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北大历史课(全本) > 北大历史课(全本) 第 7 部分阅读

第 7 部分阅读

    、南唐等诸国,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加强了对契丹的防御。

    杯酒释兵权

    赵普与宋太祖赵匡胤在年轻的时候就是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没有好好读过书,后来就一直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论语》。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作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有一次,赵匡胤晚上去他家里商量紧急政务,看到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本书,一看原来是《论语》。赵匡胤有些奇怪,就问道:“《论语》是小孩子启蒙的书,你为什么还要读它呢?”赵普回答:“《论语》中有治国的大道理,臣已经用半部《论语》帮陛下打了江山,现在要另外半部来帮助陛下治理天下。”在这之后,赵匡胤更加重用赵普,有什么为难的事都会找赵普来商量。赵匡胤登位之初,对和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们十分不放心。因为他深刻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的巨大能量。一天,他把心中的忧虑告诉了赵普,并希望找到解决的办法。赵普说:“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因此必须剥夺他们的兵权。”赵匡胤恍然大悟,决定按照赵普说的来做。

    公元961年的一天,禁军大将石守信等奉召来到后花园,设宴相待。酒过三巡,赵匡胤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我整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赵匡胤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追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之你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指示一条“可生之途”。赵匡胤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很短暂,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出守地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赵匡胤的意思,第二天都称病辞职。

    44.盛世隋唐南北宋(10)

    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独揽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励精图治的宋太祖

    宋太祖在位期间,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地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得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枝”“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铲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三百年的历史中从不曾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以宋太祖为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愤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两百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他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方针,种下了宋代官僚机构臃肿、积贫积弱的祸根。

    澶渊之盟

    公元976年10月,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公元979年,宋太宗消灭北汉,大部分地区得以统一。由于后来的两次北伐均告失败,因此统治者施政重点变为重内虚外。公元998年,真宗赵恒即位,继续实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宋真宗在位期间,辽朝不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延嗣等将领的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兵二十万大举南侵。兵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东京危急。宋真宗畏敌,准备迁都南逃,在宰相寇准等人的促使下亲临前线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当辽军攻城时,宋军将领一箭射死了辽军统帅。辽初战不利,统帅阵亡,又有后顾之忧,因此主动提出和谈。宋真宗本就无心抵抗,听到辽军和谈的要求,就不顾寇准等大臣的反对,同意与辽议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河沟为界,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在宋朝军事取得胜利的况下签订的屈辱性合约,它开了赔款的先例,给宋朝的朝政和民众增加了很重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缔结后,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一百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生产都得到了恢复和展。

    寇准罢宴

    青年时代的寇准,得到宋太宗的支持和信任,提升为参知政事。不久,太宗又为寇准主婚,让皇姨宋娥与他成亲。宋娥是赵匡胤宋皇后的幼妹、邢国公宋准的幼女,美貌聪慧,贤淑多才。新婚期间,日日酒宴,夜夜歌舞。

    一天,寇准与宋娥正在欢宴,忽听门官来报:“相爷,大门外有个老汉,说是相爷的同乡,非要见相爷不可。”一听是家乡人,寇准忙说:“快请进来!”不一会儿,门官领来一个老汉,衣着破烂,脸上布满皱纹。寇准一看,原来是舅舅,便上前拜见,让老人家坐下。谁知老汉两眼呆,并不回答寇准夫妻的问话,却大哭起来。寇准忙问:“舅舅,家里出了什么事?”老汉连连摇头。问了半天,老汉才长叹一口气,说:“我见你这么荣华富贵,又听你手下人说,你每日每夜都是这样,叫我不由得想起我那可怜的老姐了。她一辈子受苦受难,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寇准听舅舅说起母亲,慌忙跪下,说:“都是甥儿不好,得意忘形,忘了母亲早年的苦楚。”说罢,他忙和宋娥劝舅舅入席用饭。老汉看着宴席上的山珍海味,硬是不入席,却指着宴席说:“这一桌饭,够咱家乡一家人过几个月哩!你在京城里吃得这么好,可知咱华州、同州今年大旱,颗粒无收,一斗米涨到一千钱。现在还没过年,已闹起了饥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呢!想到这,我怎么能吃得下?”

    45.盛世隋唐南北宋(11)

    寇准也听说家乡有旱,可是从地方官的奏折里,却看不出灾的严重程度。听舅舅这么一说,顿感自己失职,愧对乡里。他安排舅舅住下,急忙回到大厅,吩咐撤了宴席,并以此为戒,永不夜宴。第二天早朝,寇准将故里旱如实奏给太宗,并请旨回陕西督赈和询察民。他回陕西后,为家乡办了一些好事,还把关中的赋税免征三年。

    庆历新政

    1022年,宋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其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负责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刘太后十六年的垂帘听政时代。西夏李元昊于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了数次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只得议和,百姓负担加重,各地陆续爆了多起农民起义。现时的北宋王朝可谓是内忧外患。

    1043年,宋仁宗为了缓解王朝出现的多种矛盾,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职位相当于副宰相),富弼为枢密副使推行改革。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对官吏升降制度作出严格的考核和规定),抑侥幸(限制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径),精贡举(严密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择官长(严格考核州、县两级地方官员的业绩),均公田(平均分配地方官员的公田),厚农桑(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修武备(整治军备),减徭役(减轻百姓的徭役),覃恩信(落实朝廷各项恩惠政策),重命令(认真对待和慎重布朝廷号令)。这些改革措施的大部分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庆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他们散布谣,攻击新政,指责范仲淹结党营私、滥用职权。宋仁宗虽然对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这么强大,他开始动摇了,失去了改革的信心。1044年。宋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庆历新政宣告失败。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尽管朝中有像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这样有才能、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挥他们的作用,宋朝国力越来越衰弱。

    王安石变法

    1068年,神宗赵顼即位。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暴露出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辽和西夏又虎视眈眈。1069年,想要有所作为的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出现财政危机。王安石为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他主张只有在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此在这次改革中,展生产是当务之急。他提出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来展生产。在王安石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定了诸如青苗、免役、均输、市场、农田、水利等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改革军事制度,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并改革教育制度,王安石亲自撰写了《周礼义》、《书义》、《诗义》,即《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在与西夏的交战中,取得了熙河之役的胜利。这在宋夏交战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然而由于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迫辞职。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靖康之耻

    1101年,宋徽宗即位,他是一位天才艺术家,却也是亡国之君。此时,原本在契丹统治下的女真人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并派人与宋朝约定共同夹击辽,订立了“海上盟约”。双方协议进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其余国土归金。后来金兵攻破辽中京,而宋朝二十万大军大败。燕京被金人所攻占,天祚帝被俘,辽国灭亡。在与宋联合攻辽的过程中,金军逐渐认识到北宋**的实质。

    46.盛世隋唐南北宋(12)

    靖康元年(1126年)1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金军提出:宋须交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骡各一万头匹、驼一千头、杂色缎一百万匹、绢帛一百万匹;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三镇;尊金帝为伯父;以宋亲王、宰相做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才许议和。金军攻城,宋守军多次击退金军。但宋钦宗仍继续与金议和,答应了对方赔款和割地的要求。金撤军北归。同年8月,金军再次南侵,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从12月起,金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次年4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北宋灭亡。

    绍兴和议

    1127年,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史称南宋。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时期,当权者不思进取,长期执行求和政策,向金朝称臣纳贡,并压制军民的抗金斗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当时统治者得过且过的况。

    1140年,金兵又一次大举南侵,可是各路军队连遭失败。在顺昌(今安徽阜阳)之战中,宋军以少胜多击败了金军。接着岳飞率领岳家军又取得郾城大捷,打败了金军的主力,先后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城。这时,金兵打算撤至河北,南宋举国上下要求收复北方的呼声很高,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可是,以妥协苟安为国策的宋高宗,既害怕宋军的胜利影响他的求和,更害怕岳家军从金营迎回徽、钦二帝,从而威胁自己的帝位。于是,高宗和秦桧商定,命令各路军队班师,并在一天内连下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飞退兵,并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随后,高宗派使者到金求和,在使者叩头哀求下,金国以“杀岳飞”作为条件,答应和议。经过一番交易后,双方签订了绍兴和议: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自绍兴十二年(1142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同年,岳飞被处死。

    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陆秀夫、文天祥等保护皇族后人逃到广东坚持抵抗,直到1279年,南宋政权最终灭亡。

    两宋时期,在技术改进与租佃制的推动下,农业生产获得显著展;手工业分工细密,工艺先进,产品闻名于世;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货币流通扩大,诞生了最早的纸币。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除了拥有可与唐诗比肩的宋词之外,还产生了与先秦、两汉相媲美的新儒学;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明和应用,更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7.射雕回首山河暮(1)

    蒙古帝国的建立

    蒙古族是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汉朝时期,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分为乌桓、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时期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蒙古诸部中,东蒙古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宋朝时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东边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1204年,蒙古族杰出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铁木真因此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意为“世界的统治者”,在漠北建立政权,国号“大蒙古国”,即大蒙古帝国。建国后,他不断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7年灭西辽,紧接着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1227年,成吉思汗在远征西夏的途中病逝。

    兼取天下

    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即位,除了继续称雄中亚外,还把矛头对准了金朝。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宋朝的联合攻击下覆灭。次年,窝阔台派兵西征,蒙古的铁骑震惊整个欧洲。1251年,成吉思汗孙子蒙哥即位,他一方面继续西征,一方面对苟且偷安的南宋动了进攻。1260年,蒙哥的弟弟忽必烈继承汉位,四年后将国迁到大都(今北京),并于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取自《周易》:大哉乾元),是为元世祖。这是蒙古帝国政权由世界性大一统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政权之前对中原地区推行的是极具游牧性质的掠夺式统治,中原地区仅是其属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原和江南地区为主要占领地的王朝。1279年,元朝消灭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南北。

    忽必烈在位期间,任用汉族官僚,注意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重视农业,设置司农司,劝课农桑,还设置河渠司,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展。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其政权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加上几乎每次的帝位更迭都伴随着的激烈的派系斗争,因此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直很尖锐。

    马可·波罗来华

    马可·波罗(1254~1324年),意大利威尼斯人,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其父、叔经商至中国,奉元世祖命出使罗马教廷。1271年(元世祖至元八年),他随父、叔来元廷复命,由古丝绸之路东行,1275年抵大都,从此侨居中国十七年,到过陕西、四川、云南、河南、江浙等行省数十城,又自称曾治理扬州三年。后获准回国,1291年随伊利汗阿鲁浑请婚使者护送伯岳吾氏女阔阔真去波斯,从泉州由海道西行。1295年回到威尼斯。次年,在参加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在居热那亚狱中,他讲述游历东方诸国见闻,同狱鲁思梯切诺笔录成《马可·波罗游记》。所述元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况,基本属实。1298年获释回家,成为巨富。

    《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其书流传甚广,被译成多种文字,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东方和中国影响极大。

    短暂的王朝

    从元世祖忽必烈到成宗铁木耳是元代统治的初期,这期间,统治者采用汉族法律,初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项制度,元朝呈现出向前展的态势。从武宗到泰定帝是元代的中期。这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皇权斗争也日趋激烈,各地起义不断爆,元代开始走向衰落。其间的“英宗新政”也仅是昙花一现,无法从根本上挽救元代的衰败之势,后来新政失败,英宗也死于非命。从明宗到顺帝是元代的后期,红巾大起义的爆加速了它的灭亡。1368年,朱元璋率军攻入大都,元顺帝逃走,元朝灭亡。

    48.射雕回首山河暮(2)

    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的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从而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在元代,中国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进一步得到肯定。文化艺术特别是元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元杂剧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多种词曲和技艺的展成果,达到一个鼎盛的阶段,可与唐诗、宋词相媲美,成为人类戏剧和文学艺术的瑰宝。诗歌、书画也有了高水平的展,出现了一批书画和诗歌大家。

    元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当时及未来历史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

    红巾军起义

    元朝末年,韩山童通过白莲教宣传、组织群众,准备起义。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动起义。起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为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统治)的口号,鼓舞民众与元朝作斗争。刘福通起义后,得到了各地的响应。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方的“北琐红军”和“南琐红军”,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等。

    1355年2月,刘福通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称帝,又称小明王,国号大宋,改元龙凤。1358年,刘福通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迎来了北方红巾军全盛的时代。在元政府和地主武装的镇压下,各路北伐军失利,汴梁失陷。不久,刘福通遇害。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起义军。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继续领导这支起义军。以后,朱元璋渡江南下,建立了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朱元璋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组织屯田,保障自身物质基础。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设置百官。1367年12月,朱元璋正式即位,国号“明”,以应天府为国都。1367年10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大军北伐。1368年7月,元顺帝北逃。不久,明军进入大都,元朝灭亡。

    平民皇帝

    朱元璋是继刘邦之后的又一位平民皇帝。他自幼穷苦,曾为地主放牛,相传还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二十五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朱元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子兴便把养女马氏(即之后的马皇后)嫁给了他,军中称他为“朱公子”。郭子兴死后,这支队伍就由朱元璋率领。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朱元璋接受部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积极招揽人才,壮大实力。1367年,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号召北方人民起来反抗元朝。

    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然后,派大兵分路北伐,与同年8月占领大都,在以后几年,又陆续扫平了各地的割据势力。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一方面惩治贪污**的官吏,即使是皇亲国戚、开国功臣也不手软,又分封皇子镇守各地。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还废除了沿袭近两千年的丞相制度。

    靖难之变

    49.射雕回首山河暮(3)

    为了加强君主集权,并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朱元璋在政权稳固之后,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而且拥有军事指挥权,在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人,多则一万九千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数量很多。根据相关的记载,北平的燕王朱棣当时拥兵十万,大宁的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极被重视。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实力不断膨胀的藩王,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的威胁。1398年,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即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燕王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燕王,但是没有成功,燕王朱棣立即起兵南下。这时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纨绔子弟李景隆继续讨伐,均被朱棣打得大败。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结果朱棣得胜,占领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在位期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方式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郑和下西洋

    朱棣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展之后,拓展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利用对外的活动,展示自己的势力,并建立自己的声望。这样,派遣船队进行航海的活动就势在必行。另外,关于郑和下西洋,民间传说是因为明成祖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的下落,这也为远航增添了些许传奇色彩。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出使“西洋”。当时人们所说的“西洋”,指的是我国南海以西的地区。这次远航一共访问了三十多个位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当郑和返航时,有很多国家派特使访问明朝,并送上大批珍贵的礼物。这次访问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提高了明朝的威望,也促使明成祖决定继续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每次远航都由苏州刘家港出,一直持续到1433年。最后一次,郑和在回程的路上,因病过世。郑和下西洋是当时明朝国力雄厚的表现。民间将他的旅行探险故事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土木堡之变

    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败退漠北,明太祖朱元璋修长城,设边镇,置卫所,有效地巩固了北部边防。成祖朱棣称帝后,采取抑制蒙古军事力量展的策略。后来,蒙古族瓦剌部领用武力迫使诸部臣服。同时,表面与明朝互通贡市,请求通婚,以保和好;暗中刺探明朝虚实,寻机举兵,图谋恢复元朝统治。

    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后世称为“仁宣之治”。1435年,年幼的明英宗即位,宦官王振操纵朝中大权。

    50.射雕回首山河暮(4)

    1449年2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领也先遣使两千多人进贡马匹,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同年7月,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进攻辽东;西路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分为两支,一支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进攻大同。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京城,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下,一意孤行,决定亲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五十余万大军从北京出,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参与军政事务,军内非常混乱。13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促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破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明英宗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堡之变”。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张居正改革

    明英宗被俘后,在于谦的率领下,另立明景帝,并动全**民抗战,终于打退了入侵的瓦剌军,明朝一度复兴。1488年,明孝宗即位。这段时间是明朝政治最为清明的时期,这位皇帝勤勉而不**,信任大臣,内阁权力大为上升。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致使严嵩把持朝纲,政治**,财政出现危机,以致海瑞称“嘉靖嘉靖,家家皆尽”。

    1573年,神宗即位,年号为万历。神宗得到内阁辅张居正的鼎力辅佐,开始进行改革。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僚机构,同时决意任用支持改革的才俊人士,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行政效率。另外,改革加强内阁职权,抑制宦官势力,并整饬学政,禁止讲学,查禁私立书院。这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方面,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保障边境安全。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的形势。

    改革虽然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但对去除积弊、澄清吏治、抑制豪强、减轻农民痛苦、安定人民有一定好处。由于清丈土地和一条鞭法的实行,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好转。但是改革受到大地主势力顽强阻挠,张居正病卒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措施都被废止,明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利玛窦来到中国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1583年)来到中国居住。他的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他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被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是当之无愧的“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欧洲汉学之父”。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利玛窦在“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立足于“交流”而非“传播”。他将“四书”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翻译成拉丁文传回意大利出版,使西方国家开始知道中国有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的《中国札记》和他早年翻译的儒学经典,成为欧洲人正面观察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四库全书》编纂者将他编著的《乾坤体义》作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声声入耳,事事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东林党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镌刻在东林书院的大门口。这两句话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是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思想的一个反对。

    51.射雕回首山河暮(5)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顾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论被称为清议。他们主张开放路、实行改良时政等意见,得到广泛支持。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的意识,意在有所作为,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与他们唱反调的那一派称他们为( 北大历史课(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97/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