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辣文小说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第 12 部分阅读

第 12 部分阅读

    轶事, 曾广为流传,通常的说法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乔进京,发生重名问题, 此事惊动了毛泽东……”   本人根据1950年2月3日新加坡《南侨日报》所载,以为在重庆断名,较为可靠。因为这篇署 名“ 江山”的文章发表于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但指明是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为“二乔 ”断名。这里引述江山的原文:    正当日本投降后国共第一次开始和谈的期间,中共主席毛泽东亲到重庆参 加谈判,他(案:指胡乔木)是随员之一,恰巧这时南乔木亦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   两位乔木聚在一块,许多人弄不清楚,尤其是发表一篇署名“乔木”的文章,更使人不知是 出自那位乔木的手笔,朋友们都希望他们之间内有一人把名字改一改。有一天大家在毛泽东 主席那儿谈起这件事,请毛氏作评判,后经毛氏问明是他(北乔)先用乔木这个名字,而南乔 的真姓确是乔,他的真姓是胡,就盼望他在名字之上加个“胡”字,南乔则仍用乔木原名。 从此两乔有了区别……参见叶永烈: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第66~67页,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毛泽东不亲不疏,在南北两乔中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南乔留姓北乔留名,真是极妙的 办法!乔冠华与胡乔木双双接受了毛泽东的“调解”。   不过,乔冠华后来曾对胡风夫人梅志开玩笔说:“胡乔木把我早就起用的‘乔木’这个名字 抢去了,真叫人气愤。”看来他还是有想法的。   在重庆国共谈判期间,乔冠华与龚澎不止一次地陪同毛泽东接见中外记者和文化界进步人士 。毛泽东在延安时就认识龚澎,同乔冠华是首度相见,但读过他的不少评论文章。毛泽东对 乔冠华的不羁的文才、洒脱的风度,尤为赏识。他曾戏对乔冠华、龚澎夫妇说:   “你们二人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毛泽东的这番话,一时在中共代表团传为美谈。

    辗转沪港(1)?

    国共双方的《双十会谈纪要》签字的第二天,也就是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由张治中 陪同,飞返延安。周恩来留在重庆,继续进行谈判。乔冠华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也留在重庆 。   尽管国共双方还在谈判,但是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调动军队进攻解放区。在遭到解放区 军民的顽强抵抗后,被迫同中国共产党就军事冲突等问题举行会谈。   12月27日,周恩来把中共代表团关于无条件停止内战的书面建议提交国民党代表,请其转交 蒋介石。31日,国民党代表书面答复中共代表团,同意就停止军事冲突及恢复交通等问题进 行谈判,并提出由国共各派一名代表会同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会谈停战办法。   经过谈判,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1月7日,根据 协议,由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张群(后为张治中、徐永昌)、美国特使马歇尔组成三 人委员会(又称“三人小组”),其任务是协商停止军事冲突,恢复铁路交通和有关受降事宜 及整编军队等问题。   “三人小组”的协议,交由“军事调处执行部”执行。“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 ”,它的任务是执行停战协定和“三人小组”的协议。“军调部”设委员三人,由共产党、 国 民党和美国各派一人组成。“军调部”于1946年1月14日在北平正式成立,共产党委员叶剑 英,参谋长罗瑞卿;国民党委员郑介民,参谋长蔡文治;美方委员饶伯森,参谋长赫斯克。    为了加强中共方面的力量,利用军调部更多地开展工作,叶剑英组建了军调部中共机构,有 秘书、通讯、机要、编译、救济、计划执行、新闻发闻、行政、交通等科组。乔冠华、龚澎 这时也被调去军调部,龚澎担任中共方面的新闻组长,在董华领导下,负责处理中共委员叶 剑英将军与公众的联络事务。   在此期间,乔冠华因公去了一趟延安。   杨家岭。枣园。延河。宝塔山。清凉山。桥儿沟。蜂寓般密密麻麻的窑洞。茂密的丛林…… 乔冠华是第一次到延安,延安的一切都给他新鲜可爱的感觉。最让他难忘,他受到了毛泽东 主席的接见。   那天,乔冠华接到通知,他穿戴整齐,渡过清浅的延河,约莫走过十来分钟,在山谷中露出 一所长方形的洋式建筑,那便是中央办公厅和大礼堂。再走近一看,环绕着这建筑的山腰直 至山脚,排列着无数的窑洞,那是中央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住宅,门口站在英姿焕发的卫兵。    毛泽东的窑洞在山脚下,地上铺着砖,墙上刷了白灰,窗格子上糊了薄薄的白纸,屋内显得 亮堂。家具陈设简单,有的甚至用油漆漆过。毛泽东一生嗜书,书房里各种书籍不少,办公 桌上还摊着大摞书报、文件,以及正在起草的文稿。乔冠华被引进了毛泽东的房间,毛泽 东与他亲切地握手,使乔冠华心里暖融融。   乔冠华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工作近况和写作的甘辛,毛泽东提到了他所写的那篇《方生未死 之间》。  鼓励他思想上不要有包袱,笑谈之中,毛泽东朗声大笑时的豪迈而天真的神态,给 乔冠华深刻的印象。   在延安逗留期间,胡乔木几乎每天都约乔冠华在宝塔山下、延河岸边作长时间的散步。在他 的 住处和延河之间,有一片相当开阔的绿色田野。每当工作完毕或吃过晚饭,他们两人相约穿 越田间的小径到延河边去,在延河边的岩石上闲坐谈天,或者是沿着河畔来往反复地漫步。 在他们四面,往往会有许多充满活力的男男女女像他们一样,把这里看作是可以使自己获得 休息和愉快的所在。   其时,沿着浅绿色的蜿蜒东流的延河向西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那遥相峙立的清凉山和宝塔 山;往东看去,则是一片伸向远方的在陕北地区难得一见的平川……这片天地真是具有 无限的魅力。乔冠华和胡乔木在这里互相交换对重庆分别后时局变化的看法,对中国共产 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最后的胜利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和美好的憧憬……   别人,延安!   别了,革命圣地!   乔冠华与战友们依依惜别,又重返充满荆辣的国民党统治区。

    辗转沪港(2)

    由于国民党政府宣布还都南京,国共谈判的中心也从重庆移到南京。5月,中共代表团团 长周恩来率董必武、李维汉、邓颖超、陆定一、廖承志、齐燕铭、章汉夫、钱瑛、王炳南、 童陆生、宋平、章文晋等分两批飞抵南京。乔冠华则从延安来到南京。   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期间,住在梅园新村,有一百多位工作人员。对外的名称叫中共代表团南 京办事处,对内称中共中央南京局。中共南京局领导四川、云南、贵州、西康、上海、武汉 、湖南、广东、广西、闽粤边及香港的地下党组织。南京局下设外事工作委员会,周恩来兼 书记,廖承志、王炳南任副书记,乔冠华(研究处处长)、章文晋(秘书处处长)、陈家康(联 络处处长)和龚澎是外委会的四员大将。   不久,中共代表团为了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周恩来委托已从北平回到上海的龚澎,在上海找 一处适中的房子,作办事处用。   在繁华的上海市中心,有一条闹中取静的马路,名叫马斯南路(现名思南路)。这里是上海 旧 法租界的住宅区。旧法租界的路名,大多是以法国人的名字命名。例如霞飞路(现在的淮海 路),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军统帅命名的;贝当路(现在的衡山路),也是以一位老将 军命名的。马斯南也是一位法国名人。   马斯南路,当时在上海人心目中,是一条绿荫覆盖的马路,与其他马路相比,总是显得静 谧、清凉,不论是潇潇的风雨,不论是炎炎的烈日,马斯南路两旁高大的杼相树,总是深情 地伸展双臂,枝叶繁茂,成为一道绿色长廊,为过往行人送去一片浓荫,一缕恬适。   龚澎接到周恩来的指示,与一位可靠的朋友徐畹球女士一起寻寻觅觅,最终找到马期南路10 7号一处三层楼的花园洋房(现为思南路73号,下面为叙述方便,均称思南路)。当时原住户 黄天霞已去南京,房子是空着的,于是便用6根金条租了下来,1946年5月16日办好了手 续。   然而,国民党当局不同意中共代表团在沪设办事处。所以在它的门口挂了两块铜牌:一块是 用英文写的叫“周恩来将军寓所”,一块是用中文写的叫“周公馆”。这样,周恩来和代表 团其他同志来上海开展工作,就住在这里。   周公馆成了众人关注的中心,周恩来经常在这里处理党内外工作,同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商 谈,也会见上海各界的代表人物。一时间,这条旧法租界的僻静马路,为社会所瞩目,来往 行人,竟比过去增加许多。自然,其中还有不少化装成小贩、修鞋匠和三轮车夫 的国民党便衣特务。   乔冠华与龚澎夫妇常驻上海,负责外事工作和报刊工作。因国民党不准在上海出版《新华日 报》,中共代表团将《群众》杂志从重庆移到上海于6月3日出版,李维汉主编,并出版英文 版《新华周刊》,由乔冠华、龚澎负责。这16开本的宣传刊物,是一家“夫妻老婆店” ,主编就是乔冠华,龚澎担任统刊发行人。遗憾的是,这个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对外宣 传刊物刚刚出版到第3期,就被国民党当局无理查封。   乔冠华夫妇在上海时工作勤勉,尽心尽力。这给曾在周公馆当过交通联络员的王思敏, 留下较深的印象。他在《周公馆生活散记》中回忆:    在这个公馆里没有主妇式的当家人的,每天的伙食即由我和杨胖子全权安 排,反正不超过也不低于两菜一汤就是了。   开饭了。别看这幢在外观上颇为气派的花园洋房,号称公馆,可连吃饭的桌椅板凳也是少得 可怜的。因此每当开饭时先来者总是捷足先坐,后来者只得伫立而餐,这个规矩对谁也一视 同仁,毫不例外。  乔木(乔冠华)和龚澎两口子是专门从事外事工作的,他俩的外文造诣颇深 ,工作也比其他人似乎要忙一些,打字机的嘀嗒声不时从他们的房间里传出。每次开饭,往 往要“三顾茅庐”,他们才姗姗下楼(当然是站着吃),为此,陈姐在背后曾嘟噜过:“平常 到蛮好格,就是吃饭架子大来兮。”   纵观这个公馆的种种生活方式和诸类人物,与一般真正的公馆对比,是非常特异的。为了工 作需要,这里男的也西装革履,女的衣着华丽,他们都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王 思敏:《周公馆生活散记》,载《上海滩》1989年第6期。    乔冠华在周公馆工作时,与各界人士保持接触,他经常接待文化人。如胡风就曾多次来周公 馆,与他和陈家康、徐冰会面。乔冠华与胡风还讨论过文艺问题,围绕创作方法、创作技巧 发表各自的看法。  乔冠华还在新闻界组织了时事座谈会,每一两周一次,聚餐并漫谈时事问题,参加的人都自 付聚餐费。经常到会的除乔冠华本人外,还有陈家康、姚臻(当时是苏联在上海办的《时代 日报》“军事述评”  的专栏作者,笔名“秦上校”,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金仲华(《联合晚报》记者)、姜椿芳(时代社和《时代日报》总编辑)、冯宾符(《联合晚报 》编委)、宦乡(《文汇报》副主笔)等十余人,会上主要是分析时局变化,国民党军队如何 迅速崩溃,人民解放军如何向前挺进,以认清形势,澄清模糊认识。乔冠华每会必到,都要 发表宏论高见,侃侃而谈,往往语惊四座。   这样的聚会,胡风后来也参加了,他觉得收获匪浅,据他回忆:“大概有一次在我隔壁的冯 宾符家聚会时约我参加了,以后就每次都参加。他们漫谈国内国际时事和军事形势,我开口 不得,旁听而已。  但对我有很大好好处,能够把报上看到的情况理解得有条理些,更明确地 看清国民党的崩溃趋势和解放军的前进势头和方向,以及整个斗争局面。还有,乔冠华和陈 家康都是善于谈笑的,聚会时空气很愉快。不记得乔冠华有过摆领导人面孔的情况。……梅 志记得我也做过一次东,是在家里请他们。”  胡风:《关于乔冠华》,见《胡风遗 稿》,第77~78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前面我们曾经写到的乔冠华夫妇在重庆结识的好友,李颢医生这时也在上海。   那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重庆的李颢意外地接到即将回上海接收卫生局的俞松筠同学的邀请 ,要他到上海某医院任职。回上海工作对李颢的吸引力太大了,因为上海是他生长和求学的 故乡。但是考虑去上海是国民党在卫生行政界的小头目俞松筠所邀请的,事关重大,必须去 找最信赖的好友乔冠华商量。   于是,李颢身揣俞松筠的邀请信,路上特地买了一大包磁器口特产盐水花生,当经过作家徐 迟的住处时,他忽然想到要给好友留下一点可口的花生,再去找乔冠华。   天下就是有那么凑巧的事,李颢这一拐还真拐对了……乔冠华正在徐迟家里。听李颢这一讲 ,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一边剥着花生吃,一边商量着是否去上海之事。最后商定接受俞松筠的邀请。   不久,乔冠华、龚澎也随中共表代团来到上海,住在周公馆。而李颢就住在相距不远的贝勒 路,他们经常相聚。   1946年夏季的一天傍晚,天气特别闷热。李颢正在吃晚饭,电话铃突然响了,拿起话筒, 还来不及寒喧,就听到对方的声音:   “你在家等我,我有急事找你。”   原来是乔冠华打来打来的电话。   李颢凭着多年的经验,预料一定有什么大事发生了,而且此事肯定非同一般。因为往常乔冠 华打电话时,总免不了捎带说几句俏皮话,逗逗乐,而今天则完全不同,风趣幽默不见了。 出了什么事呢?李颢的心悬在半空中,始终放心不下,他放下电话就站在门口,焦急地等待 着乔冠华的来到。   此时,天越来越灰暗,突然一阵旋风,电闪雷鸣,哗哗哗地下起瓢泼大雨。只见雨幕中急驶 过来一辆小轿车,嗄地一声停在李颢前门,他赶紧迎上前去。   “什么事?快说!”李颢连忙问道。   “上车再说。”乔冠华说得很干脆。   李颢钻进车内坐下,就听到一声既熟悉又亲切的呼唤:“李医生,你好!”   随即一只强有力的温和的大手紧紧地握住李颢的手。   李颢惊喜地发现,坐在车后座的那个人,原来是尊敬的周恩来!   小轿车冒着滂沱大雨在贝勒路上疾驶,很快来到四川北路的市立第四医院。原来是新华社的 一位主编刘光患了急性胃穿孔,经手术治疗再次复发,病情十分危急,现在正在四川北路的 第四医院由美国外科大夫进行手术。   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要乔冠华陪同去第四医院探视刘光。可是来迟了一步,刘光已被送进 手术室抢救了。周恩来想进手术室了解病情,医生不让进。   周恩来心急如焚,在手术室门旁的小房间内踱来踱去,就是不肯离开。乔冠华只好把李颢找 来。   李颢与第四医院的外科主任打了招呼,便以第五医院外科主任的身份进入手术室,察看美国 医生给刘光做胃切除手术,并及时将刘光的病情和手术情况向站在手术室外等候的周恩来和 乔冠华汇报。直到手术顺利完毕,周恩来与乔冠华才放心离去。   入秋以后,李颢转到上海公济医院任外科主任。一天夜里,行色匆匆的乔冠华突然来到李颢 家里,他将一大包文件交给李颢保存,并告诉他以后将有一位身着白西服、系红领带、穿黑 白相间皮鞋的人来取这包文件,并再三叮嘱要等暗号和特征全部符合时,才能把文件交给 来人。   “放心吧,大哥!”李颢、吴慰情夫妇同声说道。   乔冠华望着李氏夫妇认真的表情,深为他们俩诚笃的感情感到由衷的高兴,也从内心感激他 们对共产党人的真诚帮助。他向李颢夫妇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了声“后会有期”,然后 离开了李家。   约莫过了一个月,一位中年人来到公济医院,在李颢的诊桌前等候就诊。这个人戴一副圆框 眼镜,身体英俊魁梧,但神态颇为凝重。   李颢见此心中明白,乔冠华早先所说的人来了。来人对李颢说:“李医生,请帮我看看医。 ” “我正在忙着,没有空呀。”李颢答道。   “我等着你。”那位中年人脸上显出一丝不快。   然而,暗号与特征一切相符,李颢才放心地将乔冠华留下的文件交给了他。一直到建国后, 李颢才知道来人就是当时任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上海解放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长兼 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后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的刘晓同志。〖ZW(〗参考李颢的 回忆,同时感谢梁龚峰先生。     行文至此,还得提一下友人冯亦代。乔冠华到上海后,主编《新华周刊》时,委托已先返沪 的冯亦代寻找承印外文的印刷厂,冯亦代帮忙落实了,乔氏夫妇都很高兴。   当时美国新闻处翻译出版《美国文学丛书》,虽然动议是由费正清提出来的,但是促成这部 丛书得以翻译出版,乔冠华没有少花力气。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但有利于中美文化交 流,生活窘迫的中国翻译家也因承接了这一项工作,而得到一笔可观的翻译稿酬,于生活也 不无小补。   国共谈判破裂,周公馆即将撤退前,周恩来在福路都城饭店的咖啡座接见冯亦代和郑安 娜,乔冠华、龚澎夫妇会见时作陪。   谈话时周恩来要冯亦代帮助照顾一些文化人的家属,并特地关照要照应一下乔冠华的老父乔 守恒。乔守恒生活困顿,通过组织和朋友的接济,才过得去。乔冠华很爱自己的父亲,他后 来曾叹息从清华毕业后五十多年未曾回家乡。他的父亲就在全国解放前夕去世了,只要再 活上半年,他也许可以见上最后一面。   同时龚澎也交代了郑安娜一些话,作为老同学的临别赠言。乔冠华则要冯亦代〖ZW(〗冯亦 代时任《世界晨报》经理。  与外国记者保持密切联系,特别是《密勒氏评论报》的 小鲍威尔、美国新闻处的贝玛丽和工会的彼得?汤逊等人。根据乔、龚两人的意见,在他们 撤退到香港后,冯亦代就和小鲍威尔等人组织了一个座谈会,每两周碰头一次,主要谈的都 是国共内战的真实情况,及劝说外国记者能设法到前线或解放区去亲自采访。   冯亦代记得,龚澎去港前又和他们谈了一次,要郑安娜帮助周扬、欧阳山尊等三人的访美, 而且希望倘如有人离开美国新闻处时,尽量介绍进步文化人去补充。所以后来郑安娜介 绍董乐山1924…1999,是一位资深翻译家、作家和学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富有知识分 子的独立人格与尊严。他此时已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从事新闻工作)去考取了美国新闻 处她自己因离职而空出来的翻译职位。郑安娜是因为要去中国福利会给宋庆龄女士当秘书才 离职的,她希望找一个信赖的朋友去顶替自己留下的空缺。   国共和谈破裂前夜,根据周恩来的决策,为了将核心骨干力量储存起来,转移到相对安全的 地方,乔冠华、龚澎夫妇1946年秋前往香港。与乔氏夫妇同行的还有夏衍等人。行前 ,周恩来特地为他们饯行,飨以有名的阳澄湖大闸蟹。正是菊黄蟹肥之时,“举杯持蟹最逍 遥”,然而他们的心情却是复杂的。   据夏衍回忆:“10月17日上午,我和乔冠华、龚澎到马斯 南路周公馆去见恩来同志,因为他们也决定在代表团撤退后去香港工作。恩来同志是9月  12日左右回到上海的,一连几天,分别会见了中外记者和各民主党派人士,向他们揭露了 国 民党重新发起全面内战的阴谋,表示了中共必能粉碎蒋介石全面进攻的信心,并安排了代表 团撤退后的工作。  我们谈到中午,打算告别的时候,恩来同志颇有感慨地说:好容易打败 了日本,老百姓都想过和平生活,而现在又得打仗了,你们南行,我回延安,可能要几年之 后 再见面了,说到这里,他忽然提出,我替你们饯行,吃一次上海的大闸蟹。我们当然十分高 兴,于是恩来同志就和乔冠华、龚澎、陈家康和我一起去吃蟹饮酒,这天恩来同志 兴致很好,一口气吃了五只螃蟹。”  夏衍:《懒寻旧梦录》,第565~566页,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7月第1版。   吃饭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说来颇具喜剧色彩。   周恩来、乔冠华他们的车子刚出公馆,司机便在反光镜里看见特务的汽车已尾随在后。周恩 来不由两道浓眉紧锁,为了保证乔冠华等同志安全离沪,今天他只有自己出面解危了。他关 照司机:“照正常行驶。”   司机照办,特务们的车子在后面追赶,没想到前面来个急刹车,几乎两车相碰,特务还在诧 异中。周恩来已经从车里出来,他关上车门,对慌忙下车的特务说:“你们几位辛苦了。”    特务们面面相觑说:“嗨嗨……不,不……周先生!”   周恩来笑道:“原来你们还认识我?没有认错吧?”   特务们弯腰说:“是……是的,周先生!”   “即然你们知道我是谁,为什么要盯我的车?是谁给你们的命令?”   特务们顿时语塞,忙说:“误会……误会了!”   “既然如此,请你们马上把车开走,否则我要报警了!”   “呃……好吧!”特务们只好陪着笑钻进汽车,调头开走了。   这件事为周恩来给乔冠华、夏衍等人的饯行,平添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后来,有人戏称这次聚会,“实际上是新中国外交部亚洲司主要负责人的一次酒会”。  宗道一:《才女外交家…龚澎》,载《传记文学》1994年第2期。〖ZW)〗因为3年后, 即1949年10月,夏衍、陈家康分别为亚洲司正、副司长,乔冠华在夏衍未到任时临时任代司 长(据考证,夏衍一直未正式就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离开开上海时,夏衍与潘汉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肟虾J保难苡肱撕耗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虾J保难苡肱撕耗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开上海时,夏衍与潘汉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开上海时,夏衍与潘汉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虾J保难苡肱撕耗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虾J保难苡肱撕耗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海时,夏衍与潘汉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海时,夏衍与潘汉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J保难苡肱撕耗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保难苡肱撕耗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夏衍与潘汉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夏衍与潘汉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难苡肱撕耗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难苡肱撕耗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衍与潘汉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衍与潘汉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苡肱撕耗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肱撕耗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潘汉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潘汉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撕耗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耗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年一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暌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黄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起乘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鸪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朔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飞机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苫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抵达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执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锵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香港,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愀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郏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而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乔冠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枪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诨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华夫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蚋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妇则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驹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蚴浅撕B智巴愀鄣摹! ◎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是乘海轮前往香港的。  浅撕B智巴愀鄣摹! 〕撕B智巴愀鄣摹! ∷海轮前往香港的。  海轮前往香港的。  B智巴愀鄣摹! ÷智巴愀鄣摹! ≈前往香港的。  前往香港的。  巴愀鄣摹! ⊥愀鄣摹! ※香港的。  香港的。  愀鄣摹! 「鄣摹! ≯的。  的。  摹!  ! 。

    辗转沪港(3)?

    1946年秋冬,国共和谈破裂,内战重新爆发。香港又成为我党开展对外宣传、进步文化 活动的基地。在党组织和周恩来安排下,许多同志分头从上海、南京等国统区转移到香港。   乔冠华是是年10月19日离沪的。这一日期,是由林默涵回忆的。林默涵与乔冠华同庚,是一 位文学理论家、杂文家。这时,林默涵是作为一位年轻的编辑去香港的,据他回忆:   “是年10月,我从上海乘船赴香港。船起碇时,我站在船舷,望着滔滔的黄浦江水,想起那 天正是鲁迅先生逝世的十周年忌日(10月19日),不胜感慨。在船上,与乔冠华不期而遇。我 们在甲板上散步聊天,谈到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乔冠华在重庆时,用‘于潮’这一笔名写 过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方生未死之间》,其中某些观点与胡风的思想颇为接近。例如他 也不重视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结合,认为知识分子的缺点是思想太多,感情太少(原注:意 即革命理论太多,感情激动太少)等等。这些观点曾受到过党内一些同志的批评。但在这次 交谈中,乔冠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看法却有了很大改变。当时他正在看胡风最为赞扬的作家 路翎的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他觉得这部小说内容脱离实际,人物也不真实,主人公不像 个真正的劳动者,因此对胡风的文艺思想产生了怀疑。”  转引自季羡林主编:《枝 枝丛丛的回忆》,第468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这段引文摘自《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林默涵问答录之一》(黄华英整理)一文。林默涵是 名噪一时的 “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当事人之一,据说当年舒芜在他鼓动下,分类编列, 公开了胡风写给舒芜的一批私人信件,从而引发了一场旷世奇案。然而其中内幕复杂,非 本 书所能够叙述的。从上引的发表于1989年文章中可见,林默涵好像带有“反胡”(胡风)情结 ”,以至又引乔冠华为其同道。   诚然,胡风的文艺思想、胡风同道的文艺创作及其评价,可以见仁见智,这里也不拟展开。 乔冠华对文艺,诚属“玩票”性质,但他对文艺现象的分析判断,不少出自细腻剀切,在中 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自有其地位。   乔冠华到香港后,住在当时十分幽静的英皇道一幢新盖的四层楼房里,他与龚澎等住二楼, 夏衍、冯乃超和周而复住在三楼。这幢新楼,前面迎山,后面临海,环境颇佳。乔氏夫妇 的房间面积不大,约十多平方米,一床一桌,书是少不了的,故备了一个书架。这就是他 们的书斋兼卧室,可以看书,可以写文章,可以编辑刊物,还可以会客。顺便说一下,夏衍 已参加中共香港局的工作,正准备赴南洋一带开展宣传和统战工 作;而冯乃超、邵荃麟等从事文艺界统一战线的领导工作;周而复此时在香港主编《北方文 丛》,并参与编辑《小说月刊》。   当时,中共地下组织在香港设中共香港分局,书记是方方,副书记是林平,乔氏夫妇双双出 任分局委员,龚澎是外事组副组长(组长为章汉夫)。林平是乔冠华的老相识,太平洋战争撤 退时,时任东江游击纵队参谋长的林平出了大力。两人几年后又在香港携起手来,共同为党 工作。   日军投降时,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支队协助英军接降。当时的英军夏壳少将希望和港九 支队共同治理香港。而中方代表袁庚表示,英军希望港九支队继续留在香港的请求已难实现 ,港九支队已正式发表《告别港九同胞书》,全部撤离香港。但是,袁庚也灵活地表示,香 港周边地区的抗日政权,可以配合英军做一些治安稳定工作。   东江纵队北撤后,中共香港分局争取了港英当局的承认,将这个办事处改名为新华社香港 分社,乔冠华出任分社社长。如今有人戏称袁庚是香港新华社分社的开办人,来由即此。   乔冠华在新华社分社社长任上,要与龚澎经常与欧美各国派驻香港的记者接触,获取国际消 息并提供国内政治动向,揭露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的可耻勾当。对此,乔冠华曾回忆说:     我去香港,组织上交代,在香港公开设立新华分社,并且争取取得英国的 承认,英国当时对 中国也采取两手政策,一方面和蒋介石拉得很紧,另外对我们也不拒绝,所以就同意了我们 的新华社在香港设立分社,同意我们收集新闻材料,向香港报纸及世界其他报纸发稿。有了 这样一个身份,凡我们党跟港英当局在政策方面的交涉,都由我来出面交涉。这个分社是我 们新华社的第一个海外分社。在解放战争的三年当中,从防御到进攻到走向胜利,我们在香 港,不得不同港英当局进行交涉的问题也相当多。这种外事工作,用去了我们相当一部分时 间。因为有了这个身分,所以当时欧美各国驻香港的记者,就经常和我们发生接触,进行采 访,请吃饭,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我们也可以从他们那里听到英美等两方国家对中国问题 的态度,好像是个国际统一战线吧,这是关于外事工作。乔冠华:《口述自传 》, 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180~181页,学林出(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