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部分阅读
,小弟此次来不为大哥,乃是专程来找嫂子的。”悟风见罗刹态度有些缓和,笑笑回答道。
哪料到,他不笑还好,这一笑却是惹恼了罗刹,其实也是老鼠社会经验太少,看看他说的话,又是笑着说的。
“原来七叔是来找我的呀,可是奴家并不想见叔叔,如此便送叔叔一程吧。”话音落,狂风起,得自圣人的先天灵宝岂是易于,芭蕉扇一出,黄悟风瞬间就连尾灯都看不到了。
“娘亲,爹爹怎么交了这么一个登徒子兄弟啊?”看到黄悟风被芭蕉扇一扇扇得踪影皆无,红孩儿问道。
“这黄悟风五百年前,也着实是个人物,不知今日皈依佛门后如何变得如此轻薄。”罗刹说道。
“佛门本来就没什么好东西,专门弄一些蛊惑人心的东西,而且最能藏污纳垢,娘亲还记得那定光欢喜佛不,几次三番上门来纠缠。后来更不知从哪里得来了定风珠,那次要不是爹爹回来,恐怕我们母子就要被他掳回西方了。”红孩儿对佛教一向没什么好感。
“就是,佛教没一个好东西!”罗刹一想到定光欢喜佛那张猥亵的脸,气就不打一处来。
看罗刹脸色不好,红孩儿连忙岔开话题,“娘亲,咱不说不高兴的事了,还是先把山门修好吧,免得爹爹回来生气。”
“也好,回去吧,收拾收拾,娘接着给你将师祖的故事。”罗刹也是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女子。
“嘿嘿,原来欢喜佛祖能治这芭蕉扇。”不远处一个山角后,探出一个小老鼠脑袋。
第十一章、芭蕉难借
芭蕉难借
话说那行者来至翠屏峰前,欲借芭蕉扇灭火,以过火焰山。奈何与红孩儿相争,打破芭蕉洞山门,继而不擅言辞惹怒罗刹女,被一扇子扇到万里之外。
不过这黄悟风也是神通广大之辈,区区万里之地,转瞬之间便已回到翠屏峰。正好听见罗刹母子二人对话,听到定光欢喜佛手中有定风珠,正好克制那芭蕉扇,不禁微微一笑,计上心头。
西方极乐世界,在灵山与须弥山之间,有这样一座高山,与西方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此山中少了一份庄严、缺了一丝宁静,反而是满山欢歌笑语,细听之下却是男男女女之间相互调笑,相互勾引的**之音。此处正是那定光欢喜佛的道场,合欢山。
这日欢喜佛正在大殿之中与两名信徒3P,就见一个小沙弥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报道:“佛爷,外面有个尖嘴和尚,说是什么惊天大圣,要见佛爷。”
“哦?黄悟风,他来找我作甚?”欢喜佛虽疑惑,但做为一方佛陀,对于西游之事还是了解的,不敢误了取经之事,连忙整整衣衫,坐回莲台,向小沙弥说道:“宣他进来。”
进得大殿,黄悟风发现此处与以往见过的佛家道场不同,大殿中不是金色,而是粉红色。而且这定光欢喜佛两侧伺候的不是小沙弥或者其他佛门弟子,而是两名艳妆女子。
悟风不敢多看,山前唱了个大喏道:“见过欢喜佛爷。”
“悟风,你不去保唐僧取经,来我这里作甚?”外人面前欢喜佛倒也是一副宝相庄严。
“回佛爷知道,我等师徒四人路过火焰山,弟子赴那翠屏峰求取芭蕉扇,奈何此宝威力巨大,弟子近不得那罗刹之身。听闻佛爷有一宝,名曰定风珠,可解此宝,所以今日特来仙山,求此法宝,以保我师徒西行。”悟风简单的将来意说了一番。
“此乃小事,来,你看这是何物?”欢喜佛急于行事,也不罗嗦,从袖中取出定风珠交给悟风。
“如此多谢佛爷了,弟子过得火焰山后,再来仙山奉还定风珠。”又唱了一喏,一跺脚回那火焰山去了。
而前脚黄悟风刚走,后边欢喜佛大殿中便又传来了喘息之声。
不说这边定光欢喜佛继续他多姿多彩的生活,单说黄悟风。取了定风珠,也不耽搁,驾起钻天云,不消片刻又来至翠屏峰前。
山门前,黄悟风按下云头,想想既然已撕破脸皮,也顾不了许多,要是等到牛魔王回来,即使自己有定风珠在手,也应付不了自己当年那大哥。所以,也不用通报径直杀入芭蕉洞中。
罗刹与红孩儿二人此时正在洞中聊那天一岛上趣事,就听得门外乱成一团,连忙各取兵刃奔前厅而来。见是黄悟风去而复返,罗刹也不答话,取出芭蕉扇就是一下。
就见狂风刮过,刚才被黄悟风砸的一塌糊涂的前厅倒是干净了,可再一看,黄悟风掌中显出一珠,晶莹剔透,烁烁放光,正是那西方至宝定风珠。
之前罗刹被欢喜佛骚扰时见过此宝,此时再见,不禁大惊失色,芭蕉扇不灵,自己却是拿着黄悟风没有办法。两家相处百年,罗刹当然知道这惊天大圣的本事,以自己太乙金仙初期的水平,根本不是人家对手,不禁想起那平日里总是被自己欺负的牛魔王来。但凡女人受欺负的时候,第一个想起的必然是自己的男人,即使神仙也不能免俗。
“嫂夫人,还是乖乖将芭蕉扇交出来吧。”黄悟风说罢将身一纵,伸手向芭蕉扇抓来。
可怜惊天大圣黄悟风,精明了上千年,结果今日偏偏糊涂了这一时。考虑了不可等牛魔王回来再动手,也考虑了芭蕉扇的威力,却单单忽略了罗刹身边的红孩儿。尚未近得罗刹,就见一团火光迎面扑来,想着黄悟风乃是灵山脚下灵鼠得道,本性趋凶避祸,对危险的感知是相当灵敏的,见到火光,哪还不知,一跺脚直上九霄,逃了个无影无踪。
坐在云上,行者挠头,芭蕉扇倒是没有威胁了,可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自己依旧是没辙。正苦恼间,就见正南方向祥云千朵、瑞彩千条,南海珞珈山潮音洞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宝相庄严,驾云而来。
见菩萨亲至,黄悟风连忙上前见礼,那菩萨微微一笑说道:“悟风,可是在为三昧真火之事不可解?”
行者听菩萨如此说,嘟着嘴回道:“菩萨既然都知道,何苦又来调笑我老黄。”
“来、来、来,近前来。”菩萨将悟风叫到身前,将羊脂玉净瓶放低,说道:“你来看,这是何物?”
就见那瓶中绿油油一汪碧水,但行者却是不认识,看罢之后摇了摇头。
“此乃我与须弥山八宝功德池中采得的三光神水,正好克制红孩儿那三昧真火,此番你再去挑战,我在此助你。”菩萨笑笑说道。
悟风闻此讯大喜,也不打招呼,一个唿哨又来至翠屏峰前。
长话短说,黄悟风定风珠在手,罗刹知芭蕉扇无用,便也不再拿出,而那圣婴童子,三昧真火放出,偏偏天空中降下点点甘霖,将他那本就不是很旺盛的火团,浇的一干二净。
赖以生存的两种神通此刻均被人克制,母子两人只好一个舞动双股剑,一个挺出红缨枪,与黄悟风杀在一处。虽是以一敌二,奈何实力的差距实在太大,不消几个回合,罗刹与红孩儿左行右绌,已岌岌可危。就见行者一枪纂荡开罗刹的双剑,紧接着借力枪头一转,直奔红孩儿心口。
想那黄悟风九转玄功大成,出枪的速度是何等迅疾,而红孩儿又正值旧力已竭,新力未生之际,眼看竹节枪的枪尖已在面前,只好双眼一闭,等待死亡的宣判。而就在这生死一线,千钧一发之际,就听得一声大吼,好似平地一声惊雷,再睁眼时,竹节枪已不见去向,眼前一团绿光,一团黑光正纠缠在一起。
劫后余生,红孩儿连忙飞回母亲身边,定睛观瞧,此刻与黄悟风战在一处的,正是自己的父亲平天大圣牛魔王。几百年来,牛魔王名声在外,几乎没有出手过,尤其是在红孩儿出生后,这老牛更是除了出门喝酒外,基本上是足不出户。天天宅在家中,罗刹又是一副母老虎的性格,整天欺负老牛,所以在红孩儿的印象中,父亲是个窝囊废,就会几下三脚猫的功夫而已。
而此刻再看,父亲那宏伟的身躯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挡在自己与母亲身前,为他们挡下一切的危险与灾祸。而牛魔王表现出来的实力,自己更是高山仰止不可逾越。
再看场中,那老牛方才从碧波潭吃酒回来,乍看山门前有人厮杀,见惯了大场面的牛魔王,还不紧不慢,待细看时,妻儿已是生死一线。想他平天大圣千百年来无人敢捋虎须,今日有人打上门来,还欺负自己的妻儿,老牛虽愚钝,但这等事怎能含糊,大吼一声,风火一气棍似惊雷般挥出,管他是谁,务必打杀。
黄悟风九转玄功虽大成,但毕竟修行时短,虽有太乙金仙顶峰的修为,不过和牛魔王比起来何止千万里的差距。此时的牛魔王早已不是洪荒中那匍匐在母亲身下嗷嗷待哺的小穷奇,千万年来听道天一宫,得传九炼玄功,时下已是大罗金仙后期的修为。此时怒火万丈,瞬间爆发出来的实力,即使是准圣也不敢正面对战,区区几个回合,黄悟风便已招架不住。想走,奈何在牛魔王强大的气场笼罩下,以他的修为,如何走得脱。
再说空中隐匿的观音,本以为灭了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就完成了此次的任务。此刻见黄悟风有难,也不敢迟疑,羊脂玉净瓶寄到空中,喝一声:“疾!”,就见一道白光从瓶口射出,直奔下面的牛魔王。
其时要论修为,观音与牛魔王不相上下,甚至还稍逊一丝,奈何这羊脂玉净瓶乃是当年元始天尊从鸿钧分宝崖上得来之物,其时凡品,以观音如今只能,准圣以下莫能逃脱。
下面牛魔王正打得兴起,哪料到空中有人偷袭,眼看白光临体,就听得左近一声冷哼,自云雾中扑扑啦啦飞来一物,与那净瓶一撞,双双落入尘埃。再看那物,却是一枚长着一对翅膀的金钱。
观音大讶,此宝自洪荒时就由自己执掌,百试不爽,今日如何被这一枚小小的金钱落下。
再看打斗二人,黄悟风已是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随时有被打杀的危险。就在这当口,自西方天际飞来一座九品莲台,眨眼功夫落在行者脚下,顿时豪光四射,将黄悟天笼罩其中,而对面的牛魔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近得行者的身边了。
原来那日如来将观音叫至雷音寺,亲赴须弥山为其讨来三光神水,以解唐僧师徒之祸。本以为有三光神水在手,加之观音的**力,翠屏峰一事应可无碍,哪料到斜刺里杀出一位大神通者。正要出手,神识中却收到准提的传音:“三光神水乃是用来灭火焰山之火,以保唐僧师徒继续西行,谁让你去招惹天一岛门下了!你不认得那牛魔王吗?”
听老师传音,如来张开天眼向翠屏峰前望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那牛魔王不正是当年自己碧游宫内见过的,清一道祖的坐骑吗?看到此,如来不敢怠慢,一拍座下九品金莲,将黄悟风救下,并传音观音,要其借三光神水助唐僧师徒继续西行。
第十二章、两只老鼠
两只老鼠
佛教策划了千万年的西游,本就是借此机会弘扬佛法,同时铲除一些散落在四处的传道阻碍,尤其是那些割据一方的妖王,更是一向为祸一方。weNxUemi。Com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来至火焰山,准提自八宝功德池中取三光神水,赐予如来以助唐僧等人灭火过山。哪曾想如来会错了意,以为老师赐下此物,乃是为了对付红孩儿的三昧真火,从而铲除翠屏峰这个阻碍。这就造成了西游以来,佛教最大的尴尬,其实以黄悟风加上观音这对组合,还有定风珠、玉净瓶、三光神水等法宝,应付牛魔王等人时绰绰有余。可偏偏在翠屏峰侧,隐居着一位大神通者,最后关头出手挡下了观音的攻击。如来也只好无奈用九品金莲将黄悟风救下,弄得观音不明所以,只好遵从佛祖指示,取回玉净瓶将唐僧等人送过火焰山。
看到佛教吃瘪,远在东海天一岛的天一宫中,传来一声爽朗的笑声。原来当年清一将小白安排在莫非之侧,就是考虑到了今天的局面,给记忆中一帆风顺的西游之旅添点堵,让本来彰显佛法广大的西方教踢踢铁板。
试想一下,要不是准提及时制止了如来不智的行为,任事情发展下去的话。如来出手,那莫非必然不能坐视,就算二人旗鼓相当,观音也有悟聪拦着,这样黄悟风在小白手里,也只有受虐的份了。
好在准提这家伙天天盯着取经四人,及时发现了状况,拦下此事。
不说准提如何将如来、观音二人召回须弥山训斥,继续说那唐僧师徒四人。过了火焰山之后,一路向西,碧波潭巧取佛宝,木仙庵三藏谈诗,小雷音弥勒缚童,朱紫国观音降兽。又往西,盘丝洞七情迷本,黄花观金光纵地,狮驼岭兄弟反目,清华庄寿星临凡。
这一日,师徒四人来至一座禅院,镇海禅林寺,众僧相见,安排斋供。四众食毕,渐渐天昏,玉兔高升万籁宁,天街寂静断人行。银河耿耿星光灿,鼓发谯楼趱换更。
一宵晚话不题。及天明了,行者起来,教八戒、沙僧收拾行囊、马匹,却请师父走路。此时长老还贪睡未醒。行者近前叫声“师父”。那师父把头抬了一抬,又不曾答应得出。行者问:“师父怎么说?”长老呻吟道:“我怎么这般头悬眼胀,浑身皮骨皆疼?”八戒听说,伸手去摸摸,身上有些发热。呆子笑道:“我晓得了。这是昨晚见没钱的饭,多吃了几碗,倒沁着头睡,伤食了。”行者喝道:“胡说!等我问师父,端的何如。”三藏道:“我半夜之间,起来解手,不曾戴得帽子,想是风吹了。”行者道:“这还说得是。如今可走得路么?”三藏道:“我如今起坐不得,怎么上马?但只误了路啊!”行者道:“师父说那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又说道:养儿不用阿金溺银,只是见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说什么误了行程,便宁耐几日,何妨!”兄弟们都伏侍着师父,不觉的早尽午来昏又至,良宵才过又侵晨。
光阴迅速,早过了三日。这日,三藏将悟风叫到近前道:“我们今住几日了?”行者道:“三整日矣。明朝向晚,便就是四个日头。”三藏道;“三日误了许多路程。”行者道:“师父,也算不得路程,明日去罢。”三藏道:“正是。就带几分病儿,也没奈何。”行者道:“既是明日要去,且让我今晚捉了妖精者。”三藏惊道:“又捉什么妖精?”行者道:“有个妖精在这寺里,等老孙替他捉捉。”唐僧道:“徒弟呀,我的病身未可,你怎么又兴此念!倘那怪有神通,你拿他不住啊,却又不是害我?”行者道:“你好灭人威风!这一路我惊天大圣到处降妖,你见我弱与谁的?只是不动手,动手就要赢。”三藏扯住道:“徒弟,常言说得好,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大圣见师父苦苦劝他,不许降妖,他说出老实话来道:“师父,实不瞒你说。那妖在此吃了人了。”唐僧大惊道:“吃了什么人?”行者道:“我们住了三日,已是吃了这寺里六个小和尚了。”长老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他既吃了寺内之僧,我亦僧也,我放你去,只但用心仔细些。”行者道:“不消说,手到就消除了。”
你看他灯光前吩咐八戒、沙僧看守师父。他喜孜孜跳出方丈,径来佛殿看时,天上有星,月还未上,那殿里黑暗暗的。他就吹出真火,点起琉璃,东边打鼓,西边撞钟。响罢,摇身一变,变做个小和尚儿,年纪只有十二三岁,披着黄绢褊衫,白布直裰,手敲着木鱼,口里念经。等到一更时分,不见动静。却不知此乃妖精之计,今日见他离了唐僧两侧,便径撞到方丈里,把唐三藏摄将去云头上,杳杳冥冥,霎霎眼就到了陷空山,进了无底洞,叫小的们安排素筵席不题。
行者等得半夜不见动静,晓得中了他计,连忙转身来看师父。那有个师父?只见那呆子和沙僧口里呜哩呜哪说什么。行者怒气填胸,也不管好歹,捞起棍来一片打,连声叫道:“打死你们,打死你们!”那呆子慌得走也没路,沙僧却是个灵山大将,见得事多,就软款温柔,近前跪下道:“兄长,我知道了,想你要打杀我两个,也不去救师父,径自回家去哩。”行者道:“我打杀你两个,我自去救他!”沙僧笑道:“兄长说那里话!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行者虽是神通广大,却也明理识时,见沙僧苦苦哀告,便就回心道:“八戒,沙僧,你都起来。明日找寻师父,却要用力。”那呆子听见饶了,恨不得天也许下半边,道:“哥啊,这个都在老猪身上。”兄弟们思思想想,那曾得睡,恨不得点头唤出扶桑日,一口吹散满天星。
待等天明行者心焦,掣出棒来,打出两个老头儿来,一个是山神,一个是土地,上前跪下道:“大圣,山神土地来见。”行者问道:“山神土地,这附近可有什么妖怪,快快的从实供来,免打!”二神慌了道:“大圣错怪了我耶。妖精不在小神山上,不伏小神管辖,在那正南下,离此有千里之遥。那厢有座山,唤做陷空山,山中有个洞,叫做无底洞。是那山里妖精,到此变化摄去也。”行者听言,暗自惊心,喝退了山神土地,与八戒沙僧道:“师父去得远了。”八戒道:“远便腾云赶去!”
闲话少絮,黄悟风三人一路驾云来至陷空山,寻得无底洞,八戒、沙僧二人都是望洞兴叹,行者也只好将身一纵,跳入洞中,足下彩云生万道,身边瑞气护千层。不多时,到于深远之间,那里边明明朗朗,一般的有日色,有风声,又有花草果木。正看时,又见有一座二滴水的门楼,团团都是松竹,内有许多房舍,又想道:“此必是妖精的住处了,我且到那里边去打听打听。且住!若是这般去啊,他认得我了,且变化了去。”摇身捻诀,就变做个苍蝇儿,轻轻的飞在门楼上听听。
就听得不远处的阁楼中,传来清清古筝之声,待飞至跟前,就听得楼内传来一个女子声音伴着筝声唱到:
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鼠
千年修行千年孤独
夜深人静时可有人听见我在哭
灯火阑珊处可有人看见我跳舞
我是一只等待千年的鼠
千年等待千年孤独
滚滚红尘里谁又种下了爱的蛊
茫茫人海中谁又喝下了爱的毒
我爱你时你在灵山脚下闭门苦悟
离开你时你已修成正果三界翘楚
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我是你千百年前相依的白鼠
你看衣袂飘飘衣袂飘飘
海誓山盟都化做虚无
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只为你临别时的那一次回顾
你看衣袂飘飘衣袂飘飘
天长地久都化做虚无。
筝声、歌声一个个音符、一句句歌词就像一把把重锤敲在行者心头。刹那之间,黄悟风的神识回到了千百年前。
灵山脚下,两只老鼠,一黄一白,双双游荡在那恒河之滨,几百年一同在雷音寺外偷听佛法,一同在恒河边参禅悟道,终有一日得以化形。一个黄袍俊朗青年,一个白衣俏丽佳人,衣袂飘飘间,海誓山盟,憧憬那天长地久。但是,天降横祸,那一天,二人正在河边漫步,就见一道黄光从天而降,裹着那黄鼠所化的青年悠悠升起,向着那东胜神州方向缓缓飞去。那一刻,白衣佳人在地上追逐,黄袍青年在天上挣扎,越飞越快,越追越远,直到彼此再也望不到对方……
第十三章、终到灵山
终到灵山
黄泉路上有种汤,叫做孟婆汤,据说喝下孟婆汤后可以忘却前世的种种;三生石边有种树,叫做娑罗树,传说这种树开的娑罗花可以让人记起生前的经历;而在轮回盘中有种丝,叫做三千烦恼丝,听闻可以让人纠葛几世的情缘。wenXuemi.Com
此刻陷空山无底洞的阁楼上,有这样一把古筝,筝木为娑罗树所炼,筝线是那烦恼丝所牵,而筝前一位白衣俏丽佳人,正在诉说她千百年前的往事。
你可记得
千里恒河畔双宿双栖
你可记得
万重灵山脚耳鬓厮磨
你可记得
八宝神池底淘沙的白鼠
你可记得
菩提华盖下护法的佳人
窗外,黄悟风静静的钉在窗楞上,眼角的泪水,像不听话的孩子,怎么也控制不住,汩汩的流淌着。原本被准提封闭的记忆,此刻想电影一样在眼前回放着,千年的爱恋,千年的等待,白玉!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的黄峰在这里!
落下,转身,黄悟风变成了一位黄袍的偏偏公子,正是他千年以前的模样,轻叩窗桢,缓步来至绣楼门前。
“嗯?”听到门外的响动,屋内的白玉一怔,这绣楼乃是自己的无底洞中的禁地,手下的小妖早就被自己吩咐过,无论任何时候不得接近。今日却有人敲窗,如何能不惊。
更吃惊的还在后面,轻挪莲步来至门前,只见那门,无风自动,左右分开,揭出一个人来。
这一刻,风停止了,水停止了,连时间都停止了,千百年的轮回,千百年的等待,千百年的期盼。此刻,心上人就在眼前,四目相对,竟无语凝噎。
“玉儿!”
“峰哥!”
分别了千百年的一对有情人,此刻终于又紧紧的抱在了一起,就像千百年前那些缠绵的夜晚。
“哼!”就在两个人抱头痛哭之际,黄悟风的灵魂深处发出一声冷哼。紧接着,头上的金箍开始慢慢的向内收缩。其实这一世的西游要比本来那一世的要平淡得多,黄悟风性格虽然说不上温顺,但也远不如孙悟空那般暴躁。所以这金箍唐僧虽遵照观音的指示,将金箍戴在了悟风头上,但除了朱紫国那次外,就没再动用过。
随着金箍越缩越紧,黄悟风再也忍耐不住,双手抱头,在地上来回翻滚。
“啊!”行者一跺脚,直钻到九重天外。
说来也怪,一离开那无底洞,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离开白玉身边,头疼就消失了。
“峰哥、峰哥。”千百年后重逢,白玉哪还能再放悟风离去,此刻已在身后追了上来。看行者无恙,便上前去拉着悟风的手道:“峰哥,可是修炼时留下了什么隐疾?”
“我也不知道,唐僧被你弄到哪里去了?”悟风伸手揽过爱人。可就在二人肌肤接触的那一刻,头疼、头疼,头上的金箍又开始缩紧。
此时,黄悟风终于明白,自己是被人算计了。当然,不是唐僧,他一个凡人,如何能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观音?可能,以大罗金仙的法力,张开天眼当可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如来?更有可能,准圣法力遍布四大部州,什么又能逃过他的探查呢?
其实黄悟风猜错了,算计他的不是观音,也并非如来,而是那远在西天须弥上的准提。陷空山无底洞一难,本在计划之中,可准提却不知那金鼻白毛老鼠手中如何会有那娑罗琴,更不知何人利用这娑罗木、烦恼丝破了自己在黄悟风身上所下的禁制。
今日看黄悟风忆起千百年前的往事,似乎要与那白玉在此长相厮守,自己筹划了亿万年的佛法东传大计即将毁于一旦,如何能让他甘心。所以,只要是黄悟风还在白玉身边,便默念金箍咒,让那灵山黄鼠痛不欲生。
终于,圣人**压制了千年的情愫,黄悟风抵不住那撕心裂肺的疼痛,双手慢慢的分开。而再看白玉,似乎也明白了什么,记起了五百年前自己的那段经历。
那年,黄悟风离开以后,自己着实失落了好久,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灰色的,生命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所以,不经意间,从那恒河边漫步到了那过忘川之滨。就见众多浑浑噩噩的灵魂中,有一位老婆婆站在一座木桥上,脚下是一个木桶,每过一个灵魂,老婆婆都会从桶中舀出一瓢汤,给那个灵魂喝下。嘴中还不停的嘟囔着:“了却前世今生果,投胎转世一身轻。”
白玉知道,这就是奈何桥上的孟婆了,而那瓢中之物,自然就是传说中的孟婆汤。据说喝下它之后可以忘记所有烦恼、所有爱恨情仇,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去到另一个地方的时候,它被端在孟婆手里,奈何桥前。人生在世,多苦多难,这一碗下去,是种释然,彻彻底底地与前世做了一个了断。
白玉缓步上了奈何桥,轻启樱唇道:“婆婆,可以给我一碗孟婆汤吗?”
孟婆慢慢的转过身躯,上下打量了一番白玉,问道:“你并非灵魂,一个修真之人,为何要着孟婆汤?”
“我只是想忘记今生的苦难,今世的情缘,不想再被红尘烦恼所扰,婆婆,请可怜可怜我这苦命之人,赐下鲜汤,还我解脱。”白玉苦涩的说道。
“你真的能忘记他吗?真的能舍弃曾经那千百年吗?真的不想再见他吗?”孟婆接着问道。
“我、我………..不能!”白玉迸出了这几个字。
“那好,我这里有把琴,乃是我年轻时所用,就送给你吧,五百年后有这把琴在,你还能再看到他。不过,若是他届时有外因无法与你再在一起,你就告诉他‘前世结因、来世结果’。此琴不毁,尔等入得轮回,抱得因缘。切记、切记。”说罢,一道黄光从孟婆身上冲天而出。再看孟婆,双目无神,继续在那里机械的舀着孟婆汤,嘟囔着:“了却前世今生果,投胎转世一身轻。”脚下是一把枣红色的古筝。
白玉轻轻的将古筝抱起,踏过奈何桥,顺着黄泉路,一直走入西牛贺州深处…….
而就在白玉的身形从幽冥之地消失的那一刻,过忘川头,幽冥海畔,后土宫中,发出一声轻叹:“哎…..老师怎么突然变得多愁善感了?”
看着眼前的情景,白玉已知道黄峰今世不能再与自己再续前缘,终于不忍的放开双手,深情的望着黄悟风说道:“峰哥,前世结因、来世结果,我们来世再见吧。”说罢,怀抱娑罗琴,元神自爆,霎时间,本是六月的天气,却降下片片晶莹,雪花打在黄悟风的脸上化为涓涓细流,直到行者心中。
伸手捡起地上的娑罗琴,尚存伊人体香,轻轻将琴放入怀中最贴近心脏的位置。抬起头,眼中不见伤感,却是一种坚定的光芒,望着西天方向,轻声说了句:“等我。”转回身,寻那唐僧去了。
而远在须弥山的准提看到这一幕,尤其是悟风坚定的眼神,微微一笑,收回神识,继续参悟天道。
白玉已亡,无底洞再大又怎能难得住老鼠出身的黄悟风,不消片刻便找到了囚禁三藏的所在。也不理洞中小妖,收拾行李师徒四人继续西行。
一路山玉华洲九头狮子遭灾,凤仙郡惊天大圣求雨,金华府望月四犀被屠,天竺国寒宫玉兔回天。稍有阻隔,但终归有惊无险,这一日终来到灵山脚下。
小憩一日,拜别金顶大仙,大圣引着唐僧等,徐徐缓步,登了灵山,不上五六里,见了一道活水,滚浪飞流,约有**里宽阔,四无人迹。三藏心惊道:“悟空,这路来得差了,敢莫大仙错指了?此水这般宽阔,这般汹涌,又不见舟楫,如何可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厢不是一座大桥?要从那桥上行过去,方成正果哩。”长老等又近前看时,桥边有一扁,扁上有“凌云渡”三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
三藏心惊胆战道:“悟风,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别寻路径去来。”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八戒慌了道:“这是路,那个敢走?水面又宽,波浪又涌,独独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生动脚?”行者道:“你都站下,等我走个儿你看。”好大圣,拽开步跳上独木桥,摇摇摆摆,须臾跑将过去,在那边招呼道:“过来,过来!”唐僧摇手,八戒、沙僧咬指道:“难,难,难!”行者又从那边跑过来,拉着八戒道:“呆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饶我罢!让我驾风雾过去!”行者按住道:“这是什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罢,实是走不得!”
他两个在那桥边,滚滚爬爬,扯扯拉拉的耍斗。沙僧走去劝解,才撒脱了手。三藏回头,忽见那下溜中有一人撑一只船来,叫道:“上渡,上渡!”长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乱顽。那里有只渡船儿来了。”他三个跳起来站定,同眼观看,那船儿来得至近,原来是一只无底的船儿。正是那接引的善尸化身南无宝幢光王佛。霎时撑近岸边,又叫:“上渡,上渡!”三藏见了,又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佛祖道:“我这船,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
大圣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垛鞋脚,抱怨行者。行者却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都立在舟旱舟唐之上。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
他们三人,也一齐声相和。撑着船,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
第十四章、西游完了
西游完了
话说师徒三人过了凌云渡,直至雷音寺山门之外。那厢有四大金刚迎住道:“圣僧来耶?”三藏躬身道:“是弟子玄奘到了。”答毕就欲进门,金刚道:“圣僧少待,容禀过再进。”那金刚着一个转山门报与二门上四大金刚,说唐僧到了;二门上又传入三门上,说唐僧到了;三山门内原是打供的神僧,闻得唐僧到时,急至大雄殿下,报与如来至尊释迦牟尼文佛说:“唐朝圣僧到于宝山取经来了。”佛爷爷大喜,即召聚八菩萨、四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十一大曜、十八伽蓝,两行排列,却传金旨,召唐僧进。那里边,一层一节,钦依佛旨,叫:“圣僧进来!”这唐僧循规蹈矩,同悟风、悟能、悟净,牵马挑担,径入山门。
阿傩、伽叶引唐僧来见如来,如来高升莲座,指令降龙、伏虎二大罗汉敲响云磬,遍请三千诸佛、三千揭谛、八金刚、四菩萨、五百尊罗汉、八百比丘僧、大众优婆塞、比丘尼、优婆夷,各天各洞,福地灵山,大小尊者圣僧,该坐的请登宝座,该立的侍立两旁。一时间,天乐遥闻,仙音嘹亮,满空中祥光迭迭,瑞气重重,诸佛毕集,参见了如来。如来问:“阿傩、伽叶,传了多少经卷与他?可一一报数。”二尊者即开报:“现付去唐朝《涅槃经》四百卷,《菩萨经》三百六十卷,《虚空藏经》二十卷,《首楞严经》三十卷,《恩意经大集》四十卷,《决定经》四十卷,《宝藏经》二十卷,《华严经》八十一卷,《礼真如经》三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金光明品经》五十卷,《未曾有经》五百五十卷,《维摩经》三十卷,《三论别经》四十二卷,《金刚经》一卷,《正法论经》二十卷,《佛本行经》一百一十六卷,《五龙经》二十卷,《菩萨戒经》六十卷,《大集经》三十卷,《摩竭经》一百四十卷,《法华经》十卷,《瑜伽经》三十卷,《宝常经》一百七十卷,《西天论经》三十卷,《僧祗经》一百一十卷,《佛国杂经》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论经》五十卷,《大智度经》九十卷,《宝威经》一百四十卷,《本阁经》五十六卷,《正律文经》十卷,《大孔雀经》十四卷,《维识论经》十卷,《具舍论经》十卷。在藏总经,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与东土圣僧传留在唐。现俱收拾整顿于人马驮担之上,专等谢恩。”
三藏四众拴了马,歇了担,一个个合掌躬身,朝上礼拜。如来对( 清一 http://www.xlawen.org/kan/3265/ )
哪料到,他不笑还好,这一笑却是惹恼了罗刹,其实也是老鼠社会经验太少,看看他说的话,又是笑着说的。
“原来七叔是来找我的呀,可是奴家并不想见叔叔,如此便送叔叔一程吧。”话音落,狂风起,得自圣人的先天灵宝岂是易于,芭蕉扇一出,黄悟风瞬间就连尾灯都看不到了。
“娘亲,爹爹怎么交了这么一个登徒子兄弟啊?”看到黄悟风被芭蕉扇一扇扇得踪影皆无,红孩儿问道。
“这黄悟风五百年前,也着实是个人物,不知今日皈依佛门后如何变得如此轻薄。”罗刹说道。
“佛门本来就没什么好东西,专门弄一些蛊惑人心的东西,而且最能藏污纳垢,娘亲还记得那定光欢喜佛不,几次三番上门来纠缠。后来更不知从哪里得来了定风珠,那次要不是爹爹回来,恐怕我们母子就要被他掳回西方了。”红孩儿对佛教一向没什么好感。
“就是,佛教没一个好东西!”罗刹一想到定光欢喜佛那张猥亵的脸,气就不打一处来。
看罗刹脸色不好,红孩儿连忙岔开话题,“娘亲,咱不说不高兴的事了,还是先把山门修好吧,免得爹爹回来生气。”
“也好,回去吧,收拾收拾,娘接着给你将师祖的故事。”罗刹也是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女子。
“嘿嘿,原来欢喜佛祖能治这芭蕉扇。”不远处一个山角后,探出一个小老鼠脑袋。
第十一章、芭蕉难借
芭蕉难借
话说那行者来至翠屏峰前,欲借芭蕉扇灭火,以过火焰山。奈何与红孩儿相争,打破芭蕉洞山门,继而不擅言辞惹怒罗刹女,被一扇子扇到万里之外。
不过这黄悟风也是神通广大之辈,区区万里之地,转瞬之间便已回到翠屏峰。正好听见罗刹母子二人对话,听到定光欢喜佛手中有定风珠,正好克制那芭蕉扇,不禁微微一笑,计上心头。
西方极乐世界,在灵山与须弥山之间,有这样一座高山,与西方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此山中少了一份庄严、缺了一丝宁静,反而是满山欢歌笑语,细听之下却是男男女女之间相互调笑,相互勾引的**之音。此处正是那定光欢喜佛的道场,合欢山。
这日欢喜佛正在大殿之中与两名信徒3P,就见一个小沙弥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报道:“佛爷,外面有个尖嘴和尚,说是什么惊天大圣,要见佛爷。”
“哦?黄悟风,他来找我作甚?”欢喜佛虽疑惑,但做为一方佛陀,对于西游之事还是了解的,不敢误了取经之事,连忙整整衣衫,坐回莲台,向小沙弥说道:“宣他进来。”
进得大殿,黄悟风发现此处与以往见过的佛家道场不同,大殿中不是金色,而是粉红色。而且这定光欢喜佛两侧伺候的不是小沙弥或者其他佛门弟子,而是两名艳妆女子。
悟风不敢多看,山前唱了个大喏道:“见过欢喜佛爷。”
“悟风,你不去保唐僧取经,来我这里作甚?”外人面前欢喜佛倒也是一副宝相庄严。
“回佛爷知道,我等师徒四人路过火焰山,弟子赴那翠屏峰求取芭蕉扇,奈何此宝威力巨大,弟子近不得那罗刹之身。听闻佛爷有一宝,名曰定风珠,可解此宝,所以今日特来仙山,求此法宝,以保我师徒西行。”悟风简单的将来意说了一番。
“此乃小事,来,你看这是何物?”欢喜佛急于行事,也不罗嗦,从袖中取出定风珠交给悟风。
“如此多谢佛爷了,弟子过得火焰山后,再来仙山奉还定风珠。”又唱了一喏,一跺脚回那火焰山去了。
而前脚黄悟风刚走,后边欢喜佛大殿中便又传来了喘息之声。
不说这边定光欢喜佛继续他多姿多彩的生活,单说黄悟风。取了定风珠,也不耽搁,驾起钻天云,不消片刻又来至翠屏峰前。
山门前,黄悟风按下云头,想想既然已撕破脸皮,也顾不了许多,要是等到牛魔王回来,即使自己有定风珠在手,也应付不了自己当年那大哥。所以,也不用通报径直杀入芭蕉洞中。
罗刹与红孩儿二人此时正在洞中聊那天一岛上趣事,就听得门外乱成一团,连忙各取兵刃奔前厅而来。见是黄悟风去而复返,罗刹也不答话,取出芭蕉扇就是一下。
就见狂风刮过,刚才被黄悟风砸的一塌糊涂的前厅倒是干净了,可再一看,黄悟风掌中显出一珠,晶莹剔透,烁烁放光,正是那西方至宝定风珠。
之前罗刹被欢喜佛骚扰时见过此宝,此时再见,不禁大惊失色,芭蕉扇不灵,自己却是拿着黄悟风没有办法。两家相处百年,罗刹当然知道这惊天大圣的本事,以自己太乙金仙初期的水平,根本不是人家对手,不禁想起那平日里总是被自己欺负的牛魔王来。但凡女人受欺负的时候,第一个想起的必然是自己的男人,即使神仙也不能免俗。
“嫂夫人,还是乖乖将芭蕉扇交出来吧。”黄悟风说罢将身一纵,伸手向芭蕉扇抓来。
可怜惊天大圣黄悟风,精明了上千年,结果今日偏偏糊涂了这一时。考虑了不可等牛魔王回来再动手,也考虑了芭蕉扇的威力,却单单忽略了罗刹身边的红孩儿。尚未近得罗刹,就见一团火光迎面扑来,想着黄悟风乃是灵山脚下灵鼠得道,本性趋凶避祸,对危险的感知是相当灵敏的,见到火光,哪还不知,一跺脚直上九霄,逃了个无影无踪。
坐在云上,行者挠头,芭蕉扇倒是没有威胁了,可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自己依旧是没辙。正苦恼间,就见正南方向祥云千朵、瑞彩千条,南海珞珈山潮音洞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宝相庄严,驾云而来。
见菩萨亲至,黄悟风连忙上前见礼,那菩萨微微一笑说道:“悟风,可是在为三昧真火之事不可解?”
行者听菩萨如此说,嘟着嘴回道:“菩萨既然都知道,何苦又来调笑我老黄。”
“来、来、来,近前来。”菩萨将悟风叫到身前,将羊脂玉净瓶放低,说道:“你来看,这是何物?”
就见那瓶中绿油油一汪碧水,但行者却是不认识,看罢之后摇了摇头。
“此乃我与须弥山八宝功德池中采得的三光神水,正好克制红孩儿那三昧真火,此番你再去挑战,我在此助你。”菩萨笑笑说道。
悟风闻此讯大喜,也不打招呼,一个唿哨又来至翠屏峰前。
长话短说,黄悟风定风珠在手,罗刹知芭蕉扇无用,便也不再拿出,而那圣婴童子,三昧真火放出,偏偏天空中降下点点甘霖,将他那本就不是很旺盛的火团,浇的一干二净。
赖以生存的两种神通此刻均被人克制,母子两人只好一个舞动双股剑,一个挺出红缨枪,与黄悟风杀在一处。虽是以一敌二,奈何实力的差距实在太大,不消几个回合,罗刹与红孩儿左行右绌,已岌岌可危。就见行者一枪纂荡开罗刹的双剑,紧接着借力枪头一转,直奔红孩儿心口。
想那黄悟风九转玄功大成,出枪的速度是何等迅疾,而红孩儿又正值旧力已竭,新力未生之际,眼看竹节枪的枪尖已在面前,只好双眼一闭,等待死亡的宣判。而就在这生死一线,千钧一发之际,就听得一声大吼,好似平地一声惊雷,再睁眼时,竹节枪已不见去向,眼前一团绿光,一团黑光正纠缠在一起。
劫后余生,红孩儿连忙飞回母亲身边,定睛观瞧,此刻与黄悟风战在一处的,正是自己的父亲平天大圣牛魔王。几百年来,牛魔王名声在外,几乎没有出手过,尤其是在红孩儿出生后,这老牛更是除了出门喝酒外,基本上是足不出户。天天宅在家中,罗刹又是一副母老虎的性格,整天欺负老牛,所以在红孩儿的印象中,父亲是个窝囊废,就会几下三脚猫的功夫而已。
而此刻再看,父亲那宏伟的身躯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挡在自己与母亲身前,为他们挡下一切的危险与灾祸。而牛魔王表现出来的实力,自己更是高山仰止不可逾越。
再看场中,那老牛方才从碧波潭吃酒回来,乍看山门前有人厮杀,见惯了大场面的牛魔王,还不紧不慢,待细看时,妻儿已是生死一线。想他平天大圣千百年来无人敢捋虎须,今日有人打上门来,还欺负自己的妻儿,老牛虽愚钝,但这等事怎能含糊,大吼一声,风火一气棍似惊雷般挥出,管他是谁,务必打杀。
黄悟风九转玄功虽大成,但毕竟修行时短,虽有太乙金仙顶峰的修为,不过和牛魔王比起来何止千万里的差距。此时的牛魔王早已不是洪荒中那匍匐在母亲身下嗷嗷待哺的小穷奇,千万年来听道天一宫,得传九炼玄功,时下已是大罗金仙后期的修为。此时怒火万丈,瞬间爆发出来的实力,即使是准圣也不敢正面对战,区区几个回合,黄悟风便已招架不住。想走,奈何在牛魔王强大的气场笼罩下,以他的修为,如何走得脱。
再说空中隐匿的观音,本以为灭了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就完成了此次的任务。此刻见黄悟风有难,也不敢迟疑,羊脂玉净瓶寄到空中,喝一声:“疾!”,就见一道白光从瓶口射出,直奔下面的牛魔王。
其时要论修为,观音与牛魔王不相上下,甚至还稍逊一丝,奈何这羊脂玉净瓶乃是当年元始天尊从鸿钧分宝崖上得来之物,其时凡品,以观音如今只能,准圣以下莫能逃脱。
下面牛魔王正打得兴起,哪料到空中有人偷袭,眼看白光临体,就听得左近一声冷哼,自云雾中扑扑啦啦飞来一物,与那净瓶一撞,双双落入尘埃。再看那物,却是一枚长着一对翅膀的金钱。
观音大讶,此宝自洪荒时就由自己执掌,百试不爽,今日如何被这一枚小小的金钱落下。
再看打斗二人,黄悟风已是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随时有被打杀的危险。就在这当口,自西方天际飞来一座九品莲台,眨眼功夫落在行者脚下,顿时豪光四射,将黄悟天笼罩其中,而对面的牛魔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近得行者的身边了。
原来那日如来将观音叫至雷音寺,亲赴须弥山为其讨来三光神水,以解唐僧师徒之祸。本以为有三光神水在手,加之观音的**力,翠屏峰一事应可无碍,哪料到斜刺里杀出一位大神通者。正要出手,神识中却收到准提的传音:“三光神水乃是用来灭火焰山之火,以保唐僧师徒继续西行,谁让你去招惹天一岛门下了!你不认得那牛魔王吗?”
听老师传音,如来张开天眼向翠屏峰前望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那牛魔王不正是当年自己碧游宫内见过的,清一道祖的坐骑吗?看到此,如来不敢怠慢,一拍座下九品金莲,将黄悟风救下,并传音观音,要其借三光神水助唐僧师徒继续西行。
第十二章、两只老鼠
两只老鼠
佛教策划了千万年的西游,本就是借此机会弘扬佛法,同时铲除一些散落在四处的传道阻碍,尤其是那些割据一方的妖王,更是一向为祸一方。weNxUemi。Com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来至火焰山,准提自八宝功德池中取三光神水,赐予如来以助唐僧等人灭火过山。哪曾想如来会错了意,以为老师赐下此物,乃是为了对付红孩儿的三昧真火,从而铲除翠屏峰这个阻碍。这就造成了西游以来,佛教最大的尴尬,其实以黄悟风加上观音这对组合,还有定风珠、玉净瓶、三光神水等法宝,应付牛魔王等人时绰绰有余。可偏偏在翠屏峰侧,隐居着一位大神通者,最后关头出手挡下了观音的攻击。如来也只好无奈用九品金莲将黄悟风救下,弄得观音不明所以,只好遵从佛祖指示,取回玉净瓶将唐僧等人送过火焰山。
看到佛教吃瘪,远在东海天一岛的天一宫中,传来一声爽朗的笑声。原来当年清一将小白安排在莫非之侧,就是考虑到了今天的局面,给记忆中一帆风顺的西游之旅添点堵,让本来彰显佛法广大的西方教踢踢铁板。
试想一下,要不是准提及时制止了如来不智的行为,任事情发展下去的话。如来出手,那莫非必然不能坐视,就算二人旗鼓相当,观音也有悟聪拦着,这样黄悟风在小白手里,也只有受虐的份了。
好在准提这家伙天天盯着取经四人,及时发现了状况,拦下此事。
不说准提如何将如来、观音二人召回须弥山训斥,继续说那唐僧师徒四人。过了火焰山之后,一路向西,碧波潭巧取佛宝,木仙庵三藏谈诗,小雷音弥勒缚童,朱紫国观音降兽。又往西,盘丝洞七情迷本,黄花观金光纵地,狮驼岭兄弟反目,清华庄寿星临凡。
这一日,师徒四人来至一座禅院,镇海禅林寺,众僧相见,安排斋供。四众食毕,渐渐天昏,玉兔高升万籁宁,天街寂静断人行。银河耿耿星光灿,鼓发谯楼趱换更。
一宵晚话不题。及天明了,行者起来,教八戒、沙僧收拾行囊、马匹,却请师父走路。此时长老还贪睡未醒。行者近前叫声“师父”。那师父把头抬了一抬,又不曾答应得出。行者问:“师父怎么说?”长老呻吟道:“我怎么这般头悬眼胀,浑身皮骨皆疼?”八戒听说,伸手去摸摸,身上有些发热。呆子笑道:“我晓得了。这是昨晚见没钱的饭,多吃了几碗,倒沁着头睡,伤食了。”行者喝道:“胡说!等我问师父,端的何如。”三藏道:“我半夜之间,起来解手,不曾戴得帽子,想是风吹了。”行者道:“这还说得是。如今可走得路么?”三藏道:“我如今起坐不得,怎么上马?但只误了路啊!”行者道:“师父说那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又说道:养儿不用阿金溺银,只是见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说什么误了行程,便宁耐几日,何妨!”兄弟们都伏侍着师父,不觉的早尽午来昏又至,良宵才过又侵晨。
光阴迅速,早过了三日。这日,三藏将悟风叫到近前道:“我们今住几日了?”行者道:“三整日矣。明朝向晚,便就是四个日头。”三藏道;“三日误了许多路程。”行者道:“师父,也算不得路程,明日去罢。”三藏道:“正是。就带几分病儿,也没奈何。”行者道:“既是明日要去,且让我今晚捉了妖精者。”三藏惊道:“又捉什么妖精?”行者道:“有个妖精在这寺里,等老孙替他捉捉。”唐僧道:“徒弟呀,我的病身未可,你怎么又兴此念!倘那怪有神通,你拿他不住啊,却又不是害我?”行者道:“你好灭人威风!这一路我惊天大圣到处降妖,你见我弱与谁的?只是不动手,动手就要赢。”三藏扯住道:“徒弟,常言说得好,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大圣见师父苦苦劝他,不许降妖,他说出老实话来道:“师父,实不瞒你说。那妖在此吃了人了。”唐僧大惊道:“吃了什么人?”行者道:“我们住了三日,已是吃了这寺里六个小和尚了。”长老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他既吃了寺内之僧,我亦僧也,我放你去,只但用心仔细些。”行者道:“不消说,手到就消除了。”
你看他灯光前吩咐八戒、沙僧看守师父。他喜孜孜跳出方丈,径来佛殿看时,天上有星,月还未上,那殿里黑暗暗的。他就吹出真火,点起琉璃,东边打鼓,西边撞钟。响罢,摇身一变,变做个小和尚儿,年纪只有十二三岁,披着黄绢褊衫,白布直裰,手敲着木鱼,口里念经。等到一更时分,不见动静。却不知此乃妖精之计,今日见他离了唐僧两侧,便径撞到方丈里,把唐三藏摄将去云头上,杳杳冥冥,霎霎眼就到了陷空山,进了无底洞,叫小的们安排素筵席不题。
行者等得半夜不见动静,晓得中了他计,连忙转身来看师父。那有个师父?只见那呆子和沙僧口里呜哩呜哪说什么。行者怒气填胸,也不管好歹,捞起棍来一片打,连声叫道:“打死你们,打死你们!”那呆子慌得走也没路,沙僧却是个灵山大将,见得事多,就软款温柔,近前跪下道:“兄长,我知道了,想你要打杀我两个,也不去救师父,径自回家去哩。”行者道:“我打杀你两个,我自去救他!”沙僧笑道:“兄长说那里话!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行者虽是神通广大,却也明理识时,见沙僧苦苦哀告,便就回心道:“八戒,沙僧,你都起来。明日找寻师父,却要用力。”那呆子听见饶了,恨不得天也许下半边,道:“哥啊,这个都在老猪身上。”兄弟们思思想想,那曾得睡,恨不得点头唤出扶桑日,一口吹散满天星。
待等天明行者心焦,掣出棒来,打出两个老头儿来,一个是山神,一个是土地,上前跪下道:“大圣,山神土地来见。”行者问道:“山神土地,这附近可有什么妖怪,快快的从实供来,免打!”二神慌了道:“大圣错怪了我耶。妖精不在小神山上,不伏小神管辖,在那正南下,离此有千里之遥。那厢有座山,唤做陷空山,山中有个洞,叫做无底洞。是那山里妖精,到此变化摄去也。”行者听言,暗自惊心,喝退了山神土地,与八戒沙僧道:“师父去得远了。”八戒道:“远便腾云赶去!”
闲话少絮,黄悟风三人一路驾云来至陷空山,寻得无底洞,八戒、沙僧二人都是望洞兴叹,行者也只好将身一纵,跳入洞中,足下彩云生万道,身边瑞气护千层。不多时,到于深远之间,那里边明明朗朗,一般的有日色,有风声,又有花草果木。正看时,又见有一座二滴水的门楼,团团都是松竹,内有许多房舍,又想道:“此必是妖精的住处了,我且到那里边去打听打听。且住!若是这般去啊,他认得我了,且变化了去。”摇身捻诀,就变做个苍蝇儿,轻轻的飞在门楼上听听。
就听得不远处的阁楼中,传来清清古筝之声,待飞至跟前,就听得楼内传来一个女子声音伴着筝声唱到:
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鼠
千年修行千年孤独
夜深人静时可有人听见我在哭
灯火阑珊处可有人看见我跳舞
我是一只等待千年的鼠
千年等待千年孤独
滚滚红尘里谁又种下了爱的蛊
茫茫人海中谁又喝下了爱的毒
我爱你时你在灵山脚下闭门苦悟
离开你时你已修成正果三界翘楚
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我是你千百年前相依的白鼠
你看衣袂飘飘衣袂飘飘
海誓山盟都化做虚无
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只为你临别时的那一次回顾
你看衣袂飘飘衣袂飘飘
天长地久都化做虚无。
筝声、歌声一个个音符、一句句歌词就像一把把重锤敲在行者心头。刹那之间,黄悟风的神识回到了千百年前。
灵山脚下,两只老鼠,一黄一白,双双游荡在那恒河之滨,几百年一同在雷音寺外偷听佛法,一同在恒河边参禅悟道,终有一日得以化形。一个黄袍俊朗青年,一个白衣俏丽佳人,衣袂飘飘间,海誓山盟,憧憬那天长地久。但是,天降横祸,那一天,二人正在河边漫步,就见一道黄光从天而降,裹着那黄鼠所化的青年悠悠升起,向着那东胜神州方向缓缓飞去。那一刻,白衣佳人在地上追逐,黄袍青年在天上挣扎,越飞越快,越追越远,直到彼此再也望不到对方……
第十三章、终到灵山
终到灵山
黄泉路上有种汤,叫做孟婆汤,据说喝下孟婆汤后可以忘却前世的种种;三生石边有种树,叫做娑罗树,传说这种树开的娑罗花可以让人记起生前的经历;而在轮回盘中有种丝,叫做三千烦恼丝,听闻可以让人纠葛几世的情缘。wenXuemi.Com
此刻陷空山无底洞的阁楼上,有这样一把古筝,筝木为娑罗树所炼,筝线是那烦恼丝所牵,而筝前一位白衣俏丽佳人,正在诉说她千百年前的往事。
你可记得
千里恒河畔双宿双栖
你可记得
万重灵山脚耳鬓厮磨
你可记得
八宝神池底淘沙的白鼠
你可记得
菩提华盖下护法的佳人
窗外,黄悟风静静的钉在窗楞上,眼角的泪水,像不听话的孩子,怎么也控制不住,汩汩的流淌着。原本被准提封闭的记忆,此刻想电影一样在眼前回放着,千年的爱恋,千年的等待,白玉!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的黄峰在这里!
落下,转身,黄悟风变成了一位黄袍的偏偏公子,正是他千年以前的模样,轻叩窗桢,缓步来至绣楼门前。
“嗯?”听到门外的响动,屋内的白玉一怔,这绣楼乃是自己的无底洞中的禁地,手下的小妖早就被自己吩咐过,无论任何时候不得接近。今日却有人敲窗,如何能不惊。
更吃惊的还在后面,轻挪莲步来至门前,只见那门,无风自动,左右分开,揭出一个人来。
这一刻,风停止了,水停止了,连时间都停止了,千百年的轮回,千百年的等待,千百年的期盼。此刻,心上人就在眼前,四目相对,竟无语凝噎。
“玉儿!”
“峰哥!”
分别了千百年的一对有情人,此刻终于又紧紧的抱在了一起,就像千百年前那些缠绵的夜晚。
“哼!”就在两个人抱头痛哭之际,黄悟风的灵魂深处发出一声冷哼。紧接着,头上的金箍开始慢慢的向内收缩。其实这一世的西游要比本来那一世的要平淡得多,黄悟风性格虽然说不上温顺,但也远不如孙悟空那般暴躁。所以这金箍唐僧虽遵照观音的指示,将金箍戴在了悟风头上,但除了朱紫国那次外,就没再动用过。
随着金箍越缩越紧,黄悟风再也忍耐不住,双手抱头,在地上来回翻滚。
“啊!”行者一跺脚,直钻到九重天外。
说来也怪,一离开那无底洞,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离开白玉身边,头疼就消失了。
“峰哥、峰哥。”千百年后重逢,白玉哪还能再放悟风离去,此刻已在身后追了上来。看行者无恙,便上前去拉着悟风的手道:“峰哥,可是修炼时留下了什么隐疾?”
“我也不知道,唐僧被你弄到哪里去了?”悟风伸手揽过爱人。可就在二人肌肤接触的那一刻,头疼、头疼,头上的金箍又开始缩紧。
此时,黄悟风终于明白,自己是被人算计了。当然,不是唐僧,他一个凡人,如何能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观音?可能,以大罗金仙的法力,张开天眼当可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如来?更有可能,准圣法力遍布四大部州,什么又能逃过他的探查呢?
其实黄悟风猜错了,算计他的不是观音,也并非如来,而是那远在西天须弥上的准提。陷空山无底洞一难,本在计划之中,可准提却不知那金鼻白毛老鼠手中如何会有那娑罗琴,更不知何人利用这娑罗木、烦恼丝破了自己在黄悟风身上所下的禁制。
今日看黄悟风忆起千百年前的往事,似乎要与那白玉在此长相厮守,自己筹划了亿万年的佛法东传大计即将毁于一旦,如何能让他甘心。所以,只要是黄悟风还在白玉身边,便默念金箍咒,让那灵山黄鼠痛不欲生。
终于,圣人**压制了千年的情愫,黄悟风抵不住那撕心裂肺的疼痛,双手慢慢的分开。而再看白玉,似乎也明白了什么,记起了五百年前自己的那段经历。
那年,黄悟风离开以后,自己着实失落了好久,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灰色的,生命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所以,不经意间,从那恒河边漫步到了那过忘川之滨。就见众多浑浑噩噩的灵魂中,有一位老婆婆站在一座木桥上,脚下是一个木桶,每过一个灵魂,老婆婆都会从桶中舀出一瓢汤,给那个灵魂喝下。嘴中还不停的嘟囔着:“了却前世今生果,投胎转世一身轻。”
白玉知道,这就是奈何桥上的孟婆了,而那瓢中之物,自然就是传说中的孟婆汤。据说喝下它之后可以忘记所有烦恼、所有爱恨情仇,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去到另一个地方的时候,它被端在孟婆手里,奈何桥前。人生在世,多苦多难,这一碗下去,是种释然,彻彻底底地与前世做了一个了断。
白玉缓步上了奈何桥,轻启樱唇道:“婆婆,可以给我一碗孟婆汤吗?”
孟婆慢慢的转过身躯,上下打量了一番白玉,问道:“你并非灵魂,一个修真之人,为何要着孟婆汤?”
“我只是想忘记今生的苦难,今世的情缘,不想再被红尘烦恼所扰,婆婆,请可怜可怜我这苦命之人,赐下鲜汤,还我解脱。”白玉苦涩的说道。
“你真的能忘记他吗?真的能舍弃曾经那千百年吗?真的不想再见他吗?”孟婆接着问道。
“我、我………..不能!”白玉迸出了这几个字。
“那好,我这里有把琴,乃是我年轻时所用,就送给你吧,五百年后有这把琴在,你还能再看到他。不过,若是他届时有外因无法与你再在一起,你就告诉他‘前世结因、来世结果’。此琴不毁,尔等入得轮回,抱得因缘。切记、切记。”说罢,一道黄光从孟婆身上冲天而出。再看孟婆,双目无神,继续在那里机械的舀着孟婆汤,嘟囔着:“了却前世今生果,投胎转世一身轻。”脚下是一把枣红色的古筝。
白玉轻轻的将古筝抱起,踏过奈何桥,顺着黄泉路,一直走入西牛贺州深处…….
而就在白玉的身形从幽冥之地消失的那一刻,过忘川头,幽冥海畔,后土宫中,发出一声轻叹:“哎…..老师怎么突然变得多愁善感了?”
看着眼前的情景,白玉已知道黄峰今世不能再与自己再续前缘,终于不忍的放开双手,深情的望着黄悟风说道:“峰哥,前世结因、来世结果,我们来世再见吧。”说罢,怀抱娑罗琴,元神自爆,霎时间,本是六月的天气,却降下片片晶莹,雪花打在黄悟风的脸上化为涓涓细流,直到行者心中。
伸手捡起地上的娑罗琴,尚存伊人体香,轻轻将琴放入怀中最贴近心脏的位置。抬起头,眼中不见伤感,却是一种坚定的光芒,望着西天方向,轻声说了句:“等我。”转回身,寻那唐僧去了。
而远在须弥山的准提看到这一幕,尤其是悟风坚定的眼神,微微一笑,收回神识,继续参悟天道。
白玉已亡,无底洞再大又怎能难得住老鼠出身的黄悟风,不消片刻便找到了囚禁三藏的所在。也不理洞中小妖,收拾行李师徒四人继续西行。
一路山玉华洲九头狮子遭灾,凤仙郡惊天大圣求雨,金华府望月四犀被屠,天竺国寒宫玉兔回天。稍有阻隔,但终归有惊无险,这一日终来到灵山脚下。
小憩一日,拜别金顶大仙,大圣引着唐僧等,徐徐缓步,登了灵山,不上五六里,见了一道活水,滚浪飞流,约有**里宽阔,四无人迹。三藏心惊道:“悟空,这路来得差了,敢莫大仙错指了?此水这般宽阔,这般汹涌,又不见舟楫,如何可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厢不是一座大桥?要从那桥上行过去,方成正果哩。”长老等又近前看时,桥边有一扁,扁上有“凌云渡”三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
三藏心惊胆战道:“悟风,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别寻路径去来。”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八戒慌了道:“这是路,那个敢走?水面又宽,波浪又涌,独独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生动脚?”行者道:“你都站下,等我走个儿你看。”好大圣,拽开步跳上独木桥,摇摇摆摆,须臾跑将过去,在那边招呼道:“过来,过来!”唐僧摇手,八戒、沙僧咬指道:“难,难,难!”行者又从那边跑过来,拉着八戒道:“呆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饶我罢!让我驾风雾过去!”行者按住道:“这是什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罢,实是走不得!”
他两个在那桥边,滚滚爬爬,扯扯拉拉的耍斗。沙僧走去劝解,才撒脱了手。三藏回头,忽见那下溜中有一人撑一只船来,叫道:“上渡,上渡!”长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乱顽。那里有只渡船儿来了。”他三个跳起来站定,同眼观看,那船儿来得至近,原来是一只无底的船儿。正是那接引的善尸化身南无宝幢光王佛。霎时撑近岸边,又叫:“上渡,上渡!”三藏见了,又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佛祖道:“我这船,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
大圣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垛鞋脚,抱怨行者。行者却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都立在舟旱舟唐之上。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
他们三人,也一齐声相和。撑着船,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
第十四章、西游完了
西游完了
话说师徒三人过了凌云渡,直至雷音寺山门之外。那厢有四大金刚迎住道:“圣僧来耶?”三藏躬身道:“是弟子玄奘到了。”答毕就欲进门,金刚道:“圣僧少待,容禀过再进。”那金刚着一个转山门报与二门上四大金刚,说唐僧到了;二门上又传入三门上,说唐僧到了;三山门内原是打供的神僧,闻得唐僧到时,急至大雄殿下,报与如来至尊释迦牟尼文佛说:“唐朝圣僧到于宝山取经来了。”佛爷爷大喜,即召聚八菩萨、四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十一大曜、十八伽蓝,两行排列,却传金旨,召唐僧进。那里边,一层一节,钦依佛旨,叫:“圣僧进来!”这唐僧循规蹈矩,同悟风、悟能、悟净,牵马挑担,径入山门。
阿傩、伽叶引唐僧来见如来,如来高升莲座,指令降龙、伏虎二大罗汉敲响云磬,遍请三千诸佛、三千揭谛、八金刚、四菩萨、五百尊罗汉、八百比丘僧、大众优婆塞、比丘尼、优婆夷,各天各洞,福地灵山,大小尊者圣僧,该坐的请登宝座,该立的侍立两旁。一时间,天乐遥闻,仙音嘹亮,满空中祥光迭迭,瑞气重重,诸佛毕集,参见了如来。如来问:“阿傩、伽叶,传了多少经卷与他?可一一报数。”二尊者即开报:“现付去唐朝《涅槃经》四百卷,《菩萨经》三百六十卷,《虚空藏经》二十卷,《首楞严经》三十卷,《恩意经大集》四十卷,《决定经》四十卷,《宝藏经》二十卷,《华严经》八十一卷,《礼真如经》三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金光明品经》五十卷,《未曾有经》五百五十卷,《维摩经》三十卷,《三论别经》四十二卷,《金刚经》一卷,《正法论经》二十卷,《佛本行经》一百一十六卷,《五龙经》二十卷,《菩萨戒经》六十卷,《大集经》三十卷,《摩竭经》一百四十卷,《法华经》十卷,《瑜伽经》三十卷,《宝常经》一百七十卷,《西天论经》三十卷,《僧祗经》一百一十卷,《佛国杂经》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论经》五十卷,《大智度经》九十卷,《宝威经》一百四十卷,《本阁经》五十六卷,《正律文经》十卷,《大孔雀经》十四卷,《维识论经》十卷,《具舍论经》十卷。在藏总经,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与东土圣僧传留在唐。现俱收拾整顿于人马驮担之上,专等谢恩。”
三藏四众拴了马,歇了担,一个个合掌躬身,朝上礼拜。如来对( 清一 http://www.xlawen.org/kan/3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