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部分阅读
九毫米特种枪弹时,子弹初速270米/秒,能够保证它有效使用消声器,进行无声射击。它射击时声音还会伪装在50米距离内,外人感觉不到有射击的声音。
的确中国目前还不能对日本采取过激的报复,但那是对国家而言,并非对个人。
第三十二章:逆鳞之怒(三)
一阵阵强电流所产生的麻木感,从小腹部传来宛如一根根尖针般刺激着资部利良的中枢神经。他猛得从昏睡中惊醒,手脚腕部的冰冷桎梏足以说明他此刻的处境,他被中国人俘获了。资部利良瞪大了双眼,喘着粗气凝视着眼前,无边的黑暗之中,只有一个手持着电击枪的中国士兵,而随着电火花的消散,那个士兵的身影也迅速消失在了
“你终于醒了,资部利良先生。”一个平静的声音从黑暗之中清晰的传来。作为一名职业特工,资部利良迅速平复了自己一度混乱的思绪。这种“暗室审讯法”起源于美国,后为许多西方国家所引用。
它充分利用了人类与生俱来对黑暗的恐惧,可以迅速摧毁作为被审讯者的心理防线。
以色列安全局辛贝特更曾一度将俘获的巴解组织和哈马斯人员,长期关押在一所代号为“1391监狱”的秘密军事基地内。据获释的人员透露,被抓后以色列士兵给他们蒙上眼睛,将他们关押在连一个窗户都没有的黑房间里。这也是“暗室审讯法”的一种演化和变种。
不过作为一名职业特工,资部利良从进入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开始便一直在接受应对各种刑讯手段的特殊训练。简单的“暗室审讯”并不足以令他失去理智。他从容的应对着那个声音。
“相信此刻我再重申我只是日本南海石油开发会社专务经理,你们也不会相信了。那么好吧!你们还需要知道什么?不用使用刑法或者药物,可以回答的,我一定直言不讳。”这样的回答并非出去怯懦,而是出于一种自信和骄傲。“鵺”小组的背叛,实际上已经宣告了“百鬼夜行”行动的失败,资部利良并不需要再隐瞒什么了。
“资部先生,倒是很从容嘛!难道你不担心你的被俘和供词会给贵国政府带来不利的影响嘛!”那个声音依旧从容而平静在暗室内回响着。
“从东京都的防卫厅情报本部策划本次‘百鬼夜行’行动开始,我国政府便深刻的考虑过贵国的报复和反击能力。不过日本政府内阁情报调查室号称中国通的工藤先生断定贵国无力实施任何行动。” 资部利良冷笑着回答道:
“是不是觉得很惊奇?当然工藤先生提出这一论点的时候,我也觉得难以置信。
‘世仇是一种另类的世交’,中日之间世代的猜忌和仇恨已经深入了我们两个国家每一个男人的血液之中。而一次大规模的化学武器袭击怎么可能不收到任何报复和惩罚呢?”
“因为你们有足够的自信可以成功嫁祸给印度?” 那个声音依旧平静,但是语气中多少有些不屑的意味。
“当然不是!无论是敌对的两大国之间,还是作为利益息息相关的邻国,中日之间都不可能有永远的秘密,至多是后知后觉而已。” 作为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的一员,资部利良深刻的了解到中日之间,无所不在的情报战争。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面对“竹幕”之下的中国,日本政府的“有心人”便根据中国劳模王进喜的一句话及其他蛛丝马迹,分析出了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随后又根据中国报纸上一张有关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推算出大庆炼油厂的规模和能力。
较之西方各国,日本的情报工作者更早得知1971年9月13日北京发生的林彪事件。林彪出逃后中国大陆全国范围处于一级战备状态,禁止一切军用与民用飞机飞行,军队取消一切休假,空中电波量激增。日本方面于9月22日,即林彪事件九天后,通过《朝日新闻》记者断言“在中国发生了异常事件”。而北京公布林彪事件已是第二年的7月了。
而中国对日本的情报工作自近代以来,也一直从未中断过,而日本政府却长期以来从未破获或俘获过中国特工在日本的间谍活动,日本政府甚至只能以“驻上海总领馆官员自杀”到现在的“自卫队员偷赴上海”为借口,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股重新审视现有情报和反间谍工作的热潮。
“不过防卫厅情报本部相信一旦VX神经毒气肆虐香港,中国政府必定忙于国内的救援和安置工作。但更重要的是贵国目前和印度正处于战争状态……。” 资部利良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那个声音打断道:“你难道认为我们中国人不敢同时打两场战争?”
“当然贵国并非没有能力实行两线作战,在那个‘气吞山河’的年代,贵国甚至以‘两支拳头打人’为口号,同时对抗美苏两大国,这种气势实在令日本自堪形傀。不过时代已经不同了,以贵国目前的社会现状。是否还能承受一场两线作战的压力吗?” 资部利良停顿了片刻,继续轻松的说道。
“局部的战争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英国在18~19世纪的崛起和美利坚在20世纪的强大全部缘于战火的刺激。寄希望于21世纪强盛的贵国自然也深解个中三味。但是大国之间全面的战争却无意是一场国运之赌,往往无论胜负都足以令一个国家的经济全面倒退和滑坡。两次世界大战中败北的我国和德国,以及胜利者英法两国便是最好的例子。”
实际与印度的战争已经令中国处于局部战争扩大化的边缘,虽然投入战争一线的中国人民国防军海陆空三军的兵力仅占中国国家军事力量的20%左右,但是长期的境外作战却带来了巨大的后勤压力。庞大的军费开支正日益给国家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虽然东盟各国的分摊在目前可以解决目前的困难,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必然会为这场战争付出更多。
“而在与印度在东南亚进行着战争的同时,再与我国揭开战幕。显然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敢轻易下达的决心。特别是贵国拥有13亿以上的庞大人口,国民经济仍处于转型期,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如何的脆弱,相信作为中国军人的你们比我更清楚。” 说到这里资部利良的声音开始洪亮起来。
“而更危险的是,即便贵国通过任何手段顺利的战胜了印度和我国。但战争的消耗也足以令贵国在东南亚、印度洋的势力范围出现全面的真空,将难以抵御超级大国—美国的渗透和进入。这才是贵国政府最为担心的事情。”
“不得不承认你们这些人对我国目前情况的分析和推理都很准确,但是显然你们忽视了一点:你们所使用‘超限战’理论起源于中国。”那个声音停顿了片刻之后,便冷冷的回答道。
突然一片黑暗之中,一幅巨大的照片投影在资部利良的眼前。资部利良对这一栋建筑并不陌生,那是位于他家乡—福井县敦贺市境内的美滨核电站。日本作为一个能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目前运行的核电站有53座,日本核电站建设始于1966年,真正商业生产开始于1969年。
日本核电生产与消费增长迅速,2001年日本核电消费量已达7270万吨油当量,位居美国、法国之后,为世界第三大核电消费国,核发电量在其电力生产中居第一位装机总容量为4300万千瓦,全国有35%的电力来源于核电。
但是日本发展核电的政策却主要以“政府主导,企业操作”为主,即谁有资金谁就可以投资核能。但对于企业是否能保证核电生产的绝对安全,充分培训有关人员,避免工作人员疲劳过度,精心进行设备保养等,都没有严格的监控制度。美滨核电站便曾于2004年于3号机组涡轮室内发生蒸汽泄漏。虽然没有发现核泄露,但同样造成4人死亡,10余人受伤。
第三十二章:逆鳞之怒(四)
在中国香港遭遇“不明身份”的恐怖分子袭击之后短短8小时之内,在日本东京都地区连续发生多起日本情报部门高官遇刺事件。
除了日本政府内阁情报调查室的负责人“中国通”工藤信孝在日本防卫厅本部的大门突遭枪击身亡之外,当天夜晚遇刺的日本情报部门高级官员还有在家中死于煤气泄露的日本公安调查厅第一部长菅沼光弘、死于交通意外的陆上自卫队参谋部调查部部长先崎隆等人。
“我们会让所有日本人知道杀死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将付出昂贵的代价。”这应该是中国特工在2008年1月13日凌晨行动的最好诠释。这种对敌国高层的暗杀行动,被以色列人冠以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定点清除”。
而对参与“百鬼夜行”行动的日本情报部门和自卫队高层人士进行“定点清除”的同时,在一夜十惊,草木皆兵的日本国内,中国的大规模报复行动正在全面展开之中……。
对于大多数的日本的普通民众来说,“核”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字眼。由于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惨痛经历,很多日本人几乎是“谈核色变”。而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却在核能技术开发上不断加大投入,力求保持其在核能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位置。
长期以来,“持核论”在日本执政势力的内部时不时出现。日本国内的“持核论”的基础可以说是否认侵略责任的翻案心理、摆脱美国控制的自主倾向、确立主导地位的大国情结、崇信军事力量的武力信仰、畏惧邻国崛起的防范心态等复杂因素的混合物。近年来,日本“持核论”者则津津乐道于把“朝核威胁”和“中国威胁论”作为其公开借口。
尽管早在1967年,日本政府就订了“非核三原则”,即“不拥有、不生产、不引进”核武器。很多日本人更把核武器当成一个碰不得的“伤疤”。尽管如此,日本国内还是经常冒出一些令人担忧的声音,有的还出自日本的政府高官之口。
1995年3月,日本著名的《宝石》杂志披露:“日本能在183天内造出原子弹!”2002年4月6日,日本在野的自由党党魁小泽一郎公开扬言:“如果中国过度膨胀的话,日本就要制造核武器来‘反制’中国;日本核电厂里的钚完全可以制造出4000多枚的核弹头,我们在军事实力上不会输给中国!”2003年8月,日本一家杂志还开辟了专栏,辩论日本是否应拥有核武器,并继续发表了45位专家和评论员的文章,其中有人强烈主张日本应有核选择……
当然叫嚣归叫嚣,日本正的要着手研制核武器却并非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
从原料上分,原子弹有两种:铀原子弹和钚原子弹。日本是惟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当年美军在广岛投下的是以铀-235为主要原料的铀原子弹,在长崎投下的则是以钚-239为主要原料的钚原子弹。
以日本的实际情况来讲,若要开发核武器,钚原子弹应是主要努力方向。日本是核发电大国,目前,共有55座运行中的核电站。钚-239在核发电的剩余燃料中大量存在,截至2005年底,日本国内拥有的钚-239已达5.9吨,足以制造790颗钚原子弹,此外,日本在海外的核设施中还保管着38吨左右的钚-239。
然而不能单单以此就判定日本有足够的原材料生产核武器。因为要制造钚原子弹,需要浓度高达93%易产生裂变的钚-239,而日本核发电一般采用轻水核反应堆,其剩余燃料中,除了钚元素,还含有大量的铀,即使经过分离、提纯,所得的钚-239的浓度最高也只能达到65%左右,要提取浓度90%以上的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日本目前的技术实力,新建可以提供浓度96%以上的高浓度钚-239的高速增殖反应堆其实也不难。高速增殖反应堆同时使用铀和钚作燃料,核燃料利用率比现有的热核反应堆高得多。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的前身——日本核燃料循环开发机构曾耗巨资研究开发出了“常阳”号高速增殖实验堆,而后又建成了它的原型堆“文殊”号,它们都使用钠作冷却材料。但“文殊”号因1995年发生钠泄漏事故而处于停运状态,预计到2008年才能重启。
日本各大核电站的核废料贮藏池正在接近饱和,这样下去在不远的将来,核电站将被迫停止运转。当核电站停止运转之时,日本将面临全面的能源危机。因此,为了不停止核电站的运转,就不能让核废料贮藏池溢出,为了不让核废料贮藏池溢出,就需要使六所村的再处理工厂不停的运转起来,不断地提取出坯。
而没有意义地保存鈈,还不如将其作为核武器的原料,日本现在的核政策就像一辆失去控制的火车冲向断崖。“日本政府所奉行的核政策对东亚来说,是比穷兵黩武的朝鲜更危险的核战策源地。”出自韩国核能专家徐定序曾发出过这样的惊叹。
而在“爪哇中日准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政府内部便迫切希望能加速其国内的核武装计划。除了重启一度被封闭的“文殊”中子增殖反应堆以外,日本政府斥资21400亿日元,在青森县的六所村所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核燃料再处理工厂内也开始全体提炼武器级别(浓度93%以上)的钚-239。
朝鲜 5 公斤, 10 公斤的鈈都已经导致了六国会议的参与,并且引发了很大的骚动。日本保有的鈈是 40 吨,不是公斤,而是吨。在六所村的再处理工厂,每年要提取出 8 吨的鈈。
这座工厂隶属于日本原燃公司,年处理核废料能力可达800吨,每年约可提炼5吨钚(也可生产浓缩铀)。钚(密度为19.4克/立方厘米)裸球的临界质量只有10千克左右,若提高钚的密度,则5-9千克就能够达到临界质量。如果只是用于制造原子弹,以该工厂每年提炼钚的数量,能够制造的原子弹数目将达到“百枚”这一数量级。
日本各大核电站的核废料贮藏池正在接近饱和,这样下去在不远的将来,核电站将被迫停止运转。当核电站停止运转之时,日本将面临全面的能源危机。因此,为了不停止核电站的运转,就不能让核废料贮藏池溢出,为了不让核废料贮藏池溢出,就需要使六所村的再处理工厂不停的运转起来,不断地提取出坯。
而没有意义地保存鈈,还不如将其作为核武器的原料,日本现在的核政策就像一辆失去控制的火车冲向断崖。“日本政府所奉行的核政策对东亚来说,是比穷兵黩武的朝鲜更危险的核战策源地。”出自韩国核能专家徐定序曾发出过这样的惊叹。
过去,核爆炸试验曾经是研制核武器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降低了核爆炸试验在研制核武器过程中的作用。日本虽然从未进行过核爆炸,今后也不大可能再进行核试验,但日本一直关注着美、俄、法等国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模拟核试验的研究工作。从技术上讲,计算机仿真核试验对于继续研制和完善新型核武器意义重大。
日本在大型高速计算机技术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完全有能力对核爆炸进行计算机仿真试验。日本政府一旦制造出核武器。即便不进行核试验,也能运用高速大规模电子计算机,在三维空间对核爆炸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模拟。
而日本从50年代开始研制现代运载火箭。1970年2月,它用L-4S三级固体火箭将24千克重的“大隅”号卫星送人太空,成为第四个用自己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20多年来,它已用L、M、N、H、J等5个系列的11种火箭发射了50多颗不同轨道的卫星,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空间大国。频繁的发射,使日本在固体火箭领域(包括发动机的推进剂、材料、喷管技术)以及火箭的控制、发射技术等各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而“固体空间运载火箭”与“固体弹道导弹”之间。技术上本来就只有一纸之隔。倘若把火箭运载的卫星换成导弹的弹头或核弹头,改变飞行轨道,它就成为能攻击地面目标的弹道式导弹或核导弹。
而为了拔除日本的核牙齿,中国也早已开始了对日本各大核工业基地的特种渗透攻击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准备工作。后来很多历史学家将中国对日本核基地的突袭,归结于对香港被袭的报复。这实际上是一个本末倒置的说法,香港事件只是中国对日本核工业全面打击的导火索而已。
第三十二章:逆鳞之怒(五)
2008年1月13日凌晨2点50分,距离东京东北160多公里的茨城县东海村此刻正沉睡在一片郁郁的丛林之中。这里名为村,实际上是一个小市镇,只有3万多人口。而在这座不大的小村落中坐落着很多神秘的建筑,一般建筑从采光角度考虑,窗子多而且尽量宽大。可是这里的建筑却以密封式居多。而在这些神秘的建筑物树立的一种两层楼高石碑,处处提醒人们东海村之与众不同。碑上用日文触目惊心的篆刻着:“销毁核子武器,和平使用核能。”
这座小城市里共有15所核能机构。这些机构形成了这里的支柱工业,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雇用了市内三分一劳动人口。日本有52座核电站,围绕著核电站有很多周边核子服务企业。很多地方都不欢迎这些企业,而东海村却相反,把一个一个核子企业吸引到来。
当地人甚至称这里为“核子村”,到处都可以见到同核子有关的东西。路上不断会见到绘有爱恩斯坦漫画像的路标,它们会把你带引到核能博物馆去。一些街道乾脆改上一个“核子化”的名字,例如“原子研究街”。
但这样的优越感来源于当地村民片面只认识了核能的优点,却未能警惕核能的缺点以至危害性。事实上,东海村已多次发生令人色变的核子事故,最近几年来更连续不断的发生,包括1995年,日本“文殊”号快中子反应堆发生液体纳泄漏事故;1997年,“JCO公司”的铀处理工厂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1999年,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都令当地市民陷入空前的恐慌之中。
而在今天这个乌云密布、没有半点星光的天幕之下,1辆挂着特别通行牌照的丰田汽车正迅速、安静地朝着目的地前进。那些外形上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建筑里,安装着上亿日元的尖端设备。如果不是事先被告知,任何人不会想到这里就是始建于1956年、日本最大的原子能研究机构。日本第一座核反应堆就在这里诞生,因此这儿也被人称为日本原子能的发祥地。
他们只有5个人,但却要完成了一项无比复杂的任务。负责指挥整次行动是日本原子能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秋田正治博士,秋田是个不折不扣的日本人。不过此刻走在最前面的不是他,而是来自中国的特种兵上尉—罗勇。在行动开始之前,罗勇和所有参加本次“逆鳞”行动的中国特种兵都不曾想过,他们将接受一个日本人的指挥。
此刻在这个寒冷的夜晚,罗勇和他的部下已经杀死了16名日本自卫队的守备部队了,其中只有2人是被他们藏在外衣口袋里的无声手枪击毙的,其余的全部倒在中国特种兵的赤手空拳之下。此刻他们全都坐在秋田正治的私人轿车里,逐渐逼近那些砖造的神秘建筑物。秋田博士熟练将车子驶入预留给他的停车位,让所有蜷伏在后座,他独自走到门口。
这座研究所外松内紧,戒备森严。入口处站着一名身材高大的保安,他的身后是一间“中心警备室”。 秋田博士向保安打了招呼。他报以微笑,伸手去接秋田博士递出的通行证。突然秋田博士假装笨拙地让通行证掉落。当保安弯身去捡时,但从此便不再能站起。俄制PSS型7.62毫米口径无声手枪的扣击是他最后感觉到的东西,颈项上一阵刺骨灼热和凉意之后,这名保安便如烂泥般摊倒在地。秋田博士吃力地抬起尸体,重重地将他放回到“中心警备室”的桌前,就像这位值班人员睡着在自己岗位上一样。然后他挥手指挥他的下属进入建筑物。
为了增强日本核能利用和核武器开发的力度,日本政府投入更多的预算进行尖端核技术的研究,日本政府在2005年将原来的日本原子能研究所与核燃料循环开发机构合并,成立了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主要从事核能的基础研究开发,量子发射技术、核燃料循环利用以及核废弃物处理技术等。
整个机构共有员工4386人,其中700多人拥有博士学位。而秋田正治正是其中之一,曾几何时他和所有人一样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着自信和自豪。而这种自信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因为他们的高薪待遇。但当他发现他的研究所正日益蜕变为一所核武器的制造工厂时,他的心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和大多数日本人一样,我在小学的时候就接受了有关核武器的教育。日本人是原子弹面世以来唯一的受害者,对原子弹的恐惧是外国人无法想象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能是我今天成为核能工作者的主要原因。” 秋田正治一直希望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和平利用核能,防止日本走向核武化。
进去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整齐低矮的灰色房子。这些灰色房子的旁边,很多工地正在紧张施工,据研究人员永宫正治博士介绍说,他们正在修建世界上最先进的质子加速器。所有对外宣传都表明—这里正在修建世界上最先进的质子加速器。但实际上这一系列工程只是为了没瞒天过海—掩护日本第一座地下秘密核工厂。
即便拥有了核装料、具备了投送手段,并不等于核武器就能造出,更关键的是要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即核弹头小型化技术。这个技术可以把一个巨大的核装置变成实用的核航弹或者核导弹。 而这段时间内,位于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地下的秘密核工厂,数枚核弹头的成品正在紧张的组装过程之中。
“是时候了阻止日本的疯狂了。” 秋田博士打开从死于的保安身上找出武器橱柜的钥匙,将橱柜内库存的日本产89式自动步枪和弹药递给他身边那些身材高大的战友……。
2008年1月13日凌晨3点50分,湛蓝而宁静的东京湾在冬夜的一弯冷月下尤如一块流光溢彩的宝石,对于大部分生活在东京的普通市民来说,此刻他们正沉浸在各自的梦境之中。早早出发的日本的渔民们在寒夜中擦亮了桅杆拉满了帆,疲倦的眼里充溢着蓝色憧憬。
但今夜的北风却有些异样。大多数的日本人根本不曾想到:这刺骨的北风之中也夹杂着一股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灾变之潮……最先发现这一异常情况的是位于日本东京都练马区的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卫生队。这支部队所装备的N/UDR-13便携式放射性检测仪突然发现基地周围空气中的核辐射量正在急剧地上升。
N/UDR-13是美国陆军陆军支援单位所广泛使用的便携式放射性检测仪,体积只有香烟盒大小,取代了老式的笔式放射性计量仪, 这种仪器从1997年开始装备美军部队,在驻日美军全面撤出日本后,出口日本陆上自卫队。而美军所装备的其它放射性测定装置如:N/PDR-75、N/PDR-77和N/VDR-2也在日本自卫队防化队的装备系列之中
而当这些系统具有对放射性辐射进行定量测定后的放射性数值清晰地显示出来,证明了东京地区的核辐射水平已高出正常值六倍时,一时间东京都练马区军营内的气氛骤然间紧张起来。
2008年1月13日凌晨的夜空,像是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感应似的,原先阴霾的天空更罩上了一层浓密的铅云。整个日本关东地区天色阴沉:北部的山林中飘扬起了抖颤的雪花,而南部濒临太平洋的城镇里也地落下了黑色的阵雨。
2个小时之后,在距离东京以西350公里的日本关西电力公司所属的福井县美滨核电站内突然响起了警报。
在这座多次发生蒸气泄漏和火灾事件的核电站内工作的人员对警报当然是非常敏感的。在核电站内进行检测工作的木内测量公司值班的安全人员立即对这个核电站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结果发现是一名上早班的工人在经过站内一个要保障高度安全的区域时,引发了启动警报器。经过对这名工人进行严格检测,发现他穿的蓝色鞋套上有核辐射尘埃。同时在刚来上班的其他工人身上也发现了类似情况,整个美滨核电站到处弥漫着恐怖的气氛。
面对着1976年投入使用,早已严重老化,接近使用寿命极限的核反应堆,木内测量公司安全人员第一反应开始怀疑是自己工厂的核反应堆出了问题,并立即动员了40多名专业维修人员对核反应堆进行了彻底检测,但结果表明反应堆并没有异常情况发生。只是在核电厂外部发现核辐射量高出正常水平的4.5倍,其原因却不得而知。
而与此几乎同时,遍布日本全国的放射性物质自动监测站也都记录了各地核辐射水平不同程度上升的异常情况。
第三十三章:以战之名(一)
日本东京黎明,早起的市民们惊异的发现,在呼啸的北风中一队队身着着防化服的日本陆上自卫队士兵在各式怪异的轮式装甲车出现在了街头。这些来自陆上自卫队直属第101防化队的士兵无情的把好奇的民众赶回各自的家中,在街道上拉起了令人恐怖的警戒线。
而从美国进口的M931“狐”式车载式三防侦察系统,则缓慢的驶过刚刚下过小雪的街道。检测着可能出现的核辐射污染物。
这种车载核生化侦察系统包括一套增强型核生化传感器,传感器数据通过一个双用途中央处理器连接到通信和导航子系统。该处理器能自动完成核生化报警和报告功能,并向乘员提供“狐”式核生化侦察系统的核生化传感器、通信导航子系统的状态,自动对战剂沾染区进行准确的定位报告。
而在东京国会大厦的西南侧,被号称为日本的“白宫”和“唐宁街10号”的首相官邸,此刻也已经戒备森严。在这幢四壁由全部玻璃镶嵌的全新5层大楼,内,刚刚上任不久的日本首相冈田进三此刻只能躲在具有防恐怖和防核攻击功能地下危机管理中心内,聆听防卫厅关于茨城县东海村地下核工厂发生核爆炸的相关报告。
“虽然有迹象表明这是一起敌国针对日本核武装计划的特种攻击行动,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日本防卫厅厅长中谷章有些气急败坏的说道。
“行动?!如何行动,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的舆论。日本一直以来都宣称自己是一个无核国家,现在却发生了这样大规模的地下核爆炸。刚刚俄罗斯方面已经对我国提出正式的外交照会,要我方解释在茨城县东海村地下所发生的是否是日本的地下核试验。如果不妥善应对的话,恐怕日本将面临世界原子能机构的全面核查。”
从防卫厅赶到首相官邸的外相町村原显然明白这是中国对香港的“百鬼夜行”的报复。但是此刻日本所需要作的首先是稳住自己的阵脚。现在还是黎明时分,他可以想象在过1~2个小时,自己将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何等压力。国内的媒体还在其次,要知道日本的周遍邻国,对日本的核武装是何等的敏感。一旦被这些国家抓住把柄,很难保证日本不会受到全面的制裁。
“先对外宣布是‘文殊’中子增殖反应堆发生严重的操作失误,导致剧烈爆炸,好在这一反应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泄露事故之后已经被移入地下了。” 冈田进三沉吟了许久之后,不得不作出这样的答复。没有别的办法,对于日本来说核武装实在是个太过沉重的禁忌。
日本拥有增殖反应堆技术,该技术一直是核技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建造增殖反应堆的技术之复杂、投资之巨大远远超过发展核武器,它曾经使一些发达国家被迫中止建造计划。但日本穷10年之功夫,不惜耗费60亿美元的投资,建成“文殊”中子增殖反应堆,但此刻日本却不得不宣布它永远的被令行禁止了。
与寒冷的日本列岛相比,南中国海的早晨则是充满了温暖和躁动。遭受印度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打击的香港,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到处可见警察和消防队员的身影。隶属于广州军区的中国陆军第42集团军第124机械化师由罗湖、文澹芏伞⒒矢谌隹诎度婵愀坌陆绲厍晕值钡氐闹伟病?br />
中国政府随即宣布:这是一次由印度单方面发动的针对中国香港地区的军事行动。中国军队将奋起反击,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而在香港市民的街头巷议之中仍然不时会有人宣称,昨夜在香港各地的激烈交火,实际上驻港部队发生了大规模的哗变。
不过对于中国海军南海舰队的大多数指战员而言,他们此刻的首要任务是将那艘对香港发射巡航导弹的潜艇从海底揪出来,即便把整个南中国海翻过来也在所不惜。
与昨夜大量使用037型“海南”级反潜护卫艇群以及陆基Y-8F反潜/巡逻机不同,白天的反潜战将由大型水面舰艇编队和反潜直升机群担当主角。因为此刻中国海军有的是时间。
反潜战的基本内容是对潜艇的搜索、识别、跟踪和攻击。其中,搜索是关键的一环。可以说,反潜战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搜索潜艇。
反潜直升机在搭载的舰艇上,担负着反潜警戒巡逻和应召反潜两类任务。反潜巡逻,是在对本舰艇可能构成水下威胁的区域,一般是在舰艇前进方向的15~20海里范围内(也就是在舰艇声纳有效作用距离之外和在指挥用的超短波无线电有效联系的范围之内)搜索,或者是在水面舰艇即将通过的重要航道和海区搜索。而应召搜索,是在已发现潜艇某些迹象的海区去搜索、跟踪,以至对潜艇实施攻击。
反潜直升机在茫茫大海中发现隐蔽在水下的潜艇,并非易事,通常需要采用一套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搜索方法。如使用磁探仪时,反潜直升机可以选择圆周法、苜蓿叶法、平行跟踪等方法搜索。使用吊放声纳时,则可以选择平行法、螺旋法、交叉法等搜索模式。搜索过程中,反潜直升机沿规定的航线飞行,在规定地点探测水下情况。
而在反潜直升机执行搜索作业任务,通常使用吊放声纳。作业时,反潜直升机按选择的航线飞行,在探测点下降到距离海面10~15米的高度悬停。放下吊放声纳之后,通常先是用被动工作方式收听,在每一个探测点上悬停2~3分钟。如果未发现目标,即收起吊放声纳飞往下一个探测点,再重复上述动作。两个探测点之间距离的选择,与吊放声纳的有效作用距离有关,约为它的1.25~1.6倍,这是为了让各次的探测距离面积都互相覆盖,以避免漏掉潜艇。
在探测点听音时,若发现了潜艇信号,就应该用主动工作模式进一步查明它的方位和距离,查明潜艇运动的航向和航速。为此,反潜直升机在使用主动工作模式时,在每个探测点上保持水声接触6~10分钟。由于反潜直升机是采用“蜻蜓点水”的方式进行水下探测的,仅用一架装载吊放式声纳的反潜直升机是不可能对一艘高速运动和机动的核潜艇保持不间断地水声接触。
所以在搜索中更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多架反潜直升机互相配合,这在跟踪阶段尤其重要。所以反潜直升机在执行应召反潜任务时,一般是多架配合作战。。在搜索潜艇的海区确定之后,采用反潜直升机集中包围的反潜战术,可以防止潜艇的高速规避。例如,根据侦察发现潜艇在某个海域活动,派出10架反潜直升机前往包围搜索。为此,在反潜直升机到达指定的海区后组成一个大的包围圈,其范围之大足以使印度海军的“先进技术艇”(TV)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即便使用其最大速度规避亦不能逃出包围。
如缩小包围圈后并未发现潜艇,可撤出一部分反潜直升机另行包围潜艇可能逃往的海区,组成一个新的包围圈。同时,剩下的反潜直升机仍在原定海区搜索,直至确定该包围圈内无敌方潜艇后,再飞往新的海区搜索。
每架反潜直升机占据指定的位置后,在各自的指定点上同步放下吊发声纳搜索,并以45度的锯齿形航线向圆心运动,逐步缩小范围。当某架反潜直升机搜索到敌潜艇时,邻近的一架反潜直升机马上配合,确定敌方潜艇位置,根据命令投掷反潜武器进行攻击。
第三十三章:(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http://www.xlawen.org/kan/3714/ )
的确中国目前还不能对日本采取过激的报复,但那是对国家而言,并非对个人。
第三十二章:逆鳞之怒(三)
一阵阵强电流所产生的麻木感,从小腹部传来宛如一根根尖针般刺激着资部利良的中枢神经。他猛得从昏睡中惊醒,手脚腕部的冰冷桎梏足以说明他此刻的处境,他被中国人俘获了。资部利良瞪大了双眼,喘着粗气凝视着眼前,无边的黑暗之中,只有一个手持着电击枪的中国士兵,而随着电火花的消散,那个士兵的身影也迅速消失在了
“你终于醒了,资部利良先生。”一个平静的声音从黑暗之中清晰的传来。作为一名职业特工,资部利良迅速平复了自己一度混乱的思绪。这种“暗室审讯法”起源于美国,后为许多西方国家所引用。
它充分利用了人类与生俱来对黑暗的恐惧,可以迅速摧毁作为被审讯者的心理防线。
以色列安全局辛贝特更曾一度将俘获的巴解组织和哈马斯人员,长期关押在一所代号为“1391监狱”的秘密军事基地内。据获释的人员透露,被抓后以色列士兵给他们蒙上眼睛,将他们关押在连一个窗户都没有的黑房间里。这也是“暗室审讯法”的一种演化和变种。
不过作为一名职业特工,资部利良从进入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开始便一直在接受应对各种刑讯手段的特殊训练。简单的“暗室审讯”并不足以令他失去理智。他从容的应对着那个声音。
“相信此刻我再重申我只是日本南海石油开发会社专务经理,你们也不会相信了。那么好吧!你们还需要知道什么?不用使用刑法或者药物,可以回答的,我一定直言不讳。”这样的回答并非出去怯懦,而是出于一种自信和骄傲。“鵺”小组的背叛,实际上已经宣告了“百鬼夜行”行动的失败,资部利良并不需要再隐瞒什么了。
“资部先生,倒是很从容嘛!难道你不担心你的被俘和供词会给贵国政府带来不利的影响嘛!”那个声音依旧从容而平静在暗室内回响着。
“从东京都的防卫厅情报本部策划本次‘百鬼夜行’行动开始,我国政府便深刻的考虑过贵国的报复和反击能力。不过日本政府内阁情报调查室号称中国通的工藤先生断定贵国无力实施任何行动。” 资部利良冷笑着回答道:
“是不是觉得很惊奇?当然工藤先生提出这一论点的时候,我也觉得难以置信。
‘世仇是一种另类的世交’,中日之间世代的猜忌和仇恨已经深入了我们两个国家每一个男人的血液之中。而一次大规模的化学武器袭击怎么可能不收到任何报复和惩罚呢?”
“因为你们有足够的自信可以成功嫁祸给印度?” 那个声音依旧平静,但是语气中多少有些不屑的意味。
“当然不是!无论是敌对的两大国之间,还是作为利益息息相关的邻国,中日之间都不可能有永远的秘密,至多是后知后觉而已。” 作为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的一员,资部利良深刻的了解到中日之间,无所不在的情报战争。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面对“竹幕”之下的中国,日本政府的“有心人”便根据中国劳模王进喜的一句话及其他蛛丝马迹,分析出了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随后又根据中国报纸上一张有关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推算出大庆炼油厂的规模和能力。
较之西方各国,日本的情报工作者更早得知1971年9月13日北京发生的林彪事件。林彪出逃后中国大陆全国范围处于一级战备状态,禁止一切军用与民用飞机飞行,军队取消一切休假,空中电波量激增。日本方面于9月22日,即林彪事件九天后,通过《朝日新闻》记者断言“在中国发生了异常事件”。而北京公布林彪事件已是第二年的7月了。
而中国对日本的情报工作自近代以来,也一直从未中断过,而日本政府却长期以来从未破获或俘获过中国特工在日本的间谍活动,日本政府甚至只能以“驻上海总领馆官员自杀”到现在的“自卫队员偷赴上海”为借口,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股重新审视现有情报和反间谍工作的热潮。
“不过防卫厅情报本部相信一旦VX神经毒气肆虐香港,中国政府必定忙于国内的救援和安置工作。但更重要的是贵国目前和印度正处于战争状态……。” 资部利良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那个声音打断道:“你难道认为我们中国人不敢同时打两场战争?”
“当然贵国并非没有能力实行两线作战,在那个‘气吞山河’的年代,贵国甚至以‘两支拳头打人’为口号,同时对抗美苏两大国,这种气势实在令日本自堪形傀。不过时代已经不同了,以贵国目前的社会现状。是否还能承受一场两线作战的压力吗?” 资部利良停顿了片刻,继续轻松的说道。
“局部的战争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英国在18~19世纪的崛起和美利坚在20世纪的强大全部缘于战火的刺激。寄希望于21世纪强盛的贵国自然也深解个中三味。但是大国之间全面的战争却无意是一场国运之赌,往往无论胜负都足以令一个国家的经济全面倒退和滑坡。两次世界大战中败北的我国和德国,以及胜利者英法两国便是最好的例子。”
实际与印度的战争已经令中国处于局部战争扩大化的边缘,虽然投入战争一线的中国人民国防军海陆空三军的兵力仅占中国国家军事力量的20%左右,但是长期的境外作战却带来了巨大的后勤压力。庞大的军费开支正日益给国家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虽然东盟各国的分摊在目前可以解决目前的困难,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必然会为这场战争付出更多。
“而在与印度在东南亚进行着战争的同时,再与我国揭开战幕。显然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敢轻易下达的决心。特别是贵国拥有13亿以上的庞大人口,国民经济仍处于转型期,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如何的脆弱,相信作为中国军人的你们比我更清楚。” 说到这里资部利良的声音开始洪亮起来。
“而更危险的是,即便贵国通过任何手段顺利的战胜了印度和我国。但战争的消耗也足以令贵国在东南亚、印度洋的势力范围出现全面的真空,将难以抵御超级大国—美国的渗透和进入。这才是贵国政府最为担心的事情。”
“不得不承认你们这些人对我国目前情况的分析和推理都很准确,但是显然你们忽视了一点:你们所使用‘超限战’理论起源于中国。”那个声音停顿了片刻之后,便冷冷的回答道。
突然一片黑暗之中,一幅巨大的照片投影在资部利良的眼前。资部利良对这一栋建筑并不陌生,那是位于他家乡—福井县敦贺市境内的美滨核电站。日本作为一个能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目前运行的核电站有53座,日本核电站建设始于1966年,真正商业生产开始于1969年。
日本核电生产与消费增长迅速,2001年日本核电消费量已达7270万吨油当量,位居美国、法国之后,为世界第三大核电消费国,核发电量在其电力生产中居第一位装机总容量为4300万千瓦,全国有35%的电力来源于核电。
但是日本发展核电的政策却主要以“政府主导,企业操作”为主,即谁有资金谁就可以投资核能。但对于企业是否能保证核电生产的绝对安全,充分培训有关人员,避免工作人员疲劳过度,精心进行设备保养等,都没有严格的监控制度。美滨核电站便曾于2004年于3号机组涡轮室内发生蒸汽泄漏。虽然没有发现核泄露,但同样造成4人死亡,10余人受伤。
第三十二章:逆鳞之怒(四)
在中国香港遭遇“不明身份”的恐怖分子袭击之后短短8小时之内,在日本东京都地区连续发生多起日本情报部门高官遇刺事件。
除了日本政府内阁情报调查室的负责人“中国通”工藤信孝在日本防卫厅本部的大门突遭枪击身亡之外,当天夜晚遇刺的日本情报部门高级官员还有在家中死于煤气泄露的日本公安调查厅第一部长菅沼光弘、死于交通意外的陆上自卫队参谋部调查部部长先崎隆等人。
“我们会让所有日本人知道杀死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将付出昂贵的代价。”这应该是中国特工在2008年1月13日凌晨行动的最好诠释。这种对敌国高层的暗杀行动,被以色列人冠以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定点清除”。
而对参与“百鬼夜行”行动的日本情报部门和自卫队高层人士进行“定点清除”的同时,在一夜十惊,草木皆兵的日本国内,中国的大规模报复行动正在全面展开之中……。
对于大多数的日本的普通民众来说,“核”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字眼。由于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惨痛经历,很多日本人几乎是“谈核色变”。而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却在核能技术开发上不断加大投入,力求保持其在核能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位置。
长期以来,“持核论”在日本执政势力的内部时不时出现。日本国内的“持核论”的基础可以说是否认侵略责任的翻案心理、摆脱美国控制的自主倾向、确立主导地位的大国情结、崇信军事力量的武力信仰、畏惧邻国崛起的防范心态等复杂因素的混合物。近年来,日本“持核论”者则津津乐道于把“朝核威胁”和“中国威胁论”作为其公开借口。
尽管早在1967年,日本政府就订了“非核三原则”,即“不拥有、不生产、不引进”核武器。很多日本人更把核武器当成一个碰不得的“伤疤”。尽管如此,日本国内还是经常冒出一些令人担忧的声音,有的还出自日本的政府高官之口。
1995年3月,日本著名的《宝石》杂志披露:“日本能在183天内造出原子弹!”2002年4月6日,日本在野的自由党党魁小泽一郎公开扬言:“如果中国过度膨胀的话,日本就要制造核武器来‘反制’中国;日本核电厂里的钚完全可以制造出4000多枚的核弹头,我们在军事实力上不会输给中国!”2003年8月,日本一家杂志还开辟了专栏,辩论日本是否应拥有核武器,并继续发表了45位专家和评论员的文章,其中有人强烈主张日本应有核选择……
当然叫嚣归叫嚣,日本正的要着手研制核武器却并非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
从原料上分,原子弹有两种:铀原子弹和钚原子弹。日本是惟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当年美军在广岛投下的是以铀-235为主要原料的铀原子弹,在长崎投下的则是以钚-239为主要原料的钚原子弹。
以日本的实际情况来讲,若要开发核武器,钚原子弹应是主要努力方向。日本是核发电大国,目前,共有55座运行中的核电站。钚-239在核发电的剩余燃料中大量存在,截至2005年底,日本国内拥有的钚-239已达5.9吨,足以制造790颗钚原子弹,此外,日本在海外的核设施中还保管着38吨左右的钚-239。
然而不能单单以此就判定日本有足够的原材料生产核武器。因为要制造钚原子弹,需要浓度高达93%易产生裂变的钚-239,而日本核发电一般采用轻水核反应堆,其剩余燃料中,除了钚元素,还含有大量的铀,即使经过分离、提纯,所得的钚-239的浓度最高也只能达到65%左右,要提取浓度90%以上的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日本目前的技术实力,新建可以提供浓度96%以上的高浓度钚-239的高速增殖反应堆其实也不难。高速增殖反应堆同时使用铀和钚作燃料,核燃料利用率比现有的热核反应堆高得多。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的前身——日本核燃料循环开发机构曾耗巨资研究开发出了“常阳”号高速增殖实验堆,而后又建成了它的原型堆“文殊”号,它们都使用钠作冷却材料。但“文殊”号因1995年发生钠泄漏事故而处于停运状态,预计到2008年才能重启。
日本各大核电站的核废料贮藏池正在接近饱和,这样下去在不远的将来,核电站将被迫停止运转。当核电站停止运转之时,日本将面临全面的能源危机。因此,为了不停止核电站的运转,就不能让核废料贮藏池溢出,为了不让核废料贮藏池溢出,就需要使六所村的再处理工厂不停的运转起来,不断地提取出坯。
而没有意义地保存鈈,还不如将其作为核武器的原料,日本现在的核政策就像一辆失去控制的火车冲向断崖。“日本政府所奉行的核政策对东亚来说,是比穷兵黩武的朝鲜更危险的核战策源地。”出自韩国核能专家徐定序曾发出过这样的惊叹。
而在“爪哇中日准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政府内部便迫切希望能加速其国内的核武装计划。除了重启一度被封闭的“文殊”中子增殖反应堆以外,日本政府斥资21400亿日元,在青森县的六所村所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核燃料再处理工厂内也开始全体提炼武器级别(浓度93%以上)的钚-239。
朝鲜 5 公斤, 10 公斤的鈈都已经导致了六国会议的参与,并且引发了很大的骚动。日本保有的鈈是 40 吨,不是公斤,而是吨。在六所村的再处理工厂,每年要提取出 8 吨的鈈。
这座工厂隶属于日本原燃公司,年处理核废料能力可达800吨,每年约可提炼5吨钚(也可生产浓缩铀)。钚(密度为19.4克/立方厘米)裸球的临界质量只有10千克左右,若提高钚的密度,则5-9千克就能够达到临界质量。如果只是用于制造原子弹,以该工厂每年提炼钚的数量,能够制造的原子弹数目将达到“百枚”这一数量级。
日本各大核电站的核废料贮藏池正在接近饱和,这样下去在不远的将来,核电站将被迫停止运转。当核电站停止运转之时,日本将面临全面的能源危机。因此,为了不停止核电站的运转,就不能让核废料贮藏池溢出,为了不让核废料贮藏池溢出,就需要使六所村的再处理工厂不停的运转起来,不断地提取出坯。
而没有意义地保存鈈,还不如将其作为核武器的原料,日本现在的核政策就像一辆失去控制的火车冲向断崖。“日本政府所奉行的核政策对东亚来说,是比穷兵黩武的朝鲜更危险的核战策源地。”出自韩国核能专家徐定序曾发出过这样的惊叹。
过去,核爆炸试验曾经是研制核武器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降低了核爆炸试验在研制核武器过程中的作用。日本虽然从未进行过核爆炸,今后也不大可能再进行核试验,但日本一直关注着美、俄、法等国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模拟核试验的研究工作。从技术上讲,计算机仿真核试验对于继续研制和完善新型核武器意义重大。
日本在大型高速计算机技术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完全有能力对核爆炸进行计算机仿真试验。日本政府一旦制造出核武器。即便不进行核试验,也能运用高速大规模电子计算机,在三维空间对核爆炸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模拟。
而日本从50年代开始研制现代运载火箭。1970年2月,它用L-4S三级固体火箭将24千克重的“大隅”号卫星送人太空,成为第四个用自己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20多年来,它已用L、M、N、H、J等5个系列的11种火箭发射了50多颗不同轨道的卫星,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空间大国。频繁的发射,使日本在固体火箭领域(包括发动机的推进剂、材料、喷管技术)以及火箭的控制、发射技术等各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而“固体空间运载火箭”与“固体弹道导弹”之间。技术上本来就只有一纸之隔。倘若把火箭运载的卫星换成导弹的弹头或核弹头,改变飞行轨道,它就成为能攻击地面目标的弹道式导弹或核导弹。
而为了拔除日本的核牙齿,中国也早已开始了对日本各大核工业基地的特种渗透攻击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准备工作。后来很多历史学家将中国对日本核基地的突袭,归结于对香港被袭的报复。这实际上是一个本末倒置的说法,香港事件只是中国对日本核工业全面打击的导火索而已。
第三十二章:逆鳞之怒(五)
2008年1月13日凌晨2点50分,距离东京东北160多公里的茨城县东海村此刻正沉睡在一片郁郁的丛林之中。这里名为村,实际上是一个小市镇,只有3万多人口。而在这座不大的小村落中坐落着很多神秘的建筑,一般建筑从采光角度考虑,窗子多而且尽量宽大。可是这里的建筑却以密封式居多。而在这些神秘的建筑物树立的一种两层楼高石碑,处处提醒人们东海村之与众不同。碑上用日文触目惊心的篆刻着:“销毁核子武器,和平使用核能。”
这座小城市里共有15所核能机构。这些机构形成了这里的支柱工业,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雇用了市内三分一劳动人口。日本有52座核电站,围绕著核电站有很多周边核子服务企业。很多地方都不欢迎这些企业,而东海村却相反,把一个一个核子企业吸引到来。
当地人甚至称这里为“核子村”,到处都可以见到同核子有关的东西。路上不断会见到绘有爱恩斯坦漫画像的路标,它们会把你带引到核能博物馆去。一些街道乾脆改上一个“核子化”的名字,例如“原子研究街”。
但这样的优越感来源于当地村民片面只认识了核能的优点,却未能警惕核能的缺点以至危害性。事实上,东海村已多次发生令人色变的核子事故,最近几年来更连续不断的发生,包括1995年,日本“文殊”号快中子反应堆发生液体纳泄漏事故;1997年,“JCO公司”的铀处理工厂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1999年,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都令当地市民陷入空前的恐慌之中。
而在今天这个乌云密布、没有半点星光的天幕之下,1辆挂着特别通行牌照的丰田汽车正迅速、安静地朝着目的地前进。那些外形上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建筑里,安装着上亿日元的尖端设备。如果不是事先被告知,任何人不会想到这里就是始建于1956年、日本最大的原子能研究机构。日本第一座核反应堆就在这里诞生,因此这儿也被人称为日本原子能的发祥地。
他们只有5个人,但却要完成了一项无比复杂的任务。负责指挥整次行动是日本原子能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秋田正治博士,秋田是个不折不扣的日本人。不过此刻走在最前面的不是他,而是来自中国的特种兵上尉—罗勇。在行动开始之前,罗勇和所有参加本次“逆鳞”行动的中国特种兵都不曾想过,他们将接受一个日本人的指挥。
此刻在这个寒冷的夜晚,罗勇和他的部下已经杀死了16名日本自卫队的守备部队了,其中只有2人是被他们藏在外衣口袋里的无声手枪击毙的,其余的全部倒在中国特种兵的赤手空拳之下。此刻他们全都坐在秋田正治的私人轿车里,逐渐逼近那些砖造的神秘建筑物。秋田博士熟练将车子驶入预留给他的停车位,让所有蜷伏在后座,他独自走到门口。
这座研究所外松内紧,戒备森严。入口处站着一名身材高大的保安,他的身后是一间“中心警备室”。 秋田博士向保安打了招呼。他报以微笑,伸手去接秋田博士递出的通行证。突然秋田博士假装笨拙地让通行证掉落。当保安弯身去捡时,但从此便不再能站起。俄制PSS型7.62毫米口径无声手枪的扣击是他最后感觉到的东西,颈项上一阵刺骨灼热和凉意之后,这名保安便如烂泥般摊倒在地。秋田博士吃力地抬起尸体,重重地将他放回到“中心警备室”的桌前,就像这位值班人员睡着在自己岗位上一样。然后他挥手指挥他的下属进入建筑物。
为了增强日本核能利用和核武器开发的力度,日本政府投入更多的预算进行尖端核技术的研究,日本政府在2005年将原来的日本原子能研究所与核燃料循环开发机构合并,成立了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主要从事核能的基础研究开发,量子发射技术、核燃料循环利用以及核废弃物处理技术等。
整个机构共有员工4386人,其中700多人拥有博士学位。而秋田正治正是其中之一,曾几何时他和所有人一样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着自信和自豪。而这种自信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因为他们的高薪待遇。但当他发现他的研究所正日益蜕变为一所核武器的制造工厂时,他的心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和大多数日本人一样,我在小学的时候就接受了有关核武器的教育。日本人是原子弹面世以来唯一的受害者,对原子弹的恐惧是外国人无法想象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能是我今天成为核能工作者的主要原因。” 秋田正治一直希望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和平利用核能,防止日本走向核武化。
进去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整齐低矮的灰色房子。这些灰色房子的旁边,很多工地正在紧张施工,据研究人员永宫正治博士介绍说,他们正在修建世界上最先进的质子加速器。所有对外宣传都表明—这里正在修建世界上最先进的质子加速器。但实际上这一系列工程只是为了没瞒天过海—掩护日本第一座地下秘密核工厂。
即便拥有了核装料、具备了投送手段,并不等于核武器就能造出,更关键的是要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即核弹头小型化技术。这个技术可以把一个巨大的核装置变成实用的核航弹或者核导弹。 而这段时间内,位于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地下的秘密核工厂,数枚核弹头的成品正在紧张的组装过程之中。
“是时候了阻止日本的疯狂了。” 秋田博士打开从死于的保安身上找出武器橱柜的钥匙,将橱柜内库存的日本产89式自动步枪和弹药递给他身边那些身材高大的战友……。
2008年1月13日凌晨3点50分,湛蓝而宁静的东京湾在冬夜的一弯冷月下尤如一块流光溢彩的宝石,对于大部分生活在东京的普通市民来说,此刻他们正沉浸在各自的梦境之中。早早出发的日本的渔民们在寒夜中擦亮了桅杆拉满了帆,疲倦的眼里充溢着蓝色憧憬。
但今夜的北风却有些异样。大多数的日本人根本不曾想到:这刺骨的北风之中也夹杂着一股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灾变之潮……最先发现这一异常情况的是位于日本东京都练马区的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卫生队。这支部队所装备的N/UDR-13便携式放射性检测仪突然发现基地周围空气中的核辐射量正在急剧地上升。
N/UDR-13是美国陆军陆军支援单位所广泛使用的便携式放射性检测仪,体积只有香烟盒大小,取代了老式的笔式放射性计量仪, 这种仪器从1997年开始装备美军部队,在驻日美军全面撤出日本后,出口日本陆上自卫队。而美军所装备的其它放射性测定装置如:N/PDR-75、N/PDR-77和N/VDR-2也在日本自卫队防化队的装备系列之中
而当这些系统具有对放射性辐射进行定量测定后的放射性数值清晰地显示出来,证明了东京地区的核辐射水平已高出正常值六倍时,一时间东京都练马区军营内的气氛骤然间紧张起来。
2008年1月13日凌晨的夜空,像是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感应似的,原先阴霾的天空更罩上了一层浓密的铅云。整个日本关东地区天色阴沉:北部的山林中飘扬起了抖颤的雪花,而南部濒临太平洋的城镇里也地落下了黑色的阵雨。
2个小时之后,在距离东京以西350公里的日本关西电力公司所属的福井县美滨核电站内突然响起了警报。
在这座多次发生蒸气泄漏和火灾事件的核电站内工作的人员对警报当然是非常敏感的。在核电站内进行检测工作的木内测量公司值班的安全人员立即对这个核电站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结果发现是一名上早班的工人在经过站内一个要保障高度安全的区域时,引发了启动警报器。经过对这名工人进行严格检测,发现他穿的蓝色鞋套上有核辐射尘埃。同时在刚来上班的其他工人身上也发现了类似情况,整个美滨核电站到处弥漫着恐怖的气氛。
面对着1976年投入使用,早已严重老化,接近使用寿命极限的核反应堆,木内测量公司安全人员第一反应开始怀疑是自己工厂的核反应堆出了问题,并立即动员了40多名专业维修人员对核反应堆进行了彻底检测,但结果表明反应堆并没有异常情况发生。只是在核电厂外部发现核辐射量高出正常水平的4.5倍,其原因却不得而知。
而与此几乎同时,遍布日本全国的放射性物质自动监测站也都记录了各地核辐射水平不同程度上升的异常情况。
第三十三章:以战之名(一)
日本东京黎明,早起的市民们惊异的发现,在呼啸的北风中一队队身着着防化服的日本陆上自卫队士兵在各式怪异的轮式装甲车出现在了街头。这些来自陆上自卫队直属第101防化队的士兵无情的把好奇的民众赶回各自的家中,在街道上拉起了令人恐怖的警戒线。
而从美国进口的M931“狐”式车载式三防侦察系统,则缓慢的驶过刚刚下过小雪的街道。检测着可能出现的核辐射污染物。
这种车载核生化侦察系统包括一套增强型核生化传感器,传感器数据通过一个双用途中央处理器连接到通信和导航子系统。该处理器能自动完成核生化报警和报告功能,并向乘员提供“狐”式核生化侦察系统的核生化传感器、通信导航子系统的状态,自动对战剂沾染区进行准确的定位报告。
而在东京国会大厦的西南侧,被号称为日本的“白宫”和“唐宁街10号”的首相官邸,此刻也已经戒备森严。在这幢四壁由全部玻璃镶嵌的全新5层大楼,内,刚刚上任不久的日本首相冈田进三此刻只能躲在具有防恐怖和防核攻击功能地下危机管理中心内,聆听防卫厅关于茨城县东海村地下核工厂发生核爆炸的相关报告。
“虽然有迹象表明这是一起敌国针对日本核武装计划的特种攻击行动,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日本防卫厅厅长中谷章有些气急败坏的说道。
“行动?!如何行动,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的舆论。日本一直以来都宣称自己是一个无核国家,现在却发生了这样大规模的地下核爆炸。刚刚俄罗斯方面已经对我国提出正式的外交照会,要我方解释在茨城县东海村地下所发生的是否是日本的地下核试验。如果不妥善应对的话,恐怕日本将面临世界原子能机构的全面核查。”
从防卫厅赶到首相官邸的外相町村原显然明白这是中国对香港的“百鬼夜行”的报复。但是此刻日本所需要作的首先是稳住自己的阵脚。现在还是黎明时分,他可以想象在过1~2个小时,自己将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何等压力。国内的媒体还在其次,要知道日本的周遍邻国,对日本的核武装是何等的敏感。一旦被这些国家抓住把柄,很难保证日本不会受到全面的制裁。
“先对外宣布是‘文殊’中子增殖反应堆发生严重的操作失误,导致剧烈爆炸,好在这一反应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泄露事故之后已经被移入地下了。” 冈田进三沉吟了许久之后,不得不作出这样的答复。没有别的办法,对于日本来说核武装实在是个太过沉重的禁忌。
日本拥有增殖反应堆技术,该技术一直是核技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建造增殖反应堆的技术之复杂、投资之巨大远远超过发展核武器,它曾经使一些发达国家被迫中止建造计划。但日本穷10年之功夫,不惜耗费60亿美元的投资,建成“文殊”中子增殖反应堆,但此刻日本却不得不宣布它永远的被令行禁止了。
与寒冷的日本列岛相比,南中国海的早晨则是充满了温暖和躁动。遭受印度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打击的香港,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到处可见警察和消防队员的身影。隶属于广州军区的中国陆军第42集团军第124机械化师由罗湖、文澹芏伞⒒矢谌隹诎度婵愀坌陆绲厍晕值钡氐闹伟病?br />
中国政府随即宣布:这是一次由印度单方面发动的针对中国香港地区的军事行动。中国军队将奋起反击,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而在香港市民的街头巷议之中仍然不时会有人宣称,昨夜在香港各地的激烈交火,实际上驻港部队发生了大规模的哗变。
不过对于中国海军南海舰队的大多数指战员而言,他们此刻的首要任务是将那艘对香港发射巡航导弹的潜艇从海底揪出来,即便把整个南中国海翻过来也在所不惜。
与昨夜大量使用037型“海南”级反潜护卫艇群以及陆基Y-8F反潜/巡逻机不同,白天的反潜战将由大型水面舰艇编队和反潜直升机群担当主角。因为此刻中国海军有的是时间。
反潜战的基本内容是对潜艇的搜索、识别、跟踪和攻击。其中,搜索是关键的一环。可以说,反潜战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搜索潜艇。
反潜直升机在搭载的舰艇上,担负着反潜警戒巡逻和应召反潜两类任务。反潜巡逻,是在对本舰艇可能构成水下威胁的区域,一般是在舰艇前进方向的15~20海里范围内(也就是在舰艇声纳有效作用距离之外和在指挥用的超短波无线电有效联系的范围之内)搜索,或者是在水面舰艇即将通过的重要航道和海区搜索。而应召搜索,是在已发现潜艇某些迹象的海区去搜索、跟踪,以至对潜艇实施攻击。
反潜直升机在茫茫大海中发现隐蔽在水下的潜艇,并非易事,通常需要采用一套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搜索方法。如使用磁探仪时,反潜直升机可以选择圆周法、苜蓿叶法、平行跟踪等方法搜索。使用吊放声纳时,则可以选择平行法、螺旋法、交叉法等搜索模式。搜索过程中,反潜直升机沿规定的航线飞行,在规定地点探测水下情况。
而在反潜直升机执行搜索作业任务,通常使用吊放声纳。作业时,反潜直升机按选择的航线飞行,在探测点下降到距离海面10~15米的高度悬停。放下吊放声纳之后,通常先是用被动工作方式收听,在每一个探测点上悬停2~3分钟。如果未发现目标,即收起吊放声纳飞往下一个探测点,再重复上述动作。两个探测点之间距离的选择,与吊放声纳的有效作用距离有关,约为它的1.25~1.6倍,这是为了让各次的探测距离面积都互相覆盖,以避免漏掉潜艇。
在探测点听音时,若发现了潜艇信号,就应该用主动工作模式进一步查明它的方位和距离,查明潜艇运动的航向和航速。为此,反潜直升机在使用主动工作模式时,在每个探测点上保持水声接触6~10分钟。由于反潜直升机是采用“蜻蜓点水”的方式进行水下探测的,仅用一架装载吊放式声纳的反潜直升机是不可能对一艘高速运动和机动的核潜艇保持不间断地水声接触。
所以在搜索中更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多架反潜直升机互相配合,这在跟踪阶段尤其重要。所以反潜直升机在执行应召反潜任务时,一般是多架配合作战。。在搜索潜艇的海区确定之后,采用反潜直升机集中包围的反潜战术,可以防止潜艇的高速规避。例如,根据侦察发现潜艇在某个海域活动,派出10架反潜直升机前往包围搜索。为此,在反潜直升机到达指定的海区后组成一个大的包围圈,其范围之大足以使印度海军的“先进技术艇”(TV)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即便使用其最大速度规避亦不能逃出包围。
如缩小包围圈后并未发现潜艇,可撤出一部分反潜直升机另行包围潜艇可能逃往的海区,组成一个新的包围圈。同时,剩下的反潜直升机仍在原定海区搜索,直至确定该包围圈内无敌方潜艇后,再飞往新的海区搜索。
每架反潜直升机占据指定的位置后,在各自的指定点上同步放下吊发声纳搜索,并以45度的锯齿形航线向圆心运动,逐步缩小范围。当某架反潜直升机搜索到敌潜艇时,邻近的一架反潜直升机马上配合,确定敌方潜艇位置,根据命令投掷反潜武器进行攻击。
第三十三章:(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http://www.xlawen.org/kan/3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