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北大历史课(全本) > 北大历史课(全本) 第 11 部分阅读

第 11 部分阅读

    力达到顶点。

    伯里克利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是古典希腊文化的推崇者和倡导者。他的思想和抱负不仅是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而且成为“全希腊的学校”。伯里克利的时代是希腊古典文化的时代。希腊著名的学者文人和艺术大师都荟萃于雅典,聚集在伯里克利的周围,授课讲学,寻求真善美,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

    从公元前447年起,伯里克利大规模修建雅典卫城。他动用同盟金库储存,先后建起了帕特农神庙,即雅典娜神庙、雅典卫城大理石的宏伟门厅、雅典娜尼克小庙和伊里其修神庙,此外还有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各种塑像浮雕等。

    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停战,最后斯巴达获胜。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

    战争的头十年史称“阿希达穆斯战争”,因战争爆时在位的斯巴达国王的名字而得名。斯巴达人六次从陆上入侵,雅典人依靠坚固的城墙和强大的海军,把农村居民移到城墙之内居住,频频从海上出击,屡次击退斯巴达人的入侵。公元前430年,雅典生大瘟疫,大批居民死亡,伯里克利也于公元前429年罹疾病故。公元前427年,雅典迫使退盟的米提利尼投降,并攻占波提狄亚。公元前425年,雅典占领斯法克特里亚岛,俘斯巴达公民约一百二十名。翌年,斯巴达将领布拉西达斯率一千七百名兵士进入哈尔基迪基,占领雅典的重要据点安菲波利斯。同年,雅典在德利翁一役中遭受巨大损失。公元前422年,雅典民主派领袖克里昂率所部与布拉西达斯在安菲波利斯城下激战,双方主将均阵亡。次年,战争双方签订为期五十年的和约,因雅典主和派将军尼西亚斯的名字而称为“尼西亚斯和约”。其基本内容是大体维持战前状况。

    五十年和平条约的签订,只不过是交换了一纸关于“和平”的空文。双方都没有履行他们的诺,谁也不愿意交出土地。在签约后的几年中,虽然没有进行大的战役,但违犯条约的事时有生。

    公元前415年,雅典人在阿尔基比阿德斯的鼓动下,介入西西里岛希腊城邦之间的争端,标志伯罗奔尼撒战争进入了新阶段。公元前415~前413年这一阶段的战争史称“西西里战役”。雅典公民大会决定由阿尔基比阿德斯、尼西亚斯和拉马科斯共同负责指挥远征军。军队到达西西里岛不久,阿尔基比阿德斯就因与捣毁赫尔墨斯神像案有牵连被控犯有渎神罪,被召回雅典候审。回雅典途中他逃到斯巴达,向当局提出挫败雅典的重要建议。斯巴达按照他的意见,于公元前414年派兵支援叙拉古。公元前413年秋,雅典远征军全军覆没。是役损失战舰200余艘,海军3。5万人。同年,斯巴达又派陆军常驻德凯利亚,不断对雅典进行骚扰。

    15.爱琴海岸的波澜(5)

    在西西里的惨败使雅典元气大伤。***接着,雅典在爱琴海的盟邦纷纷背离。军事形势的恶化伴随国内政治斗争的激化,导致公元前411年生政变,雅典民主政体被推翻,建立了以四百人会议为的寡头政治。次年,民主政体重建。此后,雅典虽然在小亚细亚沿岸及黑海海峡附近的海战中数度取胜,但斯巴达却得到波斯资助再建海军。公元前405年斯巴达将雅典180艘舰船诱入赫勒斯滂海峡,突然袭击,这一战,雅典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雅典海上霸权丧失殆尽。

    战争使参战双方的多数城邦蒙受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国力下降,繁荣富强的希腊从此一蹶不振。波斯帝国得以插手希腊各邦的事务,胜利者斯巴达成为希腊的霸权国。但斯巴达的霸权没有维持多久,最终被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征服。

    马其顿的崛起

    马其顿位于希腊的北部,处于希腊文明的边缘,被希腊人视为蛮族。但从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逐渐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公元前395年,腓力二世即位。在腓力二世的统治下,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地区屈一指的军事强国。

    面对马其顿的崛起,希腊建立了以雅典为的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取得了对整个希腊的控制权。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即位。亚历山大即位后很快就平定了希腊城邦的起义,巩固了政权。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大军渡海东征,拉开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亚历山大最大的敌人是强大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先后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苏斯击败波斯军队,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埃及。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试图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拒绝。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高加米拉战役爆。亚历山大再一次取得了胜利,并乘势攻下巴比伦,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继续东进,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庞大的帝国也随之分裂,古希腊历史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

    亚历山大之死

    回波斯的第二年,亚历山大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他的帝国和军队进行改编,这是一次重大的改编。亚历山大从小就认为希腊民族代表了唯一真正的开化民族,而所有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民族。这当然是在整个希腊世界流行的观点,甚至亚里士多德也有这种看法。尽管亚历山大已经彻底打败了波斯军队,但是他逐渐认识到波斯人根本就不是野蛮人,他们与希腊人一样具有智慧和才能,一样值得尊敬。因此他产生了融其帝国的两部分于一体的设想,由此创造了合二而一的希腊波斯民族共和王国,当然是他自己当最高统治者。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把大量的波斯部队编入自己的部队,还为此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东西方联合”宴会。在宴会上,几千名马其顿士兵同亚洲妇女正式结成夫妻。

    显然亚历山大企图利用这支改编的军队再开展征服活动。他打算入侵阿拉伯,也许还有波斯帝国以北地区,也许打算再次入侵印度或征服罗马、迦太基和西地中海地区。但不管他的算盘如何,结果进一步的征服活动都未能进行。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因热而病倒,十天后就死去了。其时还不满三十三岁。

    长期以来其死因有不断的争议。大多数记载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的一次痛饮后,得了疟疾,除此之外伤寒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凶手。还有理论认为他是被毒害的,密谋者可能包括他的妻子罗克珊娜、他的部将安提帕特以及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

    亚历山大并未留下帝位的合法继承者,与他最亲近的是一位昏弱无能的异母兄弟。传说,当他的朋友在他临死前要求他指定一位继承人时,他含糊说:“让最强者继承。”于是他死后,他的将领们企图瓜分这个帝国,引一些年轻军官对这种安排的不满,继而生一连串的战争,在这场斗争中,亚历山大的母亲、妻子和孩子都横遭杀身之祸。终于,在公元前301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由三位胜利者(即托勒密、塞流息得、马其顿)瓜分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16.爱琴海岸的波澜(6)

    《伊索寓》

    《伊索寓》原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其故事流传于民间,到公元前3世纪成书。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

    《伊索寓》,来自民间,所以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在古希腊世界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展成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这就是西方戏剧的雏形。

    古希腊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

    最早的悲剧作家包括“戏剧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戏剧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但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悲剧作家则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他对古希腊悲剧最大的贡献是在表演中引入了第二个演员,改变了过去古希腊戏剧中只有一个演员和歌队共同演出的传统模式,为戏剧节的展和戏剧道白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条件。埃斯库罗斯已知剧名的作品共八十部,其中只有七部传世,包括《俄瑞斯忒亚》三联剧(《阿迦门农》《奠酒人》和《复仇女神》)、《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和《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是整个古希腊戏剧的第一位大师,对整个西方戏剧艺术的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年)是雅典民主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在二十七岁次参加悲剧竞赛,即战胜了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称赞他“生前完满,身后无憾”。索福克勒斯一生共写过一百余部戏剧,却只有七部传世,成就最高的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其中《俄狄浦斯王》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往往被称为“命运悲剧”,即通常表现个人意志行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5~前406年)是雅典奴隶制民主国家危机时代的悲剧作家。他一生从未参与过任何政治活动,而是醉心于哲学思考。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神性与人性、战争与和平、民主、妇女问题等。他一生共创作了八十余部悲剧,有十八部传世。其中最优秀的包括《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欧里庇得斯所处的时代是雅典由表面繁荣逐渐走向动荡的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现象出现。在欧里庇得斯的戏剧中,可以清晰地感到剧作家对希腊政治现实的怀疑态度。《美狄亚》被认为是古希腊最动人的悲剧之一,也是西方文学中第一次把妇女作为主要角色来塑造。由于欧里庇得斯的戏剧风格和传统的悲剧风格不同,因此他生前并不出名,死后名声却很大,他的戏剧对希腊化时期的新戏剧、罗马文学和后世欧洲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17.爱琴海岸的波澜(7)

    斯巴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是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在罗马进兵北希腊时的一次战争中,斯巴达克被罗马人俘虏,后被卖为角斗士奴隶,送到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受非人待遇。在忍无可忍的况下,斯巴达克向他的伙伴们说:“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角斗士们在斯巴达克的鼓动下,拿了厨房里的刀和铁叉,冲出了牢笼。在路上,他们正好遇上几辆装运武器的车子,就夺取了这些武器武装了自己,并跑到几十里以外的维苏威火山上聚义。斯巴达克率领起义者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立起一个巩固的阵地。

    许多逃亡奴隶和农民都纷纷前来投奔,起义队伍由七十余名角斗士很快展为约一万人,并多次战胜罗马军队的一些小部队,斯巴达克便按照罗马军队的形式将自己的部队进行了改编,除有数个军团组成的步兵外,还建立了骑兵,此外还有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队。除夺取敌人武器外,起义军兵营里还组织制造武器。对士兵进行训练,并制定了严格的兵营和行军生活规章,不久就控制了整个坎佩尼亚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军队已增到六万人。他将部队开向阿普利亚和路卡尼亚,在那里人数达到十万左右。起义的巨大规模震惊了罗马元老院,公元前72年年中,元老院派遣以执政官楞图鲁斯和盖里乌斯为的两支军队讨伐斯巴达克。这时,起义军内部产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隶,其中包括斯巴达克,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认为在意大利本土建立政权比较困难,主张离开意大利,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到达的高卢地区,摆脱罗马统治,获得自由,或者返回家乡。而参加奴隶起义运动的当地的牧人和贫农则不愿离开意大利,希望继续与罗马军作战,以夺取失去的土地。由于这种意见分歧,三万人的队伍脱离了主力部队,在伽尔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亚北部)被罗马军队击溃(死两万人)。斯巴达克闻讯赶来救援,已经来不及了。

    斯巴达克杀死了三百名罗马俘虏,祭奠了阵亡战友的“亡灵”,继续率军北上,沿亚得利亚海岸穿过整个意大利。在齐扎尔平斯高卢省(北意大利)的摩提那会战中,斯巴达克的军队击溃了卡西乌斯总督的军队。起义者受到胜利的鼓舞,又因越过阿尔卑斯山有不少困难,斯巴达克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挥师南下,返回意大利,从一边绕过罗马,向南方进军。

    面对这支驰骋于意大利的起义队伍,罗马统治集团惊慌失措,没有人敢竞选执政官。元老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最后选任大奴隶主克拉苏斯统率大军,镇压起义军。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的军队在意大利布鲁提亚半岛(今卡拉布里亚)集结,预计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斯巴达克自造木筏渡过海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这时,克拉苏斯在起义军兵营后方构筑了一道工事,切断了起义军撤回意大利的后路。挖的是一条两端通海的壕沟(长约55公里,宽和深均为4。5米),并筑起土围。但是,起义军用土和树木填平了壕沟,突破了工事。在突击中,斯巴达克的军队损失了约三分之二。不久,斯巴达克在军队很快得到补充后(达七万人),于公元前71年春试图以突袭的方式占领意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尔的西,乘船渡海驶向希腊,进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罗马元老院竭力想尽快地将起义镇压下去,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将庞培的大军和路库鲁斯的部队调来增援克拉苏斯。

    为了不让罗马军队会合,斯巴达克决定对克拉苏斯的军队起总决战。他用急行军快速将部队开向北方,迎击克拉苏斯。在阿普里亚省南部的激战中,斯巴达克军队虽在数量上比罗马军队少得多,但他们仍然英勇战斗。斯巴达克身先士卒,骑在马上左冲右突,杀伤两名罗马军官。他决心杀死克拉苏斯,但由于大腿受了重伤,只好在地上屈着一条腿继续战斗。在罗马军队的疯狂围攻下,六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这也宣告轰轰烈烈的斯巴达克起义失败了。

    18.爱琴海岸的波澜(8)

    恺撒大帝

    公元前100年7月12日,恺撒出生于罗马一贵族家庭,年轻时,他就渴求取得罗马的最高权力。为此他学习讲演和写作技巧,后来成为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他的努力使他成为当时知识最渊博的人物之一。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时就敢于控告罗马总督贪污**,为此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公元前60年,他和罗马另外两个统帅庞培和克拉苏斯结成反对元老贵族的秘密同盟,这是罗马历史上有名的第一次“三头执政”。四十二岁时,恺撒被委任为在罗马统治下山穷水尽的三个行省的总督,手下掌握着拥有两万人的一支军队。

    公元前68年~前61年,恺撒曾利用这支部队进攻并征服高卢,恺撒的胜利引起罗马元老院中的政敌们的惊慌,遂命令恺撒独自回返。恺撒知道政敌们想杀害他,于是跨越鲁比肯河回到罗马。经与元老院所属部队四年之久的交战,恺撒大获全胜,回来后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在恺撒执政时期,渐渐走向军事独裁,这引起了部分固守罗马共和传统的元老贵族的严重不满,他们不是为了人民的自由,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组织起一个阴谋集团谋杀恺撒。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只身一人到元老院开会。虽然有人事先警告他这天有人要暗杀他,但他没带卫队,他认为那是胆小鬼干的事。他从容地坐在他的黄金宝座上,笑着说:“今天不就是3月15日吗?”一个刺客假装恳求他办某件事,抓住他的紫袍,这是行动的暗号。所有阴谋者一拥而上,刀剑像雨点般落在他的身上。他的身上中了23刀,其中3刀是致命的。他在旧敌庞培的雕像底座前倒地身亡。

    恺撒死后,他的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取得了罗马的统治权,开创了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儒略历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盖乌斯?儒略?恺撒在埃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订的,并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执行实行,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历法称为“儒略历”。

    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是一部纯粹的阳历。它将全年分设为12个月,单数月是大月,长31日,双月是小月,长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8日,闰年29日。每年设365日,每四年一闰,闰年366日,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5日。儒略历编制好后,儒略?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又从2月减去一日加在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

    儒略历比回归年365。2422日长0。0078日,400年要多出3。12日。1500年后,由于误差较大,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对其进行改善与修订,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世界通用的公历。

    “魔鬼”尼禄

    尼禄是古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古罗马乃至欧洲历史上有名的残酷暴君。

    公元37年,尼禄在罗马出生,其母亲阿格里披娜是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的侄女,阴险多谋、贪权好势。尼禄3岁时,父亲病故,他的母亲用美色诱惑了自己的舅父克劳狄乌斯。之后,阿格里披娜毒死了克劳狄乌斯,将自己的儿子尼禄推上罗马皇帝的宝座。

    或许是受其母亲和家庭的影响,尼禄的家庭生活也是血腥残暴的。他十五岁时娶了继父克劳狄乌斯十三岁的女儿奥克塔维娥为妻,但是他十分厌恶这个安详的女孩子,不久就把她放逐到一个岛上,后来杀死了她。他杀第二个妻子波比亚,只因为有一次她抱怨尼禄回家太晚。尼禄的第三个妻子是斯塔蒂丽亚,是他在把她原来丈夫杀死后弄到手的。

    公元64年7月18日夜晚,罗马城生了大火,整整烧了一个星期。城中14个区有三个全部烧光,七个严重毁坏。虽然当时住在安提乌姆的尼禄星夜赶回救火,把公共建筑物和私人花园开放让无家可归的人栖身,并采取措施阻止投机活动,但是仍然谣四起,说尼禄是纵火者。有些人甚至宣称看见他站在高塔上穿着戏装,面对下面一片火海,弹奏着里拉琴,演唱他那关于特洛伊陷落的民谣。

    19.爱琴海岸的波澜(9)

    火灾之后,尼禄丝毫不去管流离失所的人民,而是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人们议论纷纷,公开说他放火是为了自己建造皇宫。面对这种指责,尼禄选中了基督徒来承担责任,先是指控他们纵火,后来又指控他们“仇视人类”。因为当时这些基督徒大都是穷人、奴隶和异乡人,迫害他们最容易。但是,尼禄残酷屠杀基督徒的行为最终引起罗马人民的反对。

    在极度疯狂和恐惧中,尼禄宣布全国进入戒严状态。整个罗马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中。只要他提出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把他处死。许多元老院议员、名人和卫队官员都被处死了。一些人被斩,一些人被勒令自杀,还有一些人被切开动脉血管。

    尼禄的恐怖统治、疯狂屠杀和对基督徒的残酷迫害,激起了元老院和人民大众的奋起反抗。面对四面楚歌和众叛亲离的危险境地,尼禄落荒而逃。

    他躲在罗马郊外一个奴隶的家中,不过很快消息传来:元老院宣布尼禄为人民公敌,并判处鞭笞死刑。绝望的尼禄没有勇气自杀,最后他把一只匕放在一个随从的手里,然后抓住这只手向自己的喉咙刺进,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戴克里先与君主制的开创

    屋大维开创了罗马帝国,虽然我们称其为罗马皇帝,但实际上,当时他的称号是“元”。直到戴克里先执政时,才将“元”改为“皇帝”,正式确立了君主制。

    公元284年,宫廷亲卫队领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为帝。戴克里先继位后,对内残酷镇压高卢和阿非利加的起义,对外战胜伊朗,打退日耳曼人的入侵,暂时巩固了边疆。于是,他便公开仿效波斯君主,以上地之神自居,穿戴有珍珠宝石装饰的冠冕服装,要求臣下晋见时行跪拜吻袍之礼。从此以后,“君主”代替了“元”而成为皇帝的正式称号,罗马帝国也正式进入“君主制”统治的时代。

    为了挽救罗马帝国的危机,挽救腐朽没落的奴隶制,维护和加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戴克里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让马克西米安主管帝国西部,驻意大利北部的米兰;他本人则主管帝国东部,坐镇小亚细亚西部的尼科美底亚(今土耳其的伊兹米特),二人均称奥古斯都。公元293年,两位共治者各任命一位助手,称为恺撒,分别治理部分地区。这样就形成了四帝共治制。改革后原有的辖区较大的行省被划小,行省总数由四十多个增到一百个,分别归属十二个行政区。各行省中,军权和行政权分开。罗马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是帝国都,但已不再是皇帝驻地。军队分为边防军团和机动军团,人数大增。军队中“蛮族”成分不断增加。

    戴克里先还统一税制,取消某些免税特权。人头税和土地税合一,作为财政主要收入。为保证税源,禁止农业劳动者离开土地以及手工业者脱离同业行会。公元301年,为稳定币值,戴克里先确定了新的铸币含金、银标准。同年,颁布物价敕令,对主要商品价格和劳动工资作了规定。他对基督教采取弹压政策,公元303年和公元304年先后颁布了四道敕令,禁止举行礼拜,清除军队和官员中的教徒,没收教会财产,拆毁教堂,焚烧经书,逮捕神职人员,处死一些教徒。戴克里先的改革使面临严重危机的帝国获得暂时的稳定。

    公元305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同时退位。继承戴克里先的是君士坦丁。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把都迁往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号称“新罗马”。

    君士坦丁大帝

    公元306年,君士坦丁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去世,他的军队要求君士坦丁当皇帝,但是另一些将领反对这一要求,因而爆了一系列的国内战争。战争一直到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米尔维安大桥战役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时才告结束。从此,君士坦丁成了罗马帝国西半部名正顺的统治者,但是东半部却是由另一位将军李锡尼统治着。公元323年,君士坦丁主动出击,于324年在亚德里雅那堡和克里索普利斯打败了李锡尼,统一罗马,他也成了罗马唯一的君主。

    20.爱琴海岸的波澜(10)

    统一罗马帝国之后,君士坦丁在行政、军事、宗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废除了四帝共治制,分封他的子侄统治各地;废除了近卫军,改用皇帝直接控制的宫廷亲卫队来代替它,并降低边疆驻军的实力;同时进一步神化皇帝本人。因为上述种种举措,君士坦丁已足以排进世界历史上有影响的帝王之列。但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变化,使得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展都打上了他的烙印,那就是基督教。

    君士坦丁是罗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据说在米尔维安大桥战役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闪耀着十字架样的火舌与这样的话:“依靠此,你将大获全胜。”当君士坦丁在十字架的启示下赢得了米尔维亚桥战役的胜利,从此就皈依了基督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当时的东部皇帝李锡尼联合颁布了《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并归还了以前所没收的基督教堂和财产。君士坦丁从未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但他的政策明显是鼓励该教的展。经君士坦丁时代之后,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动摇,终于在392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开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唯我独尊的时代。

    君士坦丁死后,统治集团内部生争夺帝位的长期混战,直到狄奥多西一世时才重新统一。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把帝国分给两个儿子,由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而东罗马帝国转入封建社会,继续存在了近千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但是罗马却是在短时间就被毁灭的。

    当日耳曼人向罗马大举进攻的时候,匈奴人也向西推进。公元450年,他们在其领阿提拉的率领下,以讨伐西哥特人为名,进入高卢。西罗马派大将阿提乌斯赶往救援。公元451年6月,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大战于巴黎东南的特洛伊城(在塞纳河北岸)郊外。此役十分激烈,据说一日之内,死亡人数多达十五万余人,双方胜负参半。西哥特国王狄奥多利克阵亡,余部撤退;阿提拉亦退过莱茵河,来到匈牙利。

    公元452年,阿提拉又聚集大军,向意大利进,因军中生瘟疫而撤回。次年,阿提拉死于新婚之夜。此后,匈奴势力逐渐衰落。

    而另一股势力始终没有忘记对罗马的洗劫。公元438年,汪达尔国王盖撒里克摆脱了罗马宗主权,占领迦太基,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公元455年,盖撒里克派遣战舰从北非进攻意大利,不久,攻陷罗马城。汪达尔人在罗马大掠十五天,他们有计划地洗劫该城,将许多珍贵艺术品抢掠一空,然后四处放火,把罗马城付之一炬后扬长而去。公元468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派出一千余艘战船和十万人支援西罗马,与盖撒里克的军队会战于迦太基附近,罗马军战败。公元476年秋,盖撒里克与西罗马皇帝订立和约,北非、科西嘉、撒丁尼亚、西西里等地成为汪达尔王国的领土。

    到5世纪70年代时,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仅限于意大利半岛,这个昔日的帝国已经四分五裂,一片凄凉。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兵领奥多雅克废黜了最后一个罗马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终于在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浪潮中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原有的版图在数十年间已被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东哥特人等瓜分占领。

    21.中世纪的裂变(1)

    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公元4~5世纪,罗马帝国日益衰落,高卢在北方日耳曼蛮族不断渗透与入侵下,逐步被各日耳曼部落王国所分治。***在这些日耳曼部落所建立的王国中,对欧洲、特别是对法国历史影响最大的要属定居于莱茵河右岸的法兰克人的部落,在这些部落中又以萨利克法兰克人和利普利安法兰克人两个支系最为强大。公元481年,萨利克法兰克人的一个领希尔德里克亡故,他的15岁儿子克洛维继承父亲之位成为了萨利克法兰克人的一位军事领。

    克洛维自青少年时期就显示出了番茄的军事才能和统治野心。公元486年,他通过与利普利安法兰克人联手在苏瓦松大败罗马帝国派驻高卢的驻军将领西格里乌斯,成功夺取法兰西岛,从而基本占领了高卢北部地区,并将他的都城从图尔移至巴黎,使法兰克王国初具雏形。

    迎娶勃艮第王国公主克洛提尔德是克洛维走向基督教的关键转折。这位身世凄苦的贵族后裔自幼笃信基督教,她在嫁给克洛维后不断向丈夫灌输基督教信仰,克洛维虽不信,但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公元496年,法兰克人与定居在高卢东部并一度向北扩张的阿勒曼尼人展开激战,这一次克洛维没有得到老天的眷顾,他的军队屡遭重创,几乎到了全军覆没的境地。绝望中,克洛维想到了上帝,于是他跪下向上帝祈祷,誓如果能够转败为胜,他将带领全部法兰克人皈依基督教。奇迹生了,阿勒曼尼人生了内讧,阿勒曼尼国王被杀,阿勒曼尼士兵见国王被杀,就全都投降了克洛维。

    于是,克洛维于公元496年的圣诞前夜,在上帝的圣殿里承认了上帝是他所信仰的唯一的神,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接受了洗礼,并用圣膏油涂上基督的十字架作为符号,皈依了基督教。在他之后,他的军队据称有三千多人也同样接受了洗礼。

    自此以后,克洛维得到了罗马教会的大力支持,他也顶着基督教会保护人的名头,以帮助教会清剿异端为旗号,通过极其血腥和残暴的手段收服了勃艮第王国、驱逐了西哥特人,逐一征服了昔日各自为政的日耳曼蛮族各部落,最终完成了法兰克王国的霸业。

    拜占庭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去世,他把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让他的两个儿子各自为帝。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所以又叫拜占庭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时的东罗马虽然表面上欣欣向荣,实际内部正统基督教与否认基督教神性和权威的阿利安派纷争不息,代表元老、大地主的蓝党与代表手工业者、商人的绿党不断生冲突。查士丁尼就是在帝国岌岌可危之际登上了政治舞台。

    此时的东罗马帝国的疆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奴隶贸易仍相当盛行,半封建性质的隶农已经出现,但受到压制,展不快。而在同一时期的西罗马帝国故地上,日耳曼人已建起一系列封建王国——如东哥特王国、西哥特王国、北非的汪达尔王国、法兰克王国等。农民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新兴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显示了明显优于奴隶制的强大生命力。

    查士丁尼深深地陶醉于昔日罗马帝国的强大之中,不能自拔,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重新收复西罗马故地。为此,他开始着手准备。为了适应大规模对外战争的需要,查士丁尼先在国内大肆搜刮百姓,以积累必要的战争物资。为解除战争的后顾之忧,公元532年,查士丁尼不惜以1。1万磅黄金为代价,与波斯订立停战和约。

    公元533年,查士丁尼派大将贝利撒留率1。6万人马先对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动了进攻,从而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西部征服战争。由于汪达尔王国事先没有认真做好战争准备,这场被东罗马大臣们看作凶多吉少的战争很快就见了分晓。汪达尔贵族盖利麦处死了国王希尔得利克之后,仓促应战,不久,又因兄弟战死,悲痛不已,使整个军队乱作一团,不战而败。盖利麦逃奔努米比亚避难,汪达尔王国灭亡。查士丁尼在收复汪达尔故地后,全盘复辟罗马奴隶制,遭到汪达尔人的反抗,直到公( 北大历史课(全本) http://www.xlawen.org/kan/3097/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