顾爱莲,李长庚待了两天,爱莲就让他去上班。爱莲说:“这么多人照看我已经过意不去了,你再留下就不像话了。”

    雅科夫斯基来看爱莲的那天,李长庚正好在场,见到李长庚,雅科夫斯基显得很紧张,很尴尬,也很拘束。

    自从那次事件之后,雅科夫斯基就不再纠缠爱莲了。但是,他很怕见到李长庚,总觉得不妥。其实,他也很想跟李长庚当面说明一下,或者直接道歉,可是,还没有来得及,爱莲就遇上了这事。嗨,他也很后悔自己为什么做事拖泥带水。

    看到李长庚友好地跟自己打招呼,雅科夫斯基确实有些意外,他确实没有想到李长庚如此的大度。说真的,他心里很受感动。

    雅科夫斯基真诚地向李长庚道歉,并请李长庚和爱莲原谅。爱莲很高兴,李长庚也很高兴。

    “没有关系,我们以后就是好朋友。”

    李长庚说得非常诚恳。

    “能够得到你们的原谅是我最开心的事,希望以后能够为你们多做些事。”雅科夫斯基真诚地说。

    19。二十二(3)

    “以后有时间过来陪爱莲聊聊天,这样对她的恢复或许有好处。”

    雅科夫斯基点点头。

    得到了李长庚和爱莲的谅解,雅科夫斯基轻松了许多,他看着爱莲,笑得非常开心。

    爱莲每天坐在热炕上,头上还围着毛巾,大汗淋漓。杨大妈和护理员轮番给她搓搓腿揉揉脚,血脉经络慢慢活络了,她的身子一天天好起来了。一天,杨大妈悄悄问爱莲来红了没有,爱莲不明白她说的什么意思,也没细问就说不要红的。杨大妈笑着说,傻闺女,没有红的咋能生孩子呀。爱莲还是没听明白,一脸疑惑地看着杨大妈。杨大妈心想,这姑娘听说挺有学问的,怎么连这都不懂呢。

    这么多年来,爱莲是第一次跟中国女人谈说女人家的私房事,她根本就没有把杨大妈说的红和月经联系在一起,医院的护士及时说明,她才恍然大悟。爱莲有些不好意思了,脸儿微红,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理,爱莲身体基本恢复正常,气色好看多了,心也好多了。雅科夫斯基有空闲了就过来陪她聊天。雅科夫斯基很风趣,说她比以前更漂亮了,爱莲非常开心。杨大妈夸雅科夫斯基真会说话,雅科夫斯基的脸一下红了,不知道杨大妈是在批评他还是在表扬他。

    爱莲在一旁咯咯咯笑起来。

    看到爱莲高兴的样子,杨大妈和雅科夫斯基都非常高兴,大家都非常高兴,是啊,她终于从那个可怕的阴影里走出来了……

    这一年,矿区油田开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矿区全年原油产量占全国原油产量的近四分之一,可是举国上下闻名遐迩的大油矿啊。

    应该说,钻井处为矿区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钻井1216队,近两年连续打出高产稳产油井,队长杨学刚晋升为钻井处副处长。

    幸运也降临在李长庚身上,他凭借业务能力和出色的成绩被提升为1216钻井队副队长,杨队长升到了钻井处,他就挑起重担,负责1216队的全面工作。

    20。二十三(1)

    李长庚新官上任,干劲冲天,同时也感觉压力很大。***

    入冬以来,他抓紧全队上下的业务培训。经过一年多来的打井工作,李长庚深刻地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于钻井工作的重要意义。他让小梁制定了一个全员的培训计划,每天由队上的技术人员上技术课,也请苏联专家和处里的工程师讲课,他自己带头学习,听课,做笔记,不明白的就主动请教,晚上还要查资料,把遇到的问题都弄明白。为了检验学习效果,他听从爱莲的意见,每周进行考试,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他以身作则,跟大家一起考试。公布成绩后,他就奖优罚劣,督促那些文化程度低的,没学好的队员努力学习,甚至让那些技术骨干和成绩好的队员帮助他们,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一帮一,手牵手,同进步。”他们的学习热和积极性得到了钻井处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赞赏。

    李长庚把1216钻井队的技术培训搞得热火朝天,可是他心里却非常冷静,他一边抓培训,一边还在琢磨明年的工作。他提前到处里了解新年的工作目标和要求,根据队上的学习进展况,他把几个业务骨干召集起来,商量开春的工作打算。有了思路之后,李长庚向钻井处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和明年的打算,他说他和队员们商量好了,计划年内要打一口高产井,并且要一定完成。李长庚的想法得到了钻井处领导的肯定。高怀远处长是军人出身,他高兴地拍着李长庚的肩膀说:“好想法!”李长庚非常高兴。

    “听说你参加过卫国战争?”

    “是的,那也是偶然被征去的。”

    高怀远处长顿了一下,叹了口气,说:“是啊,苏联能够打赢德国法西斯,除了战略战术和苏联人民顽强的意志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你知道吗?”

    李长庚一脸茫然,他看着高怀远处长摇了摇头。

    高怀远处长问的这个问题太突然了,这么长时间以来,他还确实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以前他岳父恰尔科夫曾经谈过铁路问题,铁路确实给苏军转运物资和军队帮了大忙。

    可是,高怀远处长问的这个问题很深刻,李长庚确实不知道。

    “石油。”高怀远处长说。

    李长庚愣了一下,他还没听明白,甚至没有完全反应过来。

    “什么?”

    “是石油。”

    高怀远处长加重了语气,非常肯定地说:“对。就是石油。就是因为他们有石油。要是没有石油,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就很可能会改写了。”高怀远处长陷入思考,他望着窗外,天空明净,一览无余,辽阔的荒原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而白雪下面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高怀远处长回过头来,接着说:“其实,我也没有别的意思。我是说,要是苏联当时没有石油,战争虽然最终会取得顺利,但时间可能没有那么快……”

    李长庚想起来了,他在运输队的时候,经常有车辆从什么秘密地方运送来油品。有一次,柴油中断了,据说是因为路桥被敌人炸毁了,耽误了运输时间。

    “是的。”

    李长庚一边回忆,一边不住地点头。

    “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石油的时候,也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你们一定要下大力气,打出高产井来。”

    “请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李长庚非常高兴,向高处长敬了一个苏联红军的军礼。

    “好样的。”

    高怀远处长重重地拍了一下李长庚的肩膀,既是对他极大的肯定,也是对他的鼓励。

    临走时,高怀远处长对李长庚说:“杨学刚副处长管生产,他直接指导你们1216钻井队的工作,有什么不放心的。”

    李长庚高兴极了。

    李长庚心里非常清楚,杨学刚队长前面一直在锻炼他,也是在培养他。现在,杨学刚队长提升得太快了,自己突然担起全部的担子,心里有些不踏实。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钻井队的全部业务,有些拿不准。不像修车开车,尤其那个嘎斯车,他心里有数。而领导一支钻井队毕竟不是修车开车,没那么简单,需要更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什么,他还说不准,但他心里清楚该怎么去努力。所以,由杨学刚处长负责1216钻井队的工作,他心里就踏实多了。第二天一大早,杨学刚副处长就来到队里。

    21。二十三(2)

    杨学刚副处长不是一个人来的,他还带了一位叫沙德罗夫的苏联专家。沙德罗夫是位资深的技术专家,安排他来做1216队的技术指导,按照当时中苏合营的惯例,沙德罗夫的职位相当于副队长。

    这位沙德罗夫,是高加索人,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高个子。他是从巴库油田来的。巴库油田,在社会主义苏联的阿塞拜疆共和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油田。沙德罗夫很自信,也很傲气,准确地说,他这个人是非常的自信,非常的傲气。

    李长庚跟沙德罗夫第一次见面就很不舒服,总觉得这家伙整天盛气凌人的,看人都不带正眼的,好像他不像是来协助他们的,反而是来监督检查他们的。

    很快,矛盾就产生了。

    按照钻井处的计划安排,1216队的打井区域在黄土山南坡上。根据地质勘探队的勘探报告数据显示,黄土山南坡纵深褶皱带上的油气储量比较丰富,适合开采。李长庚跟队上的技术人员已经对那些资料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且,他们还对南山坡沟谷地带之前的打井况,那一带的地质地形等等方面都做了了解,大家一致认为,可以打一口深井,说不定就是当年的高产井了。

    队上还有两位苏联专家,年纪大一点的叫格罗斯,年轻的叫齐尔联科。不知为什么,老专家格罗斯对钻井处最初提出的方案很赞赏,而齐尔联科却很犹豫,迟迟不愿表态。

    到底如何选择,几个专家的观点不一致,没有最终的定论。

    春天说来就来,时间实在拖不起。李长庚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向杨学刚副处长报告了打井准备工作。杨学刚和沙德罗夫对他们的报告进行了研究,沙德罗夫给予全盘否定。事实上,沙德罗夫提前得到了齐尔联科的汇报,他到南山坡大致看过,他实在不相信这里的油层。

    “这份报告太草率了,根本不是打井的。”沙德罗夫气哼哼地说。

    “地质队的勘探很详细,我们的技术人员对附近的打井现场考察过,不是没有根据的。”李长庚反驳道。

    “玩笑,简直是玩笑,难道你们还想在那里打出一口像巴库一样的深井来。”

    “你还别说,没准儿,还真能打出一口高产井来。”李长庚非常生气地说。

    “嗨,那是岩石层,不是女人的肚皮……”

    沙德罗夫的话实在太刺耳,很明显带有嘲讽挖苦的味道,并且非常鄙视。这个满脸络腮胡子的老毛子的一番疯话,不但李长庚受不了,杨学刚副处长也受不了,在场的中国钻井工人都非常气愤,一个个咬牙切齿,摩拳擦掌,现场的气氛非常紧张,那阵势,稍微一星点儿火苗就可能变成熊熊大火,一不可收拾。

    沙德罗夫似乎也觉察到了到了点什么,不过他还是那副高傲的样子。

    “上报处里再定吧。”

    杨学刚副处长努力克制了一下自己,没好气地说。

    “什么?上报?就这样上报,太不负责任了!”

    沙德罗夫气得直摇头,他很无奈。

    杨学刚认为,沙德罗夫虽然是打井方面的老专家,参加了巴库油田的开,但是,他刚来中国,对这一带的况很不了解。黄土山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是铁的事实,他这么武断,是带有绪的。自己毕竟在这里打了几年井,对这里的况也是有所了解的。

    或许是因为杨学刚副处长的坚持,1216队的打井报告获得了钻井处的批准,李长庚立即组织全队开展打井工作。

    刚开始,打井工作非常顺利,工人们干劲冲天,大约也是冲着沙德罗夫那句恶毒的话。工人们心里也憋着一股子劲儿,决不能让沙德罗夫这个老毛子小瞧咱中国人,一定要干出个样来,让这个老小子瞧瞧。要让他为自己说过的话感到羞愧,感到自责。要让他真真切切地知道咱中国工人的厉害。要让他从此老老实实的低下那颗傲慢的头,并且让他永远抬不起来……

    这一边,打井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卫生员小袁的心思也在燃烧着。卫生员小袁名叫袁萧然,是从江南千里迢迢来支援边疆建设的大学生,是有知识有理想的有为青年。说是大学生,事实上是中专毕业,那时候,文化那么的稀缺,人们哪知道大专中专的区别,都当做大学生了。据说这个袁萧然家庭出身大资本家,可是她打小就是个觉悟很高的人,学生时代就参加爱国运动,从学校一出来,立即响应党的号召,踏上列车,一路向西,从东南重镇来到祖国西部边陲。那时候火车只通到兰州,再往西走,只有汽车了,有些地方干脆是马车驴车。不过,袁萧然没有退缩,她一路唱着歌儿就来了。她还作了两句诗:“大漠风沙鸟迹绝,茫茫戈壁无人家。”自己还非常得意,也非常自豪。

    22。二十三(3)

    初到矿区,领导们觉得一个内地女( 荒原之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801/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