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阅读
到由10辆坦克和500名空降兵组成的保卫白宫的防线中来。
在直接通往白宫的各条街道上共有16条由混凝土、卡车和重型设备组成的路障以及由2万名志愿者组成的人墙。人墙中有站者、坐者、卧者,甚至有人跪地请求坦克上的军人不要向自己的同胞开火。8月21日凌晨2时,一支由十几辆轻型坦克组成的车队试图强行通过一条公共汽车路障时开了火,造成三人死亡和十余人受伤。后来军队撤退了,并留下了3辆被烧毁的坦克。接着,内务部的装甲车再次冲向路障,但还是被人墙挡住了。钢铁的装甲当然可以不顾一切地冲破和碾碎血肉的城墙,但是他们没有那样做,他们没有那么肆无忌惮,他们颤抖了,他们被血肉之躯软化了,终于退却了。
8月21日拂晓,形势急转直下,政变当局土崩瓦解。从8月22日开始,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陆续被捕,苏联内务部部长普戈闻风自杀。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仅存在三天便夭亡了。
?“8·19事件”后,截止到9月底,15个加盟共和国中宣布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已达到12个。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等人开始筹划用一种新的体制代替苏联。而这时的戈尔巴乔夫已有心无力,因为自“8·19事件”后,他已无法控制局势和调动任何部队。
18.第七章.大国变局,苏联(2)
1991年12月8日,3个苏联地方政权领导人即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科拉夫丘克、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科维奇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丛林别墅签署了别洛韦日协定,宣布废除苏联,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强大的苏联走完了自己74年的生命里程,3个人决策的时间仅仅用了不到两天。
别洛韦日协定震惊世界,更震惊了苏联的其他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其他共和国怎么办呢?位于中亚的各共和国随即讨论成立中亚联邦的问题。对此,身为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一筹莫展,尽管苏联宪法还在生效,尽管不久前全民公决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居民主张保持联盟国家。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之外的12个共和国领导人再次聚会阿拉木图,决定成立有12个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1922年12月30日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复存在。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当晚,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从此,苏联的历史宣告终结。
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加盟共和国按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15个加盟共和国就设有自己的国家权力机关、管理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具有同外国建立关系、缔结条约、参加国际组织的权力;在保证联盟行使国家的立法、外交、财政等主要国家权力的同时,享有较大范围的自治权;军队由苏联最高军事机关统一指挥。
苏联宪法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是独立的国家,有自由脱离联盟的权力,但是苏联长期没有解体反而比一般的联邦国家更加集权是因为苏共中央的存在。苏共中央是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的上级,苏共党章是下级服从上级,无条件服从,因为苏共中央的存在,理论上各国可以独立,但实际上是基本不可能的。
因此“8·19事件”爆后,当苏共中央不再存在的时候,就意味着整个联盟要解体了,无论是独联体也好,其他的什么联盟也好,都不可能再聚合了。
1991年前苏联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全部成为独立国家。它们分别为俄罗斯联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共由八十多个联邦主体组成,其中含有21个自治共和国和6个边疆区。其中仅萨哈共和国面积就达三百余万平方公里,苏联时期,自治共和国是为了实现民族自治而成立的地方自治行政单位,分别隶属于各加盟共和国,级别与各州是平级的,具有国家形式,设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自己的宪法。自治共和国不是主权国家,所以不具有退出加盟共和国的权力。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中自治共和国中的一个,为了阻止俄罗斯联邦解体的趋势,俄罗斯当然绝不能允许车臣独立。否则俄罗斯联邦将支离破碎,彻底瓦解。
19.第八章.波罗的海,出海口之战(1)
早在1703年,彼得大帝在俄国最接近进入波罗的海的地方建起了彼得堡,这意味着俄罗斯人决意不走蒙古人的陆上帝国的道路,而是要效仿英法,走海上帝国道路。***
从立国之初起,俄国就是一个大陆领土扩张型国家。它继承了蒙古游牧民族的传统,从一个内陆小邦扩张成横跨欧亚大陆北部的大帝国。俄国走的是陆地扩张的路径,到了中国边界之后,成为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和美国一样,也是一个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洋国家。俄国不仅四面滨海,在四面都有港口:东有海参崴,西有彼得堡,南有塞瓦斯托波尔(从乌克兰租赁),北有摩尔曼斯克。但这些海港都不能直接通往大洋,都受制于别国的陆地或岛屿。俄国曾试图向南打通波斯,从那里通往温暖的印度洋,成为一个四洋国家,但没有成功。俄国的海洋野心以陆地为基础,不能脱离与陆地的接触。
一般而,地处内陆、没有出海口的国家是“内陆国家”。内陆国家有蒙古、哈萨克斯坦、阿富汗等中亚国家,格鲁吉亚等高加索国家。哈萨克斯坦濒临内陆海里海,因里海而多了几个邻国,地缘环境较完全为陆地所封闭的蒙古好很多。格鲁吉亚有出海口,可以经黑海到地中海到大西洋,但海运并不便利。传统上格鲁吉亚为俄国的软下腹,它的内陆国家地位更是针对俄国而。在欧亚大陆的西部,白俄罗斯、捷克也是内陆国家。内陆国家容易受制于邻国,除非打通海洋,如同早期的俄国,否则不能改变被动局面。但是,海岸线国家大多是强国,而内陆国家都比较贫弱,不可能对强国形成威胁。内陆国家多不是富裕国家,它们的价值主要在资源上,以及地缘政治上。控制了内陆国家就可以牵制大陆上的大国,威胁其后方。
波罗的海得名于芬兰湾沿岸从什切青到的雷维尔的波罗的山脉,长1600多公里,平均宽度190公里,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波罗的海是个浅海。深70-100米,平均深度只有55米。
波罗的海四面几乎均为陆地环抱,整个海面介于瑞典、俄罗斯、丹麦、德国、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9个国家之间。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波罗的海东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这里是俄国梦寐以求的通往暖水洋的一个出口,由此,三国的命运就成了俄罗斯国家命运的一部分。为了进入波罗的海,俄罗斯人就必须征服和控制芬兰湾南北两岸的芬兰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
波罗的海三国与俄国文化差异较大,从文化、语、宗教等方面来看,波罗的海三国更接近于北欧诸国。立陶宛与波兰关系密切,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虽然在三国里面积最小,但人口最多。天主教徒比较虔诚,于是对异端就特别排斥,对于同样被视为异端的东正教教徒的俄国人更排斥。
波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在人种、语上同属斯拉夫人,但俄罗斯与波兰从中世纪后期起就不断生冲突。13世纪中期,俄罗斯的前身罗斯诸公国和波兰都遭到拔都率领的蒙古西征军的攻击,后来蒙军撤出波兰。罗斯诸公国成为钦察汗国的附庸,它们与波兰经常生战争。1480年,莫斯科公国摆脱钦察汗国统治之后,逐步建立近代俄罗斯。波兰也日益强大,1569年,通过“卢布林联合”,波兰-立陶宛联邦诞生。为争夺东欧霸权,该国与俄罗斯开始长期斗争。基辅和斯摩棱斯克等斯拉夫人居住的名城,都控制在波兰手中,波兰与俄国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反复拉锯战,双方所辖的哥萨克人,也相互侵袭。在乌克兰,俄、波和奥斯曼土耳其及其藩属克里米亚汗国三方反复厮杀长达百年。
在波俄战争(1605年-1618年)中,波兰-立陶宛联邦攻占了莫斯科,并在1610年9月27日至1612年11月4日的时间内坚守了这个城市,直至俄罗斯军队重夺回该城。1635年时期的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版图,除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外,版图还包括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全部。
20.第八章.波罗的海,出海口之战(2)
1721年,俄国占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此后又生了历史上最大的哥萨克暴动,起义最终以哥萨克人请求俄国沙皇的保护收尾(1654年),由此,俄国吞并了原来在波兰控制下的第聂伯河东岸和基辅城,初步改变了与波兰的力量对比。***直到18世纪中期,俄国才取得对波兰的压倒优势。在179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从欧洲地图上被完全抹去了。波兰和立陶宛只在1918年时以不同的国家重获独立。
1815年,俄国借拿破仑战败之机兼并立陶宛;1809年,俄国又吞并了芬兰,这种征服的完成使俄罗斯具有了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
???
1917年俄罗斯帝国崩溃,各股革命势力正在俄罗斯国内争斗,边境许多民族纷纷独立建国。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周边国家趁机独立。
二次大战的爆与苏联,德国有很大关系,二战前夕,英法两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签《慕尼黑条约》,企图“祸水东引”,挑起苏德战争,而德国在兵不血刃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侵略矛头直指波兰。
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开始与德国秘密接触谈判。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附加议定书”,对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作了划分。当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属苏联势力范围。
按苏德之间的这份密约,在德国闪击波兰的同时,苏联派大军进攻波兰、芬兰,协议签订一周后,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开始对波兰实施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9月17日,苏联红军也从东部开始侵入波兰。9月17日凌晨,苏军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退推进。两面受敌的波兰军队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只得向纳粹德军和苏联红军投降。9月18日,从东西两面分别入侵的苏德两**队在波兰城市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胜利会师。为庆祝苏德两**队的胜利会师,9月23日,纳粹德国装甲军司令古德里安和前来会师的苏联红军第29轻型装甲旅旅长克里瓦什宁一起检阅了苏德两军联合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联合阅兵式甫一结束,迫不及待的苏联和德国立即在波兰领土上开始了划界谈判。由于框架早已谈妥,所以苏联和德国对波兰的分割工作在热友好的气氛中进展顺利。
对于波兰来说,“1939”是一个醒目的时间数字。在这一年签订的苏德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在波兰被直接称为“斯大林-希特勒条约”,波兰人把它视为对波兰的第四次瓜分。苏德联合阅兵一周后的9月28日,苏德签订边界友好条约,波兰东部1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给苏联,西部27万多平方公里归于德国,而波兰则在划分后的欧洲地图上消失。
??立足未稳的苏联人心里却总是不踏实。其中,令他们不安的就包括处理投降的波兰军队问题。苏联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因为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的境地。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上将他们消灭掉。在1940年4月3日到5月19日,大约有22000名在囚波兰人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州以西的卡廷森林遭到苏军杀害。被杀的人包括波兰的海军上将,陆军上将,亲王,及其他中高级将领,飞行员,中上层人士等。这一事件被称为“卡廷惨案”。
虽然有苏德密约的存在,多疑的斯大林认为这个条约不可以维持长久,因此他不断加强北方——尤其是波罗的海一带——的防卫力量,以建立一个跟德国间的缓冲区。
1939年10月起,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开始跟芬兰谈判,要求芬兰割让列宁格勒以北及莫曼斯克以西的一些领土,并且将芬兰湾入口处的罕勾港(hngo)和芬兰湾内的一些小岛租借给苏联作为军事基地;苏联的交换条件是将东卡瑞立亚(estkreli)约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给芬兰作为补偿。对这样的条件,芬兰人没有回应。斯大林最终决定要采取军事行动,动了苏芬战争。
21.第八章.波罗的海,出海口之战(3)
在当时,苏联人口有1。3亿人,常备军有60万,分为28个师,外加一个机械化军团,五个战车旅,炮兵数量很庞大,另外还有数百万的后备兵员可以动员;空军有上千架战机。芬兰人口只有350万人,常备军约3万人,加上动员后的后备部队共20万人,另外有约10万人的国民兵部队和妇女辅助队;空军仅有70架飞机。
在苏芬战争中,芬兰军有2。5万人阵亡,4。3万人受伤。而最后他们除了要接受斯大林最初的条件外,更多赔上了不少领土,总面积达到全国面积的12%。苏联红军在这场战争虽然胜利,付出的代价巨大。保守估计有近50万人伤亡。
德国派出了许多军事观察员到芬兰观战。当他们看到苏联红军连像芬兰这种小国寡民、甲兵不完、城郭不固的对手都无法应付,无疑地对和芬兰军队同样高素质但有更精良装备的德国国防军的信心更坚定,相信只要几个月就一定能击败苏联红军。这无疑地对希特勒决心进攻苏联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德军在这方面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苏联红军习惯于从错误中学习,即使这个教训是百万人命换来的。斯大林在这次冬之战中看到自己依照忠诚度整肃红军的错误,开始做一些调整;一些无能的军官被罢黜,政战官介入军事行动的权力被限制了,在苏芬之战中表现杰出的军官获得升迁。
?德军席卷西欧的事实,促使苏联加速完成“东方战线”。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的模式是先成立一个依附于自己的政权,然后用武力逼迫小国让苏军进驻,以便“帮助他们抵抗侵略”,小国不敢反抗,苏军进驻后,旋即颠覆原来的政府,扶植自己的掌控的政权上台,然后使其要求加入苏联。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的当天,苏联指责立陶宛破坏《苏立互助条约》,进行反苏活动,要求在战略要地驻军。立陶宛应允,15日,苏军占领立陶宛。l6日,苏联用同样办法向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进驻红军。波罗的海三国被纳入苏联的掌控,7月中旬,三国选举成立苏联维埃政府并于8月初加入苏联。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动全线进攻。战争初期苏军严重失利,波罗的海三国先后也为德军占领。最终,苏联还是依靠自己的人力和资源获得最后的胜利。1944年,红军重新攻占波罗的海三国,并将其并入苏联。
对俄国出海最有利因而也最令俄国人向往的港口是中国旅顺港。它位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的最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与海参崴、堪察加半岛等比较,它是俄罗斯最稀缺的全年不冻的暖港,更是俄罗斯畅通无阻地进入太平洋战略性区域的最便捷的港口。俄罗斯曾诱使清朝同意修筑从俄国赤塔直抵旅顺港的中东铁路。在太平洋战争接近结束的1945年,美国为了拉上苏联加入远东对日作战,便与苏联签订《雅尔塔协定》,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求外蒙古“现状必须维持”,第二条是要求“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以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以恢复”。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苏联将中东铁路和旅顺港分别于1952年和1955年归还中国。此后俄罗斯在远东极不愿地放弃对中国东北的控制并再次陷入“望洋兴叹”的窘境。
苏联解体时期,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俄国又基本退缩到彼得大帝前期的局面,再次失去波罗的海出海口,波罗的海仅剩下150公里有结冰期的海岸线。
与陆权强大的蒙古帝国相似,这似乎也是俄罗斯的天定命运。俄罗斯的版图深远地嵌入内陆以至每当俄罗斯接近其海洋目标时,也就耗尽了其力量。
1.第九章.鞑靼侵袭,城下之盟(1)
俄罗斯在清末之前,对中国的历史影响微乎其微。蒙古人的长期统治曾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国家至今还称俄罗斯人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欧洲有句俗语“scrtchrussinndfindttr。”意思是剥开一个俄罗斯人,就会看见一个鞑靼蒙古人。俄罗斯人剽悍尚武的民风就是深受蒙古的影响,直到19世纪西方国家还畏惧地将俄罗斯称为“白色蒙古”。蒙古人对于俄罗斯民族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以至于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俄罗斯人是西方的东方人,是东方的西方人。
12世纪时的蒙古大草原上,诸多族系繁杂的部落与部族林立,互不统属,各部贵族集团之间攻战杀伐,群雄角逐,此消彼长。
其中蒙古人与鞑靼人之间也曾有世仇,相互之间战争百年而胜负难分。经过大半生的拼死搏杀与对其他部族的残酷征服,成吉思汗完成了对蒙古草原上诸部族的统一,在众王之中脱颖而出。
据罗斯的编年史称,乌克兰史书及俄国史书中习惯称蒙古人为蒙古鞑靼人或鞑靼人。“塔塔尔”在汉文史籍中多作“鞑靼”。这个名称最初是指古代塔塔尔诸部落,塔塔尔族的祖先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统治下的“塔塔儿”部落,即后来的“鞑靼”本部。到了8世纪时,突厥人把东面室韦诸部统称为“塔塔儿”。突厥灭亡后,鞑靼大部分归服回鹘主黠戛斯,有一部分(阴山鞑靼)与中原王朝建立朝贡关系。9世纪中期,鞑靼部乘回鹘为黠戛斯所灭之际,入主其地,进而称雄漠北,漠北诸部一概被称为“鞑靼”。《五代史》开始正式为鞑靼立传。当时,北方诸游牧部落虽然都臣属于大辽王朝和之后的大金朝,但仍惯称“鞑靼”,并称漠北蒙古部为黑鞑靼,漠南汪古部为白鞑靼,森林狩猎部落为生鞑靼。“鞑靼”一词便成为蒙古高原各部的通称。塔塔儿部(鞑靼本部)成为蒙古高原上最强的大部。
据14世纪初年的波斯史学家拉施特所编的《史集》记载,辽金时代,塔塔儿有6个部落(鞑靼人),共有7万户。他们的牧地和屯营地主要在现贝加尔湖地区。
史学家一般认为,塔塔尔人是由许多不同部落长期融合而成的,其中保加尔人,钦察人,蒙古人是主要组成部分。保加尔人和钦察人都为突厥人的分支,保加尔人是匈奴西迁出现在黑海以北草原上的一个游牧部落。7世纪前后,一部分人迁到伏尔加河中下游和卡马河一带,组成保加尔部落联盟。钦察(kipxk)人原在额尔齐斯河流域游牧,11世纪向西扩展,到达黑海以北地区。
12世纪末,大金朝皇帝派兵讨伐背叛金的塔塔儿汗篾古真;因塔塔儿(鞑靼)部与蒙古部结下世仇,成为仇敌。早年,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就曾被塔塔尔人在一个营地下毒毒死。成吉思汗为报塔塔儿人的杀父之仇,联合克烈部王罕军队配合金夹击塔塔儿,双方进行了多次大战,最后,蒙古部击溃塔塔儿部。其中一部分塔塔儿人大概向西迁至钦察人和保加尔人居住的地方。一部分塔塔儿人并入蒙古部,成为蒙古部的组成部分。蒙古人与突厥人互相混杂在一起,入侵欧洲的蒙古军队,就被欧洲人统称为鞑靼。
1220年春,成吉思汗命令次西征途中的战将哲别和速不台等征讨突厥人的一支钦察人(波洛伏人),蒙古大军翻越黑海边的高加索山脉,追击钦察人。钦察人属于突厥游牧部落的一支,其领地处于里海,北高加索,黑海以北,东邻康里部(咸海以北),北接罗斯,西到匈牙利等国。
蒙古军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北追击钦察人直至顿河以西,另一路向西南,踏冰越过亚速海,登上克里米亚半岛,然后调头向北,与第一路人马会师。1222年速不台部进入黑海北部草原。走投无路的钦察人大汗迦迪延向他的女婿加利奇公国王公姆斯季斯拉夫求援,姆斯季斯拉夫是留里克王朝分裂时期著名的王公之一。他曾参加了1193年至1203年罗斯各公国对钦察部落的战争,后来他和钦察部落的大汗迦迪延的女儿结婚。
2.第九章.鞑靼侵袭,城下之盟(2)
之后,众多罗斯大公聚集在基辅城共商抵御蒙古人之计。大敌当前,基辅公国、加利奇公国、切尔尼戈夫公国、佩列亚斯拉夫公国、沃伦公国、库尔斯克公国、斯摩棱斯克公国、特鲁布切夫斯克公国、普季夫利公国以及其他一些公国,再一次联手,于1223年4月组成联军,集结于第聂伯河右岸霍尔季察岛一带。
这时的罗斯王公们十分轻视蒙古人,不仅同意出战,甚至主动深入草原地区去寻找战机,最终酿成了一场灾难。蒙古人曾派使者劝说罗斯方面商谈不战事宜,但遭王公们拒绝,并斩来使。钦察人部落的军队在第聂伯河左岸等待罗斯军队到来。罗斯联军渡过第聂伯河后,两军会合,向东部草原纵深挺进,迎战蒙古鞑靼军队的先遣队。
这时蒙古大军的主力在亚速海北岸一带,罗斯与钦察人军队向那里进。在亚速海沿岸的卡尔卡河西岸,1223年5月至6月间,两军展开激战,尸横遍野。
罗斯诸王公之间既没有统一的指挥,又无共同的作战计划。钦察人部经受不住蒙古军的压力,溃散逃命,造成罗斯军营大乱,最终被击溃。基辅大公统帅的基辅军队在自己营地顽守三日,最终投降或被俘。许多罗斯王公被俘并遭杀害。残部向第聂伯河溃退。许多人在蒙古人追击中毙命。逃脱者匆忙渡河,然后将渡船烧毁。近10万人马的罗斯军队十分之九被消灭。蒙古人四处烧杀掠夺,之后未进一步扩大战果便向东撤去,消失在草原中。
切尔尼戈夫大公带了一万名骑兵,渡过第聂伯河。这一万名骑兵与蒙古军的前锋接触,获胜,追击蒙古军直至那流入阿速夫海的喀勒喀河河西。罗斯人与钦察人的大军,随即到齐,分作南北两军。基辅与切尔尼戈夫等公国的兵居南;加利奇公国等与钦察人居北。
就数量而论,联军占优势,蒙古军占劣势。加利奇大公不征求南军各单位的同意,独自指挥各部队先行渡河,向蒙古军进攻。一场恶战,起初不分胜负。钦察人屡败之余,有点胆怯,战到途中,有不少掉转头逃命。阵容一乱,整个北军惨败。加利奇大公也心慌起来,自己渡回西岸,把所有的船沉了,以免蒙古军来追。结果,很多的加利奇兵与钦察兵,奔到河岸而无船可渡,被蒙古军斩杀。蒙古军渡了河,到达南军营垒,南军还不知道北军已经擅自单独行动而被击溃。结果一时措手不及,完全败在蒙古军之手。这一次战役使得罗斯国丧失了“三王,七十侯”,“兵士死者十九”。之后蒙古军向西走到第聂伯河,停止前进……匆匆忙忙地撤军而回,使得被它击败的罗斯人与钦察人都感觉到莫名其妙。事实上,哲别与速不台对成吉思可汗有约在先。成吉思可汗叫他们“三年之内回军”。从1221年打到1223年,恰好已近三年。
?据《元史》描述,1223年末,蒙古军饱掠东还,至伏尔加河,进残中流之布加尔部。然后与正在归途中的成吉思汗大军会合。1225年春,成吉思汗返抵蒙古。
蒙古鞑靼的入侵大大削弱各罗斯大公的力量。但是,这场灾难并没有引起大公的警醒,他们很快就忘记了这件事,又开始同室操戈。各公国战火不熄,一直到1237年。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将权位传于其第三子窝阔台。1235年春,蒙古国新任大汗决定遣将再次西征。西征大军由成吉思汗之孙,术赤之子拔都统领,由上次西征中横扫南部罗斯的速不台和哲别等人辅佐。
1237年是历史的转折点,蒙古人象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那样扫荡了罗斯诸公国。蒙古鞑靼军队先后征服伏尔加河一带的布加尔人和钦察人,打开了西进罗斯的门户。1237年秋,拔都率部从东北罗斯突入,直逼奥卡河中游。梁赞城拒降,激战五日,12月21日城破。第二年攻克并焚毁了莫斯科城,从而完成对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公国的侧翼包围,直接威胁北部罗斯全境。2月,蒙古军包围弗拉基米尔城,顽强抵抗了六天后城陷。蒙古军队相继攻下罗斯托夫、科洛姆纳、苏兹达利等十余座城池,上千个村庄。东北罗斯各公国虽然也有人组织了抵抗,但各个王公均各自为战,不能形成足以退敌的力量,所以蒙古军所向披靡。此时诺夫哥罗德实际上已成蒙古军囊中之物,但蒙古军却突然挥师南下攻打科泽利斯克(现俄罗斯卡卢加州东南部),遇守城者猛烈抵抗。蒙古军行动受阻七周之久,虽然终将该城攻克,却付出惨重代价,不得不撤至顿河下游盆地进行休整。
3.第九章.鞑靼侵袭,城下之盟(3)
蒙古人入侵前,基辅被当时的旅行者描绘成是一座有豪华的宫殿、8个市场和400所教堂,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内的宏伟的大城。1239年春,蒙古军铁骑踏入南部罗斯土地。先夺取并摧毁了佩列亚斯拉夫城和切尔尼戈夫城,将整个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变成一片废墟。1240年末,蒙古人渡过第聂伯河,直扑基辅城。拔都兵临基辅城下,遣使谕降。当地王公米哈伊洛吓破了胆,逃命而去。基辅的守城官德米特罗拒降,杀了蒙古使者,组织基辅军民拼死守城,只坚持了几天。12月6日,蒙古军用投石车攻破围墙抗。从此基辅城落入蒙古军手中,城市建筑被夷为瓦砾,居民几乎尽遭屠杀。之后,当方济各会修士乔安尼斯?迪?普兰诺?卡皮尼在去蒙古都的途中经过基辅时,现这座昔日的都只有200所住宅,都城四周尸横遍野。
1241年,蒙古军先后占领了沃伦和加利奇公国,丹尼洛王公逃往匈牙利。拔都所部顺利挺进波兰和匈牙利,并于1241年下半年至1242年初踏遍克罗地亚、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达维亚,以及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的部分地区。1242年夏,拔都率部折返,再次进入乌克兰地区。1242年春,拔都获悉大汗窝阔台已于1241年春去世,由于内部汗位继承问题急忙撤军东还,史称“上帝折鞭”。1243年初,拔都率军第二次西征,抵达伏尔加河下游,在那里创建了钦察汗国(钦察汗国),钦察汗国的都,即是之后两世纪的俄国都,即位于现伏尔加格勒附近的萨莱。其控制区域东起额尔齐斯河,西到俄罗斯,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蒙古人重用北方商贸重地罗夫哥罗德和莫斯科,而基辅这种基本上由游牧斯拉夫人组成的松散组合,慢慢被莫斯科大公国代替。随后的250多年中,各罗斯大公向钦察汗国称臣纳贡。保加尔人、钦察人和鞑靼人等均为其属民。
4.第十章.森林深处,蛰伏的莫斯科公国(1)
现代一般认为俄罗斯的历史应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为始。即12世纪莫斯科公国出现,俄罗斯都莫斯科次被编年史提及是在1147年,原属弗拉基米尔公国(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蒙古人统治俄罗斯并建立钦察汗国后,一个新诞生的俄罗斯小国,借助蒙古人的支持,悄悄崛起。这个小国,就是莫斯科公国。
中世纪的莫斯科公国,四面被围,内陆闭锁,刚建国时,面积不过数百平方公里,东部只有针叶林、草原和蒙古包,南部草原上的蒙古人,突厥人阻止莫斯科公国出入黑海,西部和西北部则有瑞典人、波兰人、立陶宛人把控着波罗的海。
地缘战略家麦金德提到,俄罗斯人本来是蜷缩在森林里的民族,从远古、中世纪到近代早期一直受到亚洲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迫于无奈,不得不寻求对外扩张与征服。特别是蒙古人,包括中世纪莫斯科公国附近拔都的钦察汗国和其弟昔班在中亚的青帐汗国对他们的长期侮辱与侵犯,直接导致俄罗斯错过了文艺复兴时期,但同时也赋予他们共性、动力和极强的目的性,这些至关重要的品质最终反过来帮助他们摆脱了蒙古人统治的枷锁,在近几个世纪里夺取大片领土。历史学家g。帕特里克·马奇(g。ptrickmrch)认为,蒙古人的统治造就了俄罗斯人“对暴政的极大容忍”,使他们在遭受困苦的同时,患上了“侵略妄想恐惧症”。
术赤,成吉思汗的长子,能征善战,多次参加征服金国、西厦和中亚的战争,屡建战功。1219—1225年间,成吉思汗率部第一次西征中所占领地封给了三个儿子。术赤氏族蒙古诸汗的世袭领地为术赤汗国,亦称钦察汗国,领有额尔齐斯河以西,咸海、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剌子模和康岭等古国的领土。
1225年,术赤因病去世,其次子拔都奉命统帅蒙古诸王长子西征(亦称西征长子军)对东欧和中欧征讨。1236年征服伏尔加河沿岸的保加里亚地区;1237年冬向东北进军罗斯,先后占领莫斯科、喀山、基辅等10余座城;1238—1240年同波洛伏齐人、阿兰人、切尔克斯人连续作战,并征服南罗斯;后经波兰、匈牙利等地远征到亚得里亚海岸。其辖地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北括罗斯。
拔都统帅的蒙古帝国第二次西征军(西征长子军)正准备向西欧进行大规模征伐的1241年末,因收到窝阔台大汗驾崩的噩耗之后,从中欧收兵返回。1243年拔都留驻伏尔加河畔的封地。
拔都在原有的术赤汗国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强大的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其版图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北括罗斯;即包括西西伯利亚、花剌子模、伏尔加河保加里亚、北高加索、克里米亚、杰什特等地区,罗斯各公国均臣属于钦察汗国。都为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巴图城,14世纪前半期起为萨莱别尔克城。拔都还将咸海东北之地分给其兄斡鲁朵,相当于现在哈萨克斯坦的地区作为封土,称为白帐汗。拔都的弟弟昔班在西征中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西征有功。拔都将咸海以北之地分给其弟昔班,称青帐汗(蓝帐汗),两地都属于钦察汗拔都的下属。
钦察汗国是一个由各民族组成的庞杂的联合体,其中作为征服民族的蒙古族,人数极少。东南欧,特别是钦察草原,是突厥人的一支钦察人居住的地方。汗国的人口主要是钦察人、保加尔人、花剌子模人,以及其他一些突厥系族群。
由于统治民族蒙古人只有约数万人,因此,逐渐被周围的大量钦察、突厥蛮等突厥部族所同化,到14世纪前叶,完成了突厥化过程,突厥语和突厥文成为汗国的通用语和文字。
在当时,钦察汗的统治者们并不热心于经营国家,也许因为自己是游牧民族,征服比经营更重要,在文化与宗教上,他们更拿不出可用以控制百姓思想的东西,他们热心的是向被征服者收税,收粮食和珠宝,自己住在帐篷里,吃肉喝酒。蒙古人任命一些小公国的王子为地方官员,为他们代行统治任务,定期征兵缴税缴实物。而蒙古人们所施行的制度,成了日后俄罗斯帝国封建农奴制度的雏形,并且将一些松散的小公国统一成单一的莫斯科大公国,这个日益强大的大公国最终变成钦察汗国可汗们的噩梦。
5.第十章.森林深处,蛰伏的莫斯科公国(2)
由于拔都汗摧毁了基辅罗斯,斯拉夫人经过无数次迁徙往复,达斯摩棱斯克、诺夫哥罗德、弗拉基米尔和莫斯科等地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公国,其中位于西北边陲的莫斯科公国在中世纪后期实力逐渐变得最强。***
莫斯科公国由于属于苏兹达尔王室幼系,它只有1%的可能取得东部大(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34/ )
在直接通往白宫的各条街道上共有16条由混凝土、卡车和重型设备组成的路障以及由2万名志愿者组成的人墙。人墙中有站者、坐者、卧者,甚至有人跪地请求坦克上的军人不要向自己的同胞开火。8月21日凌晨2时,一支由十几辆轻型坦克组成的车队试图强行通过一条公共汽车路障时开了火,造成三人死亡和十余人受伤。后来军队撤退了,并留下了3辆被烧毁的坦克。接着,内务部的装甲车再次冲向路障,但还是被人墙挡住了。钢铁的装甲当然可以不顾一切地冲破和碾碎血肉的城墙,但是他们没有那样做,他们没有那么肆无忌惮,他们颤抖了,他们被血肉之躯软化了,终于退却了。
8月21日拂晓,形势急转直下,政变当局土崩瓦解。从8月22日开始,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陆续被捕,苏联内务部部长普戈闻风自杀。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仅存在三天便夭亡了。
?“8·19事件”后,截止到9月底,15个加盟共和国中宣布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已达到12个。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等人开始筹划用一种新的体制代替苏联。而这时的戈尔巴乔夫已有心无力,因为自“8·19事件”后,他已无法控制局势和调动任何部队。
18.第七章.大国变局,苏联(2)
1991年12月8日,3个苏联地方政权领导人即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科拉夫丘克、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科维奇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丛林别墅签署了别洛韦日协定,宣布废除苏联,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强大的苏联走完了自己74年的生命里程,3个人决策的时间仅仅用了不到两天。
别洛韦日协定震惊世界,更震惊了苏联的其他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其他共和国怎么办呢?位于中亚的各共和国随即讨论成立中亚联邦的问题。对此,身为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一筹莫展,尽管苏联宪法还在生效,尽管不久前全民公决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居民主张保持联盟国家。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之外的12个共和国领导人再次聚会阿拉木图,决定成立有12个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1922年12月30日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复存在。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当晚,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从此,苏联的历史宣告终结。
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加盟共和国按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15个加盟共和国就设有自己的国家权力机关、管理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具有同外国建立关系、缔结条约、参加国际组织的权力;在保证联盟行使国家的立法、外交、财政等主要国家权力的同时,享有较大范围的自治权;军队由苏联最高军事机关统一指挥。
苏联宪法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是独立的国家,有自由脱离联盟的权力,但是苏联长期没有解体反而比一般的联邦国家更加集权是因为苏共中央的存在。苏共中央是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的上级,苏共党章是下级服从上级,无条件服从,因为苏共中央的存在,理论上各国可以独立,但实际上是基本不可能的。
因此“8·19事件”爆后,当苏共中央不再存在的时候,就意味着整个联盟要解体了,无论是独联体也好,其他的什么联盟也好,都不可能再聚合了。
1991年前苏联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全部成为独立国家。它们分别为俄罗斯联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共由八十多个联邦主体组成,其中含有21个自治共和国和6个边疆区。其中仅萨哈共和国面积就达三百余万平方公里,苏联时期,自治共和国是为了实现民族自治而成立的地方自治行政单位,分别隶属于各加盟共和国,级别与各州是平级的,具有国家形式,设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自己的宪法。自治共和国不是主权国家,所以不具有退出加盟共和国的权力。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中自治共和国中的一个,为了阻止俄罗斯联邦解体的趋势,俄罗斯当然绝不能允许车臣独立。否则俄罗斯联邦将支离破碎,彻底瓦解。
19.第八章.波罗的海,出海口之战(1)
早在1703年,彼得大帝在俄国最接近进入波罗的海的地方建起了彼得堡,这意味着俄罗斯人决意不走蒙古人的陆上帝国的道路,而是要效仿英法,走海上帝国道路。***
从立国之初起,俄国就是一个大陆领土扩张型国家。它继承了蒙古游牧民族的传统,从一个内陆小邦扩张成横跨欧亚大陆北部的大帝国。俄国走的是陆地扩张的路径,到了中国边界之后,成为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和美国一样,也是一个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洋国家。俄国不仅四面滨海,在四面都有港口:东有海参崴,西有彼得堡,南有塞瓦斯托波尔(从乌克兰租赁),北有摩尔曼斯克。但这些海港都不能直接通往大洋,都受制于别国的陆地或岛屿。俄国曾试图向南打通波斯,从那里通往温暖的印度洋,成为一个四洋国家,但没有成功。俄国的海洋野心以陆地为基础,不能脱离与陆地的接触。
一般而,地处内陆、没有出海口的国家是“内陆国家”。内陆国家有蒙古、哈萨克斯坦、阿富汗等中亚国家,格鲁吉亚等高加索国家。哈萨克斯坦濒临内陆海里海,因里海而多了几个邻国,地缘环境较完全为陆地所封闭的蒙古好很多。格鲁吉亚有出海口,可以经黑海到地中海到大西洋,但海运并不便利。传统上格鲁吉亚为俄国的软下腹,它的内陆国家地位更是针对俄国而。在欧亚大陆的西部,白俄罗斯、捷克也是内陆国家。内陆国家容易受制于邻国,除非打通海洋,如同早期的俄国,否则不能改变被动局面。但是,海岸线国家大多是强国,而内陆国家都比较贫弱,不可能对强国形成威胁。内陆国家多不是富裕国家,它们的价值主要在资源上,以及地缘政治上。控制了内陆国家就可以牵制大陆上的大国,威胁其后方。
波罗的海得名于芬兰湾沿岸从什切青到的雷维尔的波罗的山脉,长1600多公里,平均宽度190公里,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波罗的海是个浅海。深70-100米,平均深度只有55米。
波罗的海四面几乎均为陆地环抱,整个海面介于瑞典、俄罗斯、丹麦、德国、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9个国家之间。
波罗的海三国是指波罗的海东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三国总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万平方公里,拉脱维亚6。37万方公里,爱沙尼亚4。51万平方公里。这里是俄国梦寐以求的通往暖水洋的一个出口,由此,三国的命运就成了俄罗斯国家命运的一部分。为了进入波罗的海,俄罗斯人就必须征服和控制芬兰湾南北两岸的芬兰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
波罗的海三国与俄国文化差异较大,从文化、语、宗教等方面来看,波罗的海三国更接近于北欧诸国。立陶宛与波兰关系密切,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虽然在三国里面积最小,但人口最多。天主教徒比较虔诚,于是对异端就特别排斥,对于同样被视为异端的东正教教徒的俄国人更排斥。
波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在人种、语上同属斯拉夫人,但俄罗斯与波兰从中世纪后期起就不断生冲突。13世纪中期,俄罗斯的前身罗斯诸公国和波兰都遭到拔都率领的蒙古西征军的攻击,后来蒙军撤出波兰。罗斯诸公国成为钦察汗国的附庸,它们与波兰经常生战争。1480年,莫斯科公国摆脱钦察汗国统治之后,逐步建立近代俄罗斯。波兰也日益强大,1569年,通过“卢布林联合”,波兰-立陶宛联邦诞生。为争夺东欧霸权,该国与俄罗斯开始长期斗争。基辅和斯摩棱斯克等斯拉夫人居住的名城,都控制在波兰手中,波兰与俄国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反复拉锯战,双方所辖的哥萨克人,也相互侵袭。在乌克兰,俄、波和奥斯曼土耳其及其藩属克里米亚汗国三方反复厮杀长达百年。
在波俄战争(1605年-1618年)中,波兰-立陶宛联邦攻占了莫斯科,并在1610年9月27日至1612年11月4日的时间内坚守了这个城市,直至俄罗斯军队重夺回该城。1635年时期的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版图,除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外,版图还包括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全部。
20.第八章.波罗的海,出海口之战(2)
1721年,俄国占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此后又生了历史上最大的哥萨克暴动,起义最终以哥萨克人请求俄国沙皇的保护收尾(1654年),由此,俄国吞并了原来在波兰控制下的第聂伯河东岸和基辅城,初步改变了与波兰的力量对比。***直到18世纪中期,俄国才取得对波兰的压倒优势。在179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从欧洲地图上被完全抹去了。波兰和立陶宛只在1918年时以不同的国家重获独立。
1815年,俄国借拿破仑战败之机兼并立陶宛;1809年,俄国又吞并了芬兰,这种征服的完成使俄罗斯具有了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
???
1917年俄罗斯帝国崩溃,各股革命势力正在俄罗斯国内争斗,边境许多民族纷纷独立建国。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周边国家趁机独立。
二次大战的爆与苏联,德国有很大关系,二战前夕,英法两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签《慕尼黑条约》,企图“祸水东引”,挑起苏德战争,而德国在兵不血刃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侵略矛头直指波兰。
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开始与德国秘密接触谈判。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附加议定书”,对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作了划分。当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属苏联势力范围。
按苏德之间的这份密约,在德国闪击波兰的同时,苏联派大军进攻波兰、芬兰,协议签订一周后,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开始对波兰实施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9月17日,苏联红军也从东部开始侵入波兰。9月17日凌晨,苏军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退推进。两面受敌的波兰军队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只得向纳粹德军和苏联红军投降。9月18日,从东西两面分别入侵的苏德两**队在波兰城市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胜利会师。为庆祝苏德两**队的胜利会师,9月23日,纳粹德国装甲军司令古德里安和前来会师的苏联红军第29轻型装甲旅旅长克里瓦什宁一起检阅了苏德两军联合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联合阅兵式甫一结束,迫不及待的苏联和德国立即在波兰领土上开始了划界谈判。由于框架早已谈妥,所以苏联和德国对波兰的分割工作在热友好的气氛中进展顺利。
对于波兰来说,“1939”是一个醒目的时间数字。在这一年签订的苏德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在波兰被直接称为“斯大林-希特勒条约”,波兰人把它视为对波兰的第四次瓜分。苏德联合阅兵一周后的9月28日,苏德签订边界友好条约,波兰东部1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给苏联,西部27万多平方公里归于德国,而波兰则在划分后的欧洲地图上消失。
??立足未稳的苏联人心里却总是不踏实。其中,令他们不安的就包括处理投降的波兰军队问题。苏联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因为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的境地。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上将他们消灭掉。在1940年4月3日到5月19日,大约有22000名在囚波兰人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州以西的卡廷森林遭到苏军杀害。被杀的人包括波兰的海军上将,陆军上将,亲王,及其他中高级将领,飞行员,中上层人士等。这一事件被称为“卡廷惨案”。
虽然有苏德密约的存在,多疑的斯大林认为这个条约不可以维持长久,因此他不断加强北方——尤其是波罗的海一带——的防卫力量,以建立一个跟德国间的缓冲区。
1939年10月起,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开始跟芬兰谈判,要求芬兰割让列宁格勒以北及莫曼斯克以西的一些领土,并且将芬兰湾入口处的罕勾港(hngo)和芬兰湾内的一些小岛租借给苏联作为军事基地;苏联的交换条件是将东卡瑞立亚(estkreli)约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给芬兰作为补偿。对这样的条件,芬兰人没有回应。斯大林最终决定要采取军事行动,动了苏芬战争。
21.第八章.波罗的海,出海口之战(3)
在当时,苏联人口有1。3亿人,常备军有60万,分为28个师,外加一个机械化军团,五个战车旅,炮兵数量很庞大,另外还有数百万的后备兵员可以动员;空军有上千架战机。芬兰人口只有350万人,常备军约3万人,加上动员后的后备部队共20万人,另外有约10万人的国民兵部队和妇女辅助队;空军仅有70架飞机。
在苏芬战争中,芬兰军有2。5万人阵亡,4。3万人受伤。而最后他们除了要接受斯大林最初的条件外,更多赔上了不少领土,总面积达到全国面积的12%。苏联红军在这场战争虽然胜利,付出的代价巨大。保守估计有近50万人伤亡。
德国派出了许多军事观察员到芬兰观战。当他们看到苏联红军连像芬兰这种小国寡民、甲兵不完、城郭不固的对手都无法应付,无疑地对和芬兰军队同样高素质但有更精良装备的德国国防军的信心更坚定,相信只要几个月就一定能击败苏联红军。这无疑地对希特勒决心进攻苏联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德军在这方面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苏联红军习惯于从错误中学习,即使这个教训是百万人命换来的。斯大林在这次冬之战中看到自己依照忠诚度整肃红军的错误,开始做一些调整;一些无能的军官被罢黜,政战官介入军事行动的权力被限制了,在苏芬之战中表现杰出的军官获得升迁。
?德军席卷西欧的事实,促使苏联加速完成“东方战线”。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的模式是先成立一个依附于自己的政权,然后用武力逼迫小国让苏军进驻,以便“帮助他们抵抗侵略”,小国不敢反抗,苏军进驻后,旋即颠覆原来的政府,扶植自己的掌控的政权上台,然后使其要求加入苏联。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的当天,苏联指责立陶宛破坏《苏立互助条约》,进行反苏活动,要求在战略要地驻军。立陶宛应允,15日,苏军占领立陶宛。l6日,苏联用同样办法向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进驻红军。波罗的海三国被纳入苏联的掌控,7月中旬,三国选举成立苏联维埃政府并于8月初加入苏联。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动全线进攻。战争初期苏军严重失利,波罗的海三国先后也为德军占领。最终,苏联还是依靠自己的人力和资源获得最后的胜利。1944年,红军重新攻占波罗的海三国,并将其并入苏联。
对俄国出海最有利因而也最令俄国人向往的港口是中国旅顺港。它位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的最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与海参崴、堪察加半岛等比较,它是俄罗斯最稀缺的全年不冻的暖港,更是俄罗斯畅通无阻地进入太平洋战略性区域的最便捷的港口。俄罗斯曾诱使清朝同意修筑从俄国赤塔直抵旅顺港的中东铁路。在太平洋战争接近结束的1945年,美国为了拉上苏联加入远东对日作战,便与苏联签订《雅尔塔协定》,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求外蒙古“现状必须维持”,第二条是要求“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以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以恢复”。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苏联将中东铁路和旅顺港分别于1952年和1955年归还中国。此后俄罗斯在远东极不愿地放弃对中国东北的控制并再次陷入“望洋兴叹”的窘境。
苏联解体时期,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俄国又基本退缩到彼得大帝前期的局面,再次失去波罗的海出海口,波罗的海仅剩下150公里有结冰期的海岸线。
与陆权强大的蒙古帝国相似,这似乎也是俄罗斯的天定命运。俄罗斯的版图深远地嵌入内陆以至每当俄罗斯接近其海洋目标时,也就耗尽了其力量。
1.第九章.鞑靼侵袭,城下之盟(1)
俄罗斯在清末之前,对中国的历史影响微乎其微。蒙古人的长期统治曾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国家至今还称俄罗斯人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欧洲有句俗语“scrtchrussinndfindttr。”意思是剥开一个俄罗斯人,就会看见一个鞑靼蒙古人。俄罗斯人剽悍尚武的民风就是深受蒙古的影响,直到19世纪西方国家还畏惧地将俄罗斯称为“白色蒙古”。蒙古人对于俄罗斯民族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以至于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俄罗斯人是西方的东方人,是东方的西方人。
12世纪时的蒙古大草原上,诸多族系繁杂的部落与部族林立,互不统属,各部贵族集团之间攻战杀伐,群雄角逐,此消彼长。
其中蒙古人与鞑靼人之间也曾有世仇,相互之间战争百年而胜负难分。经过大半生的拼死搏杀与对其他部族的残酷征服,成吉思汗完成了对蒙古草原上诸部族的统一,在众王之中脱颖而出。
据罗斯的编年史称,乌克兰史书及俄国史书中习惯称蒙古人为蒙古鞑靼人或鞑靼人。“塔塔尔”在汉文史籍中多作“鞑靼”。这个名称最初是指古代塔塔尔诸部落,塔塔尔族的祖先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统治下的“塔塔儿”部落,即后来的“鞑靼”本部。到了8世纪时,突厥人把东面室韦诸部统称为“塔塔儿”。突厥灭亡后,鞑靼大部分归服回鹘主黠戛斯,有一部分(阴山鞑靼)与中原王朝建立朝贡关系。9世纪中期,鞑靼部乘回鹘为黠戛斯所灭之际,入主其地,进而称雄漠北,漠北诸部一概被称为“鞑靼”。《五代史》开始正式为鞑靼立传。当时,北方诸游牧部落虽然都臣属于大辽王朝和之后的大金朝,但仍惯称“鞑靼”,并称漠北蒙古部为黑鞑靼,漠南汪古部为白鞑靼,森林狩猎部落为生鞑靼。“鞑靼”一词便成为蒙古高原各部的通称。塔塔儿部(鞑靼本部)成为蒙古高原上最强的大部。
据14世纪初年的波斯史学家拉施特所编的《史集》记载,辽金时代,塔塔儿有6个部落(鞑靼人),共有7万户。他们的牧地和屯营地主要在现贝加尔湖地区。
史学家一般认为,塔塔尔人是由许多不同部落长期融合而成的,其中保加尔人,钦察人,蒙古人是主要组成部分。保加尔人和钦察人都为突厥人的分支,保加尔人是匈奴西迁出现在黑海以北草原上的一个游牧部落。7世纪前后,一部分人迁到伏尔加河中下游和卡马河一带,组成保加尔部落联盟。钦察(kipxk)人原在额尔齐斯河流域游牧,11世纪向西扩展,到达黑海以北地区。
12世纪末,大金朝皇帝派兵讨伐背叛金的塔塔儿汗篾古真;因塔塔儿(鞑靼)部与蒙古部结下世仇,成为仇敌。早年,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就曾被塔塔尔人在一个营地下毒毒死。成吉思汗为报塔塔儿人的杀父之仇,联合克烈部王罕军队配合金夹击塔塔儿,双方进行了多次大战,最后,蒙古部击溃塔塔儿部。其中一部分塔塔儿人大概向西迁至钦察人和保加尔人居住的地方。一部分塔塔儿人并入蒙古部,成为蒙古部的组成部分。蒙古人与突厥人互相混杂在一起,入侵欧洲的蒙古军队,就被欧洲人统称为鞑靼。
1220年春,成吉思汗命令次西征途中的战将哲别和速不台等征讨突厥人的一支钦察人(波洛伏人),蒙古大军翻越黑海边的高加索山脉,追击钦察人。钦察人属于突厥游牧部落的一支,其领地处于里海,北高加索,黑海以北,东邻康里部(咸海以北),北接罗斯,西到匈牙利等国。
蒙古军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北追击钦察人直至顿河以西,另一路向西南,踏冰越过亚速海,登上克里米亚半岛,然后调头向北,与第一路人马会师。1222年速不台部进入黑海北部草原。走投无路的钦察人大汗迦迪延向他的女婿加利奇公国王公姆斯季斯拉夫求援,姆斯季斯拉夫是留里克王朝分裂时期著名的王公之一。他曾参加了1193年至1203年罗斯各公国对钦察部落的战争,后来他和钦察部落的大汗迦迪延的女儿结婚。
2.第九章.鞑靼侵袭,城下之盟(2)
之后,众多罗斯大公聚集在基辅城共商抵御蒙古人之计。大敌当前,基辅公国、加利奇公国、切尔尼戈夫公国、佩列亚斯拉夫公国、沃伦公国、库尔斯克公国、斯摩棱斯克公国、特鲁布切夫斯克公国、普季夫利公国以及其他一些公国,再一次联手,于1223年4月组成联军,集结于第聂伯河右岸霍尔季察岛一带。
这时的罗斯王公们十分轻视蒙古人,不仅同意出战,甚至主动深入草原地区去寻找战机,最终酿成了一场灾难。蒙古人曾派使者劝说罗斯方面商谈不战事宜,但遭王公们拒绝,并斩来使。钦察人部落的军队在第聂伯河左岸等待罗斯军队到来。罗斯联军渡过第聂伯河后,两军会合,向东部草原纵深挺进,迎战蒙古鞑靼军队的先遣队。
这时蒙古大军的主力在亚速海北岸一带,罗斯与钦察人军队向那里进。在亚速海沿岸的卡尔卡河西岸,1223年5月至6月间,两军展开激战,尸横遍野。
罗斯诸王公之间既没有统一的指挥,又无共同的作战计划。钦察人部经受不住蒙古军的压力,溃散逃命,造成罗斯军营大乱,最终被击溃。基辅大公统帅的基辅军队在自己营地顽守三日,最终投降或被俘。许多罗斯王公被俘并遭杀害。残部向第聂伯河溃退。许多人在蒙古人追击中毙命。逃脱者匆忙渡河,然后将渡船烧毁。近10万人马的罗斯军队十分之九被消灭。蒙古人四处烧杀掠夺,之后未进一步扩大战果便向东撤去,消失在草原中。
切尔尼戈夫大公带了一万名骑兵,渡过第聂伯河。这一万名骑兵与蒙古军的前锋接触,获胜,追击蒙古军直至那流入阿速夫海的喀勒喀河河西。罗斯人与钦察人的大军,随即到齐,分作南北两军。基辅与切尔尼戈夫等公国的兵居南;加利奇公国等与钦察人居北。
就数量而论,联军占优势,蒙古军占劣势。加利奇大公不征求南军各单位的同意,独自指挥各部队先行渡河,向蒙古军进攻。一场恶战,起初不分胜负。钦察人屡败之余,有点胆怯,战到途中,有不少掉转头逃命。阵容一乱,整个北军惨败。加利奇大公也心慌起来,自己渡回西岸,把所有的船沉了,以免蒙古军来追。结果,很多的加利奇兵与钦察兵,奔到河岸而无船可渡,被蒙古军斩杀。蒙古军渡了河,到达南军营垒,南军还不知道北军已经擅自单独行动而被击溃。结果一时措手不及,完全败在蒙古军之手。这一次战役使得罗斯国丧失了“三王,七十侯”,“兵士死者十九”。之后蒙古军向西走到第聂伯河,停止前进……匆匆忙忙地撤军而回,使得被它击败的罗斯人与钦察人都感觉到莫名其妙。事实上,哲别与速不台对成吉思可汗有约在先。成吉思可汗叫他们“三年之内回军”。从1221年打到1223年,恰好已近三年。
?据《元史》描述,1223年末,蒙古军饱掠东还,至伏尔加河,进残中流之布加尔部。然后与正在归途中的成吉思汗大军会合。1225年春,成吉思汗返抵蒙古。
蒙古鞑靼的入侵大大削弱各罗斯大公的力量。但是,这场灾难并没有引起大公的警醒,他们很快就忘记了这件事,又开始同室操戈。各公国战火不熄,一直到1237年。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将权位传于其第三子窝阔台。1235年春,蒙古国新任大汗决定遣将再次西征。西征大军由成吉思汗之孙,术赤之子拔都统领,由上次西征中横扫南部罗斯的速不台和哲别等人辅佐。
1237年是历史的转折点,蒙古人象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那样扫荡了罗斯诸公国。蒙古鞑靼军队先后征服伏尔加河一带的布加尔人和钦察人,打开了西进罗斯的门户。1237年秋,拔都率部从东北罗斯突入,直逼奥卡河中游。梁赞城拒降,激战五日,12月21日城破。第二年攻克并焚毁了莫斯科城,从而完成对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公国的侧翼包围,直接威胁北部罗斯全境。2月,蒙古军包围弗拉基米尔城,顽强抵抗了六天后城陷。蒙古军队相继攻下罗斯托夫、科洛姆纳、苏兹达利等十余座城池,上千个村庄。东北罗斯各公国虽然也有人组织了抵抗,但各个王公均各自为战,不能形成足以退敌的力量,所以蒙古军所向披靡。此时诺夫哥罗德实际上已成蒙古军囊中之物,但蒙古军却突然挥师南下攻打科泽利斯克(现俄罗斯卡卢加州东南部),遇守城者猛烈抵抗。蒙古军行动受阻七周之久,虽然终将该城攻克,却付出惨重代价,不得不撤至顿河下游盆地进行休整。
3.第九章.鞑靼侵袭,城下之盟(3)
蒙古人入侵前,基辅被当时的旅行者描绘成是一座有豪华的宫殿、8个市场和400所教堂,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内的宏伟的大城。1239年春,蒙古军铁骑踏入南部罗斯土地。先夺取并摧毁了佩列亚斯拉夫城和切尔尼戈夫城,将整个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变成一片废墟。1240年末,蒙古人渡过第聂伯河,直扑基辅城。拔都兵临基辅城下,遣使谕降。当地王公米哈伊洛吓破了胆,逃命而去。基辅的守城官德米特罗拒降,杀了蒙古使者,组织基辅军民拼死守城,只坚持了几天。12月6日,蒙古军用投石车攻破围墙抗。从此基辅城落入蒙古军手中,城市建筑被夷为瓦砾,居民几乎尽遭屠杀。之后,当方济各会修士乔安尼斯?迪?普兰诺?卡皮尼在去蒙古都的途中经过基辅时,现这座昔日的都只有200所住宅,都城四周尸横遍野。
1241年,蒙古军先后占领了沃伦和加利奇公国,丹尼洛王公逃往匈牙利。拔都所部顺利挺进波兰和匈牙利,并于1241年下半年至1242年初踏遍克罗地亚、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达维亚,以及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的部分地区。1242年夏,拔都率部折返,再次进入乌克兰地区。1242年春,拔都获悉大汗窝阔台已于1241年春去世,由于内部汗位继承问题急忙撤军东还,史称“上帝折鞭”。1243年初,拔都率军第二次西征,抵达伏尔加河下游,在那里创建了钦察汗国(钦察汗国),钦察汗国的都,即是之后两世纪的俄国都,即位于现伏尔加格勒附近的萨莱。其控制区域东起额尔齐斯河,西到俄罗斯,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蒙古人重用北方商贸重地罗夫哥罗德和莫斯科,而基辅这种基本上由游牧斯拉夫人组成的松散组合,慢慢被莫斯科大公国代替。随后的250多年中,各罗斯大公向钦察汗国称臣纳贡。保加尔人、钦察人和鞑靼人等均为其属民。
4.第十章.森林深处,蛰伏的莫斯科公国(1)
现代一般认为俄罗斯的历史应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为始。即12世纪莫斯科公国出现,俄罗斯都莫斯科次被编年史提及是在1147年,原属弗拉基米尔公国(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蒙古人统治俄罗斯并建立钦察汗国后,一个新诞生的俄罗斯小国,借助蒙古人的支持,悄悄崛起。这个小国,就是莫斯科公国。
中世纪的莫斯科公国,四面被围,内陆闭锁,刚建国时,面积不过数百平方公里,东部只有针叶林、草原和蒙古包,南部草原上的蒙古人,突厥人阻止莫斯科公国出入黑海,西部和西北部则有瑞典人、波兰人、立陶宛人把控着波罗的海。
地缘战略家麦金德提到,俄罗斯人本来是蜷缩在森林里的民族,从远古、中世纪到近代早期一直受到亚洲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迫于无奈,不得不寻求对外扩张与征服。特别是蒙古人,包括中世纪莫斯科公国附近拔都的钦察汗国和其弟昔班在中亚的青帐汗国对他们的长期侮辱与侵犯,直接导致俄罗斯错过了文艺复兴时期,但同时也赋予他们共性、动力和极强的目的性,这些至关重要的品质最终反过来帮助他们摆脱了蒙古人统治的枷锁,在近几个世纪里夺取大片领土。历史学家g。帕特里克·马奇(g。ptrickmrch)认为,蒙古人的统治造就了俄罗斯人“对暴政的极大容忍”,使他们在遭受困苦的同时,患上了“侵略妄想恐惧症”。
术赤,成吉思汗的长子,能征善战,多次参加征服金国、西厦和中亚的战争,屡建战功。1219—1225年间,成吉思汗率部第一次西征中所占领地封给了三个儿子。术赤氏族蒙古诸汗的世袭领地为术赤汗国,亦称钦察汗国,领有额尔齐斯河以西,咸海、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剌子模和康岭等古国的领土。
1225年,术赤因病去世,其次子拔都奉命统帅蒙古诸王长子西征(亦称西征长子军)对东欧和中欧征讨。1236年征服伏尔加河沿岸的保加里亚地区;1237年冬向东北进军罗斯,先后占领莫斯科、喀山、基辅等10余座城;1238—1240年同波洛伏齐人、阿兰人、切尔克斯人连续作战,并征服南罗斯;后经波兰、匈牙利等地远征到亚得里亚海岸。其辖地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北括罗斯。
拔都统帅的蒙古帝国第二次西征军(西征长子军)正准备向西欧进行大规模征伐的1241年末,因收到窝阔台大汗驾崩的噩耗之后,从中欧收兵返回。1243年拔都留驻伏尔加河畔的封地。
拔都在原有的术赤汗国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强大的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其版图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北括罗斯;即包括西西伯利亚、花剌子模、伏尔加河保加里亚、北高加索、克里米亚、杰什特等地区,罗斯各公国均臣属于钦察汗国。都为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巴图城,14世纪前半期起为萨莱别尔克城。拔都还将咸海东北之地分给其兄斡鲁朵,相当于现在哈萨克斯坦的地区作为封土,称为白帐汗。拔都的弟弟昔班在西征中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西征有功。拔都将咸海以北之地分给其弟昔班,称青帐汗(蓝帐汗),两地都属于钦察汗拔都的下属。
钦察汗国是一个由各民族组成的庞杂的联合体,其中作为征服民族的蒙古族,人数极少。东南欧,特别是钦察草原,是突厥人的一支钦察人居住的地方。汗国的人口主要是钦察人、保加尔人、花剌子模人,以及其他一些突厥系族群。
由于统治民族蒙古人只有约数万人,因此,逐渐被周围的大量钦察、突厥蛮等突厥部族所同化,到14世纪前叶,完成了突厥化过程,突厥语和突厥文成为汗国的通用语和文字。
在当时,钦察汗的统治者们并不热心于经营国家,也许因为自己是游牧民族,征服比经营更重要,在文化与宗教上,他们更拿不出可用以控制百姓思想的东西,他们热心的是向被征服者收税,收粮食和珠宝,自己住在帐篷里,吃肉喝酒。蒙古人任命一些小公国的王子为地方官员,为他们代行统治任务,定期征兵缴税缴实物。而蒙古人们所施行的制度,成了日后俄罗斯帝国封建农奴制度的雏形,并且将一些松散的小公国统一成单一的莫斯科大公国,这个日益强大的大公国最终变成钦察汗国可汗们的噩梦。
5.第十章.森林深处,蛰伏的莫斯科公国(2)
由于拔都汗摧毁了基辅罗斯,斯拉夫人经过无数次迁徙往复,达斯摩棱斯克、诺夫哥罗德、弗拉基米尔和莫斯科等地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公国,其中位于西北边陲的莫斯科公国在中世纪后期实力逐渐变得最强。***
莫斯科公国由于属于苏兹达尔王室幼系,它只有1%的可能取得东部大(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