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部分阅读
是那种忘记友情的人 ,以前没有变,现在没有变,将来也不会变。 乔冠华知道李颢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白中间的误会。他觉得自己也有责任,因为工作太忙了 ,好长时 间连一封信也没有写给他。于是拿起笔,在李颢寄来的那张“无字信”上签个到: 李颢李颢,不知有何好?千里送册页,要人签个到。可笑、真可笑! 乔冠华 8月8日 李颢接到乔冠华此信后,胸中滔动着千缕思绪,万种情怀,久久不能平静。他对自己的做法 感到悔疚 ,其心里觉得自己确实“可笑、真可笑”。 梁奎峰:《人间自有真情在… …乔冠华与李颢》,见《我与乔冠华》,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 245~246页。  
乔章结缡(1)?
乔冠华访英回国后,据章含之说,他曾向仲曦东吐露了心中的情感,因为冠华第一次到章家来访是和老 仲一起去的。不巧,那晚章含之有活动不在家。9点多回到家,章士钊的老 管家高升告诉她:“来了两 位客人看你,一个戴眼镜,瘦高个;一个矮胖,都是 五六十岁。” 第二天,乔冠华给章含之打电话,想去看看她。他们在电话都客气,而在客气中又流露出一 种拘谨。 乔冠华问章含之,那个大雨之夜,从纽约回来路上可好。章含之说:“挺好。三百 多位子的波音747只 坐了十多个客人,都退票了。不过大西洋的鲨鱼不要我们。” 他说:“还开玩笑呢!我为你担心了整整一夜。一早我叫他们打电话去巴黎,知道你们 平安到了 ,我才放心。” 章含之沉默,不知何以作答。他又问章含之陪同尼泊尔客人去了哪里。她说长沙、桂林。他 问有没有 拍照。章含之说新华社派了记者,拍了不少。他说是问个人有没有。如果有,找几 张给他看看。章含 之答应了。第二天她把在漓江的几张照片装在信封里送给他的秘书程远清 ,请他转交。 此后,在章含之正式办离婚手续之前,乔冠华和章含之一周总要通几次电话。他们从不谈 爱情,也不 谈政治,只是聊天。但那种深深触动两颗心的感情已难以抑制。终于有一天,乔 冠华在电话中突然发 问,离婚手续办得如何了。章含之说快了,只需去一次派出所正式拿个 证就完了。 乔冠华停顿了好几秒钟,此时章含之感到很紧张。 最后乔冠华说:“I love you. Will you mrry me?”(我爱你,愿意嫁给我吗?) 章含之握着话筒的手禁不住地颤抖,她禁不住哭了,但她说:“我知道,谢谢你,但这不可 能!” 乔冠华问为什么?章含之说,我也说不清,但这个社会可能容不得我们的结合。他听了就激 动起来, 说了许多,都用的英语,大概是怕他的孩子听懂。章含之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 我的思绪乱极了。 我知道冠华要给我的这份感情是极其珍贵的,也许这就是我从年轻时代开 始一直寻而不得的那份纯情 ,舍弃它将是我终生的遗憾。但面对现实,我又极为清醒地意识 到,一旦这段爱情公诸于世,它就会 被潮水般涌来的世俗偏见所玷污。无论是冠华或我都可 能难以抵挡来自社会习惯势力的压力。”于是 ,她深夜起来给乔冠华写了一封长信。她在信 中说,“我已无法欺骗自己我对他仅仅是友情。我也相 信我们之间来之不易的爱情是极其真 挚的。但是此时此刻我们彼此更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我没有勇 气面对舆论的哗然,也害怕 面对社会各种人怀疑的眼光。我们此生恐怕只能成为朋友,我会永远视他 为我的良师益友。 我们最明智的决定是把这段萌芽的恋情深深埋入心底。” 章含之在信中还说,“我做出这理智的决定不仅仅是我可能经不起流言蜚语的袭击,我更多 是考虑这 种‘人言可畏’的浪潮会给他当时蜚声中外的名誉带来的损害”。她说她自幼孤独 ,没有家庭和亲情 的温暖;“我的第一次婚姻又是以失败而告终。我何尝不珍惜他给我的真 情。但世上最伟大的爱情往 往意味着自我的牺牲。……试想我们的结合会引起多少对他声名 的诋毁!无数舌头会在全北京,乃至 全中国散布着同一条花边新闻,说乔冠华爱上了一个比 他年轻22岁的章含之只是因为她漂亮,而章含 之又为了嫁给有名气有地位的乔冠华而同丈夫 离了婚。谁也不会去认真问一问这是否真实。我们俩纵 有千百张嘴也难以解释。我不能忍受 在人们见到他的形象时夹杂在议论中的是这样的诽谤。我不能像 玛格丽特那样使他恨我,但 我愿在这爱情初始之时用理智把它深埋。”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 994年12月第1版,第150~151页。 章含之把信送出去两天后,就收到了乔冠华的回信。他在信里极其愤慨,简直像是在发怒! 他 说他根 本不听她那套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什么自我牺牲,那都是一派胡言。如果我们真诚相爱 ,为什么要怕别 人说三道四?他说,她那些托词根本上说是不敢去冲破世俗的锁链,去得到 自己的爱。他说他从来没 有看重他自己的官位有多高,名声有多大。这些本来就是身外之物 。如果为了爱情要舍弃一切,他也 完全无所谓。那才是真正无私的爱。他需要的是他所爱的 人的爱,而不是什么折磨他也折磨对方的自 我牺牲。 这下章含之乱了分寸,不知往下该如何办。乔冠华仍旧隔一两天就给她电话。章含之则说让 我冷静地 好好想想再回答你。正在这时,大约是1973年的3月上旬,章含之与前夫最终办完 了离婚手续。 办完离婚手续后,章含之情绪很不稳定:她为这过去生活的结束,既觉得轻松,又觉得惆 怅。对于今 后的事又举棋不定。 章含之办完离婚的当天只告诉了一个人,就是她在外交部的好友唐叶文。对于唐叶文,章含 之后来这 样说道:“我忍不住要多写几句,因为她是我在外交部十年认识的众多人中最诚挚 、最善良也最不幸 的一个。我欠了她很多的情,恐怕今生也难还清。特别是后来她因为受我 牵连挨了不少整,我无法偿 还这笔债。1984年她的丈夫,当时也在外交部工作的老方又 不幸患癌症去世,她那一段的日子是凄苦 的,而我又无法给她以安慰。在我1971年入部 时,尽管我在外语学院已是出了名的人物,但到了外交 部却是从科员做起。小唐当时是我的 副处长。后来我升了副处长,小唐升了处长,仍是我的上级。再 后来,我升了副司长,小唐 却还是处长,变成了我的下级。在外交部的环境中,这种升迁变化往往会 形成一对不可调和 的矛盾,何况小唐是1952年就入部了,比我早20年!然而,她却丝毫不在意,不是 虚 假的,是真诚的。在名单尚未宣布时,她就说:‘你可能要升到司里去做领导了。开会征求 意见时 ,我很赞成。你好好干吧,我会配合你的!’我说你在部里资格比我老多了,这样安 排对你恐怕不合 适。她说你能力强,外语好,这没有什么不合适的。以后,我们的合作极其 融洽,从未发生过矛盾。 我也从来都把她当作知己,任何个人的事和想法都和她谈。万万没 有想到这种真诚的友谊后来竟使她 蒙不白之冤,一直受到株连。因为她后来还留在部里,为 了不使她的处境困难,我们虽在同一城市, 我都几乎从不与她联系。凡是遇到熟朋友时,我 必定要打听小唐近况。……”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 版,第152页。 正因为章含之和唐叶文有这份真挚的友谊,因此从纽约回来后不久,她就把发生在她和乔冠 华之间的 一切都告诉了她。小唐和老方从一开始就极力支持他们。他们认为乔冠华和章含之 是十分相配的一对 ,年龄的差异不是障碍。就在章含之告诉小唐她已办完离婚手续的第二天 ,她刚从食堂吃完饭出来, 小唐神秘地拉章含之到办公室走廊,对她说:“你们那位老爷 知道你办完手续,高兴得快疯了!” 章含之说我谁都没有说,是谁去告诉他的。小唐说,那天上午,老方陪冠华见外宾,是在当 时 外交部 楼梯上那间最大的部长会客室。送走外宾后,老方走到乔冠华身边,悄悄地把这消息 告诉了他。乔冠 华听后先是一楞,问为什么章含之不告诉他。老方说她可能要等情绪稳定一 些就会告诉他的。 乔冠华突然从沙发里站起来,快步走到窗前。那天外面正在下着一场春雪,纷纷扬 扬的雪花从天而降 ,在窗外形成了一片白色的雾。 乔冠华猛地推开窗户,用他那诗人的激|情大声呼唤:“多美啊!这雪,多纯洁啊!”春寒料 峭,一股 寒气夹带着片片雪花冲进温暖的会客室。 当时还留在屋里陪见的同志惊异地看着乔冠华,莫名其妙地缩起颈脖陪他在寒风中站着。只 有老方懂 得乔冠华此时此刻心中洋溢的感情波澜。 当天晚上,乔冠华突然在一个宴会之后来看章含之。她不想惊动父亲章士钊,就请乔冠华进 了南房父 亲的小书房。乔冠华什么都没有说就把她搂在怀中,这是他们第一次那样亲近。 章含之默默地流泪, 他轻轻地说:“什么也别说了,我们现在只要想未来。” 就在这同一天深夜,实际是第二天凌晨,急促的门铃声把章含之惊醒。毛主席也听到了她办 完离婚手 续的消息,派人送来了一筐红苹果,是朝鲜金日成首相送给毛主席哩。来人说主席 祝贺她自己解放自 己了。 章含之激动得不能自已,那天晚上她真正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有着毛主 席 慈父般的 关怀,又有着冠华给我的真情,过去那一切少年时代的孤独,青年时代的彷徨以及 感情的失落此时此 刻都得到了补偿。”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年12月第1版,第154页。 ……她把毛主席送来的大红苹果抱在怀里,苹 果不仅硕大而且红得特别紫艳光亮,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 。她抚摸着那苹果犹如抚摸着对未 来的梦想。很久很久,她才带着那甜美的梦睡着。 第二天早上,章含之挑了十个苹果,附了一封短信,请人送到乔冠华的住处,她说愿他与自 己共享主 席对她祝福。 然而,复杂的政治因素会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胞中,这是沉浸在幸福之时的章含之所全然没 有想到的 。 此时,乔冠华和章含之的感情逐渐在外交部领导层中有所透露。 很快地,章含之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她的“朋友”、外交部的“通天人物”向她发 出了警告,说毛主 席鼓励她、祝贺她解放自己,是希望她此后能为他好好工作,没有让她 马上跳上乔老爷的船和他谈情 说爱,同他结婚。言下之意是你如此放纵感情,会使主席很失 望和生气。 章含之被这意料不到的传话惊呆了,短暂的幸福又被这突然的袭击冲得荡然无存。她重新陷 入深深的 惶惑,不明白为什么必须以牺牲自己的生活为代价来换取所谓事业上的成就。她更 无法弄明白这是否 真是毛主席的意思。因为那时的毛泽东主席已步入晚年,许多话都是别人 “传达”的,谁都无法去核 对真伪。她也再不可能像60年代那样与毛主席围着一个火锅敞 开思想地向他请教。70年代,章含之每 次见主席都是经他人安排。该说什么,不该 说什么也有人事先嘱咐。她又怎能向主席倾吐内心的情感 呢?她也不想把这些话告诉乔冠华 ,她只得又开始回避疏远他。这又给乔冠华造成了痛苦。 许多年之后,当乔章两人劫后余生,被官场冷落遗弃之后,乔冠华已身患绝症,但他们却用 这高昂的 代价换到了将近五年的时光,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情深意笃。章含之曾感慨地对 乔冠华说,“我们 的悲剧是我们两人不懂政治,但却在荒唐的岁月卷入了荒唐的政治。假若 当年我们是一介平民,我们 可以有至少二十年,甚至更多的幸福时光。” 1973年3月下旬,章含之参加了菲律宾总统来访接待的工作。那天傍晚,毛主席会见。 会见结束后,她 们一起去大会堂整理记录并等待看毛主席会见的电影样片。当时毛主席会见 的一切文字、摄影记录都 是不过夜的。不论主席多么晚会见,都是连夜赶出记录。比如菲律 宾前总统马科斯来访时,毛主席是 晚上会见的。会见后,外交部工作人员通宵工作,把记录 整 理完后已是第二天清晨。章含之还记得, “那正是星期日,马科斯夫妇笃信天主教,我们在 他 居住的国宾馆总统楼的草坪上临时布置了星期日 弥撒的场地。当我们整夜未眠整理完毛主席 会见记录后带着疲惫的身躯推开窗户时,正好俯视总统一 行在草坪上祈祷。当时我突然觉 得人都是靠着各自的信仰在奋力拚搏。”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 4年12月第1版,第156页。 这一次待到一切工作结束时大约是凌晨3时。章含之先回到部里把记录稿交值班室复印。刚 上到三楼, 就见值班秘书焦急地在门口探望。他一见章含之上楼似乎见到救星一般急匆匆迎 上来说: “啊呀,章含之同志,你可来了。我们到处找你!” 章含之忙问出了什么事了。黎秘书说乔冠华从晚上12点左右开始打了无数次电话找她,说 他到处找不 到她,问值班室她到哪里去了。后来几次来电话时显然喝醉了,说话都不清楚。 最后一次 讲了一半听 筒就掉了。值班室只有黎秘书一个人,他不能走开,到处打电话又找不到她,急 得他没有办法,他说 :“怕乔部长喝多酒出事。” 章含之听了,一下子也慌了,要值班室帮她叫辆值班车去报房胡同乔冠华家里看看。当她匆 匆赶到时 ,是他家的保姆开的门。她先指给章含之看书房桌上那个空空的茅台酒瓶,她说乔 冠华开会回来后打 电话找不到章含之就开始喝酒,最后全醉了,听筒就在地上。保姆说她吓 坏了,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扶 进卧室。 章含之急忙去卧室看,只见乔冠华仰卧床上,一只手臂上套着他那件由抗美援朝时发的军用 毯改制的 晨袍袖,左手伸进右袖,整个袍子随意搭在身上。他似睡非睡,嘴里还在嘟嘟嚷嚷 。章含之心里一阵 说不出的难过,她真没有想到像他这样一个经历了那么多风雨的人会在感 情上如此脆弱,就因为一个 晚上找不到她,他就借酒浇愁,醉成这个样子。 章含之轻轻地唤醒他,说:“我来了,今晚主席会见。我后来一直在大会堂,不知道你找我 。快起来 ,换了衣服睡觉吧!” 乔冠华朦朦胧胧地睁开眼睛,看着章含之。突然他抓住章含之的手,口齿不很清楚地说:“ 你不要离 开我!你不要躲着我!”章含之心很酸,眼眶又湿了。她知道他醉了,正是 醉了就更是酒后吐真情。 章含之说:“你喝醉了,真不该喝这么多,对身体不好。我扶你起来。”当扶他站起来时, 她才发现 他是把右臂伸进了晨衣的左袖中了,她帮他穿好衣服,他此时似乎清醒多了。 章含之叫保姆拿杯热水给他喝,再用热毛巾给他擦脸。 乔冠华仍是十分动情地抓住章含之的手说:“找不到你,我心里慌。现在见到你了,我没事 了。你也 快回去休息吧!以后到哪里去都跟我说一声。” 章含之从乔冠华住处出来直接回钓鱼台国宾馆。第二天上午还要继续谈判。此时已快拂晓, 她也精疲 力竭了,很想赶快回去睡上几个小时。谁知到达宾馆房间时,与她同屋的唐叶文在 她床上睁着眼睛等 她。她惊异地问小唐怎么这么早就醒了。小唐她一副疲惫的神色,可还风 趣地说:“你们乔老爷把我 整了一晚上,差点要了我的命。我找你算帐!不过,这可以等 一等,你赶快去给他打个电话吧,我怕 乔老爷再找不到你要跳楼了!” 章含之把刚发生的事情告诉小唐,问怎么把她也折腾进去了。小唐忍不住一边笑一边讲她被 折腾的事 。她说头天晚上因为主席会见外宾,小唐她们没有任务,比较轻松。她已 累了多日,想美美地睡个好 觉,10点多钟就服了安眠药。可是刚睡了一个小时就被值班的叫 醒说“乔部长找你说话。”小唐接电 话时,乔冠华还是清醒的,他问小唐章含之在哪里。小 唐说主席会见,估计快回来了。接完电话小唐 回去接着睡。没想到乔冠华找了多次找不到就 开始喝酒了。带着酒意,他又让值班的同志找小唐。如 此折腾了两三个来回,小唐不仅再也 睡不着,而且因为服了安眠药又不能睡觉,她本来就有胃病,此 时胃部特别不适,呕吐了好 一阵才平静下来,只好眼睁睁等章含之回去。 章含之很不好意思,再三向小唐道歉。她说:“算了,算了,将来你们结婚多请我吃点糖就 行了。不 过,你不要再这样折磨乔老爷了。他每天有多少工作要做。你再这样折磨他怎么受 得了?他对你可真 正是动感情的。这份情很珍贵,你不要再多想什么了。”章含之很感激 小唐,说如果我们不在外交部 这个环境也许一切都简单得多。小唐很乐观,她说外交部的 大多数人都很钦佩乔老爷,都会为他高兴 的。 这件事发生之后,章含之深知自己已无法改变她和乔冠华之间的爱情了。无论他在外交舞台 上如何娴 熟地驾驭外交技巧和手段,他在感情世界里却纯真得像个初恋的少年,也脆弱得像 是在暖房中培养出 来的小花。她不能再伤害他那颗真诚善良的心。那几天,她对自己充满自 责。 对此,章含之回忆说,“他喝醉酒的那次可能是我们之间感情的最关键的晚上,因为当时我 们之间的 这种感情,受到了很大的社会压力。当时情况下这种社会的舆论对我是不利的。因 为乔冠华这个人在 当时是一个公众的偶像,有地位又有名声。我们之间的年龄又差那么多。 最简单的一个逻辑,就是我 看上的是乔冠华的地位、乔冠华的名气。我是很难接受这样一种 舆论压力的。同时我觉得再坚持下去 ,我会失去我自己,可能我的自我就整个被乔冠华的影 子给掩盖了,而我其实很想做一些事情,所以 说当时真的很犹豫。那天晚上我在整理记录就 没有和他联系,他就喝酒,往外交部办公厅打电话,把 秘书都吵得不得了,闹到两三点钟, 乔冠华是酩酊大醉。……我到他家里去看到他那个样子,我当时 就想我不可能再犹豫了,像 他这样一个人能够对一份感情如此执著,谁还能拒绝?”章含之、周晓丽《跨过厚 厚的大红门》,《文学自由谈》2002年第5期。 毋庸讳言,在某些人的眼光中,章含之和乔冠华的婚姻,是章含之高攀了蜚声中外的中国一 流的外交 家,从而戴上了他的“夫人”的桂冠。 然而,很少人知道章含之当时的矛盾,恰恰相反是她能不能舍弃自己面临的政治机遇而甘心 与 乔冠华 荣辱与共。她从来不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但她也并不能摆脱许许多多个人的杂念。 自进入外交部之 日起,章含之就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身份,因为她是毛主席亲自点名调进部 里的,这自然在她头上有 了一个耀眼的光环。后来出席第26届联大会议又是毛主席亲自定 的;而她平时来往最多的人又是“通 天人物”。如果章含之不同乔冠华结合,等待她的机遇 可能是她自己的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她也自 信有此能力。 章含之在乔冠华为她深夜醉酒之后,她醒悟到人生最为珍贵的是真情。她终于下决心即使“ 冒天下之 大不韪”,她决计陪伴乔冠华终生。 乔冠华得到章含之这最后的承诺后,他的喜悦是巨大的。他犹如变了一个人。他对所有人微 笑,他宽 容所有的差错,他的脸上出现了红润。他们恋爱的消息此时如决堤的洪水般迅速传 遍了外交部,传遍 了北京。自然,正如他们所料,一时间什么样的花边新闻都出来了。也许 正因为那是个文化枯竭、生 活乏味的时代,所以乔冠华和章含之的恋爱新闻成了一味难得的 调味品,使人们在枯燥的工作之余津 津乐道。不过直接传到他们耳中的却是众多友好的祝愿 。外交部内上上下下许多同志都表达了这种情 感。   
乔章结缡(2)
经过这场感情的暴风雨之后,乔冠华和章含之迎来了春暖花开的1973年4月。 这年4月廖承志应邀率庞大的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同时韩叙奉命赴华盛顿组建中 国驻美联络处。相应 地,美国政府同时派助理国务卿詹金斯来北京商谈建立美国驻华联络 处。乔冠华为他献身的外交事业 的成就兴奋不已,也十分忙碌。 忙里偷闲,乔冠华写了《狗腿》的打油诗,使人看了不禁莞尔: 友人送我一狗腿,对之想吃又生畏。 忽思楼上既有黄花兄,楼旁又有红兰姐。 人生会面不可常,何不三五成群, 高谈阔论,大嚼狗腿消长夜?! 乔冠华和章含之两人见面时间虽然很少,但彼此心中都有一首美好的歌。在章含之看来,乔 冠华真是 个极重感情的人,因为忙,他见不到章含之,他会在中午干部下班时站在他办公室 那临街的窗户前等 她下班取自行车回家那一瞬间看看她的背影。 有一次正值春雨连绵,晚上他打电话给章含之说:“今天中午看见你穿的雨衣太短了,骑车 挡不住雨 ,要着凉。再说也很不好看。买一件长的吧。真讨厌我这个人没有自由,不然我陪 你去买。” 章含之笑他太不了解民情,那是当时品种少得可怜的商品市场推出的新产品,雨衣分上衣和 雨裤。而 她离家近,雨又不大,不需要穿雨裤。乔冠华说那叫什么新发明?穿上雨裤一定很 臃肿,更难看,千 万不可穿!这些电话给他们之间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 那时正值乔冠华与美方詹金斯谈判比较顺利,他在高兴之余,顺手写了三句打油诗 ,就念给章含之和 其他参加谈判的同志听,说他正在征求第四句。 因为当时中日已经建交,廖承志正率领建交后最大的代表团访问日本,而日本的4月又 正值八重樱盛开 的季节;在地球的另一端,韩叙恰好正在华盛顿商谈建立联络处的事情 ,他下榻的旅馆名为“五月花 ”(My Flower,1620年,英国约100余名受宗教迫害 的教徒乘名为“五月花”的船漂洋过海,来到北 美大陆,在普茨茅斯登陆,成为最早在北 美新英格兰地区的殖民者),所以乔冠华的头三句打油诗是这 样的: 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欢欢喜喜詹金斯,…… 他问谁能想出佳句填最后一行。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喜上眉梢乔老爷”,有的又说 是“洋洋得意 乔老爷”。乔冠华都说不好。一时就搁下了。 没想到过了一天,毛主席召集会议汇报中美谈判情况。那天,毛主席兴致很高,大家也很放 松。有人 说外交形势大好,乔老爷诗兴大发,写了三句打油诗,可惜还缺第四句。 毛主席立即说,“我来给乔老爷填后两句!” 大家齐声说好。 毛主席笑着说:“乔老爷,你的前两句是:‘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我现在 给你填后 两句:‘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你看如何?” 在场的都懂得这段故事,于是大家开怀大笑,说主席这两句真高明!章含之:《风 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60~163页。 据章含之回忆,“1973年4月的那几个星期大概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我和冠 华的结合虽然还 有阻力,但那已主要是他子女的反对。当时冠华希望耐心和时间会取得他们 的理解,可惜没有能实现 。其实,子女反对父母再婚在中国不论在老百姓家庭,还是在高级 干部家庭都是很普遍的屡见不鲜的 事。这中间有对逝去的父亲或母亲的怀念之情,但不可否 认的是也存在经济利益的问题。尤其是在高 干家庭,那实际存在的特权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遗憾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为是发生在乔冠华 家里,就也变成了社会舆论。一时间, 冠华家里闹得天翻地覆的故事以及9月底他的孩子不经与他商量 就把家里搬空的新闻,纷纷 扬扬几乎传遍京城。本来,到此也就结束了,但后来冠华和我身陷逆境时 ,多年前的家庭纠 纷一夜之间又被人为地添加了政治色彩,变成了‘儿子反对父亲结婚是看清了他要 犯政治错 误’,因此那次为经济利益的搬家也变成了大义凛然,断然离家而去,划清界线了。没有人 去认真地查实一下在1973年上半年那段时间,冠华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有什么 政治界线可划 呢?这一切现在都已成悠悠往事。可告慰冠华的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了幸福的 家庭,而且由于她不带 政治目的去看待家庭问题,因此我相信她对那些往事正在得出一个公 正的判断。我们虽然没有多少往 来,但我相信我们会相互理解,我已把她视为我的朋友和我 家庭的一员。”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64页。 1973年春天,乔冠华和章含之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当时外交部的政治环境大概是全国 最好的。“文 化大革命”前期的动乱与灾难此时基本都已得到纠正,党组和部领导基本都是 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老 干部。驻外大使也如此。周总理亲自领导外交部的对内对外事务。在 这样优越的政治气氛下,部内上 上下下很团结,也很愉快。乔冠华和章含之当然有理由企盼 着美满的家庭生活…… 但是,就在乔章两人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一场政治风波正悄悄向他们袭来。它也许是酝 酿有时的 ,但乔冠华却被这突然而至的风云变化搞得不知所措。 开始是一份很普通的外交形势分析报告据说有错误,接着似乎在很多重大问题上都发现了“ 右”的倾 向和错误。矛头所指是周恩来总理,但乔冠华是外交部的代表人物,他似乎是要对 这些“错误”负责 。乔冠华毫无思想准备,情绪很紧张。 而此时,命运似乎为章含之设计了一个很好的解脱。 该年6月中旬,她随团出访南亚归来就病倒了,在家休息。她的父亲章士钊已在一个月前根 据毛主席的 指示以九十多岁的高龄去了香港,最后一次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而努力。国 务院管理局决定趁她 父亲不在京,对四合院进行一次大修,等父亲回京,可以住上新装修过 的房子。于是她就暂时住在前 院门口的传达室。 那时,章含之和乔冠华正在恋爱。他工作之余来看她,他们就在那堆满家具杂物的传达室里 一杯清茶 ,促膝长谈,相互间超越年龄的差距,官职的悬殊,感情上达到了完全的融合。许 多年过去,章含之 还常常回忆起在那简朴、拥挤的前院小屋中那些纯真的时刻。 6月中旬的一天中午,乔冠华没有打电话通知章含之就在下班时急匆匆去看她,她猜是 出了什么大事, 因为一般情况他中午都要回家午休片刻。没有等章含之问他,他就带着迷茫 的神色对章含之说:“今 天早上开党组会传达了一件事,和你有关,要你自己决定。主席昨 晚指示,我们要培养女外交家,女 大使。他点名说他的章老师可以出任第一位中国的女大使 ,可以派到加拿大这些英语国家。这对你自 然是个难得的机会。你会很成功。我就是不知道 我们的事怎么办。” 这天上午的党组会上,时任外交部长的姬鹏飞传达说毛主席指示要派女大使,并且建议第一 个女大使 派他的“章老师”去加拿大。 章含之顿时愣住了,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而且当时这类大事,通常都会由“通天朋 友”先打招呼 ,而这一次她事先却一无所知。 章含之面对乔冠华,他似乎没有什么表情,但她知道这时他的内心正翻腾着波澜。他多么希 望两个人 很快有自己的家,但由于他的地位,假若章含之被派往国外,他自然不可能和她一 起前往。三年五载 他们将长期分离,而乔冠华那年已是整60岁了。 显然这时的章含之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她后来是这样认为的:“我的一生无论是正 确的或错 误的决定永远是受自己情感的支配。此时此刻,当我弄明白这不是玩笑的时候,我 几乎没有要考虑一 下权衡一下得失的想法,脱口而出就对冠华说:‘我不可能去国外工作。 我既然对你做出了承诺,我 会遵守我自己感情的选择。你已不年轻,我不会离开你。如果在 我们两个人之间需要有一个为爱情做 出在事业上的牺牲,那当然是我。尽管我对自己的能力 很有自信,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接近你的成就。 所以我会心甘情愿把你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我 知道你需要我,我留在国内也同样有许多事可做。’” 章含之:《风雨情》,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65~166页。 章含之第一次看到乔冠华那种无可奈何的失落神情。他一般都是充满自信的,而此时他 却不知所措。 乔冠华用忧郁的眼光看着她:“可那是主席的决定呀!” 章含之说由我来向主席报告吧。她知道在那个年月,违抗毛主席的指示可能意味着什么。但 她故作轻 松地对乔冠华说:“我对主席说,如果我去当大使,那就派你去当我的参赞。” 但是他们两人都笑不起来。后来,章含之向毛主席请求不去当这个女大使,毛主席并未坚持 ,但她知 道他不高兴。一年之后的一天,在见完外宾之后,毛主席叫章含之随他到工作人员 使用的休息室,他 激动地对她说:“你不听我的话,你的心里没有我!”章含之紧张得不 知怎样回答,后来她就说:“ 主席,你这样说,我承担不起!全中国人民心中都有你,我哪 里敢心中没有你!”毛主席没有说他为 什么生章含之的气,但她猜那是违抗他的指示,没有 去当新中国第一个女大使。 当天,听到章含之坚定的回答,乔冠华的眼眶潮湿了,他激动地承认说:“我今天上午思想 混乱极了 ,不知道该怎么办。你的心太纯了!怕我太自私!” 章含之说:“我从小生活里缺少温情,总是求而不得。我很珍惜你给我的这份爱。有此 足矣!” 乔冠华默默地看着章含之,取下眼镜,要擦眼中滚动的泪水。章含之接过他的手帕,替他擦 干泪水, 她说:“你不是说为了这份爱,你可以不当这个部长,这都是身外之物吗?既然你 说服了我,我也可 以不当这女大使。” 对她这一选择,章含之感慨万分,她说,“很多年过去了,当二十年前的一切都已成历史的 陈迹,当 我已失去了冠华,失去了当年盛极一时的事业,只剩下我孤单单的独自一人时,我 也曾饱含辛酸地回 首当年,不知道如果二十年前,我做了另一种抉择,今天又会如何?残酷 的命运似乎从我降生之日起 就开始捉弄我!” 对章含之来说,1973年的夏天是个“多事之夏”。 当乔冠华和章含之面临种种压力时,7月1日凌晨,章含之的父亲章士钊又在香港逝世。在 此前两天, 周总理通知她,香港方面报告她父亲病危。 周总理立即指示组成医疗小组,并派专机护送她父亲立即回北京,要她们7月2日启程。 但是7月1日的凌晨3时左右,乔冠华给章含之打来电话,说外交部值班室先通知了他父亲 的噩耗。章含 之从睡梦中被电话铃惊醒,马上直觉到出了大事。她抓起电话,传来了乔冠华 沉重的声音: “我告诉你个不幸消息,你一定要顶得住。行老刚刚在香港去世。我现在在叫司机,马上过 来陪你。 ” 这虽然是章含之预料之中的,但她仍然接受不了这现实。她颤抖着哭了起来,说道:“就差 一天了, 为什么没有等到我和妞妞去!他最爱妞妞!” “你千万别太激动,老人家毕竟九十三岁高龄了。我马上来!”乔冠华安慰道。 此时,章含之似乎清醒了一些,她坚持说他不必来看她,她会冷静的。 章含之理解到,那时乔冠华政治压力极大,要做“检讨”,工作又忙,凌晨跑到她这里陪到 天明,难 免又出闲言碎语,他们那时还未结婚。 乔冠华拗不过她,叹气说:“你这个人有些事那么勇敢果断,偏偏有些事又那么顾虑重重! ” 她挂上乔冠华的电话后,马上就接到了值班室电话,说周总理指(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乔章结缡(1)?
乔冠华访英回国后,据章含之说,他曾向仲曦东吐露了心中的情感,因为冠华第一次到章家来访是和老 仲一起去的。不巧,那晚章含之有活动不在家。9点多回到家,章士钊的老 管家高升告诉她:“来了两 位客人看你,一个戴眼镜,瘦高个;一个矮胖,都是 五六十岁。” 第二天,乔冠华给章含之打电话,想去看看她。他们在电话都客气,而在客气中又流露出一 种拘谨。 乔冠华问章含之,那个大雨之夜,从纽约回来路上可好。章含之说:“挺好。三百 多位子的波音747只 坐了十多个客人,都退票了。不过大西洋的鲨鱼不要我们。” 他说:“还开玩笑呢!我为你担心了整整一夜。一早我叫他们打电话去巴黎,知道你们 平安到了 ,我才放心。” 章含之沉默,不知何以作答。他又问章含之陪同尼泊尔客人去了哪里。她说长沙、桂林。他 问有没有 拍照。章含之说新华社派了记者,拍了不少。他说是问个人有没有。如果有,找几 张给他看看。章含 之答应了。第二天她把在漓江的几张照片装在信封里送给他的秘书程远清 ,请他转交。 此后,在章含之正式办离婚手续之前,乔冠华和章含之一周总要通几次电话。他们从不谈 爱情,也不 谈政治,只是聊天。但那种深深触动两颗心的感情已难以抑制。终于有一天,乔 冠华在电话中突然发 问,离婚手续办得如何了。章含之说快了,只需去一次派出所正式拿个 证就完了。 乔冠华停顿了好几秒钟,此时章含之感到很紧张。 最后乔冠华说:“I love you. Will you mrry me?”(我爱你,愿意嫁给我吗?) 章含之握着话筒的手禁不住地颤抖,她禁不住哭了,但她说:“我知道,谢谢你,但这不可 能!” 乔冠华问为什么?章含之说,我也说不清,但这个社会可能容不得我们的结合。他听了就激 动起来, 说了许多,都用的英语,大概是怕他的孩子听懂。章含之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 我的思绪乱极了。 我知道冠华要给我的这份感情是极其珍贵的,也许这就是我从年轻时代开 始一直寻而不得的那份纯情 ,舍弃它将是我终生的遗憾。但面对现实,我又极为清醒地意识 到,一旦这段爱情公诸于世,它就会 被潮水般涌来的世俗偏见所玷污。无论是冠华或我都可 能难以抵挡来自社会习惯势力的压力。”于是 ,她深夜起来给乔冠华写了一封长信。她在信 中说,“我已无法欺骗自己我对他仅仅是友情。我也相 信我们之间来之不易的爱情是极其真 挚的。但是此时此刻我们彼此更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我没有勇 气面对舆论的哗然,也害怕 面对社会各种人怀疑的眼光。我们此生恐怕只能成为朋友,我会永远视他 为我的良师益友。 我们最明智的决定是把这段萌芽的恋情深深埋入心底。” 章含之在信中还说,“我做出这理智的决定不仅仅是我可能经不起流言蜚语的袭击,我更多 是考虑这 种‘人言可畏’的浪潮会给他当时蜚声中外的名誉带来的损害”。她说她自幼孤独 ,没有家庭和亲情 的温暖;“我的第一次婚姻又是以失败而告终。我何尝不珍惜他给我的真 情。但世上最伟大的爱情往 往意味着自我的牺牲。……试想我们的结合会引起多少对他声名 的诋毁!无数舌头会在全北京,乃至 全中国散布着同一条花边新闻,说乔冠华爱上了一个比 他年轻22岁的章含之只是因为她漂亮,而章含 之又为了嫁给有名气有地位的乔冠华而同丈夫 离了婚。谁也不会去认真问一问这是否真实。我们俩纵 有千百张嘴也难以解释。我不能忍受 在人们见到他的形象时夹杂在议论中的是这样的诽谤。我不能像 玛格丽特那样使他恨我,但 我愿在这爱情初始之时用理智把它深埋。”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 994年12月第1版,第150~151页。 章含之把信送出去两天后,就收到了乔冠华的回信。他在信里极其愤慨,简直像是在发怒! 他 说他根 本不听她那套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什么自我牺牲,那都是一派胡言。如果我们真诚相爱 ,为什么要怕别 人说三道四?他说,她那些托词根本上说是不敢去冲破世俗的锁链,去得到 自己的爱。他说他从来没 有看重他自己的官位有多高,名声有多大。这些本来就是身外之物 。如果为了爱情要舍弃一切,他也 完全无所谓。那才是真正无私的爱。他需要的是他所爱的 人的爱,而不是什么折磨他也折磨对方的自 我牺牲。 这下章含之乱了分寸,不知往下该如何办。乔冠华仍旧隔一两天就给她电话。章含之则说让 我冷静地 好好想想再回答你。正在这时,大约是1973年的3月上旬,章含之与前夫最终办完 了离婚手续。 办完离婚手续后,章含之情绪很不稳定:她为这过去生活的结束,既觉得轻松,又觉得惆 怅。对于今 后的事又举棋不定。 章含之办完离婚的当天只告诉了一个人,就是她在外交部的好友唐叶文。对于唐叶文,章含 之后来这 样说道:“我忍不住要多写几句,因为她是我在外交部十年认识的众多人中最诚挚 、最善良也最不幸 的一个。我欠了她很多的情,恐怕今生也难还清。特别是后来她因为受我 牵连挨了不少整,我无法偿 还这笔债。1984年她的丈夫,当时也在外交部工作的老方又 不幸患癌症去世,她那一段的日子是凄苦 的,而我又无法给她以安慰。在我1971年入部 时,尽管我在外语学院已是出了名的人物,但到了外交 部却是从科员做起。小唐当时是我的 副处长。后来我升了副处长,小唐升了处长,仍是我的上级。再 后来,我升了副司长,小唐 却还是处长,变成了我的下级。在外交部的环境中,这种升迁变化往往会 形成一对不可调和 的矛盾,何况小唐是1952年就入部了,比我早20年!然而,她却丝毫不在意,不是 虚 假的,是真诚的。在名单尚未宣布时,她就说:‘你可能要升到司里去做领导了。开会征求 意见时 ,我很赞成。你好好干吧,我会配合你的!’我说你在部里资格比我老多了,这样安 排对你恐怕不合 适。她说你能力强,外语好,这没有什么不合适的。以后,我们的合作极其 融洽,从未发生过矛盾。 我也从来都把她当作知己,任何个人的事和想法都和她谈。万万没 有想到这种真诚的友谊后来竟使她 蒙不白之冤,一直受到株连。因为她后来还留在部里,为 了不使她的处境困难,我们虽在同一城市, 我都几乎从不与她联系。凡是遇到熟朋友时,我 必定要打听小唐近况。……”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 版,第152页。 正因为章含之和唐叶文有这份真挚的友谊,因此从纽约回来后不久,她就把发生在她和乔冠 华之间的 一切都告诉了她。小唐和老方从一开始就极力支持他们。他们认为乔冠华和章含之 是十分相配的一对 ,年龄的差异不是障碍。就在章含之告诉小唐她已办完离婚手续的第二天 ,她刚从食堂吃完饭出来, 小唐神秘地拉章含之到办公室走廊,对她说:“你们那位老爷 知道你办完手续,高兴得快疯了!” 章含之说我谁都没有说,是谁去告诉他的。小唐说,那天上午,老方陪冠华见外宾,是在当 时 外交部 楼梯上那间最大的部长会客室。送走外宾后,老方走到乔冠华身边,悄悄地把这消息 告诉了他。乔冠 华听后先是一楞,问为什么章含之不告诉他。老方说她可能要等情绪稳定一 些就会告诉他的。 乔冠华突然从沙发里站起来,快步走到窗前。那天外面正在下着一场春雪,纷纷扬 扬的雪花从天而降 ,在窗外形成了一片白色的雾。 乔冠华猛地推开窗户,用他那诗人的激|情大声呼唤:“多美啊!这雪,多纯洁啊!”春寒料 峭,一股 寒气夹带着片片雪花冲进温暖的会客室。 当时还留在屋里陪见的同志惊异地看着乔冠华,莫名其妙地缩起颈脖陪他在寒风中站着。只 有老方懂 得乔冠华此时此刻心中洋溢的感情波澜。 当天晚上,乔冠华突然在一个宴会之后来看章含之。她不想惊动父亲章士钊,就请乔冠华进 了南房父 亲的小书房。乔冠华什么都没有说就把她搂在怀中,这是他们第一次那样亲近。 章含之默默地流泪, 他轻轻地说:“什么也别说了,我们现在只要想未来。” 就在这同一天深夜,实际是第二天凌晨,急促的门铃声把章含之惊醒。毛主席也听到了她办 完离婚手 续的消息,派人送来了一筐红苹果,是朝鲜金日成首相送给毛主席哩。来人说主席 祝贺她自己解放自 己了。 章含之激动得不能自已,那天晚上她真正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有着毛主 席 慈父般的 关怀,又有着冠华给我的真情,过去那一切少年时代的孤独,青年时代的彷徨以及 感情的失落此时此 刻都得到了补偿。”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年12月第1版,第154页。 ……她把毛主席送来的大红苹果抱在怀里,苹 果不仅硕大而且红得特别紫艳光亮,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 。她抚摸着那苹果犹如抚摸着对未 来的梦想。很久很久,她才带着那甜美的梦睡着。 第二天早上,章含之挑了十个苹果,附了一封短信,请人送到乔冠华的住处,她说愿他与自 己共享主 席对她祝福。 然而,复杂的政治因素会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胞中,这是沉浸在幸福之时的章含之所全然没 有想到的 。 此时,乔冠华和章含之的感情逐渐在外交部领导层中有所透露。 很快地,章含之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她的“朋友”、外交部的“通天人物”向她发 出了警告,说毛主 席鼓励她、祝贺她解放自己,是希望她此后能为他好好工作,没有让她 马上跳上乔老爷的船和他谈情 说爱,同他结婚。言下之意是你如此放纵感情,会使主席很失 望和生气。 章含之被这意料不到的传话惊呆了,短暂的幸福又被这突然的袭击冲得荡然无存。她重新陷 入深深的 惶惑,不明白为什么必须以牺牲自己的生活为代价来换取所谓事业上的成就。她更 无法弄明白这是否 真是毛主席的意思。因为那时的毛泽东主席已步入晚年,许多话都是别人 “传达”的,谁都无法去核 对真伪。她也再不可能像60年代那样与毛主席围着一个火锅敞 开思想地向他请教。70年代,章含之每 次见主席都是经他人安排。该说什么,不该 说什么也有人事先嘱咐。她又怎能向主席倾吐内心的情感 呢?她也不想把这些话告诉乔冠华 ,她只得又开始回避疏远他。这又给乔冠华造成了痛苦。 许多年之后,当乔章两人劫后余生,被官场冷落遗弃之后,乔冠华已身患绝症,但他们却用 这高昂的 代价换到了将近五年的时光,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情深意笃。章含之曾感慨地对 乔冠华说,“我们 的悲剧是我们两人不懂政治,但却在荒唐的岁月卷入了荒唐的政治。假若 当年我们是一介平民,我们 可以有至少二十年,甚至更多的幸福时光。” 1973年3月下旬,章含之参加了菲律宾总统来访接待的工作。那天傍晚,毛主席会见。 会见结束后,她 们一起去大会堂整理记录并等待看毛主席会见的电影样片。当时毛主席会见 的一切文字、摄影记录都 是不过夜的。不论主席多么晚会见,都是连夜赶出记录。比如菲律 宾前总统马科斯来访时,毛主席是 晚上会见的。会见后,外交部工作人员通宵工作,把记录 整 理完后已是第二天清晨。章含之还记得, “那正是星期日,马科斯夫妇笃信天主教,我们在 他 居住的国宾馆总统楼的草坪上临时布置了星期日 弥撒的场地。当我们整夜未眠整理完毛主席 会见记录后带着疲惫的身躯推开窗户时,正好俯视总统一 行在草坪上祈祷。当时我突然觉 得人都是靠着各自的信仰在奋力拚搏。”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 4年12月第1版,第156页。 这一次待到一切工作结束时大约是凌晨3时。章含之先回到部里把记录稿交值班室复印。刚 上到三楼, 就见值班秘书焦急地在门口探望。他一见章含之上楼似乎见到救星一般急匆匆迎 上来说: “啊呀,章含之同志,你可来了。我们到处找你!” 章含之忙问出了什么事了。黎秘书说乔冠华从晚上12点左右开始打了无数次电话找她,说 他到处找不 到她,问值班室她到哪里去了。后来几次来电话时显然喝醉了,说话都不清楚。 最后一次 讲了一半听 筒就掉了。值班室只有黎秘书一个人,他不能走开,到处打电话又找不到她,急 得他没有办法,他说 :“怕乔部长喝多酒出事。” 章含之听了,一下子也慌了,要值班室帮她叫辆值班车去报房胡同乔冠华家里看看。当她匆 匆赶到时 ,是他家的保姆开的门。她先指给章含之看书房桌上那个空空的茅台酒瓶,她说乔 冠华开会回来后打 电话找不到章含之就开始喝酒,最后全醉了,听筒就在地上。保姆说她吓 坏了,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扶 进卧室。 章含之急忙去卧室看,只见乔冠华仰卧床上,一只手臂上套着他那件由抗美援朝时发的军用 毯改制的 晨袍袖,左手伸进右袖,整个袍子随意搭在身上。他似睡非睡,嘴里还在嘟嘟嚷嚷 。章含之心里一阵 说不出的难过,她真没有想到像他这样一个经历了那么多风雨的人会在感 情上如此脆弱,就因为一个 晚上找不到她,他就借酒浇愁,醉成这个样子。 章含之轻轻地唤醒他,说:“我来了,今晚主席会见。我后来一直在大会堂,不知道你找我 。快起来 ,换了衣服睡觉吧!” 乔冠华朦朦胧胧地睁开眼睛,看着章含之。突然他抓住章含之的手,口齿不很清楚地说:“ 你不要离 开我!你不要躲着我!”章含之心很酸,眼眶又湿了。她知道他醉了,正是 醉了就更是酒后吐真情。 章含之说:“你喝醉了,真不该喝这么多,对身体不好。我扶你起来。”当扶他站起来时, 她才发现 他是把右臂伸进了晨衣的左袖中了,她帮他穿好衣服,他此时似乎清醒多了。 章含之叫保姆拿杯热水给他喝,再用热毛巾给他擦脸。 乔冠华仍是十分动情地抓住章含之的手说:“找不到你,我心里慌。现在见到你了,我没事 了。你也 快回去休息吧!以后到哪里去都跟我说一声。” 章含之从乔冠华住处出来直接回钓鱼台国宾馆。第二天上午还要继续谈判。此时已快拂晓, 她也精疲 力竭了,很想赶快回去睡上几个小时。谁知到达宾馆房间时,与她同屋的唐叶文在 她床上睁着眼睛等 她。她惊异地问小唐怎么这么早就醒了。小唐她一副疲惫的神色,可还风 趣地说:“你们乔老爷把我 整了一晚上,差点要了我的命。我找你算帐!不过,这可以等 一等,你赶快去给他打个电话吧,我怕 乔老爷再找不到你要跳楼了!” 章含之把刚发生的事情告诉小唐,问怎么把她也折腾进去了。小唐忍不住一边笑一边讲她被 折腾的事 。她说头天晚上因为主席会见外宾,小唐她们没有任务,比较轻松。她已 累了多日,想美美地睡个好 觉,10点多钟就服了安眠药。可是刚睡了一个小时就被值班的叫 醒说“乔部长找你说话。”小唐接电 话时,乔冠华还是清醒的,他问小唐章含之在哪里。小 唐说主席会见,估计快回来了。接完电话小唐 回去接着睡。没想到乔冠华找了多次找不到就 开始喝酒了。带着酒意,他又让值班的同志找小唐。如 此折腾了两三个来回,小唐不仅再也 睡不着,而且因为服了安眠药又不能睡觉,她本来就有胃病,此 时胃部特别不适,呕吐了好 一阵才平静下来,只好眼睁睁等章含之回去。 章含之很不好意思,再三向小唐道歉。她说:“算了,算了,将来你们结婚多请我吃点糖就 行了。不 过,你不要再这样折磨乔老爷了。他每天有多少工作要做。你再这样折磨他怎么受 得了?他对你可真 正是动感情的。这份情很珍贵,你不要再多想什么了。”章含之很感激 小唐,说如果我们不在外交部 这个环境也许一切都简单得多。小唐很乐观,她说外交部的 大多数人都很钦佩乔老爷,都会为他高兴 的。 这件事发生之后,章含之深知自己已无法改变她和乔冠华之间的爱情了。无论他在外交舞台 上如何娴 熟地驾驭外交技巧和手段,他在感情世界里却纯真得像个初恋的少年,也脆弱得像 是在暖房中培养出 来的小花。她不能再伤害他那颗真诚善良的心。那几天,她对自己充满自 责。 对此,章含之回忆说,“他喝醉酒的那次可能是我们之间感情的最关键的晚上,因为当时我 们之间的 这种感情,受到了很大的社会压力。当时情况下这种社会的舆论对我是不利的。因 为乔冠华这个人在 当时是一个公众的偶像,有地位又有名声。我们之间的年龄又差那么多。 最简单的一个逻辑,就是我 看上的是乔冠华的地位、乔冠华的名气。我是很难接受这样一种 舆论压力的。同时我觉得再坚持下去 ,我会失去我自己,可能我的自我就整个被乔冠华的影 子给掩盖了,而我其实很想做一些事情,所以 说当时真的很犹豫。那天晚上我在整理记录就 没有和他联系,他就喝酒,往外交部办公厅打电话,把 秘书都吵得不得了,闹到两三点钟, 乔冠华是酩酊大醉。……我到他家里去看到他那个样子,我当时 就想我不可能再犹豫了,像 他这样一个人能够对一份感情如此执著,谁还能拒绝?”章含之、周晓丽《跨过厚 厚的大红门》,《文学自由谈》2002年第5期。 毋庸讳言,在某些人的眼光中,章含之和乔冠华的婚姻,是章含之高攀了蜚声中外的中国一 流的外交 家,从而戴上了他的“夫人”的桂冠。 然而,很少人知道章含之当时的矛盾,恰恰相反是她能不能舍弃自己面临的政治机遇而甘心 与 乔冠华 荣辱与共。她从来不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但她也并不能摆脱许许多多个人的杂念。 自进入外交部之 日起,章含之就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身份,因为她是毛主席亲自点名调进部 里的,这自然在她头上有 了一个耀眼的光环。后来出席第26届联大会议又是毛主席亲自定 的;而她平时来往最多的人又是“通 天人物”。如果章含之不同乔冠华结合,等待她的机遇 可能是她自己的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她也自 信有此能力。 章含之在乔冠华为她深夜醉酒之后,她醒悟到人生最为珍贵的是真情。她终于下决心即使“ 冒天下之 大不韪”,她决计陪伴乔冠华终生。 乔冠华得到章含之这最后的承诺后,他的喜悦是巨大的。他犹如变了一个人。他对所有人微 笑,他宽 容所有的差错,他的脸上出现了红润。他们恋爱的消息此时如决堤的洪水般迅速传 遍了外交部,传遍 了北京。自然,正如他们所料,一时间什么样的花边新闻都出来了。也许 正因为那是个文化枯竭、生 活乏味的时代,所以乔冠华和章含之的恋爱新闻成了一味难得的 调味品,使人们在枯燥的工作之余津 津乐道。不过直接传到他们耳中的却是众多友好的祝愿 。外交部内上上下下许多同志都表达了这种情 感。   
乔章结缡(2)
经过这场感情的暴风雨之后,乔冠华和章含之迎来了春暖花开的1973年4月。 这年4月廖承志应邀率庞大的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同时韩叙奉命赴华盛顿组建中 国驻美联络处。相应 地,美国政府同时派助理国务卿詹金斯来北京商谈建立美国驻华联络 处。乔冠华为他献身的外交事业 的成就兴奋不已,也十分忙碌。 忙里偷闲,乔冠华写了《狗腿》的打油诗,使人看了不禁莞尔: 友人送我一狗腿,对之想吃又生畏。 忽思楼上既有黄花兄,楼旁又有红兰姐。 人生会面不可常,何不三五成群, 高谈阔论,大嚼狗腿消长夜?! 乔冠华和章含之两人见面时间虽然很少,但彼此心中都有一首美好的歌。在章含之看来,乔 冠华真是 个极重感情的人,因为忙,他见不到章含之,他会在中午干部下班时站在他办公室 那临街的窗户前等 她下班取自行车回家那一瞬间看看她的背影。 有一次正值春雨连绵,晚上他打电话给章含之说:“今天中午看见你穿的雨衣太短了,骑车 挡不住雨 ,要着凉。再说也很不好看。买一件长的吧。真讨厌我这个人没有自由,不然我陪 你去买。” 章含之笑他太不了解民情,那是当时品种少得可怜的商品市场推出的新产品,雨衣分上衣和 雨裤。而 她离家近,雨又不大,不需要穿雨裤。乔冠华说那叫什么新发明?穿上雨裤一定很 臃肿,更难看,千 万不可穿!这些电话给他们之间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 那时正值乔冠华与美方詹金斯谈判比较顺利,他在高兴之余,顺手写了三句打油诗 ,就念给章含之和 其他参加谈判的同志听,说他正在征求第四句。 因为当时中日已经建交,廖承志正率领建交后最大的代表团访问日本,而日本的4月又 正值八重樱盛开 的季节;在地球的另一端,韩叙恰好正在华盛顿商谈建立联络处的事情 ,他下榻的旅馆名为“五月花 ”(My Flower,1620年,英国约100余名受宗教迫害 的教徒乘名为“五月花”的船漂洋过海,来到北 美大陆,在普茨茅斯登陆,成为最早在北 美新英格兰地区的殖民者),所以乔冠华的头三句打油诗是这 样的: 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欢欢喜喜詹金斯,…… 他问谁能想出佳句填最后一行。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喜上眉梢乔老爷”,有的又说 是“洋洋得意 乔老爷”。乔冠华都说不好。一时就搁下了。 没想到过了一天,毛主席召集会议汇报中美谈判情况。那天,毛主席兴致很高,大家也很放 松。有人 说外交形势大好,乔老爷诗兴大发,写了三句打油诗,可惜还缺第四句。 毛主席立即说,“我来给乔老爷填后两句!” 大家齐声说好。 毛主席笑着说:“乔老爷,你的前两句是:‘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我现在 给你填后 两句:‘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你看如何?” 在场的都懂得这段故事,于是大家开怀大笑,说主席这两句真高明!章含之:《风 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60~163页。 据章含之回忆,“1973年4月的那几个星期大概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我和冠 华的结合虽然还 有阻力,但那已主要是他子女的反对。当时冠华希望耐心和时间会取得他们 的理解,可惜没有能实现 。其实,子女反对父母再婚在中国不论在老百姓家庭,还是在高级 干部家庭都是很普遍的屡见不鲜的 事。这中间有对逝去的父亲或母亲的怀念之情,但不可否 认的是也存在经济利益的问题。尤其是在高 干家庭,那实际存在的特权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遗憾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为是发生在乔冠华 家里,就也变成了社会舆论。一时间, 冠华家里闹得天翻地覆的故事以及9月底他的孩子不经与他商量 就把家里搬空的新闻,纷纷 扬扬几乎传遍京城。本来,到此也就结束了,但后来冠华和我身陷逆境时 ,多年前的家庭纠 纷一夜之间又被人为地添加了政治色彩,变成了‘儿子反对父亲结婚是看清了他要 犯政治错 误’,因此那次为经济利益的搬家也变成了大义凛然,断然离家而去,划清界线了。没有人 去认真地查实一下在1973年上半年那段时间,冠华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有什么 政治界线可划 呢?这一切现在都已成悠悠往事。可告慰冠华的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了幸福的 家庭,而且由于她不带 政治目的去看待家庭问题,因此我相信她对那些往事正在得出一个公 正的判断。我们虽然没有多少往 来,但我相信我们会相互理解,我已把她视为我的朋友和我 家庭的一员。”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64页。 1973年春天,乔冠华和章含之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当时外交部的政治环境大概是全国 最好的。“文 化大革命”前期的动乱与灾难此时基本都已得到纠正,党组和部领导基本都是 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老 干部。驻外大使也如此。周总理亲自领导外交部的对内对外事务。在 这样优越的政治气氛下,部内上 上下下很团结,也很愉快。乔冠华和章含之当然有理由企盼 着美满的家庭生活…… 但是,就在乔章两人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一场政治风波正悄悄向他们袭来。它也许是酝 酿有时的 ,但乔冠华却被这突然而至的风云变化搞得不知所措。 开始是一份很普通的外交形势分析报告据说有错误,接着似乎在很多重大问题上都发现了“ 右”的倾 向和错误。矛头所指是周恩来总理,但乔冠华是外交部的代表人物,他似乎是要对 这些“错误”负责 。乔冠华毫无思想准备,情绪很紧张。 而此时,命运似乎为章含之设计了一个很好的解脱。 该年6月中旬,她随团出访南亚归来就病倒了,在家休息。她的父亲章士钊已在一个月前根 据毛主席的 指示以九十多岁的高龄去了香港,最后一次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而努力。国 务院管理局决定趁她 父亲不在京,对四合院进行一次大修,等父亲回京,可以住上新装修过 的房子。于是她就暂时住在前 院门口的传达室。 那时,章含之和乔冠华正在恋爱。他工作之余来看她,他们就在那堆满家具杂物的传达室里 一杯清茶 ,促膝长谈,相互间超越年龄的差距,官职的悬殊,感情上达到了完全的融合。许 多年过去,章含之 还常常回忆起在那简朴、拥挤的前院小屋中那些纯真的时刻。 6月中旬的一天中午,乔冠华没有打电话通知章含之就在下班时急匆匆去看她,她猜是 出了什么大事, 因为一般情况他中午都要回家午休片刻。没有等章含之问他,他就带着迷茫 的神色对章含之说:“今 天早上开党组会传达了一件事,和你有关,要你自己决定。主席昨 晚指示,我们要培养女外交家,女 大使。他点名说他的章老师可以出任第一位中国的女大使 ,可以派到加拿大这些英语国家。这对你自 然是个难得的机会。你会很成功。我就是不知道 我们的事怎么办。” 这天上午的党组会上,时任外交部长的姬鹏飞传达说毛主席指示要派女大使,并且建议第一 个女大使 派他的“章老师”去加拿大。 章含之顿时愣住了,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而且当时这类大事,通常都会由“通天朋 友”先打招呼 ,而这一次她事先却一无所知。 章含之面对乔冠华,他似乎没有什么表情,但她知道这时他的内心正翻腾着波澜。他多么希 望两个人 很快有自己的家,但由于他的地位,假若章含之被派往国外,他自然不可能和她一 起前往。三年五载 他们将长期分离,而乔冠华那年已是整60岁了。 显然这时的章含之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她后来是这样认为的:“我的一生无论是正 确的或错 误的决定永远是受自己情感的支配。此时此刻,当我弄明白这不是玩笑的时候,我 几乎没有要考虑一 下权衡一下得失的想法,脱口而出就对冠华说:‘我不可能去国外工作。 我既然对你做出了承诺,我 会遵守我自己感情的选择。你已不年轻,我不会离开你。如果在 我们两个人之间需要有一个为爱情做 出在事业上的牺牲,那当然是我。尽管我对自己的能力 很有自信,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接近你的成就。 所以我会心甘情愿把你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我 知道你需要我,我留在国内也同样有许多事可做。’” 章含之:《风雨情》,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65~166页。 章含之第一次看到乔冠华那种无可奈何的失落神情。他一般都是充满自信的,而此时他 却不知所措。 乔冠华用忧郁的眼光看着她:“可那是主席的决定呀!” 章含之说由我来向主席报告吧。她知道在那个年月,违抗毛主席的指示可能意味着什么。但 她故作轻 松地对乔冠华说:“我对主席说,如果我去当大使,那就派你去当我的参赞。” 但是他们两人都笑不起来。后来,章含之向毛主席请求不去当这个女大使,毛主席并未坚持 ,但她知 道他不高兴。一年之后的一天,在见完外宾之后,毛主席叫章含之随他到工作人员 使用的休息室,他 激动地对她说:“你不听我的话,你的心里没有我!”章含之紧张得不 知怎样回答,后来她就说:“ 主席,你这样说,我承担不起!全中国人民心中都有你,我哪 里敢心中没有你!”毛主席没有说他为 什么生章含之的气,但她猜那是违抗他的指示,没有 去当新中国第一个女大使。 当天,听到章含之坚定的回答,乔冠华的眼眶潮湿了,他激动地承认说:“我今天上午思想 混乱极了 ,不知道该怎么办。你的心太纯了!怕我太自私!” 章含之说:“我从小生活里缺少温情,总是求而不得。我很珍惜你给我的这份爱。有此 足矣!” 乔冠华默默地看着章含之,取下眼镜,要擦眼中滚动的泪水。章含之接过他的手帕,替他擦 干泪水, 她说:“你不是说为了这份爱,你可以不当这个部长,这都是身外之物吗?既然你 说服了我,我也可 以不当这女大使。” 对她这一选择,章含之感慨万分,她说,“很多年过去了,当二十年前的一切都已成历史的 陈迹,当 我已失去了冠华,失去了当年盛极一时的事业,只剩下我孤单单的独自一人时,我 也曾饱含辛酸地回 首当年,不知道如果二十年前,我做了另一种抉择,今天又会如何?残酷 的命运似乎从我降生之日起 就开始捉弄我!” 对章含之来说,1973年的夏天是个“多事之夏”。 当乔冠华和章含之面临种种压力时,7月1日凌晨,章含之的父亲章士钊又在香港逝世。在 此前两天, 周总理通知她,香港方面报告她父亲病危。 周总理立即指示组成医疗小组,并派专机护送她父亲立即回北京,要她们7月2日启程。 但是7月1日的凌晨3时左右,乔冠华给章含之打来电话,说外交部值班室先通知了他父亲 的噩耗。章含 之从睡梦中被电话铃惊醒,马上直觉到出了大事。她抓起电话,传来了乔冠华 沉重的声音: “我告诉你个不幸消息,你一定要顶得住。行老刚刚在香港去世。我现在在叫司机,马上过 来陪你。 ” 这虽然是章含之预料之中的,但她仍然接受不了这现实。她颤抖着哭了起来,说道:“就差 一天了, 为什么没有等到我和妞妞去!他最爱妞妞!” “你千万别太激动,老人家毕竟九十三岁高龄了。我马上来!”乔冠华安慰道。 此时,章含之似乎清醒了一些,她坚持说他不必来看她,她会冷静的。 章含之理解到,那时乔冠华政治压力极大,要做“检讨”,工作又忙,凌晨跑到她这里陪到 天明,难 免又出闲言碎语,他们那时还未结婚。 乔冠华拗不过她,叹气说:“你这个人有些事那么勇敢果断,偏偏有些事又那么顾虑重重! ” 她挂上乔冠华的电话后,马上就接到了值班室电话,说周总理指(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