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辣文小说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第 16 部分阅读

第 16 部分阅读

    然酷热难熬,晚上却凉爽宜人。这天晚上,李克农和乔冠华驱车来到中 南海内的毛 泽东寓所,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房以爽朗的笑声迎接这两位即将奔赴前线的部下。    这晚,毛泽东同李、乔二人进行了长谈,对他们的工作作了鼓励,并关照立即组织一个工作 班子。 接命以后,李克农和乔冠华立即组建前往朝鲜谈判的班子。这个班子人才济济,其中有美国 哈佛大学 毕业的经济学博士浦山,新华通讯社的丁明、沈建图等人。同时,他们除选调人员 配备电台外,还专 门选调了几个同志,携带两部可以接收世界各大通讯社新闻的收报机,以 便了解各方面的反应。另外 ,他们请志愿军总部派出一个参谋班子前往开城,俾使谈判班子 能够及时了解战场情况的变化。   临行之前,周恩来专门约见了李克农、乔冠华,与他们作了详谈,送给两人一句意味深长的 古语:“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7月2日,在朝鲜的志愿军总部收到毛泽东从北京发出的电报:李克农、乔冠华及其他助手将 来朝鲜参 加停战谈判,于7月2日22时由北京乘火车去安东(今丹东),7月4日傍晚由安东去平 壤,大约5日早上或 晚上,可到金日成同志处,请朝鲜方面派人到适当地点去接洽。   李克农、乔冠华入朝以后,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接见了他们, 并就有关 问题进行了交谈。经与朝鲜方面协商,李克农为中朝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协助其工 作,两人都不对外 公布身份,为安全起见,大家都称李克农为“队长”,称乔冠华为“指导 员”。对外公布的名单则是 :朝鲜人民军第二军团长南日将军,朝鲜人民军前方司令部参谋 长李相朝将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到司 令员邓华将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将军,朝鲜 人民军第一军团参谋长张平山将军。   对方的谈判代表有:美国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埃海军中将、美国远东空军部司令克雷奇少 将、美国 第八集团军部参谋长霍治少将,巡洋舰分队司令勃克少将以及南朝鲜的白善烨少将 。   停战谈判的首次正式接触是联络官会议,时间定在7月8日上午九时,地点在开城市区西北约 两公里的 高丽里广文洞来凤庄。对方通知说,他们的谈判人员将乘直升飞机来。朝方则选择 安全 地带,让直升 飞机降落,并摆上红色的“T”字布标和英文“欢迎”二字缩写“WC”的大幅 标语。可是,当时交战双 方并无礼尚往来,如何不失身份又及时准确有礼貌地通知对方呢? 乔冠华灵机一动,要新华社记者写篇 报道,在报刊发表,让对方知晓,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 题。 谈判和代表团驻地都设在来凤庄,来凤庄在开城的西北部,从名字上看似乎上是一个村落 , 其实是一 家富豪的宅地。主房坐北朝南,房前有一个用天然石块砌成的花坛,中间栽着一株 经 过精心栽培的苍 翠古松,周围是一些其他木本花草,环境幽美。这座宅子大门是个过厅,进 去是三间正厅,里面西边 的屏风已经破旧不堪,撤掉后,室内可以摆下一张长桌,供双方代 表团南北对座,后边还可各摆一排 稍窄的长桌,供各方参谋助理人员就座。 来凤庄的西南面,靠抬岳山边有几间民房,再靠西南还有一幢别墅式的平房,作为志愿军代 表团的住 地。 会场、住处落实后,乔冠华与李克农、邓华、南日、李相朝等人随即赶至来凤庄,住进联络 官们为他 们准备好的住房。乔冠华单独住一个小院,院内有株凌霄花,他便自称“凌霄馆主 ”,美韩敌机常轰 炸开城中立区志愿军代表驻地,乔冠华多次转移隐蔽,几次遭险,但他仍 泰然处之。   因为这次停战谈判事关重大,丝毫马虎不得,因此,乔冠华住下后,立即与李克农等人对准 备工作进 行检查,直到认为满意为止,有时忙碌完毕已是满天星斗。 至此,朝鲜停战谈判中朝代表团正式开始运作,平时鲜为人知的来凤庄,一时名声大噪,成 为世人瞩 目的地方。   根据原定协议,7月8日上午9时,交战双方在来凤庄举行首次联络官会议,会议确定了正式 谈判第一次 会议的时间为7月10日上午10时,在开城来凤庄举行,会议地点的安全及对方代 表团进入我方控制区的 安全,均由朝中方面负责。 联络官会议之后,中朝代表团为正式谈判第一次会议进行了周到的准备工作。当天晚上,李 克农和乔 冠华再次检查工作时,发现一件事先没有想到的事情,即双方正式代表见面时要互 验证书,这是国际 会议常规中必不可少的形式。双方代表第一次见面时,把“全权证书”交 给对方看一看,再收回来, 以示郑重。 次天上午就要正式开始谈判,证书立马就要,现在到哪里去开呢?李克农和乔冠华着急起 来,幸好,朝 鲜同志果断表示,立即派人飞车到平壤请金日成签字。可我方代表包括中 朝两国的同志,仅仅有金日 成将军的签字还不够,还必须有彭德怀司令员的签字。但是,仅 仅一个晚上时间,先到平壤,再到彭 司令处,时间无论如何也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李克 农毫不犹豫地提出:“只要金首相签了字就有 效,彭老总的字由我代签,事后汇报。” 这样,“全权证书”的难题,方迎刃而解。 &nbsp&nbsp

    开城风云(3)?

    1951年7月10日上午10时,在全世界舆论的关注下,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在开城来凤庄一间长1 8 米,宽 15米的厅堂里正式举行。国际上许多报刊、电台都突出地报道了这一惊人的消息。   谈判初期,美韩并无诚意,他们想方设法寻找机会破坏谈判的进行。就在谈判开始的一个月 零九 天的 8月19日晨,我方军事警察9人,在排长姚庆祥率领下沿板门店西南面松谷里以北高地向 东巡逻。当他 们一行走到中立区的松谷里附近时,突然遭到了埋伏在此的三十余名南朝鲜武 装人员的袭击,排长姚 庆祥当场倒在血泊中。   中方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在志愿军代表住地为姚庆祥烈士举行追悼大会。姚庆祥的灵堂两 侧悬挂着 两幅挽联,上联是“为保障对方安全反遭毒手”,下联是“向敌人讨还血债以慰英 灵”。灵堂陈列着 烈士的遗像以及花圈、挽联等。   灵堂布置完毕后,李克农、乔冠华到现场检查。 “虽有这么多的挽联,可仍觉得有点不足,难以表达人民的愤慨之情。”李克农回过头,对 站在身旁 的乔冠华说,“老乔,还是请你想一想,是否再写一幅更为醒目的挽联。”   “嗯!”乔冠华应了一声。 乔冠华不愧为一代才子,只见他紧锁眉头,在房间里来回踱了几步,便顺口念出一幅挽联… …   世人皆知李奇微,李奇微是当时联合国军总司令。  举国同悲姚庆祥。    “好好好”,李克农闻声连连称好,“你赶快让人去布置,以免耽误了时间,”李 克农对乔冠华吩咐 道。 在沉痛悲壮的哀乐声中,姚庆祥烈士追悼会开始了。   灵堂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庄严肃穆,特别是那幅“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同悲姚庆祥”的挽 联,尤其 引人注目。各界人士、中朝代表团,开城中立区军事警察部队以及各国前来采访的 新闻记者都参加了 追悼会。   枪杀姚庆祥的事件本已引起世界各国一切正义人士的强烈谴责,而举办姚庆祥烈士追悼会更 将这场反 对阻挠谈判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特别是那幅乔冠华写的挽联不胫而走,从而 使美国侵略者在道 义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然而,美方并没有因此而稍有收敛。姚庆祥烈士的血迹未干,美国飞机竟又于8月22日深夜 非法侵入开 城中立区上空,以我方代表团住所为目标,施行轰炸与扫射。消息传到志愿军总 部,彭德怀愤怒地说 :“这是蓄意谋杀!”   发生此事的当天晚上,李克农、乔冠华立即决定通过联络官与驻在汶山的联合国军代表团通 了电话, 要求他们前来调查。美方联络官借口夜深,再三推诿,拒绝前来开城。我方强烈抗 议,肯尼和穆莱才 姗姗而来。 在调查过程中,肯尼和穆莱一再抵赖美方的罪恶行径。当勘察到第三个弹坑时,他们即不愿 再继续调 查下去。中朝联络官张春山、柴成文立即严肃指出:“我们有权要你们调查下去。 ”   22日夜初步调查和以后实地复查的结果,证明敌机两次共投弹17枚,其中杀伤弹13枚,汽油 弹4枚。13 枚杀伤均落在我方停战谈判代表团住址以北200米左右处。代表团住宅前及停放在 门前的南日将军座车 内,均落有杀伤弹弹片。   美方蓄意制造的轰炸案,人证物证俱在。为抵赖其罪行,他们拒绝认真地调查,拒绝承认调 查所得的 是事实,拒绝允许新闻记者前往出事地点观察。他们不仅闭着眼睛说瞎话,死不认 帐,而且还倒打一 耙,诬蔑是我方自己干的。   由于中朝代表团认为自己是前来谈判停战的,因此,对方不可能会对自己下毒手,所以事先 没有任何 防空准备,不料美方竟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信义,悍然以中朝谈判代表团作为攻 击 目标。所以,此 次轰炸不久,李克农、乔冠华和部分工作人员在邓华的极力劝说下,离开原 来的驻地,转移到开城西 北山沟里的双爆桥。随后,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也相继转移,有的住 在青云洞,有的住在开城北部中立 区边缘的一个山顶草房里。原来的住地仅留下张春山、柴 成文带着与对方联络的无线电报话机,谈判 工作实际上已无法正常进行。   面对如此蛮不讲理的敌人,中央当时的方针是:“准备破,不怕拖,坚决回击,留有余地。 ”在美机 轰炸扫射我代表团的当天,金日成、彭德怀两将军即联名向李奇微提出强烈抗议, 并宣布自8月23日起 停止会议,以待对方作负责处理。 抗议信发出后,我方代表团多数人员转入安全住所,防止敌人再次偷袭。不出所料,在9月1 日,美方 飞机又轰炸了冰库洞南日的住所。对敌人在此期间破坏谈判的种种罪行,我方通过 报 纸、电台等舆论 工具,及时进行揭露,把真相公之于全世界一切公正人士之前,使敌人有所 畏惧。   8月底9月初的朝鲜半岛,前线的广大指战员摩拳擦掌,准备给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后方 则积极反击 敌人的轰炸,支援前线。然而季节不饶人,这时秋意渐浓,早晚天气颇有凉意。 乔冠华一行离开北京 ,时值盛夏,原以为停战谈判只需一两个月,虽然不会太顺利,但总不 至拖到冬天吧。由于大家都未 带寒衣,乔冠华急了,他提笔给正在国内的外交部办公厅主任 王炳南写了一封催办函:    炳南兄左右:开城秋深矣,冬装犹未至, 东北在咫尺,奈何非其事?既派特使来, 何以不考虑?吾人忍饥寒,公等等闲视, 口惠实不至。难道唯物论,堕落竟如此?  日日李奇微,夜夜乔埃事,虽然无结果, 抗议复抗议,苦哉新闻组,鸡鸣听消息。 嗟我秘书处,一夜三坐起。还有联络官, 奔波板门店,直升飞机至,趋前握手见。 又有新闻记,日日得放屁,放屁如不臭, 大家不满意。记录虽闲了,抄写亦不易, 如果错一字,误了国家事。警卫更辛苦, 跟来又跟去,万一有差错,脑壳就落地。  千万辛苦事,一一都过去。究竟为谁忙, 四点七五亿。遥念周总理,常怀毛主席, 寄语有心人,应把冬衣寄。    对一场举世瞩目的停战谈判,乔冠华用打油诗的形式写出,诉尽中国代表团的甘苦与浪漫, 并请老友 王炳南寄去御寒衣物,他的风流倜傥于此可见一斑。   周恩来总理对自己的爱将与部下非常体贴关心,在乔冠华从事停战谈判工作期间,他特地安 排龚澎去 开城松岳山麓来凤庄探亲,后来龚澎在北京生下第二个孩子,便给女儿取名“松都 ”(意为在松山怀孕 ,首都北京出生)。   顺便说一下乔氏夫妇的大儿子乔宗淮,他也正在茁壮成长。在他父母辗转沪港之际,他被寄 居上海的 外祖母家里,得到很好的照拂。 新中国成立后,乔宗淮被父母带至身边,受到乔冠华、龚澎的百般呵护,从小就受到外交 文明的熏陶 ,非常懂事,活泼可爱。   1950年除夕,瑞雪纷飞,外交部情报司二科副科长曹棉之和他的未婚妻张幸生结伴而行,踏 雪造访东 城无量大人胡同乔氏夫妇的寓所。当时小宗淮只是一个六龄稚童,天真之态可掬。    “寒夜客来茶当酒”,四位同事围炉品评诗词,共同欣赏杨宪益的大手笔英译《毛泽东诗词 》。大概 是触景生情吧,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令乔冠华喜上眉梢,他对《沁园春?雪》一词 感 情突发,放声吟 诵,一唱三叹,情不自禁地击节称妙。稚嫩可爱的小宗淮也受此感染,在一 旁鹦鹉学舌,大凑热闹, 引得大家激|情高涨,跟他一起兴奋地大说大笑。   直到40年后,张幸生女士在含泪写就的悼念亡夫的《棉之同志十年祭》一文中还提及此事 。乔冠华的 潇洒,他那充满感情的吟诵与叹息,龚澎的热情理智,小宗淮的可爱活跃,恋人 的脉脉情愫,全都留 在张女士自己青春年华的美好记忆里。   1951年年底,曹棉之、张幸生喜结连理。情报司全体同志在一尺幅轴上签名同贺,其他司 、处的不少 同志也闻讯赶来,签名致贺总数竟有百余人之多,乔冠华、龚澎自然也在其间。 最引人注目的却是“ 乔宗淮”三个醒目大字,虽笔划稚拙,但书写极为认真,憨痴之志,跃 然“绸”上,真挚地表达了这 位刚刚启蒙的七龄幼童对曹叔叔、张阿姨的美好的祝愿。 &nbsp&nbsp

    开城风云(4)?

    我们再把视线转到朝鲜。停战谈判于1951年8月底中断,美韩军队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 势,妄图从 战场得到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结果15万兵力被中朝军队歼灭。 10月25日,停战谈判地点由来凤庄迁到板门店,双方又坐到谈判桌上来。此时,双方代表团 的成员都 有所调整。在此前的23日,我方宣布以刚刚卸任的前中国驻苏联武官边章五接替邓 华,(邓华则仍回志 愿军司令部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另以郑斗焕代替张平山为谈判代表, 对方则以李享根接替白善烨。    这时志愿军代表团内部的党委也进行了调整,书记仍是李克农,副书记由原任中国人民志愿 军政治部 主任杜平担任,委员有边章五、乔冠华、解方、柴成文。杜平原来没有搞过外交斗 争,他克服“欠缺 外交头脑”的弱点,虚心向乔冠华等行家学习,相互促进。他认为,凭着 几十年对敌斗争的经验坚信 ,我们共产党人外交方面的才能决不低于敌人。我们既能战争中 学习战争,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也一 定能在谈判中学会谈判,赢得谈判的成功。 杜平是位老红军,久经沙场,待人热情,对乔冠华很尊重,不耻下问,他来到开城后, 与乔冠华住得 很近,接触颇多。在他印象中,乔冠华为人十分开朗,彼此很快成为“很谈得 来”的好朋友。他回忆道:    乔冠华很活跃。笑也笑得很潇洒,骂也骂得利落。他天性好动,外出时, 手里喜欢拿根文明 棍,不停 地摇着,大有学者之风。他在德国读过哲学,懂过几门外语,对中外文学有研究, 笔头很锋利。当时 ,代表团给北京的文电稿大都由他起草。乔冠华平时有两大嗜好,一是香 烟,二是茅台酒。一次喝醉 了,李克农瞧着直摇头:“这可不行,在外交场合要误事的。” 我和乔冠华年龄相仿,很谈得来。饭 后经常一起散步,并以做些打油诗取乐。  杜平 :《在志愿军总部》,第34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停战谈判在板门店继续进行后,有人估计,这次有可能达成停战协议了。可是,乔冠华却不 以为然, 以他丰富的国际问题的经验,他慧眼独具,在给代表团成员讲话时作了如下分析:  “中央估计战俘问题不难达成协议,我多少有些担心。最近范佛里特总部军法处长汉莱的声 明是个信 号,他竟诬蔑我方杀害战俘,……李奇微虽支持汉莱的声明,但不敢让汉莱同记者 见面。奇怪的是杜 鲁门竟于汉莱声明的第二天,声称‘中国军队杀害在朝鲜的美军俘虏,是 一百多年来最野蛮的行为’ 。一个大国的总统,居然支持连国防部都否认的一个集团军军法 处长的声明,这不是一般情况,似乎 道出了美国决策集团有可能要在这个问题上作什么文章 ,我没有把握,但我提醒同志们研究这个问题 。” 乔冠华的预感,后来被证明是对的。没过多久,美韩谈判代表抓住所谓“战俘问题”大作文 章,使停 战谈判受到重大阻碍。 1951年12月11日,讨论战俘的安排问题的小组会开始。经李克农与乔冠华商议,中朝代表团 派 出李相 朝和柴成文作为该小组谈判代表,对方出席的是海军少将李比和陆军上将希克曼。会 议一开始,我方 代表便根据李克农、乔冠华的指示,提出停战以后立即遣返战俘的原则。但 对方拒绝对此表明态度, 坚持必须首先交换战俘名单。 双方就战俘问题讨价还价,争论不休。这样的小组委员会已经开了五十多次,对峙的局面不 仅没有消 除,反而越来越僵。 为了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乔冠华与李克农一起,带领我方参加该项议程谈判的参谋人员, 经过反复 深入的研究斟酌,提出了一个扫清外国、孤立重点、迫使对方在遣返俘虏原则上让 步的新方案。  这个方案由乔冠华起草,经代表团党委讨论,最后形成定案,直接上报国内毛泽东主席。 由乔冠华起草的这一文件文字缜密,结构严谨,内容详实,考虑到 了双方各自的利益,合情合理,它 是乔冠华昼夜思索、凝聚无数心血的成果,当然,也渗透 了李克农以及代表团全体成员的辛劳与汗水 。   因此,当这个方案在谈判中一俟提出,美韩代表尽管前思后想,又是研究,又是讨论,最后 不得不原 则上表示同意。   但是,美方一方面在谈判中讨价还价,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却在巨济岛残酷迫害我被俘官兵 ,其暴行 被媒体披露,美军在巨济岛的暴行,在全世界引起了愤怒的抗议浪潮。美国国内 也发生了美俘家属联 名向杜鲁门、艾奇逊要求遣返全部战俘的请愿运动。华盛顿受到了冲击 ,美国谈判代表团也不那么神 气活现了。美方谈判代表乔埃垂头丧气地坦承:“巨济岛事件 使我们变得愚蠢了。”   对此,我方代表团决定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对方发起新的进攻,迫使对方走下一步。这时 ,乔冠华 在代表团里起了很大作用。据参与其事的杜平将军回忆:“那几天,我们谈判代表 团的分析会经常开 到深夜。平时每天一次这样的预备会,大都由乔冠华主持。会上大家自由 发言,各抒己见。分析敌人 明天可能会提些什么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最后由秘书处的几 个同志整理综合,经李克农过目后, 连夜向上级汇报。待上级答复后,即打印成文,参加谈 判的正式代表每人一份。每天到会场都是拎一 大叠纸条。这样,不管对方提什么问题,我们 都能有条不紊地给以答复或者批驳。如果敌人提的问题 ,我们事先没准备,这也不要紧,就 向对方提出暂时休会,在电话上与李克农或乔冠华商讨对策。每 次开这样的预备会议,乔冠 华总在身边放一个茅台酒瓶子,说到高兴时就品一口茅台酒。但那几天, 他却顾不上去‘照 顾’茅台酒了,因为李克农和朝鲜的同志都一起来参加分析会。我们分析的结果是 ,经过十 个月谈判,只剩下一个战俘遣返问题。美方在最后这个问题上同我们纠缠,把移交我方的被  俘人数,从十三万二千退到十一万三千,又退到七万,表明美国政府不想在这个时候使战争 停下来。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美国四年一度的大选即将开始,发动侵朝战争的共和党人杜 鲁门总统,害怕战 争的结束影响竞选;二是美国要在1954年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军费开支 ,而朝鲜战争的继续进行则是最 好的论据。”杜平:《在志愿军总部》,第464~46 5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这次谈判的开始,亦颇富戏剧性。朝鲜战争停战谈判谈谈停停,一波三折。早在1953年2月 初,毛泽东 、周恩来根据朝鲜半岛战局的发展变化,分析美国有可能再次回到板门谈判卓 上来,于是电告李克农 、乔冠华,要他们就“是否可以再给他(指美国)一个台阶下,是否由 我方主动提出复会”的问题,要 乔冠华研究并提出建议。2月19日,乔冠华复电毛泽东、周 恩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根据最近情况,大体可以肯定,美国在战场上耍不出什么花样来。解除 台湾中立化,只是 自欺欺人的 拙劣把戏;封锁搞不起来;两栖登陆困难更大。艾森豪威尔(美国新任总统)欲借 以吓人,殊不知人未 吓倒反吓倒自己,……   (一)联大对我拒绝印度提案尚未处理,但鉴于美国解除台湾中立化的行动,激怒了很多中 间国家,多 少抵消了我拒绝印案产生的不利影响。联大复会很可能对此案不了了之,拖到下 面再说。 (二)美国搁起板门店转到联合国,本想借以压我们,联大压不成,战场又无多少办法,本 可自回板门 店,但鉴于美国在联大尚未死心,对战场亦未完全绝望,因此虽有少数国家不反 对再回板门店试试, 美国今天是不会愿意的。 (三)如果我正式在板门店通知对方无条件复会,美国态度将是拒绝的居多,……如果我以 金(日成)、 彭(德怀)致函形式,对方可能认为我性急,有些示弱,反易引起对方幻想。 结论是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他来采取行动为止。    毛泽东、周恩来接到乔冠华的来信后,同意了他的看法。果然,三天后(2月22日),联合国 军新任总司 令克拉克致函朝、中方面,建议在板门店先就交换战俘问题进行谈判。这样就在 4月26日,中断了6个 月零18天的停战谈判,又在板门店重新开始了。同事们都说乔冠华料事 如神。   这场谈判,反映在报刊记者身上,也是一次新闻战。乔冠华在代表团里分管新闻宣传工作, 他通过英 国《工人日报》记者阿兰?魏宁顿和法国《今晚报》记者贝却敌,对美国记者进行 既联合又分化的斗争 ,导演出一幕幕精彩而成功的话剧来。  徐熊:《和平协商终成 佳局:朝鲜停战谈判的前前后后》,见欧洋等主编《对抗与对话》,第10页, 新华出版社19 99年1月第1版。  然而,千虑一失,在工作中难免有闪失,曾受到周恩来的批评。例 如: 1953年5月18日,周恩来致函李克农、乔冠华,对志愿军代表的发言和抗美援朝的新闻稿用 词不当提出 意见。他指出:“我们的发言和新闻稿件中所用刺激性的词语如‘匪类’、‘帝 国主义’、‘恶魔’ 、‘法西斯’等甚多,以致国外报刊和广播方面不易采用。各国友人对 此均有反应。望指示记者和发 言起草人注重简短扼要地揭发事实,申 述理由,暴露和攻击敌人弱点,避免或少用不必要的刺激性语 句。国内方面亦将采取同样方 针,并告。”对周恩来的指示,乔冠华他们坚决照办。   当年6月25日,在朝鲜战争爆发三周年的纪念会上,乔冠华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作了一次关于 停战谈判的 形势报告,他说:我们现在很主动,我们不着急。只有不着急,停下来才是可靠 的,稳定的!……签字 的准备工 作已基本完成。停战委员会的活动是频繁的。由双方军事代表所组成的联合观察组的活动还  是卓有成效的。   前途如何?看来还要拖一段时间,但最长不会超过一年,因为我们有力量,有道理,最后他 还得回到谈 判桌上来。还得谈,还得停。我们是能够胜利的,而且已经胜利了。 谈判夹杂着战争,战争推动着谈判。乔冠华讲话一个月后,停战谈判经过两年零半个月的艰 苦努力, 终于取得了胜利。 朝鲜战争停战协定于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10分由朝中方面与美国方面的首席代表……南 日、哈里逊在 开城板门店签字厅签字。至此,长达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这个协定的签字,让全世界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朝鲜、中国、美国乃 至全世界 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欢欣鼓舞,庆祝这个协定。当天,在人们的欢庆声中,乔冠 华站在开城市中心的南 大门楼台上,凝视着那些在晴空中飘扬的无数面朝鲜壮丽的国旗和成 千上万载歌载舞的开城人民,心 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   此时此刻,乔冠华想到,在开城数百个难眠之夜,大家的艰苦努力并没有白费,这是中 国代表团在党 中 央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斗争的结果。这个协定的签字,也是战争与和平力量较量的结果,是通 过和平 协商停止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成功范例。 同时,这个协定的签定,标志着不可一世的美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顶巅开始走下坡路。  “联合国 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中将威廉?凯?哈里逊在签字后说:“在执行我国政府 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 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协定的第 一位美国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 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两位将军一 定具有同感。” 停战协定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并立即生效。为防止意外事端发生,确保签字成功,在7月2 6日,李克 农与乔冠华协商后提出:双方司令员不到现场签字,而由双方首席代表签 字生效,然后再各自向本方 司令官送签互换文本。因为从汉城传出消息,李承晚很可能派人 来板门店搞刺杀活动。美方对李承晚 似乎也有点不太放心。因此,这一锦囊妙计被双方接受 。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是在开城签字的。7月28日上午9时30分,身材高大 、面色黝 黑的“彭大将军”倒背着双手,大踏步地步进开城来凤庄签字大厅,李克农、乔冠 华、杜平、张明远 、肖全夫等随之走进会场。历史见证了这一场景:彭德怀拿起毛笔在停战 协定文本上签了“彭德怀” 三个大字。 朝鲜战争的尘埃落定,中朝人民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丰硕成果。 半个世纪 转瞬而过,现在回过头来看,李克农与乔冠华两位领导人的精诚合作,也是取得胜 利的重要因素。   长时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原本身躯羸弱的李克农,积劳成疾。随着1951年冬季的来临,他的 健康状况 每况愈下。主要是他的哮喘越来越重,经常大口大口地喘 气,有时甚至失去知觉。一次正在开会,他 突然头一歪,昏迷过去了,幸亏在场的人抢救及 时,才苏醒过来。这次是心脏病复发,他的身体愈加 虚弱。 李克农强支病体主持谈判的情况没有能瞒过毛泽东、周恩来。中央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 住,便开始考 虑派人去接替他的工作,让他回国休息和治疗。 伍修权对李克农说: “你的身体不好,中央让我来替换你一下。”   李克农喘了一口气,静静地闭了一会儿眼睛,一字一顿地回答: “临阵不换将!” 他接着说,感谢中央的关心,我现在身体不太好,但是熟悉谈判工作的全部情况,已经摸透 了各方面 的规律,如果现在中途换人,一切又得从头做起,对整个工作不利,因此建议在我 尚能支持的情况下 ,不马上换人。   乔冠华当时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足智多谋,行文洋洋洒洒,张口妙语连珠,但略显高 傲自负、不拘 陈规。和他配合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眼里也没有几个他佩服的人。李克 农 坐镇开城,不仅在对 外谈判中施展出卓越的策划才能,在协调内部关系上也得心应手。他一 方面坚持高效、铁面无情的作 风,另一方面体恤下情。他和乔冠华,一个队长,一个指导员 , 尽管他有时感觉和乔冠华较难相处, 有时非常别扭,但他从不当着人的面指责乔冠华,也制 止部下议论他的长短,他认为一个人有其长必 有其短,而往往缺点是优点造成的。 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乔冠华很有个性,他毕竟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的外交家,他和李克 农可以说在 整个谈判期间配合默契,互相信赖。但真正令乔冠华感动的是在李克农逝世后他 了解到的一件事情。    谈判签字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乔冠华喝醉了酒,摔了两个酒杯,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醉醺 醺地说, 我辛辛苦苦地给毛主席的报告,都是老头子一个人签名。   “老头子”指的是李克农。当时他并不在场。 事后,周恩来为此事狠狠批评了乔冠华,并且让乔冠华给李克农赔礼道歉,写出检查。乔冠 华 也意识 到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他向李克农承认错误时,眼泪都出来了,李克农只是平静地说 ,这事我早知道 了,你眼里没有几个人,要吃大亏的。   李克农又向周恩来说情,不要处分乔冠华。数年后,乔冠华才知道这份情谊。他对人说,李 克农对我 这么宽宏大量,我深受感动。我写检讨是出自真心。   朝中方面的首席代表南日将军,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他受过大学教育,又上过军事院校 , 开始有些 看不起中国代表人员的土样。而乔冠华更非等闲之辈,平时他写了稿子别人一字 一句都不能改,而南 日又年轻气盛,两人发生了一些争执。   李克农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分别找乔冠华、南日谈心,通过李克农神奇般的说服工作,这 两 位同样骄 矜而富有才干的人不久便握手言欢。后来到了谈判的紧张持久阶段,他们俩的关系 处得相当好,一直 到谈判结束都关系融洽,配合有方。   1952年谈判中断,板门店会场冷冷清清,思乡之情弥漫在中国代表团成员心底,每到外交 部派信使送 文件、信件时,大家都眼巴巴地盼望着这一天。   有一次信使来了,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信使是乔冠华的夫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龚澎,派这 么大的“ 官”当信使,这还是头一次,据说是周总理的安排。   大家正看着乔冠华、龚澎夫妇俩眼睛对眼睛,笑嘻嘻的样子,李克农把大家招呼到 一边说,“你们看 到了吧,周总理怎样做工作,做得这个细,咱们都学着点儿。” 李克农拍电报,请解方、柴成文等夫人来板门店探亲,不能前来的也千方百计捎信带话。这 个做法深 得人心。祖国亲人的到来,使冷清的驻地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气,大伙在一块开玩笑 。“胡公就是胡公 ,我们学不来,咱们也学不来峡公,连夫妇的私生活也想到了。” 胡公是指周恩来,峡公是对李克农的尊称。他们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善解人意,富有人道主 义精神。&nbsp&nbsp

    周公身旁(1)(图)

    朝鲜战场白热化的军事冲突停止后,远东国际紧张局势依然存在,朝鲜停战协定规定的政治 解决程序 遭到破坏,战火随时可能再起。而在毗邻的印度支那,法国进行的殖民战争随时有 扩大的可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在1953年9月28日照会法、英、美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 人民共和国 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审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10月8日,中国总理周 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 声明,赞成这一提议。1954年1月25日至28日,中断将近八年的苏、 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又在东德 首都柏林举行。这次会议对欧洲问题虽没有达成协议,在 亚洲问题上却取得了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 同意苏联的建议:决定4月间在瑞士日内瓦举 行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苏、美、法 、英、中五国参加会议的全过程, 相关的其他国家分别派代表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会议还委托苏联 政府把这个 提议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周恩来立即作出积极的反应。2月27日,他在接见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时说:“柏林会议有 一点收获, 就是要举行日内瓦会议,从远东的具体问题来解决一些国际上迫切的问(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