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辣文小说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第 4 部分阅读

第 4 部分阅读

    1939年 冬天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两年关于欧洲战争的发展,因为大家要我写,我自己 也有兴趣写,我在《世界知识》差不多每期都有一篇,讲战争形势的,一直写到太平洋战争 爆发。这些文章中我印象深的,是写过巴黎的陷落。因为巴黎的陷落,显示了巴黎统治阶 级的腐朽和没落,引起了我和世界绝大多数有正义感的人 的极大的愤懑,我用满腔的愤慨鞭笞了这些畜生。除了《世界知识》以外,我在香港是一个有名的时事评论家、国际问题专家,因此,各方面都希望我写文章,有的要我去工作,对我 有很优厚的待遇,但我根据情况写,有的报纸我是不写的。在1939年至1940年,我应各报的 要求写国际评论的文章是不断的。我当时也是靠这些稿费维持生活。”   在这期间,乔冠华的政治生活发生了具有“界标”性的事件,这就是他此时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他搬到九龙的新地后,先是向八路军办事处的连贯表示了参加组织的迫切愿望。连贯很赞成 ,经他与廖承志两同志介绍,并报请中央批准。   当时延安接到乔冠华的入党申请,中央领导也非常重视。毛泽东早就对乔冠华的文章表示赞 赏,他曾对人说过:“你们读过香港一个乔木写的文章吗?他写的文章可是好啊,有分析, 有气魄,文章又如千军万马,我看一篇他写的文章足足等于两个坦克师哩!”周恩来也认为 乔冠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干才,批准一个乔冠华入党,可以团结一大批知识分子。因而 中共中央组织部很快表示同意,批准的电报传至香港办事处。廖承志、连贯当即就找乔冠华 谈话,廖承志还是那么热情,他说:   “大个子,你的请求,延安方面已经批准了,向你祝贺!”   乔冠华十分激动。这样,乔冠华于1939年底正式加入中国 共产党。   从此,乔冠华成为一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后来他在回顾这段历史时 说:“这件事在我的政治生活中是一个转折,是个关键。”   入党以后,乔冠华更加自觉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开展统战工作和政策宣传工作。他组织了一 个个读书会,作辅导,在广大爱国华侨、港澳同胞、爱国学生、知识分子中作报告和演讲, 真是席不暇暖。   乔冠华组织的第一个读书会就设在冯亦代家里。因为冯亦代在孔祥熙的机关工作,比较 安全。参加人有冯亦代夫妇、徐迟等人,他们倾向进步,向往进步,但他们并不很了解马列 主义。乔冠华就组织大家学习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共产党宣言》等,并作深入浅出 的辅导。经过乔冠华循循善诱的谈话、犀利周到的分析,他们摆脱了浑浑噩噩的思想, 走上了为国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道路。有的在乔冠华的劝说下,如徐迟真的去书店买马列的 书读,那天正好叶灵凤也在书店,就让他帮助挑选了两本书买下: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 想到科学的发展》和《论费尔巴哈》。   在这些读书会上,除了研读马恩的经典著作外,每次总留下一些时间讨论世界战局与国内 形势,而最后的结论都由乔冠华来做的。他的精辟的剖析,往往见人之所未见,发人深省。 他 的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的那些谠论,不啻是开启与会者心智的一把宝贵的钥 匙。往事如烟,他的许多识见,如今当然无法再得了。不过在下面,我们将设法再现他在 报告会的一个场景。   那时,从上海南迁香港的银行业、保险业、商业机构,有不少青年从业人员自发结成一 个“香港联谊会”。又有一些爱好文艺的青年团聚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香港分会的 文艺通讯部周围。乔冠华便凭他在香港舆论界的声誉,通过他的文章和报告,对这些青年传 播党的 声音。现在在这些当年的年轻人当中,有不少已成为各方面的领导,但回想在香港的情 况,没有人不感谢乔冠华对他们的教导。   1939年9月末的一个晚上,香港德辅道上一幢楼的三楼的入口处,贴出一张海报,上面写着 :    今晚香港联谊会举行时事报告会   讲题:哀华沙   演说者: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乔木先生    事先,联谊会的许多成员已得到了口头通知,他们对时事讲座本来就兴趣十足,听说本次演 说 的又是著名政论家乔木(即乔冠华)先生,更是趋之如鹜,唯恐失去良机。而一些读书会的成 员 们闻讯后也纷纷赶来,甚至连交易所里做投机生意的也有跑来听讲的,金融市场和瞬息万变 的国际风云确实关系密切。徐迟、冯亦代、袁水拍、郁风等也都前来参加。   时间快要到了,主持人沈镛先生(中国银行职员)一直在门口耐心地等待着乔冠华的到来。    乔冠华是个大忙人,接连不断的约会,应接不暇的演说,使他忙上加忙,马不停蹄。从8月 下旬以来,国际局势急剧变化,更加大了他的工作量。   沈镛焦急地等着。   一忽儿,楼梯旁的电梯门开了。只见颀长而消瘦的乔冠华从容而入,神色凝重而冷峻。   房间里用一阵热浪迎接了他。他在一片鼓掌声中,走到挤满人群的房子的唯一空隙的中间, 一开始他就闷闷不乐地背诵了一条电讯:   “28日路透社电,‘经过二十二天的英雄地保卫,华沙终于在昨日9月27日投降了。’”   他停顿了一下,又开始说道:   “投降的公告由华沙广告电台发出,27日下午6时伦敦方面收到此项公告。该公告说,华沙 的城防战士已经接受了那不可避免的命运,因为全城已成灰烬,保卫已不可能。城内水电供 给已完全被毁,而城防波军已无军火,同盟国的援助又迟不可能。因此,抵抗下去会使华沙 发生瘟疫和疾病。又说,历史将再找不出其他一个城,像华沙这样英勇地被保卫过,这样无 情地被攻击过……”   会场一片寂静,听众都为之震惊。他们从来没有想像过有如此可怕的一幅场景。接着,乔冠 华又引用了美联社、华沙广播电台的电讯稿,他说:   “又28日伦敦美联社电:华沙,曾是三千四百万人民的一个骄傲的首都,在英雄地抵抗了那 全世界闻所未闻的围城以后,已经无条件投降了。”   “华沙广播电台广播称,华沙已完全被毁,过去曾经居住过一百三十万人的地方已经找不出 一所完整的房屋。火焰到处燃烧着,因城内水源已尽毁于国社党的陆空炮火,现在已无法去 控制这活生生的炼狱。”   “华沙陷落了!”他字字千钧。   然而,他不得不停住了,因为年轻的听众不仅被震慑了,甚至简直受不了。一屋子都在呻吟 ,他的眼晴不停地着,然后,他又开始说:   “从本月8日法国军队抵达华沙北郊,华沙的城防战从这一天开始,谁都没有想到华沙只能 保 卫到二十一天。波兰政府不但决策错误,竟然还于16日逃亡,如此保卫华沙的责任大部分不 得不落到士兵和市民自己的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华沙还能支持到今天的原故,然而同时这 也就是华沙为什么只能支持到今天的原故。”   这时,他语气中不无悲愤地强调:“自16日至27日,在这10天中,华沙的城防战充满了多少 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然而历史上的命运是不可能在10天之内可以挽回的,于是华沙终于投 降了。”   会场里还是那么寂静,人们沉浸在悲壮的气氛之中,又似乎感觉到,举世皆在为华沙哀悼了。然而,被他所引发的情绪,人们体会,被哀悼 不仅是一个人,不仅是一次战斗,不仅是一座流血殆尽的城市,甚至不仅是哪一个屈服了的 国家,而是一个象征,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   乔冠华就是善于运用如此这般的语言来演说,在听众动了感情的时候,他又接着说道:   “华沙陷落了,维斯杜拉河两岸的冲天火柱在向天空扩散着,维斯杜拉河反映着那可怕的火 光;华沙市内外的公园已经变成了坟场,成千的尸骸还暴露在街上,无人掩埋;敌对的炮火 从27日早晨起突然停止了,过去曾经居住过百余万市民的那维斯杜拉河的大城该是显得何等 寂寞?没有一所完整的房子,到处是尸骸和血腥!这历史的血腥,这历史的尸骸,这历史的寂 寞,这令人难以忍耐的血腥、尸骸和寂寞,究竟是为什么?”他如此提出了问题。   他又自作回答:“明尼瓦的猫头鹰到黄昏的时候才飞,历史的事件到完成了以后才有人去寻 求理解。  现在该是我们沉思的时候了。”   正在下面聚精会神地听着的郁凤轻轻地问身旁的袁水拍:“他刚才说的‘明尼瓦的猫头鹰’ 是什么意思?”   袁水拍这样回答:“希腊罗马神话里的,我也不甚清楚,大致是事情还没过去,是弄不明白 的,事情过去了,就可以弄明白了。可是不是,你问问他。”他指指徐迟。   郁凤转过身来又问徐迟。徐迟道:   “中国人认为事后诸葛亮是不算希罕的,希腊人却重视得很,认为明尼瓦,智慧的女神,才 能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你听,他在往下说了……”   乔冠华又开始分析波兰的内政与外交,他指出:   “对于波兰,今天华沙的陷落是它二十年来不可避免的一个结果:只有民主才能保卫民主, 二十年来波兰的历史完全是在一个相反的方向进行。欧战后,波兰建国之初,摆在波兰前面 的有两个最大的课题,一个是金融的调整问题,一个是农民的土地问题,而尤其是后一问题 比较合理地解决才能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但是波兰怎么样呢?在自1919至1926年5月这七年 比较民主的时代当中,民主党的首领委佗斯只是在1919年7月议会中提议通过了一个土地 改革法案,此后直到1923年皆寂然无闻;1923年委佗斯组阁,本可以立即施行土地改革,但 是终于因为大地主的反对,他的内阁倒台了。1926年5月毕苏斯登台,不但土地改革无法实 行,而且连委佗斯在国内也立不住脚,他不得不向国外逃亡。如此直至今年4月28以后,委 佗斯才能返国,7月底,波兰政府亦有意改革上西里西亚一带的农民土地问题,藉以造出农 民抗战的基础,但是这正如同土尼格于希特勒快要进兵维也纳的时候,才允许维也纳工 人以民主权利一样,迟了!”他又叙述波兰一天一天向着反民主的前途进行的进程,反复强 调…… “只有民主才能保卫民主,这句话绝不是骗人的。”   他又历数二十多年波兰的外交方面的一笔笔糊涂帐,一针见血地说:“足以致波兰死命的包 围形势,正是波政府二十年来外交政策所造成。”   他强调:“华沙陷落了,这结束了战后波兰二十年的历史,这是东南诸国的一声警钟。”他 暗示这警钟不仅针对东南欧,甚至也包括中国在内,不民主怕民众、搞封建搞法西斯必然存 在危机:   “那警钟的声音将从维斯杜拉河传到布达佩斯,从布达佩斯传到贝尔格莱德,传到布加勒斯 特,传到索非亚,渡洋越海,传到更远的地方。”   他的演讲最后高潮迭起,他强劲的声音在整个大厅里回荡……   “华沙陷落了,华沙街上充满了那历史的血腥、尸骸和寂寞,但是我们并不失望,华沙一定 会再生,它将和被解放了的柏林一道,英勇地站立起来!”   乔冠华的这场演说,就是用这样热情的语言结束的。他赢得了阵阵掌声。   如此畅快通达、淋漓尽致的演讲报告,真正把广大青年吸引住。难怪乎几十年后,冯亦代还 情不自禁地如此赞美乔冠华:   “老乔像个播种人,每到一处,除了文章而外,就是组织读书会,座谈会,指导青年人学习 经典著作,传播正确的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思想和行动,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因他的启发 帮助而走上进步的道路,而且成为有高尚品质的人和对人世有用的人。我们这些当年受到老 乔教诲的人,除了自己感到幸福而九死不悔,尝到了做新的有用的人的愉快。大家感谢老乔 ,但是他不以此自炫,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黄宗英、冯亦代:《归隐 书林》,第25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成名香港(5)

    抗战时期,新加坡华人中有两家主要报纸,一家是陈嘉庚创办的《南洋日报》,一家是胡 文虎办的《星洲日报》,影响很大。为了加强对华侨华人的宣传,中共决定派人去报社工作 。胡愈之去了《南洋日报》。组织上便让乔冠华和郑天雨去《星洲日报》,时在19 40年冬尽春初。他们从香港上船,办好一切手续,到了新加坡。   但是可能英国特工事先知道了乔冠华、郑天雨的身份和任务,不准他们上岸。   经过几次交涉,英国当局才允许正在《星洲日报》编文艺副刊的郁达夫接他们上岸,郁达夫 陪乔冠华他们游览了市容,住了两三天便离开了新加坡回香港。   临行前,乔冠华问郁达夫:“你有什么闲书?你借本闲书,我在船上看。”乔冠华知道 ,郁达夫是位有名的“书痴”,他的“风雨茅庐”曾藏书数万卷。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 ,郁达夫与胡愈之避难至印度印尼亚,郁达夫牺牲于日寇的屠杀下。   乔冠华回到香港后,余汉谋留在香港的人来找他,说是余汉谋要在香港办个“中国通讯社” ,征集香港知名人士的稿件,发往海外供华侨报纸刊登,请乔冠华出任社长。乔冠华就去请 示廖承志,廖承志说可以办。通讯社共二十来人,大都是共产党员。在乔冠华领导下,工作 搞得有声有色。   这时,国民党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内政治形势发生逆转,国民党顽固 派又掀起了一次比以往更大的反共高潮。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和周恩来果断决定 ,迅速疏散一批有危险的文化界进步人士至香港。郭沫若、邹韬奋、茅盾、夏衍、范长江、 于 伶、张友渔、孟秋江、韩幽桐等大批文化人和党员文化工作者都有计划地陆续从重庆、桂林 、上海等地撤退香港。   香港已成为抗日宣传的一个中心。   《大众生活》周刊是在上海创办的。邹韬奋为《大众生活》在香港复刊,殚精竭虑,他请乔 冠华与金仲华、茅盾、夏衍、胡绳、千家驹一起参加编委会。   5月初,乔冠华应邀参加了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当时办公条件很简陋,编辑部就设在湾仔凤 凰台生活书店内。乔冠华记得,第一次编委会主要讨论了何时出刊问题。大家分析香港的政 治环境,认为这里虽然标榜“言论自由”,但也是各方特务云集的场所,无论日特、汪特还 是蒋特如果听到邹韬奋要在香港办刊,都将设法进行破坏,港英当局因为怕麻烦,也不会欢 迎。因而,大家认为必须尽快出版。   说干就干,5月17日《大众生活》复刊号正式问世,读者争相传阅。为了使刊物成为“在香 港最有代表性的政治刊物”,乔冠华以很大的精力投入了编辑工作。在与邹韬奋的日常接触 中 ,邹韬奋的办事作风和人格魅力给乔冠华留下难忘的印象。邹韬奋的风格是用他特有的精 神和品 德来团结作者和读者,同时又以科学的管理方法来编辑和经营这份刊物。邹韬奋始终亲自抓 “一头一尾”,“头”是社论, “尾”是答读者来信。乔冠华清楚地记 得,“韬奋他讲他办刊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来信,每一封信他都亲自回信,这当然是具 体的事了。从中可以看出他办刊物的特点。”  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 随风飘去的岁月》,第154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左翼作家、老报人夏衍抗战爆发后一直主持《救亡日报》的笔政,曾向乔冠华约定过关于欧 洲战事的 “本报特稿”。他也是在皖南事变后离开桂林赴香港的。乔冠华见到他后,出于对 老朋友的关心对他说,你紧张了好几年,也该松散一下了。不过说是这样说的,他们很快便 又开始筹备《华商报》的创刊工作。   据夏衍在《懒寻旧梦录》回忆,他到港后,廖承志就约他和邹韬奋等七八人开会,讨论《华 商报》的办报具体事宜,参加的人有乔冠华和金仲华、范长江、羊枣(杨潮)、张明养、胡仲 持 。会议确定成立编委会,由范长江主持,乔冠华是编委之一。后来,他为《华商报》写不少 国际述评之类的文章。   夏衍分配的工作是撰写社论、时评,并兼管文艺副刊。在《华商报》和《大众生活》的同仁 之中,夏衍对乔冠华、范长江、金仲华、杨潮等原来就比较熟悉。现在,大家一起工作,朝 夕相处,志趣爱好相投,他们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在这批朋友中,夏衍对才华横溢、具 有诗人气质的乔冠华,抱有特别的好感。他非常欣赏乔冠华表现出的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力 以及充满激|情的表达力。他们两人同住在九龙弥敦道山林道口的“雄鸡饭店”楼上,相处十 分默契。   乔冠华、夏衍还常常和杨潮、于伶等一起,外出喝咖啡或饮下午茶。他们几个人在一起, 纵谈时局,颇为舒畅,虽偶尔也有争论,但对他们的亲密关系毫不影响。   1941年是一个风波迭起、变幻诡谲的年头。虽然大半个欧洲和中国已经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英美诸国与德意日法西斯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但是它们在欧洲仍然纵容纳粹德国,在 远东则与日本妥协,采取绥靖政策,不惜牺牲弱小民族的主权来保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如何 正确判断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是摆在编辑部同仁的一个严峻课题。乔冠华他们常常一 起探讨,甚至争议,有时还会争得面红耳赤。亲历其事的夏衍,在他的笔下留下这生动的一 幕:    在我记忆中,1941年可以说是国际形势变化最剧烈的一年,“四海翻 腾云水怒,五洲震 荡风雷激”这两句话,用在这时候是最适当了。6月下旬,希特勒突然进攻苏联。9月底, 德军进逼莫斯科郊区,苏联党政机关东撤。于是,莫斯科会不会失陷?希特勒法西斯军队会 不会蹈1812年的拿破仑的覆辙?就成了《华商报》编委会议论的中心。这个编委会中有 不少国际问题专家,我记得有几次会从下午一直开到深夜,乔冠华和羊枣争论得面红耳赤, 其实争论双方都没有实质性的矛盾,一个说莫斯科一定能守住,另一个则说希特勒即使侵占 了莫斯科,冬天即将到来,他一定也会被“严寒”这个强敌所挫败。  夏衍:《 懒寻 旧梦录》,第462~46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7月第1版。    夏衍活龙活现地写出了乔冠华善于辩论、争强好胜的性格。年富力强、才高八斗 的乔 冠华,这时文思泉涌,着实为香港的不少报刊,写了许多文章。走笔至此,我们不妨披露乔 冠华的一段初恋。   乔冠华初恋的对象是钢琴家姚锦新。他们曾一起参加过香港音乐界的活动。据1940年5月2 3日香港《大公报》发表的《音乐座谈会旁听记》记载:“昨日下午5时在温莎餐室三楼举 行音乐会。出席者有本港音乐家、作家及新闻记者等二十余人。出乎意料之外,名作家林语 堂氏,安偕其兄憾庐氏入会。与会者有许地山、姚锦新、赵不炜、郁风、连璧光、刘思慕、 乔木(即乔冠华)、陆丹林、徐迟、戴望舒、施蛰存、冯亦代、马耳、林焕平、叶灵凤、吴佑 刚、杨刚、李驰等……昨日的座谈会由郁凤女士主席,并负责领导讨论。所谈论之问题分 三部分:1音乐是否为感情之表现;2音乐作曲与演奏的关系;3音乐之欣赏。”乔冠 华是应主持人郁凤的邀请,参加这次座谈会,至于他与姚锦新在会上谈了什么,就不得而知 了。   此后有一天,姚锦新的钢琴独奏会在半岛酒店玫瑰厅举行,半岛酒店是当时香港最豪华的顶 级酒店。徐迟给了乔冠华一张入场券,他欣然前往,想不到这张入场券竟成了乔冠华与姚锦 新的“月下老人”。   姚锦新与乔冠华是同龄人,1913年9月出生于上海,是前清海军将领姚健勋的女儿。她7岁时 入美国人办的教会小学读书,开始学钢琴,后入上海中西女中,师从邱真霭女士习钢琴。毕 业后考入北平清华大学政治系,后转入外文系,师从古布克先生学钢琴。1934年,她中断在 清华的学业,去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深造,靠故乡安徽贵池县教育局每年提供120马克奖学金 ,度过了五年留学生活。1940年春,姚锦新来到香港,暂住在大银行家姨父的家里。   在当晚的音乐会上,姚锦新临场发挥极佳,感情非常饱满,弹奏自然流畅。她的精湛琴艺令 在场的乔冠华如醉如痴,赞叹不已。   当姚锦新在钢琴上奏出的最后一个音符还在玫瑰厅上空回荡时,济济一堂的中外听众连连鼓 掌称好,欢呼:“姚锦新成功了!”   坐在最前排的乔冠华那英俊潇洒又富有才华的脸庞,不禁引起了姚锦新的注意,两人几乎同 时向 对方伸出了手,他俩一见钟情,很快萌发了爱情。姚锦新随姨母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后,乔 冠华与姚锦新频频鱼雁传书,感情渐渐加深。后来,不知何故,她姨母不管姚锦新了,她像 断了线的风筝,急于回国。适逢太平洋战争爆发,她一时难以成行。   不久,姚锦新与陈世骧在华盛顿闪电式地结婚了。乔冠华得知此讯,伤心欲绝,几次给姚锦 新写信,痛诉衷肠,一再责问:“这是为什么?”姚锦新婚后并不幸福,时间不长两人就分 手了。此后她一直未嫁,仍把乔冠华深深记在心中,只和养女姚冬梅相依为命。  参见曹俊杰:《中国二乔》,第19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此时,失恋了的乔冠华强忍痛苦,以勤奋的工作来熨平心灵的伤口。他还读起了外国文学名 著,希冀寻觅些许精神上的慰藉。他和冯亦代、杨刚、徐迟、袁水拍几个人轮流读托尔斯泰 老人的《战争与和平》、《克鲁乐奏鸣曲》,又一次为托翁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乔冠华对朋友依然充满春天般的温暖。他曾征求过冯亦代入党意见。1941年初,冯亦代要随 机关离开香港,他便把要去重庆的消息和乔冠华说了。隔了几天,乔冠华和他谈了一次话, 说廖公的意思同意他去重庆,这样可以有色彩不大浓厚的人去填补文化人撤退的空白。乔冠 华诚恳地规劝他,说在香港做人有朋友帮助,即使趾高气昂一点也不要紧。在重庆换一个新 的环境便不那么自由,所以要学会抬头做人与低头看人的本领。总之宗旨不能改,但是行事 则须权变,碰到事情,要三思而行,不要凭意气用事。   乔冠华的这番话,冯亦代一直铭记在心。他到了重庆,见到周恩来时,周恩来也是这样 嘱咐他的。

    激扬文字(1)?

    1939年3月初的一个下午,香港街头出现一份新出版 的晚报,名叫《时事晚报》,四开一大张,共四个版面。人们争相购阅,都为它的社论所吸 收,感觉到它“不是一般的精彩,而竟是非常非常精采。”  此后每天一篇,从文风上看, 作者是同一人。到了时候还没有读,不少人茶饭无心。   这位引起众人瞩目,写下绝妙之文的作者,就是我们的传主……乔冠华。   3月1日的社论题为《马德里的陷落》,乔冠华饱含激|情纵论西班牙内战。3月4日,他写了一 篇《国际新动向……论英苏接近》,文章提纲挈领地指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爆发之 前的一个点||穴,而这正是理解当时局势的关键。   其时正处在历史紧急关头,乔冠华敏锐地觉察到:重大的剧变正在酝酿之中,而和平还是战 争 就处于十字路口,就看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那些领袖如何操纵。纳粹德国的头目希特勒以反苏 姿 态出现,玩弄手腕,把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理戏耍于股掌之上。他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侵略 弱小国家。而苏联虽然表示,愿意作出一些努力,英法总是歧视相待,只在万不得已之际, 勉为其难地恢复了英苏谈判。然而终于因循苟且,毫无诚意,铸成大错;人类的一切浩劫… …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期而至。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历史!   而那时能明确指出这一真相的人,真是凤毛麟角。西方记者虽见多识广,但也有他们的局限 。唯独乔冠华,以他东方式的智慧,丝毫不差地将它点破,这能够不让人醍醐灌顶吗?   为了将英苏关系清晰地呈现给读者,隔了数日,乔冠华又撰写社论。在这篇文章中,他 干脆将一幅欧洲地图,摊在人们的面前,俾助说明真相,从而让人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真实 的 细节。他写道: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暴行,“使伦敦失望”,同时,法国要求增造的潜 水艇舰队,已超过英法海军的限度,“是对英国的一个警号”,法国国家银行沙赫特之辞职 ,意味着“伦敦的资本和柏林的刺刀”之间的“合作的路径”中断、“共同发展东南欧的好 梦消逝”,据派赴柏林专使报告,德国政府不同意英国在东南欧从事经济活动,而随着西班 牙问 题的急转直下,德国东进政策之转向,“德国在西方的活动日益明显”,近来已有德 意两国在地中海联防的消息”。   乔冠华不慌不忙地摆事实,使不甚了解细节的读者有所了解,消解他们的蔽塞。在叙述 了这些真实的细节以后,他的社论自然而然地引出论断:   “图穷而匕首见。在事实面前,英政府才又从新英美关系考虑,目前的发展只是一个开端, 而其中还免不了无数的波澜。”   这种循循善诱、犀利独特、见解超前的时评,只有乔冠华才能写就,他是用自己的智慧、自 己的才华、自己的生活来书写的。   乔冠华学贯中西,具有良好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素养,富有诗人的气质,他能够用充满诗意 的 语调来撰写国际述评,如同史诗般丰满。他在1939年3月13日发表的《谜一样的马德里》, 分析了马德里保卫战的内部危机,通篇没有枯燥的言辞,在结尾处他激|情迸发:   “西班牙是一个生长橄榄树的地方。冬天到了,橄榄树的枝枝叶叶化为泥土。但是谁又能担 保现在变成橄榄树田的肥料的战士的骸骨,不在那历史的春天到来的时候,又生出青葱的果 实,来点缀那明媚的半岛呢。”   这分明是诗,我们可以看出乔冠华是用诗的心情,诗的笔调,诗的语言来写这些社论,而这 些社论充满了诗的氤氲。这是一个产生史诗的时代,乔冠华生逢其时,以诗人的精神、诗人 的风貌来创作史诗般的宏大之作。   在此期间,乔冠华写下了题为《地中海是欧洲近代史的一面镜子》,也富有激|情,生动具象 。他在文章中带领读者环绕地中海走游一圈,他说:   “从东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直至那军舰云集的直布罗陀港止,全程三千海里……如若意大利 要控制地中海,它非控制直布罗陀不可,因为它是一个贸易的国家,它的原料必需自外来, 而这一入口的最主要的渠道,是直布罗陀,如若直布罗陀被英国封锁了,意大利会饿死。”    他又说:   “我们再来看大西洋的波涛,我们就会发现,西班牙不但有它的摩洛哥在军事上的利用 ,且 在西非还有加那利和伊夫岛以及黄金河等西非的陆地。这些地方都可以造出或已经造出优秀 的潜水艇拓展地和空军根据地。……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大西洋航海有被逼着放弃的可能 。谁先占好望角,航海就百分之百的安全。”   乔冠华在文章中,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分析形势,使读者在了解了异邦的地理知识的同时 ,更主要是让人们了解当前形势各个侧面,即分析了敌人的弱点,又道出了敌人的长项,既 说明英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又对未来寻求出路。因此,乔冠华在文章最后写道:   “只有民主才能保卫民主。现在西班牙的政府军还有几十万被幽禁法国,而半岛上的烽烟, 亦未完全熄灭;阿尔巴尼亚的战士,一部分在深山中和法西斯战斗,英国需要的是一个惠灵 顿和劳伦斯。不然,即将全部英国的军队集中,填满地中海亦救不起人类文明这个摇篮。”    思想的深邃,说理的精当,文采的魅力,处处闪露出乔冠华的才华,他的国际述评也少学院 气,文字非常漂亮,这是社会上所公认的。   乔冠华在《英苏谈判与德意同盟》一文,仍以犀利的文笔指出:“去年10月以来,欧洲的和 平与秩序,建筑在一个虚幻的城堡上,……在这个城堡下面,呻吟着1500万的捷克人,2400 万的西班牙人,再下面则有670万的奥国人。”他还在题为《英国人民怒吼了》的文章中 ,道出一段非常精彩的议论,有力地驳斥了绥靖政策,他说:   “英国的人民再也不能忍耐了。适应着英国的历史传统,他们由情而激昂,而终于怒吼了。 这一潮流压迫着张伯伦,不得不三月十七日起一改以前的态度,表示他对于捷克事件的愤怒 ,他没有提出任何反侵略的具体方案。愤怒是抵不住刺刀的。”   这时期,随着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被占领,随着西班牙和匈牙利加入以德意为首的轴心 国阵营,情况变得日益明显:英国等西方列强(即同盟国)必须和苏联联合起来,以便制止进 一步的侵略。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国际知名政治家邱吉尔曾说过:“结成大联盟的关键是 和 苏联达成谅解。”就苏联政府方面来说,它非常乐意这一“谅解”。而其时执政的英国首 相张伯伦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听任希特勒的蛊惑,竟然一厢情愿的施放 和平烟幕,使欧洲各国丧失斗志,陷入虚幻的和平烟雾之中。   乔冠华的这篇述评,就正中要害地刺破慕尼黑协定的虚伪性,指出它不过是一个 “虚幻的城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   乔冠华撰写的社论以理趣见长,又富有层层推进的逻辑性,十分耐读。他在同一篇文章中入 木三分地指出:“如若两个独裁者维持不了,最后过渡也应该维持一个独裁者,这是伦敦在 捷克事件的打算。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旧的创伤未愈,新的事件又来临。4月7日晚 ,意大利无丝毫的借口,进攻阿尔巴尼亚,阿皇后产后三日,被逼迫着要仓惶出走,这是不 能容忍的侵略行动,这对于英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刺激,是可以想见的。但是奇怪的是当事 件爆发之日,张伯伦还在苏格兰钓鱼,而英国的军舰,不管是从阿风声自4月起已日紧一日 ,意国的军舰早在亚得里亚海集中,英国的军舰还散布在地中海的两头。这是不是有意的 部署,只有将来的历史学家才能解答了,……终究是烛影摇红,千秋疑案。如若在这种情况 下,英国人民再不起来说话,那就等于说,我们这一时代的文明已经中止了作用。”在这里 ,他的比喻用得巧妙,恰如其分,语气又是那么非凡,可谓势如破竹。接着,他又笔锋一转 强调,“西班牙996天的斗争,充分地证明了一个民主的国家的确可以保卫自己”。然后最 后是“英法绞死了共和西班牙”,迎来专制的法西斯政权。这时,乔冠华慧眼独具,告诫英 法切忌过早高兴,他指出:“在这一个意义上,法西斯并没有打进马德里,而是打进了伦敦 和巴 黎。”这正是对当时英法两国政府奉行的绥靖政策的正告,他分析得如此丝丝入扣,发人深 省。   乔冠华在文末以气贯长虹、诗情勃发的语言来结束全文,他大声吟唱:   “约莫1900年以前,当纳撒人耶稣绑赴十字架,穿过十字架,穿过耶鲁撒冷的街道,有些妇 人为他哭泣的时候,他曾骄傲地对她们说过:‘耶鲁撒冷的妇人,你们不要哭我,请哭你 们自己吧!’今天,我们可以同样说:不要为马德里哭泣,请把你们的眼泪,洒向巴黎和伦 敦去吧!马德里是永生的,它活在现在与未来为民主而斗争的人民的心中。”   乔冠华的国际述评旁征博引,分析细致,语言生动,譬喻形象,因而读起来声情并茂,感觉 很美,容易为读者接受。   1939年10月,乔冠华在《中立国决定欧战的命运》一文中把美国与苏联两个国家,比作“今 天在这个世界当中耸立着的两座历史的斯芬克斯”,说它们“一座是华盛(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