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部分阅读
匆匆忙忙吃过饭的叔父们,就动身了,向着下一家赶去,下一个被杀的猪,也许已经准备好了,心里只能为这些将要被杀掉的猪祈祷一下,希望它们下辈子不要再做猪了,可怜的它们,就在人等待着过年的时候,却成为它们命丧黄泉的日子了,明年的今天,没有人会想起今年的今天,杀的那头猪。
接下来,妈妈就要开始炖肉了,我则需要负责劈柴,因为炖肉的时候很费柴火,两个妹妹则帮着妈妈炖肉。
还是那么的忙碌,高兴的忙碌着,满足的忙碌着,这一切的劳动,都是为了过年,都是为了丰盛的年夜饭。
腊月二十七,杀公鸡。昨天杀了猪,今天就该杀公鸡了。不过今天抓公鸡的时候,不再用食物来引诱了,因为公鸡的反应远比猪的反应快,要么怎么说猪笨呢。抓公鸡时,是需要提前一天准备的,那就是昨天晚上把鸡窝的门关好后,今天早上不能打开鸡窝的门,等到我们吃过早饭后,我和爸爸,还有两个妹妹,才堵到鸡窝的门口,打开一个缝,把手伸进去直接抓公鸡。
抓到公鸡后,爸爸负责杀鸡,我们就负责拔鸡毛,负责清洗公鸡,妈妈负责做鸡肉。昨天杀猪,今天杀鸡,杀戮太多了,自己有些不忍心了,突然觉得,人类很自私啊,为了过节,为了能吃好的,就不断的杀生,多残忍啊。虽说自己的心里这么想,可我并不反对鸡肉的鲜美。
杀鸡的时候,心里难受,独自内疚,但是吃饭的时候,却是无比的高兴,美美的嚼着味道鲜美的鸡肉,这就是人类,也就是我。
其实今天不仅仅是杀公鸡,还要压粉条。也许你会惊讶,为什么要压粉条啊,不是做粉条,那是因为粉条是用专门的工具压制的。家乡的人们总是要亲自压粉条的,从来不去买粉条的,可能会有少数的人,怕麻烦,买粉条的。但说实话,还是自己压的粉条好吃。
妈妈是负责压粉条的主要技术工作,我是负责烧火,妹妹们永远是妈妈的帮手,爸爸则负责劈柴。
小时候,总是会等待着刚刚压制好的鲜粉条,因为刚刚出锅的鲜粉条是非常的有劲道,拌上油泼辣子,拌上盐,拌上醋,再加点鸡精,放点腌韭菜,拌均匀,吃起来特别香。粉条很有劲道,甚至是一半在自己的嘴里嚼着,另一半却已经被咽到肚子里了,小时候,就是喜欢那个味道,就是喜欢那个感觉。
留出来一点吃的鲜粉条后,把剩下的大部分粉条用冷水冷却一下,然后捞出来挂到院子里的架子上,让太阳晒,直到晒干为止。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大概需要三天左右才能彻底晒干的。
每当腊月二十六的晚饭时,总是能吃到妈妈做的土豆丝炒粉条,非常好吃,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拿一个碗,给自己盛大半碗的土豆丝炒粉条,再抓两个刚刚出锅的馒头,美美的吃一顿,吃完之后,在盛一碗稀饭,一口气喝完,肚子又圆又胀,那种感觉,真是舒服啊,真是踏实啊,汤足饭饱,一个字——爽!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只看字面,可能大多数人不是很明白,更多的城里人,更不明白是什么。我大概介绍一下,因为明天要蒸馒头,蒸馒头是需要酵面的,蒸馒头的面是需要经过发酵的,而发面,就是把面经过发酵的意思。
每年的腊月二十八,妈妈都会和好几盆的面,盖上盖子,放到热炕上,让面自己发酵。等到明天蒸馒头用。
和好了面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炸油货了,炸油饼,炸麻花,炸油花,炸酥合子。因为油货可以长久的储存,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炸更多油货。油货还有另一个用途,就是留作正月里串亲戚的时候做礼品。
农村里,不需要什么精美的礼品,拿的都是自己做的油货,既可以表达心意,让亲戚尝尝自己炸的油货,还不用花钱,很是实用。
爸爸还是劈柴挑水,我和两个妹妹负责做油饼,搓麻花,捏油花,包酥合子,妈妈则负责炸。因为炸的时候需要把握油的火候,火大了,就会炸焦,火小了,就会炸不熟,反正炸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危险活,因为红了的油随时都可能溅到人身上,被油烫的滋味可不好受,因为妈妈能掌握火候,所以油不会轻易溅起来的。
忙忙碌碌,又是一天,满身的油烟味,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看着满满的一盆一盆的油货,就觉得特别踏实,特别满足。
农民的生活真是不错了,有猪肉,有鸡肉,有粉条,有油货,既好吃,还实惠,这就是农民自己的生活之道,不求花拳绣腿,但求经济实惠。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终于要等到过年了。
腊月二十九这天,就要开始蒸馒头了,而且蒸好多的馒头,以备正月里用,自己人吃,串门的客人们也要吃。因为正月的时候,凡是有客人来,必须要让客人吃饭的,无论你吃过多少顿饭,只要是进了家门,就一定要吃了饭才能走,为了能更快的让客人吃到饭菜,所以早早的把馒头蒸好,只要有客人来,炒几道菜,把馒头热一下,就可以让客人吃了。今天蒸馒头,也完全是为了正月里招待客人方便的。
今天的妈妈,还是非常的忙碌,因为只有妈妈才会蒸馒头,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个帮手而已,一切听妈妈的指挥,妈妈揉着面团,察看着面团的酸碱度,因为经过发酵的面团是呈酸性的,蒸馒头的时候,需要用食用碱中和的,如果中和的不够,蒸出来的馒头闻起来很酸,不好吃,如果中和的太过了,蒸出来的馒头就会变黄,同样也是不好吃,只要中和的刚刚好,蒸出来的馒头才又软又白,才会好吃。所以这个技术活,也只能由妈妈负责了。
蒸馒头,也蒸包子,什么胡萝卜包子,什么白萝卜包子,什么豆腐粉条包子,什么韭菜鸡蛋包子,什么酸菜粉条包子,都会亲自做的。我最爱吃胡萝卜包子,所以今天早上的早饭我就没有吃多少,就喝了两碗稀饭,不为别的,就为了等刚刚出锅的胡萝卜包子。
胡萝卜包子终于出锅了,我迫不及待的抓起了热腾腾的包子,手指立马被烫的生疼,但我还是不放弃,两只手交替着拿着包子,用嘴试探着咬刚刚出锅的包子。
真是好吃啊,一般情况下,我都能一口气吃五个,五个大包子,因为家乡人做包子都是大的,一个包子相当于五个小笼包那么大。
妈妈也会尝一下刚出锅的包子,两个妹妹也会吃上一个,爸爸也喜欢吃刚刚出锅的馒头或者是包子,所以我把爸爸叫进厨房,给他端了几个刚刚出锅的包子,爸爸也有滋有味的吃起来了。
蒸了大半天的馒头,也算是完成了任务,妈妈累的直捶腰,但脸上还仍然挂着微笑,那种满足的微笑。一家人,还是那么的快乐,还是那么的幸福。
年味越来越浓,年三十也越来越近,只要过了今天,就是年三十了,我们都在等待着,幸福的等待着,快乐的等待着。
似乎觉得今年的过年气氛比以往的都热闹,一家子人,一块干活,一块劳动,一块分享收获,一块快乐,一块幸福。
第三十二节 大年三十
终于,这年三十是盼到了,所有的好吃的,所有的好玩的,就是为了今天这一天。
时间不会停留,更不会倒退,只会如同溪水一样,潺潺向前流。所以今天也成为今年的最后一天了,也就显得更为珍惜了。
人们往往都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每到年关了,才知道珍惜时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四天都过了,才想起了珍惜这第三百六十五天了,悲哀,也是收获,毕竟是知道珍惜时光了。
年三十这一天,大家还是忙忙碌碌着,不过再也不用制作新的年货了,就是把前两天准备的东西“精心加工”就行了。
今年的年三十,我拿起了毛笔,蘸饱了墨汁,在鲜红的纸上写上祝福的对联,虽说字写的不是很好看,根本不敢跟那些书法大师相提并论,但也毕竟是纯手工的东西,多少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还是很有感觉的。
记得小时候,过年的对联,都是由爸爸来写的,其实爸爸的毛笔字写的还比较漂亮,不仅过年的时候给我们自己家里写对联,就连方圆几十里的亲戚们过红白喜事的时候,都愿意叫爸爸提笔书写礼单——家乡的礼单是用毛笔写的,所以,我从小的时候就喜欢看着爸爸写毛笔字,偶尔也会偷偷的拿爸爸的毛笔写上几个大字,然后仔细的和爸爸的对照,一边羡慕着爸爸的字写得好,一边失落的将自己写的毛笔字悄悄烧掉。
所以,从小的时候,在爸爸的熏陶之下,我也热爱上了毛笔书法,那时候的自己,没有想过将来会成为什么书法家之类,只想着,好好练字,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能像爸爸一样给亲戚朋友们写礼单,给我们自己家写对联。
现在终于是由我来写对联了。让我写对联,其实不是因为我的毛笔字比爸爸写的好,我们两个的毛笔字风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爸爸写的毛笔字更接近于楷书,如同爸爸的性格一样,看起来比较内敛,字体比较工整,准确的说是行楷吧,而我写的毛笔字更接近于草书,也如同我的性格一样,看起来比较“飞扬跋扈”,单看每个字,比较潦草,只是整体看起来,还是有点美的感觉而已,准确的说,我的字体是行草。
让我写对联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是我们这个家族宗派中目前学历最高的,毕竟是念过大学的,虽说大学没能毕业,但大家还总习惯叫我大学生。再加上我已经二十好几的人了,算是个大人了,所以像写对联这种事情,爸爸就不用操心了,就不知不觉的降到了我的头上了,我乐此不疲啊。
写好了对联了,就和妹妹,还有两个堂弟,开始贴对联,我也就有模有样的指挥着他们,告诉他们对联怎么贴,哪一个是上联,哪一个是下联。每当这个时候,他们都很听我的话,都认为我说的话,是正确的,也就是每当这个时候,我突然有种“专家”的感觉,所言便是真理。
贴好对联,就基本上算是完成任务了,今天剩下的,就是等待晚上的年夜饭了,妈妈还是特别的辛苦,妹妹们也还是妈妈的帮手。家乡的风俗,一般情况下,男丁不易入厨房,男丁就应该在院子里干别的,男丁就应该干那些粗活,干那些要出大力气的活。这风俗也体现了一个生活规律——女内男外,分工明确。
小的时候,思想总是很简单,也没有那么多的多愁善感,对于腊月三十这一天,没有过多的想法,甚至,对于这一天的到来,充满着期望,充满着欢喜。因为过了年三十,我就又长大一岁了,因为年三十晚上,我可以得到爷爷、爸爸、叔父(爸爸的亲弟弟)的压岁钱,偶尔还会得到奶奶的压岁钱,也就是这一晚上,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有钱。过了年三十,到了正月初一我就可以穿新衣服了,那新衣服其实早就买好了,只是妈妈不让穿,只有到了正月初一,妈妈才让穿,而且还是必须要穿。过了年三十,我就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放鞭炮了,再也不用担心,我一不小心把鞭炮放完了,正月初一没得放了。
总之,小时候,对于年三十没有太多的想法,有的更多的是高兴的想法,快乐的想法,时间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没有太多的意义,反正还有好几十年的活头,人生才过了那么一点点。只是偶尔看到年迈的爷爷掉眼泪,奶奶偶尔也会掉,那一刻,全家人都不说话,一片寂静,但这种寂静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毕竟是过年,爷爷奶奶也不是故意掉眼泪。
那时候,自己不明白爷爷奶奶为什么要在大年三十晚上掉眼泪,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掉眼泪,害的我刚刚笑开花的脸要马上僵硬起来,害的我刚刚夹到的鸡腿要马上放回盘子里。现在似乎有点明白了,爷爷奶奶的眼泪,是对时光流逝的太快的悲伤,是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只是一种生命快到头的无奈。
今年的年三十,看不到爷爷奶奶掉眼泪了,因为此刻的他们,都已经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了,也不知道那边有没有鸡腿吃,也不知道那边还发不发红包,也不知道爷爷奶奶在那边过的怎么样。虽说我平时绝对不信迷信的,但每当这个时候,我还是会让自己迷信一会儿的,也希望人死后有来生,还是希望在我们的头顶上总有一个天堂的,还是希望我们对爷爷奶奶的思念,会传递到那边去,还是希望爷爷奶奶给我托梦,告诉我他们现在生活的很幸福,就是偶尔有点想念我这个大孙子。
今年的年三十,少了爷爷奶奶,但还是蛮热闹的。爸爸和叔父不用给爷爷奶奶拜年了,只剩下我和两个堂弟给长辈拜年了。爷爷奶奶在的时候,先是爸爸和叔父给爷爷奶奶拜年,拜完了后,再是我和两个堂弟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再给爸爸妈妈拜年,最后给叔父叔母拜年。这都有讲究,不能乱了次序,也不能乱了规矩,没有规矩的游戏,不是好玩的游戏,没有规矩的习俗,也不是好习俗。
等到我们拜完了后,就开始吃饭了。这里的吃饭就是踏踏实实的吃饭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没有特别喜欢喝酒的,所以基本上在吃年夜饭的时候,不会喝酒的,大家都是踏踏实实的吃饭,想吃鸡腿吃鸡腿,想吃猪排骨吃猪排骨,想吃炒菜吃炒菜,想吃凉菜吃凉菜。不需要怕丢人,也不需要怕吃相狼狈,更不需要怕别人笑话,都是自己人,只要吃的舒服就行,反正一句话,就是吃好。
吃饭的过程中,大家都在热闹的聊着天,聊着今年的丰收,聊着明年打算种麦子,还是种玉米,聊着明年打算买台电脑呢,还是买辆摩托车呢,对于明年,充满着希望,对于明年,做着生活的计划。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我身上。先从工作开始,聊我的工作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开车的,负责接送客人,他们便问我一般都接送的是哪种客人,能不能见到县长啊省长啊之类的大官啊,我告诉他们,我接送的客人一般都是比较有身份的,县长之类的都不在话下,省长级别的也接送过,什么总经理啊,什么董事长啊,什么厂长啊,什么大军官啊,等等的,都接送过。我还自豪的告诉他们,我曾经接送过中央的一个农业部的副部长呢,那可是个大官啊,部长啊,天天都能见到胡主席啊,天天都在中南海住着,天天都能看到天安门升国旗啊。一家子人听的津津有味,听的高兴的时候,还会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那目光好像给我说,有出息啊,秦家几辈子人都没有这样了啊,能见到部长,有能耐啊。
说到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物的时候,叔父总是笑着对我说,让我好好表现,让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注意到我,看看能不能帮我个忙,给我弄个一官半职的,从此也是“吃皇粮”一族,也是端“铁饭碗”一族。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不知道如何说了,其实我可以给他们解释,现在想当官,很难啊,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再说了,现在是经济时代,也不一定非要当官吧,也不一定非要“吃皇粮”吧,也不一定非要端“铁饭碗”吧,我个人倒是很崇拜马云之类的风云人物,但是他们可能压根就不知道谁是马云,也不理解什么是经济时代,所以我也就不再解释了,只是默默的点头,告诉他们,我一定会好好表现,好好努力,博得领导的好评,从此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谈完了我的工作之后,就该谈我的对象了。这已经是个规律了,先是工作,接着就是生活了,而我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婚姻生活了。我也最怕谈这个,男儿志在四方,何患无妻啊。再者说了,未曾立业,何谈成家啊。
无论我怎么的害怕,无论我怎么的解释,爸爸和叔父还有妈妈、叔母,都是站在一个阵线上的,他们总觉得,房子就是一个人住的地方嘛,为什么非要把房子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呢,他们也总觉得,我都二十好几了,要是过去,可能孩子都几个了,可我愣是连个对象都没有呢,我不急但是他们急啊,也总是害怕我找不到好的了,好的都让别人早早找到了,就好像是买菜一样,不早早的去买菜,新鲜都让来的早的人买走的。
我还是耐心的解释着,我说我还小嘛,二十五还不到嘛,现在都流行三十才结婚呢。我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是,好好的工作,拼命的挣钱,等我挣到钱,大不了再找个二十三四的小姑娘做老婆嘛,有钱了还怕没老婆嘛。每每我这么说的时候,都会遭到爸爸妈妈的训斥,说我想事太极端了,还是踏踏实实的过日子比较好,还是找个门当户对的比较好,还是找个年龄相差不大的比较好。
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个社会已经成这样了,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娶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人家还公开亲着嘴,告诉天下人,他们是真爱,他们是有缘分,他们是敢爱敢恨的人,像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三十岁找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已经是再正常不过了。说的现实点,只要你有房子,车子,票子,一切都好说。
只是,我目前还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更没有票子,所谓的婚姻,就变的飘渺了。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谁都知道奋斗很辛苦,谁都知道竞争很激烈,谁都知道安稳的日子就是幸福的日子,可你没有物质保障,很难说是将来会幸福。
这个社会,很难再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了,这个社会,也很难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诚了,这个社会,也很难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相恋了。
物质生活已经成为精神生活它妈了,你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就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并且尽快适应它,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自己不会被“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给抛弃了。
他们依然坚持着,先成家,再立业的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就是结婚生子,结婚了,才会懂得什么叫责任,生子了,才会明白生活的不易。显然,我们之间是有代沟了,我觉得我很了解这个社会,我觉得我正处在社会的流行前端,明白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既然是谈婚论嫁,有的谈才能论嫁吧,没有谈资,如何谈啊?难道给对方的家长介绍,说我是个有能力、有理想、有思想、有潜力的“四有”青年,但就是无房、无车、无钱、无对象的“四无”男人吗?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结婚就成了两个家庭乃至家族的事情了,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决,也不是相互忍忍就能过去的。
年夜饭继续吃着,我们继续讨论着,开始的时候,似乎只是爸爸、叔父和我的辩论,慢慢的,妈妈和叔母也加入了这个“辩论会”,再后来,两个妹妹也加入了“辩论会”,只是两个堂弟还小,未曾明白什么是婚姻吧,没有资格加入这个“辩论会”。很明显,爸爸、妈妈、叔父、叔母是正方辩手,我是反方主要辩手,两个妹妹勉强是反方的副辩手。就这样,我们激烈的辩论着,谁似乎也说服不了谁,谁似乎都没有妥协的意思。
爸爸妈妈的原则,就是让我尽快找个对象结婚,我的原则就是,在没有挣到钱的时候,我死活都不会结婚,因为我怕由于没钱让我的婚后生活显得更加的捉襟见肘,因为没钱让我生活的更加没有信心和尊严。
也许是大家都说累了吧,菜也凉了,也就渐渐的安静了下来。年三十晚上嘛,本来是要高高兴兴的吃饭,本来就是快快乐乐的聊天的,没想到却意外的来了一次激烈的辩论,让这个场面变的尴尬,变的气氛紧张。
面对着这样的气氛,我突然觉得有些失落。其实我也知道,自己都二十好几的人了,已经成年好多年了,却还是如此的无能,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能娶妻生子,中间不能建功立业,拖累父母为我担心,为我操心。
气氛依然还是这样的尴尬着,偶尔听到爸爸和叔父讨论一些家事,偶尔也听到妈妈和叔母聊一些家庭琐事,偶尔也听到两个妹妹和两个堂弟讨论学习的事情,唯有我一个,再也不说话了,也不想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话了,有些事情,也只能由我自己一个人来想,有些苦也只能由我一个人来吃,有些心结也只能由我一个人来解。
看了一下表,发现已经十点多了,在堂弟的煽动下,我们从炕上下来,拿出一半的鞭炮,开始在院子里放了。
由近到远,到处都可以听到密集的鞭炮声,这密集的鞭炮声告诉老天,今天晚上过年了,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将要到来了。
看着堂弟们高兴的样子,我也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候的我,总是无忧无虑,虽说有时候会因为自己做了坏事,害怕爸爸妈妈知道,总以为那就是天大的事情,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还是无忧无虑,没有多大的社会责任,没有多大的社会负担,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做个好孩子,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就行了,就是你犯错了,大人们也会给你改正的机会的。
堂弟们和妹妹们高兴的玩着烟花,我配合着他们,也玩着,可我这心里似乎还是放不下很多负担,开心总是表面的,内心却总是觉得很孤单,彷佛自己的路,始终是自己一个人在走,没有人支持,甚至没有人赞同。
远处忽然放起了烟花,是那种可以在空中炸开一个光圈的烟花。这个光圈足以照亮周围的山头,山头上还有前两天落的积雪,在烟花的照耀下,显得很白。
看来今年这个年三十晚上,我是想的太多了,本来是想得到快乐的,结果却还是没有得到,自己很无奈,也很无助。
就这样无奈的等着,等着旧的一年的过去,等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终于,表针转到了一齐,都到了十二的刻度上,旧的一年终于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这样来临了,我就这样,又多了一岁,一分钟之前,我还说自己不到二十五呢,一分钟之后,自己却已经二十五岁了,虽说是连着虚岁,但毕竟是到二十五岁了,对于多的这一岁,我是应该高兴呢,还是应该悲伤呢。
突然间,远近各处的鞭炮声更加的密集了,似乎是大家约好的一样,到了这个时候,一同放的鞭炮。
新的一年,真的来临了,也许我应该高兴,新年新岁新气象嘛,新的一年,也许我会发达,新的一年,也许我会飞黄腾达。对于这新的一年,我充满了希望。
当新的一年来临了后,大家也该睡觉了。家乡的风俗,除夕的这天晚上,必须要等到新的一年的到来,这叫压年头,如果不等,就是没压住年头,没压住年头到底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众说纷纭,反正是压不住年头,神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年头也压了,也不知道是压住了还是没有压住,大家都不再提这事了,都开始走回自己的窑洞,爬上自己的热炕,开始睡觉了。
我回到我睡觉的窑洞里,脱掉衣服,似乎是有些疲劳了,钻进暖烘烘的被窝里,想着自己的事情,无法想清楚,也无法想明白,总觉得自己现在处在一个瓶颈上一样,似乎难以突破,似乎难以摆脱。
旧的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发生了太多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对于我目前的工作,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总觉得有些不妥之处,总觉得有些单调,但却也说不出哪里不妥了,总之,在别人看来,还是个比较体面的工作吧,最起码还能见到大官吧,像我爸爸这样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见到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一辈子都在踏踏实实的“修理地球”,一辈子都本本分分的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田。
新的一年,对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不知道,我也不敢想,计划往往是赶不上变化的,我就是考虑了,也不一定能考虑正确,还是省点脑细胞吧,留作以后有用的时候在用吧。
我应该好好的享受这个过年的过程,享受这个节日带给我的快乐,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温馨,享受着本属于我的幸福。
也许人生,就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第三十三节 新年别乡
睡了一觉,就辞去了旧的一年,迎接了新的一年,远处的山依然是山,山头上的白雪依然是白雪,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这气氛很热闹而已。
正月初一,爸爸也不需要忙着在院子里干活了,妈妈也不需要忙着在厨房里调制年货了,妹妹们自然也不用忙着当妈妈的帮手了,我也不用忙了,这一天,大家都显得是那么的高兴,显得都是那么的轻松。
吃过早饭,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其实我穿的还是和去年的一样,没有什么变化,除了脚上穿的那双袜子是新的,其它都是去年腊月我回来时穿的衣服,只不过洗干净了而已。
穿着新衣服,感受着新年的气氛,走出了家门,去堡子上转悠了。这还是风俗习惯,每年的正月初一,大家都会穿着新衣服,赶着家里的牲口,来堡子上溜达,家乡的人们管这叫游年,人需要游年,畜生也需要游年,甚至是刚买的摩托车,农用车,都需要游年的。
来到堡子上,大家都高兴的打着招呼,开口都问“吃了吗”,昨天晚上都吃了什么好的。三叔六姑二大爷,都到堡子上了,互相转达着新年的美好祝福,互相传递着喜悦,似乎过了一个年后,大家都变的很高兴,虽说山川河岳未曾改变,但大家的内心似乎都焕然一新,新的心情,新的面貌,新的气象。
在堡子上游年,渐渐的,人越来越多,也大概只有这一天,家家户户,全部的人都来了,家中都是空空的,一种久违了的热闹,我享受着这样的热闹,我感受着这样的气氛。
终于,周围的几户亲人都来了,我们便开始串门了,按照远近的程度,开始一家一家的串门了,每到一家,男的给长辈的拜年,女的则帮忙做饭。
正月初一,我们不会再按照习惯,一天只吃两顿饭了,而是每到一家,就必须要吃饭,无论饭的味道如何,都要吃。也就是因为这样,每年我的胃病都要犯一次,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吃的太多了。
去的第一家,自然是我五爷爷家,因为他们家距堡子最远,我们一般情况下,都是从远处开始串门。
来到五爷爷家,先是爸爸这一辈的人给五爷爷和五奶奶拜年,然后才轮到我这一辈的人,开始给爷字辈的人拜年,然后给叔字辈的人拜年,拜完了后,五奶奶则拿出花生瓜子之类,招呼大家。
男的就坐在五爷爷的窑洞里,开始聊了,听五爷爷说一些宗族里的事情,听五爷爷说一些今年的安排,因为五爷爷在我们这个宗族里,算是德高望重的人物,大家都听五爷爷的,宗族里出现什么问题后,也都常常叫五爷爷来处理家事。
五爷爷说话有点慢,但是所说的每句话,都是比较有分量的。叔父们仔细的听着,偶尔也插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有时候,叔父们的话说的有问题,五爷爷就毫不客气的纠正他们,但大多数情况下,叔父们所说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五爷爷就再补充补充。
我们这个秦氏家族,爷子辈的,有两个人,算是宗族的族长,不仅德高望重,而且说话处世,都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这两个人,一个是我爷爷,排行老四,一个就是我五爷爷,排行老五。
我爷爷和五爷爷,都是方圆几十里内的“名人”,不仅是我们宗族内部发生什么矛盾,或者是纠纷的时候,请他们两个处理,就是旁姓的宗族,有什么比较棘手的家庭琐事,也会请他们两个评理。
如今,我爷爷已经西归了,已经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了,这族长,就自然只剩下五爷爷一个人了,他说的话,也就成了宗族内的“真理”了。
听着五爷爷的话,我似乎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觉得五爷爷的话也不完全正确,也许是因为我见过外面的世界吧,也许我是读过圣贤书吧,也许是我接受过更高级的教育吧,也许是我的性格比较叛逆吧,总之,觉得五爷爷的话,还不能够达到“真理”的标准,至少不是完全的正确。
五爷爷所说的话中,还是多少有些夸张的成份,也多少是有些偏离事实的成份,也多少是有些不符合科学的成份。只是看他是宗族内德高望重的人物,我也就默默的听着而已,并不会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爷爷说着说着,也就没有多少可说的了,叔父们就开始私下里聊了。开始的时候,聊一些自己宗族里的事情,慢慢的,自己宗族里的事情都聊的没多少了,就开始聊其他宗族里的事情了,去年,谁谁谁,干了个什么龌龊的事情,去年,谁谁谁,跟那个谁谁谁发生了矛盾,害的人家鸡犬不宁……
我本以为只有女人才那么的八卦呢,原来男人也是如此的八卦,也会爆料一些猛料的。我还是默默的听着,没有什么意见,因为我压根就不知道那些事情,也更加不知道那些事情的真实性,也不知道那些事情的前因后果,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意见了,只能静静的听着。
终于,饭做好了,我跟几个堂弟就负责端饭了。炒菜,凉菜,暖锅,猪肉,鸡肉,鱼肉,凡是厨房里交给我们的,我们都只管往五爷爷他们待的窑洞里送,不一会儿,饭桌子上排满了各种菜肴,闻起来还是比较香的,一下子就勾起了自己的胃口。
菜上齐了后,男人们就在五爷爷他们待的这个窑洞里吃饭,女人们就在厨房的那个窑洞里吃饭。我是个男人,自然也就和五爷爷以及叔父们吃饭了。
今天的吃饭,和昨天晚上我们自己家里吃年夜饭不太一样,虽说都是秦氏的人,但毕竟是有了宗派之分了,大家还是需要喝酒的,虽说大家都不喜欢喝酒。五爷爷叫叔父们倒酒,叔父们也就自觉的给自己斟满酒,同时也给五爷爷斟满酒。其实,五爷爷是比较喜欢喝酒的,按理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啊,但不知道为什么,关于喝酒,一代人不如一代人了。
按照以往的习惯,一般情况下都是不给我倒酒的,不知道今年为什么,五爷爷看着叔父们都斟满了酒后,就把酒瓶递给我,让我也给自己斟酒,我本想推脱的,可一想,自己已经都不是学生了,都出社会了,也就不在乎那么多了,毕竟喝酒抽烟,还是一个娱乐的项目嘛。我也就给自己斟了一杯酒。
大家都斟满了酒后,端起了杯子,一饮而尽。我刚把酒喝到嘴里后,一股很浓的酒辣味,冲的我难以下咽,但自己最终还是咽了下去,嗓子里,喉咙里,甚至是肚子里,一阵火热,我赶紧喝了一口茶,漱了漱口,才感觉好了点。
开始吃菜的时候,已经都没有多少胃口了。我纳闷,为什么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喝酒怎么那么畅快,看起来,就怎么那么香呢,难道那时候的酒跟现在的酒不一样,难道那个时候的酒香,而现在的酒就不香。
这么一看,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也不知道武松那一十八碗酒是如何喝下去的,也不知道鲁智深那一坛子酒是如何喝完的,真是羡慕那些英雄啊,喝酒都喝的那么爷们儿。
喝着酒,吃着菜,聊着天,这就是正月初一。
在五爷爷家吃完饭后,就去三爷爷家,就这样,一家一家的串门,一家一家的吃饭。在五爷爷家的时候,我还是吃了好多,慢慢的,就吃不了多少了,以至于到了最后,我就只吃一两口菜,然后喝点稀饭就行了,因为自己实在是找不到胃口了,实在是吃不下去了,实在是肚子胀了。
也许是回到家中有些日子了吧,那种刚回到家中的幸福感似乎变淡了,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了。人其实就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得到了,就慢慢的习惯了,甚至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也许,我的这种感觉,就是一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表现吧。
正月初一,就这样的过了,除了记得吃了好多次饭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深刻记忆了。自己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慢慢的不太喜欢那种热闹了,那种人多的热闹了,倒是变得沉默了,变的言语不多了,也似乎变的内向了。
人长大了,乐趣也就少了,考虑的事情也就多了,那种开心的笑,似乎自然也变少了,就连话,也变的不多了,曾经那个活波可爱的男孩,似乎已经不在了,有时候,真的是感叹,自己真的不想长大。
可自己毕竟还是长大了,而且还要继续长,接下来,就是谈婚论嫁,就是娶妻生子,就是勤俭持家,就是开始过日子了,好好的过日子了。
想到未来,多少还是觉得有些害怕,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啊,也不知道如何准备,更加不知道自己将要承担多少责任与负担。
只是理想的懵懂着,希望自己有一天,突然平步青云了,希望自己有一天,突然扶摇直上了,希望自己有一天,突然把握自己的命运了,什么地位,什么名誉,一下子全有了,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那该有多好啊。
懵懂完了,该干嘛还需要继续干嘛,懵懂,只是做梦而已,甚至是白日做梦而已,生活,更多的还是平凡的日子,还是朝九晚五的日子,还是东升西落的日子,还是四季循环的日子。
过完了正月初一,就是正月初二了,然后就是正月初三了,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对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来说,才过了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或者是一百八十二分之一,或者是一百二十二分之一,猛地一看,觉得今年的日子还长着呢,该干什么,就继续干什么吧。
从正月初二开始,就陆陆续续的有亲朋好友串门了,所以我们必须待在家里。不过今年的正月,我们家并没有来多少亲戚,也许是因为我爷爷奶奶过世的原因吧,突然之间,亲戚少了很多,显得这个正月比较冷清。
既然年过了,我也就快要上班去了。和大家一样,过年也就是那么一点假期,少的可怜,根本就不敢放开的享受。
正月初七,刚睡醒,就觉得外面特别亮,甚至是有点耀眼。打开门一看,才知道,下雪了。也不知道昨天晚上什么时候开始下的,只知道,现在已经落了一层白雪了。
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岳,对面山沟里的小溪,山头上的树林,院子边上的槐树,院子里的围墙上,由远及近,都白白的,似乎这世界一下子都成了白色的一样。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喜欢这种白色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被白雪覆盖着,突然之间,想起了毛主席的诗句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虽说看不到大河,也无法体会“顿失滔滔”的感觉,但这“银蛇”和“蜡像”,却是如此的逼真,是如此的生动。
我所喜欢的这种白色的世界,在城市中是体会不完整的,因为在城市中,无论雪下的多大,你总会看到汽车,你总会看到高楼大厦,你总会感觉到一个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城市,没有那种静态的白色,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被白雪所覆盖,也就体会不到所谓的白色世界,或者是银色世界。
身在城市之中,你只能体会到下雪,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感觉,你永远都无法在城市里感受到的。
只有在这乡下,下雪的时候,才会体会到那种静态的白色,才会体会到那种静态的美。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感觉,也只有在这乡间才能慢慢体会,才能慢慢享受这字里行间里所蕴含的境界。
雪继续下着,视线能及的范围内,你看不到任何飞鸟,因为此刻的飞鸟,已经飞回自己的窝里了,躺在暖和的窝里,听着雪花飘落的声音,自然变的安静了。从山头,到山脚,你也无法看到人的身影,因为此刻的人们,也已经躺在了暖和的土炕上了,裹着被子,躺在热炕上,看着门外的“银蛇”和“蜡像”。
多美的风景啊!我从( 狼人模样的人生 http://www.xlawen.org/kan/266/ )
接下来,妈妈就要开始炖肉了,我则需要负责劈柴,因为炖肉的时候很费柴火,两个妹妹则帮着妈妈炖肉。
还是那么的忙碌,高兴的忙碌着,满足的忙碌着,这一切的劳动,都是为了过年,都是为了丰盛的年夜饭。
腊月二十七,杀公鸡。昨天杀了猪,今天就该杀公鸡了。不过今天抓公鸡的时候,不再用食物来引诱了,因为公鸡的反应远比猪的反应快,要么怎么说猪笨呢。抓公鸡时,是需要提前一天准备的,那就是昨天晚上把鸡窝的门关好后,今天早上不能打开鸡窝的门,等到我们吃过早饭后,我和爸爸,还有两个妹妹,才堵到鸡窝的门口,打开一个缝,把手伸进去直接抓公鸡。
抓到公鸡后,爸爸负责杀鸡,我们就负责拔鸡毛,负责清洗公鸡,妈妈负责做鸡肉。昨天杀猪,今天杀鸡,杀戮太多了,自己有些不忍心了,突然觉得,人类很自私啊,为了过节,为了能吃好的,就不断的杀生,多残忍啊。虽说自己的心里这么想,可我并不反对鸡肉的鲜美。
杀鸡的时候,心里难受,独自内疚,但是吃饭的时候,却是无比的高兴,美美的嚼着味道鲜美的鸡肉,这就是人类,也就是我。
其实今天不仅仅是杀公鸡,还要压粉条。也许你会惊讶,为什么要压粉条啊,不是做粉条,那是因为粉条是用专门的工具压制的。家乡的人们总是要亲自压粉条的,从来不去买粉条的,可能会有少数的人,怕麻烦,买粉条的。但说实话,还是自己压的粉条好吃。
妈妈是负责压粉条的主要技术工作,我是负责烧火,妹妹们永远是妈妈的帮手,爸爸则负责劈柴。
小时候,总是会等待着刚刚压制好的鲜粉条,因为刚刚出锅的鲜粉条是非常的有劲道,拌上油泼辣子,拌上盐,拌上醋,再加点鸡精,放点腌韭菜,拌均匀,吃起来特别香。粉条很有劲道,甚至是一半在自己的嘴里嚼着,另一半却已经被咽到肚子里了,小时候,就是喜欢那个味道,就是喜欢那个感觉。
留出来一点吃的鲜粉条后,把剩下的大部分粉条用冷水冷却一下,然后捞出来挂到院子里的架子上,让太阳晒,直到晒干为止。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大概需要三天左右才能彻底晒干的。
每当腊月二十六的晚饭时,总是能吃到妈妈做的土豆丝炒粉条,非常好吃,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拿一个碗,给自己盛大半碗的土豆丝炒粉条,再抓两个刚刚出锅的馒头,美美的吃一顿,吃完之后,在盛一碗稀饭,一口气喝完,肚子又圆又胀,那种感觉,真是舒服啊,真是踏实啊,汤足饭饱,一个字——爽!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只看字面,可能大多数人不是很明白,更多的城里人,更不明白是什么。我大概介绍一下,因为明天要蒸馒头,蒸馒头是需要酵面的,蒸馒头的面是需要经过发酵的,而发面,就是把面经过发酵的意思。
每年的腊月二十八,妈妈都会和好几盆的面,盖上盖子,放到热炕上,让面自己发酵。等到明天蒸馒头用。
和好了面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炸油货了,炸油饼,炸麻花,炸油花,炸酥合子。因为油货可以长久的储存,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炸更多油货。油货还有另一个用途,就是留作正月里串亲戚的时候做礼品。
农村里,不需要什么精美的礼品,拿的都是自己做的油货,既可以表达心意,让亲戚尝尝自己炸的油货,还不用花钱,很是实用。
爸爸还是劈柴挑水,我和两个妹妹负责做油饼,搓麻花,捏油花,包酥合子,妈妈则负责炸。因为炸的时候需要把握油的火候,火大了,就会炸焦,火小了,就会炸不熟,反正炸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危险活,因为红了的油随时都可能溅到人身上,被油烫的滋味可不好受,因为妈妈能掌握火候,所以油不会轻易溅起来的。
忙忙碌碌,又是一天,满身的油烟味,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看着满满的一盆一盆的油货,就觉得特别踏实,特别满足。
农民的生活真是不错了,有猪肉,有鸡肉,有粉条,有油货,既好吃,还实惠,这就是农民自己的生活之道,不求花拳绣腿,但求经济实惠。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终于要等到过年了。
腊月二十九这天,就要开始蒸馒头了,而且蒸好多的馒头,以备正月里用,自己人吃,串门的客人们也要吃。因为正月的时候,凡是有客人来,必须要让客人吃饭的,无论你吃过多少顿饭,只要是进了家门,就一定要吃了饭才能走,为了能更快的让客人吃到饭菜,所以早早的把馒头蒸好,只要有客人来,炒几道菜,把馒头热一下,就可以让客人吃了。今天蒸馒头,也完全是为了正月里招待客人方便的。
今天的妈妈,还是非常的忙碌,因为只有妈妈才会蒸馒头,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个帮手而已,一切听妈妈的指挥,妈妈揉着面团,察看着面团的酸碱度,因为经过发酵的面团是呈酸性的,蒸馒头的时候,需要用食用碱中和的,如果中和的不够,蒸出来的馒头闻起来很酸,不好吃,如果中和的太过了,蒸出来的馒头就会变黄,同样也是不好吃,只要中和的刚刚好,蒸出来的馒头才又软又白,才会好吃。所以这个技术活,也只能由妈妈负责了。
蒸馒头,也蒸包子,什么胡萝卜包子,什么白萝卜包子,什么豆腐粉条包子,什么韭菜鸡蛋包子,什么酸菜粉条包子,都会亲自做的。我最爱吃胡萝卜包子,所以今天早上的早饭我就没有吃多少,就喝了两碗稀饭,不为别的,就为了等刚刚出锅的胡萝卜包子。
胡萝卜包子终于出锅了,我迫不及待的抓起了热腾腾的包子,手指立马被烫的生疼,但我还是不放弃,两只手交替着拿着包子,用嘴试探着咬刚刚出锅的包子。
真是好吃啊,一般情况下,我都能一口气吃五个,五个大包子,因为家乡人做包子都是大的,一个包子相当于五个小笼包那么大。
妈妈也会尝一下刚出锅的包子,两个妹妹也会吃上一个,爸爸也喜欢吃刚刚出锅的馒头或者是包子,所以我把爸爸叫进厨房,给他端了几个刚刚出锅的包子,爸爸也有滋有味的吃起来了。
蒸了大半天的馒头,也算是完成了任务,妈妈累的直捶腰,但脸上还仍然挂着微笑,那种满足的微笑。一家人,还是那么的快乐,还是那么的幸福。
年味越来越浓,年三十也越来越近,只要过了今天,就是年三十了,我们都在等待着,幸福的等待着,快乐的等待着。
似乎觉得今年的过年气氛比以往的都热闹,一家子人,一块干活,一块劳动,一块分享收获,一块快乐,一块幸福。
第三十二节 大年三十
终于,这年三十是盼到了,所有的好吃的,所有的好玩的,就是为了今天这一天。
时间不会停留,更不会倒退,只会如同溪水一样,潺潺向前流。所以今天也成为今年的最后一天了,也就显得更为珍惜了。
人们往往都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每到年关了,才知道珍惜时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四天都过了,才想起了珍惜这第三百六十五天了,悲哀,也是收获,毕竟是知道珍惜时光了。
年三十这一天,大家还是忙忙碌碌着,不过再也不用制作新的年货了,就是把前两天准备的东西“精心加工”就行了。
今年的年三十,我拿起了毛笔,蘸饱了墨汁,在鲜红的纸上写上祝福的对联,虽说字写的不是很好看,根本不敢跟那些书法大师相提并论,但也毕竟是纯手工的东西,多少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还是很有感觉的。
记得小时候,过年的对联,都是由爸爸来写的,其实爸爸的毛笔字写的还比较漂亮,不仅过年的时候给我们自己家里写对联,就连方圆几十里的亲戚们过红白喜事的时候,都愿意叫爸爸提笔书写礼单——家乡的礼单是用毛笔写的,所以,我从小的时候就喜欢看着爸爸写毛笔字,偶尔也会偷偷的拿爸爸的毛笔写上几个大字,然后仔细的和爸爸的对照,一边羡慕着爸爸的字写得好,一边失落的将自己写的毛笔字悄悄烧掉。
所以,从小的时候,在爸爸的熏陶之下,我也热爱上了毛笔书法,那时候的自己,没有想过将来会成为什么书法家之类,只想着,好好练字,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能像爸爸一样给亲戚朋友们写礼单,给我们自己家写对联。
现在终于是由我来写对联了。让我写对联,其实不是因为我的毛笔字比爸爸写的好,我们两个的毛笔字风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爸爸写的毛笔字更接近于楷书,如同爸爸的性格一样,看起来比较内敛,字体比较工整,准确的说是行楷吧,而我写的毛笔字更接近于草书,也如同我的性格一样,看起来比较“飞扬跋扈”,单看每个字,比较潦草,只是整体看起来,还是有点美的感觉而已,准确的说,我的字体是行草。
让我写对联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是我们这个家族宗派中目前学历最高的,毕竟是念过大学的,虽说大学没能毕业,但大家还总习惯叫我大学生。再加上我已经二十好几的人了,算是个大人了,所以像写对联这种事情,爸爸就不用操心了,就不知不觉的降到了我的头上了,我乐此不疲啊。
写好了对联了,就和妹妹,还有两个堂弟,开始贴对联,我也就有模有样的指挥着他们,告诉他们对联怎么贴,哪一个是上联,哪一个是下联。每当这个时候,他们都很听我的话,都认为我说的话,是正确的,也就是每当这个时候,我突然有种“专家”的感觉,所言便是真理。
贴好对联,就基本上算是完成任务了,今天剩下的,就是等待晚上的年夜饭了,妈妈还是特别的辛苦,妹妹们也还是妈妈的帮手。家乡的风俗,一般情况下,男丁不易入厨房,男丁就应该在院子里干别的,男丁就应该干那些粗活,干那些要出大力气的活。这风俗也体现了一个生活规律——女内男外,分工明确。
小的时候,思想总是很简单,也没有那么多的多愁善感,对于腊月三十这一天,没有过多的想法,甚至,对于这一天的到来,充满着期望,充满着欢喜。因为过了年三十,我就又长大一岁了,因为年三十晚上,我可以得到爷爷、爸爸、叔父(爸爸的亲弟弟)的压岁钱,偶尔还会得到奶奶的压岁钱,也就是这一晚上,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有钱。过了年三十,到了正月初一我就可以穿新衣服了,那新衣服其实早就买好了,只是妈妈不让穿,只有到了正月初一,妈妈才让穿,而且还是必须要穿。过了年三十,我就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放鞭炮了,再也不用担心,我一不小心把鞭炮放完了,正月初一没得放了。
总之,小时候,对于年三十没有太多的想法,有的更多的是高兴的想法,快乐的想法,时间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没有太多的意义,反正还有好几十年的活头,人生才过了那么一点点。只是偶尔看到年迈的爷爷掉眼泪,奶奶偶尔也会掉,那一刻,全家人都不说话,一片寂静,但这种寂静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毕竟是过年,爷爷奶奶也不是故意掉眼泪。
那时候,自己不明白爷爷奶奶为什么要在大年三十晚上掉眼泪,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掉眼泪,害的我刚刚笑开花的脸要马上僵硬起来,害的我刚刚夹到的鸡腿要马上放回盘子里。现在似乎有点明白了,爷爷奶奶的眼泪,是对时光流逝的太快的悲伤,是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只是一种生命快到头的无奈。
今年的年三十,看不到爷爷奶奶掉眼泪了,因为此刻的他们,都已经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了,也不知道那边有没有鸡腿吃,也不知道那边还发不发红包,也不知道爷爷奶奶在那边过的怎么样。虽说我平时绝对不信迷信的,但每当这个时候,我还是会让自己迷信一会儿的,也希望人死后有来生,还是希望在我们的头顶上总有一个天堂的,还是希望我们对爷爷奶奶的思念,会传递到那边去,还是希望爷爷奶奶给我托梦,告诉我他们现在生活的很幸福,就是偶尔有点想念我这个大孙子。
今年的年三十,少了爷爷奶奶,但还是蛮热闹的。爸爸和叔父不用给爷爷奶奶拜年了,只剩下我和两个堂弟给长辈拜年了。爷爷奶奶在的时候,先是爸爸和叔父给爷爷奶奶拜年,拜完了后,再是我和两个堂弟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再给爸爸妈妈拜年,最后给叔父叔母拜年。这都有讲究,不能乱了次序,也不能乱了规矩,没有规矩的游戏,不是好玩的游戏,没有规矩的习俗,也不是好习俗。
等到我们拜完了后,就开始吃饭了。这里的吃饭就是踏踏实实的吃饭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没有特别喜欢喝酒的,所以基本上在吃年夜饭的时候,不会喝酒的,大家都是踏踏实实的吃饭,想吃鸡腿吃鸡腿,想吃猪排骨吃猪排骨,想吃炒菜吃炒菜,想吃凉菜吃凉菜。不需要怕丢人,也不需要怕吃相狼狈,更不需要怕别人笑话,都是自己人,只要吃的舒服就行,反正一句话,就是吃好。
吃饭的过程中,大家都在热闹的聊着天,聊着今年的丰收,聊着明年打算种麦子,还是种玉米,聊着明年打算买台电脑呢,还是买辆摩托车呢,对于明年,充满着希望,对于明年,做着生活的计划。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我身上。先从工作开始,聊我的工作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开车的,负责接送客人,他们便问我一般都接送的是哪种客人,能不能见到县长啊省长啊之类的大官啊,我告诉他们,我接送的客人一般都是比较有身份的,县长之类的都不在话下,省长级别的也接送过,什么总经理啊,什么董事长啊,什么厂长啊,什么大军官啊,等等的,都接送过。我还自豪的告诉他们,我曾经接送过中央的一个农业部的副部长呢,那可是个大官啊,部长啊,天天都能见到胡主席啊,天天都在中南海住着,天天都能看到天安门升国旗啊。一家子人听的津津有味,听的高兴的时候,还会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那目光好像给我说,有出息啊,秦家几辈子人都没有这样了啊,能见到部长,有能耐啊。
说到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物的时候,叔父总是笑着对我说,让我好好表现,让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注意到我,看看能不能帮我个忙,给我弄个一官半职的,从此也是“吃皇粮”一族,也是端“铁饭碗”一族。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不知道如何说了,其实我可以给他们解释,现在想当官,很难啊,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再说了,现在是经济时代,也不一定非要当官吧,也不一定非要“吃皇粮”吧,也不一定非要端“铁饭碗”吧,我个人倒是很崇拜马云之类的风云人物,但是他们可能压根就不知道谁是马云,也不理解什么是经济时代,所以我也就不再解释了,只是默默的点头,告诉他们,我一定会好好表现,好好努力,博得领导的好评,从此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谈完了我的工作之后,就该谈我的对象了。这已经是个规律了,先是工作,接着就是生活了,而我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婚姻生活了。我也最怕谈这个,男儿志在四方,何患无妻啊。再者说了,未曾立业,何谈成家啊。
无论我怎么的害怕,无论我怎么的解释,爸爸和叔父还有妈妈、叔母,都是站在一个阵线上的,他们总觉得,房子就是一个人住的地方嘛,为什么非要把房子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呢,他们也总觉得,我都二十好几了,要是过去,可能孩子都几个了,可我愣是连个对象都没有呢,我不急但是他们急啊,也总是害怕我找不到好的了,好的都让别人早早找到了,就好像是买菜一样,不早早的去买菜,新鲜都让来的早的人买走的。
我还是耐心的解释着,我说我还小嘛,二十五还不到嘛,现在都流行三十才结婚呢。我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是,好好的工作,拼命的挣钱,等我挣到钱,大不了再找个二十三四的小姑娘做老婆嘛,有钱了还怕没老婆嘛。每每我这么说的时候,都会遭到爸爸妈妈的训斥,说我想事太极端了,还是踏踏实实的过日子比较好,还是找个门当户对的比较好,还是找个年龄相差不大的比较好。
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个社会已经成这样了,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娶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人家还公开亲着嘴,告诉天下人,他们是真爱,他们是有缘分,他们是敢爱敢恨的人,像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三十岁找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已经是再正常不过了。说的现实点,只要你有房子,车子,票子,一切都好说。
只是,我目前还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更没有票子,所谓的婚姻,就变的飘渺了。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谁都知道奋斗很辛苦,谁都知道竞争很激烈,谁都知道安稳的日子就是幸福的日子,可你没有物质保障,很难说是将来会幸福。
这个社会,很难再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了,这个社会,也很难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诚了,这个社会,也很难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相恋了。
物质生活已经成为精神生活它妈了,你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就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并且尽快适应它,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自己不会被“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给抛弃了。
他们依然坚持着,先成家,再立业的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就是结婚生子,结婚了,才会懂得什么叫责任,生子了,才会明白生活的不易。显然,我们之间是有代沟了,我觉得我很了解这个社会,我觉得我正处在社会的流行前端,明白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既然是谈婚论嫁,有的谈才能论嫁吧,没有谈资,如何谈啊?难道给对方的家长介绍,说我是个有能力、有理想、有思想、有潜力的“四有”青年,但就是无房、无车、无钱、无对象的“四无”男人吗?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结婚就成了两个家庭乃至家族的事情了,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决,也不是相互忍忍就能过去的。
年夜饭继续吃着,我们继续讨论着,开始的时候,似乎只是爸爸、叔父和我的辩论,慢慢的,妈妈和叔母也加入了这个“辩论会”,再后来,两个妹妹也加入了“辩论会”,只是两个堂弟还小,未曾明白什么是婚姻吧,没有资格加入这个“辩论会”。很明显,爸爸、妈妈、叔父、叔母是正方辩手,我是反方主要辩手,两个妹妹勉强是反方的副辩手。就这样,我们激烈的辩论着,谁似乎也说服不了谁,谁似乎都没有妥协的意思。
爸爸妈妈的原则,就是让我尽快找个对象结婚,我的原则就是,在没有挣到钱的时候,我死活都不会结婚,因为我怕由于没钱让我的婚后生活显得更加的捉襟见肘,因为没钱让我生活的更加没有信心和尊严。
也许是大家都说累了吧,菜也凉了,也就渐渐的安静了下来。年三十晚上嘛,本来是要高高兴兴的吃饭,本来就是快快乐乐的聊天的,没想到却意外的来了一次激烈的辩论,让这个场面变的尴尬,变的气氛紧张。
面对着这样的气氛,我突然觉得有些失落。其实我也知道,自己都二十好几的人了,已经成年好多年了,却还是如此的无能,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能娶妻生子,中间不能建功立业,拖累父母为我担心,为我操心。
气氛依然还是这样的尴尬着,偶尔听到爸爸和叔父讨论一些家事,偶尔也听到妈妈和叔母聊一些家庭琐事,偶尔也听到两个妹妹和两个堂弟讨论学习的事情,唯有我一个,再也不说话了,也不想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话了,有些事情,也只能由我自己一个人来想,有些苦也只能由我一个人来吃,有些心结也只能由我一个人来解。
看了一下表,发现已经十点多了,在堂弟的煽动下,我们从炕上下来,拿出一半的鞭炮,开始在院子里放了。
由近到远,到处都可以听到密集的鞭炮声,这密集的鞭炮声告诉老天,今天晚上过年了,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将要到来了。
看着堂弟们高兴的样子,我也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候的我,总是无忧无虑,虽说有时候会因为自己做了坏事,害怕爸爸妈妈知道,总以为那就是天大的事情,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还是无忧无虑,没有多大的社会责任,没有多大的社会负担,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做个好孩子,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就行了,就是你犯错了,大人们也会给你改正的机会的。
堂弟们和妹妹们高兴的玩着烟花,我配合着他们,也玩着,可我这心里似乎还是放不下很多负担,开心总是表面的,内心却总是觉得很孤单,彷佛自己的路,始终是自己一个人在走,没有人支持,甚至没有人赞同。
远处忽然放起了烟花,是那种可以在空中炸开一个光圈的烟花。这个光圈足以照亮周围的山头,山头上还有前两天落的积雪,在烟花的照耀下,显得很白。
看来今年这个年三十晚上,我是想的太多了,本来是想得到快乐的,结果却还是没有得到,自己很无奈,也很无助。
就这样无奈的等着,等着旧的一年的过去,等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终于,表针转到了一齐,都到了十二的刻度上,旧的一年终于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这样来临了,我就这样,又多了一岁,一分钟之前,我还说自己不到二十五呢,一分钟之后,自己却已经二十五岁了,虽说是连着虚岁,但毕竟是到二十五岁了,对于多的这一岁,我是应该高兴呢,还是应该悲伤呢。
突然间,远近各处的鞭炮声更加的密集了,似乎是大家约好的一样,到了这个时候,一同放的鞭炮。
新的一年,真的来临了,也许我应该高兴,新年新岁新气象嘛,新的一年,也许我会发达,新的一年,也许我会飞黄腾达。对于这新的一年,我充满了希望。
当新的一年来临了后,大家也该睡觉了。家乡的风俗,除夕的这天晚上,必须要等到新的一年的到来,这叫压年头,如果不等,就是没压住年头,没压住年头到底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众说纷纭,反正是压不住年头,神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年头也压了,也不知道是压住了还是没有压住,大家都不再提这事了,都开始走回自己的窑洞,爬上自己的热炕,开始睡觉了。
我回到我睡觉的窑洞里,脱掉衣服,似乎是有些疲劳了,钻进暖烘烘的被窝里,想着自己的事情,无法想清楚,也无法想明白,总觉得自己现在处在一个瓶颈上一样,似乎难以突破,似乎难以摆脱。
旧的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发生了太多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对于我目前的工作,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总觉得有些不妥之处,总觉得有些单调,但却也说不出哪里不妥了,总之,在别人看来,还是个比较体面的工作吧,最起码还能见到大官吧,像我爸爸这样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见到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一辈子都在踏踏实实的“修理地球”,一辈子都本本分分的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田。
新的一年,对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不知道,我也不敢想,计划往往是赶不上变化的,我就是考虑了,也不一定能考虑正确,还是省点脑细胞吧,留作以后有用的时候在用吧。
我应该好好的享受这个过年的过程,享受这个节日带给我的快乐,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温馨,享受着本属于我的幸福。
也许人生,就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第三十三节 新年别乡
睡了一觉,就辞去了旧的一年,迎接了新的一年,远处的山依然是山,山头上的白雪依然是白雪,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这气氛很热闹而已。
正月初一,爸爸也不需要忙着在院子里干活了,妈妈也不需要忙着在厨房里调制年货了,妹妹们自然也不用忙着当妈妈的帮手了,我也不用忙了,这一天,大家都显得是那么的高兴,显得都是那么的轻松。
吃过早饭,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其实我穿的还是和去年的一样,没有什么变化,除了脚上穿的那双袜子是新的,其它都是去年腊月我回来时穿的衣服,只不过洗干净了而已。
穿着新衣服,感受着新年的气氛,走出了家门,去堡子上转悠了。这还是风俗习惯,每年的正月初一,大家都会穿着新衣服,赶着家里的牲口,来堡子上溜达,家乡的人们管这叫游年,人需要游年,畜生也需要游年,甚至是刚买的摩托车,农用车,都需要游年的。
来到堡子上,大家都高兴的打着招呼,开口都问“吃了吗”,昨天晚上都吃了什么好的。三叔六姑二大爷,都到堡子上了,互相转达着新年的美好祝福,互相传递着喜悦,似乎过了一个年后,大家都变的很高兴,虽说山川河岳未曾改变,但大家的内心似乎都焕然一新,新的心情,新的面貌,新的气象。
在堡子上游年,渐渐的,人越来越多,也大概只有这一天,家家户户,全部的人都来了,家中都是空空的,一种久违了的热闹,我享受着这样的热闹,我感受着这样的气氛。
终于,周围的几户亲人都来了,我们便开始串门了,按照远近的程度,开始一家一家的串门了,每到一家,男的给长辈的拜年,女的则帮忙做饭。
正月初一,我们不会再按照习惯,一天只吃两顿饭了,而是每到一家,就必须要吃饭,无论饭的味道如何,都要吃。也就是因为这样,每年我的胃病都要犯一次,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吃的太多了。
去的第一家,自然是我五爷爷家,因为他们家距堡子最远,我们一般情况下,都是从远处开始串门。
来到五爷爷家,先是爸爸这一辈的人给五爷爷和五奶奶拜年,然后才轮到我这一辈的人,开始给爷字辈的人拜年,然后给叔字辈的人拜年,拜完了后,五奶奶则拿出花生瓜子之类,招呼大家。
男的就坐在五爷爷的窑洞里,开始聊了,听五爷爷说一些宗族里的事情,听五爷爷说一些今年的安排,因为五爷爷在我们这个宗族里,算是德高望重的人物,大家都听五爷爷的,宗族里出现什么问题后,也都常常叫五爷爷来处理家事。
五爷爷说话有点慢,但是所说的每句话,都是比较有分量的。叔父们仔细的听着,偶尔也插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有时候,叔父们的话说的有问题,五爷爷就毫不客气的纠正他们,但大多数情况下,叔父们所说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五爷爷就再补充补充。
我们这个秦氏家族,爷子辈的,有两个人,算是宗族的族长,不仅德高望重,而且说话处世,都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这两个人,一个是我爷爷,排行老四,一个就是我五爷爷,排行老五。
我爷爷和五爷爷,都是方圆几十里内的“名人”,不仅是我们宗族内部发生什么矛盾,或者是纠纷的时候,请他们两个处理,就是旁姓的宗族,有什么比较棘手的家庭琐事,也会请他们两个评理。
如今,我爷爷已经西归了,已经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了,这族长,就自然只剩下五爷爷一个人了,他说的话,也就成了宗族内的“真理”了。
听着五爷爷的话,我似乎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觉得五爷爷的话也不完全正确,也许是因为我见过外面的世界吧,也许我是读过圣贤书吧,也许是我接受过更高级的教育吧,也许是我的性格比较叛逆吧,总之,觉得五爷爷的话,还不能够达到“真理”的标准,至少不是完全的正确。
五爷爷所说的话中,还是多少有些夸张的成份,也多少是有些偏离事实的成份,也多少是有些不符合科学的成份。只是看他是宗族内德高望重的人物,我也就默默的听着而已,并不会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爷爷说着说着,也就没有多少可说的了,叔父们就开始私下里聊了。开始的时候,聊一些自己宗族里的事情,慢慢的,自己宗族里的事情都聊的没多少了,就开始聊其他宗族里的事情了,去年,谁谁谁,干了个什么龌龊的事情,去年,谁谁谁,跟那个谁谁谁发生了矛盾,害的人家鸡犬不宁……
我本以为只有女人才那么的八卦呢,原来男人也是如此的八卦,也会爆料一些猛料的。我还是默默的听着,没有什么意见,因为我压根就不知道那些事情,也更加不知道那些事情的真实性,也不知道那些事情的前因后果,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意见了,只能静静的听着。
终于,饭做好了,我跟几个堂弟就负责端饭了。炒菜,凉菜,暖锅,猪肉,鸡肉,鱼肉,凡是厨房里交给我们的,我们都只管往五爷爷他们待的窑洞里送,不一会儿,饭桌子上排满了各种菜肴,闻起来还是比较香的,一下子就勾起了自己的胃口。
菜上齐了后,男人们就在五爷爷他们待的这个窑洞里吃饭,女人们就在厨房的那个窑洞里吃饭。我是个男人,自然也就和五爷爷以及叔父们吃饭了。
今天的吃饭,和昨天晚上我们自己家里吃年夜饭不太一样,虽说都是秦氏的人,但毕竟是有了宗派之分了,大家还是需要喝酒的,虽说大家都不喜欢喝酒。五爷爷叫叔父们倒酒,叔父们也就自觉的给自己斟满酒,同时也给五爷爷斟满酒。其实,五爷爷是比较喜欢喝酒的,按理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啊,但不知道为什么,关于喝酒,一代人不如一代人了。
按照以往的习惯,一般情况下都是不给我倒酒的,不知道今年为什么,五爷爷看着叔父们都斟满了酒后,就把酒瓶递给我,让我也给自己斟酒,我本想推脱的,可一想,自己已经都不是学生了,都出社会了,也就不在乎那么多了,毕竟喝酒抽烟,还是一个娱乐的项目嘛。我也就给自己斟了一杯酒。
大家都斟满了酒后,端起了杯子,一饮而尽。我刚把酒喝到嘴里后,一股很浓的酒辣味,冲的我难以下咽,但自己最终还是咽了下去,嗓子里,喉咙里,甚至是肚子里,一阵火热,我赶紧喝了一口茶,漱了漱口,才感觉好了点。
开始吃菜的时候,已经都没有多少胃口了。我纳闷,为什么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喝酒怎么那么畅快,看起来,就怎么那么香呢,难道那时候的酒跟现在的酒不一样,难道那个时候的酒香,而现在的酒就不香。
这么一看,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也不知道武松那一十八碗酒是如何喝下去的,也不知道鲁智深那一坛子酒是如何喝完的,真是羡慕那些英雄啊,喝酒都喝的那么爷们儿。
喝着酒,吃着菜,聊着天,这就是正月初一。
在五爷爷家吃完饭后,就去三爷爷家,就这样,一家一家的串门,一家一家的吃饭。在五爷爷家的时候,我还是吃了好多,慢慢的,就吃不了多少了,以至于到了最后,我就只吃一两口菜,然后喝点稀饭就行了,因为自己实在是找不到胃口了,实在是吃不下去了,实在是肚子胀了。
也许是回到家中有些日子了吧,那种刚回到家中的幸福感似乎变淡了,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了。人其实就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得到了,就慢慢的习惯了,甚至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也许,我的这种感觉,就是一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表现吧。
正月初一,就这样的过了,除了记得吃了好多次饭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深刻记忆了。自己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慢慢的不太喜欢那种热闹了,那种人多的热闹了,倒是变得沉默了,变的言语不多了,也似乎变的内向了。
人长大了,乐趣也就少了,考虑的事情也就多了,那种开心的笑,似乎自然也变少了,就连话,也变的不多了,曾经那个活波可爱的男孩,似乎已经不在了,有时候,真的是感叹,自己真的不想长大。
可自己毕竟还是长大了,而且还要继续长,接下来,就是谈婚论嫁,就是娶妻生子,就是勤俭持家,就是开始过日子了,好好的过日子了。
想到未来,多少还是觉得有些害怕,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啊,也不知道如何准备,更加不知道自己将要承担多少责任与负担。
只是理想的懵懂着,希望自己有一天,突然平步青云了,希望自己有一天,突然扶摇直上了,希望自己有一天,突然把握自己的命运了,什么地位,什么名誉,一下子全有了,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那该有多好啊。
懵懂完了,该干嘛还需要继续干嘛,懵懂,只是做梦而已,甚至是白日做梦而已,生活,更多的还是平凡的日子,还是朝九晚五的日子,还是东升西落的日子,还是四季循环的日子。
过完了正月初一,就是正月初二了,然后就是正月初三了,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对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来说,才过了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或者是一百八十二分之一,或者是一百二十二分之一,猛地一看,觉得今年的日子还长着呢,该干什么,就继续干什么吧。
从正月初二开始,就陆陆续续的有亲朋好友串门了,所以我们必须待在家里。不过今年的正月,我们家并没有来多少亲戚,也许是因为我爷爷奶奶过世的原因吧,突然之间,亲戚少了很多,显得这个正月比较冷清。
既然年过了,我也就快要上班去了。和大家一样,过年也就是那么一点假期,少的可怜,根本就不敢放开的享受。
正月初七,刚睡醒,就觉得外面特别亮,甚至是有点耀眼。打开门一看,才知道,下雪了。也不知道昨天晚上什么时候开始下的,只知道,现在已经落了一层白雪了。
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岳,对面山沟里的小溪,山头上的树林,院子边上的槐树,院子里的围墙上,由远及近,都白白的,似乎这世界一下子都成了白色的一样。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喜欢这种白色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被白雪覆盖着,突然之间,想起了毛主席的诗句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虽说看不到大河,也无法体会“顿失滔滔”的感觉,但这“银蛇”和“蜡像”,却是如此的逼真,是如此的生动。
我所喜欢的这种白色的世界,在城市中是体会不完整的,因为在城市中,无论雪下的多大,你总会看到汽车,你总会看到高楼大厦,你总会感觉到一个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城市,没有那种静态的白色,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被白雪所覆盖,也就体会不到所谓的白色世界,或者是银色世界。
身在城市之中,你只能体会到下雪,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感觉,你永远都无法在城市里感受到的。
只有在这乡下,下雪的时候,才会体会到那种静态的白色,才会体会到那种静态的美。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感觉,也只有在这乡间才能慢慢体会,才能慢慢享受这字里行间里所蕴含的境界。
雪继续下着,视线能及的范围内,你看不到任何飞鸟,因为此刻的飞鸟,已经飞回自己的窝里了,躺在暖和的窝里,听着雪花飘落的声音,自然变的安静了。从山头,到山脚,你也无法看到人的身影,因为此刻的人们,也已经躺在了暖和的土炕上了,裹着被子,躺在热炕上,看着门外的“银蛇”和“蜡像”。
多美的风景啊!我从( 狼人模样的人生 http://www.xlawen.org/kan/2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