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阅读
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驮谟谒墙舾攀录姆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就在于它是紧跟着事件的发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驮谟谒墙舾攀录姆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在于它是紧跟着事件的发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谟谒墙舾攀录姆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于它是紧跟着事件的发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谒墙舾攀录姆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它是紧跟着事件的发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墙舾攀录姆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是紧跟着事件的发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墙舾攀录姆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紧跟着事件的发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舾攀录姆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跟着事件的发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攀录姆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着事件的发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攀录姆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事件的发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录姆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件的发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姆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的发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姆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发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⒄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展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剐闯傻模惺贝摹把绕薄?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到对于时局形势可作指针的文章,此书出版,不啻为上海青年读者服了一帖清凉剂,初版后 即续印二版。据主持其事的谢曜回忆,此书问世后,成了一本严肃的畅销书,镇定了四处愁 城,惶惶不可终日的读者的视听,对唤醒陷于彷徨歧途的青年人,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 写成的,带有时代的“血腥气”。 不出意料,该书的出版在当时有不小的反响。因为那时上海正值“孤岛”时期,有志者得不 ?/p》
激扬文字(2)(图)?
1939年岁末,随着《时事晚报》的结束,乔冠华成了自由撰稿人,专门为各大报刊撰写 国际述评。12月14日他在金仲华主编《世界知识》上,针对苏芬战争发表了《历史的报复》 一文。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21年前发生在俄德两国之间的一段历史。他如此写道: 〖JP2〗“1918年2月10日,托洛斯基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宣告德苏战争状态终结,这形 成了同 年3月3日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协定的第一步。同年2月26日,伊里奇(案:即列宁) 在《真理报》上写了一篇说明苏联为什么签订那个协定的文章。那篇文章大意:‘……当时 苏联不能和英法资本主义国家一道来打德国,但可以和德国讲和来防卫英国。和德国缔 结和约,苏联可以利用英德正在血战,无力照顾,缔结了这个和约,苏联可以先集中力量来 发展自己,有朝一日,它一定可以获得第二个胜利’”。 这里,我们来简单地追述一下《布列期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内容。列宁不仅放弃了波 兰 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而且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些割让包括6200万人 口和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些领土上,有俄国的一半工厂和三分之一的产粮区,并产有 俄国四分之三的铁和煤。这样,俄国便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着手创 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21年后,德国入侵波兰,从而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华沙失守后,苏军进攻波 兰,又收回了乌克兰。而芬兰问题,一直是苏联当局的心腹之患。芬兰在当时是一个反苏反 共 的前哨。芬兰的边境距离苏联重镇列宁格勒只有几十公里,同时波罗的海三国也与苏联为敌 。 乔冠华指出,当初英苏谈判失败的真实原因,可以从一份英国政府的公报中看出,就是因为 苏联曾力争必需劝告芬兰和波罗的海诸国,置其海军根据地于苏联控制下,英法乃拒绝苏联 之要求。如此,英苏谈判破裂,而苏德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现在德国却愿意牺牲波 罗 的海诸国,以完成其对波兰的侵略,可见德国居然还自命为“反共堡垒”,这一嘴脸,颇具 讽刺意义,故连英国政府在公报里也说它“无耻”。 接着,乔冠华一语中的:“这不够说清楚吗?”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无疑是反共堡垒。英苏 谈判破裂,是因为英法不愿意放弃这些反共堡垒。德国“无耻”,则是因为它放弃了它的反 苏 反共的天职。苏联难道会对反苏反共的芬兰无动于衷吗?乔冠华说:“这一公报不正是为苏 联进兵芬兰,作了最雄辩的一篇辩护文章了吗?” 苏联认为必须解决芬兰问题,是从建立东方战线的角度考虑的。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苏联政 府加紧了步伐,以图加强列宁格勒方面的安全保证。1939年10月5日,苏联政府建议芬兰政 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就两国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并签署互助条约。但芬兰政府拒绝了这个建议 。 随后,苏联又提出租让和交换土地的建议,即芬兰将汉科港租给苏联,为期30年;苏联以5 523 平方公里的土地换取芬兰的靠近列宁格勒的2761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实,苏联的这个建议具 有合 理的成份,从国际法的角度也是允许的。但是,由于芬兰政府对苏联抱有强烈的敌意,因而 拒绝了这个建议,并积极寻求英法的支持。 芬兰政府的态度引起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的强烈不满。于是断然决定于当年10月30日 ,苏军开始对芬兰采取军事行动。但是,苏军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迅速地打垮芬兰军队,而 陷于胶着状态之中,苏军被阻于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一带。所以,乔冠华在文章中说: “目前战争正在进行之中”。 乔冠华的这篇文章题目是《历史的报复》。21年前,《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 签订,对于苏联来说,实在是处于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真是打落牙齿往肚子咽,何等的悲 惨。但是21年后的今天,苏联正在书写新的历史,那将是一篇“报复的历史”。 果然,在1940年2月,苏联军队经过精心准备,突破了芬兰苦心经营的“曼纳海姆防线”, 取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苏军的胜利使得芬兰政府被迫回到谈判桌上来。1940年3月8日开始 ,苏芬进行谈判,12日双方签署了和约。根据和约,苏联得到芬兰许多领土。划归苏联的领 土包括卡累利阿地峡、维堡、维堡湾以及一些岛屿,还有拉多加湖的西北岸、芬兰湾中的一 些岛屿、梅尔克雅尔维以东地区、卡累利阿北部的库奥洛雅尔维市、北冰洋沿岸两个半岛的 部分领土。此外苏联还得到了汉科半岛和邻近的岛屿的租借权,为期是30年。租借地将建立 苏联军事基地。这样,防止德国法西斯突然进攻的“东方战线”就建立起来了。 于是,乔冠华在3月27日发表一篇国际述评,题目命名为《报复的历史……苏芬停战后的国 际新局势》。 他一开头就切入正题,说道: “历史的报复终于写成了报复的历史。” 这里提及的“历史的报复”如上所述。他接着指出: “这‘报复的历史’是3月12日的苏芬和平。 “1918年5月2日,法国高尔兹将军的干涉打进了赫尔辛基,22年,那英雄的22年之 后:1940年3月12日苏联的军队凯旋维堡城;22年后的3月12日,报复了22年前的5月初2日。 “22年,第一次大战战后的22年是一段悠长的历史,在这里我们不能一一去叙述, 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去理解这报复的历史的最近的这一节,3月12日的苏芬和平,和这历史的 再展开、苏芬和平的国际新形势。” 1940年春天,英法期待的媾和即将打破。德国正在觊觎着英法。这一场大对抗临头之时,双 方力量相差悬殊。一方是一意孤行、无求于人的德国,其领袖是一个天生的战争狂人,他一 直凭直觉行事,到那时为止从未受过挫折。另一方是士无斗志、四分五裂的法国,其军队貌 似强大,但不堪一击,其领导人根本无意作战,而且对现代战争在技术方面提出的挑战熟视 无睹;海峡彼岸的英国,多年来满足现状,实力已大为削弱,但以海峡天堑自恃,陶醉于虚 假的安全感之中。 1940年4月9日,德国陆军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就占领了丹麦;与此同时,海军和空 降部队袭击了挪威。 3月21日,由于西方出兵挪威惨遭失败,法国达拉第政府倒台。不久,英国的张伯伦政府也 寿终正寝。 5月10日,德军突然袭击,侵入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这时,事态发展迅猛,形势急转直下。两天后,德军开始进攻法国。随后,包围了联军,并 把英法军队一分为二。5月28日,比利时军队投降。在佛兰德的联军,主要是英国军队,退 缩到敦刻尔克这个唯一没有敌军的港口。5月31日至6月3日,天赐良机,敦刻尔克一带出现 大雾,对面不见行人,英国人乘此良机,共三十三万余人乘船渡过了英吉利海峡,撤回到英 国,创造了“敦刻尔克奇迹”。 随着敦刻尔克撤退的完成,法国的苦难开始了。5日,德军自波隆至色当一线向南推进,左 翼 穿过索姆河,右翼抵哀恩河北岸。6至7日战事稍停。8日德军左翼渡过哀恩河,右翼则渡过 布莱索河,向拍舍安战役突击。德军集中了约四十个师团的兵力,开始包围马其诺防线。9 日马其诺防线背腹受敌,危在旦夕。 这时,远隔千山万水,在遥远香港的乔冠华断言:“6月9日是法军最黑暗的 一日!” 据徐迟回忆,那是在挂着猫头鹰招牌的“聪明人”咖啡店里,在烟雾腾 腾的地下室,有一大群中外记者互相交流,争吵不已,只见乔冠华紧锁着眉头,倾 听 着,一声不吭。然后他摇动着一根手指头,向地下一戳,这样说了。说来也奇怪,他的话才 出口,整个屋子就静了下来。 “你怎么能这样说呢?”爱泼斯坦(原在美国合众通讯社任记者,时为宋庆龄创办的“保卫中 国同盟”香港总部宣传工作负责人)以怀疑的神色和口吻发问。 “你怎么忽然这样子悲观起来?”当时正好在香港的、以撰写许多内幕新闻而名重一时的记 者根塞?斯坦也歪过头来问。 “足下今日忽发妙论。但这确实是关键时刻。”香港另一位国际评论名家罗吟圃这时也发话 了,“你真的是这样看?你这个看法不大恰当吧。你有什么根据说昨天是最黑暗的日子?决战 正在进行之中,胜负尚未分晓。马其诺防线不是轻易即可攻下来的。” 几种不同的声音同时从各个方面投向乔冠华,表示不同意他的看法。“西线实在是危急了, ” 乔冠华说,“刚才听了诸位的许多高见,你们似乎还抱有很大的希望,实在局势已经大定。 德军的右翼出现在塞纳河前,左翼前沿的莱姆市也很危险了。难道还能有第二次‘马思河之 役’?二十六年前的马思河之役曾经救起了巴黎,但是今天的马思河里,只奔流着呜咽的流 水而已。我可以告诉大家,三天以后,巴黎将不战而降!” 整个“聪明人”咖啡店都为之惊讶,有的甚至忿怒了,“太武断了,简直是危言耸听!” “乔木先生,你凭什么这么预言?”有人追问道。乔冠华看了看此人,回答: “一百年内,巴黎圣母院曾经五次看见了普鲁士的闪烁炮火,1814,1815,1860,1914,19 18,难道不能有第六次吗?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说过,要保卫巴黎,必须武装工人阶级,这 一点就在今天也还做不到啊!” “你太悲观了!”差不多所有在场的新闻记者都这样表示。有人还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 会这样悲观?” “这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答复了的,请看明日的《华商报》,看以后的报纸好了。我请你们 原谅, 我必须先告辞了。”乔冠华摔下这句话便起身离开了这家咖啡馆,留下那一大群惊诧和迷 惑不解的记者们。 这时,徐迟也跟着乔冠华一起出去,他们又去了中华百货公司的“阁仔”茶座。在那里乔冠 华又发表他刚才的观点,不过那边都是信服他的人,没有引起什么争论。 正是那天,法国总理保罗?雷诺(他于3月底接替达拉第)给美国总统发出了第一次求援的呼 吁。同日,英国首相邱吉尔也给雷诺拍发了一封声援电。也正是这一天,意大利正式向法国 宣战了。 翌日(6月11日),《华商报》发表了乔冠华撰写的“巴黎将于两日后不战而降”的消息。整 个香港都被这一报道震动了。 事实上,11日法军已撤退至马思河南岸,所有通讯社也发出了“巴黎告急”的电讯。但所有 其他的报纸都未对巴黎的未来作出像《华商报》那样明确的态度。 12日,意大利军队十个师团在阿尔卑斯战线结集完毕。在这种形势下,果真传来法军决定于 13 日放弃巴黎。那天,雷诺又向罗斯福发去第二次呼吁电,罗斯福在回电中说:“只要联军能 继续抵抗下去,美国的物质援助将源源而来。”问题却正是在于联军已无法抵抗下去。 12日,香港报界才开始转变,但都比《华商报》慢了一拍。 真如乔冠华所预料的,实际情况是: 到6月13日,未设防的、被政府抛弃了的巴黎已被德军占领。两天后,德国人到达1916年时 他们曾在那里遭到惨败的凡尔登。这时,雷诺已完全泄气,原来他打算将其政府迁移至北非 ,但6月16日,他疲倦地将总理职位交给了贝当元帅,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正是这位“凡尔 登的英雄”此时却向德意求和。6月22日,就在1918年签署德国停战协定的负比涅,法国接 受德国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6月24日,法意停战协定签字。 因此,乔冠华在他的国际述评《法国的崩溃》中这样说: “25日太阳出来的时候,在西线依然是美丽的河流,美丽的田野,但西线消逝了。” 这就是使人感到沉痛的历史……巴黎的沦陷和法国的崩溃。 事实证明乔冠华的判断完全准确。从此,乔冠华的声望更高了。 乔冠华的国际述评的过人之处正是体现于此。在他晚年,曾对自己的这些评论作过一番梳理 。他说道:“……我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收集左、中、右多种报刊、杂志和书籍及有关资 料,所以在此后的有些文章中,相当多地引用多种来源的材料。在当时,这样还别有苦衷。 因为我批评的对象是英、法政府,我不能开门见山,而必须转弯抹角,借旁人的嘴来讲,引 经据典地讲。尽管如此,我的文章还是被港英当局删掉,开了许多洋天窗。我保留了这些天 窗,借此看出当时港英当局的政治面貌。…… 这些文章主要是从政治上评论欧洲战争的各个 侧面,但是战争究竟是战争,因而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军事问题。当时我就决心利用留 在欧洲的很少时间学一点军事科学。我在南部德国图宾根大学学习碰到一位抱有同样愿望的 朋友,十九路军的赵一坚(案:即赵玉军),当时他也在这所大学念书。我们一起啃了德国著 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同时,我们还读了些欧洲的战争史和军事地理。因 为有了这段背景,所以当欧战爆发时,我就有可能把它同过去的战争联系起来考察。”他还 说,“历史不会完全重演,但是重温历史是必要的。中国古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过去的历史永久是现在和将来的一面镜子。历史是不会重演的,但历史也从来不会剖析。 慕尼黑的幽灵不是直到现在还在世界上徘徊着吗?” 乔冠华:《从慕尼黑到敦刻 尔克 ……关于第二次欧战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前言》,第1~3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3 月第1版。 大约就在这时,乔冠华还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看世界地图,以至后来搜集各国出版的 世 界地图集成了他的一种癖好。这一习惯和癖好对于他研究国际问题,特别是评论第二次世界 大战各个战场局势的演变以及后来从事外交活动,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要写好国际述评, 不仅需要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并掌握尽可能详尽的现实情况,更主要还是要有正确的观点 和思想方法。 当然,乔冠华判断形势也有过失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深刻的经验教训”。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德国单方面撕毁《德苏友好和边界条约》,在1941年6月22日,突 然进攻苏联,英美与苏联结成了反法西斯联盟。这时,在香港的国际问题的专家中,对于日 本 的动向,就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日本下一步打击的方向是向东打美国;一种是认为它将北 上打苏联。争论相当激烈,乔冠华则倾向于后一种。他认为,日军下一步的攻击目标是苏联 ,而不会马上攻击美国。在他看来,日美矛盾虽然很重,但公开打起来还不到时候,日美谈 判还不会马上破裂。 1941年12月1日那天晚上,乔冠华为《大众生活》周刊写了一篇《谈日美谈判》的述评,其 中谈到“日本纵使不能接受(美方提出的条件),美日谈判也不会因此寿终正寝,日本更不会 马上 就发动战争。” 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12月6日下午,乔冠华应邀在香港华侨中学 作时事报告,他阐述了他的上述观点。最后,有的同学问他:“您的看法,日本跟美国的 谈判会不会中断?日美是否能打起来?” 他作了与事实相背的回答。 演讲结束以后,乔冠华就从香港乘轮渡到九龙回家。上了轮渡碰到了邹韬奋,两人见面,彼 此都很高兴,就一起聊了起来。邹韬奋问他: “日美是否能打起来呀?” “我看不大会。”他很有把握地回答。 因为船上人很多,两人没有深谈。下了船以后,各自回家。谁知第二天,日本军队突然袭击 了美国的军事基地夏威夷的珍珠港。又隔了一天,日本进攻香港。 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了乔 冠华以极大的震惊,他认为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走笔至此,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记。乔冠华有一段时间为《星报》每周写两篇社论。他曾在 《星报》上发表了《罗斯福当政九年》,冒犯了彼时驻重庆的美国大使馆,使馆竟然提出抗 议。蒋介石批示“彻查严办”。《星报》是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出资办的,他岂甘受“严办 ”。当时罗吟圃已经在重庆当中央信托局的主任秘书,便用他的生花之笔,把事情轻描谈 写了下来,以后香港沦陷,此事就不了了之。在当时一切“唯美是命”的环境下,乔冠华竟 敢捋“虎须”,也可见他的胆识于一斑了。 乔冠华的身份虽然不是作家,但是他的才子气质和文学禀赋,使他能够在其时的香港文坛上 振臂一呼,赢得反响。由于抗战初期的香港文坛鱼龙混杂,发生了许多矛盾和争论。乔冠 华也参与了其中不少争论。当时,乔冠华年轻气盛,锋芒毕露,既推动了文学进步,也有 令人遗憾的过激之处。
港九脱险(1)?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8日,日本进攻九龙。清晨8时许,48架日本轰炸机向九龙启德机场投下大量炸弹,一 时 浓烟四起,爆声不绝于耳。起先人们以为是当地的英军在做军事演习,不以为意。但很快就 在无线电波中传出消息:日本偷袭珍珠港,日军进攻香港……太平洋战争开始。 这时乔冠华正与夏衍一起住在九龙弥敦道,一早他们被隆隆的飞机声、震耳的爆炸声和凄厉 的警报声所惊醒。他们从窗口望去,只见尖沙嘴码头拥挤着许多人,且有不少车辆载着英国雇佣的印度兵向北急驶而去。他们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没过多久,忽然有人猛烈地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爱泼斯坦,他一进门就大声说“Wr(战 争)!” “是啊!”乔冠华说。 他说:“你看,这是日本飞机。”不过这完全出乎乔冠华的意料之外。 乔冠华放下用来消遣的古诗集,与夏衍、爱泼斯坦一起(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激扬文字(2)(图)?
1939年岁末,随着《时事晚报》的结束,乔冠华成了自由撰稿人,专门为各大报刊撰写 国际述评。12月14日他在金仲华主编《世界知识》上,针对苏芬战争发表了《历史的报复》 一文。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21年前发生在俄德两国之间的一段历史。他如此写道: 〖JP2〗“1918年2月10日,托洛斯基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宣告德苏战争状态终结,这形 成了同 年3月3日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协定的第一步。同年2月26日,伊里奇(案:即列宁) 在《真理报》上写了一篇说明苏联为什么签订那个协定的文章。那篇文章大意:‘……当时 苏联不能和英法资本主义国家一道来打德国,但可以和德国讲和来防卫英国。和德国缔 结和约,苏联可以利用英德正在血战,无力照顾,缔结了这个和约,苏联可以先集中力量来 发展自己,有朝一日,它一定可以获得第二个胜利’”。 这里,我们来简单地追述一下《布列期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内容。列宁不仅放弃了波 兰 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而且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些割让包括6200万人 口和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些领土上,有俄国的一半工厂和三分之一的产粮区,并产有 俄国四分之三的铁和煤。这样,俄国便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着手创 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21年后,德国入侵波兰,从而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华沙失守后,苏军进攻波 兰,又收回了乌克兰。而芬兰问题,一直是苏联当局的心腹之患。芬兰在当时是一个反苏反 共 的前哨。芬兰的边境距离苏联重镇列宁格勒只有几十公里,同时波罗的海三国也与苏联为敌 。 乔冠华指出,当初英苏谈判失败的真实原因,可以从一份英国政府的公报中看出,就是因为 苏联曾力争必需劝告芬兰和波罗的海诸国,置其海军根据地于苏联控制下,英法乃拒绝苏联 之要求。如此,英苏谈判破裂,而苏德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现在德国却愿意牺牲波 罗 的海诸国,以完成其对波兰的侵略,可见德国居然还自命为“反共堡垒”,这一嘴脸,颇具 讽刺意义,故连英国政府在公报里也说它“无耻”。 接着,乔冠华一语中的:“这不够说清楚吗?”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无疑是反共堡垒。英苏 谈判破裂,是因为英法不愿意放弃这些反共堡垒。德国“无耻”,则是因为它放弃了它的反 苏 反共的天职。苏联难道会对反苏反共的芬兰无动于衷吗?乔冠华说:“这一公报不正是为苏 联进兵芬兰,作了最雄辩的一篇辩护文章了吗?” 苏联认为必须解决芬兰问题,是从建立东方战线的角度考虑的。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苏联政 府加紧了步伐,以图加强列宁格勒方面的安全保证。1939年10月5日,苏联政府建议芬兰政 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就两国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并签署互助条约。但芬兰政府拒绝了这个建议 。 随后,苏联又提出租让和交换土地的建议,即芬兰将汉科港租给苏联,为期30年;苏联以5 523 平方公里的土地换取芬兰的靠近列宁格勒的2761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实,苏联的这个建议具 有合 理的成份,从国际法的角度也是允许的。但是,由于芬兰政府对苏联抱有强烈的敌意,因而 拒绝了这个建议,并积极寻求英法的支持。 芬兰政府的态度引起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的强烈不满。于是断然决定于当年10月30日 ,苏军开始对芬兰采取军事行动。但是,苏军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迅速地打垮芬兰军队,而 陷于胶着状态之中,苏军被阻于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一带。所以,乔冠华在文章中说: “目前战争正在进行之中”。 乔冠华的这篇文章题目是《历史的报复》。21年前,《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 签订,对于苏联来说,实在是处于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真是打落牙齿往肚子咽,何等的悲 惨。但是21年后的今天,苏联正在书写新的历史,那将是一篇“报复的历史”。 果然,在1940年2月,苏联军队经过精心准备,突破了芬兰苦心经营的“曼纳海姆防线”, 取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苏军的胜利使得芬兰政府被迫回到谈判桌上来。1940年3月8日开始 ,苏芬进行谈判,12日双方签署了和约。根据和约,苏联得到芬兰许多领土。划归苏联的领 土包括卡累利阿地峡、维堡、维堡湾以及一些岛屿,还有拉多加湖的西北岸、芬兰湾中的一 些岛屿、梅尔克雅尔维以东地区、卡累利阿北部的库奥洛雅尔维市、北冰洋沿岸两个半岛的 部分领土。此外苏联还得到了汉科半岛和邻近的岛屿的租借权,为期是30年。租借地将建立 苏联军事基地。这样,防止德国法西斯突然进攻的“东方战线”就建立起来了。 于是,乔冠华在3月27日发表一篇国际述评,题目命名为《报复的历史……苏芬停战后的国 际新局势》。 他一开头就切入正题,说道: “历史的报复终于写成了报复的历史。” 这里提及的“历史的报复”如上所述。他接着指出: “这‘报复的历史’是3月12日的苏芬和平。 “1918年5月2日,法国高尔兹将军的干涉打进了赫尔辛基,22年,那英雄的22年之 后:1940年3月12日苏联的军队凯旋维堡城;22年后的3月12日,报复了22年前的5月初2日。 “22年,第一次大战战后的22年是一段悠长的历史,在这里我们不能一一去叙述, 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去理解这报复的历史的最近的这一节,3月12日的苏芬和平,和这历史的 再展开、苏芬和平的国际新形势。” 1940年春天,英法期待的媾和即将打破。德国正在觊觎着英法。这一场大对抗临头之时,双 方力量相差悬殊。一方是一意孤行、无求于人的德国,其领袖是一个天生的战争狂人,他一 直凭直觉行事,到那时为止从未受过挫折。另一方是士无斗志、四分五裂的法国,其军队貌 似强大,但不堪一击,其领导人根本无意作战,而且对现代战争在技术方面提出的挑战熟视 无睹;海峡彼岸的英国,多年来满足现状,实力已大为削弱,但以海峡天堑自恃,陶醉于虚 假的安全感之中。 1940年4月9日,德国陆军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就占领了丹麦;与此同时,海军和空 降部队袭击了挪威。 3月21日,由于西方出兵挪威惨遭失败,法国达拉第政府倒台。不久,英国的张伯伦政府也 寿终正寝。 5月10日,德军突然袭击,侵入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这时,事态发展迅猛,形势急转直下。两天后,德军开始进攻法国。随后,包围了联军,并 把英法军队一分为二。5月28日,比利时军队投降。在佛兰德的联军,主要是英国军队,退 缩到敦刻尔克这个唯一没有敌军的港口。5月31日至6月3日,天赐良机,敦刻尔克一带出现 大雾,对面不见行人,英国人乘此良机,共三十三万余人乘船渡过了英吉利海峡,撤回到英 国,创造了“敦刻尔克奇迹”。 随着敦刻尔克撤退的完成,法国的苦难开始了。5日,德军自波隆至色当一线向南推进,左 翼 穿过索姆河,右翼抵哀恩河北岸。6至7日战事稍停。8日德军左翼渡过哀恩河,右翼则渡过 布莱索河,向拍舍安战役突击。德军集中了约四十个师团的兵力,开始包围马其诺防线。9 日马其诺防线背腹受敌,危在旦夕。 这时,远隔千山万水,在遥远香港的乔冠华断言:“6月9日是法军最黑暗的 一日!” 据徐迟回忆,那是在挂着猫头鹰招牌的“聪明人”咖啡店里,在烟雾腾 腾的地下室,有一大群中外记者互相交流,争吵不已,只见乔冠华紧锁着眉头,倾 听 着,一声不吭。然后他摇动着一根手指头,向地下一戳,这样说了。说来也奇怪,他的话才 出口,整个屋子就静了下来。 “你怎么能这样说呢?”爱泼斯坦(原在美国合众通讯社任记者,时为宋庆龄创办的“保卫中 国同盟”香港总部宣传工作负责人)以怀疑的神色和口吻发问。 “你怎么忽然这样子悲观起来?”当时正好在香港的、以撰写许多内幕新闻而名重一时的记 者根塞?斯坦也歪过头来问。 “足下今日忽发妙论。但这确实是关键时刻。”香港另一位国际评论名家罗吟圃这时也发话 了,“你真的是这样看?你这个看法不大恰当吧。你有什么根据说昨天是最黑暗的日子?决战 正在进行之中,胜负尚未分晓。马其诺防线不是轻易即可攻下来的。” 几种不同的声音同时从各个方面投向乔冠华,表示不同意他的看法。“西线实在是危急了, ” 乔冠华说,“刚才听了诸位的许多高见,你们似乎还抱有很大的希望,实在局势已经大定。 德军的右翼出现在塞纳河前,左翼前沿的莱姆市也很危险了。难道还能有第二次‘马思河之 役’?二十六年前的马思河之役曾经救起了巴黎,但是今天的马思河里,只奔流着呜咽的流 水而已。我可以告诉大家,三天以后,巴黎将不战而降!” 整个“聪明人”咖啡店都为之惊讶,有的甚至忿怒了,“太武断了,简直是危言耸听!” “乔木先生,你凭什么这么预言?”有人追问道。乔冠华看了看此人,回答: “一百年内,巴黎圣母院曾经五次看见了普鲁士的闪烁炮火,1814,1815,1860,1914,19 18,难道不能有第六次吗?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说过,要保卫巴黎,必须武装工人阶级,这 一点就在今天也还做不到啊!” “你太悲观了!”差不多所有在场的新闻记者都这样表示。有人还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 会这样悲观?” “这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答复了的,请看明日的《华商报》,看以后的报纸好了。我请你们 原谅, 我必须先告辞了。”乔冠华摔下这句话便起身离开了这家咖啡馆,留下那一大群惊诧和迷 惑不解的记者们。 这时,徐迟也跟着乔冠华一起出去,他们又去了中华百货公司的“阁仔”茶座。在那里乔冠 华又发表他刚才的观点,不过那边都是信服他的人,没有引起什么争论。 正是那天,法国总理保罗?雷诺(他于3月底接替达拉第)给美国总统发出了第一次求援的呼 吁。同日,英国首相邱吉尔也给雷诺拍发了一封声援电。也正是这一天,意大利正式向法国 宣战了。 翌日(6月11日),《华商报》发表了乔冠华撰写的“巴黎将于两日后不战而降”的消息。整 个香港都被这一报道震动了。 事实上,11日法军已撤退至马思河南岸,所有通讯社也发出了“巴黎告急”的电讯。但所有 其他的报纸都未对巴黎的未来作出像《华商报》那样明确的态度。 12日,意大利军队十个师团在阿尔卑斯战线结集完毕。在这种形势下,果真传来法军决定于 13 日放弃巴黎。那天,雷诺又向罗斯福发去第二次呼吁电,罗斯福在回电中说:“只要联军能 继续抵抗下去,美国的物质援助将源源而来。”问题却正是在于联军已无法抵抗下去。 12日,香港报界才开始转变,但都比《华商报》慢了一拍。 真如乔冠华所预料的,实际情况是: 到6月13日,未设防的、被政府抛弃了的巴黎已被德军占领。两天后,德国人到达1916年时 他们曾在那里遭到惨败的凡尔登。这时,雷诺已完全泄气,原来他打算将其政府迁移至北非 ,但6月16日,他疲倦地将总理职位交给了贝当元帅,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正是这位“凡尔 登的英雄”此时却向德意求和。6月22日,就在1918年签署德国停战协定的负比涅,法国接 受德国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6月24日,法意停战协定签字。 因此,乔冠华在他的国际述评《法国的崩溃》中这样说: “25日太阳出来的时候,在西线依然是美丽的河流,美丽的田野,但西线消逝了。” 这就是使人感到沉痛的历史……巴黎的沦陷和法国的崩溃。 事实证明乔冠华的判断完全准确。从此,乔冠华的声望更高了。 乔冠华的国际述评的过人之处正是体现于此。在他晚年,曾对自己的这些评论作过一番梳理 。他说道:“……我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收集左、中、右多种报刊、杂志和书籍及有关资 料,所以在此后的有些文章中,相当多地引用多种来源的材料。在当时,这样还别有苦衷。 因为我批评的对象是英、法政府,我不能开门见山,而必须转弯抹角,借旁人的嘴来讲,引 经据典地讲。尽管如此,我的文章还是被港英当局删掉,开了许多洋天窗。我保留了这些天 窗,借此看出当时港英当局的政治面貌。…… 这些文章主要是从政治上评论欧洲战争的各个 侧面,但是战争究竟是战争,因而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军事问题。当时我就决心利用留 在欧洲的很少时间学一点军事科学。我在南部德国图宾根大学学习碰到一位抱有同样愿望的 朋友,十九路军的赵一坚(案:即赵玉军),当时他也在这所大学念书。我们一起啃了德国著 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同时,我们还读了些欧洲的战争史和军事地理。因 为有了这段背景,所以当欧战爆发时,我就有可能把它同过去的战争联系起来考察。”他还 说,“历史不会完全重演,但是重温历史是必要的。中国古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过去的历史永久是现在和将来的一面镜子。历史是不会重演的,但历史也从来不会剖析。 慕尼黑的幽灵不是直到现在还在世界上徘徊着吗?” 乔冠华:《从慕尼黑到敦刻 尔克 ……关于第二次欧战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前言》,第1~3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3 月第1版。 大约就在这时,乔冠华还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看世界地图,以至后来搜集各国出版的 世 界地图集成了他的一种癖好。这一习惯和癖好对于他研究国际问题,特别是评论第二次世界 大战各个战场局势的演变以及后来从事外交活动,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要写好国际述评, 不仅需要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并掌握尽可能详尽的现实情况,更主要还是要有正确的观点 和思想方法。 当然,乔冠华判断形势也有过失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深刻的经验教训”。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德国单方面撕毁《德苏友好和边界条约》,在1941年6月22日,突 然进攻苏联,英美与苏联结成了反法西斯联盟。这时,在香港的国际问题的专家中,对于日 本 的动向,就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日本下一步打击的方向是向东打美国;一种是认为它将北 上打苏联。争论相当激烈,乔冠华则倾向于后一种。他认为,日军下一步的攻击目标是苏联 ,而不会马上攻击美国。在他看来,日美矛盾虽然很重,但公开打起来还不到时候,日美谈 判还不会马上破裂。 1941年12月1日那天晚上,乔冠华为《大众生活》周刊写了一篇《谈日美谈判》的述评,其 中谈到“日本纵使不能接受(美方提出的条件),美日谈判也不会因此寿终正寝,日本更不会 马上 就发动战争。” 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12月6日下午,乔冠华应邀在香港华侨中学 作时事报告,他阐述了他的上述观点。最后,有的同学问他:“您的看法,日本跟美国的 谈判会不会中断?日美是否能打起来?” 他作了与事实相背的回答。 演讲结束以后,乔冠华就从香港乘轮渡到九龙回家。上了轮渡碰到了邹韬奋,两人见面,彼 此都很高兴,就一起聊了起来。邹韬奋问他: “日美是否能打起来呀?” “我看不大会。”他很有把握地回答。 因为船上人很多,两人没有深谈。下了船以后,各自回家。谁知第二天,日本军队突然袭击 了美国的军事基地夏威夷的珍珠港。又隔了一天,日本进攻香港。 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了乔 冠华以极大的震惊,他认为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走笔至此,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记。乔冠华有一段时间为《星报》每周写两篇社论。他曾在 《星报》上发表了《罗斯福当政九年》,冒犯了彼时驻重庆的美国大使馆,使馆竟然提出抗 议。蒋介石批示“彻查严办”。《星报》是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出资办的,他岂甘受“严办 ”。当时罗吟圃已经在重庆当中央信托局的主任秘书,便用他的生花之笔,把事情轻描谈 写了下来,以后香港沦陷,此事就不了了之。在当时一切“唯美是命”的环境下,乔冠华竟 敢捋“虎须”,也可见他的胆识于一斑了。 乔冠华的身份虽然不是作家,但是他的才子气质和文学禀赋,使他能够在其时的香港文坛上 振臂一呼,赢得反响。由于抗战初期的香港文坛鱼龙混杂,发生了许多矛盾和争论。乔冠 华也参与了其中不少争论。当时,乔冠华年轻气盛,锋芒毕露,既推动了文学进步,也有 令人遗憾的过激之处。
港九脱险(1)?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8日,日本进攻九龙。清晨8时许,48架日本轰炸机向九龙启德机场投下大量炸弹,一 时 浓烟四起,爆声不绝于耳。起先人们以为是当地的英军在做军事演习,不以为意。但很快就 在无线电波中传出消息:日本偷袭珍珠港,日军进攻香港……太平洋战争开始。 这时乔冠华正与夏衍一起住在九龙弥敦道,一早他们被隆隆的飞机声、震耳的爆炸声和凄厉 的警报声所惊醒。他们从窗口望去,只见尖沙嘴码头拥挤着许多人,且有不少车辆载着英国雇佣的印度兵向北急驶而去。他们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没过多久,忽然有人猛烈地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爱泼斯坦,他一进门就大声说“Wr(战 争)!” “是啊!”乔冠华说。 他说:“你看,这是日本飞机。”不过这完全出乎乔冠华的意料之外。 乔冠华放下用来消遣的古诗集,与夏衍、爱泼斯坦一起(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