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辣文小说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第 37 部分阅读

第 37 部分阅读

    声?

    乔冠华的挚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在乔冠华逝世的当天下午,从外地发来 了唁电。 章含之当时读着电文,禁不住泪如雨下。那些年当乔冠华处于逆境时,他从未去找 过这位身居高位的 老友。 但他们毕竟是半个多世纪的战友,同喝家乡水,同出清华园,同用“乔木”名,胡乔木是深 知乔冠华 的。他的唁电是这样的: 炳南同志并转含之同志; 惊悉冠华同志于今日逝世,不胜痛悼。冠华同志投身革命近半个世纪,对党和国家的贡献不可磨灭。晚年遭遇坎坷,方庆重新工作,得以博学英才,再为人民服务,不幸被病魔夺 去生命。 这固然是党的一大损失,也使我个人失一良友。惜因在外地,未能作最后的诀别, 实深憾恨。谨希含 之同志和全体家属节哀。    胡乔木9月22日15时    在如何办理乔冠华的丧事上,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风波。对此,章含之后来回忆说:  后来的丧事一言难尽。尽管半年前,习仲勋、陈丕显两同志已代表中央当 面与冠华谈过话,讲清了一 切,某些有关部门及某些人却仍在悼词评价、登报是否发表照片 以及骨灰安放位置等等方面,一再想 要制造困难,压低规格。当时,对外友协的领导还是力 争按原则办,但却僵持不下。我对这场争议感 觉麻木。冠华的逝世已使我痛不欲生。对于这 身后的一切,我已看得很淡。我也不懂为什么活着的人 对一位已作古的逝者还要如此纠缠。 最后友协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只是说:“冠华一生,无需他人 在他身后评说,历史和人民 是最好的见证。”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 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22页。    为此,章含之建议: 一、取消官方的遗体告别仪式,改为家属自办的遗体告别,乔冠华生前的朋友可自愿参加;  二、不必去搞悼词和评价这类书面东西,因而正式公告也就暂不登报; 三、骨灰不存八宝山,由自己保存。 有些好心的朋友劝章含之,别的还可以按她说的办,只是报纸还是要登的,因为那是“政治 待遇”, 登了对她今后有利。章含之说:“当初与冠华结婚时,面对那么多流言蜚语,我 们两人就说过如果能 当平民百姓,多么自由!如今冠华已去,我今后是一介平民,不需要‘ 高干遗孀’的头衔,更不想凭 借冠华逝世登报纸这点余辉度我余生。今后的路由我自己来走 ,我会活得无愧于冠华的。”经过一番 周折,她的意见被采纳了。因此乔冠华的逝世只在9 月22日当天由新华社发布了一个四十字的通告,当 日对外广播,23日见报,以后的正式新闻 稿由于意见不一和章含之的坚持没有刊登。   向乔冠华遗体告别的仪式,10月25日在北京医院举行,此时乔冠华已逝世一个月零三天,遗 体已略有 变形。这是一个低调的向遗体告别仪式,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 南主持。灵堂里挂着的横 幅称乔冠华为“外交战线优秀战士”,两侧没有挽联,花圈也不多 ,只有右侧墙上贴着文天祥《过零 丁洋》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格外引人注目。 前来瞻仰乔冠华遗容的都是乔冠华的亲属和生前好友,共六百多人。因为免去了官方的仪式 ,因此来 者大多是自愿来向他告别的,气氛真挚、悲切。北京的10月本应是金秋时节,而这 一天一场秋雨不期 而至,从清晨起,就淅淅沥沥阴雨 霏霏,天人同悲,更增添了心头万般凄楚。   告别仪式之后,章含之和亲友护送乔冠华遗体去八宝山火化。送的人很少,除了家属和友协 的人员, 大概只有一位很特殊的送灵客人,那是陈毅的女儿从军。 当时,章含之没有想到她会去,但她说她哥哥陈昊苏因重要会议不能去送,关照她务必送乔 冠华到八 宝山,因为冠华和陈老总生前的友谊是不寻常的。这当然使章含之十分感动,自然 也想起乔冠华生前 多次讲过的他与陈老总的情谊。   10月29日,章含之去领回乔冠华的骨灰,存放在黑色大理石骨灰盒内。这个骨灰盒是北京大 理石厂工 人连夜赶制的,正面是馏金字:“冠华安息1913…1983”,背面是乔冠华生前最喜 爱的文天祥《过零丁 洋》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由乔冠华的好友 、著名书画家黄苗子手书。 章含之守着乔冠华的骨灰盒,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家里,承受着失去亲人所带来的巨大痛苦 。这时, 她无意中看到乔冠华生前喜读的苏东坡的一阕《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章含之被词中所描述的10年相爱至深的一对情人,分处天上人间后的生死恋情而深深打动, 她和乔冠 华分手也是在结婚10周年前夕,两情何其相似! 章含之打开自己珍藏的檀香木盒,取出北京医院吴蔚然院长为她从乔冠华遗体上剪下的两缕 灰白鬓发 ,相对无言,心如刀绞。她搜集了许多安眠药,动了随乔冠华一起去的念头,是冯 亦代、杜修贤这些 乔冠华生前好友及时劝阻了她,才未轻生。一星期后,章含之决定去乔冠 华的故乡探访。   11月7日,章含之从北京动身到上海,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让心情稍为平静些。12月5日, 她在乔冠 华侄儿乔宗秀陪同下,来到在盐城工作的乔冠华另一个侄儿乔宗连家,乔宗连安排 她住进市委招待所( 盐阜宾馆)。事前,乔宗连已将章含之来故乡探亲的事,向市里有关领导 人汇报了,因为乔冠华逝世, 新华社只播发了40余字的通告,引起人们种种猜测。 当乔宗连宴请章含之时,邀请市里领导人作陪时,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人一个未出席,只让 已退居二 线的市委顾问徐植来表示一下地主之谊。第二天,市里没有派人陪同章含之去乔冠 华家乡,只是让建 湖县委来辆小车,接章含之去建湖县城和东乔庄几个地方看了看。 章含之已觉察到当地党政领导人的态度,就没有提起乔冠华骨灰安葬的事,在盐城停留了三 四天后, 于12月10日又和乔宗秀一起返回上海。   后来,乔冠华生前好友李颢向章含之建议:将乔冠华骨灰葬在苏州太湖之滨的东山,这里山 青水秀, 景色宜人,是乔冠华长眠的好地方。此建议得到中共吴县县委书记管正、东山乡党 委书记杨其林的积 极支持,他们亲自陪章含之选择墓地,并表示不收征地费,帮助安排工匠 修墓。 章含之选中了东山藤湾湖沙村东侧的一个小山坡,这里是一个公墓区。乔冠华墓依山势筑有 5平方米的 墓基,用极平常的紫砂石砌成,基石用色彩丰富的太湖卵石铺就。墓基两侧,依 次栽有数丛金桂、银 桂、扁柏、瓜子黄杨,两两相对。墓基后部是一排塔松,塔松之前,有 两颗高约丈许的雪松。墓基中 央偏后处,立有深色大理石墓碑,碑上刻有“乔冠华同志之墓 (1913…1983)”,在碑的下部,刻着文天 祥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985年11月15日,乔冠华墓园落成。11月17日举行了乔冠华骨灰安葬仪式。章含之特地要工 匠在乔冠 华骨灰盒旁预留一个空||穴,作为自己身后的归宿,她要永久陪伴乔冠华长眠于此 。 在场的人都为章含之对乔冠华的一片真情所感动,禁不住流下了泪水。此后,每年清明节, 章含之都 来苏州东山,为乔冠华扫墓。人生难得一知己,乔冠华有章含之这样一位生死与共 、忠贞不渝的亲密 战友,他应该含笑于九泉了。 后人吟诗凭吊:  外交才子乔冠华, 风流文采惊联大。 何当乱世易寒暑, 留得青冢东山下。 &nbsp&nbsp

    后记?

    这里奉献给读者的是回首一代外交才子的心路历程、展现乔章恩爱伉俪的绝世之恋 的倾心之作,承蒙 有关专家学者的审读,认为拙著尊重历史,信守真实,以翔实的史料,朴实的文字,再现了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跌宕人生和他生活的时代,具有可贵的历史价值。 对 于这些 过誉之词,我当然赧然,同时又觉得是对后辈的鼓励。   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乔冠华传的作者,本人历经数载,在浩如烟海的外交文件、中外 外交官的 回忆文字、档案资料、人物谈话以及乔冠华夫妇的著述中,寻寻觅觅,悉心剔爬, 并采访有关人士, 其艰辛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期间,得到了乔冠华夫人章含之女士的热情 帮助,她不厌其烦地回答笔 者的求教,给予了指导,为作者顺利进行创作,提供了支持。本 人深铭于心,借此机会向她表示衷心 的感谢。至于倘有不妥,当然文责自负。本书的写作还 参考了许多署名或不署名的资料,作者尽量予 以标注,这里一并致以谢忱之意! 衷心感谢每一位读者,敬希不吝赐教!&nbsp&nbsp( 才情人生--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大传 http://www.xlawen.org/kan/2265/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