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部分阅读
“东林党”。
明神宗后期,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针对这一现象,东林党人往往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反对“矿使”“税监”,甚至不惜以身犯险,敢于冒犯“龙颜”。
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1624年,东林党人杨涟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借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人。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1627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而死,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努尔哈赤建后金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当明王朝的统治越来越**的时候,建州女真部的势力渐渐强大起来。
努尔哈赤出身为建州女真贵族,从小学习骑马射箭。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以祖父、父亲留下的十三副兵甲,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经过三十年的东征西讨,努尔哈赤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起初只设置了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后来又增设四旗,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即以镶黄、镶红、镶蓝、镶白的旗帜为标志,合称八旗。八旗子弟平时耕猎,战时出征。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努尔哈赤花了三十年时间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落。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但是他不满足偏于一隅之地,逐鹿中原成为他的理想。1618年,努尔哈赤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举国震惊。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多座城。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年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他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即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达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即位的八皇子皇太极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洲,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李闯王进京
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排除异己、镇压人民,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并没有对上级报告。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今湖北襄樊)起义,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与张献忠会合。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队伍展到数万,并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受到百姓的拥护。当时还传出“迎闯王,不纳粮”的民歌。1641年1月,李自成领军攻克洛阳。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5月张献忠攻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
52.射雕回首山河暮(6)
1644年3月初,李自成逼近北京。***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奉旨援助,还未到达京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吴三桂撤兵退守山海关。这时,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迫吴三桂领兵对抗。吴三桂在初战不利的况下,引领清朝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李自成军队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5月17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玄帝庙拜神后因劳累熟睡,遭到当地乡勇误杀牺牲。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叛清朝,继续抗清斗争,坚持了二十多年。
清军入关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为了对抗李自成而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日夜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
同年9月,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北方的地主、官僚纷纷迎降,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一些明朝遗臣拥立皇族建立了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清朝于1645年灭大顺、南明弘光;1646年灭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绍武;1662年灭南明永历;1664年消灭大顺残余势力。清朝入关后历经二十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全国。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本土内正式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
清军在进军江南的过程中,手段残酷,特别是“留头不留,留不留头”的剃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剃是清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所采取的手段,但超出了当时汉人的心理承受力。“身体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因此这项政策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和下层民众的激烈反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向被并列为清军入关后的两大暴行。
清代国母孝庄
在清军入关、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女性—孝庄皇太后。她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是贝勒寨桑的女儿。十三岁时,嫁给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被封为永福宫庄妃。1643年,他的儿子福临(当时只六岁)即位,是为顺治帝,孝庄被尊为皇太后。顺治帝亲政后,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在与朝中反对汉化的守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英年早逝。孝庄皇太后用她超人的智慧和威望,使得政权平稳过渡。1654年,她八岁的孙子玄烨又嗣帝位,为康熙帝,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在她的教导下。玄烨健康成长,一个未来杰出帝王的特质,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鳌拜集团铲除后,孝庄放手让玄烨理政,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玄烨非常尊重,重大事无不先征求意见,然后施行。孝庄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
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劳和心血。
53.射雕回首山河暮(7)
孝庄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出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旋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九鼎的人物。她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帝,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对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尊称她为“清代国母”。
康熙智擒鳌拜
康熙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康熙皇帝,为辅政大臣。鳌拜早年就曾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起了争执。康熙内心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寻找机会。
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习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并不在意。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地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将鳌拜团团围住。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双拳难敌四手,被这些少年打翻在地。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念及鳌拜的功劳从宽落,改为将其终身监禁。
三藩之乱
清军入关后需要对付李自成起义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自身兵力有限,所以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于是,在明朝降将中,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三人取得的功劳最多,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清军统一全国之后,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地区,而南方就暂让给他们去镇守。吴三桂驻守云南,尚可喜驻守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守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三藩拥兵自重,把持地方财政,欺压百姓,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单独的王国。
康熙亲政后,敏锐地察觉到三藩已经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把它列为自己必须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三藩、漕运、河务)之一。虽然,康熙帝认识到三藩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当时财力和兵力有限,并不敢贸然行动。康熙十二年(1673年)3月,尚可喜主动请撤藩归老辽东。康熙立即抓住机会,答应了尚可喜的请求,并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赏。康熙的行为引起了其他两位藩王的警戒,于是他们也相继请撤藩归辽东以为试探。康熙以“撤亦反,不撤亦反”,果断下令撤藩。11月,吴三桂动叛乱,耿精忠、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及广西将军孙延龄先后响应,清政府军事上并无准备,一时,三藩占据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以及湖北、浙江、陕西、甘肃等部分地区。
1675年,吴三桂与清军的对抗到了顶峰。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敢再向北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反叛力量而孤立吴三桂。1678年,尚之信、耿精忠及陕甘的王辅臣相继投降。同一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年号昭武,开科取士。不久吴三桂病死,吴三桂的儿子吴世荚诠笱艏次唬哪旰藕榛?680年,吴世继拥皆颇稀4文辏寰ト朐乒笫〕牵馐婪陨保卑四甑娜冶黄蕉ā2痪弥螅⒃诟V荨⒐阒荨⒕V萆璋似熳し溃约忧慷阅戏降目刂啤?br />
54.射雕回首山河暮(8)
平定三藩,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康、雍、乾盛世
1661年,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是为清圣祖,年号改为康熙。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八岁登基,十岁丧母,在其祖母孝庄太后的教导下长大成|人。他虽年幼,却年少老成,十六岁便铲除了鳌拜,继而平定三藩叛乱,稳定了西南边陲;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展了农业;收复台湾,扩大了大清的版图;北拒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进一步稳定了大清的西北疆土。
康熙大帝好学上进,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崇尚节约。他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由于他的文治武功,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展,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
1722年,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清世宗,改年号为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在位十三年。雍正即位之初,吏治废弛,贪污**已然成风。他克服多方面的阻力,在全国上下大规模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取缔陋规等多项工作。由于他态度决断,雷厉风行,清朝的财政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官吏贪污、吏治**的坏况都有很大的转变,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另外,雍正还对赋税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规定“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对社会经济的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雍正给他的继任者乾隆皇帝留下了充裕的物质基础、廉洁的干部队伍和清明的吏治环境。清高宗乾隆,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后禅位于十五子颙琰(yongyǎn),即嘉庆帝,自己成为太上皇,他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化修养很高,作诗多达四万。乾隆也认为自己在军事上颇有成就,因此自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
乾隆即位后,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平定蒙古、新疆地区的叛乱,完善治理西藏,修建海塘,并主持编撰《四库全书》。但是其晚年好大喜功,任用大贪官和珅,大兴土木,又六下江南,耗费国家大量人力物力,整个清王朝也在乾隆末期由盛转衰。
文字狱
1711年,有人告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有对前明政权表示同的语句,并且书中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朝廷据此下令把戴名世打入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共有三百多人。另外有不少类似的案件,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bi)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于是挑剔说,这“清风”就是指清朝,这样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因为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人们就称之为“文字狱”。
文字狱是封建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一种手段。清朝前期,特别是雍、乾两朝,曾连续大兴文字狱。凡清统治者认为有碍于**集权统治的著述、文字,必兴起大狱,肆意株连。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康熙年间的庄氏明史案和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案。清朝大兴文字狱,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君主**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其后果极其严重,极大地摧残和钳制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展。
马戛尔尼使华
乔治?马戛尔尼(1737~1806年),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家庭,是英国18世纪一位贤明的政治家、皇家大臣和杰出的外交家。1792年,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1793年8月5日,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受到当时直隶总督的欢迎。9月2日,赴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帝,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生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9月14日,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了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七项请求,并要求签订正式条约。乾隆帝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要求,他认为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双方不存在平等贸易的基本条件。使团离开北京后,前往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1794年9月回到英国。
55.射雕回首山河暮(9)
回国后,马戛尔尼向英国议会写出报告说:“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一百五十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地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
第一次鸦片战争
从乾隆统治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逐步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贸易,不仅毒害了中国人的**和心灵,也使得清朝的吏治**不堪,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广州筹划禁烟。林则徐立下誓“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明禁绝鸦片的决心。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一场由英国资产阶级挑起的侵略战争爆。1840年6月,英军先进犯广州,遭到清军的抵抗后,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的军队击退。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击沙角、大角炮台。中**队仓促抵抗,伤亡惨重,炮台失陷。英军进逼虎门,琦善妥协求和。琦善的卖国行径激起清廷上下不满,道光皇帝认为有损天朝尊严,决定对英宣战。英军先制人,再次进攻虎门。关天培亲自率军坚守炮台,以身殉国。1841年5月,英军进攻广州,广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继失守。8月26日,英军攻陷厦门。10月1日,英军再陷定海。10日,镇海陷落。13日,宁波陷落。道光皇帝为挽回败局,决定第二次出兵,清军到达前线后,贸然出兵,结果全线溃败。1842年6月,吴淞口陷落;7月,镇江陷落;8月,英舰到达南京下关江面。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割香港岛给英国;(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3)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需与英国共同议定;(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另外,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效仿英国,先后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获得除割地、赔款之外,享有与英国同样的特权。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最强烈的愿望仍是扩大在中国的权益。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后,列强各国认为这是加紧侵略中国的极好时机,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会同响应。四国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于是,他们便伺机挑起战争。1856年英、法两国以“亚罗”号划艇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作为借口,动了侵华战争。
在从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历时四年多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是,由于清政府的**无能,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战争中,英法联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中华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灾难。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在北京洗劫和烧毁了融汇中外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
56.射雕回首山河暮(10)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俄国驻中国公使伊格纳切夫以“调停有功”为借口,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增开喀什噶尔为商埠,并在喀什噶尔、库伦设领事馆。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国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和突出。
1843年,洪秀全同冯云山、洪仁茉诠愣ㄏ卮窗萆系劢蹋文甏喝牍阄鞔蹋橹┟袢褐凇:樾闳⒎朐粕骄迥甑淖橹宰暇!⒔鹛镂行牡陌萆系刍崾屏σ牙┱沟绞鲋荨⑾兀氛绞接勺诮坛逋徽沟秸蔚摹⑽渥暗亩氛鹨宓暮诵牧斓己凸歉闪α恳丫纬伞8锩枷肜砺郾辉嚼丛蕉嗟钠犊嗯┟窠邮堋?851年1月11日(一说1850年11月4日),洪秀全领导一万多汉、壮、瑶等族人民在金田庄严宣告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洪秀全严申五项军纪,冯云山宣读秉承天父旨意,合力诛妖灭清,实现太平的讲词。从此,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在中国大江南北展开。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今蒙山)城后,即封王建制,分封东、西、南、北、翼王,东王节制诸王,各种立国规制初具规模。1853年年初,太平军攻克湖北省城武昌,即挥师五十万东下占领南京,定都天京(今南京),颁行《天朝田亩制度》,行货币,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外来侵略的外交政策。5月,太平军派兵北伐和西征。北伐军孤军直入,打到北京附近,功败垂成。西征军于湖口、九江大败湘军,继而破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起义进入鼎盛时期。1856年,杨秀清居功自傲,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秦日纲回京诛杨。洪秀全又疑忌翼王石达开主朝政,于是多方钳制。石达开负气率精兵良将离京出走,最后在贵州大渡河全军覆灭。
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洪秀全临朝主政,重建五军主将制,大力提拔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等,重用陈玉成、李秀成主持军国事务,一度重振军威,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大败湘军李续宾部。1859年,洪仁艿教炀锰焱跻兄兀飧赏酰鞒殖洳剂恕蹲收缕贰?br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坚决同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安庆失陷之后,太平军在江苏、浙江的根据地也相继失守,只剩下天京及其周围小块地区,这时,天京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形势日益危急。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军挖掘地道,用火药轰塌城墙,经过激烈巷战,天京陷落。大部分太平军将士壮烈牺牲,少数人突围。洪仁茉诮鞅环⒂戮鸵濉@钚愠稍谔炀┩晃北环辉彼馈L骄嗖孔酱蠼媳保恢狈苷降?868年。
中国历史上这场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前后奋战十四年,纵横十八省,威震全中国,最终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1861年,咸丰帝去世,慈禧太后六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使用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分别赐予载淳以及皇太后叶赫那拉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
当时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提供了契机。1861年11月她拉拢慈安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于咸丰帝死后不久动了辛酉政变,将辅政大臣斩抄家,解职戍边,彻底肃清了政敌。
57.射雕回首山河暮(11)
两位皇太后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在皇帝宝座之后设两太后宝座,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但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因无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选择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即位,为光绪帝,使两宫皇太后第二次垂帘终得以实现。
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光绪帝成年亲政后,支持以康有为等人为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起的一次改良运动,目标为改变清朝祖制成法,因而招致慈禧等顽固派的妒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幽禁于中南海瀛台,随即杀害策划变法的“戊戌六君子”,并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变法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解除了光绪帝的皇权后,慈禧再次临朝十年,称为“慈恩训政”,直至去世为止。慈禧通过垂帘听政,操纵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掌握清朝朝政达四十七年之久。
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成“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恭亲王奕䜣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实力派大臣是地方的代表。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终结。
洋务派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他们还开办了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展起来了。洋务派还开办了“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它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这些人的活跃成为以后中国现代化运动深入的重要力量。
“中兴之臣”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他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人。因在家排行老二,因此民间又称他为“李二先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早年得曾国藩赏识,1859年年末投奔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主力。在无人敢应的况下,李鸿章受命筹建淮军。经过多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初步站稳脚跟后,李鸿章开始从“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入手,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淮军也逐渐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之一。太平天国覆灭后,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探索中国的自强之路。后又筹建北洋水师作为清朝的海上防御力量。在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签下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也无奈地充当着尴尬的角色。
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清史稿》将他看做“中兴之臣”。之前人们将李鸿章看做是“卖国贼”,但是现在史学界更倾向于用辩证的观点去评价他的一生。
58.射雕回首山河暮(12)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大增强,开始准备向外侵略扩张。中日甲午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的主战派占上风。当时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议和,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平壤、黄海战役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第二阶段,1894年9月17日~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大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第三阶段,1894年11月22日~1895年4月17日。在这一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1895年2月,在日本海陆两军的夹击下,我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1895年4月,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清政府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2)清政府不再是朝鲜的宗主国;(3)清政府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4)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5)清政府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6)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7)彼此的最惠国待遇。《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戊戌变法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动在北京应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 北大历史课(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97/ )
明神宗后期,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针对这一现象,东林党人往往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反对“矿使”“税监”,甚至不惜以身犯险,敢于冒犯“龙颜”。
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1624年,东林党人杨涟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借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人。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1627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而死,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努尔哈赤建后金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当明王朝的统治越来越**的时候,建州女真部的势力渐渐强大起来。
努尔哈赤出身为建州女真贵族,从小学习骑马射箭。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以祖父、父亲留下的十三副兵甲,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经过三十年的东征西讨,努尔哈赤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起初只设置了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后来又增设四旗,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即以镶黄、镶红、镶蓝、镶白的旗帜为标志,合称八旗。八旗子弟平时耕猎,战时出征。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努尔哈赤花了三十年时间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落。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但是他不满足偏于一隅之地,逐鹿中原成为他的理想。1618年,努尔哈赤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举国震惊。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多座城。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年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他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即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达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即位的八皇子皇太极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洲,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李闯王进京
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排除异己、镇压人民,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并没有对上级报告。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今湖北襄樊)起义,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与张献忠会合。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队伍展到数万,并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受到百姓的拥护。当时还传出“迎闯王,不纳粮”的民歌。1641年1月,李自成领军攻克洛阳。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5月张献忠攻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
52.射雕回首山河暮(6)
1644年3月初,李自成逼近北京。***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奉旨援助,还未到达京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吴三桂撤兵退守山海关。这时,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迫吴三桂领兵对抗。吴三桂在初战不利的况下,引领清朝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李自成军队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5月17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玄帝庙拜神后因劳累熟睡,遭到当地乡勇误杀牺牲。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叛清朝,继续抗清斗争,坚持了二十多年。
清军入关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为了对抗李自成而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日夜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
同年9月,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北方的地主、官僚纷纷迎降,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一些明朝遗臣拥立皇族建立了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清朝于1645年灭大顺、南明弘光;1646年灭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绍武;1662年灭南明永历;1664年消灭大顺残余势力。清朝入关后历经二十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全国。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本土内正式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
清军在进军江南的过程中,手段残酷,特别是“留头不留,留不留头”的剃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剃是清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所采取的手段,但超出了当时汉人的心理承受力。“身体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因此这项政策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和下层民众的激烈反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向被并列为清军入关后的两大暴行。
清代国母孝庄
在清军入关、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女性—孝庄皇太后。她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是贝勒寨桑的女儿。十三岁时,嫁给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被封为永福宫庄妃。1643年,他的儿子福临(当时只六岁)即位,是为顺治帝,孝庄被尊为皇太后。顺治帝亲政后,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在与朝中反对汉化的守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英年早逝。孝庄皇太后用她超人的智慧和威望,使得政权平稳过渡。1654年,她八岁的孙子玄烨又嗣帝位,为康熙帝,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在她的教导下。玄烨健康成长,一个未来杰出帝王的特质,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鳌拜集团铲除后,孝庄放手让玄烨理政,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玄烨非常尊重,重大事无不先征求意见,然后施行。孝庄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
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劳和心血。
53.射雕回首山河暮(7)
孝庄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出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旋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九鼎的人物。她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帝,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对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尊称她为“清代国母”。
康熙智擒鳌拜
康熙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康熙皇帝,为辅政大臣。鳌拜早年就曾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起了争执。康熙内心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寻找机会。
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习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并不在意。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地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将鳌拜团团围住。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双拳难敌四手,被这些少年打翻在地。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念及鳌拜的功劳从宽落,改为将其终身监禁。
三藩之乱
清军入关后需要对付李自成起义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自身兵力有限,所以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于是,在明朝降将中,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三人取得的功劳最多,所以均受封为王。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清军统一全国之后,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地区,而南方就暂让给他们去镇守。吴三桂驻守云南,尚可喜驻守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守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三藩拥兵自重,把持地方财政,欺压百姓,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单独的王国。
康熙亲政后,敏锐地察觉到三藩已经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把它列为自己必须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三藩、漕运、河务)之一。虽然,康熙帝认识到三藩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当时财力和兵力有限,并不敢贸然行动。康熙十二年(1673年)3月,尚可喜主动请撤藩归老辽东。康熙立即抓住机会,答应了尚可喜的请求,并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赏。康熙的行为引起了其他两位藩王的警戒,于是他们也相继请撤藩归辽东以为试探。康熙以“撤亦反,不撤亦反”,果断下令撤藩。11月,吴三桂动叛乱,耿精忠、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及广西将军孙延龄先后响应,清政府军事上并无准备,一时,三藩占据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以及湖北、浙江、陕西、甘肃等部分地区。
1675年,吴三桂与清军的对抗到了顶峰。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敢再向北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反叛力量而孤立吴三桂。1678年,尚之信、耿精忠及陕甘的王辅臣相继投降。同一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年号昭武,开科取士。不久吴三桂病死,吴三桂的儿子吴世荚诠笱艏次唬哪旰藕榛?680年,吴世继拥皆颇稀4文辏寰ト朐乒笫〕牵馐婪陨保卑四甑娜冶黄蕉ā2痪弥螅⒃诟V荨⒐阒荨⒕V萆璋似熳し溃约忧慷阅戏降目刂啤?br />
54.射雕回首山河暮(8)
平定三藩,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康、雍、乾盛世
1661年,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是为清圣祖,年号改为康熙。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八岁登基,十岁丧母,在其祖母孝庄太后的教导下长大成|人。他虽年幼,却年少老成,十六岁便铲除了鳌拜,继而平定三藩叛乱,稳定了西南边陲;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展了农业;收复台湾,扩大了大清的版图;北拒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进一步稳定了大清的西北疆土。
康熙大帝好学上进,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崇尚节约。他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由于他的文治武功,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展,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
1722年,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清世宗,改年号为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在位十三年。雍正即位之初,吏治废弛,贪污**已然成风。他克服多方面的阻力,在全国上下大规模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取缔陋规等多项工作。由于他态度决断,雷厉风行,清朝的财政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官吏贪污、吏治**的坏况都有很大的转变,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另外,雍正还对赋税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规定“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对社会经济的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雍正给他的继任者乾隆皇帝留下了充裕的物质基础、廉洁的干部队伍和清明的吏治环境。清高宗乾隆,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后禅位于十五子颙琰(yongyǎn),即嘉庆帝,自己成为太上皇,他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化修养很高,作诗多达四万。乾隆也认为自己在军事上颇有成就,因此自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
乾隆即位后,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平定蒙古、新疆地区的叛乱,完善治理西藏,修建海塘,并主持编撰《四库全书》。但是其晚年好大喜功,任用大贪官和珅,大兴土木,又六下江南,耗费国家大量人力物力,整个清王朝也在乾隆末期由盛转衰。
文字狱
1711年,有人告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有对前明政权表示同的语句,并且书中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朝廷据此下令把戴名世打入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共有三百多人。另外有不少类似的案件,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bi)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于是挑剔说,这“清风”就是指清朝,这样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因为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人们就称之为“文字狱”。
文字狱是封建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一种手段。清朝前期,特别是雍、乾两朝,曾连续大兴文字狱。凡清统治者认为有碍于**集权统治的著述、文字,必兴起大狱,肆意株连。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康熙年间的庄氏明史案和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案。清朝大兴文字狱,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君主**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其后果极其严重,极大地摧残和钳制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展。
马戛尔尼使华
乔治?马戛尔尼(1737~1806年),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家庭,是英国18世纪一位贤明的政治家、皇家大臣和杰出的外交家。1792年,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各国政府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1793年8月5日,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受到当时直隶总督的欢迎。9月2日,赴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帝,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生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9月14日,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了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七项请求,并要求签订正式条约。乾隆帝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要求,他认为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双方不存在平等贸易的基本条件。使团离开北京后,前往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1794年9月回到英国。
55.射雕回首山河暮(9)
回国后,马戛尔尼向英国议会写出报告说:“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一百五十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地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
第一次鸦片战争
从乾隆统治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逐步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贸易,不仅毒害了中国人的**和心灵,也使得清朝的吏治**不堪,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广州筹划禁烟。林则徐立下誓“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明禁绝鸦片的决心。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一场由英国资产阶级挑起的侵略战争爆。1840年6月,英军先进犯广州,遭到清军的抵抗后,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的军队击退。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击沙角、大角炮台。中**队仓促抵抗,伤亡惨重,炮台失陷。英军进逼虎门,琦善妥协求和。琦善的卖国行径激起清廷上下不满,道光皇帝认为有损天朝尊严,决定对英宣战。英军先制人,再次进攻虎门。关天培亲自率军坚守炮台,以身殉国。1841年5月,英军进攻广州,广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继失守。8月26日,英军攻陷厦门。10月1日,英军再陷定海。10日,镇海陷落。13日,宁波陷落。道光皇帝为挽回败局,决定第二次出兵,清军到达前线后,贸然出兵,结果全线溃败。1842年6月,吴淞口陷落;7月,镇江陷落;8月,英舰到达南京下关江面。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割香港岛给英国;(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3)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需与英国共同议定;(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另外,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效仿英国,先后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获得除割地、赔款之外,享有与英国同样的特权。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最强烈的愿望仍是扩大在中国的权益。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后,列强各国认为这是加紧侵略中国的极好时机,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会同响应。四国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于是,他们便伺机挑起战争。1856年英、法两国以“亚罗”号划艇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作为借口,动了侵华战争。
在从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历时四年多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是,由于清政府的**无能,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战争中,英法联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中华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灾难。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在北京洗劫和烧毁了融汇中外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
56.射雕回首山河暮(10)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俄国驻中国公使伊格纳切夫以“调停有功”为借口,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增开喀什噶尔为商埠,并在喀什噶尔、库伦设领事馆。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国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和突出。
1843年,洪秀全同冯云山、洪仁茉诠愣ㄏ卮窗萆系劢蹋文甏喝牍阄鞔蹋橹┟袢褐凇:樾闳⒎朐粕骄迥甑淖橹宰暇!⒔鹛镂行牡陌萆系刍崾屏σ牙┱沟绞鲋荨⑾兀氛绞接勺诮坛逋徽沟秸蔚摹⑽渥暗亩氛鹨宓暮诵牧斓己凸歉闪α恳丫纬伞8锩枷肜砺郾辉嚼丛蕉嗟钠犊嗯┟窠邮堋?851年1月11日(一说1850年11月4日),洪秀全领导一万多汉、壮、瑶等族人民在金田庄严宣告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洪秀全严申五项军纪,冯云山宣读秉承天父旨意,合力诛妖灭清,实现太平的讲词。从此,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在中国大江南北展开。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今蒙山)城后,即封王建制,分封东、西、南、北、翼王,东王节制诸王,各种立国规制初具规模。1853年年初,太平军攻克湖北省城武昌,即挥师五十万东下占领南京,定都天京(今南京),颁行《天朝田亩制度》,行货币,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外来侵略的外交政策。5月,太平军派兵北伐和西征。北伐军孤军直入,打到北京附近,功败垂成。西征军于湖口、九江大败湘军,继而破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起义进入鼎盛时期。1856年,杨秀清居功自傲,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秦日纲回京诛杨。洪秀全又疑忌翼王石达开主朝政,于是多方钳制。石达开负气率精兵良将离京出走,最后在贵州大渡河全军覆灭。
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洪秀全临朝主政,重建五军主将制,大力提拔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等,重用陈玉成、李秀成主持军国事务,一度重振军威,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大败湘军李续宾部。1859年,洪仁艿教炀锰焱跻兄兀飧赏酰鞒殖洳剂恕蹲收缕贰?br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坚决同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安庆失陷之后,太平军在江苏、浙江的根据地也相继失守,只剩下天京及其周围小块地区,这时,天京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形势日益危急。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军挖掘地道,用火药轰塌城墙,经过激烈巷战,天京陷落。大部分太平军将士壮烈牺牲,少数人突围。洪仁茉诮鞅环⒂戮鸵濉@钚愠稍谔炀┩晃北环辉彼馈L骄嗖孔酱蠼媳保恢狈苷降?868年。
中国历史上这场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前后奋战十四年,纵横十八省,威震全中国,最终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1861年,咸丰帝去世,慈禧太后六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使用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分别赐予载淳以及皇太后叶赫那拉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
当时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提供了契机。1861年11月她拉拢慈安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于咸丰帝死后不久动了辛酉政变,将辅政大臣斩抄家,解职戍边,彻底肃清了政敌。
57.射雕回首山河暮(11)
两位皇太后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在皇帝宝座之后设两太后宝座,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但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因无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选择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即位,为光绪帝,使两宫皇太后第二次垂帘终得以实现。
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光绪帝成年亲政后,支持以康有为等人为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起的一次改良运动,目标为改变清朝祖制成法,因而招致慈禧等顽固派的妒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幽禁于中南海瀛台,随即杀害策划变法的“戊戌六君子”,并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变法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解除了光绪帝的皇权后,慈禧再次临朝十年,称为“慈恩训政”,直至去世为止。慈禧通过垂帘听政,操纵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掌握清朝朝政达四十七年之久。
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成“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恭亲王奕䜣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实力派大臣是地方的代表。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终结。
洋务派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他们还开办了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展起来了。洋务派还开办了“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它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这些人的活跃成为以后中国现代化运动深入的重要力量。
“中兴之臣”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他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人。因在家排行老二,因此民间又称他为“李二先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早年得曾国藩赏识,1859年年末投奔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主力。在无人敢应的况下,李鸿章受命筹建淮军。经过多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初步站稳脚跟后,李鸿章开始从“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入手,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淮军也逐渐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之一。太平天国覆灭后,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探索中国的自强之路。后又筹建北洋水师作为清朝的海上防御力量。在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签下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也无奈地充当着尴尬的角色。
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清史稿》将他看做“中兴之臣”。之前人们将李鸿章看做是“卖国贼”,但是现在史学界更倾向于用辩证的观点去评价他的一生。
58.射雕回首山河暮(12)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大增强,开始准备向外侵略扩张。中日甲午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的主战派占上风。当时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议和,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平壤、黄海战役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第二阶段,1894年9月17日~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大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第三阶段,1894年11月22日~1895年4月17日。在这一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1895年2月,在日本海陆两军的夹击下,我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1895年4月,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清政府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2)清政府不再是朝鲜的宗主国;(3)清政府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4)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5)清政府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6)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7)彼此的最惠国待遇。《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戊戌变法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动在北京应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 北大历史课(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