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部分阅读
亲王硕塞领兵,率领战船一百艘,从金门出发,出征台湾。与此同时,郑成功发战船两百艘,从澳门出发,两支队伍将台湾包了个水泄不通。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驻台湾领事揆一头都大了:这是他就职第一年啊,就遭遇这么强大的下马威,明摆着欺负人嘛!
还就是欺负你了!硕塞与郑成功见面会谈后,达成了一致:我们背靠大清,我们兵强马壮,我们的战船也不错,就是要仗势欺人,你能怎么地!
揆一真的不能干什么。三百艘战船,把水路都给堵了,商船过不去也不敢过,从日本和马尼拉过来的商人更倒霉,官兵们直接将商船抢了过来,直到他们保证,日后再也不和荷兰做生意,要做生意直接找大清,才将货物退回。
这样被围困着不是办法,要不就打吧?揆一清点了一下手上的兵力,再看看那高高的配备火炮的战船,犹豫再三,还是退缩了。明显打不过,干嘛要送命。如果单单是郑成功就好办了,偏偏大清也参与了进来,大清不是好惹的,万一他们皇帝一生气,再也不允许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做生意了,岂不是糟糕?
于是,议和。硕塞的态度很明朗:议和?好啊,你们滚远点,我们就答应。不滚?那就兵戎相见吧。
要不要这么无赖啊!揆一没有办法,投降了。带领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那些人,乖乖的上了自己的船,回国。就这样,郑成功和硕塞不费一兵一卒,就夺了台湾的控制权。两方人马登岛后,郑成功向清朝正式投降,要求是世代镇守台湾,硕塞不能自主,将降书送回了京城。
福临的回话很快就到,封郑成功为镇国公,镇守台湾,不过不能世袭。台湾本来就是朝廷的地方,若是郑家后代有能征善战有能力的人,也可以到台湾驻守,但如果郑家后代没出息,那就对不起了。
这个条件和自己的要求有些距离,郑成功思考再三,还是同意了。无它,他亲眼看到了朝廷的战船。
海战是他的长处,而清军是以骑兵擅长,没有海军,这才是他最大的依仗。可现在,清军的海军人数虽不是很多,且大都还是海盗出身,带着痞气,可战船厉害啊。清军定然是招揽了前明的造船工匠,战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艘战船上都配有红衣大炮,厉害得紧。
郑成功降了,朝廷再去一个心腹大患,歌功颂德的折子几乎将南书房的书桌都堆满了。洪承畴和满达海很苦逼的将这些折子一一看过,再扔到一个大筐子里去——没办法,皇帝最不爱看的就是这种折子了,偏偏又屡禁不止,辛苦的只有他们这些做事的人了。而硕塞英勇归来,还带了几个郑成功友情赞助的将领,帮着练兵的,鼎鼎大名的施琅就包括在内。
福临封刘汉祚伟福建巡抚,施琅为水军都统,从头开始系统的训练水军,不能总是用海盗充数。而火器的研发,再一次摆在了朝廷的面前。
这次没有人反对开发火器了。硕塞说得清楚,之所以能这么轻易的收复台湾,就是看在火器和战船的份上。反正朝廷不缺钱,皇帝不是个奢侈的,想制造就制造呗。不过,福临命吏部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定,严禁火器随意使用,这一点让汉官心里好受许多。
如宁完我之类的老臣,还记得当年汉人不许随身携带任何兵器,而满人带什么都可以。如果双方发生冲突,汉人只有任人宰割的份。现在火器比刀剑更是厉害许多倍,要是满人能随意佩戴火器,汉人就惨了。
朝廷上事情多,后宫事情也不少。入关以来的第二次选秀开始,布木布泰格外的重视。皇后的身孕已经三个月了,过了危险期,闷的时候也来看看秀女们。这次她的心境和上一次大为不同,明白自己的地位坚不可摧,再加上肚子里还有孩子,不管进多少个秀女都不会影响到她,全程都笑嘻嘻的,引得一些有凌云之志的秀女们羡慕嫉妒恨得红了眼。
福临对选秀女一如既往的不感兴趣,一头扎进了火器生产的事业之中。布木布泰只好拿着秀女图册,和多尔衮一起翻看:“这个姑娘看上去端庄好生养,皇帝会不会喜欢?”
多尔衮仔细看看,是索卓罗氏的一个姑娘,生得一张标准的福相脸,中年妇女喜欢,男人可不一定。他摇摇头:“皇上不喜欢这种样子的。”
布木布泰又指着另一个姑娘问:“这个呢?”
多尔衮依旧摇头:“不行。”
“这不行,那不行,你倒是知道皇上的心思。”布木布泰吃醋了。皇帝是她的儿子耶,她才是最了解儿子的那个人,她选的女人皇帝怎么可以不喜欢!
多尔衮笑道:“皇上到现在为止,除了皇后外也没有多宠着谁。我看,他就是喜欢皇后这种大眼睛的姑娘。你挑的那几个,都不行。”
“哪里不好了,好生养就得了呗。”布木布泰可不会再去挑一个大眼睛的美艳姑娘进来分自家侄女的宠,找的尽是些看上去富态的,家里人口又兴旺的姑娘。
多尔衮道:“我也知道,你是怕再有当年宸妃的事情发生。放心吧,皇帝不是那样的人,不会被女人左右的。”
布木布泰长叹一声:“皇帝也太不讲究了一点。当年先皇的后宫,庶妃侧妃那么许多,更别提没有名分的格格们了。他倒好,一共只有四个格格,还去了一个,怎么能把他伺候好啊。”
多尔衮没有说话。以他对福临的了解,这次选秀估计他最多再进一两个格格,还不是以容貌或者好生养来决定的,玉儿注定又要失望了。而皇帝会看中的格格嘛,多尔衮挑出了两张秀女图,一个是瓜尔佳氏都统索浑的女儿,一个是吏部侍郎石申的女儿,估计就会是她们了。
索浑和鳌拜虽然同姓瓜尔佳,但早就不是一支。鳌拜是两黄旗的,索浑却是镶红旗的都统。皇帝正在不动声色的削弱各个旗主的势力,索浑也是其中的一枚棋子。而石申是汉人,皇帝也在酝酿满汉可以通婚,自己以身作则,应该有个汉人格格。
而且,就算没有这些政治原因,皇帝的审美观也和玉儿完全不一样嘛。多尔衮看了眼身边的布木布泰。玉儿当年也是出名的容貌艳丽,可惜皇太极喜欢的是秀气柔弱的海兰珠。嗯,皇帝的看女人的眼光不像皇太极,像自己,不愧是自己的侄儿,多尔衮忽然间心满意足了。
68第六十八章
选秀的结果完全不出多尔衮所料,石申的女儿入了宫,封为婉格格,而索浑的女儿太小了,留中。而剩下的秀女们,有的配了宗室,有的则是回去自行婚配,一时间,京城的贺礼价格上涨,常舒开的一家舶来品的铺子赚得他一天到晚笑得嘴都合不拢。硕塞去打荷兰人,自然收获颇丰,也都放在他的铺子里寄卖,收益好得常舒恨不得再撺掇五哥去打个几仗。
有钱赚,自然大家一起红眼。常舒是辅国公,爵位不高,可人家是皇帝的哥哥,后台硬,总不能跟他抢生意,不过,可以另外开店嘛。因此,京城的舶来品的铺子一个接一个的开了起来,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有高级的,专卖精品的,还有一些小铺子,专门为来中国的洋人代卖东西的,价格就便宜许多,自然还有卖假货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常舒的生意被抢走了不少,他不乐意了,特意进宫,想要福临给他写一个招牌,挂出去也好表示自己的铺子是有皇帝亲口认证的。
“胡闹!”常舒是在慈宁宫请安的时候提出这个要求的,福临还没有说什么,布木布泰便先开了口,“皇上的墨宝,岂是让你能够拿去炫耀的?”
常舒从小就害怕太后,脖子一缩,不敢说话。福临却是想到了什么,问道:“七哥,你的铺子货全不全?”
“当然。不是七哥夸口,全京城的洋货铺子,货加起来,都没有你七哥铺子里的货多!”谈起自己的铺子,常舒便有许多的话要说。
布木布泰神色更不好看了:“你不说好好的读书习武,却弄些商人做的不入流的东西,还好意思炫耀?”
这话说得有些重,常舒噗通一声跪下:“太后明鉴,奴才一无长处,又想为皇上分忧,这才,这才……”
他支支吾吾的开不了口,福临笑道:“额娘,干嘛生这么大的气嘛,朕早就想挣那些洋人的钱了,七哥只是在帮朕做事而已。”说着,他让常舒起来,向布木布泰告罪道:“额娘,朕带着七哥去谈正事了,晚点再来向额娘请安。”
布木布泰看着他们兄弟远去的身影,扭头问边上的皇后:“仁娜,哀家很吓人吗?”
仁娜笑道:“额娘温柔慈和,最是让人想要亲近了,媳妇儿不是每天都要来额娘这里吗?皇上也是日日要来给额娘请安的。”
布木布泰看着她微微凸起的肚子,心情一下子就好了起来:“你也是,额娘说了许多次了,有了身孕就好好歇着,非得天天来给我请安。”
仁娜笑嘻嘻的拈起身前的一块栗子糕:“额娘这里的点心最好吃了,我天天来就是为了点心呢。”
“这个馋嘴的丫头。”布木布泰笑得合不拢嘴,“赶明儿跟皇帝说一声,可别把他的心尖尖皇后饿坏了。”
“额娘~”仁娜害臊了,羞红了脸低下头。自从有孕后,皇帝还经常去她那里留宿,当然不会做什么运动,只是盖被子纯睡觉,这已经是无上的恩宠了。再加上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她的地位一天比一天稳固,之前那些格格们早晨请安的时候还会说几句酸话,现在一个个老实得跟鹌鹑一样。日子过得舒坦,人自然也开心,再加上张开了,仁娜比刚进宫的时候漂亮了许多,性子也好了许多。
福临将额娘丢给自家老婆,拉着常舒去了乾清宫书房,直截了当的问:“七哥,有没有想过组商队?”
“商队?”常舒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朝廷不是有商队的吗?”
福临解释道:“朝廷的商队是走6路的,现在我们有商船,有海军,为什么不走水路呢?”
常舒好歹也是皇家出品,骨子里便不安分,听了这话立刻表示愿意组织这么一支商队出来,他也要出海,去海的那边看看。福临道:“我们倒没有必要专门去走商队,朕派六哥为使臣,去各个国家出使,商人们愿意跟着就跟着,七哥也正好可以一起,你们路上还有个照应。”
常舒兴奋的道:“奴才正好认识几个积年的老掌柜,常年走水路的,把他们也带上,更加方便。”
“这些就你做主吧,”福临道,“朕明日便传六哥进来商谈。”
顺治十三年九月,清朝的第一批外交使臣队伍确定,由辅国公高塞带领,三十艘战船护卫,从金门出发,浩浩荡荡的往马尼拉等国驶去,同行的除了商船以外,还有几十名立志传播佛法的高僧。
好事似乎一桩连着一桩,十月,四川贼帅邓希明、张元凯投降,永顺土司彭弘澍也率领着部下来投降,过年的时候,来朝的不单单是蒙古人了,朝鲜、荷兰、车臣汗、土谢图汗等都来到了京城,这是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次。
吴克善也来了,还带了自己的福晋。仁娜见到自家阿玛额娘,激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福晋连忙拿帕子给她擦,低声道:“皇后都是有身孕的人了,奴才们都为您高兴呢,可不能说哭就哭了。”自己这么说,眼圈也是红红的。
仁娜拉住福晋的手:“额娘,这里又没有外人,就不必多礼了,女儿好久没有见到你了呢。”
吴克善见最心爱的女儿面色红润,气色很好,还挺着个大肚子,很明显过得不错,也放下心来,板起脸:“仁娜,你已经是皇后了,礼不可废……”
他话还没说完,仁娜就跑到他身边,抱着他的胳膊开始摇:“阿玛,你又来了!”
这是她以前经常做的动作,每次她这样,吴克善就会拿她没法子想。可现在吴克善却吓坏了:“皇后,你还有身孕呢,小心啊,千万要小心!”
仁娜笑得眼睛弯弯的,福晋连忙扶住她,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自家女儿嫁人这么久,这种天真娇憨还没有被完全磨灭,可见日子过得舒心;可是,再想到女儿是皇后,宫里的格格们每一个都有后台,她又心里担忧,儿女果然都是债啊。
福临很给皇后脸面,特地请吴克善和福晋在宫里一起用了饭,又给了丰厚的赏赐,还允许福晋在过年期间住在宫里陪女儿,一切都很和谐,直到他接到了博果尔派人送来的书信。
“好,真是好啊,一个比一个有出息,以为过年了,朕便不会办他们吗?”福临气得不轻,洪承畴和希福见状,都硬着头皮上前劝道:“皇上还请以龙体为重!”
博果尔的信很简单,山西知府贪污,将朝廷所拨善款据为己有,老百姓民不聊生,于是他在做好事,囚禁了知府,惩恶扬善,百姓人人赞颂。
其实,博果尔这一路也吃了不少苦头。他没有任何的外出经验,在京城被惯坏了,皇帝宠着他,太后也宠着他,自己的额娘贵太妃就更别说了。再加上他整天没事做,在京城东游西逛,基本上街面上的人都认识这个有权势的年轻襄郡王,谁会吃饱了撑着去惹他啊,甚至还有人为了讨他欢心,特别做出一些被恶霸欺负的圈套来,博果尔便会卷卷袖子去打抱不平,然后被恭维“武艺超群”“侠肝义胆”,自己就很开心。
这次出去,他也以为是件很简单的事。本来嘛,自己武功天下第一,还带了足够的银两,又是御封的巡察,不过是骑骑马赶赶路看看风景罢了,没什么大不了。除了狩猎之外,他还没有出过京城,自然是兴致勃勃的。没有想到,在外面住的第一个晚上就遇到了小偷,躲在床下面,趁他洗澡的时候,准备偷他的包裹。还好他带的两个管家经验丰富,那小偷没有得逞。博果尔这才知道,一般人在客栈里是不会洗澡的,最多打水擦一擦,因为世道并没有好到路不拾遗的地步。
接着,博果尔又英雄救美,救下了一个被恶霸调戏的小女子。结果,那个姑娘就缠上来了,非要以身相许。博果尔眼前瞬间浮现出了自家福晋抱着女儿泪光盈盈的样子,不肯答应,结果那姑娘就死缠烂打不放,弄得博果尔都没有地方逃。两个管家一直几天后才慢悠悠的出来收拾残局,和那姑娘谈了谈话,将她迅速打发了。博果尔这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一种英雄救美叫做“仙人跳”,他们一行人穿戴不凡,早就被盯上了,若是他把持不住收用了那姑娘,后面跟着的便是无穷无尽的麻烦。
再然后,到了山西境内,博果尔真正的傻了。说实话,这次地震震级不是很高,可当时的房子大多是泥瓦房,经不起地震的折腾,倒了不少,又是在晚上,压伤了不少人。因此,朝廷不但免了当地当年的赋税,还拨了赈灾款的。可是,博果尔看到的,却是四处的要饭之人,百姓衣衫褴褛,连碗粥都喝不上。
他也不傻,马上换下了身上的锦衣华服,只穿着普通的棉布衣服,扮作寻亲的样子,进了灾区,目光所及,都是一片凄惨。博果尔四处找人打听,终于得知,朝廷的赈灾款,灾民们连一个铜板都没有看到。
他到底年轻气盛,不管下人苦苦相劝,去到衙门大闹了一通。山西知府张崇云当时吓得屁滚尿流,博果尔觉得异常有面子,大大的训斥了他一顿,并做主打开库房,发米发粮。灾民们对他感恩戴德的模样让他的虚荣心高度膨胀,以为自己解决了这方面的事情,便修书一封,让人送到京城,他自己要在山西镇守着,等着皇帝捉拿知府的命令下来,他还可以再威一把。
福临的生气,一方面是为这个知府,更多的便是为了博果尔。这孩子怎么二到这种地步啊,他不是带了许多经验丰富的人吗?就没有人劝着他一点?这种事情悄悄的不会吗?居然这么大张旗鼓的。还好送信的侍卫机灵,是暗地行事,不然可能连信都送不到京城。
贪污赈灾粮赈灾款这么大的事情,福临不相信一个小小的知府就可以办到,估计还牵涉到总督、巡抚等等,博果尔这么大喇喇的,只带着不到一百个侍卫,不是找死吗?
“来人,传宜尔德、济度。”福临果断下了命令,让宜尔德带兵速速赶往山西,另外又派济度带上圣旨,先行一步,务必要把博果尔全头全尾的带回来。
69第六十九章
山西贪腐案轰动全国。皇帝毫不留情的将山西总督、巡抚撤职查办,知府更是被处以死刑。这些只是明面上的,暗地里,福临派桑吉去查出这几个人与京城的一品二品大员们是否有利益链条,以及他们如此胆大,后台到底是谁。
而博果尔,也伤得不轻。看到他的时候,贵太妃和佟腊月眼睛都哭肿了。博果尔其实还算是好运气,身边的两个管家不停的劝他,终于让他发现自己做得不妥。他只是缺少历练,并不是真的笨得对世事一无所知,想通了以后,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身边的人给他出主意,让他明面上依旧保持大大咧咧的样子,让身边的人失去耐心。可能是这个主意起了作用,也可能是知府手中没有什么厉害的人物,博果尔逃出了灾区。只是在山西境内,一路被追杀,他身边的侍卫们折损大半,自己也受伤了,才遇到岳乐的队伍,得以回京。
山西贪腐案牵出了一连串萝卜,陈名夏赫然在列。当年处理冯铨的时候,陈名夏是出了大力气的,他又有才华,福临任命他做了大学士的,在朝堂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只是,这个人牵涉到贪腐案中,让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陈名夏自己也悔不当初。他是很有些文人的风骨的,贪污受贿什么的,他一直不屑去弄。他的俸禄不高,可该收的收一收,日子过得也很宽裕。当初山西总督给他孝敬的时候,他并没有收。只是后来,山西总督送上了冯铨的一些罪证,他才真正高兴起来。
他与冯铨简直是前世的对头,当年多尔衮执政的时候,就冲他们两个的党派之争训斥过许多次。最后,他胜利了,可冯铨没有死,还好端端的活着,甚至摄政王有时候还会提起这个名字,这就让他很是难受。所以,他四处搜集冯铨的罪证,想要把这个人一下子打落尘埃,干脆把他杀了,才一劳永逸。
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份心思被贪官利用了去,陈名夏跪在御殿上,认罪不迭。福临当场命人摘掉了他的顶戴,至此,清初南北党争的两个领头人物一齐被免职,树倒猢狲散,一些依靠着这两人生存的官员如同阳光下的冰雪一般,消融殆尽。
福临重新任用张悬锡为总督,同时颁下谕诏,严惩贿赂、徇私舞弊、结党钻营等恶习,并以魏裔介为左都御史,明旨让御史们可以直接跳过南书房,向皇帝进言。
八旗贵族们很开心。以前多尔衮时期,议政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但好歹还有个名头,到了顺治帝这里,干脆连名头都没有了,皇帝直接搞了个南书房,八旗的势力一下子被打掉了许多。据说,新任的御史里面,有好几个都是南书房提出的,这下自己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吧?
南书房里,洪承畴端坐在上首翻看折子,满达海在下面走来走去,在洪承畴喝下第三杯茶的时候终于忍不住了:“洪大人,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有心思喝茶!”
洪承畴抬眼看看他:“什么时候了?我不知道时辰,难道宫门下钥了吗?”
满达海急道:“洪大人,我们南书房正在风头上呢,难道洪大人不清楚吗?”
当然清楚。洪承畴看了看这个南书房预备役,高深莫测的笑了笑。南书房凌驾与满洲贵族之上,早就让那些人看不顺眼了,凡是进入南书房的人,都会遇到他们时不时的刁难。好在南书房有皇帝护着,他们也不敢太过分。只是现在御史越级上报的口子一开,大家都认为南书房失宠了,等着看他们的笑话呢。
八旗们难道没有发现,御史直奏权也同样减少了他们的权力吗?皇帝想的是将军权政权统统握在手上啊!满达海平时很能干,还是少了些历练。洪承畴笑道:“我们只要为皇上办事就够了,其他的,不用多说。”看着满达海似懂非懂的样子,洪承畴觉得,自从范文程退休以后,自己的日子如雪一般的寂寞,看来,自己也要想着退休一事了。
顺治十三年与十四年的交界,就在这样一种诡异的情况下度过。年三十那天,福临刚刚封笔,在慈宁宫陪着太后说话的皇后,忽然间肚子一沉,要生了。
皇后生产,还是在临近过年的时候,无论如何都是件喜事。福临丢下手里的琐事,一路跑到了慈宁宫,宫里的几个格格也都来了,福全和景额也到场,手拉手,伸长脖子等着。
皇后不能移动,布木布泰命人收拾了慈宁宫的一件屋子出来做产房,产婆嬷嬷什么的都是早就备好了的,在太后的指挥下一个个有条不紊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应该说,除了皇后叫喊得吓人了点,没有其他事情了。
福临着急了:“额娘,仁娜喊成这样,是不是很痛?”
“女人生孩子,哪里有不痛的。”布木布泰看了他一眼,“放心吧,有额娘在,还有卓礼图克图亲王和福晋,皇后不会有事。”
她说的便是吴克善以及他的福晋,皇后发动后,布木布泰就下令让这两人也进宫,起码能起到一个抚慰的作用。
福临没有继续说话,只是坐在椅子上,神情却紧张得不行。景额偷偷的问身边的福全:“大哥,皇额娘好痛痛。”
福全摸摸他的小脑袋瓜:“皇额娘在给我们生小弟弟呢。”
“小弟弟,玩。”景额拍着手,笑了起来。临近过年,他打扮得红彤彤的,活像个年画上的财神娃娃。布木布泰一回头看到两个孩子,皱眉道:“谁让他们过来的?胡闹,还不抱下去!”
景额不乐意了,他一直养在皇后身边,母子感情很是深厚,小脖子一梗,道:“皇额娘痛痛,景额乖,不吵!”
“好了,都下去!”福临脑袋都大了,板起脸,吼了一声,两个孩子都是一愣。自己的皇帝阿玛虽然接触少了点,可从来都是和蔼的,一点都不凶,这还是他们第一次挨吼,福全还好一点,景额吸吸鼻子,眼圈立刻红了。
奶娘见状,连忙将两个孩子抱到一边哄着。在这个时候添乱绝对不是个好的选择,没看到皇上的脸色那么不好看吗?
布木布泰见自己的儿子心神不安的样子,冲苏茉儿使了个眼色,苏茉儿会意,退到屋外,招了个小太监过来,低声吩咐了几句。
皇后的叫声忽然停止了,福临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额娘,这是怎么回事?她怎么不叫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
布木布泰劝道:“女人生孩子自然是一阵一阵的,从头叫到尾,哪里还有力气生。你不要着急了,有哀家呢。”
几个格格都站在不远处,看着皇帝紧张的样子,心里不是滋味。特别是宁格格,她生福全的时候,皇帝只是坐了坐就走了,现在皇后生孩子,他居然这么紧张,还为了此事吼了她的福全。
福全出生没有多久,就被太后抱到慈宁宫养,和她也没有多大的感情,可是,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怎么可能不心疼。宁格格手里的帕子都拧成了麻花,身边的婉格格见状,连忙悄悄的扯了扯她的衣襟,宁格格这才反应过来,重新站直了身子。
皇后的声音断断续续,产婆们也进进出出,时不时的端出一盆盆的血水。福临看得心焦,端着茶杯,浑身肌肉紧绷着,一动也不动。
“皇后吉人自有天相,不会有事的。”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福临抬起头,见多尔衮不知什么时候进来了,拉着他的胳膊,“我陪皇上到外面走一走,保证一回来皇后就给你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小阿哥。”
福临混混沌沌的被他拉到了外面,布木布泰这才松了一口气。女人生孩子已经够麻烦的了,皇帝还在这里杵着,明摆着添乱,否则她也不会让苏茉儿宣多尔衮进宫,将皇帝扯开。
皇后这一胎生了不少时间,天都黑透了。福临跟着多尔衮在御花园逛了n圈后,又到书房干坐着,然后再回到产房,皇后那里依旧一点消息都没有。
福临一个紧张。这个年代没有剖腹产,若是难产,很容易一尸两命。再想起因为生产去了的瑞格格,心里便是一阵的发慌,转身抓着多尔衮:“叔父,仁娜不会有事的,对不对?”
“当然,皇后一定母子平安。”多尔衮没孩子,也不知道女人生产时的艰难。当年在关外的时候,那里的女人生小孩似乎都满方便的,因此,他的话里多了一份莫名的镇定,“放心,肯定不会有事。”
福临完全没有料到自己问了个毫无经验的人,只是被多尔衮的镇静影响了,慢慢放松下来,刚想说些什么,就听到内室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哭声。
产婆一撩帘子出来,跪在地上恭喜,“恭喜皇上,恭喜太后,皇后产下一名公主!”
下人跪成一片:“恭喜皇上,恭喜太后!”
是个公主,不是皇子,吴克善和福晋都有些失望,不过总是先开花后结果的嘛,想到这里,他们也都乐呵呵的。布木布泰也是欢喜,心里一动,问道:“什么时辰了?”
苏茉儿上前,笑道:“刚过了子时。想来,小公主是个福气大的,今儿个啊,正好是正月初一。”
“果然是个有福的!”布木布泰笑得合不拢嘴,“快把她抱出来,让哀家看看!”
刚出生的小孩子都是一样红通通的,说不上好看。可在福临眼里,这个小公主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小姑娘。
正月初一,皇长女诞生,皇帝大喜,后宫人人有赏,而皇帝也打破了满月或者周岁才赐名的规矩,给刚出生的小公主起名瑚图里,摄政王又给她起了个小名叫珊瑚。在赐宴的时候,谁都能看出皇帝和太后心情极好,同样心情好到极点的还有吴克善和他的福晋。看来,这个公主生得一点都不比皇子差。众多对皇后羡慕嫉妒恨的女人在听到皇后生了个女儿后,都有些幸灾乐祸,现在看到皇帝这么大张旗鼓的疼爱女儿,个个又开始对皇后的好运气和受宠程度咬牙了。
70第七十章
才二十岁,自己也是儿女双全的人了。福临对这个大女儿喜欢得不行,每天都要去抱一抱。只是孩子还小,不能见风,洗三之后就一直放在房里,让福全和景额好奇得不行。
福临到坤宁宫的时候,就看见一个圆滚滚的红色团子在悠车边滚来滚去,另一个高一些的团子则是趴在悠车旁,满脸的好奇,还时不时的伸手戳一戳,发出“好软啊”“好香啊”这样的感叹。小团子更是急得不行,不停的叫着:“哥哥抱,景额看,景额看!”皇后也好,伺候的嬷嬷宫女们也好,都在一旁看着直笑。
“福全和景额来看妹妹了?”福临好笑的走上前去,两个团子立刻毕恭毕敬的向他行礼,然后又蹦上前,景额直接搂住他一条腿,叫道:“阿玛,哥哥不抱景额,哥哥不乖!”
“景额是不是要看妹妹啊?”福临将他抱起来,走到悠车边,让他往里看,“妹妹漂不漂亮?”
“漂亮,漂亮!”景额哪里知道什么,只是跟着叫。福全看着被阿玛抱在怀里的父亲,脸上都是羡慕。仁娜看在眼里,笑道:“大阿哥到皇额娘这里来。”福全乖乖的依到她怀里,仁娜有一句没一句的跟他说着话,很快让福全笑了起来,撒娇道:“皇额娘,妹妹好小,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快了。你刚出生的时候,比妹妹还小呢。你忘记了,景额刚出生的时候也很小,现在不是长大了?”听到这话,景额骄傲的挺起小胸膛,表示自己是个大小孩了。福全又问:“那等妹妹长大了,可以和我玩将军打仗吗?景额还是太小了。”
仁娜轻轻的捏了捏他的脸:“你妹妹是女孩子,可不能玩打仗。你若是想玩这个,等长大了,可以和伴读们玩啊。”
“那我可不可以去和多尔博叔叔去玩呢?”福全歪歪脑袋,很是可爱的问。
“当然可以。”仁娜笑了,“多尔博是摄政王的孩子,从小就学骑射的,你可以好好的跟他学呢。”
皇后在正月里坐月子,倒是没有多受罪,只是吴克善夫妇走的时候不能亲自送行罢了。珊瑚小公主的满月宴办得格外隆重,举朝上下都知道了皇帝对这个小公主的偏爱,满洲贵族们都在心里侥幸:还好是个公主,若是个皇子,依皇帝的性子,岂不是会直接立为太子啊!
三月的时候,福临去了太庙祭祀,将太祖武皇帝和太宗文皇帝的牌位正式移入太庙之内,同时大赦天下,并开设恩科。天下举子轰动,盛京有一家人知道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收拾行囊,送自己的孩子入京赶考。
那户人家姓赫舍里,当年索尼犯案后,并没有祸及子孙,他的后代想要出仕便只能走科举的道路。索尼长子噶布喇练武,次子索额图从文,一心想重振家业。他们到京城后,直接投奔叔祖父希福,希望叔祖父可以帮上一点忙。
希福其实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了。南书房的事情逐渐转移给满达海,他准备过一阵便告老的。他是索尼的叔父,当年索尼牵涉到豪格谋反案中时,两家已经分家,他并不知情,皇帝也没有怪到他头上。索尼全家被迁往盛京之后,毕竟是亲戚,希福也多有照应,不然一家孤儿寡母的,生活会分外艰难。
索尼死得早,一共就留下了两个儿子,齐齐过来投奔,希福不可能不照顾一点。看着两个年轻的侄孙,又考核了他们的本领之后,希福决定,拼着自己的老脸,给两个侄孙在皇帝面前先挂个号——没有办法,自己的儿孙都没有格外有出息的,儿子到现在还是领的侍卫职,看不到未来啊。
“索尼之子?”福临对这个被自己咔嚓了的辅政大臣记得很清楚,“对了,索尼是你的侄子。”活着的时候,索尼对希福态度只是一般,死了以后倒是想起这层关系了。
希福硬着头皮道:“这两个孩子与他们的父亲倒是不同。索尼临死之前也留有遗书,命子孙世世代代只能忠于皇上,以他为鉴。”
“朕知道了。”福临点点头。希福是来告老的,之前洪承畴也来告老,南书房剩余的人没有可以顶用的,实在是人才缺乏啊,希望这次的科举可以为国家补充一点新鲜血液吧。
福临的希望很美好,事实却很残酷。三月的时候,江宁举子闹事,哭文庙,殴打考官,整个江南似乎都因为此事沸腾了。给事中阴应节上了奏折,连同当地学子写的《万金记》一起,送到了福临的御案上。
珊瑚公主刚刚过了百日,正是最可爱的时候。福临对这个女儿宠爱至极,命画师给她画了许多画像,百日画像自然不可缺。前一刻,他还在和皇后笑着翻看那一叠画像,后一刻便得知了科举舞弊的案件,气得眼前一黑。
当初他任命方犹等人做为江南主考时,众人言辞凿凿,立誓要秉公办事,为国选拔人才,言犹在耳,转眼间他们居然做出这种事情。一个名额就是多少钱,明码标价,以为天高皇帝远,谁都不知道。
多尔衮临危受命,带着刑部众人去了江南,将方犹、钱开宗等人以及犯案考生统统拉到了京城,又宣布圣谕,并在江宁贡院亲自主持重考。
多尔衮把考场布置得跟战场一样,兵丁林立,刀尖闪着冰冷的光,甚至还有部分人配备了火器,气氛肃杀不已。那些读书人哪里经历过这种场景,再加上事先他们确实闹腾得不像样子,又亲眼看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端坐在上,众多考生都吓得双腿打颤,甚至还有几个连笔都拿不起来。
不过,还是有几个人颇为镇定的,拿起笔一挥而就,多尔衮都看在眼里,暗自点头——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写出东西来的,心理素质起码不错。
所有的试卷都封存了,由考官评定等级后,送到皇帝那里,福临亲自点了举人,接着,又对作弊人犯进行了严厉的裁决。
方犹、钱开宗两名主考腰斩,家产妻子籍没入官;叶楚槐等十七名考官秋后处死,同样妻子家产没收入官。涉事考生八人各责打四十大板,连同父母妻子兄弟共同流放宁古塔,家产籍没入官。这些就算了,两名主考官被押送回了江宁,在江宁游街示众后,北门外腰斩。
这量刑有些重了。有( 〖清〗顺治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3197/ )
还就是欺负你了!硕塞与郑成功见面会谈后,达成了一致:我们背靠大清,我们兵强马壮,我们的战船也不错,就是要仗势欺人,你能怎么地!
揆一真的不能干什么。三百艘战船,把水路都给堵了,商船过不去也不敢过,从日本和马尼拉过来的商人更倒霉,官兵们直接将商船抢了过来,直到他们保证,日后再也不和荷兰做生意,要做生意直接找大清,才将货物退回。
这样被围困着不是办法,要不就打吧?揆一清点了一下手上的兵力,再看看那高高的配备火炮的战船,犹豫再三,还是退缩了。明显打不过,干嘛要送命。如果单单是郑成功就好办了,偏偏大清也参与了进来,大清不是好惹的,万一他们皇帝一生气,再也不允许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做生意了,岂不是糟糕?
于是,议和。硕塞的态度很明朗:议和?好啊,你们滚远点,我们就答应。不滚?那就兵戎相见吧。
要不要这么无赖啊!揆一没有办法,投降了。带领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那些人,乖乖的上了自己的船,回国。就这样,郑成功和硕塞不费一兵一卒,就夺了台湾的控制权。两方人马登岛后,郑成功向清朝正式投降,要求是世代镇守台湾,硕塞不能自主,将降书送回了京城。
福临的回话很快就到,封郑成功为镇国公,镇守台湾,不过不能世袭。台湾本来就是朝廷的地方,若是郑家后代有能征善战有能力的人,也可以到台湾驻守,但如果郑家后代没出息,那就对不起了。
这个条件和自己的要求有些距离,郑成功思考再三,还是同意了。无它,他亲眼看到了朝廷的战船。
海战是他的长处,而清军是以骑兵擅长,没有海军,这才是他最大的依仗。可现在,清军的海军人数虽不是很多,且大都还是海盗出身,带着痞气,可战船厉害啊。清军定然是招揽了前明的造船工匠,战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艘战船上都配有红衣大炮,厉害得紧。
郑成功降了,朝廷再去一个心腹大患,歌功颂德的折子几乎将南书房的书桌都堆满了。洪承畴和满达海很苦逼的将这些折子一一看过,再扔到一个大筐子里去——没办法,皇帝最不爱看的就是这种折子了,偏偏又屡禁不止,辛苦的只有他们这些做事的人了。而硕塞英勇归来,还带了几个郑成功友情赞助的将领,帮着练兵的,鼎鼎大名的施琅就包括在内。
福临封刘汉祚伟福建巡抚,施琅为水军都统,从头开始系统的训练水军,不能总是用海盗充数。而火器的研发,再一次摆在了朝廷的面前。
这次没有人反对开发火器了。硕塞说得清楚,之所以能这么轻易的收复台湾,就是看在火器和战船的份上。反正朝廷不缺钱,皇帝不是个奢侈的,想制造就制造呗。不过,福临命吏部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定,严禁火器随意使用,这一点让汉官心里好受许多。
如宁完我之类的老臣,还记得当年汉人不许随身携带任何兵器,而满人带什么都可以。如果双方发生冲突,汉人只有任人宰割的份。现在火器比刀剑更是厉害许多倍,要是满人能随意佩戴火器,汉人就惨了。
朝廷上事情多,后宫事情也不少。入关以来的第二次选秀开始,布木布泰格外的重视。皇后的身孕已经三个月了,过了危险期,闷的时候也来看看秀女们。这次她的心境和上一次大为不同,明白自己的地位坚不可摧,再加上肚子里还有孩子,不管进多少个秀女都不会影响到她,全程都笑嘻嘻的,引得一些有凌云之志的秀女们羡慕嫉妒恨得红了眼。
福临对选秀女一如既往的不感兴趣,一头扎进了火器生产的事业之中。布木布泰只好拿着秀女图册,和多尔衮一起翻看:“这个姑娘看上去端庄好生养,皇帝会不会喜欢?”
多尔衮仔细看看,是索卓罗氏的一个姑娘,生得一张标准的福相脸,中年妇女喜欢,男人可不一定。他摇摇头:“皇上不喜欢这种样子的。”
布木布泰又指着另一个姑娘问:“这个呢?”
多尔衮依旧摇头:“不行。”
“这不行,那不行,你倒是知道皇上的心思。”布木布泰吃醋了。皇帝是她的儿子耶,她才是最了解儿子的那个人,她选的女人皇帝怎么可以不喜欢!
多尔衮笑道:“皇上到现在为止,除了皇后外也没有多宠着谁。我看,他就是喜欢皇后这种大眼睛的姑娘。你挑的那几个,都不行。”
“哪里不好了,好生养就得了呗。”布木布泰可不会再去挑一个大眼睛的美艳姑娘进来分自家侄女的宠,找的尽是些看上去富态的,家里人口又兴旺的姑娘。
多尔衮道:“我也知道,你是怕再有当年宸妃的事情发生。放心吧,皇帝不是那样的人,不会被女人左右的。”
布木布泰长叹一声:“皇帝也太不讲究了一点。当年先皇的后宫,庶妃侧妃那么许多,更别提没有名分的格格们了。他倒好,一共只有四个格格,还去了一个,怎么能把他伺候好啊。”
多尔衮没有说话。以他对福临的了解,这次选秀估计他最多再进一两个格格,还不是以容貌或者好生养来决定的,玉儿注定又要失望了。而皇帝会看中的格格嘛,多尔衮挑出了两张秀女图,一个是瓜尔佳氏都统索浑的女儿,一个是吏部侍郎石申的女儿,估计就会是她们了。
索浑和鳌拜虽然同姓瓜尔佳,但早就不是一支。鳌拜是两黄旗的,索浑却是镶红旗的都统。皇帝正在不动声色的削弱各个旗主的势力,索浑也是其中的一枚棋子。而石申是汉人,皇帝也在酝酿满汉可以通婚,自己以身作则,应该有个汉人格格。
而且,就算没有这些政治原因,皇帝的审美观也和玉儿完全不一样嘛。多尔衮看了眼身边的布木布泰。玉儿当年也是出名的容貌艳丽,可惜皇太极喜欢的是秀气柔弱的海兰珠。嗯,皇帝的看女人的眼光不像皇太极,像自己,不愧是自己的侄儿,多尔衮忽然间心满意足了。
68第六十八章
选秀的结果完全不出多尔衮所料,石申的女儿入了宫,封为婉格格,而索浑的女儿太小了,留中。而剩下的秀女们,有的配了宗室,有的则是回去自行婚配,一时间,京城的贺礼价格上涨,常舒开的一家舶来品的铺子赚得他一天到晚笑得嘴都合不拢。硕塞去打荷兰人,自然收获颇丰,也都放在他的铺子里寄卖,收益好得常舒恨不得再撺掇五哥去打个几仗。
有钱赚,自然大家一起红眼。常舒是辅国公,爵位不高,可人家是皇帝的哥哥,后台硬,总不能跟他抢生意,不过,可以另外开店嘛。因此,京城的舶来品的铺子一个接一个的开了起来,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有高级的,专卖精品的,还有一些小铺子,专门为来中国的洋人代卖东西的,价格就便宜许多,自然还有卖假货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常舒的生意被抢走了不少,他不乐意了,特意进宫,想要福临给他写一个招牌,挂出去也好表示自己的铺子是有皇帝亲口认证的。
“胡闹!”常舒是在慈宁宫请安的时候提出这个要求的,福临还没有说什么,布木布泰便先开了口,“皇上的墨宝,岂是让你能够拿去炫耀的?”
常舒从小就害怕太后,脖子一缩,不敢说话。福临却是想到了什么,问道:“七哥,你的铺子货全不全?”
“当然。不是七哥夸口,全京城的洋货铺子,货加起来,都没有你七哥铺子里的货多!”谈起自己的铺子,常舒便有许多的话要说。
布木布泰神色更不好看了:“你不说好好的读书习武,却弄些商人做的不入流的东西,还好意思炫耀?”
这话说得有些重,常舒噗通一声跪下:“太后明鉴,奴才一无长处,又想为皇上分忧,这才,这才……”
他支支吾吾的开不了口,福临笑道:“额娘,干嘛生这么大的气嘛,朕早就想挣那些洋人的钱了,七哥只是在帮朕做事而已。”说着,他让常舒起来,向布木布泰告罪道:“额娘,朕带着七哥去谈正事了,晚点再来向额娘请安。”
布木布泰看着他们兄弟远去的身影,扭头问边上的皇后:“仁娜,哀家很吓人吗?”
仁娜笑道:“额娘温柔慈和,最是让人想要亲近了,媳妇儿不是每天都要来额娘这里吗?皇上也是日日要来给额娘请安的。”
布木布泰看着她微微凸起的肚子,心情一下子就好了起来:“你也是,额娘说了许多次了,有了身孕就好好歇着,非得天天来给我请安。”
仁娜笑嘻嘻的拈起身前的一块栗子糕:“额娘这里的点心最好吃了,我天天来就是为了点心呢。”
“这个馋嘴的丫头。”布木布泰笑得合不拢嘴,“赶明儿跟皇帝说一声,可别把他的心尖尖皇后饿坏了。”
“额娘~”仁娜害臊了,羞红了脸低下头。自从有孕后,皇帝还经常去她那里留宿,当然不会做什么运动,只是盖被子纯睡觉,这已经是无上的恩宠了。再加上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她的地位一天比一天稳固,之前那些格格们早晨请安的时候还会说几句酸话,现在一个个老实得跟鹌鹑一样。日子过得舒坦,人自然也开心,再加上张开了,仁娜比刚进宫的时候漂亮了许多,性子也好了许多。
福临将额娘丢给自家老婆,拉着常舒去了乾清宫书房,直截了当的问:“七哥,有没有想过组商队?”
“商队?”常舒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朝廷不是有商队的吗?”
福临解释道:“朝廷的商队是走6路的,现在我们有商船,有海军,为什么不走水路呢?”
常舒好歹也是皇家出品,骨子里便不安分,听了这话立刻表示愿意组织这么一支商队出来,他也要出海,去海的那边看看。福临道:“我们倒没有必要专门去走商队,朕派六哥为使臣,去各个国家出使,商人们愿意跟着就跟着,七哥也正好可以一起,你们路上还有个照应。”
常舒兴奋的道:“奴才正好认识几个积年的老掌柜,常年走水路的,把他们也带上,更加方便。”
“这些就你做主吧,”福临道,“朕明日便传六哥进来商谈。”
顺治十三年九月,清朝的第一批外交使臣队伍确定,由辅国公高塞带领,三十艘战船护卫,从金门出发,浩浩荡荡的往马尼拉等国驶去,同行的除了商船以外,还有几十名立志传播佛法的高僧。
好事似乎一桩连着一桩,十月,四川贼帅邓希明、张元凯投降,永顺土司彭弘澍也率领着部下来投降,过年的时候,来朝的不单单是蒙古人了,朝鲜、荷兰、车臣汗、土谢图汗等都来到了京城,这是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次。
吴克善也来了,还带了自己的福晋。仁娜见到自家阿玛额娘,激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福晋连忙拿帕子给她擦,低声道:“皇后都是有身孕的人了,奴才们都为您高兴呢,可不能说哭就哭了。”自己这么说,眼圈也是红红的。
仁娜拉住福晋的手:“额娘,这里又没有外人,就不必多礼了,女儿好久没有见到你了呢。”
吴克善见最心爱的女儿面色红润,气色很好,还挺着个大肚子,很明显过得不错,也放下心来,板起脸:“仁娜,你已经是皇后了,礼不可废……”
他话还没说完,仁娜就跑到他身边,抱着他的胳膊开始摇:“阿玛,你又来了!”
这是她以前经常做的动作,每次她这样,吴克善就会拿她没法子想。可现在吴克善却吓坏了:“皇后,你还有身孕呢,小心啊,千万要小心!”
仁娜笑得眼睛弯弯的,福晋连忙扶住她,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自家女儿嫁人这么久,这种天真娇憨还没有被完全磨灭,可见日子过得舒心;可是,再想到女儿是皇后,宫里的格格们每一个都有后台,她又心里担忧,儿女果然都是债啊。
福临很给皇后脸面,特地请吴克善和福晋在宫里一起用了饭,又给了丰厚的赏赐,还允许福晋在过年期间住在宫里陪女儿,一切都很和谐,直到他接到了博果尔派人送来的书信。
“好,真是好啊,一个比一个有出息,以为过年了,朕便不会办他们吗?”福临气得不轻,洪承畴和希福见状,都硬着头皮上前劝道:“皇上还请以龙体为重!”
博果尔的信很简单,山西知府贪污,将朝廷所拨善款据为己有,老百姓民不聊生,于是他在做好事,囚禁了知府,惩恶扬善,百姓人人赞颂。
其实,博果尔这一路也吃了不少苦头。他没有任何的外出经验,在京城被惯坏了,皇帝宠着他,太后也宠着他,自己的额娘贵太妃就更别说了。再加上他整天没事做,在京城东游西逛,基本上街面上的人都认识这个有权势的年轻襄郡王,谁会吃饱了撑着去惹他啊,甚至还有人为了讨他欢心,特别做出一些被恶霸欺负的圈套来,博果尔便会卷卷袖子去打抱不平,然后被恭维“武艺超群”“侠肝义胆”,自己就很开心。
这次出去,他也以为是件很简单的事。本来嘛,自己武功天下第一,还带了足够的银两,又是御封的巡察,不过是骑骑马赶赶路看看风景罢了,没什么大不了。除了狩猎之外,他还没有出过京城,自然是兴致勃勃的。没有想到,在外面住的第一个晚上就遇到了小偷,躲在床下面,趁他洗澡的时候,准备偷他的包裹。还好他带的两个管家经验丰富,那小偷没有得逞。博果尔这才知道,一般人在客栈里是不会洗澡的,最多打水擦一擦,因为世道并没有好到路不拾遗的地步。
接着,博果尔又英雄救美,救下了一个被恶霸调戏的小女子。结果,那个姑娘就缠上来了,非要以身相许。博果尔眼前瞬间浮现出了自家福晋抱着女儿泪光盈盈的样子,不肯答应,结果那姑娘就死缠烂打不放,弄得博果尔都没有地方逃。两个管家一直几天后才慢悠悠的出来收拾残局,和那姑娘谈了谈话,将她迅速打发了。博果尔这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一种英雄救美叫做“仙人跳”,他们一行人穿戴不凡,早就被盯上了,若是他把持不住收用了那姑娘,后面跟着的便是无穷无尽的麻烦。
再然后,到了山西境内,博果尔真正的傻了。说实话,这次地震震级不是很高,可当时的房子大多是泥瓦房,经不起地震的折腾,倒了不少,又是在晚上,压伤了不少人。因此,朝廷不但免了当地当年的赋税,还拨了赈灾款的。可是,博果尔看到的,却是四处的要饭之人,百姓衣衫褴褛,连碗粥都喝不上。
他也不傻,马上换下了身上的锦衣华服,只穿着普通的棉布衣服,扮作寻亲的样子,进了灾区,目光所及,都是一片凄惨。博果尔四处找人打听,终于得知,朝廷的赈灾款,灾民们连一个铜板都没有看到。
他到底年轻气盛,不管下人苦苦相劝,去到衙门大闹了一通。山西知府张崇云当时吓得屁滚尿流,博果尔觉得异常有面子,大大的训斥了他一顿,并做主打开库房,发米发粮。灾民们对他感恩戴德的模样让他的虚荣心高度膨胀,以为自己解决了这方面的事情,便修书一封,让人送到京城,他自己要在山西镇守着,等着皇帝捉拿知府的命令下来,他还可以再威一把。
福临的生气,一方面是为这个知府,更多的便是为了博果尔。这孩子怎么二到这种地步啊,他不是带了许多经验丰富的人吗?就没有人劝着他一点?这种事情悄悄的不会吗?居然这么大张旗鼓的。还好送信的侍卫机灵,是暗地行事,不然可能连信都送不到京城。
贪污赈灾粮赈灾款这么大的事情,福临不相信一个小小的知府就可以办到,估计还牵涉到总督、巡抚等等,博果尔这么大喇喇的,只带着不到一百个侍卫,不是找死吗?
“来人,传宜尔德、济度。”福临果断下了命令,让宜尔德带兵速速赶往山西,另外又派济度带上圣旨,先行一步,务必要把博果尔全头全尾的带回来。
69第六十九章
山西贪腐案轰动全国。皇帝毫不留情的将山西总督、巡抚撤职查办,知府更是被处以死刑。这些只是明面上的,暗地里,福临派桑吉去查出这几个人与京城的一品二品大员们是否有利益链条,以及他们如此胆大,后台到底是谁。
而博果尔,也伤得不轻。看到他的时候,贵太妃和佟腊月眼睛都哭肿了。博果尔其实还算是好运气,身边的两个管家不停的劝他,终于让他发现自己做得不妥。他只是缺少历练,并不是真的笨得对世事一无所知,想通了以后,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身边的人给他出主意,让他明面上依旧保持大大咧咧的样子,让身边的人失去耐心。可能是这个主意起了作用,也可能是知府手中没有什么厉害的人物,博果尔逃出了灾区。只是在山西境内,一路被追杀,他身边的侍卫们折损大半,自己也受伤了,才遇到岳乐的队伍,得以回京。
山西贪腐案牵出了一连串萝卜,陈名夏赫然在列。当年处理冯铨的时候,陈名夏是出了大力气的,他又有才华,福临任命他做了大学士的,在朝堂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只是,这个人牵涉到贪腐案中,让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陈名夏自己也悔不当初。他是很有些文人的风骨的,贪污受贿什么的,他一直不屑去弄。他的俸禄不高,可该收的收一收,日子过得也很宽裕。当初山西总督给他孝敬的时候,他并没有收。只是后来,山西总督送上了冯铨的一些罪证,他才真正高兴起来。
他与冯铨简直是前世的对头,当年多尔衮执政的时候,就冲他们两个的党派之争训斥过许多次。最后,他胜利了,可冯铨没有死,还好端端的活着,甚至摄政王有时候还会提起这个名字,这就让他很是难受。所以,他四处搜集冯铨的罪证,想要把这个人一下子打落尘埃,干脆把他杀了,才一劳永逸。
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份心思被贪官利用了去,陈名夏跪在御殿上,认罪不迭。福临当场命人摘掉了他的顶戴,至此,清初南北党争的两个领头人物一齐被免职,树倒猢狲散,一些依靠着这两人生存的官员如同阳光下的冰雪一般,消融殆尽。
福临重新任用张悬锡为总督,同时颁下谕诏,严惩贿赂、徇私舞弊、结党钻营等恶习,并以魏裔介为左都御史,明旨让御史们可以直接跳过南书房,向皇帝进言。
八旗贵族们很开心。以前多尔衮时期,议政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但好歹还有个名头,到了顺治帝这里,干脆连名头都没有了,皇帝直接搞了个南书房,八旗的势力一下子被打掉了许多。据说,新任的御史里面,有好几个都是南书房提出的,这下自己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吧?
南书房里,洪承畴端坐在上首翻看折子,满达海在下面走来走去,在洪承畴喝下第三杯茶的时候终于忍不住了:“洪大人,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有心思喝茶!”
洪承畴抬眼看看他:“什么时候了?我不知道时辰,难道宫门下钥了吗?”
满达海急道:“洪大人,我们南书房正在风头上呢,难道洪大人不清楚吗?”
当然清楚。洪承畴看了看这个南书房预备役,高深莫测的笑了笑。南书房凌驾与满洲贵族之上,早就让那些人看不顺眼了,凡是进入南书房的人,都会遇到他们时不时的刁难。好在南书房有皇帝护着,他们也不敢太过分。只是现在御史越级上报的口子一开,大家都认为南书房失宠了,等着看他们的笑话呢。
八旗们难道没有发现,御史直奏权也同样减少了他们的权力吗?皇帝想的是将军权政权统统握在手上啊!满达海平时很能干,还是少了些历练。洪承畴笑道:“我们只要为皇上办事就够了,其他的,不用多说。”看着满达海似懂非懂的样子,洪承畴觉得,自从范文程退休以后,自己的日子如雪一般的寂寞,看来,自己也要想着退休一事了。
顺治十三年与十四年的交界,就在这样一种诡异的情况下度过。年三十那天,福临刚刚封笔,在慈宁宫陪着太后说话的皇后,忽然间肚子一沉,要生了。
皇后生产,还是在临近过年的时候,无论如何都是件喜事。福临丢下手里的琐事,一路跑到了慈宁宫,宫里的几个格格也都来了,福全和景额也到场,手拉手,伸长脖子等着。
皇后不能移动,布木布泰命人收拾了慈宁宫的一件屋子出来做产房,产婆嬷嬷什么的都是早就备好了的,在太后的指挥下一个个有条不紊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应该说,除了皇后叫喊得吓人了点,没有其他事情了。
福临着急了:“额娘,仁娜喊成这样,是不是很痛?”
“女人生孩子,哪里有不痛的。”布木布泰看了他一眼,“放心吧,有额娘在,还有卓礼图克图亲王和福晋,皇后不会有事。”
她说的便是吴克善以及他的福晋,皇后发动后,布木布泰就下令让这两人也进宫,起码能起到一个抚慰的作用。
福临没有继续说话,只是坐在椅子上,神情却紧张得不行。景额偷偷的问身边的福全:“大哥,皇额娘好痛痛。”
福全摸摸他的小脑袋瓜:“皇额娘在给我们生小弟弟呢。”
“小弟弟,玩。”景额拍着手,笑了起来。临近过年,他打扮得红彤彤的,活像个年画上的财神娃娃。布木布泰一回头看到两个孩子,皱眉道:“谁让他们过来的?胡闹,还不抱下去!”
景额不乐意了,他一直养在皇后身边,母子感情很是深厚,小脖子一梗,道:“皇额娘痛痛,景额乖,不吵!”
“好了,都下去!”福临脑袋都大了,板起脸,吼了一声,两个孩子都是一愣。自己的皇帝阿玛虽然接触少了点,可从来都是和蔼的,一点都不凶,这还是他们第一次挨吼,福全还好一点,景额吸吸鼻子,眼圈立刻红了。
奶娘见状,连忙将两个孩子抱到一边哄着。在这个时候添乱绝对不是个好的选择,没看到皇上的脸色那么不好看吗?
布木布泰见自己的儿子心神不安的样子,冲苏茉儿使了个眼色,苏茉儿会意,退到屋外,招了个小太监过来,低声吩咐了几句。
皇后的叫声忽然停止了,福临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额娘,这是怎么回事?她怎么不叫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
布木布泰劝道:“女人生孩子自然是一阵一阵的,从头叫到尾,哪里还有力气生。你不要着急了,有哀家呢。”
几个格格都站在不远处,看着皇帝紧张的样子,心里不是滋味。特别是宁格格,她生福全的时候,皇帝只是坐了坐就走了,现在皇后生孩子,他居然这么紧张,还为了此事吼了她的福全。
福全出生没有多久,就被太后抱到慈宁宫养,和她也没有多大的感情,可是,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怎么可能不心疼。宁格格手里的帕子都拧成了麻花,身边的婉格格见状,连忙悄悄的扯了扯她的衣襟,宁格格这才反应过来,重新站直了身子。
皇后的声音断断续续,产婆们也进进出出,时不时的端出一盆盆的血水。福临看得心焦,端着茶杯,浑身肌肉紧绷着,一动也不动。
“皇后吉人自有天相,不会有事的。”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福临抬起头,见多尔衮不知什么时候进来了,拉着他的胳膊,“我陪皇上到外面走一走,保证一回来皇后就给你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小阿哥。”
福临混混沌沌的被他拉到了外面,布木布泰这才松了一口气。女人生孩子已经够麻烦的了,皇帝还在这里杵着,明摆着添乱,否则她也不会让苏茉儿宣多尔衮进宫,将皇帝扯开。
皇后这一胎生了不少时间,天都黑透了。福临跟着多尔衮在御花园逛了n圈后,又到书房干坐着,然后再回到产房,皇后那里依旧一点消息都没有。
福临一个紧张。这个年代没有剖腹产,若是难产,很容易一尸两命。再想起因为生产去了的瑞格格,心里便是一阵的发慌,转身抓着多尔衮:“叔父,仁娜不会有事的,对不对?”
“当然,皇后一定母子平安。”多尔衮没孩子,也不知道女人生产时的艰难。当年在关外的时候,那里的女人生小孩似乎都满方便的,因此,他的话里多了一份莫名的镇定,“放心,肯定不会有事。”
福临完全没有料到自己问了个毫无经验的人,只是被多尔衮的镇静影响了,慢慢放松下来,刚想说些什么,就听到内室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哭声。
产婆一撩帘子出来,跪在地上恭喜,“恭喜皇上,恭喜太后,皇后产下一名公主!”
下人跪成一片:“恭喜皇上,恭喜太后!”
是个公主,不是皇子,吴克善和福晋都有些失望,不过总是先开花后结果的嘛,想到这里,他们也都乐呵呵的。布木布泰也是欢喜,心里一动,问道:“什么时辰了?”
苏茉儿上前,笑道:“刚过了子时。想来,小公主是个福气大的,今儿个啊,正好是正月初一。”
“果然是个有福的!”布木布泰笑得合不拢嘴,“快把她抱出来,让哀家看看!”
刚出生的小孩子都是一样红通通的,说不上好看。可在福临眼里,这个小公主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小姑娘。
正月初一,皇长女诞生,皇帝大喜,后宫人人有赏,而皇帝也打破了满月或者周岁才赐名的规矩,给刚出生的小公主起名瑚图里,摄政王又给她起了个小名叫珊瑚。在赐宴的时候,谁都能看出皇帝和太后心情极好,同样心情好到极点的还有吴克善和他的福晋。看来,这个公主生得一点都不比皇子差。众多对皇后羡慕嫉妒恨的女人在听到皇后生了个女儿后,都有些幸灾乐祸,现在看到皇帝这么大张旗鼓的疼爱女儿,个个又开始对皇后的好运气和受宠程度咬牙了。
70第七十章
才二十岁,自己也是儿女双全的人了。福临对这个大女儿喜欢得不行,每天都要去抱一抱。只是孩子还小,不能见风,洗三之后就一直放在房里,让福全和景额好奇得不行。
福临到坤宁宫的时候,就看见一个圆滚滚的红色团子在悠车边滚来滚去,另一个高一些的团子则是趴在悠车旁,满脸的好奇,还时不时的伸手戳一戳,发出“好软啊”“好香啊”这样的感叹。小团子更是急得不行,不停的叫着:“哥哥抱,景额看,景额看!”皇后也好,伺候的嬷嬷宫女们也好,都在一旁看着直笑。
“福全和景额来看妹妹了?”福临好笑的走上前去,两个团子立刻毕恭毕敬的向他行礼,然后又蹦上前,景额直接搂住他一条腿,叫道:“阿玛,哥哥不抱景额,哥哥不乖!”
“景额是不是要看妹妹啊?”福临将他抱起来,走到悠车边,让他往里看,“妹妹漂不漂亮?”
“漂亮,漂亮!”景额哪里知道什么,只是跟着叫。福全看着被阿玛抱在怀里的父亲,脸上都是羡慕。仁娜看在眼里,笑道:“大阿哥到皇额娘这里来。”福全乖乖的依到她怀里,仁娜有一句没一句的跟他说着话,很快让福全笑了起来,撒娇道:“皇额娘,妹妹好小,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快了。你刚出生的时候,比妹妹还小呢。你忘记了,景额刚出生的时候也很小,现在不是长大了?”听到这话,景额骄傲的挺起小胸膛,表示自己是个大小孩了。福全又问:“那等妹妹长大了,可以和我玩将军打仗吗?景额还是太小了。”
仁娜轻轻的捏了捏他的脸:“你妹妹是女孩子,可不能玩打仗。你若是想玩这个,等长大了,可以和伴读们玩啊。”
“那我可不可以去和多尔博叔叔去玩呢?”福全歪歪脑袋,很是可爱的问。
“当然可以。”仁娜笑了,“多尔博是摄政王的孩子,从小就学骑射的,你可以好好的跟他学呢。”
皇后在正月里坐月子,倒是没有多受罪,只是吴克善夫妇走的时候不能亲自送行罢了。珊瑚小公主的满月宴办得格外隆重,举朝上下都知道了皇帝对这个小公主的偏爱,满洲贵族们都在心里侥幸:还好是个公主,若是个皇子,依皇帝的性子,岂不是会直接立为太子啊!
三月的时候,福临去了太庙祭祀,将太祖武皇帝和太宗文皇帝的牌位正式移入太庙之内,同时大赦天下,并开设恩科。天下举子轰动,盛京有一家人知道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收拾行囊,送自己的孩子入京赶考。
那户人家姓赫舍里,当年索尼犯案后,并没有祸及子孙,他的后代想要出仕便只能走科举的道路。索尼长子噶布喇练武,次子索额图从文,一心想重振家业。他们到京城后,直接投奔叔祖父希福,希望叔祖父可以帮上一点忙。
希福其实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了。南书房的事情逐渐转移给满达海,他准备过一阵便告老的。他是索尼的叔父,当年索尼牵涉到豪格谋反案中时,两家已经分家,他并不知情,皇帝也没有怪到他头上。索尼全家被迁往盛京之后,毕竟是亲戚,希福也多有照应,不然一家孤儿寡母的,生活会分外艰难。
索尼死得早,一共就留下了两个儿子,齐齐过来投奔,希福不可能不照顾一点。看着两个年轻的侄孙,又考核了他们的本领之后,希福决定,拼着自己的老脸,给两个侄孙在皇帝面前先挂个号——没有办法,自己的儿孙都没有格外有出息的,儿子到现在还是领的侍卫职,看不到未来啊。
“索尼之子?”福临对这个被自己咔嚓了的辅政大臣记得很清楚,“对了,索尼是你的侄子。”活着的时候,索尼对希福态度只是一般,死了以后倒是想起这层关系了。
希福硬着头皮道:“这两个孩子与他们的父亲倒是不同。索尼临死之前也留有遗书,命子孙世世代代只能忠于皇上,以他为鉴。”
“朕知道了。”福临点点头。希福是来告老的,之前洪承畴也来告老,南书房剩余的人没有可以顶用的,实在是人才缺乏啊,希望这次的科举可以为国家补充一点新鲜血液吧。
福临的希望很美好,事实却很残酷。三月的时候,江宁举子闹事,哭文庙,殴打考官,整个江南似乎都因为此事沸腾了。给事中阴应节上了奏折,连同当地学子写的《万金记》一起,送到了福临的御案上。
珊瑚公主刚刚过了百日,正是最可爱的时候。福临对这个女儿宠爱至极,命画师给她画了许多画像,百日画像自然不可缺。前一刻,他还在和皇后笑着翻看那一叠画像,后一刻便得知了科举舞弊的案件,气得眼前一黑。
当初他任命方犹等人做为江南主考时,众人言辞凿凿,立誓要秉公办事,为国选拔人才,言犹在耳,转眼间他们居然做出这种事情。一个名额就是多少钱,明码标价,以为天高皇帝远,谁都不知道。
多尔衮临危受命,带着刑部众人去了江南,将方犹、钱开宗等人以及犯案考生统统拉到了京城,又宣布圣谕,并在江宁贡院亲自主持重考。
多尔衮把考场布置得跟战场一样,兵丁林立,刀尖闪着冰冷的光,甚至还有部分人配备了火器,气氛肃杀不已。那些读书人哪里经历过这种场景,再加上事先他们确实闹腾得不像样子,又亲眼看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端坐在上,众多考生都吓得双腿打颤,甚至还有几个连笔都拿不起来。
不过,还是有几个人颇为镇定的,拿起笔一挥而就,多尔衮都看在眼里,暗自点头——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写出东西来的,心理素质起码不错。
所有的试卷都封存了,由考官评定等级后,送到皇帝那里,福临亲自点了举人,接着,又对作弊人犯进行了严厉的裁决。
方犹、钱开宗两名主考腰斩,家产妻子籍没入官;叶楚槐等十七名考官秋后处死,同样妻子家产没收入官。涉事考生八人各责打四十大板,连同父母妻子兄弟共同流放宁古塔,家产籍没入官。这些就算了,两名主考官被押送回了江宁,在江宁游街示众后,北门外腰斩。
这量刑有些重了。有( 〖清〗顺治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3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