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部分阅读
初这样的改装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台海,但是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缓和最终和平统一。这批重新披挂上阵的“老将”又面临被封存的危险。但是如丹老群岛这样的海外基地群的建立。这些J-6无人型战斗机又能再次翱翔在蓝天之上了。
<div style="disply:none">发布</div>
第十九章:对攻战(二)
由老挝首都万象直达泰国曼谷的老泰铁路上,此刻所有的民用班列已经全部停开,所有的运力被全部用来运送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军属防空旅和炮兵旅的人员和装备。黑暗的夜色中一列又一列满载着军车和坦克的军列撕破长空,飞驰而去。
“命令各部队加快行进速度,每隔半个小时向我汇报一次部队位置。” 泰国中部的呵叻古城外,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临时指挥中心内,军长李光汉少将正焦急的催促着军前指内的各级参谋人员。
呵叻,泰语译音“那空拉差是玛”,意即狮城,面积约为2万平方公里,距曼谷约259公里。不仅是泰国东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也因其公路东连柬埔寨、北接老挝,又是泰国东北部的交通枢纽。李光汉将军指挥中心设在这里,就是为了方便了解自己麾下各部队的行进状况。
此刻已经是2007年12月25日的凌晨3点了,目前战争已经打响了超过24个小时,而作为此次陆战主力的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2师3旅中尚未有一支部队真正进入指定攻击位置,这怎能不让李光汉少将感到焦急万分呢?
跟所有的中国陆军甲类集团军一样,李光汉少将深知自己麾下这支强大铁军的光辉历史。从威震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的第73师,到转战大半中国、先后隶属第1、2、4野战军的中央军委战略机动部队“陈谢军团”。 从朝鲜战场的冰天雪原,到越南北部的红土雨林。这支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光荣军旅从未令共和国失望过。
但是在共和国近两次对外用兵中,第13集团军却始终处于求战不得的半饥饿状态。在2005年协助越南政府平叛的战争,第13集团军虽然拔得头筹,跑赢了兄弟部队—第14集团军。出任对北越叛军地面进攻的主力。但是当时的军长任令羽少将却推翻了原先制定的“多路进攻、装甲剥茧”战略计划,大力倡导陆航突击。结果整场战争中第13集团军除了第33陆航团机降河内之外,其余各主力师团在战争所作的最多也就是警戒边界而已。一度令时任第149师师长的李光汉极度郁闷。
这次对印作战,终于有机会执掌一军的李光汉正要大展拳脚,却发现第13集团军各主攻部队均被部署在远离战场数百公里的二线阵地上,而第一时间接敌将是西藏军区的第52步兵山地旅和济南军区的外来户—第58机械化步兵旅。这一点令求战心切的李光汉怎能不宛如芒刺在背。
不过后来的战况发展足以令李光汉对此刻的焦急报之一笑,因为等待着第13集团军的将是无休止的连场恶战。此刻在呵叻古老的夜空中,又一队第13集团军直属第33陆航团的米-171运输直升机编队向南飞去。
而就在第13集团军全面大举南下的同时,在在曼谷湾东南,春武里府南端的梭桃邑。作为全军先锋的中国陆军第58机械化步兵旅各部队正在紧张的集结、装船、准备起航……。梭桃邑原先只是曼谷湾南部的一个小渔村,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岸外有普拉岛屏障。1967年建成现代化的深水港口,海军基地。可以停靠2.5万吨海轮。
战前这里不仅是泰国海军的主要基地之一,更是泰国海军作战舰队、海军陆战队的总部所在地,常年驻扎着泰国海军第一舰队,停靠着泰国从西班牙购买的东南亚唯一一艘航空母舰——“差克立∓mp;#8226;纳吕贝特”号.
而此刻黎明前的港区一片灯火通明,隶属于泰国空中和海岸防务司令部的37-mm和57-mm的各式高炮和HN-5防空导弹被部署在各个战略要点上,捍卫着这座空前繁忙的军港。
作为中国陆军师改旅编制改革的先锋,中国陆军济南军区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是全军师改旅的试点单位,可以说是中国陆军第一支机械化步兵旅。第58机械化步兵旅下辖10个营,(包括3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坦克营、1个炮兵团、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保降修理营。)总兵力在4000人左右。
此刻经过数个小时的摩托化行进,第58机械化步兵旅的各主力部队均已经抵达梭桃邑港区。按照预定计划在今天拂晓之前,第58机械化步兵旅将派出由1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炮弹混编防空营、1个工兵营和1个反坦克连所组成的先遣部队与泰国海军陆战队协同作战,在马来西亚北部的关丹实施两栖登陆作战。
“从某种意义上看在同一战区内同时使用中国陆军的集团军和师改旅这两种编制的部队,可不仅仅是中央军委对您个人的考验啊。” 泰国清迈的中国人民国防军印度洋战区司令部内,胡维风掐灭了今天的第7个烟蒂的同时,坐在他对面的那个年轻少将林太平正轻松的侃侃而谈道。
作为总参谋部的总参谋助理的林太平是一个永远不引人注意的人物,在总参谋部内总是流传着他这样或者那样的笑话。但是多年的交往却令胡维风对这个比自己小4岁的青年有种莫名的恐惧,因为他绝对是一个难以琢磨的鬼才。
“在一场现代化的局部战争中,进攻与防御之间的界线模糊了。精确的制导武器和防区外攻击平台,将会提供给进攻方以有利的攻击手段。所以现代战争可能将在参战双方之间发生频繁的攻防转换,也就是‘对攻战’。”
这次来到清迈林太平的仅仅使命是“挂职锻炼”,但此刻在他的面前,三军统帅的胡维风反倒好象是一个战区参谋。
“充分利用印度军队目前在马来西亚整体战线间隙大,翼侧暴露的弱点,使用精锐的第58步兵旅实施短距离的越点割裂攻击,截断敌军前沿与浅近纵深,前线与支援部队的联系,将敌战略部署割裂成数小块,摧毁其整体优势,进而以强大的集团军将印军地面各个击破。这应该就是您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吧。”
“你如果独当一面绝对将是另一个任令羽。” 幽幽的火苗点燃胡维风今天的第8支烟,面对他的评价,林太平只是淡淡的一笑回答道:“我只是一个参谋而已,那有什么独挡一面的能力啊。”
“不过你唯一漏算的一点就是:这不是一次局部战争的‘战区战役’,而是一场大国交兵的前哨战。所以,第58步兵旅所面对的将不是战机,而是绝对的地狱。” 灯光下胡维风吐出一个淡蓝色的烟圈,凌晨时分显得无比的诡异。
第十九章:对攻战(三)
整个夜晚泰国湾的上空从未缺少过战机的呼啸,中印两国军队的战斗机群一刻不停的在转换着追逐与猎杀的角色。而在泰国湾西南部的越南金瓯角外的海面上,中国海军的“上海-江苏”号双航母编队正在沉沉夜色中缓慢游弋着。
虽然是双航母编队,但是出于长期作战的考虑。中国南海特混第一海空攻击集群司令徐杰大校仍将自己手上的兵力平均分配为两个作战集群,交替作战。白昼的攻击任务主要由“上海”号航母隶书的各战机中队执行,“江苏”号航母处于待命休整的状态。而夜间的作战则主要由“江苏”号航母来负责。
抬起头来看着和自己同样年轻的徐杰大校,马澜中校淡然一笑。一切的努力在今后的实战中收到回报。夜间的空战,印度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战机并没有太多的露脸,显然他们并不适应夜间的起降。“江苏”号航母的舰载机中队主要面对的是印度空军的主力是部署在苏门答腊前线野战机场的米格—2lUPG轻型战斗机。
显然米格—2lUPG轻型战斗机承载着是印度空军今夜的希望,作为一种老旧的机型,米格—2l的确已经到了寿终正寝的年纪。不过由于印度研发轻型战斗机(LC)的进度落后,迫使印度空军对米格—21bis机群进行改进,作为国产LC战斗机服役之前的过渡性战斗机。
米格—21UPG的主要改进项目与米格—21—93相同,但换装了一些印度自制与欧洲制造的航电装备,如从LC战斗机计划所发展的IFF和电子战干扰装置;法制座舱显示器、任务计算机、数字地图显示器、惯性导航系统、头盔显示器等以色列制雷达警告接收器、无线电系统、诱饵发射器等。“长矛”(Kopyo)式脉冲多普勒多功能火控雷达,最大探测距离57千米,最大战斗距离45千米,最多能同时追踪8个空中目标,并攻击其中的2个。
在武器系统方面,米格—21UPG可配备完整的俄制空对空和空对地武器,例如R—77、R—73、R—27等空对空导弹以及KB—500KR电视制导空对地导弹等,具备现代化多重作战功能,特别是增加中程空对空导弹,使其制空能力大幅提高。
印度空军显然也精确计算过双方空军可用战机的出勤率,在经过一个白天的空战之后,中国空军一线的J-11、J-10先进战机也已经到了出勤极限。那么米格—21UPG面对的应该也是从中国空军二线的J-7系列轻型战机。不过他们似乎太小看了中国舰载航空兵的战力了。
虽然经过了众多的改进,但在由江苏号上起飞的J-10H中型舰载战斗机面前,米格—21UPG依然逃脱不了被“猎火鸡“的命运。双方空战的交换比竟达到5:1。
“江苏号可是你的起家部队啊!你的夜间训练科目当年可是在海军总部多次得到嘉奖的啊!” 经过了整整一个白昼的搏杀,除了值班人员外,疲惫的共和国战士们大多已经处于睡梦之中了。“上海”号航母的舰桥上,舰长马澜中校作在靠窗的舰长指挥席上,看着窗下地勤人员忙碌的保养着飞行甲板笑着对徐杰大校说道。
“呵呵,马舰长就不要取笑我了。夜间起降科目可是马舰长当年在大连海军基地首次推出的啊,我们可都是你的学生啊!”远远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江苏”号航母上频繁出现的战机尾焰,徐杰大校会心的回应道。
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啊!徐杰大校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激荡人心的日日夜夜。
应该说中国的航母之旅,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5年5月21日,一艘伤痕累累、老旧不堪的巨型战舰被牵引进广州黄埔船厂。它就是昔日澳大利亚海军的“女王”—墨尔本号航空母舰。这艘始建于1943年4月13日的老旧战舰在运往中国以前已经拆除了关键的蒸汽弹射器、导航雷达等设备。但年轻而又稚嫩的中国海军仍然从中第一次借鉴到斜向跑道甲板以及现代航母的构造。
再此之后“明斯克”、“基辅”一个个冷战时代让中国海军玩味良久的名字绣迹斑斑的出现在了中国的船台之上。凝结了无数苏联红海军热血和冰泪的技术思路被再次复原在中国工程师的笔记之上。
但真正的飞跃出现在2002年5月14日,以改建成一座大型海上赌场的名义由一家澳门公司出资2000万美金向乌克兰政府购买的原苏联海军1143.5型“载机巡洋舰”的2号舰“瓦良格”号跨越重重关山终于抵达了共和国昔日的海军摇篮—大连。
在大连港的船台上,时任国防动员船“世昌号”二副的马澜中尉第一次登上这艘尚未完工的艨艟巨舰,即为它的宽广和大气所折服。虽然甲板上的锈迹斑斑,为加大起飞摩擦力而设定的防滑槽里,更几乎都被铁红色的锈末填满,一阵海风吹来,更能扬起满天“红沙”。
但是从那一刻起马澜便与这艘战舰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层层的审核和调研。马澜成为了修复“瓦良格”号的军方特别工作组中的一员。2005年5月下旬,沉寂已久的“瓦良格”号被第一次移到了一座干船坞中。在8月份露面时,这艘航母已经被喷上了一层新漆——即中国海军标雄的灰白色涂装。
从4000万的废旧钢铁到无数赌徒梦中的海上乐园,再到中国海军第一艘训练航空母舰—“镇冰”号。“瓦良格”号的命运在短短的数年间经历了颠覆性的变化。但当全世界都在唏嘘中国海军“借尸还魂”的时候,又有谁知道为了让这艘完工度接近“70%”的航母再次驰骋在海疆之上,数以万计的中国军工精英所付出的心血。
离开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船厂港口时的“瓦良格”号不仅飞行甲板、舰桥等船体部分均未完全成形,更它缺乏电路、雷达、天线等舰装电子设备。甚至连最主要的航行动力装置都还没有安装。虽然在购买这艘锈迹斑斑的巨舰的同时,中国军方也获得了“瓦良格”号当年的全部设计图纸,但是经过了20年的岁月,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已经让当年的许多设计显得过时。
主要的技术难题出现在飞行甲板的弹射器系统、战舰指挥中的分布式C4ISR系统以及燃气轮机组合的动力系统。而其中看似简单的弹射器系统却是其中最为复杂的部分。
蒸汽弹射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代机器,其系统集成度、工艺复杂度和技术甚至难度远高于建造航母船体。
按照前苏联海军最初的造舰计划,1143.5型“载机巡洋舰”的首舰“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都应安装两座弹射器。但是,前苏联弹射器研制工作却一直是限制着苏联海军航空兵上舰的技术瓶颈。最终不得不改为采用上升角为12度的滑跃起飞甲板且作权宜。
“库兹涅佐夫”号的飞行甲板的上翘角度是12度,后来实践证明还是略小点,到了“瓦良格”号时改为14度,改动的目的看来是为更好的提高舰载机的起飞性能。但是仍然无法满足重型战机的重装起降。为了保障重型战机在正在建造的“江苏”级中型航母和“直辖市”级重型航母的部署,在“瓦良格”号上,中国海军第一次成功安装了中国自主研制的蒸汽弹射器系统。
当在渤海湾上第一架中国海航的J-11H型重型舰载战斗机在“镇冰”号的甲板上随着弹射指挥官的手势,在在两秒内加速到150节,通过滑跃起飞甲板飞向蓝天时,站在甲板上的所有中国水兵除了欢呼之外,全体向天空比出中指。他们知道他们的头顶中,曾经预言过中国人将步苏联的后尘永远无法弹射起飞的美国人正通过军用卫星怯怯的看着渤海中的奇迹。
在随后的日子J-10H中型舰载战斗机、JH-7H舰载战斗轰炸机、JH-7HE舰载电子战机、E-7H型舰载预警机一一在“镇冰”号的甲板上弹射升空。甚至连空军的Y-8S军用运输机都在这里实验过舰载弹射起飞。
在担任“镇冰”号训练航空母舰的大副、舰长的日子里马澜见证了一个伟大海军的崛起,当然也深韵过所有的辉煌和荣誉背后的酸楚和牺牲。有成功的喜悦自然就有失败的泪水。
离开“镇冰”号的最后一个晚上,马澜再次登上航海桥楼和航空桥楼,看着宽大的甲板在自己的面前也变得窄小了。放眼望去,远方的城市和近处的码头设置尽收眼底。他不禁笑道:“谁说这不是一艘赌船,只不过在这里我们将赌下共和国海军的荣誉和未来而已。”
第十九章:对攻战(四)
空战仍然在继续着,又一架印度空军的米格—21UPG在泰国湾的上空化成了点缀星空的灿烂焰火。除了与J-10H舰载战斗机之间,机型本身存在的巨大代差以外。让本身作战半径不过1400公里的米格—21UPG由苏门答腊岛上的前线野战机场穿越马六甲海峡,再横跨整个马来半岛在泰国湾与具备强大电磁优势的中国海军舰载机群作战,在空间上也显得极端愚蠢。
往往米格—21UPG不是盲目的发射2枚R—77对空导弹就调转机头撤出战场,就是在短暂几分钟的格斗对抗中陷入油料时间。而任何一点的战损和机械故障在返航的过程中都足以致命。在当夜参战的68架印度空军的米格—21UPG轻型战斗机中除了被击落的25架之外,由于战伤和机械故障而坠毁在马来半岛及其周遍水域的就达13架以上。
望着巨大的战场电子地图上密密麻麻红色“X”符号,印度远东战区总指挥普拉什中将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对东盟各国取得了全面压倒性的空中优势之后,将西部空军司令部下辖的6个米格-21战斗机中队转场到苏门答腊岛前线部署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马来半岛战场的地面支援/控制能力。
而在今夜的空战中空军更希望通过小编队、多波次的袭扰攻击来消耗中国空军。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不仅未能达到最初的战术目的,相反对目前的战局造成了空前恶劣的影响。
对于一个拥有15万人、2000余架军用飞机的空军大国而言,今夜的损失虽然惨重,但绝对称不上伤筋动骨。真正严重的是今夜印度空军犯下的错误,无形之间筑就了一个神话。可以想象当悬挂着以色列制造的外挂的光电设备吊舱的米格—21UPG自信满满的滑出跑道之时,所有的印度军人对他们的期待。但这样一边倒的结果,无疑只能证明中国空军的强大和不可战胜。
好不容易通过先发制人和战略打击打垮东盟空军所建立起来的信心和士气,将在今夜之后受到最无情的挫败。这是普拉什绝对不能允许的,印度军队并不缺乏资源和能力,但是他们却永远无法象中国军人那样坚韧和自信。
为了维护对中国空军的心理优势,普拉什必须要用神话去破灭神话。秘密部署在印度东部城市加尔各答近郊的卡莱孔达空军基地内的印度空军两支暗箭中的第二支被搭上了战争的弓弦。它有一个很另类的名字—“方块”。
卡莱孔达空军基地内,在黎明前最后2个小时的黑暗中,基地司令达桑上校屹立在冰冷的夜风中。心情澎湃的看着常年以来处于封闭的0-12号机库中3-12号的大门缓缓开启……。
0—12号机库位于基地南部的一个独立区域内,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即便是基地的负责人—达桑也并不了解,这其中到底存放着什么秘密。战争开始之后不久,4辆8轮卡车曾神秘的进驻那里。而其中更有早已被新德里宣布死亡的昔日皇牌,那个名叫德那巴汗的男子。
而虽然缓缓打开的机库大门,机场的跑道两侧的灯光开始闪亮,一架架棕色野战迷彩涂装的俄制战机驶出机库,滑向跑道。“这是……。” 达桑上校惊讶的看着眼前逐渐加速起飞的战鹰,刹那间失去了语言的能力。
第一支截获“方块”中队雷达信号的中国部队是秘密部署在缅甸北部曼昂岛上的中国产仿捷克“维达”-E被动雷达阵地。
作为一种战略及战术电子情报和被动监视系统, “维达”-E被动雷达可以用于对空中、地面和海上(舰艇)目标的探测、定位、识别和跟踪。它自身不辐射电磁信号,而是借助外部非协同式的辐射源来进行探测和定位。主动雷达难以对付空中隐形目标,而“维拉”-E雷达系统则眼尖耳灵,能够探测到目标发出的哪怕是微弱、短暂的电磁信号,即刻让目标在雷达屏幕上原形毕露。
2007年12月25日的凌晨4点50分,10架不明型号的印度空军战机几乎是切着缅甸的领海飞向印度军方的前线基地群—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根据雷达信号,曼昂岛上的雷达站初步判断为由印度东部机场转场到前线的印度空军Su—30MK战机。在过去的日子里这种跨区域的调动已经屡见不鲜了,而根据经验这样的转场战机往往没有携带武器弹药。所以中国空军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由曼昂岛的引导,中国空军部署在缅甸北部的J-8D型战机紧急起飞,进行尾追拦截。
凌晨5点30分,6架中国空军J-8D型战机在缅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口外发现着印度空军的“方块”中队。J-8D型战机紧紧咬住这支陌生机群。对于J-8D型战机的飞行员来说,只要在印度空军进入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防空火力圈之前,锁定、攻击就会有所斩获。但是他们错了,因为在他们按下导弹发射的按钮之前,敌人的R-77中距导弹已经夺面而来。
一个、两个、三个……缅甸南部的黎明前的夜空闪烁出6个暗弱的光点,随后光点不断变大,如流星般掠过漆黑的天空。猛烈的撞向紧紧尾随着中国空军J-8D型战机……
48个小时过后,缅甸方面的搜救小队在孟加拉湾冰冷的海水里救起已经昏迷多时的中国空军少尉李梁时,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那绝对不是印度空军Su—30MK。”
但这一切的证实来的太晚了,参与拦截的6架中国空军J-8D型战机中有5架被击落,另有1架被击伤之后迫降在缅甸伊洛瓦底江口外的海面上。这是中国空军在“方块”中队面前流下的第一滴血。而接下来的几十分钟中内,中印双方原本均衡的空战,胜利的天平又将如何倾斜呢?
第二支与“方块”交手的并不是中国空军,而是由廊曼泰国皇家空军基地起飞的东盟联合空军第17混编中队。自开战以来,损失空前惨重的东盟空军中任何一国均无能力单独作战。
新加坡保留了相当数量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战斗机部队,但是一片焦土的狮城已经难以为其提供安全起降的机场。泰国虽然还拥有相对完整的国土防空体系和空军基地群,但其空军中可以起飞作战的战机却已寥寥无几。
当然除了新泰两国之外,集中到廊曼泰国皇家空军基地的还有马来西亚空军的残余战机和越南空军第4先遣团的机群。在进行了紧急的混编和协同训练之后,这支“多国部队”开始负责泰国西部地区的防空作战。
而印度空军“方块”中队在斜向掠过着缅甸的领海之后,并没有降落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而是转向向东,由缅甸的土瓦周遍地区,越比劳山脉进入泰国领空,直扑曼谷。
东盟联合空军第17混编中队紧急起飞了12架战机进行拦截。主力为越南空军第4先遣团副团长黎涌中校率领的4架SU-27SK型战斗机、新加坡空军的6架F-16C/D型战斗机以及泰国空军的2架泰国皇家空军411中队的F-5E/F虎II战斗机。
空战短暂而惨烈,印度空军的“方块”中队在100公里以外即开始发射远程对空导弹。几乎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东盟联合空军就已经失去了70%的战力。2架SU-27SK型战斗机、3架F-16C/D型战斗机和2架F-5E/F虎II战斗机被击落。
失去了自己的僚机阮赧上尉的刹那,越南空军的皇牌黎涌中校突然想到一个俄罗斯军火商的笑话:
有飞行员问:“苏-27和苏 -35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有人回答说:“如果发生了空战,在你看见它之后它把你击落了,那么它就是苏-27。如果你还没有看见它,它就把你击落了,它一定是苏-35。”
第十九章:对攻战(五)
2005年3月21日,印度新闻媒体向全世界通报了一则消息,当天下午印度空军的一架米格-21U教练机在起飞后不久,由于机械故障而在坠落拉贾斯坦邦西部的山区里,印度空军(IF)的两名飞行员不幸遇难。
而其中之一便是刚刚由印度空军东部司令部直属米格-27战斗机中队调来的皇牌飞行员—德那巴汗上尉。
德那巴汗出生于一个印度空军世家,他的祖辈们为大英帝国的利益在东南亚的天空与零战格斗过,在克什米尔与昔日的同僚互相追逐。而德那巴汗本人更是印度空军中数一数二的皇牌。
他曾驾驶过米格-27“鞭挞者”在名为“对抗印度2005”联合空战演习中对抗过来自冲绳嘉手纳基地的美军F-15C战机交和驻守日本三泽基地的第5航空队第35战斗机联队的F-16战机,并且取得了完胜的骄人战绩。从那以后,德那巴汗一直坚定的以为自己将很快有机会驾驶印度空军最尖端的战机—苏-30MK战斗机,但是新德里给他的新任务却是简单而直接—“去死”。
一次伪装的坠机事故之后,德那巴汗被抹掉了所有现实中的身份,被秘密派遣到了印度空军在中亚的第一个海外训练基地—距离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首都杜尚别15公里左右的阿尼空军基地,接受神秘的特别训练。
印度对塔吉克斯坦感兴趣绝不是因为那里的条件适合训练飞行员,而是因为塔吉克斯坦的战略位置正好扼守中国—巴基斯坦战略交通线的北段。在这里布下一枚棋子,不仅可以贯穿俄印战略联盟。一旦战争爆发印度空军更可以以此为基石切断中巴两国之间的战略纽带。
更最主要的是中亚已成为许多依赖欧亚大陆油气资源的国家的战略利益地区,这里有正在开采的和潜在的油田和天然气田;计划铺设石油管道,并在进行油气勘探。美国、欧盟、甚至巴基斯坦都对俄罗斯的这一传统利益范围表现出兴趣。而作为一个梦想崛起的大国,印度对这里的能源需求也是如饥似渴。
阿尼空军基地占地面积229.3公顷,自1985年以来,该军事基地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中。作为前苏联时期的二线机场,这里仅建有可供战斗机和运输机起降的跑道和简单的维护措施,俄罗斯空军在此仅部署有5架苏-25强击机。而印度空军的到来,为阿尼空军基地新建了3个大型飞机库,其中2个机库对外用于停放印军的12架米格-29战机,另一个机库对外宣布将被“移交塔空军使用”。但实质上却是用来部署印俄合组的第一支联合精锐战斗机中队—“方块”。
强大的红色帝国—苏联解体之前,强大的空军拥有20个大规模战略作战集群、38个航空兵师、211个航空兵团和大约10000架各类飞机,并拥有有条件一流的机场和指挥/控制/通信设施。
但随着“牢不可破的联盟解体”后,俄罗斯仅仅继承了前苏联60%的作战飞机和约50%的机场,这些机场大都位于乌拉尔山脉以西。苏联空军许多重要基础设施(包括机场和训练中心等)以及现代化战机都落入当时已宣告独立的各加盟共和国手中。
整个20世纪90年代,资金不足、纪律松驰、士气低落、人事问题无处不在的一直困扰昔日最为庞大的军事机构。由于缺乏资金,已影响了俄空军的战备、训练、维护、研发、现代化建设、新武器采购、后勤保障、飞行安全及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
1992—2002年间,俄政府分配给俄空军的预算经费只达到空军申请预算额的30%。俄空军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都处于严重的失修状态,曾经无上光荣的俄空军人员及其家庭处于饥饿和无家可归的境地,俄航空兵一线部队由于缺乏燃料、零部件和飞行时间而使战备水平急剧下降。
俄空军迅速精减了包括苏-7、苏-17、米格-21、米格-23、米格-27战斗机在内的1700架老式战机,随着俄罗斯空军与防空军合并计划的完成,俄罗斯空军已基本上实现了新一代作战飞机的更新换代。除保留100架米格-23第二代战斗机外, 俄空军已经换装了第三代作战飞机。并开始注意力集中于由第四代战机组成的作战力量上。
参照美国空军“全球派遣”的概念,在莫斯科郊区库宾卡的俄罗斯空军航空技术展示中心由阿穆尔河共青城飞机制造厂生产的苏-35型单座多功能歼击机以每月3架的速度递增着。这些俄罗斯最新锐的战鹰被分配给来自俄罗斯空军最优秀的空军驾驶员驾驶。
作为俄罗斯双头雄鹰的利爪,这些皇牌中的皇牌被分别编组为6个独立的战斗机中队,除了德那巴汗所在的“方块”中队以外,其他三支命名为“黑桃”、“红桃”、“金花”的战斗机隶分别属于俄罗斯东部、西部、南部三大地区指挥中心。而其之上还有传说中的两支“JOKER”中队则直接听名于克里姆林宫,外界根本无从了解其的任何信息,成为了俄罗斯空军中的迷中之迷。
在阿尼空军基地里,德那巴汗并不是第一个印度飞行员,但确实有幸能活着留下了唯一一人。除了高强度的对抗训练以外,在阿尼空军基地内,德那巴汗和所有的印度飞行员们还要忍受俄罗斯飞行员们的白眼。在长达两年的封闭式训练中,德那巴汗连自己都无法想象自己是如何熬过那些不眠的日日夜夜的,不过最终他挺过来来了,成为了“方块”中队中俄罗斯飞行员们信赖的战友。
在“方块”中队中所有人都没有名字,大家只有代号。按照常规从中队长以下所有飞行员都采用苏联时期第四代领导人的名字来作为外号。而德那巴汗的外号叫作“甘地”,这是俄罗斯飞行员中唯一耳熟能详的几个印度名人之一。
穿越了东盟联合空军第17混编中队的拦截机群之后,“方块”中队开始接近曼谷的天空,而此刻装在德那巴汗战机尾锥内后视火控雷达上竟出现了一架F-16C/D轻型战机的信号。
这架孤独的“战隼”的战斗坐舱里拼死驾驶的战机死死咬住“方块”中队的正是2007年12月13日夜的印度“烈火III”型远程地对地导弹袭击中,失去了妻女的新加坡空军飞行员训练中队的邓礼贤上尉
2007年12月13日夜的那次恐怖的突袭中,邓礼贤上尉和他的战机虽然及时转场到了泰国皇家空军的机场,但是刚刚由美国飞回新加坡的妻女却永远的留在了新加坡的巴耶利巴空军基地的跑道上。
在泰国的日子里,邓礼贤上尉没有一天不为复仇的烈炎所吞噬,悔恨和愤怒让他时刻都想升空与印度空军血战到底,今天机会终于来了,即便是面对性能优越的苏-35战机,但是邓礼贤上尉还是义无返顾在艰难的躲过了超视距的迎头攻击之后,驾驶着战鹰全速追了上来。但是在具备后射能力的苏-35面前,背后并不是死角。
第二十章:逐鹿长空(一)
使用空对空导弹攻击后方目标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直接向后发射;其二是向前发射后再转向180度攻击。长期以来俄罗斯空军对这两种方法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试验。
其中直接向后射击的导弹是使用一种特制发射架,可在发射前向后旋转180度并释放导弹(或是直接向后安置)。导弹弹尾加装弹头型整流罩,以使导弹对战机及自身的气动力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当投放的导弹(后退)速度接近0时,启动弹上发动机、推开整流罩并开始加速。使用这种方式的麻烦之处是发射架向后旋转及导弹点火时机的问题,且操作过程繁复,对于机动性很高的战机来说似乎不太实用,而比较适合机动性差的轰炸机。但其优点是不需要担心导弹制导头抓住载机自身而造成误击,也就是在制导技术上比较简单。
而转向发射则要考验载机的监视系统与制导技术。当苏-35战机通过尾锥内后视火控雷达发现目标后,将资料传给导弹并发射,用无线电传输目标数据引导导弹完成转向,直到导弹已飞到战机后方,确保不会锁定载机自身后再打开制导头让导弹自行接战。这个过程看来复杂,其实载机数据引导时间极短,大概在个位秒数之间。此刻苏-35战机所装备的具有中途制导数据链的R-73M2就具有此种操作能力。
在20公里左右的距离上,德那巴汗和他的长机“安德罗波夫”同时向那架可怜的F-16C/D轻型战机发射了一枚R-73M2中距空对空导弹。在双重命中体系下,这样的攻击无疑宣判了这架F-16C/D轻型战机的死刑。
20公里的距离已在R-73空对空导弹自身制导头的探测距离内(R-73的制导头探测距离为20公里,新型可达25公里),因此只要确定目标在离轴发射射程之内,所以德那巴汗和他的长机“安德罗波夫”所要做的让导弹射出后转向目标方位,由制导头自行搜索即可。此过程只需指引方位,不需测距,这种情况下红外线探测器就够了,导弹的自导头的攻击精确度甚至优于雷达。
而面对着高速袭来的R-73空对空导弹,邓礼贤上尉没有太多的紧张,面对着驾驶舱内不断闪烁的雷达告警灯,他反而有一种超然的心境。他紧紧的注视着自己面前的战机界面。将自己所携带的2枚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和2枚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连续发射出去。
随着一声响彻曼谷夜空的爆炸声,邓礼贤上尉的座机熔化成了点亮古老佛国夜空的星辰。但他的牺牲并非全无价值。2枚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死死的咬住了“方块”中队中“安德罗波夫(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http://www.xlawen.org/kan/3714/ )
<div style="disply:none">发布</div>
第十九章:对攻战(二)
由老挝首都万象直达泰国曼谷的老泰铁路上,此刻所有的民用班列已经全部停开,所有的运力被全部用来运送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军属防空旅和炮兵旅的人员和装备。黑暗的夜色中一列又一列满载着军车和坦克的军列撕破长空,飞驰而去。
“命令各部队加快行进速度,每隔半个小时向我汇报一次部队位置。” 泰国中部的呵叻古城外,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临时指挥中心内,军长李光汉少将正焦急的催促着军前指内的各级参谋人员。
呵叻,泰语译音“那空拉差是玛”,意即狮城,面积约为2万平方公里,距曼谷约259公里。不仅是泰国东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也因其公路东连柬埔寨、北接老挝,又是泰国东北部的交通枢纽。李光汉将军指挥中心设在这里,就是为了方便了解自己麾下各部队的行进状况。
此刻已经是2007年12月25日的凌晨3点了,目前战争已经打响了超过24个小时,而作为此次陆战主力的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2师3旅中尚未有一支部队真正进入指定攻击位置,这怎能不让李光汉少将感到焦急万分呢?
跟所有的中国陆军甲类集团军一样,李光汉少将深知自己麾下这支强大铁军的光辉历史。从威震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的第73师,到转战大半中国、先后隶属第1、2、4野战军的中央军委战略机动部队“陈谢军团”。 从朝鲜战场的冰天雪原,到越南北部的红土雨林。这支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光荣军旅从未令共和国失望过。
但是在共和国近两次对外用兵中,第13集团军却始终处于求战不得的半饥饿状态。在2005年协助越南政府平叛的战争,第13集团军虽然拔得头筹,跑赢了兄弟部队—第14集团军。出任对北越叛军地面进攻的主力。但是当时的军长任令羽少将却推翻了原先制定的“多路进攻、装甲剥茧”战略计划,大力倡导陆航突击。结果整场战争中第13集团军除了第33陆航团机降河内之外,其余各主力师团在战争所作的最多也就是警戒边界而已。一度令时任第149师师长的李光汉极度郁闷。
这次对印作战,终于有机会执掌一军的李光汉正要大展拳脚,却发现第13集团军各主攻部队均被部署在远离战场数百公里的二线阵地上,而第一时间接敌将是西藏军区的第52步兵山地旅和济南军区的外来户—第58机械化步兵旅。这一点令求战心切的李光汉怎能不宛如芒刺在背。
不过后来的战况发展足以令李光汉对此刻的焦急报之一笑,因为等待着第13集团军的将是无休止的连场恶战。此刻在呵叻古老的夜空中,又一队第13集团军直属第33陆航团的米-171运输直升机编队向南飞去。
而就在第13集团军全面大举南下的同时,在在曼谷湾东南,春武里府南端的梭桃邑。作为全军先锋的中国陆军第58机械化步兵旅各部队正在紧张的集结、装船、准备起航……。梭桃邑原先只是曼谷湾南部的一个小渔村,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岸外有普拉岛屏障。1967年建成现代化的深水港口,海军基地。可以停靠2.5万吨海轮。
战前这里不仅是泰国海军的主要基地之一,更是泰国海军作战舰队、海军陆战队的总部所在地,常年驻扎着泰国海军第一舰队,停靠着泰国从西班牙购买的东南亚唯一一艘航空母舰——“差克立∓mp;#8226;纳吕贝特”号.
而此刻黎明前的港区一片灯火通明,隶属于泰国空中和海岸防务司令部的37-mm和57-mm的各式高炮和HN-5防空导弹被部署在各个战略要点上,捍卫着这座空前繁忙的军港。
作为中国陆军师改旅编制改革的先锋,中国陆军济南军区第20集团军步兵第58师是全军师改旅的试点单位,可以说是中国陆军第一支机械化步兵旅。第58机械化步兵旅下辖10个营,(包括3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坦克营、1个炮兵团、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保降修理营。)总兵力在4000人左右。
此刻经过数个小时的摩托化行进,第58机械化步兵旅的各主力部队均已经抵达梭桃邑港区。按照预定计划在今天拂晓之前,第58机械化步兵旅将派出由1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炮弹混编防空营、1个工兵营和1个反坦克连所组成的先遣部队与泰国海军陆战队协同作战,在马来西亚北部的关丹实施两栖登陆作战。
“从某种意义上看在同一战区内同时使用中国陆军的集团军和师改旅这两种编制的部队,可不仅仅是中央军委对您个人的考验啊。” 泰国清迈的中国人民国防军印度洋战区司令部内,胡维风掐灭了今天的第7个烟蒂的同时,坐在他对面的那个年轻少将林太平正轻松的侃侃而谈道。
作为总参谋部的总参谋助理的林太平是一个永远不引人注意的人物,在总参谋部内总是流传着他这样或者那样的笑话。但是多年的交往却令胡维风对这个比自己小4岁的青年有种莫名的恐惧,因为他绝对是一个难以琢磨的鬼才。
“在一场现代化的局部战争中,进攻与防御之间的界线模糊了。精确的制导武器和防区外攻击平台,将会提供给进攻方以有利的攻击手段。所以现代战争可能将在参战双方之间发生频繁的攻防转换,也就是‘对攻战’。”
这次来到清迈林太平的仅仅使命是“挂职锻炼”,但此刻在他的面前,三军统帅的胡维风反倒好象是一个战区参谋。
“充分利用印度军队目前在马来西亚整体战线间隙大,翼侧暴露的弱点,使用精锐的第58步兵旅实施短距离的越点割裂攻击,截断敌军前沿与浅近纵深,前线与支援部队的联系,将敌战略部署割裂成数小块,摧毁其整体优势,进而以强大的集团军将印军地面各个击破。这应该就是您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吧。”
“你如果独当一面绝对将是另一个任令羽。” 幽幽的火苗点燃胡维风今天的第8支烟,面对他的评价,林太平只是淡淡的一笑回答道:“我只是一个参谋而已,那有什么独挡一面的能力啊。”
“不过你唯一漏算的一点就是:这不是一次局部战争的‘战区战役’,而是一场大国交兵的前哨战。所以,第58步兵旅所面对的将不是战机,而是绝对的地狱。” 灯光下胡维风吐出一个淡蓝色的烟圈,凌晨时分显得无比的诡异。
第十九章:对攻战(三)
整个夜晚泰国湾的上空从未缺少过战机的呼啸,中印两国军队的战斗机群一刻不停的在转换着追逐与猎杀的角色。而在泰国湾西南部的越南金瓯角外的海面上,中国海军的“上海-江苏”号双航母编队正在沉沉夜色中缓慢游弋着。
虽然是双航母编队,但是出于长期作战的考虑。中国南海特混第一海空攻击集群司令徐杰大校仍将自己手上的兵力平均分配为两个作战集群,交替作战。白昼的攻击任务主要由“上海”号航母隶书的各战机中队执行,“江苏”号航母处于待命休整的状态。而夜间的作战则主要由“江苏”号航母来负责。
抬起头来看着和自己同样年轻的徐杰大校,马澜中校淡然一笑。一切的努力在今后的实战中收到回报。夜间的空战,印度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战机并没有太多的露脸,显然他们并不适应夜间的起降。“江苏”号航母的舰载机中队主要面对的是印度空军的主力是部署在苏门答腊前线野战机场的米格—2lUPG轻型战斗机。
显然米格—2lUPG轻型战斗机承载着是印度空军今夜的希望,作为一种老旧的机型,米格—2l的确已经到了寿终正寝的年纪。不过由于印度研发轻型战斗机(LC)的进度落后,迫使印度空军对米格—21bis机群进行改进,作为国产LC战斗机服役之前的过渡性战斗机。
米格—21UPG的主要改进项目与米格—21—93相同,但换装了一些印度自制与欧洲制造的航电装备,如从LC战斗机计划所发展的IFF和电子战干扰装置;法制座舱显示器、任务计算机、数字地图显示器、惯性导航系统、头盔显示器等以色列制雷达警告接收器、无线电系统、诱饵发射器等。“长矛”(Kopyo)式脉冲多普勒多功能火控雷达,最大探测距离57千米,最大战斗距离45千米,最多能同时追踪8个空中目标,并攻击其中的2个。
在武器系统方面,米格—21UPG可配备完整的俄制空对空和空对地武器,例如R—77、R—73、R—27等空对空导弹以及KB—500KR电视制导空对地导弹等,具备现代化多重作战功能,特别是增加中程空对空导弹,使其制空能力大幅提高。
印度空军显然也精确计算过双方空军可用战机的出勤率,在经过一个白天的空战之后,中国空军一线的J-11、J-10先进战机也已经到了出勤极限。那么米格—21UPG面对的应该也是从中国空军二线的J-7系列轻型战机。不过他们似乎太小看了中国舰载航空兵的战力了。
虽然经过了众多的改进,但在由江苏号上起飞的J-10H中型舰载战斗机面前,米格—21UPG依然逃脱不了被“猎火鸡“的命运。双方空战的交换比竟达到5:1。
“江苏号可是你的起家部队啊!你的夜间训练科目当年可是在海军总部多次得到嘉奖的啊!” 经过了整整一个白昼的搏杀,除了值班人员外,疲惫的共和国战士们大多已经处于睡梦之中了。“上海”号航母的舰桥上,舰长马澜中校作在靠窗的舰长指挥席上,看着窗下地勤人员忙碌的保养着飞行甲板笑着对徐杰大校说道。
“呵呵,马舰长就不要取笑我了。夜间起降科目可是马舰长当年在大连海军基地首次推出的啊,我们可都是你的学生啊!”远远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江苏”号航母上频繁出现的战机尾焰,徐杰大校会心的回应道。
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啊!徐杰大校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激荡人心的日日夜夜。
应该说中国的航母之旅,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5年5月21日,一艘伤痕累累、老旧不堪的巨型战舰被牵引进广州黄埔船厂。它就是昔日澳大利亚海军的“女王”—墨尔本号航空母舰。这艘始建于1943年4月13日的老旧战舰在运往中国以前已经拆除了关键的蒸汽弹射器、导航雷达等设备。但年轻而又稚嫩的中国海军仍然从中第一次借鉴到斜向跑道甲板以及现代航母的构造。
再此之后“明斯克”、“基辅”一个个冷战时代让中国海军玩味良久的名字绣迹斑斑的出现在了中国的船台之上。凝结了无数苏联红海军热血和冰泪的技术思路被再次复原在中国工程师的笔记之上。
但真正的飞跃出现在2002年5月14日,以改建成一座大型海上赌场的名义由一家澳门公司出资2000万美金向乌克兰政府购买的原苏联海军1143.5型“载机巡洋舰”的2号舰“瓦良格”号跨越重重关山终于抵达了共和国昔日的海军摇篮—大连。
在大连港的船台上,时任国防动员船“世昌号”二副的马澜中尉第一次登上这艘尚未完工的艨艟巨舰,即为它的宽广和大气所折服。虽然甲板上的锈迹斑斑,为加大起飞摩擦力而设定的防滑槽里,更几乎都被铁红色的锈末填满,一阵海风吹来,更能扬起满天“红沙”。
但是从那一刻起马澜便与这艘战舰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层层的审核和调研。马澜成为了修复“瓦良格”号的军方特别工作组中的一员。2005年5月下旬,沉寂已久的“瓦良格”号被第一次移到了一座干船坞中。在8月份露面时,这艘航母已经被喷上了一层新漆——即中国海军标雄的灰白色涂装。
从4000万的废旧钢铁到无数赌徒梦中的海上乐园,再到中国海军第一艘训练航空母舰—“镇冰”号。“瓦良格”号的命运在短短的数年间经历了颠覆性的变化。但当全世界都在唏嘘中国海军“借尸还魂”的时候,又有谁知道为了让这艘完工度接近“70%”的航母再次驰骋在海疆之上,数以万计的中国军工精英所付出的心血。
离开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船厂港口时的“瓦良格”号不仅飞行甲板、舰桥等船体部分均未完全成形,更它缺乏电路、雷达、天线等舰装电子设备。甚至连最主要的航行动力装置都还没有安装。虽然在购买这艘锈迹斑斑的巨舰的同时,中国军方也获得了“瓦良格”号当年的全部设计图纸,但是经过了20年的岁月,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已经让当年的许多设计显得过时。
主要的技术难题出现在飞行甲板的弹射器系统、战舰指挥中的分布式C4ISR系统以及燃气轮机组合的动力系统。而其中看似简单的弹射器系统却是其中最为复杂的部分。
蒸汽弹射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代机器,其系统集成度、工艺复杂度和技术甚至难度远高于建造航母船体。
按照前苏联海军最初的造舰计划,1143.5型“载机巡洋舰”的首舰“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都应安装两座弹射器。但是,前苏联弹射器研制工作却一直是限制着苏联海军航空兵上舰的技术瓶颈。最终不得不改为采用上升角为12度的滑跃起飞甲板且作权宜。
“库兹涅佐夫”号的飞行甲板的上翘角度是12度,后来实践证明还是略小点,到了“瓦良格”号时改为14度,改动的目的看来是为更好的提高舰载机的起飞性能。但是仍然无法满足重型战机的重装起降。为了保障重型战机在正在建造的“江苏”级中型航母和“直辖市”级重型航母的部署,在“瓦良格”号上,中国海军第一次成功安装了中国自主研制的蒸汽弹射器系统。
当在渤海湾上第一架中国海航的J-11H型重型舰载战斗机在“镇冰”号的甲板上随着弹射指挥官的手势,在在两秒内加速到150节,通过滑跃起飞甲板飞向蓝天时,站在甲板上的所有中国水兵除了欢呼之外,全体向天空比出中指。他们知道他们的头顶中,曾经预言过中国人将步苏联的后尘永远无法弹射起飞的美国人正通过军用卫星怯怯的看着渤海中的奇迹。
在随后的日子J-10H中型舰载战斗机、JH-7H舰载战斗轰炸机、JH-7HE舰载电子战机、E-7H型舰载预警机一一在“镇冰”号的甲板上弹射升空。甚至连空军的Y-8S军用运输机都在这里实验过舰载弹射起飞。
在担任“镇冰”号训练航空母舰的大副、舰长的日子里马澜见证了一个伟大海军的崛起,当然也深韵过所有的辉煌和荣誉背后的酸楚和牺牲。有成功的喜悦自然就有失败的泪水。
离开“镇冰”号的最后一个晚上,马澜再次登上航海桥楼和航空桥楼,看着宽大的甲板在自己的面前也变得窄小了。放眼望去,远方的城市和近处的码头设置尽收眼底。他不禁笑道:“谁说这不是一艘赌船,只不过在这里我们将赌下共和国海军的荣誉和未来而已。”
第十九章:对攻战(四)
空战仍然在继续着,又一架印度空军的米格—21UPG在泰国湾的上空化成了点缀星空的灿烂焰火。除了与J-10H舰载战斗机之间,机型本身存在的巨大代差以外。让本身作战半径不过1400公里的米格—21UPG由苏门答腊岛上的前线野战机场穿越马六甲海峡,再横跨整个马来半岛在泰国湾与具备强大电磁优势的中国海军舰载机群作战,在空间上也显得极端愚蠢。
往往米格—21UPG不是盲目的发射2枚R—77对空导弹就调转机头撤出战场,就是在短暂几分钟的格斗对抗中陷入油料时间。而任何一点的战损和机械故障在返航的过程中都足以致命。在当夜参战的68架印度空军的米格—21UPG轻型战斗机中除了被击落的25架之外,由于战伤和机械故障而坠毁在马来半岛及其周遍水域的就达13架以上。
望着巨大的战场电子地图上密密麻麻红色“X”符号,印度远东战区总指挥普拉什中将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对东盟各国取得了全面压倒性的空中优势之后,将西部空军司令部下辖的6个米格-21战斗机中队转场到苏门答腊岛前线部署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马来半岛战场的地面支援/控制能力。
而在今夜的空战中空军更希望通过小编队、多波次的袭扰攻击来消耗中国空军。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不仅未能达到最初的战术目的,相反对目前的战局造成了空前恶劣的影响。
对于一个拥有15万人、2000余架军用飞机的空军大国而言,今夜的损失虽然惨重,但绝对称不上伤筋动骨。真正严重的是今夜印度空军犯下的错误,无形之间筑就了一个神话。可以想象当悬挂着以色列制造的外挂的光电设备吊舱的米格—21UPG自信满满的滑出跑道之时,所有的印度军人对他们的期待。但这样一边倒的结果,无疑只能证明中国空军的强大和不可战胜。
好不容易通过先发制人和战略打击打垮东盟空军所建立起来的信心和士气,将在今夜之后受到最无情的挫败。这是普拉什绝对不能允许的,印度军队并不缺乏资源和能力,但是他们却永远无法象中国军人那样坚韧和自信。
为了维护对中国空军的心理优势,普拉什必须要用神话去破灭神话。秘密部署在印度东部城市加尔各答近郊的卡莱孔达空军基地内的印度空军两支暗箭中的第二支被搭上了战争的弓弦。它有一个很另类的名字—“方块”。
卡莱孔达空军基地内,在黎明前最后2个小时的黑暗中,基地司令达桑上校屹立在冰冷的夜风中。心情澎湃的看着常年以来处于封闭的0-12号机库中3-12号的大门缓缓开启……。
0—12号机库位于基地南部的一个独立区域内,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即便是基地的负责人—达桑也并不了解,这其中到底存放着什么秘密。战争开始之后不久,4辆8轮卡车曾神秘的进驻那里。而其中更有早已被新德里宣布死亡的昔日皇牌,那个名叫德那巴汗的男子。
而虽然缓缓打开的机库大门,机场的跑道两侧的灯光开始闪亮,一架架棕色野战迷彩涂装的俄制战机驶出机库,滑向跑道。“这是……。” 达桑上校惊讶的看着眼前逐渐加速起飞的战鹰,刹那间失去了语言的能力。
第一支截获“方块”中队雷达信号的中国部队是秘密部署在缅甸北部曼昂岛上的中国产仿捷克“维达”-E被动雷达阵地。
作为一种战略及战术电子情报和被动监视系统, “维达”-E被动雷达可以用于对空中、地面和海上(舰艇)目标的探测、定位、识别和跟踪。它自身不辐射电磁信号,而是借助外部非协同式的辐射源来进行探测和定位。主动雷达难以对付空中隐形目标,而“维拉”-E雷达系统则眼尖耳灵,能够探测到目标发出的哪怕是微弱、短暂的电磁信号,即刻让目标在雷达屏幕上原形毕露。
2007年12月25日的凌晨4点50分,10架不明型号的印度空军战机几乎是切着缅甸的领海飞向印度军方的前线基地群—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根据雷达信号,曼昂岛上的雷达站初步判断为由印度东部机场转场到前线的印度空军Su—30MK战机。在过去的日子里这种跨区域的调动已经屡见不鲜了,而根据经验这样的转场战机往往没有携带武器弹药。所以中国空军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由曼昂岛的引导,中国空军部署在缅甸北部的J-8D型战机紧急起飞,进行尾追拦截。
凌晨5点30分,6架中国空军J-8D型战机在缅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口外发现着印度空军的“方块”中队。J-8D型战机紧紧咬住这支陌生机群。对于J-8D型战机的飞行员来说,只要在印度空军进入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防空火力圈之前,锁定、攻击就会有所斩获。但是他们错了,因为在他们按下导弹发射的按钮之前,敌人的R-77中距导弹已经夺面而来。
一个、两个、三个……缅甸南部的黎明前的夜空闪烁出6个暗弱的光点,随后光点不断变大,如流星般掠过漆黑的天空。猛烈的撞向紧紧尾随着中国空军J-8D型战机……
48个小时过后,缅甸方面的搜救小队在孟加拉湾冰冷的海水里救起已经昏迷多时的中国空军少尉李梁时,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那绝对不是印度空军Su—30MK。”
但这一切的证实来的太晚了,参与拦截的6架中国空军J-8D型战机中有5架被击落,另有1架被击伤之后迫降在缅甸伊洛瓦底江口外的海面上。这是中国空军在“方块”中队面前流下的第一滴血。而接下来的几十分钟中内,中印双方原本均衡的空战,胜利的天平又将如何倾斜呢?
第二支与“方块”交手的并不是中国空军,而是由廊曼泰国皇家空军基地起飞的东盟联合空军第17混编中队。自开战以来,损失空前惨重的东盟空军中任何一国均无能力单独作战。
新加坡保留了相当数量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战斗机部队,但是一片焦土的狮城已经难以为其提供安全起降的机场。泰国虽然还拥有相对完整的国土防空体系和空军基地群,但其空军中可以起飞作战的战机却已寥寥无几。
当然除了新泰两国之外,集中到廊曼泰国皇家空军基地的还有马来西亚空军的残余战机和越南空军第4先遣团的机群。在进行了紧急的混编和协同训练之后,这支“多国部队”开始负责泰国西部地区的防空作战。
而印度空军“方块”中队在斜向掠过着缅甸的领海之后,并没有降落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而是转向向东,由缅甸的土瓦周遍地区,越比劳山脉进入泰国领空,直扑曼谷。
东盟联合空军第17混编中队紧急起飞了12架战机进行拦截。主力为越南空军第4先遣团副团长黎涌中校率领的4架SU-27SK型战斗机、新加坡空军的6架F-16C/D型战斗机以及泰国空军的2架泰国皇家空军411中队的F-5E/F虎II战斗机。
空战短暂而惨烈,印度空军的“方块”中队在100公里以外即开始发射远程对空导弹。几乎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东盟联合空军就已经失去了70%的战力。2架SU-27SK型战斗机、3架F-16C/D型战斗机和2架F-5E/F虎II战斗机被击落。
失去了自己的僚机阮赧上尉的刹那,越南空军的皇牌黎涌中校突然想到一个俄罗斯军火商的笑话:
有飞行员问:“苏-27和苏 -35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有人回答说:“如果发生了空战,在你看见它之后它把你击落了,那么它就是苏-27。如果你还没有看见它,它就把你击落了,它一定是苏-35。”
第十九章:对攻战(五)
2005年3月21日,印度新闻媒体向全世界通报了一则消息,当天下午印度空军的一架米格-21U教练机在起飞后不久,由于机械故障而在坠落拉贾斯坦邦西部的山区里,印度空军(IF)的两名飞行员不幸遇难。
而其中之一便是刚刚由印度空军东部司令部直属米格-27战斗机中队调来的皇牌飞行员—德那巴汗上尉。
德那巴汗出生于一个印度空军世家,他的祖辈们为大英帝国的利益在东南亚的天空与零战格斗过,在克什米尔与昔日的同僚互相追逐。而德那巴汗本人更是印度空军中数一数二的皇牌。
他曾驾驶过米格-27“鞭挞者”在名为“对抗印度2005”联合空战演习中对抗过来自冲绳嘉手纳基地的美军F-15C战机交和驻守日本三泽基地的第5航空队第35战斗机联队的F-16战机,并且取得了完胜的骄人战绩。从那以后,德那巴汗一直坚定的以为自己将很快有机会驾驶印度空军最尖端的战机—苏-30MK战斗机,但是新德里给他的新任务却是简单而直接—“去死”。
一次伪装的坠机事故之后,德那巴汗被抹掉了所有现实中的身份,被秘密派遣到了印度空军在中亚的第一个海外训练基地—距离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首都杜尚别15公里左右的阿尼空军基地,接受神秘的特别训练。
印度对塔吉克斯坦感兴趣绝不是因为那里的条件适合训练飞行员,而是因为塔吉克斯坦的战略位置正好扼守中国—巴基斯坦战略交通线的北段。在这里布下一枚棋子,不仅可以贯穿俄印战略联盟。一旦战争爆发印度空军更可以以此为基石切断中巴两国之间的战略纽带。
更最主要的是中亚已成为许多依赖欧亚大陆油气资源的国家的战略利益地区,这里有正在开采的和潜在的油田和天然气田;计划铺设石油管道,并在进行油气勘探。美国、欧盟、甚至巴基斯坦都对俄罗斯的这一传统利益范围表现出兴趣。而作为一个梦想崛起的大国,印度对这里的能源需求也是如饥似渴。
阿尼空军基地占地面积229.3公顷,自1985年以来,该军事基地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中。作为前苏联时期的二线机场,这里仅建有可供战斗机和运输机起降的跑道和简单的维护措施,俄罗斯空军在此仅部署有5架苏-25强击机。而印度空军的到来,为阿尼空军基地新建了3个大型飞机库,其中2个机库对外用于停放印军的12架米格-29战机,另一个机库对外宣布将被“移交塔空军使用”。但实质上却是用来部署印俄合组的第一支联合精锐战斗机中队—“方块”。
强大的红色帝国—苏联解体之前,强大的空军拥有20个大规模战略作战集群、38个航空兵师、211个航空兵团和大约10000架各类飞机,并拥有有条件一流的机场和指挥/控制/通信设施。
但随着“牢不可破的联盟解体”后,俄罗斯仅仅继承了前苏联60%的作战飞机和约50%的机场,这些机场大都位于乌拉尔山脉以西。苏联空军许多重要基础设施(包括机场和训练中心等)以及现代化战机都落入当时已宣告独立的各加盟共和国手中。
整个20世纪90年代,资金不足、纪律松驰、士气低落、人事问题无处不在的一直困扰昔日最为庞大的军事机构。由于缺乏资金,已影响了俄空军的战备、训练、维护、研发、现代化建设、新武器采购、后勤保障、飞行安全及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
1992—2002年间,俄政府分配给俄空军的预算经费只达到空军申请预算额的30%。俄空军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都处于严重的失修状态,曾经无上光荣的俄空军人员及其家庭处于饥饿和无家可归的境地,俄航空兵一线部队由于缺乏燃料、零部件和飞行时间而使战备水平急剧下降。
俄空军迅速精减了包括苏-7、苏-17、米格-21、米格-23、米格-27战斗机在内的1700架老式战机,随着俄罗斯空军与防空军合并计划的完成,俄罗斯空军已基本上实现了新一代作战飞机的更新换代。除保留100架米格-23第二代战斗机外, 俄空军已经换装了第三代作战飞机。并开始注意力集中于由第四代战机组成的作战力量上。
参照美国空军“全球派遣”的概念,在莫斯科郊区库宾卡的俄罗斯空军航空技术展示中心由阿穆尔河共青城飞机制造厂生产的苏-35型单座多功能歼击机以每月3架的速度递增着。这些俄罗斯最新锐的战鹰被分配给来自俄罗斯空军最优秀的空军驾驶员驾驶。
作为俄罗斯双头雄鹰的利爪,这些皇牌中的皇牌被分别编组为6个独立的战斗机中队,除了德那巴汗所在的“方块”中队以外,其他三支命名为“黑桃”、“红桃”、“金花”的战斗机隶分别属于俄罗斯东部、西部、南部三大地区指挥中心。而其之上还有传说中的两支“JOKER”中队则直接听名于克里姆林宫,外界根本无从了解其的任何信息,成为了俄罗斯空军中的迷中之迷。
在阿尼空军基地里,德那巴汗并不是第一个印度飞行员,但确实有幸能活着留下了唯一一人。除了高强度的对抗训练以外,在阿尼空军基地内,德那巴汗和所有的印度飞行员们还要忍受俄罗斯飞行员们的白眼。在长达两年的封闭式训练中,德那巴汗连自己都无法想象自己是如何熬过那些不眠的日日夜夜的,不过最终他挺过来来了,成为了“方块”中队中俄罗斯飞行员们信赖的战友。
在“方块”中队中所有人都没有名字,大家只有代号。按照常规从中队长以下所有飞行员都采用苏联时期第四代领导人的名字来作为外号。而德那巴汗的外号叫作“甘地”,这是俄罗斯飞行员中唯一耳熟能详的几个印度名人之一。
穿越了东盟联合空军第17混编中队的拦截机群之后,“方块”中队开始接近曼谷的天空,而此刻装在德那巴汗战机尾锥内后视火控雷达上竟出现了一架F-16C/D轻型战机的信号。
这架孤独的“战隼”的战斗坐舱里拼死驾驶的战机死死咬住“方块”中队的正是2007年12月13日夜的印度“烈火III”型远程地对地导弹袭击中,失去了妻女的新加坡空军飞行员训练中队的邓礼贤上尉
2007年12月13日夜的那次恐怖的突袭中,邓礼贤上尉和他的战机虽然及时转场到了泰国皇家空军的机场,但是刚刚由美国飞回新加坡的妻女却永远的留在了新加坡的巴耶利巴空军基地的跑道上。
在泰国的日子里,邓礼贤上尉没有一天不为复仇的烈炎所吞噬,悔恨和愤怒让他时刻都想升空与印度空军血战到底,今天机会终于来了,即便是面对性能优越的苏-35战机,但是邓礼贤上尉还是义无返顾在艰难的躲过了超视距的迎头攻击之后,驾驶着战鹰全速追了上来。但是在具备后射能力的苏-35面前,背后并不是死角。
第二十章:逐鹿长空(一)
使用空对空导弹攻击后方目标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直接向后发射;其二是向前发射后再转向180度攻击。长期以来俄罗斯空军对这两种方法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试验。
其中直接向后射击的导弹是使用一种特制发射架,可在发射前向后旋转180度并释放导弹(或是直接向后安置)。导弹弹尾加装弹头型整流罩,以使导弹对战机及自身的气动力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当投放的导弹(后退)速度接近0时,启动弹上发动机、推开整流罩并开始加速。使用这种方式的麻烦之处是发射架向后旋转及导弹点火时机的问题,且操作过程繁复,对于机动性很高的战机来说似乎不太实用,而比较适合机动性差的轰炸机。但其优点是不需要担心导弹制导头抓住载机自身而造成误击,也就是在制导技术上比较简单。
而转向发射则要考验载机的监视系统与制导技术。当苏-35战机通过尾锥内后视火控雷达发现目标后,将资料传给导弹并发射,用无线电传输目标数据引导导弹完成转向,直到导弹已飞到战机后方,确保不会锁定载机自身后再打开制导头让导弹自行接战。这个过程看来复杂,其实载机数据引导时间极短,大概在个位秒数之间。此刻苏-35战机所装备的具有中途制导数据链的R-73M2就具有此种操作能力。
在20公里左右的距离上,德那巴汗和他的长机“安德罗波夫”同时向那架可怜的F-16C/D轻型战机发射了一枚R-73M2中距空对空导弹。在双重命中体系下,这样的攻击无疑宣判了这架F-16C/D轻型战机的死刑。
20公里的距离已在R-73空对空导弹自身制导头的探测距离内(R-73的制导头探测距离为20公里,新型可达25公里),因此只要确定目标在离轴发射射程之内,所以德那巴汗和他的长机“安德罗波夫”所要做的让导弹射出后转向目标方位,由制导头自行搜索即可。此过程只需指引方位,不需测距,这种情况下红外线探测器就够了,导弹的自导头的攻击精确度甚至优于雷达。
而面对着高速袭来的R-73空对空导弹,邓礼贤上尉没有太多的紧张,面对着驾驶舱内不断闪烁的雷达告警灯,他反而有一种超然的心境。他紧紧的注视着自己面前的战机界面。将自己所携带的2枚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和2枚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连续发射出去。
随着一声响彻曼谷夜空的爆炸声,邓礼贤上尉的座机熔化成了点亮古老佛国夜空的星辰。但他的牺牲并非全无价值。2枚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死死的咬住了“方块”中队中“安德罗波夫(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http://www.xlawen.org/kan/3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