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 部分阅读
费时间……
青瓷科技是怎么做到的?将游戏做得这么动人?他们心中都在想。
虽然理解了青瓷科技的游戏为什么好玩,但他们估计自己学不会,还是看电视轻松些。要是这《我的抗日》,能拍成电视剧就好了……
“唉!那个女孩子喜欢小宁,你们发现了没?”赵宁的小姑妈注意点一直很奇怪。就在别人为游戏的深度吃惊时,她却发现,游戏里的医护兵特别喜欢跟在赵宁身后。
每次赵宁中弹。血立刻就会加起来。要是那个医护兵是女孩子的话。肯定喜欢赵宁!
赵宁不好意思,赶紧否认:“不是的,我们就是普通同学。”
“还不是呢?姑妈有经验,那女生肯定对你有意思。她长得漂亮么?”小姑妈非常八卦地问。
“还行吧。”赵宁含糊道。
顿时亲戚们的注意力就被这事吸引了。比起为一款游戏吃惊。小辈的这事更重要些。
赵宁好容易应付过去。他自己不愿意谈这个。却好奇地问钢琴老师道:“姐,你见过王不负,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赵宁去过青瓷科技。但没见到王不负。他对王不负好奇透了,究竟是什么人,能做出这样游戏出来?
“他……应该是个很单纯的人吧。”钢琴老师不知道怎么说。这游戏越看,越和那个给小女孩揉手的青年对不上了。
“也是,要不是单纯的人,估计也做不出这种游戏出来。”赵宁叹服不已。只觉得这世上能有一个叫王不负的人,作为玩家来讲真是幸事。
要是能再拉上关系,每次都能提前玩上青瓷科技做的游戏……赵宁问:“姐,你认识王不负这么久,有戏没?”
“有什么戏啊,他找的那个,长有多好看你估计都不知道。我都二十七了,确实没法和十五岁的比。”钢琴老师苦闷道。
赵宁于是也闷了。他还以为表姐所说的,是青瓷科技有位很会唱歌的“老板娘”呢。表姐虽然漂亮,但和那位小狐仙似的少女一比,确实有高下之分。
赵宁在心中叹气,看来提前玩青瓷科技的游戏还是别想了,以后还是老老实实等游戏发售再玩吧。但有得玩就不错了,去年的这个时候,他想都不敢想,有天能玩上这样质量的国产游戏。
……
在大年初一的凌晨,去玩这游戏的,除了赵宁还有很多人。
从两个星期前,就有玩家购买了游戏币准备着了。到了初一早上,青瓷科技值班员工换班时,《我的抗日》第二章已经卖了超过五百万份。
更多人是睡了一觉,早上起来再去打游戏。五百万远不是极限,仍然在以极快的速度节节攀升。
毫无疑问,最终的销量绝对可以超过千万。甚至因为70后的加入,最终玩家群可能会超过《反恐精英》,也是说不定的事。
而这一切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国人所熟知的游戏背景带来的。是青瓷科技帮他们圆了从童年时就做了的抗日梦。
在欧美,情况就不同了。
因为需要装盒、分销,维尔福怎么都赶不上青瓷科技的速度,只能将游戏发售的时间推迟到一月二十七日。
对于这款即将上市的游戏,欧美玩家之间的评论也越发的两极分化。爱的爱死,恨得恨死。
真有爱的要命的玩家。他们通过《狂潮》乃至《我的抗日》第一章,成为了青瓷科技的粉丝。不会抱怨青瓷科技使用“生僻”的背景,青瓷科技做什么,他们玩什么。
为了能玩得更尽兴,他们甚至会去事先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ps:今天三更,求张推荐票。(^o^)/~
第二百七十八章两极分化的欧美玩家
这部分玩家在玩过第一章后,就去了找伪满时代的相关书籍去看。了解大背景后,再重玩一遍游戏,体验顿时高了不少。
等打过第二章的试玩,他们被新增的那么多武器勾起期待,同时也了解第二章的大概时间、空间背景,立刻就去寻找相关的资料。
在西方国家,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书籍有不少,在各地图书馆里都能找到。可这些书籍的读者很少,没什么人会去看的。可最近好像刮起了一股风潮,大量年轻人前往各地的图书馆,去借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英文书籍。
这些青瓷科技在西方的粉丝们,心理很简单,既然那中国公司不迎合他们,那么他们就去迎合那中国公司。所以会尽可能详细地去了解游戏的背景,以期能和在玩到游戏时,获得最佳的体验。
他们想要在玩新游戏之前,就弄懂游戏的相关背景。可是,中国的抗战历史太庞大了,图书馆的书籍又太杂乱。他们从头接触,各种东西搞得一团乱麻,看了前面忘了后面。
比如说长沙会战就有四次。除此之外,各种战役、会战更是看的人头都大了。要是有本书简单明了地把时间线划一划,告诉他们大概的情况,那该多好?
结果还真有。最近有一位名为张纯如的华裔女作家,要出本抗日题材相关的书,名为《四亿人的八年》。从网上看介绍,那女作家按着时间线。完整地写明了中国八年抗战的所有大事件。
这书可太好了,听书名就感觉简单易懂,正是那些玩家们所需要的。毕竟又不是做学术,了解一下游戏的前因后果,等发售时玩起来更投入,也就可以了。
《四亿人的八年》这本新书,要到游戏发售后两天才会上市。新书面世后,一般要等个几年才能从图书馆借到。既然如此,不少玩家为了提高游戏体验想看这书,赶紧预定。
在正式发售前。那女作家还会环游全美各大城市。做演讲和签售。等不及的玩家甚至会抽出时间,专门去提前买书看。
这些玩家因为游戏的惊人玩法,爱屋及乌,连带得也接受了游戏的背景。可更多的欧美玩家却没有这个意识。
迎合青瓷科技?怎么可能?作为消费者。天然就是上帝。去迎合厂商?怎么想出来的?
第一章面世后。不知道有多少人给青瓷科技写信,请求那中国公司改做欧洲战场的游戏。毕竟再怎么样,也得考虑一下这些花五十块钱买游戏的玩家意见吧?
没想到。青瓷科技无动于衷,按部就班地做出了第二章。
基本上每个发信要求做欧战游戏的玩家,都有被无视的感觉。他们忍着气,玩了试玩,或多或少总会有所不满。严重些的,甚至都想把桌子给掀了。
因为这个游戏在立项上,就是以王不负的喜好为出发点,没有为欧美市场做任何考虑。所做出来虽是大作,可个人化气息太过明显。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
试玩中那三分钟开车剧情,更是让无数玩家恨得咬牙切齿。
这简直太坑人了。那家中国公司知道美国人不见得会看这种剧情,不仅设置了不可跳过,还要时刻进行无聊的操作,才能渡过那三分钟!
对于欧美的玩家来说,用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故事作背景,已是非常坑人了。用就算了,起码得有一点包装的技巧吧?将内容循序渐进地灌输给玩家,有什么难的?通过事件,将主角的经历、队友的身份、敌人的凶残都展现出来,然后再开始正式的剧情,不行么?
简而言之,就是先把仇恨拉好,再打怪。
《远东战场》第一章做得不好,但还算勉强做到了。主角是个猎人,日军烧了主角的家,队友救下了主角,该交代的都交代了。
但第二章这是什么?在第一章中那么迷茫的主角,为什么到了第二章,却东跑西跑地帮军队打了四年仗?这心理转变太大了,没有丝毫铺垫,不是逻辑混乱是什么?
此外,“yuyanling”是谁?主角为什么要听他的命令?完全可以逃跑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守住这个地方?主角打这仗能得什么好处?这些基本的故事要素都不交代,那中国公司是怎么想的?
这些问题让欧美玩家困惑莫名,但在王不负乃至所有中国玩家看来,却全是完全不需要解释的事情。
主角为什么要打仗?抗日!还要什么解释?
两方玩家由于文化、教育、环境等等因素,对于同样的题材,接受程度却天壤之别。对中国玩家来说,这游戏就是神作。可对欧美玩家来说,却是缺点和亮点同样明显的作品。
欧美的游戏玩家从小接触各种游戏,所玩游戏的数量只怕是天文数字。但他们从未见过有这么一款游戏的。上来直接告诉玩家:你的敌人是谁,你的友军是谁,你要做什么。至于要问为什么?原因你自己去查。
根本就是捏着人的嘴巴,然后往人喉咙里塞一把药片。已经到了不尊重玩家的程度了。
那中国公司用奇怪的剧情也不是第一次了。绝大多数下载去玩试玩的人,本来就不是期待能看到多吸引人的剧情,而是想要知道第二章中新增了什么玩点。
等看完了剧情,操作到迫击炮后,他们就目瞪口呆了。本来以为第二章相比第一章就算有所提高,也提高不到哪里去呢。没想到居然增加了火炮,还有那么炫目的击杀特效!
机枪、手榴弹、刺刀……新增的玩点一个接着一个。
这游戏实在是有些难办。一方面有着惊人的玩法,另一方面,游戏的剧情根本就是在无视玩家。这种不尊重人的态度,确实很难让人接受。
一家位于纽约的游戏杂志,曾经热情评价过背景为纽约覆灭的《狂潮》,却不假言辞地批评了《远东战场》第二章的试玩。
“这肯定是一款令人失望的游戏,中国游戏制作商的毛病暴露无疑。”
文章之中,那杂志的编辑写出了理由,认为这款游戏的生硬剧情,已经到了无法让人玩下去的地步了。这可能是因为那家中国公司的管理层出现了问题,缺少对市场的评估。
明显可以看出,第二章的试玩是从游戏本体中切割出来的,可能那家中国公司,直接把第一个关卡放出来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整个游戏的剧情,都是这种东西啊。在1944年,保卫“hengyang”,对抗日军“”……全是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名词。
编辑断定,第二章的销量绝对走低。可能凭着一些惊人的玩点依然吸引少部分玩家。但长此以往,那家公司就会因为无视市场的傲慢态度,而导致自身的失败。
最后文章也给出了建议。事到如今,换个剧情已经不现实了。起码也得把剧情编得容易接受一些吧?最好将游戏发售延期,请好莱坞的编剧参与剧情的修改,做出更能令玩家理解的剧情。
不是只有纽约的这家游戏杂志不看好。所有的游戏杂志都是如此。游戏杂志的编辑们本身就是最资深的游戏玩家,他们接触了大量的游戏,所以觉得《远东战场》特别刺眼。不看好这游戏的市场表现。
网上的风浪就更厉害了。除了玩游戏的人,还有日本的右翼团体参与其中。
这些团体从日本的大财团、大企业得到资金,专门在国际上操纵舆论,以洗白过去历史。最终目的,是希望能欧美人能毫无芥蒂地使用日本产品。
这帮人行事肆无忌惮。只要有人胆敢在公开场合向世人述说历史真相,就会被他们苍蝇一般地骚扰。
毫无疑问,《远东战场》第一章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在网上极尽抹黑之能事。第二章发售在即,他们也行动了起来,企图拉低游戏的销量。
不管是骂是夸,时间总要向前。终于到了游戏在欧美正式发售的前夕。
……
纽约。
有个金发青年,从报亭上买了本游戏杂志。先翻开关于《远东战场》的文章。看了一会,说道:“这杂志说得没错!那家中国公司太自负了。一点也不知道迎合市场,他早晚有一天会衰败的!”
“中国公司?做了什么游戏啊?”卖报人好奇起来。好多买了这杂志的人,都会义愤填膺卖骂几句。真是奇怪了。
“叫做《远东战场》。”青年把名字告诉卖报人。
卖报人是俄罗斯裔,还真不知道自己卖的杂志里有这些东西,赶紧拿起一本,边翻边兴奋道:“是不是二战游戏?当年苏联红军可是歼灭了几十万日军的!”
“不是,是中**队打日本军队。”青年叹气说。
就好像中国人难以想象菲律宾也发生了抗日战争一样,绝大多数美国人也难以理解中国在二战中起了什么作用。金发青年也是如此。
游戏公司不应该制作玩家不感兴趣的题材。这不是常理么?谁会将非洲部落追逐猎物的过程,制作成游戏给玩家玩?
生僻的题材,下场都是做得越好,亏得越惨。那中国公司是怎么敢于开始做的?
卖报人也是同样毫无兴趣,翻看了几页,合上杂志道:“这有什么可做成游戏的?”
第二百七十九章在欧美市场上市
青年郁闷道:“那游戏确实很好玩。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做个正常的游戏呢?”
《远东战场》第一章的剧情生硬,但玩法好玩,他玩了很多遍,才算彻底弄清第一章的剧情。
可第二章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哪怕是按着第一章的剧情来做。主角先是感受到了仇恨,然后积累力量,接着产生冲突,主角需要更强大的力量,加入了军队。最后矛盾爆发……这个时候再开始防守“hengyang”,也稍微好一点啊。
青年不想再为那游戏花钱了。他拿着杂志回家,只见合租室友正在抱着一本书在看。
“你居然还买书看呢?”金发青年惊奇道。他的舍友一般喜欢去图书馆借书,很少去买新书看。
舍友也是填鸭式地看这书,说道:“对。这书正式发售还要再过几天,不过作者正在搞签售,去了可以先买到。我就去了,还听了演讲。”
“什么书?”金发青年没听懂舍友在说什么。又看了看书名,《四亿人的八年》,也没看懂。
“写的是二战的中国战场。马上《远东战场》不是要出第二章了么,我先了解下背景,玩起来能更投入些。”舍友说着又啃起书来。
金发青年知道,舍友是那中国公司的狂热粉丝,可不至于这么夸张吧?为了玩一款游戏,居然去买相关的书来看。真是令人难以理解。
“我去喝杯咖啡。”舍友合上书,实在看得头疼。
“我能看看么?”金发青年好奇道。
“行。”舍友说完出门。
金发青年拿过那书。先看定价,三十九美元。相对于很厚一本书来讲,还不算特别贵。
他翻到第一页,看着看着就看傻了。里面不仅有中文人名,还有日本人名。这些名字就连他一个美国人都不会念,何况记得住?弄得他每看到一个人名,就要翻到最后的列表,重看那人是谁。
接下来更加坑人。因为又出现地名了!对于这位来说,根本搞不清“太原”和“徐州”在哪里。看得一头浆糊。
这书怎么看啊?金发青年决定不遭罪了,把书放回舍友的桌子上。却看到了桌子上的笔记本电脑。只见屏幕上还显示着英文版的中国地图。
舍友为看懂这本书。甚至会参考着地图来看!
至于不至于啊?金发青年更不理解了。
舍友出去端了杯咖啡回来,重新开始看书,那认真的劲头和准备考试也大差无几。
金发青年只觉得怪异无比,他曾在高中时代。为了和同学玩卡牌游戏。从头学起掌握dnd规则。当时他看入门书籍时。就是这么地投入。
《远东战场》居然能和dnd相比?金发青年不这样认为,所以觉得舍友行为奇怪。
但对舍友来说,却不值得奇怪。他来自南方小镇。从小被父亲带着去打猎。经历和游戏中的主角差不多。只是他没有出生在战火年代,看不到升级条,也不能减缓时间而已。
所以在玩到第一章时,他就入迷了。《远东战场》又是沙盒化的游戏,理论上可以一直玩下去。他早就满级了,但时不时地还会进入游戏中,享受那种单枪匹马用一把步枪歼灭上百名敌军的爽感。
为了能更好地进入游戏,他还去找学校里的华裔学生帮忙列书单,从图书馆借了不少相关的书籍,看完以后,对游戏更加了解,玩起来也更加投入。
当然了,他还是没办法把自己幻想成中国人,玩的时候,只是幻想现在的他,去往了三十年代的中国,帮助中国人打日本兵。
对于他来说,只要第二章中有步枪,就值得去买回去玩了。他对机枪、迫击炮的观感还好,但当玩到试玩的最后,他操作着主角用刺刀捅死三个日军时,顿时激灵灵地打了个冷颤,对那游戏产生了强烈的期待。
第一章中,刺刀只能一对一,虽然符合常理,但总令人感觉遗憾。到了第二章,终于可以用刺刀连杀日军了,不玩怎么行?
为了能更加投入游戏的世界,他甚至提前读了大量的游戏相关的资料,以期能获得最大的乐趣。
就在这间公寓里,就能看出认同游戏背景和不认同的差异了。两人都是普通的美国人,一个把《远东战场》里的故事当成了真正的战争。另一个却觉得游戏是假的,又在去年就见识过了游戏的玩法,所以提不起兴趣。
等到了游戏正式发售的那天,舍友第一时间去排队买了游戏,回公寓安装了玩。
金发青年则没有买,不过倒是站在旁边,看舍友安装游戏。准备看看游戏什么摸样,要是好看就先看着。不好看就算了。
结果看了一会,金发青年感觉还可以。那中国公司的编剧不像杂志上说的那么差劲。游戏中的剧情还是很连贯地穿了起来。只是编剧策略有问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交代,让人感觉少了个开头。
金发青年觉得,这游戏就像一部砍了前二十分钟的电影,只能从中间开始看。
要是熟悉的剧情,少看了前二十分钟不会影响什么。但这可是陌生的背景,猜都没法猜。
舍友为此看了很多书籍,自己补完了前二十分钟,金发青年没那个劲头,只在旁边看各种新奇的击杀特效,看个热闹。
但是渐渐地,金发青年感觉就不一样了。即使他不明白衡阳城在哪里,有什么重要的,可看到主角那么辛苦地搏杀之后,南部防线仍然被日军突破,心里居然也有些难过。
舍友玩到中途,感叹道:“这游戏真棒!只有东方人,才编出这么层层相扣的剧情。”
金发青年没说话。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在敲公寓门,是三个住在楼上的人抱着笔记本过来,说道:“你们也买了第二章吧?这游戏的多人模式比单人好玩!要一起玩么?”
《远东战场》发售第一章时,这三人就来打过联机,比较熟悉。他们也在早上第一时间买了首发,各自看了看新增的击杀特效后,就去尝试其中的多人模式。然后惊讶地发现,第二章的多人模式,居然比第一章要好玩许多!
舍友没有多话,保存单机进度,拉线接局域网,准备玩这游戏的多人模式。
其实舍友只是陪朋友玩,他对多人模式不怎么感兴趣。玩第一章时,他更喜欢玩单机,看击杀特效就能看得不亦说乎。真陪朋友玩联机时,感觉只是还好。
不过既然他们来了,就陪他们玩玩吧。舍友也不是一开始就玩这游戏的。去年游戏发售了有段时间,舍友才被那些人拉入坑的。要不是他们,舍友还不一定知道《远东战场》这么好玩的游戏呢。
结果没想到,第二章的多人模式,相比第一章来说,似乎有了全方位的提升。玩家的定位更加明确,职责清晰,对合作的乐趣挖掘得更深了。
武器熟练度的设置更是神来之笔,更进一步地确定了各自的定位,四个人真的成为了一个集体。
这个集体中,也有竞争的。熟练度达到一定数量,再等眼前的主线打完,就可以到训练场去升级。另外三个都拿了“良好”、“优秀”品阶的技能,舍友到是拿了“卓越”品阶的技能。顿时,舍友就有点得意之色了。
金发青年看那四人大喝小叫地玩多人模式,真的有点心痒了。游戏如果仅仅是游戏的话,意思确实不大。可要是游戏能成为与朋友游乐的平台,那就都不同了。
就好像篮球。单纯一个球放在那里,拍拍也就没意思了。可要是和别人一起玩,互相竞争、互相配合,那么篮球还只是个球么?
金发青年赶紧出门,去买《远东战场》第二章。起码接下来不至于坐在旁边干看了。
买了游戏,和朋友一起玩了,他又总觉得少了开头是个遗憾,于是就看随盒附送的背景介绍书。看完以后,又觉得还是不完整,于是借舍友的书去啃……
金发青年自己都为自己感觉惊奇,他居然会为一款中国人做的游戏、一款门槛高得要看书才能明白前因后果的游戏,投入这么多精力。
看完书后,再玩游戏,体验果然更高一层。连游戏中npc的对话,他都能琢摩出许多的深意。
金发青年不禁叹气。他也和舍友一样,开始迷上那家中国公司了。
啃完资料,他不仅知道了前因,还明白了后果。第二章已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很快战争就会结束。这个时候,他反而希望《远东战场》三部曲能完美收官,在第三章也就是最终作中,主角能有个好的结局。
如果这时那中国公司从善如流地改用欧战背景,不再做第三章了……那金发青年第一个不答应。
……
类似情况,在全美各地都在发生。不少玩家们玩过了试玩,觉得已经看到了新增的击杀特效了,不太感兴趣,所以没有去买首发。
可游戏中的多人模式实在太厉害了。那些在第一章时就认同了青瓷科技的玩家,去买了首发,发现多人模式很好玩后,于是化身为推销员,拉身边的朋友入坑,一同去玩那游戏。
第二百八十章国内销量
接着入坑的不少玩家,也产生去了解前因后果的想法。主动去寻找资料去看,以期能更加投入那个游戏。
与此同时。
写了本《四亿人的八年》的女作者张纯如,正准备在洛杉矶开签售会。
她以前也写过很多有关日本侵略的书籍,但都卖的却不怎么好。更雪上加霜的是,每本书发售时,她都会受到大量的骚扰。死亡威胁,下流电话,监听,辱骂,不一而足。
张纯如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面对这样的手段,她好几次差点崩溃。毕竟她是华裔,美国出身,中国不可能给她提供任何帮助。她以一己之力,又无法吸引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反而被不知多少日本右翼团体围攻。
就在她茫然之时。去年,一款来自中国的抗日游戏意料之外地在美国大卖,重新唤起了她的信心。让她开始动笔写这本抗日编年史。
她的出版商也想借《远东战场》大卖的东风,签约十分顺利,稿酬也很丰厚。但真正让张纯如开心的,是这段时间的签售会。有无数读者前来听她演讲,并且购买她苦心写作的书籍。
马上要开始洛杉矶的签收会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可编辑却过来告诉她,说要延迟一会,而且签售时间可能缩短。
张纯如去看了看已经到场的人。那款抗日游戏已经上市了,来者数量增加许多。白人、黑人、亚洲人……不再只有华裔想要知道那场战争。整个美国社会,都因为那中国公司做的游戏,开始关注了那段历史。
如此盛景可难得一见。她说:“我们还是赶快开始吧,别让读者等太久了。”
编辑却说:“刚才有日裔团体到场了,正在和我们谈判。等谈好了,再开始签售吧。不然他们会捣乱的。”
张纯如自己就被他们弄得不堪其扰,听他们还要来打搅签售会,顿时怒了:“他们的要求是什么?”
编辑劝说:“你放心,他们是不可能停止签售的。他们也知道这点,所以要求将签售会时间缩短一个小时。我们希望缩短半小时。所以正在谈判。”
“缩短?这怎么行?”张纯如彻底怒了。一场签售总共才两个小时。缩短一分钟都不行!
“我们正在找一个合理的妥协方法,最终让双方都能接受。”编辑是认同缩短时间的。两害取其轻,权衡后总要作出让步。
“缩短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就开始演讲。”张纯如被彻底激怒了,不顾编辑的拦阻。就冲上了讲台。开始向所有来客介绍《四亿人的八年》这本书。
前几次签售让她知道了。这些读者不是来看这本书的,而是想通过这本书,了解那款抗日游戏。既然如此。她先去接触了那款游戏,然后有意无意地把那游戏和书籍联系在一起。
这正好是来买书的读者要听的。无数人聚精会神,听得目不转睛。
张纯如叹气,这样的场面,她过去都不敢想。那中国同胞做的游戏,竟有如此大的威力?
突然,只听会场中传出一声含着浓浓日本口音的英文大喝:“骗子!”
顿时叫喊的人那边炸开了锅,好多亚裔男男女女在那里手舞足蹈,翻来覆去地说张纯如是xx,她写的书是xx,正式发售的抗日游戏也是xx。
这种手段,张纯如经历了好几次。在她出第一本书做签售时,就被日裔团体这样捣乱过。那时只有出版社的员工帮忙,读者们陆续离开。
张纯如以为这次也是这样势单力薄呢,她不想在读者面前示弱,刚要开口还击,就听一白人男子怒喝道:“闭嘴!出去!”
到这里来的人,都是认同了《远东战场》的背景,想要更深入了解游戏的玩家。正听得热闹。起码明白了,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间,发生了多少场大大小小的战斗。经历了那么多,难怪到了第二章主角会变了个摸样呢。
听得更入神,居然有人跑出来捣乱,烦不烦啊!
顿时,那“闭嘴!出去!”的喊声响成了一片,有的是起哄,有的是真想继续听张纯如的演讲。反正声浪震天,把那十几个日裔发出的声音都压下去了。
那日裔团体的好几个人,把嗓子都喊哑了,结果声音居然愣是发不出去,愣了半天,在一片起哄声中,只好面红耳赤地走了。
张纯如感动无比,她知道,这是因为那款游戏的缘故,所以才会让这些人接受那段历史。她虽然不玩游戏,但也希望母国的那家公司,能继续做出好的游戏。最好能让更多人认识到那段历史。
……
《远东战场》第二章在欧美地区,前三天的销量就超过了百万。最终首周销量,也许能过两百万。
网上除了真正恶意的辱骂,对背景的抱怨已经很少了。玩家们玩到了游戏,惊奇不已。单机游戏很好玩,多人模式更好玩!
至于游戏中唯一的“瑕疵”,不少人转变了态度,或者说认了命。既然那中国公司不愿意迎合玩家,那就只好由玩家去了解那游戏的背景了。有的只是看了看随盒附送的说明书,有的则下了苦功,去看书专研。
和那金发青年一样,这些人反而不希望青瓷科技现在换题材了。毕竟为了这个系列付出了那么多学习成本,总要看到最终结尾才能安心。
他们转变了态度,再看到建议青瓷科技换题材的声音,立刻就忘了几天之前自己也做此看法,冲上去就反驳。一来二去,这里就吵起来了。
不止为这个吵。而且还自发地和日裔团体吵。日裔团体视《远东战场》为肉中之刺,喷得难听至极。别的玩家在没玩到游戏之前,只是当笑话看。可现在玩到了,还很喜欢玩,然后冒出一帮人说那游戏是xx,那玩xx的玩家是什么?
顿时这一部分也吵翻天了。
还有吵的呢。好多欧洲玩家优越感爆棚,说破天也不想玩这游戏。看着美国人在那里讨论中国的抗日战争时,忍不住就嘴贱,阴测测地酸一句。这谁忍得住?顿时这帮人又吵了。
这些奇景,当然会被中国玩家当成笑话看。
王不负就在一家网吧里上网。今天他和柳霓花、夏瓷出来逛街……瓷瓷乖得要命,可大魔王就烦死人了,各种买衣服买鞋子买包,王不负没耐心陪着,随便找了家网吧上网,等她们逛完再会和。
他没打游戏,而是上网看各种来自欧美论坛的战贴。看人吵架是最最喜闻乐见的事情了,从《我的抗日》第一章开始,这都快成保留节目。这次的战点可比以前还多,令人目不暇接。
有美国人和日裔的骂战。有美国人和欧洲人关于接受他国文化的辩论。有玩游戏和不玩游戏之间的争执。有希望玩第三章的和希望玩欧洲战场的对决。看点十足。
这些贴子都没什么抖机灵的小句子,全是各种人在那里抬杠。看起来却比糗百、暴漫那些好笑多了,王不负嘿嘿直乐。
他现在心情轻松,就算在海外还有不少骂声,他也不在乎。中国人做的游戏,不可能让所有外国人都感觉满意的。
王不负很坚持地认为,欧美市场再肥美,也只是甜点。当做正餐吃,很快就会营养不良。所以他的主要注意力,一直都在国内。
相比在海外的表现,《我的抗日》第二章在国内的势头更好。网上全是一边倒的赞誉之声。实实在在的销量更是漂亮,在大年初三就超过了千万。
到了春节最后一天,根据在公司值班的员工报告,销量已经达到了一千五百万。
王不负做小游戏的效果,在这时终于体现出来了。无数走上社会的70后们,通过小游戏,接触到了电脑游戏。他们春节放假在家无所事事,于是用自己的电脑或者去网吧,和朋友一起玩《我的抗日》第二章。
不要看这个销量才刚刚和《狂潮》持平,就觉得这个销量没什么稀奇。事实上,由于《狂潮》是一号一卖的游戏,真实的玩家总量起码要砍一半。以《我的抗日》第二章的玩家数量算,已经超过《狂潮》两倍了。
真正的盛况,从这个网吧就能看出来。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现实好友,在那里打《我的抗日》第二章。现实距离近,用嗓子就能沟通战术,执行力极强,乐趣也更多。
不过吵倒是吵死了。只听到处都是“没子弹啦,有子弹的给点”、“一起冲下去,我们刀枪不入,我们刀枪不入”、“我靠别浪费炮弹啊,才炸死五个”……
这些玩家们的喊声,才是第二章中能卖那么多钱的真正奥秘所在。网吧时代的电脑硬件、网速都不如以后,看似不利于游戏的发展。但事分两面,关键是找到合适时代的产品。
大多数玩家只能去网吧玩游戏,他们更加聚集,合作也更方便。
通过《我的抗日》第一章的试水,第二章切实地在各方面贴合了这个时代的环境。
关键点就在于互动。就好像最开始踢足球的人,可不会想到“香蕉球”、“433”这些东西。对于玩家们怎么互相合作去玩《我的抗日》,王不负也无法事先规划。但很明显,玩家们认同这个平台,并且愿意把现实中的友情带入游戏中,和朋友一同进行游戏。
销量就是明证。
ps:早起求票……嘿嘿。
第二百八十一章联合研发引擎
这个时候,王不负的电话响起来。柳霓花带着瓷瓷逛完了,喊王不负去和她们会和。于是王不负就去下机。
网吧老板直勾勾地看着王不负发愣,刚才这位来上机他就留意了,太面熟了。可那人会来网吧上网?
老板低声道:“兄弟,你是不是王不负啊?”
“嗯。”王不负点头。
“真的?”那老板立刻激动起来,犯了半天傻,从身后柜子上拿了两瓶椰汁给王不负,“送你的!太感谢你了!”
王不负以为这老板是因为《我的抗日》第二章上市赚了钱,才感谢的。所以笑着问:“卖游戏币赚不少吧?”
“是赚了不少。但我是因为这个谢你的!”老板指着墙上贴着的一张海报说。
那是青瓷助学计划的海报。海报上,印着盖了一半的校舍,好多孩子们正目光期盼地看着,等待新校舍的建成。
所有向青瓷助学计划捐款的网吧,都会得到专门制作的海报,一式两份。这张就是送给“盘龙网吧”的,上面有盘龙网吧的捐款量。
来自盘龙网吧的捐款,居然高达一万九千多!
海报是春节前快递来的。老板拿到手后,只觉得比拿到锦旗还要舒坦。立刻拿去挂在墙外墙内,时不时地看一眼。
因为太显眼了,外头走过路过的人都会看到。老板明显看得出来,那些人的眼神变得不同了!
“我知道这样说有点矫情。但我真的很感谢你,给了我一个这么露脸的机会!”老板说道。
“大家一起做点好事;没什么。你这么支持青瓷科技,应该是我感谢你才对。”王不负说。一万九千的善款啊,也许这不是这老板独自出的数字,还有来自募捐的部分。但也不是小钱了,老板却拿了出来,给了青瓷助学计划!
说实在的,王不负也很感动。就是有这些连面都没见过的人在后面支持,他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一码归一码,他还是坚持要给上网钱。可那老板死活不收。还非要王不负拿两罐椰汁走。
那老板在社会上混得久,王不负始终给不出去上网钱,那两罐椰汁死活脱不了手。最后钱还是没给,椰汁也拿着了。
临走那老板还说呢:“再有新的助学计划。你也告诉我啊!”
王不负挠挠头。募捐的推送不是这样按着人发的……不过他一时也解释不通。就先答应了。
然后他拿着椰汁去找夏瓷和柳霓花,把两罐椰汁给她们喝。
王不负自己不常喝饮料,家里也不准备。夏瓷虽然从没提过什么要求。但到底还是小孩子,喜欢这种甜甜的东西。她笑眯眯地把黑黑的小罐子打开,很珍惜地抿了口。
然后就见她好像被甜得快融化一样,闭上眼睛尝着滋味。
看她样子,王不负有些自责了,问道:“瓷瓷,你原来喜欢喝椰汁?怎么从来不说呢,我过两天给你买一箱放家里。”
“她小时候很喜欢喝,可能很久没喝到了。”柳霓花说着,提醒夏瓷:“慢慢喝,凉的东西小心喝了肚子疼。”
两个对夏瓷都很重要的人在旁边,夏瓷幸福得要命,都不知道先回答谁了。干脆笑着不说话,小口喝椰汁。凉的东西不怕,她先在嘴里捂热,再咽下去。要是这样还肚子疼的话,就让守护灵揉揉。
……
到了王不负的岁数,春节的意义不是很大了。也就是可以心安理得地休息的七天而已。
刚过完年,王不负这里就热闹起来了。各地的媒体络绎不绝,想要采访王不负。不止国内媒体,国外大型媒体也希望能给王不负做专访,了解这家中国公司是怎么把游戏做得那么好的。
王不负其实没什么窍诀,就是对游戏看得更清而已。有什么可做专访的?所以一概婉拒。
倒是有不少国内游戏厂商在看到了《我的抗日》的销量后,前来询问游戏盒的合作方式。绝大多数以小公司为主,公司名都很陌生,王不负没有听说过。
青瓷科技出现后,深度挖掘了中国的游戏市场,自然会引起大量资金的注意。这其中肯定有好有坏,可能很多骗钱的项目会出现,也可能会出现很多良心满满的游戏制作人。
他们没有办法使用“试音管”的政策,只能走传统审查渠道,在题材的选择上相对保守些。
“试音管”可不是谁都能进的。必须要有相当的实力,并且能作为输出价值观的武器。武器就是双刃剑,不可能轻易放开。到目前为止,也只面向青瓷科技一家而已。
像是最近刚刚报上去的《我的抗日》第三章策划案,就让首都那边开了好几个会。主要研究的地方,就是主角将在第三章中加入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身在在孙立人的指挥下。而孙立人又打过内战,因此比较难办。
要是别的公司想要做这种敏感题材,不要问,报上去就直接驳回了。
王不负知道现在做游戏有多难,对寻求游戏盒渠道的小公司们,先不关上大门,但是准入制度则严格把控。想要使用游戏盒的渠道,必须要经过青瓷科技的游戏性检查。
检查团队由孙一峰来带。由他负责把游戏打通关,给出全面的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还在王不负手上,王不负打算每一款游戏都玩个半小时,要是孙一峰极力推荐,就多玩阵子。
他站在玩家角度,不希望任何一个黑心商人骗到钱,也不希望任何一个有良心的国内游戏制作人受到伤害。
不过他的主职可不是玩游戏。他接下来要亲自带个团队,做《绝色江( 重生大玩家 http://www.xlawen.org/kan/1926/ )
青瓷科技是怎么做到的?将游戏做得这么动人?他们心中都在想。
虽然理解了青瓷科技的游戏为什么好玩,但他们估计自己学不会,还是看电视轻松些。要是这《我的抗日》,能拍成电视剧就好了……
“唉!那个女孩子喜欢小宁,你们发现了没?”赵宁的小姑妈注意点一直很奇怪。就在别人为游戏的深度吃惊时,她却发现,游戏里的医护兵特别喜欢跟在赵宁身后。
每次赵宁中弹。血立刻就会加起来。要是那个医护兵是女孩子的话。肯定喜欢赵宁!
赵宁不好意思,赶紧否认:“不是的,我们就是普通同学。”
“还不是呢?姑妈有经验,那女生肯定对你有意思。她长得漂亮么?”小姑妈非常八卦地问。
“还行吧。”赵宁含糊道。
顿时亲戚们的注意力就被这事吸引了。比起为一款游戏吃惊。小辈的这事更重要些。
赵宁好容易应付过去。他自己不愿意谈这个。却好奇地问钢琴老师道:“姐,你见过王不负,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赵宁去过青瓷科技。但没见到王不负。他对王不负好奇透了,究竟是什么人,能做出这样游戏出来?
“他……应该是个很单纯的人吧。”钢琴老师不知道怎么说。这游戏越看,越和那个给小女孩揉手的青年对不上了。
“也是,要不是单纯的人,估计也做不出这种游戏出来。”赵宁叹服不已。只觉得这世上能有一个叫王不负的人,作为玩家来讲真是幸事。
要是能再拉上关系,每次都能提前玩上青瓷科技做的游戏……赵宁问:“姐,你认识王不负这么久,有戏没?”
“有什么戏啊,他找的那个,长有多好看你估计都不知道。我都二十七了,确实没法和十五岁的比。”钢琴老师苦闷道。
赵宁于是也闷了。他还以为表姐所说的,是青瓷科技有位很会唱歌的“老板娘”呢。表姐虽然漂亮,但和那位小狐仙似的少女一比,确实有高下之分。
赵宁在心中叹气,看来提前玩青瓷科技的游戏还是别想了,以后还是老老实实等游戏发售再玩吧。但有得玩就不错了,去年的这个时候,他想都不敢想,有天能玩上这样质量的国产游戏。
……
在大年初一的凌晨,去玩这游戏的,除了赵宁还有很多人。
从两个星期前,就有玩家购买了游戏币准备着了。到了初一早上,青瓷科技值班员工换班时,《我的抗日》第二章已经卖了超过五百万份。
更多人是睡了一觉,早上起来再去打游戏。五百万远不是极限,仍然在以极快的速度节节攀升。
毫无疑问,最终的销量绝对可以超过千万。甚至因为70后的加入,最终玩家群可能会超过《反恐精英》,也是说不定的事。
而这一切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国人所熟知的游戏背景带来的。是青瓷科技帮他们圆了从童年时就做了的抗日梦。
在欧美,情况就不同了。
因为需要装盒、分销,维尔福怎么都赶不上青瓷科技的速度,只能将游戏发售的时间推迟到一月二十七日。
对于这款即将上市的游戏,欧美玩家之间的评论也越发的两极分化。爱的爱死,恨得恨死。
真有爱的要命的玩家。他们通过《狂潮》乃至《我的抗日》第一章,成为了青瓷科技的粉丝。不会抱怨青瓷科技使用“生僻”的背景,青瓷科技做什么,他们玩什么。
为了能玩得更尽兴,他们甚至会去事先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ps:今天三更,求张推荐票。(^o^)/~
第二百七十八章两极分化的欧美玩家
这部分玩家在玩过第一章后,就去了找伪满时代的相关书籍去看。了解大背景后,再重玩一遍游戏,体验顿时高了不少。
等打过第二章的试玩,他们被新增的那么多武器勾起期待,同时也了解第二章的大概时间、空间背景,立刻就去寻找相关的资料。
在西方国家,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书籍有不少,在各地图书馆里都能找到。可这些书籍的读者很少,没什么人会去看的。可最近好像刮起了一股风潮,大量年轻人前往各地的图书馆,去借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英文书籍。
这些青瓷科技在西方的粉丝们,心理很简单,既然那中国公司不迎合他们,那么他们就去迎合那中国公司。所以会尽可能详细地去了解游戏的背景,以期能和在玩到游戏时,获得最佳的体验。
他们想要在玩新游戏之前,就弄懂游戏的相关背景。可是,中国的抗战历史太庞大了,图书馆的书籍又太杂乱。他们从头接触,各种东西搞得一团乱麻,看了前面忘了后面。
比如说长沙会战就有四次。除此之外,各种战役、会战更是看的人头都大了。要是有本书简单明了地把时间线划一划,告诉他们大概的情况,那该多好?
结果还真有。最近有一位名为张纯如的华裔女作家,要出本抗日题材相关的书,名为《四亿人的八年》。从网上看介绍,那女作家按着时间线。完整地写明了中国八年抗战的所有大事件。
这书可太好了,听书名就感觉简单易懂,正是那些玩家们所需要的。毕竟又不是做学术,了解一下游戏的前因后果,等发售时玩起来更投入,也就可以了。
《四亿人的八年》这本新书,要到游戏发售后两天才会上市。新书面世后,一般要等个几年才能从图书馆借到。既然如此,不少玩家为了提高游戏体验想看这书,赶紧预定。
在正式发售前。那女作家还会环游全美各大城市。做演讲和签售。等不及的玩家甚至会抽出时间,专门去提前买书看。
这些玩家因为游戏的惊人玩法,爱屋及乌,连带得也接受了游戏的背景。可更多的欧美玩家却没有这个意识。
迎合青瓷科技?怎么可能?作为消费者。天然就是上帝。去迎合厂商?怎么想出来的?
第一章面世后。不知道有多少人给青瓷科技写信,请求那中国公司改做欧洲战场的游戏。毕竟再怎么样,也得考虑一下这些花五十块钱买游戏的玩家意见吧?
没想到。青瓷科技无动于衷,按部就班地做出了第二章。
基本上每个发信要求做欧战游戏的玩家,都有被无视的感觉。他们忍着气,玩了试玩,或多或少总会有所不满。严重些的,甚至都想把桌子给掀了。
因为这个游戏在立项上,就是以王不负的喜好为出发点,没有为欧美市场做任何考虑。所做出来虽是大作,可个人化气息太过明显。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
试玩中那三分钟开车剧情,更是让无数玩家恨得咬牙切齿。
这简直太坑人了。那家中国公司知道美国人不见得会看这种剧情,不仅设置了不可跳过,还要时刻进行无聊的操作,才能渡过那三分钟!
对于欧美的玩家来说,用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故事作背景,已是非常坑人了。用就算了,起码得有一点包装的技巧吧?将内容循序渐进地灌输给玩家,有什么难的?通过事件,将主角的经历、队友的身份、敌人的凶残都展现出来,然后再开始正式的剧情,不行么?
简而言之,就是先把仇恨拉好,再打怪。
《远东战场》第一章做得不好,但还算勉强做到了。主角是个猎人,日军烧了主角的家,队友救下了主角,该交代的都交代了。
但第二章这是什么?在第一章中那么迷茫的主角,为什么到了第二章,却东跑西跑地帮军队打了四年仗?这心理转变太大了,没有丝毫铺垫,不是逻辑混乱是什么?
此外,“yuyanling”是谁?主角为什么要听他的命令?完全可以逃跑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守住这个地方?主角打这仗能得什么好处?这些基本的故事要素都不交代,那中国公司是怎么想的?
这些问题让欧美玩家困惑莫名,但在王不负乃至所有中国玩家看来,却全是完全不需要解释的事情。
主角为什么要打仗?抗日!还要什么解释?
两方玩家由于文化、教育、环境等等因素,对于同样的题材,接受程度却天壤之别。对中国玩家来说,这游戏就是神作。可对欧美玩家来说,却是缺点和亮点同样明显的作品。
欧美的游戏玩家从小接触各种游戏,所玩游戏的数量只怕是天文数字。但他们从未见过有这么一款游戏的。上来直接告诉玩家:你的敌人是谁,你的友军是谁,你要做什么。至于要问为什么?原因你自己去查。
根本就是捏着人的嘴巴,然后往人喉咙里塞一把药片。已经到了不尊重玩家的程度了。
那中国公司用奇怪的剧情也不是第一次了。绝大多数下载去玩试玩的人,本来就不是期待能看到多吸引人的剧情,而是想要知道第二章中新增了什么玩点。
等看完了剧情,操作到迫击炮后,他们就目瞪口呆了。本来以为第二章相比第一章就算有所提高,也提高不到哪里去呢。没想到居然增加了火炮,还有那么炫目的击杀特效!
机枪、手榴弹、刺刀……新增的玩点一个接着一个。
这游戏实在是有些难办。一方面有着惊人的玩法,另一方面,游戏的剧情根本就是在无视玩家。这种不尊重人的态度,确实很难让人接受。
一家位于纽约的游戏杂志,曾经热情评价过背景为纽约覆灭的《狂潮》,却不假言辞地批评了《远东战场》第二章的试玩。
“这肯定是一款令人失望的游戏,中国游戏制作商的毛病暴露无疑。”
文章之中,那杂志的编辑写出了理由,认为这款游戏的生硬剧情,已经到了无法让人玩下去的地步了。这可能是因为那家中国公司的管理层出现了问题,缺少对市场的评估。
明显可以看出,第二章的试玩是从游戏本体中切割出来的,可能那家中国公司,直接把第一个关卡放出来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整个游戏的剧情,都是这种东西啊。在1944年,保卫“hengyang”,对抗日军“”……全是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名词。
编辑断定,第二章的销量绝对走低。可能凭着一些惊人的玩点依然吸引少部分玩家。但长此以往,那家公司就会因为无视市场的傲慢态度,而导致自身的失败。
最后文章也给出了建议。事到如今,换个剧情已经不现实了。起码也得把剧情编得容易接受一些吧?最好将游戏发售延期,请好莱坞的编剧参与剧情的修改,做出更能令玩家理解的剧情。
不是只有纽约的这家游戏杂志不看好。所有的游戏杂志都是如此。游戏杂志的编辑们本身就是最资深的游戏玩家,他们接触了大量的游戏,所以觉得《远东战场》特别刺眼。不看好这游戏的市场表现。
网上的风浪就更厉害了。除了玩游戏的人,还有日本的右翼团体参与其中。
这些团体从日本的大财团、大企业得到资金,专门在国际上操纵舆论,以洗白过去历史。最终目的,是希望能欧美人能毫无芥蒂地使用日本产品。
这帮人行事肆无忌惮。只要有人胆敢在公开场合向世人述说历史真相,就会被他们苍蝇一般地骚扰。
毫无疑问,《远东战场》第一章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在网上极尽抹黑之能事。第二章发售在即,他们也行动了起来,企图拉低游戏的销量。
不管是骂是夸,时间总要向前。终于到了游戏在欧美正式发售的前夕。
……
纽约。
有个金发青年,从报亭上买了本游戏杂志。先翻开关于《远东战场》的文章。看了一会,说道:“这杂志说得没错!那家中国公司太自负了。一点也不知道迎合市场,他早晚有一天会衰败的!”
“中国公司?做了什么游戏啊?”卖报人好奇起来。好多买了这杂志的人,都会义愤填膺卖骂几句。真是奇怪了。
“叫做《远东战场》。”青年把名字告诉卖报人。
卖报人是俄罗斯裔,还真不知道自己卖的杂志里有这些东西,赶紧拿起一本,边翻边兴奋道:“是不是二战游戏?当年苏联红军可是歼灭了几十万日军的!”
“不是,是中**队打日本军队。”青年叹气说。
就好像中国人难以想象菲律宾也发生了抗日战争一样,绝大多数美国人也难以理解中国在二战中起了什么作用。金发青年也是如此。
游戏公司不应该制作玩家不感兴趣的题材。这不是常理么?谁会将非洲部落追逐猎物的过程,制作成游戏给玩家玩?
生僻的题材,下场都是做得越好,亏得越惨。那中国公司是怎么敢于开始做的?
卖报人也是同样毫无兴趣,翻看了几页,合上杂志道:“这有什么可做成游戏的?”
第二百七十九章在欧美市场上市
青年郁闷道:“那游戏确实很好玩。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做个正常的游戏呢?”
《远东战场》第一章的剧情生硬,但玩法好玩,他玩了很多遍,才算彻底弄清第一章的剧情。
可第二章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哪怕是按着第一章的剧情来做。主角先是感受到了仇恨,然后积累力量,接着产生冲突,主角需要更强大的力量,加入了军队。最后矛盾爆发……这个时候再开始防守“hengyang”,也稍微好一点啊。
青年不想再为那游戏花钱了。他拿着杂志回家,只见合租室友正在抱着一本书在看。
“你居然还买书看呢?”金发青年惊奇道。他的舍友一般喜欢去图书馆借书,很少去买新书看。
舍友也是填鸭式地看这书,说道:“对。这书正式发售还要再过几天,不过作者正在搞签售,去了可以先买到。我就去了,还听了演讲。”
“什么书?”金发青年没听懂舍友在说什么。又看了看书名,《四亿人的八年》,也没看懂。
“写的是二战的中国战场。马上《远东战场》不是要出第二章了么,我先了解下背景,玩起来能更投入些。”舍友说着又啃起书来。
金发青年知道,舍友是那中国公司的狂热粉丝,可不至于这么夸张吧?为了玩一款游戏,居然去买相关的书来看。真是令人难以理解。
“我去喝杯咖啡。”舍友合上书,实在看得头疼。
“我能看看么?”金发青年好奇道。
“行。”舍友说完出门。
金发青年拿过那书。先看定价,三十九美元。相对于很厚一本书来讲,还不算特别贵。
他翻到第一页,看着看着就看傻了。里面不仅有中文人名,还有日本人名。这些名字就连他一个美国人都不会念,何况记得住?弄得他每看到一个人名,就要翻到最后的列表,重看那人是谁。
接下来更加坑人。因为又出现地名了!对于这位来说,根本搞不清“太原”和“徐州”在哪里。看得一头浆糊。
这书怎么看啊?金发青年决定不遭罪了,把书放回舍友的桌子上。却看到了桌子上的笔记本电脑。只见屏幕上还显示着英文版的中国地图。
舍友为看懂这本书。甚至会参考着地图来看!
至于不至于啊?金发青年更不理解了。
舍友出去端了杯咖啡回来,重新开始看书,那认真的劲头和准备考试也大差无几。
金发青年只觉得怪异无比,他曾在高中时代。为了和同学玩卡牌游戏。从头学起掌握dnd规则。当时他看入门书籍时。就是这么地投入。
《远东战场》居然能和dnd相比?金发青年不这样认为,所以觉得舍友行为奇怪。
但对舍友来说,却不值得奇怪。他来自南方小镇。从小被父亲带着去打猎。经历和游戏中的主角差不多。只是他没有出生在战火年代,看不到升级条,也不能减缓时间而已。
所以在玩到第一章时,他就入迷了。《远东战场》又是沙盒化的游戏,理论上可以一直玩下去。他早就满级了,但时不时地还会进入游戏中,享受那种单枪匹马用一把步枪歼灭上百名敌军的爽感。
为了能更好地进入游戏,他还去找学校里的华裔学生帮忙列书单,从图书馆借了不少相关的书籍,看完以后,对游戏更加了解,玩起来也更加投入。
当然了,他还是没办法把自己幻想成中国人,玩的时候,只是幻想现在的他,去往了三十年代的中国,帮助中国人打日本兵。
对于他来说,只要第二章中有步枪,就值得去买回去玩了。他对机枪、迫击炮的观感还好,但当玩到试玩的最后,他操作着主角用刺刀捅死三个日军时,顿时激灵灵地打了个冷颤,对那游戏产生了强烈的期待。
第一章中,刺刀只能一对一,虽然符合常理,但总令人感觉遗憾。到了第二章,终于可以用刺刀连杀日军了,不玩怎么行?
为了能更加投入游戏的世界,他甚至提前读了大量的游戏相关的资料,以期能获得最大的乐趣。
就在这间公寓里,就能看出认同游戏背景和不认同的差异了。两人都是普通的美国人,一个把《远东战场》里的故事当成了真正的战争。另一个却觉得游戏是假的,又在去年就见识过了游戏的玩法,所以提不起兴趣。
等到了游戏正式发售的那天,舍友第一时间去排队买了游戏,回公寓安装了玩。
金发青年则没有买,不过倒是站在旁边,看舍友安装游戏。准备看看游戏什么摸样,要是好看就先看着。不好看就算了。
结果看了一会,金发青年感觉还可以。那中国公司的编剧不像杂志上说的那么差劲。游戏中的剧情还是很连贯地穿了起来。只是编剧策略有问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交代,让人感觉少了个开头。
金发青年觉得,这游戏就像一部砍了前二十分钟的电影,只能从中间开始看。
要是熟悉的剧情,少看了前二十分钟不会影响什么。但这可是陌生的背景,猜都没法猜。
舍友为此看了很多书籍,自己补完了前二十分钟,金发青年没那个劲头,只在旁边看各种新奇的击杀特效,看个热闹。
但是渐渐地,金发青年感觉就不一样了。即使他不明白衡阳城在哪里,有什么重要的,可看到主角那么辛苦地搏杀之后,南部防线仍然被日军突破,心里居然也有些难过。
舍友玩到中途,感叹道:“这游戏真棒!只有东方人,才编出这么层层相扣的剧情。”
金发青年没说话。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在敲公寓门,是三个住在楼上的人抱着笔记本过来,说道:“你们也买了第二章吧?这游戏的多人模式比单人好玩!要一起玩么?”
《远东战场》发售第一章时,这三人就来打过联机,比较熟悉。他们也在早上第一时间买了首发,各自看了看新增的击杀特效后,就去尝试其中的多人模式。然后惊讶地发现,第二章的多人模式,居然比第一章要好玩许多!
舍友没有多话,保存单机进度,拉线接局域网,准备玩这游戏的多人模式。
其实舍友只是陪朋友玩,他对多人模式不怎么感兴趣。玩第一章时,他更喜欢玩单机,看击杀特效就能看得不亦说乎。真陪朋友玩联机时,感觉只是还好。
不过既然他们来了,就陪他们玩玩吧。舍友也不是一开始就玩这游戏的。去年游戏发售了有段时间,舍友才被那些人拉入坑的。要不是他们,舍友还不一定知道《远东战场》这么好玩的游戏呢。
结果没想到,第二章的多人模式,相比第一章来说,似乎有了全方位的提升。玩家的定位更加明确,职责清晰,对合作的乐趣挖掘得更深了。
武器熟练度的设置更是神来之笔,更进一步地确定了各自的定位,四个人真的成为了一个集体。
这个集体中,也有竞争的。熟练度达到一定数量,再等眼前的主线打完,就可以到训练场去升级。另外三个都拿了“良好”、“优秀”品阶的技能,舍友到是拿了“卓越”品阶的技能。顿时,舍友就有点得意之色了。
金发青年看那四人大喝小叫地玩多人模式,真的有点心痒了。游戏如果仅仅是游戏的话,意思确实不大。可要是游戏能成为与朋友游乐的平台,那就都不同了。
就好像篮球。单纯一个球放在那里,拍拍也就没意思了。可要是和别人一起玩,互相竞争、互相配合,那么篮球还只是个球么?
金发青年赶紧出门,去买《远东战场》第二章。起码接下来不至于坐在旁边干看了。
买了游戏,和朋友一起玩了,他又总觉得少了开头是个遗憾,于是就看随盒附送的背景介绍书。看完以后,又觉得还是不完整,于是借舍友的书去啃……
金发青年自己都为自己感觉惊奇,他居然会为一款中国人做的游戏、一款门槛高得要看书才能明白前因后果的游戏,投入这么多精力。
看完书后,再玩游戏,体验果然更高一层。连游戏中npc的对话,他都能琢摩出许多的深意。
金发青年不禁叹气。他也和舍友一样,开始迷上那家中国公司了。
啃完资料,他不仅知道了前因,还明白了后果。第二章已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很快战争就会结束。这个时候,他反而希望《远东战场》三部曲能完美收官,在第三章也就是最终作中,主角能有个好的结局。
如果这时那中国公司从善如流地改用欧战背景,不再做第三章了……那金发青年第一个不答应。
……
类似情况,在全美各地都在发生。不少玩家们玩过了试玩,觉得已经看到了新增的击杀特效了,不太感兴趣,所以没有去买首发。
可游戏中的多人模式实在太厉害了。那些在第一章时就认同了青瓷科技的玩家,去买了首发,发现多人模式很好玩后,于是化身为推销员,拉身边的朋友入坑,一同去玩那游戏。
第二百八十章国内销量
接着入坑的不少玩家,也产生去了解前因后果的想法。主动去寻找资料去看,以期能更加投入那个游戏。
与此同时。
写了本《四亿人的八年》的女作者张纯如,正准备在洛杉矶开签售会。
她以前也写过很多有关日本侵略的书籍,但都卖的却不怎么好。更雪上加霜的是,每本书发售时,她都会受到大量的骚扰。死亡威胁,下流电话,监听,辱骂,不一而足。
张纯如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面对这样的手段,她好几次差点崩溃。毕竟她是华裔,美国出身,中国不可能给她提供任何帮助。她以一己之力,又无法吸引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反而被不知多少日本右翼团体围攻。
就在她茫然之时。去年,一款来自中国的抗日游戏意料之外地在美国大卖,重新唤起了她的信心。让她开始动笔写这本抗日编年史。
她的出版商也想借《远东战场》大卖的东风,签约十分顺利,稿酬也很丰厚。但真正让张纯如开心的,是这段时间的签售会。有无数读者前来听她演讲,并且购买她苦心写作的书籍。
马上要开始洛杉矶的签收会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可编辑却过来告诉她,说要延迟一会,而且签售时间可能缩短。
张纯如去看了看已经到场的人。那款抗日游戏已经上市了,来者数量增加许多。白人、黑人、亚洲人……不再只有华裔想要知道那场战争。整个美国社会,都因为那中国公司做的游戏,开始关注了那段历史。
如此盛景可难得一见。她说:“我们还是赶快开始吧,别让读者等太久了。”
编辑却说:“刚才有日裔团体到场了,正在和我们谈判。等谈好了,再开始签售吧。不然他们会捣乱的。”
张纯如自己就被他们弄得不堪其扰,听他们还要来打搅签售会,顿时怒了:“他们的要求是什么?”
编辑劝说:“你放心,他们是不可能停止签售的。他们也知道这点,所以要求将签售会时间缩短一个小时。我们希望缩短半小时。所以正在谈判。”
“缩短?这怎么行?”张纯如彻底怒了。一场签售总共才两个小时。缩短一分钟都不行!
“我们正在找一个合理的妥协方法,最终让双方都能接受。”编辑是认同缩短时间的。两害取其轻,权衡后总要作出让步。
“缩短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就开始演讲。”张纯如被彻底激怒了,不顾编辑的拦阻。就冲上了讲台。开始向所有来客介绍《四亿人的八年》这本书。
前几次签售让她知道了。这些读者不是来看这本书的,而是想通过这本书,了解那款抗日游戏。既然如此。她先去接触了那款游戏,然后有意无意地把那游戏和书籍联系在一起。
这正好是来买书的读者要听的。无数人聚精会神,听得目不转睛。
张纯如叹气,这样的场面,她过去都不敢想。那中国同胞做的游戏,竟有如此大的威力?
突然,只听会场中传出一声含着浓浓日本口音的英文大喝:“骗子!”
顿时叫喊的人那边炸开了锅,好多亚裔男男女女在那里手舞足蹈,翻来覆去地说张纯如是xx,她写的书是xx,正式发售的抗日游戏也是xx。
这种手段,张纯如经历了好几次。在她出第一本书做签售时,就被日裔团体这样捣乱过。那时只有出版社的员工帮忙,读者们陆续离开。
张纯如以为这次也是这样势单力薄呢,她不想在读者面前示弱,刚要开口还击,就听一白人男子怒喝道:“闭嘴!出去!”
到这里来的人,都是认同了《远东战场》的背景,想要更深入了解游戏的玩家。正听得热闹。起码明白了,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间,发生了多少场大大小小的战斗。经历了那么多,难怪到了第二章主角会变了个摸样呢。
听得更入神,居然有人跑出来捣乱,烦不烦啊!
顿时,那“闭嘴!出去!”的喊声响成了一片,有的是起哄,有的是真想继续听张纯如的演讲。反正声浪震天,把那十几个日裔发出的声音都压下去了。
那日裔团体的好几个人,把嗓子都喊哑了,结果声音居然愣是发不出去,愣了半天,在一片起哄声中,只好面红耳赤地走了。
张纯如感动无比,她知道,这是因为那款游戏的缘故,所以才会让这些人接受那段历史。她虽然不玩游戏,但也希望母国的那家公司,能继续做出好的游戏。最好能让更多人认识到那段历史。
……
《远东战场》第二章在欧美地区,前三天的销量就超过了百万。最终首周销量,也许能过两百万。
网上除了真正恶意的辱骂,对背景的抱怨已经很少了。玩家们玩到了游戏,惊奇不已。单机游戏很好玩,多人模式更好玩!
至于游戏中唯一的“瑕疵”,不少人转变了态度,或者说认了命。既然那中国公司不愿意迎合玩家,那就只好由玩家去了解那游戏的背景了。有的只是看了看随盒附送的说明书,有的则下了苦功,去看书专研。
和那金发青年一样,这些人反而不希望青瓷科技现在换题材了。毕竟为了这个系列付出了那么多学习成本,总要看到最终结尾才能安心。
他们转变了态度,再看到建议青瓷科技换题材的声音,立刻就忘了几天之前自己也做此看法,冲上去就反驳。一来二去,这里就吵起来了。
不止为这个吵。而且还自发地和日裔团体吵。日裔团体视《远东战场》为肉中之刺,喷得难听至极。别的玩家在没玩到游戏之前,只是当笑话看。可现在玩到了,还很喜欢玩,然后冒出一帮人说那游戏是xx,那玩xx的玩家是什么?
顿时这一部分也吵翻天了。
还有吵的呢。好多欧洲玩家优越感爆棚,说破天也不想玩这游戏。看着美国人在那里讨论中国的抗日战争时,忍不住就嘴贱,阴测测地酸一句。这谁忍得住?顿时这帮人又吵了。
这些奇景,当然会被中国玩家当成笑话看。
王不负就在一家网吧里上网。今天他和柳霓花、夏瓷出来逛街……瓷瓷乖得要命,可大魔王就烦死人了,各种买衣服买鞋子买包,王不负没耐心陪着,随便找了家网吧上网,等她们逛完再会和。
他没打游戏,而是上网看各种来自欧美论坛的战贴。看人吵架是最最喜闻乐见的事情了,从《我的抗日》第一章开始,这都快成保留节目。这次的战点可比以前还多,令人目不暇接。
有美国人和日裔的骂战。有美国人和欧洲人关于接受他国文化的辩论。有玩游戏和不玩游戏之间的争执。有希望玩第三章的和希望玩欧洲战场的对决。看点十足。
这些贴子都没什么抖机灵的小句子,全是各种人在那里抬杠。看起来却比糗百、暴漫那些好笑多了,王不负嘿嘿直乐。
他现在心情轻松,就算在海外还有不少骂声,他也不在乎。中国人做的游戏,不可能让所有外国人都感觉满意的。
王不负很坚持地认为,欧美市场再肥美,也只是甜点。当做正餐吃,很快就会营养不良。所以他的主要注意力,一直都在国内。
相比在海外的表现,《我的抗日》第二章在国内的势头更好。网上全是一边倒的赞誉之声。实实在在的销量更是漂亮,在大年初三就超过了千万。
到了春节最后一天,根据在公司值班的员工报告,销量已经达到了一千五百万。
王不负做小游戏的效果,在这时终于体现出来了。无数走上社会的70后们,通过小游戏,接触到了电脑游戏。他们春节放假在家无所事事,于是用自己的电脑或者去网吧,和朋友一起玩《我的抗日》第二章。
不要看这个销量才刚刚和《狂潮》持平,就觉得这个销量没什么稀奇。事实上,由于《狂潮》是一号一卖的游戏,真实的玩家总量起码要砍一半。以《我的抗日》第二章的玩家数量算,已经超过《狂潮》两倍了。
真正的盛况,从这个网吧就能看出来。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现实好友,在那里打《我的抗日》第二章。现实距离近,用嗓子就能沟通战术,执行力极强,乐趣也更多。
不过吵倒是吵死了。只听到处都是“没子弹啦,有子弹的给点”、“一起冲下去,我们刀枪不入,我们刀枪不入”、“我靠别浪费炮弹啊,才炸死五个”……
这些玩家们的喊声,才是第二章中能卖那么多钱的真正奥秘所在。网吧时代的电脑硬件、网速都不如以后,看似不利于游戏的发展。但事分两面,关键是找到合适时代的产品。
大多数玩家只能去网吧玩游戏,他们更加聚集,合作也更方便。
通过《我的抗日》第一章的试水,第二章切实地在各方面贴合了这个时代的环境。
关键点就在于互动。就好像最开始踢足球的人,可不会想到“香蕉球”、“433”这些东西。对于玩家们怎么互相合作去玩《我的抗日》,王不负也无法事先规划。但很明显,玩家们认同这个平台,并且愿意把现实中的友情带入游戏中,和朋友一同进行游戏。
销量就是明证。
ps:早起求票……嘿嘿。
第二百八十一章联合研发引擎
这个时候,王不负的电话响起来。柳霓花带着瓷瓷逛完了,喊王不负去和她们会和。于是王不负就去下机。
网吧老板直勾勾地看着王不负发愣,刚才这位来上机他就留意了,太面熟了。可那人会来网吧上网?
老板低声道:“兄弟,你是不是王不负啊?”
“嗯。”王不负点头。
“真的?”那老板立刻激动起来,犯了半天傻,从身后柜子上拿了两瓶椰汁给王不负,“送你的!太感谢你了!”
王不负以为这老板是因为《我的抗日》第二章上市赚了钱,才感谢的。所以笑着问:“卖游戏币赚不少吧?”
“是赚了不少。但我是因为这个谢你的!”老板指着墙上贴着的一张海报说。
那是青瓷助学计划的海报。海报上,印着盖了一半的校舍,好多孩子们正目光期盼地看着,等待新校舍的建成。
所有向青瓷助学计划捐款的网吧,都会得到专门制作的海报,一式两份。这张就是送给“盘龙网吧”的,上面有盘龙网吧的捐款量。
来自盘龙网吧的捐款,居然高达一万九千多!
海报是春节前快递来的。老板拿到手后,只觉得比拿到锦旗还要舒坦。立刻拿去挂在墙外墙内,时不时地看一眼。
因为太显眼了,外头走过路过的人都会看到。老板明显看得出来,那些人的眼神变得不同了!
“我知道这样说有点矫情。但我真的很感谢你,给了我一个这么露脸的机会!”老板说道。
“大家一起做点好事;没什么。你这么支持青瓷科技,应该是我感谢你才对。”王不负说。一万九千的善款啊,也许这不是这老板独自出的数字,还有来自募捐的部分。但也不是小钱了,老板却拿了出来,给了青瓷助学计划!
说实在的,王不负也很感动。就是有这些连面都没见过的人在后面支持,他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一码归一码,他还是坚持要给上网钱。可那老板死活不收。还非要王不负拿两罐椰汁走。
那老板在社会上混得久,王不负始终给不出去上网钱,那两罐椰汁死活脱不了手。最后钱还是没给,椰汁也拿着了。
临走那老板还说呢:“再有新的助学计划。你也告诉我啊!”
王不负挠挠头。募捐的推送不是这样按着人发的……不过他一时也解释不通。就先答应了。
然后他拿着椰汁去找夏瓷和柳霓花,把两罐椰汁给她们喝。
王不负自己不常喝饮料,家里也不准备。夏瓷虽然从没提过什么要求。但到底还是小孩子,喜欢这种甜甜的东西。她笑眯眯地把黑黑的小罐子打开,很珍惜地抿了口。
然后就见她好像被甜得快融化一样,闭上眼睛尝着滋味。
看她样子,王不负有些自责了,问道:“瓷瓷,你原来喜欢喝椰汁?怎么从来不说呢,我过两天给你买一箱放家里。”
“她小时候很喜欢喝,可能很久没喝到了。”柳霓花说着,提醒夏瓷:“慢慢喝,凉的东西小心喝了肚子疼。”
两个对夏瓷都很重要的人在旁边,夏瓷幸福得要命,都不知道先回答谁了。干脆笑着不说话,小口喝椰汁。凉的东西不怕,她先在嘴里捂热,再咽下去。要是这样还肚子疼的话,就让守护灵揉揉。
……
到了王不负的岁数,春节的意义不是很大了。也就是可以心安理得地休息的七天而已。
刚过完年,王不负这里就热闹起来了。各地的媒体络绎不绝,想要采访王不负。不止国内媒体,国外大型媒体也希望能给王不负做专访,了解这家中国公司是怎么把游戏做得那么好的。
王不负其实没什么窍诀,就是对游戏看得更清而已。有什么可做专访的?所以一概婉拒。
倒是有不少国内游戏厂商在看到了《我的抗日》的销量后,前来询问游戏盒的合作方式。绝大多数以小公司为主,公司名都很陌生,王不负没有听说过。
青瓷科技出现后,深度挖掘了中国的游戏市场,自然会引起大量资金的注意。这其中肯定有好有坏,可能很多骗钱的项目会出现,也可能会出现很多良心满满的游戏制作人。
他们没有办法使用“试音管”的政策,只能走传统审查渠道,在题材的选择上相对保守些。
“试音管”可不是谁都能进的。必须要有相当的实力,并且能作为输出价值观的武器。武器就是双刃剑,不可能轻易放开。到目前为止,也只面向青瓷科技一家而已。
像是最近刚刚报上去的《我的抗日》第三章策划案,就让首都那边开了好几个会。主要研究的地方,就是主角将在第三章中加入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身在在孙立人的指挥下。而孙立人又打过内战,因此比较难办。
要是别的公司想要做这种敏感题材,不要问,报上去就直接驳回了。
王不负知道现在做游戏有多难,对寻求游戏盒渠道的小公司们,先不关上大门,但是准入制度则严格把控。想要使用游戏盒的渠道,必须要经过青瓷科技的游戏性检查。
检查团队由孙一峰来带。由他负责把游戏打通关,给出全面的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还在王不负手上,王不负打算每一款游戏都玩个半小时,要是孙一峰极力推荐,就多玩阵子。
他站在玩家角度,不希望任何一个黑心商人骗到钱,也不希望任何一个有良心的国内游戏制作人受到伤害。
不过他的主职可不是玩游戏。他接下来要亲自带个团队,做《绝色江( 重生大玩家 http://www.xlawen.org/kan/1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