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辣文小说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第 11 部分阅读

第 11 部分阅读

    叫绝。   乔冠华对这位出类拔萃的黄宗江很关注,连忙问道:“他多大了?”   “不大,二十二三岁。”于伶说:“从北平到上海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在燕京大学读过 。” “是吗?”乔冠华一听曾是燕大学生,来了兴致。   夏衍也点点头:“这个年轻人前途无量。”   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去了好长一段。   “言归正传吧!”乔冠华给每人面前的小酒杯里斟满酒:“今天为老于祝寿,有道是黄连树 下弹琴……苦中作乐。大家先干一杯!”   无愧为“酒仙”,乔冠华先喝下一杯。   “谢谢大家,祝寿是实在不敢当的。”于伶红着脸直摆手。   乔冠华又和几个人同时举杯,一饮而尽。   于伶望望那四位好友,心绪如潮,一时又不知说什么话才好。   夏衍娓娓地道起于伶来到重庆这一年多的工作,肩负剧运重任,仍同前些年在上海一样,任 劳任怨,埋头苦干。又说他从来是个幕后英雄,能打乱仗,又能广交朋友,团结同志,出手 又快,离开香港两年,已经拿出《长夜行》和《杏花春雨江南》两部剧本,还参加《戏剧春 秋》的创作……   乔冠华、廖沫沙、胡绳三位也都不住地点头称赞。于伶不住地说:“哪里哪里!过奖了,过 奖了!”   乔冠华又自斟一杯,拦住了夏衍的话头:   “老夏,你这是替他做鉴定了。轻松点好不好?今日祝寿,不可无诗,联句如何?”乔冠华一 直酷爱诗歌,这时,他要显示一番自己的诗才。   另三人都赞同乔冠华的提议。   乔冠华似乎胸有成竹:“我先起一句,权作抛转引玉。”   说罢,他开了一句头:“长夜行人三十七。”   乔冠华将于伶创作的剧作名嵌入诗句,用意不言自明。   夏衍沉吟数秒钟,便接下了第二句:“如花溅泪几吞声。”   乔冠华和廖沫沙都拍案叫好。   胡绳笑吟吟地说:“我来一句现成的吧……杏红春雨江南日。”   乔冠华用筷子点点胡绳:   “你这长柄葫芦倒省事,七个字里只有一个字是你的。”   “长柄葫芦”的外号,是在香港时候柳亚子叫出来的,不知出自何典,也许因为胡绳是个高 个子。   廖沫沙苦笑着说:“好句子都被你们三个说完了,我这末句可是平淡无奇……英烈传奇说大 明。”   酒干盘空,意犹未尽。他们五人走出酒店,一起去天宫府“文工会”看望郭沫若。   在郭寓,饮了几杯浓茶,畅谈一阵时局之后,廖沫沙说起刚才联句为于伶祝寿之事,乘兴请 郭老将这四句写了条幅,送给于伶留作纪念。   郭沫若一挥而就,轻声又念了一篇,抬头对他们笑笑:   “好是好,只是情调低沉一些。”   乔冠华站起身来,走到桌旁说:“那就请郭老改一改,点铁成金。”   郭沫若略一吟哦,铺开纸又写了一方:    大明英烈见传奇,   长夜行人路不迷。   春雨江南三七度,   如花溅泪发新枝。    乔冠华拍手称好,大家都齐声附和:“这真是点铁成金了。”   于伶淌着热泪,紧紧握住郭老的手,连连道谢。接着又向乔冠华、夏衍、廖沫沙、胡绳表示 内心的感激。   这天的交谊,给现代文坛留下了一则佳话,为人津津乐道。

    旧雨新知(6)?

    四十年代开头几年,抗日战争打得非常艰苦。日军在国统区的华中、华南战场大举进 攻,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却日益壮大,抗战实力不断增强 。然而,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严密封锁和欺骗宣传,这一切很难为国内外人们所周知。作为 反 法西斯同盟国的美、英政府,这时已将注意力逐步从欧洲战场转向太平洋战场,他们急需了 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军民的状况和实力,颇想同延安建立直接的联系。同样,中 共也急需打破国民党的封锁,争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了解和支持。   在重庆工作期间,为了开展对外交往,扩大影响,周恩来带领南方局外事组的同志冲破 重重障碍,进行了大量的外交和宣传工作。他们把外交、宣传、交友三者结合起来,结交了 大批外国记者、作家、外交官和军人,或同他们亲切交谈,或介绍他们到延安参观访问,争 取他们的了解和同情。   乔冠华就是在这时根据周恩来的安排,同王炳南、陈家康、龚澎等一起开展对外联络工作的 。据《周恩来年谱》记载,周恩来时常召集他们开会,研究外事工作等。乔冠华的交际面很 广,有外国记者、驻华使馆、美国总部等各方面。拿与国外记者来说,他 不仅与对我们友好的记者交流,还注意与不同倾向的记者接触。他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因 为尽管国民党当局千方百计阻挠中共和世界各地的各大新闻通讯社的联系,采取将大量稿件 先收过去,由他们来分发、控制的手段,但是经过努力,还是冲破阻挠,跟外国记者建立了 相当密切的联系,而且双方做到互惠互利:“我们想从外国记者那里得到一点消息,外国记 者也想从我们这儿得到一点消息。我们的威信很高,我们给他们的消息都是客观真实的。”  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166页,学林出版社1997 年12月第11版。   在当时的美国记者中有一位叫白修德的朋友,与乔冠华很熟,彼此非常友好。他是亨德尔路 斯办的《TEN》杂志驻中国的特派记者,他曾撰写了一篇文章,专门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在美国引起极大的轰动。   乔冠华与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的来往也比较频繁,其时美国大使是克拉伦斯?高斯,这位大 使可以称作 “中国通”,从1907年第一次到中国担任驻上海的副总领事,除了短时间地  到巴黎和澳大利亚出差之外,他的生活大部分是在中国度过的,先后被派驻北京 、天津、济南、沈阳、厦门和重庆,他办事严谨,讲究效率,对中共的态度也还友好。 (美)伊?卡思:《中国通:美国一代外交官的悲剧》,第80页,新华出版社在1980年8月 第1版。〖ZW)〗当然,这位大使是严格执行美国政府的政策的。   经过我方的工作,美国大使馆出现了不少同情中国共产党的人,其中有大使馆参赞科弗兰、 阿德勒。  这两位参赞过去曾在罗斯福政府当过财政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过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他们在美国国内时,就和中国的朋友有很多来往,来到中国还是保持着进步的态度。    乔冠华与南方局外事组的其他同志,与上述两位参赞保持了经常的往来,通过他们了解了不 少经济、财政等方面的情况,而我方可以让他们知道的情况,我方也及时提供给他们,彼此 很默契。对此,乔冠华曾有叙述:   “当时我们熟悉到这种地步:经常争论问题,争论得很激烈,不伤害双方的关系,双方的感 情。在辩论当中,他们认为我太容易把一个命题一般化。所以,他们就开玩笑地对我说,我 是一般化之王。这是对我的挖苦,不过在某种程度也是对我的奉承。”乔冠华 :《口述自传》,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168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除此之外,乔冠华与美军司令部和美国新闻处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在太平洋战争以后,美国 在中国、远东战区建立了司令部,由史迪威将军任总指挥。他倾向进步,同情中国共产党, 反对国民党的腐化堕落。乔冠华与总部内的主要联络员是戴维斯先生。他是位职业军人,上 校军衔。通过他,乔冠华与美军总部发生军事资料上的来往,就是说我方将大后方的日军动 向的材料传递给美方,美方也将我方急需的军事材料,告诉我方。在乔冠华的回忆中,戴维 斯先生与乔交往较多,他同时也写过客观地反映中共在解放区的民主改革的材料。他回国后 遭到了美国政府无情的政治迫害,受到了残酷的打击。 差不多从麦克阿瑟时代起,他就丢掉 了一切官职,一直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来中国,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以后,他才被平反了。在 1972 年以后,乔冠华才有机会重新会见戴维斯先生,彼此感喟无已,乔冠华觉得这位老朋友已经 相当老了,远非当年青年时代的样子。   乔冠华对外交往的触角很广,并不局限于与美国的交流。在周恩来指示下,开展了与英国、 苏联等国家大使馆的往来。特别是跟苏联使馆的来往,十分密切非常融洽。据乔冠华回忆: “我记得从1942年到1945年这 几年,年年枇杷山的十月革命节,都是在重庆公开的共产党员、秘密的共产党员、有名的进步人士的一个革命的聚会。特别是在1942年以后,从斯大林格勒开始的大反攻,稳步向前 发展,捷报不断传来,形势一天天变化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是很高兴的。他们的武官、文化 参赞,都和我们有很密切的来往,如费迪连科是他们的文化参赞,他们的武官我记得就是后 来在斯大林格勒前线作战的同志,名字忘记了。所以重庆虽小,外事工作的范围是很大的。 ”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171页,学林出版社19 97年12月第1版。   这里值得着重提及的一个外国机构和一个外国人,那就是美国新闻处和费正清先生,他们与 乔冠华也有较深的渊源。   美国新闻处从属于美国驻华使馆及美军司令部,在重庆的美国新闻处规模庞大,聘用不少中 国新闻从业者,其中中文组的组长就是金仲华,还有刘尊棋,在新闻处的其他部门,还有一 些中国的进步知识青年在里面工作,他们这样做曾征求过中共的意见。美国新闻处有两大 任务:一个是揭露敌人的残暴,另一个是宣传盟国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鼓舞人民争取最后 的胜利。   费正清(John King Firbnk,1907…1991),是世界上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中国研读、旅行、教学。1942年9月,他以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计划 联络官的身份,在重庆主持美国新闻处的工作。   在此之前,费正清已到中国来过一次。那是1932年2月,已经接受过哈佛、牛津大学正规学 术训练的费正清伴随着“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炮火声,抵达上海。随后,他赶往北平,在 西总布胡同21号租下了一套相当惬意的住宅,并迎来未婚妻费慰梅,他俩是在京城成婚的。    在中国4年,费正清夫妇到过许多地方,探讨学术,查阅档案,观察社会,调查出土文物。 他们结识了中国许多一流的学者: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蒋延黼、钱端升、章士钊、 陶孟和、陈岱孙、周培源等等。这时候,“费正清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东方强盗正在撕咬 着一个已衣不蔽体只剩下文化的巨人。事实上,正是这博大精深,不会衰落的文化和那群维 系着灿烂文化的开明学术精英深深吸引了费正清,使他开始把近代中国作为一个专业课题确 定下来。因为透过近代,上可以更充分地认识中国的古老文明,下可以历史地阐释中华文明 何以到了近代就开始没落,政权凋败,社会堕落,人民贫穷。他对腐败的国民党的前途表示 怀疑。”傅光明:《费正清:解不开的中国结》,见费正清《观察中国》第284 ~285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ZW)〗4年以后,费正清回国。   1942年到重庆,这是费正清第二次来华。在此期间,他接触了重庆的一些左翼人士,这当中 先 有龚澎、乔冠华、杨刚,后有周恩来、叶剑英,并与进步人士郭沫若、茅盾、胡风、周扬等 ,以及孙夫人宋庆龄交往。   对乔冠华的夫人龚澎,她的外表、为人和气质,使费正清赞叹备至。在费正清的印象中,“ 她年轻活泼,又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她既具有战地记者的老练,又具有令人喜爱的幽 默感。她的勃勃生机在1943年沉闷、单调的重庆,就像一缕缕清新的空气。她举出了一系列 事例揭露国民党的种种暴行,如暗杀、压制新闻报道、查封印刷厂,捏造罪证陷民主人士于 囹圄,禁止示威,不准罢工,等等。  在分析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异同时,龚澎立场超然而洁身 自好。其实,她知道双方的特点,因为她在国共斗争的阵线双方都生活过。”  《费 正清自传》,第32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龚澎还教他学汉语会话, 送达自延安的新闻稿。   这样龚澎与费正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周恩来会见费正清,就是由龚澎进行翻译的。在 交谈之中,费正清不禁为周恩来的多谋善断,悟性敏锐,英姿勃发等种种魅力所倾倒。   不久,乔冠华通过龚澎结识了费正清。在费正清笔下,乔冠华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个子很高,几乎与我差不多,留着学生式的长发,戴着一副大眼镜。他大大咧咧地笑着, 还带着点太随意的幽默。我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在清华读书。……[后来]从日本人手中逃 出,来到重庆,为中国共产党新闻通讯社(察:此处有误,应为《新华日报》)主编国际新闻 。我发现他登载在《群众》杂志上的文章,笔锋犀利,没有一句赘词。他的哲学观点和信仰 就是革命。我曾经对他说:“你似乎研究过许多极权主义的理论。”他说:“我就是一个极 权主义者。”   1943年9月,传说国民党准备突然袭击延安的中国共产党。但这一计划遭到一些熟悉延安地 形的国民党将军的反对,重庆方面也不敢采取冒然行动,以防其他省反对派的对抗。监视周 恩来办公室人员的密探骤然增加。龚澎、乔木这一对有着坚定信念的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思 想的宣传家不再单独外出了。(就像美国传教士那样)他们随时准备被捕、甚至殉难。这样, 与他们的会面就更富有戏剧性。《费正清自传》,第332~33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 993年8月第1版。    即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乔冠华与费正清还是想尽办法见面,传递信息。乔冠华与 龚 澎结婚后,他们夫妻俩为数不多的几件衣服,被一个小偷全部偷走,小偷是用一根前端装着 铁钩的竹竿从他们的窗格子里伸进去作案的。一时间,乔氏夫妇颇为窘迫,正无计可施时, 费正清帮了大忙。   由于费正清的身材与乔冠华相仿,都很修长,加上费正清正准备搭机回国,便取出一 套原先在天津时做的蓝哔叽西装,极力说服乔冠华把它作为友谊的象征接受下来。在这种情 况下,乔冠华愉快地收下了这可贵的纪念品,他笑着对费正清说:   “物质的东西是供人们使用的。重要的是使用者是谁……我相信,我文章里的观点是你所 同意和欣赏的。我们正在追求一种共同的理想,并在同一条战线上作战,不是吗?”   费正清听了,连连称是。   乔冠华与费正清的友谊一直保持着,后虽因麦卡锡主义施虐一时中止,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前期又恢复了。

    旧雨新知(7)?

    194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早在上一年8月,盟军就解 放了德军占领的巴黎。这一巨大胜利鼓舞了人们。   在西方盟国解放法国的同时,苏联红军正从东方迅速地向前推进,在将德国军队赶出克里米 亚 和乌克兰之后,苏联红军开始向近200万德军发动总攻(而西方盟军在法国和意大利面临 的德军仅100万),先后解放了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其 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法国军队正在西线取得相应的进展。   这是令人兴奋、亢进的时刻,1945年新年伊始,激动人心的消息接踵而至。用乔冠华的那种 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说,“光明从山上来”,“曙光从海上来。”乔冠华在开春首篇国际述评 《迎接人民的春天》中宣称:   “起来吧,时候已经到,美军的吕宋之战揭开了1945年的新页,苏军的冬季攻势写下了欧洲 战争1945年的序言。”   乔冠华在第二篇国际述评《站在命运的河边》中,起首第一句就是“解放的旗帜终于在马尼 拉的城头  升起了。”其中还写到了苏联红军已经渡过奥德河,他说:“希特勒叫奥德河做命 运之河。如今苏军就站在命运之河的那一边。”   乔冠华在这篇述评中告诉读者:“世界战局的重心在柏林的东边。世界政局的重心在黑海的 西头:罗丘斯三头会议正在西头进行。”这个会议在苏联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史称 “雅尔塔会议”。  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就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安理会否 决权问题和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达成了协议(其中有些内容是损害盟国 中国的主权和利益的)。在会议的所有问题中,“民主”是题中应有之义,故而乔冠华激动 地写道:“未来将是民主的欧洲的再生。”   在东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节节胜利。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前景也愈益暗淡,因为美 军加紧了反攻。对此,乔冠华以《不能再拖》为题发表了国际述评,在开头的小标题《马不 停蹄》中作者提到了2月16日,“美国第五舰队出动了一千五百架飞机轰炸了东京和琉球岛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破题儿第一遭的大事。轰炸东京不自今日始,1942年有过从黄峰号起飞 的航舰飞机对东京的轰炸,1944年有从塞班基地起飞的超级空中堡垒对东京的轰炸,轰炸东 京不是一件希奇的事情;然而出动这样多的飞机,战斗机配合轰炸机,继续地,大规模地, 低空轰炸,这是第一次。假如不是因为日军丧失了它附近的海面的制海权,这样的轰炸是不 可能的。从严格的军事意义上说,16日起对东京的轰炸才是真正的战略轰炸的开始。16,17 (一千二百架),18,一连三日,据初步统计,美航舰飞机轰炸东京共击毁日机之百架以上, 这打击的严重是不能忽视的。东京在如雨的炸弹之下战了!”多么痛快,是到了收拾日本的时候了!   乔冠华在第二个小标题《一箭之地》中写道:“从莫斯科看去,朱可夫元帅的大军好像是一 支金箭,那箭头伸到了库斯特林和法兰克福之间,前去柏林不过是一箭之地。这是本月初东 线苏军进攻的态势。任何一个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一幅动人的图画,但却不 是一个有利的形势,苏军的前锋部队太突出了。”接着,乔冠华又从多种角度分析了战局, 非常引人入胜。   不久,乔冠华又创作了被徐迟称为如诗般的国际述评……《克里米亚的道路》,这里就将中 间的一句话当作诗来加以引述吧:   谁也不能预言这闸后的洪水什么时候泛滥,   更不能预言那泛滥的洪水究竟先夺取哪一个闸门而出?   这是一道历史的水闸:闸的这一面是人民的力量,闸的那一面是人类的死敌,闸的上空闪耀着人民的世纪,这是一幅壮绝古今的图画,这是一 幕决定命运的斗争,   那未,这斗争何时展开呢?   通篇激|情回溢,文采斐然,怎不令人血脉贲张。乔冠华的述评说出了山城人们的心声,时 代已然接近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关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点上了。   从1945年4月开始,轴心国的末日到来了。当时《新华日报》印刷、发行了一份欧洲战场的 地图,约有四张报纸大小,乔冠华把它挂在家里的墙壁上。每天看报,就用铅笔画上一 个个的小小箭头,指向当天占领的那些城市。日子久了,就一清二楚地看出来,“那些小 小箭头,数量之多,极为明显地形成了一股股的龙卷风,一直在涡旋式地卷动着,指向柏林 和 意北,现在最后的两个箭头都已画上去了。  气势十分明显。”(徐迟语)。看着这跃动的箭头 ,乔冠华喜上眉梢。   话分两头。在西线,马克?克拉克将军正率领他的混合部队将德国人赶出意大利;他的混合 部分中除了美国的白人、混血人和日裔美国人外,还有英国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南 非 人、印度人、巴勒斯坦人、波兰人、法国人、巴西人和意大利人。意大利游击队同法国 游击队一样使敌人胆战心惊,盟军在他们的大力援助下,于4月10日发起了最后的攻势。两 个星期内,德军防线已崩溃,盟军源源不断地涌入波河流域(就在地图上画了一个箭头), 并越过波河到达阿尔卑斯山脉(又画一个箭头渡过波河),再分出三个箭头,分别指向米兰、 都灵和热内亚。在米兰和其他工业城市,抵抗阵线的战士成功地组织了起义,在盟军到达前 就控制了这些地区。5月2日,德军驻意大利指挥官签署了无条件投降的协定。   早5天,即4月28日,墨索里尼在企图逃往瑞士时已被游击队逮住,并立即被处决。在米兰, 他的尸体和他情妇的尸体一起被吊起来示众。   对此,乔冠华在一篇述评中说道:“这无赖如此的下场,实在太便宜了他。他不应该一枪打 死,而是应该发明一种苦刑,他应该进意大利伟大的诗哲但丁所早已为他安排好了的地狱。 ”   与此同时,在东线,希特勒仍负隅顽抗,他始终抱着只要挑起苏联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就 能避免彻底失败这样的希望。他的宣传部和戈培尔不断提到那些可以击败敌人的“新武器” ,并安慰他的同胞说:“我确信元首将找到一条出路。”然而,这种给自己壮胆的做法是无 效的。4月16日……全世界的人民感谢你们,全人类的后代感谢你们,你们旋转了乾坤,你们创造了历史。    这本来是连体的散文,为了诗人、评论家乔冠华那神采飞扬的气质,我们将它分了行。这分 明是诗歌,是记录历史的激越动人的史诗。   7月7日乃抗日战争8周年纪念日,这天,美军出动1100架B…29轰炸机轰炸日本,其中500架轰 炸机袭击东京、九州;600架飞机则轰炸了5个工业城市。   这时,乔冠华的国际述评就当时的战况,这样冷静地设问:“战争在哪里?”然后,他 自 己作了明确的回答……奥德河和尼西河西岸由苏军元帅朱可夫、科涅夫统率的大军向前突进 ,23日向德国首都柏林发起了最后的进攻。两路大军在南波茨坦姆会师,完成了对柏林的包 围,接着进行艰苦卓绝的巷战;从这一条街打到另一条街;从这一幢楼打到另一幢楼;从地 上打到地下室;从地下室的进口打到地下室的出口,从一楼打到楼顶,德军的抵抗是如此之 疯狂。   在战斗中,炮弹不断地落在希特勒设在总理官邸花园里的混凝土掩体的周围。4月的最后一 天,希特勒和几天前刚同他结婚的伴侣爱娃?布劳思一起自杀。他们的尸体在总理官邸的院 子里被浇上汽油焚烧了。5月2日,柏林终于向苏联军队投降。在以后的一个星期中,纳粹陆 续向盟军缴械。   获悉这胜利的消息,乔冠华昼夜撰写评论,他如此歌唱:    万人期待的大消息终于揭晓了, 5月2日红军完全占领柏林!   法西斯的老巢捣毁了,魔鬼们的慧星摘下了,光荣啊,伟大不朽的红军!  “战争在日本之大城市的上空;战争在吕宋,民答那峨,婆罗洲,缅甸。战争在大琉球岛。 真面目的战争在大琉球岛。”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杜鲁门、丘吉尔在柏林郊外举行“波茨坦会议”, 共同签署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也称《波茨坦宣言》,向全世界广 播。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时,亦在《波茨坦宣言》上补行签署。该公告遂成为中、美、英 、苏四国共同之文献,载入史册。   《波茨坦宣言》发表后,日本未立即接受。美国政府决定使用核武器严加惩戒。8月6日,美 国空军即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的破坏半径达6公里,摧毁建筑物达百分之 九十以上。这惊雷般的爆炸声响,震动了全世界的视听。8月9日上午10时,第二颗原子 弹又在长崎爆炸。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全国军民举行大反攻。朱德向解放 区军民发出了进军令。   遵照毛泽东、朱德的命令,我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华南解放区的各路大 军举行战略反攻,向敌人发起了全线攻击,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10日下午7时,日本政府通过瑞典、瑞士两中立国向同盟国发出乞降《照会》。   当天晚上,日本政府向中、美、英、苏四大盟国投降的电讯传至中国,各报纷纷发表号外, 群情振奋。乔冠华在重庆、在第一时间听到了日本投降的特大喜讯。   这天,整个山城像发了疯一样欢腾起来,老百姓自发组织游行,燃放爆竹,共祝胜利,这是 一个旷世未有的胜利之夜、狂欢之夜。乔冠华与山城人民一起度过了生平难忘的不眠之夜。    8月11日,中、美、英、苏四国接受日本投降。第二天上午,金近弄了一辆英国新闻处的小 面包车,接了徐迟、杨刚和高集,四个人一起赶往化龙桥的《新华日报》编辑部。一到那里 就 进了乔冠华的房间。这时,由于天气酷热,乔冠华只穿了背心、短裤,正在那里得意洋洋、 摇头晃脑地朗诵着杜甫的一首七律……《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真是情形何其相似乃尔,当时人们与杜甫的心情如出一辙!   乔冠华告诉徐迟等人,“我正在写一篇国际述评,题目起名《天亮了》,就用杜甫这首七律 作为文章的开头,你们看如何?”

    旧雨新知(8)?

    经过8年的英勇奋战,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鲜血乃至生命,用自己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 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篇章,它是中国人民在近代第一次完全战胜外来侵略者 的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不仅锻炼了中国人民,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八年抗战的无数事 实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把他们的希望寄托到中国共产党的身上,奔集到它的旗帜下来。   胜利后的中国,将走向何处?   中国共产党认为:“在全中国与全世界,一个新的时期,和平建设的时期,已经来临了!”《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8月27日。转引自金冲 及主编:《周恩来传》上卷,第724~725页,中共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ZW)〗中 国共产党力图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而国民党蒋介石却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为了独占抗日胜利成果,一方面命令国民党部队 加紧作战,积极推进,迅速占领日伪军控制下的各大城市和战略要地;另一方面却无理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原地驻防待命,不得“擅自行 动”向日伪军收复失地;并收编、起用大批伪军“维持治安”,排斥中共武装的受降行动。 在美军的帮助下,国民党政府将远在西南、西北、华南的部队,通过空运和海运,调往华东 、华中、华北和东北,控制并占领战略要地和大中城市,频繁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实 施骚扰和进攻,使国内局势恶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游击队,拒绝了蒋介石的命令,继续收复 失地,解除日伪军武装,同国民党政府的内战独裁政策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中国共产 党的坚决斗争,迫于国内外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舆论,以及对发动内战的军 事准备尚不充分,蒋介石以虚假的和平姿态,于8月14日、20日和23日三次致电延安,邀请 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前途,决定派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24日,毛泽东复电蒋介石,表示愿意前往重庆“共商 和平建国之大计”。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阐明对争取和平民主、反 对内战独裁的方针。26日,中共中央向全党通报了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决定,说明 了谈判的方针以及谈判可能出现的结果与对策,要求全党不要因为谈判而放松警惕和斗争。    8月27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由重庆乘专机 到达延安,迎接中共谈判代表,准备翌日同飞重庆。国民党当局竭力封锁这一消息,不让中 外记者知道毛泽东抵渝的确切日期。   偏巧毛泽东在赫尔利、张治中陪同下飞抵重庆的这天上午,乔冠华和往常一样去美国新闻处 会友,见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费正清也在座,费正清说:“美国的飞机和张治中先生已经 到了延安,接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参加谈判,今天下午飞机就到。你们可以先坐一会儿就回去 ,下午好上机场去迎接。”  他又关切地询问:“这么重大的新闻,你有什么报道打算?”   乔冠华虽然早知此事,但毛泽东来重庆的具体日子不知道。听费正清一说,心中暗喜,他忙 告辞出来,尽快通知了他平时比较熟悉的许多中外记者,让他们都赶到九龙坡机场去迎 接毛泽东的到来。这样,国民党当局企图封锁这一消息的阴谋终未得逞。   当天下午,九龙坡机场热闹非凡,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热烈欢迎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的 到来,掌声和欢笑声齐作,越来越炽烈……   毛泽东走下舷梯,中外记者一拥而上,把他团团围住,进行采访,使得毛泽东简直无法与其 他欢迎的朋友接近。这时,周恩来急中生智,连忙站到一边说:“新闻界的朋友们,我从延 安为你们带来了礼物,请到这儿来拿吧!”这句话一下子把大群的记者吸引过去。于是,他 打开纸包,向记者分发了毛泽东的书面谈话。   毛泽东抵渝的当天,乔冠华就见到了毛泽东,这是他首次与毛泽东见面。据当时《新华日报 》的同仁刘白羽介绍,情况是这样的:“毛主席进城到曾家岩桂园。桂园是张治中的住宅, 与50号周公馆近在咫尺,张治中特地把家搬开,腾出房子让毛主席用。两天前,我到50号, 曾被派到桂园去看房子……?一院内绿茵茵的花木之中,立着黑色砖瓦结构的洋房,这房子 是很 宽敞、很漂亮的。可是,毛主席在这儿略事休息,就动身到红岩去了。就在红岩一间小会客 室里,毛主席接见了我们。报社有潘梓年、熊瑾玎、乔冠华、胡绳等人,我是延安就熟悉的 ,在重庆见面格外欢喜,当介绍到胡绳时,毛主席打量了一下,亲切地说:‘哲学家’,乔 冠华(当时叫乔木)和毛主席握手时,毛主席幽默地说:‘跟我来了个乔木,这儿又有一个乔 木,不能叫大乔小乔,就叫南乔北乔吧!……’立刻引起哄堂大笑,我觉得我又看见了延安 时候的毛主席,他不像在机场、在桂园那样拘谨,而又潇洒自如了。”会见结束后,毛泽东 在周恩来、王若飞等人陪同下,赴林园出席蒋介石举行的欢迎宴会。重庆谈判开始了。   原来,同是清华校友的胡乔木与乔冠华分手后,于1937年到达延安,后来成为毛泽东的政治 秘书。他原名胡鼎新,起笔名“乔木”,经常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而乔冠华也 取名“乔木”。好在一个在北,一个在南,毕竟两个“乔木”不在一起,还算不太麻烦。   这次胡乔木作为毛泽东的随员,一起南下,“北乔”与“南乔”分别多年,山城重逢,自然 十分高兴。然而,“麻烦”接踵而至……两人同一名字。   由于“乔木”出典于《诗经》,又寓言“高大,挺拨”,两“乔”都喜欢这一名字,不愿改 动。 “南乔”说:“我本来就姓乔,身高一米八三,就像一棵挺拨的乔木。用‘乔木’之名,顺 理成章。”   “北乔”说:“我的名字就叫乔木,此名自然非我莫属。”他连妻子谷羽都出自同一典故 ,岂肯再改用原名胡鼎新呢?   两个因署名权,一时互不相让。终于,由毛泽东出面,为“二乔”断名……这一名(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