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部分阅读
《基辛格回 忆录》,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006页。 送走基辛格后,乔冠华赶回外交部。不久便收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给“北京中华人 民共和国外交部 长”的电报,正式通报了联合国大会的决议的内容,并邀请中国派代表团赴 会。对此, 周恩来决定在 人民大会堂召集外交部党组及有关人员开会。主要是讨论派不派人出席正在纽 约召开的二十六届联大 ?国民党的代表已经带着他的三个顾问悄悄地收拾文件包离开了联大 会场。联大的席位已经空出来了 ,我们去不去? 在当时的特定情景下,“左”的阴云笼罩在中国土地上。那时,对联合国这个机构的认识 也不能不带 上“左”的色彩。当时,一般人认为联合国大会是资产阶级讲坛,是受美苏两大 国操纵的,认为这不 是民主的讲坛,不能真正为受压迫民族与受压迫人民讲话的。当时,外 交部党组经过商量,决定不去 ,准备回一个电报给吴丹秘书长,感谢他的邀请,并说早就应 该恢复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但是, 中国决定目前不派代表团去参加。 这天晚上,乔冠华先与姬鹏飞、韩念龙参加完伊朗使馆招待会后,一起来到人民大会堂福 建厅。周恩 来、叶剑英和时任总理助理的熊向晖都在座,大家都喜上眉梢,话自然多了起来 。 周总理问:现在联合国会不会出现“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局面?蒋帮能不能再进联 合国?“ 台湾地位未定论”在联合国有没有市场? 按惯例,回答总理的问题,必须说明理由,有根有据。发言的同志引用可靠的材料,一致认 为不会发 生总理提出的那些情况。 周总理听后表示满意。同时指出,美日反动派不会甘心失败,我们还要保持警惕。 总理又提出,主席本来指示,今年不进联合国。现在怎么办?先听听大家的意见,再请示主 席。 发言的同志都认为,联大已经通过决议,我们必须进入联合国,但是我们毫无准备。主席经 常教导, 不打无准备之仗。联合国大会开了一半,去不去无所谓。主要是安理会,一年到头 ,随时要开会,问 题多,麻烦大,光是搞清楚那套议事规则,就得花很大功夫。现在应尽快 选定常驻安理会的代表、副 代表和工作人员,集中时间进行准备,过了年再去。 周总理说,马上参加,的确有困难。过两个月再参加,那也说不过去。能不能想出别的办法 ? 这时,王海容走进来说:主席起床以后,马上看了外交部送去的那些材料,刚刚看完。主席 说 ,请总 理、叶帅、姬部长、乔部长、熊向晖、章文晋,还有我和唐闻生,现在就去他那里。 乔冠华就随同周恩来、叶剑英一起来到中南海毛泽东的住处,讨论如何应对。毛泽东的一 句著名的话 :“今年有两大胜利,一个是林彪一个是联合国”,就是在这此召见时说的。 此时已是晚上9点多。毛主席坐在沙发上,满面笑容。他指指在美国出生的唐闻生说:“小 唐呀,密斯 南希?唐,你的国家失败了呀,看你怎么办哪?” 这虽然只是毛泽东和唐闻生的几句玩笑话,但却既表现了毛泽东此时的兴奋心情,也显示了 他与工作 人员之间的一种亲密、融洽的关系。 周总理接着说,主席本来指示…… 不等周总理讲完,毛主席笑着打断说,那是老皇历喽,不做数喽。 周总理说,我们刚才开过会,都认为这次联大解决得干脆、彻底,没有留下后遗症。只是我 们毫无准 备,特别是安理会比较麻烦,现在就参加,不符合主席“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教导 。 我临时想了个主 意,让熊向晖带几个人先去联合国,作为先遣人员,就地了解情况,进行准 备。 毛主席说,那倒不必喽。联合国秘书长不是来了电报吗?我们就派代表团去。他指指身旁的 乔冠华说 ,让乔老爷当团长,熊向晖当代表,开完会就回来,还要接待尼克松嘛。派谁参加 安理会,你们再研 究。 周总理说,就让黄华作副团长,留在联合国当常驻安理会的代表。 毛主席说,黄华到加拿大当大使不到四个月,现在就调走,人家可能不高兴咧。 周总理说,做做工作,加拿大政府会理解的。 毛主席说,好,那就这么办。 毛主席以他特有的口吻说,今年有两大胜利,一个是林彪,一个是联合国。这两大胜利,我 都没有想 到。林彪搞鬼,我有觉察,就是没有想到他跑外国,更没有想到他坐的那架“三叉 戟”飞机,摔在外 蒙古,“折戟沉沙”。对联合国,我的护士长(吴旭君)是专家。她对阿 尔巴尼亚那些国家的提案有研 究。这些日子她常常对我说,联合国能通过,我说,通不过, 她说,能,我说,不能。你们看,还是 她说对了。主席风趣地说,我对美国的那根指挥棒, 还有那么多的迷信呢。 在大家的欢笑声中,毛主席拿起外交部国际司填写的联大对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表决情况, 一面看, 一面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美 国的反,在联合国 投我们的票。葡萄牙也当了“红卫兵”。欧洲国家当中,只有马耳他投反 对票,希腊、卢森堡和弗朗 哥的西班牙投弃权票。除了这四国,统统投赞成票。投赞成票的 ,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 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 建交,这次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 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131个 会员国,赞成票一共76,17票弃权,反对票只有35。表决结果一宣 布,唱歌呀,欢呼 呀,还有人拍桌子。拍桌子是什么意思?(总理解释说,在会场拍桌子,表示极为高 兴。) 那么多国家欢迎我们,再不派代表团,那就没有道理了。不高兴的人也有,“蒋委员长”就 是 头一个。美国国务院说要发表声明,还没有看到,不过是一篇“吊丧文”。 毛泽东这次亲自点将,指示由乔冠华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他还亲自审定了代表团全体成 员名单,指派 了随团翻译。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毛泽东接见了代表团主要成员。作为代 表团的主要翻译的章含 之也参加了这次接见,她“记得那一天我坐在主席的会客室里,心情 真是激动极了。毛主席说:‘我 们进了联合国,当然要去!这就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毛泽东说,“乔老爷”懂几种外语(包括英语、德语和日语),知识渊 博、中西贯通,不光文章写得光 彩夺目,而且演讲口才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团长非他 莫属。周恩来完全同意毛泽东的意见。 毛泽东亲自拍板,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即将出席本届联大的消息发布后,国外新闻 界也一致 认为,这是中国“可能派出的最合适的人选。”   
重返联合国(2)?
乔冠华领命以后,马上进入紧锣密鼓的临战状态。他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专程拜访外交 部顾问、 在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上班的钱端升先生,商讨赴美事宜。 钱端升(1900…1990 ),是资深的外交人士,曾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后曾出任北京大学法学 院 院长等职,曾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11月初,乔冠华主持在外交部六楼东侧的大会议室召开代表团成立大会。除代表团的全 体成员外,还 有其他部、司两级领导参加。 据与会的章含之回忆,“那天下午,我忙着司里一个急件,等赶到会议室时,里面已坐满了 人,连会 议室门口也已有四五位临时搬了椅子来的与会者。我也从旁边国际司的办公室借了 张椅子,坐在门外 。此时,只听见冠华在里面宣布开会,他简单讲了形势和毛主席、周总理 的一系列指示。因为我坐在 门外,只听见他的声音,并不见他本人。讲完形势后,冠华说这 个代表团的成员来自部内各个单位, 彼此可能还不熟悉,所以互相认识一下。于是,他逐个 点名。当叫到我名字时,我在门外站起来,往 前挪了一步,探了下头。大概当时不少人还不 认识我,我听到会场里有交头接耳的声音,很多目光好 奇地盯住我这个外来者。当时还在文 化大革命之中,外交部基本上不进新人。我有点窘迫,赶紧退回 座位坐下。岂料此时冠华的 声音响了起来: “‘你就是章含之?你就是章行老的女儿?’ “我更窘了,只好又站起来,轻声说:‘是的。’ “冠华未放过我。他又说: “‘就是你扣了行老给我的《柳文指要》?’ “到处又是一片耳语声。我不知所措,心里很是生气这位部长如此咄咄逼人,一点小事记得 这么牢, 叫我当众难堪。最后,冠华说: “‘好吧!今天算是认识你了。’”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版,第133页。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章含之的父亲章士钊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1971年秋,他 出版了一本曾 经毛泽东逐字逐句校阅、修正过的得意杰作《柳文指要》,章士钊亲笔题字分 赠各方朋友,其中有一 册要送给乔冠华,因其女儿在外交部工作,就嘱咐她把书送到乔副部 长手里。章含之把书拿到办公室 后不觉犹豫起来。她想如果把书直接交给部长,怕别人背后 议论这个新来的科员利用她父亲的书走上 层路线,于是她把书暂时放在自己办公室的柜子里 ,等有适当的时机再说。岂料日子一长,此事就淡 忘了。 几个月后,乔冠华在北京医院见到章士钊,闲谈中章士钊问起赠送他的《柳文指要》翻阅过 没有。乔 冠华愕然,说他并未收到过他赠送的书,章士钊也很奇怪,怎么叫女儿带交的书会 没有收到。后来乔 冠华回部里问起他的秘书程远行,章士钊赠书的事,大概以为是程秘书忘 记把书交给他,说话时有点 责怪的口气。程秘书觉得有点委屈,于是打电话给章含之,说话 可能有点不客气,一问才知道问题出 在她那儿。 章含之立刻把书送到程远行手里,秘书问她要不要去见见部长,这本来是见见部长一个很好 的机会, 可以顺便表示一下歉意。哪知章含之淡然置之,说没有什么别的话要说了。此事就 这样过去了,但是 她给部长留下的印象不太好,使人觉得这个新调来的科员态度有些桀骜不 驯。 中国政府组团参加联合国大会,在外交部反响积极,大家的工作激|情高涨。 就出国的服饰问题,章 含之告诉我,代表团成员的料子上乘,不分级别与性别,且均要凭外 交部的出国任务介绍信,才能到 红都店去定做,乔冠华团长与司机的风衣一样,以致不熟 悉的人常常搞错。 乔冠华行前,当时还在患病的陈毅设家宴为他送行,在座的有中央军委副主席 叶剑英和国务院副总理 王震,驻法大使黄镇也来作陪、祝贺。陈老总为乔冠华饯行,表 示他对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的热烈 祝贺和由衷的高兴。陈老总和乔冠华在外交部共事多年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这几年患难与共, 使他俩感情笃厚。 在家宴上,陈毅语重心长,谆谆嘱咐老乔任重道远,多多保重。这给乔冠华以很大的力 量。陈毅的夫 人张茜为即将飞赴纽约的乔冠华开了茅台,当时已遭癌细胞深深侵蚀肌体的 陈毅遵医嘱不能饮酒,但 为了庆贺进入联大与林彪倒台这两大胜利,陈毅还是和乔冠华频频 干杯。 翌年(1972年)秋天,当乔冠华再次去联大开会时,陈老总已离开人世8个月了。据章 含之介绍,想到一 年前与陈老总欢聚,如今已成故人,乔冠华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在他 出发前夕,写了下面这首《怀 人》诗,悼念他敬重的陈毅元帅: 怀人去年出国时,萧瑟门前柳。落叶下长安,共饮黄花酒。今年出国时,景物仍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冠华后来加注曰:“1971年5月27日至7月10日与陈毅同志住301医院,朝夕相处 。九?一三事发,皆大 欢喜。71年10月底11月初,陈老总邀叶帅、王震及我共饮甚 欢。不久,陈老总病复发,1972年1月6日 去世。” 11月4日晚10时(一说5日晚7时),但据权威的《周恩来年谱》在“11月6日”条目 下记载:“自月初以 来,(周恩来)多次约外交部负责人及出席二十六届联大会议的中国代表 团成员 开会,研究在联大的工 作方针和斗争策略,并修改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联大的发言稿。 本日晚,同毛泽东等商定关于中 国出席二十六届联大代表团的送行计划。8日,陪同毛泽东 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9日,同叶剑英及其 他在京政治局委员前往机场,为中国代表团送行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第493页。周恩来总理接见代表团全体人员(黄华因在国外,未能 到会),作了重要指 示。在长达5小时的接见中,他的高屋建瓴、平易近人、处事缜密以及惊人的记忆 力,给大 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见中,周总理谈了许多重要问题,政策策略性很强。有几件“小事”也很感人 。总理反复叮嘱大家 ,“要临事而慎,又要有信心”。他鼓励大家要重视学习,加强调研。 “做好外交工作,一定要掌握 外语,60岁以下强迫学,60岁以上自由学。”“搞外交, 不看地理,不懂历史,怎么行!”“原则要 鲜明,要坚持,具体问题要慎重,要调查研究。 裁军、中东、印支、印巴、种族歧视等问题,联合国 讨论过多少年了,我们要心中有数。” 周总理一再强调:“一国的事本国人民管,世界的事各国管,联合国的事要所有会员国共同 来管。这 是历史趋势,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后来,“历史潮流不可抗拒”这句话,就成为 人民出版社汇编的 第26届联大恢复我国席位有关文件集的名称。 总理还仔细查询了代表团各项准备工作,并指示要增加一位负责向国内写简报的人。接见还 未结束, 乔冠华的秘书程远行就应命来会场报到。总理很随和地说:“听说你笔头快,所以 请你来。”程远行 有点腼腆地答:“总理,我写得不太好!”叶自雄:《历史潮流不可抗拒》,载《对抗与对话》,新华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0 1页。 接见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好几个钟头,由于夜深,周总理还请大家吃了夜宵。夜宵是绿 豆稀饭和 包子,大家吃得有滋有味。 随后,乔冠华反复修改了自己即将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两篇讲话,一是以毛主席指示为基 本内容的 在联合国的第一篇发言,一是总理口授的到纽约机场的讲话。乔冠华在作这项工作 时,特别感到扬眉 吐气,为之振奋。这次中国驱除“蒋帮”集团、重返联合国,也是他本人 事隔20年再度来到联合国的 讲坛,是以常任理事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去对全世界发言的。 他的声音将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声音。 所以,美国的基辛格曾评论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乔冠华表明,中国人什么东西都不会浪费掉的: 我在公报草稿中删掉的那些有争论的话,几 乎全部写进他在联合国的初次发言中了。”《基辛格回忆录》,第三卷,世界知识 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008页。 代表团出发前夕,11月8日晚8时,毛主席约见周总理、姬鹏飞、乔冠华、符浩、熊向晖 、陈楚、唐明 照、安致远、王海容、唐闻生、章文晋、章含之及回国述职的驻法大使黄镇、 驻苏大使刘新权。 在谈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时,毛主席说,这是针对教条主义者讲的,至今我认为这 句话还是 对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要偏。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人的认识总是赶不上这种 变化,认识总是落 后于实际。要求把一切都调查清楚再说话,再办事,那就永远不能说话, 永远不能办事。了解了主要 情况、本质情况,就可以作出判断,就应该下决心。 毛主席说,在联合国要搞统一战线。这是国际统一战线,和国内统一战线有同、有不同。根 本区别是 ,国内统一战线是不同阶级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领导权;国际统一战线 是不同国家的统一 战线,没有谁领导谁的问题。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谁也不应该领导谁, 谁也不应该听谁的领导。过去 我们说以苏联为首,因为它是老大哥,为了对付帝国主义,必 要的时候让它牵个头,开会的时候让它 当主席。但是它要掌握领导权,搞父子党,父子国, 这就完全错误了。美国总是要别的国家听它的, 这就是搞霸权主义。霸权主义应该被打倒。 所以,搞国际统一战线就要平等协商,绝对不能以大国自 居,颐指气使,绝对不能干涉人家 内政,绝对不能有领导人家的想法。 毛主席还谈到陈毅同志的病况,谈到1967年2月外交部的一些司局长和回国的一些大使 、参赞一共91人 ,写大字报批判造反派对陈毅同志的诬蔑。毛主席说,我是91人的战友咧。 毛主席对周总理说,马上打电报给黄镇的助手,让他转告基辛格,我们的代表团在美国期间 ,美国政 府必须保证安全。如果出了问题,唯美国政府是问。 毛主席还特地关照周总理,代表团离京时要高规格机场欢送:明天代表团出发,在北京的政 治局委员 、候补委员,党政军各部门负责人,再加上几千名群众,到机场欢送,要大张旗鼓 地热烈欢送。也通 知外国使馆,去不去由他们自己决定。 乔冠华等人离开毛主席住处已是晚上10点多。周总理带领我们到人大会堂,又对代表团又作 了一些指 示。散会时分,已是9日凌晨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及全体随行人员,在乔冠华团长的率 领下踏上征途,先从上海 转机,到巴黎,再转纽约。在此之前,由高梁带领先遣队赴美作 准备。11月9日下午,首都机场热闹非 凡,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成千上百的穿着鲜艳民族 服装的年轻人翩 翩起舞。新华社当天的报道说: “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纪登奎、李德生、汪东兴 、郭沫若、姬鹏飞等党政领导同志,首都 革命群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四千多人前往机 场热烈欢送”。“欢送队伍里响起了‘热烈欢送我 国出席联大代表团!’‘毛主席的革命外 交路线胜利万岁!’‘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 热烈的锣鼓声和掌声,机场上呈 现出一派十分热烈的革命气氛”。参加送行的还有六十多个国家的驻 华使节。周总理和每一 位 “出征战士”亲切握手送别,乔冠华及全团人员也绕场一周向挥动着花束、 彩带的群众和前 来送行的各方面负责人告别。他们同前来送行的各国使节一一握手。 那一日,乔冠华成为真正的英雄。 数千双眼睛注视着他,欢呼声簇拥着他,人们把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都托付给了这位才 华出众的 中国外交家! 而此时此刻,乔冠华清楚地意识到代表团肩负着七亿中国人民的重托与期望,这种隆重的送 行是在向 全世界宣示:中国人民为恢复联合国席位而坚持22年的正义斗争,终于 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中国代 表团便是“胜利之师”!“威武之师”! 身临这种场境,可谓人同此情。章含之后来追叙道:“我们随行人员对当时的情景都深受感 动,热泪 盈眶。我们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在中国被孤立二十年后,我们是第一批代表 新中国的使者出席 联合国大会,任重道远。我们意识到世界各国的代表将从我们身上看到新 中国的精神风貌,我们也同 样意识到此行不仅有鲜花和掌声,更有艰险和困难。当时台湾虽 已撤出联合国,但是他们同美国尚有 外交关系,台湾的‘大使馆’在华盛顿,‘领事馆’在 纽约。他们不会甘心失败。此外,美国对中国 也仍视为敌对国,对于他们阻挠中国进入联合 国企图的失败也是耿耿于怀。”章含之:《跨过厚厚的大红门》,文汇出版社2002 年7月版,第281页。 乔冠华登机前神情自若,眼中充满了自信。他于次日(11月11日)从巴黎飞往纽约的途 中,心潮澎湃, 难以成眠,写下了多首诗歌,其中有以下诗句: 一九七一,十一月十一,万里大洋横渡,一望长空尽碧。此去欲何为?擒虎子,入虎||穴! 1971年11月11日 乔冠华后来自己加注如下:“出国前主席多次找我们去谈话。最后一次,我问主席还有什么 交待的, 主席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另一首是: 林陈丑类成何事?扫荡残余指顾间。且喜红旗升虎||穴,五洲五国尽开颜。百亩园中半是苔,艾萧未尽兰花开。边缘战士知何在?前度乔郎今又来! 乔冠华的另外一首诗名《从上海飞巴黎》,诗云: 我辈乘机将歌行,忽闻黄浦淌歌声。长江万里深千尺,不及同仁送我情。 作者注写道:“1971年11月9日,出席联大代表团离开北京乘民航到上海。周总理、叶剑英 等政治局全 体同志到机场送行。剑英当场赋诗以壮行色:‘我队一行壮,任务亦艰巨; 来风飘万里,横渡亚欧美 。”诗成即兴,意深可感。登机后,仿李白《送汪伦》诗,信手写 了上面几句打油诗。” 代表团抵达上海后,转乘法航班机前往巴黎。在离开国境抵达仰光前,乔冠华团长专门召集 全体人员 在乌鲁木齐机场贵宾室开了一个短会。他动情地说,再过一会儿,我们就要离开祖 国了。我们每个人 都应该知道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用一句话说,任重道远。还要说一句, 大家要严守纪律,注意保密 。这番话无疑使大家再次意识到自己责任所在。在离开乌鲁木齐 前,当地党政领导宴请吃了一顿丰盛 的晚餐,作为送行。 当时黄镇任驻法大使。他和乔冠华终生为友。在乔冠华最后遭到极不公平对待时,黄镇 是坚持公道的 少数老干部之一。在乔冠华逝世后,他和夫人朱霖、宋之光大使夫妇以及宫达 非、柯华都是外交部老 同志中给予乔的遗孀章含之同情与关怀的人,对此她心怀感激。那时 ,黄镇大使在他官邸给予乔冠华 及其一行十分热情的接待。他和代表团主要成员一起 最后一次在行前研究到联合国后的工作方针。章 含之清楚地记得官邸的会议室是一间全都 是暗红色装饰的舒适的房间,乔冠华与黄镇似乎有说不完的 话,他们促膝长谈,竟夜不止。 第二天,代表团(黄华也在此与代表团其他成员会合)搭乘法国航空公司班机前往纽约。大 使和部长们 以及主要翻译购买了头等舱机票。上飞机后,发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资深 主持沃特?克朗卡特和 他的助手也在头等舱内。他们在纽约就开始注意乔冠华的行踪,并且 神通广大地获知了乔和他的代表 团将于11月11日乘法航班机赴纽约。于是,克朗卡特赶 到巴黎,订购了同一架航班的头等舱机票。 当乔冠华等进入头等舱时,克朗卡特已稳坐在第二排等待着他要采访的人物的到来 。尽管克朗卡特非 常有礼貌地征询乔冠华意见是否能接受他采访,但这是一段横渡大西洋的 漫长的飞行,如果拒绝采访 ,双方在这狭小的空间要共度10个小时,将会比较尴尬。当然, 乔冠华可能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他很 痛快地答应了,对方非常兴奋。 采访结束后,克朗卡特取出录音带,诚恳地希望乔冠华接受他的 小小 的礼物……一台卡式砖头机(其实是最早一代的砖头式的卡式机)。乔冠华请他干杯, 他祝乔冠华成功。 这是赴联合国的中国代表团接受的第一家美国媒体采访。代表团中的不少人无不佩服美国新 闻媒体的 敏感和效率。 法国航空公司对于中国代表团乘坐他们的班机赴纽约十分高兴。他们也采取了保证安全的措 施。但是 也许他们过于谨慎,当代表团在大约下午四点左右降落在肯尼迪机场时,法航的机 组竟找不到打开舱 门的钥匙。他们只好在飞机上等了约20分钟,才找到那把藏得太仔细 的钥匙。 其实,此前乔冠华已经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当他们在飞往巴黎的途中,飞机上不知何时上来 一些外国 记者。他们不断地打开闪光灯,拍下了乔冠华团长等人的镜头,并连珠炮似地提出 一 系列问题,诸如 如何估价这次联大决议,中国代表团将如何在联大开展工作,恢复中国在 联合国席位与中美关系的前 景,等等。乔冠华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根据当时在场的吴妙发 的记录,下面就撷取其中的一些片断 : 乔:各位是从天上飘下来的吧?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飘飘欲仙,在天上飘来飘去可真自由自 在啊!(记 者们大笑) 记者:乔先生,你作为中国出席第26届联大代表团团长,对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席位的决议 有什么想法 ?是否感到突然? 乔:我一点也不感到突然。用中国的一句成语来说,这叫水到渠成。联合国作为国际机构总 不能把中 国这么一个泱泱大国老是排斥在外吧。有的国家的外交不是采取现实主义的政策, 像驼鸟一样,把身 子往沙堆里一钻,以为就自得其乐呢!其实呢?它往沙滩里钻得愈深, 就愈显得它不聪明。臀部还露 在外面嘛! 记者:你指的是谁? 乔:各位都是聪明人,还要我明言吗? 记者们:(大笑)我们明白了。 记者:你觉得这次联大决议对今后的中美关系会有什么影响? 乔:还是一句老话,中国采取现实主义政策,希望对方也采取现实主义政策,那么事情就好 办得多。 敌视中国乃至忽视中国的存在是没有用的,难道这样一来,中国就从地图上消失了 吗?我很爱好地图 ,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看,从来没见过哪个国家的领导人讲不承认一个 真正的国家,这个国家就从 地图上消失了这样荒唐的事情,你们是记者,通晓事理。没有 这个道理,是不是?(记者们笑并点头) 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我们发展中美关系 的大原则,同意这个原则,其他事情都好 办了。这就叫做共同语言。 记者:中国代表团将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 乔:我们首先要感谢广大亚非拉国家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多年来坚持不懈的 努力,感 谢坦桑尼亚等许多提案国为此做出的艰苦工作。对联合国的许多事务,由于多年的 阻挠,说老实话, 我们很不熟悉。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尽快熟悉联合国有关事务,作出 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之一应有的贡献。 《书摘》1995年第12期。 在整个答对过程中,乔冠华始终不卑不亢,谈笑风生,还不时插上一两句英语,对中国成语 作些幽默 的解释,使这些咄咄逼人的西方“无冕之王”不时发出笑声,甚至还报以阵阵的掌 声。乔冠华尚未登 上联大讲台,就先声夺人,初露峥嵘。这仿佛是一场演练,对乔冠华来说 是小试“牛刀”。 当日中午12时30分,代表团的专机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在机场上,代表团受到联合国官员 以及力主 驱蒋和恢复我国席位的23个联合提案国常驻联合国的代表的热烈欢迎。来自纽约 、华盛顿、波士顿、 费城甚至远自亚特兰大等地的数百名美国友好人士也赶到机场迎候中国 代表团。数百名美国以及各国 常驻联合国记者也早早来到机场,等候采访这一重大国际新闻 。到机场欢迎的还有纽约市公共事务专 员,以及众多的华侨代表。 对久居美国的爱国华侨、华人说来,中国代表团的到来更是一件大喜事。数百名华侨、华人 代表在机 场上喜气洋洋,有的年轻人还打着红布横幅,上边写道:“热烈欢迎祖国驻联大代 表团!”“中华人 民共和国万岁!”“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有的还高举毛主席画 像。两位侨胞女青年向代表 团正副团长献上了鲜花,不少侨胞眼含热泪,向他们频频点头招 手,有的讲着英语,有的讲着广东、 潮州话热情地致意。有的侨胞子女的小脸冻得红彤彤的 ,不断挥小手向代表团打招呼。据说,他们为 等候代表团到来,在机场呆了三个小时。这种 场面令人终 生难忘。乔冠华团长显得格外激动,连声说 ,谢谢同胞们,谢谢大家来欢迎我们。人群中响 起了异常热烈的掌声,久久没有平息。 乔冠华团长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谈话,其中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 ,并特别向 美国人民致意说:“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美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我 们愿借此机会,向纽 约市各界人民和美国人民表示良好的祝愿”。 当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区时,沿途不时有人兴奋地指着车队喊:“中国!中国!”不 少人招手 说:“欢迎!欢迎!” 这种场面在11月15日乔冠华在联大讲坛上发表讲话时再次出现,甚至更加令人激动。此 后侨胞们的贺 信像雪片似地飞向代表团的临时驻地罗斯福旅馆,他们不但出席每次招待会、 观看电影,而且一有心 事或重要事务都来代表团找负责领事工作的人员倾心交谈或征求他们 的意见。 美联社报道说:“国务院官员对乔到达时的讲话感到高兴,白宫不因乔没有提到美国总统和 美国政府 而不快,因为他是出席联合国会议,不是访问美国。” 乔冠华团长出席26届联合国大会前,首先拜访了当时还在任的秘书长吴丹,呈交政府委 任书。乔团长 由联合国土耳其籍礼宾司长引道,乘电梯来到38层秘书长办公室 。乔团长来到秘书长办公室,只见房 间 宽敞明亮,向外俯瞰,东河两旁摩天大楼尽收眼帘。吴丹当即朝前同乔团长热烈握手,表示 祝贺。 吴丹个儿不高,鼻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身着深蓝色西服,雪白的衬衫 上佩着红色领带,讲话慢条 斯理,颇有一副儒雅外交家的风度,乔团长递上委任书,然后坐 下 寒喧几句,仪式也就宣告结束。这 时,两旁响起热烈掌声 ,乔团长脸上泛起会心的微笑,随后以沉稳坚定的步子离开了秘书长办公室。 随后,乔团长拜会第26届联大主席马利克,会见 了一直支持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大使,如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常驻联合国的代表。会见 时,双方拥抱握手,气氛热烈。   
重返联合国(3)?
五星红旗在占地18英亩的联合国总部迎风飘扬,它在当时的132面成员国国旗中显得格外 醒目。11月15 日上午10时15分,中国代表团扬眉吐气地来到联大会场,开始正式参 加第26届联大会议。团长乔冠华 、副团长黄华、代表符浩、熊向晖、陈楚以及翻译唐闻 生鱼贯而入,在中国席位上就座。各国摄影记 者立即围拢上来,闪光灯此起彼伏。 那天,乔冠华身着灰黑色中山装, 脸上架着一副秀克朗眼镜,他身材颀长,风度翩翩,脸上充满自信 的微笑,给人以良好的印 象。 10时30分大会开始,联大主席马利克致词,对中国代表团出席大会表示欢迎。他说:“今 天上午,中 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第一次在联合国大会就座。作为大会主席,我很高兴地欢迎 这个代表团。这是一 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开始参加世界这个主要的 政府间组织的工作。毫无疑问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工作,联合国的工作成效将得到加 强。” 马利克致词后,许多国家的代表相继走上讲台致词欢迎中国代表团。发言过程中, 要求发言的代表不 断增加,原定上午结束的会议在中午稍事休息后,下午继续开会,一直开 到下午6时40分,历时约6个 小时,共有57个国家的代表(包括美国、日本、苏联)在 会上致了欢迎词(匈牙利的代表用中文发言)。 有的代表已准备了发言稿,由于时间不够而 未能发言。大多数代表的欢迎词热情洋溢,表达了对中国 人民的信任、鼓励和兄弟般的 情谊。不少代表在发言中赞扬毛泽东对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 。当日上午原本 要 讨论有关召开世界裁军大会问题,可是要求致欢迎词的代表越来越多,大会事实上 成了专门 欢迎(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重返联合国(2)?
乔冠华领命以后,马上进入紧锣密鼓的临战状态。他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专程拜访外交 部顾问、 在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上班的钱端升先生,商讨赴美事宜。 钱端升(1900…1990 ),是资深的外交人士,曾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后曾出任北京大学法学 院 院长等职,曾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11月初,乔冠华主持在外交部六楼东侧的大会议室召开代表团成立大会。除代表团的全 体成员外,还 有其他部、司两级领导参加。 据与会的章含之回忆,“那天下午,我忙着司里一个急件,等赶到会议室时,里面已坐满了 人,连会 议室门口也已有四五位临时搬了椅子来的与会者。我也从旁边国际司的办公室借了 张椅子,坐在门外 。此时,只听见冠华在里面宣布开会,他简单讲了形势和毛主席、周总理 的一系列指示。因为我坐在 门外,只听见他的声音,并不见他本人。讲完形势后,冠华说这 个代表团的成员来自部内各个单位, 彼此可能还不熟悉,所以互相认识一下。于是,他逐个 点名。当叫到我名字时,我在门外站起来,往 前挪了一步,探了下头。大概当时不少人还不 认识我,我听到会场里有交头接耳的声音,很多目光好 奇地盯住我这个外来者。当时还在文 化大革命之中,外交部基本上不进新人。我有点窘迫,赶紧退回 座位坐下。岂料此时冠华的 声音响了起来: “‘你就是章含之?你就是章行老的女儿?’ “我更窘了,只好又站起来,轻声说:‘是的。’ “冠华未放过我。他又说: “‘就是你扣了行老给我的《柳文指要》?’ “到处又是一片耳语声。我不知所措,心里很是生气这位部长如此咄咄逼人,一点小事记得 这么牢, 叫我当众难堪。最后,冠华说: “‘好吧!今天算是认识你了。’”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版,第133页。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章含之的父亲章士钊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1971年秋,他 出版了一本曾 经毛泽东逐字逐句校阅、修正过的得意杰作《柳文指要》,章士钊亲笔题字分 赠各方朋友,其中有一 册要送给乔冠华,因其女儿在外交部工作,就嘱咐她把书送到乔副部 长手里。章含之把书拿到办公室 后不觉犹豫起来。她想如果把书直接交给部长,怕别人背后 议论这个新来的科员利用她父亲的书走上 层路线,于是她把书暂时放在自己办公室的柜子里 ,等有适当的时机再说。岂料日子一长,此事就淡 忘了。 几个月后,乔冠华在北京医院见到章士钊,闲谈中章士钊问起赠送他的《柳文指要》翻阅过 没有。乔 冠华愕然,说他并未收到过他赠送的书,章士钊也很奇怪,怎么叫女儿带交的书会 没有收到。后来乔 冠华回部里问起他的秘书程远行,章士钊赠书的事,大概以为是程秘书忘 记把书交给他,说话时有点 责怪的口气。程秘书觉得有点委屈,于是打电话给章含之,说话 可能有点不客气,一问才知道问题出 在她那儿。 章含之立刻把书送到程远行手里,秘书问她要不要去见见部长,这本来是见见部长一个很好 的机会, 可以顺便表示一下歉意。哪知章含之淡然置之,说没有什么别的话要说了。此事就 这样过去了,但是 她给部长留下的印象不太好,使人觉得这个新调来的科员态度有些桀骜不 驯。 中国政府组团参加联合国大会,在外交部反响积极,大家的工作激|情高涨。 就出国的服饰问题,章 含之告诉我,代表团成员的料子上乘,不分级别与性别,且均要凭外 交部的出国任务介绍信,才能到 红都店去定做,乔冠华团长与司机的风衣一样,以致不熟 悉的人常常搞错。 乔冠华行前,当时还在患病的陈毅设家宴为他送行,在座的有中央军委副主席 叶剑英和国务院副总理 王震,驻法大使黄镇也来作陪、祝贺。陈老总为乔冠华饯行,表 示他对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的热烈 祝贺和由衷的高兴。陈老总和乔冠华在外交部共事多年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这几年患难与共, 使他俩感情笃厚。 在家宴上,陈毅语重心长,谆谆嘱咐老乔任重道远,多多保重。这给乔冠华以很大的力 量。陈毅的夫 人张茜为即将飞赴纽约的乔冠华开了茅台,当时已遭癌细胞深深侵蚀肌体的 陈毅遵医嘱不能饮酒,但 为了庆贺进入联大与林彪倒台这两大胜利,陈毅还是和乔冠华频频 干杯。 翌年(1972年)秋天,当乔冠华再次去联大开会时,陈老总已离开人世8个月了。据章 含之介绍,想到一 年前与陈老总欢聚,如今已成故人,乔冠华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在他 出发前夕,写了下面这首《怀 人》诗,悼念他敬重的陈毅元帅: 怀人去年出国时,萧瑟门前柳。落叶下长安,共饮黄花酒。今年出国时,景物仍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冠华后来加注曰:“1971年5月27日至7月10日与陈毅同志住301医院,朝夕相处 。九?一三事发,皆大 欢喜。71年10月底11月初,陈老总邀叶帅、王震及我共饮甚 欢。不久,陈老总病复发,1972年1月6日 去世。” 11月4日晚10时(一说5日晚7时),但据权威的《周恩来年谱》在“11月6日”条目 下记载:“自月初以 来,(周恩来)多次约外交部负责人及出席二十六届联大会议的中国代表 团成员 开会,研究在联大的工 作方针和斗争策略,并修改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联大的发言稿。 本日晚,同毛泽东等商定关于中 国出席二十六届联大代表团的送行计划。8日,陪同毛泽东 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9日,同叶剑英及其 他在京政治局委员前往机场,为中国代表团送行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第493页。周恩来总理接见代表团全体人员(黄华因在国外,未能 到会),作了重要指 示。在长达5小时的接见中,他的高屋建瓴、平易近人、处事缜密以及惊人的记忆 力,给大 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见中,周总理谈了许多重要问题,政策策略性很强。有几件“小事”也很感人 。总理反复叮嘱大家 ,“要临事而慎,又要有信心”。他鼓励大家要重视学习,加强调研。 “做好外交工作,一定要掌握 外语,60岁以下强迫学,60岁以上自由学。”“搞外交, 不看地理,不懂历史,怎么行!”“原则要 鲜明,要坚持,具体问题要慎重,要调查研究。 裁军、中东、印支、印巴、种族歧视等问题,联合国 讨论过多少年了,我们要心中有数。” 周总理一再强调:“一国的事本国人民管,世界的事各国管,联合国的事要所有会员国共同 来管。这 是历史趋势,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后来,“历史潮流不可抗拒”这句话,就成为 人民出版社汇编的 第26届联大恢复我国席位有关文件集的名称。 总理还仔细查询了代表团各项准备工作,并指示要增加一位负责向国内写简报的人。接见还 未结束, 乔冠华的秘书程远行就应命来会场报到。总理很随和地说:“听说你笔头快,所以 请你来。”程远行 有点腼腆地答:“总理,我写得不太好!”叶自雄:《历史潮流不可抗拒》,载《对抗与对话》,新华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0 1页。 接见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好几个钟头,由于夜深,周总理还请大家吃了夜宵。夜宵是绿 豆稀饭和 包子,大家吃得有滋有味。 随后,乔冠华反复修改了自己即将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两篇讲话,一是以毛主席指示为基 本内容的 在联合国的第一篇发言,一是总理口授的到纽约机场的讲话。乔冠华在作这项工作 时,特别感到扬眉 吐气,为之振奋。这次中国驱除“蒋帮”集团、重返联合国,也是他本人 事隔20年再度来到联合国的 讲坛,是以常任理事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去对全世界发言的。 他的声音将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声音。 所以,美国的基辛格曾评论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乔冠华表明,中国人什么东西都不会浪费掉的: 我在公报草稿中删掉的那些有争论的话,几 乎全部写进他在联合国的初次发言中了。”《基辛格回忆录》,第三卷,世界知识 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008页。 代表团出发前夕,11月8日晚8时,毛主席约见周总理、姬鹏飞、乔冠华、符浩、熊向晖 、陈楚、唐明 照、安致远、王海容、唐闻生、章文晋、章含之及回国述职的驻法大使黄镇、 驻苏大使刘新权。 在谈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时,毛主席说,这是针对教条主义者讲的,至今我认为这 句话还是 对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要偏。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人的认识总是赶不上这种 变化,认识总是落 后于实际。要求把一切都调查清楚再说话,再办事,那就永远不能说话, 永远不能办事。了解了主要 情况、本质情况,就可以作出判断,就应该下决心。 毛主席说,在联合国要搞统一战线。这是国际统一战线,和国内统一战线有同、有不同。根 本区别是 ,国内统一战线是不同阶级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领导权;国际统一战线 是不同国家的统一 战线,没有谁领导谁的问题。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谁也不应该领导谁, 谁也不应该听谁的领导。过去 我们说以苏联为首,因为它是老大哥,为了对付帝国主义,必 要的时候让它牵个头,开会的时候让它 当主席。但是它要掌握领导权,搞父子党,父子国, 这就完全错误了。美国总是要别的国家听它的, 这就是搞霸权主义。霸权主义应该被打倒。 所以,搞国际统一战线就要平等协商,绝对不能以大国自 居,颐指气使,绝对不能干涉人家 内政,绝对不能有领导人家的想法。 毛主席还谈到陈毅同志的病况,谈到1967年2月外交部的一些司局长和回国的一些大使 、参赞一共91人 ,写大字报批判造反派对陈毅同志的诬蔑。毛主席说,我是91人的战友咧。 毛主席对周总理说,马上打电报给黄镇的助手,让他转告基辛格,我们的代表团在美国期间 ,美国政 府必须保证安全。如果出了问题,唯美国政府是问。 毛主席还特地关照周总理,代表团离京时要高规格机场欢送:明天代表团出发,在北京的政 治局委员 、候补委员,党政军各部门负责人,再加上几千名群众,到机场欢送,要大张旗鼓 地热烈欢送。也通 知外国使馆,去不去由他们自己决定。 乔冠华等人离开毛主席住处已是晚上10点多。周总理带领我们到人大会堂,又对代表团又作 了一些指 示。散会时分,已是9日凌晨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及全体随行人员,在乔冠华团长的率 领下踏上征途,先从上海 转机,到巴黎,再转纽约。在此之前,由高梁带领先遣队赴美作 准备。11月9日下午,首都机场热闹非 凡,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成千上百的穿着鲜艳民族 服装的年轻人翩 翩起舞。新华社当天的报道说: “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纪登奎、李德生、汪东兴 、郭沫若、姬鹏飞等党政领导同志,首都 革命群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四千多人前往机 场热烈欢送”。“欢送队伍里响起了‘热烈欢送我 国出席联大代表团!’‘毛主席的革命外 交路线胜利万岁!’‘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 热烈的锣鼓声和掌声,机场上呈 现出一派十分热烈的革命气氛”。参加送行的还有六十多个国家的驻 华使节。周总理和每一 位 “出征战士”亲切握手送别,乔冠华及全团人员也绕场一周向挥动着花束、 彩带的群众和前 来送行的各方面负责人告别。他们同前来送行的各国使节一一握手。 那一日,乔冠华成为真正的英雄。 数千双眼睛注视着他,欢呼声簇拥着他,人们把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都托付给了这位才 华出众的 中国外交家! 而此时此刻,乔冠华清楚地意识到代表团肩负着七亿中国人民的重托与期望,这种隆重的送 行是在向 全世界宣示:中国人民为恢复联合国席位而坚持22年的正义斗争,终于 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中国代 表团便是“胜利之师”!“威武之师”! 身临这种场境,可谓人同此情。章含之后来追叙道:“我们随行人员对当时的情景都深受感 动,热泪 盈眶。我们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在中国被孤立二十年后,我们是第一批代表 新中国的使者出席 联合国大会,任重道远。我们意识到世界各国的代表将从我们身上看到新 中国的精神风貌,我们也同 样意识到此行不仅有鲜花和掌声,更有艰险和困难。当时台湾虽 已撤出联合国,但是他们同美国尚有 外交关系,台湾的‘大使馆’在华盛顿,‘领事馆’在 纽约。他们不会甘心失败。此外,美国对中国 也仍视为敌对国,对于他们阻挠中国进入联合 国企图的失败也是耿耿于怀。”章含之:《跨过厚厚的大红门》,文汇出版社2002 年7月版,第281页。 乔冠华登机前神情自若,眼中充满了自信。他于次日(11月11日)从巴黎飞往纽约的途 中,心潮澎湃, 难以成眠,写下了多首诗歌,其中有以下诗句: 一九七一,十一月十一,万里大洋横渡,一望长空尽碧。此去欲何为?擒虎子,入虎||穴! 1971年11月11日 乔冠华后来自己加注如下:“出国前主席多次找我们去谈话。最后一次,我问主席还有什么 交待的, 主席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另一首是: 林陈丑类成何事?扫荡残余指顾间。且喜红旗升虎||穴,五洲五国尽开颜。百亩园中半是苔,艾萧未尽兰花开。边缘战士知何在?前度乔郎今又来! 乔冠华的另外一首诗名《从上海飞巴黎》,诗云: 我辈乘机将歌行,忽闻黄浦淌歌声。长江万里深千尺,不及同仁送我情。 作者注写道:“1971年11月9日,出席联大代表团离开北京乘民航到上海。周总理、叶剑英 等政治局全 体同志到机场送行。剑英当场赋诗以壮行色:‘我队一行壮,任务亦艰巨; 来风飘万里,横渡亚欧美 。”诗成即兴,意深可感。登机后,仿李白《送汪伦》诗,信手写 了上面几句打油诗。” 代表团抵达上海后,转乘法航班机前往巴黎。在离开国境抵达仰光前,乔冠华团长专门召集 全体人员 在乌鲁木齐机场贵宾室开了一个短会。他动情地说,再过一会儿,我们就要离开祖 国了。我们每个人 都应该知道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用一句话说,任重道远。还要说一句, 大家要严守纪律,注意保密 。这番话无疑使大家再次意识到自己责任所在。在离开乌鲁木齐 前,当地党政领导宴请吃了一顿丰盛 的晚餐,作为送行。 当时黄镇任驻法大使。他和乔冠华终生为友。在乔冠华最后遭到极不公平对待时,黄镇 是坚持公道的 少数老干部之一。在乔冠华逝世后,他和夫人朱霖、宋之光大使夫妇以及宫达 非、柯华都是外交部老 同志中给予乔的遗孀章含之同情与关怀的人,对此她心怀感激。那时 ,黄镇大使在他官邸给予乔冠华 及其一行十分热情的接待。他和代表团主要成员一起 最后一次在行前研究到联合国后的工作方针。章 含之清楚地记得官邸的会议室是一间全都 是暗红色装饰的舒适的房间,乔冠华与黄镇似乎有说不完的 话,他们促膝长谈,竟夜不止。 第二天,代表团(黄华也在此与代表团其他成员会合)搭乘法国航空公司班机前往纽约。大 使和部长们 以及主要翻译购买了头等舱机票。上飞机后,发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资深 主持沃特?克朗卡特和 他的助手也在头等舱内。他们在纽约就开始注意乔冠华的行踪,并且 神通广大地获知了乔和他的代表 团将于11月11日乘法航班机赴纽约。于是,克朗卡特赶 到巴黎,订购了同一架航班的头等舱机票。 当乔冠华等进入头等舱时,克朗卡特已稳坐在第二排等待着他要采访的人物的到来 。尽管克朗卡特非 常有礼貌地征询乔冠华意见是否能接受他采访,但这是一段横渡大西洋的 漫长的飞行,如果拒绝采访 ,双方在这狭小的空间要共度10个小时,将会比较尴尬。当然, 乔冠华可能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他很 痛快地答应了,对方非常兴奋。 采访结束后,克朗卡特取出录音带,诚恳地希望乔冠华接受他的 小小 的礼物……一台卡式砖头机(其实是最早一代的砖头式的卡式机)。乔冠华请他干杯, 他祝乔冠华成功。 这是赴联合国的中国代表团接受的第一家美国媒体采访。代表团中的不少人无不佩服美国新 闻媒体的 敏感和效率。 法国航空公司对于中国代表团乘坐他们的班机赴纽约十分高兴。他们也采取了保证安全的措 施。但是 也许他们过于谨慎,当代表团在大约下午四点左右降落在肯尼迪机场时,法航的机 组竟找不到打开舱 门的钥匙。他们只好在飞机上等了约20分钟,才找到那把藏得太仔细 的钥匙。 其实,此前乔冠华已经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当他们在飞往巴黎的途中,飞机上不知何时上来 一些外国 记者。他们不断地打开闪光灯,拍下了乔冠华团长等人的镜头,并连珠炮似地提出 一 系列问题,诸如 如何估价这次联大决议,中国代表团将如何在联大开展工作,恢复中国在 联合国席位与中美关系的前 景,等等。乔冠华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根据当时在场的吴妙发 的记录,下面就撷取其中的一些片断 : 乔:各位是从天上飘下来的吧?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飘飘欲仙,在天上飘来飘去可真自由自 在啊!(记 者们大笑) 记者:乔先生,你作为中国出席第26届联大代表团团长,对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席位的决议 有什么想法 ?是否感到突然? 乔:我一点也不感到突然。用中国的一句成语来说,这叫水到渠成。联合国作为国际机构总 不能把中 国这么一个泱泱大国老是排斥在外吧。有的国家的外交不是采取现实主义的政策, 像驼鸟一样,把身 子往沙堆里一钻,以为就自得其乐呢!其实呢?它往沙滩里钻得愈深, 就愈显得它不聪明。臀部还露 在外面嘛! 记者:你指的是谁? 乔:各位都是聪明人,还要我明言吗? 记者们:(大笑)我们明白了。 记者:你觉得这次联大决议对今后的中美关系会有什么影响? 乔:还是一句老话,中国采取现实主义政策,希望对方也采取现实主义政策,那么事情就好 办得多。 敌视中国乃至忽视中国的存在是没有用的,难道这样一来,中国就从地图上消失了 吗?我很爱好地图 ,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看,从来没见过哪个国家的领导人讲不承认一个 真正的国家,这个国家就从 地图上消失了这样荒唐的事情,你们是记者,通晓事理。没有 这个道理,是不是?(记者们笑并点头) 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我们发展中美关系 的大原则,同意这个原则,其他事情都好 办了。这就叫做共同语言。 记者:中国代表团将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 乔:我们首先要感谢广大亚非拉国家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多年来坚持不懈的 努力,感 谢坦桑尼亚等许多提案国为此做出的艰苦工作。对联合国的许多事务,由于多年的 阻挠,说老实话, 我们很不熟悉。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尽快熟悉联合国有关事务,作出 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之一应有的贡献。 《书摘》1995年第12期。 在整个答对过程中,乔冠华始终不卑不亢,谈笑风生,还不时插上一两句英语,对中国成语 作些幽默 的解释,使这些咄咄逼人的西方“无冕之王”不时发出笑声,甚至还报以阵阵的掌 声。乔冠华尚未登 上联大讲台,就先声夺人,初露峥嵘。这仿佛是一场演练,对乔冠华来说 是小试“牛刀”。 当日中午12时30分,代表团的专机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在机场上,代表团受到联合国官员 以及力主 驱蒋和恢复我国席位的23个联合提案国常驻联合国的代表的热烈欢迎。来自纽约 、华盛顿、波士顿、 费城甚至远自亚特兰大等地的数百名美国友好人士也赶到机场迎候中国 代表团。数百名美国以及各国 常驻联合国记者也早早来到机场,等候采访这一重大国际新闻 。到机场欢迎的还有纽约市公共事务专 员,以及众多的华侨代表。 对久居美国的爱国华侨、华人说来,中国代表团的到来更是一件大喜事。数百名华侨、华人 代表在机 场上喜气洋洋,有的年轻人还打着红布横幅,上边写道:“热烈欢迎祖国驻联大代 表团!”“中华人 民共和国万岁!”“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有的还高举毛主席画 像。两位侨胞女青年向代表 团正副团长献上了鲜花,不少侨胞眼含热泪,向他们频频点头招 手,有的讲着英语,有的讲着广东、 潮州话热情地致意。有的侨胞子女的小脸冻得红彤彤的 ,不断挥小手向代表团打招呼。据说,他们为 等候代表团到来,在机场呆了三个小时。这种 场面令人终 生难忘。乔冠华团长显得格外激动,连声说 ,谢谢同胞们,谢谢大家来欢迎我们。人群中响 起了异常热烈的掌声,久久没有平息。 乔冠华团长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谈话,其中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 ,并特别向 美国人民致意说:“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美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我 们愿借此机会,向纽 约市各界人民和美国人民表示良好的祝愿”。 当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区时,沿途不时有人兴奋地指着车队喊:“中国!中国!”不 少人招手 说:“欢迎!欢迎!” 这种场面在11月15日乔冠华在联大讲坛上发表讲话时再次出现,甚至更加令人激动。此 后侨胞们的贺 信像雪片似地飞向代表团的临时驻地罗斯福旅馆,他们不但出席每次招待会、 观看电影,而且一有心 事或重要事务都来代表团找负责领事工作的人员倾心交谈或征求他们 的意见。 美联社报道说:“国务院官员对乔到达时的讲话感到高兴,白宫不因乔没有提到美国总统和 美国政府 而不快,因为他是出席联合国会议,不是访问美国。” 乔冠华团长出席26届联合国大会前,首先拜访了当时还在任的秘书长吴丹,呈交政府委 任书。乔团长 由联合国土耳其籍礼宾司长引道,乘电梯来到38层秘书长办公室 。乔团长来到秘书长办公室,只见房 间 宽敞明亮,向外俯瞰,东河两旁摩天大楼尽收眼帘。吴丹当即朝前同乔团长热烈握手,表示 祝贺。 吴丹个儿不高,鼻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身着深蓝色西服,雪白的衬衫 上佩着红色领带,讲话慢条 斯理,颇有一副儒雅外交家的风度,乔团长递上委任书,然后坐 下 寒喧几句,仪式也就宣告结束。这 时,两旁响起热烈掌声 ,乔团长脸上泛起会心的微笑,随后以沉稳坚定的步子离开了秘书长办公室。 随后,乔团长拜会第26届联大主席马利克,会见 了一直支持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大使,如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常驻联合国的代表。会见 时,双方拥抱握手,气氛热烈。   
重返联合国(3)?
五星红旗在占地18英亩的联合国总部迎风飘扬,它在当时的132面成员国国旗中显得格外 醒目。11月15 日上午10时15分,中国代表团扬眉吐气地来到联大会场,开始正式参 加第26届联大会议。团长乔冠华 、副团长黄华、代表符浩、熊向晖、陈楚以及翻译唐闻 生鱼贯而入,在中国席位上就座。各国摄影记 者立即围拢上来,闪光灯此起彼伏。 那天,乔冠华身着灰黑色中山装, 脸上架着一副秀克朗眼镜,他身材颀长,风度翩翩,脸上充满自信 的微笑,给人以良好的印 象。 10时30分大会开始,联大主席马利克致词,对中国代表团出席大会表示欢迎。他说:“今 天上午,中 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第一次在联合国大会就座。作为大会主席,我很高兴地欢迎 这个代表团。这是一 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开始参加世界这个主要的 政府间组织的工作。毫无疑问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工作,联合国的工作成效将得到加 强。” 马利克致词后,许多国家的代表相继走上讲台致词欢迎中国代表团。发言过程中, 要求发言的代表不 断增加,原定上午结束的会议在中午稍事休息后,下午继续开会,一直开 到下午6时40分,历时约6个 小时,共有57个国家的代表(包括美国、日本、苏联)在 会上致了欢迎词(匈牙利的代表用中文发言)。 有的代表已准备了发言稿,由于时间不够而 未能发言。大多数代表的欢迎词热情洋溢,表达了对中国 人民的信任、鼓励和兄弟般的 情谊。不少代表在发言中赞扬毛泽东对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 。当日上午原本 要 讨论有关召开世界裁军大会问题,可是要求致欢迎词的代表越来越多,大会事实上 成了专门 欢迎(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