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阅读
送美女又送质子的,对内呢,却阴暗的躲在角落里,yy自己是天下第一。
多尔衮见小皇帝皱着小眉头不说话,明白他不乐意了,上前一步:“皇上,范学士所说甚是,先皇一言九鼎,皇上还是下旨的好。”说着,又暗暗对福临使了个眼色。
福临心领神会,却露出一副为难的神色:“既然叔父也这么说,好吧。”
范文程舒了一口气。他对小皇帝是寄予厚望的,可不能看着小皇帝被扣上一个“不孝”的帽子,如此想着,便感激的看了多尔衮一眼。
退朝之后,多尔衮自然又是留了下来,冲福临笑道:“皇上不喜欢朝鲜?”
福临在他面前很是放松,笑了笑:“被叔父看出来了。”
“岂止是我,满朝文武都看出来了。”多尔衮忍不住揉了揉他的头顶,“皇上不是说要喜怒不形于色的吗?”
是啊,想到棒子国便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厌恶来,忍功还是不够。福临很认真的点头:“我知道了,以后定会做得更好。”
多尔衮道:“其实,皇上这样也好。皇上表现出对朝鲜的不喜,下面的官员们自然会依照皇上的心思做事。不过,范学士说得很对,汉臣是很重视孝这一点的,皇上还是要按照先皇的口谕去办。大不了之后找个理由,再把他们的赋税加倍就是了。”
原来,做皇帝就是有时候要将喜恶放在脸上,有时候又要高深莫测,至于怎么做,这个度只有自己来把握。福临表示受教,决定有空多对着镜子练习练习表情。
不管是不是打仗,年总是要过的。朱由检、福临、李自成三方势力都诡异的平静下来,只是暗中较劲。
多尔衮虽说许多事情都会告诉福临,唯有军事方面,他有着诸多隐瞒。福临也不会去追问,两人一直保持着面上的平衡与和谐。只是这一切,都瞒不过坐镇后宫的布木布泰。
“福临是把你当做阿玛来对待的,你却对他有所隐瞒。他若是知道了,岂不是会伤心?”
布木布泰和天下所有当母亲的一样,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若是有不好就是被其他人带坏的。所以,就算是多尔衮,让她儿子不高兴也不可以。
多尔衮看着她依旧明亮的双眼,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想了半响后,他才幽幽的叹道:“太后,你不要再问了,你也知道,你若是问,我是不会瞒着你的。”
布木布泰对苏茉儿使了个眼色,苏茉儿福了福身,将殿内的宫女们静悄悄的都带了下去。布木布泰缓缓站起,走到多尔衮身边,在他的目瞪口呆中握住他的手,轻轻的唤了一声:“十四哥哥。”
多尔衮如同雷击。他记得,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布木布泰正在兴致勃勃的学骑马,小姑娘扎了满头的小辫子,阳光下笑得明媚灿烂。他在一旁看得有趣,便上前指点了几句,布木布泰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排行十四,两人叙了年岁,多尔衮稍微大一些,布木布泰便唤他十四哥哥,他便叫她玉儿。
头一低,这么多年流过去了。
多尔衮颤抖着唇,努力不让自己的眼泪掉下来,也轻轻的唤了一声:“玉儿。”
布木布泰仰起头,这个人,从少年时期便是她的英雄,现在依旧高大英挺。她伸出手,抚上了多尔衮的脸颊:“十四哥哥,有什么事就和我说不行吗,我是你的玉儿啊。”
“玉儿!”多尔衮一声长叹,将布木布泰揽入自己怀中,“玉儿,你生了个这么聪明的孩子,我害怕。他喜欢汉学,在汉人的规矩里面,我们两个是伤风败俗的。我总觉得,他应该是我的孩子,他应该是我和你的孩子,可我又害怕,若是有一天,他对我痛恨起来,我该如何是好,你夹在中间,又该如何是好。我把我会的全部教给他,可又想要留着一些,就是怕日后,万一他恼了我,我还能有些东西来自保。玉儿,其实我很懦弱,还很自私,甚至会防范这么乖巧的福临,你会不会因此而怪我?”
“怎么会呢?”偎依在他的怀里,感受着他有力的心跳,布木布泰幸福得只想落泪,“福临是我的儿子,我最明白他,他不是这样的人。放心,你会好好的,我们都会好好的。”
21第二十一章
额娘和叔父之间的关系似乎一日千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吗?
福临捅一捅身边的阿娅,小声道:“三姐,昨天叔父是不是到永福宫来了?”
阿娅点头,也开始跟他咬耳朵:“苏茉儿姑姑还把伺候的人都带出来了呢。我想去看看,却被姑姑抓去说话,说了有一盏茶的时间呢。”
这么短的时间似乎不能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福临这才放下心。在他心里,自家额娘是最好的,多尔衮妻妾成群,怎么都配不上他家额娘。
接下来的几天,福临和阿娅联手,很欢乐的扮演着电灯泡的角色,弄得两个成年人哭笑不得。
在布木布泰看来,自己的儿子处处都好,就是太不像个小孩子了,没有孩子应有的朝气。每次她看见福临和博果尔站在一起,都有种父亲带小孩的错觉。现在儿子终于学会调皮捣蛋了,布木布泰感觉老怀甚慰。只是多尔衮难为了,福临紧紧跟着他,阿娅寸步不离布木布泰,他似乎又回到了以前那种相思的生活。
其实,福临还是很忙的。图白忒部甸齐喇嘛都来了,作为一个对任何宗教都毫无兴趣的且来历不明的人,每次面对这个高深莫测状的喇嘛时,他都有一丝莫名的压力。因此,福临很爽快的将这些人统统丢给多尔衮,反正能者多劳,也省得他总有空闲去引诱自己的额娘。
不过,越是如此,福临便越是能发觉多尔衮的能干。蒙古人喜欢饮宴,他便时常举办宴席,请众多部落的来使欢聚一堂。这些来使多半是各部的亲贵,甚至还有亲王和世子,而他们之间关系并不那么融洽。在这种时候,多尔衮圆滑的外交手腕便展现出来了。他总是能以巧妙的辞令,不失礼节又不让人厌烦,和蒙古众部表达世代交好,共同昌盛的国策,还事事不忘将福临放在前面,表示他一切都听小皇帝的。
福临几乎想要写一本《睿亲王语录》出来背上一背了。人际交往一向是他的弱项,如果换了是他,他肯定没有多尔衮处理得得当。看着那帮粗豪汉子被多尔衮说得心服口服,福临看向多尔衮的眼神也带了崇拜,让多尔衮心满意足。
布木布泰也很忙。皇太极去世后,哲哲便住到了佛堂里,将后宫的事情统统扔给布木布泰,甚至还故意给她添添乱。布木布泰对这个姑姑是敬重的,还是像从前一般每天都要去向她请安,只是哲哲一直没有对她露出好脸色。
不得不说,皇太极的后宫数量还是很庞大的,事情也不少。也有不少人拿布木布泰和哲哲相比,给新任的圣母皇太后带来不少压力。
“额娘,你都好久不给我做衣服了,却在给叔父做护腕!”这天,福临难得有空在永福宫用饭,闲来无事便去翻看布木布泰的针线筐,却看见一副精致的皮质护腕,不由得大吃其醋。
布木布泰笑道:“你都是皇帝了,针线房里的人做的衣服还不够你穿的吗?”
“不要,额娘做的衣服暖和。”福临立刻撒娇,“额娘只许给我做衣服,不许给其他人做!”
“好,好。”布木布泰摸摸他的头,将那副护腕放到一边,笑道,“先给你做个荷包好不好?”
“嗯!”福临连忙点头,又看向那副护腕,坏笑道,“要不,把这副护腕改改小,给我用也是一样的。”
这个孩子,怎么就像是和父亲争夺母爱一般呢?布木布泰揉揉他的脸:“你怎么这么喜欢跟叔父对着干呢?”
“谁说的,朝堂之上我们可从来没有对着干过!”最近,多尔衮开始向他讲解军事了,这让他心底更加不舒服,仿佛这种让步是额娘出卖美色换来的一般。
布木布泰道:“知子莫若母,你就不要装了。你到底在想些什么,额娘一清二楚。”
“额娘,我是不是异常没用?”福临眨眨眼睛,可怜兮兮的看向她。
布木布泰笑了,冲苏茉儿使了个眼色。苏茉儿会意,轻轻福了一福:“奴婢去小厨房看看午饭准备好了没有。”
布木布泰明显是有话要说,福临也严肃了下来,只是愣愣的看着她。
“那一年我才八岁。”布木布泰的语音轻缓,神色中带着一丝莫名的怀念,“阿玛邀请大汗带着儿子们去科尔沁商谈事宜,我遇见了他。他教我骑马,教我用弓箭。我们一起去草原上游玩,一起去摘野果,一起去捉鱼烤来吃。在我心里,他简直是无所不能。在他面前,我高兴了可以大笑,不高兴了可以耍赖,可以哭鼻子,他都会让着我哄着我。我似乎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每天都开开心心的盼着他来找我玩。他是大汗最宠爱的儿子之一,我和他相处得好,就连阿玛和额娘都对我好了几分。”
“我没有想到,再见他的时候,我成为了先帝的女人。他长高了很多,只是他的眼神和当初不一样了。也是,他的额娘刚刚被逼死,他不得不在先皇手下讨生活,日子不会那么顺心。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甚至认出了他系着的那个针脚粗糙已有些破烂的荷包是当年我送给他的。那个时候,是姑姑抚养着他,我们日日都能见面,可每一次见面,每一次都会更为伤心一些。”
“他眼睁睁的看着先帝一次次的进入我的房间,我眼睁睁的看着他娶了我的妹妹。真是讽刺啊,我们一直在一起,却又好像离得很远。”
布木布泰温柔的看着福临:“这种事情本来不应该对你这个孩子说的,可不知为什么,额娘总觉得你能懂。你是我最爱的儿子,我不想看到你和他之间有什么不和。不过,如果你真的不喜欢他的话,额娘自然会站在你这边。”
福临抬起头:“那额娘呢,你想和他在一起吗?”
布木布泰笑了:“傻孩子,额娘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会有这种小孩子的想法。只要你能够平平安安的,额娘就心满意足了。”
心满意足吗?福临看到布木布泰那温婉的笑容,心里一阵抽痛。做为儿子,他当然希望自己额娘能幸福,可做为皇帝,他又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多尔衮的势力进一步强大。
“只要叔父好好的,我自然不会为难他。”福临想了许久,终于下了决心,“额娘,如果你想和他在一起,儿子也不会反对。”
和他在一起,指的是什么?布木布泰眼睛一亮,随即又平静下来:“傻孩子,你觉得可能吗?而且,小玉儿是他的福晋,我不能够对不起她。不要多想了,我会劝多尔衮收敛些。只不过,权势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能抗拒的,福临,你要尽快自己强大起来。”
“啊,我知道。”福临郑重的点头。
过年的和谐欢快很快过去,顺治元年三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刻,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
噩耗传到盛京,汉臣们都哀痛不已。只是面子上不敢流露出来,只能偷偷的伤心,有不少人还在家里偷偷设立了空白的牌位来祭拜。范文程就是其中的一个,很快就有人将此告发到多尔衮面前。
多尔衮有些愤怒。在他看来,既然投降了清廷,就必须要一心为清办事,更何况他们对范文程多好啊,又没有让他剃发,没有让他易服,还给他做大官,甚至做到了摄政大臣。他能有什么不满的?
于是,多尔衮很爽快的在侄儿小皇帝和布木布泰面前抱怨了一通,最后加上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皇上仁慈,赐予他高官厚禄,他却不知珍惜,着实可恶!”
福临倒有些不以为然,他刚想开口,就见布木布泰冲他使了个眼色,他立刻乖乖的坐好当听教训的好小孩。多尔衮继续道:“当年父汗便对这些汉人们宽宏大量,结果呢,那些人居然叛乱。皇上,你还小,你不知道,汉人心里的弯弯绕多着呢!”
布木布泰站起身,亲手倒了杯茶,又亲手给多尔衮捧了过去,多尔衮受宠若惊的站起来,两人手指相触,他心头便是一荡,若不是福临在场,他定会握住那双洁白柔嫩的小手。
“我不懂那些军国大事,不过,女人家的小事还是懂得一些的。”布木布泰清亮的双眸从多尔衮脸上掠过,“别的不说,就说这座皇宫里面,你要用哪个宫女太监,都要分清楚他们背后站着谁。”
布木布泰从来不主动跟他们讲宫里的事,一大一小两个男人都认真的听着。
“有这么两个宫女,原本都是有主子的,却在我当了太后后都投奔了过来。两个人干活都很细致麻利,对我也都很忠心耿耿。后来,她们原本的主子去了,一个宫女背地里伤心,暗自给原主子上了柱香,另一个,却当根本没有这件事发生一般,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你们说,这两个宫女我会重用谁?”
她话音刚落,福临便叫道:“第一个。毕竟是她的原主,若是她对原主一点情分都没有,对额娘怎么会忠心呢。像第二个宫女,凉薄至极,她能背主第一次,就能有第二次。”
多尔衮当然听出了布木布泰的言下之意,或许是那杯茶的缘故,或许是她娓娓而来的语气,他的心头莫名的沉静下来:“你说的有理,这种事情也是难免的。我便放过他们一次吧,不过不可以有第二次。”
对付多尔衮,还是布木布泰比较拿手。汉臣私下祭拜的事情,他根本就没有管,而是由福临私下里敲打了几句,整个事情也就这么看似风平浪静的过去了。这让幕后的指使者肃亲王豪格非常不满。
“小皇帝不懂事,多尔衮也不懂吗?真是笑话!”喝多了酒,豪格也开始口不择言起来,“他们一个弑父一个弑君,居然还能安安稳稳的做皇帝,做摄政大臣,呸!”
和他一起喝酒的一帮人不由得战战兢兢起来。豪格好歹是皇帝的哥哥,就算他再放肆无礼,性命至少是不会有问题的,而他们这些人却不一样了。
豪格没有注意到这些人的情绪,继续狠狠的往嘴里灌了一大碗酒,骂道:“皇阿玛如果立我为太子,现在天下都是大清的了!皇阿玛怎么就看不到我的好呢?小九只是会跟那个狐狸精撒娇而已……”
说着说着,豪格莫名伤感起来,往桌上一趴,呼呼大睡。陪同的几人松了一大口气,纷纷告辞离开,豪格的福晋任劳任怨的将他扶到床上,听着他嘴里喃喃的说着些“皇阿玛”“额娘”,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22第二十二章
肃亲王豪格口出狂言,妄谈政事,甚至影射皇上,诋毁先皇,罪无可赦,特废为庶人。这份圣旨福临看了很久很久,终于伸出小手,拿起一旁的玉玺,稳稳的盖在了上面。
多尔衮收起圣旨,道:“我知道你对豪格有几分情谊在,可有的事情是不能以情分来决定的。”
“嗯,我知道。”福临神情有些低落。豪格教他骑马,出战回来都不忘记给他带礼物,是一个很合格的哥哥。
朝堂轰动,都被多尔衮以强硬的手段压制了下来,豪格一夜之间被打落凡尘,济尔哈朗压力陡增。范文程和多尔衮是一帮的,合起伙来孤立于他,甚至小皇帝也是一样的,对多尔衮和煦如春风,对他则是爱理不理。
同样是叔父,也不必要这么厚此薄彼吧?济尔哈朗发现自己上朝时更像个隐形人一般,心情越发不爽。可豪格倒了,他手下不少人都投靠了多尔衮,济尔哈朗做事越发的束手束脚。
朝廷上的风向冲着多尔衮一边倒,可他的野心却不仅仅在这个小小的清廷。
吴三桂送来了求和信,这对清廷来说是一件振奋人心的消息。之前李自成成立大顺的时候,他们得到消息,吴三桂准备归降大顺,这让多尔衮很是烦恼,并督促祖大寿再写招降信,心里却不怎么抱希望了,又到福临面前说了一通“汉人狡诈”之类的话。当时,福临并不着急,反而安抚了他,说是吉人自有天相,吴三桂必降之类的云云。多尔衮以为他是孩子气,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想到他居然说中了。
“皇上果然是有福之人!”多尔衮开心不已,丝毫不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把将福临抱了起来转圈圈,福临笑着叫着,多尔衮也哈哈大笑,一时间大殿里都是笑声。
疯了一阵后,多尔衮将福临放到自己的膝盖上,问道:“你是怎么知道吴三桂必降的?”
福临默了一下,他总不能说前世吴三桂汉奸的名头相当大吧?而且,他也不认为自己这个蝴蝶会威力大到将吴三桂给扇没了。
想了想,他便去抓多尔衮的耳朵,道:“如果我告诉叔父,叔父也答应我一个要求好不好?”
多尔衮用自己的光脑门轻轻的在福临脑门上一磕,道:“不管你想要什么,叔父都答应。”
福临摸摸脑门:“我现在还没有想好,等想好了再说吧。至于吴三桂,此人野心很大,良禽择木而栖,李自成的大顺兜不住他,他只有两条路,自立为王或者投降我们。”
多尔衮来了兴致:“那皇上认为,他为何不去自立为王呢?”
福临撇撇嘴:“他又不是傻子。在这个节骨眼自立为王,不管是我们还是李自成,都容不下他。他的那些兵马号称是五十万,其实也不到二十万,哪里够打的。”
多尔衮想了想,道:“倒是有一个很香艳的说法,李自成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为了这个女人,他才会降清。”心中却在想,这个陈圆圆到底美成什么样子,居然能够背上“红颜祸水”的名声,不过,不管她长得如何,肯定不如玉儿远矣。
“为了个女人?好奇怪。”福临歪歪脑袋,装天真。
多尔衮这才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这种事情有多么的不合适,咳嗽两声,岔开话题:“吴三桂降了,我军可以入山海关,叔父决定亲征。到时候,后方就交给你了。”
福临点点头,神色一下凝重起来。多尔衮笑了:“叔父逗你呢。尽管将粮草交给兵部,琐事交给范文程,他们都很是能干。”
福临想了想,道:“叔父,不要屠城。朕的要求便是,不可屠城。如果可以的话,也不要强行剃发。”
这是福临第一次和多尔衮单独相处的时候自称朕,多尔衮也愣了一下,正色问道:“为何?”
“没有必要。屠城只会让天下汉人小瞧我们,说我们是蛮夷。叔父带给我许多书,汉人遵从的是儒学,虽然有许多不合情理,可有一些是很有道理的。治理天下,靠的不是拳头,而是道理。而汉人崇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是不愿意剃发的。我们现在还不稳固,如果屠城,或者强行命令剃发,汉人们会对我们群起而攻之。现在李自成占据北京,若我们打出驱除民贼的旗号,反而会得到汉人的支持。当初大汗也是如此,才能得李永芳等人的鼎力相助。”
福临口中的大汗便是努尔哈赤。当年努尔哈赤将孙女嫁给李永芳,重用他们,并做出承诺,让他们可以不剃发不易服。
多尔衮道:“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八旗将士跟着我辛苦出征,若是没有点好处,那些旗主哪里愿意。”
“所以我只是说不要屠城,不要剃发。”福临直起身子,看着他的眼睛,“虽然我很想说不要烧杀抢掠,不要Yin人Qi女,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为止不可能。”
多尔衮是有野心的,他一直想着打下燕京然后迁都。福临很明白这点,也知道多尔衮不可能去屠杀京城的所有人。要让这些嗜杀的人做到不屠城,只能从难度比较小的燕京入手。
多尔衮沉思良久,终于重重的点了点头:“能用汉人的法子来堵住他们的嘴,倒是一个好主意。好,叔父应承你,不屠城,不烧杀,不剃发。不过,这种事情需要一道圣旨,明日上朝,臣会向皇上请旨。”
第二天,范文程上书,提议睿亲王多尔衮往定中原,多尔衮又请旨,立誓为杀贼正义之师,灭流寇,不屠城,不滥杀,不强令剃发。
虽然这是明晃晃的做了xx又要立牌坊的节奏,却出乎意料的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很快,福临祭告太庙,多尔衮率军出行。
此时,吴三桂已经和李自成在石河开战,多尔衮命令清军昼夜急行,只用了一昼夜的时间便抵达了山海关外,然后便停顿不行,逼迫吴三桂彻底投降才肯出兵。
而此时的福临才明白,多尔衮到底为他做了多少。
豪格被贬,一时间多尔衮在朝廷中如日中天,就算他出兵了,也没有人敢在后面动些什么手脚,就怕等他回来会遭受到打击报复。有多尔衮的威名在,也没有人敢对福临不敬。粮草方面,兵部有丰富的经验。不得不说,满清在入关之前,是一个战斗的民族,全民都为了多尔衮的出征尽力,就连朝堂的争斗都少了许多。
难怪原版的顺治会对多尔衮这般痛恨。福临在圣旨上再次盖了一个戳后,终于理解了。多尔衮实在是光芒万丈,做为一个皇帝,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就都被别人遮掩掉,自然会心生不爽。而且,多尔衮实在是太能干了,没有了他,似乎朝廷的事务一下子多了几倍一般。
另一方面,多尔衮稳住了阵脚,与吴三桂来了一次谈判,终于让吴三桂正式投降。为了表示清廷的重视,多尔衮答应吴三桂军可以不用剃发,又答应了明朝退到长江以南,在南京建都。于是,清吴联军,与李自成大战,赢得了山海关之战的胜利后,长驱直入,直逼北京。
四月底,李自成仓皇撤离,途中也不忘记杀死吴三桂家人三十多口。五月初,多尔衮进入北京,明文武诸臣士庶郊迎清军入城。多尔衮进入皇城,看着巍峨的紫禁城,抚摸着金色的龙椅,心里百感交集。
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现在正在他的面前,只要他愿意,他便可以端坐在上,享受万民朝拜。
多尔衮仿佛被魇住了一般,无视周围的狼藉,一步步的上前,眼里闪烁着欲望的光芒。一个聪明的手下连忙跪倒在地,高呼:“皇上万岁!”
多尔衮猛的从想象中清醒过来,皱了皱眉,几步走了下来,狠狠的一脚踹在了那人心口,喝道:“祸乱军心,拉出去斩了!”
多铎一直看着自家哥哥的举动,见此情况,上前劝道:“二哥,此人说的也是实话。你有此大功,当仁不让的可以当皇帝!”
多尔衮摇摇头:“这种话不能再说。传令下去,我们去武英殿议事。”
皇帝,这个称呼的确是充满了诱惑。可是,如果他此时有了反心,两黄旗和科尔沁都不会袖手旁观,万一起了战事,受苦的是八旗兵丁。他们好不容易取得了胜利,总不能因为他的一己之私来使之前的努力付诸流水。而且,他是玉儿和那个可爱的孩子的主心骨,如果连他都只顾着自己,那一对可怜的母子会怎么样呢?
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多尔衮给予的条件极为优厚,希望他能够率兵击败李自成。
另外,多尔衮还令军民给崇祯帝发丧,命原来明朝的内阁、部院诸臣和满洲的官员一起办事。又忙着给殉国的妃嫔们治丧。在南京,福王朱由菘即位,改元弘光。
这场战争,死伤惨重。从明面上看,是清廷胜利了,可实际上最大的胜利者是吴三桂。
清廷封了他平西王,南明封了他为蓟国公。一时间,他左右逢源,成为了报国复仇的纯臣。而清廷因为“杀贼”的旗号,又没有屠杀,没有下令剃发,也得到了许多亡明士大夫的赞美。福临读着多尔衮写给他的信,忽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这个世上,要顺顺利利的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拳头要硬;第二,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阴谋诡计可以用,但阳谋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23第二十三章
终于站在了北京的土地上。
紫禁城巍峨雄壮,金碧辉煌。在夕阳的映照下,凝重而壮观,简直是如同仙境。
这里,即将成为他的。这个天下,全都是他的!福临的呼吸忽然粗重起来。做为一个男人,天下尽握的感觉实在是太过诱惑,让福临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豪情。
自从占领了北京后,清廷便想着迁都。多尔衮一直留在北京处理相关事宜,并派了辅国公屯齐喀等人去盛京迎驾。同时,他还忙着修整被战火波及到了的紫禁城,同时要抚慰北京极其周边的民众。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准备以及长途跋涉后,福临终于名正言顺的入宫,祭告天地后举行登基典礼,大赦天下。加封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免行叩拜之礼。另加封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和硕英亲王,多罗豫郡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
一个新王朝的奠定是异常辛苦的,福临小小年纪,却一丝不苟的参与了所有祭拜、赐宴等仪式,累得随时随地都能睡着。
“来,叔父抱着你。”下朝的时候,见小皇帝已经开始摇摇晃晃了,多尔衮心疼,一时间忘记了这是在燕京的大殿,还像以前那般准备抱着皇帝走。
福临点点头,小手一伸,多尔衮将他抱起来,发现居然没有重多少,不由得唠叨道:“皇上正在长身体,可要多吃些才好。”
福临搂着他的脖子,很乖巧的回答:“叔父那么久不在,我有想叔父嘛。”
“叔父也想皇上。”多尔衮心里一片柔软,“等有空了,叔父带皇上去街上玩。燕京可比盛京热闹多了。”
“嗯,说好了哦。”福临将脑袋埋在多尔衮的肩膀里,两人就这么无视旁人的往内宫走去。一干宗室大臣们对这君臣二人的种种肉麻行为早就习惯至极,倒是一些刚刚降清的明朝臣子目瞪口呆,心内鄙夷这种蛮夷的做法,嘴上却不敢说出分毫。
此时的叔侄两个,却在悠闲的逛着御花园。多尔衮这些日子战功赫赫,自然也想与人分说,正好福临也好奇,连连发问,引得多尔衮不管大事小事都讲给他听,说到精彩处时,福临不由得拍掌叫好,一派天真的少年模样。
多尔衮不禁摇头道:“皇上,在别人面前,可不能这样,会让臣子们小看的。”
福临心里一暖,刚想说些什么,就听到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奴~才~见过皇上,见过叔父摄政王~~”
两人扭头,却见是豪格。之前福临登基之时大赦天下,豪格也放了出来,只是依旧是一个光头阿哥,没有任何封号。
不过就算如此,他也没有必要自称奴才的,他的这声“奴才”明显就是用来讽刺福临和多尔衮,毕竟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若是他都成了奴才,那福临和多尔衮也好不到哪里去。
“大哥!”福临感受到多尔衮身上明显散发出的怒气,当即甜甜一笑,“你是进宫看乌拉那拉太妃的吗?”
豪格一愣,伸手不打笑脸人,他也不至于没有风度的去和一个笑得甜蜜的小娃娃计较,便点点头,又阴阳怪气的说:“我不过是个庶民,是没有资格进宫的,还请摄政王和皇上勿怪。”
他故意将摄政王放在皇上之前,多尔衮皱了皱眉,道:“大阿哥不用妄自菲薄,只要你安分一些,皇上自然不会亏待你。”
“皇上亏不亏待有用吗?只要摄政王一句话,皇上还不是照听?”豪格瞥了眼福临,“小九弟,你还是一直不要长大比较好些。”
说完,他便长笑一声,扬长而去。多尔衮看着他的背影,神色阴冷,过来一会儿后才看向怀里的福临,愣了一下,将他放下,道:“大阿哥说的是,我对皇上确实少了些尊敬,还请皇上恕罪。”
福临歪着脑袋看了看他,忽然笑起来,又伸出两只小手:“福临累了嘛,叔父抱抱。”
多尔衮见他笑得开怀,重重叹了一口气,再次将他抱了起来:“真是拿皇上没有办法。”
福临认认真真的道:“我只知道叔父是对我好的,大哥是在挑拨我们。若是我连这种小小的挑拨都要相信,叔父一定会觉得我是‘孺子不可教也’。”
“就你嘴甜。”多尔衮这才笑起来,“走,我们去看看你额娘,不知道她住得好不好。”
由于紫禁城的重修工程还没有完成,两宫太后暂时都住在储秀宫。因为住在一起的原因,也由于布木布泰的刻意讨好,再或者她也看清了自己对皇太极的感情没有那么深,哲哲也从佛堂走了出来,和布木布泰一起治理后宫的诸多事宜。
照理说,两宫太后和好如初是件好事,只是对多尔衮来说,这简直是难以忍受。有哲哲在,他便不能肆无忌惮的和布木布泰说话,更别说时不时的牵牵小手什么的了。
两人向哲哲和布木布泰请安后,多尔衮便和福临又回到了书房。福临见他失望的表情,坏笑一下,解下腰带上的荷包,向多尔衮炫耀道:“叔父,这是额娘亲手做给我的哦,她还缝了暗袋,做了好几天呢!”
多尔衮扫了一眼,见那个荷包颜色鲜艳做工细致,明显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他自然不能跟小孩子一般见识,只是呵呵笑了两声。无奈福临根本不肯放过他,接着道:“额娘还给我做了一身常服呢。本来苏茉儿姑姑说她可以帮忙的,可额娘一定要亲手去做,明天我穿给你看!”
多尔衮越发不爽了,偏偏脸上还不能显露出来,只能淡淡的嗯了一声,然后立刻岔开话题,讲起公事来。
被刺激到的男人伤不起啊,福临这下是正式明白了什么叫做自作孽不可活。接下来的半天,多尔衮就像要将这辈子的经验统统装到福临脑袋里一样,说得又快又多,好不容易等他说完了,又要带着福临去学骑射,丝毫休息的时间都不给。
若不是刑部侍郎党崇雅求见,估计福临还会被多尔衮的怨念折磨到晚上。党崇雅生生的被小皇帝看救星的眼神吓了一跳,然后顶着摄政王阴森森的目光,有些迟疑。
清廷现在处于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包围中。说实话,这些满洲贵族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胜利,福临迁都的时候,很多人甚至情愿呆在盛京而不愿意跟着来燕京。福临一直认为多尔衮是个很有政治眼光的人才,在大部分满洲贵族已经心满意足的情况下,只有他坚持要迁都,要统一中原。
说实话,满洲贵族们打仗行,放马行,管理就不怎么样了。而照搬旧的国家体制也不合理,所以便需要降清的那些汉臣们来进行一番改革。一个公司要运行,必须有规章制度,而一个国家要运行,则首先要有相应的法律。
党崇雅便是提出先沿用明律,然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多尔衮和福临都同意他的看法,他这次入宫便是提出一些细节方面的事情。
“有贵族在燕京大街上肆意打马飞驰,京城乃国之重地,臣乞于新制添禁跑马之令。”
八旗贵族在燕京跑马还是轻的,他们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惯,看到个漂亮姑娘就抢到马上带回去之类的事情也没有少做,这些让福临很是头疼。
在这一点上,多尔衮和福临是站在同一战线的。满洲贵族们放荡惯了,若要管教,就必须下狠手。他点点头,道:“如果皇上没有异议的话,明日早朝便要训斥他们一顿。”
党崇雅又道:“八旗事多用靠例,如律杀人者抵,而例有义愤自首减免之条;给主埋葬,而例有赔人之条;盗贼未获赃,而例有追产赔主之条;律有五刑,而例自大辟以下,皆止鞭一百。如此类颇多,律例不符,满汉互异。”
多尔衮皱了皱眉头,在他看来,满人高人一等是理所当然的,汉人的事情就是多。不过,律例之间有所冲突也是一个不妥的地方,就他所知,已经有许多八旗贵族随意抢掠杀人后,随便交点钱或者交个奴才出来打几鞭子就完事了的。长此以往,对一个国家的治理绝对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那党侍郎有何看法?”福临倒是觉得他说的非常有理。
党崇雅道:“乞皇上敕满汉堂官专领其事,慎选司员一一商榷,疑难者请旨裁定,靠例可更者一准于律,不可更者即载入律条,以为令。”
福临看了看多尔衮,眼神里的同意很是明显。多尔衮也点头,别的不说,就是“请旨裁定”一条就很对他的胃口。进京以来,那些八旗贵族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忙着分好处,而他也忙着跟这些人打交锋,这些人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
党崇雅见目的达( 〖清〗顺治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3197/ )
多尔衮见小皇帝皱着小眉头不说话,明白他不乐意了,上前一步:“皇上,范学士所说甚是,先皇一言九鼎,皇上还是下旨的好。”说着,又暗暗对福临使了个眼色。
福临心领神会,却露出一副为难的神色:“既然叔父也这么说,好吧。”
范文程舒了一口气。他对小皇帝是寄予厚望的,可不能看着小皇帝被扣上一个“不孝”的帽子,如此想着,便感激的看了多尔衮一眼。
退朝之后,多尔衮自然又是留了下来,冲福临笑道:“皇上不喜欢朝鲜?”
福临在他面前很是放松,笑了笑:“被叔父看出来了。”
“岂止是我,满朝文武都看出来了。”多尔衮忍不住揉了揉他的头顶,“皇上不是说要喜怒不形于色的吗?”
是啊,想到棒子国便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厌恶来,忍功还是不够。福临很认真的点头:“我知道了,以后定会做得更好。”
多尔衮道:“其实,皇上这样也好。皇上表现出对朝鲜的不喜,下面的官员们自然会依照皇上的心思做事。不过,范学士说得很对,汉臣是很重视孝这一点的,皇上还是要按照先皇的口谕去办。大不了之后找个理由,再把他们的赋税加倍就是了。”
原来,做皇帝就是有时候要将喜恶放在脸上,有时候又要高深莫测,至于怎么做,这个度只有自己来把握。福临表示受教,决定有空多对着镜子练习练习表情。
不管是不是打仗,年总是要过的。朱由检、福临、李自成三方势力都诡异的平静下来,只是暗中较劲。
多尔衮虽说许多事情都会告诉福临,唯有军事方面,他有着诸多隐瞒。福临也不会去追问,两人一直保持着面上的平衡与和谐。只是这一切,都瞒不过坐镇后宫的布木布泰。
“福临是把你当做阿玛来对待的,你却对他有所隐瞒。他若是知道了,岂不是会伤心?”
布木布泰和天下所有当母亲的一样,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若是有不好就是被其他人带坏的。所以,就算是多尔衮,让她儿子不高兴也不可以。
多尔衮看着她依旧明亮的双眼,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想了半响后,他才幽幽的叹道:“太后,你不要再问了,你也知道,你若是问,我是不会瞒着你的。”
布木布泰对苏茉儿使了个眼色,苏茉儿福了福身,将殿内的宫女们静悄悄的都带了下去。布木布泰缓缓站起,走到多尔衮身边,在他的目瞪口呆中握住他的手,轻轻的唤了一声:“十四哥哥。”
多尔衮如同雷击。他记得,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布木布泰正在兴致勃勃的学骑马,小姑娘扎了满头的小辫子,阳光下笑得明媚灿烂。他在一旁看得有趣,便上前指点了几句,布木布泰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排行十四,两人叙了年岁,多尔衮稍微大一些,布木布泰便唤他十四哥哥,他便叫她玉儿。
头一低,这么多年流过去了。
多尔衮颤抖着唇,努力不让自己的眼泪掉下来,也轻轻的唤了一声:“玉儿。”
布木布泰仰起头,这个人,从少年时期便是她的英雄,现在依旧高大英挺。她伸出手,抚上了多尔衮的脸颊:“十四哥哥,有什么事就和我说不行吗,我是你的玉儿啊。”
“玉儿!”多尔衮一声长叹,将布木布泰揽入自己怀中,“玉儿,你生了个这么聪明的孩子,我害怕。他喜欢汉学,在汉人的规矩里面,我们两个是伤风败俗的。我总觉得,他应该是我的孩子,他应该是我和你的孩子,可我又害怕,若是有一天,他对我痛恨起来,我该如何是好,你夹在中间,又该如何是好。我把我会的全部教给他,可又想要留着一些,就是怕日后,万一他恼了我,我还能有些东西来自保。玉儿,其实我很懦弱,还很自私,甚至会防范这么乖巧的福临,你会不会因此而怪我?”
“怎么会呢?”偎依在他的怀里,感受着他有力的心跳,布木布泰幸福得只想落泪,“福临是我的儿子,我最明白他,他不是这样的人。放心,你会好好的,我们都会好好的。”
21第二十一章
额娘和叔父之间的关系似乎一日千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吗?
福临捅一捅身边的阿娅,小声道:“三姐,昨天叔父是不是到永福宫来了?”
阿娅点头,也开始跟他咬耳朵:“苏茉儿姑姑还把伺候的人都带出来了呢。我想去看看,却被姑姑抓去说话,说了有一盏茶的时间呢。”
这么短的时间似乎不能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福临这才放下心。在他心里,自家额娘是最好的,多尔衮妻妾成群,怎么都配不上他家额娘。
接下来的几天,福临和阿娅联手,很欢乐的扮演着电灯泡的角色,弄得两个成年人哭笑不得。
在布木布泰看来,自己的儿子处处都好,就是太不像个小孩子了,没有孩子应有的朝气。每次她看见福临和博果尔站在一起,都有种父亲带小孩的错觉。现在儿子终于学会调皮捣蛋了,布木布泰感觉老怀甚慰。只是多尔衮难为了,福临紧紧跟着他,阿娅寸步不离布木布泰,他似乎又回到了以前那种相思的生活。
其实,福临还是很忙的。图白忒部甸齐喇嘛都来了,作为一个对任何宗教都毫无兴趣的且来历不明的人,每次面对这个高深莫测状的喇嘛时,他都有一丝莫名的压力。因此,福临很爽快的将这些人统统丢给多尔衮,反正能者多劳,也省得他总有空闲去引诱自己的额娘。
不过,越是如此,福临便越是能发觉多尔衮的能干。蒙古人喜欢饮宴,他便时常举办宴席,请众多部落的来使欢聚一堂。这些来使多半是各部的亲贵,甚至还有亲王和世子,而他们之间关系并不那么融洽。在这种时候,多尔衮圆滑的外交手腕便展现出来了。他总是能以巧妙的辞令,不失礼节又不让人厌烦,和蒙古众部表达世代交好,共同昌盛的国策,还事事不忘将福临放在前面,表示他一切都听小皇帝的。
福临几乎想要写一本《睿亲王语录》出来背上一背了。人际交往一向是他的弱项,如果换了是他,他肯定没有多尔衮处理得得当。看着那帮粗豪汉子被多尔衮说得心服口服,福临看向多尔衮的眼神也带了崇拜,让多尔衮心满意足。
布木布泰也很忙。皇太极去世后,哲哲便住到了佛堂里,将后宫的事情统统扔给布木布泰,甚至还故意给她添添乱。布木布泰对这个姑姑是敬重的,还是像从前一般每天都要去向她请安,只是哲哲一直没有对她露出好脸色。
不得不说,皇太极的后宫数量还是很庞大的,事情也不少。也有不少人拿布木布泰和哲哲相比,给新任的圣母皇太后带来不少压力。
“额娘,你都好久不给我做衣服了,却在给叔父做护腕!”这天,福临难得有空在永福宫用饭,闲来无事便去翻看布木布泰的针线筐,却看见一副精致的皮质护腕,不由得大吃其醋。
布木布泰笑道:“你都是皇帝了,针线房里的人做的衣服还不够你穿的吗?”
“不要,额娘做的衣服暖和。”福临立刻撒娇,“额娘只许给我做衣服,不许给其他人做!”
“好,好。”布木布泰摸摸他的头,将那副护腕放到一边,笑道,“先给你做个荷包好不好?”
“嗯!”福临连忙点头,又看向那副护腕,坏笑道,“要不,把这副护腕改改小,给我用也是一样的。”
这个孩子,怎么就像是和父亲争夺母爱一般呢?布木布泰揉揉他的脸:“你怎么这么喜欢跟叔父对着干呢?”
“谁说的,朝堂之上我们可从来没有对着干过!”最近,多尔衮开始向他讲解军事了,这让他心底更加不舒服,仿佛这种让步是额娘出卖美色换来的一般。
布木布泰道:“知子莫若母,你就不要装了。你到底在想些什么,额娘一清二楚。”
“额娘,我是不是异常没用?”福临眨眨眼睛,可怜兮兮的看向她。
布木布泰笑了,冲苏茉儿使了个眼色。苏茉儿会意,轻轻福了一福:“奴婢去小厨房看看午饭准备好了没有。”
布木布泰明显是有话要说,福临也严肃了下来,只是愣愣的看着她。
“那一年我才八岁。”布木布泰的语音轻缓,神色中带着一丝莫名的怀念,“阿玛邀请大汗带着儿子们去科尔沁商谈事宜,我遇见了他。他教我骑马,教我用弓箭。我们一起去草原上游玩,一起去摘野果,一起去捉鱼烤来吃。在我心里,他简直是无所不能。在他面前,我高兴了可以大笑,不高兴了可以耍赖,可以哭鼻子,他都会让着我哄着我。我似乎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每天都开开心心的盼着他来找我玩。他是大汗最宠爱的儿子之一,我和他相处得好,就连阿玛和额娘都对我好了几分。”
“我没有想到,再见他的时候,我成为了先帝的女人。他长高了很多,只是他的眼神和当初不一样了。也是,他的额娘刚刚被逼死,他不得不在先皇手下讨生活,日子不会那么顺心。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甚至认出了他系着的那个针脚粗糙已有些破烂的荷包是当年我送给他的。那个时候,是姑姑抚养着他,我们日日都能见面,可每一次见面,每一次都会更为伤心一些。”
“他眼睁睁的看着先帝一次次的进入我的房间,我眼睁睁的看着他娶了我的妹妹。真是讽刺啊,我们一直在一起,却又好像离得很远。”
布木布泰温柔的看着福临:“这种事情本来不应该对你这个孩子说的,可不知为什么,额娘总觉得你能懂。你是我最爱的儿子,我不想看到你和他之间有什么不和。不过,如果你真的不喜欢他的话,额娘自然会站在你这边。”
福临抬起头:“那额娘呢,你想和他在一起吗?”
布木布泰笑了:“傻孩子,额娘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会有这种小孩子的想法。只要你能够平平安安的,额娘就心满意足了。”
心满意足吗?福临看到布木布泰那温婉的笑容,心里一阵抽痛。做为儿子,他当然希望自己额娘能幸福,可做为皇帝,他又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多尔衮的势力进一步强大。
“只要叔父好好的,我自然不会为难他。”福临想了许久,终于下了决心,“额娘,如果你想和他在一起,儿子也不会反对。”
和他在一起,指的是什么?布木布泰眼睛一亮,随即又平静下来:“傻孩子,你觉得可能吗?而且,小玉儿是他的福晋,我不能够对不起她。不要多想了,我会劝多尔衮收敛些。只不过,权势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能抗拒的,福临,你要尽快自己强大起来。”
“啊,我知道。”福临郑重的点头。
过年的和谐欢快很快过去,顺治元年三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刻,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
噩耗传到盛京,汉臣们都哀痛不已。只是面子上不敢流露出来,只能偷偷的伤心,有不少人还在家里偷偷设立了空白的牌位来祭拜。范文程就是其中的一个,很快就有人将此告发到多尔衮面前。
多尔衮有些愤怒。在他看来,既然投降了清廷,就必须要一心为清办事,更何况他们对范文程多好啊,又没有让他剃发,没有让他易服,还给他做大官,甚至做到了摄政大臣。他能有什么不满的?
于是,多尔衮很爽快的在侄儿小皇帝和布木布泰面前抱怨了一通,最后加上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皇上仁慈,赐予他高官厚禄,他却不知珍惜,着实可恶!”
福临倒有些不以为然,他刚想开口,就见布木布泰冲他使了个眼色,他立刻乖乖的坐好当听教训的好小孩。多尔衮继续道:“当年父汗便对这些汉人们宽宏大量,结果呢,那些人居然叛乱。皇上,你还小,你不知道,汉人心里的弯弯绕多着呢!”
布木布泰站起身,亲手倒了杯茶,又亲手给多尔衮捧了过去,多尔衮受宠若惊的站起来,两人手指相触,他心头便是一荡,若不是福临在场,他定会握住那双洁白柔嫩的小手。
“我不懂那些军国大事,不过,女人家的小事还是懂得一些的。”布木布泰清亮的双眸从多尔衮脸上掠过,“别的不说,就说这座皇宫里面,你要用哪个宫女太监,都要分清楚他们背后站着谁。”
布木布泰从来不主动跟他们讲宫里的事,一大一小两个男人都认真的听着。
“有这么两个宫女,原本都是有主子的,却在我当了太后后都投奔了过来。两个人干活都很细致麻利,对我也都很忠心耿耿。后来,她们原本的主子去了,一个宫女背地里伤心,暗自给原主子上了柱香,另一个,却当根本没有这件事发生一般,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你们说,这两个宫女我会重用谁?”
她话音刚落,福临便叫道:“第一个。毕竟是她的原主,若是她对原主一点情分都没有,对额娘怎么会忠心呢。像第二个宫女,凉薄至极,她能背主第一次,就能有第二次。”
多尔衮当然听出了布木布泰的言下之意,或许是那杯茶的缘故,或许是她娓娓而来的语气,他的心头莫名的沉静下来:“你说的有理,这种事情也是难免的。我便放过他们一次吧,不过不可以有第二次。”
对付多尔衮,还是布木布泰比较拿手。汉臣私下祭拜的事情,他根本就没有管,而是由福临私下里敲打了几句,整个事情也就这么看似风平浪静的过去了。这让幕后的指使者肃亲王豪格非常不满。
“小皇帝不懂事,多尔衮也不懂吗?真是笑话!”喝多了酒,豪格也开始口不择言起来,“他们一个弑父一个弑君,居然还能安安稳稳的做皇帝,做摄政大臣,呸!”
和他一起喝酒的一帮人不由得战战兢兢起来。豪格好歹是皇帝的哥哥,就算他再放肆无礼,性命至少是不会有问题的,而他们这些人却不一样了。
豪格没有注意到这些人的情绪,继续狠狠的往嘴里灌了一大碗酒,骂道:“皇阿玛如果立我为太子,现在天下都是大清的了!皇阿玛怎么就看不到我的好呢?小九只是会跟那个狐狸精撒娇而已……”
说着说着,豪格莫名伤感起来,往桌上一趴,呼呼大睡。陪同的几人松了一大口气,纷纷告辞离开,豪格的福晋任劳任怨的将他扶到床上,听着他嘴里喃喃的说着些“皇阿玛”“额娘”,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22第二十二章
肃亲王豪格口出狂言,妄谈政事,甚至影射皇上,诋毁先皇,罪无可赦,特废为庶人。这份圣旨福临看了很久很久,终于伸出小手,拿起一旁的玉玺,稳稳的盖在了上面。
多尔衮收起圣旨,道:“我知道你对豪格有几分情谊在,可有的事情是不能以情分来决定的。”
“嗯,我知道。”福临神情有些低落。豪格教他骑马,出战回来都不忘记给他带礼物,是一个很合格的哥哥。
朝堂轰动,都被多尔衮以强硬的手段压制了下来,豪格一夜之间被打落凡尘,济尔哈朗压力陡增。范文程和多尔衮是一帮的,合起伙来孤立于他,甚至小皇帝也是一样的,对多尔衮和煦如春风,对他则是爱理不理。
同样是叔父,也不必要这么厚此薄彼吧?济尔哈朗发现自己上朝时更像个隐形人一般,心情越发不爽。可豪格倒了,他手下不少人都投靠了多尔衮,济尔哈朗做事越发的束手束脚。
朝廷上的风向冲着多尔衮一边倒,可他的野心却不仅仅在这个小小的清廷。
吴三桂送来了求和信,这对清廷来说是一件振奋人心的消息。之前李自成成立大顺的时候,他们得到消息,吴三桂准备归降大顺,这让多尔衮很是烦恼,并督促祖大寿再写招降信,心里却不怎么抱希望了,又到福临面前说了一通“汉人狡诈”之类的话。当时,福临并不着急,反而安抚了他,说是吉人自有天相,吴三桂必降之类的云云。多尔衮以为他是孩子气,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想到他居然说中了。
“皇上果然是有福之人!”多尔衮开心不已,丝毫不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把将福临抱了起来转圈圈,福临笑着叫着,多尔衮也哈哈大笑,一时间大殿里都是笑声。
疯了一阵后,多尔衮将福临放到自己的膝盖上,问道:“你是怎么知道吴三桂必降的?”
福临默了一下,他总不能说前世吴三桂汉奸的名头相当大吧?而且,他也不认为自己这个蝴蝶会威力大到将吴三桂给扇没了。
想了想,他便去抓多尔衮的耳朵,道:“如果我告诉叔父,叔父也答应我一个要求好不好?”
多尔衮用自己的光脑门轻轻的在福临脑门上一磕,道:“不管你想要什么,叔父都答应。”
福临摸摸脑门:“我现在还没有想好,等想好了再说吧。至于吴三桂,此人野心很大,良禽择木而栖,李自成的大顺兜不住他,他只有两条路,自立为王或者投降我们。”
多尔衮来了兴致:“那皇上认为,他为何不去自立为王呢?”
福临撇撇嘴:“他又不是傻子。在这个节骨眼自立为王,不管是我们还是李自成,都容不下他。他的那些兵马号称是五十万,其实也不到二十万,哪里够打的。”
多尔衮想了想,道:“倒是有一个很香艳的说法,李自成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为了这个女人,他才会降清。”心中却在想,这个陈圆圆到底美成什么样子,居然能够背上“红颜祸水”的名声,不过,不管她长得如何,肯定不如玉儿远矣。
“为了个女人?好奇怪。”福临歪歪脑袋,装天真。
多尔衮这才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这种事情有多么的不合适,咳嗽两声,岔开话题:“吴三桂降了,我军可以入山海关,叔父决定亲征。到时候,后方就交给你了。”
福临点点头,神色一下凝重起来。多尔衮笑了:“叔父逗你呢。尽管将粮草交给兵部,琐事交给范文程,他们都很是能干。”
福临想了想,道:“叔父,不要屠城。朕的要求便是,不可屠城。如果可以的话,也不要强行剃发。”
这是福临第一次和多尔衮单独相处的时候自称朕,多尔衮也愣了一下,正色问道:“为何?”
“没有必要。屠城只会让天下汉人小瞧我们,说我们是蛮夷。叔父带给我许多书,汉人遵从的是儒学,虽然有许多不合情理,可有一些是很有道理的。治理天下,靠的不是拳头,而是道理。而汉人崇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是不愿意剃发的。我们现在还不稳固,如果屠城,或者强行命令剃发,汉人们会对我们群起而攻之。现在李自成占据北京,若我们打出驱除民贼的旗号,反而会得到汉人的支持。当初大汗也是如此,才能得李永芳等人的鼎力相助。”
福临口中的大汗便是努尔哈赤。当年努尔哈赤将孙女嫁给李永芳,重用他们,并做出承诺,让他们可以不剃发不易服。
多尔衮道:“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八旗将士跟着我辛苦出征,若是没有点好处,那些旗主哪里愿意。”
“所以我只是说不要屠城,不要剃发。”福临直起身子,看着他的眼睛,“虽然我很想说不要烧杀抢掠,不要Yin人Qi女,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为止不可能。”
多尔衮是有野心的,他一直想着打下燕京然后迁都。福临很明白这点,也知道多尔衮不可能去屠杀京城的所有人。要让这些嗜杀的人做到不屠城,只能从难度比较小的燕京入手。
多尔衮沉思良久,终于重重的点了点头:“能用汉人的法子来堵住他们的嘴,倒是一个好主意。好,叔父应承你,不屠城,不烧杀,不剃发。不过,这种事情需要一道圣旨,明日上朝,臣会向皇上请旨。”
第二天,范文程上书,提议睿亲王多尔衮往定中原,多尔衮又请旨,立誓为杀贼正义之师,灭流寇,不屠城,不滥杀,不强令剃发。
虽然这是明晃晃的做了xx又要立牌坊的节奏,却出乎意料的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很快,福临祭告太庙,多尔衮率军出行。
此时,吴三桂已经和李自成在石河开战,多尔衮命令清军昼夜急行,只用了一昼夜的时间便抵达了山海关外,然后便停顿不行,逼迫吴三桂彻底投降才肯出兵。
而此时的福临才明白,多尔衮到底为他做了多少。
豪格被贬,一时间多尔衮在朝廷中如日中天,就算他出兵了,也没有人敢在后面动些什么手脚,就怕等他回来会遭受到打击报复。有多尔衮的威名在,也没有人敢对福临不敬。粮草方面,兵部有丰富的经验。不得不说,满清在入关之前,是一个战斗的民族,全民都为了多尔衮的出征尽力,就连朝堂的争斗都少了许多。
难怪原版的顺治会对多尔衮这般痛恨。福临在圣旨上再次盖了一个戳后,终于理解了。多尔衮实在是光芒万丈,做为一个皇帝,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就都被别人遮掩掉,自然会心生不爽。而且,多尔衮实在是太能干了,没有了他,似乎朝廷的事务一下子多了几倍一般。
另一方面,多尔衮稳住了阵脚,与吴三桂来了一次谈判,终于让吴三桂正式投降。为了表示清廷的重视,多尔衮答应吴三桂军可以不用剃发,又答应了明朝退到长江以南,在南京建都。于是,清吴联军,与李自成大战,赢得了山海关之战的胜利后,长驱直入,直逼北京。
四月底,李自成仓皇撤离,途中也不忘记杀死吴三桂家人三十多口。五月初,多尔衮进入北京,明文武诸臣士庶郊迎清军入城。多尔衮进入皇城,看着巍峨的紫禁城,抚摸着金色的龙椅,心里百感交集。
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现在正在他的面前,只要他愿意,他便可以端坐在上,享受万民朝拜。
多尔衮仿佛被魇住了一般,无视周围的狼藉,一步步的上前,眼里闪烁着欲望的光芒。一个聪明的手下连忙跪倒在地,高呼:“皇上万岁!”
多尔衮猛的从想象中清醒过来,皱了皱眉,几步走了下来,狠狠的一脚踹在了那人心口,喝道:“祸乱军心,拉出去斩了!”
多铎一直看着自家哥哥的举动,见此情况,上前劝道:“二哥,此人说的也是实话。你有此大功,当仁不让的可以当皇帝!”
多尔衮摇摇头:“这种话不能再说。传令下去,我们去武英殿议事。”
皇帝,这个称呼的确是充满了诱惑。可是,如果他此时有了反心,两黄旗和科尔沁都不会袖手旁观,万一起了战事,受苦的是八旗兵丁。他们好不容易取得了胜利,总不能因为他的一己之私来使之前的努力付诸流水。而且,他是玉儿和那个可爱的孩子的主心骨,如果连他都只顾着自己,那一对可怜的母子会怎么样呢?
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多尔衮给予的条件极为优厚,希望他能够率兵击败李自成。
另外,多尔衮还令军民给崇祯帝发丧,命原来明朝的内阁、部院诸臣和满洲的官员一起办事。又忙着给殉国的妃嫔们治丧。在南京,福王朱由菘即位,改元弘光。
这场战争,死伤惨重。从明面上看,是清廷胜利了,可实际上最大的胜利者是吴三桂。
清廷封了他平西王,南明封了他为蓟国公。一时间,他左右逢源,成为了报国复仇的纯臣。而清廷因为“杀贼”的旗号,又没有屠杀,没有下令剃发,也得到了许多亡明士大夫的赞美。福临读着多尔衮写给他的信,忽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这个世上,要顺顺利利的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拳头要硬;第二,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阴谋诡计可以用,但阳谋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23第二十三章
终于站在了北京的土地上。
紫禁城巍峨雄壮,金碧辉煌。在夕阳的映照下,凝重而壮观,简直是如同仙境。
这里,即将成为他的。这个天下,全都是他的!福临的呼吸忽然粗重起来。做为一个男人,天下尽握的感觉实在是太过诱惑,让福临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豪情。
自从占领了北京后,清廷便想着迁都。多尔衮一直留在北京处理相关事宜,并派了辅国公屯齐喀等人去盛京迎驾。同时,他还忙着修整被战火波及到了的紫禁城,同时要抚慰北京极其周边的民众。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准备以及长途跋涉后,福临终于名正言顺的入宫,祭告天地后举行登基典礼,大赦天下。加封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免行叩拜之礼。另加封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和硕英亲王,多罗豫郡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
一个新王朝的奠定是异常辛苦的,福临小小年纪,却一丝不苟的参与了所有祭拜、赐宴等仪式,累得随时随地都能睡着。
“来,叔父抱着你。”下朝的时候,见小皇帝已经开始摇摇晃晃了,多尔衮心疼,一时间忘记了这是在燕京的大殿,还像以前那般准备抱着皇帝走。
福临点点头,小手一伸,多尔衮将他抱起来,发现居然没有重多少,不由得唠叨道:“皇上正在长身体,可要多吃些才好。”
福临搂着他的脖子,很乖巧的回答:“叔父那么久不在,我有想叔父嘛。”
“叔父也想皇上。”多尔衮心里一片柔软,“等有空了,叔父带皇上去街上玩。燕京可比盛京热闹多了。”
“嗯,说好了哦。”福临将脑袋埋在多尔衮的肩膀里,两人就这么无视旁人的往内宫走去。一干宗室大臣们对这君臣二人的种种肉麻行为早就习惯至极,倒是一些刚刚降清的明朝臣子目瞪口呆,心内鄙夷这种蛮夷的做法,嘴上却不敢说出分毫。
此时的叔侄两个,却在悠闲的逛着御花园。多尔衮这些日子战功赫赫,自然也想与人分说,正好福临也好奇,连连发问,引得多尔衮不管大事小事都讲给他听,说到精彩处时,福临不由得拍掌叫好,一派天真的少年模样。
多尔衮不禁摇头道:“皇上,在别人面前,可不能这样,会让臣子们小看的。”
福临心里一暖,刚想说些什么,就听到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奴~才~见过皇上,见过叔父摄政王~~”
两人扭头,却见是豪格。之前福临登基之时大赦天下,豪格也放了出来,只是依旧是一个光头阿哥,没有任何封号。
不过就算如此,他也没有必要自称奴才的,他的这声“奴才”明显就是用来讽刺福临和多尔衮,毕竟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若是他都成了奴才,那福临和多尔衮也好不到哪里去。
“大哥!”福临感受到多尔衮身上明显散发出的怒气,当即甜甜一笑,“你是进宫看乌拉那拉太妃的吗?”
豪格一愣,伸手不打笑脸人,他也不至于没有风度的去和一个笑得甜蜜的小娃娃计较,便点点头,又阴阳怪气的说:“我不过是个庶民,是没有资格进宫的,还请摄政王和皇上勿怪。”
他故意将摄政王放在皇上之前,多尔衮皱了皱眉,道:“大阿哥不用妄自菲薄,只要你安分一些,皇上自然不会亏待你。”
“皇上亏不亏待有用吗?只要摄政王一句话,皇上还不是照听?”豪格瞥了眼福临,“小九弟,你还是一直不要长大比较好些。”
说完,他便长笑一声,扬长而去。多尔衮看着他的背影,神色阴冷,过来一会儿后才看向怀里的福临,愣了一下,将他放下,道:“大阿哥说的是,我对皇上确实少了些尊敬,还请皇上恕罪。”
福临歪着脑袋看了看他,忽然笑起来,又伸出两只小手:“福临累了嘛,叔父抱抱。”
多尔衮见他笑得开怀,重重叹了一口气,再次将他抱了起来:“真是拿皇上没有办法。”
福临认认真真的道:“我只知道叔父是对我好的,大哥是在挑拨我们。若是我连这种小小的挑拨都要相信,叔父一定会觉得我是‘孺子不可教也’。”
“就你嘴甜。”多尔衮这才笑起来,“走,我们去看看你额娘,不知道她住得好不好。”
由于紫禁城的重修工程还没有完成,两宫太后暂时都住在储秀宫。因为住在一起的原因,也由于布木布泰的刻意讨好,再或者她也看清了自己对皇太极的感情没有那么深,哲哲也从佛堂走了出来,和布木布泰一起治理后宫的诸多事宜。
照理说,两宫太后和好如初是件好事,只是对多尔衮来说,这简直是难以忍受。有哲哲在,他便不能肆无忌惮的和布木布泰说话,更别说时不时的牵牵小手什么的了。
两人向哲哲和布木布泰请安后,多尔衮便和福临又回到了书房。福临见他失望的表情,坏笑一下,解下腰带上的荷包,向多尔衮炫耀道:“叔父,这是额娘亲手做给我的哦,她还缝了暗袋,做了好几天呢!”
多尔衮扫了一眼,见那个荷包颜色鲜艳做工细致,明显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他自然不能跟小孩子一般见识,只是呵呵笑了两声。无奈福临根本不肯放过他,接着道:“额娘还给我做了一身常服呢。本来苏茉儿姑姑说她可以帮忙的,可额娘一定要亲手去做,明天我穿给你看!”
多尔衮越发不爽了,偏偏脸上还不能显露出来,只能淡淡的嗯了一声,然后立刻岔开话题,讲起公事来。
被刺激到的男人伤不起啊,福临这下是正式明白了什么叫做自作孽不可活。接下来的半天,多尔衮就像要将这辈子的经验统统装到福临脑袋里一样,说得又快又多,好不容易等他说完了,又要带着福临去学骑射,丝毫休息的时间都不给。
若不是刑部侍郎党崇雅求见,估计福临还会被多尔衮的怨念折磨到晚上。党崇雅生生的被小皇帝看救星的眼神吓了一跳,然后顶着摄政王阴森森的目光,有些迟疑。
清廷现在处于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包围中。说实话,这些满洲贵族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胜利,福临迁都的时候,很多人甚至情愿呆在盛京而不愿意跟着来燕京。福临一直认为多尔衮是个很有政治眼光的人才,在大部分满洲贵族已经心满意足的情况下,只有他坚持要迁都,要统一中原。
说实话,满洲贵族们打仗行,放马行,管理就不怎么样了。而照搬旧的国家体制也不合理,所以便需要降清的那些汉臣们来进行一番改革。一个公司要运行,必须有规章制度,而一个国家要运行,则首先要有相应的法律。
党崇雅便是提出先沿用明律,然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多尔衮和福临都同意他的看法,他这次入宫便是提出一些细节方面的事情。
“有贵族在燕京大街上肆意打马飞驰,京城乃国之重地,臣乞于新制添禁跑马之令。”
八旗贵族在燕京跑马还是轻的,他们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惯,看到个漂亮姑娘就抢到马上带回去之类的事情也没有少做,这些让福临很是头疼。
在这一点上,多尔衮和福临是站在同一战线的。满洲贵族们放荡惯了,若要管教,就必须下狠手。他点点头,道:“如果皇上没有异议的话,明日早朝便要训斥他们一顿。”
党崇雅又道:“八旗事多用靠例,如律杀人者抵,而例有义愤自首减免之条;给主埋葬,而例有赔人之条;盗贼未获赃,而例有追产赔主之条;律有五刑,而例自大辟以下,皆止鞭一百。如此类颇多,律例不符,满汉互异。”
多尔衮皱了皱眉头,在他看来,满人高人一等是理所当然的,汉人的事情就是多。不过,律例之间有所冲突也是一个不妥的地方,就他所知,已经有许多八旗贵族随意抢掠杀人后,随便交点钱或者交个奴才出来打几鞭子就完事了的。长此以往,对一个国家的治理绝对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那党侍郎有何看法?”福临倒是觉得他说的非常有理。
党崇雅道:“乞皇上敕满汉堂官专领其事,慎选司员一一商榷,疑难者请旨裁定,靠例可更者一准于律,不可更者即载入律条,以为令。”
福临看了看多尔衮,眼神里的同意很是明显。多尔衮也点头,别的不说,就是“请旨裁定”一条就很对他的胃口。进京以来,那些八旗贵族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忙着分好处,而他也忙着跟这些人打交锋,这些人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
党崇雅见目的达( 〖清〗顺治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3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