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辣文小说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第 1 部分阅读

第 1 部分阅读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少年时代(1)?

    乔冠华,笔名乔木、于怀、于潮,1913年3月8日(农历二月廿一日)出生。《中国人名大词典 (当代人物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等书说他是江苏盐城人,其实他的出生 地是在建湖县的东乔庄,现属庆丰乡福初村。改革开放以后,盐城地区改为地级市,建湖县隶属于盐城市,因而现在说乔冠华是盐城人,也无可 厚非。   乔冠华的家庭是一个略有资产的地主,他的祖父没有文化,因为不识字,曾被当地一个秀才作弄过,因此下决心要让儿孙辈读书学习、断文识字。他的父亲名叫乔守恒,是当地的 一个开明绅士,从小就上私塾,读过不少诗书,只是每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乔冠华的叔父乔守清的遭遇与乃兄相去不远。因而乔冠华的父亲和叔父决意要在子侄辈中培养一个人才“ 光宗耀祖”。乔守清没有子嗣,所以倾力相助侄子乔冠华三兄弟上学读书。   乔冠华的父亲乔守恒前后娶过两个妻子,前妻刘氏是乔冠华的生母,生育了三男七女共十 个孩子,冠华是最小的一个,他3岁时丧母。父亲又续弦,继母生了一男两女,这样,乔家 成为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当时,家里大概有两三百亩地,都是分给佃户种的 ,收成一半归乔家,一半归佃户。由于人口众多,乔守恒还曾教些私塾维持生活并供三个儿 子上学。   在乔冠华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相当开明、宽容厚道的好人。他曾说过:“我父亲是个有文 化、知书达理的人,从小念过书、上过私塾,写一手好字,画一笔好画,也能做几句旧诗。 他 在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是属于那种较开明的人。不像我的叔父属于那种强调礼法,一副死板的 孔夫子派头。父亲虽然也很严厉,但毕竟有相当开明的一面。我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 给我的印象很深,他喜欢画中国画,喜欢自己做诗,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的教养、教育是 很有影响的。”“父亲没有娶后妈以前,我跟我父亲的关系很好,睡都跟他睡在一起,小孩 嘛!”  乔冠华:《口述自传》,见乔冠华、章含之:《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 122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乔冠华自小聪慧过人,活泼伶俐,十分讨人喜爱。他常常跟着父亲背古诗、学吹萧。说起吹 萧,至今在当地乡亲们当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乔家旁边有一条把村子一分为二、横贯 东西的小河,河宽不过二三十米,河上架着一座木栏杆的小桥,名叫“启明桥”。桥的栏 杆雕刻精细,在乔冠华看来称得上一件艺术品,所以他十分钟爱。他外出读书后,每年暑假 回 家,总爱在夏日夜晚,邀集村里青少年聚此桥上,吹萧弄笙,欢歌笑语,尽情而散。老人们 说他的萧声在村里是有名的。打小乔冠华就和四邻小朋友在桥上玩耍,有时高兴起来,索性 跳进河中游泳嬉水。   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也是短暂的。乔冠华6岁时,父亲让他进私塾开蒙。老师就是叔 父乔守清, “所谓学生就是我们这一家和我叔父一家的孩子们”(乔冠华语)。开学第一天, 乔守清让乔冠华在纸牌位面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上面写着“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灵位。 然后再拜师,老师给他一本《三字经》,这是当时儿童的启蒙读物。   放学回家以后,姐姐就问:“你今天上学了,老师给你起了名字没有?”   “起了,叫大成子。”小冠华很调皮,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灵位得了灵感。   姐姐声色俱厉:“你胡说八道,这是孔夫子的名字。”   小冠华瞧姐姐认真起来,忙赔不是。   冠华小时候虽然非常淘气,但又非常用功读书。老师教一天的功课,他不到一个钟头便背 熟了,然后背着老师溜出去玩。有时捉蜻蜓,有时挖贝壳;有时窜到草丛,有时奔向湖边, 能玩什么,就玩什么。有几次被乔守清发现,因为他是没有亲娘的孩子,舍不得打他(照乔 守清的习惯,动辄罚跪念书,或者用戒尺打手心),便想出办法开导小冠华。   一天乔守清领着小冠华在门前散步,他问乔冠华:“檐前台阶石上的凹坑怎么来的?”   “雨水淋的。”小冠华不加思索地回答。   乔守清让小冠华舀来一碗水,叫他滴在台阶石较平整的地方,一碗水全滴净了,再舀一碗又 滴净了,石上不见任何痕迹。乔守清又发问:   “石上淋了水,为何不见凹坑?”   小冠华稍作沉思,连忙说:“那是雨水淋了多年,石上才淋出凹坑来的呀!”   乔守清点了点头,说道:“是呀!水滴石穿全靠功夫深,你读书不肯下功夫,这可不行啊!”  曹俊杰:《中国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传略》,第180~18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 6年1月第1版。   在乔守清的因势利导下,乔冠华明白了道理,渐渐地端正了学风,读书更加刻苦,也不怎么 贪玩了。  他每天总要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然后再去玩。从此以后,小冠华极少受到老师 的责备。有一次,乔冠华的父亲要他写诗,说说自己的志向,他在诗中写了这么一句:“天 下文章李杜乔”。父亲看了批评他狂妄,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和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 杜甫相提并论,可他内心却认为这小孩从小有抱负,将来肯定会有出息。   小冠华与父亲相处很好,不时得到浓浓的父爱。有时小冠华念书念到不解之处,竟爬上父亲 的双膝,坐在那里悠然自得地问这问那,有时问得父亲一时语塞,不得不在小冠华的脑门上 轻轻碰一下:“这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语气之中,含有宠嗔的口吻。   乔守恒高兴的时候,常把小冠华叫到身边,亲自给他讲解诗词书画,并让他背诵名诗名句。 其时他虽然对古诗不甚其解,但凭着聪明与记忆,能够流利地背诵五六十首诗歌。待到以 后爱上国文课时,他已能够将几百首古诗记熟,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白居易、苏东 坡、欧阳修、陆游、秦观等诗人的千古名篇,他都能脱口成诵。在后来他漫长的外交生涯中 ,乔冠华在与欧美人士谈判时,经常引用数句古诗,既贴切又含蓄,让仅有两百年历史的美 国人只得静静聆听,记录下来,会谈之后再查阅出处,以便了解乔冠华所引的诗词中是否包 含什么政治或外交上的意图。 &nbsp&nbsp

    少年时代(2)?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乔冠华已经10岁了。关心儿子成长的乔守恒心想,小冠华的四年私塾也 该毕业了(其实私塾是无所谓毕业不毕业的)。于是他取出积蓄让小冠华上高小,10岁以前读 的那几年书就算是初小。   当时,乡村没有正规学校。乔守恒把乔冠华和他的几个哥哥一起送到盐城去上新式的高等小 学。这是一所位于城里东辕门的第二高等小学,这在当地是办得很好的一所学校。   乔冠华的二哥乔冠鳌当时正在这所小学就读,所以他也进了这个学校。他和二哥都住在学校 的 宿舍里,过着集体生活。因为他第一次从乡下出来,年纪尚小,人生地疏,生活上也不能自 理,闹出了许多笑话。多亏有了他二哥的照应,洗衣、晒被全是二哥替他做。不过,他后来 慢慢适应了住读生活,从中得了不少的好处。   乔冠华读小学的时候,学校里已经开始教些新的东西,他接触的面也广了。在这里,他第一 次读到了乡土历史、地理,除了上传统的国文课之外,还上算术、美术课等。小学的语文教 师张持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于这些,乔冠华觉得很新鲜,比在私塾里读的书更加 有兴趣,学习成绩总在班上名列前茅。因而,乔冠华多方受到校方 的表扬,他也为此颇为得意。   但是,乔冠华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孩子,他虽然读书很好,却十分调皮。在家里的时候常做 些“荒唐”的事情。他三姐夫人品不好,小冠华非常讨厌他。一次早上,小冠华捉到一条蛇 ,把它打死,藏在身后,见到三姐夫就说:“三姐夫,你好哇?”   “吃饭了吗?”   “吃过了”   正说得高兴时,小冠华突然把死蛇拿出来,伸到三姐夫脸上,差点把他吓了个半死。三姐夫 气喘未定,心有余悸地马上跑到父亲那里告状。   父亲非常生气,“这还了得,一定要好好管教管教。”   说完,乔守恒就用绳子把小冠华捆吊起来,然后用鞋底打他的屁股,小冠华哇哇大哭。   哭声惊动了全家人,姐姐们跑来,跪劝父亲不要这样,放了弟弟。父亲说不行,非要揍不 可,这样下去可不行。   姐姐们都恸哭起来,想起妈妈来了。要是妈妈在的话就不会这样,妈妈不在没人管,小孩 子才调皮,应该原谅他,讲到这里,全家大小都哭了。他父亲就说算了、算了,才把小冠华 放了。   其实,乔守恒是很疼爱乔冠华的。他家虽是中等地主,但苏北地贫,要凑那么多钱供他上学 ,一直到清华毕业,又送他去日本留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举个例子,有次小冠华生了一场大病,手脚都冷了,几乎死去。村上一个会扎针的本家老妈 妈用长长的针给他扎在心窝上,乔冠华一口气才缓上来。父亲疼小冠华是没娘的孩子,在他 大病之后,亲自跑到镇上买回几个苹果。苹果在彼时彼地可算是希罕物,乡下孩子从来没有尝过苹 果的味道,小冠华怀里揣着那几个比海棠稍大一点的苹果,左瞧瞧右闻闻,甚至放在枕头边 闻它的香味,就是舍不得把苹果吃掉。   晚年,乔冠华回忆家庭出身、童年生活,笔下不无无奈和苦涩:“苏北的一个地主在生 活上不如上海的一个小贩,那个是很落后的,当然有几种情况。你不要看有些地主穿得很旧 ,吃得简单,用得很破,但他有存钱。而我们家的情况,日常生活比较简单。确确实实小时 候没有吃过苹果。……可以想见,实际上像我们家这样的地主,生活水平并不高,饿肚子是 不可能的。在那么多佃户里,地主家还可以有点文化,有点钱去念书,能够不挨冻,有时候 过年过节还能够吃点好的。所谓好的就是杀只鸡,养猪的人家就杀只猪,或者是到街上去买 点肉,就是很盛大的了。平时吃得很一般,一天三餐,粗茶淡饭。我相信其他地方可能也差 不多,但例外是有的。”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 第124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小冠华对“革命”已产生些许朦胧的意识。那时已是辛亥革命爆发之 后,尽管小冠华对此毫无所知,有时他的四姐、五姐给他唱一些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他听 着听着,也会跟着哼哼了,过后不久就忘了。但小冠华对两位姐姐讲的“革命”一词印象却 极深,一直缠着两个姐姐,要她们给他讲什么叫革命,两个姐姐讲不清楚。小冠华很失望, 说了一句:“以后我自己去弄清楚。”这或许是乔冠华长大后追求真理、投身革命 的原因之一吧。   还有一件事,小冠华爱得很深的四姐出嫁后遭难的经历使他终身难忘。四姐奉父亲和继母之 命,嫁给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儿子不争气,整天胡闹,加之夫妇俩未生儿子,四姐夫对 四姐经常拳脚相加。四姐整天泪流满面,在他丈夫娶了小老婆后,不久抑郁而终。每当四 姐向他诉说这些不幸的事情时,小冠华张着嘴,睁着双眼,仔细地听四姐的诉说,幼小的 心灵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创伤。   小冠华的继母来到家里之后,对小冠华和他的兄姊并不苛刻,相反还尽力呵护照顾。这位出 身农村的可怜妇女在乔家小心翼翼,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后来小冠华得知,她嫁给乔家当 继母并非自愿,而是由于自己的家庭太穷的缘故。小冠华对这件事想了好久好久。

    三度开除(1)?

    1925年,乔冠华顺利地从盐城第二高等小学毕业,考入了也是在盐城的由美国教会办 的一家中学……淮美中学。

    这所学校在苏北一带很出名,它属于美国南长老会江北教区,校长詹姆斯(一说苏密夫)、教 父帕秀生,都是美国人。学校有的教师来自上海、杭州,带来了新的信息。学校里有些新 事物也使学生开了眼界。如乔冠华念高小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自行车,而中学的老师,骑 着自行车在操场上转来转去,令他们十分羡慕。

    这时正值北伐革命风起云涌。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争取民主自由的进步思 想,广泛深入中国广大民众,特别是知识阶层。乔冠华所在的淮美中学有中共地下党组织, 学生会里有不少学生是地下党成员。党的外围组织是读书会,经常组织师生阅读进步书刊。 活跃的乔冠华深受影响,积极参加读书会的各种活动。他和进步师生一起参加革命的活动 ,上街游行,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除军阀》这首歌曲就是在这时传唱 的。乔冠华和学校里的大部分同学还参加了反对美国校长的活动,强烈要求取消《圣经》这门 必修课。这场风潮闹得轰轰烈烈,乔冠华等进步学生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反对由帝国主义分 子把持学校,提出驱逐洋校长的口号,要求中国的学校要由中国人来办。 这场风 潮持续个把月,后来,国民政府下令,开除所有带头闹风潮的学生。乔冠华是当时闹风潮的 积极分子,学校毫不犹豫地将他以及他哥哥乔冠鳌、乔冠春等激进分子开除了。

    ……这是乔冠华第一次被开除。

    于是,乔冠华转入家乡的亭湖中学去念书。其时校长是宋武真。而这所亭湖中学便是由他父 亲宋泽夫创办的,宋泽夫是清光绪年间的秀才,思想进步,很早就成为国民党的早期党 员,并出任过国民党盐城县支部长。他的儿子宋武真继承父业,从事教育工作。宋武真是北 京大学毕业生,参加过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思想也比较激进。他回家乡当校长,带回了 许多新思想,什么《新青年》啦,李大钊、陈独秀、郭沫若啊,乔冠华都是在这个学校里知 道的。在那里乔冠华还开始阅读鲁迅等人的作品,加上两个哥哥都属思想进步的青年,对他 有直接影响。乔冠华体会到,接触新文化、接受新思想,在亭湖中学的这一段经历,对他的 人生非常重要。

    尽管当时亭湖中学比较进步,但办学还是旧的一套,特别是校长宋武真十分专横。学生们对 一位姓张的历史教员的课不满,因为他上课老是照本宣科,听来味同嚼蜡, 所以提出更换教师的要求。可是宋武真不答应。双方僵持不下,乔冠华和他的二哥乔冠鳌都 是学生会成员,他们和负责人一同商量,决定罢课三天,以示抗议。结果宋武真纠集县教育 局,强令学生复课,并开除了为首的几个学生。乔冠华和乔冠鳌当然不能幸免,而他的二哥 是初三应届毕业生,遭到了校方扣发毕业文凭的处罚。

    ……这是乔冠华第二次被开除。

    值得一提的是,乔冠华在亭湖中学的一年当中,学习成绩突出,在同学中威望颇高,大家推 举他出任学生刊物《强报》的主笔,发刊辞是由他写的。《强报》一连出了好几期,内容主 要是破除迷信、反对神权和封建习惯。乔冠华的文章说理性强,很有气势,时常有“鬼神不 可信,迷信太愚蠢。国家太孱弱,列强动脑筋”诸如此类的警句。

    乔冠华思想倾向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当时盐城的中共地下党领导进步群众积 极筹备欢迎北伐军,抵制军阀孙传芳部队从盐城过境。1926年6月,北伐军开赴阜宁,群情 激昂,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盐阜地区的革命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同封建顽固势力展开 了殊死的较量。乔冠华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起上街游行。他们还捣毁 了城隍庙中的泥塑菩萨,占庙宇为校舍。这一行动导致了当地顽固派的大肆反扑,制造了震 惊盐阜地区的火烧城隍庙事件。由于学生们坚守城隍庙,拒不撤出,反动势力竟然放火焚烧 了城隍庙,当场烧死一名学生,多名受伤。这一事件,激起了广大进步知识青年的义愤。乔冠华接连参加这些进步活动,在不到二年的时间里,先后被两所中学开除。

    三度开除(2)?

    乔冠华两次被学校开除回家,父亲很生气,关照他不要出门,好好自学。   春节快到了,东乔庄外出上学的学生都回家度寒假。乔冠华秘密召集村里一二十个学生聚会 ,成立“奋斗社”,号召大家在村子里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乔冠华为奋斗社写了题为《洋鬼子已在叩门》的宣言,语气激昂,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号 召乡村的劳动大众赶快觉醒。他在宣言中,引用了晚清诗人陈玉澍的《戏题寺壁》的诗句: 愚者藐不畏,焚香拜土偶。   高堂无甘旨,丛祠有肴酒。   设遇塑像人,大言出吾手。   尔拜木居士,先向吾稽首。   众人聆此言,恍然应却走!  接着,乔冠华笔锋一转:事实难道不正是如此吗?人世间一切泥塑木雕的偶像,都是工匠制 作的,向神佛磕头,不过是向工匠磕头罢了。他还在宣言中嘲笑了人们给死人烧纸的陋习, 中肯地指出:“东汉始有纸,纸乃蔡侯作,何以无纸时,不闻鬼穷饿?”在这篇宣言的最后 ,乔冠华饱含激|情地大事疾呼:“同胞们,快觉醒吧!”   奋斗社的青年在乔冠华的鼓动下,决定采取两项行动:一是砸土地庙,不让村民们拜神求佛 ;二是出墙报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他们选定在农历除夕之夜行动。   到了除夕这天夜晚,以乔冠华为首的奋斗社社员们悄悄在半夜时分赶到街上,用事先书写的 反封建标语,将各家贴的大红对联覆盖起来,同时又把宣传文章贴在乔氏宗祠的大门和墙上 。当时乔冠华只有15岁,而他的侄子乔宗秀比他仅小一岁,当时也参与了这些活动。数十年 过去了,乔宗秀对此仍记忆犹新。他说,大年初一清早,东乔庄的惯例是由族长带领,先去 祠堂 拜谒祖宗,可是万没想到家家户户开门一看,先看见的是一张张书写革命口号的白纸,长者 们气急败坏,妇女们惊惶失措。大家觉得非常倒霉,生怕得罪了祖宗神明,将大祸临头。得 知是乔冠华领头干的,纷纷要求严惩乔冠华等“肇事者”。由于乔冠华与奋斗社社员的坚持 斗争,他们并未受到惩处,神明也并未因此降下什么灾难。  这次行动,轰动了东乔庄全村, 还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从那以后虽然烧香叩头、求神拜佛的风气并未杜绝,但比从前却 还真是少了许多。村中未外出读书的青年也从中有所觉醒。   不久之后,乔冠华又带领二十多名青年学生展开新一轮行动。他们先去村里的土地庙,把庙 里供奉的土地爷神像、香炉、烛台砸了个稀巴烂,统统抛入河中。他们不仅砸了本村的土地 庙,还顺势而上,一路高歌奋进,直捣湖垛镇(今建湖县城),把沿途的十几座土地庙全部砸 光。乔冠华提出“不靠神明土地爷,全靠自己去奋斗”的响亮口号。东乔庄的老人回忆起当 年去湖垛镇沿途中有个张王庄,本来就与东乔庄结下了宿怨。乔冠华带领一群青年砸了张王 庄的土地庙后,该村庄纠集了一帮壮年,手持棍棒,准备在乔冠华他们归途路经张王庄时 拦 截痛打。幸而,当乔冠华等人回程时看到天色已晚,临时改乘小船从水路回村,否则难免一 场皮肉之苦……   这些事情发生后,左邻右村的乡亲们纷纷找乔冠华父亲告状,这使乔守恒很恼火,一气之下 决定不让儿子再继续上学,要他到镇上的一家店铺去当学徒。乔冠华坚决不从,先是恳求父 亲,还是得不到宽恕,最后把自己反锁在家里的磨房内,绝食以示抗议。只要父亲不答应 他继续上学的要求,就不出来吃饭。乔冠华说,那次绝食半真半假,因为他侄子乔宗秀每天 从磨房后面悄悄地送进干粮和饮水,使他不至挨饿。他的几个哥哥、姐姐都来劝父亲,没有 用 。两天后,父亲听不见声响,便打开磨房门,发现乔冠华已经略显憔悴,后来在叔叔乔守清 的调停下,才使父亲收回成命,同意送乔冠华至淮阴的淮安中学读书。   淮安中学教学设施上乘,教师人才济济,在当地是不错的中学。再加上乔冠华有位舅舅当时 正在淮阴县政府做事,他父亲希望舅舅能够对乔冠华严加管束。   乔冠华到了淮阴,自作主张跳级插班进入淮安中学高一年级。经过入学考试,分数及格了, 他便开始读高一。在这所学校,乔冠华如鱼得水,饱览各种读物,眼界又开阔不少。他第一 次读到外国名作家巴尔扎克、雨果、左拉、托尔斯泰、高尔基、泰戈尔等人的作品,迷上了 郭沫若办的刊物《创造日》,他还订了几期。   在淮安中学,乔冠华读书用功,才华出众,又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会宣传部长。舅舅不时来 问问乔冠华,逢到过年过节,找他过去,吃顿饭。可是不久,乔冠华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又 闹起学潮来。当时淮安中学的校长叫王中慈,是个专制霸道的小官僚,在学校里对师生实 行家长式统治,终于引起大家的不满,于是学生们开始罢课示威,要求撤换校长。乔冠华担 任了学生会的宣传部长,这次学潮中的有关文字的东西都由他负责,他起草了反对校长专制 的 大字报、声明、宣言。结果,学校当局勾结县政府教育局出面镇压,把领头闹事的乔冠华等 十几个学生开除了。虽然他舅舅在县衙门当个小官,也无法挽回。   ……这是乔冠华第三次被开除。   怎么办呢?乔冠华有点感到走投无路了。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此时他忽然想起有个本家,叫 乔东凡,在中南中学当校长。于是,乔冠华便向舅舅讨了点盘缠,去南京找乔东凡。   这时是1929年初,中南中学教学质量很高,乔冠华自幼信心很强,去报考该校时,索性提出 跳班插高三最后一个学期,这是平时办不到的。但他的功课好,考试成绩优秀,当时有一位 同族叔父乔跃汉是中南的教师,帮他同校长商量,经测试最后同意他试读高三年级。这样, 乔冠华认认真真读完高三下半学期。在这半年之中,他没有闹事,他想,也不能再闹了,再 闹就砸锅了,高中不能毕业,也考不上大学了。前后算起来,乔冠华初中、高中一共只读了 三年,最后仍以优异成绩取得高中毕业文凭,其时,他才仅仅16岁。   在晚年回首青年时代的种种往事,乔冠华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在学校上学的时候 功课都是数一数二的。当时,我有一个名称,叫能说会道,谁都怕我。人家不敢和我争论事 情。真是可笑的青年时代,可爱的青年时代。”〖ZW(〗乔冠华:《口述自传》,见《 那随 风飘去的岁月》,第122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ZW)〗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到各 种影响的,乔冠华在青年时代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同时通过参与进步活动,更锻炼提高 了他的胆识和能力。

    水木清华(1)(图)?

    1929年夏天,乔冠华中学毕业后,准备报考大学。当时是到上海考的,就住在他的侄子 乔宗秀家里准备考试。说是备考,实际上乔冠华趁机读了不少课外书籍。当然虽说大革命已 经退潮,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还未最终确立,所以各种思潮很活跃,没有被当局统一起来。 乔冠华此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且相信马克思主义是能够救中国的真理。   照乔冠华聪颖的天资,应付大学考试足矣,所以他对应考的课程看得并不多。面对十里洋场的浮华喧闹,他丝毫不为心动,他不时地思考着祖国的将来,思考着自己的命运。他报考了 两所大学,一所是清华大学,另一所是武汉大学。考完了就等着发榜,出乎他的意料,结果 两所大学都给他发出了录取通知书。   经过一番比较权衡,乔冠华选择了位于北国的清华大学。儿子考上大学,作为父亲的乔守恒 自然十分高兴,他再三关照乔冠华:我们家上几代都是科举有功名的,家里男人都是闻名乡 里的秀才。只是到你祖父一代,因没文化而遭无赖的戏弄,到了我这一代受辛亥革命影响, 功名没有了,我也不再期待了。只是希望你寒窗苦读,完成高等教育。可是家里经济条件并 不宽裕,每年收的地租仅够维持生计。尽管乔冠华上的清华大学每月只需三块大洋的学膳费 ,父亲还是费了很大劲,想方设法凑足了数,让乔冠华带上。

    水木清华(2)?

    红瓦高楼翠柏里,歌声未绝书声起。   名园旧被白云封,翻借管弦除荆杞。   近邻荒园过人稀,瓦砾荆棘磷火飞。   此中独有欲仙境,俯仰苍茫夕阳照。   ……吴宓    ……   早起的少年危立在假山石上   红荷招展在他脚底,   旭日灿烂在他头上,   早起的少年对着新生的太阳,   如同对着他的严师,   背诵庄周屈子底鸿文,   背诵沙翁弥氏底巨制。   ……    ……闻一多    我感激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的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候,我走出图书馆 ,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 面而来。……    ……曹禺    以上是不同时代的清华校友对自己的母校……清华校园的由衷赞美和诗意吟诵,它们恰如其 分地描绘了这座“水木清华”名园的无限风光及其对陶冶和哺育英才的积极影响。   清华大学地处北京西北郊,原是清末一处皇家园林。清华大学具有九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它 的前身是二十世纪初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游美预备学校”。初建时名为 “清华国立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9月,清华开始设立大学部, 并创办国学研究院,从此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性大学过渡。1928年夏,学 校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迎来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   翌年,乔冠华北上考进这所心仪已久的高等学府,入校便受到著名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良好薰陶,他以此为鞭策,努力树立完整的人格,发愤学习,奋发图强。他 深情地说过:“我上清华那年只有十六岁,清华的四年是我后来一生道路的起点,那时候的 许多事是忘不了的。”转引自章含之:《风雨情》,第262~263页,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4年12月第1版。

    水木清华(3)?

    清华大学收费不高,比教会学校燕京大学少得多,只比北京大学略微多一点,在校学生 住宿、伙食条件不错,乔冠华每月只需花三元钱(三块大洋),就吃得很好,早餐有豆浆、油 条,有时还有个荷包蛋,稀饭则不限量。   当时考清华大学,不分专业,只分文、理两科,乔冠华报考的是文科。进了清华以后,马上 就面临选哪一个系的问题。第一年,乔冠华选择了中文系,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出于如 下的考虑:第一,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一向十分爱好;第二,中文系设置的必修课相对较少, 他可以有空余时间多看点各方面的书。   这时,清华中文系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名教授有陈寅恪、刘文典、杨振声、朱自清、杨树 达、黄节等,系主任先是五四时期写过白话小说《渔家》、《玉君》的作家杨振声,后是朱 自清。听了他们的课,乔冠华觉得眼界大开。中文系一年级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修养, 特别是写作训练,所以乔冠华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更进一步提高,文章写得精炼深邃 ,富含哲理。   在中文系,乔冠华与国文教师朱自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彼此很谈得来。他既佩服朱自清深 厚的学养,又深膺他的人格魅力。朱自清,1898年生,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早 年参加文学研究会,创作了《毁灭》等多部新诗。1925年来清华任教后,专攻散文 ,成为当时文坛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表现了较强的政治倾向性和正义感,意境清新幽 雅,语言简朴亲切。早在念中学的时候,乔冠华就读过不少朱自清的作品,其中像《背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名篇,乔冠华甚至能够背诵。朱自清散文朴实 近人 、委婉细致的风格,深深地感染着乔冠华。到了清华,他更愿意听朱自清的课,有时还就文 学写作、时政大事展开讨论,互为引援。   清华大学对教授们很优待,它靠着庚子退款的余额,在校园南园建造了教授住宅,薪金也很 优厚。工作到了一定时期,就由学校出钱让教授到国外去参观访问。这年,朱自清获得了公 费出国游历的机会,他利用11个月漫游了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 六国,考察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他在饱览异国风情的同时,也在同时思索人类 的文化发展。   朱自清从西欧考察归来,乔冠华与几位同学相约去看望恩师,并了解国外情况,因为外国毕 竟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特别像意大利这样的文明古国,在乔冠华心目中地位很高。他问朱 自清:   “威尼斯究竟是什么样子?”   “威尼斯嘛,当然很有名啊,不过你去了呢,你就会感觉到,也不过是一个寻常的城市,有 一点像我们的苏州吧,不是威尼斯美到高不可攀的地步。威尼斯有它的好处,我看苏州也有 苏州的好处。”朱自清语调舒缓地说道。   “听说西欧国家生活很富,”乔冠华又向朱自清打听,“那末,它们是否也有乞丐?”   “当然,外国也有乞丐。”朱自清侃侃而谈,他说:   “我到的这些国外,乞丐也分各色人等,有画丐、乐丐、话丐等等。警察禁止空手空口的乞 丐, 乞丐便都得变做艺人。若是无艺可卖,手里也得拿点东西,如火柴、皮鞋带之类。路角落里 常有男人或女人拿着这些东西默默站着,脸上大都是黯淡的。其实卖艺、卖物,大半也是幌 子;不过到底教人知道自尊些,不许不做事白讨钱。”这时,他停了一下,呷了口茶又道:    “只有瞎子,可以白讨钱。他们站着或坐着;胸前有时挂一面纸牌子,写着‘盲人’。又有 一种人,在乞丐非乞丐之间。有一回找不着一家杂耍场,请教路角上一个老者。他殷勤领着 走,一面说刚失业,没钱花,要我帮个忙儿。给了五个便士(约合中国三毛钱),算是酬劳, 他还争呢。其实只有二三百步路罢了。跟着走,诉苦,白讨钱的,只遇见一次;那里街灯很 暗,没有警察,路上人也少,我又是个外国人,他所以厚了脸皮,放了胆……他自然不是瞎 子。照区区的见解,外国也不是什么天堂啊!”   这番对话,乔冠华始终记在心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许多东西都化为过眼烟云,不过乔冠 华对此却记忆犹新,他说:“他(指朱自清)这番话当时对我的印象很深。因为,那时我们对 欧洲著名的建筑、著名的城市,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经他这么一说,我才看出,朱先生 确实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人。他不像有些人到了国外什么地方,就把那地方说得天花乱坠。这 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 》, 第133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朱自清表现的“非似媚 眼仰视外国,非以奴颜卑视自己”的态度,对乔冠华后来投身外交事业,不无裨益。  朱自清:《欧游杂记》,第180页,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5月第1版。     乔冠华的国文虽好,但是他的兴趣并不仅在文学。在清华的第一年中,他就了解文科各系的 情况,如果说中文系的必修课少,那末,清华的哲学系的必修课比中文系更少。所以为了能 够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马克思主义,1930年,乔冠华提出转系的申请,很快得到批准。   这样,乔冠华在清华的第二学年就从中文系转到了哲学系。清华的哲学系也是文科的一个强 系,云集着金岳霖、冯友兰、陈寅恪(与中文系及历史系合聘)、邓以誓、沈(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