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第 22 部分阅读

第 22 部分阅读

    以遏制和削弱后金势力。因此,努尔哈赤攻打辽东地区的初期,明朝北境基本上安然无事。为了表示谢意,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赠送白银千两。

    1619年夏,后金取得了辽东地区以萨尔浒之战为中心的总体战役的胜利,士气大振。七月,努尔哈赤准备乘胜攻打铁岭。驻守铁岭的明军势单力薄,难以抵挡后金精税。于是明朝派人至察汉浩特,向林丹汗求援。林丹汗命内喀尔喀五部弘吉剌特鄂托克齐赛诺延、札鲁特鄂托克巴克、色本以及科尔沁明安诺延之子桑噶尔寨台吉等领兵万余,往援铁岭明军。林丹汗所遣大军乘夜色到达铁岭城下。此时,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已攻克了铁岭。他得知蒙古援军1万余人兵临城下,便指挥诸贝勒出城交战。齐赛诺延率领的蒙古军队,经不起数量上优势、斗志旺盛的后金军队的猛攻,纷纷败下阵来,奔辽河夺路而逃。后金军队紧紧追杀,活捉了齐赛诺延、巴克、色本、桑噶尔寨等台吉。

    47.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27)

    1619年十月,林丹汗派遣使臣康喀勒拜瑚持书到努尔哈赤住地,自称“四十万蒙古之主”,藐视称“水滨三万人之王”(《皇清开国方略》卷7)的努尔哈赤,要求努尔哈赤无条件释放所获内喀尔喀台吉和科尔沁台吉,并警告努尔哈赤不得进犯林丹汗所攻取的广宁城。努尔哈赤释放了除内喀尔喀弘吉剌特的齐赛诺延以外的所有台吉,并写了一封指责林丹汗的措词强硬的信,通知内喀尔喀五部以牲畜一万赎回齐赛诺延。林丹汗拒绝努尔哈赤的要求,但仍准备设法营救齐赛诺延。

    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和诸贝勒率领大军,围攻沈阳,打败明军7万守城部队,占领了沈阳城。努尔哈赤留下部分兵力驻守沈阳,指挥其余大部分兵力,准备乘胜攻取辽阳城。林丹汗得知后金占领沈阳并留下少数部队守护的报后,令管理蒙古左翼三万户的大臣,乌齐叶特鄂托克的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率领内喀尔喀卓哩克图诺延、达尔汉巴图尔、巴哈达尔汉等2000骑兵前往沈阳营救被禁的齐赛诺延。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所率轻骑到达沈阳城下,与守城部队展开激战。但蒙古军队担心努尔哈赤的援兵前来增援,便撤回蒙古本土。1621年八月,内喀尔喀五部送万头牲畜,赎回了弘吉剌特鄂托克齐赛诺延。

    1603年1612年,后金国主努尔哈赤遣人至蒙古科尔沁部,娶明安台吉女为妃。1614年四月,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娶科尔沁札鲁特台吉钟嫩女为妻。同月,札鲁特内齐汗,将其妹嫁与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接着,努尔哈赤第四子皇太极娶科尔沁部莽古思台吉女为妃。同年十二月,札鲁特部额尔济格台吉女嫁给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雷。1615年努尔哈赤又纳科尔沁孔果尔台吉女为妃。1617年内喀尔喀巴岳特鄂托克达尔汉巴图尔诺延之子恩格德尔娶女真舒尔哈齐四女为妻。经如此频繁的联姻,减少了来自蒙古方面的压力,使努尔哈赤集中精力去对付明朝。

    1618年四月起,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大军,先后攻克了明朝的辽东要镇抚顺、开原、铁岭,并取得了萨尔浒大捷,歼灭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有生力量。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攻取沈阳后,乘胜攻克了辽阳城,四月迁都辽阳。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西渡辽河,攻下了明朝的军事重镇广宁(也称北镇)。1625年迁国都于沈阳。此时,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完全扫除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势力。巩固了在辽东的统治后,他将注意力逐渐转向了蒙古察哈尔部。先对察哈尔的外围内喀尔喀、科尔沁等部采取了离间、拉拢、威胁等手段,以孤立和削弱林丹汗的势力。

    1619年七月的铁岭战役后,努尔哈赤频繁遣人至内喀尔喀,要求诸台吉与后金盟誓修好,共同对付明朝。努尔哈赤与内喀尔喀建立同盟的目的是为了离间内喀尔喀与林丹汗的关系。十一月,在内兴安岭的色特尔黑地方,内喀尔喀五部部分台吉与努尔哈赤所遣使臣额克星额、绰库尔、雅希禅、库尔禅等刑白马乌牛,设酒盟誓,表示彼此修好,与明朝为敌(《皇清开国方略》卷6)。1621年十一月,内喀尔喀五部的古尔布什、奔古勒二台吉率领所属六百户,至辽阳归附于后金(《皇清开国方略》卷7)。努尔哈赤设大宴迎接,并将松古图公主嫁给了古尔布什台吉。

    内喀尔喀部分台吉与后金通婚、盟誓等事,引起了林丹汗的疑心。他严厉指责管理左翼三万户的大臣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管束不得力,甚至怀疑他暗中与努尔哈赤已有联系,准备对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和其他诸台吉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反而加速了蒙古内部的分化。本来从林丹汗信奉红教后,尊崇宗喀巴黄教多年的漠北喀尔喀以及漠南影响较大的诸部,已与林丹汗貌合神离,开始自行其是了。1622年二月,管理左翼三万户的特命大臣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与林丹汗生分歧,遂率领所属乌齐叶特部与明安谔勒哲依图台吉所属乌噜特部共三千多户,投奔辽阳城,归顺了努尔哈赤。受其影响,1623年正月,内喀尔喀拉巴什希布、索诺木、莽果、**台吉等也各率所属五百户投奔了辽阳城。此时,乌珠穆沁部翁衮都喇尔子多尔济车臣济农与其叔之子塞棱额尔德尼台吉也因与林丹汗不和,率部投奔了漠北喀尔喀车臣汗硕垒。苏尼特部素塞巴图噜济农、浩齐特部策凌伊尔登、阿巴噶部都思噶尔札萨克图济农各率所部,也投奔了漠北喀尔喀车臣汗硕垒。

    48.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28)

    针对锡尔呼纳克杜棱等台吉投奔努尔哈赤,林丹汗传令内喀尔喀和科尔沁部,不得与后金使臣擅自往来,若被现,定要兴师问罪。***

    1623年五月,努尔哈赤又暗遣佑雷和伊沙穆,分别前往札鲁特右翼台吉达雅和色本两处。奉命监视右翼的札鲁特左翼台吉钟嫩和巴林左翼台吉昂安等,中途劫夺了佑雷、伊沙穆所带衣物。色本惧怕林丹汗问罪,于是率部逃入科尔沁。科尔沁奥巴也唯恐得罪林丹汗而不敢收留。色本台吉走投无路,只好投奔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得知内喀尔喀的很多台吉怀有归顺之心,但被林丹汗所阻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决定以武力相助欲附之台吉。经多次往来,努尔哈赤已争取了科尔沁奥巴为的诸台吉。1624年二月,努尔哈赤遣巴克什、希福、库尔禅至科尔沁,在伊克唐噶哩坡(今科左中旗花土古拉苏木一带)与奥巴为的诸台吉刑白马乌牛盟誓(《皇清开国方略》卷8)。此时,林丹汗叔祖岱青台吉与林丹汗不和,遂领所属锡纳明安鄂托克及其六子逃入科尔沁境内,受到奥巴洪台吉的保护。林丹汗命弘吉剌特鄂托克齐赛诺延领兵追回岱青台吉。齐赛诺延深入科尔沁,斩杀了前来堵截的奥巴属下六台吉,取胜而返。1625年十一月,林丹汗亲自率领内喀尔喀部分兵力,前往科尔沁奥巴洪台吉所在地格勒珠尔根城,围城问罪。努尔哈赤命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率领5000名精锐骑兵,由农安塔前来援助奥巴,迫使林丹汗撤走。内喀尔喀巴岳特鄂托克达尔汉巴图尔之子恩格德尔台吉欲归后金,因惧林丹汗,不敢前移。努尔哈赤命诸贝勒率兵,移其部众于辽阳。

    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以札鲁特部人夺其使臣财务为借口,派阿巴泰、德格类等贝勒率领3000人,深入札鲁特左翼击斩了昂安台吉,尽获其妻孥人户畜产而去。面对后金统治者的军事压力,林丹汗未能有效地组织各部与后金正面作战,客观上为后金提供了蚕食其外围各部的机会。

    1626年五月,努尔哈赤亲统大军,分兵八路进攻巴林部,击斩了该部台吉囊努克,收其畜产班师。巴林部的部分台吉率部逃入科尔沁境,归顺了努尔哈赤。同年十月,后金以札鲁特台吉鄂尔齐图等兵阻前往科尔沁的使臣为借口,由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率领万余兵马攻打了左翼札鲁特诸台吉,俘虏了巴克为的14个台吉及人畜。随后,后金统治者又以武力迫使察哈尔所属阿剌克楚特鄂托克小台吉图尔济率属下百余户归附了后金。

    1626年八月,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去世,其四子皇太极即位。皇太极登基后,加快了征服蒙古各部的步伐,三征林丹汗。

    皇太极以软硬兼施的手段,拉拢并征服了察哈尔部外围的内喀尔喀(巴林、札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特)和科尔沁部,使素来强大的察哈尔部的力量大为削弱。于是皇太极将军事行动的锋芒直指察哈尔部。

    奈曼和敖汉为察哈尔八鄂托克成员,影响较大。努尔哈赤及其继承人皇太极早就通过奈曼鄂托克中有影响力的乌木萨特绰尔济喇嘛,策动奈曼部长衮楚克巴图鲁台吉归顺后金。1627年二月,皇太极暗中遣人至奈曼部衮楚克所在地,希望衮楚克说服敖汉部领索诺木杜棱及克什克腾部领索诺木诺延归顺后金。四月,奈曼和敖汉部遣人表示,他们曾说服林丹汗与后金讲和,但他们的努力遭到林丹汗和克什克腾部长的拒绝。六月,奈曼和敖汉部长派遣乌木萨特绰尔济喇嘛至都尔弼城(后为清朝养息牧场),通知后金两蒙古部来降。皇太极领诸贝勒自都尔弼渡辽河,迎接了两部长。1627年十二月,察哈尔阿喇克楚特部长多尔济伊勒登、安班和硕齐、扣肯巴图鲁、昂坤杜棱等台吉,也先后率部依附于皇太极。

    在此期间,皇太极曾数次遣人策动喀喇沁部归顺后金,但其所遣使臣均被察哈尔所属多罗特部人截杀。1628年二月,皇太极以使臣被杀为由,亲自率领精锐之师征战察哈尔。皇太极命其弟多尔衮和多铎贝勒为先锋,率精兵先进。多尔衮探知多罗特部青巴图噜塞棱及其部众在敖穆伦住牧,于是合兵袭击了敖穆伦,多罗特部多尔济哈坦巴图噜受伤遁走,台吉固噜被杀,其部众万余人被皇太极俘获(《皇清开国方略》卷11)。

    49.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29)

    皇太极与喀喇沁通使,进兵察哈尔杀掠了多罗特部。于是,林丹汗兴师进抵喀喇沁部所在地,以武力裹走了喀喇沁苏布地塔布囊及其弟万丹伟征所属户口牧产。喀喇沁拉斯喀布汗与土默特、鄂尔多斯、阿苏特、永谢布的部分台吉联合,攻打了驻守赵城(在呼和浩特城一带)的林丹汗的一支军队。1628年七月,喀喇沁部领派遣以4名喇嘛为的使团与皇太极的使臣,刑白马乌牛盟誓,归顺了皇太极。

    趁此机会,皇太极决定第二次征察哈尔林丹汗。1628年九月,皇太极分遣巴克什和希福传令西北归顺的外藩蒙古各部率领所属兵马,到达约定地点,以征察哈尔林丹汗。敖汉部长索诺木杜棱、奈曼部长衮楚克巴图鲁会于都尔弼城;内喀尔喀诸贝勒所率兵马会于辽阳城;喀喇沁和科尔沁部会于绰罗郭勒。皇太极统领大军乘夜攻入察哈尔部的锡尔哈锡伯图、英汤图等地,俘获了很多人畜而还。科尔沁台吉满珠习礼及巴敦(孔果尔之子)力战察哈尔部众,将所获物献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分别赐二人“达尔汉巴图噜”和“达尔汉卓哩克图”号。唯有科尔沁部长奥巴不忍心杀掠林丹汗及其部下,以足疾为由未到达所会之地,与其弟布达齐率部抵达察哈尔边界,虚张声势而还。皇太极遣人问罪,罚驼十峰,马百匹(《皇清开国方略》卷12)。

    1630年十一月,阿鲁科尔沁部长达赉楚琥尔、四子部落台吉伊尔扎布墨尔根台吉、阿鲁伊苏特部台吉齐桑达尔汉、噶尔玛伊勒登等各率所部先后归顺了皇太极。皇太极将他们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北岸游牧。1631年十一月,林丹汗为了用武力夺回阿鲁诸部台吉,遂兴师到达阿鲁科尔沁达赉楚琥尔牧地,带走了塞棱阿巴海的部众。皇太极亲率2000名精锐骑兵闻讯赶来,林丹汗早已越过兴安岭而去。

    1632年三月,皇太极决定第三次远征察哈尔林丹汗,传令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速率部来会。四月,科尔沁、札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阿苏特等部的部长台吉会于西拉木伦河岸,总兵力约10万。四月下旬,皇太极率领大军越过兴安岭,驻守都埒河。当夜,镶黄旗两个蒙古人偷马逃出,将大军压境的消息报告给林丹汗。林丹汗欲率部撤至漠北喀尔喀,但喀尔喀三汗与他不和。于是林丹汗率领所属10万之众,西奔库赫德尔苏,经呼和浩特,渡黄河到达鄂尔多斯。皇太极分兵三路穷追林丹汗41天,五月下旬进驻呼和浩特,得知林丹汗已南渡黄河而去。遂停止追击,经宣府、张家口返回。途中收拢了林丹汗所遗部众数万人。

    后金大军到达呼和浩特后,林丹汗在成吉思汗陵前举行庄严的仪式,宣称自己为全蒙古的“林丹巴图鲁汗”,遂带领察哈尔、鄂尔多斯部众,移动成吉思汗之陵,西渡黄河至大草滩。林丹汗在大草滩永固城一带拥众落帐,等待时机,重整旗鼓,准备东山再起。此时,一向坚决支持林丹汗事业的漠北喀尔喀却图台吉(土谢图汗部),于1634年初,率所部4万之众,直奔大草滩与林丹汗会合。林丹汗和却图台吉通过红教的关系,与藏巴汗和白利(康区)土司顿月多吉建立了联系(金巴道尔吉《水晶鉴》,留金锁校注)。

    1634年夏,林丹汗不幸因病去世。林丹汗福金苏泰与其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率领察哈尔和鄂尔多斯部众自大草滩返回鄂尔多斯。喀尔喀却图台吉率部进入青海。

    林丹汗病故后,皇太极于1635年二月命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领兵1万,前往鄂尔多斯寻找林丹汗子额哲。三月,多尔衮在西喇珠尔格地方遇到林丹汗的妻子囊囊,得知额哲所在地。四月二十日,渡过黄河,至托里图找到了额尔克孔果尔额哲。后来,后金统治者将察哈尔部安置于义州,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封林丹汗子额哲为亲王,并将皇女马喀塔格格嫁之,设都统和副都统统治察哈尔左右翼。

    〖34〗塔什干:锡尔河上游的历史名城,可能是突厥人建立的第一个永久定居点。早在前二世纪就建有城池,六世纪就以商业、手工业著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塔什干地处中亚心脏地带,骄阳之下,沙浪滚滚,故素有“荒原”之称。因此,水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相传一位美貌的公主许诺愿嫁给能引水灌溉荒原的勇士,以解当地居民缺水之难。于是,一位名叫法尔哈德的勇士便设法把一块巨石投入河中,来提高水位,引锡尔河水灌溉荒原。后来这位勇士得知公主因受骗含恨自尽,也殉自杀。塔什干在乌兹别克语中意为“石头城”,因地处山麓冲积扇一带,有巨大卵石而得名。11世纪见史书记载。1865年成为一座建有城墙的城市,当时的人口约7万,是与俄国进行贸易的主要中心,后来并入俄罗斯帝国。1867年成为土耳其斯坦总督区的行政中心。1930年起成为乌兹别克共和国府,1991年8月31日起成为独立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都。塔什干有新、旧城之分,清真寺、陵墓等古迹大都集中在旧城。1966年4月26日清晨的一次强烈地震几乎将全城变为废墟,使30万人无家可归。震后城市进行了大规模重建。

    50.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30)

    〖35〗红夷大炮: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前装重型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攻城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显著。其技术特征是: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弹丸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是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的。如此药弹相称,保证其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其铸造极为复杂,采用整体模铸法,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多系重型铁炮,也有铜制,自重35一500公斤不等。如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

    红夷大炮铸造精良,威力不凡。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火器,从红夷炮铸造所遵循的“模数”、施放时的“炮表”化、辅助设施的配备、炮弹的多样化、射程的远近(射程可达2-4公里不等)、爆炸力的高强度中可看出,其威力着实惊人。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长于攻城,拙于野战,更别提守城了。装填射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势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应。

    红夷大炮是种架退式前装滑膛火炮,每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训练最有素的英国海军也只能2分钟一的射速。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还不如明朝进口的那些红夷大炮,加之开花弹的失传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线膛炮和后装炮也开始装备军队;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新的展;同时因化学的进步,苦味酸炸药、无烟火药和雷汞开始运用于军事,炮弹的威力成倍增长。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范铸炮,导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准心照门不复存在,开花弹也失传,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明朝!两百年前明朝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

    〖36〗新疆哈萨克部:新疆北部和东部一带曾经是与古代游牧部族休养生息的地方。据中国史书记载,天山、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脉、准噶尔盆地以及伊犁盆地都有着与哈萨克民族的渊源有着密切关系的突厥、葛逻禄、突骑施、克普恰克、基马克、阿尔根、乃蛮、克烈、蔑儿乞惕、札剌亦儿、弘吉剌惕、瓦克等部族的故地。

    从1750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暴乱之后,哈萨克人就开始考虑迁回自己故地的问题。特别是乃蛮、乌孙、克烈、瓦克等部族已开始返回伊犁、塔尔巴哈台、阿勒泰、博尔塔拉等地。据《高宗皇帝宫廷志》一书,1766年4月17日,清朝照会伊犁将军:“伊犁等处土地辽阔,人烟愈多愈善。哈萨克族人不得游牧地方,或畏惧劫掠,愿内附者,即行收留。……”。1767年8月间,清王朝通知哈萨克阿布赉汗,哈萨克族牧人可以到伊犁等地居住放牧。因而当时就有臣属于阿布赉汗的哈萨克人迁徙到塔尔巴哈台地区。大玉兹乌孙哈萨克人也在18世纪60年代起迁归伊犁地区。在当时,根据清王朝体制,除了现在的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之外,所有的县府都归乌拉斯台平定边塞左大将霍布达参谋丞相管辖。因此,十二个阿巴克克烈部落所属的千户人家于1770年(乾隆35年间)先搬迁到了吉木乃霍布克沙热一带,后来陆陆续续分散到属于阿勒泰地区的其他县和塔尔巴哈台一带定居,一部分乃蛮部落也随他们一道来到这儿。乃蛮部落的大部分先是迁徙到塔尔巴哈台一带居住,其中的克宰依部虽然起初在托合达——巴尔勒克山一带,后来又在塔尔巴哈台居住了很长一段时期。但当后来乃蛮部落的其他各部陆续来到这里,部分阿巴克克烈部落也定居在属塔尔巴哈台的托里县境内时,克宰依部又开始迁徙。一部分人经博尔塔拉,另一部分人经尼勒克、新源,最终都在伊犁地区所属地界定居。这次迁徙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历经十几年才告结束。

    51.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31)

    〖37〗藏传佛教五大支派:宁玛派(rnying-m-b)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宁玛”(rnying-m)藏语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故称为“旧”;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后弘期出现的其他教派,故称为“古”。通称“旧译密咒派”。它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藏匿的经典。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宁玛派早期是无固定的寺院、僧人组织和系统性的教义。严格意义上的宁玛派是11世纪时“大素尔”索尔波且·释迦迥乃(1002(壬寅年)--1062)、“小素尔”索尔穷·喜饶扎巴(1014-1074)、卓浦巴(本名释迦僧格,1074一1134)三素尔建立寺庙并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时才形成的。隆钦巴尊者(1308-1363)通过《七宝藏》、《四部心要》、《三休息论》等名著,对宁玛派的教理及时进行了精细的整理和阐扬。到16、17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第五世**喇嘛支持下得到较大展。近代的麦彭仁波切(不败尊者)(1846-1912)对显密教理做了极多的阐述。宁玛派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白玉、协庆等寺。宁玛派14世纪就已传播到不丹、尼泊尔;近代来,印度、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等都建有宁玛派寺庙,并不断出版有关教义著作。

    宁玛派僧徒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称阿巴,专靠念经念咒在社会上活动,不注重学习佛经,也无佛教理论。第二类有经典,也有师徒或父子间传授。某些地方对僧侣的要求不甚严格,可以娶妻生子。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自五世**开始,历届西藏地方政府,每逢战争、灾荒、瘟疫等,都要请宁玛派僧人作法禳解,宁玛派高僧曾一直作为噶厦政权专门祈祷师,负责占卜问卦。如今,红教不仅在中国藏区传播,在印度、尼泊尔、不丹、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也有分布。

    萨迦派:萨迦派中的“萨迦”(s-sky)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因该派的主寺——萨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3个支派。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

    萨迦派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13世纪中,萨迦派展成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有过著名的“萨迦五祖”。代表人物有萨迦五祖。初祖贡噶宁波(1102?一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一1182)、三祖扎巴坚赞(1147一1216)、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一1251)、五祖八思巴·追坚赞(1235一1280,萨迦班智达侄子)。1244年,萨迦班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邀请赴凉州会谈,为元朝统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务。1267年西藏建立萨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萨迦派势力大增,其寺院及势力波及到康区和安多各地,对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响。与此同时,萨迦派内部的矛盾亦逐渐展,1324萨迦寺分成细脱、仁钦岗、拉康、都却4个拉章,各领属民、土地。1351年,萨迦派在西藏的掌权地位被帕竹噶举派的大司徒绛曲坚赞取代,萨迦势力日渐衰落。明成祖时,封萨迦领为大乘法王,萨迦派仅保有萨迦附近一小片领地,其领称萨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3个拉章传承断绝,都却拉章则再分为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延续至今,萨迦法王由两房的长子轮流担任。现今的萨迦法王在美国居住。

    52.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32)

    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道果”法认为,修习佛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舍去“非福”(“恶业”、做坏事)。专心于行善,来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第二层次是断灭“我执”(“我执”指执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我执”一断灭,烦恼苦痛便无从生起,人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脱。第三层次便是除去“一切见”。一切见指“断见”(指片面解释“宇宙万物皆非实有”)和“常见”(指一般人的见解)。萨迦派认为,要防止“断见”、“常见”,走中道,这样才能达到智者的境界。

    萨迦派对藏族文化的展有重要贡献,元代帝师达玛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汉、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对勘藏汉文佛教大藏经典,历时3年撰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这为《藏文大藏经》的编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础。萨迦寺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另外,萨迦派于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刻印藏传佛教经书、历法和医学等千多种典籍,对保护和弘扬佛教起了重要作用。

    噶举派: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bkv-rgyud),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布朗觉巴(khyung-po-rnl-vbyong-p,990—1140),一是玛尔巴译师。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

    这一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拉结,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达波拉结是米拉日巴的上弟子之一,1121年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他融汇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写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规,而成“达布噶举派”。后来,达波拉结的众多门徒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等地,至今未衰。达波噶举中的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势力。香巴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琼波南交巴,故也称琼布噶举。因琼波南交巴在后藏的香地区(shngs)广建寺庙,传法讲道,故称“香巴噶举派”。

    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义。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种,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体呼吸、脉、明点(心)的修炼,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

    噶当派: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

    在噶当派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典籍和教义。13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教典派僧人,把噶当派的纳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成《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15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

    53.第四十一章.中心与边缘,中国未来地缘格局(33)

    格鲁派:格鲁派(dge-lugs-p)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称为黄教。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一1419)为祖师。宗喀巴于1402年和1406分别年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次举行祈愿**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这是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后来,该派势力逐步扩大,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为代表的寺院。清代以来,格鲁派寺院有了很大展,除拉萨三大寺外,扎什伦布寺、昌都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尔底寺、甘孜寺,云南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等也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

    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清代格鲁派形成**、班禅、章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

    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峡所传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性空则是自性空的略写,一切法均无自性,从缘而起,这便是缘起性空。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即主张止往修、观察修两种轮次修习。格鲁派认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如果得到轻安之感,即是止的本体;修观就是通过思维而得到轻安之感,此为观的本体。修习应止观相互配合,由止到观,由观到止,而达涅。格鲁派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因此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在显密两宗的关系上,格鲁派则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方法。格鲁派寺院组织严密。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仓、康村三级,而且各有管理组

    参考书目:

    杰弗里·帕克著,傅景川译,《剑桥战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杰弗里·帕克著,刘从德译:《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罗伯特·布鲁斯等著,崔建树,魏丽译,《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

    西蒙·安格里姆等著,周桂银译,《图解世界战争战法·古代》,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

    h·g·威尔斯著,曼叶平译,《世界史纲》,( 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4:不可能的战争(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3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