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部分阅读
伊莉莲诺娃一边哭,一边说:“这么多年来,外婆,还有妈妈,一直在寻找亲人。”
“奶奶现在还好吗?”李小凡问。
“已经去世了。”伊莉莲诺娃摇了摇头。
“你妈妈还好吗?”
伊莉莲诺娃点点头:“她挺好的,就是想见见自己的爸爸和哥哥。”
哦,亲人相见,非常突然,非常亲热,话题也非常多,一时半会聊不完。可是,李小凡就要随队回国了,他们匆匆忙忙各自留下地址和电话就告别了。李小凡回来后,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李保国听了非常激动,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听到母亲的消息,然而,听到的,却是她老人家离世的消息。李保国非常难过,他叹了口气,心里默默地说,父亲走了,母亲也走了,还好,妹妹还在。
过了一阵,保国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他立即按照小凡给的电话号码给妮莎挂了电话。兄妹俩天各一方,半个世纪没有见面,拿着电话,听到的,都是哭声,妹妹在哭,哥哥也在哭,哭爸爸,哭妈妈,哭自己,唉……
后来,在小凡和伊莉莲诺娃的帮助下,兄妹俩在网上见了一面,互相传了许多的照片,爸爸的,妈妈的,哥哥的,嫂子的,妹妹的,妹夫的,还有孩子们的,一家人在网上团聚了。
66。六十六(1)
秋天晚些时候,妮莎在女儿伊莉莲诺娃的陪同下来到黄土山,给父亲扫墓。***
保国和小凡亲自去机场迎接。妮莎见到保国,看着这位分别四十多年第一次见面的亲哥哥,她的眼泪刷一下就涌了出来,眼前这位中年汉子,恍惚就是留在她记忆深处的那张照片上的父亲模样,妮莎激动极了,向迎面而来的哥哥扑上去……
妮莎抱着保国的肩膀痛哭起来,保国也禁不住泪流满面。此时,这对分别四十多年的兄妹,都没有说话,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或许,抱头痛哭是最好的沟通,倾诉,交流。这一场痛哭,就把被岁月风雨阻隔了近半个世纪的骨肉亲,重新联结在了一起。
哭了一会儿之后,妮莎又笑起来,说哥哥跟父亲一样英俊帅气。妮莎说:“哥哥,妈妈临走时始终惦记着你和父亲。”说着,妮莎又开始流泪了。当天晚上,月月跟妮莎在一起聊了许多李伯伯生病和保国的事。月月告诉妮莎,“文革”时李伯伯被造反派毒打,昏迷不醒,后来是听了一支《喀秋莎》的曲子才醒来的。月月说了自己学着她小时候的口吻用俄语喊爸爸,也说了她妈妈袁萧然做俄罗斯饭菜想唤醒他的记忆的事,对于李长庚与袁萧然拥抱之事,月月只字未提。
袁萧然跟妮莎聊了许多关于爱莲的事。袁萧然已近七十多岁了,白苍苍,但精神头很好,她的话语很慢,但很清楚,一件件往事就在眼前闪现,妮莎听得直流眼泪,仿佛父亲和母亲就在身边。后来,妮莎说:“妈妈病重的时候,曾经说过,要是你爸爸跟袁阿姨结合在一起,也会很幸福的。”
袁萧然显得有些激动了,她笑了笑说:“谢谢爱莲这么信任我,真的,我从心眼里敬佩她。”
妮莎突然问袁萧然一个问题,妮莎说:“袁阿姨,这么长时间了,难道您就没想过和我父亲结合的事吗?”
袁萧然抚摸着妮莎的手说:“孩子,有些事,不是你们想的那么简单的。”
妮莎点点头。妮莎握住袁萧然的手说:“我明白了。谢谢您,袁妈妈,我代表爱莲和我们一家人,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父亲的关心和照顾,真的,非常感谢。”
妮莎说着,向袁萧然深深鞠了一躬。
第二天上午,他们上黄土山南山坡去扫墓。
来到李长庚坟前,袁萧然对妮莎说:“孩子,你昨天不是问我关于你父亲的事吗,我现在告诉你,其实你父亲弥留之际,最想见的,就是爱莲,还有你,莎莎。”
“最后时刻,他已经说不出话了,但是我心里明白。他临走前,用尽全身力气,嘴唇努力动了一下,嗓子里似乎喊出爱莲的名字,他的眼睛一直盯着一家人合影照片上的爱莲,眼角流下一行混浊的泪。他遗憾地走了。他的眼睛始终没有闭上。”袁萧然自自语地。
“是啊,他无法瞑目。”
袁萧然转过身来,对着李长庚的墓深地说:“长庚啊,你看看,妮莎带着她的女儿来看你了,你的女儿,还有你的外孙女,一起看你来了。现在,你应该瞑目了……”
袁萧然说完轻轻地抹了一把眼泪。
妮莎已经泣不成声……
后来,她拿出一个纸包,对着父亲的坟头喃喃地说:“爸爸,这是爱莲年轻时的青丝,妈妈临走时交给我,她让我一定带给您。现在,就让她永远陪着您,祝您二老在天堂永远快乐!永远……”
妮莎说着话,把爱莲的秀埋在李长庚坟头。
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无不为这对老夫妻充满传奇的一生和凄美的爱故事而感动,而落泪。
秋天明亮的阳光照射着这片辽阔的原野,照射着荒原上突兀的黄土山,山下的油城,神秘而美丽。
尾声
2005年新春佳节的前两天,国家改委印了“关于国务院核准黄土山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工程项目的通知”消息传来,黄土山一片欢腾。这是一个跨世纪工程,据说是当时中国投资最大的炼油化工项目。这是长眠黄土山上像李长庚这样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就连李保国这样的第二代石油工人,也是恍如梦境。
67。六十六(2)
谁能想到,这一天如期而至。
是啊,建国之初,中国依靠与苏联的合作开油田,展炼油。10年后,黄土山自力更生,展成中国第一座百万吨炼油厂,也是最大的炼油厂。40多年后,黄土山将要建成中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的整装项目,成为中国西部石油重镇。
历史真的应验了秦海山经理当年说过的那句话。这一次依然是与外国合作,只是这一次的合作,势和形式与50年前相比都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巨变,可谓惊天大逆转。
开工典礼的场面非常宏大。
保国突然想起父亲李长庚,他看着身边已经成长起来的李小凡,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笑了。
仔细想来,黄土山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已经不能简简单单地说只是个大工程了,也不能简单归结为黄土山几代石油人心血的结晶。
事实上,它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崛起的证明。
68。后记(1)
在这片热土上工作二十多年了,也有了深厚的感。
这片被誉为中国石油的祥地之一的热土,上世纪初开始老法采油,三十年代建厂炼油,四十年代开展“新苏合作”(“民国”时期新疆政府与苏联开办),五十年代初开展“中苏合营”,六十年代初建成中国最大的炼油厂。本世纪初的中哈石油合作,快速提升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几十年来,这片热土多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她的展受到了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关注。建国之初,开国领袖**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签署了“中苏石油合作”协议,具有里程碑意义。时至今日,开国元帅朱德下榻的苏联楼和当年的苏式工人俱乐部还在;具有**和苏共双重身份的地下党员赵国元(又名赵唯刚)将军三十年代担任厂长的事迹清晰可闻;还有**的胞弟毛泽民(化名周彬)、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烈士、大漠女儿——杨虎城将军之女杨拯陆烈士等等。他们短暂的人生为这片热土增添了色彩,他们的足迹成为历史的追忆……
多年来,我一直喜欢探究这片热土的历史和人文典故。机缘巧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工作便利接触到一些老领导、老工人(他们都是五十年代初来这里的,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了解了许多那个年代的故事。建国初期,从苏联来矿区的一批人中,有闯关东的,也有参加过抗联的,一路颠沛流离回到中国,有许多传奇故事。我曾问过中苏合营的事,老工人说:“苏联专家爱干净,技术好,工作认真,很负责……他们有的是从大油田来的,有的参加过二战……”
应该怎样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这个问题有点敏感,一个老工人的话很有意味,他说:“怎么说呢,我们的技术都是他们(苏联专家)教的,两个国家之间的事说不清,不过,我们跟人家学了技术是不能忘的……”
历史是客观的。
我曾形象地把这片热土比作一所“现代石油工业大学”是有充分理由的。五六十年代,这里先后向克拉玛依、大庆、胜利等大油田输送了七八千名技术工人,为石油工业大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苏合营”成功与否暂且不论。不可否认的是,输送到全国各地油田企业的这支队伍确实跟那次“合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那个年代被传唱的苏联经典歌曲依然在中国大地上传唱,那些文化艺术因子已经渗入中国的血脉里,成为我们美好的记忆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时常想起那个年月的那些人和事,在那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爱,亲和友,贯穿于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几十年三代人。历经风雨,人世沧桑……
小说的主人公中国劳工李长庚和苏联姑娘爱莲就是他们的化身,他们历经岁月磨难,坚贞不渝,把他们的爱传奇和奉献精神永远留给了这片热土……
谨以此书献给近百年来为这片热土默默奉献的人们!
献给那些为中国石油工业展默默奉献的人们!
同时也感谢为这部书的写作和出版提供帮助的朋友们!
谢耀德
2012年9月15日
中国·新疆·独山子
《 笔下文学 》整理收藏 Www。Bxwx。Org( 荒原之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801/ )
“奶奶现在还好吗?”李小凡问。
“已经去世了。”伊莉莲诺娃摇了摇头。
“你妈妈还好吗?”
伊莉莲诺娃点点头:“她挺好的,就是想见见自己的爸爸和哥哥。”
哦,亲人相见,非常突然,非常亲热,话题也非常多,一时半会聊不完。可是,李小凡就要随队回国了,他们匆匆忙忙各自留下地址和电话就告别了。李小凡回来后,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李保国听了非常激动,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听到母亲的消息,然而,听到的,却是她老人家离世的消息。李保国非常难过,他叹了口气,心里默默地说,父亲走了,母亲也走了,还好,妹妹还在。
过了一阵,保国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他立即按照小凡给的电话号码给妮莎挂了电话。兄妹俩天各一方,半个世纪没有见面,拿着电话,听到的,都是哭声,妹妹在哭,哥哥也在哭,哭爸爸,哭妈妈,哭自己,唉……
后来,在小凡和伊莉莲诺娃的帮助下,兄妹俩在网上见了一面,互相传了许多的照片,爸爸的,妈妈的,哥哥的,嫂子的,妹妹的,妹夫的,还有孩子们的,一家人在网上团聚了。
66。六十六(1)
秋天晚些时候,妮莎在女儿伊莉莲诺娃的陪同下来到黄土山,给父亲扫墓。***
保国和小凡亲自去机场迎接。妮莎见到保国,看着这位分别四十多年第一次见面的亲哥哥,她的眼泪刷一下就涌了出来,眼前这位中年汉子,恍惚就是留在她记忆深处的那张照片上的父亲模样,妮莎激动极了,向迎面而来的哥哥扑上去……
妮莎抱着保国的肩膀痛哭起来,保国也禁不住泪流满面。此时,这对分别四十多年的兄妹,都没有说话,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或许,抱头痛哭是最好的沟通,倾诉,交流。这一场痛哭,就把被岁月风雨阻隔了近半个世纪的骨肉亲,重新联结在了一起。
哭了一会儿之后,妮莎又笑起来,说哥哥跟父亲一样英俊帅气。妮莎说:“哥哥,妈妈临走时始终惦记着你和父亲。”说着,妮莎又开始流泪了。当天晚上,月月跟妮莎在一起聊了许多李伯伯生病和保国的事。月月告诉妮莎,“文革”时李伯伯被造反派毒打,昏迷不醒,后来是听了一支《喀秋莎》的曲子才醒来的。月月说了自己学着她小时候的口吻用俄语喊爸爸,也说了她妈妈袁萧然做俄罗斯饭菜想唤醒他的记忆的事,对于李长庚与袁萧然拥抱之事,月月只字未提。
袁萧然跟妮莎聊了许多关于爱莲的事。袁萧然已近七十多岁了,白苍苍,但精神头很好,她的话语很慢,但很清楚,一件件往事就在眼前闪现,妮莎听得直流眼泪,仿佛父亲和母亲就在身边。后来,妮莎说:“妈妈病重的时候,曾经说过,要是你爸爸跟袁阿姨结合在一起,也会很幸福的。”
袁萧然显得有些激动了,她笑了笑说:“谢谢爱莲这么信任我,真的,我从心眼里敬佩她。”
妮莎突然问袁萧然一个问题,妮莎说:“袁阿姨,这么长时间了,难道您就没想过和我父亲结合的事吗?”
袁萧然抚摸着妮莎的手说:“孩子,有些事,不是你们想的那么简单的。”
妮莎点点头。妮莎握住袁萧然的手说:“我明白了。谢谢您,袁妈妈,我代表爱莲和我们一家人,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父亲的关心和照顾,真的,非常感谢。”
妮莎说着,向袁萧然深深鞠了一躬。
第二天上午,他们上黄土山南山坡去扫墓。
来到李长庚坟前,袁萧然对妮莎说:“孩子,你昨天不是问我关于你父亲的事吗,我现在告诉你,其实你父亲弥留之际,最想见的,就是爱莲,还有你,莎莎。”
“最后时刻,他已经说不出话了,但是我心里明白。他临走前,用尽全身力气,嘴唇努力动了一下,嗓子里似乎喊出爱莲的名字,他的眼睛一直盯着一家人合影照片上的爱莲,眼角流下一行混浊的泪。他遗憾地走了。他的眼睛始终没有闭上。”袁萧然自自语地。
“是啊,他无法瞑目。”
袁萧然转过身来,对着李长庚的墓深地说:“长庚啊,你看看,妮莎带着她的女儿来看你了,你的女儿,还有你的外孙女,一起看你来了。现在,你应该瞑目了……”
袁萧然说完轻轻地抹了一把眼泪。
妮莎已经泣不成声……
后来,她拿出一个纸包,对着父亲的坟头喃喃地说:“爸爸,这是爱莲年轻时的青丝,妈妈临走时交给我,她让我一定带给您。现在,就让她永远陪着您,祝您二老在天堂永远快乐!永远……”
妮莎说着话,把爱莲的秀埋在李长庚坟头。
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无不为这对老夫妻充满传奇的一生和凄美的爱故事而感动,而落泪。
秋天明亮的阳光照射着这片辽阔的原野,照射着荒原上突兀的黄土山,山下的油城,神秘而美丽。
尾声
2005年新春佳节的前两天,国家改委印了“关于国务院核准黄土山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工程项目的通知”消息传来,黄土山一片欢腾。这是一个跨世纪工程,据说是当时中国投资最大的炼油化工项目。这是长眠黄土山上像李长庚这样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就连李保国这样的第二代石油工人,也是恍如梦境。
67。六十六(2)
谁能想到,这一天如期而至。
是啊,建国之初,中国依靠与苏联的合作开油田,展炼油。10年后,黄土山自力更生,展成中国第一座百万吨炼油厂,也是最大的炼油厂。40多年后,黄土山将要建成中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的整装项目,成为中国西部石油重镇。
历史真的应验了秦海山经理当年说过的那句话。这一次依然是与外国合作,只是这一次的合作,势和形式与50年前相比都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巨变,可谓惊天大逆转。
开工典礼的场面非常宏大。
保国突然想起父亲李长庚,他看着身边已经成长起来的李小凡,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笑了。
仔细想来,黄土山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已经不能简简单单地说只是个大工程了,也不能简单归结为黄土山几代石油人心血的结晶。
事实上,它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崛起的证明。
68。后记(1)
在这片热土上工作二十多年了,也有了深厚的感。
这片被誉为中国石油的祥地之一的热土,上世纪初开始老法采油,三十年代建厂炼油,四十年代开展“新苏合作”(“民国”时期新疆政府与苏联开办),五十年代初开展“中苏合营”,六十年代初建成中国最大的炼油厂。本世纪初的中哈石油合作,快速提升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几十年来,这片热土多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她的展受到了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关注。建国之初,开国领袖**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签署了“中苏石油合作”协议,具有里程碑意义。时至今日,开国元帅朱德下榻的苏联楼和当年的苏式工人俱乐部还在;具有**和苏共双重身份的地下党员赵国元(又名赵唯刚)将军三十年代担任厂长的事迹清晰可闻;还有**的胞弟毛泽民(化名周彬)、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烈士、大漠女儿——杨虎城将军之女杨拯陆烈士等等。他们短暂的人生为这片热土增添了色彩,他们的足迹成为历史的追忆……
多年来,我一直喜欢探究这片热土的历史和人文典故。机缘巧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工作便利接触到一些老领导、老工人(他们都是五十年代初来这里的,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了解了许多那个年代的故事。建国初期,从苏联来矿区的一批人中,有闯关东的,也有参加过抗联的,一路颠沛流离回到中国,有许多传奇故事。我曾问过中苏合营的事,老工人说:“苏联专家爱干净,技术好,工作认真,很负责……他们有的是从大油田来的,有的参加过二战……”
应该怎样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这个问题有点敏感,一个老工人的话很有意味,他说:“怎么说呢,我们的技术都是他们(苏联专家)教的,两个国家之间的事说不清,不过,我们跟人家学了技术是不能忘的……”
历史是客观的。
我曾形象地把这片热土比作一所“现代石油工业大学”是有充分理由的。五六十年代,这里先后向克拉玛依、大庆、胜利等大油田输送了七八千名技术工人,为石油工业大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苏合营”成功与否暂且不论。不可否认的是,输送到全国各地油田企业的这支队伍确实跟那次“合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那个年代被传唱的苏联经典歌曲依然在中国大地上传唱,那些文化艺术因子已经渗入中国的血脉里,成为我们美好的记忆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时常想起那个年月的那些人和事,在那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爱,亲和友,贯穿于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几十年三代人。历经风雨,人世沧桑……
小说的主人公中国劳工李长庚和苏联姑娘爱莲就是他们的化身,他们历经岁月磨难,坚贞不渝,把他们的爱传奇和奉献精神永远留给了这片热土……
谨以此书献给近百年来为这片热土默默奉献的人们!
献给那些为中国石油工业展默默奉献的人们!
同时也感谢为这部书的写作和出版提供帮助的朋友们!
谢耀德
2012年9月15日
中国·新疆·独山子
《 笔下文学 》整理收藏 Www。Bxwx。Org( 荒原之恋(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1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