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仙侠修真 > 金丝鸳鸯坠 > 金丝鸳鸯坠 第 1 部分阅读

第 1 部分阅读

    《金丝鸳鸯坠》

    第一章 高僧妙手(上)

    明朝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南直隶庐州府城合肥东门外坝上街上,有一家字号为“廖裕丰”的粮店,坐落在二道河东岸,面对二道河流入南淝河的入口处。wWw.(明代称直隶京师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简称北直,亦可称京师;称直隶南京的地区为南直隶,简称南直,亦可称南京。南直隶的范围包括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地区,相当那时的一个省。)

    坝上街为南北向,东是店面房舍,西临二道河。站在廖裕丰粮店门口,放眼越过坝上街,可以看到南淝河、二道河上的大小船只,川流不息地驶向东西南北。这南淝河、二道河是合肥集散货物的水上通道。二道河口上有一座拱形石桥,名曰“凤凰桥”,由此可以通向城里。

    坝上街街东店面是粮店布庄,酒楼茶馆。街西沿河摆着各种摊贩,有土产陶瓷,竹木铁器,茶叶药材,水果干果,肉类蔬菜。还有打拳卖艺的,说书唱曲的,测字看相的,玩猴杂耍的,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这天,坝上街上照常贸易兴隆,人流熙攘。忽的,从凤凰桥上,走来一个须眉皆白的老和尚。只见他从容地穿过人群,行至廖裕丰粮店门口停下,就地盘腿打坐。

    老和尚坐定,从肩上轻轻取下木鱼,放在地上,又在木鱼前放一个钵盂,于是眼皮下垂,一面敲打着木鱼,一面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意为“尊敬的”,南音“那”字的阴平,无音“膜”;阿音“婀”),看样子是来化缘的。

    粮店的伙计见状,对老和尚道:“这位大师,今日店主家里有事,请到别处化缘去吧。”

    老和尚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依然敲击那木鱼。伙计无奈,只得向钵盂里丢了三个铜钱。老和尚并不理会,毫无走开之意。

    伙计很是气愤,指着老和尚道:“你这和尚好生无理,已同你说过了,主人家有事,不要在此打扰。现下你缘也化了,怎的仍赖着不走?”一时围了许多人,指指点点,甚是热闹。

    老和尚充耳不闻,仍是敲击那木鱼,于是伙计走上前去,欲拉他走路。但见老和尚慢慢地抬起眼皮,拾取钵盂中的三个铜钱,信手抛去,只听得“当、当、当”有节奏的三响,那三个铜钱已从三寸厚的木门楣中,鱼贯穿过,落入店堂,整整齐齐地叠置在地上。伙计与围看的人们,个个呆若木鸡,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此时,从粮店内步出一个儒冠儒服的中年人。他面容蜡黄,双眉紧锁,操着嘶哑的声音,拱手言道:“这位大师,在下因犬子重病缠身,一时来迟,待慢之处,还望海涵。若大师不嫌舍下简陋,请至寒舍一坐。”

    老和尚举目而视,见眼前站着一个谈吐不欲的儒士,便起身还礼道:“老衲冒昧搅扰,请施主宽谅。施主事体繁忙,何慢之有?”收起钵盂,背上木鱼,随那儒士进入粮店。

    二人来至第三进与第四进正屋间的北首书房,分宾主而坐,书僮献上茶来。那儒士复抱拳道:“在下廖志经,系本店店主,不敢请问,大师修行于那座名山宝刹,法号尊称?此番来敝处有何见教?”

    老和尚双手合什,口念佛号,说道:“老衲乃青阳县(今属安徽)九华山化城寺法慧是也。此番云游四方,路过庐州,听市井传说,令郎在包河有所奇遇,刻下病势沉重;老衲未闻其详,特造次府上冀能一睹,或有回春之术,也未可知。”

    廖志纬长吁一声,道:“犬子母亲早丧,在下便益加怜爱,凡事百般依从,以致酿成大祸。”遂详细叙述其子得病始末。

    包河与南淝河南、北环抱合肥城,交会于东门水关,与城西的黑池坝一起,构成了合肥的护城河。包河东南有小包村,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副使、权知开封府尹事包拯的故里。包河中有小岛名“香花墩”,是包拯曾经读书之处。香花墩上有“包孝肃公祠”,祠内有包拯塑像,像两旁有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祠东有井曰“廉泉”,相传不廉者饮井泉则头痛不已,廉者饮之则味冽而甘美。又因河底土质肥沃,包河还出一种“雪花藕”,洁白胜雪,香嫩可口,食之无丝,闻名遐迩。合肥有句俗话:“包河的藕——无丝(无私)。”老百姓说,包河的藕所以无丝,是缘因包公铁面无私所至。故而,包河为庐州名胜之一。

    初秋时节,天尚暑热,包河胜区凉亭依水,绿树成荫,荷花盛开,游人不绝。廖志经有两个儿子,长名展英,年方十五,次名展雄,年仅十二。三天前,廖展雄见别人家的孩子都去包河游玩,于是也闹着要去包河游玩。廖志经想道:凤凰桥至包河胜区不过三、四里,河边生长的孩子,水性极好,倒也不会溺水。便命管家沈大陪伴他去包河玩耍。

    廖展雄与沈大坐一只小木船,沿南淝河向包河划去。划至香花墩附近,但见一片红荷绿莲,阵阵香气袭人,廖展雄大喜,便叫沈大在岸边小亭等候,自个儿在河中划船游荡。他时而攀荷折莲,时面击水戏蛙,玩至乐处,捧腹大笑,童心独厚,天真无邪。

    西沉的夕阳透过彤红的云彩,洒下万道霞光,在包河游玩纳凉的人们,已渐渐离去。然而,廖展雄的一叶扁舟,仍荡漾于红荷绿莲间,忘返流连。沈大再三催返,他却似未听见一般,继续在做他的游戏。

    正值廖展雄乐趣浓厚之时,倏忽,一条硕大无朋的黄鳝蹿上船来,把他缠住,张开血红的大口,咬住了他的肩头。

    廖展雄一时惊恐万状,吓得面色苍白,但他出于本能,强忍疼痛,两只小手紧紧扣住黄鳝的颈项,张口咬破了黄鳝的咽喉,吃奶似的,**着黄鳝的血浆。

    沈大听到恐叫声,泅水赶至船旁,此时廖展雄已是一动不动地躺在船上,但双手依然紧扣那黄鳝的颈项。沈大见此情况,大惊失色,连忙爬上船,两手绰起木浆,箭也般向回划去。穿过凤凰桥,小船靠了岸,沈大抱着廖展雄与那条黄鳝,急急跑回粮店。

    廖志经闻迅赶来,见廖展雄躺在床上,全身红肿,奄奄一息;地上有一条七八尺长、茶杯口粗细的大黄鳝,早已血尽气绝。廖志经遍请远近名医,皆谓闻所未闻,摇头叹息而去。廖志经急得饥不思食,渴不思饮,悲痛欲绝,然则无济于事,唯有忧虑唉叹而已。

    廖志经讲完廖展雄包河奇遇后,说道:“今逢九华高僧驾临寒舍,小儿的病**有救了,莫不是苍天有眼?”

    法慧禅师笑道:“老衲并无把握,待看了病状后,才能知晓。”

    廖志经道:“大师,请随在下去看小儿。”

    二人起身到了书房对面的厢房。跨进门去,法慧禅师看见房内大床上躺着一个小孩,床边守着一个清癯老者。那老者听到脚步声,转过身子,见廖志经领来一个老和尚,年约古稀,须眉如霜,却是面色红润,二目有神,知是廖志经请来的高僧,便站了起来。

    廖志经绍介道:“这是家父。”又道:“这位是九华山高僧法慧大师。”

    老者施礼道:“久仰。老朽廖清源。”法慧禅师连忙合什还礼。

    廖志经指着床上那小孩,道:“此乃犬子雄儿。”

    法慧禅师走近床边,但见廖展雄双目紧闭,全身红肿如故,便伸出三个指头,切住他的左腕脉门;须臾,又顾首旁观,看了看地上那条七八尺长、茶杯口粗细的大黄鳝。接着,欠身将大黄鳝提起,端详一番,只见那黄鳝两侧分别有一根金黄|色的线,从腮边直贯至尾;又见它喉头已破,凝血紫红,知是廖展雄咬的伤口,不住地点了点头。

    廖清源十分焦急,问道:“大师,此儿病势如何?”

    法慧禅师道:“脉象无异状,唯微弱耳,无甚大碍,施主不必担忧。”

    廖志经道:“敢问大师,不知小儿何以致病,是不是这鳝血有毒?”

    法慧禅师道:“这黄鳝两侧有金钱,名‘金丝鳝王’,看光景是宋代遗物,足有五百年气候,极是罕见的。这鳝血虽无毒,但力量甚大,令郎饮了之后,消化不了,因此全身红肿。待老衲施行按摩,打通周身**道,很快就会好的。”廖清源父子闻言,喜见于色。

    法慧禅师揭开被子,骈指如笔,在廖展雄任脉的七处大**上一一点过,接着将他翻了一个身,又在他督脉五处大**上一一点过,然后在他四肢上各点三**,共点二十四**。其出手之快,犹如闪电。廖清源父子压根底儿就没看清他是怎么出手的,啧啧惊叹不已。

    法慧禅师站在床尾,掌心发出内家玄妙真气,隔空给廖展雄按摩,自首至足,约一盏茶工夫。又将他翻了个身,仰面而卧,仍然自首至足,按摩了约盏茶工夫。只见他两掌上下挥动,如揉面团一般,廖展雄也随着他的掌动而左右摇曳。

    按摩已毕,法慧禅师就地打坐,调息内气;有顷,站起身来,口道:“可幸,可幸!”

    此时,廖展雄头上腾腾地冒着热气,红肿渐渐消失,周身三百六十关节啪啪作响,脸上缓缓地泛出常人的润色,慢慢地从昏迷中醒来,睁开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左右游视着。

    廖清源父子见廖展雄红肿退去,苏醒过来,拜谢道:“大师可谓华佗再生,扁鹊现世,妙手当今无二。如此大恩大德,无以为报,愚父子只有永铭在心。”

    法慧禅师笑道:“施主过誉,过誉了。出家人慈悲为本,普救众生,分内之事,何足挂齿?”

    廖志经一面命家人好生照料少爷,一面请法慧禅师至书房歇息。

    须臾之间,一桌素宴已在书房摆下,法慧禅师被恭坐上首,廖清源、廖志经父子左右作陪,廖清源的次子廖志纬在下首打横筛酒。这廖志纬年二十四五,是一个白面书生。

    法慧禅师不饮酒,则以茶代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法慧禅师徐徐说道:“三位施主,老衲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廖清源道:“请大师赐教。”

    法慧禅师道:“令孙之病,三日内可望复原,施主尽管放心。此番令孙机遇了金丝鳝王,又遇着了老衲,可算是个缘分。令孙小小年纪,竟能咬死金丝鳝王,又吸干了它的血浆,如此胆大机灵,实是罕见。饮了这鳝王血,不仅能身避百毒,而且将膂力过人。机灵与膂力是习练武功的上好条件,可见令孙是一块待琢的美玉。老衲虽不敢自称是琢玉的巧匠,既与令孙有此缘分,故而想收他做个徒弟,不知施主尊意如何?”

    廖清源道:“大师之意与老朽不谋而合。老朽本有此意,未便启齿,大师倒先说出来了,实是我这孙儿的福分。待其病愈之后,即当行拜师之礼。”

    法慧禅师呵呵笑道:“这也是老衲取伯乐爱马、卞和献璧之意。”

    廖志经道:“犬子能蒙大师教诲,为子父者,十分欣慰。”

    宴罢,廖志经命书僮收拾书房,服侍大师安歇。

    次日清晨,法慧禅师去厢房看廖展雄。廖清源已在房内,见法慧禅师前来,忙打招呼道:“大师一大早就起来啦!夜来歇息可好?”

    法慧禅师道:“施主比老衲还早,可见爱孙之胜于子也!”

    廖清源笑道:“大师也是如此关切徒儿噢。”

    法慧禅师也笑道:“彼此彼此。”便在床前坐下。

    此时家人送来米汤,廖展雄略进了些,睁着一对大眼睛,看着祖父与昨天给自己治病的老和尚,嘴唇微启,想说些什么,却感到乏力,说不出来。法慧禅师道:“不要说话,好生休养,三两天就好了。”廖展雄点了点头。

    法慧禅师对廖清源道:“这金丝鳝王老衲拿去有用。”提了黄鳝,走出厢房。

    法慧禅师回至书房,叫书僮找来一个木炭炉,一口小缸,缸内盛满清水,将缸放在木炭炉上烧煮。他从行囊中取出一包药粉,投入水中,待药水沸腾后,把金丝鳝王盘成圆圈,放进缸内。

    足足煮了一个时辰,黄鳝肉已离骨。法慧禅师用木棒将鳝骨挑起,放在桌上,并用丝线拴住鳝尾;然后手拿线头,腾地一跃身,把丝线穿过二梁,拉了下来,拴在桌腿上,于是鳝骨头下尾上,笔直地吊起。

    此时廖志纬正好路过书房看见,问道:“大师,不知这鳝骨有何用处?”

    法慧禅师笑道:“这金丝鳝王骨,坚而韧,宝刀宝剑也砍它不坏,老衲打算带回山去,给雄儿做一根鳝骨鞭。”

    廖志纬道:“大师阅历渊博,非晚辈之所能及。”

    三天后,廖展雄已下床蹦跳,活泼可爱。廖志经选一吉日,在第四进房屋的中堂设下香案,为廖展雄举行拜师之礼。

    届时,法慧禅师写了九华派鼻祖华渊禅师的神位,恭敬地放置在香案上,而后领廖展雄在神位前跪下,说道:“弟子法慧为九华派第六代掌门,今日收徒廖展雄,特此禀告祖师,乞望恩准。”言毕,领廖展雄向祖师神位三叩首。

    法慧禅师起身端坐祖师神位之则,廖展雄跪地叩首道:“弟子廖展雄参拜恩师。”法慧禅师呵呵大笑,双手搀起。

    在廖家一住四五日,法慧禅师急欲返回九华山,廖清源父子即设素宴为法慧禅师饯行。宴毕,法慧禅师带廖展雄起程。廖清源父子一直送至小南门包河桥外,并再三叮咛廖展雄,要听恩师教诲,方才依依而别。

    却说这日,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秋高气爽,寒风袭人。在九华山天台绝顶之上,有一个英俊少年,正在月下练剑。长剑迎着寒风,映射冷月,显得格外凛冽,然而,这少年却是浑身一团热气。这少年练的是七十二式九华剑,初时一招一式,尚可辩认,到了后来,一招紧似一招,一招快似一招,剑光笼罩人影,宛若一团旋转的白云。

    少年练罢剑,归剑入鞘,从包裹内取出三四十支线香,一一点燃,插在石缝之中。这线香间距尺余,忽高忽低,忽左忽右,一字摆开,犹如一条游动的火龙,煞是好看。

    少年插好线香,退至百步以外,站稳身形,抄手发出一枚金钱镖,一支香火随即灭逝。此后,金钱镖或一枚一发,或三枚一发,或五枚一发;霎时,香火一支即灭,三支即灭,五支即灭。蓦地,少年一转身,向背后撒了一把金钱镖,将那剩下的香火全数打灭。

    此时,忽听到有人大叫道:“好!”这少年倏然凭空拔起,宛如大鹏展翅,飞掠山石,悄细无声地落在那人身后。

    那人从石后走出来,喊道:“廖师叔!师祖他老人家叫你早些回去歇息。噫!廖师叔呢?”这少年非他,正是庐州坝上街的廖展雄,他在读完诗书之后,又来天台绝顶练功。

    廖展雄嘻嘻笑道:“喂,小和尚,我在与你捉迷藏呢。”声到人到,业已站在小和尚面前。

    小和尚道:“哎,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出鬼了。”二人说说笑笑,下得天台,转回化城寺。

    廖展雄白天练武,夜晚习文,无论三九冬寒,或是三伏夏暑,刻苦习练,从不间断。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廖展雄已逐渐由一个顽童,成长为身材伟伟而风度翩翩的汉子了。

    一日,在灯光摇曳下,法慧禅师将廖展雄唤至面前,问道:“雄儿,你来九华山有多少寒暑了?”

    廖展雄道:“大约十二年了。”

    法慧禅师道:“十二年零一个多月了。这些年来,你习文练武都很上进,我九华派‘三绝’你已尽得要旨,没有辜负为师的一番心血。”顿了顿,续道:“近日你收拾一下,准备下山。本来一个多月前就该打发你下山,后为师考虑到,你既学艺于佛教圣地,对佛门经文掌故不能没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是以推延了些时日。”

    第一章 高僧妙手(下)

    廖展雄望着昏暗而摇曳的油灯,眼前一片茫然,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不知如何应答;良久,才从茫然中清醒过来,叩头道:“弟子武艺未成,仍想随恩师学艺,不愿下山。”

    法慧禅师面孔慈祥而带恻然,说道:“唉,你我师徒一场,朝夕相处,我也不忍你骤然离去。不过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不分的师徒。你离家已十二年了,你的父、祖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你,下山去吧!”

    廖展雄双腿跪地,声音硬咽道:“师父……”

    法慧禅师强压心头悲切,毅然道:“吾意已决,不必多言!”说着从身后拿出一柄宝剑,递给廖展雄,道:“此剑名‘青霜剑’,是我九华镇山之宝,你带下山去,作防身之用。”

    廖展雄双手接剑道:“谢恩师。”

    法慧禅师道:“你下山之后,初涉江湖,不识世态炎凉,前途多舛,凡事须小心谨慎,不可大意贸然。做人要正直而明大义,要分清是是非非,善善恶恶,不能给我九华派丢脸。”

    廖展雄心头一热,眼泪禁不住扑簌簌流下,呜咽道:“弟子谨记恩师教诲。”

    法慧禅师道:“你此番下山,亦非生离死别,遇甚难事,径可回九华山找为师,怎可一味儿女作态。”

    廖展雄强自收了眼泪。法慧禅师又道:“你既为九华派弟子,当知九华派的渊源及青霜剑的来历,你坐下来,让为师一一讲给你听。”

    在摇曳的灯光下,廖展雄凝视着恩师慈祥的面孔,倾听着。

    唐玄宗开元七年,朝鲜半岛南部新罗国有个王室子弟,名叫金乔觉,他带着一条叫谛听的白犬,渡海来到中国。

    金乔觉乘船进入大江之口(长江口),溯江西行。这一日,行至扬州,在瘦西湖畔,看到一个落魄武士在那儿卖剑。瞧热闹的人倒是不少,但因剑价太高,却一直无人问津。金乔觉挤进人群,拿起宝剑,抽剑出鞘,但见青芒耀目,寒气逼人;仔细视之,在靠近护手的剑面上,篆刻“青霜”二字。他知此剑是件宝器,没有还价,取出五百两纹银,把剑买下了。那武士接银低头而去。

    金乔觉虽然身在新罗,对中国事也时有耳闻。他曾听说,这宝剑有两柄,一曰“青霜”,一曰“紫电”。青霜剑系汉高祖刘邦斩白蛇所用,十二年磨一次,剑刃常像霜雪一样白亮;又因青女为主霜雪之神,故名青霜。紫电剑系三国吴侯孙权六柄宝剑中的第二柄剑。南北朝时,青霜、紫电二剑均为萧梁太尉王僧辩所得。时隔二百年,那落魄武士从何处得到青霜剑,又因何卖剑,不得而知。

    金乔觉在大江中继续溯流而行,一日清晨,行至青阳县境,见江左有九座山峰,耸出云宵,巍峨秀美,一问船家,得知是陵阳山。他认为此乃绝好去处,于是入山修行。后得青阳名绅诸葛节资助,在山上的一块平坦之地,修建了化城寺。

    陵阳山又名九子山,经唐朝大诗人李白改名为九华山。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寓居金陵,应隐居秋浦(今安徽贵池县)的好友高霁之邀,去游九子山。二人同至青阳县九子山脚下的夏侯回家中,刚坐下,又恰遇韦权兴来见李白。当下四人同桌,开怀畅饮,仰视十王、天台、钵盂、狮子、五老、七贤、天柱、莲花、仙人九座山峰,高出群峰之上,宛如九朵莲花,于是借酒兴而联诗句,曰: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殻埽ㄍ芭纭保┭粞隆#ㄎとㄐ耍?br />

    青荧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华”字古时同“花”,故“九花”为“九华”也。李白并为联诗写序道:“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徵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地,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从此,九华山的名字便传开来了。

    金乔觉在九华山广开佛门,普度众生,由是九华山香火日盛,影响远及中国南部与南洋诸国,后来与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齐名,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金乔觉二十四岁来九华山,凡七十五年,九十九岁那年闰七月三十夜里圆寂。因金乔觉辟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竭力宣扬地藏菩萨的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的弟子们便称他为“金地藏王”。自金乔觉来九华山建寺后,青霜剑一直珍藏于化城寺内。

    廖展雄听法慧禅师叙说后,问道:“师父,那紫电剑现在何处?”于是法慧禅师叙说紫电剑。

    元朝末年,朝廷昏庸,豪杰并起,明太祖(朱元璋)在濠州参加了郭子兴义军。郭子兴死后,太祖掌握了义军大权,继之得了巢湖水师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与俞廷玉、俞通海(字碧泉)、通渊、通源父子,旋即渡江,攻下金陵,以为根本。

    明太祖命大将胡大海(字通甫)经略东南。胡大海猛有余而谋不足,临行时,借了大将军徐达的一部自著兵书,以期智勇合璧,克敌制胜。胡大海有一爱妾,生得丰腴白嫩,且心地善慈,故名“小观音”。小观音精于翰墨,通晓剑术,因此随夫出征,时时讲解徐达兵书,是胡大海的一个贤内助。胡大海攻徽州时,不意中,从元将八尔思不花手里得了紫电剑,使这柄隐形数百年的宝剑,得以重见于世。

    胡大海攻克浙江婺州后,改婺州为金华。在一次出征时,胡大海不幸为降将蒋英用铁锤击杀,随即金华失守,小观音与徐达兵书、紫电剑竟不知去向。

    法慧禅师接着叙说九华派的渊源。明太祖洪武初年,禅悟大师为九华山方丈。禅悟大师有个俗家子褚镇远,自幼父母双亡,故随师父在化城寺念经习武。一天,少林寺方丈明觉大师来化城寺,与禅悟大师研讨佛经,见褚镇远年少聪颖,便把他带至少林寺学艺。褚镇远机缘极好,艺成自少林寺返九华山途中,又遇见了武当派掌门人张三丰。张三丰爱其侠义睿智,于是传了他武当派内功心法。

    褚镇远返回九华山后,便背一柄青霜剑步入武林,他揉合了少林、武当两派武功,兼采各家之长,独创了“九华三绝”九华剑法、百步腾空术与金钱镖法,以此纵横江湖,行侠仗义,武林中人称“三绝大侠”。

    禅悟大师见众徒中无能继承衣钵者,在临终的前一年,着人把三绝大侠褚镇远找回,要其皈依佛门,接替他做九华山方丈,于是褚镇远削发为僧,法号华渊禅师。之后,华渊禅师广收弟子,创立了九华派,凭其高尚的武德与精湛的武功,跻身于武林九大门派之列。

    而今,廖展雄辞别了法慧禅师,作为一名九华派弟子,与当年的开山祖师一样,也背一柄青霜剑下山了。他从大渡口过了长江,离开安庆,走在北往的官道上。

    这日,天届黄昏,廖展雄行至桐城县的吕亭镇投宿。他刚踏进镇头,便见镇上灯天火地,犹如白昼,甚是惊异,心想:难道这里在赶夜市庙会?转而又想,不对呀,这江北一带本没有赶夜市的习惯,听师父讲,只有江南一些地方有赶露水集的。不过那露水集是三更赶集,日出即散,也断没有未至一更便赶集的道理。

    廖展雄狐疑满腹地走进吕亭镇,找了几家客店,都道“本店已经住满”,说了许多好话,最后才有一家客店为他临时打扫了一间柴伙房,让他住下来。

    廖展雄急欲解开疑团,便询问那正在搭床的店小二,道:“小二哥,这吕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此灯火通明?各店都住满了客人,往常也是这样么?”

    店小二道:“客官有所不知,这吕亭地处桐城之北,又去桐城不远,南来的客人多住桐城,极少住吕亭;北来的客人,因天色已晚,赶不到桐城,多住吕亭。平日小店能住上一半客人,生意就不错了,如近来家家满客,实属罕见。情因前不久大别山发生地动,跑来了几头金钱豹,窜入镇北不远的林内,不论白天黑夜,常出来伤人,是以商旅都不敢北去,便在吕亭住下了。镇上恐金钱豹黑夜来袭,这才全镇举火,防它迫近。”

    廖展雄“啊”了一声,道:“谢谢小二哥了。”要了一壶酒,两碟小菜,吃完便睡了。

    次日,东方鱼白,晓星尚在,廖展雄唤店小二结帐,收拾上路。店小二忙阻止道:“客官此刻便走,若遇上了金钱豹,不是闹着玩的。现官府已招集猎户,正在捕杀,等金钱豹除了,再走不迟。”

    廖展雄道:“多谢小二哥一番好意,在下有事,急须赶路。如当真碰上了金钱豹,在下能助猎户一臂之力,为民除害,也是一件美事。”背上行囊,走出店去。

    店小二上前一把拉住,道:“客官千万不能走,倘若出了事,县太爷怪罪下来,小人怎能担当得起?看你一介书生家,虽是个头大一点,毕竟不是景阳岗上的武二爷,何苦作践性命!”

    廖展雄衣袖微拂,将他震退三五步,径自扬长而去。店小二站在门前摇摇头,显出无可奈何的神情。

    廖展雄大步流星,走了不大工夫,眼前呈现一片极大的树林,官道穿林而过。他步入树林深入,只见叶冠蔽日,风摧林涛,阴森森的,令人胆寒。他心存警惕,不住地向两边张望。有顷,左边林中传来呼呼声响,他即纵身跳上一棵大树,静观其变。

    须臾,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慌忙地从林中向官道这边跑来。但见他耷拉着左臂,肩头流着鲜血,被一头金钱豹紧紧追赶着。眼看就要追上,忽见他灵捷如猴般,爬上一棵大树,从袋中掏出一张小弹弓,瞄准金钱豹,发了一弹。

    那金钱豹左眼中弹,鲜血直流,想是痛彻肺腑,发狂地向上猛扑。那少年又发一弹,再中它右眼。那金钱豹顿时双眼无路,但仍然向少年所在的大树上爬。那少年攀援着树枝,荡秋千似的,一连荡过十几棵大树,然后跳下,发足便跑。

    此时,又有三头金钱豹从树林深处奔来,霎时追上少年,猛扑过去。那少年急忙躲闪,连发三弹,都打在金钱豹身上。三头金钱豹负疼发怒,一同跃起,扑向少年。

    在此间不容发之际,廖展雄大喝一声:“孽障,休得伤人!”右腕微抖,金钱镖已然出手,三点寒星哨着破空之声,向金钱豹飞去。三声哀吼,金钱豹脑壳中镖,当即毙命。

    那头瞎眼金钱豹听到这边金钱豹哀吼之声,夹尾而逃。廖展雄道:“也让你尝一枚!”金钱镖打进了它的脑壳,当场了帐。

    这金钱镖是九华派赖以威震武林的“三绝”之一,虽然只有普通铜钱大不,但廖展雄以内家真气发出,其威力自是非同凡响。

    廖展雄见四头金钱豹都已躺地不动,遂飘身而下,走向少年。那少年受了惊吓,不知所措,站在那里发愣,见到一位青衫书生走到面前,才清醒过来,倒身下拜道:“多谢大叔救命之恩。”

    廖展雄双手扶起,道:“这位小兄弟颇有胆识,弹子打得也很好,不知怎么称呼?”

    那少年道:“小可姓岳名平,人称‘金弹子’。”说到这儿,自知说溜了嘴,在这样高手面前还能自夸,脸色一红,讷讷道:“不过到大叔的手段,差得远了。还未请问大叔尊姓大名?”这岳平的弹子约有拇指大小,外裹黄铜,内灌以铅,百步之内,百发百中,是以称金弹子。他常以此自诩,今天见到廖展雄,才算开了眼界。

    廖展雄见岳平倒也机灵,笑了笑道:“在下廖展雄,回家路过贵地,不期有此巧遇。”

    二人说话间,有十几个猎户模样的人,手持长枪、钢叉,气吁吁跑来。他们见岳平在同一个白面书生说话,都拢了过来;又见四头金钱豹齐躺在那儿,额头渍渍冒血,甚是惊诧。

    岳平走至一个中年人面前,道:“父亲,孩儿多亏这位廖大叔相救,才得死里逃生。”便将事情经过说了。

    那人向廖展雄一揖到地,道:“在下岳山,是本地猎户。感谢廖大侠救了我的孩儿。”其余十多人齐向廖展雄道谢。

    廖展雄一一还礼,道:“在下告辞了。”

    岳山道:“廖大侠哪能就走?茅舍就在前面不远,一定请廖大侠到茅舍坐一坐。”廖展雄再三推辞不了,只得来到岳山家中。众人将金钱豹也抬至岳家。

    岳家背山而立,三间茅舍,门前几株青松,倒也幽静。山里人建房,并不与邻居山墙相接,只是择一块向阳之地,孤立而筑,是以同属一个村庄,户与户间,或远或近,零零落落,非常分散。

    岳家只父子二人,廖展雄到来,身为主人的岳山,自是陪坐叙话。有几个猎户不用吩咐,径自走至厨下,相帮弄菜。

    岳山正陪廖展雄在堂屋吃茶,一会儿门前已挤满了人,有附近的山民农户,也有吕亭镇上的商贾旅客。他们听说金钱豹给一个年轻书生打死,都想来看看这打豹英雄长的是什么模样。那些在后面看不见的,没命地往里挤,吵吵嚷嚷,叫喊不停。

    岳山见状,笑道:“众人一片景仰,廖大侠,你是不是出去与大家见见面?”廖展雄苦笑了笑。

    岳山喊道:“诸位闪个道儿,廖大侠出来看大家啦!”门前人立即闪开。

    廖展雄跨出门去,向众人一抱拳,道:“在下这厢有礼了。”

    猎户们将金钱豹抬了出去,道:“这四头金钱豹是廖大侠一人打死的。”

    众人纷纷感叹道:“没想到一个文雅书生有如此神力!”“我看比当年景阳岗打虎的武二郎还强!”

    一个老者上前施礼道:“老朽是地方里正,廖大侠为地主除此大害,老朽即申报太县爷,为廖大侠请赏。”

    廖展雄连忙还礼道:“不敢当,不敢当!”闹了好半天,人们才渐渐离去。

    门外安静下来,屋内一桌酒菜已经摆好,众人依次就座。虽不是什么丰盛的宴席,但飞禽走兽,诸般野味,却也可口。

    饮酒当儿,岳山道:“浊酒野味,不成敬意。在下想挽留廖大侠在寒舍耽搁几日,略表我父子一点心意。”

    廖展雄道:“多谢大叔盛情,在下急于赶回庐州,委实不能耽搁。”

    众猎户道:“廖大侠就小住几日,等领了太爷的赏再走未迟。”

    廖展雄道:“一点当做之事,何谈领赏?诸位猎户冒着生命,日夜劳苦,若是太爷发下赏来,理应诸位分享才是。”

    众猎户道:“这是从哪里说起?”

    廖展雄不理会众人,起身去看岳平的伤势。见他肩头上敷上了金创药,流血已止,道:“没伤着筋骨,只需调养月把,便可痊愈。”

    岳平突然跪倒在地,道:“恳请恩师收弟子为徒。”

    廖展雄笑道:“小兄弟,快起来。我刚出师不久,武艺未就,哪能谈上收徒?”

    岳平苦苦哀求道:“师父要是不收徒儿,徒儿跪在这里,一世也不起来。”

    廖展雄本爱岳平伶俐,一见面就喜欢他,现遇如此尴尬场面,一时不知如何处置;想到法慧禅师救了自己,又收己为徒,叹了一口气道:“唉,也是前世缘分。罢了,我就收了你这个徒弟吧。”岳平磕头谢恩。

    众人都为岳平高兴,饮至日落方散。

    第二天,廖展雄依十二年前拜师之礼,演做一番,道:“岳平,从今天起,你便是九华派的弟子了。”

    廖展雄在岳家逗留五日,先教岳平九华剑决,再将九华剑法一式一式演出,每演一式,讲解其中要旨。时间有限,也只能如此了。

    岳平是个极聪明的孩子,一说便懂。但因肩头受伤,不能试练,只是将师父所教剑决、剑式,默默牢记心头。

    廖展雄归心似箭,辞了岳家父子,怀着兴奋而急切的心情,走在通往庐州的官道上。兴奋的是,甫下山来,就收了一个得意的徒儿;急切的是,阔别了十二年的故乡,甚时可至?正是:

    学艺莲台十二年,

    吕亭毙豹掷金钱,

    收徒得意胸宽畅,

    似箭归心急速还。

    第二章 际遇庐城(上)

    廖展雄站在庐州合肥城小南门外包河桥头,环视四周,但见小亭依水,香墩如故,只是荷莲萎败,柳叶黄落,一片秋风萧索景象。弹指一十二年,廖展雄又立此桥,虽然清秋霜寒,但仍感到故乡的温暖亲切。他一时百感交集,心潮逐浪,急望插翅飞回家门,于是步履迅捷,越过包河桥,进得小南门,径转向大东门而去。

    廖展雄走经明教寺( 金丝鸳鸯坠 http://www.xlawen.org/kan/2767/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