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辣文小说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第 26 部分阅读

第 26 部分阅读

    左边,其时军乐队演奏两国国歌。在共产党中国心 脏的刮风的跑道上,《星条旗歌》在我听来从来没有这么激动人心。  《尼克松回忆录》(中 ),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版,第247~248页。  周恩来和尼克松同乘一辆防弹红旗高级轿车进城。尼克松到的当天下午,在美国人用完午 饭不久,毛 泽东便表示要跟美国总统谈一谈。 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握手之时,毛泽东说:“咱们共同的老朋友蒋介石可不赞 成这样啊!” 这句话让大家都笑了。 在第二次谈到蒋介石时,毛泽东说:“我们和他打交道的历史要比你们长得多。” 当尼克松跟毛泽东试图谈论一些具体问题时,毛泽东说:“具体问题你找周恩来谈, 我跟你只谈哲学 问题。” 这一天,周恩来和尼克松的情绪都很高昂。周恩来不时地仰首开怀大笑。 在欢迎尼克松总统的国宴上,周恩来特意安排军乐队演奏了一首赞美美国自然风光的歌曲《 美丽的亚 美利加》。尼克松非常感谢周恩来的细心和周到,因为这是1969年他为自己的就职 仪式选的一支歌曲 。   在宴席上,周恩来同尼克松夫人帕特寒喧时,指着摆在桌上的特制的熊猫牌雪茄烟烟盒说: “我想送 你这个。” 帕特大为吃惊:“你说……烟吗?” 周恩来笑着向帕特解释道:“不,不是烟,我说的是熊猫,我们要送你们两只熊猫。” “哦!”帕特惊喜地对身旁的丈夫说,“理查德,周恩来总理说要送我们两只熊猫!真的熊 猫!” 这个镜头通过卫星传输到美国,正好是在早新闻中播出。这一天,在美国的街头巷尾、在家 庭餐桌土 、在公司走廊里,人们都在议论周恩来送熊猫这件事。   《纽约时报》评论说:“周恩来真是摸透了美国人的心理。”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周恩来通过可爱的熊猫一下子就把美国人的心征服了。”转引自傅红星:《周恩来外交风云》,文汇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23页。&nbsp&nbsp

    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3)

    尼克松访华进程中的会谈分三个层次进行。周恩来和尼克松之间的会谈是一个层次,这是 两国首脑的 总会谈。姬鹏飞代外长和罗杰斯国务卿是一个层次,具体商讨促进双边贸易和人 员往来,也就是华沙 会谈多年来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中国副外长乔冠华与美国总统国家安 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研究双方如 何发表公报的问题。这个公报也就是以后人们所熟知的中美《 上海联合公报》。第三层次的会谈是最 为艰难的会谈。   而台湾问题又是第三个层次会谈中最棘手的问题。尽管不少有争论的问题的措词大部分在上 年十月份 的会谈中已经基本解决,而且公报的构思已经肯定了;但是,关于台湾问题的双方 措辞,分歧还是巨 大的,针锋相对的。分歧虽然很大,解决台湾问题的基调却是两方同意的 ,那就是把最终解决留待未 来,而这种未来将由公报建立的关系以及公报谈判的方式加以开 拓。他们两人的会谈被当时的人们称 为“基乔会谈”。 中国政府为尼克松一行作了精心安排,尼克松总统和夫人尽兴地到北京各处参观,以加深对 中国的了 解。基辛格和乔冠华却留在钓鱼台的宾馆 里,对中美联合公报进行逐段修改,逐字斟酌。这是中美进 行各种会谈的最后成果,既十分 重要,又颇费心血。   钓鱼台小楼内宁静异常,室内温暖如春。乔冠华坐在桌旁,时而在地毯上踱步,思考着谈判 进程:公 报,框架已在上年10月双方大体商定,一些有争议的措辞也在那次会谈中趋于一 致,但是公报中最为 棘手、最为困难的问题是对台湾的外交表达。对中方来讲,这个问题已 在1945年中、美、英三国首脑 会议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早已解决,美方也不否认,要 找出双方均同意的措词决非易事,在当时可 谓针锋相对。对中方而言,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在涉及这个根本原则和民族大义的问 题上,我们当然不能作出原则退让。   现在摆在乔冠华面前的这一棘手问题如何处置,这需要才识、机智和技巧才能解决。他反复 思索着双 方的分歧所在:中国表示,北京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只是中国的一 个省,台湾前途是中 国的内政。美国则说只在声明中同意对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的观点不 提出异议,同意作如下表达“ 美国政府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 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对 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分歧之二,中国要美国声 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美国的“希望”,而美国 却坚持这是美国的“关心”,而且坚持要 用“重申”的字眼,表示这是一项具有连续性的义务。分歧 之三,中国方面要求美国无条件 答应从台湾撤走全部美军。美国只肯把撤军说成是一个目标。即使这 样,美国还坚持,要把 撤军和解决台湾问题和整个亚洲紧张局势联系起来。   针对台湾问题上的三个分歧点,乔冠华和基辛格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乔冠华一向以文章的雄 辩力而闻 名,在香港、重庆和建国后撰写的国际政论或声明或文件中均能打动许许多多的 读者,加之他行文优 美,更使他文章有一种征服读者的逻辑力量。乔冠华学过哲学,他不仅 逻辑缜密,而且思路清晰,具 有出色的雄辩才能,善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语诙谐幽默 ,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豪爽豁达的 灵活性, 使对手不得不处于招架境地。而基辛格才识过人,辩证逻辑性强,辩才惊人,谈话富有哲理  ,言简意赅,使人事后还需多加思索才能明悟其表述。基辛格既有原籍德国人的严肃,也不 乏机智幽 默。在谈判中,这两位具有学者型风度的外交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时甚至面红 耳赤地争吵起来, 意欲让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乔冠华引用大量国内外文件,不屈不挠地捍 卫中国的民族利益,指出美 国对台湾问题的措词必须明确,每一个问题的简述决不能含混其 词;还指出必须从台湾撤军不仅仅是 一个目标,更不能提什么条件,中美两国之所以走到一 处,这是基础。基辛格则坚定地捍卫美国的立 场。   基乔会谈的第一天,2月22日,两人逐行审查公报现存草案,肯定已经达成协议的部分。 然后,两方各 自阐述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2月23日,主要由基辛格介绍美国准备在莫斯科最高级会谈中达成的协议,并提出 了美国的新方案。   2月24日,基乔之间开始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实质性谈判。两人针锋相对,争吵激烈。   乔冠华首先口头谈了我方的方案。随后对美方关于台湾问题的措词作了评论:第一,既然美 方承认, 所有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台湾 问题用什么方法解 决是中国的内政,外人不得干涉。中方的措词是“希望”争取和平谈判解 决,美方的措词是“关心” 它的和平解决。这两个词的含意显然不同。第二,台湾本来是中 国的领土,而美国把它作为军事基地 使用,美军当然应该全部撤走,而美方的措词是“随着 该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美国的军事 力量和设施,这符合中美双方的声明吗?第三 ,既然美方承认台湾问题是中国人民内部的问题,当然 美军应该全部撤走,所以,中方的措 词是,“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出。”而美方只讲“逐步削减”, 而不讲完全撤出这个目标, 中方不能同意。   乔冠华提出的措辞是:“美国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将逐步减少并最终从台湾撤出全部美 国武装力 量和军事设施。”这一措词显然比较合理,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基辛格却 不同意他说:“我希 望你们能理解我们的立场,我们把撤军说成是一个目标。即使 这样,我们仍然坚持把撤军跟和平解决 台湾问题与缓和整个亚洲形势联系起来。”   乔冠华说:“但是,这个前提,必须是美国无条件撤军。”基辛格仍然毫不退让,说:“这 样做会破 坏整个关系,美国公众舆论是绝不会答应的。”所谓公众舆论,从当时和现在来 看均是遁词,实质上 美国想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同时,继续支持台湾当局。   双方谈判紧张异常,相持不下,这时,挥洒自如的乔冠华说上几句俏皮话,寻找一些共 同点来缓和一 下气氛。他呷了一口咖啡说:“博士,你是出生于德国,我是在德国获得的学 位。从这点上讲,我们 应该有共同的地方。可是,在哲学上,我喜欢黑格尔,你喜欢康德。 这也许是我们不能取得一致的原 因吧。” 刹那间,紧张气氛为之一扫,基辛格听后哈哈大笑起来。之后,他对国务院一位工作人员说 :“乔冠 华这个人很有才华,不好对付。” 每到这个时刻,双方通过开一两句玩笑来冲淡紧张气氛,友好的态度把巨大的决心掩盖起来 ,不致使 个人关系过分紧张。 乔冠华长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四十年代跟美国人打过交道,朝鲜战争期间也参加过板门店 停战谈判 ,谙熟谈判艺术,善于掌握节奏;该犀利时,锋锐芒利,寸土不让 ;该徐缓时,和风细雨,开朗豪爽 。为迎 战基辛格,乔冠华那几天几乎夜夜不眠,他下功夫研究国际法,研究基辛格,准备会谈策略 。  他无暇参加丰富多彩的外交活动,常常与基辛格躲在钓鱼台国宾 馆里进行激烈而风趣的交锋。他每次 送走基辛格,就又埋头“准备子弹”,准备与基辛格再 次交 锋。为此,他香烟抽了一根又一根,茅台 喝了一杯又一杯。劳累不堪,但心情却极为愉快 。   基辛格与乔冠华在谈判桌上相互交锋论战,相互洞察了解,两人也成了好友,经常往来。基 辛格对乔 冠华这个谈判对手评价颇高,他在纪念尼克松总统访华20周年时,接受中国中央 电视台的采访。他深 情地缅怀周恩来和乔冠华,认为“乔冠华以周恩来为榜样。他很聪 明。他曾在德国学习哲学,并以此 开玩笑。我们之间有很坦率、很良好的关系。他很聪明。 我很欣赏他。”“我与乔冠华有很好的关系 。我们之间非常有效地进行工作”。 梁建湘、赵微主编:《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30页。  乔冠华给他留下了不可 磨灭的印象。 2月25日上午,尼克松参观故宫,当他看到两千年前死去的一位王爷穿的金缕玉衣时,说 :“穿上这玩 意儿就不好到处走动了。”当他看到一个皇帝为避免听到进谏意见而戴的耳塞 时,开玩笑地说:“给 我搞一副吧。” 这时基乔谈判,两人似乎还是不着急,漫谈着交换意见,仍是各执己见。好像谈判根 本没 有最后时限 ,好像明天不须飞去杭州,后天也无须在上海发表公报。其实,这都是在用拖的 办法向对方施加压力 。   到了下午,在乔冠华向周恩来汇报、基辛格向尼克松汇报之后,两人再碰头,双方都提出了 新方案, 作了让步。乔冠华提出,只要提到全部撤出驻台的美军,中国就不再反对美方表示 关心和平解决台湾 问题。 基辛格提出,“我们同意把全部撤军这个最终目标和美国愿意在此期间逐步撤出军队这两个 问题分开 ,而不把它放在一个句子里进行表述。”   乔冠华对基辛格这一说法表示了兴趣,他当即开动脑筋,想把这一想法的表述向中方靠拢 ,他机敏地 说,我看可不可以作这样的改动,“最好提和平解决的‘前景’,而不用‘ 前提’ ,这样写含义 似乎更积极些,更显示出双方意见,而用‘前提’听上去好像是华盛顿单方面 强加的东西。” 乔冠华提出用“前景”而不用“前提”确是绝妙的提法,“前景”只是一种愿望,而“前提 ”则是一 种条件,一词之差体现了乔冠华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巧妙运用。更有意思的是,乔 冠华说,“前 提”听上去似像华盛顿单方面强加的东西,把华盛顿的这一想法既轻松而 又坚 决的挡了回去。乔冠华 巧妙地说:“这样写,含义似乎更积极些”。   基辛格当然知道乔冠华的用意,思索了一下表示,“这样改动对美国更有利”,又带有某种 幽默感接 着说:“这里含有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义务的意思,而且台湾的命运不会取决于 如此微妙的意思上 的差别。我们同意乔冠华先生的意思。”其实,多年来,我们一致强调我 们愿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但这不取决于我们。与此同时,我们也决不承担必需和平解决台 湾问题的义务,正符合乔冠华在谈判 中说的“不是前提”的含意。 台湾问题上的艰难谈判,至此终于有了突破。   此时,周恩来进来参加了半小时谈判。尼克松了解到中国人不喜 欢搞小动作,喜欢诚挚坦率,他就坦 率地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摆出了自己的难处。他说:“ 如果公报在台湾问题上措词过于强硬,势必会 在美国国内造成困难。我将受到国内各种各样 亲台湾、反尼克松、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院外集团和既 得利益集团的交叉火力的拚命攻击。 整个的对华主动行动就有可能成为两党之间的争议问题。到时候 ,如果我不论是否由于这个 具体问题而落选,我的继任就可能无法继续发展华盛顿和北京的关系。”    周恩来了解了基乔会谈的突破以后,表示可以考虑美方经过修正的论点。周恩来请示了毛泽 东,得到 了毛泽东的批准。尼克松也同意接受中方经过修正的论点。基乔在当晚尼克松的答 谢宴会后,于10时 半再次会晤。这次谈判十分顺利,只花了15分钟就解决台湾问题的措词 问题,行文如下……    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 :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 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决台湾 问题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 。中国政府坚决反 对任何旨在制造“一台一中”、“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 吹“台 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 国的一部 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 到这一前 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 张 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午夜,毛泽东批准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这一段。尼克松也批准了。   接着,基乔两人继续会晤,把关于贸易和交流的部分加以扩充,把公报重新逐行研究了一遍 ,至深夜 两点,也就是第五天的凌晨两点,公报文本落实了,大功终于告成。几天以来, 乔冠华、基辛格几乎 没有睡觉。他俩都觉得如释重负,压力一消失,这才突然意识到疲倦、 劳累和瞌睡,可是心情格外轻 松和愉快。 2月26日,飞往杭州以前,尼克松与周恩来在机场审阅了公报。尼克松是乘坐中国的“伊 尔-18”涡轮 螺旋桨飞机飞往杭州的。总统自己的“波音707”专机也跟着起飞。在起飞 之前,公报的打印工作刚结 束。   “基乔会谈”大约费时20小时。对于这段难忘的经历,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基辛格后来在他 的回忆录中 道出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第三层会谈主要是由中国的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和我来起草公报,偶尔需要请示我们的领 导。这种 会谈总共历时约20小时。此外,我还同周恩来会谈了2小时,他有两次走进来 参加我们的会谈,让我向 他直接解释我方的某一观点。我们的会谈是在一幢中国人专门用来 商讨问题的宾馆楼里举行的。   “但是在举行所有这些会谈之前,我和周恩来必须安排好谁将参加哪一种会谈,以及谁应知 道些什么 内容。在我们和毛泽东会见之前,在乔冠华和我为解决这些分歧而花的20小时内, 就像在 我那次秘密 访问时一样,双方都把对方推到最后的时限,看谁的弹性更大些。巨大的决心用 极其友好的态度掩盖 起来。双方都装作好像根本没有最后时限,这是向对方施加压力的最好 办法。缓和的态度增加了紧迫 感,却不致使个人关系过分紧张。虽然在任何谈判中都避免不 了施加压力,但这些会谈还是用异常微 妙的手法进行的。双方都小心翼翼地不提什么无可挽 回的要求,也不搞似乎一方走一步必须对方让一 步的讨价还价。由于不同的原因,台湾对中 美两国来说都是关系原则的问题。如果暗示一下原则可以 出价购买,那会是唐突的。因此, 双方都显出好像必须用对问题的共同理解,而不是通过激烈的讨价 还价来解决一个共同问题 。我们非常坦率地极力解释各自国内的需要,因为我们知道,假如公报是通 过耍手腕谈成的 ,或者不被国内所接受,它就不能存在下去。我们认识到,在有些问题上,谈判双方 惟一能 做到的是以庄严的姿态争取时间。在台湾问题上,就是把最终解决留待未来,而这种未来将 由 公报其余部分建立的关系以及公报谈判的方式加以缔造。 “在尼克松处理白宫事务的时候,乔冠华和我利用第一天的谈判时间逐行审查公报现有的草 案,肯定 我们已经达成协议的部分。我解释了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需要;乔冠华表示他无权 改变中国方面原提 的建议。我决定把这事暂搁一天,利用第二天2月23日的谈判时间向中 国人介绍了我们准备在莫斯科首 脑会谈中达成的协议。 “中国人显然对我们的对莫斯科政策感到不快,但他们不得不使自己适应于这个三角外交的 现实。” 《基辛格回忆录》,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67页。   乔冠华本人则说……“从2月22日到27日,几番争执,几番协商,几个不眠之夜,加起 来是20小时。不是 亲自参与的人,不可能了解这个联合公报中的一些行文,其一词一句曾 是经过怎样的修改,最后怎样 达成协议的。例如,不讲双方都‘致力于’减少国际军事冲突 的危险,而讲双方都‘希望’如何。不 讲任何一方都‘不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而讲‘不应该在’。不讲任何一方都‘不代表’ 任何第三方,而讲‘不准备代表’。不讲 考虑到这一‘前提’,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 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而把‘ 前提’改为‘前景’,等等。这些细微的差别显然不属于语言学,而 是外交学和政治学。” 引自崔奇《忆乔冠华二三事》,见《我与乔冠华》,第354页。   这一严肃的谈判中,却也不乏幽默的火花,乔冠华以及章文晋不时说些俏皮话。曾经参与上 海公报谈 判的美国资深外交家约翰?H?霍尔德里奇在他的《1945年以来美中外交关系正 常化》一书中披露了一 些“花絮”:“我们那些人坐在桌子的那一边好几个小时,试图找到 一个能够解决中国不使用武力问 题的方案。我方一再改变提法,结果却总是发现对方提出这 种那种理由不予接受。在会谈期间,乔冠 华抽了好多支香烟。他还说医生们曾告诫他停止抽 烟或少抽一些,可是他希望在‘去见上帝’前还要 多抽些烟。章文晋时常插话,以致曾一度 引起基辛格博士的一阵恼火。章就问:‘我烦你了没有?’ 基辛格博士答道:‘你从不使人 生烦,章先生,可是有时候你真无聊。’不管双方如何有分歧,谈判 桌上的气氛还是让人感 到是友好的,因此刚才说的俏皮话都当作开玩笑,人人都笑了起来。事实上, 章精通英语, 大大有助于会谈,看来他有这个本领,善于辞令,能满足双方的需要。”上海译文 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16页。&nbsp&nbsp

    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4)?

    不过,想不到后来因为公报问题,美国方面又横生波澜,这把尼克松几乎“气疯”了! 公报大功告成,使尼克松在杭州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他一想到翌日到上海后就向全世界发布 这个公报 就觉得兴奋。尽管2月底天气阴冷,并不是旅游季节,他还是喜欢这个风景美丽 的城市。他就下榻在毛 泽东在杭州度假住的刘庄宾馆里。他觉得宾馆有一股霉昧,但极其整 洁,这古代宫殿式的建筑也极其 精美。他和夫人帕特一致认为在杭州逗留的日子是这次旅行 中最愉快的。   杨柳拂水,湖波荡漾。他看到自己所送的加利福尼亚红杉树已经在湖边的小山中成活,喜盈 盈地笑着 ,拉着周恩来在红杉树下合影,让记者们一窝蜂抢拍镜头。 真是好事多磨。美国方面又节外生枝了。在去杭州的飞机上,美国国务院的专家们拿到了 公报。他们 看后,一路上嘀咕这份公报不理想。他们的不满是大有原因的。这次由罗杰斯国 务卿带来中国的,都 是一些职业外交家。他们对于草拟公报的过程一点都没有参加,对 此本来就很有看法。没有参加谈判 的人不熟悉谈判所经历的艰难,往往在心中自己立了一个 理想的公报文本,并拿它们同手头的打印文 本进行对比。这样一来,意见就多了。到达杭州 以后,罗杰斯对尼克松说公报不够圆满而交给总统一 份材料,材料中列举了国务院的专家们 对公报的一大堆意见,号称要进行修改。例如,对“在台湾海 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 有一 个中国”这句话提出了异议,说这话太绝对了,或许有一些中国人 不这样认为呢。建议将“ 所有中国人”改为“中国人”。另一条建议是要去掉“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 议”句中的“立 场”二字。诸如此类的重要修改处,竟有15处之多。 在刘庄宾馆尼克松套房的客厅,尼克松穿着睡衣,走来走去,气得脸色都变了。他认识到自 己在政治 上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他要有所作为而采取了对华主动的行动,但那些保守派支 持者对访华的反应 已经搞得他够紧张的了。他害怕这些右派会攻击公报。他预见到,关于国 务院对美国所作的让步不满 的传闻,很可能成为导火线。他也知道,在已经通知中国人说他 同意公报之后,又要求重新讨论,出 尔反尔,显示他说话不算数,中国人将怎么看待他这个 总统。   晚宴开始之前,他把基辛格找来商量。基辛格也心情阴郁,坐在沙发上阴沉着脸说话:“罗 杰斯他们 提出修改的地方那么多,几乎等于推翻了重搞。他们讲你向中国让了步……” “我批准了,毛泽东的政治局也批准了,我们又单方面提出修改,我们还有没有脸?!”尼 克松近乎 在吼叫。   “你也知道,全世界都已经等着明天在上海发公报。”基辛格忿忿地说。 “看我不回去把国务院那帮家伙都收拾了!”尼克松火极了,“我哪能带一个分裂的 代表团回国?天 呐!”   “总统,要紧的是明天发布公报。”基辛格说。 尼克松沉默了好一会,铁青着脸来回走动。突然,他转身对基辛格说:“亨利,宴会 之后你再找乔谈 一谈。”   “真难启齿呵!”基辛格脸有难色,但还是应允了。 当晚,杭州宴会的南方菜特别精美,嗜好美食的基辛格却没能好好品味,他在心里嘀咕着宴 会之后怎 么跟乔冠华谈话。   而乔冠华还全然不知晓,他满以为即将“大功告成”,兴致非常之高。在章含之眼里,乔冠 华“看起 来比较轻松,当时没想到后头会节外生枝,以为是已经达成协议了,也就没什么 了。乔冠华这个人是 非常露于行色的,他一高兴你就看出来,他就高兴 了;他不高兴,他就面孔摆在这儿不高兴。所以看 乔冠华有时候看出来谈判顺不顺。这一点 说明他干外交,是带有激|情的那种,有点诗人的气质。那天 看他谈笑风生,又喝酒又抽烟的 ,就知道他心里特别高兴了。那天大家很高兴,以为基本上定下来了 。  所以25号的气氛也 还是不错的。”转引自傅红星:《周恩来 外交风云》,文汇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44页。 晚上10点20分,乔冠华和基辛格又开始举行会晤。乔冠华因为辛苦几天搞完了公报,心情 也很好,宴 会上喝得很痛快,脸上泛着红光,脸带笑容地坐下来谈话。 基辛格将精心琢磨了好一会的话说了出来: “乔先生,在正常情况下,总统一拍板,公报就算妥了。但是这一次,如果我们仅仅宣布一 些正式的 主张,还未达到我们的全部目的;我们需要动员公众舆论来支持我们的方针……”    乔冠华用有点挖苦的口气开玩笑说:“博士,这个‘公众舆论’成了你们的法宝了, 动不动都拿出来 用。” 基辛格委婉地说:“如果乔先生能够进行合作使我们的国务院觉得自己也作了贡献,这对双 方都是有 利的。” “你拐了一个大弯子,是想说贵国国务院对已经通过的公报文本有意见,要修改,是么?” 乔冠华爽 脆地说。   “是的。是这个意思。”基辛格坦率地说。 乔冠华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尖锐地回答说: “双方已经走得够远了,而且中国为了照顾美国的愿望已经作出了很多让步,听说尼克松总 统接受了 公报,昨晚,我们政治局已经批准了公报。现在离预定发表公报的时间不到二十四 小时了,怎么来得 及重新讨论呢?”   “我们总统确有为难的地方,乔先生,”基辛格知道中国人注重实际,他惟一的希望在于坦 率,于是 ,他将尼克松的为难境地简述了一番,诚恳地说,“希望你们能认真考虑。” 乔冠华只得暂停了晤谈,去找周恩来总理请示。周恩来正在给上海方面打电话,询问上海方 面接待工 作的筹办情况。周恩来放下电话后,乔冠华立即作了汇报。   周恩来实在太累了。尼克松访华期间,最忙的人就是周总理,尼克松访华的一切活动安排, 都是周恩 来亲自掌管,所有的会谈讨论都由他亲自过问,他还每天安排随时向毛泽东请示、 汇报。他几乎没有 睡过觉。顶多能够合眼皮休息个把钟头。   他听着乔冠华的汇报,瘦削的脸在柔和的灯光下棱角显得更为分明,只是眼睛还很亮。他很 不在行地 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就摆在烟灰缸沿。 乔冠华汇报完关切地说:“总理,你太困了。” “你说说你的看法。”周恩来轻轻地将烟喷吐出嘴唇。   “他们内部不统一,又要我们作让步,我们已经作了很多让步了。他们美国人自己的矛盾, 让他们自 己消化吧。”乔冠华说。 周恩来的眼睛望了一下窗外,西湖岸边的灯光闪闪烁烁。今天晚宴之前,给罗杰斯那一班人 当翻译的 章含之找他作了汇报,说她了解到国务卿罗杰斯及其手下的专家们对已经达成协议 的公报大发牢骚, 还听说到上海后他们要闹一番。周恩来就一直在考虑这件事。他对美国国 情作过研究,对尼克松执政 以来白宫与国务院的矛盾是有所了解的;他由此联想到,按职务 ,罗杰斯该排在基辛格前面,毛主席 会见尼克松时,罗杰斯没能去,难怪人家有意见。他还 考虑,明天到了上海,要特地去看望罗杰斯, 补一下课。 周恩来望着乔冠华,说:“冠华,公报的意义不仅仅在它的文字,而在于它背后无可估量的 含义。你 想一想,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 个时期解决也无妨 。公报将使我们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你和我在今天都无法估 量的。”   乔冠华顿时领会了总理的含义,微笑说: “总理,我明白了。” 周总理又说:“我们也不能放弃应该坚持的原则,这个事,要请示主席。” 周恩来当即拿起了红色的直通电话。 毛泽东听了汇报,想了片刻,口气十分坚决地回答说:“你可以告诉尼克松,除了台 湾部分我们不能 同意修改之外,其它部分可以商量。”主席停顿了一会,又严厉地加上一句 话,“任何要修改台湾部 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 参与接待工作的章含之后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上海公报》的关键就是在杭州的24小 时,乔冠 华与基辛格再次在刘庄宾馆(又称“八角楼”)又开了一次夜车。尼克松、周 恩来都未睡觉,这是对双 方政治智慧、谈判技巧的极大考验,谈判几乎破裂,因为是美方首 先发难的,中方当然不高兴。凌晨4 时,另一个“最后”草案终于完成了,当然,吸收了罗 杰斯的专家们的一部分意见。于是,草案再次 提交双方首脑正式批准。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上海公报》。    接下来,他们两人就第二天在上海的相关活动作了安排。据基辛格回忆:“我向乔冠 华扼要介绍了当 天下午我准备就公报对记者发表的谈话。双方决不要自称取得胜利,也不要 自作聪明地进行解释。这 是对干练的(而且时常是对工作有帮助的)章文晋部长助理的一个 不很隐讳的告诫,他区分意思上细微 差别的能力很了不起。我的主要目的是让乔冠华明白 ,在对记者的谈话中,我要重申美国对台湾防务 承担的义务。我希望中国方面对此不要作出 什么反应。乔冠华回答说,他指望我会处理得很好。”《 基辛格回忆录》,第三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77页。  尼克松总统一行来到上海,周恩来由章含之陪同,亲自到上海锦江饭店看望罗杰斯国务卿及 助手们。    周恩来来到罗杰斯的套房前,只见罗杰斯手下官员正为谈判的事而发牢骚,见周恩来来了, 才悄然而 止。周恩来和罗杰斯亲切握手,说了一句非常得体的话:“国务卿先生,我受毛泽 东主席的委托,特 地来看望你和国务院的各位先生。这几年来,国务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 尤其记得,当我们邀请贵国 的乒乓球队访华时,贵国驻日本的大使馆就英明地开了绿灯,说 明你们外交官很有见地,我们很为赞 赏。” 周恩来这番不卑不亢的谈话,一下子把室内的紧张气氛扫除一空。罗杰斯心情顿时轻松起来 ,国务院 其他工作人员脸上也露出喜色。   罗杰斯当即说:“总理先生,我真佩服你,想出邀请我国乒乓球队访华这一步妙棋,真是太 漂亮了。 这一下顿时把两国多年疏远的距离拉近了。总理先生,真是英明的。”房间内的所 有人都开心地笑了 起来。他们钦佩周恩来的为人,没有兴趣再做搅和的事情了。 当天下午5时,中美双方向新闻界公布了中美两国的《联合公报》,因为在上海发布,当时 两国还没有 外交关系,大家就称它为“上海公报”。   下午5点50分,乔冠华和基辛格在上海展览馆的宴会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就中美《 上海公报》发表谈话 。基辛格则趁此给台湾方面及美国国内的反对派以“安慰”,基辛 格煞有介事地在会上申明美国同台 湾的防御条约并不变动,以表示“没有抛弃老朋友”。可 是,这种形式主义的说明并没有引起记者们 的兴趣。上海公报对世界的震动与冲击,使基辛 格的解释黯然失色。 值得提到的是,基辛格在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了:毛泽东自始至终密切掌握着谈判的整个进程 。   顺便说一下有关“记者招待会”的趣闻,那是章含之透露的。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媒体”、 “记者招 待会”这些概念,《上海公报》下午4点发表,请新华社记者参加,叫“吹风会” ,而不叫“记者招待 会”,故许多记者临时都冲到锦江饭店的理发室,一时间这个小小的理 发 室门庭若市,而理发师傅莫 名其妙,不知如何招架。第二天,章含之去理发室理发,师傅把 这件事告诉了她,大家忍俊不禁,轰 然大笑。 这天是星期天,中方在上海为尼克松举行了最后的宴会。  尼克松显得兴高采烈,茅台酒使他 脸上 的笑 都泛着红光。他洋洋自得,喜不自禁地举起酒杯,斟上茅台,走到麦克风面前,作了在 这次访问中从 没有过的即席讲话:“……联合公报将成为明天全世界的头条新闻。但是(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