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新辣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第 40 部分阅读

第 40 部分阅读

    战之名(二)

    跃出海平面的朝阳照耀着斑驳绚烂的南中国海,此次担负着南中国海全面反潜搜索任务的中国南海舰队的十余艘各式舰艇,正以特区级轻型航空母舰“澳门”号为核心组成反潜攻击队型航行在海南岛东经118度、北纬21度的海面上。

    作为“特区”级轻型航空母舰的2号舰,“澳门”号的舰体整体结构与特区级的首舰“香港”号差别不大,只是在“澳门”号建设期间,中国海军已经开始了雄心勃勃的 “深蓝舰队”计划。与更多作为试验轻型航母而建设的“香港”号相比,“澳门”号在后期舢装工程中采用了更多的全新技术和模块化改进。使其作战使命和武器配置更接近于多用途的直升机航母和两栖攻击舰。

    对位于舰舯靠后右舷的上层建筑结构采用具有隐形性能的集成化设计,改变舰上部结构几何形状,使之舰面凸显简洁;用固态电扫描阵替代旋转天线;采用封闭式桅杆,在关键部位采用多功能复合材料,从而降低了舰体雷达反射信号特征,又能抑制红外辐射和消除电磁干扰。

    在武器装备上除了装备有1座HHQ-7舰空导弹8联装发射装置、2座“中国守门员”730型7管30毫米速射炮之外,还意外的配备了1门新型双100毫米舰炮。这种复古的设计模式,只能让人更多的理解为这艘轻型航母显然将承担更多样的作战任务。

    在“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的全通式飞行甲板上设有6处飞机起降点,依靠2部各自独立的电梯与机库相连(一部在舰艉,另一部在岛式上层建筑后面),可同时起降6架直升机。飞行甲板下是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直升机库,可停放16架军用直升机。

    面对着中印两国围绕着马六甲海峡的白热化冲突,“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和大多数南海舰队的舰艇一样近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战备状况,随时能待命出航。当昨夜广州军区海空军各部队闻警出动之际,“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便已离开其位于湛江海军基地的泊位,迅速进入香港附近海面待命。但当时的使命并非简单的反潜搜索。

    凭借着可拆卸的舱壁系统,“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为指挥所预留的空间大小是可以调整的。最多时候可以容纳300名人员及信息电子设备。通过高信息流量的实时联络,以承担联合军事行动的准备和指挥工作。所以必要的时候广州军区的领导可以抵达“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现场指挥香港地区的平乱战斗。

    而完备的医疗系统更令“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拥有成为一所海上医院的潜能,能够快速提高相关地区的医疗急救能力。具体做法是,利用军医处提供的设备,可组建起一个重症看护病房,以及数个极其现代化的手术室,甚至是拥有最先进设备的放射室。可在远程医疗的技术支持下进行高难度外科手术。一旦香港出现造成大规模伤亡的事故之时,“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也可以分担香港以及广州地区各大医院的压力。

    不过比较幸运的广州军区领导所担心的这两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一夜的混乱之后,香港地区的战斗很快便尘埃落定。“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迅速接到了下一个作战任务:围剿千里潜行而来的印度海军核动力潜艇。

    此刻“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所搭载的10架Z-8F型反潜直升机已经全部起飞,采用包围法紧紧追逐着印度海军的“先进技术艇”(TV)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包围法:顾名思义就是采用多架反潜直升机包围探测对方潜艇的办法。是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公认的针对性很强的反潜搜索战术。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一种较为有限反潜方法,尤其是对航速较高的核动力潜艇。

    但在组织实施上,却相当复杂。 因为在该战术的使用时,反潜直升机的数量一般为偶数,同时必须能形成包围圈的态势,而且依据战术使用要求,要求必要时能构成两个包围圈的需要,故至少需要有8架左右的反潜直升机的同时出动。当然参加的反潜直升机数量越多,反潜搜索的效果也将更为明显。但在组织落实上却将出现更为复杂的局面,难度将几何基数的放大。所以在实施时,参加的反潜直升机最多不会超过12架。

    而为了保障如此至多的反潜直升机能够顺利、协调的进行对潜探测。在战区内必须有类似“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这样的大型水面舰艇作为情报指挥中心,负责全面的指挥。而此刻由“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起飞的庞大反潜直升机已经纷纷飞抵了刚刚被东沙群岛周遍海底声纳发现异常信号的特定海域。按照战术操典,最后一架反潜直升机抵达该海域的时间不得超过发现信号后的1个小时。

    而在反潜直升机分别到达指定海域之后,则依据“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指挥中心所布置的搜索方案,占领各自的预定探测出发阵位—即以发现潜艇的中心位置为中心,以核动力潜艇最大航速(多在30节左右)航行1小时的航程(约为55.5公里)为半径所构成的圆周线上,各架反潜直升机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约34.3公里上,迎风悬停并同时发下吊放式声纳进行探测。

    “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选择Z-8F型反潜直升机作为其舰载直升机队的主力机型这一点是令很多国际军事观察家大跌眼睛的。因为众所周知,中国海军的主力舰载直升机型号应该是Z-9C和卡-28型反潜直升机才对。

    Z-9系列军用直升机是中国根据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公司授权生产的S365N1型“海豚”直升机的国产型。而Z-9C反潜直升机是在通用运输型Z-9的基础上研制的反潜型号。

    但是因为国产的Z-9基本型(Z-9)只是通用运输型,自身并不具备上舰和作战能力。为了满足海军对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需求,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在Z-9上加装着舰设备,才使Z-9具备了着舰能力。Z-9机头罩内安装了KLC-1型X波段多功能直升机机载监视雷达,可以担任为反舰导弹实施中距制导的任务,但是Z-9C没有携带对潜探测设备,对潜的探测不得不需要依靠舰艇声呐。

    而卡-28型反潜直升机虽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反潜作战单元执行反潜任务,其反潜作战效能远远超过Z-9C型反潜直升机。但其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它是进口直升机,因此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零配件的进口被切断,这些直升机就成了一堆废铁。

    所以综合这些因素,作为一艘直升机航母“澳门”号需要一种新型的多用途军用直升机。而此刻一直被中国军方忽视和冷藏的Z-8型舰载直升机却进入了中国海军的视野。

    中国于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 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随后,我国开始在“超黄蜂”得基础上仿制Z-8。

    Z-8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执行。1976年研制工作开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于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尽管Z-8作为我国第一种国产大中型多用途直升机早已进入批量生产状态,曾经被看作中国陆航、海航的一大飞跃。但是在2002年前的漫长岁月里,Z-8生产量很低,不超过20架,在中国陆军大量引进的MI-171直升机和海军Z-9C和卡-28型反潜直升机面前,无助的变成了一个鸡肋。

    Z-8型产量低的原因尚无公开资料可询,国内外一度估计最大的可能是仿制的战机的性能存在缺陷,或如发动机核心部件无法自行生产。但实际上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缺乏可以搭载Z-8型舰载直升机的大型军舰,海航装备了Z-9,正是因为这种轻型直升机才是吨位还不大的海军舰艇所急需的。

    而面对需要承担多种作战使命的“澳门”号轻型航空母舰,Z-8型舰载直升机却正是首选,它可以载运27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航程700公里,最大载重情况下可载运39人;也可以载运一辆军用吉普及有关战斗人员;或装载3000公斤货物飞行500千米,或外挂运送5000千克货物到50千米外的目标区域,然后返回原地。

    用于救护时Z-8舱内可载15名伤病员及担架,以及一名医护人员。执行搜索救援时,机上可装备一台液压救生绞车和两只救生艇,在陆地和海上执行救援任务。

    反潜作战时可装备吊放声纳、搜索雷达,武器包括鱼雷或导弹等。执行扫雷任务时,可拖曳一个扫雷具,在距基地92千米的水域以46千米的时速扫雷两小时。布雷作战时可携带8枚250千克的水雷。

    在10架Z-8F型反潜直升机的包围下,印度海军的“先进技术艇”(TV)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阿育王”号的活动空间很快便被压缩在以17公里为半径的反潜直升机最小探测圈内,此刻每架Z-8F型反潜直升机之间的距离已经缩小到10.5公里,Z-8F型反潜直升机吊放声纳相互重叠的作用距离已经达到70%。

    随着2枚“鱼”-7鱼雷入水的水声,所有印度水兵知道他们的漫长的旅程终于接近了终点。该型鱼雷是美国Mk46型鱼雷的国内改进发展型号,采用主/被动声导方式,射程15公里,长度为2.6米,战斗部装药45公斤,由于采用了先进的OTTO动力,速度高达45节。

    第三十三章:以战之名(三)

    对于大多数仍然停留在新加坡的新加坡人而言,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天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战争正一点一点的蚕食着他们作为狮城居民的所谓优越感。对于一个粮食、蔬菜,甚至淡水都依赖进口的国家来说,持续的战争正迅速的消耗着新加坡各方面的储备。

    家用汽车开始从新加坡绿树成荫的道路上消失了,只剩下军方和要员的汽车还在行驶。虽然很多新加坡家庭都拥有汽车,却难以买不到汽油。由于电力供应不足,大多数的城市灯光景观都被迫关闭。很多区域还间歇性的停电,令昔日霓虹闪烁的夜晚只能留在人们的回忆里。

    食品已经进入了配给制的状态,虽然新加坡政府仍然能够保证每个居民吃饱肚子,但是粮食日益匮缺却是不争的事实。烟、酒和药品首先出现在了黑市之上。黑市商人再次活跃起来,他们不会忘记1944年时的李光耀资政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大家变卖着各种物品,从首饰到房地产。

    笼罩在战火和硝烟之下的马六甲海峡再也不能为新加坡带来任何的繁荣,一湾海水只能成为将新加坡人困死于孤岛之上牢笼。虽然新加坡军队经过苦战已经基本打通了与马来西亚之间的联系,但而同样饱受战火蹂躏之下的马来西亚此刻也无力向新加坡人提供更多。

    但渐渐的新加坡人开始发现他们的市场重新活跃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和药品开始重新出现了各大商点的柜台上。加油站重新对市民开放,一桶桶的润滑油和汽油箱上面赫然标注着“中石化”的字样。更多的中国制造开始进入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虽然此前它们还是二流产品的代名词。

    “真正伟大的将领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斗,战役无非是一系列克服的困难而已。一个真正的将领不论困难如何艰苦,都能够展现才华,转败为胜。”品着手中茶杯里的香茗,中国人民国防军印度洋战区司令胡维风中将此刻不无感慨的说道。

    “乔治.卡特里克.马歇尔的名言。难道他是您的偶像?”战区参谋长林太平少将微笑着,走到胡维风中将的身边好奇的问道。

    “美国将领之中我更欣赏艾森豪威尔,不过作为一个军人,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如此成功的将后勤学和管理学引入现代战争。” 胡维风中将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诺曼底之后需要准备给整个欧洲提供面包,我们所要面临的又何尝只有战斗。”

    “的确驱逐了印度的势力之后,共和国需要支撑起整个东南亚的经济。不过我倒想起了关于马歇尔的一个笑话。” 林太平少将俏皮的说道: 马歇尔在他驻地的一次酒会后,请求一位小姐答应让他送她回家。这位小姐的家就在附近不远,可是马歇尔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把她送到家门口。“你来这里不很久吧?”女孩问道:“你好像不太认识路似的。”

    “我不敢那样说,如果我对这个地方不熟悉,我怎么能够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而一次也没有经过你家的门口呢?”马歇尔微笑着说。

    “呵呵,林参谋长果然不同凡响。竟然在谈笑间便化解了我心中难题。” 胡维风中将略一思索之后,便豁然开朗的笑道。

    “胡司令太客气,其实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马歇尔计划又何尝不是以战之名,为美国大张其势力行事而已。”就在林太平和胡维风的谈笑间,又有一列军列从中国南部的广西南宁出发,沿着中国-东盟东部沿海铁路奔驰在越南东部的腹地。

    在协助越南政府平定“越人阵”叛乱之后,中国政府便大力倡导修建3条通过越南、连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铁路通道。最先修建的是西部的“百河线”(百色—河内)。铁路由中国的百色起建经靖西进入越南北部重镇高平直达河内。这条跨国铁路北与“十一五”规划修建的四川隆昌—百色铁路对接,南可连接越南至曼谷、新加坡等地,使其成为中国连接东盟的第一条重要铁路。

    在“百河线”起建之后,不久中国政府与越南政府联合建设的东盟沿海铁路线。这条铁路从中国广西南宁出发,经钦州、防城港、海防抵达河内,再由河南贯穿越南全境抵达越南南部重镇胡志明市、再由胡志明市连接柬埔寨首都金边,然后通过泰柬铁路直达泰国首都曼谷,把越南大多数沿海城市及金边、曼谷与中国铁路网络连接起来。

    这两条铁路的建成加上原有中越铁路干线,越南北部的似乎所有重镇全都与中国有铁路连接。一旦越南有事,中国的大军将朝发夕至。当然除此之外,和平时代中国的商品和越南的原料也可以通过这条铁路线互通有无。

    而在以上这两条铁路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在2007年再度提出开工中国—东盟中部主干铁路的计划。中国政府将修建由南宁—凭祥—河内—万象—曼谷—吉隆坡—新加坡铁路干线。该铁路建成后,北与中国铁路网相连,西接印度雷多,与南亚、西亚铁路网相通,形成从太平洋至印度洋的亚洲大陆桥。

    这一铁路的修建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政府的智囊团甚至将这条铁路与昔日威廉二世的“3B铁路”(柏林——拜占庭——巴格达)计划相提并论。显然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仍以地面军事力量为主的军事强国来说,铁路无疑是投送兵力的最好手段。

    但是这一宏伟的铁路修建计划却由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国的反对而中止于泰国首都曼谷的城下。此刻大量的战略物资正通过这一系列的铁路线从中国内地运抵泰国曼谷,然后再分拨到泰国南部的各大港口,通过征调来各种货轮越过泰国湾运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除了少量的物资通过坐落于cho phry河左岸的曼谷港外,大部分的援助物资均通过位居泰国湾北部沿海,曼谷以南 110 公里的林查班港起运。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 , 林查班能从原本一个名不见经传、连地图上也很难找到的沿海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泰国最重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来自香港的和记黄埔港口集团对该港口未来的发展将起着决定性作用。

    两周之前中国陆军第58机械化步兵旅主力部队通过所征用的各大航运公司的集装箱船、散货船、汽车运输船和大型客船通过林查班的11个装卸码头,满载着各种物资前往新加坡。

    中国陆军第58机械化步兵旅抵达新加坡之后,按照事先与新加坡军方的协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中国军队暂不进入新加坡城市区。全旅集结于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为60平方公里的裕廊地区。

    裕廊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拥有新加坡规模最大的码头仓库的裕廊港,也是新加坡唯一可以装卸散货,项目工程件杂货,集装箱货和常规杂货的多用途港口。

    这座拥有23个泊位,码头线全长4545米的港口,每年进港抵靠的船舶超过7000艘次,但是此刻战争已经中止了所有的商业班轮。昔日繁忙的港区只剩下巨大的集装箱龙门吊车和整齐堆砌的集装箱无声述说着各自的寂寥。

    虽然中国陆军第58机械化步兵旅抵达之后,每日所执行的任务仅仅是保护运低裕廊港的援助物资。但是对于新加坡的当权者来说,这支来自中国的军事力量却宛如抵在新加坡心腹处的利刃,令其寝食难安。

    第三十三章:以战之名(四)

    而就在新加坡普通市民的生活正逐渐走出低谷的同时,在狭窄的柔佛海峡彼岸—马来西亚南部的柔佛州,数百名来自于遥远日本的雇佣兵正在潮湿阴冷的橡胶林里挣扎在死亡边缘。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浇醒了早已疲惫不堪的化名为楠加皮诺的日本特工内川永孝。面对着黑暗中无休止的磅礴大雨,他唯有紧紧的抱住自己怀中的俄制KM突击步枪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内川永孝不会忘记他和他的雇佣兵团在马六甲州登陆时的叱哧风云,屠戮马来西亚平民时的畅快淋漓。他们一度挥戈南下,以数千虎狼之众将李光耀的新加坡倾国之兵,压制在柔佛海峡之畔。内川永孝曾不只一次的幻想过,全军一次冲锋便可以打跨正面的新加坡动员起来的少爷兵,打过长堤去,再现昔日“马来亚之虎”—山下奉文的辉煌战绩。

    但是中国人到来,再也没有给他实现这一宏伟的蓝图,印度人首先背弃了他们。数万之众的印度陆军钝兵于吉隆坡城下,被一个团的中国陆军赶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而原本作为偏师,长期以来配合印度陆军行动的日本政府的外籍部队—“虾夷人”雇佣兵团,此刻却被印度人当作了为自己顺利逃脱的垫脚石。

    内川永孝在得到了印度军队全线撤退的消息之后,便果断的命令自己的部队向东撤退。放弃在柔佛州的现有阵地,撤回他们登陆之初的桥头堡—马六甲州。内川永孝清楚的知道他们此刻只有一条出路,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由海路撤回苏门答腊岛,否则充满敌意的马来半岛将轻易的吞噬他和他的军团。

    在新加坡军队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之前,内川永孝和他的“虾夷人”雇佣兵团便消失在了柔佛州的丘陵和沼泽之中。这些早已习惯了战火和流荡的雇佣兵们乘坐着各型改装后的民用车辆在柔佛州的橡胶林内犬奔豸突,按照内川永孝的计算,2天之内他们便可以回到马六甲州的登陆场,那里还有印度陆军第57山地师1个营的部队负责看守他们和“虾夷人”雇佣兵团共同使用的运输渡船。

    虽然船只有限不足以一次性运走他们所有的人,但是内川永孝有信心以武力为后盾迫使印度人“自愿”留下来殿后。但是当内川永孝和他的“虾夷人”雇佣兵团一路狂奔,抵达马六甲州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却只有一片空荡荡的蔚蓝海面和几艘燃烧着的渡轮。

    印度陆军第57山地师的官兵并非怯懦,而是内川永孝和他的“虾夷人”雇佣兵团在马六甲州的种种残暴的行为令印度陆军为之不齿。在生死关头,印度人选择了将这些令人厌恶的“战友”留在了战场之上。

    内川永孝并没有绝望,他动员了手头全部的人力在马六甲州各地征集所有能出海的船只。但是显然内川永孝此前自己施放的那场杀戮之火,已经摧毁了这面积并不大的州,固有的经济生活,绝大多本州的居民不是死于“虾夷人”的屠刀,就是早已背井离乡逃避战火。

    而就在内川永孝选择将雇佣兵团在马六甲州沿海展开寻找渡海求生的机会之际。从海面上横空飞来的十余发130毫米舰炮的炮弹突然密集的落在“虾夷人”雇佣兵团的行军队列之中。被突然从天而降的炮火打的措手不及的“虾夷人”们在海边四处寻找可以藏身的掩体。

    “不过是偶然命中而已!。”躲在一栋海边废弃的渔民小屋内,内川永孝一边透过窗户看着屋外自己一片混乱的部下,一边自我安慰道。但是对方的舰炮火力却一阵又一阵的猛烈袭来,而且每每都能准确的击中“虾夷人”雇佣兵团的藏身之处。甚至连“虾夷人”雇佣兵团改装有各种武器的民用车辆在高速机动中也会被突然落下炮弹正面击中,打回到零件状态。

    “敌人就在附近的海面上吗?是直瞄火力?怎么会这么准?”一阵猛烈的炮击间歇,海滩上充斥着被炸断手脚的雇佣兵们的哀号之时。内川永孝紧张的从小屋内探出头去,用高倍望远镜自己的搜索着附近的海面,但是茫茫大海之上,却没有看见任何舰艇的影子。

    因为此刻对“虾夷人”雇佣兵团进行着炮击的中国海军舰艇群此刻远在50公里之外的海面之上。此刻中国海军孙力军上校正在自己所指挥的对地支援舰队旗舰—“旅大”级改进型驱逐舰“开封”号的舰桥上,得意的注视着“开封”号驱逐舰身后的6艘“旅大”级改进型驱逐舰及4艘“江湖”级改进型护卫舰所装载着的20门76型双130毫米舰炮一次又一次的猛烈齐射,映红了蔚蓝的马六甲海峡的海面。

    “旅大”级驱逐舰在设计之初其主炮口径和布置方案都不得不模仿前苏联的“科特林”级驱逐舰,不过当时中国海军并没有相应的双联装130毫米舰炮可以选用,真正的海军舰炮只有07型“鞍山”级驱逐舰那样的人工装填的单管130毫米舰炮,显然不能满足70年代以后的需求和发展,甚至后期装舰的100毫米舰炮也是单管人工装填。惟一在结构上与“科特林”级舰炮相近的是50年代引进仿制的66型130毫米海岸炮。

    这种海岸炮是前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舰炮的简化型,去除了火炮稳定装置,以及自动装弹扬弹装置和炮塔炮瞄雷达,因为岸防炮在混凝土某座上,没有海上波浪的影响,而且主要遂行对海面目标射击,整个炮兵连采用1台322型校射雷达测量弹着点水柱反射信号进行修正。

    苏联海军“科特林”级的 130毫米舰炮负有打击空中目标的使命,因此除在驱逐舰上配备射击指挥仪和对水面目标的校射雷达外,2座130毫米炮塔上还安装了可以跟踪空中目标的圆锥扫描炮瞄雷达。

    在设计“旅大”级驱逐舰时,在66型海岸炮基础上加以改进同样也是较为稳妥和别出心裁的主意。但是中国没有能够安装在炮塔上的小型炮瞄雷达,最终对海和对空解决办法是由炮塔右侧的光学矢量瞄准装置进行瞄准,而对海面目标射击则由舰桥上的343型校射雷达和光学指挥仪控制炮塔随动射击,与此同时补充研制了火炮稳定系统和扬弹系统数年这种由海岸炮改装发展而来的舰炮才最终定型为76式。

    从今天的标准看来这种舰炮不仅笨重,而且没有全天候的对空射击能力。实际上当时这种火炮对空射击是一种指标而已,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证明,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高炮用来射击方位角和俯仰角变化极快的低空目标几乎很难命中,这个结论来自于对螺旋桨战斗机的防空作战,而1950年以后的喷气式战斗机速度要快得多,因此76型130毫米舰炮是否具备打击空中目标的能力已经无足轻重。

    不过在采用了自动化技术之后,其在实际使用中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因为其射速较高,这种火炮在压制陆地有生力量时,比以往的100毫米炮肯定更为有效,特别在攻击坚固防护目标时效果更好。在对海上目标攻击时也是一样,据估计,对大型舰艇来说,1枚100毫米炮的穿甲弹造成的破损,可以由一名损管人员勉强控制,但如果是130毫米炮的穿甲弹,其造成的破损通常要比前者大一倍,对于被弹舰艇来说,打击是非常致命的,6枚130毫米炮的炮弹,基本上可以使一艘3000吨级别的舰艇失去战斗力,而100毫米炮则就要看运气了。

    在现代战争中,舰炮的主要任务是对岸攻击、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其次是打击水面舰艇。至于对空作战,早已不是舰炮承担的任务了。现代舰炮除了注重杀伤威力和射速外,对舰炮的精确打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旅大”级驱逐舰所装备的舰炮不论是在射程还是精确度都胜任现代化海战的需要,由于现代岸防工事越来越坚固,再加上岸舰导弹的部署,使“旅大”级驱逐舰在战线上同样易遭敌火力袭击,无法还在对岸攻击中也难有作为,至多在执行巡逻任务时应付一些低烈度的战斗。

    但是拜现代科技所赐,在得到了中国海军装备部所研制的新型炮弹的支持之下,使老旧的舰炮得到了新的发展,在发射最新的复合增程制导炮弹时,76型双130毫米舰炮的最大射程可以提高到了100公里以外,命中精度达10米,与一般导弹指标相当。

    而此刻在炮击的间歇之中,“开封”号不时会发射数枚炮射侦察弹,以提供的空中侦察传感器,以指明下一轮炮击中令人感兴趣的目标。还可为火箭助推-滑翔复合增程制导炮弹降低目标定位误差。

    在密集的炮击中,内川永孝不得不选择将雇佣兵团撤离海岸线,他们一路承受着炮弹的洗礼,一路向东退回他们曾一直努力摆脱的那片潮湿阴冷的橡胶林。在马六甲州的沿海地域,雇佣兵在炮击中伤亡了近600人。这几乎是他们在此前战斗中伤亡的总和。

    第三十三章:以战之名(五)

    虽然内川永孝和他的“虾夷人”雇佣兵团在马六甲州被来自印度的“战友”抛弃,没有赶上逃往苏门答腊岛的“敦克尔克式”的大撤退,却在水际滩边没来由的被中国海军的对地支援舰队饱以重炮猛击。不过塞翁失马、焉之非福,“虾夷人”雇佣兵团虽然在炮击中损失惨重,却逃过了全军被俘于海上的厄运。

    对于在马六甲州登陆的印度陆军第57山地师普雷吉少尉和第7营大多数官兵来说,这场战争仅仅是一次无意义的武装大游行而已。

    当由普雷吉少尉和他的同僚们被紧急动员起来,抵达印度陆军第3军军部所在地的印度中南部贾巴尔普尔地区,分别登上俄制伊尔-76大型运输机飞往遥远的战区时,他们大多不知道命运将安排什么来招待着自己,经过十余个小时的空中旅行,他们抵达苏门答腊岛北部的班加亚齐展开部署。

    他们曾一度跃跃欲试,希望能在战场上谱写各自的辉煌。但是从战争开始后,他们的对手便一直的辽阔的土地和漫长的道路。印度陆军第57山地师第7营和其他部队一样,通过长途跋涉占领了苏门答腊岛东南部总镇—巴东,也在印度陆军第77空中骑兵团的掩护下迅速机降在苏门答腊岛中部甘巴河沿岸,切断了东盟联军地面部队的东撤之路。

    但是接下来战争之神却与这支部队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印度陆军第57山地师第7营在印度远东战区司令普拉什中将的命令之下,从左翼的突击集群之中抽调出来,配合“虾夷人”雇佣兵团对马来西亚南部地区的渗透登陆行动。疲惫的第7营不得不放弃固有阵地,向罗干河畔的杜迈急行军。

    在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石油输出港—杜迈,普雷吉少尉所指挥的突击分队正好撞上了山玉成少校的柬王国陆军第41工兵营。在短暂的交火之中,突然出现在战场之上的泰国陆军的“魟”式轻型坦克打乱了普雷吉少尉的进攻部署,虽然山玉成很快就放弃了杜迈港,使得印度陆军第57山地师第7营很快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西北的海滨城市丹戎吉灵登陆。

    但山玉成少校围绕着杜迈所进行游击战却令印度陆军无力将更多的部队运过海峡。普雷吉少尉和第7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过河卒”。在马六甲州的长达2周的日子里,第7营一度被命令南下阻击新加坡对马来西亚的支援,随即又被命令北上支援印度陆军对吉隆坡的攻坚。但最终他们被命令留下来坚守登陆场。

    但不利的战场形势却让这些士兵很快了解到自己已经被无情孤立在了敌后,求生的本能使他们忘记了军人的责任,他们征集了所有的小型渡轮和渔船,冒险穿越海峡,在夜幕下驶向苏门答腊。

    不过他们显然不够幸运,因为正当他们进行着自己的冒险的同时。中国—东盟联合舰队恰巧进入马六甲海峡。

    随着印度海军“尼赫鲁”号航母退出战列和“辛格”号航母战斗群的覆灭,马六甲海峡的制海权已毫无疑问的落入了中国—东盟海军的手中。为了更好的支援地面战争,中国人民国防军印度洋战区司令部要求东盟各国动员其剩余的海上力量,正式组建中国—东盟联合舰队。

    这支亚洲地区规模空前的联合舰队,被划分为四个分舰队。第一分舰队以中国海军的“上海—江苏”双航母战斗群为基础,吸收泰国海军第一舰队的余部组成,战斗力无疑是四支分舰队之中最强的。不过狭窄的马六甲海峡显然不适合航母战斗群的驰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第一分舰队将离开泰国湾上的攻击阵位,向南航行,穿越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的巽他海峡,进入广袤的印度洋。

    第二分舰队则以中国海军孙力军上校指挥的对地支援舰队,和刘易大校所指挥南海混成舰队第2海空攻击集群为主,配合新加坡海军和马来西亚海军的残余舰艇组成,中国—东盟第二分舰队虽然只拥有“香港号”这一艘轻型航母,但却拥有着为数众多的驱逐舰和护卫舰队。

    此刻以中国海军孙力军上校指挥的对地支援舰队的纵列为中心,右翼翼是新加坡海军的4艘“可畏”级隐形护卫舰,左翼是马来西亚海军的2艘“首相”级导弹快艇和4艘“杰龙”级炮艇,这数十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正从正面突入马六甲海峡。

    首先对印度陆军第57山地师第7营船团进行拦截的是新加坡海军的“可畏”级隐形护卫舰。驾驶着新型“可畏”级隐形护卫舰的新加坡海军曾一度对中国海军对地支援舰队所装备的老旧“旅大”级驱逐舰嗤之以鼻。但是在当中国人展现了他们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时,新加坡海军不得不收起了他们嗤笑的嘴脸。

    显然民用的小型渡轮和渔船难以匹敌装备有多种对舰武器的隐形护卫舰。在被“可畏”级护卫舰76毫米/62型速射炮的示威性炮击之后,印度陆军第57山地师的官兵们选择了停船,在新加坡海军起飞的NH-90型舰载直升机监视下,将手中的武器抛入茫茫大海。

    印度陆军第57山地师第7营是中国—东盟联军第一支成建制俘虏的印度军队。他们的船团在马来西亚海军舰艇的押送下直接驶往位于苏门答腊岛南部重镇 巨港的战俘营。自开战以来,已经有超过八千名印度士兵被中国—东盟军队俘获。而面对这支正日益壮大的俘虏大军,印度军界昔日的宠儿—印度伞兵指挥官马哈拉贾中校跃跃欲试,他不时向中国人民国防军印度洋战区司令部请命,希望能参与战俘的管理工作。

    不过在以印度伞兵为主的泰国南部攀武里战俘营内,名声扫地的马哈拉贾并没有太大的市场。他被迫将注意力转向到巨港的战俘营,显然已经在苏门答腊岛中部的泥泞中挣扎了太久的印度陆军已经对战争充满了厌倦,在马哈拉贾的鼓动之下,他们很顺从的加入到苏门答腊岛的战后重建工作中去。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些滞留于战俘营中的印度军人,数个月之后竟成为了一支改变印度命运的力量。

    而重返橡胶林的内川永孝和他的“虾夷人”雇佣兵团日子也不好过,日本政府已经无心也无力再支持这军队,随着原先无所不在的物资和武器埋藏点一个个的消失,“虾夷人”雇佣兵团陷入了穷途末路的无助境地。除了面对越来越匮乏的物资补给,源源不断越过长堤的新加坡军队更将加速他们的毁灭。

    在新加坡军队被遏止在柔佛海峡狭小的登陆场内时,其庞大的兵力和重型武器难以施展,凭借兵员素质的优势和地形的限制“虾夷人”雇佣兵团可以轻易的遏止他们的攻势。但是当新加坡人突破了柔佛海峡的限制之后,在马来西亚南部的橡胶林中“虾(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http://www.xlawen.org/kan/3714/ )

本站所有小说都是转载而来,所有章节都是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备案号:粤ICP备12345678号-1