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部分阅读
情奇差,想起分家损失了一百斤高粱面和两吊钱,她就想发火。
“我前辈子造了孽,欠你们这一个个兔孙王八儿的!一把年纪了还要伺候你们,都是没良心的,良心都叫狗拉吃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肚子里揣的是个金蛋!”黄氏叫过宋招娣来烧火,一边做饭,一边高声骂,吐沫星子尽数喷到了锅里。
宋家人已经习惯了她这种撒气的方式,没人上去接话,李氏和冬宝走了,黄氏不舍得骂自己儿子,就只能含沙射影的骂宋二婶。
等吃过了饭,宋二叔就趁黄氏和宋老头不注意跑了出去,这几日家里打油菜,他懒得出这个力气,能躲就躲。
村里头的闲汉大都聚在村口唠嗑,宋二叔披着褂子吊儿郎当的走了过去,没走到跟前,就有人冲他说道:“宋老二,你嫂子家今天早上淘井了!”
宋二叔嗤笑了一声,说道:“瞎白费那劲干啥!”李氏是早晚要死的人。
“去看热闹的人都说了,那井里头的水是甜的,可好喝了。”那人接着说道。
“呿!”宋二叔抄着手懒洋洋的靠在树上,撇着嘴笑出声来,“我们家不要的破井罢了,再甜能当粮食喝饱人?”
第64章 款待
栓子爹来家里淘了井,林福一家在分家过程中也帮了大忙。可以说,要是没有林福一家,冬宝仅靠她和李氏,基本上没有可能从宋家脱离出来。
冬宝是个人敬她一尺,她就回敬人一丈的人,欠了别人的人情就觉得不安。对于不遗余力帮她的林家和洪家,冬宝很想好好答谢他们一番,然而她现在什么情况心里也清楚,钱就那么点,还不够三吊,粮食也就一百斤高粱面。如何利用这点东西又省又好的做出来一顿饭,就成了问题。
“大实哥,咱们去捞鱼吧。”冬宝提议,村里头的河里有不少鱼,每到夏天暴雨季节,等雨停后,河水漫涨,不少鱼都被冲到了道路上农田里,不少人捡过四五斤重的大鱼。
林实其实是不打算在冬宝家吃饭的,相反他还想拉着冬宝去他家里吃饭,再带饭回来给李氏,这样能给她们省下来一点口粮。
然而看冬宝拉着他的衣角,仰着头一脸期待的看着他,一双黑亮的眼睛圆圆的,像极了他小时候养过的那只猫的眼睛,晶亮又纯粹,他什么拒绝的话都说不出口了。
“好,咱们去捉鱼。”林实又没忍住,伸手摸了摸冬宝柔软的头顶,捉了鱼也能给冬宝和李氏当口粮啊。
全子和栓子一听要去村头河里捉鱼,两个孩子自然高兴的乐开了花,生怕林实和冬宝不带他们一起去玩,各自飞快的跑回家拿了篓子过来。
秋霞婶子听说了,也只是叮嘱林实看好三个比他小的弟弟妹妹,莫要掉到河里头去。
刚下过几天的雨,村头河里的水涨了不少,林实找了个水浅流速慢的地方,安下了一只篓子,又在脱了鞋挽起裤管,淌进了浅水里,弯着腰往水里摸,不一会就往岸上扔一只巴掌大的小鱼或是青绿色的小虾子,冬宝连忙捡起来放到篓子里,把剩下的这只篓子也放到水里,好让捉到的鱼虾保持鲜活的状态。
全子和栓子看的心里痒痒的不行,十岁的男孩子正是顽皮好动的时候,趁林实不注意就脱了鞋淌到了林实旁边,也跟着摸鱼摸虾,林实无奈的笑了笑,叮嘱他们不许再往深水里走,默许了让两个小男孩在一旁玩水。
林实已经是个身强力状的少年了,沉得住心,手上也有劲,只要感受到小鱼游经手边,大多数时候都能将鱼摸到手里,而全子和栓子就没那么厉害了,学着林实的样子去捉鱼,通常刚看到鱼游过来,不是沉不住气大呼小叫把鱼吓跑了,就是手小握不住滑溜溜的鱼,让鱼跑掉了。
一个时辰下来,几个人的收获还算丰盛,小鱼小虾装了半篓子,栓子和全子也玩的兴高采烈,意犹未尽,一个劲的嚷嚷让林实下次还带他们来摸鱼,被林实一人赏了一个暴栗。
下在河里的篓子里进了两条一斤多重的鱼,乍一离了水,在篓子里翻腾跳跃个不停。冬宝惊喜的拿出来看了看,一条是鲤鱼,一条是草鱼,都是河里常见的鱼。如今还不是捉鱼的最好季节,能逮到这么大的鱼,冬宝心里惊喜不已,还得归功于林实下篓子的地方找的好。
一行人到家的时候,正赶上秋霞婶子送一个老头出来,“冬宝回来了,这是你大姨给请来的大夫。”
冬宝和林实连忙顿住了脚步,恭敬的朝大夫问道:“大夫,我娘她怎么样了?”
老头五十上下,灰布短襦,蓝粗布裤子,腰里扎着黑布腰带,被太阳晒成紫黑色的脸膛,身材矮小,然而走路十分有劲,虎虎生风,像个老庄稼汉,一点都不像镇上医馆那些细皮嫩肉的大夫。
那这个大夫应该就不是坐馆的大夫了,而是乡间“赤脚医生”,他们主业是种田,大多是自学成才,不够资格去医馆里行医,然而对付乡间寻常的小病小痛,还是很有成效的,收费也相当便宜。
一个村子里若是有这种大夫,有人生了病首先找的便是他,要是村里的赤脚大夫看不了,才会去镇上,去安州城找大夫看病。
老头摸了摸胡子,倒也没有因为冬宝是小孩子而看轻她,说道:“你娘只是染了风寒,已经好的差不多了,要是不放心,去镇上医馆请个大夫来看看,抓两副药吃吃就行了。”
“哦,多谢大夫了!”冬宝赶忙道谢,她本来就知道李氏没什么大病,此刻见大夫这么说,她心里就更加放心了。“这诊费……”
老头摇头,“我来之前你姨就把诊费给我了。”
“那大夫您留下了吃个饭吧。”冬宝招呼道。
“不了不了。我得赶紧回家,下晌还得去地里种花生。”老头说完,就背着手大踏步走了。
送走了大夫,栓子爹也干完了手上的活计,向冬宝告辞,冬宝要留他吃饭,栓子爹开始不肯,冬宝热情的挽留了半天,要他陪着林福大叔,正好栓子也不愿意走,栓子爹便留了下来。
李氏在床上躺不住了,起床要帮冬宝烧锅,被几个孩子嘻嘻哈哈的请了出去,号称这顿饭他们来做,大人在一旁歇着就行。
秋霞婶子不放心,怕全子太皮,把人家新家的锅给烧糊了,想要上前去帮忙,被林福拉了回来,呵呵笑道:“孩子长大了要孝敬咱们了,你拦着做啥?”
冬宝从家里“存款”中拿出了十文钱,打发全子和栓子当跑腿的,到村头杂货铺打了二十个钱的豆油,估摸着也就一斤左右的样子,又从林家拿了葱姜蒜。她和林实则是忙着把打上来的鱼清理干净,大鱼切成了段,和小鱼小虾一起裹上了高粱面糊。
油打回来后,林实烧锅,冬宝把油倒进锅里,烧到五六分热,就把裹了面的小鱼和小虾放进去慢慢的炸,两边都炸的金黄酥脆后捞了出来。炸鱼和虾的香气弥漫在院子的上空,馋的全子和栓子在一旁直流口水。
小鱼和小虾不少,一共炸了有两碗,冬宝叫全子和栓子拿到堂屋去,让他们拿去和坐在堂屋唠嗑的大人们吃,算是饭前开胃的菜,接下来的两条鱼,才是重头戏。
冬宝把锅里剩下的油舀了出来,只留下少许,两条鱼都被切成了粗段,放到锅里用油炸透了,放上几瓢水,用大火熬。汤里用面粉调糊,放了酱油调色调味,加了生姜和蒜苗去腥味,等到出锅的时候,汤上撒了碧绿的葱花,香味四溢不说,光是看着,就叫人食指大动。
锅里洗干净后,冬宝在锅沿上炕起了高粱面饼子,炕饼子比炖鱼要快的多,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冬宝把饼子一个个的揭了下来,连同炖鱼一起送到了堂屋。
油炸的小鱼小虾大部分都被全子和栓子干掉了,两个人还意犹未尽,暗地里相约还要去摸小鱼,好让冬宝炸给他们吃。
“香,真是香!”栓子爹闻着鱼汤的香气笑道,“冬宝真是聪明,我就不知道鱼还能这么做,以前也经常摸了鱼回家,不是放水里煮就是炸了吃鱼块,做的不如冬宝做的香!”
冬宝笑道:“大叔爱吃,以后逮了鱼就拿过来,我做好了咱们俩分!”
“这没问题!”栓子爹大笑道。
每个人分了一碗香浓的鱼汤,学着冬宝的样子把饼子掰碎了放到鱼汤里泡着,饼子吸了汤的鲜味,吃起来别提多美味了。冬宝另外盛了鱼汤和饼子,给里屋的李氏端了过去。
一旁的全子喝完了汤,偷偷的往哥哥碗里瞅,林实不动声色的扭过身去背对着他,气的全子嘟囔哥哥小气。
林实笑眯眯的看着冬宝,这小丫头如此聪明,总能让他惊喜连连。
乡间的野味多,然而会做的人却不多。即便是在冬宝前世,物资通讯那么发达了,农村里依然还有很多主妇烧了一辈子饭,做出来的饭菜还是一般,大多数人没什么机会去见识品尝,见不到自然就不知道这些东西该怎么烧。
在冬宝记忆里,自己小时候过年,村里人家家都买鱼杀鸡,大部分人家也只是把鱼和鸡切成块下油锅里炸,待客的时候拾掇出一碗蒸一蒸,什么味道都没有,不过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有肉就算的上美味了。
吃过了饭,栓子爹带着栓子回家了,只剩下林家人在,李氏便从屋里出来了,两家人坐下来说话。
“红珍,你以后打算干点啥?”秋霞婶子问道,分家出来了是好事,随即要考虑的便是两人以后的生活,没有土地便没有粮食,分给她们的一百斤高粱面根本不够咋吃的。
李氏想了想,还没开口,冬宝就抢先说道:“我和我娘打算做豆腐卖。”昨天收拾东西的时候,她在西屋里发现了两只保存完好的小磨盘,正好省下了买磨盘的钱。
“做豆腐?”林福惊讶不已,随即摇头道,“豆腐搁咱们这可不好卖,咱们这水不行,做出来的豆腐不中吃。”
冬宝笑了,也不好向他们多解释,只眨眼笑道:“我们家的井水好啊,说不定就能做成好豆腐哩!”
第65章 准备
林福见冬宝神情不像是在说笑,不由得愣了一下,随后笑道:“你们还真打算卖豆腐啊?”
“当然是真的了。冰@火!中文”冬宝认真说道,她前世的父母已经成功的用豆腐发家,成为一方富豪了,这些年她都参与了家族事业。如果来了这里不能做豆腐,简直对不起她前世一二十年的工作经验。
李氏也吃了一惊,她之前从来没听冬宝说过要做豆腐,迟疑的看着冬宝问道:“咱们可从来没做过豆腐,这边的豆腐可不好卖啊。”沅水镇也就一两家卖豆腐的,生意都不咋地。
“不试试咋知道?”冬宝笑道,“我见过别人做豆腐,也就那么回事!”
林实在一旁接腔,“我看成,冬宝做菜花心思,做出来的东西也好吃,做出来的豆腐肯定比别人强。再说了,做豆腐也不花啥大力气。”
冬宝家里没有男劳力,佃地肯定不行,没牲口没农具不说,地里的活都是要下大力气的,辛苦一年,缴了租子,剩余的粮食怕还不够糊口,不如到镇上做个小生意,怎么也够娘俩的嚼谷。
冬宝忍不住看过去,冲林实笑了笑,还是大实哥好,干啥都支持她。
“那就试试吧。”秋霞婶子笑道,“冬宝这孩子手巧的很,中午那鱼汤就美的很,我做了半辈子饭,也做不出来这么好吃的。”
下午的时候,冬宝跟着林实去老成家的杂货铺买了十斤大豆。老成叔给冬宝称豆子的时候一脸的疑惑,忍不住多嘴了一句,问道:“冬宝啊,你买恁多豆子干啥?”
秀才娘子生了重病被宋家老婆子连同宋老二扔出来的事,毫不夸张的说,十里八乡早就传遍了,大家伙除了背后议论宋家人不厚道之外,也只能对李氏母女抱以同情。孤儿寡母生活困难,黄豆除了做大酱和榨油外没啥大的用处。
“当然是吃了。”冬宝笑道,并不打算跟外人说太多,村里头没有什么**,这会上说了,不到一个时辰,村里外来媳妇的嫂子娘家人都知道她要去卖豆腐了。
见冬宝不打算说,老成叔也不好再问,称好了黄豆,林实就接过了布袋,扛到了肩膀上。
“你娘咋样了?好点没?”老成叔问道。
冬宝点点头,声音轻快,“好多了,上午我姨找了他们村里的大夫过来看,说再歇几天,吃几副药就好了。”
老成叔惊讶的眉头都挑了起来,不是吧,这两天村里头传的有鼻子有眼的,说秀才娘子得了急病,快不行了,等着咽气,连着请了两个镇上的大夫都看不好,怎么隔了一天的功夫,就快好了?
莫不是大人怕这没了爹的可怜小姑娘难过,故意哄她的?
想到这里,老成叔看向冬宝的眼神不禁带上了几分怜悯,伸手从架子抓了几颗高粱糖塞到了冬宝手里,“拿着,路上吃。”
冬宝惊讶的推了回去,“大伯……”她们一家和老成叔家走的并不近,仅仅是点头之交,哪能随便要人家的东西。
“大伯给你的,咋,还看不上?”老成叔笑道,又把糖塞到了冬宝手里。
“谢谢大伯!”冬宝也不客气了,再客气就假了,村里哪个小孩子不是馋糖馋的紧。
临走时,老成叔拉住了林实,悄声问道:“大实,秀才娘子到底咋样了?”
林实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想歪了,忍不住笑道:“大娘好的很,大夫说调养几天,就好了。”
看着林实拉着冬宝远去的背影,老成叔摇头笑道:“还真是病好了,我还当是咋了,弄的这心里头也跟着不舒坦了,哎,好人有好报,老天爷都看着哩!”
回到家后,冬宝求了秋霞婶子一件事,让她把大夫的话稍微“加工”一下,把之前大夫误诊了李氏的病的消息放出去,过两天李氏出门,村里人也不至于会私下里说闲话。
秋霞婶子自然是满口答应。
林家人走后,李氏帮着冬宝搬出了屋里的磨盘,放到院子里用清水细细的擦洗了几遍,放到太阳地里晾着。
“宝儿,真要做豆腐啊?”李氏迟疑的问道。她本来就是个胆小的人,之前完全没接触过豆腐,对于这个行当两眼一抹黑,更加重了她的怀疑和不自信,然而看冬宝干劲十足,信心满满,李氏也希望能借豆腐挣钱。
最重要的是,从冬宝回家来这么长时间,冬宝变聪明了,懂事了,看事情比她看的清楚透彻,还想了这么聪明的法子让他们母女俩脱离了宋家,渐渐的,李氏凡事都习惯性的去听冬宝的意见,冬宝成了两人中拿主意的那一个。
“那当然了。”冬宝坐在屋檐下歇气,指着屋里堆着的豆子说道,“看,我豆子都买回来了。”
一斤豆子三文钱,冬宝买了十斤豆子也就是三十文,听林实说,要是到镇上或者是安州城里那些大商号,几百上千斤的买豆子,会更便宜。依照她的手艺,一斤豆子差不多能出三斤豆腐,算下来一斤豆腐的成本也就是一文钱多一点,要卖的话,那可得好好的定下价钱了。
“宝儿,这镇上之前也不是没有卖豆腐的,新鲜了一阵子就没人买了,我也尝过那豆腐,不咋好吃,有股苦味。”李氏叹道。
冬宝笑嘻嘻的捡着买回来的豆子,把破损的,卖相不好的豆子挑了出来,头也不抬的问道:“娘你吃的豆腐是啥颜色的啊?”
李氏坐到冬宝旁边,帮着冬宝捡豆子,回忆了半晌才摇头说道:“颜色黄的,不好看。”
“哦,那他们肯定是拿盐卤点的豆腐,手艺不行,盐卤没加好,压豆腐的时候又压过了,味道苦颜色也不好看。放心,咱们肯定比他们弄的好。”冬宝说道。
点豆腐的原料有两大类,一种是卤水,就是盐井水或是海水析出盐后的母液,有氯化镁等物质,能让豆浆凝固成豆花,卤水本身是有毒的,现在极少有大的豆腐工厂用卤水点豆腐。另一类原料便是常见的石膏,用石膏点出来的豆腐白嫩嫩的,但吃起来口感就略逊于卤水点的豆腐。
李氏见冬宝说的头头是道,就好似做了多年豆腐的内行人一般,不由得大为惊奇,连忙问道:“那咱们上哪弄盐卤?”安州不靠海,也没有盐井,想要好的盐卤很难,恐怕到安州都不一定有卖的。
冬宝这才抬起头,笑眯眯的冲李氏说道:“咱不用盐卤。”这边很难买到盐卤,只能用石膏,冬宝心中默默加了一句。
在中国,豆腐的发展历史有一千多年,从汉代起就有了豆腐的记载,然而豆腐真正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家常菜,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到了宋朝,才有记录表明豆腐真正成了市井民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冬宝之前听林实说过关于现在这个时空的朝代,不是她熟悉的任何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也许她是到了异时空,但冬宝能肯定的是,这个朝代的人还没有完全掌握点豆腐的技术,对黄豆的利用也只是简单的停留在了榨油和做豆酱的地步。让人们接受她的豆腐怕是不容易,但这对她来说,却是最好的时代。
“我先做出来,分给大家伙尝尝,要是都说好,咱们再拿到镇上卖。”冬宝笑着跟李氏解释,她当然理解李氏的惶恐,一个种了几十年地的农妇,突然一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要靠一个她看来完全不可能赚钱的行当来谋生,怎么都不会放心。
这跟当年冬宝一家齐心协力做豆腐卖豆腐不同,九十年代的时候,豆腐早已经是家家不可缺少的食品了,只要卖豆腐不缺斤短两,就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哎,还是先做出来看看好。”李氏笑道,要是做的不好,想别的赚钱法子就是了,她身体好,有的是力气,就是给人家洗衣裳,也能养活的了姑娘,再没人能卖的了她的女儿了。。
冬宝仰起头,就看到了李氏的笑容,多年的辛苦劳作让李氏的脸上过早的染上了风霜,大姨李红琴比李氏大了有五六岁,然而两个人站到一起,李氏反而更像年纪大的姐姐。加上在宋家的时候,日子过的憋屈,心里头压力大,整日的愁眉不展,一脸的苦相,如此总总加起来,冬宝从来没觉得这个娘好看过。
然而此时看过去,金色的阳光下,李氏脸上笑容柔和恬淡,眉头舒展,一双大大的杏核眼笑起来弯成了漂亮的月牙,冬宝有些愣住了,其实李氏长相很是周正,笑起来挺好看的,当年做姑娘的时候,应该是颜色鲜艳美好的,要不然眼高于顶的秀才爹当年也不会看上李氏的吧。只是这么多年的苦日子,把李氏的容颜都磨去了光彩,如今脱离了大火坑,才发出了如此舒心灿烂的笑容。
“娘,你笑起来真好看,以后得多笑笑。”冬宝认真的说道。
第66章 材料
李氏脸一下子就红了,有些局促,“你这丫头,打趣起自己娘来了。<冰火#中文”
冬宝咯咯笑了起来,村里人总夸她长的干净周正,都是遗传了李氏的好相貌。“娘,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心里头特别舒畅?再没有啥东西压在肩膀上喘不过来气的感觉了?”
李氏愣了一下,随后心里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点头叹道:“还真是,从搬过来后,我这心里一下子就轻快了,以前在……你奶家的时候,话都不敢多说一句,天天都发愁,怕的要命,你奶骂人倒罢了,忍忍也就过去了,我就是怕他们要卖了你,要是那样,娘也不活了……现在吧,这家是咱们娘俩的,没地就没地吧,就是要我天天做苦力,给人洗衣裳换口吃的,我都愿意!”
冬宝靠到了李氏的肩膀上,看着有些荒凉的院子,笑道:“娘,我哪能叫你给人家洗衣裳啊?以后我们赚了钱,就买地,买很多地,雇长工来给我们种地,把这个院子推倒了重盖,建镇上那种青砖大瓦房,住上百年都不会坏掉的,院子里也种花种草……娘你就是大地主婆,我是小地主婆,哈哈!”
单强算是塔沟集过的最好的人了,她将来一定能比单强一家过的还好。
李氏拍了拍冬宝的肩膀,对于冬宝规划的未来蓝图她只是笑了笑。李氏到宋家过的都是苦日子,如今分出来过,能挣够母女俩吃饭的钱她就心满意足了,哪里敢去奢想什么地主婆的日子。
“啥地主不地主的,我不敢想,咱娘俩能不看人脸色吃饭就成!”李氏笑道,她是踏实胆小的人。
冬宝没再吭声,当地主婆是她来这里后最大的人生目标,要是来了这里依旧三餐不继的,那也太亏了。只要她慢慢的奋斗,终归会有实现理想的那一天,眼下她已经有了出甜水的美井了,良田还会远吗?
捡好的豆子泡到了盆子里,要泡上一整夜,让干豆子吸足了水分,变得泡涨柔软,第二天磨的时候才能磨的细,出来的浆汁会更香。
等豆浆煮开锅了,将点豆腐的石膏或者卤水分批加进去,豆浆就会凝固成白嫩嫩的豆花,把豆花从水里头捞出来,压实成块,就成了豆腐。要是压的实,豆腐里的水分少,就成了“北豆腐”,要是豆腐里的水分多,豆腐压的嫩,便是人们通常说的“南豆腐”。
前世的时候,冬宝还试过用醋点豆腐,压出来的豆腐虽然有点老,但口味却十分独特,比卤水和石膏点出来的豆腐吃起来劲道,但醋点豆腐一直没能成为主流。
豆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点豆腐时浆水的温度,加卤水或者石膏时的速度,还有压豆腐时的力道和时间,都是极为考验人的手艺的,没个几年功夫,很难掌握住各个工艺阶段的要领。
冬宝恨不得现在就把豆子做成豆腐,到集上试试豆腐市场如何,在前世她在自家的豆腐工厂,见识惯了上万块一单的豆腐生意,对于起步阶段这几文钱的豆腐生意,她有点心急。不过冬宝也知道生意得一步一步来,她没办法从一个家徒四壁的穷丫头暴富成富婆,得靠一点点的积累。
第二天一早,冬宝和林实全子就相约在了村口,全子还带来了他的小伙伴栓子,如今两个男娃感情好的很,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
栓子现在面对冬宝,是绝口不提“母老虎”了,他可喜欢跟着冬宝和大实哥一起出去玩了。
四个人脚步轻快的上了路,到了镇上,冬宝先去大舅家的铺子里,跟大舅见了礼,说娘一切安好,不让大舅挂念了。
李立风笑着点头,说道:“这两日我走不开,后天我带着工匠去给你家大门刷上漆。”
“不用了大舅。”冬宝笑着摇头,白板门用的就挺好的,最重要的是不想让大舅破费了,刷漆比单买一扇门还要贵一些。
“那哪行?”李立风挥了挥手,“不刷漆,那门用不了两年,风吹雨淋的,就糟朽了,这点钱大舅还是出的起的。”
正好这个时候,冬宝的大舅妈高氏从铺子里端了盆水出来,听到李立风的话,忍不住哼了一声,嘴里嘟囔了一句,冬宝没听清楚,看过去的时候,高氏满脸的不快。
“妗子。”冬宝客气的叫道。
高氏脸上勉强扯了个笑脸,态度敷衍,“冬宝来了啊,想吃啥,中午妗子给你做。”
冬宝笑着摇了摇头,她可算明白以前李氏空着手上门,高氏是何种态度了,“不了,妗子。等会我就跟我们村里的人一块回去了,我娘还在家等着我哩!”
从大舅家出来后,冬宝和林实他们便去了镇上的医馆,鉴于上次卖蛇蜕的经历,冬宝直接去了卖蛇蜕的那家医馆,他们在这边人生地不熟,四个人当中年纪最大的林实也才十四岁,被黑心商人坑了都没处说理。
“掌柜的,给我来一斤石膏。”冬宝对那个年轻掌柜说道。
年轻掌柜很是讶然,石膏是常用的药材,一般都是搭配着别的药材卖的,很少有人一买就是一斤。看着面容白净的小姑娘有些眼熟,掌柜的想了一下,便记了起来,这不是卖他蛇蜕的小姑娘么,那天冬宝口齿伶俐的讨价还价,留给他的印象很深。
“还要别的药吗?”掌柜的问道。
冬宝摇了摇头。
“好,一斤石膏十个钱。”掌柜说道。
呜!还好,没她想象中那么贵,否则成本就要往上加了。想到这里,冬宝微微一笑露出了两个梨涡,“掌柜的,我买的多,给我算便宜点呗!镇上这么多药店,我回回都是直奔你家,都没去别家哩。”
她虽然不懂中医,不过想来石膏当做药材卖,怎么也不会放太多,像她这样一次买一斤的客人应该很少。
掌柜的笑了起来,这小姑娘有意思,精明归精明,却不叫人讨厌,“那算你八个钱好了,不能再少了,相当于白搭路费给你带的。”
这是生意场上的套话,他哪可能真的白搭路费按进价卖,冬宝笑了笑,点头道:“那多谢掌柜了,下次还来你家买石膏。”
掌柜的吩咐伙计给冬宝称了一斤石膏,用麻纸包好,扎上了麻绳递给了冬宝,冬宝数出了八个钱给了掌柜,便要走。
临走前,掌柜忍不住问道:“小姑娘,你要这么多石膏干什么?”
“刷墙!”冬宝脆生生的回答了一句,笑嘻嘻的拉着林实一起走了。
掌柜和伙计都愣住了,半晌伙计才疑惑的问道:“刷墙……不得用石灰么?这小姑娘别是买错了吧!”
“你傻啊!”掌柜的笑道,“人家肯定有别的用处,不好跟咱们说罢了。”
经历了买石膏的事,冬宝愈发确信了这个时代的人还不知道或者说,还没有完全掌握石膏点豆腐的技术,只要她能把豆腐做出来,销路肯定不成问题,冬宝仿佛看见前方滚滚财源朝自己招手。
除去石膏,冬宝又在镇上跑了几个店铺买了花椒八角等香料,等买完东西,都快到中午了。路过镇上的小饭馆,闻着门口飘出来饭菜的香味,冬宝觉得肚子饿了。三个人陪着她跑了一上午,冬宝虽然有心请他们吃饭,但想想自己手里如今只有两百多个钱,实在是捉襟见肘,只能作罢,以后赚了钱,再请他们好好吃一顿。
到了村口,四个人就告别了,各回各家,冬宝嘱咐他们四个下午到她家里来,尝尝她下午要做的“新鲜东西”,美其名曰:试吃。
她对这个社会了解还是太少,不知道这个地方人的口味,若是几家人都觉得她做出来的豆腐好吃,那肯定也能被其他人接受,当然了,冬宝从心里喜欢这些人,这些人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帮过她,有好东西她就想让这些人尝个鲜。
到家的时候,李氏已经做了简单的饭,菜还是昨天秋霞婶子过来时送来的,两个人吃完了饭,就开始了磨豆子。
精心挑选的豆子已经泡了一夜,涨发大了一倍多。细磨盘上有一个木制的手柄,李氏摇着手柄,冬宝往磨盘上的孔里加豆子和水,随着石磨的转动,||乳|白色的豆浆源源不断的落入到了地上的盆中,散发着青涩的清香味。
“宝儿,你拿这石膏,真能做出来好吃的豆腐?”李氏问道,又笑了起来,“你看,我都问过你多少次了,这挺神乎的。”
冬宝点点头,笑道:“下午就能做出来,你就知道好不好吃了,我还喊了秋霞婶子一家和栓子过来试吃。娘,你累不累,要不歇一会再磨?”
女儿心疼自己,李氏自然开心,然而这点活比起她在宋家的时候要操持一家老小的家务来说,实在轻的不能再轻了,李氏刚要开口,两人就听到大门被人毫不客气的捶响了。
“大嫂,冬宝!你们在家不?开开门,是我!”
两人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出了几分恐慌的情绪,听这声音,来人竟然是宋榆!
第67章 第一锅
过了几秒钟后,冬宝才从恐慌的情绪中解脱了出来,轻轻的舒了一口气。她们娘俩实在是被宋家人压迫怕了,如今就算是分家出来另过了,碰上宋榆找上门来,第一反应居然是恐慌。
门外头的宋榆等的不耐烦,他知道李氏母女肯定在家,加大了捶门的的力度,高声叫道:“冬宝!冬宝?快开门!”
看着崭新的,还散发着木头清香的厚木板门,宋榆心里又酸又妒,忍不住往门上呸了一口,叉着腰撇着嘴,一双眼睛都要冒酸水了,老宋家的大门可是柴火捆成的,寒酸的不成样子。
都是一个村子的,他当然听说了李立风出钱给冬宝母女买门的事,这让他心里简直不是滋味到了顶点,李立风这么有钱,咋不在没分家的时候给宋家点?还不是尖酸小气。
“李家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宋榆唧唧歪歪骂道,“这么有钱,他妹子在家里的时候也没见他掏过仨核桃俩枣的!”
冬宝在院子里,倒是没听到宋榆在门口又说了什么,当下撇了撇嘴,应了一声,“来了!”
考虑到李氏和冬宝是两个女人独立门户,李立风给她们买的木板门上有一个巴掌大的门洞,门洞后面有根小的门闩,要是有人敲门,先打开门洞看看,若是不认得的人或是图谋不轨的人,就不给他开这个门。
李氏要起身去开门,被冬宝拦下了,让她进屋去。
等李氏进了屋,冬宝才磨磨蹭蹭的搬了个小板凳,放到门旁,踩着小板凳开了门洞。其实不用小板凳,她也能够得着门洞上的门闩,只不过那样的话她就挡不住门洞了,宋榆透过门洞就能看到院子里的情形。
“原来是二叔啊,啥事啊?”冬宝问道。
宋榆阴着脸,不耐烦的骂道:“搁屋里干啥啊?喊了半天不出来开门!咋还不开门?”
冬宝把门洞挡的严严实实,宋榆弯着腰想看也看不到任何东西,心里火气窝的挺大,居然连门都不给他开?!
“二叔,我刚给我娘熬药,走不开。”冬宝说道。
宋榆皱了皱眉头,眼珠子一转说道:“你开开门,你奶叫我过来看看你娘咋样了。”
冬宝苦着脸摇了摇头,“二叔,那大夫不是说了么,我娘的病会过人,你别进来了,万一你也染上了,可咋办?我奶还不拿刀削了我!”
宋榆瞪起了眼睛,“你哪那么多废话!叫你开门你就开!”他刚在外头闲逛的时候听说,李氏那个凶的不像女人的大姐又找了大夫给李氏看病,说前头两个大夫是误诊,李氏根本没啥大病。他心里惊疑不定的,林家从镇上请的两个大夫难道都不如乡下的赤脚大夫?
“二叔,你这样子,我好害怕……我不敢开!”冬宝努力想做出一个十岁小女孩受惊害怕的表情,然而看宋榆吹胡子瞪眼的模样实在好笑,她压根绷不住脸上的笑容,最后说道:“二叔,我还得给我娘熬药。”干脆把门洞“啪”的一声合上,插上了门闩。
宋榆冷不防,门洞啪的就在他脸前重重的合上了,吓的他往后踉跄了两步,回过神来后,宋榆恼羞成怒,抬腿就往大门上重重的踢了一脚,咬牙切齿的骂道:“死丫头片子,你给我出来,打不死你个臭丫头!”
“二叔,你饶了我跟我娘吧!”冬宝哭叫的声音从院子里传了过来,声音嘹亮,跟唱大戏似的,“我娘还指望着分家给我们的那两吊钱买药救命,二叔,那钱我不能给你啊!二叔,那钱是我爷说要给我们的!二叔,求你了,你别打我!”
宋榆气的又往门上踹了两脚,然而厚重的木板门纹丝不动,倒是他穿着单布鞋的脚痛的要命,他都没碰这小兔崽子的一根头发,这一肚子坏水的小兔崽子就嚎的好像他怎么她了一样。
庄户人家都是三五家聚在一起住的,房子挨的近,东家拌了几句嘴,西家就能听的到。冬宝嗓子亮堂,几句话哭叫出来,旁边几家立刻不少人出来看热闹,对站在冬宝家门口气势汹汹踢门的宋榆指指点点。
“宋老二,做人得讲良心啊,人在做天在看!”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在孙子的搀扶下指着宋榆说道。
旁边不少人附和,“连秀才娘子的救命钱都要抢,丧良心啊!”
“欺负大嫂侄女孤儿寡母的,也不怕遭报应!”
“咱塔沟集可没这事儿,以前咋没发现,宋老二和他娘是这样的人啊!”
宋榆脸皮再厚也受不住了,要是宋榆是个脑瓜聪明的,这个时候夹着尾巴快走是上上策,过个两天村里人淡忘了这事,也就过去了,然而遗憾的是宋榆不聪明,宋秀才死后,他自认是家里的老大了,除了不敢违逆黄氏,哪受得了这闲气,当下就冲看热闹的人嗷嗷叫道:“我没问她们要钱!你们别听冬宝那死丫头片子胡扯!”
冬宝惊喜的声音( 良田美井 http://www.xlawen.org/kan/3179/ )
“我前辈子造了孽,欠你们这一个个兔孙王八儿的!一把年纪了还要伺候你们,都是没良心的,良心都叫狗拉吃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肚子里揣的是个金蛋!”黄氏叫过宋招娣来烧火,一边做饭,一边高声骂,吐沫星子尽数喷到了锅里。
宋家人已经习惯了她这种撒气的方式,没人上去接话,李氏和冬宝走了,黄氏不舍得骂自己儿子,就只能含沙射影的骂宋二婶。
等吃过了饭,宋二叔就趁黄氏和宋老头不注意跑了出去,这几日家里打油菜,他懒得出这个力气,能躲就躲。
村里头的闲汉大都聚在村口唠嗑,宋二叔披着褂子吊儿郎当的走了过去,没走到跟前,就有人冲他说道:“宋老二,你嫂子家今天早上淘井了!”
宋二叔嗤笑了一声,说道:“瞎白费那劲干啥!”李氏是早晚要死的人。
“去看热闹的人都说了,那井里头的水是甜的,可好喝了。”那人接着说道。
“呿!”宋二叔抄着手懒洋洋的靠在树上,撇着嘴笑出声来,“我们家不要的破井罢了,再甜能当粮食喝饱人?”
第64章 款待
栓子爹来家里淘了井,林福一家在分家过程中也帮了大忙。可以说,要是没有林福一家,冬宝仅靠她和李氏,基本上没有可能从宋家脱离出来。
冬宝是个人敬她一尺,她就回敬人一丈的人,欠了别人的人情就觉得不安。对于不遗余力帮她的林家和洪家,冬宝很想好好答谢他们一番,然而她现在什么情况心里也清楚,钱就那么点,还不够三吊,粮食也就一百斤高粱面。如何利用这点东西又省又好的做出来一顿饭,就成了问题。
“大实哥,咱们去捞鱼吧。”冬宝提议,村里头的河里有不少鱼,每到夏天暴雨季节,等雨停后,河水漫涨,不少鱼都被冲到了道路上农田里,不少人捡过四五斤重的大鱼。
林实其实是不打算在冬宝家吃饭的,相反他还想拉着冬宝去他家里吃饭,再带饭回来给李氏,这样能给她们省下来一点口粮。
然而看冬宝拉着他的衣角,仰着头一脸期待的看着他,一双黑亮的眼睛圆圆的,像极了他小时候养过的那只猫的眼睛,晶亮又纯粹,他什么拒绝的话都说不出口了。
“好,咱们去捉鱼。”林实又没忍住,伸手摸了摸冬宝柔软的头顶,捉了鱼也能给冬宝和李氏当口粮啊。
全子和栓子一听要去村头河里捉鱼,两个孩子自然高兴的乐开了花,生怕林实和冬宝不带他们一起去玩,各自飞快的跑回家拿了篓子过来。
秋霞婶子听说了,也只是叮嘱林实看好三个比他小的弟弟妹妹,莫要掉到河里头去。
刚下过几天的雨,村头河里的水涨了不少,林实找了个水浅流速慢的地方,安下了一只篓子,又在脱了鞋挽起裤管,淌进了浅水里,弯着腰往水里摸,不一会就往岸上扔一只巴掌大的小鱼或是青绿色的小虾子,冬宝连忙捡起来放到篓子里,把剩下的这只篓子也放到水里,好让捉到的鱼虾保持鲜活的状态。
全子和栓子看的心里痒痒的不行,十岁的男孩子正是顽皮好动的时候,趁林实不注意就脱了鞋淌到了林实旁边,也跟着摸鱼摸虾,林实无奈的笑了笑,叮嘱他们不许再往深水里走,默许了让两个小男孩在一旁玩水。
林实已经是个身强力状的少年了,沉得住心,手上也有劲,只要感受到小鱼游经手边,大多数时候都能将鱼摸到手里,而全子和栓子就没那么厉害了,学着林实的样子去捉鱼,通常刚看到鱼游过来,不是沉不住气大呼小叫把鱼吓跑了,就是手小握不住滑溜溜的鱼,让鱼跑掉了。
一个时辰下来,几个人的收获还算丰盛,小鱼小虾装了半篓子,栓子和全子也玩的兴高采烈,意犹未尽,一个劲的嚷嚷让林实下次还带他们来摸鱼,被林实一人赏了一个暴栗。
下在河里的篓子里进了两条一斤多重的鱼,乍一离了水,在篓子里翻腾跳跃个不停。冬宝惊喜的拿出来看了看,一条是鲤鱼,一条是草鱼,都是河里常见的鱼。如今还不是捉鱼的最好季节,能逮到这么大的鱼,冬宝心里惊喜不已,还得归功于林实下篓子的地方找的好。
一行人到家的时候,正赶上秋霞婶子送一个老头出来,“冬宝回来了,这是你大姨给请来的大夫。”
冬宝和林实连忙顿住了脚步,恭敬的朝大夫问道:“大夫,我娘她怎么样了?”
老头五十上下,灰布短襦,蓝粗布裤子,腰里扎着黑布腰带,被太阳晒成紫黑色的脸膛,身材矮小,然而走路十分有劲,虎虎生风,像个老庄稼汉,一点都不像镇上医馆那些细皮嫩肉的大夫。
那这个大夫应该就不是坐馆的大夫了,而是乡间“赤脚医生”,他们主业是种田,大多是自学成才,不够资格去医馆里行医,然而对付乡间寻常的小病小痛,还是很有成效的,收费也相当便宜。
一个村子里若是有这种大夫,有人生了病首先找的便是他,要是村里的赤脚大夫看不了,才会去镇上,去安州城找大夫看病。
老头摸了摸胡子,倒也没有因为冬宝是小孩子而看轻她,说道:“你娘只是染了风寒,已经好的差不多了,要是不放心,去镇上医馆请个大夫来看看,抓两副药吃吃就行了。”
“哦,多谢大夫了!”冬宝赶忙道谢,她本来就知道李氏没什么大病,此刻见大夫这么说,她心里就更加放心了。“这诊费……”
老头摇头,“我来之前你姨就把诊费给我了。”
“那大夫您留下了吃个饭吧。”冬宝招呼道。
“不了不了。我得赶紧回家,下晌还得去地里种花生。”老头说完,就背着手大踏步走了。
送走了大夫,栓子爹也干完了手上的活计,向冬宝告辞,冬宝要留他吃饭,栓子爹开始不肯,冬宝热情的挽留了半天,要他陪着林福大叔,正好栓子也不愿意走,栓子爹便留了下来。
李氏在床上躺不住了,起床要帮冬宝烧锅,被几个孩子嘻嘻哈哈的请了出去,号称这顿饭他们来做,大人在一旁歇着就行。
秋霞婶子不放心,怕全子太皮,把人家新家的锅给烧糊了,想要上前去帮忙,被林福拉了回来,呵呵笑道:“孩子长大了要孝敬咱们了,你拦着做啥?”
冬宝从家里“存款”中拿出了十文钱,打发全子和栓子当跑腿的,到村头杂货铺打了二十个钱的豆油,估摸着也就一斤左右的样子,又从林家拿了葱姜蒜。她和林实则是忙着把打上来的鱼清理干净,大鱼切成了段,和小鱼小虾一起裹上了高粱面糊。
油打回来后,林实烧锅,冬宝把油倒进锅里,烧到五六分热,就把裹了面的小鱼和小虾放进去慢慢的炸,两边都炸的金黄酥脆后捞了出来。炸鱼和虾的香气弥漫在院子的上空,馋的全子和栓子在一旁直流口水。
小鱼和小虾不少,一共炸了有两碗,冬宝叫全子和栓子拿到堂屋去,让他们拿去和坐在堂屋唠嗑的大人们吃,算是饭前开胃的菜,接下来的两条鱼,才是重头戏。
冬宝把锅里剩下的油舀了出来,只留下少许,两条鱼都被切成了粗段,放到锅里用油炸透了,放上几瓢水,用大火熬。汤里用面粉调糊,放了酱油调色调味,加了生姜和蒜苗去腥味,等到出锅的时候,汤上撒了碧绿的葱花,香味四溢不说,光是看着,就叫人食指大动。
锅里洗干净后,冬宝在锅沿上炕起了高粱面饼子,炕饼子比炖鱼要快的多,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冬宝把饼子一个个的揭了下来,连同炖鱼一起送到了堂屋。
油炸的小鱼小虾大部分都被全子和栓子干掉了,两个人还意犹未尽,暗地里相约还要去摸小鱼,好让冬宝炸给他们吃。
“香,真是香!”栓子爹闻着鱼汤的香气笑道,“冬宝真是聪明,我就不知道鱼还能这么做,以前也经常摸了鱼回家,不是放水里煮就是炸了吃鱼块,做的不如冬宝做的香!”
冬宝笑道:“大叔爱吃,以后逮了鱼就拿过来,我做好了咱们俩分!”
“这没问题!”栓子爹大笑道。
每个人分了一碗香浓的鱼汤,学着冬宝的样子把饼子掰碎了放到鱼汤里泡着,饼子吸了汤的鲜味,吃起来别提多美味了。冬宝另外盛了鱼汤和饼子,给里屋的李氏端了过去。
一旁的全子喝完了汤,偷偷的往哥哥碗里瞅,林实不动声色的扭过身去背对着他,气的全子嘟囔哥哥小气。
林实笑眯眯的看着冬宝,这小丫头如此聪明,总能让他惊喜连连。
乡间的野味多,然而会做的人却不多。即便是在冬宝前世,物资通讯那么发达了,农村里依然还有很多主妇烧了一辈子饭,做出来的饭菜还是一般,大多数人没什么机会去见识品尝,见不到自然就不知道这些东西该怎么烧。
在冬宝记忆里,自己小时候过年,村里人家家都买鱼杀鸡,大部分人家也只是把鱼和鸡切成块下油锅里炸,待客的时候拾掇出一碗蒸一蒸,什么味道都没有,不过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有肉就算的上美味了。
吃过了饭,栓子爹带着栓子回家了,只剩下林家人在,李氏便从屋里出来了,两家人坐下来说话。
“红珍,你以后打算干点啥?”秋霞婶子问道,分家出来了是好事,随即要考虑的便是两人以后的生活,没有土地便没有粮食,分给她们的一百斤高粱面根本不够咋吃的。
李氏想了想,还没开口,冬宝就抢先说道:“我和我娘打算做豆腐卖。”昨天收拾东西的时候,她在西屋里发现了两只保存完好的小磨盘,正好省下了买磨盘的钱。
“做豆腐?”林福惊讶不已,随即摇头道,“豆腐搁咱们这可不好卖,咱们这水不行,做出来的豆腐不中吃。”
冬宝笑了,也不好向他们多解释,只眨眼笑道:“我们家的井水好啊,说不定就能做成好豆腐哩!”
第65章 准备
林福见冬宝神情不像是在说笑,不由得愣了一下,随后笑道:“你们还真打算卖豆腐啊?”
“当然是真的了。冰@火!中文”冬宝认真说道,她前世的父母已经成功的用豆腐发家,成为一方富豪了,这些年她都参与了家族事业。如果来了这里不能做豆腐,简直对不起她前世一二十年的工作经验。
李氏也吃了一惊,她之前从来没听冬宝说过要做豆腐,迟疑的看着冬宝问道:“咱们可从来没做过豆腐,这边的豆腐可不好卖啊。”沅水镇也就一两家卖豆腐的,生意都不咋地。
“不试试咋知道?”冬宝笑道,“我见过别人做豆腐,也就那么回事!”
林实在一旁接腔,“我看成,冬宝做菜花心思,做出来的东西也好吃,做出来的豆腐肯定比别人强。再说了,做豆腐也不花啥大力气。”
冬宝家里没有男劳力,佃地肯定不行,没牲口没农具不说,地里的活都是要下大力气的,辛苦一年,缴了租子,剩余的粮食怕还不够糊口,不如到镇上做个小生意,怎么也够娘俩的嚼谷。
冬宝忍不住看过去,冲林实笑了笑,还是大实哥好,干啥都支持她。
“那就试试吧。”秋霞婶子笑道,“冬宝这孩子手巧的很,中午那鱼汤就美的很,我做了半辈子饭,也做不出来这么好吃的。”
下午的时候,冬宝跟着林实去老成家的杂货铺买了十斤大豆。老成叔给冬宝称豆子的时候一脸的疑惑,忍不住多嘴了一句,问道:“冬宝啊,你买恁多豆子干啥?”
秀才娘子生了重病被宋家老婆子连同宋老二扔出来的事,毫不夸张的说,十里八乡早就传遍了,大家伙除了背后议论宋家人不厚道之外,也只能对李氏母女抱以同情。孤儿寡母生活困难,黄豆除了做大酱和榨油外没啥大的用处。
“当然是吃了。”冬宝笑道,并不打算跟外人说太多,村里头没有什么**,这会上说了,不到一个时辰,村里外来媳妇的嫂子娘家人都知道她要去卖豆腐了。
见冬宝不打算说,老成叔也不好再问,称好了黄豆,林实就接过了布袋,扛到了肩膀上。
“你娘咋样了?好点没?”老成叔问道。
冬宝点点头,声音轻快,“好多了,上午我姨找了他们村里的大夫过来看,说再歇几天,吃几副药就好了。”
老成叔惊讶的眉头都挑了起来,不是吧,这两天村里头传的有鼻子有眼的,说秀才娘子得了急病,快不行了,等着咽气,连着请了两个镇上的大夫都看不好,怎么隔了一天的功夫,就快好了?
莫不是大人怕这没了爹的可怜小姑娘难过,故意哄她的?
想到这里,老成叔看向冬宝的眼神不禁带上了几分怜悯,伸手从架子抓了几颗高粱糖塞到了冬宝手里,“拿着,路上吃。”
冬宝惊讶的推了回去,“大伯……”她们一家和老成叔家走的并不近,仅仅是点头之交,哪能随便要人家的东西。
“大伯给你的,咋,还看不上?”老成叔笑道,又把糖塞到了冬宝手里。
“谢谢大伯!”冬宝也不客气了,再客气就假了,村里哪个小孩子不是馋糖馋的紧。
临走时,老成叔拉住了林实,悄声问道:“大实,秀才娘子到底咋样了?”
林实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想歪了,忍不住笑道:“大娘好的很,大夫说调养几天,就好了。”
看着林实拉着冬宝远去的背影,老成叔摇头笑道:“还真是病好了,我还当是咋了,弄的这心里头也跟着不舒坦了,哎,好人有好报,老天爷都看着哩!”
回到家后,冬宝求了秋霞婶子一件事,让她把大夫的话稍微“加工”一下,把之前大夫误诊了李氏的病的消息放出去,过两天李氏出门,村里人也不至于会私下里说闲话。
秋霞婶子自然是满口答应。
林家人走后,李氏帮着冬宝搬出了屋里的磨盘,放到院子里用清水细细的擦洗了几遍,放到太阳地里晾着。
“宝儿,真要做豆腐啊?”李氏迟疑的问道。她本来就是个胆小的人,之前完全没接触过豆腐,对于这个行当两眼一抹黑,更加重了她的怀疑和不自信,然而看冬宝干劲十足,信心满满,李氏也希望能借豆腐挣钱。
最重要的是,从冬宝回家来这么长时间,冬宝变聪明了,懂事了,看事情比她看的清楚透彻,还想了这么聪明的法子让他们母女俩脱离了宋家,渐渐的,李氏凡事都习惯性的去听冬宝的意见,冬宝成了两人中拿主意的那一个。
“那当然了。”冬宝坐在屋檐下歇气,指着屋里堆着的豆子说道,“看,我豆子都买回来了。”
一斤豆子三文钱,冬宝买了十斤豆子也就是三十文,听林实说,要是到镇上或者是安州城里那些大商号,几百上千斤的买豆子,会更便宜。依照她的手艺,一斤豆子差不多能出三斤豆腐,算下来一斤豆腐的成本也就是一文钱多一点,要卖的话,那可得好好的定下价钱了。
“宝儿,这镇上之前也不是没有卖豆腐的,新鲜了一阵子就没人买了,我也尝过那豆腐,不咋好吃,有股苦味。”李氏叹道。
冬宝笑嘻嘻的捡着买回来的豆子,把破损的,卖相不好的豆子挑了出来,头也不抬的问道:“娘你吃的豆腐是啥颜色的啊?”
李氏坐到冬宝旁边,帮着冬宝捡豆子,回忆了半晌才摇头说道:“颜色黄的,不好看。”
“哦,那他们肯定是拿盐卤点的豆腐,手艺不行,盐卤没加好,压豆腐的时候又压过了,味道苦颜色也不好看。放心,咱们肯定比他们弄的好。”冬宝说道。
点豆腐的原料有两大类,一种是卤水,就是盐井水或是海水析出盐后的母液,有氯化镁等物质,能让豆浆凝固成豆花,卤水本身是有毒的,现在极少有大的豆腐工厂用卤水点豆腐。另一类原料便是常见的石膏,用石膏点出来的豆腐白嫩嫩的,但吃起来口感就略逊于卤水点的豆腐。
李氏见冬宝说的头头是道,就好似做了多年豆腐的内行人一般,不由得大为惊奇,连忙问道:“那咱们上哪弄盐卤?”安州不靠海,也没有盐井,想要好的盐卤很难,恐怕到安州都不一定有卖的。
冬宝这才抬起头,笑眯眯的冲李氏说道:“咱不用盐卤。”这边很难买到盐卤,只能用石膏,冬宝心中默默加了一句。
在中国,豆腐的发展历史有一千多年,从汉代起就有了豆腐的记载,然而豆腐真正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家常菜,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到了宋朝,才有记录表明豆腐真正成了市井民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冬宝之前听林实说过关于现在这个时空的朝代,不是她熟悉的任何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也许她是到了异时空,但冬宝能肯定的是,这个朝代的人还没有完全掌握点豆腐的技术,对黄豆的利用也只是简单的停留在了榨油和做豆酱的地步。让人们接受她的豆腐怕是不容易,但这对她来说,却是最好的时代。
“我先做出来,分给大家伙尝尝,要是都说好,咱们再拿到镇上卖。”冬宝笑着跟李氏解释,她当然理解李氏的惶恐,一个种了几十年地的农妇,突然一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要靠一个她看来完全不可能赚钱的行当来谋生,怎么都不会放心。
这跟当年冬宝一家齐心协力做豆腐卖豆腐不同,九十年代的时候,豆腐早已经是家家不可缺少的食品了,只要卖豆腐不缺斤短两,就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哎,还是先做出来看看好。”李氏笑道,要是做的不好,想别的赚钱法子就是了,她身体好,有的是力气,就是给人家洗衣裳,也能养活的了姑娘,再没人能卖的了她的女儿了。。
冬宝仰起头,就看到了李氏的笑容,多年的辛苦劳作让李氏的脸上过早的染上了风霜,大姨李红琴比李氏大了有五六岁,然而两个人站到一起,李氏反而更像年纪大的姐姐。加上在宋家的时候,日子过的憋屈,心里头压力大,整日的愁眉不展,一脸的苦相,如此总总加起来,冬宝从来没觉得这个娘好看过。
然而此时看过去,金色的阳光下,李氏脸上笑容柔和恬淡,眉头舒展,一双大大的杏核眼笑起来弯成了漂亮的月牙,冬宝有些愣住了,其实李氏长相很是周正,笑起来挺好看的,当年做姑娘的时候,应该是颜色鲜艳美好的,要不然眼高于顶的秀才爹当年也不会看上李氏的吧。只是这么多年的苦日子,把李氏的容颜都磨去了光彩,如今脱离了大火坑,才发出了如此舒心灿烂的笑容。
“娘,你笑起来真好看,以后得多笑笑。”冬宝认真的说道。
第66章 材料
李氏脸一下子就红了,有些局促,“你这丫头,打趣起自己娘来了。<冰火#中文”
冬宝咯咯笑了起来,村里人总夸她长的干净周正,都是遗传了李氏的好相貌。“娘,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心里头特别舒畅?再没有啥东西压在肩膀上喘不过来气的感觉了?”
李氏愣了一下,随后心里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点头叹道:“还真是,从搬过来后,我这心里一下子就轻快了,以前在……你奶家的时候,话都不敢多说一句,天天都发愁,怕的要命,你奶骂人倒罢了,忍忍也就过去了,我就是怕他们要卖了你,要是那样,娘也不活了……现在吧,这家是咱们娘俩的,没地就没地吧,就是要我天天做苦力,给人洗衣裳换口吃的,我都愿意!”
冬宝靠到了李氏的肩膀上,看着有些荒凉的院子,笑道:“娘,我哪能叫你给人家洗衣裳啊?以后我们赚了钱,就买地,买很多地,雇长工来给我们种地,把这个院子推倒了重盖,建镇上那种青砖大瓦房,住上百年都不会坏掉的,院子里也种花种草……娘你就是大地主婆,我是小地主婆,哈哈!”
单强算是塔沟集过的最好的人了,她将来一定能比单强一家过的还好。
李氏拍了拍冬宝的肩膀,对于冬宝规划的未来蓝图她只是笑了笑。李氏到宋家过的都是苦日子,如今分出来过,能挣够母女俩吃饭的钱她就心满意足了,哪里敢去奢想什么地主婆的日子。
“啥地主不地主的,我不敢想,咱娘俩能不看人脸色吃饭就成!”李氏笑道,她是踏实胆小的人。
冬宝没再吭声,当地主婆是她来这里后最大的人生目标,要是来了这里依旧三餐不继的,那也太亏了。只要她慢慢的奋斗,终归会有实现理想的那一天,眼下她已经有了出甜水的美井了,良田还会远吗?
捡好的豆子泡到了盆子里,要泡上一整夜,让干豆子吸足了水分,变得泡涨柔软,第二天磨的时候才能磨的细,出来的浆汁会更香。
等豆浆煮开锅了,将点豆腐的石膏或者卤水分批加进去,豆浆就会凝固成白嫩嫩的豆花,把豆花从水里头捞出来,压实成块,就成了豆腐。要是压的实,豆腐里的水分少,就成了“北豆腐”,要是豆腐里的水分多,豆腐压的嫩,便是人们通常说的“南豆腐”。
前世的时候,冬宝还试过用醋点豆腐,压出来的豆腐虽然有点老,但口味却十分独特,比卤水和石膏点出来的豆腐吃起来劲道,但醋点豆腐一直没能成为主流。
豆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点豆腐时浆水的温度,加卤水或者石膏时的速度,还有压豆腐时的力道和时间,都是极为考验人的手艺的,没个几年功夫,很难掌握住各个工艺阶段的要领。
冬宝恨不得现在就把豆子做成豆腐,到集上试试豆腐市场如何,在前世她在自家的豆腐工厂,见识惯了上万块一单的豆腐生意,对于起步阶段这几文钱的豆腐生意,她有点心急。不过冬宝也知道生意得一步一步来,她没办法从一个家徒四壁的穷丫头暴富成富婆,得靠一点点的积累。
第二天一早,冬宝和林实全子就相约在了村口,全子还带来了他的小伙伴栓子,如今两个男娃感情好的很,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
栓子现在面对冬宝,是绝口不提“母老虎”了,他可喜欢跟着冬宝和大实哥一起出去玩了。
四个人脚步轻快的上了路,到了镇上,冬宝先去大舅家的铺子里,跟大舅见了礼,说娘一切安好,不让大舅挂念了。
李立风笑着点头,说道:“这两日我走不开,后天我带着工匠去给你家大门刷上漆。”
“不用了大舅。”冬宝笑着摇头,白板门用的就挺好的,最重要的是不想让大舅破费了,刷漆比单买一扇门还要贵一些。
“那哪行?”李立风挥了挥手,“不刷漆,那门用不了两年,风吹雨淋的,就糟朽了,这点钱大舅还是出的起的。”
正好这个时候,冬宝的大舅妈高氏从铺子里端了盆水出来,听到李立风的话,忍不住哼了一声,嘴里嘟囔了一句,冬宝没听清楚,看过去的时候,高氏满脸的不快。
“妗子。”冬宝客气的叫道。
高氏脸上勉强扯了个笑脸,态度敷衍,“冬宝来了啊,想吃啥,中午妗子给你做。”
冬宝笑着摇了摇头,她可算明白以前李氏空着手上门,高氏是何种态度了,“不了,妗子。等会我就跟我们村里的人一块回去了,我娘还在家等着我哩!”
从大舅家出来后,冬宝和林实他们便去了镇上的医馆,鉴于上次卖蛇蜕的经历,冬宝直接去了卖蛇蜕的那家医馆,他们在这边人生地不熟,四个人当中年纪最大的林实也才十四岁,被黑心商人坑了都没处说理。
“掌柜的,给我来一斤石膏。”冬宝对那个年轻掌柜说道。
年轻掌柜很是讶然,石膏是常用的药材,一般都是搭配着别的药材卖的,很少有人一买就是一斤。看着面容白净的小姑娘有些眼熟,掌柜的想了一下,便记了起来,这不是卖他蛇蜕的小姑娘么,那天冬宝口齿伶俐的讨价还价,留给他的印象很深。
“还要别的药吗?”掌柜的问道。
冬宝摇了摇头。
“好,一斤石膏十个钱。”掌柜说道。
呜!还好,没她想象中那么贵,否则成本就要往上加了。想到这里,冬宝微微一笑露出了两个梨涡,“掌柜的,我买的多,给我算便宜点呗!镇上这么多药店,我回回都是直奔你家,都没去别家哩。”
她虽然不懂中医,不过想来石膏当做药材卖,怎么也不会放太多,像她这样一次买一斤的客人应该很少。
掌柜的笑了起来,这小姑娘有意思,精明归精明,却不叫人讨厌,“那算你八个钱好了,不能再少了,相当于白搭路费给你带的。”
这是生意场上的套话,他哪可能真的白搭路费按进价卖,冬宝笑了笑,点头道:“那多谢掌柜了,下次还来你家买石膏。”
掌柜的吩咐伙计给冬宝称了一斤石膏,用麻纸包好,扎上了麻绳递给了冬宝,冬宝数出了八个钱给了掌柜,便要走。
临走前,掌柜忍不住问道:“小姑娘,你要这么多石膏干什么?”
“刷墙!”冬宝脆生生的回答了一句,笑嘻嘻的拉着林实一起走了。
掌柜和伙计都愣住了,半晌伙计才疑惑的问道:“刷墙……不得用石灰么?这小姑娘别是买错了吧!”
“你傻啊!”掌柜的笑道,“人家肯定有别的用处,不好跟咱们说罢了。”
经历了买石膏的事,冬宝愈发确信了这个时代的人还不知道或者说,还没有完全掌握石膏点豆腐的技术,只要她能把豆腐做出来,销路肯定不成问题,冬宝仿佛看见前方滚滚财源朝自己招手。
除去石膏,冬宝又在镇上跑了几个店铺买了花椒八角等香料,等买完东西,都快到中午了。路过镇上的小饭馆,闻着门口飘出来饭菜的香味,冬宝觉得肚子饿了。三个人陪着她跑了一上午,冬宝虽然有心请他们吃饭,但想想自己手里如今只有两百多个钱,实在是捉襟见肘,只能作罢,以后赚了钱,再请他们好好吃一顿。
到了村口,四个人就告别了,各回各家,冬宝嘱咐他们四个下午到她家里来,尝尝她下午要做的“新鲜东西”,美其名曰:试吃。
她对这个社会了解还是太少,不知道这个地方人的口味,若是几家人都觉得她做出来的豆腐好吃,那肯定也能被其他人接受,当然了,冬宝从心里喜欢这些人,这些人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帮过她,有好东西她就想让这些人尝个鲜。
到家的时候,李氏已经做了简单的饭,菜还是昨天秋霞婶子过来时送来的,两个人吃完了饭,就开始了磨豆子。
精心挑选的豆子已经泡了一夜,涨发大了一倍多。细磨盘上有一个木制的手柄,李氏摇着手柄,冬宝往磨盘上的孔里加豆子和水,随着石磨的转动,||乳|白色的豆浆源源不断的落入到了地上的盆中,散发着青涩的清香味。
“宝儿,你拿这石膏,真能做出来好吃的豆腐?”李氏问道,又笑了起来,“你看,我都问过你多少次了,这挺神乎的。”
冬宝点点头,笑道:“下午就能做出来,你就知道好不好吃了,我还喊了秋霞婶子一家和栓子过来试吃。娘,你累不累,要不歇一会再磨?”
女儿心疼自己,李氏自然开心,然而这点活比起她在宋家的时候要操持一家老小的家务来说,实在轻的不能再轻了,李氏刚要开口,两人就听到大门被人毫不客气的捶响了。
“大嫂,冬宝!你们在家不?开开门,是我!”
两人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出了几分恐慌的情绪,听这声音,来人竟然是宋榆!
第67章 第一锅
过了几秒钟后,冬宝才从恐慌的情绪中解脱了出来,轻轻的舒了一口气。她们娘俩实在是被宋家人压迫怕了,如今就算是分家出来另过了,碰上宋榆找上门来,第一反应居然是恐慌。
门外头的宋榆等的不耐烦,他知道李氏母女肯定在家,加大了捶门的的力度,高声叫道:“冬宝!冬宝?快开门!”
看着崭新的,还散发着木头清香的厚木板门,宋榆心里又酸又妒,忍不住往门上呸了一口,叉着腰撇着嘴,一双眼睛都要冒酸水了,老宋家的大门可是柴火捆成的,寒酸的不成样子。
都是一个村子的,他当然听说了李立风出钱给冬宝母女买门的事,这让他心里简直不是滋味到了顶点,李立风这么有钱,咋不在没分家的时候给宋家点?还不是尖酸小气。
“李家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宋榆唧唧歪歪骂道,“这么有钱,他妹子在家里的时候也没见他掏过仨核桃俩枣的!”
冬宝在院子里,倒是没听到宋榆在门口又说了什么,当下撇了撇嘴,应了一声,“来了!”
考虑到李氏和冬宝是两个女人独立门户,李立风给她们买的木板门上有一个巴掌大的门洞,门洞后面有根小的门闩,要是有人敲门,先打开门洞看看,若是不认得的人或是图谋不轨的人,就不给他开这个门。
李氏要起身去开门,被冬宝拦下了,让她进屋去。
等李氏进了屋,冬宝才磨磨蹭蹭的搬了个小板凳,放到门旁,踩着小板凳开了门洞。其实不用小板凳,她也能够得着门洞上的门闩,只不过那样的话她就挡不住门洞了,宋榆透过门洞就能看到院子里的情形。
“原来是二叔啊,啥事啊?”冬宝问道。
宋榆阴着脸,不耐烦的骂道:“搁屋里干啥啊?喊了半天不出来开门!咋还不开门?”
冬宝把门洞挡的严严实实,宋榆弯着腰想看也看不到任何东西,心里火气窝的挺大,居然连门都不给他开?!
“二叔,我刚给我娘熬药,走不开。”冬宝说道。
宋榆皱了皱眉头,眼珠子一转说道:“你开开门,你奶叫我过来看看你娘咋样了。”
冬宝苦着脸摇了摇头,“二叔,那大夫不是说了么,我娘的病会过人,你别进来了,万一你也染上了,可咋办?我奶还不拿刀削了我!”
宋榆瞪起了眼睛,“你哪那么多废话!叫你开门你就开!”他刚在外头闲逛的时候听说,李氏那个凶的不像女人的大姐又找了大夫给李氏看病,说前头两个大夫是误诊,李氏根本没啥大病。他心里惊疑不定的,林家从镇上请的两个大夫难道都不如乡下的赤脚大夫?
“二叔,你这样子,我好害怕……我不敢开!”冬宝努力想做出一个十岁小女孩受惊害怕的表情,然而看宋榆吹胡子瞪眼的模样实在好笑,她压根绷不住脸上的笑容,最后说道:“二叔,我还得给我娘熬药。”干脆把门洞“啪”的一声合上,插上了门闩。
宋榆冷不防,门洞啪的就在他脸前重重的合上了,吓的他往后踉跄了两步,回过神来后,宋榆恼羞成怒,抬腿就往大门上重重的踢了一脚,咬牙切齿的骂道:“死丫头片子,你给我出来,打不死你个臭丫头!”
“二叔,你饶了我跟我娘吧!”冬宝哭叫的声音从院子里传了过来,声音嘹亮,跟唱大戏似的,“我娘还指望着分家给我们的那两吊钱买药救命,二叔,那钱我不能给你啊!二叔,那钱是我爷说要给我们的!二叔,求你了,你别打我!”
宋榆气的又往门上踹了两脚,然而厚重的木板门纹丝不动,倒是他穿着单布鞋的脚痛的要命,他都没碰这小兔崽子的一根头发,这一肚子坏水的小兔崽子就嚎的好像他怎么她了一样。
庄户人家都是三五家聚在一起住的,房子挨的近,东家拌了几句嘴,西家就能听的到。冬宝嗓子亮堂,几句话哭叫出来,旁边几家立刻不少人出来看热闹,对站在冬宝家门口气势汹汹踢门的宋榆指指点点。
“宋老二,做人得讲良心啊,人在做天在看!”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在孙子的搀扶下指着宋榆说道。
旁边不少人附和,“连秀才娘子的救命钱都要抢,丧良心啊!”
“欺负大嫂侄女孤儿寡母的,也不怕遭报应!”
“咱塔沟集可没这事儿,以前咋没发现,宋老二和他娘是这样的人啊!”
宋榆脸皮再厚也受不住了,要是宋榆是个脑瓜聪明的,这个时候夹着尾巴快走是上上策,过个两天村里人淡忘了这事,也就过去了,然而遗憾的是宋榆不聪明,宋秀才死后,他自认是家里的老大了,除了不敢违逆黄氏,哪受得了这闲气,当下就冲看热闹的人嗷嗷叫道:“我没问她们要钱!你们别听冬宝那死丫头片子胡扯!”
冬宝惊喜的声音( 良田美井 http://www.xlawen.org/kan/31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