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部分阅读
我们 在公报中说的话不如我 们在今后的几年要做的事那么重要。我们要建造一座跨越一万六千英 里和二十二年敌对情绪的桥梁, 可以说,公报是搭起了这座通向未来的桥梁……”尼克松更 为踌躇满志地说:“我们访问中国这一周 ,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人们沉浸在欢乐中,为总统的话鼓掌。乔冠华笑得特别开心,他的笑容格外灿烂。据 在尼克松答谢的 宴会担任翻译的章含之介绍,“那天是整个访问当中的高潮,因为所有问题 都解决了。尼克松访问这 个历史事件,得到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所以那一天所有人都轻松 ,已经没有什么好谈的了,喝了好多 茅台酒,那大概是空前轻松的一次。第二天尼克松要回 国了,我们也要回北京了。总理也高兴,尼克 松也高兴,然后乔冠华也喝茅台,那天晚上真 的是已经打破了开始阶段的那种拘谨。所有的过程当中 ,表面上虽然是一种很欢乐的气氛, 但实际上还是有紧张的。因为到底谈得下来谈不下来还是未知数 。而最后这一天大家是真正 的放松了,包括那些记者也都特活跃。”铁竹伟:《陈毅元帅的最后岁月》,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43页。 2月28日早上,周恩来、乔冠华将尼克松一行送至虹桥机场停着的总统专机上。 从2月21日到2月28日,整整一周,毛泽东、周恩来、乔冠华都为尼克松总统一行访华 所操劳。等美国 总统专机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起飞后,周恩来专机就从上海起飞,返回 北京向毛泽东汇报。周恩来说 :“尼克松总统高兴地走了。他说,这是改变了世界的一个星 期。”毛泽东顿时精神一振,说:“我 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要不然,他隔洋骂我们那么 多年,为什么又要飞到北京来和我们谈判啊?”周 恩来又说:“尼克松临走时还一再表示, 希望能在美国和我们再次相会。” 乔冠华为《上海公报》的顺利问世,殚精竭虑,功不可没。他克服了“非常艰难 ”的关口。章含之曾 云:白天“好像看起来很轻松,但是一到晚上开会的时候,你就感觉到 是非常的艰难。当然双方都希 望有一个公报,但是在晚上开会汇报的时候,我看出来乔冠华 对于这个会谈感觉到非常艰难的。而且 当时就是说能不能最后出公报,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 , 双方其实都希望有公报,我们也希望。但是当 时确实有一些问题也并不是有把握的。”转引自傅红星:《周恩来外交风云》,文汇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40页。 章含之还对基乔两人作了比较,她说:“乔冠华的谈判工作是根据毛泽东定的方案来做的。 但是外交 谈判跟别的工作有一点不一样,外交这里头个人的魅力特别的重要。同样的一个政 策,是个人执行的 ,需要用个人的智慧,个人的甚至于他的广阔的知识面;同样的一个原则 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执 行得很好的,你是机械的执行,还是你是非常灵活地去执行,关 系重大。在这一点上乔冠华跟基辛格 是完全匹配的,也是让西方外交家佩服的。他可以在同 一个层面上头跟基辛格去辩论。我陪着他跟基 辛格谈过很多次,以后每年在联合国,他跟基 辛格也谈。每次谈都是针锋相对。我曾经说过,我说我 给别人做翻译的时候,我跟冀朝铸学 会了不耽误吃饭,因为新的翻译往往吃不饱饭,但是我只有给两 个人翻译我是没法吃饭的, 就是乔冠华和基辛格。给这两个人当翻译的时候,因为太紧张了。两个人 都很有智慧,乔 冠华也咄咄逼人,非常锋芒毕露,不过必要的时候他又非常幽默,我觉得他在外交上 就有这 样的一种魅力,跟他的知识面广阔有关。他基本上古今中外,历史、地理无所不晓,因此他 可 以跟他们谈。他跟基辛格可以谈哲学,他们一个黑格尔派,一个康德派;他可以谈德国, 因为他在德 国拿博士学位,他可以谈所有的东西。另外我还觉得乔冠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他的的外交特别带有 激|情。他不是一个文官,这点我觉得他是胜过美国人的。美国人的外交 家可以是很厉害,知识面也可 以说很广,但他们都是文官,他们都是循规蹈矩谈谈道理。可 是我觉得乔冠华就有激|情,他谈得高兴 的时候,他真正的激|情完全表露出来,愤怒的时候他 是真的愤怒。这种激|情,这种对国家的爱,对于 这种他自己事业的爱,不是每一个人都 能有的。他这个人一生当中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转引自傅红星:《周恩来外 交风云》,文汇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46~148页。  
乘胜前进(1)?
随着1972年2月的《上海公报》的公布,标志着尼克松访问北京的圆满结束。此后,中 美之间的官方和 民间往来逐步展开。 周恩来总理在与《纽约时报》的雷斯顿(Scotty eston)谈话时曾提到他的一些老朋友,其 中包括美国 友好人士费正清博士等,他说,他们有机会可以,也应该到中国来看看,雷斯顿 曾利用他在首都医院( 即北京协和医院)做阑尾手术的时机为美中友谊牵线搭桥。这些邀请来 自间接的渠道。另外,他们也从 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及其他一些人那里得到类似的讯息。乔 冠华也是费正清博士的老朋友,四十年代 在重庆时,他们两人便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第四次听到这样的口头邀请之后,费正清也间接地作出了回应。他拜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任驻联 合国大使黄华,询问如果和威尔玛转道香港,是否能够顺利进入中国。大约一个 星期之后,在纽约举 行的爱德加?斯诺纪念会上,黄华告诉费正清说,“你们的访问将会受 到欢迎。具体事项可以通过九龙 中国旅行社办理。” 在广州车站,费正清一行受到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代表的接待,并被安排在广东省委招待所 。招待所 仿佛一座小巧玲珑的花园,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处处青堂瓦舍,这里曾经是清代广东 巡抚的私宅,1858 年以后是与清朝官员交往密切的英国总领事馆,1938年英国人被 赶走之后,成了日本军队的司令部。 今天它变成了美国客人的接待处。 次日,费正清一行飞往北京,在机场受到欢迎,并被安排在北京饭店中区下榻。早在30年代 ,旅居北 京的费正清就经常在此饭店的楼顶上跳舞。如今到中国去观光旅行,你必须自己掏 腰包,然后还必须 按时在规定地点等候旅游车。但在1972年却不是这样,他们不但未花 分文,而且还被视为政府要人受 到特殊款待。陪同他们两个人参观的有4位,其中一位是与 费 正清年龄相仿的前任大使(柯柏年)。 初到北京,费正清所感受到的是,“我们被赋予了两种不同的身份,既属于政界又属于知识 界。正如 我们现在已了解的,在1972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及其伴随而来的对受教育阶 层和专业人才的迫害和 歧视远没有结束。毛泽东主义者的平均主义仍旧是把专业领导者的重 要性降低的口实。我们的庇护人 是乔冠华,乔任外交部副部长,是周恩来总理栽培的一颗外 交新星,但他在党内并没有什么实权。在 几个月以前,即在1971年10月,乔冠华作为 中国第一任驻联合国大使来到了纽约。他面带微笑走下飞 机,笑容使他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 ,那笑容很象吉米?卡特(Jimmy Crt),面对蜂拥而至的美国新闻记 者,他一直保持着那 种微笑,即使言词激烈时也是这样。我邀请他访问哈佛,但他说自己的任所只限 于联合国, 而不是美国,所以不能擅自离开纽约。30年前我们在重庆时曾是好朋友,这次来北京他作 为东道主招待我们。”《费正清自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527页。 在随后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为费正清一行举行的首次晚宴上,乔冠华不期而至,并对他们的 来访表示 热烈的欢迎。 在欢迎宴会上,社会学家费孝通(当时还是“右派”身份)也赶来会见到老朋友,他刚从“ 五七干校” 回来,他说他在那里学会了种植棉花。他又挽起衣袖,指着那结实的手臂说,这 都是给站在墙上的泥 瓦匠抛砖的时候锻炼出来的。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因为据说有人通知过 他不准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 乔冠华安排费正清一行参观访问。当他们来到北京大学,第一眼便看到了一座巨大的毛泽东 塑像,他 仿佛正在招手致意。在那里,费正清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其共同生活过的 西南联大的老朋友 陈岱荪,他仍然教授经济学;研究中法关系史的专家的邵循正、张奚若, 以及在北大的美国教授鲍伯? 温特,他正从事录音英语教学。 乔冠华专门为费正清举行了欢迎晚宴,乔的老师、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出席坐陪。参加宴 会的还有 钱端升等人。 乔冠华派人用轿车把他们接来。他们两人一直过着幽居独处的生活。钱氏在1957年被打 成“右派”, 从此便与大众生活隔离开来。乔冠华在宴会上建议说,希望金先生和钱先生能 常来宾馆探望费正清他 们,他说话的声音很大,人人都能听到。这显然是在向公安人员打招 呼,委托他们安排办理此事。后 来他们一起来到了北京饭店费正清的房间,他们几个人犹如 久别重逢的知己一样,促膝交谈,叙旧话 新。 乔冠华还邀请费正清参加外交部人民外交学会特意安排的一次讨论会,历时三个小时。学会 的会址设 立在几十年以前中国社会与政治科学协会的旧楼里。费正清讲演的内容包括美国的 中国 研究及两国之 间的关系等。在那里,费正清的听众对参加持久的讨论表现出好奇,以及对美 国人生活的复杂性,例 如像私人机构和公共机构两者之间的分离等表现出令人 遗憾的无知。 乔冠华在会上倜傥宏论。他所谈及的,主要针对费正清个人关于台湾前途问题的论述所发的 。他认为 ,对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自治政策”不适合台湾。 而正是这点是两人的分歧所在。因为费正清所说的“台湾自治”指的是台湾在承认中华人民 共和国主 权的前提下作为中国的一个省而实行的地方自治。其实,这种想法与中国方面19 79年的构想非常接近 。 除此之外,由乔冠华安排,在北京饭店的一间大客厅里,费正清给外交部的大约近百名官员 作了三次 演讲。他所作的第一次演讲是关于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他预先印好了图解式的讲 演提纲。 费正清的第二次演讲,是关于中国对外政策的闭关自守及美国外交政策的自由开放的传统问 题的论述 。 三天后,乔冠华陪同周恩来总理会见费正清。费正清和维尔玛从路易?艾黎家中 请出,并被送到人民大 会堂的南门,在那里他们和哈里?索尔兹伯里、他们在坎布里奇的同 事杰罗姆?科恩和其他三位美国人 等候与周总理、乔冠华的会见。他们一起在著名的“迎客 松”画像前合影留念。在握手和照相之后, “按费正清的描述,‘周总理连续不断地说话, 用非常柔和的语调从高层的政策意见谈到个别人物的 评价。’周总理同费正清谈了他们30 年前在重庆的初次见面。在晚宴上,费正清提出了关于在美国培 养中国译员的最佳地点,询 问哈佛的可能性。像乔一样,周没有明确表态,而是表示他不倾向于讨论 学术交流的计划和 细节。尽管遭到冷淡,费正清却断定,‘两种文化按标准方式相遇,开端相当好。 ’” [加拿大]保罗?埃文斯:《费正清看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35 3~355页。 1972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已到中晚期,林彪一伙已经完蛋了,江青一伙还在不断 兴风作浪。他 们不断给外交部制造麻烦,比如意大利记者“安东尼奥尼”事件之类。但在外 交部内,在尼克松总统 访华后,外交形势大好,日常工作比较忙碌,这和社会上仍然是乱哄 哄的情况有所不同。不过内部的 不同派别、不同思想的斗争在暗中仍是很激烈的。特别是那 些已恢复工作的干部,仍像过去一样,按 时上班,忙自己的工作。在办公室里谁也不多说一 句话,谁都得自我保护,这也是那个时代无法避免 的。 1972年整个一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外交战线硕果累累。继1972年 2月,尼克松访华后 ,中美双方决定互建联络处。当年9月,日本田中首相访华,中日建立邦 交。美、日外交关系的打开改 变了当时整个世界战略格局。中国外交出现了空前繁花似锦的 时期,同时,也与东南亚各国纷纷开始 建交谈判。 中国同西欧许多国家出现了建交高潮。西欧国家战后随着自身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同美苏 两个超级 大国的霸权主义抗衡的要求不断加强,它们希望同中国一道为维护世界和平和本国 独立自强而相互支 持、合作的倾向也在发展。中国也和它们抱有同样的希望。1969年以 前,西欧、北欧、南欧国家中, 只有6个国家同中国正式建交。英国和荷兰同中国互设有半 建交性质的代办处。到了70年代,除安道尔 等4个小国外,中国已同这个地区所有国家建立 了外交关系。中国同欧洲共同体也建立了正式关系。70 年代初,在北美和西南太平洋地区, 中国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先后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 ,中国同这些国家在经济 、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都有良好的发展。 乔冠华参与了中德建交的决策工作,据当时在西德担任新华社记者的王殊(后任外交部副部 长)介绍, 1972年7月20日晚上,他接到国内要他立即回国的紧急电报 后,从西德波恩经巴黎、卡拉奇、上海回到 了北京。 第二天晚上,王殊提早走进了人大会堂的东大厅。不一会儿,周总理一个人走了进来。两人 交谈起来 。正谈着的时候,姬鹏飞外长、乔冠华副外长以及王海容、唐闻生等先后走 进了会客厅。周总理谈到 了正题,对王殊说,“你就苏联战略和中德关系写的一些报告和材 料,我都看过了,毛主席也看过了 。你调研做得不错,你提出的两霸争夺的重点在欧洲,苏 联的战略仍是向西,与美国争夺欧洲,而不 是向东,转向中国,这个看法很好。”他又说, “你工作做得不错,也要注意谦虚谨慎。施罗德走时 说回国要为发展两国关系而努力,你早 些回去了解他访华回国后各方的反应,把后续工作做好。” 王殊记得,见过周总理后,他就准备回波恩去。7月24日晚上9时半,他乘公共汽车回宿舍, 刚刚下车 ,新华社外事部的几个同志就欣喜若狂地拉住他的手说,“真是好不容易找到你了 。”原来他们在晚 上大约7时接到电话通知,说有重要事情,要王殊务必在晚上9时到外交部 门口,再一起乘汽车前去。 当他们几个人乘车到外交部门口已近10时,唐闻生已等候很久, 上了车才知道是毛主席要接见王殊。 他们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寓所,就被引进毛主席的书房 。 这时,毛主席坐在他习惯坐的大藤椅上,正在同周总理、乔冠华、王海容谈话。毛主 席同王殊握了手 ,周总理给毛主席介绍说,王殊过去在复旦大学上的学,学的是英文,长期 在国外 当记者。毛主席笑 着说,“我也当过记者,我们是同行。”王殊心头非常激动,而且一想到 在“文革”中被批判是“三 反分子”,现在又有“五一六”的嫌疑,情绪更加起伏,忽然哭 了起来。毛主席从茶几上拿起一支烟 说,“你不要哭了,我请你抽一支烟吧。”王殊走过去 拿 了烟,这是一种特制的把尼古丁减少到最低 限度的小雪茄烟,他把它放在旁边的茶几上,想 带回家作个纪念。可是过了一个多小时,他一看烟没 有了,原来是烟瘾很大的乔冠华已经拿 去抽掉了。 这天毛主席谈兴很浓,从国际形势说到国内问题,从晚上10时一直谈到凌晨1时,一共3个小 时。当时 ,在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地区发生冲突以后,双方都增强了边境的兵力,边境 形势十分紧张。在国 内,“文革”已进行了6年,政治上经济上都发生了严重困难。生产下 降,供应困难,各派内战不止, 人心动荡,造成了十分混乱的局面。珍宝岛边境冲突发生以 来,在西方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苏联战 略将会东移,转向中国,在我们国内也有类似的看 法。所以,毛主席在谈话中一开始就谈到了苏联战 略的问题。他说,西方不少人正在讨论苏 联的战略究竟是向西还是向东,还是声东击西。有的人还幻 想把苏联这股祸水推向东方。欧 洲是一块肥肉,大家都想吃,我们没有资格。美苏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正由于这个原因,双 方都一直把重兵摆在欧洲,谁也不肯丢掉这块肥肉。他准确地列举了美苏双方 在欧洲的兵力 数字后说,我看苏联就是声东击西,麻痹西方。西欧国家太多,太散,太软,不能单靠 美国 ,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在中美关系改善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最关心的是我国同作为东西两个经济大国的日本和西 德的关系 问题。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了西德政治家施罗德刚刚访华的情况,说施罗德来谈得 不错,他表示回国 后将为两国早日建交而努力。日本田中首相想来访问,仍没有下决心建交 ,如果同西德谈成,对他也 是一种压力。他又说,王殊在那里工作做得不错,结交了政界、 经济界不少重要的朋友,了解了很多 的情况。在尼克松访华后,西德不少右翼政治家包括基 督教社会联盟的施特劳斯都想到北京来访问。 毛主席说,我就是喜欢右派,可以请来,我也 可以同他们谈。尼克松来,我就是同他在这个房间里谈 的,谈得还不错。你们也可以多派一 些人出去,交些朋友,听听他们的意见。 凌晨1时了,周总理说,时间不早了,请主席早些休息吧。告辞后,总理在外面的小会 客室里又同他们 谈了一会。他说,毛主席已批准了外交部有关同西德谈判建交的请示报告, 要尽快办。他要王殊马上 回波恩去了解西德各方特别是政府对施罗德访华的反应,迅速报国 内。如果可能,早日同西德开始建 交谈判,对日本会是一个压力。当然,如果日本同意同 我国建交,对西德也是一个推动。结果,如周 总理所预料的,1972年9月29日,周总理同田 中首相在北京签署了两国建交的联合公报。在同一天,中 国、西德的谈判代表也在波恩草 签了两国建交的联合公报,西德谢尔外长应我国政府的邀请将到北京 访问,同我国姬鹏飞外 长正式签署这个联合公报。这两个消息同时刊登在9月30日《人民日报》的第一 版上。毛主 席、周总理对同时与日本、西德建交非常高兴。 王殊:《毛泽东的一次紧急召见》 ,原载《百年潮》杂志,参看百度网。  
乘胜前进(2)
1972年8月,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的准备工作又忙起来了。中央为了协调 与各友好国家的关系,决定 派乔冠华在大会前出访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巴基斯坦。外交 部东欧司的有关同志陪他去罗、阿两 国后,回乌鲁木齐休息两天,由时任亚洲司副司长叶成 章和章含之从北京去乌鲁木齐会合后,陪同乔 冠华去巴基斯坦。东欧司的同志在新疆等他们 回来后同机回京。 这天中午,叶成章和章含之赶到乌鲁木齐。下午向乔冠华汇报后,大家一起晚餐。那天,乔 冠华喝了 很多茅台酒,饭后他又邀众人在大厅里喝茶,他似乎很兴奋。 谈话中不记得是谁提到文化大革命高潮的1967年时,乔冠华被红卫兵抓去的事。乔冠华 似乎一下子被 激怒起来,猛然转头对章含之说:“都是你们整的!你们外语学院的造反派在 外交部安营扎寨,把我 和老姬抓去,关在地下室,又关到你们学校!总理指示放人,要我们 参加‘八?一’招待会,你们硬是 不放!你也是造反派,所以你老是反对我!” 章含之当时被他这无名火弄得不知所措,所有人都看着她。章含之也生气了,她说 :“乔部长,你不 能不分青红皂白乱骂人!我又没造过你的反。我也挨过整,我们‘红旗大 队’是保你们的,保‘陈、 姬、乔’,你怎么乱冤枉人!” 听到这话,乔冠华更火了,他说:“你们‘红旗大队’也是造反派!我亲眼看到外交部 15号门外的斗 大标语‘打倒乔冠华’是署名‘北外红旗大队’。你们和‘造反团’都是要 打倒我的!” 章含之试图向他解释红旗大队中有一小部分人在王力1967年8月7日讲话后怕处于被动 ,想抛出乔,保 住陈、姬,因为乔在“反右倾”中受过处分,有把柄。但“红旗大队”中的 大多数人不赞成这种机会 主义的态度。 对此,乔冠华武断地说:“我不听这些,反正你们都是造反派!”其他人看见章含之和部长 争执,都 对章含之说:“行了,行了,你别说了。” “我不干,凭什么给我扣帽子?”章含之满腹委屈。她得这个部长这么烈的性子,很难 在他下面工作 。但另一方面,自己却并不厌恶他。她心里萌发一种好胜心,想叫他知道自己 不是 轻易可以被权势压 倒的。同时,她觉得乔部长才气横溢,也许他是诗人李白那样的 性格,因这种性格容易了盛气凌人, 使人无法忍受。 那天晚上,就这样不欢而散…… 不过谁也没料到,乔冠华和章含之的关系的转折,竟然也是在这次出访中。 代表团在巴基斯坦访问两天,同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和他们的外长会谈。第二天下午谈判 结束,准备次 日乘专机回乌鲁木齐。晚上,章含之和叶成章整理完会谈记录,欲让乔冠 华审阅后交使馆发回国内。 叶成章要章含之拿去给乔冠华看。 代表团住在拉瓦尔品第的洲际旅馆。乔冠华住的是一个很大的套间。章含之推门进外屋时, 发现他独 自坐在客厅的长沙发上。已是夜间,屋内灯光很暗。客厅的墙壁是浅蓝色的,一个 伊斯兰风格的圆形 彩色大吊灯悬在屋子中间,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清真寺油画。屋内点 缀着许多浓烈的热带鲜花和 散发着幽香的兰花。吊灯下的圆桌上有个硕大的水果篮子,里面 盛满了南亚特产的各种鲜果。房间的 主人显然还未动过其中任何一样,因为水果篮外面的透 明漂亮包装和绿白相间的缎带都尚未拆开。这 时的客厅里只亮着沙发旁的一盏桌灯,在这足 有五六十平米大的房间里,一盏孤灯散发着幽黄|色的亮 光,照着那画中的清真寺和那淡淡的 蓝色墙壁,一切都显得那么朦胧,那么忧郁,很容易勾起人内心 的伤感。 在这幽暗的灯光下,章含之看见乔冠华独坐在长沙发的一端。此时的他似乎除去了一切的戒 备,显得 那么疲惫、忧伤。他静静地坐着,似在沉思,似在幻想,又可能是在回忆。 章含之突然从心底产生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忧伤。 乔冠华也不急于问她有什么事,他似乎还未从那梦境中走出来。他指指桌灯边的小沙发,慢 悠悠地说 :“坐吧!” 章含之坐下,递给他整理好的记录,轻声地说等他看完再来拿。乔冠华把记录随手放在沙发 上,慢悠 悠对她说:“不忙,坐一坐吧!” 屋内那样静谧,他俩谁都不想说话。 过了一会儿,乔冠华慢慢地说:“我知道你对我有意见。你不要放在心上。我很可怜,什么 部长不部 长,都是空的。我心情不好,你不要生我的气。”他又说:“如果我得罪过谁,你 都对他们说我很可 怜,不要放在心上,何必呢!”说罢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章含之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显然她被他脸上那种无限的惆怅打动了,一种同情、一种理解 触动着她 。她觉得平时为部长的乔冠华只能扮演天天必须扮演的角色,此时的乔冠华才 是他全部的自我。默默 地坐了十来分钟,章含之说:“我走了。”他点点头。 当章含之快到门口时他又把她叫回去,说:“桌上那一篮子水果你带走吧,你们大家去吃, 再带点回 去给在乌鲁木齐等我们的东欧司的几个尝尝。”章含之说:“谢谢你,不过还是 明天走的时候一起带 吧。今天也晚了,大家都回屋了。”他说:“也好,我告诉远行(即 他当时的秘书程远行)。” 回到乌鲁木齐后,乔冠华好像仍未摆脱在拉瓦尔品第那天晚上的情绪。他显得平静寡言,总像是在想着 什么。晚餐时赛福鼎同志请他吃烤全羊,他似乎很高兴,但过后又出现那种遥远 的神情,若有所思, 心事苍茫。 章含之的房间正巧在他套间的隔壁,她见他说喜欢在走廊里独自散步。他们在乌鲁木齐休息了两天。第 二天上午,乔冠华提议大家在宾馆院里散步。他们一行十余人跟着他在院中漫步 。新疆的8月是很美的 ,天气比北京凉爽,瓜果特别脆甜。走到一个大花坛前,乔冠华停下 来,那里栽了许多红得发紫的大 理花。 乔冠华问新疆陪同的同志:“这花可以摘两朵吗?”一般当然是不允许的,但他要摘,新疆的同志自然 说可以,乔冠华果真摘了几朵。事隔多年,章含之还记得当时他们十多人中,一 共有三位女性,他一 人送了一朵,还兴致勃勃地说要照个相。他要大家把花佩在胸前同他一 起照相。很久之后,章含之偶 尔翻出这张照片。她问乔冠华为什么要摘那大理花照相。他说 其实他就是想送一朵花给章含之一个人 。他并不知道章含之当时的生活状况,也说不清是种 什么感觉,只是想送她一朵鲜艳的盛开的花。 一个多月后,在准备去纽约出席联合国27届大会时,乔冠华从毛主席那里终于得知章含之 的破裂的婚 姻。 那是在日本首相田中首次访华后离开北京的那天晚上,即9月29日。第二天他们就要出发去 联合国。毛 泽东召集他们去谈田中首相访华的情况,在座的有周总理、廖承志、外交部的姬 鹏飞和 乔冠华以及几 个参加中日建交公报工作的翻译,其中包括章含之。那天,毛泽东对于继中美 关系后又打开中日关系 非常高兴。他谈笑风生,古今中外,讲了许多话。当场的气氛也十分轻松。 毛泽东在讲了许多历史故事之后,不知怎么,话锋一转,直视着章含之说:“我的章老师, 今天我要 批评你!你没有出息!” 章含之当时坐在正对毛泽东的一张临时搬来的椅子上,她以为毛主席还在开玩笑,于是笑嘻 嘻地说: “我一定接受主席的批评,我这人是没出息!”毛泽东认真地说:“我的老师啊 ,我说你没出息是你 好面子,自己不解放自己!你的男人已经同别人好了,你为什么不离婚 ?你为什么怕别人知道?那婚 姻已经吹掉了,你为什么不解放自己?” 毛泽东当着这么多领导,突如其来地揭开了章含之生活中的伤痕,使她一时乱了方寸,不知 如何去想 ,如何作答。继而,章含之心头一酸,哭了起来,边落泪边说:“主席,别说这事 ,好吗!” 毛泽东说:“我今天就是要说。你好面子,怕别人知道,我就要说给大家听。”在场的领导 都愣愣地 看着这戏剧性的一幕,大概都觉得不好插话,一时出现了几秒钟 难堪的沉默。章含之终于说:“主席 ,你批评得很对,我回去就办,本来也是完了的,早晚 的事。主席讲了,我一定解放自己。” 毛泽东说:“那好!办完了我祝贺你。” 章含之,天生丽质,才貌双全,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她是名倾朝野的鸿硕之士章士钊的千 金,她拥 有一个十分中国十分孔孟味道的名字,又成长和陶冶在极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厚 厚大红门内,堪称 社会主义的“红色名媛”。 章含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建国之初,随父亲来到北京。她读书的贝满女中原是美国人 办的教会 学校,1952年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学校领导加强了在师生中肃清崇美、恐美、亲美 的思想教育,也正 是她思想开始转变的时候。那时,她刚从上海来,对北京的一切都 不喜欢,她和老师、同学都不大来 往。老师可能认为她是思 想落后留恋大上海。所以她自然就成了帮助的重点。在大家的帮助下她的觉 悟提高很快,思 想一下子变得十分激进。她不顾父母亲的反对,坚决要求参军去朝鲜战场。后 来学校 把名单报到市委,市委批示说她是独生女,父亲是有影响的民主人士、高级统战对象 ,不宜去朝鲜。 章含之在参军申请被拒绝后情绪十分激动,认为是这个家庭阻碍了她参加革 命,于是,毅然决然向家 里宣布:“我要革命!”因此她要从家里搬到学校去住。她的父 亲听后,默然不语,只是深深地叹了 口气。而章含之却头都不回地搬了行李住进了当时已改 为“五一女中”的宿舍,连周末都不常回家。 1953年章含之高中毕业,原来她报考大学的四个志愿中两个是工科:清华大学的建筑 系和水利系;另 两个却是文科: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和新闻系。当时正值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开始,当时那一代中学 毕业生满怀激|情,渴望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线去。她听过一次水 利专家钱正英的报告,因而特别想 学水利,到三门峡去。但她心中却仍留恋文科,所以 还是报了中文和新闻作为第三、第四志愿。她的 父亲毫不干预她的选择,她想那时他已认识 到女儿的生活道路只能由她自己去走,他是不可能影响她 的。后来,临近高考时,学校党组 织找章含之谈话,动员她到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校(1954年改为“北 京外国语学院”) 学习外语。她情绪很坏,抗美援朝运动之后,中学生里普遍有排外思潮,学外语并非 她的愿 望。但另一条原则却又是很坚定:服从组织需要。这时,她的父亲很耐心地劝她,他说 外语 是门很好的学科,天地很大。他说:“我看你学工程不见得一定合适。说不定将来学习外国 文学对你 倒是蛮好的呢!” 由于基本上已经内定了,因此章含之虽然高考成绩很好,可以进入清华,却还是优先被“北 外”录取 了。学校远在西郊,她一般两周才回家一次,因此她与父亲章士钊交谈就更少了。 大约1956年,周总 理去家里看望她父亲,问他家里有什么事需要总理照料。章士钊就提到 章含之,说小女在外国语学院 读书,希望总理关照,毕业的时候留在北京,留在两老身 边。 章含之当时在学校,对这一切浑然不知 。过了几天,学院的党委书记找她说这件事,并说 总理办公室关照学校要对“民主人士子女”适当照 顾。那时,她正在申请入党,盼着早日摘 掉“民主人士子女”的帽子,而父亲偏偏替她去向总理要求 照顾,她可真正地气坏了!那个 周末,章含之跑回家,冲着两位老人嚷嚷着要他们不要管自己的事。 她说,“你们去求总 理,使我无地自容。我要靠自己!”不过,章含之后来还是留校任教。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章含之在学校受到冲击,大字报贴满了她宿舍的房门口,学校的大 字报区里 也有不少,骂她是“黑帮爪牙、亲信”、“修正主义苗子”。她被揪出来几次后, 就被踢出“革命群 众”的队伍。当时她惶恐之极,她虽然经历过几次政治运动,却从未见过 红卫兵在“扫四旧”的口号 下用皮鞭抽打他们所定的“反革命”,以及对党的领导干部、教 授学者施以种种虐待、凌辱的恐怖景 象。 这时只要有机会章含之就骑车跑回家。因为她感到家庭还能给她安全感。章士钊出奇地镇 静。尽管附 近的红卫兵也不时把大门敲得震天响,进来检查有没有“四旧”,领袖像是否挂 在应挂的地方,章士 钊却毫无惊恐之感。他给了章含之极大的精神力量,他说他不相信这种 混乱会延持太久。 在那疯狂的日子,章含之特别想家。因为她是“黑帮爪牙”,学校里没有人理睬她 ,同她说话,除非 是开批斗会,要她“交待”同黑帮的关系。章含之感觉像是落入一个黑 暗的深渊,十分想念温暖的家 ,想念自己的女儿和年迈的双亲! 1966年8月19日的夜里,厄运终于降临到她父亲章士钊的头上。那天晚上,红(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乘胜前进(1)?
随着1972年2月的《上海公报》的公布,标志着尼克松访问北京的圆满结束。此后,中 美之间的官方和 民间往来逐步展开。 周恩来总理在与《纽约时报》的雷斯顿(Scotty eston)谈话时曾提到他的一些老朋友,其 中包括美国 友好人士费正清博士等,他说,他们有机会可以,也应该到中国来看看,雷斯顿 曾利用他在首都医院( 即北京协和医院)做阑尾手术的时机为美中友谊牵线搭桥。这些邀请来 自间接的渠道。另外,他们也从 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及其他一些人那里得到类似的讯息。乔 冠华也是费正清博士的老朋友,四十年代 在重庆时,他们两人便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第四次听到这样的口头邀请之后,费正清也间接地作出了回应。他拜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任驻联 合国大使黄华,询问如果和威尔玛转道香港,是否能够顺利进入中国。大约一个 星期之后,在纽约举 行的爱德加?斯诺纪念会上,黄华告诉费正清说,“你们的访问将会受 到欢迎。具体事项可以通过九龙 中国旅行社办理。” 在广州车站,费正清一行受到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代表的接待,并被安排在广东省委招待所 。招待所 仿佛一座小巧玲珑的花园,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处处青堂瓦舍,这里曾经是清代广东 巡抚的私宅,1858 年以后是与清朝官员交往密切的英国总领事馆,1938年英国人被 赶走之后,成了日本军队的司令部。 今天它变成了美国客人的接待处。 次日,费正清一行飞往北京,在机场受到欢迎,并被安排在北京饭店中区下榻。早在30年代 ,旅居北 京的费正清就经常在此饭店的楼顶上跳舞。如今到中国去观光旅行,你必须自己掏 腰包,然后还必须 按时在规定地点等候旅游车。但在1972年却不是这样,他们不但未花 分文,而且还被视为政府要人受 到特殊款待。陪同他们两个人参观的有4位,其中一位是与 费 正清年龄相仿的前任大使(柯柏年)。 初到北京,费正清所感受到的是,“我们被赋予了两种不同的身份,既属于政界又属于知识 界。正如 我们现在已了解的,在1972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及其伴随而来的对受教育阶 层和专业人才的迫害和 歧视远没有结束。毛泽东主义者的平均主义仍旧是把专业领导者的重 要性降低的口实。我们的庇护人 是乔冠华,乔任外交部副部长,是周恩来总理栽培的一颗外 交新星,但他在党内并没有什么实权。在 几个月以前,即在1971年10月,乔冠华作为 中国第一任驻联合国大使来到了纽约。他面带微笑走下飞 机,笑容使他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 ,那笑容很象吉米?卡特(Jimmy Crt),面对蜂拥而至的美国新闻记 者,他一直保持着那 种微笑,即使言词激烈时也是这样。我邀请他访问哈佛,但他说自己的任所只限 于联合国, 而不是美国,所以不能擅自离开纽约。30年前我们在重庆时曾是好朋友,这次来北京他作 为东道主招待我们。”《费正清自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527页。 在随后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为费正清一行举行的首次晚宴上,乔冠华不期而至,并对他们的 来访表示 热烈的欢迎。 在欢迎宴会上,社会学家费孝通(当时还是“右派”身份)也赶来会见到老朋友,他刚从“ 五七干校” 回来,他说他在那里学会了种植棉花。他又挽起衣袖,指着那结实的手臂说,这 都是给站在墙上的泥 瓦匠抛砖的时候锻炼出来的。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因为据说有人通知过 他不准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 乔冠华安排费正清一行参观访问。当他们来到北京大学,第一眼便看到了一座巨大的毛泽东 塑像,他 仿佛正在招手致意。在那里,费正清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其共同生活过的 西南联大的老朋友 陈岱荪,他仍然教授经济学;研究中法关系史的专家的邵循正、张奚若, 以及在北大的美国教授鲍伯? 温特,他正从事录音英语教学。 乔冠华专门为费正清举行了欢迎晚宴,乔的老师、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出席坐陪。参加宴 会的还有 钱端升等人。 乔冠华派人用轿车把他们接来。他们两人一直过着幽居独处的生活。钱氏在1957年被打 成“右派”, 从此便与大众生活隔离开来。乔冠华在宴会上建议说,希望金先生和钱先生能 常来宾馆探望费正清他 们,他说话的声音很大,人人都能听到。这显然是在向公安人员打招 呼,委托他们安排办理此事。后 来他们一起来到了北京饭店费正清的房间,他们几个人犹如 久别重逢的知己一样,促膝交谈,叙旧话 新。 乔冠华还邀请费正清参加外交部人民外交学会特意安排的一次讨论会,历时三个小时。学会 的会址设 立在几十年以前中国社会与政治科学协会的旧楼里。费正清讲演的内容包括美国的 中国 研究及两国之 间的关系等。在那里,费正清的听众对参加持久的讨论表现出好奇,以及对美 国人生活的复杂性,例 如像私人机构和公共机构两者之间的分离等表现出令人 遗憾的无知。 乔冠华在会上倜傥宏论。他所谈及的,主要针对费正清个人关于台湾前途问题的论述所发的 。他认为 ,对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自治政策”不适合台湾。 而正是这点是两人的分歧所在。因为费正清所说的“台湾自治”指的是台湾在承认中华人民 共和国主 权的前提下作为中国的一个省而实行的地方自治。其实,这种想法与中国方面19 79年的构想非常接近 。 除此之外,由乔冠华安排,在北京饭店的一间大客厅里,费正清给外交部的大约近百名官员 作了三次 演讲。他所作的第一次演讲是关于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他预先印好了图解式的讲 演提纲。 费正清的第二次演讲,是关于中国对外政策的闭关自守及美国外交政策的自由开放的传统问 题的论述 。 三天后,乔冠华陪同周恩来总理会见费正清。费正清和维尔玛从路易?艾黎家中 请出,并被送到人民大 会堂的南门,在那里他们和哈里?索尔兹伯里、他们在坎布里奇的同 事杰罗姆?科恩和其他三位美国人 等候与周总理、乔冠华的会见。他们一起在著名的“迎客 松”画像前合影留念。在握手和照相之后, “按费正清的描述,‘周总理连续不断地说话, 用非常柔和的语调从高层的政策意见谈到个别人物的 评价。’周总理同费正清谈了他们30 年前在重庆的初次见面。在晚宴上,费正清提出了关于在美国培 养中国译员的最佳地点,询 问哈佛的可能性。像乔一样,周没有明确表态,而是表示他不倾向于讨论 学术交流的计划和 细节。尽管遭到冷淡,费正清却断定,‘两种文化按标准方式相遇,开端相当好。 ’” [加拿大]保罗?埃文斯:《费正清看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35 3~355页。 1972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已到中晚期,林彪一伙已经完蛋了,江青一伙还在不断 兴风作浪。他 们不断给外交部制造麻烦,比如意大利记者“安东尼奥尼”事件之类。但在外 交部内,在尼克松总统 访华后,外交形势大好,日常工作比较忙碌,这和社会上仍然是乱哄 哄的情况有所不同。不过内部的 不同派别、不同思想的斗争在暗中仍是很激烈的。特别是那 些已恢复工作的干部,仍像过去一样,按 时上班,忙自己的工作。在办公室里谁也不多说一 句话,谁都得自我保护,这也是那个时代无法避免 的。 1972年整个一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外交战线硕果累累。继1972年 2月,尼克松访华后 ,中美双方决定互建联络处。当年9月,日本田中首相访华,中日建立邦 交。美、日外交关系的打开改 变了当时整个世界战略格局。中国外交出现了空前繁花似锦的 时期,同时,也与东南亚各国纷纷开始 建交谈判。 中国同西欧许多国家出现了建交高潮。西欧国家战后随着自身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同美苏 两个超级 大国的霸权主义抗衡的要求不断加强,它们希望同中国一道为维护世界和平和本国 独立自强而相互支 持、合作的倾向也在发展。中国也和它们抱有同样的希望。1969年以 前,西欧、北欧、南欧国家中, 只有6个国家同中国正式建交。英国和荷兰同中国互设有半 建交性质的代办处。到了70年代,除安道尔 等4个小国外,中国已同这个地区所有国家建立 了外交关系。中国同欧洲共同体也建立了正式关系。70 年代初,在北美和西南太平洋地区, 中国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先后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 ,中国同这些国家在经济 、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都有良好的发展。 乔冠华参与了中德建交的决策工作,据当时在西德担任新华社记者的王殊(后任外交部副部 长)介绍, 1972年7月20日晚上,他接到国内要他立即回国的紧急电报 后,从西德波恩经巴黎、卡拉奇、上海回到 了北京。 第二天晚上,王殊提早走进了人大会堂的东大厅。不一会儿,周总理一个人走了进来。两人 交谈起来 。正谈着的时候,姬鹏飞外长、乔冠华副外长以及王海容、唐闻生等先后走 进了会客厅。周总理谈到 了正题,对王殊说,“你就苏联战略和中德关系写的一些报告和材 料,我都看过了,毛主席也看过了 。你调研做得不错,你提出的两霸争夺的重点在欧洲,苏 联的战略仍是向西,与美国争夺欧洲,而不 是向东,转向中国,这个看法很好。”他又说, “你工作做得不错,也要注意谦虚谨慎。施罗德走时 说回国要为发展两国关系而努力,你早 些回去了解他访华回国后各方的反应,把后续工作做好。” 王殊记得,见过周总理后,他就准备回波恩去。7月24日晚上9时半,他乘公共汽车回宿舍, 刚刚下车 ,新华社外事部的几个同志就欣喜若狂地拉住他的手说,“真是好不容易找到你了 。”原来他们在晚 上大约7时接到电话通知,说有重要事情,要王殊务必在晚上9时到外交部 门口,再一起乘汽车前去。 当他们几个人乘车到外交部门口已近10时,唐闻生已等候很久, 上了车才知道是毛主席要接见王殊。 他们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寓所,就被引进毛主席的书房 。 这时,毛主席坐在他习惯坐的大藤椅上,正在同周总理、乔冠华、王海容谈话。毛主 席同王殊握了手 ,周总理给毛主席介绍说,王殊过去在复旦大学上的学,学的是英文,长期 在国外 当记者。毛主席笑 着说,“我也当过记者,我们是同行。”王殊心头非常激动,而且一想到 在“文革”中被批判是“三 反分子”,现在又有“五一六”的嫌疑,情绪更加起伏,忽然哭 了起来。毛主席从茶几上拿起一支烟 说,“你不要哭了,我请你抽一支烟吧。”王殊走过去 拿 了烟,这是一种特制的把尼古丁减少到最低 限度的小雪茄烟,他把它放在旁边的茶几上,想 带回家作个纪念。可是过了一个多小时,他一看烟没 有了,原来是烟瘾很大的乔冠华已经拿 去抽掉了。 这天毛主席谈兴很浓,从国际形势说到国内问题,从晚上10时一直谈到凌晨1时,一共3个小 时。当时 ,在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地区发生冲突以后,双方都增强了边境的兵力,边境 形势十分紧张。在国 内,“文革”已进行了6年,政治上经济上都发生了严重困难。生产下 降,供应困难,各派内战不止, 人心动荡,造成了十分混乱的局面。珍宝岛边境冲突发生以 来,在西方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苏联战 略将会东移,转向中国,在我们国内也有类似的看 法。所以,毛主席在谈话中一开始就谈到了苏联战 略的问题。他说,西方不少人正在讨论苏 联的战略究竟是向西还是向东,还是声东击西。有的人还幻 想把苏联这股祸水推向东方。欧 洲是一块肥肉,大家都想吃,我们没有资格。美苏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正由于这个原因,双 方都一直把重兵摆在欧洲,谁也不肯丢掉这块肥肉。他准确地列举了美苏双方 在欧洲的兵力 数字后说,我看苏联就是声东击西,麻痹西方。西欧国家太多,太散,太软,不能单靠 美国 ,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在中美关系改善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最关心的是我国同作为东西两个经济大国的日本和西 德的关系 问题。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了西德政治家施罗德刚刚访华的情况,说施罗德来谈得 不错,他表示回国 后将为两国早日建交而努力。日本田中首相想来访问,仍没有下决心建交 ,如果同西德谈成,对他也 是一种压力。他又说,王殊在那里工作做得不错,结交了政界、 经济界不少重要的朋友,了解了很多 的情况。在尼克松访华后,西德不少右翼政治家包括基 督教社会联盟的施特劳斯都想到北京来访问。 毛主席说,我就是喜欢右派,可以请来,我也 可以同他们谈。尼克松来,我就是同他在这个房间里谈 的,谈得还不错。你们也可以多派一 些人出去,交些朋友,听听他们的意见。 凌晨1时了,周总理说,时间不早了,请主席早些休息吧。告辞后,总理在外面的小会 客室里又同他们 谈了一会。他说,毛主席已批准了外交部有关同西德谈判建交的请示报告, 要尽快办。他要王殊马上 回波恩去了解西德各方特别是政府对施罗德访华的反应,迅速报国 内。如果可能,早日同西德开始建 交谈判,对日本会是一个压力。当然,如果日本同意同 我国建交,对西德也是一个推动。结果,如周 总理所预料的,1972年9月29日,周总理同田 中首相在北京签署了两国建交的联合公报。在同一天,中 国、西德的谈判代表也在波恩草 签了两国建交的联合公报,西德谢尔外长应我国政府的邀请将到北京 访问,同我国姬鹏飞外 长正式签署这个联合公报。这两个消息同时刊登在9月30日《人民日报》的第一 版上。毛主 席、周总理对同时与日本、西德建交非常高兴。 王殊:《毛泽东的一次紧急召见》 ,原载《百年潮》杂志,参看百度网。  
乘胜前进(2)
1972年8月,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的准备工作又忙起来了。中央为了协调 与各友好国家的关系,决定 派乔冠华在大会前出访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巴基斯坦。外交 部东欧司的有关同志陪他去罗、阿两 国后,回乌鲁木齐休息两天,由时任亚洲司副司长叶成 章和章含之从北京去乌鲁木齐会合后,陪同乔 冠华去巴基斯坦。东欧司的同志在新疆等他们 回来后同机回京。 这天中午,叶成章和章含之赶到乌鲁木齐。下午向乔冠华汇报后,大家一起晚餐。那天,乔 冠华喝了 很多茅台酒,饭后他又邀众人在大厅里喝茶,他似乎很兴奋。 谈话中不记得是谁提到文化大革命高潮的1967年时,乔冠华被红卫兵抓去的事。乔冠华 似乎一下子被 激怒起来,猛然转头对章含之说:“都是你们整的!你们外语学院的造反派在 外交部安营扎寨,把我 和老姬抓去,关在地下室,又关到你们学校!总理指示放人,要我们 参加‘八?一’招待会,你们硬是 不放!你也是造反派,所以你老是反对我!” 章含之当时被他这无名火弄得不知所措,所有人都看着她。章含之也生气了,她说 :“乔部长,你不 能不分青红皂白乱骂人!我又没造过你的反。我也挨过整,我们‘红旗大 队’是保你们的,保‘陈、 姬、乔’,你怎么乱冤枉人!” 听到这话,乔冠华更火了,他说:“你们‘红旗大队’也是造反派!我亲眼看到外交部 15号门外的斗 大标语‘打倒乔冠华’是署名‘北外红旗大队’。你们和‘造反团’都是要 打倒我的!” 章含之试图向他解释红旗大队中有一小部分人在王力1967年8月7日讲话后怕处于被动 ,想抛出乔,保 住陈、姬,因为乔在“反右倾”中受过处分,有把柄。但“红旗大队”中的 大多数人不赞成这种机会 主义的态度。 对此,乔冠华武断地说:“我不听这些,反正你们都是造反派!”其他人看见章含之和部长 争执,都 对章含之说:“行了,行了,你别说了。” “我不干,凭什么给我扣帽子?”章含之满腹委屈。她得这个部长这么烈的性子,很难 在他下面工作 。但另一方面,自己却并不厌恶他。她心里萌发一种好胜心,想叫他知道自己 不是 轻易可以被权势压 倒的。同时,她觉得乔部长才气横溢,也许他是诗人李白那样的 性格,因这种性格容易了盛气凌人, 使人无法忍受。 那天晚上,就这样不欢而散…… 不过谁也没料到,乔冠华和章含之的关系的转折,竟然也是在这次出访中。 代表团在巴基斯坦访问两天,同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和他们的外长会谈。第二天下午谈判 结束,准备次 日乘专机回乌鲁木齐。晚上,章含之和叶成章整理完会谈记录,欲让乔冠 华审阅后交使馆发回国内。 叶成章要章含之拿去给乔冠华看。 代表团住在拉瓦尔品第的洲际旅馆。乔冠华住的是一个很大的套间。章含之推门进外屋时, 发现他独 自坐在客厅的长沙发上。已是夜间,屋内灯光很暗。客厅的墙壁是浅蓝色的,一个 伊斯兰风格的圆形 彩色大吊灯悬在屋子中间,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清真寺油画。屋内点 缀着许多浓烈的热带鲜花和 散发着幽香的兰花。吊灯下的圆桌上有个硕大的水果篮子,里面 盛满了南亚特产的各种鲜果。房间的 主人显然还未动过其中任何一样,因为水果篮外面的透 明漂亮包装和绿白相间的缎带都尚未拆开。这 时的客厅里只亮着沙发旁的一盏桌灯,在这足 有五六十平米大的房间里,一盏孤灯散发着幽黄|色的亮 光,照着那画中的清真寺和那淡淡的 蓝色墙壁,一切都显得那么朦胧,那么忧郁,很容易勾起人内心 的伤感。 在这幽暗的灯光下,章含之看见乔冠华独坐在长沙发的一端。此时的他似乎除去了一切的戒 备,显得 那么疲惫、忧伤。他静静地坐着,似在沉思,似在幻想,又可能是在回忆。 章含之突然从心底产生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忧伤。 乔冠华也不急于问她有什么事,他似乎还未从那梦境中走出来。他指指桌灯边的小沙发,慢 悠悠地说 :“坐吧!” 章含之坐下,递给他整理好的记录,轻声地说等他看完再来拿。乔冠华把记录随手放在沙发 上,慢悠 悠对她说:“不忙,坐一坐吧!” 屋内那样静谧,他俩谁都不想说话。 过了一会儿,乔冠华慢慢地说:“我知道你对我有意见。你不要放在心上。我很可怜,什么 部长不部 长,都是空的。我心情不好,你不要生我的气。”他又说:“如果我得罪过谁,你 都对他们说我很可 怜,不要放在心上,何必呢!”说罢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章含之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显然她被他脸上那种无限的惆怅打动了,一种同情、一种理解 触动着她 。她觉得平时为部长的乔冠华只能扮演天天必须扮演的角色,此时的乔冠华才 是他全部的自我。默默 地坐了十来分钟,章含之说:“我走了。”他点点头。 当章含之快到门口时他又把她叫回去,说:“桌上那一篮子水果你带走吧,你们大家去吃, 再带点回 去给在乌鲁木齐等我们的东欧司的几个尝尝。”章含之说:“谢谢你,不过还是 明天走的时候一起带 吧。今天也晚了,大家都回屋了。”他说:“也好,我告诉远行(即 他当时的秘书程远行)。” 回到乌鲁木齐后,乔冠华好像仍未摆脱在拉瓦尔品第那天晚上的情绪。他显得平静寡言,总像是在想着 什么。晚餐时赛福鼎同志请他吃烤全羊,他似乎很高兴,但过后又出现那种遥远 的神情,若有所思, 心事苍茫。 章含之的房间正巧在他套间的隔壁,她见他说喜欢在走廊里独自散步。他们在乌鲁木齐休息了两天。第 二天上午,乔冠华提议大家在宾馆院里散步。他们一行十余人跟着他在院中漫步 。新疆的8月是很美的 ,天气比北京凉爽,瓜果特别脆甜。走到一个大花坛前,乔冠华停下 来,那里栽了许多红得发紫的大 理花。 乔冠华问新疆陪同的同志:“这花可以摘两朵吗?”一般当然是不允许的,但他要摘,新疆的同志自然 说可以,乔冠华果真摘了几朵。事隔多年,章含之还记得当时他们十多人中,一 共有三位女性,他一 人送了一朵,还兴致勃勃地说要照个相。他要大家把花佩在胸前同他一 起照相。很久之后,章含之偶 尔翻出这张照片。她问乔冠华为什么要摘那大理花照相。他说 其实他就是想送一朵花给章含之一个人 。他并不知道章含之当时的生活状况,也说不清是种 什么感觉,只是想送她一朵鲜艳的盛开的花。 一个多月后,在准备去纽约出席联合国27届大会时,乔冠华从毛主席那里终于得知章含之 的破裂的婚 姻。 那是在日本首相田中首次访华后离开北京的那天晚上,即9月29日。第二天他们就要出发去 联合国。毛 泽东召集他们去谈田中首相访华的情况,在座的有周总理、廖承志、外交部的姬 鹏飞和 乔冠华以及几 个参加中日建交公报工作的翻译,其中包括章含之。那天,毛泽东对于继中美 关系后又打开中日关系 非常高兴。他谈笑风生,古今中外,讲了许多话。当场的气氛也十分轻松。 毛泽东在讲了许多历史故事之后,不知怎么,话锋一转,直视着章含之说:“我的章老师, 今天我要 批评你!你没有出息!” 章含之当时坐在正对毛泽东的一张临时搬来的椅子上,她以为毛主席还在开玩笑,于是笑嘻 嘻地说: “我一定接受主席的批评,我这人是没出息!”毛泽东认真地说:“我的老师啊 ,我说你没出息是你 好面子,自己不解放自己!你的男人已经同别人好了,你为什么不离婚 ?你为什么怕别人知道?那婚 姻已经吹掉了,你为什么不解放自己?” 毛泽东当着这么多领导,突如其来地揭开了章含之生活中的伤痕,使她一时乱了方寸,不知 如何去想 ,如何作答。继而,章含之心头一酸,哭了起来,边落泪边说:“主席,别说这事 ,好吗!” 毛泽东说:“我今天就是要说。你好面子,怕别人知道,我就要说给大家听。”在场的领导 都愣愣地 看着这戏剧性的一幕,大概都觉得不好插话,一时出现了几秒钟 难堪的沉默。章含之终于说:“主席 ,你批评得很对,我回去就办,本来也是完了的,早晚 的事。主席讲了,我一定解放自己。” 毛泽东说:“那好!办完了我祝贺你。” 章含之,天生丽质,才貌双全,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她是名倾朝野的鸿硕之士章士钊的千 金,她拥 有一个十分中国十分孔孟味道的名字,又成长和陶冶在极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厚 厚大红门内,堪称 社会主义的“红色名媛”。 章含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建国之初,随父亲来到北京。她读书的贝满女中原是美国人 办的教会 学校,1952年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学校领导加强了在师生中肃清崇美、恐美、亲美 的思想教育,也正 是她思想开始转变的时候。那时,她刚从上海来,对北京的一切都 不喜欢,她和老师、同学都不大来 往。老师可能认为她是思 想落后留恋大上海。所以她自然就成了帮助的重点。在大家的帮助下她的觉 悟提高很快,思 想一下子变得十分激进。她不顾父母亲的反对,坚决要求参军去朝鲜战场。后 来学校 把名单报到市委,市委批示说她是独生女,父亲是有影响的民主人士、高级统战对象 ,不宜去朝鲜。 章含之在参军申请被拒绝后情绪十分激动,认为是这个家庭阻碍了她参加革 命,于是,毅然决然向家 里宣布:“我要革命!”因此她要从家里搬到学校去住。她的父 亲听后,默然不语,只是深深地叹了 口气。而章含之却头都不回地搬了行李住进了当时已改 为“五一女中”的宿舍,连周末都不常回家。 1953年章含之高中毕业,原来她报考大学的四个志愿中两个是工科:清华大学的建筑 系和水利系;另 两个却是文科: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和新闻系。当时正值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开始,当时那一代中学 毕业生满怀激|情,渴望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线去。她听过一次水 利专家钱正英的报告,因而特别想 学水利,到三门峡去。但她心中却仍留恋文科,所以 还是报了中文和新闻作为第三、第四志愿。她的 父亲毫不干预她的选择,她想那时他已认识 到女儿的生活道路只能由她自己去走,他是不可能影响她 的。后来,临近高考时,学校党组 织找章含之谈话,动员她到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校(1954年改为“北 京外国语学院”) 学习外语。她情绪很坏,抗美援朝运动之后,中学生里普遍有排外思潮,学外语并非 她的愿 望。但另一条原则却又是很坚定:服从组织需要。这时,她的父亲很耐心地劝她,他说 外语 是门很好的学科,天地很大。他说:“我看你学工程不见得一定合适。说不定将来学习外国 文学对你 倒是蛮好的呢!” 由于基本上已经内定了,因此章含之虽然高考成绩很好,可以进入清华,却还是优先被“北 外”录取 了。学校远在西郊,她一般两周才回家一次,因此她与父亲章士钊交谈就更少了。 大约1956年,周总 理去家里看望她父亲,问他家里有什么事需要总理照料。章士钊就提到 章含之,说小女在外国语学院 读书,希望总理关照,毕业的时候留在北京,留在两老身 边。 章含之当时在学校,对这一切浑然不知 。过了几天,学院的党委书记找她说这件事,并说 总理办公室关照学校要对“民主人士子女”适当照 顾。那时,她正在申请入党,盼着早日摘 掉“民主人士子女”的帽子,而父亲偏偏替她去向总理要求 照顾,她可真正地气坏了!那个 周末,章含之跑回家,冲着两位老人嚷嚷着要他们不要管自己的事。 她说,“你们去求总 理,使我无地自容。我要靠自己!”不过,章含之后来还是留校任教。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章含之在学校受到冲击,大字报贴满了她宿舍的房门口,学校的大 字报区里 也有不少,骂她是“黑帮爪牙、亲信”、“修正主义苗子”。她被揪出来几次后, 就被踢出“革命群 众”的队伍。当时她惶恐之极,她虽然经历过几次政治运动,却从未见过 红卫兵在“扫四旧”的口号 下用皮鞭抽打他们所定的“反革命”,以及对党的领导干部、教 授学者施以种种虐待、凌辱的恐怖景 象。 这时只要有机会章含之就骑车跑回家。因为她感到家庭还能给她安全感。章士钊出奇地镇 静。尽管附 近的红卫兵也不时把大门敲得震天响,进来检查有没有“四旧”,领袖像是否挂 在应挂的地方,章士 钊却毫无惊恐之感。他给了章含之极大的精神力量,他说他不相信这种 混乱会延持太久。 在那疯狂的日子,章含之特别想家。因为她是“黑帮爪牙”,学校里没有人理睬她 ,同她说话,除非 是开批斗会,要她“交待”同黑帮的关系。章含之感觉像是落入一个黑 暗的深渊,十分想念温暖的家 ,想念自己的女儿和年迈的双亲! 1966年8月19日的夜里,厄运终于降临到她父亲章士钊的头上。那天晚上,红(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