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部分阅读
“是是是,等你病好了,还要帮珊瑚挑女婿呢,还要帮朕看着江山呢。”福临眼圈有些红,手上不由得使了些力。
多尔衮叹了口气:“别安慰我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说着,他费力的抬起手,从怀里掏出一块暗沉沉的木牌来:“这是叔父一些私底下的力量,全部给你吧。这些年,你明明知道叔父暗地里有人,却一点都不干涉,叔父承你的情。”
福临将木牌塞回他的手里:“这些东西,在叔父手上,或者是在朕手上,有什么不同?”
多尔衮咳嗽两声,身子瘫软下去:“你还是,还是拿着吧……”
福临急忙将他扶住,高声唤道:“太医,太医!”
宋院首连滚带爬的进来,扶住多尔衮的脉搏,冲福临遗憾的摇了摇头。福临一脚将他踹开,连声唤道:“叔父,叔父!”
多尔衮似乎用光了全身的力气,口里喃喃着:“玉儿,玉儿……”
布木布泰早就泣不成声,低低的应了一句:“我在这里。”
“玉儿,十四哥哥带你骑马去……”多尔衮眼神早已涣散,只是看着床顶,脸上浮现出一个怀念的笑容。
布木布泰拭了拭泪,握住他的手,低声道:“十四哥哥,玉儿不会,你教我可好?”
“好,好,”多尔衮似乎完全陷入了当年的回忆中,“我们要在一起,我们还要生许多许多个娃娃……皇上,皇上,小九,福临……”
“阿玛!”福临再也忍不住,高声喊了出来。
多尔衮精神明显一振,一只手忙忙的伸出去:“儿子,我的儿子,本王的儿子……”
“阿玛,阿玛!”福临握住那只手,一声声的唤着,“阿玛,你有儿子,你还有孙子孙女,你还要看着他们长大成|人啊阿玛!”
多尔衮带着笑,闭上了眼睛。一旁旁听了全程的宋院首恨不得变成隐形人,福临却很是温柔的将多尔衮的身体放平,给他盖上被子,吩咐道:“宋院首,你再去和其他太医商量一下,写一个方子,熬了药来,等叔父醒了再喝。”
被点名的宋院首欲哭无泪,小心翼翼的道:“皇上,皇上节哀……”
“混账!”福临一脚踢了过去,“叔父只是睡着了,再敢咒他,朕灭你九族!”
太医绝对是个高危职业!宋院首不敢多说,只能将求助的眼神投向布木布泰,希望此时太后还能保持着清醒。
布木布泰虽然伤心,却更为心痛儿子的反常,忙劝慰福临道:“皇帝,节哀吧,还要你来处理大局呢。”
福临用一种完全不可思议的眼光看向布木布泰:“额娘,怎么连你也这么说?快别乱讲了,小心叔父听了不开心。”
布木布泰心底大恸。多尔衮的去世已经让她大受打击,儿子的反常更是让她雪上加霜。苏茉儿连忙将她扶住,对小华子使了个眼色。小华子会意,立刻出去,低声告诉了皇后和几个孩子多尔衮去世的消息,并让他们赶紧进去。
其他人还好,多尔博、景额和珊瑚顿时崩溃了,争先恐后的冲进去,扑在多尔衮身上痛哭起来。福临急得将他们一个个的扯开,喝道:“都小点声,别吵醒了朕的叔父。”
几个孩子一愣,多尔博脑子里最没有弯弯绕,流着眼泪大声喊道:“皇上,阿玛已经去了啊!”
“别瞎说!”福临对这个小自己很多岁的堂弟一直就跟对儿子似的,顺手一巴掌削到他后脑勺上,“你阿玛只是累了,睡一会儿。你们别吵,朕还要考你们的功课呢。”
这下谁都知道皇帝出问题了。仁娜急坏了,她也不管仪态了,扑到福临怀里哭道:“表哥,你再看看叔父吧,表哥,你,你要节哀啊!”
怎么一个个的都这么说?福临觉得困惑极了。叔父只是睡着了而已,他怎么可能去世呢?他们一定是在和自己开玩笑。福临歪了歪脑袋,看了看仁娜,奇道:“你怎么也糊涂了?乖,都出去吧,朕要一个人陪着叔父待会儿。”
仁娜急的不知如何是好,还想开口,布木布泰按住她的手,上前几步道:“好,我们都出去,你别忘了还要批折子。”
终于安静了。
福临坐到多尔衮床前,看着他毫无生气的脸,轻轻笑了笑:“叔父,他们都说你去世了,都在乱讲,对吧?你怎么可能有事呢,你一直都这么厉害的。记得小时候,你一只手就能把我给举起来,还带着我逛街,教我读书,教我骑马射箭。不过,我不是一个好学生,读书还行,骑马射箭一直到现在都不好,别说博果尔了,现在连福全都比我强些。”
“叔父,国家的事情太多了,他们都很烦。朕不是个适合的皇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一个好皇帝。叔父,只有你好,可以手把手的教我,就算我做错一些什么事,有你在,我根本就不怕。我可以肆意去骂人,甚至可以去杀人,只要我一声令下,大军就可以灭了另一个国家,叔父,你要管着我啊,不然,朕要去打仗了,要去杀人了,会生灵涂炭的。”
“叔父,你醒醒好不好?别总是睡下去了。珊瑚越来越调皮了,前几天打破了朕的一个玉如意,还振振有词,说是那上面沾了灰,她帮我擦擦。你看,都是被你惯的。这丫头,养了猫还要养狗养鸟,天天闹得鸡飞狗跳,朕骂她,她就跑来找你,然后你再护着她,让她越来越嚣张。等以后啊,她嫁了人,还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你若是一直这么睡着,谁还能护着她呢,朕可是很忙的,会没空的。”
“还有,吴三桂跑去打缅甸了,朕想让三藩都去,让他们三家瓜分了吧。若是不够分,可以把安南一并打下,随他们怎么去打去,朕只要在后面卖军火弹药,顺便给他们提供商路就行了。商路,朕可要牢牢的握在手里。等再过一段时间,钱够多了,朕便去修船,把马六甲打下,叔父,你说可不可行?你一定会不答应的,那就告诉朕理由啊,你的话朕一定会听的,你醒一醒,训斥朕一顿嘛。”
“那时候,朕对着朝鲜使臣掉脸子,叔父不是还跟朕生气了嘛。当年你对朝鲜质子那么好,朕这样是抹你的脸面。不过,朕就是要这么做,朕就知道叔父是不会真的生气的,叔父永远不会对朕生气的。朕没有说错吧?若是说错了,你就真的生个气呗,你看,你现在就这么睡着,一点生气的样子都看不出来。”
“醒醒吧叔父,快醒一醒啊。小时候朕生病,是你一直在照顾我,现在换我照顾你了,怎么你的病却不见好呢?”
“朕再喊你一声阿玛好不好?刚才朕这么喊你,你分明好开心的。”
“阿玛,阿玛阿玛阿玛......”
105第一百零五章
顺治二十二年元月二十一,摄政王多尔衮病逝,享年五十四岁。皇帝在他的尸体边枯坐了一天一夜走出来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异常平静。
辍朝三日后,皇帝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两白旗旗主换成多尔博,由于多尔博年纪小,重要的事情还是要交给皇帝自己来处置,也就是,变了个方法,将两白旗收拢到了自己手中。
接着,他又接手了多尔衮暗地里的势力,并毫不客气的将他们安插到各个部门中去,然后还亲自出席了各国来访使臣的欢送会,态度和蔼举止得体,让一干提着心的大臣们齐齐松了口气。
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的这口气松得太早了。顺治二十二年三月初五,皇帝下旨,要追封摄政王多尔衮为皇帝,并要求全国以帝崩的礼仪来服丧,自己也要守孝三年。
朝廷上下为之震动,只有后宫的布木布泰和仁娜正式放心了——皇帝越是冷静,她们越是不安,现在皇帝开始胡闹了,她们反而觉得,正常的皇帝回来了。
礼部满尚书祁彻白和汉尚书沙澄联名上书,表示这种情况是不合理的。的确,摄政王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功劳还没有大到足以追封为皇帝这么厉害,更何况,摄政王这个职位是超品,前无古人的,要如何料理他的丧事,礼部会拟一个条陈出来。
他们的折子当场被皇帝摔了回去,福临阴沉着脸,道:“朕欲追封摄政王为皇帝,葬于皇陵之中,天下子民需得为他服丧,你们只要拟个庙号出来即可。”
他的脸色实在不好看,谁都不敢多说话,纷纷拿眼睛瞄御史们。偏偏这些御史一个个的跟桩子一般眼观鼻鼻观心,彻底死机——赫御史前车之鉴不远,这个皇帝丝毫不怕坏了名声丢了面子,管你是不是御史,该杀一样杀。
福临环顾一周,见没有人再提出反对意见,终于满意了:“就这么定了。礼部三天内拟出庙号,叔父的葬礼不能简便,礼部给条陈。”
这下没有人敢轻视了。福临是个出了名的小气皇帝,但他在摄政王身上绝对舍得花钱。摄政王喜欢打猎,光是猎鹰就有上千只,皇帝还不停的给他添砖加瓦,凡是有人进贡了雄骏的猎鹰,就统统往摄政王府里送,结果导致摄政王府光养鹰的下人就有百多号人。这就算了,皇帝还拨了大把银子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让摄政王夏天的时候去居住避暑。京城里的摄政王府更是修建得美轮美奂,几乎可以和皇宫媲美,甚至有的地方比皇宫还要辉煌。曾经有御史上书,参摄政王府逾越,却被皇帝置之不理。
礼部不是傻蛋,第三天送上了庙号“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请福临定夺。福临万分不满,使劲的往上加美好的词语,最后弄出个超长的“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武慈孝神圣敏敬义皇帝”来,并不允许礼部的“成宗”,一定要称之为“成祖皇帝”。
满清贵族们面对这个被追封的皇帝庙号,空前的统一起来。中国人为了面子是很容易争个头破血流的。追封成皇帝就算了,居然还要称之为“祖皇帝”,这让人情何以堪!“祖”这个称呼是能轻易用的吗?那是开国皇帝才有的殊荣好吧!皇上你这样,把武皇帝成吉思汗和你真正的阿玛皇太极置于何地?
更何况,当年多尔衮执政的时候,是得罪了不少人的。虽然他退休之后这种事情少了很多,可人都是记仇的,当时就有人想借皇帝的手报复回去,结果毫无例外的被皇帝给削了。现在要追封多尔衮为“祖皇帝”,那些人自然不会乐意。
汉臣们就更别说了。本身他们投靠了满清,就是一件被人唾弃的事情,好在皇帝也是通情达理的,没有强令剃发也没有将满汉分界严重。可以说,他们对福临是很有信心的。可现在皇帝实在是过分了。摄政王本身和太后就有些不清不楚,在他们看来皇帝对这种现象不管不顾,就非常的有失体统,不过蛮夷嘛,就不要多计较了,汉臣们很大度的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追封摄政王为皇帝就不行了,还是“祖”,和皇太极相提并论,这是让皇太极死了都变绿啊,是大不孝啊!
于是,炮轰开始。
大臣们极力反对将多尔衮册封为“成祖皇帝”,表示,如果皇帝坚决这么干的话,宗室们就去哭太庙,满臣们就去发动所有还活着的劳苦功高的老祖宗齐齐上朝,汉臣们就集体发动语言攻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争取将皇帝给说动了。
与此同时,大批宗室妇人们也递牌子请求进宫见太后和皇后,无一例外的表示皇帝的做法太疯狂了,希望太后和皇后能够劝阻住他。
平心而论,布木布泰和仁娜对皇帝的做法并不反对。在布木布泰心里,多尔衮就是天下第一的英雄,就是比皇太极强,封他做皇帝理所当然。而在仁娜心里,表哥就是对的,表哥说叔父要怎么追封就应该怎么追封,别人多嘴实在太讨厌了。无奈,那些宗室妇人们大部分都是从草原上来的,都是蒙古人。面对蒙古人的时候,太后和皇后都不得不有耐心。
皇帝出乎意料的坚定。不管谁上书,就是不允许。想要去哭太庙的,随便去,朕批你们的假,不过等你们回来你们的位置被谁顶替了朕就不管了;那些想要仗着辈分高功劳高来劝的,随便说,朕就当做耳旁风;至于那些啰啰嗦嗦的,朕没这个时间听你们瞎唠叨,全部给朕站到大殿里,不间断的说上三个时辰才能回家。
皇帝你堕落了!这种暴君的做法你是从哪里学会的?大臣们欲哭无泪,有几个颇有骨气的,开始更为激烈的反对。
喜塔腊济兰,人如其名,很是书生意气,深受汉文化影响,是难得的满人中以科举出身的。福临很器重他,对他也很是客气,任命他为礼部侍郎。济兰义正言辞,写了一篇长长的折子,谴责了皇帝这种一意孤行的做法,又讲述了古往今来那些明君的贤良之举,还隐晦的批评了皇帝一意孤行,对待忠臣态度恶劣,同时又带了一两笔多尔衮的功过,表示皇帝给多尔衮摄政王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已经够了,追封皇帝什么的,绝对是过分。
福临面无表情的听他背完了全文,淡淡的扔下几个字:“喜塔腊氏济兰,意图谋反,灭族。”
全场死一般的震惊。谁都不相信皇帝居然能这么睁着眼说瞎话,将一个一心劝阻的忠臣说成是反贼。这下连坚定的皇帝党明珠、索额图、廖侠等人都受不了了,齐齐跪倒求情,济兰仰天长笑,大声道:“我欲与心望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说完,一头往一旁的柱子上撞去。
廖侠跳起来去拦,只是阻了一阻,济兰血染大殿,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也就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所有的御史们,汉臣们,一起出列,声泪俱下,请皇帝收回成命,就连多尔博都站了出来,替阿玛谢过皇帝隆恩,顺便为济兰求情。
福临也不说话,黑洞洞的眼睛一一的在这些人身上扫了过去。他的动作迟缓,却给人一种莫名的压力,不管是谁被他这种眼神看到,都不由自主的打个冷战,原本许多想说的话再也说不出来,只能伏在地上,希望皇帝能将自己变成背景。范承谟和岳乐离得最近,同时在心里浮现出一个大不敬的想法——皇上疯了。
“喜塔腊氏灭族,或者追封摄政王为成祖皇帝。朕让你们选。”
毫无感情的声音响起,轻飘飘的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中,却又好似石头一般,压在众人的心头。喜塔腊族虽然不是满洲八大姓,可也是满人啊,经过长期的联姻,和满族其他姓氏或多或少都有些亲戚关系,谁能愿意他们被灭族呢?
索额图反应最快,飞快的给佟国维使了个眼色,两人跪爬半步,大声道:“成祖皇有功于社稷,功在千秋!”
其他人也逐渐明白过来,只好顺水推舟,同意了多尔衮的追封事宜,福临的脸上露出一个阴恻恻的笑:“朕的叔父要大葬,开皇陵。”
迈出了第一步,再迈出第二步便方便了许多,这个意见没有听到任何反对的声音。多尔衮的庙号就此定了下来,礼部的最高事务就是拟定他的葬礼步骤,至于其他的,谁也没有胆子再去猜测。
果然只有失去的才会让人觉得珍贵。再也没有人说多尔衮的半句坏话了——当年有摄政王在,皇上但凡有些发疯的苗头,摄政王就会及时的掐灭,而现在,只能求上天保佑了,济兰虽然保住了一条命,额头上的伤口还在流血呢!
106第一百零六章
礼部倒是很快就上了条陈,但福临总是嫌弃,觉得这里不够好,那里又不够细致,总之,就没有一处看顺眼的地方。礼部是出了名的清水衙门,平时喝茶混时间混资历的也不少,这下从上到下不得不忙了起来,为皇帝那些鸡毛蒜皮的要求不断的改来改去。
另外一个头疼是户部。多尔衮从摄政王一下子变成皇帝,丧葬费用也要跟着水涨船高,这个钱从哪里来呢?吴三桂在打缅甸,虽然进项很多,可火器的研发耗费也巨大,再加上时不时还要减免一下这里或者那里的赋税,户部总是盼着钱越来越多的。这次一下子要掏出这么多来,让他们大为心疼,又不敢提反对意见,只能用眼神去杀礼部的诸位:“节约点啊,把钱都用光了回头皇帝又要找户部麻烦了!”而礼部的众人就毫不客气的杀回去:“有本事跟皇上说啊,别拿我们做枪。皇上要奢靡,我们能怎么办!”
就在这不断的扯皮中,京城地震了。这次地震还不是如同前几次那样只是房子摇一摇,而是出现了“奥——呜——”这样的声音,让人听了心里幕拧K淙幻挥谐鱿执蟮纳送觯皇堑沽艘恍┟┎莘恳约澳昃檬薜姆课荩烧庵稚艟凸蝗弥谌丝志宓牧恕5卣鸸ッ挥辛教欤腥朔⑾郑诖蟀滋斐鱿至私鹦恰?br />
这种异常的情况是不常见的,人心惶惶,更是有人将这些事和皇帝对已故摄政王的大肆追封联系起来,认为这是皇太极死不瞑目,开始闹事。
谣言什么的总是容易被人相信的,特别是在这种上到文武百官下到黎民百姓都认为皇帝对不起先皇的情况下。听到传言的官员们并不加以控制,导致谣言逐渐流散开来。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仅仅在谣言出现的第二天,福临就得到了消息。他看着桌上的报告,神色晦暗不明。暗中的人手,他自己经营了多年,桑吉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如今的城府颇深的当朝大员。他本以为,自己的势力已经很厉害了,却没有想到,多尔衮的比他更胜一筹。
这次的谣言就是多尔衮的人手第一时间通知的,桑吉的人晚了半天的功夫。而在和那些人闲聊的过程中,福临得知,多尔衮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在暗中发展势力了,却始终没有加以阻止。
“叔父。”福临将手中的御笔握得紧紧的,一股愧疚蔓延了上来。
皇帝下了罪己诏。
“朕以凉德,承嗣不基,于今二十又二年矣。自登基以来,用人行政,多得成祖相助,方能苟且目前。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成祖皇帝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今不幸成祖皇帝长辞,不得昼夜伺候左右,冀尽孝养,朕之罪一也。国用浩繁,兵饷不足,成祖皇帝开源节流,辟商路,致国库充盈,百姓安居。而朕未尝节俭,厚己薄人,靡费甚多,是朕之罪一也。星变地震,水旱频出,乃天之异像,皆因朕未曾谨遵成祖皇帝旧制,未能晨昏定省,以尽孝道,皆朕之罪也。今朕应遵守天意,为叔父守孝三年,天下子民守孝一年,以平息天怒。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靠!
百官们连骂脏话的心都有了。皇帝你什么意思?地震了白天就能看星星,原来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你对你的叔父“不孝”?先皇啊,你死不瞑目!
这些就算了,还有守孝啊!皇帝守孝三年,要分对谁,当年皇太极驾崩的时候,皇上说要守孝三年,那也就算了,那个时候他才几岁啊,肯定没有夫妻生活,而且长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御膳房依旧该做啥就做啥,皇上小日子过得依旧很滋润,除了穿着丧服以外,没有任何的守孝举动可以看出来。现在,他居然要为摄政王守孝,还要守上三年,开什么玩笑!
还有百姓。既然多尔衮追封为了皇帝,那宗室官员们必然要守国孝的,百姓也会挂些白灯笼,穿穿白衣服,不过顶多也就三个月,哪里还有一年的道理!更何况,一年的时间不让结婚生子,也太不近人情了吧!
再也没有人敢去传地震之类的谣言了,你妹的,太吓人了,皇帝居然会偷换概念。谣言说他不孝,他就正大光明的说:“对啊,朕就是不孝,朕对朕的叔父不孝,朕改呗。不单单是朕改,朕还要带领全天下的人一起改!”
太坑爹了!大家心知肚明皇帝这又是来漫天要钱着地还价了,一个个撩起袖子回家写折子,绞尽脑汁的开始想要怎么来应付这个抽风的皇帝。
几个近臣都在第一时间上了折子。范承谟发挥个人文笔好的优势,送上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把多尔衮夸得天上有地上无。同时,他对皇帝感天动地的孝行狠狠的表扬了一番,并表示,皇帝是天子,上天的示警只是针对皇帝一个人的,只要皇上能守孝,上天就心满意足了。当然,国不可一日无君,皇上的守孝可以以日代月,守上二十七天就行。
廖侠则是骨子里商人的精明发作了,表示可以出一些官窑做的纪念品,瓶瓶罐罐啊,屏风啊什么的,将成祖皇帝的英姿印在上面,皇上也可以亲笔题词,这是皇上孝心的表现。例如成祖皇帝行猎图,成祖皇帝甲胄图等等,当然都是要限量版的,不能多出,这才能表现出成祖皇帝的珍贵。其实他还有一点私心没有说出来,如果皇帝继续这么悲痛的话,这些瓷器绝对可以在国内外换回大量的真金白银,他家可以做全权代理商的。
索额图和明珠两人联名上了折子,建议修建历代帝王庙,供奉上历代帝王的塑像,当然会有新鲜出炉的成祖皇帝的,并在塑像旁配上纪念碑,刻上他的英雄事迹,让天下人瞻仰,让后代供奉。
福临龙心大悦,统统准了。其余人鄙视的看向这几个人,在心里狠狠的唾弃了一下:佞臣,然后争先恐后的表示附议,生怕自己落后了别人半步——大的功劳已经被抢走了,好歹留点汤给大家喝喝嘛。
四月,福临下诏,凡是因地震受灾的人家都可以免除一年徭役,同时又下旨,凡是百姓主动去修建帝王庙的,也可以减免税赋。然后,还特别注明,在帝王庙修建好后,瞻仰过帝王庙的百姓,说上几句歌颂帝王伟业的话(特别是成祖皇帝的),然后将姓名地址留下来,户部每个月都会从中抽出三个幸运儿,免他半年赋税。
这下别说京城了,整个北方都轰动了。人人都在谈论帝王庙的事,街头巷尾卖字的穷书生们吃香了,老百姓们都是没有认识几个字的,哪里想得出来什么词语能够表扬成祖皇帝的,便纷纷要求这些书生们帮忙想一些听起来比较高端的词汇。人的脑子都是灵活的,很快一个新的行当应运而生,一个铜板帮忙写一句话。
福临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是生气。居然有人敢借他叔父的名头挣钱?不想混了!当即召了桑吉入宫,让他肃清京城那些不择手段赚钱的人。桑吉这种事情做得很是熟练,很快便以“缉拿盗贼,平定治安”为由,抓了几个人,又命人偷偷在茶馆酒楼各处放出话去:皇上要的是百姓发自内心的表扬,就算说句“成祖皇帝是个好皇帝”都行,若是写得太过华丽,便不真实了,皇上是不会相信的。
同样的话语,重复百遍就成了真理。百姓们不停的动脑筋,给成祖皇帝发好人卡,就是碰面的时候聊天也会聊到这方面的话题,时间久了,大家也就都认为成祖皇帝是个真的大好人,也曾经真的做过皇帝。福临适时的将范承谟的那篇文章贴了出来,表扬了多尔衮的丰功伟绩,并光明正大的表示以后会将这篇文章放入考试必备的行列,若是不把这篇文章倒背如流理解深刻,就别想做进士。
范承谟顿时觉得脸上有光。要知道,科考考的是四书五经啊,把他的文章放进去一起,就证明了他的文字可以和圣人相提并论,简直是祖坟冒了青烟!他终于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文人相轻,其他的读书人则是把范承谟骂了个狗血淋头。本身范文程的名声就不好听,而范承谟又成功获得了天下最不受待见的读书人称号。不过这不妨碍范承谟的好心情,当年他爹就教育过他,要好生的听皇帝的话,时时刻刻的记住,这世上最大的一条大腿就是皇帝的。
有得意的就有失意的。皇帝对多尔衮毫无遮掩的大肆纪念让满清贵族们心理不平衡了。多尔衮当年把八旗削得多狠啊,除了两黄旗和两白旗之外,谁都对他心怀不满,特别以两蓝旗最为深重。虽然皇帝早就将两蓝旗收归手中,时间也过了很久了,但当年豪格的嫡派还是遗留了对多尔衮的恨意。
他们的具体表现就在对工作的消极对抗上。他们也心知肚明,他们是满族,皇帝是满族的皇帝,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将自己族人给踹开一心任用汉人,就耗着呗,看看谁能耗得过谁。
有两个地方的督抚缺员。正常情况下督抚都是满人担任的,户部却开始了磨洋工,左挑右选的却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来。福临心头火起,干脆一连任命了两个正白旗的人去做这种重要的工作,这一下捅了马蜂窝了。
下四旗和上四旗正式对了起来,下四旗开始明里暗里的罢工,福临一咬牙:不就是办事的人嘛,没人做事朕自己来,朕就不信,离了你们,朕还不能活了!
107第一百零七章
顺治二十五年春,宫里所有太监宫女的脸上都带了一丝松快,就连嫔妃们脸上的笑都真切了几分。不为别的,皇帝终于除孝了。
按照满制,守孝三年,满打满算也就是二十七个月,偏偏皇帝足足守了三十六个月。他没有去严格要求天下人一起守孝,也没有去禁止其他人到期除服,只是自己默默的守着,不去睡女人,不沾荤腥,坚持穿素服。
他是皇帝,没有人敢去管他,唯独布木布泰会唠叨几句,可他依旧不听,布木布泰也没有什么法子,只好和仁娜两个想方设法的做些素菜点心或者煲点补品,塞给福临吃下。而后宫的怨气更是冲破了天。三年,整整三年皇帝没有去睡任何一个女人,后宫除了太后的慈宁宫和皇后的坤宁宫外,根本就看不到皇帝的人影。她们只好每天在给太后和皇后请安的时候千方百计的多逗留一会儿,又不敢打扮得娇艳,生怕引得皇帝不满。
现在,每个人都穿上了新衣服,认真的梳妆,扑上淡淡的粉,一个个从骨子里透出精神来,就连御花园都仿佛被这种气氛感染,一个个嫩绿的小芽从枝头上争先恐后的探出脑袋,远远望去如同绿雾一般,煞是好看。
福临却一点都没有如释重负的心情。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够让他和大臣们拉锯子拉上几个来回了。
吴三桂打下了缅甸,莽白辗转逃亡暹罗、安南等地,很快失去了他的消息。吴三桂是个心狠手辣的,不可能放过任何一个危险分子。他杀了缅甸皇室所有的男丁,只留下一个之前缅甸王的五岁的孙子。又通告天下,说莽白杀了自己的兄长篡位,本身就得位不正,他吴三桂替天行道,将乱臣贼子赶出了缅甸,重新立原来的缅甸王孙子为王,是正义的行为。
耿继茂因病身故,现在是他的儿子耿精忠当家,再加上尚可喜,和吴三桂一商量: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何必要在大清混日子。现在大清的皇帝不好惹,他们手上的火器都是从皇帝那里买的,谁知道皇帝还有没有更高级更多的。看皇帝的这个架势,和满清八旗都强硬不已,更何况对待他们,撤藩是迟早的事,不如早点找到后路。
三人将缅甸划拉划拉,平分了,吴三桂挟天子以令诸侯,让那个小孩子皇帝下了圣旨,让尚可喜和耿精忠裂土为王,然后迅速向福临上书,表示他们愿意撤藩,为了正义,留在缅甸。
在周围的国家以及文武大臣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福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批复了他们的折子,对他们这种不惜背井离乡却要为他国主持公道的行为表示了高度赞赏,这种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情怀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身为皇帝,怎么能不支持呢?因此,福临正式下旨撤藩,然后迅速的将吴应熊和金福夫妻两个连同他们的儿子打包送去了缅甸。
已经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了。自从下四旗罢工以来,福临一人抗住了所有的压力,反正他也在守孝,不去后宫,从早到晚的一心扑在朝政上,还不到三十岁,两鬓就开始花白。没有办事的人不打紧,皇帝是个工作狂,可以一人顶几人来用。
这么一来,下四旗的人慌了。他们只是想要借着机会去要挟一下皇帝的,谁知道皇帝不吃他们这一套,该干嘛干嘛,甚至还故意找茬儿,将下四旗的好几家人没事做就拎出来骂骂解闷。还好有太后在,对他们的宗室妇人还不错,来安他们的心。
本来下四旗就不是一条心,皇帝强硬打压,太后温柔慈爱,连打带消的,让他们吃不消了,从内部开始分裂。福临乘机宣布:反正你们下四旗很不满足目前的地位,朕是个好皇帝,善于听取你们的意见,大家都平起平坐吧。来来来,我们来玩个游戏,干脆就不要八旗了,合并成四旗吧,这样大家都是上四旗了,多好。看,朕很民主吧?
八旗是祖宗规矩啊,皇帝你都想改?一众宗室又有去哭太庙的心了,有些聪明的,更是跑到帝王庙里,对着多尔衮的塑像哭:成祖皇帝啊,你走得太早了,皇帝,皇帝他根本就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啊!你赶紧晚上托个梦给皇帝吧,快让他别胡闹了!
事实证明,想让多尔衮托梦还不如指望皇帝自己想通了来得快些。八旗的人从来没有这么团结过,一齐上书,告诉皇帝祖制不能轻易的违背,又举了许多例子,表明八旗是立有赫赫战功的,所以,皇帝你就高抬贵手,放过八旗吧!当然,作为交换,下四旗的人再也不敢消极怠工了,一个个兢兢业业,堪为劳模。
福临哪里这么轻松的就会放过他们,他早就想动一动八旗了,之前他看在多尔衮的面子上不去有所动作,现在机会难得,不抓紧了占便宜他会觉得自己都对不起自己。
皇帝铁了心要撤八旗,宗室压力骤增,就连慈宁宫都天天人满为患。布木布泰对此很是忧虑,也去劝过福临,福临却笑着说自己有分寸。布木布泰对这个儿子一直都相当信任,听他这么说,也就放下了心。
这场拉锯战足足持续了大半年,最后,皇帝终于在大家的劝阻下,依旧实行八旗制度不变。不过,他在八旗动了大手术,将人员彻底来了个大清洗。
八旗元气大伤,不单单是下四旗,就连两黄旗这种皇帝的直属队伍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经过这次后,没有人再敢随便用罢工这种方式来对抗皇帝的决议,生怕皇帝忽然间抽风。帝权空前的集中,福临再次发现,做昏君简直是太容易了。
他不是一个神仙,而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福临自然也不例外。他集中了权力,带来的副作用便是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的人也多了。福临发现,多年前禁止的请安折子又在慢慢的抬头,并不是单纯的请安,而是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然后在折子上添些歌颂自己的话。
一开始,福临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还有些沾沾自喜——折子上写得很高明,并没有直接表扬,而是借用了老百姓的民谣,将自己给好好的夸了一顿的。他心情一好,自然就留意到了上折子的江苏巡抚,虽然明面上没有说写什么,不过却将这份折子拿出来放在了一边。
宫里的消息一直是传得最快的,很快,福临就发现类似的折子多了起来。江苏、余杭、山东、湖广,这些地方要么有老百姓赞颂自己的民谣,要么有文人秀士对太平年代的歌颂。当他是傻子吗?福临一下子警觉起来。
的确,现在贸易四通八达,百姓也相对的安居乐业,人口已经比之前多出许多来。特别是江浙、两广和台湾,更是经济发达,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不单单有雇佣工人,雇佣水手,就连内宅的女人都可以出去干活,做做衣服编织篮子筐子什么的。白天上工晚上回家,按月领工钱,几乎成了这些地方的常态。
福临还记得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开始的。他当然不会做,但他能提供一个思路。工部自从在福临手上就开始扬眉吐气,一改当年的隐形衙门形象,冲上了前台。因此,工部意外的成为了肥差,招揽了一众工匠,埋头开始研究蒸汽机事宜。虽然目前为止还处在往里投钱的阶段,可福临相信迟早会被研究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免不了也有些自我陶醉,还好,被一系列的折子给打醒了。福临镇定了一下,在案头贴上一张纸条,上书四个大字“八国联军”,以警醒自己。同时,他又下了一道圣旨,不允许奏折中再出现这种语句,最好按条目写,一句废话都不要有。
一开始,也有人不相信的,隐晦的照写不误,很快就被皇帝给削了,大家只好乖乖的听话,一时间,朝政为之一清。
经过皇帝这一系列举动,满洲八大姓顿时老实了许多,而索额图和明珠等( 〖清〗顺治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3197/ )
多尔衮叹了口气:“别安慰我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说着,他费力的抬起手,从怀里掏出一块暗沉沉的木牌来:“这是叔父一些私底下的力量,全部给你吧。这些年,你明明知道叔父暗地里有人,却一点都不干涉,叔父承你的情。”
福临将木牌塞回他的手里:“这些东西,在叔父手上,或者是在朕手上,有什么不同?”
多尔衮咳嗽两声,身子瘫软下去:“你还是,还是拿着吧……”
福临急忙将他扶住,高声唤道:“太医,太医!”
宋院首连滚带爬的进来,扶住多尔衮的脉搏,冲福临遗憾的摇了摇头。福临一脚将他踹开,连声唤道:“叔父,叔父!”
多尔衮似乎用光了全身的力气,口里喃喃着:“玉儿,玉儿……”
布木布泰早就泣不成声,低低的应了一句:“我在这里。”
“玉儿,十四哥哥带你骑马去……”多尔衮眼神早已涣散,只是看着床顶,脸上浮现出一个怀念的笑容。
布木布泰拭了拭泪,握住他的手,低声道:“十四哥哥,玉儿不会,你教我可好?”
“好,好,”多尔衮似乎完全陷入了当年的回忆中,“我们要在一起,我们还要生许多许多个娃娃……皇上,皇上,小九,福临……”
“阿玛!”福临再也忍不住,高声喊了出来。
多尔衮精神明显一振,一只手忙忙的伸出去:“儿子,我的儿子,本王的儿子……”
“阿玛,阿玛!”福临握住那只手,一声声的唤着,“阿玛,你有儿子,你还有孙子孙女,你还要看着他们长大成|人啊阿玛!”
多尔衮带着笑,闭上了眼睛。一旁旁听了全程的宋院首恨不得变成隐形人,福临却很是温柔的将多尔衮的身体放平,给他盖上被子,吩咐道:“宋院首,你再去和其他太医商量一下,写一个方子,熬了药来,等叔父醒了再喝。”
被点名的宋院首欲哭无泪,小心翼翼的道:“皇上,皇上节哀……”
“混账!”福临一脚踢了过去,“叔父只是睡着了,再敢咒他,朕灭你九族!”
太医绝对是个高危职业!宋院首不敢多说,只能将求助的眼神投向布木布泰,希望此时太后还能保持着清醒。
布木布泰虽然伤心,却更为心痛儿子的反常,忙劝慰福临道:“皇帝,节哀吧,还要你来处理大局呢。”
福临用一种完全不可思议的眼光看向布木布泰:“额娘,怎么连你也这么说?快别乱讲了,小心叔父听了不开心。”
布木布泰心底大恸。多尔衮的去世已经让她大受打击,儿子的反常更是让她雪上加霜。苏茉儿连忙将她扶住,对小华子使了个眼色。小华子会意,立刻出去,低声告诉了皇后和几个孩子多尔衮去世的消息,并让他们赶紧进去。
其他人还好,多尔博、景额和珊瑚顿时崩溃了,争先恐后的冲进去,扑在多尔衮身上痛哭起来。福临急得将他们一个个的扯开,喝道:“都小点声,别吵醒了朕的叔父。”
几个孩子一愣,多尔博脑子里最没有弯弯绕,流着眼泪大声喊道:“皇上,阿玛已经去了啊!”
“别瞎说!”福临对这个小自己很多岁的堂弟一直就跟对儿子似的,顺手一巴掌削到他后脑勺上,“你阿玛只是累了,睡一会儿。你们别吵,朕还要考你们的功课呢。”
这下谁都知道皇帝出问题了。仁娜急坏了,她也不管仪态了,扑到福临怀里哭道:“表哥,你再看看叔父吧,表哥,你,你要节哀啊!”
怎么一个个的都这么说?福临觉得困惑极了。叔父只是睡着了而已,他怎么可能去世呢?他们一定是在和自己开玩笑。福临歪了歪脑袋,看了看仁娜,奇道:“你怎么也糊涂了?乖,都出去吧,朕要一个人陪着叔父待会儿。”
仁娜急的不知如何是好,还想开口,布木布泰按住她的手,上前几步道:“好,我们都出去,你别忘了还要批折子。”
终于安静了。
福临坐到多尔衮床前,看着他毫无生气的脸,轻轻笑了笑:“叔父,他们都说你去世了,都在乱讲,对吧?你怎么可能有事呢,你一直都这么厉害的。记得小时候,你一只手就能把我给举起来,还带着我逛街,教我读书,教我骑马射箭。不过,我不是一个好学生,读书还行,骑马射箭一直到现在都不好,别说博果尔了,现在连福全都比我强些。”
“叔父,国家的事情太多了,他们都很烦。朕不是个适合的皇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一个好皇帝。叔父,只有你好,可以手把手的教我,就算我做错一些什么事,有你在,我根本就不怕。我可以肆意去骂人,甚至可以去杀人,只要我一声令下,大军就可以灭了另一个国家,叔父,你要管着我啊,不然,朕要去打仗了,要去杀人了,会生灵涂炭的。”
“叔父,你醒醒好不好?别总是睡下去了。珊瑚越来越调皮了,前几天打破了朕的一个玉如意,还振振有词,说是那上面沾了灰,她帮我擦擦。你看,都是被你惯的。这丫头,养了猫还要养狗养鸟,天天闹得鸡飞狗跳,朕骂她,她就跑来找你,然后你再护着她,让她越来越嚣张。等以后啊,她嫁了人,还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你若是一直这么睡着,谁还能护着她呢,朕可是很忙的,会没空的。”
“还有,吴三桂跑去打缅甸了,朕想让三藩都去,让他们三家瓜分了吧。若是不够分,可以把安南一并打下,随他们怎么去打去,朕只要在后面卖军火弹药,顺便给他们提供商路就行了。商路,朕可要牢牢的握在手里。等再过一段时间,钱够多了,朕便去修船,把马六甲打下,叔父,你说可不可行?你一定会不答应的,那就告诉朕理由啊,你的话朕一定会听的,你醒一醒,训斥朕一顿嘛。”
“那时候,朕对着朝鲜使臣掉脸子,叔父不是还跟朕生气了嘛。当年你对朝鲜质子那么好,朕这样是抹你的脸面。不过,朕就是要这么做,朕就知道叔父是不会真的生气的,叔父永远不会对朕生气的。朕没有说错吧?若是说错了,你就真的生个气呗,你看,你现在就这么睡着,一点生气的样子都看不出来。”
“醒醒吧叔父,快醒一醒啊。小时候朕生病,是你一直在照顾我,现在换我照顾你了,怎么你的病却不见好呢?”
“朕再喊你一声阿玛好不好?刚才朕这么喊你,你分明好开心的。”
“阿玛,阿玛阿玛阿玛......”
105第一百零五章
顺治二十二年元月二十一,摄政王多尔衮病逝,享年五十四岁。皇帝在他的尸体边枯坐了一天一夜走出来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异常平静。
辍朝三日后,皇帝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两白旗旗主换成多尔博,由于多尔博年纪小,重要的事情还是要交给皇帝自己来处置,也就是,变了个方法,将两白旗收拢到了自己手中。
接着,他又接手了多尔衮暗地里的势力,并毫不客气的将他们安插到各个部门中去,然后还亲自出席了各国来访使臣的欢送会,态度和蔼举止得体,让一干提着心的大臣们齐齐松了口气。
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的这口气松得太早了。顺治二十二年三月初五,皇帝下旨,要追封摄政王多尔衮为皇帝,并要求全国以帝崩的礼仪来服丧,自己也要守孝三年。
朝廷上下为之震动,只有后宫的布木布泰和仁娜正式放心了——皇帝越是冷静,她们越是不安,现在皇帝开始胡闹了,她们反而觉得,正常的皇帝回来了。
礼部满尚书祁彻白和汉尚书沙澄联名上书,表示这种情况是不合理的。的确,摄政王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功劳还没有大到足以追封为皇帝这么厉害,更何况,摄政王这个职位是超品,前无古人的,要如何料理他的丧事,礼部会拟一个条陈出来。
他们的折子当场被皇帝摔了回去,福临阴沉着脸,道:“朕欲追封摄政王为皇帝,葬于皇陵之中,天下子民需得为他服丧,你们只要拟个庙号出来即可。”
他的脸色实在不好看,谁都不敢多说话,纷纷拿眼睛瞄御史们。偏偏这些御史一个个的跟桩子一般眼观鼻鼻观心,彻底死机——赫御史前车之鉴不远,这个皇帝丝毫不怕坏了名声丢了面子,管你是不是御史,该杀一样杀。
福临环顾一周,见没有人再提出反对意见,终于满意了:“就这么定了。礼部三天内拟出庙号,叔父的葬礼不能简便,礼部给条陈。”
这下没有人敢轻视了。福临是个出了名的小气皇帝,但他在摄政王身上绝对舍得花钱。摄政王喜欢打猎,光是猎鹰就有上千只,皇帝还不停的给他添砖加瓦,凡是有人进贡了雄骏的猎鹰,就统统往摄政王府里送,结果导致摄政王府光养鹰的下人就有百多号人。这就算了,皇帝还拨了大把银子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让摄政王夏天的时候去居住避暑。京城里的摄政王府更是修建得美轮美奂,几乎可以和皇宫媲美,甚至有的地方比皇宫还要辉煌。曾经有御史上书,参摄政王府逾越,却被皇帝置之不理。
礼部不是傻蛋,第三天送上了庙号“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请福临定夺。福临万分不满,使劲的往上加美好的词语,最后弄出个超长的“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武慈孝神圣敏敬义皇帝”来,并不允许礼部的“成宗”,一定要称之为“成祖皇帝”。
满清贵族们面对这个被追封的皇帝庙号,空前的统一起来。中国人为了面子是很容易争个头破血流的。追封成皇帝就算了,居然还要称之为“祖皇帝”,这让人情何以堪!“祖”这个称呼是能轻易用的吗?那是开国皇帝才有的殊荣好吧!皇上你这样,把武皇帝成吉思汗和你真正的阿玛皇太极置于何地?
更何况,当年多尔衮执政的时候,是得罪了不少人的。虽然他退休之后这种事情少了很多,可人都是记仇的,当时就有人想借皇帝的手报复回去,结果毫无例外的被皇帝给削了。现在要追封多尔衮为“祖皇帝”,那些人自然不会乐意。
汉臣们就更别说了。本身他们投靠了满清,就是一件被人唾弃的事情,好在皇帝也是通情达理的,没有强令剃发也没有将满汉分界严重。可以说,他们对福临是很有信心的。可现在皇帝实在是过分了。摄政王本身和太后就有些不清不楚,在他们看来皇帝对这种现象不管不顾,就非常的有失体统,不过蛮夷嘛,就不要多计较了,汉臣们很大度的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追封摄政王为皇帝就不行了,还是“祖”,和皇太极相提并论,这是让皇太极死了都变绿啊,是大不孝啊!
于是,炮轰开始。
大臣们极力反对将多尔衮册封为“成祖皇帝”,表示,如果皇帝坚决这么干的话,宗室们就去哭太庙,满臣们就去发动所有还活着的劳苦功高的老祖宗齐齐上朝,汉臣们就集体发动语言攻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争取将皇帝给说动了。
与此同时,大批宗室妇人们也递牌子请求进宫见太后和皇后,无一例外的表示皇帝的做法太疯狂了,希望太后和皇后能够劝阻住他。
平心而论,布木布泰和仁娜对皇帝的做法并不反对。在布木布泰心里,多尔衮就是天下第一的英雄,就是比皇太极强,封他做皇帝理所当然。而在仁娜心里,表哥就是对的,表哥说叔父要怎么追封就应该怎么追封,别人多嘴实在太讨厌了。无奈,那些宗室妇人们大部分都是从草原上来的,都是蒙古人。面对蒙古人的时候,太后和皇后都不得不有耐心。
皇帝出乎意料的坚定。不管谁上书,就是不允许。想要去哭太庙的,随便去,朕批你们的假,不过等你们回来你们的位置被谁顶替了朕就不管了;那些想要仗着辈分高功劳高来劝的,随便说,朕就当做耳旁风;至于那些啰啰嗦嗦的,朕没这个时间听你们瞎唠叨,全部给朕站到大殿里,不间断的说上三个时辰才能回家。
皇帝你堕落了!这种暴君的做法你是从哪里学会的?大臣们欲哭无泪,有几个颇有骨气的,开始更为激烈的反对。
喜塔腊济兰,人如其名,很是书生意气,深受汉文化影响,是难得的满人中以科举出身的。福临很器重他,对他也很是客气,任命他为礼部侍郎。济兰义正言辞,写了一篇长长的折子,谴责了皇帝这种一意孤行的做法,又讲述了古往今来那些明君的贤良之举,还隐晦的批评了皇帝一意孤行,对待忠臣态度恶劣,同时又带了一两笔多尔衮的功过,表示皇帝给多尔衮摄政王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已经够了,追封皇帝什么的,绝对是过分。
福临面无表情的听他背完了全文,淡淡的扔下几个字:“喜塔腊氏济兰,意图谋反,灭族。”
全场死一般的震惊。谁都不相信皇帝居然能这么睁着眼说瞎话,将一个一心劝阻的忠臣说成是反贼。这下连坚定的皇帝党明珠、索额图、廖侠等人都受不了了,齐齐跪倒求情,济兰仰天长笑,大声道:“我欲与心望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说完,一头往一旁的柱子上撞去。
廖侠跳起来去拦,只是阻了一阻,济兰血染大殿,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也就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所有的御史们,汉臣们,一起出列,声泪俱下,请皇帝收回成命,就连多尔博都站了出来,替阿玛谢过皇帝隆恩,顺便为济兰求情。
福临也不说话,黑洞洞的眼睛一一的在这些人身上扫了过去。他的动作迟缓,却给人一种莫名的压力,不管是谁被他这种眼神看到,都不由自主的打个冷战,原本许多想说的话再也说不出来,只能伏在地上,希望皇帝能将自己变成背景。范承谟和岳乐离得最近,同时在心里浮现出一个大不敬的想法——皇上疯了。
“喜塔腊氏灭族,或者追封摄政王为成祖皇帝。朕让你们选。”
毫无感情的声音响起,轻飘飘的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中,却又好似石头一般,压在众人的心头。喜塔腊族虽然不是满洲八大姓,可也是满人啊,经过长期的联姻,和满族其他姓氏或多或少都有些亲戚关系,谁能愿意他们被灭族呢?
索额图反应最快,飞快的给佟国维使了个眼色,两人跪爬半步,大声道:“成祖皇有功于社稷,功在千秋!”
其他人也逐渐明白过来,只好顺水推舟,同意了多尔衮的追封事宜,福临的脸上露出一个阴恻恻的笑:“朕的叔父要大葬,开皇陵。”
迈出了第一步,再迈出第二步便方便了许多,这个意见没有听到任何反对的声音。多尔衮的庙号就此定了下来,礼部的最高事务就是拟定他的葬礼步骤,至于其他的,谁也没有胆子再去猜测。
果然只有失去的才会让人觉得珍贵。再也没有人说多尔衮的半句坏话了——当年有摄政王在,皇上但凡有些发疯的苗头,摄政王就会及时的掐灭,而现在,只能求上天保佑了,济兰虽然保住了一条命,额头上的伤口还在流血呢!
106第一百零六章
礼部倒是很快就上了条陈,但福临总是嫌弃,觉得这里不够好,那里又不够细致,总之,就没有一处看顺眼的地方。礼部是出了名的清水衙门,平时喝茶混时间混资历的也不少,这下从上到下不得不忙了起来,为皇帝那些鸡毛蒜皮的要求不断的改来改去。
另外一个头疼是户部。多尔衮从摄政王一下子变成皇帝,丧葬费用也要跟着水涨船高,这个钱从哪里来呢?吴三桂在打缅甸,虽然进项很多,可火器的研发耗费也巨大,再加上时不时还要减免一下这里或者那里的赋税,户部总是盼着钱越来越多的。这次一下子要掏出这么多来,让他们大为心疼,又不敢提反对意见,只能用眼神去杀礼部的诸位:“节约点啊,把钱都用光了回头皇帝又要找户部麻烦了!”而礼部的众人就毫不客气的杀回去:“有本事跟皇上说啊,别拿我们做枪。皇上要奢靡,我们能怎么办!”
就在这不断的扯皮中,京城地震了。这次地震还不是如同前几次那样只是房子摇一摇,而是出现了“奥——呜——”这样的声音,让人听了心里幕拧K淙幻挥谐鱿执蟮纳送觯皇堑沽艘恍┟┎莘恳约澳昃檬薜姆课荩烧庵稚艟凸蝗弥谌丝志宓牧恕5卣鸸ッ挥辛教欤腥朔⑾郑诖蟀滋斐鱿至私鹦恰?br />
这种异常的情况是不常见的,人心惶惶,更是有人将这些事和皇帝对已故摄政王的大肆追封联系起来,认为这是皇太极死不瞑目,开始闹事。
谣言什么的总是容易被人相信的,特别是在这种上到文武百官下到黎民百姓都认为皇帝对不起先皇的情况下。听到传言的官员们并不加以控制,导致谣言逐渐流散开来。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仅仅在谣言出现的第二天,福临就得到了消息。他看着桌上的报告,神色晦暗不明。暗中的人手,他自己经营了多年,桑吉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如今的城府颇深的当朝大员。他本以为,自己的势力已经很厉害了,却没有想到,多尔衮的比他更胜一筹。
这次的谣言就是多尔衮的人手第一时间通知的,桑吉的人晚了半天的功夫。而在和那些人闲聊的过程中,福临得知,多尔衮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在暗中发展势力了,却始终没有加以阻止。
“叔父。”福临将手中的御笔握得紧紧的,一股愧疚蔓延了上来。
皇帝下了罪己诏。
“朕以凉德,承嗣不基,于今二十又二年矣。自登基以来,用人行政,多得成祖相助,方能苟且目前。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成祖皇帝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今不幸成祖皇帝长辞,不得昼夜伺候左右,冀尽孝养,朕之罪一也。国用浩繁,兵饷不足,成祖皇帝开源节流,辟商路,致国库充盈,百姓安居。而朕未尝节俭,厚己薄人,靡费甚多,是朕之罪一也。星变地震,水旱频出,乃天之异像,皆因朕未曾谨遵成祖皇帝旧制,未能晨昏定省,以尽孝道,皆朕之罪也。今朕应遵守天意,为叔父守孝三年,天下子民守孝一年,以平息天怒。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靠!
百官们连骂脏话的心都有了。皇帝你什么意思?地震了白天就能看星星,原来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你对你的叔父“不孝”?先皇啊,你死不瞑目!
这些就算了,还有守孝啊!皇帝守孝三年,要分对谁,当年皇太极驾崩的时候,皇上说要守孝三年,那也就算了,那个时候他才几岁啊,肯定没有夫妻生活,而且长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御膳房依旧该做啥就做啥,皇上小日子过得依旧很滋润,除了穿着丧服以外,没有任何的守孝举动可以看出来。现在,他居然要为摄政王守孝,还要守上三年,开什么玩笑!
还有百姓。既然多尔衮追封为了皇帝,那宗室官员们必然要守国孝的,百姓也会挂些白灯笼,穿穿白衣服,不过顶多也就三个月,哪里还有一年的道理!更何况,一年的时间不让结婚生子,也太不近人情了吧!
再也没有人敢去传地震之类的谣言了,你妹的,太吓人了,皇帝居然会偷换概念。谣言说他不孝,他就正大光明的说:“对啊,朕就是不孝,朕对朕的叔父不孝,朕改呗。不单单是朕改,朕还要带领全天下的人一起改!”
太坑爹了!大家心知肚明皇帝这又是来漫天要钱着地还价了,一个个撩起袖子回家写折子,绞尽脑汁的开始想要怎么来应付这个抽风的皇帝。
几个近臣都在第一时间上了折子。范承谟发挥个人文笔好的优势,送上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把多尔衮夸得天上有地上无。同时,他对皇帝感天动地的孝行狠狠的表扬了一番,并表示,皇帝是天子,上天的示警只是针对皇帝一个人的,只要皇上能守孝,上天就心满意足了。当然,国不可一日无君,皇上的守孝可以以日代月,守上二十七天就行。
廖侠则是骨子里商人的精明发作了,表示可以出一些官窑做的纪念品,瓶瓶罐罐啊,屏风啊什么的,将成祖皇帝的英姿印在上面,皇上也可以亲笔题词,这是皇上孝心的表现。例如成祖皇帝行猎图,成祖皇帝甲胄图等等,当然都是要限量版的,不能多出,这才能表现出成祖皇帝的珍贵。其实他还有一点私心没有说出来,如果皇帝继续这么悲痛的话,这些瓷器绝对可以在国内外换回大量的真金白银,他家可以做全权代理商的。
索额图和明珠两人联名上了折子,建议修建历代帝王庙,供奉上历代帝王的塑像,当然会有新鲜出炉的成祖皇帝的,并在塑像旁配上纪念碑,刻上他的英雄事迹,让天下人瞻仰,让后代供奉。
福临龙心大悦,统统准了。其余人鄙视的看向这几个人,在心里狠狠的唾弃了一下:佞臣,然后争先恐后的表示附议,生怕自己落后了别人半步——大的功劳已经被抢走了,好歹留点汤给大家喝喝嘛。
四月,福临下诏,凡是因地震受灾的人家都可以免除一年徭役,同时又下旨,凡是百姓主动去修建帝王庙的,也可以减免税赋。然后,还特别注明,在帝王庙修建好后,瞻仰过帝王庙的百姓,说上几句歌颂帝王伟业的话(特别是成祖皇帝的),然后将姓名地址留下来,户部每个月都会从中抽出三个幸运儿,免他半年赋税。
这下别说京城了,整个北方都轰动了。人人都在谈论帝王庙的事,街头巷尾卖字的穷书生们吃香了,老百姓们都是没有认识几个字的,哪里想得出来什么词语能够表扬成祖皇帝的,便纷纷要求这些书生们帮忙想一些听起来比较高端的词汇。人的脑子都是灵活的,很快一个新的行当应运而生,一个铜板帮忙写一句话。
福临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是生气。居然有人敢借他叔父的名头挣钱?不想混了!当即召了桑吉入宫,让他肃清京城那些不择手段赚钱的人。桑吉这种事情做得很是熟练,很快便以“缉拿盗贼,平定治安”为由,抓了几个人,又命人偷偷在茶馆酒楼各处放出话去:皇上要的是百姓发自内心的表扬,就算说句“成祖皇帝是个好皇帝”都行,若是写得太过华丽,便不真实了,皇上是不会相信的。
同样的话语,重复百遍就成了真理。百姓们不停的动脑筋,给成祖皇帝发好人卡,就是碰面的时候聊天也会聊到这方面的话题,时间久了,大家也就都认为成祖皇帝是个真的大好人,也曾经真的做过皇帝。福临适时的将范承谟的那篇文章贴了出来,表扬了多尔衮的丰功伟绩,并光明正大的表示以后会将这篇文章放入考试必备的行列,若是不把这篇文章倒背如流理解深刻,就别想做进士。
范承谟顿时觉得脸上有光。要知道,科考考的是四书五经啊,把他的文章放进去一起,就证明了他的文字可以和圣人相提并论,简直是祖坟冒了青烟!他终于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文人相轻,其他的读书人则是把范承谟骂了个狗血淋头。本身范文程的名声就不好听,而范承谟又成功获得了天下最不受待见的读书人称号。不过这不妨碍范承谟的好心情,当年他爹就教育过他,要好生的听皇帝的话,时时刻刻的记住,这世上最大的一条大腿就是皇帝的。
有得意的就有失意的。皇帝对多尔衮毫无遮掩的大肆纪念让满清贵族们心理不平衡了。多尔衮当年把八旗削得多狠啊,除了两黄旗和两白旗之外,谁都对他心怀不满,特别以两蓝旗最为深重。虽然皇帝早就将两蓝旗收归手中,时间也过了很久了,但当年豪格的嫡派还是遗留了对多尔衮的恨意。
他们的具体表现就在对工作的消极对抗上。他们也心知肚明,他们是满族,皇帝是满族的皇帝,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将自己族人给踹开一心任用汉人,就耗着呗,看看谁能耗得过谁。
有两个地方的督抚缺员。正常情况下督抚都是满人担任的,户部却开始了磨洋工,左挑右选的却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来。福临心头火起,干脆一连任命了两个正白旗的人去做这种重要的工作,这一下捅了马蜂窝了。
下四旗和上四旗正式对了起来,下四旗开始明里暗里的罢工,福临一咬牙:不就是办事的人嘛,没人做事朕自己来,朕就不信,离了你们,朕还不能活了!
107第一百零七章
顺治二十五年春,宫里所有太监宫女的脸上都带了一丝松快,就连嫔妃们脸上的笑都真切了几分。不为别的,皇帝终于除孝了。
按照满制,守孝三年,满打满算也就是二十七个月,偏偏皇帝足足守了三十六个月。他没有去严格要求天下人一起守孝,也没有去禁止其他人到期除服,只是自己默默的守着,不去睡女人,不沾荤腥,坚持穿素服。
他是皇帝,没有人敢去管他,唯独布木布泰会唠叨几句,可他依旧不听,布木布泰也没有什么法子,只好和仁娜两个想方设法的做些素菜点心或者煲点补品,塞给福临吃下。而后宫的怨气更是冲破了天。三年,整整三年皇帝没有去睡任何一个女人,后宫除了太后的慈宁宫和皇后的坤宁宫外,根本就看不到皇帝的人影。她们只好每天在给太后和皇后请安的时候千方百计的多逗留一会儿,又不敢打扮得娇艳,生怕引得皇帝不满。
现在,每个人都穿上了新衣服,认真的梳妆,扑上淡淡的粉,一个个从骨子里透出精神来,就连御花园都仿佛被这种气氛感染,一个个嫩绿的小芽从枝头上争先恐后的探出脑袋,远远望去如同绿雾一般,煞是好看。
福临却一点都没有如释重负的心情。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够让他和大臣们拉锯子拉上几个来回了。
吴三桂打下了缅甸,莽白辗转逃亡暹罗、安南等地,很快失去了他的消息。吴三桂是个心狠手辣的,不可能放过任何一个危险分子。他杀了缅甸皇室所有的男丁,只留下一个之前缅甸王的五岁的孙子。又通告天下,说莽白杀了自己的兄长篡位,本身就得位不正,他吴三桂替天行道,将乱臣贼子赶出了缅甸,重新立原来的缅甸王孙子为王,是正义的行为。
耿继茂因病身故,现在是他的儿子耿精忠当家,再加上尚可喜,和吴三桂一商量: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何必要在大清混日子。现在大清的皇帝不好惹,他们手上的火器都是从皇帝那里买的,谁知道皇帝还有没有更高级更多的。看皇帝的这个架势,和满清八旗都强硬不已,更何况对待他们,撤藩是迟早的事,不如早点找到后路。
三人将缅甸划拉划拉,平分了,吴三桂挟天子以令诸侯,让那个小孩子皇帝下了圣旨,让尚可喜和耿精忠裂土为王,然后迅速向福临上书,表示他们愿意撤藩,为了正义,留在缅甸。
在周围的国家以及文武大臣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福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批复了他们的折子,对他们这种不惜背井离乡却要为他国主持公道的行为表示了高度赞赏,这种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情怀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身为皇帝,怎么能不支持呢?因此,福临正式下旨撤藩,然后迅速的将吴应熊和金福夫妻两个连同他们的儿子打包送去了缅甸。
已经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了。自从下四旗罢工以来,福临一人抗住了所有的压力,反正他也在守孝,不去后宫,从早到晚的一心扑在朝政上,还不到三十岁,两鬓就开始花白。没有办事的人不打紧,皇帝是个工作狂,可以一人顶几人来用。
这么一来,下四旗的人慌了。他们只是想要借着机会去要挟一下皇帝的,谁知道皇帝不吃他们这一套,该干嘛干嘛,甚至还故意找茬儿,将下四旗的好几家人没事做就拎出来骂骂解闷。还好有太后在,对他们的宗室妇人还不错,来安他们的心。
本来下四旗就不是一条心,皇帝强硬打压,太后温柔慈爱,连打带消的,让他们吃不消了,从内部开始分裂。福临乘机宣布:反正你们下四旗很不满足目前的地位,朕是个好皇帝,善于听取你们的意见,大家都平起平坐吧。来来来,我们来玩个游戏,干脆就不要八旗了,合并成四旗吧,这样大家都是上四旗了,多好。看,朕很民主吧?
八旗是祖宗规矩啊,皇帝你都想改?一众宗室又有去哭太庙的心了,有些聪明的,更是跑到帝王庙里,对着多尔衮的塑像哭:成祖皇帝啊,你走得太早了,皇帝,皇帝他根本就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啊!你赶紧晚上托个梦给皇帝吧,快让他别胡闹了!
事实证明,想让多尔衮托梦还不如指望皇帝自己想通了来得快些。八旗的人从来没有这么团结过,一齐上书,告诉皇帝祖制不能轻易的违背,又举了许多例子,表明八旗是立有赫赫战功的,所以,皇帝你就高抬贵手,放过八旗吧!当然,作为交换,下四旗的人再也不敢消极怠工了,一个个兢兢业业,堪为劳模。
福临哪里这么轻松的就会放过他们,他早就想动一动八旗了,之前他看在多尔衮的面子上不去有所动作,现在机会难得,不抓紧了占便宜他会觉得自己都对不起自己。
皇帝铁了心要撤八旗,宗室压力骤增,就连慈宁宫都天天人满为患。布木布泰对此很是忧虑,也去劝过福临,福临却笑着说自己有分寸。布木布泰对这个儿子一直都相当信任,听他这么说,也就放下了心。
这场拉锯战足足持续了大半年,最后,皇帝终于在大家的劝阻下,依旧实行八旗制度不变。不过,他在八旗动了大手术,将人员彻底来了个大清洗。
八旗元气大伤,不单单是下四旗,就连两黄旗这种皇帝的直属队伍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经过这次后,没有人再敢随便用罢工这种方式来对抗皇帝的决议,生怕皇帝忽然间抽风。帝权空前的集中,福临再次发现,做昏君简直是太容易了。
他不是一个神仙,而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福临自然也不例外。他集中了权力,带来的副作用便是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的人也多了。福临发现,多年前禁止的请安折子又在慢慢的抬头,并不是单纯的请安,而是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然后在折子上添些歌颂自己的话。
一开始,福临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还有些沾沾自喜——折子上写得很高明,并没有直接表扬,而是借用了老百姓的民谣,将自己给好好的夸了一顿的。他心情一好,自然就留意到了上折子的江苏巡抚,虽然明面上没有说写什么,不过却将这份折子拿出来放在了一边。
宫里的消息一直是传得最快的,很快,福临就发现类似的折子多了起来。江苏、余杭、山东、湖广,这些地方要么有老百姓赞颂自己的民谣,要么有文人秀士对太平年代的歌颂。当他是傻子吗?福临一下子警觉起来。
的确,现在贸易四通八达,百姓也相对的安居乐业,人口已经比之前多出许多来。特别是江浙、两广和台湾,更是经济发达,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不单单有雇佣工人,雇佣水手,就连内宅的女人都可以出去干活,做做衣服编织篮子筐子什么的。白天上工晚上回家,按月领工钱,几乎成了这些地方的常态。
福临还记得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开始的。他当然不会做,但他能提供一个思路。工部自从在福临手上就开始扬眉吐气,一改当年的隐形衙门形象,冲上了前台。因此,工部意外的成为了肥差,招揽了一众工匠,埋头开始研究蒸汽机事宜。虽然目前为止还处在往里投钱的阶段,可福临相信迟早会被研究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免不了也有些自我陶醉,还好,被一系列的折子给打醒了。福临镇定了一下,在案头贴上一张纸条,上书四个大字“八国联军”,以警醒自己。同时,他又下了一道圣旨,不允许奏折中再出现这种语句,最好按条目写,一句废话都不要有。
一开始,也有人不相信的,隐晦的照写不误,很快就被皇帝给削了,大家只好乖乖的听话,一时间,朝政为之一清。
经过皇帝这一系列举动,满洲八大姓顿时老实了许多,而索额图和明珠等( 〖清〗顺治之路 http://www.xlawen.org/kan/3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