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部分阅读
中国代表团的会议。 美国代表乔治?布什此时也不得不致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联合 国的历史时刻来到了!”不过, 他当然不会解释为什么这一“历史时刻”竟被推迟了22年之 久!他也不会料到自己后来出任美国首任 驻华联络处主任,还当上了美国总统。 紧接着大会主席正式宣布请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先生讲话,会场顿时响起长时间的掌声和 欢 呼声, 许多代表的眼光转向中国席位。乔团长迈着沉稳的脚步健步登上讲坛,容光焕发,豪 迈自信,颇有风 度地向大会主席微微点头致意,然后展开讲稿,开始了近40分钟的讲演。 在这历史性的瞬间,全场肃 静,然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掌声长达半分钟,乔冠华两次高 举右手,微笑着向大会表示谢意。在 演讲中,乔冠华一会儿引用中国谚语,一会儿入情入理 地分析国际形势,一会儿表示对发展中国家的 敬意,一会儿批评霸权主义的行径,可谓发挥 得淋漓尽致,许多代表或顿足表示同意,或鼓掌热烈欢 迎,或发出衷心的笑声。等乔团长 以“谢谢大家”作为演讲结尾时,大厅里爆发出了比前几次更为热 烈的掌声。 乔冠华的讲话,体现了毛主席在代表团出发前接见代表团时的指示精神,不卑不亢,旗帜 鲜明,中肯 说理,挥洒自如。他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义正词严地抨击了美 苏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谴责了前美、日政府制造“两个中国”的 图谋,在裁军等问题上维护了 第三世界人民的利益。 乔冠华讲话后,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在走廊里排起长队,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这种祝 贺仪式整整持续了好几个钟头,加上各国代表上台祝贺,前后共整整两天。乔团长事后 伸出手 给代表团团员看,由于握手次数多,他的手也显得有些肿了。 值得指出的是,乔冠华在联合国的活动是他一生外交活动的辉煌时刻,也是他的才华 、文采和风度得 到充分体现的时刻。 乔冠华的讲话,受到与会者的普遍欢迎,同时,也得到世界舆论的好评。 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乔 冠华讲话的全文。路透社报道说:“这篇讲话使许多外交官感到 震动。第三世界的代表们热烈鼓掌。 美国代表和苏联代表脸色阴沉。”法新社评论称:“乔 的严厉的讲话使人毫不怀疑,无论是人民中国 进入这个世界组织,还是尼克松总统即将对中 国的访问,都不会使北京改变它在重大问题上的政策。 ”德新社评论称:“在国际讲坛上非 常少有的这种坦率和平实的发言,表明了北京对联合国的政策以 及对外政策意图的轮廓,表 明了人民中国将使自己成为中小国家喉舌和支持者。”共同社评论称:“ 这一展示基本方针 的演说,是不折不扣的在联合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演说之一,它的意义和反应将迅速 波及地球 上的一切地区。这篇演说阐明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国际政策,坦率地表明了中国的原则性立场,明确地表示了中国作为中小国家的代表对超级大国垄断联合国的局面进行挑战 的姿态。 ”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曾在《明报》发表社评《乔冠华演辞有才气》:“……乔冠华演辞的主 要内容不 脱中共一般文告声明的范围,但有一些说法却具有个人风格,表现了独特的才华。 他是文人出身,以 写国际问题分析文章知名,这篇演辞中偶尔也显露了若干他昔年文字中的 光芒。” 作为亲身经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代表团成员,章含之的回忆弥足珍贵,她说:“我一生中 所经历的 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想就是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在联合国中国席位上 就座的时刻,以及他在联大 代表中国作第一次发言后长龙般排队向他祝贺的场面。那一天, 当乔冠华到达联合国大会时,大门外 已云集了许多记者。冠华由联合国礼宾司长迎接前往大 会会场。记者蜂拥而至,在他座位前抢占最佳 位置。那一时刻,冠华成为整个联合国大厅的 中心。所有人都驻足观看,‘红色中国’像一股巨大的 旋风,席卷着这个经历了二十年风霜 的最大国际组织。中国终于昂首阔步地走进了这个大厅,打破了 美国对她的封锁,参与到世 界大事的重大决策中来,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员,和美国一样 ,拥有否决权。我 常常奇怪,冠华的性格极易激动,但是此时此刻,当我们很多随行人员激动得要流 泪时, 他却十分从容,似乎是去开一个平常的会议。他保持了十分冷静、镇定的神态,坐进了礼宾 司 长亲自为他拉开的中国名牌后的那张椅子。此时,有记者问他:‘乔先生,你现在坐在这 张椅子里有 何感想?’冠华的回答造就了那张著名的后来获新闻摄影普利策奖的仰头大笑的 照片。他笑得那样自 然,那样淋漓尽致,一时间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他仅有的回答是:‘ 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 你的问题了吗?’那是胜利的笑,是自豪的笑,这联合国大 厅内响起的乔冠华的笑声呼应着毛泽东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声明:‘中 国人民站起来了!’有谁能挡得住这乔冠华的笑声?后来 ,《纽约时报》曾发表一篇关于乔 冠华的评论,题目就是‘乔的笑’。乔冠华就是用这豪迈的笑声代 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到了 联合国!”《书摘》1995年第284页。 这里还发生一件“趣事”:由于美国政府那年还坚持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当时的美国驻联 合国大使 老布什的任务是说服昔日支持美国投反对票的国家继续投反对票。但由于基辛格的 访华以及尼克松宣 布将要访华,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联盟开始动摇。布什勉为其难,也不能 挽回局面。此后乔冠华率领 中国代表团到达联合国,此时的布什大使有点尴尬。 但是他与乔冠华总是要见面的。于是布什大使设计了一次“巧遇”。在中国代表团出席大会 的前一天 晚上,联合国礼宾司司长科尔莱向中国代表团透露,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乔治?布 什很愿同乔冠华团长 在会前先见一面。科尔莱同时具体安排了中国代表团第二天早晨进入大 会会议厅的路线。中国代表团 很快发觉了其中有文章。当11月15日上午中国代表乔冠 华一行在科尔莱陪同下,按既定路线乘滚梯从 底层到达联大会场那一层,即将跨出滚梯时, 布什大使“刚巧”从右边咖啡厅那边走过滚梯,果然也 在会议厅门外的走廊上与人“随意聊 天”。于是两人“不期而遇”,科尔莱随即将布什介绍给乔冠华 ,两国代表友好地握手打招 呼,解决了这第一次会面的问题。 对此乔治?布什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身穿单调的灰色老式服 装于11月11日到达纽 约,这是我第一次直接接触中国共产党人,我将遇到一些地缘政治学预 料不到的事情。中华人民共和 国副外长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的第一次正式讲话中谴责美国, 这并不使我感到惊奇。我虽然知道两个 共产党大国有着严重的分歧,但直到他用同样的篇幅 谴责苏联时,我才体会到中国人对俄国人的敌对 情绪。第二天报纸上出现了一张漫画,画的 是马利克与我坐在各自的办公桌前正皱着眉头,而乔却提 着一桶米倾倒在我们俩的头上。然 而,乔的讲话只是我了解中苏关系真实状况的第一课。真正使我惊 奇的事……即他们对我们 只 是不喜欢,而对俄国人则是蔑视……发生在中国驻联合国大使黄华第一次出席 安理会五个常 任理事国非正式会议时。这次会议在法国大使雅克?科斯久什科…莫里泽的寓所举行。黄 华 和 我早就在一次由国务院礼宾专家精心设计的场合见过面了。因为美国还没有正式承认北京政 府 ,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的会见应该显得是偶然巧合的,而不是预先安排好的。我坐在 联合国的代 表休息厅里,取了一个乔冠华和黄华进入会场的必经之地。当他们经过的时候, 我站起来,热诚地而 不是过分热情地伸出我的手,并作了自我介绍。他们都与我握了手,热 诚而不是过分热情。这一‘自 发’的相互介绍完成之后,我们各走各的路了。然而,重要的 是中国大使与我能偶尔交谈几句,因为 尽管我们两国还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但有些地方我 们有着共同利益。”载新浪网。 这件经过巧妙安排的会见立即在会场内外传为趣闻。就在这次大会上,布什以东道国身份发 表了简短 讲话,欢迎中国代表。他说,中国代表来到后,“联合国将更能反映世界当前的现 实情况”,说包括 美国在内,大家都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联合国的历史时刻来到了 。” 后来,因为中美双方在印巴问题上立场一致,因此在此后的一个月中,乔冠华与布什大使很 配合。 两年后,布什接替布鲁斯就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乔冠华这时是外交部主管美国事务的 副部长, 他们之间常有来往。布什在北京常与夫人骑自行车出去逛街。乔冠华到他官邸做客 时,他说起他们在 北京的所见所闻,许多地方是乔冠华他们都没有到过的。  
重返联合国(4)?
充满欢笑的仪式总要结束。然而,接下来的联大会议则充满艰巨的斗争。印巴战争在大会期 间爆发了 !年轻的中国代表团突然之间面临一个十分复杂的局面。 印巴战争是在当时的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爆发的。尽管东、西巴基斯坦这种人为的国家 状况长期 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是在代表团出发之前,没有人料到会发生这样严重的导致一 个 国家分裂的地区 性战争。年轻的中国代表团进入了安理会担任常任理事国,拥有着否决权, 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乔冠 华团长的表态。 那时由于代表团仓促来到纽约,住在罗斯福旅馆的十四层,没有自己的驻地,没有自己的保 密通讯设 备,向国内请示只能发明码电报,打普通长途电话。因此,他们很难随 时 得到周总理的指示,而战争 又在快速进展。巴基斯坦军队节节败退,安理会天天开会至深夜 、凌晨。由于代表团与国内的联系一 切都是明电明码,内容全部掌握在美国手中。幸而当时 ,在这场 印巴战争中,美国的态度与中国基本 一致,双方都竭力想促成停火以免东巴分裂出去后导致 苏联势力称霸南亚次大陆,因而都是支持巴基 斯坦,反对苏联支持的印度当局肢解东巴。在 安理会内中、美两国都要求印度立即停火撤军,而苏联 代表马利克却想尽办法拖延表决。他 们想拖到东巴首府达卡陷落,战争自然就结束了,印度就占领东 巴了。 由于通讯不畅,乔冠华没有得到国内可以暂不要求撤军的指示。安理会紧张地僵持着, 中国要求停火 、撤军,马利克说莫斯科没有指示,而前方战场上形势十分危急。这天深夜, 周总理从北京打普通长 途电话到代表团,批评乔冠华还在坚持撤军要求。周总理说现在一切 都要看前方的战局。只要保住达 卡,一切还有谈判余地。一旦达卡失守,东巴就被分离出去 了,不可能再挽回。因此现在美国人提先 停火是正确的策略。先停火,停下来,达卡还在巴 基斯坦手中。乔冠华连夜召集会议,商议新战略。 第二天,中国代表团放弃立即撤军要求, 但提出必须立即停火。 就在这紧急关口,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决定重新起用资深的政治家布托,任命他为副 总理兼外 长,并立即赶赴纽约促使安理会通过停火决议。布托是中国的老朋友,当时又为了 同一目的来联合国 活动。他到达纽约后,刚刚住进彼埃尔饭店就要求会见乔冠华。本来,章 含之并不担任乔冠华的翻译 ,但由于他的翻译另有重要任务,临时把她叫去翻译。乔冠华赶 到饭店与布托会晤,并向他通报当天 上午他与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会谈的情况。 由于上午不是由章含之去翻译的,谈话又涉及许多军事进展和地名,章在好几个地方都没有 翻清楚, 乔冠华当时很急躁,对着章不耐烦地批评说:“你怎么这样搞不清!算了,你不要 翻了,老熊(即中国 代表团代表熊向晖同志),你来帮个忙。” 章当时辩解说:“我是临时通知来的,今天早上你和吴丹谈什么不是我翻的。” 乔冠华挥挥手说:“算了,算了,没有时间同你解释!” 章含之觉得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又觉得十分委屈。回代表团的路上,乔冠华他们还在紧 张地讨论 当天晚上的安理会对策,没有人注意到这个被“撤职”的年轻女翻译。一直到电梯 送他们一行到下榻 的饭店十四楼,各人回房间时,章含之的房间与乔冠华在同一方向,他才 意识到章的存在,于是回头 对她说:“你也不要闹情绪,多锻炼锻炼就好了。” 在章含之看来,这种官气十足的“鼓励”实在是一种屈辱,她没回答就转身进屋去了 。第二天早上在 楼道里再见到乔冠华时,不知他是否觉得头一天对章含之太厉害了,于是开 玩笑说:“笨猪(Bonjour ,法语谐音,意为‘早上好’),笨猪,还想着昨天的事啊!” 章含之怨气未消,只是淡淡地说:“哪敢和团长闹情绪!不过团长也不必骂人笨猪吧!” 他说:“我的法文发音不好!” 章含之说:“比我的英文好!” 然而,苏联代表仍在大会上拖延。时间一小时、一小时过去了。终于传来了印军攻克达卡, 巴基斯坦 守军投降的坏消息。一场分裂巴基斯坦的战争以东巴分离出来为结局而告终。 此时马利克在安理会发言说莫斯科指示已到,同意立即停火。当然这已毫无意义。停火已经 实现,只 是以巴基斯坦军队交出东巴投降印度为停火的代价。美、中、巴以及支持巴基斯坦 的伊斯兰国家都很 失望。安理会通过了一张要求停火决议的废纸,巴方代表夏希气愤地把决 议撕碎,并率领全体巴代表 团退出安理会。当时的气氛十分悲壮。 虽然这场斗争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国代表团匆促上阵,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一个 安理会大 国应起的作用。 不久之后的一天,联合国大会要表决二十多项提案。代表团决定由符浩出席大会投票, 章含之任他的 会场翻译。当他们议出中国代表团对这二十多项决议的表决态度之后,符浩 嘱咐章含之“请示乔团长 ”。此时已是午餐时候。当时代表团全体都在二楼一个大餐厅 吃饭,只有正、副代表等领导在十四楼 单独就餐,同时商议事情。章含之匆忙吃完 饭上楼去,见他们还刚开始用餐。她怕耽误时间就过去问 乔冠华,是否可以马上 看一下我们的投票方案。乔冠华可能正热烈地讨论什么事情,回头冲她说:“ 连顿饭都不让 我好好吃!有什么事情吃完饭来不及了?!” 章含之没回答,坐在一边等候。后来可能觉得看这些领导吃饭别扭,于是她说:“我到团长 的会客室 等吧!”乔冠华未予置理。等了很久,领导们才吃完午餐,乔冠华走进他的套房, 准备进里面卧室休 息。 章含之站起来说:“乔团长,可以看看这份方案吗?今天下午要表决。” 乔冠华一怔,忘记了曾叫她等候。接着很不高兴地对她发脾气说:“你们还让我活不活?连 一点点休 息时间都不给我!” 章含之一肚子委屈,心想你们这些大人物吃了一个钟点的饭,叫我等,你又“发火”。一下 子,她也 生气,把方案往他办公桌上一扔说:“团长爱看不看,反正下午表决,你让程秘书 还我好了。”说完 跑出他的套房,回到房间趴在床上就哭起来了。 那时和章含之同住一屋的是北京医院护士小倪。她问章怎么了。章含之说:“我回北京就申 请回学校 教书去。这外交部的官衙门,我受不了那份气!当了官,干嘛脾气那么大。小干部 就该是受气包?! ” 过了一会儿,乔冠华的秘书程远行拿着方案找章含之来了,说乔部长看完了。他劝章不要闹 情绪,乔 部长担子重,难免急躁,大家要体谅他。 后来,代表团秘书长符浩知道了,又对章含之说,中央要老乔这次来出席联大,任务那 么艰巨,他又 说老乔心情也不好,他的夫人去世不久。符浩说老乔应该再找个伴侣,不然他 的生活太苦了。而依章 含之的个性来说,她从来都是个很容易动感情,同情别人不幸的人, 听了符浩一番话,她觉得乔冠华 也需要理解,那些呕气的事就一风而吹了。 联合国总部和设在日内瓦、罗马、巴黎、肯尼亚等国的分部或国际机构,拥有一支近五万人 的庞大的 国际公务员队伍,其中也包括不少中国人。联合国总部秘书长管辖下的中国科就是 一个部分。它拥有 近百人的翻译队伍,从事着英译中、中译英口语或书面的翻译工作。这 些翻译人员当初大都是旧中国 留在联合国的人员,也有一些新加入这支队伍的留美学生。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合法地位后,这些炎黄子孙当然兴高采烈,但也有为数不 少的年长 职员出于对新中国缺乏了解而顾虑重重,担心新中国代表团的来到会把他们弃若敝 屣,因而急切地想 听听乔冠华团长的说法。乔团长了解到这一情形后,决定召开一次全体会 议,同他们谈谈心。 那天的会议在联合国图书馆内的电影厅举行。台上拉上了天鹅绒帷幕,讲台中间放上一张暗 红色的桌 子,上面铺着白桌布,显得异常朴素。中国科的部分职员同代表团成员握手、打招 呼,显得热诚但仍 有几分拘束感。不一会儿,掌声响起,乔冠华在黄华副团长的陪同下来到 了会场。乔团长身着深灰色 中山装,显得十分潇洒和亲切。他落坐后,用亲切的语气开始了 他的演 讲。他说,中国代表团到纽约 已经好几天了,主要是头绪太多,没有更快地同大家见面,实 在对不起大家,请大家多多包涵。讲完 这番话后,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为他 们看到共产党的大官没有任何架子,而是讲出了几句贴心 的诚恳话,一下子把大家与乔冠华 的距离拉近了。 于是,乔冠华说,大家都是同胞,同胞相见,就要讲心里话,不讲客套话。过去不是说共产 党长得青 面獠牙吗?那么大家看看我乔冠华是不是青面獠牙?我同大家一样嘛,都是人嘛, 是亲人嘛,是不是 ?说到这里,把手一挥,台下响起了非常热烈的掌声和阵阵笑声。开始时 候的那种拘束感开始慢慢地 消失了。乔团长接着说,中国代表团来之后,大家根本不用担 心丢掉饭碗。我郑重地宣布,所有中国 科职员我们都要用,我们全部包下来,一个也不少 。这时中国科职员使劲地鼓着掌,好几分钟都没有 停息。 会议开得不长,将近40分钟的讲话使大家一 下就缩短了距离,交流了亲情。多少年后,联合国中国科 的职员们还不时提起乔冠华 的这番讲话,称赞乔冠华为人有风度,英气逼人,讲话坦坦荡荡,是 一位 才华杰出的共产党名人、一代“红色外交家”。 吴妙发:《乔冠华在联合 国的日子》,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74页。 乔冠华在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期间,还会见了许多外交人士以及美国艺术界、电影界人士 。 电影界 秀莱?麦克琳是一位金发碧眼、颇有风度的演员,也是很有组织能力的友好人士。在 她一手努力下,由 其丈夫资助,专门来华拍了一部长达一小时的纪录片《紫禁城》。这部纪 录 片在美国三家电视台的黄 金时间内播出,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美国三家电视台的黄金播出 时间一般都在晚上7时至9时之间, 要在这段时间播出东西,其价格非常昂贵。如广告在这 段时间播出,每分钟则需四五十万美元。可见 ,麦克琳女士为促进美国人民了解中国确实 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此后在她的推动下,电视台还播出了 电影《红色娘子军》,这在当时也 是很轰动的事情。美中友好协会全国委员会的白小姐也是一位少有 的美国女性。她个子不高 ,一头金发,身材略胖。她大学毕业后就投身于美中友好工作。为此,她专 门学了汉语,并 在 台湾、香港实习多年。她能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其语调、发音都像一个地道的 北京姑娘 。如果你不看她的脸,还以为他乡遇亲人呢。 12月18日晚,乔冠华在完成了他们出席26届联大的任务后,率部分代表团成员(其中 有代表符浩、熊向 晖、副代表王海容和代表团部分随行人员)离开纽约回国。 在从纽约到巴黎的飞机上,乔冠华回顾一个月来在联大的经历,心绪难以平静,于是援笔写 下题为《 心事》的诗句: 离却喧阗地,天高夜寂寥。倦极不能寐,心事如波涛。万人争握手,一语动群僚。帮腔虽有人,主犯终难逃。黄发小儿何足道,徒识挥拳其咆哮!苏修胡言固可耻,美帝软弱亦可笑。 独有堂堂中国敢讲话,一百多个国家同声讨。君不见:四海翻腾云水怒,犁庭扫||穴看明朝。 乔冠华后来加注云:“1971年12月18日,从纽约到巴黎飞机上。12月29日下午 在北京作报告,夜不能 寐,起又改一遍。” 12月21日,当飞机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上空时,乔冠华又作了《开怀》诗:“三日飞行今始 安,开怀 畅饮过云南。纵然一阵狂风起,死在中原心也甘。” 12月22日下午,乔冠华一行返回北京,周恩来总理又率政治局委员等党政领导同志、首都群 众和人民 解放军指战员四千多人到机场迎接。各国驻华使节也到机场迎接。 当晚8时许,毛泽东主席在住处约见周总理、乔冠华、熊向晖、王海容、唐闻生。毛主席引 用孙中山先 生的话勉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乔冠华不负众望,载誉归来。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联合国,也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 了新中国 。他在国内民众中的威信也因此而高涨。然而,在这踌躇满志的顶峰,同时也孕育 着他日后的灾难。 第二年(1972年)的夏天,外交部酝酿第27届联大代表团时,向中央打 报告建议由当时的外交部长任团 长。乔冠华是想到激流勇退的。正如毛泽东曾引用的诗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大招风嘛!但 是报告被毛泽东主席驳回,批示说联合国的事还是 要乔老爷去。  
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1)?
乔冠华自联合国凯旋而归后,马上投入紧张的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筹备工作中。不过 ,他始终 惦记着陈毅的病情。 这时陈毅同志沉疴多日,缠绵病榻。他病重的消息在老同志中传开了。周恩来走进陈毅的病 房,他搬 把木椅紧挨着陈毅的病床坐下。俯过身去,察看陈毅的气色,细问陈毅的饮食。 从虚掩着的门缝里, 不时传出陈毅微弱、断续的笑声。周恩来是最能理解陈毅心思的兄长, 他以寥寥数语,温暖宽慰着病 人沉重的心。 乔冠华来了!他刚刚从联合国回来。当陈毅的女儿姗姗把乔冠华要来看望的消息告诉陈毅后 ,陈毅整 整一个中午没合眼,一会儿就问:“几点了?”一会儿又问:“姗姗,几点了?” 眼睛里流露着急迫 的神情。姗姗明白,爸爸渴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接纳加入联合国的详情。 当乔冠华走进病房,陈毅以少有的激|情和洪亮的声音喊着:“伟大的胜利!” 乔冠华紧握着陈毅的手,眼里泪光闪动。与一个多月前庆贺林彪摔死,设家宴招待他的陈毅 相比,面 前的陈毅多么瘦弱、苍白!他觉得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向陈毅报告一切好消息! 他介绍了联合国大 会盛况后又接着说:“在联合国遇到的国外老朋友都让我转达对您的问候 。他们都十分想念您,知道 您是因为身体,而不是其它原因暂时离开外交工作,都异常高兴 。好几位非洲国家的外长,都请您病 愈后再去访问……” “哪有这么老的外交部长!”陈毅笑了,“就是身体好了,年纪也太大了。” “能行!”乔冠华真诚地说,“姬鹏飞同志和我,都天天盼着您能重回外交部呢!再过几天 ,黑格就 要带着先遣组到北京,为尼克松总统访华打前站。在打开中美关系问题上,总理经 常批评我们思想太 保守,提不出建设性意见,要您在,许多问题就能办得更好些。” 看得出,乔冠华说的是真心话;也看得出,陈毅对能重返外交工作也并不是信心十足。倒是 当他听到 外国朋友的问候,部里同志的思念,特别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心里感到了莫大 的安慰! “噢!对了,”告辞时,已走到门边的乔冠华想起什么,又折回身来对陈毅说:“毛主席关 于外交部 1968年那张‘九十一人大字报'有段指示,您知道了吗?” 陈毅点点头:“叶帅已经告诉我了,毛主席说:‘我就赞成九十一’。” 铁竹伟:《陈毅元帅的最后岁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305页。 带着无限的遗憾,陈毅同志于1972年1月6日告别了人世。 起初,陈毅同志追悼会的规模受到限制,乔冠华不在出席的名单中。据刘岩的《我所了解的 陈毅追悼 会始末》一文披露:“中央军委在向党中央关于陈毅同志治丧请示中提出,陈毅同 志的治丧活动包括 两项,一项是用三个半天向遗体告别,一项是用一个半天开追悼会。追悼 会的规模建议组织1200人参 加,其中党中央机关100人,国务院机关400人,军队 系统700人,建议参加追悼会的领导同志名单是: 中央政治局的周恩来、叶剑英、张春 桥、李先念、李德生、纪登奎、汪东兴;中央军委副主席及办公 会议成员徐向前、聂荣臻、 张才千、刘贤权;党中央机关的负责同志耿飚、郭玉峰、王良恩;在京的 部分中央 委员李富春、郭沫若、张云逸、张鼎丞、曾山、王震;国务院业务组及外交部、外经部、外 贸部、对外友协的负责同志华国锋、粟裕、余秋里、苏静、姬鹏飞、方毅、白相国、王国权 ;全国政 协副主席傅作义、帕巴拉?格列朗杰;北京市委吴德;军委各总部负责同志;各军 兵种、国防科委、军 事科学院、军政大学、北京军区、北京卫戍区负责同志各1-2人;陈 毅同志生前友好。周总理审阅军 委的《请示》时,在参加追悼会人员的名单中加上了乔冠华 、韩念龙、李耀文、王海容、陈德和、马 文波、李强七人。”《新华文摘》1998年 第12期。  
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2)
1972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同国会的领袖们进行简短的告别会见以后,来到 停在白宫草坪上的 直升飞机前面。这一天,天气严寒,冷风刺骨。他引用了乘坐“阿波罗11 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的第 一批人在月球纪念碑上留下的话:“我们是为了谋求全人类的和 平而来的”,以此作为他访华旅行的 先声。 2月21日上午9时,中国政府特地委派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 礼宾司副司长 王海容、处长唐龙彬、翻译唐闻生、章含之等7人专程前往上海迎接。尼克松 总统的专机飞抵上海稍事 休息用餐后,即由乔冠华等陪同,上午11时30分到达北京。对 此,基辛格记得很清楚,他说,这天上 午,“我们到达上海稍事停留,以便让中国领航员登 机。同我以前的几次访问惟一不同之处是,现代 化停机楼前的一根旗杆上这次有一面孤单的 美国国旗在飘扬。我几次经过这个机场,都没有看到过一 个旅客或一架降落或起飞的飞机的 影子。在上海欢迎尼克松的是乔冠华,他名义上是外交部副部长, 但实际上是外交部的关键 人物。据说他是周恩来最亲密的助手之一,这也很有可能,因为这个给人深 刻印象的人物有 一些周恩来的风度、博学和智慧。在场的还有我前两次访问时认识的章文晋(美大司司 长) 和王海容(礼宾司副司长,据说是毛泽东的亲属)。他们两人在1971年7月曾陪同我从 巴基斯坦前往 北京。中国人殷勤好客名不虚传,准是认定蛮夷外宾快饿坏了,因此以创纪录 的速度给我们送来了丰 盛的早餐。这一下子使白宫的工作人员感到很难堪,因为他们知道, 从此尼克松会要求他们加快宾夕 法尼亚大街的服务速度。”《基辛格回忆录》,第 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41页。 基辛格在飞往北京途中就 向乔冠华表示,他想在午后3时单独会见周恩来总理,商谈活动安排问题。 据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处长的唐龙彬回顾,乔冠华在飞机上与尼克松等人谈得很好,飞机上 的气氛非常 融洽。 他介绍说:“那个时候是2月份,北京、上海都很冷,寒风刮起来很冷的。但是在飞机里 面却非常暖和 ,温暖如春。尤其乔冠华和章文晋,尽管那个时候还和美国没有很多正式的 交 道,但已经和基辛格打 过交道了,他们在飞机上谈笑风生,谈得很投机,而且还开玩笑说基 辛格现在都变成中国通了,对中 国情况很了解,尼克松也是这样子,在飞机上的气氛非常融 洽。而且在尼和他夫人的倡议之下,由他 们陪同我们七个人,主要是乔冠华参观他那个专机 ,回来以后又继续聊天;他夫人还在飞机上让我们 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中国的一些风土人情 ,包括学几句中国话,谢谢、你好、干杯这些简单的话。事 先他夫妇两个人在没有访问中国 之前也看了不少书,也找了不少专家介绍中国,对中国还有一个粗浅 了解。但我感觉富有戏 剧性的是一个特殊安排,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的时候,已经停定了,机门也打 开了,舷梯也 过去了。尼克松总统就马上跟他的随身警卫说,你布置一下,包括我们的代表团的所有 成员 ,从基辛格开始和中方的陪同人员都慢点下去,由我和夫人先下去,我要使得这个场面显得 更庄 严、更突出。”对这一点,他强调,“当时我们领会到意思,基辛格就朝乔冠华笑一 笑,做个鬼脸, 很明白。总统夫人还是很有对外交往的经验的,也很健谈,不愧是第一夫 人。她就换了一套玫瑰色的 套装,外面披着橘红色的大衣,手挽手和她丈夫就下来了。 下来以后,在我的回忆当中,尼克松几乎 是和周总理同时伸出手握手,好像他的手还提前 一两秒钟,在飞机上说的两句话也很生动。总理当然 欢迎他了,而且代表毛主席欢迎他,说 你横跨了太平洋,把手伸到中国来和我握手,这意义很重大。 ” 梁建湘、赵微主编:《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114页。 抵达北京机场时,正如唐龙彬所云,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身为一个相当 成熟的政 治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早就想好了该如何做好在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刻意 要在这举世瞩目之时 ,纠正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期间杜勒斯下令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 握手的傲慢失礼行为,并略为 修补美国过去对中国造成的伤害。同时突出他本人在此时非同 凡响的举止,故特意安排在他同周恩来 握手前,随行人员暂缓下机。此事虽已再三叮咛,但 他又不放心,临时又派一名高大的警卫把守机舱 口,以防其他人员紧随其后,当他和他的夫 人快步走到舷梯尽头时,在掌声中他急忙伸手向周恩来走 去,主动同周恩来热情握手。摄 影师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时刻,快速摄下了尼克松和周恩来将要握手 的瞬间。 这一历史性镜头被许许多多的摄影镜头摄下了。 尼克松为这一时刻作出了许多努力,终于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握手中得以完美地勾出了绝 妙的一笔 。他在回忆录里是这么记述这一历史时刻的…… 周恩来站在舷梯脚前,在寒风中不戴帽子。厚厚的大衣也掩盖不住他的瘦 弱。我们下梯走到快一半时他开始鼓掌。我略停一下,也按中国的习惯鼓掌相报。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 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 开始了。 我被介绍给所有中国官员,然后站在周(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重返联合国(4)?
充满欢笑的仪式总要结束。然而,接下来的联大会议则充满艰巨的斗争。印巴战争在大会期 间爆发了 !年轻的中国代表团突然之间面临一个十分复杂的局面。 印巴战争是在当时的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爆发的。尽管东、西巴基斯坦这种人为的国家 状况长期 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是在代表团出发之前,没有人料到会发生这样严重的导致一 个 国家分裂的地区 性战争。年轻的中国代表团进入了安理会担任常任理事国,拥有着否决权, 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乔冠 华团长的表态。 那时由于代表团仓促来到纽约,住在罗斯福旅馆的十四层,没有自己的驻地,没有自己的保 密通讯设 备,向国内请示只能发明码电报,打普通长途电话。因此,他们很难随 时 得到周总理的指示,而战争 又在快速进展。巴基斯坦军队节节败退,安理会天天开会至深夜 、凌晨。由于代表团与国内的联系一 切都是明电明码,内容全部掌握在美国手中。幸而当时 ,在这场 印巴战争中,美国的态度与中国基本 一致,双方都竭力想促成停火以免东巴分裂出去后导致 苏联势力称霸南亚次大陆,因而都是支持巴基 斯坦,反对苏联支持的印度当局肢解东巴。在 安理会内中、美两国都要求印度立即停火撤军,而苏联 代表马利克却想尽办法拖延表决。他 们想拖到东巴首府达卡陷落,战争自然就结束了,印度就占领东 巴了。 由于通讯不畅,乔冠华没有得到国内可以暂不要求撤军的指示。安理会紧张地僵持着, 中国要求停火 、撤军,马利克说莫斯科没有指示,而前方战场上形势十分危急。这天深夜, 周总理从北京打普通长 途电话到代表团,批评乔冠华还在坚持撤军要求。周总理说现在一切 都要看前方的战局。只要保住达 卡,一切还有谈判余地。一旦达卡失守,东巴就被分离出去 了,不可能再挽回。因此现在美国人提先 停火是正确的策略。先停火,停下来,达卡还在巴 基斯坦手中。乔冠华连夜召集会议,商议新战略。 第二天,中国代表团放弃立即撤军要求, 但提出必须立即停火。 就在这紧急关口,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决定重新起用资深的政治家布托,任命他为副 总理兼外 长,并立即赶赴纽约促使安理会通过停火决议。布托是中国的老朋友,当时又为了 同一目的来联合国 活动。他到达纽约后,刚刚住进彼埃尔饭店就要求会见乔冠华。本来,章 含之并不担任乔冠华的翻译 ,但由于他的翻译另有重要任务,临时把她叫去翻译。乔冠华赶 到饭店与布托会晤,并向他通报当天 上午他与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会谈的情况。 由于上午不是由章含之去翻译的,谈话又涉及许多军事进展和地名,章在好几个地方都没有 翻清楚, 乔冠华当时很急躁,对着章不耐烦地批评说:“你怎么这样搞不清!算了,你不要 翻了,老熊(即中国 代表团代表熊向晖同志),你来帮个忙。” 章当时辩解说:“我是临时通知来的,今天早上你和吴丹谈什么不是我翻的。” 乔冠华挥挥手说:“算了,算了,没有时间同你解释!” 章含之觉得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又觉得十分委屈。回代表团的路上,乔冠华他们还在紧 张地讨论 当天晚上的安理会对策,没有人注意到这个被“撤职”的年轻女翻译。一直到电梯 送他们一行到下榻 的饭店十四楼,各人回房间时,章含之的房间与乔冠华在同一方向,他才 意识到章的存在,于是回头 对她说:“你也不要闹情绪,多锻炼锻炼就好了。” 在章含之看来,这种官气十足的“鼓励”实在是一种屈辱,她没回答就转身进屋去了 。第二天早上在 楼道里再见到乔冠华时,不知他是否觉得头一天对章含之太厉害了,于是开 玩笑说:“笨猪(Bonjour ,法语谐音,意为‘早上好’),笨猪,还想着昨天的事啊!” 章含之怨气未消,只是淡淡地说:“哪敢和团长闹情绪!不过团长也不必骂人笨猪吧!” 他说:“我的法文发音不好!” 章含之说:“比我的英文好!” 然而,苏联代表仍在大会上拖延。时间一小时、一小时过去了。终于传来了印军攻克达卡, 巴基斯坦 守军投降的坏消息。一场分裂巴基斯坦的战争以东巴分离出来为结局而告终。 此时马利克在安理会发言说莫斯科指示已到,同意立即停火。当然这已毫无意义。停火已经 实现,只 是以巴基斯坦军队交出东巴投降印度为停火的代价。美、中、巴以及支持巴基斯坦 的伊斯兰国家都很 失望。安理会通过了一张要求停火决议的废纸,巴方代表夏希气愤地把决 议撕碎,并率领全体巴代表 团退出安理会。当时的气氛十分悲壮。 虽然这场斗争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国代表团匆促上阵,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一个 安理会大 国应起的作用。 不久之后的一天,联合国大会要表决二十多项提案。代表团决定由符浩出席大会投票, 章含之任他的 会场翻译。当他们议出中国代表团对这二十多项决议的表决态度之后,符浩 嘱咐章含之“请示乔团长 ”。此时已是午餐时候。当时代表团全体都在二楼一个大餐厅 吃饭,只有正、副代表等领导在十四楼 单独就餐,同时商议事情。章含之匆忙吃完 饭上楼去,见他们还刚开始用餐。她怕耽误时间就过去问 乔冠华,是否可以马上 看一下我们的投票方案。乔冠华可能正热烈地讨论什么事情,回头冲她说:“ 连顿饭都不让 我好好吃!有什么事情吃完饭来不及了?!” 章含之没回答,坐在一边等候。后来可能觉得看这些领导吃饭别扭,于是她说:“我到团长 的会客室 等吧!”乔冠华未予置理。等了很久,领导们才吃完午餐,乔冠华走进他的套房, 准备进里面卧室休 息。 章含之站起来说:“乔团长,可以看看这份方案吗?今天下午要表决。” 乔冠华一怔,忘记了曾叫她等候。接着很不高兴地对她发脾气说:“你们还让我活不活?连 一点点休 息时间都不给我!” 章含之一肚子委屈,心想你们这些大人物吃了一个钟点的饭,叫我等,你又“发火”。一下 子,她也 生气,把方案往他办公桌上一扔说:“团长爱看不看,反正下午表决,你让程秘书 还我好了。”说完 跑出他的套房,回到房间趴在床上就哭起来了。 那时和章含之同住一屋的是北京医院护士小倪。她问章怎么了。章含之说:“我回北京就申 请回学校 教书去。这外交部的官衙门,我受不了那份气!当了官,干嘛脾气那么大。小干部 就该是受气包?! ” 过了一会儿,乔冠华的秘书程远行拿着方案找章含之来了,说乔部长看完了。他劝章不要闹 情绪,乔 部长担子重,难免急躁,大家要体谅他。 后来,代表团秘书长符浩知道了,又对章含之说,中央要老乔这次来出席联大,任务那 么艰巨,他又 说老乔心情也不好,他的夫人去世不久。符浩说老乔应该再找个伴侣,不然他 的生活太苦了。而依章 含之的个性来说,她从来都是个很容易动感情,同情别人不幸的人, 听了符浩一番话,她觉得乔冠华 也需要理解,那些呕气的事就一风而吹了。 联合国总部和设在日内瓦、罗马、巴黎、肯尼亚等国的分部或国际机构,拥有一支近五万人 的庞大的 国际公务员队伍,其中也包括不少中国人。联合国总部秘书长管辖下的中国科就是 一个部分。它拥有 近百人的翻译队伍,从事着英译中、中译英口语或书面的翻译工作。这 些翻译人员当初大都是旧中国 留在联合国的人员,也有一些新加入这支队伍的留美学生。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合法地位后,这些炎黄子孙当然兴高采烈,但也有为数不 少的年长 职员出于对新中国缺乏了解而顾虑重重,担心新中国代表团的来到会把他们弃若敝 屣,因而急切地想 听听乔冠华团长的说法。乔团长了解到这一情形后,决定召开一次全体会 议,同他们谈谈心。 那天的会议在联合国图书馆内的电影厅举行。台上拉上了天鹅绒帷幕,讲台中间放上一张暗 红色的桌 子,上面铺着白桌布,显得异常朴素。中国科的部分职员同代表团成员握手、打招 呼,显得热诚但仍 有几分拘束感。不一会儿,掌声响起,乔冠华在黄华副团长的陪同下来到 了会场。乔团长身着深灰色 中山装,显得十分潇洒和亲切。他落坐后,用亲切的语气开始了 他的演 讲。他说,中国代表团到纽约 已经好几天了,主要是头绪太多,没有更快地同大家见面,实 在对不起大家,请大家多多包涵。讲完 这番话后,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为他 们看到共产党的大官没有任何架子,而是讲出了几句贴心 的诚恳话,一下子把大家与乔冠华 的距离拉近了。 于是,乔冠华说,大家都是同胞,同胞相见,就要讲心里话,不讲客套话。过去不是说共产 党长得青 面獠牙吗?那么大家看看我乔冠华是不是青面獠牙?我同大家一样嘛,都是人嘛, 是亲人嘛,是不是 ?说到这里,把手一挥,台下响起了非常热烈的掌声和阵阵笑声。开始时 候的那种拘束感开始慢慢地 消失了。乔团长接着说,中国代表团来之后,大家根本不用担 心丢掉饭碗。我郑重地宣布,所有中国 科职员我们都要用,我们全部包下来,一个也不少 。这时中国科职员使劲地鼓着掌,好几分钟都没有 停息。 会议开得不长,将近40分钟的讲话使大家一 下就缩短了距离,交流了亲情。多少年后,联合国中国科 的职员们还不时提起乔冠华 的这番讲话,称赞乔冠华为人有风度,英气逼人,讲话坦坦荡荡,是 一位 才华杰出的共产党名人、一代“红色外交家”。 吴妙发:《乔冠华在联合 国的日子》,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74页。 乔冠华在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期间,还会见了许多外交人士以及美国艺术界、电影界人士 。 电影界 秀莱?麦克琳是一位金发碧眼、颇有风度的演员,也是很有组织能力的友好人士。在 她一手努力下,由 其丈夫资助,专门来华拍了一部长达一小时的纪录片《紫禁城》。这部纪 录 片在美国三家电视台的黄 金时间内播出,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美国三家电视台的黄金播出 时间一般都在晚上7时至9时之间, 要在这段时间播出东西,其价格非常昂贵。如广告在这 段时间播出,每分钟则需四五十万美元。可见 ,麦克琳女士为促进美国人民了解中国确实 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此后在她的推动下,电视台还播出了 电影《红色娘子军》,这在当时也 是很轰动的事情。美中友好协会全国委员会的白小姐也是一位少有 的美国女性。她个子不高 ,一头金发,身材略胖。她大学毕业后就投身于美中友好工作。为此,她专 门学了汉语,并 在 台湾、香港实习多年。她能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其语调、发音都像一个地道的 北京姑娘 。如果你不看她的脸,还以为他乡遇亲人呢。 12月18日晚,乔冠华在完成了他们出席26届联大的任务后,率部分代表团成员(其中 有代表符浩、熊向 晖、副代表王海容和代表团部分随行人员)离开纽约回国。 在从纽约到巴黎的飞机上,乔冠华回顾一个月来在联大的经历,心绪难以平静,于是援笔写 下题为《 心事》的诗句: 离却喧阗地,天高夜寂寥。倦极不能寐,心事如波涛。万人争握手,一语动群僚。帮腔虽有人,主犯终难逃。黄发小儿何足道,徒识挥拳其咆哮!苏修胡言固可耻,美帝软弱亦可笑。 独有堂堂中国敢讲话,一百多个国家同声讨。君不见:四海翻腾云水怒,犁庭扫||穴看明朝。 乔冠华后来加注云:“1971年12月18日,从纽约到巴黎飞机上。12月29日下午 在北京作报告,夜不能 寐,起又改一遍。” 12月21日,当飞机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上空时,乔冠华又作了《开怀》诗:“三日飞行今始 安,开怀 畅饮过云南。纵然一阵狂风起,死在中原心也甘。” 12月22日下午,乔冠华一行返回北京,周恩来总理又率政治局委员等党政领导同志、首都群 众和人民 解放军指战员四千多人到机场迎接。各国驻华使节也到机场迎接。 当晚8时许,毛泽东主席在住处约见周总理、乔冠华、熊向晖、王海容、唐闻生。毛主席引 用孙中山先 生的话勉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乔冠华不负众望,载誉归来。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联合国,也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 了新中国 。他在国内民众中的威信也因此而高涨。然而,在这踌躇满志的顶峰,同时也孕育 着他日后的灾难。 第二年(1972年)的夏天,外交部酝酿第27届联大代表团时,向中央打 报告建议由当时的外交部长任团 长。乔冠华是想到激流勇退的。正如毛泽东曾引用的诗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大招风嘛!但 是报告被毛泽东主席驳回,批示说联合国的事还是 要乔老爷去。  
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1)?
乔冠华自联合国凯旋而归后,马上投入紧张的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筹备工作中。不过 ,他始终 惦记着陈毅的病情。 这时陈毅同志沉疴多日,缠绵病榻。他病重的消息在老同志中传开了。周恩来走进陈毅的病 房,他搬 把木椅紧挨着陈毅的病床坐下。俯过身去,察看陈毅的气色,细问陈毅的饮食。 从虚掩着的门缝里, 不时传出陈毅微弱、断续的笑声。周恩来是最能理解陈毅心思的兄长, 他以寥寥数语,温暖宽慰着病 人沉重的心。 乔冠华来了!他刚刚从联合国回来。当陈毅的女儿姗姗把乔冠华要来看望的消息告诉陈毅后 ,陈毅整 整一个中午没合眼,一会儿就问:“几点了?”一会儿又问:“姗姗,几点了?” 眼睛里流露着急迫 的神情。姗姗明白,爸爸渴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接纳加入联合国的详情。 当乔冠华走进病房,陈毅以少有的激|情和洪亮的声音喊着:“伟大的胜利!” 乔冠华紧握着陈毅的手,眼里泪光闪动。与一个多月前庆贺林彪摔死,设家宴招待他的陈毅 相比,面 前的陈毅多么瘦弱、苍白!他觉得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向陈毅报告一切好消息! 他介绍了联合国大 会盛况后又接着说:“在联合国遇到的国外老朋友都让我转达对您的问候 。他们都十分想念您,知道 您是因为身体,而不是其它原因暂时离开外交工作,都异常高兴 。好几位非洲国家的外长,都请您病 愈后再去访问……” “哪有这么老的外交部长!”陈毅笑了,“就是身体好了,年纪也太大了。” “能行!”乔冠华真诚地说,“姬鹏飞同志和我,都天天盼着您能重回外交部呢!再过几天 ,黑格就 要带着先遣组到北京,为尼克松总统访华打前站。在打开中美关系问题上,总理经 常批评我们思想太 保守,提不出建设性意见,要您在,许多问题就能办得更好些。” 看得出,乔冠华说的是真心话;也看得出,陈毅对能重返外交工作也并不是信心十足。倒是 当他听到 外国朋友的问候,部里同志的思念,特别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心里感到了莫大 的安慰! “噢!对了,”告辞时,已走到门边的乔冠华想起什么,又折回身来对陈毅说:“毛主席关 于外交部 1968年那张‘九十一人大字报'有段指示,您知道了吗?” 陈毅点点头:“叶帅已经告诉我了,毛主席说:‘我就赞成九十一’。” 铁竹伟:《陈毅元帅的最后岁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305页。 带着无限的遗憾,陈毅同志于1972年1月6日告别了人世。 起初,陈毅同志追悼会的规模受到限制,乔冠华不在出席的名单中。据刘岩的《我所了解的 陈毅追悼 会始末》一文披露:“中央军委在向党中央关于陈毅同志治丧请示中提出,陈毅同 志的治丧活动包括 两项,一项是用三个半天向遗体告别,一项是用一个半天开追悼会。追悼 会的规模建议组织1200人参 加,其中党中央机关100人,国务院机关400人,军队 系统700人,建议参加追悼会的领导同志名单是: 中央政治局的周恩来、叶剑英、张春 桥、李先念、李德生、纪登奎、汪东兴;中央军委副主席及办公 会议成员徐向前、聂荣臻、 张才千、刘贤权;党中央机关的负责同志耿飚、郭玉峰、王良恩;在京的 部分中央 委员李富春、郭沫若、张云逸、张鼎丞、曾山、王震;国务院业务组及外交部、外经部、外 贸部、对外友协的负责同志华国锋、粟裕、余秋里、苏静、姬鹏飞、方毅、白相国、王国权 ;全国政 协副主席傅作义、帕巴拉?格列朗杰;北京市委吴德;军委各总部负责同志;各军 兵种、国防科委、军 事科学院、军政大学、北京军区、北京卫戍区负责同志各1-2人;陈 毅同志生前友好。周总理审阅军 委的《请示》时,在参加追悼会人员的名单中加上了乔冠华 、韩念龙、李耀文、王海容、陈德和、马 文波、李强七人。”《新华文摘》1998年 第12期。  
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2)
1972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同国会的领袖们进行简短的告别会见以后,来到 停在白宫草坪上的 直升飞机前面。这一天,天气严寒,冷风刺骨。他引用了乘坐“阿波罗11 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的第 一批人在月球纪念碑上留下的话:“我们是为了谋求全人类的和 平而来的”,以此作为他访华旅行的 先声。 2月21日上午9时,中国政府特地委派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 礼宾司副司长 王海容、处长唐龙彬、翻译唐闻生、章含之等7人专程前往上海迎接。尼克松 总统的专机飞抵上海稍事 休息用餐后,即由乔冠华等陪同,上午11时30分到达北京。对 此,基辛格记得很清楚,他说,这天上 午,“我们到达上海稍事停留,以便让中国领航员登 机。同我以前的几次访问惟一不同之处是,现代 化停机楼前的一根旗杆上这次有一面孤单的 美国国旗在飘扬。我几次经过这个机场,都没有看到过一 个旅客或一架降落或起飞的飞机的 影子。在上海欢迎尼克松的是乔冠华,他名义上是外交部副部长, 但实际上是外交部的关键 人物。据说他是周恩来最亲密的助手之一,这也很有可能,因为这个给人深 刻印象的人物有 一些周恩来的风度、博学和智慧。在场的还有我前两次访问时认识的章文晋(美大司司 长) 和王海容(礼宾司副司长,据说是毛泽东的亲属)。他们两人在1971年7月曾陪同我从 巴基斯坦前往 北京。中国人殷勤好客名不虚传,准是认定蛮夷外宾快饿坏了,因此以创纪录 的速度给我们送来了丰 盛的早餐。这一下子使白宫的工作人员感到很难堪,因为他们知道, 从此尼克松会要求他们加快宾夕 法尼亚大街的服务速度。”《基辛格回忆录》,第 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41页。 基辛格在飞往北京途中就 向乔冠华表示,他想在午后3时单独会见周恩来总理,商谈活动安排问题。 据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处长的唐龙彬回顾,乔冠华在飞机上与尼克松等人谈得很好,飞机上 的气氛非常 融洽。 他介绍说:“那个时候是2月份,北京、上海都很冷,寒风刮起来很冷的。但是在飞机里 面却非常暖和 ,温暖如春。尤其乔冠华和章文晋,尽管那个时候还和美国没有很多正式的 交 道,但已经和基辛格打 过交道了,他们在飞机上谈笑风生,谈得很投机,而且还开玩笑说基 辛格现在都变成中国通了,对中 国情况很了解,尼克松也是这样子,在飞机上的气氛非常融 洽。而且在尼和他夫人的倡议之下,由他 们陪同我们七个人,主要是乔冠华参观他那个专机 ,回来以后又继续聊天;他夫人还在飞机上让我们 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中国的一些风土人情 ,包括学几句中国话,谢谢、你好、干杯这些简单的话。事 先他夫妇两个人在没有访问中国 之前也看了不少书,也找了不少专家介绍中国,对中国还有一个粗浅 了解。但我感觉富有戏 剧性的是一个特殊安排,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的时候,已经停定了,机门也打 开了,舷梯也 过去了。尼克松总统就马上跟他的随身警卫说,你布置一下,包括我们的代表团的所有 成员 ,从基辛格开始和中方的陪同人员都慢点下去,由我和夫人先下去,我要使得这个场面显得 更庄 严、更突出。”对这一点,他强调,“当时我们领会到意思,基辛格就朝乔冠华笑一 笑,做个鬼脸, 很明白。总统夫人还是很有对外交往的经验的,也很健谈,不愧是第一夫 人。她就换了一套玫瑰色的 套装,外面披着橘红色的大衣,手挽手和她丈夫就下来了。 下来以后,在我的回忆当中,尼克松几乎 是和周总理同时伸出手握手,好像他的手还提前 一两秒钟,在飞机上说的两句话也很生动。总理当然 欢迎他了,而且代表毛主席欢迎他,说 你横跨了太平洋,把手伸到中国来和我握手,这意义很重大。 ” 梁建湘、赵微主编:《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114页。 抵达北京机场时,正如唐龙彬所云,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身为一个相当 成熟的政 治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早就想好了该如何做好在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刻意 要在这举世瞩目之时 ,纠正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期间杜勒斯下令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 握手的傲慢失礼行为,并略为 修补美国过去对中国造成的伤害。同时突出他本人在此时非同 凡响的举止,故特意安排在他同周恩来 握手前,随行人员暂缓下机。此事虽已再三叮咛,但 他又不放心,临时又派一名高大的警卫把守机舱 口,以防其他人员紧随其后,当他和他的夫 人快步走到舷梯尽头时,在掌声中他急忙伸手向周恩来走 去,主动同周恩来热情握手。摄 影师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时刻,快速摄下了尼克松和周恩来将要握手 的瞬间。 这一历史性镜头被许许多多的摄影镜头摄下了。 尼克松为这一时刻作出了许多努力,终于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握手中得以完美地勾出了绝 妙的一笔 。他在回忆录里是这么记述这一历史时刻的…… 周恩来站在舷梯脚前,在寒风中不戴帽子。厚厚的大衣也掩盖不住他的瘦 弱。我们下梯走到快一半时他开始鼓掌。我略停一下,也按中国的习惯鼓掌相报。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 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 开始了。 我被介绍给所有中国官员,然后站在周(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